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浮躁的社会范文

浮躁的社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浮躁的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浮躁的社会

第1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他善于从整体环境和内部细节两方面入手、很好地把握住人和其它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联系。有了对玄学较深的造诣,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准确的概率,区仲德博士用玄学服务大众、造福人群,赢得好的口碑,被人们盛传。因此,人们把“现代月老”、“神算德”等称号送给区仲德博士。

命运结合人格

玄学是几千年来人们探求宇宙真理的一种途径,其原理跟中医等古老科学一样是现学所无法解释的。从业三十多个春秋,区仲德博士对玄学的见解也颇为独到、合情合理:“我发现玄学就是人生的一个结构,人出生有年月日之分、因而会有八字,人本身出生以后会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所以命运是先天性的。”

由于人的出生带有时间的特定性,加上身体里遗传基因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因此造就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会带来不同的遭遇,也可以解释为人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先天性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命运中的先天性因素,会对人某段时间的生命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左右其一生。所以不少人希望能改变自己先天的命运。古往今来,顺应天命和改变命运就是人们对生存的思考之一,前半生仕途不顺的拿破仑曾说过:“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控制我!”

“每个人都希望出生的命好,但命是不会改变的,只可以说命是围绕着运气来运行的。命配合运代表他活在当下,会发生什麽样的事,也就是代表他希望能得到什麽样的人生。” 区仲德博士表示,命运也受环境所支配,例如同一个人如果他在香港长大跟他在外国长大,因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所以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改变命运,要先了解性格。区仲德博士结合中国传统周易、五行等玄学理论,加上西方著名性格分析法九型人格,独创十型人格,即十种固定的人格,十型人格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基础,配合阴阳,共分为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水、阴水、阳土、阴土、阳金、阴金,并从这十种人格中,能仔细推出60种人格对应不同的人群。

通过分析,区仲德博士对人的性格和命运有了新的了解:“我研究过富贵贫贱,意思是一个人是不是富命、贵命,或者是穷命、贱命,长寿、短命或者一个是聪明人的命还是蠢人的命,个个结果因为性格和遭遇而不同。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都不能脱离这十种人格,每个人一定是十型人格中的其中一个。”无论是古代的生肖、星座,还是近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其实都是对性格的归纳和分析,区仲德博士的十型人格,更是对传统方法去粗存精,把玄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需求决定命运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如果人任意对待先天的命运得过且过、不加努力改变的话,多数终会无所事事、难有所成。客观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综合书本例子和实际经历,区仲德博士参透命理,得出“人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结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命和运之后,他们就知道缺少甚麽,就可以抉择自己要拿什麽东西,需要什麽东西。”

明确目的,付诸行动,做到无愧于心的努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人获取成就的一个部分。但外部环境的影响,行为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如何顺应天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因为每个环境里面都有磁场,磁场的作用会影响人生的结果,其中细分有天气能量磁场和地气能量磁场,这个所谓的天运和地运。”区仲德博士融会贯通、从天文学和生物学分析风水命理。说明人作为万物的一员,跟月圆月缺会引起潮起潮落一样,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在玄学中亦各能找出渊源,区仲德博士则解释为“天运、地运、人的需求。”

“天时”即天运,如太阳、月亮等星体和云层、风向每日的升降、变化而形成的寒暖湿燥,这些变化令人的生存状态可以变得正常或者不正常,进而影响寿命长短。“地利”可以解释为地气磁场,是地层的稳固性或地震等地壳变动所蕴含发散的能量,这种能量收纳卦气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就像土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每天都会受到天运和地气的影响,每一天每一秒都受到宇宙能量的作用。

“我们每日活在这个世界里面,要研究宇宙天地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究竟能活得怎样?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要为自己设想。”说完天运地气,区仲德博士说取决命运最重要的是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和需求:“现在香港人均寿命86岁左右,例如一个50岁的人,就是还有三十多年的生命,要怎麽处理这三十多年的人生,我们就要好好想想。”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情感、归属和尊重五个层面。区仲德博士在对“人和”方面的解释上结合了这一行为科学理论,详细一一分析:第一要保护自己的健康,不健康任何事都不可以做;然后就是经济能力,经济能力是人生活质量的保障;时间是第三重要的,自由的生活、有时间可利用,所以时间、自由也很重要;第四则是个人心态的调整,开心快乐的生活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第五,则是人们需要伙伴、伴侣陪伴,排解寂寞,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活在这个世界里。

顺应“天时地利”,注重“人和”,并能了解自己、满足需求,再结合个人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书写美好的人生。区仲德博士的话语就像一面明镜,映照出现代人的种种问题,将迷失的人引入正途。“我的工作就是帮人,帮他们找到好的环境、找到好的伴侣和伙伴,做好的事情,让大家能开开心心。”总结自己的工作,区仲德博士面带微笑,祥和亲切。

玄学造福社会

幼年,区仲德博士在一个机遇下得到一位很资深的地师教导,开始了研究玄学的漫长之路。通过多年的学习,他精通“八字命理”、“玄空飞星”、“卦理易学”、“奇门遁甲”等术,并遵循老师的教导,运用所学的玄学教导他人、排忧解难。

“我本身是工商管理出身,在美资银行工作了十七年。”区仲德博士说,因为自己早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又有在国外从事金融业的经历,因此对传统文化并不完全迷信,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毕业后、全职从事玄学之前,区仲德博士曾任一家美资银行的经理,“当时做到就做,做不到就离职的工作氛围形成了我日后在玄学研究上专心严格的工作态度。”在银行里十七年的工作经验,养成区仲德博士做事用心的钻研精神:“用我的真心和方法、还有学识能帮到很多人,我从一个人的八字、看到他百分九十会发生什麽事!”

三十年前,区仲德博士正式开始专职从事玄学,他融汇中西玄学精华,独创的“八字神算”、“金版神算”和“十型人格”论命法。工作之中,他敬业的精神和有效的工作赢得客人良好的口碑,声名鹊起。从1991年开始,他先后成立了香港风水掌相八字研究中心、仲德堂五术交流有限公司、仲德堂开运中心有限公司,全以教仁教义为主旨,符合“治学益勤所思益进”之道,以哲理、管理学结合玄学,成功培训出数以万计的学生。

报导和宣传区仲德博士的电视台,有外国的、香港的,也有很多报刊采访过他,看到有关区仲德博士的访谈刊物,不胜枚举。因为声名远扬,区仲德博士经常在传媒中推介玄学,曾经担任《欢乐今宵》、《都市闲情》、《怪谈》、《天地最前线》等电视节目的嘉宾。他也曾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友邦保险、香港扶轮社、美联社、中原地产、六福珠宝等著名企业及社会团体担任风水顾问。并曾替不少名人、红星察看风水布局,包括:黄百鸣、黎耀祥、雷宇扬、吕良伟及施明等亲笔极力推荐。

玄学的运用,在乎人的意向与心态,区仲德博士深究玄学之道,以玄学助人为乐、造福社会,使得这种古老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推广。这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的命运、行为以及运势,可以教导每个人每一年有什麽取舍。但是有一样东西,必须清楚,行事一定要正正当当,让这样的人维系爱情、上下和睦、健康快乐,这就是我的工作。”

(区仲德博士网页:)

第2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一、抓12315运行机制建设,为消费者提供周到快捷的服务

一是实行申诉举报全省统一集中受理机制。针对我省面积小,地市少,消费者投诉较少的特点,建立了省局12315中心,市县局12315分中心和工商所12315投诉站,实行“全省集中受理,统一指挥调度,辖区及时处理,三级有效联动”工作运行机制,12315行政执法效能明显提高。二是实行全天候人工受理和全系统执法备勤机制。针对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9:00~12:00、14:30-17:00、20:00~24:00等时段,8小时之外的投诉量居高不下的状况。从2007年2月8日开始实行12315电话全天候人工受理和全系统执法备勤工作机制,承诺市区执法人员30分钟内到达现场,郊区和乡村执法人员60分钟内到达现场,现场快速解决消费者申诉举报案件。三是提供多语种席位服务。针对我省是旅游大省和多民族聚居区的特点,2008年2月2日开始,省局12315中心实行“普通话一海南话双语受理”,并增设“英语受理”席位,保证专人负责普通话、海南话和英语等不同语种的咨询、申诉举报受理工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全方位提高执法服务水平。2007年省局12315中心全年接听电话6.07万次,同比增长156%;受理消费申诉8656件,同比增长118%,处理率达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二、抓“一会两站”建设。方便消费者就近解决消费纠纷

加强“一会两站”建设,大力推进12315进社区、进农村、进商场、进学校、进市场。全省建立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362个,支持有条件的经营者开辟消费纠纷和解的“绿色通道”。全省聘请消费纠纷调解员和志愿者419名,协助维权联络站调解消费纠纷,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就近解决申诉,促进了消费纠纷和解。同时,依托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建立以村民自愿者为主体的12315服务站,力争实现全省覆盖、村村通,就近为农民提供消费方面法律法规及维权常识的咨询服务,调解消费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密切建立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三、抓信息化网络建设,为12315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更好地保障24小时运行机制,近两年,我局将12315业务软件进行全面升级,完善了电话受理、调度指挥和分析统计等功能,实现了全省12315工作的网络化运行。省局以12315指挥中心建设为核心带动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和广告监测中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投入资金1600万元,为每个市县直属局配备了食品安全检测车和检测设备,为基层工商所配备89辆执法车辆和421部电脑,实现对所有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全程监控,为全省12315执法维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四、抓专业队伍建设,为创建优秀维权窗口提供人才保障

我局高度重视12315指挥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用人机制的创新,实行优秀人才向12315指挥中心倾斜的政策。省局从各业务部门抽调1059名行政执法人员配备到12315系统,2006年又从全省工商系统新录用的39名公务员中,挑选20名本科生充实到省12315指挥中心,使12315指挥中心人员本科学历达到100%,为海南工商12315行政执法体系输入了新鲜血液和骨干力量,增强了12315的执行力。省12315中心以老带新,以案代培,加强人才培养力度,12315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省12315指挥中心荣获了海南省和全国“巾帼文明岗”,多人荣获“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07年11月11日,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考察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时,对海南省12315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能给予了高度赞扬。

第3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词语解释:急躁,不沉稳。

反义词:沉着、稳重、沉稳

用浮躁造句

1、浮躁的工作作风害人不浅啊!

2、失去了平日里的浮躁,失却了平日里的不安

3、书,没变,变的是人,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了

4、我不清楚到我会如此浮躁。

5、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

6、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一点错过了它

7、我们要拒绝浮躁,拒绝急于求成。

8、我们绝不懊恼,绝不浮躁,绝不虚度时光

9、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拒绝浮躁。

10、在中国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真正能做到静下心来,拒绝浮躁的企业又能有几个?

11、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浮躁心态。

12、拒绝浮躁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在我们身边,能够坦然面对得失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微乎其微。

13、夏日炎炎,心情如同天气一样十分浮躁

14、它完全褪去了青涩与浮躁,显得沉稳而厚重

15、在那些离乡背井的日子里,我的心变得浮躁与忙碌

16、偶尔,浮躁的夏蝉扒在它身上不辞辛劳地说教

17、连日来躺在床上,我那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18、我今天心情很浮躁。

19、拖把,它没有闹钟那样浮躁,动不动就大闹一番

20、你一定要改正办事浮躁的坏习惯。

21、浮躁的心沉下了,迷乱的眼神清晰了

22、从一个复杂、浮躁的社会变成了团结和谐的社会

23、他是个非常浮躁的小伙子,让他办事我们很不放心。

用浮躁的反义词造句

沉着:面对突况,他沉着应变,最终带领大家度过难关

第4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娱乐化:浮躁文化兴起的大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广大民众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审美风尚的变异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大改变,于是娱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审美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从本质上看,拒绝深度,拒绝责任和义务,追求直观感受、浅层次的情感体验,这些和浮躁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所以在有娱乐的地方总能发现浮躁文化的影子。

目前,娱乐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电视成为娱乐的重镇,不仅娱乐节目数量增多,连传统的严肃新闻节目也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电视娱乐节目成为当代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娱乐欣赏水准的不断提高,观众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想让观众陪你“玩”,那你就得挖空心思不断出新、出奇、出噱头。于是海选、“凤姐”、“伪娘”等都粉墨登场,以刺激观众越来越麻木的神经。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 越容易为观众欣赏和接受。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这种规律必将导致节目内容日益走向粗俗和肤浅。浮躁文化也在过度开采的娱乐资源中一路高歌猛进。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对称:浮躁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骄傲地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几百年才走完的路,然而,这句话只是对物质文明而言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再加上精神文明建设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这样就造成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在了物质文明的后面,两者处于一种极度不对称的状态下。因此,我国社会目前的状况,就如同一个暴发户,有钱却没有文化。可是怎样来掩盖没有文化的事实呢?暴发户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办公室摆上一大排精装图书,装有文化。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何弥补两者间的不对称呢?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浮躁的文化来营造出一种表面的繁荣。

于是我们看到了充斥在各个行业的浮躁文化: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内提高知名度,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桃花节、螃蟹节、裤子节;旅游城市绞尽脑汁设计各种响亮的口号,于是就出现了“两个胖胖欢迎你”,“一座叫春的城市”。

新旧媒体合谋:浮躁文化泛滥的助推器

浮躁文化之所以大行其道,自然少不了媒介的传播。大众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各种热点事件、低俗话题不遗余力的炒作,为浮躁文化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的放大功能,在全媒体时代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一个普通人可以因为随口的一句话而一夜成名,一个原本很小的事情可以滚雪球般越闹越大,而一个原本严肃的新闻事件经过媒体的演绎也可以变成一出闹剧。每一个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是一场媒体的盛宴。

就拿《非诚勿扰》的马诺来说,“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广为大家所知,就在于她是面对着电视说了这段话,随着节目播出展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观众中形成一定反响,进而引起网民的讨论和纸媒的关注,网民的评论进一步成为报纸和电视报道的素材,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三者的合力下,拜金言论以极快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开来,最终为广大民众所熟知。马诺的言论原本只是代表着她本人的价值取向,但是经过媒体的层层传播和放大,一个个案就升级为一个群体,甚至掩盖了原本正确的世界观。网上将她的走红称为“马诺现象”,而“马诺现象”的制造者正是媒体。

学者的喇叭:浮躁文化前进路上的拉拉队

时下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一些学者早已按捺不住寂寞,抛弃了学者应有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一些低俗节目大唱赞歌,无疑进一步助长浮躁文化的气焰。

在众人的心中,学者应该是一个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一群人。他们的话至少可信。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可信。如对《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一类节目学者评论为,“寓情于乐”,“朝着幸福的感觉努力”,“娱乐而不低俗”,“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平民电视化的体现”等等。而对于该节目中嘉宾出位的言论、拜金主义的世界观等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很多学者却一笔带过,甚至认为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这不能不让人对这些“社会良知”的独立精神有所怀疑。

其实 ,中国社会许多方面除了直接的行政管理之外,并没有一个第三方的监督机制,即在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少一个缓冲调和的第三方。以电视产业来说,除了和广电总局的行政领导之外,并没有一个像“联邦通讯委员会”那样一个中立的机构,对双方进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拥有独立地位的专家完全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他可以站在学术的立场发言,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客观的审视,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批判行政力量的过失,为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警。可是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学者被现实的眼前利益所遮蔽,沦为利益相关者的传声筒。

第5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浮躁现象;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85-02

当前,浮躁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承受之重。具体表现就是教育腐败、目标短视、学术道德缺失、“假、大、空”满天飞。这不仅导致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直接危害他们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也是我国造就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障碍。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的要素之一,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基础,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对高校的正常运行有直接的作用。行政管理的浮躁,催生了浮躁的管理制度,直接激化了高校内部矛盾,助长了高校发展、学术、科研等一系列浮躁。

一、高校行政管理浮躁的主要表现

1.高校发展浮躁

在学校定位上不顾本校实际,片面追求高层次、大发展,在急功近利、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升为学院,学院升为大学,千人大学变成万人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几何级数增长。大学盲目升级、疯狂扩招,学位点泛滥后的结果是国内遍布万人大学,公务员考场扎堆硕士、博士。一边是大学生大量积压,找不到工作而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另一边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术技能工人。所谓“政绩”的受益者只有高校领导和地方官员。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多年的苦心经营,靠政策一夜间不可能蜕变成一流大学。实际上,大量天赋各异、才华出众的学生经过大学这个熔炉锻炼出来就是规格统一、批量出产的“庸才”。

2.学术浮躁

学术研究上片面追求“短、平、快”,把量化的统计评估指标作为衡量学术成效的唯一方法,刺激了学术的浮躁。学术需要长期积累、潜心钻研,不可能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学术要创新,但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前人的学术成果。也不是“标新立异”。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淀下来的,学术的发展也只能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每年发表的论文、专著、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然单篇论文被引数只排126位[1],我国科研能力的世界排名也在后退。

3.教师浮躁

现行高校的教学管理执行“棒压”政策,科研管理走“吹捧”路线。教学不仅要备课、上课、考试、改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评估、检查,五花八门的教学事故认定等。科研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只要有项目有论文,就什么都会有,即使造假也没人追究。高校的分配体制更倾向于科研工作,科研工作量的计算远远超过教学工作量。此外,埋头教学,不去挖空心思写论文,东奔西跑拿项目,职称上不去,收入不增加。虽然,高校教师大都既搞教学又搞科研,但大部分的教师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尤其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基本上不给本科生上课,带研究生的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就已经绰绰有余了。

4.学生浮躁

浮躁的校园、浮躁的教师培养出的大学生必然是浮躁的,主要表现为:学习上不求甚解,只求考试及格,不愿意深入钻研、更畏惧开拓创新;工作上好高骛远,不愿意从事艰苦基础的工作,事事想走捷径,总梦想一夜成功;人际交流中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意识强,虚荣心强,对别人要求多,对自己要求少,对周围的诱惑抵御能力差、享受思想严重[2]。

二、产生浮躁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校生存在社会中,高校管理的浮躁现象必然和历史文化、传统观念以及社会大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以后,发现我国的物质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异时,便产生了急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心态。当一夜成名、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便成了只有在文件上、会议中才能找到的文字,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部门一心想着凭借快速发展使学校发展的客观地位赢得社会人的承认和尊重,那么,走捷径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2.高校管理职能定位存在问题

由于高校管理层缺少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正确认识,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上也就缺乏十分有效的调控机制和管理手段,并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高校发展需要,因而造成了导向方面的失误,助长了浮躁情绪[3]。

目前,大部分高校管理机关的管理职能定位于“领导+服务”,领导就是制定发展规划,服务就是保证教学和科研的有序进行。然而,当前管理体制下高校管理部门的政绩和人才、项目、论文、奖项等指标“荣辱与共”。只有学校成了一流高校、教师成了著名学者,国家级科研项目增多、成果署上了国际领先、论文被SCI、EI收录,管理部门才有了成绩,管理干部才有了晋升的希望。

3.管理领导自身的浮躁

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都是从各个相互隔离的学科领域走出来的教师[4],领导则是相应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专业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凤毛麟角。学术水平并不等于领导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强并不等于管理能力强。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中上到校长、下到处长个个“双肩挑”。管理领导每天须在天上和马路上穿梭,开会、做报告、跑课题、写论文、带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很多智者穷其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管理、学术两座大山重压下的教师能够做出多少成绩,实在让人怀疑。

4.管理队伍缺少能动性

高校普通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是不争的事实,工作待遇问题给管理教师带来了比较重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职位的限制和竞争的激烈使得他们通过职务的晋升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又成了泡影,这便扼杀了普通管理教师在本岗位上实现成功的愿望。于是,他们随时要考虑升职无望后的转岗问题,为了成功转岗,只能拼命学习、充电、读博士,提高学历,写论文、拿项目,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到待遇较好的教辅和教师系列岗位上去。一部分教师在转岗无望后,千方百计过兼职、兼课、挣工作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三、克服浮躁,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1.稳定管理队伍,层次化满足管理人员需要

首先,必须保障管理人员基本收入。当前,高校侧重教学科研工作,相应的校内收入和各项激励措施也向教师系列领域。行政管理人员收入和教学科、研教师差距很大。他们的收入主要因职务而异,也有部分高校实行“职称、职务双轨制”,职务低的按照技术职称来定。但由于职位有限,行政人员职务晋升十分困难,再加上工作性质的原因,专业技术职称晋级也很困难,导致管理人员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

其次,努力畅通多样化晋升渠道。充分考虑行政人员的请求,给出薪酬和晋升空间,为行政人员设计好跑道[5]。针对职员平均晋升机会少的实际,可考虑适当增加上下级职务之间级别重叠部分,以满足职员正常晋升级别的激励需要,缩短职员级别晋升时间,使级别的晋升获得较为充分的弹性空间。在此基础上,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领导职务应享受的各种待遇和行使权力的范围,以弱化领导职务的附加权益。

最后,建立明晰的考核标准,完善全方位的考核机制。结合高校教育职员管理工作的特点,为职员合理的奖惩、升降与培训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职员应该参与本人的绩效考核,其他考核者可由其上级、同事、下级和管理服务对象组成,考核内容应根据职员的工作岗位特点,包括待人接物、工作态度、责任感、创新思维、工作实绩等方面,尽可能多角度、更全面地去评价。

2.完善职员制度

目前,大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已经进行了职员制度改革,并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开。虽然,在职员制度下高校管理人员不再设行政级别,薪酬待遇根据职员级别和考核成绩来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制度下高校管理部门“政府化”倾向和职员聘任中所遇到的“双肩挑”问题。但是,教育职员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建立一整套适合本校管理工作特点的管理新机制。要在高校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管理工作纷繁复杂,不像教学、科研工作那么单纯,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较完整的管理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队伍专业化但并不排斥高校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管理人才。

3.废除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估机制

高校浮躁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科研浮躁现象的源头却是现行的科研评估体系。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都要以特定任职期间的科研成果为依据,科技人员只能以几年为周期安排自己的科研计划。而科研出成果的平均周期为10年以上,“速度快、效率高”的科研成果只能是数量巨大,而质量低劣。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科研管理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要求,制定新的指标体系。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创新、提高质量,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而不是“逼迫”科研人员早出、快出创新成果,摆脱“急功近利”的纠缠。

4.建立宽松、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处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交汇点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的发展与创新需要以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研究环境为依托,科研成果,特别是原创性成果的诞生必须要有一个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只有让失败和成功都变成科研的常态,科研工作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很难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也难以在国际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个人的成就也与其工作团队和发展环境紧密相连,个人必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建设和谐大学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术的繁荣,更有利于驱除浮躁,凝聚力量,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大学之大,在于其精神之大,高校之高在于其学问、品行之高。这种精神既表现为大学应始终保持一股昂扬向上、刻苦钻研、笃志求学的拼搏之气,又表现为一种纯洁、严谨、科学、务实的学术之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长远规划,不可急功近利。大学必须远离世俗的影响,去功利、戒浮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以深邃的文化、厚重的积淀闻名于世。

参考文献:

[1]徐光木.急功的制度和近利的科研[J].学习月刊,2007,(1):36-37.

[2]唐国战.论大学生浮躁与教育引导[J].教育与职业,2005,(26):62-63.

[3]杨志红.试析高校领导干部作风的浮躁现象[J].湖南社会科学,2007(6):179-181.

第6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读2008年4月[上]《怎样纪念屈原》)

洪雁(江苏)

偏有那么一部分官员,不去忧国忧民,而是被国所“优”被民所“优”。忧者靠心,方能体恤下民。优者无心,何以为官?

(读2008年4月[上]《到底是哪些人“看病最不难最不贵”》)

丁丁(黑龙江)

我看到了两个字:浮躁。当今社会除了往年叽叽喳喳的麻雀不浮躁了,其他都浮躁。教育浮躁,音乐浮躁,文学浮躁,学术浮躁,科学浮躁。就连国学和纯理论性科学等实在浮躁不起来的领域也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呵呵,一个什么都追流行赶时髦的社会!

(读2008年4月[上]《明星的嘴与大众的腿》)

熊奇(重庆)

生命原本是“零”。我们来到世上就开始做人生的加减运算。加入智慧,加入幸福,加入快乐,加入梦想,加入追求……生命是加减混合运算。加入许多,也要减去许多。减去膨胀的欲望,减去有毒的邪念,减去心灵的重负……加和减之间是平衡的人生!

(读2008年4月[上] 《加和减》)

张奋(广东)

自己也是一名每年都要经历春运的游子,我恳请相关部门不要让广大乘客对制度的信仰和期盼变成人群中涌动的痛楚和无奈,不要让我们被动地成为站台上的“杀手”!

(读2008年4月[上]《“站台上没有人是清白的”》)

田甜(山东)

确实如作者所言,世上多有蝙蝠人的存在。也必然会落得鸟不鸟兽不兽的下场,并被人冠以小人的称呼。既然是小人,那就体现在“小”上面了。他们无孔不入、见缝就钻、“小”巧玲珑,自是容易得手,不易暴露。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他们没有暴露,但不论混成了鸟还是混成了兽,终归已不是人了。

(读2008年3月[上]《蝙蝠人》)

部先平(内蒙古)

我认为,“说了不一定做”虽不可取,但“做了不一定说”未免有些遗憾。母鸡下蛋都要大叫几声,证明那个蛋是它下的,而公鸡则要无奈地爬到鸡窝里蹲着。是什么原因让知识分子都努力去下蛋,即使下不出蛋来也要捡别人的蛋放在自己的窝里。难道公鸡非要下出蛋来才是鸡吗?看样子,所谓专家型教师就是会下蛋的教师。应该去研究下蛋,而不是研究教学。

(读2008年3月[上]《论下蛋》)

张廷锐(云南)

新闻界的确有句俗语,叫“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可现如今,很多记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不惜自己“放狗”咬人,然后再装模作样地采访、拍摄,并振臂高呼,号召全社会对“狗”进行惩罚,俨然一副正义之神!

(读2008年3月[上]《人咬狗的新闻》)

章慧(湖南)

学生评判老师,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评判,学生也就失去了诚实;上级考核领导,能参与其中的也都是不会坏领导大事的亲信,为官者继续为他的官;老师检测学生,所检测出来的分数也不过是一件件皇帝的新装。学生、家长皆大欢喜,造假对于各个领域早已是轻车熟路。

(读2008年3月[上]《有多少考核是这样的》)

魏朝阳(浙江)

第7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信息的瞬息万变,知识的激增,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和广阔的知识面,追求创新的劲头,学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青年教师常常不知所为,心里无底、慌里慌张,甚至表现出“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喝凉水”的心态。

2,焦躁不安。教师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即起(入行阶段)、承(表现阶段)、转(中年职业阶段)、合(交棒阶段)。青年教师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主要表露于“起”与“承”这两个阶段,常常表现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重重困难,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心态。

3,盲动、冒险。由于青年教师焦躁不安,情绪取智,使得行动常常带有盲目性,行动之前没有必要的计划筹措,只要出人头地,对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教师队伍年青人违纪违法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二)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青年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或岗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教育。由于自己缺乏对教师职业起、承、转、合的起码认识,进而动机浅显,目标不高,热情不足,行动不利。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理性方面的因素。

2,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职业正成为职业压力来源多、压力强度大的职业。根据朱从书、申继亮教授研究表明:当代中小学教师面临工作量大的压力,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进修科研和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再如学生安全问题、家长认识偏差,等等,都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职业方面的因素。

3,由于教师在工作压力重压下,以及对教师角色认知有错位。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故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出现自我贬损、人格异化、效能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与深化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这是造成其浮躁心理的心因性方面的因素。

4,职业高原期,是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青年教师抑或个人原因、家庭和社会因素、组织原因,造成了职业高原期。如果从教师管理角度,没有一套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加上学校没有成为学习型学校,那么青年教师就容易受职业高原期影响而加剧浮躁心理的发生、发展,甚至会动摇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管理性方面的因素。

5,社会上“三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风气还未真正形成。教师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要求高,而待遇偏低的职业。加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方面对教师及其工作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不够全,加上社会上执法难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以及教育投入不足,学校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等,致使满腔热情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在心理上出现失落,出现不安心教学,跳槽,行为怪异,师生冲突,与学校领导关系紧张,职业角色冲突,甚至离经叛道干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这是青年教师浮躁心理形成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6,青年教师自身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格的不完满,视野的不开阔。自身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修养的欠缺,加上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浮躁风气,使一些青年教师形成了从众心理,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自我性方面的因素。

(三)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对策

青年教师要克服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同样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设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进修。通过“三沟通”、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历,通过办研究生班、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外地名师传艺等形式充实教师的知识,规范教师继续教育,努力使教师在教育思想上由“考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知识能力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从而克服浮躁心理。2,引路子。即给教师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及时向其指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如教学方法的成型分时间要求,教学艺术的形成定阶段目标,教学风格的发展提参考方向等。教师根据自己确立目标。刚上讲台的新教师应重点攻略教材教法,通过钻研,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网络结构。同时进修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在熟悉了教材教法以后,重点应阅读教学艺术的书籍,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尽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确立目标,以目标管理的理念和教育训练来增强教师的职业技能,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3,压担子。即给教师委以教学上的重任。并不时向教师提出教育教学研究任务。要充分信任和使用教师,让他们到教学第一线,担任重要的教学任务,努力成为教学骨干,同时要求教师定期拿出教学成果来,主持教研课题,开办专题讲座,上公开示范课,举办教学艺术周等。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压力中奋进。教师要根据自己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任务,重点读一些教科研方面的书籍,使自己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另外,要注重教师教学心理的积累和提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成果大多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差不多可以说是他的“教学日记”。因此,要倡导教师重视教学心得撰写这一环节,定期让教师拿出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来。

第8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深深扎进地层的树根,只有耐得住黑暗的寂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人只有耐得住生活事业和心灵的寂寞,才能在潜心修行中让心灵得到升华。我国的文化大家钱钟书先生生前潜心专注于编写《管锥编》,在“”十年的动荡期依旧恬静淡泊,耐住浮躁与寂寞,于牛棚中读书写字。这就是一种坚守寂寞的品质。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够学贯中西,游走于古今,正是因为他能耐得住文人研究学问、钻研难题的寂寞,摒弃外界纷繁迷眼的物质追求和享受,所以他的人格魅力持久弥香。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懂得守住寂寞,专注事业,人生才更加美好。苏轼面对荒凉寂寞的黄州,依旧笑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无动力帆船航海第一人崔墨心怀梦想,独自一人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完成自驾帆船航海环球一周的壮举;李桂林、陆健芬夫妇在大山里为孩子们撒下希望的种子,在寂寞中坚守18年……他们的时代不同,事业不同,却共谙一个相同的人生真谛:人生的奋斗旅程是充满寂寞与艰辛的,唯有守住心灵的寂寞,始终默默无悔地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人生之树才能由此绽放艳丽的花朵,从而在收获的季节结出累累的硕果。

与此相反,当代的某些所谓“文人大师”却无法按捺住寂寞,总是受到高利益、好名声的刺激与驱使,胡乱造假,东拼西凑,连夜印刷,只为追求销售量。急功近利的举动只会使原本静如水的心变得浮躁、空虚。当然更不会有优秀名作面世。我想,这就是不懂耐住寂寞,拒绝尘世浮躁诱惑的原因所在。

塞林格坚守寂寞,著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令人敬佩;莫言坚守寂寞,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令人景仰;罗阳坚守寂寞,托起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令人动容……

面对喧嚣浮华的社会,我们应该拒绝浮躁,像“深深扎进地层”的树根一样,耐得住黑暗,耐得住寂寞。

【高分透析】

这篇考场佳作至少具有三大亮点:

其一,结构精妙,逻辑严密。文章开篇快速入题,由抽象到具体,由物及人,让读者能快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作者进而古今结合,层层深入,通过采用正反对比的事例论证,使得文章富有说服力,有力地阐述了“守住寂寞,拒绝浮躁”的中心论点。文中第三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这种手法既能使语言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又能使素材丰富、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文章的收尾简洁明了、干脆利落。

第9篇:浮躁的社会范文

最近自己总是充满了浮躁之气,这股气让我安定不下内心,不能沉浸下来做事,从而导致了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好像在做事,但效率和成果却不容乐观。

而这股浮躁不是只在做事上的。究其原因,还是心太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总想着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可又害怕投入时间成本,到最后一无所获或费心费力收效甚微,所以不由得想快快达到目标,又不肯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这股浮躁好像充满在生活中许多角落。当我学习时,总想着好好复习,一鸣惊人,但到真正复习时又不能专心致志,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低效率,从而一边害怕浪费时间,一边在浪费时间,如此恶性循环,成绩不理想是自然的。当我看书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但又想涉猎广泛,多学一点,因此在精读与略读之间徘徊不定,满心焦躁与不安。当我锻炼时,总是想不付出就有收获,总是不能沉下心去,而一昧想要速成,最终事倍功半。

其实放眼社会,这股浮躁之风也随处可见。XX天锻炼一身肌肉,XX天学会XXX,XXX速成到处都是,而常常忘记真正的匠人,真正想做好一件事,反而应该慢慢走。

慢慢走,往往是最快的。做好最基础的,十年磨一剑,也许用时很长,但总会马到成功。而那些匆匆磨剑的人,内心充满浮躁,用着未磨好的剑就想着建功立业,结果往往是悲惨的。

不妨走慢点,戒骄戒躁,也许才是最快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