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

第1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支持政策和举措,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意见》提出,为进一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意见》强调,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对接合作,提升众创空间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意见》要求,要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政策优惠、金融手段创新等方面支持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引导、分类指导和宣传推广,为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布 轩)

中国铁塔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升首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快速推进“宽带中国”和“互联网+”行动战略。中国铁塔将北京市作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区域,加大铁塔、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十三五”期间预计共投入资金50亿元,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实现北京市的无线覆盖率居全国领先地位;加强与北京市“互联网+”相关产业合作,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铁塔相关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领域融合。(高 超)

福建省 面推进三网融合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经福建省政府同意,福建省三网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福建省贯彻国务院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福建省三网融合,壮大信息消费。《意见》指出,各地政府应将信息通信设施和广电设施纳入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协商电信、广电企业,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预留所需的管线通道及场地、机房、电力设施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应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开放,并为网络的建设维护提供通行便利。此外,《意见》还就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尽快投入使用、加强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婉 蓉)

河北省政府出台 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

通信产业网讯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在创业创新、制造业、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现代金融、政府服务、民生服务、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11个领域重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到2018年,河北省各市城区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0年,省会及有条件的城市家庭具备10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将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晓 燕)

泰安铁塔 成春节通信保障工作

通信产业网讯 今年春节是存量资产全面接收后第一个重大节日,通信保障迎来一次大考,为确保春节期间通信网络安全畅通,泰安铁塔公司提前部署,加强调度,多措并举确保网络运行稳定,顺利完成节日期间维护保障工作。

一、提前部署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二、加强节前巡检,杜绝问题隐患。三、实现联合监控,提高保障效率。安排7×24小时值班,与三家运营商监控中心实现联合监控,实时沟通,统一调度。四、加强现场调度,确保快速响应。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维护质量。春节过后,公司总结推广维护工作中的优秀经验,查找不足,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郭 建)

第2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

随着高职学生就业模式的改革和社会对不同次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以职业指导为基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把培养个性鲜明和创新精神的高职学生作为根本任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辅导。三年的学制、大专生的学历,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生入校时理论基础不够高、在校时间较短、毕业学历较低、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侧重于实践经验的培养模式,这些特点使高职院校成为我国高校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类型。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必然要求高职辅导员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采用特有的方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方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定位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现状和经济情况,主要服务于各一线岗位。在这一大方向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范围广、灵活性强、岗位相对充足,但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环境和待遇方面的不足,高职学生普遍不满足于现状。

2、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辅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增大,使得高职院校开始越发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但是这个指导多以“就业”为目标。这种指导并不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的学习阶段,大多安排在就业环节之前,内容较散、时间较少,针对性不够,不能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特点来区别对待,与我国倡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个体化指导原则有较大差异。同时,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清晰,自身定位较模糊,更加导致了职业规划辅导、就业指导的效果下降。

3、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规划辅导的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在就业理念方面存在不足,职业规划方面就更弱。大部分高职学生很有抱负,但由于对自己定位不准,对职业规划不清,导致学习期间浪费不少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都有共同的职业规划辅导需求:一、在一进校就能把握大方向,接受到相关的辅导,同时在校期间,每一个环节都能安排相关的辅导。二、个性化辅导。辅导人员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三、辅导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理论、参观、体验、实践等相结合。

二、 辅导员在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辅导员要尽量的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端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就是要让每位高职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深入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的详细信息。深入分析就业环境和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务求实效。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位教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性职责。同时,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尽早地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科学的定位自己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的丰富实践经验,积极的面对社会变化,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

2、辅导员是学生职业规划的最佳参谋,能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最全面。在日常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中,学生一进入学校,学校就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每位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的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好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的提出个性化指导意见。

三、辅导员有效的开展职业规划服务的途径

1、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辅导员应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明确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将思想工作、职业规划辅导和学专业学习、校园生活等相结合,从学生入学伊始,到学生毕业,进行跟踪式全程辅导。

2、辅导员要详细制定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计划。首先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活动,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其次是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学校、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是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实施措施。

第3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宿舍矛盾;化解;措施

大学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在宿舍中产生的。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宿舍矛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一、大学生宿舍矛盾的主要成因

1、性格差异与生活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由于家庭背景、地域风俗、个人成长环境、教育方式不尽相同, 导致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容易使宿舍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行为模式。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宠爱,缺乏与人平等相处的经验,这也限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性格的差异影响着大家对同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大学生又恰好是血气十足的青年人,在学生宿舍中 ,强烈的好胜心使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从而导致情感纠纷。同一宿舍成员的作息时间不同也会引发冲突,如在宿舍里乱扔杂物,玩游戏而影响他人休息,一开始大学生普遍采用忍让的处理方式,但等到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就自然而然地爆发了。

2、利益争执与情感纠纷。大学生在经济物质条件上的差距一直都存在,有的一入大学门就表现出优越的物质条件,花钱如流水,有些学生比较困难,靠国家贷款和勤工俭学,生活比较节俭。大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入党、各种荣誉称号方面也明争暗斗,一些大学生因强烈的自尊心与他人盲目攀比,甚至产生了嫉妒等不良心态。在评定奖学金时,一些学生的功利心和嫉妒心就会出来作祟,“于是潜移默化中,会给同寝室的竞争者找麻烦,挑毛病,于是厌恶感产生,渐渐激发出矛盾”。恋爱这一情感问题也是导致宿舍矛盾的主要原因,若同宿舍两人的恋爱对象之间存在矛盾,则两人可能因受各自恋爱对象的影响而产生矛盾。

二、解决大学生宿舍矛盾的原则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很多宿舍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特别是自己的优缺点,由于不了解自己,加上青少年年轻气盛,容易情绪激动,遇事总是指责对方,没有静下心来反省自身的问题和错误,这样的指责往往使矛盾更加激化。辅导员帮助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宿舍一员,应该意识到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理解自己的舍友。宿舍全体成员做到坦诚体谅,如果有不良情绪,应采取开诚布公的沟通与交流, 与舍友相处要做到尊重、理解、包容,学会换位思考,以宽容的度量与人相处,进而,推动宿舍人际关系朝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消除隔阂,还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友谊,进而化解矛盾。

2、切忌偏听偏信、轻易调换宿舍。宿舍矛盾产生后,矛盾双方很容易单方面陈述对方的错误和缺点,忽略甚至掩盖自己的错误,辅导员只有综合双方的陈述、班干部的汇报以及其他知情同学的放映,才会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因此,辅导员切忌偏听任何一方,只有兼听各方想法和陈述,才会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很多大学生一产生矛盾后急于马上解决,他们要求尽快调宿舍,在矛盾未解决之前这是一种逃避矛盾的心理。由于矛盾双方均未通过矛盾的解决意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即使调整宿舍后仍有可能与原来存在矛盾的同学继续产生摩擦,甚至与新的舍友产生新矛盾。宿舍矛盾未化解之前调整宿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直面矛盾、解决矛盾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3、矛盾初步解决后注重跟踪观察。有的矛盾虽然解决了,但可能没有把握住矛盾的深层次根源和症结所在,矛盾双方可能对彼此仍然存在一些偏见,口服心不服,如果不注意观察,如果这种偏见一旦加剧,两个人之间还可能会产生新矛盾。所以,辅导员一定注意跟踪观察,定期找矛盾双方谈话,了解他们对矛盾处理后的看法和意见,让他们指出对彼此的偏见和意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遏制新矛盾的蔓延,这样才会将矛盾彻底解决。

三、解决大学生宿舍矛盾的措施

1.平时注意观察和防范,运用恰当的方法调解。在平时,辅导员注意收集学生宿舍的动态,通过主动查访和学生干部的反映,及时把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使之得到化解,如A、B两名同学发生矛盾。可供采用的方法有:一是单独谈话。辅导员分别找矛盾的双方谈话,让双方畅所欲言,从各自的角度找出矛盾产生的症结和根源。二是共同对话。辅导员、A、B同学进行三边对话。先由辅导员之处矛盾的症结所在,然后由A和B同学面对面地交流,指出对方所做不对之处或对方存在哪些缺点使自己不能谅解,辅导员从中协调、引导,再由A、B同学自我批评,承认自己存在的不当之处并表态要改正,最后由辅导员对双方提出指导意见、做出总结,敦促双方早日化解矛盾。为了将宿舍矛盾问题解决于萌芽阶段,要积极发挥学生会干部及班级干部、尤其是宿舍长的作用,使学生干部真正担负起班级宿舍人际关系情况的动态监督任务。当出现不良苗头及时将情况上报告辅导员,同时,学生干部也应尽最大限度稳定局势。另外,可建立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与奖学金、评优评先、党员发展等适当挂钩机制。实践证明,这种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预防或减少宿舍人际关系矛盾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

2. 建立宿舍人际关系矛盾激化后的妥善处理机制。宿舍矛盾会公开化后,辅导员首先要约谈矛盾双方和其他学生,摸清矛盾的根源。其次要提出要求和建议,指导学生化解矛盾。这样比直接调解矛盾的效果要好得多。辅导员可通过召开全体宿舍成员会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矛盾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达成谅解。 “一次深度会谈不可能彻底化解宿舍矛盾,但却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想法,学着尊重别人的观点,为他们创造对话的契机。”在矛盾双方反思自己的言行后,辅导员、班主任应结合自身经验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真正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沟通,让学生通过矛盾的处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宿舍的矛盾激化后,首先要对相关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 以求调解实效。其次,如果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为了及时避免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采取调整宿舍内部人员的措施来缓和宿舍紧张关系。再次,对严重后果肇事者,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分。

3、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感化学生主动解决矛盾。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如何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的主题班会,会上抛出存在宿舍矛盾的案例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发言的同学对在宿舍里熬夜打游戏、楼道里喧嚣打闹,破坏宿舍人际关系等行为进行批评谴责,并且认为追求个性自主并不应该表现为我行我素和坚持不良习惯。同学们畅所欲言,让大家意识到了宿舍人际关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懂得与舍友的交流沟通,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互相关心和帮助。会后,B同学等主动私下联系辅导员,表示主题班会对他们启发很大,使自己对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坦诚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要求主动向A同学道歉,改善双方关系,希望辅导员从轻处罚,给他们认错改过的机会。因此,采取这种办法,既可以为A学生取回公道,又可以使犯错误的B学生等主动承认错误,最大限度地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分析和讨论,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使得存在矛盾的双方在集体氛围和舆论的感化下主动解决矛盾,变被动为主动,使得教育的效果更富有感染力。(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高淼.大学生寝室矛盾的预防和化解[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第4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辅导员的“教-学-导”三管齐下,基于“三位一体”的理念,强化辅导员对于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将学风建设与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育人能力”的提升密切联系在一起,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同时,将学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辅导员;学风;三位一体;学风

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气质、精神风貌以及所沉淀形成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与治学风尚。[1]“惟源清,方流清;惟风正,才学正”,良好的学风一旦形成,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1]但当下受浮躁功利风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实,并且在新时期,智能手机与Wi-Fi充斥着学校与课堂,使学生“时时在线”,高校良好的学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当前高校学风状况问题比较严重,学生普遍表现出奋斗目标模糊、自控能力薄弱、专业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2]鉴于此,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营造风气浓厚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3]2014年1月22日,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在《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三走”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然而高校学风建设作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广大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之间的“四方”联动,共同努力。辅导员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联系专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是学风建设的促进者和倡导者;同时辅导员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是对学生影响深远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一、基于“三位一体”理念促优良学风建设的策略分析的内涵

辅导员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老师,他们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4],同时辅导员是学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可以从思想的维度上,坚定学生对本专业的热衷度,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逐渐接受和运用好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6]因此,新形势下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辅导员的“教-学-导”三管齐下,基于“三位一体”的理念,强化辅导员对于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将学风建设与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育人能力”的提升密切联系在一起,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同时,将学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基于“三位一体”理念促优良学风建设的策略

第5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文关怀,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引领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二)积极推进德育生活化,引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德育导师制,重点突出引导与防控,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快乐校园”,努力搭建学生展示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大力倡导开设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努力整合德育资源、教育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环境。

(六)深入开展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的知名度。

三、主要措施

(一)锻造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德育队伍

1、抓好学校德育管理队伍的建设。(1)县教育局召开两次学校德育工作

会议,一次团干部会议,二次少先队工作会议,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意识。(2)每月定时召开县城学校政教主任例会,整合县城学校的教育力量。(3)组织开展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

2、抓好学校德育实施队伍的建设。(1)办好班主任培训班,并做好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2)各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德育研讨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3)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座谈会,交流体会,探讨工作方法,研究工作策略。(4)各校要主动配合乡镇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农村德育辅导员的培训,提高校外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抓好教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各校通过抓学习,建制度、搞活动、严奖惩等方式,教育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理念,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爱生奉献,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全员参与的德育观。

(二)丰富载体,进一步完善活动育人机制

第6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 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绩效考评问题及成因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生源属性及教育策略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组织承诺及其提升途径研究 地方新建体育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激活机制研究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创客”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财务运行机制探讨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谈心教育机制探微 新建本科院校专利管理机制探析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策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9]Selznick,Philip.The Moral Commonwealth:Social Theory and the Promise of Commun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235.

第7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一、管理重在过程、成于细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通过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建立动态贫困生档案。

确定贫困程度是一切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纸由生源地县区级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不足以全面真实地说明一个学生的贫困原因、程度和资助方式,等等。各地对贫困状况的理解不同,存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贫困证明本身的真伪也有待考证,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立专门的评议小组确定学生的贫困程度。国家指导意见第六条第四项规定:“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以我院某系2010级学生为例,两个班共80名学生,其中提交特困证明的有2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6%,远远超出国家20%的资助范围。所以,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确定贫困程度不仅要区分出10%的特困生,还要在众多的“准贫困生”中选出10%的贫困生,而往往贫困生的家庭贫困原因又非以上所提到的“特殊情况”,因此,评议小组的工作是相当艰难的。评议小组应该由以下人员组成:辅导员、班委成员、寝室长、普通同学代表等。辅导员在这个小组中起着主要作用,这是由辅导员的责任和所处地位决定的,因此辅导员的评议工作应该是全面而深入的,从迎新的第一印象,到个别谈话的细节询问,再到家访、问卷、群众意见等的信息搜集,最终将所有的意见带给评议小组;其他评议小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层面,应该对所有贫困生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与辅导员的评价互为补充。当然评议小组的成员应该遵循贫困生回避原则。评议小组的工作要持续贫困生在校全过程,评议小组应该每年召开一次评定会议,时间定在每学年的开学初,但第一次评定应该在入校后两个月左右,使评议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贫困生都有充分的了解;每年召开一次是为了将家中发生重大变故的贫困生调整到贫困生档案中,这样才能建立符合客观事实的动态贫困生档案。在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少了贫困生的自述过程,我建议把这个过程放在辅导员的个别谈话中进行。辅导员深入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中,以“朋友”的态度和方式接触他们,宽容、真诚、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较为真实和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摒弃在班级中采用民主投票“选”出贫困生的方式,因为贫困生“诉苦”演讲缺少人文关怀,真切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且在这种近乎竞争的过程中易产生“争、抢、要”和“必然论”的心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用大爱呵护这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小苗,并帮助他们成长。

2.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2007年5月13号,国务院颁发了国发13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出席国务院的新闻会时指出:“每年资助500亿,受助学生2000万。”具体地说,今后国家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其中包括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生。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体现了国家、社会、高校等对高校贫困生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将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虽有政策的保障,但重在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高校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只有辅导员深层理解和严格执行国家的奖助政策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国家的奖助政策体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国家助学金是面向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就是说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包括特困生)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不同等级的国家助学金,申请的贫困生只需要满足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学习成绩等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助学金的名额相对较多,我校几乎所有的贫困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励资助的含义,奖励那些自立自强、勤奋向上、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因奖励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学校会附带获其他类型奖学金等条件,所以评定难度相对较小。国家奖学金不论贫富,只奖励那些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其别要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名额少,但奖金高,因没有专属贫困生的评定条件,所以,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只能望奖兴叹。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宣传得及时广泛,因此,在大一新生入校前,很多家长已经为孩子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源,助学贷款解决的是学费和住宿费,而奖助学金则可以基本解决平日的生活费用,再加上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方式,贫困生大多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辅导员常常为了自身工作的便利,执行奖助政策时不严格遵循评定条件,不按程序办事,在国家和学校大的政策下又制定自己的“暗规”:平均分配,导致大量有名无实、有实无名等现象发生,或干脆“轮流坐庄”,实现一定时间段内的绝对平均。这样,既违背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又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利益。

3.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解决贫困生在国家资助以外的困难问题。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其家庭自身努力分担,而基层辅导员是融合几股力量的关键所在。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外,社会力量也是我们应该争取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家校友、长期联系的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爱心人士等都可以邀请到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面对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基层辅导员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向家长讲明国家奖助政策之后,必须让贫困生家庭明确自身的责任,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让贫困家庭积极改变困境,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另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助困活动帮助贫困生。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己改善经济压力的最好办法。学校通常会提供一定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在图书馆助理管理员、食堂服务人员、办公室助理等,但相对于贫困生总量来讲,这样的勤工助学岗毕竟太少。家教是贫困生从事较多、工资待遇也较可观的勤工助学方式,但“买方市场”使很多贫困生没有较好的家教源。辅导员要积极地做义务的家教中介,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可靠的“自助”机会;学校内有“爱心基金”,辅导员要善于为那些有重大疾病的贫困生申请此类善款,为雪上加霜的贫困生解决问医求药的困难;发动师生为受灾地区的贫困生捐款,帮助贫困生度过暂时的难关。助困活动的目的是消除贫困生因单纯的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动力不足等,以利于他们勤奋求学、早日成才。

4.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加强资助后的教育管理。资助工作应该包括三个层面:贫困生认定、等级资助、效果反馈,而其中效果反馈是下一次认定和资助的依据。通过个别谈话、座谈、抽样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效果反馈不是单纯的跟踪奖助学金是怎么消费的,还包括资助后贫困生的心理、学习状态、思想境界及家庭的相关反馈。在进行资助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两个极端:一个是理所应当论,另一个是思想包袱论。前者认为国家有义务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后者认为接受资助背负感情的包袱。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国家财政、家庭投入和个人努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率,这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一举三得的好事。

二、教育重在引导、成于自省

国家的奖助政策中有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德优良、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导向作用,教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资助工作成为又一个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些年,屡次出现受助贫困生毫无感恩意识的案例,不仅伤害了各方资助者内心的善良,而且暴露出当下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和不尽如人意。高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板、校园网等途径宣传、解读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贫困生了解每年国家对资助工作的经费投入情况、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2)加强资助后教育。普惠式的助学金条件低、受众面大,高年级的学生易产生“惯性心理”,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资助后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对感恩典型案例的正面宣传,对社会上出现的感恩缺失现象进行立场明确的点评,激发贫困生内心深处的感恩主动性。

第8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员工辅导计划在

“新常态、新转型”下的定位

员工辅导计划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电网公司的员工辅导计划,是将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工作后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员工辅导理论和运用模式,是南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种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员工辅导计划从侧面将现代化的知识理论和管理思想引入党员培训和教育管理之中,不但帮助党员提升专业素养,同时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辅导理念增强党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员工辅导计划为党员与基层员工提供了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使党的理论体系、思想和觉悟能够得以向基层员工进行有效传递,党员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员工,充分发挥党员的思想导向和先锋模范作用。

员工辅导计划是促进幸福南网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以“幸福南网蓝图”为指引,高度重视幸福南网建设,员工辅导计划正是坚实幸福南网“四大支柱”的重要手段,不仅通过多种形式宣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心,同时在企业刚性管理的主旋律上添加了柔性的色彩,以柔性管理的方式帮助员工构建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增强抗压能力,引导员工在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进行幸福感知,了解幸福内涵。

员工辅导计划是维持组织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7月,南网新任董事长李庆奎提出,在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奋力推进公司向集约化、精益化转型,公司将长期处于变革转型期。企业变革转型对于员工而言是一个特殊而强大的刺激源,不同员工将会产生不同应激反,若员工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将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上的不适,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进而影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组织绩效,继而影响组织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员工辅导计划来帮助调整员工心理,帮助员工了解自我,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投身到变化的工作状态中,促进组织在变革中平稳发展。

在当前“两精两优,国际一流”的推进过程中,员工辅导计划工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我们用平衡积分卡这一国际通用的管理工具来分析,员工辅导计划工作与学习成长直接相关,是员工学习成长的“底层”保障。因此,从工作定位上看,员工辅导计划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作为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公司在学习成长中的工作,为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创国际一流”工作提供了能力保证。在明确价值定位的基础上,以深入分析现状、研究最佳实践为基础,根据《南网总纲》及李庆奎董事长在“十三五”改革发展推进会的工作部署,结合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对员工辅导计划进行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现状调研及评估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深圳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现状,深圳公司分别针对员工辅导计划中的关键人员,即督导员、辅导员和辅导对象精心编制“员工辅导你我知”调查问卷表。借助幸福南网微信平台,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面向全公司发放,其中,辅导员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7份,员工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 088份。

通过对个体员工和辅导员、督导员两个层面的调查,深圳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至今,大致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员工对辅导计划了解不足,员工辅导计划普及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辅导计划普及度较低,员工对辅导计划的认知了解不足,超过70%的员工不清楚辅导计划的开展,甚至没有听说过辅导计划,也不清楚所在部门的辅导员。员工辅导计划开展至今,仅有9.29%的员工接受过辅导员个人辅导,员工辅导计划的宣贯力度和普及度还远远不够。

员工减压需求较高,但寻求辅导主动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员工在工作期间感受到较大压力,有舒缓排压的需求,但因为对辅导计划了解不足、对辅导员专业能力不信任和对辅导过程的隐私顾虑等原因,不愿主动寻求辅导帮助。调查还显示,若辅导员主动沟通交流,60%以上的员工愿意主动配合辅导员接受个人辅导,并有64.89%的员工认为个人辅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人的心理压力。

辅导员能按规定完成辅导,但仍感辅导效果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约90%辅导员认为,在发现员工辅导需求时,能够按照员工辅导计划的相应规定及流程为员工提供辅导及帮助,但由于工作及时间压力等原因,辅导员开展辅导的主动性较低,员工对辅导工作的抗拒为辅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另外,由于辅导需求的多样化,辅导员深感专业素养不足,对辅导效果缺乏信心。

辅导员辅导能力提升需求较高,但相应配套计划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认为需要定期持续提升个人心理学专业素养,希望能够通过获得更高级的心理学教育等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员工辅导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培训计划以“短平快”为主,缺乏持续性的体系化配套培养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辅导员队伍扩张潜力有限,辅导员队伍构建需优化――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71%的员工有兴趣加入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扩张潜力有限,需要扩大队伍选择面,并以更加精益的选拔方式择优构建辅导员队伍,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另外,目前辅导员主要由党群系统人员具有相应工作经验和工作背景的人员担任,而45%的员工认为部门负责人和直接上级中非党群系统人员也具有辅导资格与潜质,也需在今后对此类人员给予关注与机会,帮助构建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员工辅导形式需求多样化,亟待充实辅导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以辅导为主题的辅导活动显示出较大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样化的辅导形式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减压常识等,但工作压力与学习意愿存在矛盾,需要在今后的辅导工作通过一定方式解决。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员工辅导计划自2009年开展至今,虽已有7年历史,但在深圳公司内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辅导惠及程度有待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阻力,远没有达到员工辅导计划最初的预想目标,辅导计划工作开展亟需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在新形势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现状问题剖析

根据现状调研的结果,深圳公司对当前员工辅导计划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和原因剖析,认为限制员工辅导计划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员工对辅导计划的工作内容存在认识误区――

员工辅导计划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鉴于国内心理学的普及度和认识度较低,导致员工对辅导计划存在认识误区。员工辅导计划本是公司引进的一个综合型健康服务系统工程,性质庞杂,它由企业启动,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计划推广、人员设置及培训、效果评估、企业文化构建于一体,是针对个体、但聚焦于企业的员工服务计划,不仅关注员工个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十分注重企业的和谐发展,是使企业和员工关系更为亲密融洽、共同创造财富、共同谋求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而当前一方面是对员工辅导计划在宣传和定位方面存在不足与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的固有偏见,员工对辅导计划工作普遍理解为心理咨询式“问题辅导”,将正常的心理问题和显著偏离正常的心理障碍混为一谈,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被辅导,害怕因为寻求辅导而被同事误解和排斥,继而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甚至抗拒辅导员辅导,限制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中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

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初衷是增强员工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以企业内部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的党群系统人员担任辅导员的方式,要求辅导员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战略传递、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以为民服务、竭力帮助员工应对工作、生活上y题的低姿态开展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更应是以“服务者”的角色开展辅导工作,这样不仅能增强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共情,提升员工辅导工作成效,同时也践行了员工辅导计划“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实际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与被辅导者都会因为个人职位与职级的差异而产生角色混乱,导致双方将辅导工作认定为“上级式关爱”“领导式关爱”,甚至是“例行公事”,无法有效参与辅导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辅导员大多不具备专业资格与素养,企业为辅导员安排了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辅导员对个人定位为专业辅导员,在个人专业素养不够充足的情况下不免感受到过大的负担,存在担心无法进行良好辅导而不敢轻易进行辅导的情况,继而影响了员工辅导计划的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重心和对象有所偏移――

员工辅导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基层员工,最终目的是打造一支身心健康的优质员工队伍,员工辅导计划的开展应该有重点、有层级,以大多数基层员工的诉求为主,针对性地解决少数员工的特殊诉求,即以团体辅导为主、个案辅导为辅的形式开展,不断扩大辅导工作的惠及面。而目前员工辅导工作的重心与对象过度集中于“个案辅导”,导致辅导员的辅导负担较大,同时个案辅导的工作和时间压力也影响了团体辅导的开展,忽视了普通员工的辅导需求,致使员工辅导计划的内容普适性不足,形式单一,辅导工作惠及面过窄。

员工辅导计划中培训体系不尽完善――

在员工辅导计划工作开展中,辅导员感叹工作负担较重之余,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想通过自己的辅导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但无从下手。一方面原因在于深圳公司内辅导员的专职工作负担较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培训机制未能满足辅导能力素质需求。虽然在员工辅导计划中,无法要求辅导员像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一样对员工进行专业辅导,但至少需要辅导员了解基础专业知识和合理的辅导方式,使员工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才能使辅导计划有效开展。而目前辅导员所接受的辅导培训还较为初级与浅显,培训的频次和内容也没有与实际辅导工作紧密结合,培训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培训模式还有待改进,导致普遍性的辅导员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辅导信心,同时使得员工存在信任危机,阻碍了辅导计划的有效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有益探索

虽然目前深圳公司的员工辅导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在工作过程中,深圳公司仍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充分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引导员工辅导工作有效开展――

领导作为组织管理者,是促进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深圳公司充分意识到了领导引领和带头的重要性,要求领导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员工辅导计划中的各项活动,从组织协调、资源配给、沟通宣传等方面给予辅导计划相关工作者工作支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员工的意见及反馈,带领各级辅导员探索优化完善辅导工作的方向,推动员工辅导计划更好地开展,并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

优秀实践案例:深圳公司某供电局领导对局内辅导员开展员工辅导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积极参与员工辅导工作全过程,在员工辅导工作开展准备阶段积极提出创新想法,并且为辅导工作主动提供场地协调、资源供给等支持;在实施阶段还要求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共同引导,全程参与辅导计划的每项活动,并通过带头示范,带领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各项团队辅导活动。在领导高度重视和带领下,这个供电局员工辅导形式丰富多样,辅导工作辐射面很广,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基层员工表示真正体验到了员工辅导计划对自我工作、生活带来的转变和帮助,也感受到了企业及领导对基层员工的关注与关爱,真正达到了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目的。

完善辅导培训体系,满足辅导员能力提升需求――

一是建系统性、进阶式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在开展员工辅导工作中,常感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员工在接受辅导工作中也存在对辅导员专业能力不信任的现象。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具有较高的对辅导培训和能力提升的需求。可见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化、持续化的培训是长期有效开展员工辅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结合已有的辅导培训计划,以前瞻性的思维,构建“持续性、阶梯式”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辅导工作方向等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按照“基础、进阶、先进”的阶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使辅导员的能力适应辅导需求。

二是形成互、发展式的辅导员学习交流平台。员工辅导工作并非“格式化”的工作,辅导个体和内容的多样性导致辅导工作有较强的差异性,对于辅导员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该为辅导员提供一个学习与沉淀的平台,如:开设学习俱乐部,定期交流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将不同的个案进行分析学习,不仅能弥补单纯的理论性知识学习所带来的缺陷,还能使辅导员更深地理解和熟悉员工辅导工作。同时,学习交流平台更能使辅导员感受到团体归属感,加深对辅导员身份及工作的认同度。

丰富激励手段,增强辅导工作主动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完善奖励机制,提高辅导员报酬满意度。工作上的高投入与收入的低回报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制订合理的奖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如:物质层面,可以考虑为辅导员补贴电话通讯费、构建辅导阵地、改善办公环境等;在精神层面,可提供专业的学习成长机会,定期推荐优秀人员外出进修或学习,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表彰等,弥补辅导员对报酬满意度不高的心理落差,以此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使辅导员队伍专家化。由于辅导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兼任两个角色,普遍存在着工辅矛盾,导致在投入上精力较少,因此在评聘时有“吃亏”的现象出现。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是解决辅导员后顾之忧的关键。在职称评定上,应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订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辅导员可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我们要建立对辅导员相对立体的评聘机制,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主要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从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实战家。

三是营造和谐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辅导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压力加强,工作烦琐,对情感的激励要求较强烈。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辅导员的感情沟通,尊重他们,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让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让组织及时体察辅导员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满足情感关怀需要,从而体现团队精神,激发工作热情。

第9篇:辅导员发展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

Abstrac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tudents of the family assert the work is the basic work of the financing work of every university, it is the difficult point work in the financing work too. The accuracy that the poor student asserts influences the efficiency and result of university’s financing work directly, this text, through analysing the poor student asserts the working existing problem at presen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 to guaranteeing to help the rational disposition and benefit of stranding resources to maximize, realize educating and is significant fairly.

Key words: university; poor student; assert

历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1987年以来,教育部(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项内容以及新生入学时开通的“绿色通道”和正在推广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等。然而,贫困生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如学生欠费现象严重,扶贫助学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未能尽如人意。扶贫助学工作经常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等现象的存在,有待我们对此项工作做进一步思考,提出对策并不断完善。

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进行了规范,也对认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因此从认定材料、认定程序和认定方法3个方面,建立有效、可操作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对目前和以后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都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认定材料作为衡量标准有待商榷

1.1家庭情况调查表失效

家庭情况调查表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这是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生源地民政部门在贫困生认定中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且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较差。

1.2参考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这一指标虽可作为家庭经济总体情况的观测口,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

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不具有横向比较性。

第二,家庭状况。如父母双亡、单亲和变故等情况,或者是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突发疾病等意外情况,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2认定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制定各校的认定方案,并依次来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具体做法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模式仍然是“学生申请——评议小组评定——辅导员审核——学校审批”,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组织方面

目前,认定及资助工作一般由校资助中心组织策划,各院辅导员具体落实,一般高校辅导员的师生配比是1∶200~1∶300,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认定工作中,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常被淹没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此外,部分干部工作态度与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的调查,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认定工作随意性较大,就会导致有限的资源“轮流享受”或“平均享受”的现象。

2.2指标分配

为操作方便,许多高校采取按各院学生的人数分配指标的办法,而不是依照各院贫困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配,这就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平,有的院贫困生人数较多,但由于名额的限制,一部分贫困生就享受不了资助。有的院名额相对较多,为完成指标,只能放宽对贫困生认定的标准,致使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享受了资助,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认定工作的目的。

2.3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认定过程中,要求评议小组的学生本着公平、公正的心参与评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较大,更有甚者,一些同学利用各种关系来使自己披上“贫困生”的大衣,混入受资助的范围之中。

3认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根据高校贫困生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和办法势在必行,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界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学生在校平均消费水平界定法

如果学生在校的月平均生活费低于全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可初步定为贫困生,[1]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紧急状况,但由于个人消费观念、水平和个人修养水平的差异,可依据性并不是很高。

3.2家庭收入高校对比界定法

以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家庭人均收入与高校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对比来确定贫困生,[1]但由于学生在提供家庭收入支出证明时,难免存在提供虚假信息现象,使我们在认定过程中无法可靠地获取学生家庭真实情况。

3.3综合素质界定法

实际生活中,贫困生的综合技能一般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偏低,而在年度各项评优和评奖时,主要依据综合测评成绩,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参与各种活动中,会尽所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假贫困生往往会暴露出来,此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

3.4心理特征界定法

贫困生由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般在心理或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在生活中表现出异样的特征,我们可根据贫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来避免传统认定方式带来的弊端,但现在辅导员身兼数职,常被其他日常工作“淹没”,可能增加认定工作的误差性。

4建立贫困生有效的认定机制

以上几种贫困生界定方法虽各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认定工作中的困难,但各自均有其使用局限性和弊端,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综合性的认定机制,不断提高认定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4.1源头控制

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是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首要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全国认证和信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建立起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贫困生认定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4.2规范认定程序

首先,学校在指标分配过程中,应根据各院贫困生实际认定人数,同时结合地矿类专业的特殊情况,合理分配名额。

其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必须有规范的认定程序,建立专门的机构,做到人员、资金到位,职责明确,认定过程从个人申请、诚信承诺和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集体民主评议材料以及动态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

4.3合理、科学地界定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问题表面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其实质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中下阶层利益保护问题,该群体的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阶层间的有效的融合,即特殊性。从社会学角度看,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匮乏,其更是机会和能力的被剥夺。[3]因此,在界定贫困生时,应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如:可将贫困生分为3个层次,[4]第一层次是面临生存、生活和发展全方位困难的学生;第二层次是面临生活和发展问题的学生;第三层次的是面临发展的困境的学生。对第一层次学生,我们应纳入特困认定范围之内并给予相应的资助,对第二、第三层次的学生,纳入一般贫困的资助范围并给予相应的资助。在同一层次上的同学,我们应该从其心理特征、在校表现、诚信意识和参与各种公益活情况来区分鉴别。

4.4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责任感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假贫困证明”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各层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诚信教育,一方面让所有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客观地反映周围同学生活实际情况,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诚信教育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自觉避免与真正的贫困生争夺资助资源,从而降低认定成本,提高资助的效益。此外,通过诚信教育,还可以帮助同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园形成和谐、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总之,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该以人为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更新观念,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不断提高认定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得利、熊志忠.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9

2 丁志强.构建大学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高教高职研究,2007.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