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振兴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振兴计划

第1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一、江苏农业发展进入依靠科技动能为主的新阶段

随着江苏省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宏观政策调控措施更多转入微观政策支持,产业自身现代化发展内禀机制作用将更加凸显。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极大拓展了传统农业科技领域。当前,我国农业基本功能已经从基本的人民衣食保障转变到农业产业强大、农村振兴、农业文化传承、自然生态保护、人民生活幸福等更加重要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生产业态不断出新,日益丰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乡村经济社会、农村景观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修复、农业文明与传统保护等成为重要支撑新农村发展的新科技领域。农业产业链延伸呼唤科技创新链延伸拓展。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面对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江苏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有效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的不足,增强江苏农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呼唤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而传统农业科学院由于学科发展的保守性,还不能有效支撑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链配置,面临着和新兴领域、和外部工业经济学科加强协同的新使命。农业科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呼唤自主合力突破。较长时间以来,江苏主要农业科技通过引进和因地制宜的改进创新,取得了快速且显著的成果。目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从农业院科技发展内部看,通过近十年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展关键核心科技创新的时期已经到来,传统的科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组织运行方式需要适应性重构,聚力创新需要在关键技术突破中践行。丰富的农业科技服务呼唤多样化形式。现代农业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典型特征是现代农业服务业的特殊重要性。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期货化等特征,不仅远远超出了传统农技服务的专业,而且大大改变了服务的形式,科技服务自身专业化、信息化、高效化、市场化、网络化发展已经对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全球化与联盟化呼唤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新定位。世界农业科技一直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第一次绿色革命开始,到转基因作物应用,核心农业科技的创新特征全球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虽然自然“光温水土气病虫草文人”等资源决定的农业区域特式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兴“种肥药技施机备管信金”等凝聚科技要素的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国内农业相关科技单位对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广泛重组和联合对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一流强院提出了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主动系统谋划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江苏农业科技力量较为雄厚,学科门类与新兴学科领域比较全,一些方向特色和优势明显。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农业科学院所在农业应用基础发现与创造发明研究实力优势明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雄厚。面对当前江苏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担当,应以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整合相关力量,主动系统谋划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为江苏现代农业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推动力和牵引力。围绕供给侧改革主线,谋求特色品牌产品品质提升科技新发展。通过应用转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营养、标准信息等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江苏特色品牌提升发展;通过集成转化农产品生态健康种养、气调保鲜储运等适用技术促进产品与产业链延伸和提升同步发展;通过融合转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与设计、现代园艺等科技促进高效农业与新兴农业业态的科学发展。与产业部门与龙头企业合作、协同、联盟工作,加快推动江苏新兴优势科技成果发挥产业效益。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谋求优势产业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新跨越。通过保持传统粮油品种育种优势,加强全程机械化栽培与产后标准化科技,促进江苏省粮油产业主体单位稳固;通过加强果蔬育种优势,实用化设施与农机配套,促进全省高效特经作物产业实现新跨越;通过加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集成研发,配套工程化、工厂化设施条件研究设计,促进全省区域特色新兴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提供应用基础科技成果、共建产业化应用转化示范平台(园区)等,推动农业科技转化,提高农业科技研发对全省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面向国家和江苏重大科技需求,谋求现代农业领域核心技术新突破。通过基因聚合、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育种体系的融合,引入高产抗病虫、优质营养基因资源,发展农畜产品生物技术育种核心技术;通过单克隆技术、干细胞及生物反应器技术与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等的融合,发展适用农业高效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农业生物传感、智能控制与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技术汇聚,结合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突破现代农业产业智慧管理系统的国外垄断。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共性技术最新成果,组建关键技术实验室与工程实验室,支撑现代种业、肥料、饲料、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谋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水平。通过高端访问学者进修培训,国内行业与产业平台搭建,重大(点)专项项目的实施,配套学术与应用影响结合的成果推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域影响的领军人才;通过国内外中长期进修培训,国内外名师结对“传帮带”,竞争性重点应用创新与服务计划实施,配套领域设计与协调组织工作考核,培育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通过专题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设计实施,结合国家与江苏省“优青、杰青”计划培育考评,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以人才激励为主,结合“开放、竞争”“联合、淘汰”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活力的竞相迸发。

第2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近年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省、市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三个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优质气象了保障服务

二、总结十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成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农”气象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关于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关于成立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组的通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 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关于印发 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为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气象为农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部门合作和加强社会宣传等手段,使全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地方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信息员数量,更新了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将全县222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70余名蔬菜大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和50余名种养殖大户吸收为气象信息员,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行政村和蔬菜种植专业户的全覆盖。全县11个乡镇全部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使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同时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三)面向需求,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深入发展。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 县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县,全县有蔬菜大棚12000余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设施农业为重点,树立“减灾就是农业增效、防灾就是农村维稳”的理念,认真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

在蔬菜大棚示范园区安装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和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实时观测数据、最新天气预报信息和每日气象服务信息。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的建立,使得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可以根据天气实况、预报信息和种植品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为实现从关键农时服务向农业生产全程精细化服务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着力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体制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与各涉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气象为农服务的合力。

2017年7月20日, 县气象局、 县农业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以共同加强对“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方面达成了以下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联合开展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产品制作、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信息、连个推进农业气象保险工作、联合开展农情灾情调查、联合开展教育培训”。

与县林业局、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文化广电局等单位已合作多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组建了县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

2、制定印发《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开展重要农事季节、特色农业、灾害性天气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动做好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细化、订正省、市两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3、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统一制作和印发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县气象防灾减灾指南》、《气象科普读物》、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等,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4、通过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MAS系统、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

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截止到目前,我局布设增雨焰炉六个,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增雨作业,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五)“三农”专项进展顺利。

我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把“三农”服务专项工作作为创新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新思路。通过两个标准化乡镇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了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指标集和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工作历,为当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农业保险等提供科学支撑;进一步扩大“直通式”气象服务范围,提升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建立“直通式”服务台账,推广应用手机APP,强化直通式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

三、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坚持发展农业和生态气象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联动响应机制,面向农村有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防灾减灾救灾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精准度,及时准确提供服务信息;强化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细化重大天气应对措施,联合对外信息;加强信息共享,整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特种行业开展“点对点”专项服务,做好精细化预报;保障安全生产。

四、   分析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县局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分工不细,业务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

2、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

五、今后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1、加强现代化建设,提升“三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综合各类气象信息,强化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提高预报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县实施有机旱作红芸豆5.5万亩,计划于2018年底前完成 县红芸豆气候品质认证,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县红芸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助推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2、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发系列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3、加强农业气象科研,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研究设施大棚的小气候规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研究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研究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第3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机制造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做大做强农机产业,既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到70年代时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田间作业机具实现了国产化,畜牧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生产应用也初具规模,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近千家,全国最大的林业拖拉机厂、犁厂、播种机厂、联合收割机厂、割晒机厂等均在我省,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居全国之首。此后,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陷入困境,逐渐退出了市场,我省农机制造业进入了萎缩徘徊的20年。到2008年末,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310家,多数为民营小企业,仅存的3家国有企业――哈拖、哈配、哈农均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农机制造业主营收入20.6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位降至第17位。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省农机制造业一度十分辉煌,也一再错失发展良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相继错过了“小四轮”、“农用车”和“中马力拖拉机”三次农机装备提档升级的机会,致使农机制造业由全国第一大省沦为弱势省。作为农机使用和消费大省,我省农机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了:一是总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到2008年底,我省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有87家,固定资产不到30亿元,销售收入仅占全国1%左右,不到全省农机销售额66亿的1/3。产业链条短,生产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我省最大的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虽然具有一流的设备和产品,但年销售收入仅有5亿元,河南洛阳一拖、山东维柴动力、江苏常柴等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二是企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农机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和性能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滞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产业化进展不快,迟迟不能形成规模投放市场。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农机产品主要以整地、播种机械为主,以中小农机具为主,大马力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生产刚刚起步,牵引机械发展缓慢。农机企业布局无序,资源分散,产、学、研、用脱节,生产社会化水平低。

二、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快农机产业发展,为我省振兴农机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有农机制造业中心向主销市场转移带来的农机发展新机遇。近年来,为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的农机制造商都将目光移向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我省是农业大省,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最理想的目标之一。另外,随着农机经销市场北移,国内农机制造业的中心北移也已成大势所趋。这为我省农机制造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有产业政策支持农机制造业加快发展。一方面,国家惠农政策增强了农民购买力。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已达130亿元(我省12.5亿元),此外还有优质粮基地建设农机投入等,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高涨,市场需求渐旺。另一方面,国务院制定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对大型农机企业和高端农机产品的扶持重点和配套措施。我省出台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列为重点,加速提档升级,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3.有潜力巨大的农机消费市场。我省及周边地区大型农机具市场空间较大。一是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机消费大省,我省大马力拖拉机每年以5 000台的需求递增。特别是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需要建设1 4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新增210马力以上拖拉机1.26万台,配套农具近4万套,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年农机流通额将达300亿元。我省已经成为国内外农机企业的必争之地。二是对俄农机出口逐年增加。近年来,俄罗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别重视,广袤的耕地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俄远东地区气候与我省相近,对农机产品的性能、需求结构相近,我省农机产品进入俄市场有地缘优势,而且与美欧产品比也有价格优势。三是吉林、辽宁、内蒙等地都在推进土地连片耕作,大型农机具需求逐年增加。而国内农机制造多以中小型农机为主,210马力以上农机具生产,在我国还为数不多。等等这些都为我省农机制造业提供了大发展的机遇。

4.有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我省有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沃尔科技、桦联机械、勃农兴达等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骨干农机企业。其中,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发生产大中小系列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农机制造企业,拥有全国唯一的主机和整机试验平台,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列全国同行业第一,部分产品还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及巴西等国家。二是省农机集团与中国一拖集团合资,引进加拿大布勒大马力拖拉机制造技术,组建的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已经投产,主要组装生产市场急需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农机具。三是我省现有6个农机科研单位和2所农业大学,聚集了大批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新产品研发实力,可为农机生产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牢牢抓住当前农机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把我省农机产业做强做大,打造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基地。总体发展思路是: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机投入和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所形成的巨大农机市场需求机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走引进合资、消化吸收、创新发展、配套开发的路子,积极扶持农机骨干企业规模化、优势产业群体化、名优产品系列化发展。大力发展农用动力机械,做大收获机械产业,提高播种插秧机械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大型整地机械,加快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机械。以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培育自主品牌,扩大省内外市场占有率。

1.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引导和规范农机制造业健康发展。立足我省实际,结合农机产业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十二五”农机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发展重点,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高起点谋划一批现代农业装备发展重大专项,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发展后劲。要强化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进步、市场准入、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2.加快资源整合,做强龙头企业。积极鼓励迪尔佳联公司、佳联收获机械公司、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公司等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和产品辐射力的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支持省农机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省内农机生产、研发资源,组建集科研、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农机企业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延伸我省农机制造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批高性能、大马力作业机械和配套机具,拉动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3.把握农机升级换代的机遇,推动重点产业跨跃式发展。抓住农业机械向高技术含量、高性能、多功能和低能耗发展的大趋势,把发展重点放在高端农机产品上。一是抓住国家加快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政策机遇,加大资金争取和投入,加快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省农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农机产品提档升级。二是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骨干企业对外合资合作,瞄准国际高端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重点农机产品的跨跃式发展。三是鼓励农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不断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新型农机产品,提高我省农机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占有率。

4.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院校培养、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农机发展培养各类专业适用人才;重点加强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我省创业发展,特别是鼓励外流高端人才“回乡”领办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并能在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4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第5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关键词:日本;后泡沫经济时代;现代农业;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105-04

2011年5月29日至6月12日,笔者有幸随广西百色市现代农业考察团一行10人,先后对日本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主要考察了日本大分县卫生环境研究中心、大分县政府、大分县生物有机肥生产基地、大分县竹田市政府、竹田府久住町香菇种植基地、大山农业协同组织、食用菌中心、日本朝日啤酒厂、大板府环境农林水产综合研究所、兵库县农业大学、富士山休闲观光农业、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东京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大田市场和东京农业大学食品与农业博物馆等,通过十多天的现场参观、访问学习与考察,对日本发展现代农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日本后泡沫经济时展现代农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措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据统计,1955~1959年,日本国民经济总产值年均增长5%;1960~1970年,年均增长10.2%,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1970~1990年,年均增长在5%以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经济衰退十分严重。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学家纷纷指出:日本经济已陷入衰退期。可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步入“后泡沫经济时代”。在日本经济艰难发展的后泡沫经济时代,日本政府如何进一步探索与发展现代农业,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1、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又称日本列岛,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岛屿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总面积37.77万km2,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耕地总面积508.3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5%。全国总人口1.27亿人,人均耕地面积O.041hm2,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城市人口约占77%,农村人口l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农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约10%。

根据农业资源的不同特点,日本主要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东山、东海、四国、九州和中国等九个农业区。全国关东平原面积最大,沿海平原面积狭小,海岸线长约3万km,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为1200~2000mm,夏秋多台风,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国家。

近年来,日本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其中“小农业”(种植业)产值约占1.5%。

近年来,日本农业仍处于比较艰难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

1.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影响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日本农业缺乏资源禀赋,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41hm2,其中水田约占54%,旱地约占46%,加上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土地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为日本农业提出了新的严峻的课题

近年来,日本农业劳动力约为300万人,年平均递减4%,与此同时,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高达40%以上。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三老”农业,即老太婆、老婆和老年人从事农业。

1.3 农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大

近年来,日本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蜜桔、雪梨和各种加工品。日本的农产品综合自给率约为60%。主要进口有稻米、玉米、小麦、大豆、水果、牛肉和木材等。进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国、韩国、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台湾地区等。

2、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2.1 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保护

近年来,日本又提出新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保护计划,其基本目标主要是:提倡人与自然共生及和谐,以创造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注重构建以循环为基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友好型环保产业;形成所有主体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首先,日本非常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主体。林业在农业生态环境构建与保护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国土保护和涵养水资源方面效益极为显著。日本政府在重视国有林建设与保护的基础上,注重抓好人工林的建设,日本全国国有森林面积约占30%,人工林面积占45%以上。全年木材自给率23%,每年进口木材占总需求量的70%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75%。其次,注重大气和水环境的保护。再次,在全国开展全民共同参与的“零垃圾运动”。四是构建以循环为基调的低碳化社会建设。在通过3R减量,再利用,再循环控制废弃物的产业,推进再资源化的同时,积极谋求合理处理废弃物,推进全国共同参与的低碳化社会建设,向子孙后代和未来传承人、水、绿相映生辉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

2.2 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首先,日本政府注重依法保障农业的发展。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发挥《农业基本法》、《新粮食法》、《农地法》、《土地改良法》、《种子法》、《农业改良促进法》和《批发市场法》等法律法规在促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2006年12月16日又颁布实施《有机农业推进法》,对于促进日本有机农业乃至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律范例。其次,注重增加政府对农业的预算投入。特别是从1995年以后,日本大农业财政预算增加到3.54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3.5%。日本的大农业预算主要用于公共事业和一般事业。1995~2000年,日本政府确定的总支出费为6.00万亿日元。总支出费的四分之三用于公共事业和结构改善,剩余用于一般事业费和农业融资事业。日本政府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中,特别重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1995年,日本农业基本建设预算占农业预算比例的49.1%,比1980年高19.6%。再次,日本政府注重调整农业外贸政策。1995~2000年,为了实施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实行大米“关税化的特例措施”,实行最低准入量进口,突出以民间贸易为主,实行关税配额制度,部分维持国家贸易体制,在加强本国农业的同时,确保农产品的进口和稳定供给。

2.3 重视利用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实施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本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正因为日本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从而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工业支撑。首先,日本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农业装备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再次,鼓励和支持各类助农服务企业大胆探索采用多种形式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再次,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实现了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在整体上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此外,日本政府在本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和开发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逐步向世界其他国家推广,力争为世界农业服务。

2.4 重视发挥农业科研和农业协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重视发挥农业科研和农业协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首先,日本政府在全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农业科研体系主要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和民间(企业)三大系统组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其次,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农协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日本的农协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农协在推进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协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种苗和农资服务;二是提供销售和市场服务;三是提供技术与经营指导服务;四是提供农业融资与保险服务;五是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六是提供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宣传服务。据统计,目前日本全国农协组织达2600多个。

2.5 重视抓好品牌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在抓好品牌农业的基础上抓好品牌农业产业的发展。首先,加快实施品牌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制度上,确立日本全国通用的安全安心、赏心悦目和美味可口的农业品牌,积极培育和发展创新创利的农林水产业。政府站在消费者市场上,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其次,鼓励和支持政府和各级农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业。例如,日本北部青森县的富士苹果、新泻县的大米、北海道的“奶牛”;东部千叶县的卷心菜和花生;中部山梨县的葡萄、桃果和雪梨,静冈县的茶叶;南部爱媛县的柑桔,宫崎县的黑鸡(乌骨鸡),鹿耳岛县的黑毛猪,兵库县的“神户牛”,冲绳县的甘蔗、红糖和白薯烧酒,特别是闻名日本全国和世界的以大分县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农业和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努力打造大分县继白葱和干香菇之后的具有“大分特色”的综合性农产品品牌,以加快推进具有地方特色和大分特色的品牌农业产业的发展。再次,注重利用品牌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日本的大部分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但有一部分农产品也要开拓出口销路。例如,以大分县为代表,部分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面向台湾、香港东亚市场以及泰国等东盟市场。早在2001年,大分县就与农业团体和流通业者共同成立了“大分品牌出口促进会”,通过在当地举办国际商品展览会和商品洽谈会等活动开拓农产品出口销路。据统计,从2007年起,以台湾为中心,出口日本梨180~200t。近年来,又在泰国开拓梨、干香菇和水产品的出口和销售,积极推进农林水产品的出口。

2.6 重视抓好现代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多年来,日本政府十分注重抓好日本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首先,注重把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列入全国全日制教育发展规划。据统计,日本全国农业大学共有42所。日本培养农业人才的理念是:为了日本农业的未来,为了农业人才的后继有人和培养适合日本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农业人才。日本农业大学培养农业人才的教育方针是:教学结合,突出实践。其次,注重抓好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振兴日本农业,特别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日本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近年来,日本政府致力于NPO等农业核心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就为日本农业的振兴提供了储备型和战略型人才保证。再次,日本政府十分注重抓好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实践型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地方政府各类农业大学和农业科研单位,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重点地培养各类实践型和实用型农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方式主要分为全日制教育和农业短期培训。这些农业人才的培养为日本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人才基础。

2.7 重视抓好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注重抓好城郊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发展。特别是注重在东京、大阪和京都城郊进行现代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发展。例如,利用地处静冈县和山梨县交界处的著名的富士山为核心,在其周围规划与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以吸引本国及国际游客前来观光与旅游。其次,重视发展乡村观光农业。例如,在日本引以为豪的休闲农业大县大分,地处日本南部,位于九州的东北部,全县总面积6339km2,海岸线总长759km,是日本全国闻名的温泉大县,温泉总数为4789座,占全国温泉总数近20%,位居日本全国第一。大分县充分发挥温泉等资源优势,先后规划和建设具有大分特色的乡村温泉休闲农业旅游、大分农业文化公园、大分“花虫馆”、海洋文化中心以及乡村特色农产品超市等,年接待外国游客52万多人。再次,大力发展温室观光农业。在全国各地鼓励和推广温室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以及名特优花卉品种,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旅游。

第6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一、坚持自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科技发展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时期。在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我省科技发展将立足省情,面向未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要求和全力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创新、需求导向、人才优先、超前部署和改革创新的原则,从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进行总体部署:

一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我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依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是把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突破一批关系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振兴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把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加快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四是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开放共享,面向重点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推动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技术链、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效应。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使科技支撑引领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是把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各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海外学人创业园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载体,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尖子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凝练一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整合创新资源,集成优势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的科技工作重点做好七个突出、七个优先和三大重点

做好七个突出,使我省科技发展实现新的战略性跨越。科技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突出主题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并以此统领全篇。

二是突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全面组织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重点产业振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着力培育产业技术创新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产业振兴,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全面推进我省创新体系建设。

五是突出科技惠民。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六是突出前瞻部署。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着力解决关系我省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七是突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基地和项目的统筹协调,将科技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三、面向发展需求。突出任务导向。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带动全省科技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我省确定了七大科技发展优先领域。统筹规划和安排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大和带动力强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加快实施进程,力争快见成效,以科技发展的局部突破和跨越带动我省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一是新能源领域:优先支持洁净煤发电技术、先进风能综合利用技术、先进水电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太阳能利用技术、核能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二是新材料领域:优先支持高性能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石墨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材料和石英基信息材料等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三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优先支持能源装备、数控技术与装备、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装备、关键元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四是生物医药领域:优先支持疫苗、诊断试剂和创新药物、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优先支持物联网、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微电子

与新型元器件、高性能计算机机群并行计算系统与软件等产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六是现代农业领域:优先支持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粮食增产、蔬菜洁净及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畜禽水产饲料开发与高效安全饲养、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农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生物农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畜产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林下资源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等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七是民生科技领域:优先支持人口健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疾病防治、中药现代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及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四、三大重点任务。使科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十二五”时期以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及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为战略重点,统筹规划和部署了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实施。即: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实施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为加速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实施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计划,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行动计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施对外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7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

所谓现代农业,即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农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然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一、农业科技创新刻不容缓

过去9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可喜的成就。2012年,粮食生产呈现“九连增”。然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加快科技创新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当前,由于农业科技落后,使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工业和城镇,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快科技创新才能缓解制约农业资源环境的“瓶颈”。就耕地而言,我国耕地总数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并表现为不断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给农业规模化生产带来了难度。尽管这些年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如不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大局。

3、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土地、劳动力和以柴油、塑料膜为代表的石油制成品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我国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201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左右。这表明4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了不到10%的财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

4、加快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继续强化农产品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农民外出务工增收,而且要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二、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1、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要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要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支持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4、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要坚持农业科研公益性特征,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研立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联合协作制度,促进农业科技联合协作;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开展集成创新。

5、加快农业投资体制创新。要使农业科技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农业科技企业优惠贷款,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多、风险大的问题,研究建立相关的农业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担保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与金融业之间的结合,实行金融创新,走市场化的投资融资之路。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策略

农业是古老的传统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则天下安。二十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农业产业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1、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化都以农业发展为前提,而农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里程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村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经济关系,农业生产力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开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成为推动全国工业大幅增长的主力军,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生活小康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在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驱动力,是粮食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现在农业农村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区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创新和转化应用体系。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拢忧考际鹾献鳌?

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十分重要。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转化应用、进村入户,才能发挥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比较单一的推广模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户种植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科技素质不高、自我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低,很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还远没有到位。随着社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提高农业成果转化率的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刻不容缓。要努力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

4、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能源、原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的基础之上,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资源的利用有两个基本问题颇受人们关注:一是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节地、节水、节肥增效等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所以,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显得非常重要。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5、努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8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据此次活动主办方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旨在宣传和表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突出业绩、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和明星单位,展示农村蓬勃发展、奋发向上的时代风采,促使更多优秀人才和明星单位脱颖而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的建设增添一份活力,并起到示范作用。

2009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不利影响,全省农村呈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为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进科学跨越、富民强省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首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在此期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促进农产品产量再创新高的同时,以他们开创的新模式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程度增幅,为湖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圣毅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由湖南省工商管理局颁发工商营业执照,集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注册资金16500万元。公司被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长沙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示范点”。该公司现代农庄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是湖南省重点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按照“创新、树牌、强企、富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以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发展、保护和实现农民利益为前提,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资源有效组合和集约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集现代农业种植、加工、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三湘现代农业产业的第一品牌。

公司位于长沙县北山镇,充分利用北山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环境,整合各方面有利资源,总占地面积(流转土地)3.7万亩。其中耕地12087亩,林地22525.5亩,山塘1987.5亩,其他设施99亩。农庄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计划总投资16.35亿元。园内涵盖6个村,8000多人,园中布置36个项目。现代农庄项目可实现农民居住集约化、生产方式合作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农民素质知识化、农民流动市场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城乡服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

公司有良好的民营经济现代管理体制,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一支业务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团队。公司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18人,本科、研究生、博士等高素质人员28人。近年来,在董事长周猷庚的带领下,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把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作为公司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在继续出台省委1号文件的基础上,专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发〔2008〕16号、〔2009〕1号和湘发〔2008〕13号、〔2009〕1号文件有关责任分工的通知》。根据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将有关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具体到公司各岗位,真正做到了分工具体,责任明确。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9篇:现代农业振兴计划范文

刘丰艳副主任指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使三者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是实现吉林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目标的战略之举。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8.6亿斤,比上年增加34.4亿斤;粮食单产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粮食商品率达到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98元,比上年增长14.2%左右。畜牧业、林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12%、26.5%和13.5%。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今年,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要达到650亿斤以上,力争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5%。继续保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和农村和谐稳定的好形势。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推进。统筹推进“三化”,重在夯实基础,关键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备掌控新形势、驾驭新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举办“发展现代农业”专题研讨班,对于统筹推进“三化”联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举办专题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转变领导干部思想观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统筹推进“三化”的必然要求。随着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不断丰富知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举办专题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开展集中学习培训是落实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工作部署,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农村工作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在座的各位同志,都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通过学习研讨,可以拓宽视野,开阔思维,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工作了理论水平,有效解决实际中的基本素质不适应、理论政策水平不适应、理念思维方式不适应和管理方法手段不适应等问题。

第三,举办专题研讨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吉林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发展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林业大省和特产业大省的优势,玉米、水稻、肉猪、肉牛、禽类、蔬菜、瓜果、人参、鹿茸、食用菌、林蛙、中药材等生产在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备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不仅要依靠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还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力强、敢担当、讲服务、肯奉献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者。举办专题研讨班不仅可以让大家了解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前瞻科技最新成果、把握实现现代农业具体途径和措施,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依靠各级农业领导者的组织推动作用,汇集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实施好全国增产千亿斤商品粮食工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我省百亿斤肉工程、蔬菜产业提升工程、人参、鹿业、林蛙、食用菌、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举办“发展现代农业”专题研讨班,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能否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强化管理。在省公务员局和省农委领导高度重视下,这次专题研讨班,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从提高研讨质量着眼,从科学选定专家着实,统筹安排,确保这次研讨班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科学安排研讨内容,确保学有所获。这次研讨班,从组织方式到学习的内容,以及整个活动的安排,都经过精心考虑。研讨班授课老师都是我省熟悉现代农业工作的知名专家和承担具体工作的领导,研讨内容涉及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市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科学管理、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不仅内容全面丰富,而且贴近农村实际,及时解决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授课期间,还将开展专题座谈讨论,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工作经验和做法。

(二)严格组织研讨活动,强化管理措施。具体要做到“四个保证”。一要保证研讨时间,研讨班安排课程4天,加上报到和返程共5天,培训不准提前结束。二要保证研讨课时,共9讲,培训单位要根据授课领导和专家的时间,合理调整和安排授课人员,不准出现停课、少课现象。三要保证研讨人员,凡是参加培训的学员,要安排好单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培训期间,一律不给假,不准中途辍学,不准换人。四要保证研讨秩序。要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外出,不会客;在课堂上要全神贯注听课,认真做好笔记;要注意寝室内环境卫生,按规定时间就寝和起床;要保管好个人物品,注意人身安全;业余时间不赌博,不酗酒,服从校方和主办单位的管理和领导。大家要尽快转变角色,从以往繁忙的工作中迅速转入到学习上来,每个同志都要坐得住,静下心,集中精力,潜心学习。

(三)切实加强卫生管理,保障身体健康。这次研讨班人员比较多,确保大家身体健康责任重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开班之前,吉林农业大学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把各项防范的预案落到了实处。首先,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保证让大家在学习期间吃上营养、健康、放心的食品。其次,要注意寝室和教室的环境卫生、消毒和通风工作,确保学习环境舒适、清新、干净。第三,各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带队人员要注意学员身体状况,备好常用药,生病及时到校医院就诊治疗,保证每个人身心健康,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在变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在深化,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要在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科技和物质装备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下工夫,认真做好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文章。检验这次研讨班成果,关键看能否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政策措施、工作思路应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基层干部自身能力。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只有学习才能有知识,有知识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思路。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今后,要通过不懈的学习,重点提高各级农业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政策、创新工作思路、为民服务、促和谐保稳定、防腐拒变五种能力。提高贯彻落实政策能力是前提,这是衡量我们农业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关于“三农”工作重大部署和决策的坚定性、执行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创新工作思路是关键,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转变工作方式方法,谋划产业发展大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提高为民服务能力是核心,主要是我们要怀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心,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提高促和谐保稳定能力是基础,这是反映我们农业领导干部解决深层次矛盾、驾驭复杂局势能力的重要表现;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是根本,坚决抵制各种诱惑,不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开阔视野,理清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统筹“三化”建设这一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思维,转变观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带班子、建组织、强队伍、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的实践中,运用到现代农业建设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转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