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合作探究,快乐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西游记”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过障碍的同时,忽略次教材,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二人(或多人)的互助合作、实践尝试,创造出了搭桥过障碍、踏石过障碍、开船过障碍、飞马过障碍等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育课堂的精彩自然就会生成。
二、根据目标,跃选内容
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除了进行正常教学内容外,还可结合艺术教育。如课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我打破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或绕操场跑步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学生以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练习,使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地进行热身运动。学生跟随教师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身心充分得到放松,心旷神怡,从而有效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教学“立定跳远”时,可让学生模仿小青蛙“取食”、“消灭害虫”、“拯救森林”来贯穿整堂课。遵循儿童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教学配合,超越讲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可通过融入小新闻、小舞蹈、小竞赛等,发挥体育教学中愉快教育的功能;通过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等方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广播体操的多媒体教学,可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配合,远远超过教师讲、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
四、教玩结合,愉悦身心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和竞赛的运用最能使学生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例如上课集队,铃声一响,我一站好位,就喊道:“看谁排得最整齐!”学生一听,个个都收腹挺胸,笔直地排好队伍,并响亮地回答:“我们排得最整齐!”从而抓好课堂常规中集队“静、齐、快”这一环节。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在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并上好体育课,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任。学校体育关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问题,而且直接体现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力度。随着中考体育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更应该重视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打好基础,深入挖掘体育教学的策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地制宜地搞好学校体育工作,上好令学生满意的体育课。
1.小学体育课程的本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①。
2.新课标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2.1课堂教学保证质量
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灌输、技术动作传授的主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教材和本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那种“放羊式”的体育课,是与新课标的理念格格不入的。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既有规定的课堂练习内容,又有自由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心情舒畅、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和谐,提高上体育课的兴趣,在欢乐中得到锻炼、提高。
2.1.1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备课要做到七备,即: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找准重点、难点;备场地器材;备各种气候条件;备学生实际水平;备学生健康状况,按健康分组;备大纲要求及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乡土教材;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
2.1.2建立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
建立严格的体育课堂规应做到:上下课必须集队,集队地点相对固定,做到快、静、齐,严格考勤;每节课前要认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包括头发、指甲、皮肤、服装等;不留长发,勤剪指甲,勤理发(男生);宣布课的任务及要求;课前,体育教师应将课的内容提前通知体育委员转告全班,使学生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教师要提前到场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好体育委员和骨干。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应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勇敢、顽强、守纪律、热爱体育、积极投身锻炼、掌握科学的方法,从小练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利国利民,终身受益。
2.2搞好早操及早锻炼工作
早晨空气新鲜,进行早操和早锻炼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转入到兴奋状态,从而提高一天的学习效果②。体育教师除了组织好全体性的集体跑步和广播体操活动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好各种体育锻炼小组,开展早锻炼,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各种项目的锻炼小组,根据不同的项目提出不同的要求,组织学生早锻炼,以推动全校早操和早锻炼活动的开展,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
2.3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提高体育教学的策略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这一第二课堂的功效。课外体育活动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后进行。体育教研组应对各年级的课外体育活动作出统筹安排。活动内容可安排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过云梯、爬杆、跳绳、跳高、跳远、体操、技巧、呼啦圈、游戏、棋类、拔河等,内容以便于学生广泛参与。此外,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还可安排年级之间的单项竞赛和全校的达标测验工作。春季学期的单项竞赛应以球类项目为主,秋季学期以田径为主。达标测验可采用常年抓与阶段性集中抓相结合的做法,基础好的学生采取集中时间测试,基础差的学生采取长年测试。五类项目中可根据本地区的优势选择测试项目,指定经过体育教师培训过的学生体育骨干负责测试。这样常抓不懈,效果才能显著。
2.4落实好普及与提高工作
普及工作应以校运会为重点,提高工作应以业余训练为重点。每学年元旦期间,学校都应举办校运会,学生以班为单位在年级中进行竞赛,班级团体的成绩应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的条件之一。可根据本省的优势项目或本地区的优势项目选设比赛项目,一般项目为: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项目为:1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跳高、跳远、铅球、铁饼、标枪;其他项目为:体操、技巧、团体广播体操、拔河等。项目多,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以达到普及的目的。其中教职工的直接参与对普及工作的开展作用很大。办好这样大型的比赛,有利于检查体育教学的效果、交流经验、加强教师间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师生的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5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其次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方法。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健康和体育锻炼兴趣的养成服务。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体育教学实施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十分关注学生运动兴趣、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等。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6做好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督促教师前进的动力,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可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可以和同事交流心得经验,还可以自我反思,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反思的作用,不断摸索,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要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能够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要按照配套的体育教材,明确现阶段教学目标的任务,全面结合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教师不能只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不重视体育课本的引导作用。当前大多数高中体育教学中,依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学校要特别重视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试,以促进教学热情。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和采取措施,强化对高中体育教师的监督和评估,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进入高中的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得到提高,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结合。
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目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一次高一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教学时,我先做了俗嫉氖痉抖作,学生纷纷鼓掌叫好。这时,有个男生突然举手要求:“老师,让我也来做一个三步上篮的动作,好吗?”“当然了”随着他流畅的三步反手打板进篮,赢得了全班一片喝彩,我也不由得暗自一惊,没想到班上竟也藏龙卧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同时向学生介绍只有掌握了正手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动作技术要领,才能进一步学习他的反手动作。学生一方面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欲望强烈;部分男同学还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以他为首的甚至提出和我进行对抗教学比赛,我欣然应允。通过比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感觉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整堂课在欢快、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课后,该班的学生时常来找我交流体育心得,切磋球技,使我倍感温馨。
三、激发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人们积极探索某一事物的重要认识倾向。人们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深入探讨,而且往往会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以及十分向往的情感。高中生对于体育的浓厚兴趣通常源自于各类竞技比赛、体育游戏、身体素质训练以及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关注。其后,高中生的认识会趋于一致,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强烈兴趣。
四、加强高中体育课外活动教学
一、寓练于趣
体验表明,直接兴趣是低年级学生爱上体育课的出发点,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对活泼的形式感兴趣。有趣的过程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他们最初学习、锻炼的动力。我针对儿童这一心理特点,从教学过程情趣化入手,以具体的情节和活泼的形式作为诱发上课兴趣的引线,使学生对即使枯燥的教材也不觉乏味,从而乐于接受,不产生逆反心理。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便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
(一)融于游戏之中
儿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情节、形象、角色和竞争机制等特点,利用游戏的这些因素,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便能使教学任务在儿童逞强好胜心理驱使下顺利完成。如:在教一年级“立正”这个单调的动作时,让学生初步知道动作方法后,就不在反复进行口令或演练,不然会越练越疲沓;而是让学生做一个“捉不会立正的人”的游戏,游戏中谁也不甘被捉住,于是便都认认真真地做“会立正人”。教师在进行一步鼓励和纠正,“某某小朋友的立正姿势真好!”,“嘿,某某也不错!”、“瞧,某某多精神!”・・・・・・儿童在忘情的练习中,积极而主动,紧张而愉快,动作质量不断改进、提高。
(二)借助故事情境
借助故事情境使儿童随着活动的烟花感受乐趣,愉悦身心,获得知识,提高活泼能力。如:在进行队列综合练习,提高反应速度的教学时,创编了一个“下雨了”的故事情境。
教师:“天空多么晴朗,小朋友们,快出来玩吧!”于是,孩子们做着各种自己想象的动作,欢快的活动起来。
教师:“看,阴雨啦!”
学生:“不怕!”
教师:“刮风啦!”
学生:“不怕!”
教师:“下雨啦!”
学生:“快跑回家!”迅速跑到规定的家里。教师注意观察和评价动作迅速,达到队列要求的队,并逐渐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如:站成横队、纵队、圆圈队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阴、雨、电的自然常识,使儿童知道沐风浴雨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但是,遇到恶劣的雷雨天气就必须躲避了,于是又增加了“打雷了”,“快跑回家”的情节,冰逐渐提高了集体动作反应快捷和协调配合能力的要求,促进了集体意识的增长。
二、寓练于思
把一项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不论是新授教材或是复习教材,通常是先讲解、演示,接着让学生随着描摹动作过程,然后再一人接一人或一组接一组地操练。这样的教学沿袭了几十年,认为这就是“规范化”的教学规律。随着教学观念的演化,我逐渐感悟到这种“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我令你行”的“传统模式”,其实是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是“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典型表现。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以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程式为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
课前准备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学生的要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较快的特点,多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课前准备好场地、器材和教具,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创设多种自主学习活动是学习主动参与的关键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就必须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学习模式,应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直接感知、体会,主动地学习。从学习氛围的创设和学习方法的创新中,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主动参与的关键。教师的一切有效作为都是为学生的学与练服务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善于表现自己,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短。为培养他们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由教师带着学生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思考,鼓励与众不同,做他人之所不能。例如,在一年级学生跳绳中,教师请同学们在半分钟之内不但跳得多,而且能跳出2-3个花样来。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不少学生做出了许多新动作。有的后摇绳,有的两换跳。还有的体前两笔交叉跳等。学生的思维真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碰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他们,使其想象得合理,创新的成功。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
一、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中职二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身体机能,肌肉力量发育较好,已接近成年人水平,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使用网络资源,常常动作比思维快的多。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与健康》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郑厚成主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体育与健康对于促进学生心理、体能的开发和提高有着显著作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田径项目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它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田径项目的学习又是枯燥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以“信息化+拓展+竞技”为理念,技术动作要领的学习在数字平台,课上我用户外拓展训练替代传统的准备活动,用竞技来检验同学们学习的成果。
基于教材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完成正确的下压式交接棒的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游戏+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平衡,协调等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2.通过平台微课,视频等载体的学习,让学生直观掌握交接棒技术要领,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
重点:下压式交接棒的动作要领。
难点:在行进间完成交接棒的技术。
三、教学策略
根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课也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
在平时,我在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体育视频用于教学中;多班级的课堂教学,让我归纳出在学习4×100米下压式交接棒技术常见问题,通过编写脚本,借助微课制作工具制作出微课并上传到学校教学资源平台,供学生们随时学习。
在课前,我通过数字平台,将微课发给该班学生,并布置学习任务,我可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观看人数,时长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直入主题,省去了对技术的剖析和讲解环节,更多的是对学生技术动作的纠正和循序渐进的练习以及竞赛考核。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1个学时,时间分配如下:热身提趣15分钟;渐进练习分钟 竞赛考核分钟 放松结束分钟。
下面我就以教学过程中这四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实现。
第一个环节 热身提趣
我先向学生问好,学生整齐划一大声回答“好”、“很好”、“非常好”。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集中注意力,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接着整理队伍,利用大屏幕播放“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国接力队获得银牌”的视频,在这个让人血脉喷张、紧张激烈的视频中开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
热身活动中,学生将在设置的一个“青蛙王子”和“春天花开”的拓展游戏中进行准备活动和热身运动,此环节的运动强度为中,我用有趣的拓展游戏替代了传统的跑圈等准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合作共同思考,初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将全身活动开。
第二环节 渐进练习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先通过大屏展示数字平台上同学们学习微课的数据统计,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再次进行讲解和示范,强化同学们通过微课学习掌握的下压式交接棒的技术,接着按照“三个流程”循序渐进的练习掌握技术要领。
流程一:原地做“下压式”传接棒徒手练习。学生按照微课的学习以及教师的强化讲解示范做出传接棒的姿势练习。老师从旁纠正。
流程二:走动或慢跑中传棒人信号做“下压式”传接棒练习。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由后到前的原地传接棒比赛,要求姿势标准的前提下看哪队的速度快,比赛采取5局3胜制。
流程三:中速或快速中听信号做“下压式”传接棒练习。同样是分两组进行比赛,在原地传接棒的基础上间隙拉大到10米,进行慢跑中行进间的传接棒接力,要求在保持运动中的传接棒的稳定性。输的队伍进行俯卧撑的惩罚。
此环节的运动强度为强,仍然是以竞技游戏为主线,充分发挥他们内心的竞争意识,在由易到难的传接棒练习中掌握下压式传接棒技术,完成本节课重点的学习。
第三环节 竞赛考核
我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进行4×100米的比赛,即时公布每组学生的比赛成绩,并在赛后指出在比赛中的不足并重现错误动作予以讲解。最后,选出全班完成技术动作最好的4位同学,再进行一次示范比赛,将各组成绩进行比对,学生通过参与比赛过程和比赛成绩感受到正确的交接棒姿势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此环节的运动强度为强,利用同学们追求比赛成绩这把“利刃”,通过实战,让同学们真正掌握下压式交接棒技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环节 放松结束
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举手吸气、放手呼气、抖动手脚的放松练习,调整心率,放松肌肉。在此过程中教师重新强调本节课的技术要领,学生则跟随老师进行冥想。最后,本节课以再次观看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视频结束。
此环节的运动强度为弱,该环节利用瑜伽冥想法,让学生运动能量得到释放,身心得到放松,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五、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技术支持和教学促进相融合”为指导,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值得推介:
1.O2O(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值得继续探索
由于体育教学场地的限制,信息化教学开展相对较难,我将信息化的学习放在课前,利用信息化的大数据,来管理学生学习数字资源的“数量”问题,在课堂上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值得继续创新
由于少了升学的负担和压力,职业教育的体育相对与普通教育的体育更应具有趣味性,体现职业特色,针对性要更强。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结合了拓展训练中的一些素材,因为拓展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这是职业教育中非常提倡的理念。
六、结语
【关键词】初中体育;兴趣;培养
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呢?这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根据新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应做到互相帮助,乐于参与同伴的活动,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教给同伴,向同伴展示,愉快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 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掌握技能、增强体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组织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强烈的参与意识投入到活动中,真真切切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教育学生要全面发展,使学生懂得上好体育课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将来去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为实现宏伟的理想而积极锻炼身体是自己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特点,必须要利用好学生的“四好”心理特点(好奇、好动、好胜、好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习愿望,如在《投掷》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拨指”动作,就用实心球来模仿保龄球比赛,学生一下子围了过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回答问题时再讲述动作要求,学生在提问中渴望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技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动天性产生学习兴趣,中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体育课的身体练习最易与学生好动的天性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体育教材的不同运动方式,因势利导地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以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其在乐趣中巩固形成的学习动机;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培养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使其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
2 以兴趣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性别、性格、素质、心理等特点不一,他(她)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也不一样。男同学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项目,如球类、武术、游戏等;女同学则偏爱于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的项目,如韵律舞、体操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教学中采用“小群体”学习法进行组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由组合小群体、自由选择练习手段、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自由评议教学情况”的“四自”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发展自我的兴趣爱好与个性,让他(她)们在练习中发现自我、满足自我,受益于自我。在练习中学生们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多向交流,既能发挥骨干作用,融恰师生感情,又能区别对待。既增大了课的练习密度,学生又能根据各自的素质能力进行调控学习,发展了特长,互补不足,在自主的时间空间里,学会了动作,掌握了要领,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此同时,还针对学生少数几个不重视的项目,如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中长跑、队列队形等单调、枯燥的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重视每个学生的差异,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在练习中享受每项不同运动所独有的乐趣。
另外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思考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改变固定模式的定位徒手操 ,采用行进间徒手操、轻器械操、队列游戏、情景游戏等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教法,做到教、学两不误。
3 把兴趣全方位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其活动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展示自我风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方法、场地器材、课的各个结构、组织步骤等诸多方面不断更新和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的视眼,获得新的知识,使兴趣更加持久,继而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课前布置好场地,这一点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场地环境,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教师用醒目的线条画出各种直线、圆和几何图案,学生一到课堂就感到很新鲜,就处于兴趣的兴起阶段。器材和教具要别具一格,教师要善于根据可的内容自制、美化教具,为上好课创造良好的气氛。
总之,教师只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设计好教学蓝图,在教学中采用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就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提高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新课改实施十多年来,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新课改,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练习的方式方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而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越来越严重,对孩子的饮食方面也越来越纵容孩子,导致农村孩子的体质也越来越差,从而对于更好地完成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十几年农村体育教学的一些做法和心得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新课改形势下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困难
1.1 学生体质较差: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很难完成超过400m的中长跑练习,前两年在网上盛传的学生跑了800m就晕倒的现象在我校也有发生,导致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取消或很少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长期的恶性循环,让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通过近三年来的学生体质测查工作统计,我校有20%的学生不能完成800m和1000m的测查。
1.2 缺乏抗挫折教育;具体表现为在课堂练习中,好多学生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对课堂练习中的项目产生了胆怯心理而找生病或其他原因躲避训练和上体育课,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怯学心理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上体育课。
1.3 活动场地缺乏,体育设施简陋:好多农村初级中学,或多或少地存在学生活动少、学生活动所需体育器材少的影响,从而很少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课外活动,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
1.4 师资力量的缺乏。近几年来,好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出现年龄老化现象,从而对于一些基本的动作示范也不能更好地完成,所谓师不强,生不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 针对以上因素的影响,要想在农村初级中学上好体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和尝试:
2.1 牢固树立为农村学校体育而奋斗终身的思想和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所以在平时工作中,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要牢固的树立为农村学校体育奋斗终身的思想和意识,这样,才能在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自觉地践行这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才会积极大胆地去探索,去创新。
2.2 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规定了体育课的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通过身体练习让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容,进而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初步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以上的要求和目标,就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创新意识去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探索体育课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下面,笔者就本人在农村初级中学从教十几年来的一些体会和大家探讨:
(1)我校地处民族地区,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如土族安召舞、拔棍、轮子秋、村篮球赛等。所以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我注意充分利用本地体育传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能锻炼。
①为了克服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枯燥、无聊的情绪,我将传统的慢跑改为跳安召舞,组织学生在活动身体各关节后,让他们开始由慢而快地跳安召舞,时长为3至5分钟,长期以往,既一改课堂的枯燥,还加强了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及体能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学兴趣,好多学生由原来的装病请假变为期待下节体育课的早日到来。
②为了更好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意加强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如那个村的学生篮球打的好,那个村的学生田径项目较好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村为单位,进行练习对抗活动,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率,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欲,让他们在对抗中提高体能,培养团结、合作、竞争的体育意识。
(2)充分运用体育场地。在体育场地缺乏的条件下,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充分运用学校周边环境的场地,如在进行中长跑练习时,由于我校场地条件有限,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练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用步伐测量学校围墙全长"活动,在学生做完成准备活动后,开始分组进行,组织他们匀速测量,边跑边要记住自己用多少跑完成了对学校围墙全长的测量,等学生完成第一次测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测量练习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还要应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到了步伐的大小,呼吸、安全等问题,我进而进行诱导和总结,提出在进行中长跑练习时我们应该要注意呼吸节奏和跑动节奏的调控和掌握,这时,同学恍然大悟,原因跑步还有这么多要注意的事项。接下来的练习中,我组织学生再次进行了一次测量,要求他们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体会呼吸节奏和步幅、步频,同学们很快地就完成了我预定的练习量,同时,练习的枯燥、乏味在本节课中荡然无存。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43-01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以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促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创新思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以推动体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改革,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并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情境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
2.创设和谐体育课堂优化体育教学
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下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学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掌握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
2.1体育课的管理过程处理好教和学的积极性。体育课教学实际上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管理过程。教和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
2.2批评表扬,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在课堂上信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消除隔阂,增强兴奋性不少缺少的一环,尤其是在学生情绪低落和气氛沉闷时,教师如能及时的给予表扬,都能起到提高士气,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对违背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爱护关心,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师生的隔阂。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效果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教师所采用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法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教法的研究。
3.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1.1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例如:指导学生看图学习健身拳,让学生看图复习广播操等。
3.1.2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3.2加强教法的改革。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3.2.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体育教学如何改革,我们都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它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讲解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
3.2.2探究式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练习体会,然后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接力跑的起动时机、传接棒技术、垒球游戏中如何合理运用技战术、障碍跑的起跨距离等教学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和自由练习
1、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根本依据:“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练(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构建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
2、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的自主学练和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厂由于该模式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基本原则,所以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教学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3)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发展;(4)其教学程序和方法是问题情境、自主研究、自主学练、交流反馈、启发导学、强化训练、迁移应用;(5)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场地器材、价值、人际关系;(6)评价方式是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自主探究性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课型教学结构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的程序。
1、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激发动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建学习情境,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保证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最佳效果的前提。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梯性。
2、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出疑问这是自主探究性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该模式的核心。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俘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可以真正使教师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导演”、“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找出规律,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举措。
3、反馈交流,启发导学,解疑释难。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人际互动的重要环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小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互动是通过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交流、反馈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的。
4、强化训练,总结巩固,迁移应用这是强调该模式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练目标,设计一些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情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在学练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
总的要求注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身心为基础,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具体实施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学练要求,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2、该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综合应用。所以,适应于各种课型。
3、实践时对该模式的教学程序可作灵活调整。可略去某个程序;可合并相关程序;可调换程序的顺序;可在某堂课中某个或几个程序重复出现。
4、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好渗透学法的准备,使教法和学法同步进行。
5、要树立教是为了学和以学定教的思想,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6、课堂教学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做到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法的指导;学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法的实现,使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