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冶金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个人金融;服务;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个人财富加速增长,我国金融系统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前景看好。笔者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国外金融业相比,我国个人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迅速,据统计,2000-200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16.5%,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33万亿元。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必然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有74%的人对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感兴趣,41%表示需要个人金融业务服务。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层次低、规模小、类别上都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业仍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目前的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较低的个性化服务层面,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实现增值,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条块分割,缺乏机制保障
个人金融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它的顺利开展必须上下协调、前后沟通。而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通常归于银行的个人业务部,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又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导致个人金融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资源短缺,缺少系统支持
建立和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基础,而商业银行的运行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客户信息资源极为有限,客户资金增减、资金流动趋势、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不同选择等掌握不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了解不够,无法有效地加以分析利用,导致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始终无法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公司之间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还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了客户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
4.缺乏高层次人才
个人金融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机构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它要求个人金融服务人员不仅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要掌握证券、保险、房地产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而目前我国银行人员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前景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业务意识和金融市场
作为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员工及各种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建设的宣传和引导,主动宣传正确的个人金融业务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业务产品,提供便捷的业务工具,加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管理与规划。细化客户市场,重视个人金融业务产品个性需求研究,提供差异化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个人金融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业务服务。
2.不断丰富业务产品和服务内容
长期以来,个人金融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现阶段,金融监管仍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人民银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支持金融同业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业务适当交叉,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能停留在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储蓄或者咨询上,应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针对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的特性,设计个性化的理财计划,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为客户“度身定做”金融产品,使客户实现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3.加强金融机构间的跨行业合作
以居民的货币资产储蓄为纽带,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提升服务层次,获取综合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互相间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加大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市场上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多项金融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引进人才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和吸纳;另一方面,着眼发展长远,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和进修,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个人金融业务理财专家,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个人金融业务服务。同时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个人金融业务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全面提升个人金融业务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丽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OL].中国金融网,2010-11-17.
[2]谭永全.全面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分析[J].财政金融,2006(12).
摘要: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刺激了经济金融类图书杂志的销售,但从出版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其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版业包括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和以互联网、手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出版,是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重要工具,具有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笔者力图通过理性总结历史经验和预测未来趋势,深入探索可行措施,希望帮助中国出版业坚持改革决心,把危机转化成体制破冰和产业格局调整重组的时机,以此推动行业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出版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源起于美国,所波及到的经济领域范围广程度深,在影响呈现方面也比其他国家迅速。因此,美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波动先于其他地区发生,加上传统出版领域普遍受到来自数字出版的冲击,美国书业萧条的状况体现得更加全面深刻。
(1)出版物的发行印刷受到冲击
据美国在线媒体组织WhatTheyThink2008年11月4日推出的题为“美国印刷每月出货量”的最新报告显示,9月份美国商业印刷的出货量为84亿美元,与2007年8月相比下降了3.3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3.8%,该报告的组织者表示,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纸媒向其他媒体转移,是市场印刷需求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另据PIA/GATF(美国印刷协会/印刷技术基金会)10月份的统计报告显示,2007-2008年度美国印刷业的盈利出现下滑,美国印刷企业的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1%,较前一年度的3.4%下降了0.3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降低。杂志出版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对广告的拖动与网络的双重冲击,部分杂志出现停刊减刊的现象。其中奢侈品时尚杂志12月广告页码较去年同期下降22%,趣味杂志《Radar》倒闭,少女时尚杂志《CosmoGirl》停刊仅保留网站,《Men"sVogue》合并到《Vogue》,形同停刊。
(2)图书销售下滑,报纸广告与发行骤减
美国图书销售三大实体连锁店巴诺书店、鲍德斯书店、百万书店第三季度销售下滑明显。其中,巴诺书店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去年下滑4.4%;鲍德斯总销售额同比去年下降10%,净损失1.722亿美元;百万书店平价店总销售额则同比去年下滑9.9%。业界认为美国书业目前的表现比初期的预测更加萧条。美国报业在金融海啸下广告收入大减,发行减少,全美507份报纸08年前两季度发行量减少了4.64%。继美国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t)和《时代周刊》的发行商时代公司10月底宣布裁员,《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2009年4月开始停止发行印刷版而专注网络版之后,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12月8日宣布已向特拉华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是金融危机下公司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被迫之举。
(3)出版集团应对危机
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哈泼•考林斯和皮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宣布冻结员工薪金增长计划并考虑裁员;西蒙-舒斯特和托马斯•尼尔森两家出版公司在美国已经分别裁员35人和54人;时代华纳旗下出版公司TimeInc第三季度业务收入下挫7%,计划裁员250人;
在总体市场萧条的局面下,唯有电子出版物和相关产品销售却表现出繁荣之势。各商家加大对数字化出版的投入,希望以此摆脱危机困扰,占领新媒体市场:企鹅集团宣布进军手机阅读市场,手机版图书供iPhone用户购买阅读;兰登书屋免费向iPhone提供部分畅销书的手机版本;亚马逊推出的电子阅读设备Kindle更是被称作出版业的“特洛伊木马”,业内人士认为它具有改变出版行业整体格局的潜力,巴克莱资本的分析师道格•安缪斯(DougAnmuth)12月5日宣布将亚马逊的股票评级调升至“超配”,相当于买进的评级,肯定亚马逊凭借其现有商业模式在经济低迷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并预估经济情况稳定以后亚马逊的业绩将恢复两位数的成长率。
(二)金融危机下欧洲、日韩、澳大利亚等国出版行业概况
英国:金融危机对银行资本的直接冲击对英国的大型出版集团和图书批发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鲍德斯集团08年年初曾以资产抵押的方式向Landsbanki银行申请了2300万英镑的贷款并得到批准,金融危机对冰岛Landsbanki的冲击使鲍德斯集团的资金链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凭借英国政府对Landsbanki英国支行提供的短期担保贷款得以暂时维持运转。英国第二大图书批发商贝特拉姆因其母公司伍尔沃斯集团失去信用担保而陷入信用危机,许多出版社因此要求贝特拉姆提前回款,甚至停止向贝特拉姆供货。
图书的销售市场略显疲态,据尼尔森图书公司的数据,如果排除“哈利•波特”的因素,截止08年10月,英国图书销售额比上年同期下滑1%。新闻集团旗下《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广告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分类广告和单一广告,默多克表示可能对旗下几家英国报纸进行裁员。
法国:2008法国出版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速度,销售额持续走高。上半年出版物销售额比2007年同期上涨15%,中小书店销售额增长达到8%。
德国:2008年的德国图书市场和2007年比相对低迷,其中商业街书店的销售额在今年的前9个月同比减少3%。法兰克福书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博览会,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状况并不明显,大多德语出版商相信,他们的商业环境仍然十分稳定。
日本:日本最大日报之一《读卖新闻》下属的《读卖周刊》由于发行量大幅下降,在12月1日之后暂停出版。日本出版物研究所预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预计2008年日本书业全年的销售额和2007年相比将下降3%。
二中国出版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挑战与潜在机遇
1.金融危机刺激下经济类图书出版销售大幅增长
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渴望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金融类图书成为了人们寻找解答的重要工具。在图书销售市场上,《伟大的博弈》《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等大众财经读物成为畅销书;中信出版社5月推出的《美元大崩溃》销量超过17万册,6月推出的《看不懂的中国经济》销售20万册,《黑天鹅》超过14万册,10月推出的《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上市不到一个月已经加印四次,对市场需求的快速感知和反应令他们收到丰厚回报;其他出版社也看到这难得的商机,加快推出更多的相关内容图书,开始一轮新的市场争夺,轻工业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等也纷纷准备从美国、欧洲等地购进相关畅销书的图书版权,加快制作推向市场。不过,这种热点书籍的销售成绩能够延续多久,也因经济的快速变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2.中国图书在国际书展上版权输出成绩显著
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0月15日在德国开幕,这是国际版权交易最重要的平台,交易额高达世界版权交易高达额70%—80%。虽然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际图书市场也进入一个版权交易趋于谨慎的观望期,中国展团仍有108家出版社参与了本次书展,品数量达到5300多种,交易成绩突出。据中国展团组织方不完全统计,此次中国展团输出版权1092项,总金额约3767万美元。其中签署版权输出合同的有408项,金额约1204万美元;达成版权输出意向的684项,金额约2563万美元。虽然数量上比2007年的1928项版权输出有所减少,但贸易额大幅攀升,成绩斐然。并且09年中国将作为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参加,全年将有机会举办大约150场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是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机会,全面推广中国的优秀出版产品,提升国中国出版业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国内杂志出版市场目前尚未出现明显波动
当美国的时尚生活类杂志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举步维艰的时候,国内的杂志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中国的时尚杂志仍有相当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未来生存与发展环境相对稳定。据桦榭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艾弥尔预测:“有实力的出版公司依然不会放缓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不会取消在华新项目的开展。”《摩登绅士》,《GQ》内地版,《芭莎男士版》等并未改变原有出版或改版计划,杂志出版商对中国市场仍有信心。
4.传统报业因广告收益下滑受到严重影响,数字化探索步伐加快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汽车以及相关消费领域市场需求下滑,广告投放速度减缓或规模紧缩,报纸依赖广告实现赢利的能力降低,加上纸张成本的上涨导致的运营成本增加,报业的“寒冬”也许正在逼近。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报纸行业2008年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可能。如果经济情况没有明显好转,中国报业在2009年可能更会面对雪上加霜的境况。另一方面,中国报纸的数字化由于技术弱、资金少、机制不灵活、新闻门户网站过于强大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方向不明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赢利模式,金融危机下整体经济环境的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报业数字化探索的步伐,寻求有效的网络出版赢利方式,协调传统发行与网络出版之间的关系,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价值。
5.数字出版产业在危机中受到制约也面临机遇
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是世界出版产业的趋势。中国的数字出版市场起步晚,在硬件开发、产业链建构、消费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管理规则等相对滞后。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可能限制对电子出版物阅读终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与市场推广,但从目前国际出版市场上,部分出版社关注数字出版以应对传统出版萧条的走势来看,金融危机会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化的趋势,在传统图书销售下降的现实条件下中,推进版权的数字化开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建构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加快出版产业整体格局的转化。
三、我国出版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出版行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升级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外部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为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投资市场的谨慎可能减缓部分出版集团上市融资的步伐,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探索可能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大众娱乐消费减少学习需求增加等客观因素为出版行业发展创造的有利外部环境,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为出版业发展所带来的机会。这是一场蕴涵机遇的挑战,也许会加速我国出版产业已有的增长缓慢、产业链不和谐等问题集中爆发,但同时也会产生外在压力让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和出版企业大刀阔斧坚持改革推进出版创新。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行,让中国出版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真正推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国家管理层面
1.发挥舆论引导的职能,在金融危机中担负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金融危机的冲击令国民收入消费状况出现一定的改变,不但需要一个物质选择上的调整期,社会心理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失去信心等,出版主管部门要通过自己的职能,引导提供大众需要的出版产品,疏导社会情绪,使人们通过学习增加对社会状况的理性认识,提高生产创收能力,积极面对危机,保持社会稳定。比如大力推进“农村书屋”计划,加快建设进程充实文化产品,切实考虑因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相当数量的农民的知识需求,增加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自主创业等相关内容的图书比例,配送大批使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出版产品,满足基层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2.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出版产业的市场转化
出版业担负着民族文化推广传承的重任,我国文化积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却因长期的体制限制,创新乏力,鲜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诞生,在国际话语领域处于弱势地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加快推进出版单位的“转企,脱钩,改制,重组”,鼓励出版企业上市融资,适度放宽行业外资金参与的条件限制,加快以质量衡量为标准的书号审批改革,拓展民营出版机构的发展空间,释放产业的内在创新活力,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生产出一批能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出版作品,让中国出版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领域,通过市场规律的优胜劣汰实现出版业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
3.鼓励出版集团公司跨地域跨行业整合,培养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
纵观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世界十大传媒集团,它们都没有局限于某一单一传媒类型的产业结构,它们不仅仅是出版业的领跑者,还通过深度挖掘资源优势拓展相关传媒领域,相互补充提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全球化扩张。金融危机中单一出版行业抵御风险的实力较为单薄,与其他传媒行业的资源整合率不高。政府部门应鼓励出版企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实现资本资源人才的最优化为原则重新整合,壮大实力加强对相关传媒领域的探索,扶持建立产业链完备的真正跨区域、跨行业的出版传媒集团,针对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强势出版传媒品牌,让中国出版业真正走向世界。
4、扶持版权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版权产业的规模发展
总结其他国家版权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结合版权产业对智慧创意互动融合的内在需求,与金融危机下国家拉动内需的市场导向,大力支持版权产业基地的建设。依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几个中心城市,借助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的学术研究优势,建设“国家版权产业发展战略基地”与“国家版权产业研究中心”,推进版权产业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5、加强对数字化出版业的支持与管理,拓展新兴出版领域市场
当英美书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遇寒流之时,人们开始采用电子出版物的发行来转“危”为“机”。虽然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对阅读器终端的开发推广不够,单位产品赢利能力不强,收益结构不合理。但中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出版管理部门应放宽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加强与国际一流出版商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合理长效的盈利模式,引领大众建立对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习惯,紧跟世界出版的发展趋势,深挖国内市场,消化金融危机对传统出版业的负面冲击,带动出版产业的整体成长。
6.培养引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变化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印刷相关专业本专科层次专业学校多达250余所,人才培养已具备一定规模。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教育与实务需求的脱节,缺乏高水平的出版人才。金融危机压力下要求出版人才了解现代传媒特性、具备选题策划能力,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政府应推动编辑出版专业方面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认可学科的独立性、权威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满足出版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二)出版机构层面
1.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推出金融危机下满足消费口味的优秀作品,抢占市场先机。不仅仅要抓住现在经济金融内图书热销的机遇,还要对市场未来走向有预见和判断。比如在经济危机中读者可能普遍感觉苦闷,也许更需要更有趣味性的书来慰藉自己,休闲娱乐类图书在未来可能畅销。企业可以提前策划,指定选题,发掘相关优秀作品,尽量避免因对市场信息的滞后反应而丧失机遇。
2.有一定基础的出版企业要通过上市融资壮大自身实力,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下。自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集团首创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迈出了我国出版企业上市的重要一步以来,我国已有出版行业上市公司11家。上市企业要充分借助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增强自身实力,坚持创新,积极拓展。
3.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激发创造活力,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寻求智慧支持。金融危机的冲击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优秀出版人才到中国的可能性增加。国内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挥他们智力资源,了解国际市场和国外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找准选题,提高品质,减少因翻译、结构、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多出精品,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
4.加快数字出版物的研发推广,培养消费习惯,探索一种稳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的推进工作需要政府与企业双方面的合作。经济的持续低迷使人们更希望通过书本增加知识,提高素质。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推广开发要讲究战略步骤。平衡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的结构,新旧互动,拓展整体的市场需求。
结语
金融危机的强劲破坏力正在逐步显现,未来的一年,中国的出版产业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对未来保持足够的理性,但同时也要充满信心,通过政府与企业多方面的沟通合作,促进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能够走向世界的强势出版集团,为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注释]
[1]《2008年9月美国商业印刷出货量下跌近4%》,科印网,2008年11月11日
[2]《PIA/GATF数据显示:美国印刷业盈利下滑》,科印网,2008年10月10日
[3]《金融危机来袭,杂志的好日子过去了?》,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0日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分析得出三明市农业在经济中仍然占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力低,农业人口生活水平低下,农业增长缓慢,制约三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分析
第一,基础差,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三明处于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一直都处于传统的粗放型耕作,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各种历史因素都给三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加上农村人口众多,大量的闲余劳动力,给基础薄弱的农业雪上加霜。农业主要以原始的粗放型耕种为主,而且农作物生产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人的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下,导致生产力水平。而这种低效率生产的循环往复,将会阻碍农业的发展。
第二,没有充分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各县特色未能实现其规模化,综合生产能力未能实现,农业附加值低。三明的农业主要作物仍然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但分布零散,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经营,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地区的农业地区优势,发展规模生产,对林业、牧业、渔业等没有足够的重视。生产单一使得农业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性增大。农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无法实现,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综合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为农业提供的机械设施较少,没能够真正地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
第三,政府的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农业的服务不到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服务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到位。各种经济特产的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未能实现经济潜力的纵向挖掘,在引导和制定政策整合各项资源中,政府应该起到其重要的服务功能。对教育和产业引导方面的服务性功能不足。因此,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在。
第四,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更显得重要。而如今整个农业体系中,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而这两方面都做得很不足。根据三明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6.3%,R&D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三、政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面的各种原因分析知,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有以下措施值得考虑: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优势农业资源相匹配的特色农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变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可以向相关县市学习,如漳州市,对各县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县县有特产”的局势,如平和县(蜜柚与香蕉)、漳浦(海水养殖)、南靖(花卉)等。实现农业管理模式多元化,充分利用三明地区的多山地丘陵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业、渔业牧业等。鼓励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把农业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小农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
第二,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和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政策的支持。要实现农业的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各个环节。引入外资,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引入外资企业和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产品的销售问题,真正的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台海优势和国家促进海西经济建设的各项有利政策措施,开展闽台合作;利用侨乡优势,鼓励和支持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和发展,并给予充分的政策照顾;扶持龙头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增加农业的金融领域的服务,发展农民小额贷款业务。
第三,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要解决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实行内外相结合的措施,内外共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除了向市外转移外,也可以引进外资和外企,安排当地劳动力当地就业,发展适合的服务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相关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就业结构的转换。注重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开展劳动力的普及知识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重视劳动力的转岗就业培训,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单位需求为宗旨。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市场和农业市场,为农业的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政府对农业的认识和重视,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引导者角色,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与相关省市协商合作,积极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信息,积极为农民开拓多种收入渠道。改变过去传统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积极稳固农村市场,打击各种投机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土地流转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各种土地纠纷,确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四、总结
在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中,三明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体现为经济总产值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三明市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包括农业的规模化未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的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等,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早日实现增加农业的产值、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满足其他产业对农业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等.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刘春波,宋瑛.产业优化升级战略视角下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0(32).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5
Regional Type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vided leisure agriculture into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ianjin rural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prospec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regional types; development prospect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2008年,天津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并提出“百千万”建设工程,即用4年时间,建设200个特色旅游村(点),发展2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实现30 000人就业[1]。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160个特色旅游村(点),形式上既有观光农业园区,又有生态农业庄园,还有农家乐、渔家乐,以及特色村等。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家,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根据2011年天津市农委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的通知》所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收集全市各区县统计资料汇总数据)。蓟县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和塘沽诺恩渔业生态园被评为全国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静海县西双塘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10个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之一。
1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
天津10个有农业区县根据各自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类型以及现有休闲农业景区类型和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4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区域,分别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县休闲农业区。
1.1 环城休闲农业区
包括东丽、西青、津南、北辰4区。该区在地理位置上紧紧围绕中心市区,交通路网发达,由最边缘地带到市中心的距离均不超过35 km,行车时间不超过1 h,对于吸引市区游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农业规模相对较小,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2%[2]。但农业产业类型多样,特色明显,已形成以花卉、观赏鱼、淡水鱼、果品、特色蔬菜以及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农业休闲观光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环城四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天嘉湖、东丽湖、鸭淀水库、永金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小站练兵、崇文尚武、天穆清真、杨柳青年画、葛沽宝辇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众多农业园区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8个,类型以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庄园和花卉交易市场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依托花卉、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的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采摘体验、休闲垂钓、花卉观赏、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市民农园和休闲庄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2 滨海休闲农业区
包括滨海新区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域,其核心区是与天津市中心城区并列的城市发展核心。该区地处东部沿海,战略地位显要,交通路网发达,最远端距离天津市中心约75 km,行车时间不足2 h。该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天津市GDP的55.2%,引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该区农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6%[2],但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特别是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区已形成以海水养殖、耐盐碱植物、葡萄、冬枣、蔬菜、食用菌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
滨海新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海水养殖池塘、浅海滩涂、北大港水库、北塘水库等为主的生态水域资源,以妈祖文化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冬枣、葡萄、食用菌、蔬菜、海珍品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4个,类型以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渔业园区、渔家乐型特色村为主,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将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生态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娱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海上垂钓、渔家餐饮、采摘观光、创意展示、科技示范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3 远郊休闲农业区
包括静海、武清、宝坻、宁河两区两县。该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津、北京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虽距天津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但对北京和河北等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该区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交通路网体系,距天津市中心最远约95 km,行车时间约2 h;最西部距北京市中心仅45 km,最东部距唐山市中心仅23 km,1 h车程即可抵达,对于吸引周边区域游客具有天然优势。该区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规模相对较大,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9%~12%[2],是天津地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以水稻、林木、果品、蔬菜、食用菌、特色粮食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体系。
该区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以七里海、大黄堡、团泊洼为主的生态湿地资源,以港北森林公园、静海林海、青龙湾固沙林、青南万亩生态林等为主的生态林地资源,以宁河天尊阁、《红旗谱》影视基地、宝坻玉佛宫、秦城遗址等为主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以津沽小站米、七里海河蟹、田水铺萝卜、金丝小枣、宝坻三辣、黄庄洼稻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目前,该区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39个,类型以特色旅游村、现代农业园区和温泉度假庄园为主,突出农业的产品供给、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和农家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模式,形成以农事参与、生态观光、文化传承、农情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体系。
1.4 蓟县休闲农业区
蓟县地处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唯一的有山地的区县,南距天津市区110 km,西距北京65 km,东距唐山80 km,津蓟、蓟平高速以及即将启动的京秦、塘承高速使蓟县融入了京津冀1小时经济圈。蓟县有山有水,有平原有洼地,土地总面积的2/3为山区和库区,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气候宜人,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区。同时,蓟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现已形成盘山风景、黄崖关长城,翠屏湖度假、县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六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特色中等旅游城市,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蓟县已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其重要的休闲农业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六大旅游景区以及丰富的山野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目前已建成休闲农业项目128个,类型以农家乐为主,还包括民俗村、生态庄园和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农家乐、民俗村和生态农庄分布在北部山区和库区,现代农业园区多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突出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休闲观光功能。
未来发展中,该区应以休闲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品质,推进“一家一户”式农家院旅游向全景式乡村旅游转变,形成“一村一品,一域一俗”的发展格局,开发主题农庄、乡村俱乐部、乡村营地、企业会所等休闲产品,撬动高端客源市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机遇与前景展望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休闲农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3]。主要有: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实施“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等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定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已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将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资源低效利用向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通常以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效利用为特征,由农户自发形成的以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主要形式,对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经营理念缺乏[4]。“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应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和初级利用,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等途径,将多种农业资源高度集中、统一规划、深度开发,通过挖掘农产品和资源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体验参与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在关联,提升原有资源的附加值,从而在资源整合、要素聚集、价值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
2.2 由初级休闲产品结构向发展创意产品体系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常常存在初级休闲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休闲活动主要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几个方面。“十二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休闲农业的产品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与升级,深度挖掘景区所属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创意的内容加入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中,培育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和学习性强的休闲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休闲农业产品体系[5]。
2.3 由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经营转变
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以农户自发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类型单一,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较低,影响了产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6]。“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业化龙头组织,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在具体建设中,应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特点,探索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企业集团型、龙头景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休闲农业企业,鼓励农户成立休闲农业合作社,积极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4 由单一功能开发向产业功能体系建设转变
休闲农业景点或项目在发展初期往往集中于开发某一单一功能,如餐饮住宿型、果蔬采摘型、风景游览型等,休闲活动内容单一,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联系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使游客失去新鲜感,从而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也应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地区二、三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要素聚集和产业聚集的休闲农业园区和基地等形式,拓展休闲农业在特色产品供给、生态资源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康体养生医疗、度假接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功能,从而形成完善的由一产延伸至三产的产业功能体系。
2.5 由面向天津市民向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转变
天津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天津市区居民和极少数北京、河北省地区市民,市场潜力还未被完全开发。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核心位置,与北京和河北省接壤,城市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随着其外向度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发生改变。“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天津便捷的交通路网优势,以打造环渤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去,通过与北京、河北等地的错位发展,以独特的海洋资源和民俗文化吸引周边地区游客;以高端的服务和富有民族品味的产品吸引国际游客,从而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旅游局,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wenku.baidu.com/view/3d80b6bc960590c69ec376.ab.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4] 俞史正. 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 青海农林科技, 2001(4):37-38.
关键词:金融业“十一五规划”;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63-02
2008年2月19日,由央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一行三会共同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试点”。除此之外,规划中指出的金融业其他方面的发展目标也会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对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定义及功能
2005年10月出台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产业投资基金作了明确的阐释,将其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金设施等产业投资。
一直以来,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的比例相当小。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和集中,其中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而股票市场融资仅占百分之几,企业间债券市场的规模也小得可怜。而今年由于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严格控制信贷;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带来了股市的下跌行情,IPO遇冷,新股破发,这给企业期望股市融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对那些迫切需要资金来进行改革、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切都加大了市场对产业投资基金的需求。产业投资基金正是为企业开辟了一条除银行信贷、债券和上市之外的一种直接融资的新途径,它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境。
1.价值发现功能。优秀的产业基金、特别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产业基金对国内外各产业的发展有着清晰深入的研究,能以专业投资者的眼光来发现前瞻性产业、培育前瞻性产业;发现高成长企业、培育高成长企业,对我国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弥补政府功能局限的功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逐渐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中淡出,产业投资基金依靠其自身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考察全球产业发展状况,依托专业的产业战略研究背景,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入政府倡导的战略性产业,从客观上推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功能局限。
3.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产业投资基金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公司,改善了公司的股权结构。基金本身的强盈利倾向和专业投资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而且,产业基金与公司没有业务冲突和关联交易,也能保证公司运营的独立性。
4.资金支持功能。无论国企改制、盘活资产存量、企业并购重组,还是技术创新、项目投资和剥离辅业都需要资金支持,但风险相对较高,政府资金的注入往往难以产生好的效果。而产业投资基金在挑选投资项目时会进行十分专业、审慎、独立的评估,选定项目后通常以股权融资的方式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产业投资基金的介入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保持稳健的财务结构,降低企业风险。
5.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通常,企业有产业投资者注资会在资本市场上对投资者产生极其重大的刺激,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信心。这无论对现在的资本市场,还是从我国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正面意义。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上存在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分为外资、中资和中外合资三类。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仍然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角。2007年1―11月份,外资投资金额占中国创投市场总额的79.5%,本土投资金额仅占季度投资总额的16.3%,中外资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差距也相当悬殊,外资与本土平均单笔投资金额分别为872万美元和444万美元。①
第一类: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产业投资基金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代表性机构有凯雷、华平、新桥、淡马锡、31等,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基金进入中国市场。
第二类:中资产业投资基金。这类基金具有本土企业背景,因为法律限制而采取了一些规避措施,采用设立公司型的投资基金,或者在境外设立基金在国内投资的方式。中科院和招商局设立的中科招商产业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就采用了前一种模式;联想控股下面的弘毅投资就是采用境外募集基金而在国内投资的模式,其二期基金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50家左右,管理的创业基金规模超过了400亿元。
第三类,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国内只有六只合资产业投资基金,均为外币产业投资基金,是由政府资金参与而国家特批的。由于政府在基金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基金的业务开展受到不少限制,目前的运营状况一般,规模较小。
三、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前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快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法律,实现“有法可依”
目前,《产业投资基金法》甚至法律效力更低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与中资产业投资基金相关的法律仅有《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以及《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由于立法的缺失,监管部门一贯坚持“先立法再放行”的原则,对产业投资基金的批准设立慎之又慎,包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内的几家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国务院特批的。
要想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的真正发展,尽快实现立法是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产业投资基金法》正式出台之后,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退出机制、资金投向等各个环境作出明确的阐释,产业投资基金才能规范化设立并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真正成就产业投资基金的“燎原之势”。
2.尽快推出创业板,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即公开上市、出售以及破产清算。根据国情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的退出方式各有侧重。其中,公开上市(IPO)是创业投资公司首选的投资退出方式。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主要依靠二板市场,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成长性强的新型中小公司提供融资场所。创业板迟迟未推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很难为产权交易提供交易成本低、流动性高的市场。
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讲,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重要因素。便利的退出机制能保证产业投资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是顺利筹集资金的重要前提。为了实现产业投资基金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尽快推出创业板,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
3.扩大资金来源,引导资金投向
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大多数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基本上都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产业基金大都承担了地区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资金多投向区域内的产业。这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初期是有利的,主要是因为初期对基金的风险和认知程度不深,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为主导能承受探索发展初期的较大风险。
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略见成熟,金融机构和民营机构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的热情不断高涨。因此,产业投资基金要想在新阶段谋求更大的发展,应当适度引入保险资金、养老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优点在于规模大、熟悉产业发展状况等,而且区域性发展任务也小。除此之外,民营机构的资金也具备灵活、敏锐的特性,能给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更大的活力。产业投资基金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国退民进”。
在产业投资基金的投向选择上,我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除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外,还应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应为跨国公司的中方投融资,以及支持企业“走出去”发挥作用。
4.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实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产业投资团队,需要在国际投资、兼并收购和国际商务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经验。而且,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领导团队成员须有在国内投资基金行业内至少五年以上经验,需要对国内各行业发展情况和政策环境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工作小组需要熟练掌握投资银行的企业估值方法,具备项目筛选鉴别能力,了解企业管理技术,熟悉所投资的行业等。
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产业投资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十分重要,在设置基础报酬的基础上,实现业务与浮动报酬挂钩,并采取股权激励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同时,对高级管理人员经常给予进一步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概念”几乎被全世界的投资者所追捧,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正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金融业“十一五规划”的公布,也为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指导性意见,它在其他领域的规划也在客观上构建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产业投资基金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成就“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用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政府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合理、有序的发展食用菌产业,从而开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以滦县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探讨食用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滦县特别是王店子镇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立足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支持农民种植食用菌,确定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当地的食用菌(主要以双孢菇、木耳为主)已成为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2011年王店子镇制订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南山北园”的工作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工作调结构、上水平。其中项目建设之一:以高城子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大棚和双孢菇大棚33.33 hm2。建立双孢菇加工基地或回收点,确保双孢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使它成为我镇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的双孢菇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等几大城市。从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来看,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2 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为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店子镇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资金较低、相对粮食作物却具有较高的产出,经济效益高,而且又是绿色农产品,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首选项目,加之政府引导、提倡、扶持,相关部门又加大了对食用菌资金、技术、信息的扶持,当地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2 食用菌需求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食物质量、营养价值的追求,使食用菌需求增加。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较好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同时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良好效果。滦县临近天津、北京,境内有102、205国道,京哈高速,交通便利,因此,发展食用菌,能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可利用资源丰富
仅从王店子镇来看,境内及周边有奶牛养殖小区5个,丰富的牛粪资源,可满足500~1 000个生产面积200 m2的大棚。双孢菇现在北京的价格为2~2.50元/kg之间,每平方米产菇15~20 kg,按2元/kg的价格,每平方米产菇15 kg计算,每平方米产值120元。占地200 m2的大棚通过架式栽培种植面积可达到500 m2,一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万元,1 000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 000万元。而1个大棚生产原料及所用菌种成本,需5 000元,建1个占地200 m2的永久性大棚需资金3.50~4万元,而其年经济效益是花6~7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400 m2蔬菜大棚的2倍以上。所以,生产双孢菇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
农民知识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相应的科技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支持,生产状况原始落后,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相比,滦县对食用菌的生产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科研水平、科研手段、科研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如遵化刘备寨乡、保定望都等有很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目前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极不相符。
3.2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当地食用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多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自产自销。食用菌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双孢菇、香菇、平菇等,多以鲜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几乎为零,产品附加值低,销售上对商贩的依赖性大,一旦市场被动,抗风险能力差。加之,当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菌种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效力。
3.3 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薄弱
食用菌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但目前食用菌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只局限于鲜菇栽培,几乎不收购和加工。即使从事加工的企业也是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食用菌药用成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4 市场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滦县乃至唐山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本地的食用菌营销队伍尚不成熟,食用菌商品流通不畅,食用菌产品的销售价格掌握在外地经销商的手中,种植户除了卖给这些经销商之外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们卖菇难。如此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适用本地食用菌品种的引用。建立健全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对菇农进行全程式跟踪培训。政府牵头扶持组建食用菌协会,使其成为引领市场、指导技术、信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支持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拉动全镇乃至全县的食用菌发展,尽快形成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4.2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指导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对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物资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应该真正做到为农服务,踏踏实实地深入农村,确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用菌生产,为农民解疑答难,从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3 提高食用产业集约化水平
根据外地成功经验,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食用菌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热情服务外来的客商,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储运手续,疏通外销渠道。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多种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发展
要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此来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栽培环节,要实行无公害生产,建立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大食用菌生产环境和源头净化,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全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谷延泽.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8,08.
[2]陆中华,王健敏.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食用菌,2005,03.
关键词: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关系
一、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其予以充分的控制,实际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他的产业才能得到发展,农副产品行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所以要想农副产品生产行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就必须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二、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领域,一直都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的,国外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去划分,通常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前者通常被我们称作是发展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当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详细的指出了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存在着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的,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研究都缺少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论证,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没有指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关系发展方向。而后者通常被我们称作突破和创新阶段,很多学者在这一过程中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引进了其他研究人员研究的先进成果,这样一来就为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此外,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创新使得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信息分享的平台也更多,统计分析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这都给实例分析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具体来说,国外的研究当中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这一理论当中认为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金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作用被有意夸大。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学派在这一过程中通常比较强调的是金融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二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和国外相比开始的比较晚,但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大类,一个是对我国进行整体的研究,一个是对我国各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最后一个是对特定的省市或者是某一个案例进行研究。
在对检验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国内的很多学者都会选择以下几种方法,一个是回归分析检验,一个是协整关系检验,一个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还有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等。如果站在政策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成为了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人们也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渐渐的放在了农村的金融投入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经济决定金融,农村的金融改革只能是比经济增长慢,所以,必须要客观的看待金融的作用。如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前期投入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到达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能形成一个和谐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话,金融支持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最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
三、搞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应该在农村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农村建设,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十分关键的农副产品生产提供更好的条件。
1.完善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是一定要尽快的去颁布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三农问题当中金融机构应该负有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予以详细具体的规定。其次是考量农业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生产投入较大,但是资金回收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同时收益也并不是很高,在投资的过程中还会承受着非常高的风险,所以相关的部门可以通过对涉农的金融业务进行减免营业税,当然也可以对所得税的税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支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优先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明确各自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职责和分工,并尽可能地促进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合作,规范发展已有的互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从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和尝试性进行市场放开,进行改革式发展,对于一些小的信贷机构进行合理的管控,只有通过政府将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健康发展。对于农村而言,能够鼓励和监管好涉及到农业的金融保险服务,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对我国农业经济也能产生推动力。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扶持,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二者的和谐共赢,在保证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詹传捷,辛立秋.黑龙江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01).
关键词:现代农业;县域经济;促进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77-04
1 现代农业简介
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通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过程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来实现农业诸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实现现代化,广大农民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实现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1.1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指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3 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指农业生产和物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具有生物效应的电、光、声、热、磁、核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促使农业摆脱对化学品的依赖,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最终获取优质、高产、无毒农产品的环境调控型农业。
1.4 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农业指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此外还有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
2 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现代农业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基本保证。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严重,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建设现代农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3.1 调整产业结构
3.1.1 突出优势资源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农村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产业之间分配构成的状况。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原则,突出粮食、畜禽、水产、林竹、棉麻、茶叶、油料、小水果等优势资源,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科学制定农业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优质稻、优质猪等名、优、特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在稳定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经济规划应贯穿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明确每个产业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区域布局、建设内容、保障措施。
3.1.2 注重优质高效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应注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加大优质粮田建设。通过主攻单产,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粮食高产创建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依托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副产品经销大户,引进特色作物订单。对富有开发价值、产业关联度大、生态协调性好、功能齐备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积极探索和实行特殊的政策、特殊的管理体制、特殊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3)加大技术配套服务,适应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层次开放,积极探索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内的多种有利于举办优质高效农业建设项目的方式方法。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农作物单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创新发展机制
3.2.1 改革金融投资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投入,通过规划引导、部门统筹、条块配合,使有限的资金能打捆投入、配套使用、联合开发,实现投入效益最大化。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以大部委制的思路,整合相关工作部门,加强综合部门的职能设置和机构建设,加强党委、政府对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同时,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乡镇经济发展。要重视乡镇政权建设,尤其要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强化对现代农业的组织和技术支撑。依法指导、服务、扶持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一批示范性合作组织,通过办点示范,抓好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组织,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3.2.2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各项政策以扶持生态农业地健康发展。已经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面积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生态食品的产值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应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方面的基础建设,加强生态农业的技术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在生态农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和水平。
3.2.3 发展特色农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和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竞争力,是一个地方、一个产业、一个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发展特色农业,创品牌,走特色之路,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1)物以稀为贵,特色农业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称之为“特”。以山东省沾化冬枣为例,五六年前,市场上3级冬枣的批发价格每斤不会低于4元钱,一级冬枣的批发价格高达10元以上,由于品种优质、独特,因此占据极大的市场。目前沾化冬枣已由家庭散户种植逐步步入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轨道。沾化县已建立起134家冬枣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全封闭式统一管理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沾化冬枣被11届全运会组委会确定为指定果品,国内外多家大型超市纷纷到沾化建立“直采基地”。冬枣产业已成为沾化县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2009年沾化冬枣总产6.5亿斤,实现产业产值2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冬枣收入近万元。
(2)特色农业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东北大米属于优质大米,因此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优质无污染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选择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为主栽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选用先进的加工设备生产出免淘洗的优质米。这种优质大米先后打入省内市场和东北市场,目前已占领国内市场,正在向国际市场进军。
(3)特色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跟风,因为特色农业是依靠天然条件,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不一样,所种植或养殖的产品就不一样,如果盲目模仿别人,反而会浪费大量资源。
3.3 坚持科教兴农
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地认识。现代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部门,而且是蕴藏着巨大利益的产业部门,是一个容量和潜力很大的市场。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落实,农民的收入增加,富裕程度提高,县域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因此实施科教兴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需要从政治上和战略上做长远考虑的重大问题,应从计划安排上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关于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科学研究和推广、资金投入等的目标责任制,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产值指标纳入主管领导的目标管理,实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奖优惩劣。
科教兴农是农业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产业化程度越高,标志着经营的规模越大,生产分工越细,企业管理水平越高,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就越强,就越能够刺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科技和教育越发展,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越高,现代化经营的进程就越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市场与小生产,大生产与小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强化了对科技和教育的需求,增强了科技的吸纳能力。
4 建设现代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势头仍难以遏制,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都需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变革和完善经营方式,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构建现代经营机制来实现。
4.1 重点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
现代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和多样形式,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在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突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重点产业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立足专业村、专业户。稳定产供销关系,形成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参与到产业运作中来。解决氛围问题,包括产业氛围、区域氛围、社会氛围。重视推动产业发展,政府要扶持重点产业发展,重点产业运行应是政府与企业携手。
4.2 推进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完善生产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将通过农民获得土地增值,培育出中国有基础消费能力的新消费群体,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自愿流出土地。土地流转从土地确权开始建立权益根基,是保障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公平博弈的第一步。政府应该制订土地流转的法律,建立土地交易市场,确保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组织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流转服务组织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村劳动力的近1/3,但土地流转面积仅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22%,绝大部分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仍然离乡不离土,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这不仅造成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使用上的不经济,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也束缚了农业现代生产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鼓励企业和农村能人承包或租赁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再返聘农民、培训农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推荐就业、提供就业培训、“以土地换社保”、“以土地换市场”等形式,鼓励农民“洗脚上田”,流出土地。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大力培育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土地流转的服务。
4.3 实现并强化可持续发展
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基本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工业化促进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工业积累反哺农业、支持农村,为城镇化提业支撑,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立足畜牧、果蔬、杂粮、特色农业4大主导产业,着力抓好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基地联动、项目驱动4件大事,做大做强农产品市场、基地和龙头企业。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进入非农产业,尽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聚集的有效机制。
5 结语
现代农业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我国农业主要在各个县,现代农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基础的稳固程度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有利于巩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有利于创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将显著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保护和营造更宜人居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关键词】农业经济 旅游经济 产业融合 区域经济发展
一、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一)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大中城市,人口增速远远超过了城市资源和配套设施增加的速度,这使得城市居民感觉生活环境愈发拥挤,十分渴望惬意的田园生活。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景色与城市完全不同、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地方特色保留完好,越来越多的人将乡村选择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融合就源自于人们对回归田园和休闲旅游两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需求的引导下,农业和旅游业开始发生相互交差的现象,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为农业提供顾客和相关服务,两者的联系逐渐紧密,实现了两个产业的融合。在两者的融合中,农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互利双赢、紧密结合,进而形成了农业旅游产业。
(二)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主要运行模式
一是农业观光模式。该模式是最基本的农业旅游模式,游客前往农厂、农舍进行参观,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并对农产品及生活服务设施进行消费。该模式适合于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展示及大规模农业生态基地的参观游览,可有效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
二是农业体验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亲自参与农耕的需求而产生,游客前往特定的农场、农舍或农副产品生产场所,亲自参与种植、采收、加工过程,并对自己参与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消费,同时对周边服务业进行消费。该模式较好地满足了游客亲身参与的需求,适合在城郊或城乡结合地区开展,能够有效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民俗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民俗文化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了解体验特色民俗活动。该模式将农业与民俗结合,主打特色文化,容易形成地区性产业集群,可带动农村地区性经济发展。
四是经贸展会模式。该模式上述三种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不同,它以农副产品的经营销售为目的,旨在通过定期举办展会、集市、特色节日等方式提供参观、学习、交易的平台,集中销售农副产品。该模式需要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形成规模后,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促进农业经济和旅游经经济发展作用较大。
二、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带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的帮助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区域农产品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距离。同时,农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辟了新的经营路径。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可促进一产和三产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三产带一产和一产三产化的目标。第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具有辐射效应,其发展对相关交通、餐饮、酒店及其他消费服务类产业的带动性很强,能够促进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农业旅游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村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管理手段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方式的产业化,有助于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第三,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农业旅游具有地域性和差异性,容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二)提高区域农民经济收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近年来许多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选择了弃农务工,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一是将服务业引入农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经营方式。它将农业扩展为集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销售、旅游服务等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农民不仅是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和服务者,产业链条的延伸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科学健康发展。二是农业旅游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农业旅游产品种类很多,需要的工作岗位数量大,岗位所需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参与其中,有助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农业旅游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城市乡村和谐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正是通过城乡产业协调的途径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首先,有利于缩短城乡差距。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是提供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场所,从而使城市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和农业,促进生产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整合及优化配置。第二,有利于模糊城乡界限。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地域界限和产业壁垒,加强了城乡间的经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第三,有利于拉近城乡距离。我国城市和乡村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产经营上联系也不够紧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搭建了城乡沟通的桥梁,促进区域产业按资源禀赋和功能进行分布,能够积极推动城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