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效果分析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ZHANG Li
(Dato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Datong 037000,Shan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une 2013~October 2014,400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s the research 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falling,falling rate of the bed,patient complai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Emergency;Nursing;Effect analysis
急诊科是一个突发事件多、病种复杂、病情进展快的重点科室,护理工作稍不到位,即可造成纠纷、投诉等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加强急诊护理工作。护理风险管理是针对日常的护理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寻找或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平均年龄(47.12±2.11)岁;收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平均年龄(48.12±2.31)岁。实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0例患者实施风险管理,主要为对护士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照组200例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1.2.1加强风险管理培训 医院定期邀请风险管理方面专家讲授风险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降低在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积极培训专科护士,以提高急救水平。在科室里,定期分层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职责》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1.2.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积累临床资料,不定期进行检查、开展护理查房等,分析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准确分析、识别、评价并处理问题[2]。
1.2.3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院急诊科成立由科主任、主治医生、主管护师及护士长等组成急诊危机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急诊风险管理小组每月对科室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3]。
1.3效果评价
1.3.1护理质量控制 每月对科室进行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文书质控、消毒隔离、三基理论及操作考核、门急诊等特殊科室,总分为100分。
1.3.2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1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对急诊每位患者进行调查。
1.3.3不良事件发生率 每月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包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例如:输错液、发错药、导管脱出等。
1.3.4跌倒、坠床、压疮发生率 使用自制的跌倒、坠床统计表对就诊患者进行进行统计。
1.3.5患者投诉率 患者对医院医疗护理工作有所不满则易发生投诉事件、发生医疗纠纷,通过风险管理,患者投诉率显著减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显示,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跌倒、坠床率、患者投诉率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风险管理前,护理综合质量得分为(90.03±1.11);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综合质量得分为(98.12±1.23),风险管理后较风险管理前显著提高(t=45.45,P
3 讨论
我院急诊患者人数众多、病情复杂,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有助于优化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开展风险管理,能够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防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全面做好优质护理服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院急诊科率先实施风险管理,主要措施为加强风险管理培训、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本次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跌倒、坠床率、患者投诉率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4 小结
鉴于急诊科患者就诊急切、病因多样、需要医护人员掌握多方面知识,即刻应对突发事件,因此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办法,实现护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4],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俊珍,梁玮伦,杨明玉.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的建立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14-116.
[2]吴丙杰.日常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2015,31(3):162-163.
【Keywords】ERM method; risk management ; public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39-02
1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改革逐步完善,传统的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内对外都存在着显著需要改革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需求。公立医院体系外,国家层面上,对公立医院的扶持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转而国家将政策的主要重点放置在社区医院和县级以下医疗单位上面;从医疗的行业层面上,医疗成本逐步提高,医疗效率较低以及医院的口碑下降问题都比较显著;从医疗市场上看,国家在大力支持民营医院的设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体系,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冲击性。对公立医院体系内,各种国家政策制度的要求也推进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近年来财政部下达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公立医院也在实现内部控制。因此,公立医院必须搭建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体制。
2 当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前,要先了解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潜藏于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产生。
2.1 市场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卫生体制的变革,推进了公立医院对信贷市场的依托,国家政策的倚重越来越倾向于社区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而对公立医院的侧重越来越低,而医疗行业的发展要求公立医院要不断地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的竞争力,这使得许多的公立医院采取扩大信贷范围的方式,采用负债经营的模式来拓展自身的规模,同时也使得医院的债务风险进一步提升。
2.2 法律法规因素
随着居民城镇化发展的提高,居民对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国家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近年来不断出台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的政策文件,如药品零差价、医药分离等政策的出台都对公立医院的经营情况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随着居民对医院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医疗纠纷的诉讼的提高以及医疗事故的追溯等都对医院财务情况造成影响。
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政府的基础卫生投入占比越来越重,公立医院医疗投入占比越来越轻,变更的投入方式对公立医院产生了新的财务风险。
2.3 医疗技术因素
在当前医疗技术日益完善的阶段中,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疗方式的复杂性也显著提高。面对复杂高风险的医疗技术,一旦在医疗过程中出现医疗状况和医疗事故,会导致医患风险的增加,出现医患纠纷,影响医院的财务状况。
2.4 卫生行业因素
作为国家主要公益机构之一的公立医院,国家针对公立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公益性提出无条件对医患进行救治的要求。但是往往存在没有能力进行医疗救助的群体,虽然医院在这种救助活动中存在义不容辞的作用,但是这种情况的增加往往导致了公立医院医疗负担的增加,引发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
尽管我国的许多公立医院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预警系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无法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于此建立了基于ERM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3 ERM概述
ERM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企业风险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职业会计团体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泛指一??实体组织制定的可识别可能影响该实体的事件并为实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程序[1]。在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指引文件都引用了 ERM的结构框架。
当前,我国的公立医院较多运用传统模式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而把现代先进技术方法ERM应用于研究解决当前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理论还很罕见。
4 基于ERM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探索
4.1 明确目标
一是搭建合法性目标。搭建的ERM框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要符合服务利益相关人的要求。
二是目标的受益人。ERM框架致力于向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顶层设计者披露医院存在的财务风险,为下一步设计合理财务制度提供保障。
三是搭建指向性目标。运用ERM的方式主要用于提高公立医院医疗的效率,提高医院的资金利用率,确保医院整体的财务安全。四是搭建长期性目标。通过ERM的运用不仅可以在当期改善医院的财务风险,同时可以与医院的长期目标相结合,为医院的长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
4.2 ERM框架构成要素
ERM构成要素主要由环境、目标、事件、评估、响应、控制、信息沟通、监控八个要素,要发挥ERM的功能,需要整合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确保 ERM框架良性运转。
4.3 ERM框架运行模式
ERM框架运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公立医院的主管机构和公立医院的各级管理机构以及二级分支机构和部分进行签订风险责任书,并对风险进行细化分解,进行考核确定。实现对预期风险的监控和潜在风险的化解。
5 防范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策略
5.1 树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要从根本上建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按照医院的规模和人员的素质,分批分次进行培训和提升。将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理念灌输至医院的各个分支节点,实现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全面化。
5.2 完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
ERM框架下,构建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探索公立医院的管办分离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在公立医院范围内实现决策和监督的分离并能互相制衡的制度。充分利用管办分离的制度对经费的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批管理,杜绝医院的盲目扩张和融资,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3]。
5.3 创新风险管理措施
ERM模式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不能简单地倚重风险识别以及限额管理,要充分利用更加全面和复合的管理模式,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多样方式设立更加全面的指标体系,加强内部控制,采用合理的绩效目标,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护理;应用价值;干预措施
护理是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性职业,由于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患者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护理风险到处存在,如果有风险事件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安全,还会损害医院的声誉[1]。为提高护理质量和防止发生护理意外,应着手预防,将在萌芽状态的风险消灭,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维持护患和谐。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或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处理及评价,以采取降低风险医疗事件对医院和患者造成危害的措施。为保证顺利地进行治疗,我们要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定护理风险方案,总结抗风险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380例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男198例、女182例。年龄18-81岁、平均(41.05±2.05)岁。选取护理风险实施后2015年4-6月住院患者380例作为观察组,男175例、女205例。年龄16-92岁、平均(43.73±2.1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管理风险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风险管理办法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成立控制风险小组,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关键。以笔者科室为单位,建立护士、组长、护士长管理结构,形成呈报护理风险管理体系及监控体系。根据常规的临床护理职能和要求,必须细化风险控制小组,分为护理文件检查小组、综合监测小组、基础护理小组、管理病房小组、消毒隔离小组,各小组分工不同,需要定期召开例会,讨论分析存在的风险,解决风险管理潜在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
1.2.2对护士专业知识及技能进行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士群体,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并考核,尤其是护理风险理论及操作,是培训的关键。同时,还要培训护理人员日常护理,比如使用和维护急救仪器、书写护理文件、摆放及处理物品等,保证急救器材和药品时刻处于备用状态[2],能够及时对护理风险做出应对。
1.2.3加强护理监控
以末期的护理质量作为评判的基本准则,要求细化管理风险,完善护理模式,加强护理监控,尽量达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每日一查、每周一评、每月一考,顺利进行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以减少临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
1.2.4健全风险报告制度
就以往的工作经验来说,隐瞒护理风险导致了很多风险没有被发现,极度不利于日后的护理工作。所以,健全风险报告制度,就是鼓励医护人员及时汇报出现或者存在的临床护理风险,为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应该解决“医疗差错”,风险事件不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只要求护理人员客观公正地记录详细过程,避免今后发生类似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临床护理风险寻找及解决提供更多的依据。
1.3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价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数据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发生医疗纠纷案件也逐年上升,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安全,还损害救死扶伤的医生形象,干扰了医院的工作秩序[3]。所以,医院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风险管理机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监管高危护理环节,减少护理纠纷风险值。临床实践证明,护理风险估计不够及护理风险应对不足的情况在临床护理中时有发生,易导致事态扩大,造成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不满。通过实施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明显提升,大大增强服务意识[4],可以更加仔细、认真地意识到存在护理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风险管理后,实验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风险管理的实施,使发生在本院的护理纠纷显著减少,并且显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应用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高危因素的预见性和干预性,保证降低护理纠纷,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作者:谢燕 蔡芸 木叶赛•艾买提 单位: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理二科
参考文献
[1]健桃,梁丁英.护理风险管理在产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7(4):902-903.
[2]李岩,陈青林.产房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603-1605.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COSO全面风险管理区别和联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现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三个阶段。
(一)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36年美国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又经过了多次修改。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996年底美国审计委员会认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并修改相应的审计公告内容。
(三)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04年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回顾
在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之后,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CICA(1998)将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或环境带来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阐明了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系:“当您在抓住机会和管理风险时,您也正在实施控制”。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指出,“董事会负责批准并定期检查银行整体战略及重要制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为这些风险设定可接受的水平,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去识别、计量、监督以及控制这些风险……。”这里显然是把风险管理的内容纳入到了内部控制框架中。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控制标准委员会(1999)认为,“控制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减轻”,其中的风险不仅包括与实现特定目标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包括一般性的风险,如不能识别和利用机会,就不能使企业在面临未预料到事件以及不确定信息时保持灵活性或弹性。
(二)第二种观点认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中明确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式,企业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范围广得多。英国Turnbull委员会(2005)认为,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Blackburn(1999)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它们是一体化的。Laura F.Spira(2003)分析了内部控制是怎样变为风险管理的,并指出,“将内部控制定义为风险管理强调与战略制定的联系,刻画了内部控制作为组织支撑的特点,但是,它也掩盖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没有人真正明自内部控制系统是什么。”
基于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比较
现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本文以COSO报告为基础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研究。
(一)两者的定义与内涵。1992年的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受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目标:与运营有关的目标,即确保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与财务报告有关的目标,即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有关的目标,即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它由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依据、控制活动是手段、信息与沟通是载体、监控是保证。
2004年的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风险管理定义为,“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有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个: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遵循性目标以及战略目标。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有八个:内部环境、目的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二)两者的比较
1、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2、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其本身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是企业日常管理所固有的。
3、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够向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在企业各目标的实现上提供合理的保证。
4、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遵循性目标。但报告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制定过程。
5、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应对三个要素。在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例如内部控制环境包括诚实正直品格及道德价值观、员工素质与能力、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利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等七个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一)目前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正式定义主要是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有相关的表述。
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规范的《通知》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国资委《指引》中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与COSO框架的差异
总体上来说,国内关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参照或遵从了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但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于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在各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拓展和延伸。
1、目标纬度: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相对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定义在实现目标上有所拓展,增加了企业战略目标和资产的安全完整目标。而在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目标增加了“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另外,其他四个目标也与COSO全面风险管理四个目标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使之更适应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表述习惯或者更具体而易于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是内部控制实现目标的拓展使得其与全面风险管理实现目标差异不大。
2、要素纬度:财政部内部控制《通知》形式上借鉴了COSO 报告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则没有明确指出是5要素还是8要素,但通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些要素融合到流程中,从实质来说,也体现的是8要素的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运用的一些误区
(一)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二)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相互独立的。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
(三)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被夸大。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寄有过高期望,他们希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成功、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实际上无论多么先进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都只能为企业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证。
(四)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盖地;试论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中国成本研究会编;企业内部控制原理、经验与操作一企业内部控制高层研讨会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57一60.
[2]李凤鸣;《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周兆生;C0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4.
[4]程新生;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 2004年4期.
[5]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会计研究, 2005年2期.
医药企业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其产品特殊、业务量大且时效性很强,同时又面临着非常多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管制。因此,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和企业。如果其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模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那么就算是知名公司也逃不了破产或被收购的厄运。所以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应该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二、我国经济环境下的COSO框架
COSO框架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建立,规定美国本土上市公司据以参照建立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该框架就是COSO委员会于1994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CIF框架)。COSO的ICIF框架因其完整性和科学性而得到各国专业机构的普遍认可,并在各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得到广泛的移植和参照。
我国现已公布实施的几个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其结构内容几乎完全照搬了COSO的ICIF框架体系,在控制要素及框架体系内容方面并无明显的创新。客观地讲,COSO框架(包括ICIF框架和ERM框架)是对于完全市场化和法制健全化的国家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非常理想的参照标准,但对于尚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我国,由于还存在着企业外部控制环境薄弱、企业文化和管理者经营理念差异等诸多问题,若简单地移植COSO框架来建立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势必会形成南橘北枳的结果。但从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企业若想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则必须要符合上市地法律对内部控制的建设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国际先进经验和成熟框架的引进与我国具体国情的融合。
三、对COSO和COCO内部控制框架的整合创新
美国COSO委员会和加拿大COC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文件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两个最具有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文件。它们所构造的内部控制框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笔者对COSO和COCO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在元素进行整合来提出几个主要的维度,能够对企业新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1)目标管理。目标即包括战略性目的、经营性目的和业绩评价性目的,与COSO风险控制框架中的目标即战略目标、效率效果、合规合法、报告真实亦是一致的。企业目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确保企业战略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起着引导和评估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2)员工管理。COCO从员工管理的角度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具体细分为目的、承诺、能力、监控与学习四个要素。员工是企业中最基础的人力资源。对员工价值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技术系统的全面更新,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甚至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
(3)风险管理。企业应当根据对风险的识别,结合其对风险成因、企业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确定风险的应对措施,并且应当将该措施贯彻到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中。风险是企业活动的固有特性。健全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系统是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特点。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升华,将企业的目标、员工和风险管理凝聚在企业员工内心的一种向心力。企业文化一旦生成,将会对企业的目标管理、员工管理和风险管理形成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新构建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文化被定位为目标管理、员工管理和风险管理这三个维度的凝聚点和支撑点。
四、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具体途径
医药企业在具体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应遵循合法合理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适应性原则,然后再真正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切实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企业应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实现医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有效地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医药企业应该让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医药企业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东大会机制,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完善董事会机制,完善监事会机制,完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等,从而让医药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得以完善,为企业提供准确、真实、完整、及时的信息。
(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为重要。为医药企业内部重要的控制制度,它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因此,应该结合《会计法》《税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相应的财务核算控制体系,主要是完善各项授权审批制度,强化公司财务监督功能,强化预算管理,使得医药企业的内部控制各个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在最大限度上防范各种风险,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做到监督的独立、客观、公正性,将会计舞弊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建立并不断完善以经营目标为导向,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以绩效考核为保证,以专项管理为补充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规范医药企业风险评估和管理。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先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然后基于风险评估把一些可能的错弊或者损失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说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因此,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面临的风险非常多而广泛,那么,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要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来为医药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让各种不确定的风险能够被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以内,不能出现管理失控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控制始终。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风险管理;生命安全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35-02
目前,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还存在着较多的危险因素,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患者的手术治疗。本院于2010年12月~2012年11月对250例手术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35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0例,女180例;年龄15~52岁,平均(25.4±10.1)岁;硬膜外阻滞麻醉127例,气管内插管全麻123例;骨科手术101例,妇科手术60例,普外科手术70例,其余患者行其他手术。将3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7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处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即:(1)健全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增大护理质量的管理力度,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断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促使护理人员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预防风险的习惯。严格实施交接班及查对制度,恪尽职守,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护理风险管理对策的实施及检查,构建并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1]。(2)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通过知识讲座、技能培训、自学考试等方式加以学习相关的法律政策,特别是《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政策与产科护士存在密切关系[2]。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使其认清自身在实践中的有关违规行为将会引发相应的法律问题及后果,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出现,有效维护护理人员及患者间的合法权益。(3)加强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首先,定期给予护理人员关于专业知识、操作流程以及急救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也要熟悉手术室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定时开展专业学术上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在制定护理人员学习课程、培训计划时,应具备一定的超前性及科学性[3]。(4)做好护理风险的评估工作。对于护理工作中易于出现的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等问题,开展分析及调查工作,以便全面掌握有关风险事故出现的信息,从而评价其产生的后果,挖掘其中易于引发风险的因素。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意外事故情况,包括操作失误、切口感染、准备失误、意外伤害、记录失误等,意外事故总发生率=意外事故总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实施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意外事故总发生率为9.71%,观察组意外事故总发生率为1.14%,观察组护理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因此极易引发护理意外事故[4]。本研究对照组3例患者由于护理人员指导摆放错误,致使其神经与组织严重损伤;10例患者由于护理人员棉片裁剪不足,致使点数不清,延长手术时间,引发医患纠纷。(2)管理因素。医院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流动性,护理人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护理技能培训不到位,医疗设备及物品管理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常出现医疗设备或者医疗物品管理不当现象,如手术前未进行必要物品的准备,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麻烦,致使手术时间延长,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对手术所需的重要器械,未进行认真地核对,忽视医疗器械的管理[5-7]。(3)环境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大部分的医院中层流手术间严重不足,而且部分医院对仅有的层流手术间还用于教学,人流量过大,感染源随之增多,对手术间的无菌操作非常不利[8]。针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可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包括健全手术室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做好护理风险的评估工作等。
总之,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的防范及管理,认真分析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率,确保手术室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洁民.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425-1426.
[2] 董戌春.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 全科护理,2009, 7(10):912-913.
[3] 贺杰,冯秀丹,陈燕,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海南医学,2010,21(17):135-138.
[4] 池水琴,饶艳华. 手术中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10,9(11):1002-1003.
[5] 张春玲,李毅.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天津护理,2010,18(3):173-175.
[6] 更藏卓玛. 加强手术室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J]. 中国医药科学,2011, 1(10):128-129.
[7] 许世梅. 基层医院手术室安全管理[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7):121-122.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equipment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edical development, medical devices for clinical use of security control,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te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ecided to medical quality and safety can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high risk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implanted or used to support and sustain life or medical device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danger to human body. We found that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n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are still exist many hidden dangers, to standardize and perfe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new reform environment in high-risk the use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equipment.
引言
高风险医疗器械是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医院使用最多的为骨科钢板、螺钉、人工骰骨头、血管支架、人工晶体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等,以及呼吸机、麻醉机、除颤仪、高频电刀、输注泵、多参数监护仪等高危设备,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病人生命安危。我们发现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隐患,亟待规范和完善。
1、使用现状
从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频率看,全军乃至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比较普遍,医院使用高风险设备、植入性器材、填充材料频率较高。当前,医疗机构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采购职责不明确,进货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督。医疗机构的器械采购大多由设备科购买,但由于高风险医疗器械的使用存在随意性和应急性较大的特点,设备科很难满足其日常供应所需。二是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使用质量难以进行全面跟踪;三是没有使用记录或记录不完整。由于临床医生并未将手术时所用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产地、供货单位、注册证号、批号等项目记录或完整记录在病历中,一旦发生产品问题所导致的医疗纠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都难以对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责任划分和追究;四是临床医生多重视患者的在院治疗效果,而忽视病人的术后随访,不能确保植入物在人体内正常发挥作用,这也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原因分析
一是医疗器械使用者掌握法律法规知识不够,在使用环节忽视查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因此往往重视医疗效果不重视器械的质量审核;二是高风险医疗器械在采购、验收、使用、术后情况跟踪及日常监督各环节都存在一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3、加强管理
高风险医疗器械即植入人体或对人体具有一定潜在危险或对人体生物学上的相容性及受阳光、辐射、电磁、微波等能量能对人体造成较大危害的医疗器械。为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有效, 为保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管理:
3.1 贯彻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产品管理办法》,严格检查“三证”;
3.2 认真执行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
3.3 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
3.3.1 要查验供货单位的合法证件,对首次供货单位要认真考察其质量保证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
3.3.2 必须签订购销合同,合同除按照《经济合同法》签订一般条款外,还必须注明质量条款、售后服务要求、高风险医械应附有的生产企业资格证明、产品注册证、注册产品标准、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企业质量体系考核认证的有效证明文件、产品售后服务协议, 包装应符合有关规定和运输、储存的要求等;
3.3.3 采购进口高风险医械时, 必须要求供货方提供国家药监部门核发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中文产品说明书、质量标准、中文标签等;
3.3.4 购进高风险医械应有合法票据;
3.3.5 指定专门部门负责统一采购高风险医械产品, 并建立可追溯的数据和档案;
3.3.6 购销必须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3.4 要建立高风险医械产品购销记录和使用记录。购销记录包括:购销日期、对象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注册证号、标准号、保管员签示质量。使用记录包括使用情况和维修养护记录。两记录都应保存5年;
3.5 建立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3.5.1 用于心脏的治疗急救装置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体外心脏起博器、心脏除颤器、主动脉内囊反搏器、心脏除颤起搏仪;
3.5.2 有创医用传感器:各种植入体内的医用传感器;
3.5.3 植入体内或长期接触体内的眼科光学器具 眼人工晶体、角膜接触镜及护理用液、眼内填充材料(玻璃体等) 、粘弹物质(重水、硅油);
3.5.4 物理治疗高压氧治疗设备;
3.5.5 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人工心肺设备、血液净化设备;
3.5.6 植入器材骨板、骨钉、骨针、骨棒、脊柱内固定器材、心脏或组织修补材料、眼内填充材料;
3.5.7 植入性人工器官人工食道、人工关节等;
3.5.8 支架血管支架、食道支架;
3.5.9 急救设备婴儿培养箱;
3.5.10 介入器械血管内导管、导丝和管鞘、栓塞器械。
3.6 各医疗单位在使用高风险医械产品过程中要建立使用记录卡, 发现不能保证安全有效的医械及已使用到患者身上, 因质量问题造成患者致残、死亡不良事故,要及时报告当地药监部门;
3.7 要规范仓储条件,划区挂牌储存,购置通风、除湿、避光、防潮等相应的养护设施,确保产品质量;
3.8 提高人员素质,经营、使用单位质检机构负责人和专职质检人员应有大专以上相关学历或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专职质检人员和采购人员、验收保管人员须经过专职培训, 持证;
3.9 由于高风险医疗器械最易发生伤害事件,因此应建立健全《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3.9.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3.9.4 设备科协助医院主管部门,对本单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工作,加强对临床科室人员的不良事件教育,提高其医疗器械安全风险意识。
3.10 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3.10.1 医疗设备的大量应用于临床,如在使用和管理诸方面造成不当,会给病人和使用人员带来各种风险和隐患,应对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定期监测和建档,以保证医疗设备应用的安全、有效;
3.10.2 以2007年3月1日了第二版的ISO 14971《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国际标准,制定本单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和评估制度,以确保对病人和使用人员不造成危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10.3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应有医护人员、病人、医学工程人员组成,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实行医院全方位医疗设备风险安全分析、评估管理;
3.10.4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风险来源:医疗设备在使用中设备出现故障时对病人的伤害;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3.10.5 风险评估分析应根据不同设备、不同条件充分考虑到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作相应措施;
3.10.6 风险管理应有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部分组成,应对一些生命支持和功能支持的医疗设备制定巡诊计划,(如呼吸机、监护仪、高频手术设备、各类光学内窥镜、体外循环设备、X线诊断设备等)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整改;
3.1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新标准同时具有ISO和IEC标识,这意味着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标准化组织承认新版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
3.12 临床使用过程中,建立健全高风险医疗器械各个环节的职责标准及流程,监管部门真正起到监管作用。采取事前监管,事后溯源的原则,保证患者的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武俊华.《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第二版标准的主要变化.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2)
[2] 刘贻早.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管理.中国医学装备,2006,(03)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以及分类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
医院财务风险是医院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财务经营问题,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方向偏离既定的经营目标,甚至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财务部门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就会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可能使医院出现财务危机,负债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分类
医院的财务风险一般分为四大类,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筹资风险的出现是因为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财务方面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实施出现失误,使得医院的筹资工作不能够按照预期经营目标顺利实施,增加了医院筹资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出现是医院没有把握好投资方向,对于市场影响因素、资源流动状况以及相关因素调查工作不够全面准确,使得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的因素影响到了医院投资方案的制定,使得医院财务部门所预测的投资报酬率出现误差,影响到了投资决策。医院经常会出现资金回收风险,因为医院在进行资金回收的工程中回收资金的时间与回收的金额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资金回收的效率,加大了医院资金回收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的出现是由于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得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不能够高效的运行,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收益分配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大部分的医院中,经常会片面的追求盈利最大化,在为社会提供各种福利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不断地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医院还不断地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产品,确保人们有病可医,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医院对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不准确,错误地将医院的盈利同实现社会效益对立起来。
(一)医院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医院的财务人员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对财务的处理上,体现了医院这一特殊单位的公立性质,而医院的内部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引导和培训,对于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会增加医院的财务风险。
(二)医院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能够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在医院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没有完整可行的规划,只是将财务管理监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从医院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论机制与实践经验不符,增加了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实施的难度,对于财务部门出现的问题和漏洞没有进行及时严格的处理,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淡薄
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管理比较关注,但是大部分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不具有长远性,没有考虑到医院整体经营目标,破坏了整体的和谐性,不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医院整体的财务风险。
(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风险性
医院的变现能力比较弱,特殊的行业特点使得医院拥有大量的医药、医疗设施设备等存货,花费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拖欠药品费用的方式来减少存货使得医院的负债增大,极大地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
三、针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财务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对医院内部的管理结构和经营体制进行全面合理的改革和创新,要不断地吸取其他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地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医院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出严格规范的财务规章制度,强化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制定完善的医院财务规章制度
在医院财务部门的人员有不同职责和义务,只有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才能够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顺利建立和运行,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原则,设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提升医院资金的使用率,做到财务部门工作流程规范化,防止医院财务方面的漏洞和不良行为的发生,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
医院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医院的偿债能力、发展潜力、获利能力等进行预测,医院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各种支出和开销,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可以对医院的盈利状况进行精确及时的把握,有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可以采用回避法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对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从而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医院可以采用分散法规避财务风险,对于风险大的项目,医院可以与其他的企业单位合作,从而分散医院的财务风险,例如医院的产品出现滞销可以通过多家医院联营的方式实现多种经营,从而分散医院的收益预期风险。
(四)利用资金预算控制来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确保资金的运行效率,通过资金预算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财务风险,通过合理科学的财务计划,实现医院资金的优化配置。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是医院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地强化医院领导阶层以及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其财务风险识别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医院的利润最大化。
(五)对医院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
医院的投资风险一般表现在银行融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等方面,要对其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投资方案中的投资报酬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银行融资的周期性风险,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建立银行利率与外汇汇率等基础数据库,对医院的坏账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利用折旧方法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管控。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等。《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制剂配制的全过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作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经营药品的专营或兼营企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是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实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是药学和农学结合的产物,是确保中药质量的一项绿色工程和阳光工程。
2.药品质量管理理念的现状
在药品GMP实施20年的今天,部分药企理念仍处在“检验论”阶段;更多的企业能够自觉实施药品GMP,仍处在“生产论”;很少“设计论”;提升到“风险论”的企业更是少的可怜。如果企业提高风险意识,“博雅”,“完达山”事件或许就不会发生;齐二药,华联,佰易事件就可能避免。介于每种理念都存在局限性,药品质量管理理念在继承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设计论”虽然不仅局限于药品研发,但是侧重点还是在于药品研发设计;而“风险论”就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了药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目标是在形成药品质量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要实现风险管理,因而,其更接近药品质量控制的核心,更能保证药品质量。我国的药品质量管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形势不容乐观,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任务艰巨。
3.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健全
比如新版《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企业是按照注册标准执行还是按照药典执行,要求不清楚,要靠企业自己去判断决定,不好把握。再者,从《药品管理法》可以看出,只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典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利制定药品质量标准,可是新药的质量标准还有一些补充说明申请的标准,通常是由申报单位自编自制,然后交付药品评审中心、国家局进行审查和批准。药品质量管理标准只有国家药品标准和炮制规范,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并非如此。进一步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还是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作用,使药品生产企业积极提升质量管理的理念并建立更有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
3.1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药品生产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已经比较完善,我国在2010年版GMP第二章第四节中,虽单独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中也有融入这个理念,但是之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将此方面考虑在内。建议在修订其他相关法规的同时考虑更先进的理念。国家管理部门需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加强药品生产企业提升药品质量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3.2药品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更上一层楼
2010年版GMP提出:“与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当经过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要求相适应。除进行本规范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外,还应当有相关法规、相应岗位的职责、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评估培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队伍建设,对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现状也起到了作用。作为药品监管的执行者,不能缺少专业知识,不能只凭感觉解决问题,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法律意识。
3.3有待建立更加严格的药品分类标准
进一步规范药品的分类,也是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途径之一。药品分类的混乱给药品质量关管理工作平添出很多的困扰。国家药事管理部门规定,药品名称应该遵循“一药一名一方”的基本原则,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某些药品在省级甚至国家级标准中都存在同名异方,同方异名的问题。比如板蓝根冲剂,1995年版的《中国药典》已经收载,但一些省份仍然用“某某省方”。这就使不同处方的板蓝根同时在药品市场上流通。为了使减少药品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制定有效严格的药品分类体系,也显得尤其重要。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