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而且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活跃学生思维,才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细胞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和掌握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这样能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特意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不但加强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因此“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应为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的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可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下列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这样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难点。
1.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有关计算。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探究性学习和直观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并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说明: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习内容: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
(二)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老师设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学生回答,老师评价。
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三)愉快游戏,突破重难点。
(说明: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习效果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提高作用。)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的“思考与讨论”。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由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2)“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什么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
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这个姿势有什么含义?
要求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
得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给出课件中的图形,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基。
问:什么的不同会引起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预习和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说明: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与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
学生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
学生答:“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老师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答略。
(说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
问1: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
问2: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6个。)
问3: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
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
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水分和形成多少个肽键?
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
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设问: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
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这样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和蛋白质的功能。
先请出两个女学生牵手、三个女学生依次牵手、四个女学生依次牵手,各排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数量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然后请出三个女学生依次牵手、三个男学生依次牵手,各排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种类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再请出三个女学生和两个男学生,先三女两男依次牵手排成一排,再一女一男间隔依次牵手排成一排,用以说明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最后,请学生思考:给你一些棉绳,有红的、黄的、绿的等不同颜色,既能编织成“中国结”,又能编织出其他现状的艺术品,如手机套、手提包等。从蛋白质的多样性角度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多肽链的数目与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
关于蛋白质的功能学习,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并给出练习,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
(习题略)
九、板书设计
(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三)蛋白质的形成过程――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1.定义。
2.过程。
3.肽键、二肽、多肽、肽链。
4.有关计算。
(四)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五)蛋白质的功能。
十、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理解较为困难,我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即以“形象教学”为主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和解释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方法。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教学,要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给学生一个研习的案例,学生在研习的过程中吸收知识、交流知识、理解知识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中生物教师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此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一、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部分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前是“一张白纸”,等着教师去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思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主体性,常常让学生消极的对待生物学习的问题。生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已经学过旧的生物知识、有旧的生活经验、有惯用的学习技能,只要教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迁移知识,就能让学生高效的学习新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稳态》这节课为例,如果教师给学生直接灌输新的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主体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迁移旧知识,吸收新知识。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思考酸雨有哪些巨大的危害?高中学生曾经在化学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又曾通过社会宣传了解相关的知识。于是学生能了解到酸雨形成的原因,这就是学生已经了解的旧知识。生物学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要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思考酸雨带来的危害性,学生可结合旧知识与生物学规律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动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天降酸雨会改变生物环境的酸碱性,令生物难以自然生长;环境的酸碱度与生物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环境酸碱度被破坏可令植物生长畸型、令动物难以正常的繁殖。当学生能通过整合旧知识来探索新知识时,学生能感受到探索新知识的乐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迁移知识的教学法,教师可通过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旧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交流知识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用灌输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教授的知识是统一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是静态的,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如果生物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则能让学生动态的掌握生物知识,学生和学生之间可通过交流的方式相互取长补短。
以一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案例:人在长跑的时候,身体消耗掉的血糖能很快得到弥补,当人体的血糖升高后又不会持续升高,这一案例中包含着哪些原理?这名生物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这一案例,有一个学习小组刚开始提出一套人体血糖控制的系统为:体内血糖水平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加速细胞提取、利用、储存血糖体内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体内血糖水平高。小组成员总结到人体有一套精密的自我调节系统,能将人体的机能调解到最高的状态。这时有一名学生提出,在这套系统中负责调节的器官与负责评估的器官又是哪些呢?这名学生的发问令小组成员共同陷入思考中,为了能够了解这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再度进行学习和讨论。
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便是不再为学生设置学习的边界,学生可根据学习的情况弹性的控制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出现差异的情况下可用交流的方式取长补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过于重视教授理论知识,而很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学生的培养不平衡,易造成眼高手低的问题。如果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就可引导学生以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通过吸收新知识找到解决生物问题的方案。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的稳定》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个案例:过去澳大利亚的生物不多,草木、植物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当地政府引进了牛、羊等食草植物,食草植物过多令耗费太多绿色植物,牲畜的粪便令蚊虫丛生。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新知识思考人们引进食草植物,目的是为了什么?食草动物过多带来的生物平衡危机是什么?自然生物循环系统应用哪种方法尝试让自然恢复平衡?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什么?人们开展社会活动时要注意哪些要点?
高中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一个案例的解决为方向自主的吸收新的生物学知识,这种定向引导学生吸收知识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该案例自主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吸收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率。高中生物教师可为学生精选学习案例,引导学生应用学习案例的方法自主的学习生物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朱晓林.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基本划分[J]. 生物学教学,2010(1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导学案 教学质量 提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5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实施,我国各阶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变革,处在教育关键环节的高中阶段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创新型教学理念被大力推广,而分层次授课、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得以普遍施行。以高中生物这门课程为例,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生物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要狠抓实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整个高中生物教育向着灵活性、人文性的方向转变。
“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堂构建模式。“三案”主要包括导学案、教案和巩固案;“六环节”则主要包括自学、互动、探究、点拨、矫正、迁移,全面涵盖备课、上课以及课下巩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导学案作为三案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担负着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前完成预习和自我检测等工作,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楚听课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导学案的制定和使用两个环节入手,进而不断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导学案的制定
首先,在我看来,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引导性原则。导学案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本知识的浏览和预习,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一开始具体分几点列出预习任务和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步骤分明。第二,基础性原则。导学案中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在选择题目时,教师要遵循简单为主的原则,从而避免学生在一开始就出现预习受挫,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系统性、结构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导学案在设置过程中可以适当选取一些相关的旧知识内容,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点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排斥度。
其次,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着“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知识设置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导学案是教师在考虑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所制定出来的一份知识分类学习参考。学生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与教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导学案的制定者,教师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更要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重难点知识的划分方面,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对于进行衡量和分类,继而提高导学案和学生之间的契合度。
再次,从教学步骤来看,导学案是备课环节的一部分,所以,好的导学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日常工作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技能和素养。一方面,以教材为中心,充分吃透教学内容,结合历年高考试卷充分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的知识内容,融入导学案中。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外知识的累积,生物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支撑下,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身的生物知识储备,从而为丰富导学案的内容打好基础。
二、课堂互动
在我看来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学习目标、重点、设置的典型题目、探究问题等,可以贯穿整个生物课堂教学环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充分利用好导学案的“导学”作用。
首先,利用导学案确定教学重难点。导学案一般会在新课程教学的前一天发下去,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结合导学案中列出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标记下重难点知识,学生在课下预习过程中也会对其中教师列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在第二天新课程开始之前,将导学案统一收回,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大体情况来统计出大部分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和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设立的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和融合,然后适当的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调换,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主次分明。
其次,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导学案中很多知识内容,尤其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完全可以将之作为例题来讲。因为学生在预习环节已经接触过题目,所以心理上的熟悉感会引导学生主动将注意力放在此题目的讲解上,在不知不觉中紧跟教师的思维前进,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互动中。另外,导学案中还会涉及很多探究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预习无法得出结论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类问题为引线,在基础知识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锻炼学生的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
三、课下总结与巩固
首先,教师要通过导学案中设置的课下巩固部分实时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从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物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一节课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一般会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作课堂教学,所以剩下的时间则是学生的当堂巩固时间。教师在此阶段中,可以利用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当堂检查,得到学习效果反馈,进而在编写下一节课的导学案过程中有所参照。
关键词: 导学案 导学乏力 问题诊断 矫正措施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载体。导学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直接决定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但笔者在实践和观察中发现一些导学案存在学习目标简化弱化、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容量过大加重负担、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以“案”代“本”脱离教材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导学乏力。笔者针对导学案导学乏力的现状提出矫正措施,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勉。
1.学习目标简化、弱化
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抄袭教案和课标中的知识目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变成了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认为空洞被简化了,思维训练等能力目标浅化为知识传授,对知识的生成、联系、运用认为多余给省略了。例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只有知识目标,没有“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的情感目标。
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结合学情确定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必不可少,要注重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如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假说―演绎”的思维推理能力。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
2.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
导学案只有知识和试题的罗列,没有补充与学习相关的铺垫的材料,缺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缺乏有效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趣味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试题抄录或改编一些老旧题,缺少变化,没有新奇感。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设计是这个定位的诠释。导学案要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设置合适的阶梯,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增添生物学科的趣味性,选取试题要新颖,学习活动方式要多样,等等。如在教学“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又加深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
3.容量过大加重学业负担
导学案不给学生充足的预习、练习时间,题量偏多偏难,一堂课做不完,课后没时间做,导学案成为生物教师逼迫学生做题的工具,徒增学生负担,导学案成了压在学生头上的又一坐大山。
如何让学生轻松用好导学案?首先导学案要“减肥”,问题和练习要精选,习题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生物必修班的内容不留课后练习。每课时导学案内容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力争堂堂清,不留尾巴。其次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每周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了,从而充分利用课余及早晚自习时间安排预习。
4.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
导学案设计普通班与重点班一样,成绩优劣一样,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统一“齐步走”,练习没有区分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同样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在不同的班级就要做不同要求,普通班学生要加强直观教学,重点班学生要多辨析。
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来分配时间,这就要求导学案要根据不同班型不同学生在内容上、环节上、数量上有一个区分,要让优秀生“吃饱”,后进生“吃了”,要对整体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学生掌握程度把握准确,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生物选修班的优秀生,课内“吃不饱”的,应适当的课外拓展、探究,如让他们利用校本课程,发展特长;或开出书目,引导发展。
5.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
导学案只有知识不见学法,只有大量的试题无有效的方法指导,知识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堂堂讲学案,节节做试题,学生活动单一,没有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的指导。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课中知识点繁多,学生没有头绪,这时导学案要给予学法指导: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
6.以“案”代“本”脱离教材
有的导学案以“案”代“本”脱离教材,有的补充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而将教材束之高阁。导学案只是学习教材的“扶手”,是为用教材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课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
中国分类号:G633.91
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总是在学习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创新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我国生物学起步晚,在教学方面经验不足,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和经验有限,而生物也被纳入高考,所以生物教学应引起教师的关注,重视高中生物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已在很多学校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推动创新性教学的发展,必须意识到生物教学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师教学案例老套,无新意
长期以来,学科中心教学观一直在教学中占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明显,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实验教学,才能将知识讲解透彻,可现实情况与时代的需要有所脱节,教师还是直接灌输知识,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毫无新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1]
1.2学生对生物学习的重视度不够
高中生面临着两座大山:高考的压力和学习任务重。一方面,高中生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下学习;教师每天也在重复同样的话,一切为了高考,只有高考,才能改变自身命运。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想辜负老师的期待,学习心理和身上的负担加重,造成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
需要学习的学科多,需要记忆的信息量庞大,而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分身无术,大多数高中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语数英的学习上,忽略了生物学。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生物学习观,致使很多高中生认为学好生物难。
1.3学生的创新意识差
实验课是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巩固学生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可是,很多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生物实验教学根本无法开展,只能在黑板上画实验,教师口头讲,学生凭空想象实验的内容。很多知识学生无法在生物实验中体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差,在遇到生物实验考试时,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无法正常发挥考试水平。
二.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2.1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外部环境也很重要。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校应该为高中生物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生物学习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2极力地促进素质教育改革
现代全社会都在关注素质教育,各类学校也积极践行教育改革,实施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但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漫长,任重道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体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2]具体的,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创新性教学、情境性教学和生活性教学都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3.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课本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教师应配合学生的学习。高中生在学习心理各方面都已成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中和月季的组织培养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疑难解惑。和月季都是常见的花,在学习前,安排学生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自己操作,然后观察分析,写成书面的实验报告,课堂上难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3.2采用民主教学和鼓励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上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非常紧张。因此,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有前车之鉴,吸收其他生物教师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3]每一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教师应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与生物有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慢慢引导学生,泡菜和腐乳的制作等都是生物课本上的知识,课后学生也可以动手制作。制作后,可以带来学校和同学们分享心得和体会。
3.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生物学习也不例外。实验课是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巩固学生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之植物芳香油的提取和胡萝卜素的提取的学习可以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实验室里操作,边操作边学习,对于实验过程中难懂不易操作的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研究。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芳香,学生课后也可以自己动手萃取提炼芳香油和胡萝卜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锻炼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上,而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和生活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高中生物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艳.高中生物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模式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229-231.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中生;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3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87
高中生物教学在高中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还会促进高中生的成长。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给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认清当前的教学现状,从实际学情出发,选择适合高中生学习和探究的生物教学内容,创设高效的课堂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高中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生物素养。但是,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枯燥,高中生对生物学习不重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高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就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经验,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构建高效高中生物课堂的策略。
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多媒体技术作为当前高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增强了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教师可以将生物知识制作成电子课件,不仅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还能够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生物实验的演示视频,让学生对生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讲高中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做出了详细的备课,首先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让高中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等等,并且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化合物种类及其含量表,获得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为教师授课带来了方便,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对课堂产生好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知识学习中。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善于创设多样性的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与教学情境有机结合,让高中生在实际情境中增强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技巧,培养学习习惯。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具有不同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结合实际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讲高中生物《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和遗传的基本类型;了解噬菌体的基本组成;了解遗传物质的特点;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原理和结论。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使学生确信S型死细菌细胞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再播放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接下来给学生播放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是在注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指导下完成的,说明DNA是连续的。
三、结合日常生活,增强生物实验的实效性
高中生物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物知识对日常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因此,高中生需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配合生物教师,努力学习生物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同时,高中生物实验在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实验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有效巩固教材所学知识,锻炼高中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实验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实验机会,促进全体高中生共同进步。比如,做实验“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几种细胞”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高中生的实验兴趣,我在课堂通知学生自带一种植物或者食物,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做实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带水果的,有带树叶的,有带蔬菜的,还有带头发的。在实验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等,帮助高中生正确进行实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以提升学生的实验技巧。然后我把高中生分成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然后进行生活化的实验,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制作临时装片,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也进一步掌握了不同生物细胞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学习;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26-01
1.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依次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这样长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正是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人才。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也能够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将学生确立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容易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就能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充分激发出来。因此,就有效的避免教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的特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这也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当中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而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将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合作学习并非是个体独立所能够完成的,而是通过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与他人交际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2.高中生物教学合作学习实践教学分析
在高中生物的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当中第一节内容――《生态因素》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作为课堂引导,接下来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笔者在这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自然界当中哪一些因素能够影响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接下来笔者让学生自由结合成3-5人的小组并且进行讨论,并且创建出针对这个问题的知识框架。通过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笔者再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揭示出影响水稻生长与发育的各种因素,进而引出这节课堂的主题,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当中的各种因素对生物体的成长发育的影响是共同发挥的,而并非是单一因素能够完成的,从而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成长的生态环境。通过这样一次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不但有效的实现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精神。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当中,提升了自身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对于教学整体的质量与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当中,顺利的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充分的体现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加强了课堂互动交流,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
3.1科学合理划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中的小组划分通常是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体学习特点等因素为划分的标准,充分考虑到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差异化的教学原则,尤其是生物学习要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的操作能力因素也是小组划分的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而充分体现出小组划分的科学合理。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生活、性格特点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上的差异性。另外一方面,在小组划分完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成员分工上的确定,从而使得每一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教师在小组长的任命上要选择学习与责任心都比较强的,从而保障小组讨论的顺利进行。
3.2教师要实时转换角色。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当中,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参与、指导与监督者的角色转换,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并且要依照活动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首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要充分地融入到学生讨论当中,做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从而拉近师生关系;其次,教师作为合作学习当中的指导者,要对学生在讨论当中的方向以及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教师作为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监督者,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例如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讨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内容,教师此时要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在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能够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和谐,从而确立了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制定合理的教学流程。在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制定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合作学习的话题选取要具有一定意义。首先,教师在讨论话题制定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融入,创建出知识点的矛盾与冲突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掌握合作学习活动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活动设计上要掌握时间上的合理性,同时也要注重将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合理的分布,将适宜进行合作讨论的知识点融入到活动当中,设计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问题,才能够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内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结语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教学应当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高中生物教学对合作学习的充分运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以此来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平. 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2(16)
[2]许超凡.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困惑浅析[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2(04)
[3]王先吉. 寻找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的最佳切入点[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3)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中,传统被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在课堂上,表面上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可能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接受。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也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显然,这种教学现状需要得到改变。本文进行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增加我们对高中生物课堂的认识,有助于高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学生不愿参与课堂的原因及简明措施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分析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不强。学生虽然明白高考的重要性,但是高中学生的压力过大,而生物又处在分数比重较少的地位上,导致学生对生物较为忽视,没有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高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在繁重的压力下,学生可能会从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在生物课堂上很多学生都采取懒散的态度,把生物课当做放松的间隙。如果学生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动机,就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定生物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那么行动上就会有所退缩。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得分度不高,因此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别的学科上,导致了态度上的轻视,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动力。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没有学习目标,自然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有些学生由于初中生物不够优秀,导致对高中生物产生恐惧心理,失去了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事实上,初中生物较为基础,只是代领学生打开学习生物的大门,真正的基础知识也十分少。因此,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的关联度不高。只要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高度重视并产生兴趣,高中生物的成绩就会很优秀。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高中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就要向学生强调。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认真学好高中生物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成绩,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应用。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认识到高中生物的重要性,自然就有了学习动力,从而减轻了学习压力,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思及简明措施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的很多教学方式也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中,有些教师迫于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只关注到部分同学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要清楚的是,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至少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教学,对于小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等特别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中,某教师在某一基础普遍较差的班级讲解了一课时后,仍有大部分同学不能熟练掌握该小节的知识,此时该教师在选择讲解下一小节。该小节本来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学生也因此对后面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多花时间在重难点的内容里,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吸收能力,而不是自己讲解,学生被动听课。
在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好机会,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衔接,但许多教师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利用好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活动的课前备课量较大,动手操作对应试教育得分没有帮助等错误思想,直接跳过探究活动。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生物愈加反感,一旦教师认为活动的作用不大,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积极性。有些教师虽然积极开展活动,但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活动的结果没有及时总结,也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只要教师认真做好活动探究的备课,在活动中做好组织活动,并且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活动内容,就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高中生能力与知识同样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性
1.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回答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学生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带领大家探究思考并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思考的过程带领学生探究本节内容。提问一:遗传与性别有关吗?提问二:你是否了解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在教授了基因与遗传的关系后,可以举例来引导大家思考。提问三:假设一个男人患有红绿色盲,那么他的子女是否患有这个遗传病呢?分别是怎样的情况?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知识,这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课堂的参与性,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2.联系生活,利用有趣的教学方法
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提高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内容中,教师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切入,介绍身边有哪些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并请学生回答,教师予以指正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高中生物与周边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也会主动思考课本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有趣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听教师讲课的现状,真正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小结
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对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思考的能力,最终提升学习成绩。在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性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认真设计教学环节,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邢永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16)
一、从课程标准和两种教材中汲取丰厚学养
(一)准确解读课程标准
各学科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等;课程标准还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教师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无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师,都要结合教材认真研读本学科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改背景下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对课程标准有关本学段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有精准的把握。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除了准确解读本学科本学段的课程标准,心中始终还要存有高考这个目标,尤其在高三阶段,为了把学生顺利送入理想高校,每一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也应该成为一个必须要认真研读的不是“课程标准”的“标准”。
(二)深入研读两种教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载体。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准确解读课标和考试大纲,深入研读高中教材,把教材读懂读透,这是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把教材读懂读透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仅仅研读高中教材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读相关的大学教材。
1.高中教材的研读
深入研读高中教材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须抓住教材的关节点,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1)研读的必要性。一线教学中之所以会产生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读透教材的缘故。例如关于“胞吞胞吐是否属于跨膜运输”的争议,其实在教材中是有隐约表述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在介绍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之后,有这样一段过渡文字:“载体蛋白虽然能够帮助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是,对于像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的运输却无能为力。可是大部分细胞能够摄入和排出特定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紧接着开始介绍胞吞和胞吐的内容。由此过渡句不难作出如下判断:胞吞胞吐确实属于跨膜运输。由此可见,用心研读高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抓住关节点研读教材。既然研读高中教材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心去研读呢?笔者以为,高中教材研读应抓住以下关节点。
第一,结合课程标准,从总体上准确把握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学习意义和教学建议。如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在课标的“实施建议”中对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提出了四点要求:①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②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③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④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教师只有准确理解这些要求,才能恰当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一些赛课中出现的不顾内容特点滥用探究性教学的做法,大多是没有正确领会课标要求所致。
第二,研究每一个课时的所有内容,包括导语、栏目、图表、文本、实验等,并特别注意研究导语和过渡句、过渡段,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教材在“问题探讨”中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来认识半透膜的作用,为本节讲述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打下了基础;“本节聚焦”以3个问题呈现本节的核心热荩提示本节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对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提供指导;“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则通过“资料分析”呈现,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这就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编者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到了知识的层次演进、环环相扣,而且注意到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要求。关于过渡句、段的作用,我们在“研读的必要性”中已有所表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研究课外作业和试题。对于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试题,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会做”即可,而应从编者的视角去分析和评价这些习题的真正价值,弄清其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例如生物教材中每章后面的“自我检测”中都有“画概念图”的要求,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画概念图的方法,而且是希望学生养成画概念图的习惯,以利于学生及时梳理所学过的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检验、促进并反思自己在精读教材时对教材的理解,实现对教材更深入、精准的把握。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教材中出现了“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句子,这是否意味着不同代谢状况的细胞中核孔的数量会不一样呢?教材没有进一步解说,但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却有“随着细胞类型的不同和细胞生长阶段的不同,核孔数目有较大的差异”这样的描述,显然,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描述更精准,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考虑到目前的高中教材有多个版本,各有优劣,教师在深入研读所使用的材之前,应对其他版本的教材有个基本的认识,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各个版本教材的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整合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图形、表格、案例等教学资源,为自己深入浅出教学“添砖加瓦”,便于学生更为精准地理解教材内容。
2.大学教材相关内容的研读
研读相关内容的大学教材,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1)帮助学生加深对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在进行高中教学的过程中,从落实新课标的能力立意考虑,教师很有必要研读相关学科的大学理论教材,从中汲取更为丰厚、专业的学养,以利于自己有的放矢地对高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可补充的内容就有不少,包括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四个层次、蛋白质的变性、溶酶体的发生、生物膜的发生与转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核孔复合体、细胞周期长短测定方法、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光呼吸、奢侈蛋白和持家蛋白、干细胞的类型等。
新课程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方能应对。高中教材是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重点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因为部分内容的描述过于简单,导致学生理解上的诸多困难。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关于静息电位的描述,只有这么一句:“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至于静息电位为什么是“内负”,教材中没有相应说明,致使学生很难看懂该章节后面的练习题中出现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图形,并因此多有误判。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可在大学教材中选取相应内容做出补充,比如在杨秀平主编的大学教材《动物生理学》第2版第28页就有相关的论述。
(2)衔接高考应试需要。近年来,不少高考题的素材来自大学教材,这提示中学教师要适当选用大学教材的有关内容来拓展教学。以遗传变异类知识为例,近几年部分高考题已经涉及单体、缺体和平衡致死系等现象,如果教师授课时曾经补充过相关知识,就能有效减轻考生对题目的陌生感,进而提高答题信心和答题效率。
二、从优秀教师身上传承专业精神,从同事的教学案例中发展专业技能
(一)从优秀教师身上获得专业引领
我校每个学科教研组中都有不少优秀教师,他们教学水平高,教学风格各异,都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可挖掘的“优质资源”。
优秀教师的精神品质是特别需要青年教师认真学习的。优秀教师善于学习与创新,对教学有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而且能在工作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他们持续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
优秀教师的课堂应当成为青年教师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理想殿堂。优秀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研究透彻,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对于遗传定律的教学,优秀教师可以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减数分裂”切入,先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传递规律,再过渡到产生配子的类型及子一代自交或测交的后代类型;还可以从分析典型现象切入,再过渡到非典型现象;等等。
(二)主动开放自己的课堂,请求名师或同事诊断、引领
青年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其他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来听自己的课,或者请求同事协助拍摄自己的课堂录像、请求同组教师评课,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包括内容教学不当、讲台站位不当、没有关注到教室的某些角落等,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多听课,善于从同龄人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
作为青年教师,不仅要听优质课,更要研究同辈人的家常课,而且要善于从同事家常的教学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旁观者清,青年教师在观摩同辈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别人课堂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学习优点、反思不足,进而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不足、以后如何改正。对于课堂中的有些问题,青年教师由于自己知识、能力、见识和经验的不足未必会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语言嗦、思维混乱、口头禅过多等,这时教研组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便可以帮助他们认清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尽量避免。
三、从互联网和专业期刊中获取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一)盘活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
互联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对于生物学科来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生物备课大师、高中生物组卷网等网站中都有丰富的课件、微课、教学案例和各种备课资源,K12教育论坛中的“生物教学论坛”还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很多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得到化解。但是,互联网上的有些内容缺乏科学性,需要认真甄别,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B细胞增殖分化是否需要淋巴因子”,网络上就出现了与教材提法相反的观点,我们不能盲目选择信或不信,而应结合专业书籍认真研究、甄别,此外,还可以设法从本学科权威专家的解读中去求证观点的真伪,便于自己去伪存真。
(二)用好专业期刊
专业期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效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师益友。以生物学科为例,适合中学教师阅读的专业期刊有《课程・教材・教法》《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等,这些期刊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前沿,兼顾教育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倡导学术争鸣与创新实践,注重新课程资源开发与考试评价研究,全方位展示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为指导一线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中学生物的科学性具有相对性,生物教师犯科学性错误的可能性比其他学科的教师要大得多,如果在教学中出现一点科学性错误,就会被“一票否决”。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性问题呢?一线的生物教师们心里没底。《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刊载的胡继飞教授《关于生物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三个观点:1.中学生物的科学性具有层次性;2.中学生物的科学性具有情境性;3.生物教学不能滥用科学性原则。这篇文章教会了生物教师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把握好生物教学科学的“度”。
四、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从学生中采集优质的课程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高中生知识面广,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看问题的角度通常异于教师,他们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教师思考、学习、进步,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越了教师。当“师不必贤于弟子”时,教师要学会挖掘学生中的优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课程内容。例如,生物教师解答遗传概率问题时大多采用分解相乘法或者配子相乘法,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繁琐,部分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讨论基因频率,再用基因频率的方法计算子代的概率,整个运算过程简洁而清晰。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事件中生发出新的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在应对自己未曾经历的学生问题或者难以给出解决策略的教学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堂探究,也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研究,或者自己在课后亲自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再给出答案或者解决策略。教师记录下以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及从中汲取到的经验教训,可能会因此升华出新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总之,高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来源有很多,研究课标和教材能使高中青年教师获得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养分;互联网和专业期刊能使高中青年教师开拓视野,提高认识,更新知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是高中青年教师不断发现和完善自我的强劲动力。高中青年教师应不断拓展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断学习、积累,吸收、内化,并为我所用,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自己尽快成长为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