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第1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渐提高了对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应地,各大商行也加大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力度。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只有在处理好内部风险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新时期进一步探索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问题,从而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内部控制质量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保障

银行业的发展中,风险是其不可避免的基本属性,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本就是银行业风险范畴内的金融风险更成为影响银行运营的主要因素,从市场、信用和操作等方面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重视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成为必要选择。

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能够将银行的运营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银行具体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因素,由上到下形成一套有序的控制机制,能够帮助银行更加科学、稳健地发展。而内部控制的加强,也是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商业银行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内部控制质量影响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银行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防范。首先,内部控制所创设的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内部控制注重对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这些审核具体到银行运营的各个方面和板块,这有利于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监督,并以绩效评价的方式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全面防范。内部控制质量与信贷项目的审批和授权控制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了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的能力。

第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为银行业务运营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对市场风险的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信息的收集更加精确与及时,在对市场风险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也能够实现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提高;其二,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银行内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职能重叠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相关的管理部门中,职责分工更加明确,职务分离,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避免在这一环节滋生管理风险;其三,市场风险的管理需要在激励机制中提高效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对市场管理工作人员的激励中采取工资待遇与投资收益挂钩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片面,许多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投资利益而忽视了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降低了市场风险管理效率。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则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更合理的方式确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善于用人,提高了市场管理的工作效率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三,在操作风险的规避和应对中,也同样需要高质量的银行内部控制,这是针对具体操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不安全等操作行为所提出的发展要求。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欺诈事件、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内部控制体系强调银行规章制度在业务执行和基本流程中的约束作用,对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明确禁止并严厉打击。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有效性在高质量的银行内控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银行内部控制质量,深入防范金融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内控环境

文化意识层面的建设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保证,而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提高,同样寄托于思想文化的建设,即在银行内部形成独特的内控文化,在提高员工风险观、内部控制认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内控环境。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每个个体都需要认识到在银行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对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以培训的方式普及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文化教育,在员工中间强调“规范”的作用,营造扎实、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思想源头遏制风险的产生。

(二)创新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宏观上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首先要保证内控机制的科学性,在坚持银行发展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对适合本行特征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研讨,建立科学健康的内控机制,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其次,也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审批、监督的运行机制,在业务流程中更要严谨,强调操作的规范性,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内控制度的落实需要以实时监督作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既要做好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和纵深发展,也要有重点地开展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加强对员工的考核与管理,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规范严谨,从细节处杜绝风险。内控监督制度需要更加系统化,从规章制度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都以统一标准来形成监管体系,使之成为保障内控质量的坚实堡垒。

三、结语

无数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风险始终伴随着银行业,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也成为银行生存必须长久面对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体制下进一步探索加强银行内控建设的有效策略。当然,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能够脱离对风险的关注,应对金融风险是实施内控的目标之一,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必将引领银行业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第2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大客户 授信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表现形式和风险特点

参考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指的是因客户授信不合理、授信额度配置不科学等因素,客户的不合理经营以及借助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方式不按照公正价格原则对收益、资金进行转移,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按时将授信形成的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出现不可预估的损失。

商业银行客户间的股权关系较繁琐,如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尽管推动了运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但也导致关联交易的透明程度逐渐降低。商业银行大客户关联担保产生的信贷风险逐渐凸显,部分集团性质的客户利用人事链、资本链等渠道进行不合理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和产权变更等实现银行债务的偷漏。有关集团性客户借助银企间地位不平衡的漏洞,通过集团内部人员交叉互保、重复担保的方式,导致贷款第二贷款的来源如同摆设。

首先,客户授信过度风险。现阶段,国内部分企业的信息透明程度有待化,集团性大客户普遍通过下属企业在不同银行获取多头授信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受贷款营销与市场竞争压力,针对企业进行单独授信,进而出现授信的过度现象。多头授信,导致借款方授信和自身的负债水平不成正比,加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赔偿、违约风险,使企业出现信用膨胀的局面,限制了商业银行对客户资金应用的监督。

其次,客户多元化经营形成风险。跨行业运作的关联企业所处的商业背景较繁琐,经营的多元化容易导致企业出现不合理的扩张行为,出现财务风险,影响到业主方的利益,加剧了经营风险。而这一部分企业在盲目经营的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从而出现经营失败的局面。商业银行若没有全面调查集团性客户的担保形式与多元化融资框架,则容易受该集团新投资项目的可观、预估收益蒙蔽,忽视了高收益下伴随的风险隐患,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风险管理技术和系统支撑

商业银行现存的风险计量技术难以保证相关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违约系数与整体信贷资产关联程度的准确性,所核定的授信额度无法达到信贷资产组合控制信用风险的标准,而一致授信核算所得授信额度无法保证客户风险负载的真实水平。系统支撑的严重不足,导致商业银行以手工操作对客户进行授信管理,无法自动鉴别大客户人员的企业联系程度与具体授信状况,工作人员单凭自身的业务经验与信息积累展开人工操作,致使集团性大客户企业没有归到集团性客户范围中,难以保证授信的统一性和精准性。

(二)授信标准不规范

目前,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业务管理正在不断完善,有关实施细则有待健全。通常情况下,大客户授信管理业务的相关文件细则普遍为规范类的制度与手段,针对性较弱、可行性低,无法实现对大客户的风险承担能力与企业运营现状的整体了解,导致判断出现失误,且无法实时检测大客户对信贷资产的使用、关联交易等活动。

三、强化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策略

(一)高效运用科学技术

优化系统功能,以精细管理为前提来收集大客户的信息资料,保证大客户关系的清晰明朗化。构建大客户关系信息监管系统,优化的自动识别功能,采取硬控制来运作授信客户重要信息的录入系统。例如,将企业法人、股东等重要信息设置成必录项,系统可以对重要信息进行自动搜索,并自动构建大客户关联网络结构,并适当提示大客户成员企业间的关联程度,降低信贷工作人员的经验意识,保障信息的精确度。

(二)规范银行客户授信标准

商业银行要保证项目评估的严谨性,加大审核大客户授信所用贷款项目的手续、流程合法与否、真实与否、完善与否的严格力度,对所贷款项目的土地使用、环保规范、安全生产、工艺设施以及建设规划等手续的办理实际情况进行一一核实,若项目不具备相关审批机构的核准文件,则不可授信。整体考量大客户企业的财务、经营与信用现状,以商业银行的风险自我负荷水平为前提,制定科学的授信额度。

(三)强化担保限额控制

商业银行要以大客户风险承担度为考量标准,合理设定集团内的担保比例,对大客户成员关联、交叉互保等行为进行严格管理。针对高质量的大客户,包括电网、移动、电力、国有石油等,可对设置比例进行科学调节。健全关联担保流程与手续的办理,针对大客户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资产抵押担保手续,需要对所抵押物权属进行核实,要求抵押方一定是具备处置和拥有抵押物权利的企业,考查其担保实力,避免出现资产过分夸大的现象,实现对大客户授信担保限额的科学管理。

(四)通过大数据筛选优质客户

在优质客户的评价选择中,可采用包括成本、风险因素的利润贡献、经济资本占用、RAROC指标与EVA指标,有利于考量客户的贡献程度,便于改善客户结构。因RAROC为相对指标,EVA为绝对指标,故适用条件与范畴不同。RAROC不受规模制约,能够在同规模企业中客观评价客户,进而选择优质客户;而EVA则采取涵盖有风险在内的经济成本概念。其优质客户的构建组合为:

RAROC=(收益-预期亏损)/经济资本占用

EVA=拨备前利润-当年计提拨备-经济资本成本

采用RAROC法组合、筛选优质客户,利用上述公式,考量客户的经济自办占用量与经济增加值EVA、RAROC值,按照次序进行排列,有利于核实客户的经济资本。

通过对上述两大指标的应用,可以规范优质客户的选择标准,可行性高,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短视现象,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引导客户在提高业绩的同时,重视风险,实现了风险和效益的统一,基于这一维度筛选优质客户。

四、结语

现阶段,关于商业银行大客户识别管理和授信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成果趋于理论定性化,无定量分析的参考,若采取数字化分析构建银行大客户鉴别、管理框架和授信风险管理模型,则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控制中的人为隐患,提高风险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大客户信贷的健康运作。

(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都晋(1985―),女,山东济南人,研究生,理财经理。]

参考文献

[1] 周江涛,张艳.商业银行授信集中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7(17):28-29+67.

第3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坚持以效益为经营目标

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者受股东委托实施管理行为,因此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新的阶段,效益目标的内涵应该有新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是建立在完全成本基础上的效益,即扣除风险拨备、经营成本、资本补充后的效益。对于效益水平要进行综合衡量,不仅仅要看利润增长的绝对额,还要看发展的质量,也就是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等相对指标,以及利润的构成和风险拨备情况。一个银行能否长期、稳定地实现效益增长,取决于这家银行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资本结构、负债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建立长期、稳定实现效益增长的机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一定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经营结构的重要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经营结构,使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推动商业银行在经济周期和利率变化中始终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保持业务发展的高质量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质量对效益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在提足拨备基础上的账面利润,不仅要包含财务成本,还要包含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风险拨备将覆盖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表外业务等承担风险损失的全部资产和业务,新迁徙、劣变的资产,相应的风险拨备从利润中自行拨补,即期反映风险成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还将受到资本的刚性约束,每一项资产业务都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资本,在规模一定的前提下,资产质量越差,占用的资本越多,资本回报率就会越低,效益水平也就越差。因此,保持好的业务发展质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效益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保证业务发展的质量必须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发展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规范、稳健的发展,盲目的、不计风险的发展只能是自毁前程。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彻底转变依赖资产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以内控管理确保经营安全

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增效益、抓管理就是促发展”的思想,确保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始终在持续、稳健发展的轨道上运行,不断巩固和扩大经营成果。

第4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所谓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银行产品引向目标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银行盈利性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企业营销管理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与发展。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概念于1958年在全美银行业联合会会议上首次提出。此后,市场营销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市场营销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谋求竞争优势和提高经营效益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银行业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从人民银行单一银行时期到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直至各大银行完成体制改革前,我国银行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根本不需要市场营销。随着,各大专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完成,我国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各大银行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对其展开了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市场营销手段和策略仍处于初级阶段,营销战略也未形成合理、完备的体系,整个市场营销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按照国际规则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国民待遇,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由批发业务扩展到零售业务,由部分中心城市扩展到全国各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大量拥有成熟市场营销策略的外资银行,竞争更加激烈。此时,认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主要问题

1、对市场营销认识不足,营销行为有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尚未树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不能根据顾客的需求自觉地调整营销策略,开发新产品;大多数业务是以应付顾客的需要为主,缺乏开拓新领域的意识。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疲于争夺现有顾客资源,忽视了以具有前瞻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指导银行发展、吸引潜在客户的发展要求。

2、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缺乏总体策划与创意,具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机性;商业银行个体形象不鲜明,缺乏市场感染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自身定位和目标客户选择都存在缺失,在此情况下组织的市场营销活动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银行自身形象的不明确,也使市场营销的效果大打折扣。

3、市场研究与开发还未成为商业银行自觉的营销行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研究上基本处于跟随、模仿、一哄而上的阶段,市场营销行为趋同化明显。具体来说,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对顾客的现实金融需求研究不够;二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三是市场缺乏细分,产品定位不突出;四是对顾客未来需求研究不够。

4、促销手段组合缺乏系统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实施过程,一般都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行为,缺乏系统、协调的实施计划。往往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5、客户经理营销队伍过于庞大,功能单一。商业银行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后,客户经理制度被引入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但众多客户经理,各自负责一块内容,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一人通”式客户经理负责制行为,使客户经理制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对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领域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改进:

1、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培养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主动调整自身的产品及营销策略,满足不同顾客多样化的需要,使顾客获得高质量和具有前瞻性的服务,从长远角度吸引和留住顾客。

2、构建特色鲜明的公共形象,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我国商业银行应着力构建自己独特、鲜明的公共形象,并加以良好的宣传,从感性上吸引顾客。做好市场调查,细分市场,找准目标客户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扩大自身影响。

3、建立完善的营销策略,实施协调统一的市场营销行为。

第5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作为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银行保证创造一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这个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风险,一旦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无法按时收回,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成为新时期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

1.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农商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群体中的一股重要新兴力量,其稳定持续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前市场中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多集中于小微企业和涉农客户,两者都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50%。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信贷资产结构配置不够合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不良率波动变大。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效益难增、风险难控的艰难困境,需要对信贷风险管理做出及时调整,创新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每个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2018年11月银监会公布了相关数据,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要超出行业水平。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4.23%,虽较上季度末下降0.06个百分点,但较上年末的3.16%明显升高。

2.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多依赖于信贷业务模式,通过放贷去赚取一定利率差收入,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形式并不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立通常集中在乡镇地区,乡镇地区居民主要是以养殖生产和农业生产为主,他们从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来的个人信贷资金更多是投入到农业生产或者养殖生产活动中,然而这些产业都会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将会造成这些从业者严重的经济损失,无法按照合同条约及时返还个人贷款资金,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信贷危机,如图1所示,某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76.6%用于农、林、牧、渔业,2%用于采矿业,7.3%用于制造业,1.7%用于建筑业,9.7%用于批发和零售业,1.1%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用于其他行业。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数都是属于一种保证类型的贷款,这其中还包括了市场企业信贷投放,一旦这些企业因为个人问题出现经营不善,也将会大大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建设和谐健康的发展。2.2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业务从事人员的整体水平要求不高,这些业务人员在信贷管理工作能力和素质都稍显不足,在实践放贷过程中为了提高个人业绩而盲目选择随意放贷,或者是为了个人利益去对他人进行放宽条件的信贷业务,这样无疑会大大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高层领导缺乏对信贷业务人员的科学指导工作,未能够通过系统规范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信贷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导致信贷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信贷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内容的学习,在信贷过程中缺少对贷款人的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缺陷,会阻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难以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高质量。2.3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工具较为落后。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引进利用更为先进的信贷风险防范技术和设备,这样能够帮助机构全面提升贷款业务管理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对加强各项信贷业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控制提供有力保障。基于信息化技术管理辅助下,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率,科学高效解决各类信贷风险问题。然而,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它们在信息化风险管理工作上还较为落后,未能够有效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各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和设备设施不够完善。

3.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路径

3.1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现代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领导要正确认识到提高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信贷工作人员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对专业信贷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首先,农村商业银行人事部门在招聘内部信贷人员时,要合理提高自身的招聘标准,强化对每个信贷从业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考核工作,通过该项工作科学准确判断出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信贷工作者参与到专业的培训教育工作中,确保能够不断增强信贷工作人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熟练掌握操作应用各项信息化管理技和设备;最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部门还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贷工作人员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内部营造出良性的竞争氛围,引导全体信贷业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操作办事,杜绝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充分保障信贷业务的高质量。3.2优化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内部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改善作业,正确认识到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农村商业银行要安排专业人员深入总结分析出自身信贷管理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出最佳的信贷风险管理方针,这样有利于帮助机构有效解决信贷资金问题,通过展开对不同期限信贷业务问题的科学判断分析工作,能够全面降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部门还需高度重视信贷资金过于集中的问题,要有效避免信贷资金集中在某家企业,而是要合理设置个人与企业的放贷金额。3.3提高信贷风险的技术防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立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规划》确立了“十三五”期间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技术措施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各地区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学习研究应用,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国家政府部门要给予农村商业银行适当的补贴,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合理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息防范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融入自身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强化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促使他们能够规范正确操作使用各项高新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设备科学应用在信贷风险控制管理中,从而降低银行机构内部信贷风险的发生几率。特别是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领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国家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要以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为重点,切实增强信贷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优化改善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和方式,创新技术手段与工具,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7(03):87-89.

[2]皇甫英杰.M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务金融,2017(28):24-26.

[3]向国州,吴玉宇.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6(08):28-30.

[4]李艳慧.试论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5(10):15-17.

[5]王天华.浅议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32-36.

第6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基本使命就是以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取收益。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随着整个风险管理领域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现代风险管理也表现出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方法的改变。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利率、汇率及股票价格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应对市场化条件下这三大风险变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整合力度的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在我国当前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无疑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市场大量创新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市场的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理解和认知新产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二)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管理的主观经验判断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手段,较少使用风险的量化模型,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VaR、CSFP、KMV等大量先进的现代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的出现。这些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才使风险定价、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整体经济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得以迅速发展,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二、我国现行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

近几年来,我国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银行高级管理层不再只盯着贷款业务,风险部门不再只擅长于管理风险,交易人员也不会谈衍生产品而色变。但是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银行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治理规划,一些银行在组织结构设计上也存在缺陷。尽管大多数银行在表面上已经建立了多种风险类型的管理委员会,但他们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数量上要么太多,要么不足,而且都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由于各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也就难以避免管理上的重叠与缺口。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的技术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积累的相关基础数据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不少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基础数据收集困难、公布出来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等问题。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这些都制约了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停留在最初阶段。虽然有少数银行自主开发出了模型,但都很简单,而且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一些关键风险管理参数及计量模型,如预期损失(EL)、经济资本(EC)、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并没有被大部分商业银行所采用,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制度建设与资金计划层面,一些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与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与有效应用。

(四)风险管理工具缺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重要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对冲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平台,也没有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供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风险。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极大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明显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原动力。公司治理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层和董事会在公司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行为方式和利益关系,是商业银行实现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做法,在制度上建立起现代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控体系,这包括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的内审制度以及独立董事制度等。

(二)加强对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现代金融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出现了大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否采用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已经成为反映风险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实践来看,国外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巨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尤其是建立现代风险度量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计量工具。

(三)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银行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大量的计算、对比监督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并且使得许多以前很难开展的风险监控手段变成现实。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尽快按照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建立起独立的、高质量的数据库,加强基础数据的积累,并及时更新数据信息,为国内银行风险的度量和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要不断加大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确保信息系统开发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统最终能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

我国的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黄丽珠.《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合规风险管理》,金融时报,2007年1月8日.

第7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商业银行;影响;策略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⑤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⑥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松山。投资基金与金融体制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应展宇。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资本市场:功能视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脱媒 经营模式转型 业务创新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金融脱媒”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金融脱媒”一般是指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而从供给方直接输送到需求方,从而造成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使得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从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的管制逐步放松,资金的配置越来越依靠市场手段,各种提供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金融创新工具也不断推陈出新,多种金融业务的提供使得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有了更多的选择,对银行的资金依赖性不断降低。

目前,我国银行业同样面临着“金融脱媒”问题的困扰。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既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严峻挑战,同时也为银行业务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本文试图从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的表现入手,对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主要表现

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通过银行贷款进行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而信贷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个人的资金运用除了银行存款外也有了更多的运用渠道。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面临着严峻挑战。在现阶段,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宽。许多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部分质地优良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板进行直接融资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的贷款规模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企业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至2005年底,通过股票发行融资量已占全年总融资量的6%。而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额的不断增加,贷款在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85.1%降到了2005年的78.1%。2005年,企业短期融资债业务的推出,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业务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实行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一般债券和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也低,因此对大中型企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005年累计发行各种短期融资券142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全国各项新增贷款额18273亿元的7.8%,人民币新增贷款的27%。

(二)多种金融工具使银行存款不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唯一选择

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个人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及保险产品外,近几年来,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各类信托计划及银行自身发行的各种理财产品也极大的拓宽了居民的理财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储蓄存款。从1999年至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的结构变化可知,从资金来源来看,储蓄存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从1999年的48.38%下降到了2005年的46.70%。而储蓄存款中,活期储蓄存款占比增加较快,从1999年的24.60%增加到了2005年的34.59%。与之相反,定期存款的占比却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75.40%下降到2005年的65.41%,下降了10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几年随着居民的投资渠道不断增加,居民相应减少了定期储蓄存款,增加了活期储蓄存款,以便在时机恰当时投资于其他资产。

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建议

“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长期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依靠企业贷款获取利息收入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仍面临着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资金缺口巨大、不良贷款比率偏高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不及时调整策略,则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陷入被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分流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业务经营模式,以应付不断深化的“金融脱媒”现象带来的挑战。

(一)在负债业务方面,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居民及企业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从银行业的资产业务上看,金融脱媒不可避免地带来储蓄分流,存款的流失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及其他资金的补充,将会产生流动性危机。另外,银行也将失去资金运用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因此,为应付金融脱媒带来的储蓄分流,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就越迅速。因此,同业存款及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传统存款的目的只能满足客户的单一需求。因此,要吸引客户的资金,必须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不断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实践证明,各家银行开发的一些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产品及年金管理产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通过主动借入负债,可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同业借款和票据融资,还可以通过资产回购,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二)在资产业务方面,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不同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上,商业银行还是因为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做、贷款“垒大户”现象依然是普遍的做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大企业能够顺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但长期以来,其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信用资金的市场份额严重不成比例,因此,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创新产品,是扩大商业银行可贷对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贷款与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可以参考有些银行的现行做法,比如将贷款整体打包给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不是存款机构,但是小额贷款方面的专家能帮银行做零售。另外,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管制,银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

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三)从资产负债综合角度来看,推行多形式资产业务

资产证券化是美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做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特殊融资手段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是指一个实体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识别的现金流收益集合起来,并转移给投资者,从而达到融资目的的一种融资方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效的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可以综合协调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化解由于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转移由于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有选择性的购入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可以增加资金运用的渠道,对资产和风险进行优化配置。

我国资产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启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至今,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行了30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99亿元(两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探索。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证券化试点的资产比较单一,主要为长期基础设施贷款或长期住房按揭贷款,做为试点产品,两家试点银行更注重产品发行的成功,因此选取的资产均为长期优质资产,这种优质产品的证券化不能满足银行分散风险的需求,因此,还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二是目前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仍然是相关产品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主体单一化的局面与债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结构极不相称,不利于分散银行系统的风险。同时与资产证券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税收制度及监管标准仍然不够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短期来看,金融脱媒现象给银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是贷款需求不足与资金供应相对过剩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不足。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来调节资产和负债结构应是趋势,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积极利用好资产证券化工具,推动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3

第9篇: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运营 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已经步入了纵向发展的阶段,客户的要求也是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改革也在快速进行中,金融行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可谓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市场,商业银行要想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转变以及竞争态势的变化,就必须找到一条全新的管理运营模式。要想在市场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建立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并整合各类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改造流程的业务运营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时,我国就已经开始对于国际大银行进行流程的再造,并且在再改造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业绩和服务质量。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的发展特点

(一)集中化

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是指以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为依托,区别于传统的网点分散处理模式,由业务处理中心采取跨网点、跨地区集中处理业务的组织模式。其原理是依托网络通信、影像传输等技术,以影像处理代替原始单据处理,通过对会计业务流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分割及分离处理,将各种非柜面业务、通过柜面但无需及时办理的业务、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可集中处理的业务,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流程化的业务处理方式来实现集中处理。

(二)工厂化

随着商业银行的转型,银行的会计运营工作不仅仅要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和保障,还要能够为银行创造收入,成为银行实现利润的源泉。所以,商业银行应重新考虑其运营模式,实现前后台的分离,将复杂工作放在后台,简化前台操作,来提高整体的客户满意度。要实现这个目标,商业银行应致力于建立像工厂一样的生产运行体系,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流水线式的作业方式、严格的成本控制,成为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增值服务的保证。

(三)外包化

业务外包将组织内的再造推向了组织间的再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银行流程的重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流程剥离出来,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操作程序化和简单化、风险可控的营运业务,在明确作业标准和责任的基础上,委托给服务供应商,由其组织人员按规定的标准和流程作业并承担风险和责任。通过把业务外包给比自身更有效、更经济、更专业的服务商,商业银行实现了发挥比较优势、节约运营成本、提高生产力的目标。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会计外包业务将会逐步涵盖影像信息采集、会计档案整理与集中保管、对账单制作与传递、会计资料运送、现金清分整点、后台信息录入等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工作的现实思考

(一)构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处理流程

客户关系管理简称为CRM,主要指的是企业在业务流程再改造过程中,对业务流程的重组主要以客户为中心。这种新的经营战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运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立以服务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摆脱传统的运营模式,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工作来说,主要是以记账作为流程的起点,以记账平衡作为终点,确保整个账务流程的顺利即可。但是这显然不适用于现在的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模式。现在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将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放在首要位置,再凭借市场作为向导,从而更好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仅要对产品的集成和流程环节进行整合,还要将客户需求扩大到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上。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确保每个业务处理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客户开展的。此外,对于业务流程及手续的简化也能够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通过简化业务流程,可以大大算缩短客户进行业务操作的时间,从而为客户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会计运营体系。

(二)进一步推进前后台业务的分离

在整个业务流程运营过程中,前台柜员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是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流。因此,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以及市场竞争力从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前台柜员的服务质量所决定的。此外,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大的方便和效率,还必须加强会计业务的后台运营管理。只有对各种业务进行充分的梳理,特别是将前后台的标准进行分离,才能降低对于风险的控制难度。具体可以通过在集中过程中,着重强调整体流程的全局最大化,尽可能的实现每个环节的利益最大化。

(三)不断完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

在业务流程改造完成之后,账务处理系统从大程度上保障着每一笔业务的连续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但是,如果账务处理系统一旦出现了运转困难等问题,而又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时,就会造成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运营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财务处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其保障体系依然能够正常的运转,从而将损失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四、总结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要持续提升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打破既定的经营模式,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不断再造业务流程,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银行会计管理运营工作从核算体系、组织体系、控制体系各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商业银行会计运营工作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从分散处理到集约化运营、从单纯重视运营保障到推动经营与参与决策并重、从侧重核算管理到强化流程管理的深刻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明勇,宋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变革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9)

[2]陈冲,王晓琳,卢峰.加强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管理的思考[J].金融会计.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