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幼儿园依照国家、省、市关于学前教育管理规定,坚持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办人民满意教育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幼儿园违规冠名,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以“双语”、“奥数”、“识字”等为由招揽生源,误导或欺骗家长;二是少数幼儿园不执行正常教学计划,幼儿集中学习时间过长,幼儿园正常的游戏时间、空间与材料得不到保障;三是个别幼儿园未经审批,擅自添加所谓特色学习、实验教学,导致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四是部分幼儿园、小学、民办培优机构违规举办学前班、“幼小衔接班”,将小学教学内容照搬到幼儿园。以上种种现象严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学前教育政策规定,加重了幼儿学习负担,影响了幼儿健康成长,助长了应试教育向幼儿园的延伸,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了严重关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坚决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倾向,切实加强全市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严格执行省、市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学前教育自身规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深刻反思当前我市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前期幼儿园课程改革工作经验,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科学探索幼小衔接,大力加强家园共育等项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遵循“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一切”的宗旨,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正常、稳定的保教工作秩序,做到教学过程中渗透常规培养,保育工作中捕捉教育契机,注意个体差异,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3.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要把游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4.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科学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有机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三.主要措施
1.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一是结合本职工作和园本研训,加强先进理论学习,借鉴、吸纳先进教育理念,反思教育实践,呈现教育成果。
二是通过组织开展园长论坛、双优(优质活动、优质环境)评比等活动,引导园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探讨学前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先进经验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面向全体幼儿,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为每一名幼儿,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2.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大力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
一是加强幼儿园课改基地园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已有30所课改基地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及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大对课改基地园的管理、指导力度,为全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成果。
二是坚持开展《新世纪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实验工作。以《教师用书》、《豚豚幼儿活动包》为载体,指导教师、家长将教育理念有效转化为教育行为,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三是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认真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为0—3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稳步推进0—6岁托幼一体化进程。
四是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项目研究,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游戏性,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小学化、学科化,知识技能要求超前化”的不良倾向,让幼儿向往小学生活,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自然过渡。
3.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健全完善幼儿园正常教学秩序
一是切实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严格执行新生入园体检制度,严禁对入园幼儿进行考试或变相考试。幼儿园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内,不得以开办特色班、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全市幼儿园一律不得举办学前班。
二是健全完善教育教学常规。严格执行《*市幼儿园教育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坚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注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所谓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三是不断增强教育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组织开展《*市幼儿园2—6岁儿童素质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实验稿)》实验,指导教师、家长从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5个方面,了解幼儿全面发展水平状况,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课改基地园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发挥实验引领作用。
四是坚持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分等评估、动态管理”的原则,以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的监测与指导,建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幼儿园长效管理机制。
4.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一是准确把握教科研方向。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解决目前教师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严禁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早期定向教育实验。
二是建立健全幼儿园教科研制度。积极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幼儿园园长要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具体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
三是大力加强教研组建设。组织开展全市幼儿园“星级教研组”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提高日常教科研工作的质量。
四是组织园长、教师专业化培训。实行园长、教师、保育员等人员资格准入、持证上岗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工作机制。
5.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网络
一是通过《家长报》、《幼儿园家庭互动手册》、家长学校、家访等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交流教育经验,共商教育措施。
二是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探索为社区提供学前教育服务的有效途径与办法,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四.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起点,学前教育在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教育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辖区内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正视存在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2.依法依规加强管理。各区教育局、各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幼儿园管理的政策规定,健全完善幼儿园正常、安全的教育秩序,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进一步规范教育行为,坚决纠正“小学化”、“学科化”倾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与办园水平。
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围绕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
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
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
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
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关键词】幼儿素质;家长;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41-05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个体的发展受到来自个体自身及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会表现在其家庭教育活动中,影响着家长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会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例如,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服从”品质的培养,〔1〕子女要遵循“三纲五常”。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观念与新思想在同时冲击着家长的价值观。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家长比较重视对儿童独立性、个性的培养,有的家长则仍将“老实听话”“乖”视为幼儿应具备的品质,有家长重智轻德,有的家长则重知识轻能力,等等。
当下,关于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实证研究较少,为此,研究者运用调查法深入了解当前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以期为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以随机方式抽取江苏南京市3所幼儿园和安徽六安市、河南商丘市3所幼儿园的483名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问卷编制
在编制调查问卷之前,研究者先从南京市2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分别随机抽取30名家长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以了解家长最重视幼儿哪些方面的素质及其原因。共发放180份开放式问卷,剔除30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83%。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及专家指导意见,研究者随后编制了封闭式调查问卷并进行预调查,再根据反馈结果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幼儿年龄、性别、居住地域、家长教育程度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调查,共20个项目,包括健康、语言、社会性、科学和艺术五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分值越高,表明家长对幼儿这一项素质的重视程度越高。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者对预调查使用的封闭式问卷和正式问卷都采用临界比值法、题项与总分相关和同质性检验三种方法进行了信效度检验。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正式问卷的整体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大于0.8,表明问卷的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分层面内容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在0.6至0.8之间,表明分层面内容的内部一致性尚好。研究者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也进行了检验,对项目得分的高低分组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题项与总分相关性检验以及Alpha同质性检验,结果均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三)问卷调查及研究实施
共发放正式问卷483份,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33份,有效率为89.6%。研究者还在南京市一所省级示范园、一所市级示范园及一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7名幼儿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研究者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单因素差异分析,并对访谈所得到的资料进行转录、整理。整理工作是这样做的:先将家长提到的所有关于幼儿素质的关键词和短语进行归纳,形成一级编码;再将关键词和短语按照近似程度分类整理,初步拟定类别名称,形成二级编码;最后,将内容相似的类别进行整合,形成三级编码并形成分析框架,最终将家长所重视的幼儿素质归为健康、社会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学习品质以及艺术素养五部分内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所重视的幼儿素质内容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对多重应答(Multiple Response)数据进行频次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出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重视程度,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家长最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希望幼儿学会“做人”、能够继承传统美德和遵循社会公德、学会与他人相处、能以坚强独立的个性处事。家长其次比较关注的是幼儿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家长也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被家长提及较多的几种学习品质是:好学、勤奋、认真、好奇心强。关于对幼儿艺术素养方面的期望,家长提及较少。
(二)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在不同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者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总体来看,问卷调查总均分82.37分,明显好于问卷设计的60分均值。各维度得分也明显高于问卷设计的60分均值,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维度得分。研究者还分别从幼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域以及家长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对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
首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中大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期望均高于小班幼儿家长。不少小班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刚上幼儿园,(我们)没有太多想法(要求)”。幼儿入园后,家长逐渐从教师和其他幼儿家长处了解到了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始重视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大班幼儿即将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家长比较关心他们能否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因而对其期望较高。
其次,家长对不同性别子女素质的要求没有显著差异。Xie与Hultgren1994年的研究曾指出,与女儿相比,父母对儿子有更高的期望,因为父母通常认为,儿子能取得更多的成就,从而使父母赢得他人更多的赞美。〔2〕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重男轻女”观念的逐渐被摒弃,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普遍,不论男孩女孩都成了家庭关注的焦点,被父母寄予了厚望和同等的关注。
再次,城市和乡镇家长的幼儿素质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家长对幼儿各方面素质的重视程度均高于乡镇幼儿家长。城市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物质和时间的投入都较多,对幼儿各方面发展寄予更多的希望。乡镇家长因为身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区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有“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自己就省事了”的想法。加之有很多乡镇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家长抚养,祖辈家长一般只能担当起接送孩子、为孩子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等责任,他们倾向于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委托给幼儿园。
最后,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的幼儿素质价值观也不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幼儿素质的重视程度也较高,他们会从自身的教育经历中吸取经验,并投入更多精力培养孩子。
(三)关于家长幼儿素质价值观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研究者对17位幼儿家长进行了半结构访谈,旨在了解家长眼中“好孩子”的具体形象,即家长认为幼儿应具备的素质的具体内容。研究者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归纳如下。
1.健康
(1)身体健康
有4位家长提到,幼儿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这4位家长中有3位是祖辈父母。较之父母,祖辈父母尤其关注幼儿的健康问题。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他们父母的事情”,“我们的任务主要就是接送孩子(G1①)”“希望孩子首先在生活上吃好穿好(G2)”。
(2)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包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家长在接受访谈时也提及了以上内容。家长普遍表示,希望幼儿能够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例如,“我更欣赏孩子的独立发展(M1)”“睡觉前他(幼儿)自己就知道把灯关了,然后自己上床睡觉(M2)”“我家女儿现在刚上小班,就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了(M3)”。祖辈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则表现得更为宽容,例如关于幼儿独立吃饭的问题,祖辈家长认为,“如果一口饭不喂,一定要让他自己吃,小孩就吃得慢,而且吃得很少。我觉得还是要喂他吃,喂着吃快嘛,还怕他以后自己不会吃啊?”
在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上,家长一般会“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让孩子自由活动(G3)”“小孩拿剪刀,我就说‘没关系,自己要小心’,就好了。他想干什么就去让他干,提醒他注意安全就行了(M2)”。家长希望幼儿能够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并会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健康素质是发展其他身心素质的基础。部分祖辈家长将培养幼儿健康素质看做是教育之外的事,这个观点是有局限性的。教育不只是教幼儿学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2.社会性发展
有许多家长在接受访谈时提到了“品德”培养的重要性,本研究将“品德”视为社会性的一部分。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品德是社会性教育的结果,而社会性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品德的形成是社会性发展中的高层次内容。〔3〕为此,研究者先对家长普遍提及的“品德”进行分析,再讨论个体社会性发展中的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独立和顺从。
(1)道德品质
在访谈中,家长提及较多的、比较重视的道德品质有诚实守信、正直、懂礼貌、有爱心、善良、谦让宽容等。有家长认为,他们对子女品德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其未来职业和学历的期待。“做人要正直,要诚实。至于当科学家还是当什么家,那都要靠他(孩子)自己努力发展的(G3)”“不要求她(孩子)学历有多高,但要求她学会做人(M7)”。
(2)独立与顺从
诸多研究者(Bronfenbrenner,1970;Tudge,1991;Searle-White,1996;Slout-Sky,1996;Schwartz &Bardi,1997)认为,西方国家的父母都比较重视对子女“独立自主”品质的培养,东方国家的父母则更重视对子女“集体主义品质”的培养。〔4〕中国传统社会的确比较重视子女“顺从、听话”品质的养成,《弟子规》就强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人们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17位访谈对象中仅有3位家长认为,“只有完全听大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他们看来,幼儿还不能分辨是非善恶,所以“一定要顺从大人,听父母的话,现在外面诱惑那么多,小孩哪有那么多自制力啊(M3)”。希望幼儿完全听从家长的要求,体现了这些家长“成人本位”的儿童观,正如所言,“做父亲的代表着旧有的社会标准,而且握着社会交给他的权力,要把他的儿子造成合乎旧有标准的人物”。〔5〕事实上,更多的家长认为,幼儿也许在某些方面要听从家长的话,但在更多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我比较欣赏她(孩子)有自己的个性,也很有主见(G4)”“我们让他(孩子)自己主动选择,玩什么、吃什么、去哪里,给他一个选择的空间(M8)”。
3.知识与能力
访谈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学习”的认知局限在知识和能力学习两方面,因此,他们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这种“学习”相对于健康、品德来说是次要的。“幼儿主要应以游戏为主(M2)”“孩子太小了,不能给他包袱,学习还是太早了(F2)”“幼儿是以玩为主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还分不清谁学习好谁学习不好呢!(M3)”。
也有部分家长,尤其是大班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幼儿的识字水平和基础能力培养。有家长以幼儿的识字量大为荣,“识字这块很重要的。我们家宝宝才4周岁,已经认识好多好多字了。你这些字(访谈提纲)她基本上都认识。她3岁时就能看大约7岁水平的画报了”。这部分家长通常比较看重幼儿掌握的知识量,并将此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他们会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教幼儿背诗、背古文、学写字,希望幼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4.学习品质
访谈表明,家长认为幼儿应拥有的学习品质包括好学、勤奋、认真、好奇心强等。有家长希望幼儿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有家长希望幼儿具有认真、耐心的学习品质,“希望孩子能坐得住,安静地学习(M3)”,也有家长希望孩子拥有好奇心、勤于思考。
5.艺术素养
访谈发现,家长基本不重视幼儿的艺术素养,仅有两位家长提到希望幼儿多才多艺,“希望她(孩子)现在就开始学钢琴,她喜欢上的兴趣班都给她报,唱歌、跳舞啊什么的(G4)”。
三、建议
(一)家长应关注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访谈结果表明,家长对幼儿道德品质和智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幼儿艺术素养的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应注重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培养幼儿表达情感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以美术为例,伊莱恩指出,美术是儿童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对于尚不识字的儿童,美术具有向人们传递信息和从中获得他们自己的信息的功能,创作美术作品是儿童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儿童普遍喜欢美术”。〔6〕因此,家长不应仅关注幼儿道德和智力方面素质的培养,更应关注幼儿每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祖辈家长应适当承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责任
我国儿童隔代抚养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研究表明,当下帮助子女照顾孙辈子女的祖辈家长比例高达66.47%。〔7〕研究者认为,祖辈家长与家庭中的其他家长以及兄妹、同伴一样,对儿童的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许岩、裴丽颖,2012)。
虽然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某些差异,但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祖辈家长应和父辈家长相互配合,与幼儿园教师通力合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部分教育责任。
(三)教师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教育观有了很大改变,但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很多误区,如片面关注智力、技能的培养,忽视艺术素养的培养;溺爱娇惯幼儿;一味要求幼儿顺从听话,忽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等等。教师应承担起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重任。作为与幼儿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重要他人”群体,教师和家长应平等对话,通力合作。家长要为教师提供关于幼儿的全面、翔实的信息。教师则要善于倾听家长的想法,结合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育儿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华.城市家庭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家长育儿观念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黄淑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谈父母的教育期望〔J〕.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2005,(45).
〔3〕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32.
〔4〕JONATHAN R H TUDGE,DIANE M HOGAN,IRINA A SNEZHKOVA,et al.Parents’ child-rearing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social class 〔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0,(9):105-121.
〔5〕.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