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带春的四字词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带春的四字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带春的四字词语

第1篇: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关键词】吉林 方言 语词 构词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3-02

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体系,与其他各地方言相比较,其特征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在词汇的构成和使用方面。作为汉语方言中一个颇有影响的分支,吉林方言词汇的构成既受到汉民族共同语词汇构成固有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东北地区各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方面滋育。吉林方言词汇生成的方式与手段异常丰富和复杂,与其他很多地域特别是某些南方地区的方言相比显得特色十分鲜明独到。具体说来,吉林方言构词特点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上单纯词偏少,合成词居多

总体上说,吉林方言一个重要的构词特点是单纯词比较少,合成词偏多;其中单音节的单纯词就更显偏少了,只占全部吉林方言词汇的极小部分。例如:

把――次、回、场 包――赔偿

馇――熬、煮 ――时候

寸――巧 海――多

相对单纯词偏少的情况而言,吉林方言中的合成词明显发达得多,既数量众多,又类型丰富。复合式中的主谓型、动宾型、偏正型、补充型、联合型以及附加式中的词缀加词根型、词根加词缀型可谓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以各种修辞手段创造和一些以其他方式构成的合成词。显然,吉林方言中合成词所占的比重要大于普通话合成词所占的比重。

二、词和语交错混杂的现象异常突出,其中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某些方言不同的是,在吉林方言的使用过程中,词和语相互交错混杂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是吉林方言词语构成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如果稍加统计和分析,就不难发现,吉林方言词汇中双音节合成词所占的比例最大。例如:

小嘎儿(小尕儿)――小男孩

左六儿――反正

唠嗑――说话,闲谈

隔路――性格古怪、特殊,含贬义

爷太――了不起或了不起的人,含贬义

但在实际交流时,某些词语的构成往往又是在基本词根的基础上附着了一些描述性和口语化的成分,使得这些交际单位更趋似于“语”。而且这种“语”在整个吉林方言语汇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这在口语表达时尤其显得突出。从内容上看,它们的描绘和渲染特征比较强烈,通俗性和口语化的色彩极为浓郁;从形式上讲,多为四字格式,也有一些三字或五字格式。例如:

死乞白咧――纠缠不放,强求,含贬义

鬼头蛤蟆眼――形容人奸诈

吭哧瘪肚――形容人说话吞吐、费劲,含贬义

吵吵巴火――又吵又嚷,没有修养

二虎吧唧――形容人缺心眼、做事冒失

囊不揣――形容人无能、软弱

据观察,在吉林方言的具体交际过程中,这种词和语交错混杂使用的情况相当突出,其中语所出现的概率更大。显然,在吉林方言语汇中二字词语所占比重较大是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语趋于双音化这一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所致;而四字格式相对较多,则是受到汉语词汇讲求偶数对称以及吉林方言比较注重通俗化、口语化和形象化表述的双重因素影响所致。四字格式的增多明显让吉林方言中“语”的味道更显浓厚了。

三、交际中某些词语趋于四字音节的倾向比较突出

吉林方言词汇在构造和使用时比较注重偶数对称,这一特点在与其他方言的比较中显得格外突出。如前所述,由于表达上非常注重形象化、口语化,致使许多二字或三字词语在实际运用时还都更多地趋于变为四字音节的倾向。似乎只有这样才更加凸显与众不同的交际效果来。例如:

很多―海了蹦了

快速、敏捷―刹棱利索

厕所、茅楼―茅屎楼子

小孩―小嘎豆子

郁闷、憋屈―憋了巴屈

很明显,上述二字或三字词语变为四字格式以后,词语的表述在内涵丰富性、形象性、夸饰性和亲切感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加强,表达的效果也比原来强化了。

四、大部分词语的形成符合汉语的一般构词特征

在吉林方言中,一些词语的构成明显与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构成是一致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虽说其造词的手段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却是以语法手段造词和修辞手段造词两种情况为主:

(一)以语法手段造词

1.主谓式结构造词。例如:体蹬、尿兴、狗扯羊皮。

2.动宾式结构造词。例如:隔路、好信儿、划魂儿、潲色、泡汤、捅猫蛋。

3.偏正式结构造词。例如:外道、蝇甩子、瞎掰、一勺烩、可劲造。

4.补充式结构造词。例如:捞不着、架不住、套近乎、抹不开、乐不得儿。

5.联合式结构造词。例如:蝎虎、调理、挠扯、猴年马月、隔三差五。

(二)以修辞手段造词

1.比喻式造词。例如:棒槌――人参;白脸狼――忘恩负义的人。

2.借代式造词。例如:张三儿――狼;袁大头――银圆。

3.夸张式造词。例如:海了――非常多;八辈子――极言时间漫长。

4.析字式造词。例如:打八刀――离婚。

5.比拟式造词。例如:花大姐――瓢虫;菜包子――无能之人。

五、口语化、通俗化的色彩浓郁,典雅的词汇比较罕见

吉林方言词汇多在东北民间日常交际时使用,故而口语化、通俗化的色彩极为浓郁,有的甚至土得掉渣,不登大雅之堂。例如,“提溜”、“得劲儿”、“尿唧”、“嘎故”、“埋汰”、“土拉圪”等等。而相对典雅的语汇较为少见,只有少数词语如“不远遐”、“不着调”、“用乎”等具有较强的典雅色彩。

吉林方言词语浓郁的口语化、通俗化色彩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词语系采取叠音式的构词方式构成。吉林方言中有少量重叠式词语,它们形象化和口语化的色彩相当浓郁。例如,把称为“咂咂”是模仿了婴幼儿吮吸母亲的声音;把馒头称为“饽饽”显得通俗和口语色彩浓郁;把张牙舞爪形容为“舞舞扎扎”则将动作的形象性和夸张性极恰当地渲染出来。

二是使用“巴”、“乎”、“子”、“头”等后缀的现象比较普遍。吉林方言中没有前附加式,只有后附加式。其中使用“巴”、“乎”、“子”、“头”等后缀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带“巴”字后缀的有“哑巴”、“磕巴”、“瘫巴”、“馊巴”、“支巴”、“力巴”等。带“乎”字后缀的有“虚乎”、“玄乎”、“嫌乎”、“套近乎”等。带“子”字后缀的有“矬子”、“胰子”、“熊瞎子”、“屁驴子”、“笆篱子”、“搪朗子”、“完犊子”、“抽冷子”、“老鼻子”、“撒丫子”等。有些含“子”的附加式还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如“狼崽子(忘恩负义的人)”、“二彪子(傻子)”、“熊包子(无能的人)”等。带“头”字后缀的有“赚头”、“肉头”、“把头”、“绝户头”、“倔巴头”等。还有一些带复音后缀的词语,如“热乎拉”、“软咕囊”、“软不拉唧”、“圆咕隆冬”等。

三是儿化音的使用非常频繁和普遍。例如“小抠儿”、“划魂儿”、“撒欢儿”、“星蹦儿”、“虚微儿”,等等。

四是利用一些虚语素作衬词。这些虚语素本身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是加强了词语的形象性和节奏感。例如“罗锅巴相”、“屁了嘎叽”、“稀罕巴嚓”、“费劲巴拉”、“灰不溜秋”,等等。

上述几种构词方式在吉林方言中的运用极为常见,在全部词汇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它们的广泛存在极大地加重了吉林方言的口语化、通俗化色彩。

六、注重形象化和描述性的词语表现

吉林方言词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词语非常注重形象化、描述性的表现。这类词语多为表示特定事物的名词,也有少许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往往能紧紧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命名,从而收到十分恰当传神的效果。例如:

黑瞎子――狗熊

黄皮子――黄鼠狼

撒目――用眼睛寻找

舞舞扎扎――张牙舞爪

还有一些形容词尤其是一些表示颜色的词如“黑不溜秋”、“粉得噜儿的”、“紫拉毫青”等更是非常注重描述性,比单纯说“黑”、“粉”和“紫”更具有表现力,形象化的程度更高。另外,“缕缕行行――多得不断”、“疙瘩溜球――不平整”、“滚瓜溜圆――非常圆”等也都属于这类描述性和形象化非常强的词语。

七、通俗性强,体现浓郁的地域或行业生活气息

吉林方言词汇多来自东北地区的日常生活,通俗性和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有的直接来自东北乡村中的俚俗习语,显得比较低俗和土气。例如“粘包”、“粘帘子”源于东北农村做干豆腐、粘豆包;“赶趟”源于东北农村的耪地;“麻溜儿地”源于东北农村的剥麻杆儿;“断捻儿”源于北方农村搓麻绳;“滚瓜溜圆”源于农村栽种西瓜;“断香火”源于祭祀祖先;“吃劳金”源于雇工所得的劳动报酬,引申为做佣工、伙计;“山炮”源于行业语汇;“不得烟儿抽”源于东北地区的嗜烟、敬烟民俗;“不是省油的灯”源于过去东北地区农村点油灯的习俗。这些词语多是从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时代性、地域性和通俗性都十分突出。

八、某些词语的构成比较复杂,系将不同来源的词语杂糅捏合而成

还有一些构成比较复杂的词,很难说清它们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些系将不同民族或地域的词语杂糅捏合而成的。例如,“麻溜快”系将东北农村生活中习用的方言口语词语和普通话词语杂糅捏合而成;“旮旯胡同”系东北方言口语词语和蒙古语的杂交糅合:“旮旯”为东北方言语词,而“胡同”则是汉语吸收的蒙语借词huddug(水井)的译音。这类词语多系描摹比喻和同义连用词语,使词义的描摹色彩和表义作用更强。

总之,吉林方言在词汇构成和表现方面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吉林方言诸多的与众不同之处。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58号)

第2篇: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一、理解词义是学会运用的前提

仔细读一读学生的积累本,不难发现,一部分词句来自语文书上,另一部分词句则是从课外书上摘抄来的。我曾经问过一部分孩子,自己摘抄下来的词句是否都理解它们的意思,孩子们告诉我,有许多他们并不是很理解,只不过觉得这个词(句)挺好的,就抄下来了,对词(句)义自然也只是一知半解。他们还特别喜欢摘抄四字词语,认为成语等四字词语特别好。于是,就很容易出现儿子那种用词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准确理解词义是学会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

如何理解词(句)义?可以鼓励学生查一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积累时进行认真思考、具体分析的好习惯,搞清楚自己摘抄的好词佳句“好”在哪里、“佳”在哪里,反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行为。如学生在摘抄有关秋天的词句时,不少学生把“一个个柿子就像胀红了脸的胖娃娃,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抄进了自己的采蜜本。教师应及时点拨:“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学生反复品味后明白了:这句话是把柿子当作胖娃娃来写,既写出了柿子成熟时颜色的鲜艳(胀红),又写出了柿子的多(你挤我碰),而且写出了柿子的可爱神态(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使读者一看就感受到了柿子的可爱、丰收的喜悦,因此这是个形象生动的好句子。自己下次写花、草、动物、文具等等事物的时候,都可以像它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这样一引导,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真正做到“会积累会运用”。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时,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理解是有效积累的前提,如果我们光为了积累而积累,不理解自己所积累的这些词句的意思,不能够正确运用,那它们就是一些“死”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要真正理解自己所喜欢的这些好词好句,把它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今后的发言和写作中才能恰当运用,使自己的语言更精彩。

二、分类积累是学会运用的阶梯

有积累才有运用,但积累不是一味地、盲目地收集,把所有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杂七杂八地都写在一块儿,要用的时候就像大海捞针,找得天翻地覆,头昏眼花。这样的积累是费时的、低效的。而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分类积累,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步对于刚学写作的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学生刚开始积累时,可以分为写人、描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将大类细分,如将写人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描景细分为季节时辰、江河湖海、天文气象等;状物细分为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比如把写景又细分为写春、夏、秋、冬季景物的……做好了分类积累这一步,学生在学习运用时就会顺利得多。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学习重点是描绘秋天的景物,我就在那两周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去阅读、摘抄一些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并且鼓励学生细化积累,如写秋天的庄稼的、水果的、树木的、动物的等等。这样,学生在本组的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和看图习作《秋天……》中,运用出来的好词好句就比较多,而且用得都挺恰当的,较好地达到了积累是为了运用的目的。

三、多说多写是学会运用的关键

俗话说:“多读多写文自工。”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与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也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最终熟能生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好词佳句,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水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练习——多说多写,在不断的读写练习中消化吸收积累的词句,激发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主阵地,教师首先应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想运用、敢运用、喜欢运用、有机会运用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这时候学生运用得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他们喜欢运用,乐意动脑筋去运用,感到能运用出好词佳句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光荣就行了。因此,对于那些能够动脑筋运用好词佳句的同学,不管他运用得是否恰当,教师首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要在班级中树立“多读书光荣,会运用更棒”的思想,增强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意识。要指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伙伴们的发言、习作,学会欣赏的方法……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创设出一派学生乐于运用、自信运用的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运用好词佳句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如在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中,同学们都说到农民伯伯正在田里收割稻谷,很高兴。我就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高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呢?学生就会把自己脑中所积累的有关“高兴”的词句都搜索一遍,收获自然也不少,“开心、愉快、欢喜、笑眯眯……”都想起来了;我再鼓励他们想一想还知道哪些成语,于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兴高采烈”也想起来了;最后又启发学生说说句子:农民伯伯乐得合不拢嘴,农民伯伯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农民伯伯乐得脸上像盛开的山茶花……如此长期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积极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在说话、写作中用词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又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有不少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好词语:“金黄色、橙红色、雪白的、粉红的”等,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及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灵活运用,比一比谁的句子中用进去的词语又多又恰当……学生在说、写句子时,既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又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教学效果相当好。

第3篇: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庄稼乡村

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

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像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耀眼,又那么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11}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1.本文描绘了庄稼乡村的四季图,请你为每幅图配上简短的标题。

春: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

冬:雪野孕绿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1)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写道:“乡村,是庄稼的乡村。”请阅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浙江湖州中考题)

(本版参考答案见第二十二版)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区域,②③④段写春花和溪水,⑤⑥⑦段写夏季麦子的成熟和蛙鸣,⑨段写秋天粮食丰收的景象和冬天的雪野孕育着绿色的希望。题目已经给出了关于“冬”的标题,故所拟“春”“夏”“秋”的标题不仅从内容上要符合每幅图的内涵特点,而且从形式上要与所给“冬”的标题“雪野孕绿”一致,即四字短语。

第2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将加点字还原,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联系全文内容,回答此字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效果。

第3题考查对材料安排的理解能力。思路和答题的顺序应相反,即思路上要先考虑文章中心是什么,再看此内容对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回答时先说此材料的内涵,再结合中心分析其作用。本文中心是赞美乡村和热爱乡村,而小河是乡村的血液,所以小河要用大篇幅来写。

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紧扣主题――对乡村的赞美和热爱。其次对内容的概括要全面,要将作者的情感具体分析出来。

错因探究:

上述真题中第1、2、4题失分较多。

第1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审清题意,不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有的只考虑内容,有的只注重形式。

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就词语谈词语,没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没有结合作者情感与文章主题进行表达。

第4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不能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主题入手分析,思维单一肤浅;思维不全面,表述不条理。

【读写联通】

如何描绘自然风光,使文章情景交融?本文有三点可借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乡村浓烈的热爱情感蕴藏在对乡村景物的描写之中,精心描绘了乡村春夏秋冬的四季风光:春天油菜花开小溪飘香,夏天麦黄杏熟蜻蜓挺立青蛙鸣唱,秋天粮食丰收柿子通红,冬天雪满原野麦苗葱绿。美景如画,充满生活气息,蕴含勃勃生机,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第4篇: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一、关注差异,科学分层

教师每天面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要实现“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必须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要针对不同层次读写水平的学生而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读写练习。

结合分层教学理论,以学生已有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为标准,按照三次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外阅读和习作的综合检测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85~100分为优胜组,60~84分为中等组,0~59分为学困组。能力分组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组别的实际水平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如,在《山中访友》的读写训练中,就这样设置了层次,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着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1.你好,漂亮的鲜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__________。(学困组)

2.你好,美丽的大雁,你 _______, __________。(中等组)

3.你好,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优胜组)

这样的练笔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不同难易程度的读写结合训练中来,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尊重差异,自主分层

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枯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松树和牡丹各有千秋,各有其美。尊重差异,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适宜的养分、水分及充足的阳光,才能让松树和牡丹欣欣向荣地生长。

在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反复带学生朗读阿曼达的那句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使学生们在朗读中感悟到身处废墟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结合课后小练笔,我顺势启发学生: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在漫长的38小时里,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学生想象、交流,教师归纳了以下情境:

1.当时废墟下是怎样的环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小伙伴们是什么情况?阿曼达对他们说了什么?

3.阿曼达心里想了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

学生根据以上交流的各种情境自主选择练笔内容,这样,每个学生都不再发愁无话可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情境、大胆想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发展差异,趣味分层

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学习完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套具有趣味性的分层闯关读写练习。

1.请你写出10个描写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不满10个,直接到第3题】( )( )( )( ) ( )( )( )( ) ( ) ( )

2.他,一张( )脸上镶嵌着两只( )眼睛。特别是他笑起来的样子,( )。【到第4题】

3.猜猜他是谁?并仿写一个谜语。

腰围虎皮裙,手拿金箍棒,火眼金睛辨善恶,妖魔鬼怪消灭光。( )

肥头大耳肚皮圆,九尺钉耙扛在肩,保护师傅去取经,劳苦功高不简单。( )

4.猜猜他是谁?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然后让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第5篇:带春的四字词语范文

【作者简介】1.冷依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十八小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一级教师;2.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画”字“田”要摆中间;“家”的宝盖头大一点,才能为你挡风遮雨;“牧”字注意牛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提;“童”字横画很多,最长的为第二横,就像你们伸开的双臂。请齐读课题。

师:文中的画家叫……(出示课件,学生拼读“戴嵩”)这个“嵩”指的是山大而高。

师:“戴”不仅表示姓,它还是表示动作的词呢!全班活动一下,跟我一起说、一起做。看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依次做戴帽子、戴眼镜、戴耳环、戴红领巾等动作,学生分别把这些动作说出来。)

师:所有佩戴物品的动作,我们都用这个“戴”字。现在,我们一起跟戴嵩打招呼:“你好,戴嵩!”

师:戴嵩看见你们这么友好,就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了,快来欣赏一下。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戴嵩最喜欢画什么。

生:戴嵩最喜欢画牛。

师:他画得怎么样?

生:他画的牛很好,特别像真的。

师:是呀,尤其是这幅《斗牛图》,被誉为国宝级名画,目前被收藏在中国博物院。今天的故事就和它有关,大家一起读读这个故事吧。

师:请注意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PPT)自由大声地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看着课文下面的拼音卡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认写结合,识记生字

师:故事读完了,你们知道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师:大家的读书收获真丰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新词语。(出示“价钱”“购买”)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其他小朋友?

生:(把“钱”读成第三声。)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但在这里,“钱”应该读第二声,请你再读一读。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两个词语?

生:爸爸妈妈带我去超市时我看到过这些字。

生:……

师:我现在是一位商场推销员,想请你们帮我宣传一下商品。如果你们认识这些海报上的字就大声读出来。

生:(学生认读海报中的字。)

师:能全部读出来的小朋友一定是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好孩子,好习惯要保持哦!

师:(出示第二组词语“教书”“夹在中间”)谁有信心读准确?

生:(把“教书”的“教”读成第四声。)

师:其实小老师也没有教错,因为“教”“夹”都是多音字,谁知道这两个字的其他读音,并能组个词呢?

生:……

师:看,当“夹”读第一声就是动词,读第二声就是名词。让我们一起积累这两组多音字。(全班齐读)只有掌握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才能正确使用。

师:接下来就有趣啦!(出示“驱”的甲骨文写法,像是一幅“赶马图”。)你看到什么?

生:马在拉车。

师:课文下方的生字表里,有一个字表示了这幅图的意思。(学生快速找到“驱”这个字。)我们看看这个字和这幅图,图上有马,生字里也有“马”字旁,而这个“区”像不像马拉的车厢?所以“驱”是一个象形字。(“驱”中的“区”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还是拟声词,拟驱赶动物发出“区”的声音。这里说“驱”是一个象形字不全面。――点评者注。)“驱”就是“赶”的意思,课文中有“驱”的词语是“驱赶”,所以这个词语中的两个字都是一个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词,(出示PPT)请你们认真听,等一会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介绍这些词语,我们比一比谁说得最好。“‘驱’和‘赶’都是‘赶’的意思,驱赶。”谁来接着介绍?

生:……

师: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学着归类记忆。(出示图片)你们看看图上这位老师的表情和神态,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表现?

生:和蔼。

师:请你当老师教教大家。

…………

师:现在我需要一名小助手,合作表演情景剧。(老师演妈妈,学生演儿子。儿子吃饭时不珍惜粮食,妈妈批评他,儿子感到惭愧。要求根据上述情境猜出“批评”和“惭愧”两个词,然后再请配合表演的学生带全班读两遍词语。)

师: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词语。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师:对于这些词语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看这两个字,注意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先说出结构,再找到关键笔画。关键笔画指的是写在横中线或者竖中线上的笔画。……仔细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书写“批评”这两个字。)

师:请从课文中找出写戴嵩怎么画画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三、夸赞画技,感受高超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请你来揭晓答案。

学:“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这个句子很难读,因为有两个难读的词语。请你们借助拼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有信心的同学就来当小老师。

生:……

师:孩子们,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浓墨涂抹”是什么样的画法?

生:就是用笔重重地画。

生:“轻笔细描”就是用毛笔轻轻地画。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答案。(播放画家画小鸟的视频)这位画家正在画一只山雀,在描绘厚重的羽毛时,他用浓浓的墨汁涂画,这就叫“浓墨涂抹”,在描绘浅色的地方时就用毛笔轻轻勾描,这就叫“轻笔细描”。了解了这两种画法之后,再看看戴嵩的《斗牛图》,图上哪里用的是浓墨涂抹,哪里用的是轻笔细描?

生:牛的整个身体都是浓墨涂抹的画法。

生:牛角用轻笔细描。

师:所以从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浓墨涂抹”就是讲究重,“轻笔细描”则讲究轻,现在我把这两个词放回句子中,你们知道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了吗?

生:……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他把“浓墨涂抹”读得重,“轻笔细描”读得轻。谁愿意和他比一比?(指名读,该生朗读得也很好。)戴嵩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画法就把牛画得那么活灵活现,你们说他画得好不好?(全班齐答“画得好”,教师板书“画得好”。)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读这两个四字词语。你们读得很有味道,可是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快就画成了”这半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戴嵩画画速度很快。

师:那想一想该怎么读?速度要快一些了,可是还不够快!因为除了“很快”这个词,句子中还有表示“快”的词语,请你们找一找。

生:我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到了很快。

师:你找到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从这些表示快的词语中我们又有了新的感受,戴嵩不仅画得好而且……(全班齐答“画得快”,教师板书“画得快”。)这里有两个句子,你们能很快地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1.游乐园里真好玩,我一会儿 ,一会儿 ,开心极了!

2.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一会儿 ,一会儿 ,有趣极了!

师:你们说得这样精彩,希望也能读得精彩。现在我们合作读书,戴嵩画得好是因为他日日看牛,认真观察,牛的样子就在眼前,请女生读。(女生齐读)画得快是因为他夜夜画牛,仔细揣摩,牛的神韵就在心中,请男生读。(男生齐读)

师:戴嵩画得又好又快,你们可以用什么词语夸夸他呢?(学生一时之间都没想到)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板书:画技高超)

四、联系下文,读好句子

师:如此画技高超的作品,大家都来围观了。(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愿意读?(指名读)如果你在那里,你会去看吗?有没有会跑着去看画的?来吧,你们都起立,请带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不约而同地重读了这组关联词:“一……就……”。谁能用这组关联词造句?

生1:下课铃一响,我就跑出去玩耍。

生2:上课铃一响,我就跑回教室准备上课。

…………

师:孩子们,那么多人围观,只有商人、教书先生在夸吗?想想还有谁会来夸赞他?他们是干什么的?(学生答“农夫、船夫、诗人……”)农夫在夸,船夫在夸,诗人也在夸,这就叫“纷纷夸赞”。(点击PPT,全班齐读相关的句子。)课文中没写他们是怎么夸的,我们来当当小作家,想一想这些人会怎么夸戴嵩?

生:你画得真好呀,我都想把你的画挂在家里天天欣赏。

生:你画得太好了,跟真的一样。

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都想夸夸戴嵩,但是想不到怎么夸,你看老师这里的法宝,(出示PPT)“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这四个词语都是夸赞画技高超的,请你们模仿商人、教书先生的样子来夸奖夸奖戴嵩。同桌之间先夸夸,有信心夸好的再举手。

师:让我们坐上时空穿梭机,一起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在下戴嵩,是个画家,今天应朋友之邀画了这幅“斗牛图”,我对自己画的这幅画非常满意,期待你们夸夸我。

生:画得太像了,简直活灵活现。

生:画活了,真是栩栩如生。

生:画得太像了,简直惟妙惟肖。

师:你们的称赞让戴嵩有些洋洋得意了,可是这时传来了小牧童的声音,(出示PPT)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指名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他读得挺好的,因为他是大声喊出来的。

师:对呀,他读的时候注意到了“喊着”这个词。至于小牧童为什么这样说,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师:最后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至4自然段,再次感受戴嵩的高超画技。(全班齐读。)

师:今天的作业,第一项是把本课老师教写的生字认真书写两遍,第二项是请爸爸妈妈帮你们找一找《韩干画马》的故事读一读。

【课堂点评】

在我看来,小冷老师这一课是成功的,是好的。这主要因为,它是一堂比较典型的情境教学的语文课,较好地运用了艺术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角色体验情境等手段,让二年级学生置身于戴嵩画画、牧童“说画”等情境中,课堂教学既形象生动,又进行了有效的语言与思维训练。

1.链接生活,还原“实境”,在直观景象中实现“感知”。

我在《情境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了十二种策略,第一条便是“链接真的生活策略”。李吉林老师常把学生带到最真实的生活中;(课堂里的)冷老师自然不能这样做,因此她为儿童链接的生活以及还原的“实境”只能是模拟的生活或“实境”,它们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譬如关于“价钱”“购买”两词,用的是商场及其物价标签等静态的“实境”;而关于“戴”这个词,则用了现场演示的“实境”,它是动态的。无论静态还是动态的“实境”,都较为充分地利用、驱动与发挥了学生此前积累的“全真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关于这些词或概念异常鲜明的“感知”(即“感受性认知”,它是低年段儿童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感知”介乎模糊印象与“可言化认知”之间,课后,倘要问学生什么是“价钱”“购买”,他们也许仍然难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但至少到了“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感受性(或意会性)理解”的状态,而这种状体相对于“感受性认知”,则是一种提升与进步。

2.角色扮演,激活体验,在情景对话中体悟“符意”。

这里的“符意”即符号的意义。语词或语言是对世界的抽象与概括,是“世界的符号”,情境教学的功能之一是让这些抽象与概括化了的符号再回到它原初的具象状态中,儿童往往是通过这条“回归”之路,实现其对原先所在生活世界的“回家”。鲁洁教授认为,在学校为儿童设置了一道“教室―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之后,儿童往往回不去了,情境教学则解答了这个“世界性难题”。冷老师很巧妙地请一个男孩和她一起表演情景剧――妈妈批评儿子浪费粮食的错误行为,儿子对此感到惭愧,这样一来,原本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有点陌生的“批评”“惭愧”(尤其是第二个词)的词意就被他们比较深刻地体悟到了。这既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也是对生活道理的学习,或者说是对生活意义的学习,于是符号意义与生活意义便融二为一了。

3.巧加训练,学用互哺,在语境“潜入”中滋养语感。

这是我觉得这堂课特别好的一点,也是它最出彩的地方。

一些人忌言“训练”,似乎它与应试教育是一码事,而对于李吉林、钱梦龙等名师来说,却从不回避它。李老师提出“以训练代分析”,钱老师则认为“以训练为主线”。问题不是要不要训练,而是进行什么样的训练,以及怎样进行训练。冷老师着力运用“学用互哺”的方式训练学生语言习得的能力,可谓训之得法,练之有趣。

“学用互哺”为我所创,意即既学又用,学而后用,以用促学。我还说,“用是最好的学”。冷老师为了让学生夸赞“我”(戴嵩),提供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四个成语,它们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甚明了。这不要紧,把它们看似无意、实则有情地“嵌入”(李吉林语)一定的语境中,使得本来抽象的语词顿时“站立”起来――这一刻应该没有谁不知道“栩栩如生”是指戴嵩画的牛好像活了一般。这既是情境(或语境)创设所生发的功能,也是“语用”(词语运用)所迸射出来的力量。有的老师或许也会呈现这一类词语,却让它们抽象、孤立、生冷地出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结果只能形成短暂而肤浅的记忆。由此可见,以用促学是进行“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优效路径。

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或用的目的不是精确认知。这让我想起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说的话,儿童的思维分为浪漫、精确和综合三个阶段。12岁以前大多处于“浪漫”(即有所模糊、混沌)的体悟阶段,二年级更是。如此“浪漫”的时段恰恰是利于儿童良好语感潜滋暗长的时期。这给我们一点启示:有时无妨设置一些跨度较大的问题,让儿童暂且生成一定的“浪漫”印象,此种印象一旦丰实起来,就能为他们今后精确理解和综合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

4.活实结合,有趣有效,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发展。

基于个人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我形成了一种为不少同行所认可的“好课观”:一堂课好不好,许多人说了未必正确,主要看两点,一是对“课标”(具体到一堂课,则是它的教学目标)的观照与落实情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及其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本堂课“语文实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语文训练)的取向确乎比较明显;二是看学生有没有在课堂学习中有所“增值”(崔允t教授把它概括为动力值、知能值、方法值和意义值),在课堂现场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看到学生思维活跃,言语灵动,交流踊跃的场面,由此亦可大致判断它是有所“增值”的;这个“值”也体现在学生的情意、态度上,在40分钟的学习中,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这应该就是崔教授所谓的“动力值”的增加吧。

不必讳言,冷老师作为一名教学阅历较浅的年轻教师,她的课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里就课堂中的一些环节或细节提出若干“建言”,供大家参考:

1.规律“留待”儿童发现。

儿童天生是发现者,我们要把发现的权利归还给他们。我在一些场合倡言,“规律就在那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善于对自我的教学进行“发现化改造”。这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

本课中“夹”“教”两字的多音读法以及“驱赶”“价钱”“购买”“夸赞”四个词的同义复指现象,都是冷老师自己说出来的,并且说得较早。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呢?我以为是可以的。要有更多的耐心,力争让他们“悟”出来,这其实也是儿童“生产知识”(郭思乐语)的一个过程。他们自己悟出来,发现了,印象会更深刻,情感上也会更“珍惜”。

话说回来,上述词语的读音或构成,属于纯粹的“语知”,在二年级不一定(都)要讲(清楚),即便讲,也不必涉及相关术语。还是前面那句话,儿童尚处于“浪漫”阶段,此时提出“精确”要求,进行“精确化处理”,或许有些操之过急。

2.“差别感受”培养“细心”。

在对语意的理解、词语语法构成的分析等方面,我们不必(过早)追求“说明白”“精确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能因势利导,适当培养儿童明敏善感的“细心”。我这里说的是“和蔼”一词,冷老师出示一位女教师和蔼形象的图片,请学生联系、猜想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描述她的这一形象,大家很快也很容易地找到了“和蔼”二字,此处通过形象来感受、体悟词意,做得不错;如果能增加一两幅“表情图”,譬如或平静,或沉思,或兴奋的表情,这就有了比较,再让学生从中找出“和蔼图”,难度会加大一点,但稍作努力他们也会判准、找出,这时他们对“和蔼”一词的感悟理应比前面的情形来得更深刻。当然,这些不必一一通过PPT呈现,教师自己的“青春面庞”就是最便捷、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倘能在教师变化的神态中找准并说出哪种情形是“和蔼”,则说明他们确实明白了“和蔼”是什么意思。注意,这几幅图或几种表情之间不宜有“大尺度”差异,譬如不要呈现狰狞面目等形象,迥然不同的两物比较不利于培养细腻的感悟心。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一个动作可以有好多动词,但只有一个最准确。”李吉林老师则强调通过“差别感受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些都能给我们启示:在尊重低年段儿童“浪漫”思维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练就对语言的颖悟――较为精准的语感。

3.朗读不必“望文定调”。

朗诵是一种艺术,朗读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朗读自有其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但较好地掌握这项技术的教师不太多。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读音的轻重徐疾处理上都比较机械。冷老师似乎也没能“免俗”,譬如“浓墨涂抹”要求重读,“轻笔细描”要求轻读(在现场,这两个短语读出来甚至有点夸张性的差别),而“很快”“一会儿”则要求很快地读出来……我不知道这样处理有没有道理,但有两点想法或许有些道理:一是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体验;二是课后向专业工作者或专业书籍学习,毕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小事,不宜简单地或生硬地“望文定调”。

4.“坡度”设定因群而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