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医保结算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保结算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保结算管理办法

第1篇: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异地就医;医保网络;医保政策;监管力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45-01

目前由于我国各省市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异地就医时时发生,很多患者在异地就医时,因为医保未联网,要花费更多的医药费。这大大违背了医保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的初衷。所以必须加大异地就医的医保管理的力度。

一、异地就医人员的概念

一般来说,异地就医的患者涵盖一下三种人员:第一种是长期驻外工作人员和安置在异地的退休人员。这里的退休人员包括退休后回老家的,跟随子女居住的或自己选择固定的某一居住地的。第二种是短期驻外人员,比如那些探亲人员和因工作需要异地出差人员。第三种是前往非统筹区域治疗的患者。关于长期与短期的界定,成都市有具体的描述:长期驻外人员是指在异地居住或工作6个月以上的参保人员。而短期驻外人员是指由于学习,探亲或因工作需要在异地暂时居住6个月以内的参保人员。

二、患者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不统一

不同的地区,医保政策不同,医保目录也有差异。这些都造成了患者在异地就医时享受不到与医保参保地相同标准和项目的服务。当医疗费用超出参保地的偿付标准时,患者只能自行支付。而且根据统筹地区的医保政策规定,在报销费用方面,异地就医低于本地就医。报销的少,就意味这患者支付得多了。

(二)异地就医费用高,报销时间长

因为异地的医疗机构和医疗经办机构不能结算医疗费用,所以患者在异地就医时不得不全额支付费用,然后再回到参保地的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其中手续繁琐,报销的时间也因交通问题造成人为的延长。

(三)影响医保基金的累计

由于我国的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得异地就医的患者人数逐年递增。这大大加大了医保基金跨省市,跨地域的统筹难度和负担。

(四)异地就医监管难度大

监管机制与制约机制的不统一,加大了监管难度。目前我国的医疗监管方式落后,手段单一,管理不到位,使得很多异地医疗机构和医院钻监管的漏洞。

三、分析现存的问题

(一)医保政策不统一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所以本地医保政策与异地医保政策在医保费比例,重病医疗标准,待遇标准,以及医保药品,治疗项目,服务设施等都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导致异地就医的管理难度加大。同时,政策的不统一也使得全国各地的医保医院在管理异地就医时无法实现政策的对接,这最终损害了患者的实际利益。

(二)医保网络问题

因为医保信息只在参保地的数据库中显示。在异地就医时无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审核和报销的时间容易被延长。网络问题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制约了医保制度的实施与发展。

(三)统筹层次低

我国目前有2 600多个医保统筹地区,县级统筹占大多数,有80%之多。由于各个统筹区域在政策和规定上的不一致,很多同城就医被认为是异地就医。为了实现同城无异地,相关部门打算实现地市级统筹,来解决80%的异地就医问题。

四、解决异地就医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医保关系转移机制

与一般的医保管理不同的是,异地就医的管理有管理范围广,跨地域关系复杂,多方关系,多头管理等特点。对于长时间的异地就医,如投靠异地子女的退休老人来说,最好的解决异地就医的办法就是把医保关系转移到异地。各统筹区域不太乐意接受外地退休人员,因为此类人员的就医费用高昂。基于此,国家要明文规定退休人员异地就医医保的转移条件,异地就医管理办法,费用的报销标准,统筹基金的转移标准等等。

(二)提高医保统筹程度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异地就医和异地结算问题,就要提高医保的统筹程度。提升县、市统筹到省级统筹,以便及时结算各县各市的流动人员的就医。医保定点医院应核实异地就医病患的身份,并及时的将其纳入医保信息管理系统中,在治疗患者时,要按照医保参保地的管理规定和医保政策。另外要建立统一的患者异地就医的管理系统,实现全省各地区医保医院的资源共享。

(三)建立医保网络

各地区的医疗管理网络不同,导致异地就医管理不力。目前“金保工程”的网络初建已略有成效。这个网络工程可以节约异地就医和医保网络的成本,而且方便上级医保部门对下级的有效监管,其别是对医保基金流向的监管。除此之外,政策制定部门也可依照统一的网络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总而言之,统一的医保网络好处多多,它可以与社保管理系统和政府管理网络系统以及社会诚信系统联合起来,以便于最大化社会管理效率。

(四)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建立

目前“省医保结算中心”已在江苏、成都等地建设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统一管理以省为单位的各市医保结算部门,并与外省的医保结算部门逐步联网。为避免患者在异地就医时垫付全额医药费,就医地医院可以凭借省级结算平台及时传输患者医保信息给参保地的医保部门,后再由两地的医保部门来结算费用。除此之外“省结算中心”可协调省内和省医保机构的各种问题,以及合理公平的费用结算。

(五)加大异地就医监管和惩罚力度

针对前文提到的异地就医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以及骗保诈保的现象,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与政策去加大监管与惩罚力度。比如可以设立医保举报政策,尝试在各地的医疗定点机构设立当地医保经办机构的举办电话,并由稽核专员对举报的内容进行核实,奖励属实举报者。再比如对于医保异地就医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厉打击,对于医疗机构与医保参保人的冒名顶替,虚开发票等骗保行为予以处罚和警告,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医保的异地就医问题目前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实现医疗服务均等化,必须从法律法规上入手来加大监管力度,丰富管理手段,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并结合结算中心,医保网络与医保转移制度的建立,从而最终解决我国医保异地就医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桑晓璐.我国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1(5).

第2篇: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2004年,扬中市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为农村办好“五件实事”之一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工作要求下,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出台了《扬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将全市农村居民、学生、外来务工农民等统一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畴。

――2007年,扬中市出台了《扬中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将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

――2009年,扬中市通过统一政策制度,统一保障待遇,率先将新农合与城保进行了无缝对接,并轨运行,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的保障模式,让广大城乡居民都享受到了同等医保待遇。这一创新举措在当时完全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012年,扬中市又将新生儿纳入居民医保的参保范围,在家长自愿的原则下,打破参保时间限制,采取“即生即保即享受待遇”,让新生儿自出生之日起即能享受到医保待遇。

到2015年,我市参保居民为175625人,其中居民参保142078人,学生参保33547人,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了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基本实现了全民参保。

从破冰试水到稳步推进,我市居民保险工作走过10余年历程,已然成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医保待遇

提高医保待遇,加大财政投入历来是扬中市委、市政府调整政策的主线,扬中市每年都会根据基金的运营情况及疾病谱的变化,增加财政投入,适当提高报销待遇。

2004年我市财政投入179.61万元,2015年扬中财政补助达到5934.23万元。十年间,财政强有力的投入是我市居民医保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2004年,我市新农合个人缴费50元,财政补助只有每人20元。2015我市居民医保个人缴费200元,财政补助已达到了430元。

在提高报销待遇方面,“一降一升一并”是对十年来扬中市医保政策发展历程的最好概括:“一降”指我市住院报销起付线由1000元降至500元(社区医疗机构300元,扬中以外医疗机构1000元);“一升”指报销最低档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8万元,最高档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12万元;“一并”指合并低费用段报销比例,将原来的“0-3000元补偿30%、3001-5000元补偿40%、5001-10000元补偿45%、10001-15000元补偿50%、15001-20000元补偿55%、20001-25000元补偿60%、25001-30000元补偿65%”整合并轨为“0-10000元补偿60%、10001-50000元补偿65%、50001-120000元补偿70%”。

不仅如此,扬中市医保中心还不断扩大补偿范围,实行一系列减负措施。2007年,在坚持住院补偿为主的前提下,将小额门诊医疗费用纳入补偿范围;2008年,将病床费结算标准由每天17元提高至30元,提高药品报销比例;2009年,将 17种慢性病门诊治疗费用视作住院予以报销;2010年将参保人员住院期间发生的特殊检查费用纳入可结算医疗费用范围;2011年将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参保学生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2012年将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报销范围; 2013年我市居民医疗保障待遇又有了“大手笔”:一方面是提高居民医保年度可结算费用封顶线,另一方面是提高居民医保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按照“基层首诊,逐级转诊,建立分级医疗制度”的要求,将在我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的居民医保参保人员起付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原来补偿70--80%提高到85%,比在市级医院就医平均多补偿20多个百分点。

2014、15年我市居民保险政策大体上保持了稳定,增设了特殊药品的报销政策,将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格列卫、达希纳、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格列卫,治疗肿瘤的赫赛汀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75%。并实施了居民大病保险,这两项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的负担,有效缓解大病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二、多渠道扩大参保面

在扬中市,在校学生、在园幼儿能不能参加医疗保险,一直是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2004年8月,扬中市出台《扬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将学生儿童纳入了保障范围。

从2004年至2015年,我市四次提高学生医保的个人缴费标准,财政补助也一涨再涨,从最初每人每年筹资标准65元,其中个人缴费45元,政府补助2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人每年筹资标准630元,其中个人缴费200元,政府补助430元。

在校学生、在园幼儿每年度符合规定的可结算医疗费用最高限额为12万元,门诊医疗费用对半补偿,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最高可补偿90%。到目前为止,扬中市本地学生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扬中市对于新生儿,自出生15个工作日内,家长可凭医学出生证明,为新生儿参加居民医保,自出生之日起的药费可纳入补偿范围。

广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往往因为一纸户籍的限制,难以享受到跟本地人同等的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同城待遇。扬中市目前共有流动性人口5万余人,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牵挂、关心的事,在本市居民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标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及推动下,扬中市医保中心不断加大扩面力度,让越来越多的在扬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加入到居民医保的队伍中来,与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同城待遇”。

三、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

2005年,我市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构筑起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扬中市医疗救助由市财政按人均6元标准拨款设立专项基金,全年实际筹集基金198万元。救助内容包括两大项:一是由财政扶持特困人员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特困人员在获得常规保障待遇的基础上,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从2004年以来的10年里,我市财政累计投入429万元,扶持53042人次参保;累计投入889万元设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8869人次获得了866.58万元的医疗救助。

“专款专用,应享尽享”是扬中市医疗救助的最大特点。为避免“穷人缴钱、富人看病”现象的发生,扬中市医保中心每年都会联合村(社区)对大额费用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严格认证,将个人自付金额虽然较多,但家庭条件优越的人员排除在救助范围之外。

以2014年为例,全市救助职工医保66人,居民医保153人,这219名患者医疗费用在得到常规报销的基础上,每人还额外得到了2000-10000元不等的医疗救助。

医疗保险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享有更高层次保障。2013年我市还进一步扩大了残疾人医保报销康复项目。 新增六类残疾人员康复项目辅助器具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由医保基金按一定比例“买单”。据测算,这次“扩容”将会给全市200余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带来福音。

四、加强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十年来,居民医保基金的发展,一方面是扬中市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和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保障范围已覆盖全民,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网上结算快捷方便,减轻了百姓看病就医负担。另一方面,在方便就医的同时,一些参保人员、定点医院,违反医保规定,过度检查治疗、使用贵重药品,既加重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又加重了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

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就医诊疗行为,管好用好医保基金,维护好广大参保群众的医保权益,市扬中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加强了对这些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监督。为了确保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支出真实、合理,对参保住院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并派医疗专家审核病历记载的病史,判断病人是否达到了住院指标。对参保人员在医院发生的特检项目设立了考核标准,对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费用由医院承担。建立定点医疗机构检查考核机制,严格履行定点医疗服务协议,对违约、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对增加病人负担,不合理的医疗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医疗违规行为多发的环节,采取突击检查 、重点核查、定期考核和费用拨付相结合;媒体报道与群众监督、公开公示等方法,对查处的医疗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第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医保结算方案。今年,我们根据基金收入情况,实行总量控制,采取总额预算与均次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将全年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医院,采取节余奖励超支扣减的办法,鼓励各医院强化管理,共同使用好有限的医保基金。

第三是加强转外就医管理。我市2014年为了进一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外地就诊管理,制定了《扬中市基本医疗保险外地就诊管理办法》,使转外就医制度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增大影响力

宣传工作是我市居民医保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一直秉承“宣传出效益”的方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做好宣传工作。定期对外公布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并多次对享受过费用补偿的人员进行采访和报道,使参保居民能切实感受到居民医保政策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积极主动的参加和支持居民医保。同时,在每年收缴保费期间,发放《告居民书》,以问答的方式,详细解读当年的居民医保政策,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解答热点问题,使参保居民对政策能做到心中有数。

六、创新缴费结算方式,保证基金安全

2010年7月起,我市居民医疗保险第二代身份证结算系统正式启用,参保居民在本市和镇江五家特约医院看病,凭第二代身份证可以现看现报。2011年我市与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开发了银行缴费系统,续保人员可在规定时间内凭二代身份证、居民保险参保证在我市农村商业银行19家网点缴纳保费,基金及时到帐,减少了社区和村干部的工作量,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也方便了参保居民缴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参保人员主动缴费的意识。2015年随着全市金保工程的实施,全市所有参保人员办理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七、与商保公司共担风险

创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合的经办的模式,以期能达到风险共担、费用共管、运营双营的目标。目前,扬中市已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学生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领域与商业保险公司展开合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合作经验。2014年又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向商保公司进行再保险,发挥其专业医疗监管的优势,分担医保基金超支的风险。

在我市医保中心,有句人人熟知的“工作标准”:要看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医保上下严格按照这样的高标准,开展“对党负责,让人民满意”的高效优质服务,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人性化服务和文明服务的无处不在。

第3篇: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险在覆盖范围上不断扩大,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建设,完善医疗保险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医疗费用以及医保病人等在近些年也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在资金支付能力上依旧相对薄弱,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常常会超出医保经办机构的支付定额标准,并且这一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在医保保险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过程中,医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强化自身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严格贯彻落实我国的医疗保险政策和相关规定,积极采用切实措施对费用进行有效管控,对于减轻病人医疗负担和医院的负担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对医疗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如何强化医疗保险管理,实现对医疗卫生费用的有效管理日益成为医院医保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医保机制实施的过程中,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对于控制医疗费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基于此,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结算方式进行改革完善,提高医疗保险结算方式的公平性、针对性、科学性以及效率性,积极推进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都会面临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问题,如何才能够有效管控医疗费用的急剧增长,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和利益,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医疗费用标准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依靠对医疗保险费用增长的现实调研可以发现,我国医疗保险费用的急剧增长不仅仅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保险事业的发展完善这些外在因素影响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医疗保险费用中包含了较大比例的不合理费用支出,这些不合理费用支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当前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长。除此之外,也会涉及医疗保险的费用的结算方式等。

一般来讲,很多地区在进行医疗保险资金结算时都会按照人头定额的方式进行,依靠这一结算方式能够实现对医院医疗费用的定额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急剧上涨的问题。但是实施这一医疗保险结算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它会导致医院不愿意接收重症患者,而只愿意接收低风险的参保病人。对于一些收治的重症患者比较多的省级医院来讲,由于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比较多。因此,导致医疗资金垫付现象比较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并对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切实管控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医疗保险结算方式是医疗费用管控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对于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此,对医疗保险结算方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进一步理顺医保关系,确定合理的结算方式,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结算方式进行改革完善。在一些地区,政府医疗保险机构为了切实管控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在进行医疗费用结算时常常会采用对普通病人实行总量控制,对特殊病种进行定额控制的方式,同时对于年度总住院费用以及年度总住院病人次数实施定额控制。实施这样一种管理方法,医院的预算额度一旦确定之后,其营业收入就不会再随着医院医疗服务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实施这一管理方法能够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实现进一步的规范,同时也有助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主动采取措施来避免病患过度用药、过度医疗或者过度检查等问题。对于减少诱导性医疗需求的发生,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推动医院降低医疗经营成本,完善医院全成本核算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实施这一管理办法也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一是医院的医疗保险总定额费用常常难以进行合理地预测。二是医院也难以对收治病人的数量进行控制。三是依然会存在着大病重病难以住院的问题。四是会对医院临床科室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五是医院的总定额费用标准常常比较低,难以满足病人的资金需求。

正是基于此,在制定相关的医疗保险结算方式时,一定要确保结算方式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有效缓解医院矛盾。总的来讲,实施医疗保险结算就是要在实现医院增收节支,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的基础上,强化对医院医务人员行为约束,协调好医患关系,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积极满足病人医疗需求,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四、积极探索医保费用结算方式,进一步提升医保管理绩效

在探索我国医疗保险结算方式的过程中,医院应当积极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医保资金支付方式,提高结算的科学性、公平性、效率性以及针对性。既要保障参保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也要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过快增长,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强化医院医保管理和协调工作,实现对医保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并将主要的医保指标纳入到业务科室进行目标绩效考核,提高医保政策的透明度,将不合理费用、病人满意度、医保政策执行度以及缺陷反馈等方面进行责任落实,实现对总住院费用的定额控制。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和完善医疗保险结算方式,提高医保管理的绩效:

第一,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于医保资金的投入支出力度,切实提升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医疗定额标准。第二,在进行充分严谨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后,提高医疗保险定额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积极考虑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手段、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物价变动、经济收入变动等因素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政策进行完善与修正。第三,在医疗保险资金结算方式上,需要建立完善医疗超支定额费用的分担机制,依靠参保单位、医保经办机构以及医疗单位三者进行费用的比例分担,切实减轻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负担。第四,在大病以及重病的医疗资金保障上重点体现医疗费用的补偿政策,这主要是考虑到大病以及重病在进行治疗时会消耗较多的医疗卫生资源,费用也相对较高。第五,在医保目录的制定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应当结合基本医疗需求以及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合理制定医保目录,在当前已有的诊疗项目中合理选择项目,并将其作为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切实保障医疗保险资金的最大效应发挥。在体现基本医疗需求基础上,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跟医保基金的实际支付能力进行协调,减轻医院资金垫付压力。

总的来讲,在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过程中,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科学与否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这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正是由于医疗保险结算方式的科学性会对医保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理顺医保关系,确定合理的结算方式,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结算方式进行改革完善,提高医疗保险结算方式的公平性、针对性、科学性以及效率性,进而推动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招远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孙丽,吴进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第4篇: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院经济管理;思考

医院经济管理是医院按照医学科学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经济手段,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行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就必须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把握住医疗市场运行规律,在兼顾医院社会性的同时,通过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当前医院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医保付费逐步取代传统医院收费

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加入了社会医疗保险行列,尤其是新农合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这就使医保结算中心作为代表患者付费的第三方,具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它通过与定点医疗结构的协议全面规范医院收入的同时,也改变了医院收入来源的方式,即由直接收入演变为预算收入。自此医院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医疗人数的多少,从而使医院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

2.“以药养医”逐步成为历史

以往医院收入大部分源自药品加成,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药品差价来获取。然而随着医保政策的改革,国家药品流通体制也在不断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结束了“以药养医”的时代,药品加成收入被逐步取消,医保患者目录外的药品使用也进一步得到规范,如医保结算中心就医保内费用刚性要求的规定。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改变经济管理方式,将运行效益的提高转移到医院成本控制和潜力挖掘方面,而无法继续在药品差价上找效益。

3.医院间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不再单纯只姓“公”,民间资本逐步渗透进医疗领域,民营医院开始抢占公立医院市场。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医疗市场的变化,并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去求医的理念也逐步演变成医疗机构之间争夺医疗市场的战争。公立医院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效益,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我国医院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医院忽视经济核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医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物力,尽可能的优化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节约和物化劳动的目的。医院成本管理通过其经济效果反映出来,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提高医院医疗技术的同时,通过控制运营成本,优化经济核算,从而取得最好的医疗质量,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应,成为医院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正是当前医院所没有做到的,故由此导致医院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又存在大量药品、物质和仪器设备的积压和浪费。

2.医院缺乏“经济责任制”

我国公立医院过去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社会公益性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策和政府指令干预较多。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医院各项建设和技术发展都比较缓慢。同时,由于缺少“经济责任制”,医院各级领导对医院的经济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也就不重视加强和改善医院经济管理。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医院的拨款和补贴日益减少,这就迫使医院必须有效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办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途径

1.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兼顾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医疗服务既有别于普通的商品交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由于医院是带有福利性和公益性性质的公共服务,市场不可能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有效配置,也不可能对医疗服务进行公平有序的分配。因此市场经济不仅对医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积极效应包括: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实现医患双方双向调节;提高了医院经营与经济管理的意识等。负面影响包括:重治疗,轻预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扩大了医疗消费差距,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等。要想对所有的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配置,单纯依靠市场手段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政府调控和布局,如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运用医疗服务价格调控,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供需信息实现对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医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在合适的领域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手段,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即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加强成本核算,合理使用资金

(1)增强成本意识

医院管理层要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培养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强、经济管理知识丰富、懂业务和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管理专家队伍,更重要的是要设置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经济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规范医院各类经济行为,加大经济管理力度,对内部经营管理实施监督,拓展对外合作,强化医院支出的计划性和效益性,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院的精神,千方百计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要切实落实各项经济管理措施,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督促单位和个人积极贯彻。医院可以通过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将成本控制任务分解到具体各个单位、科室和个人,并与单位科室绩效、个人晋升相挂钩,以此增强全体职工的经营意识,有效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效益。

(3)提高成本效益

医院的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怎样通过有效的资源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就正好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卫生计划和方案的制订,对改善医院的经济管理,促进医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健康发展

及时、安全、有效的医疗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基本要求。医疗护理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上下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通过改革,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和监控系统。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到医疗服务全过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比如过度医疗、滥用药的行为在管理上不作为终究要受到惩罚,是管理层对医院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通过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使运行监督、医院经济管理有章可循。尽快研究制定出入院标准、医疗护理质量标准、诊疗技术规范、用药管理规范,把这些标准纳入日常管理的内容,并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依据,从而实现“医院合理投入、医疗低成本、病人低消费、医院合理收益”的新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经济管理的改善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从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医院现阶段各项经验的总结,使医院经济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和和科学化轨道,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同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爱斌.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5):41-42.

[2]王昕.医院的经济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N].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85-188.

第5篇: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1.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促进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严控公立医院规模,逐步减少特需床位,调整设置一定比例的康复医疗和老年护理床位。重点扶持精神、儿童、传染、康复和护理等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在符合条件的综合医院建立慢性病管理中心,推行慢性病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开展“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建设活动,继续培育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为群众提供便利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启动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质量和服务水平。力争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达到10%,新增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3个。

2.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药价格改革动态调整机制,调整提高劳务性收费价格。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和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推进医疗集团实体化,建立社会多元化投资、医疗集团专业化管理、医院运行使用的“建、管、用”分离模式。加快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健康服务联合体,形成县乡联动、镇村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集团医院与辖市区医院之间的危急重症诊疗协作和转诊机制。推进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医院和县级人民医院与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直连上线,专家门诊预约率三级医院达到85%,二级医院力争达到45%,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100%。扩大日间手术试点,缩短平均住院日,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不超过9天,二级综合医院不超过8天,专科医院平均住院日比上年度有所下降。强化优质护理、临床路径管理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内涵,推进医疗机构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3.加快推进社会办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举办康复、护理院等资源短缺专业机构,最大限度放宽规划限制。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做好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衔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卫全覆盖,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机制。完善和落实支持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扶持,帮助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4.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实施基层医药价格改革,调整提高劳务性收费价格。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按不超过4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全面推行有效工时制等考核办法,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落实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基层骨干医生培训等办法。

5.构建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医疗集团、县乡村一体、对口支援等多种模式,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城市公立医院与县(市)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和预约服务等各项机制,采取特色科室共建、区域资源共享等形式,构建紧密协作联合体,帮助基层提升水平。继续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差距,支付政策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推行急慢分治、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加强医疗集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完善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机制。推进晋升职称医务人员基层轮岗制度化,做好医疗集团下派内儿科医生到社区坐诊制度。有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均开设康复联合病房,提升医疗服务协同性和效率。深化“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内涵,引导基层医务人员为签约对象特别是重点服务人群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扩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范围。

6.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创新编制和人事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原编制数按原办法管理,新增编制数由市编制部门实行备案管理、动态调整。探索编制外聘用人员总量由编制部门备案管理办法,备案管理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同等对待,实行同岗同酬。针对卫生行业特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实行年薪制等多种形式自主分配方式,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贡献突出等人员倾斜。推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

7.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面推进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规范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建设,强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加强中医机构康复病区建设,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逐步形成特色。开展我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程,选配4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为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力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力争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

1.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涵。2015年,按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标准辖区不低于52元,辖市不低于40元。加强条线间综合协调,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业务指导机制。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全面落实国家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善“三位一体”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控,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20/10万以下。继续实施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疟疾、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圆满完成中盖结核病项目二期试点工作。启动并推进艾滋病城市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计划免疫规范化建设,打造计免“安全年”,确保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开展数字化计免门诊建设,年内全市数字化门诊建成率达80%以上。规范实施慢性病防治工作,扩大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示范项目试点范围,新增脑卒中及部分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病种开展规范管理试点工作。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年内力争再建成国家级示范区1-2个。

3.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巩固妇幼保健服务年创建成果,提升妇幼保健服务内涵,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继续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儿保门诊标准化建设。2015年,全市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9%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4.健全完善卫生应急网络。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规范化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建设管理,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处置水平。力争全市各辖市区全面达到省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建成5个以上省级卫生应急示范乡镇。

5.加强爱国卫生工作。落实“健康”2015年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启动农村改厕提升工程世业镇试点工作,完成改厕任务2000户,其中生态厕所建设800户,积极探索无害化卫生户厕、污水管网收集、生态厕所等多种形式并进的高效综合改厕模式。完善覆盖城乡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提升饮用水卫生监测能力。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1.调整医疗保险政策。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全市医保政策框架,加快实行医保市级统筹。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的衔接,提升医保和救助制度运行效率。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个人对自付医疗费用部分投保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2.改革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完善总额预算下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式付费方式,优化医保结算考核方式和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原则和流程,严格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医保与医疗服务协商谈判机制。调整完善区域外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3.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以统筹地区为单位,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50元,其中财政补助部分达到380元。进一步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努力缩小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与实际补偿比之间的差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5%以上,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占比稳定在35%以上。

四、改革药品供应保障

1.优化药品流通供应机制。探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房社会化改革和医疗机构药品内外供应链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医疗机构与供应商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强化医院药事管理责任,鼓励医院处方外配,为群众提供更加放心、快捷、价廉的医药服务。

2.巩固基本药物制度。调整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康复专科及特色专科用药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切实加强用药管理,保障基层药品供应,满足群众用药需求。不断提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逐步实现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探索建立社区全专联合门诊,促进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衔接。

3.加强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与监管。严格执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制度和程序,加强网上集中采购工作,确保各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的正常供应。认真组织辖区内公立医院与入围企业进行价格谈判,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加强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考核监管,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基本药物和高值医用耗材供货企业积分考核管理和公示制度,引导供货企业遵纪守法、诚信履约。

五、强化医疗卫生监管

1.健全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推进医疗卫生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的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2.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卫生行政许可、日常监督和行政处罚等制度建设。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医疗广告、非法采供血等专项行动,维护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医疗诊疗行为,严肃查处医院分解处方、分解住院等现象。加强信息公开、多方参与和数字化监管。继续巩固和推进“阳光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院医患沟通中心建设,落实首诉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医疗风险共担机制,建立以医疗责任保险、基本医疗意外保险和无过错医疗损害救助为主的“三位一体”医疗损害赔偿救助机制。优化重组我市医疗纠纷处置流程,构建“医疗纠纷一站式调处”模式,强化保险机构在医疗纠纷处置中的作用,优化医疗生态环境,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加强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推进智慧健康建设

1.扩大基层远程会诊覆盖面。建立区域、集团及辖市远程会诊中心,开展影像、心电、检验及病理等远程诊断服务。建立集团与辖市人民医院影像协助诊断、检验及病理的集中诊断系统。各辖市(区)有2-3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影像、心电系统与集团对接。康复集团、成员医院及社区实行检验及病理集中诊断,江滨集团(江大附院、市三院、市中医院)建立远程病理诊断系统。

2.增强智慧医疗服务能力。以市民卡、居民健康卡为介质,统一全市就诊卡,实现健康诊疗信息共享。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信息,完善居民健康查询服务系统,优化预约诊疗功能,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电视、12320热线、建立自助终端助等方式,推动智能化健康管理服务。

第6篇:医保结算管理办法范文

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社区的管理服务准则将进一步升级与优化,建立多技术融合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是居民社区管理的必要途径。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环境下,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社区,改变小区传统处理工作模式,加强物业的现代化管理运营都提供了有利的服务基础。因此,使用多技术融合,合理搭建网络平台,全方位立体化构建社区信息化的管理服务平台。

关键词:

社区信息化网络;多技术融合;社区管理

1社区发展现状

传统物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快速、便捷、互动的生活模式。如物业服务效率慢、保修反馈响应晚、信息不迅速、左邻右里不相识等传统物业问题,均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居民对小区的管理及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社区管理,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了信息化的网络社区,形成了网站、网络、数据库等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社区信息服务的管理要求,应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中心等,在大数据融合的基础上组建多技术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协调等多项工作的合并。

2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大部门地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开始发展,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较好坚持了以民为本的建设思想,从单一的人工服务到现代的信息处理,从社区的单项服务到系统平台的集成服务,逐步完善和发展,整合了社区建设的资料,以数据处理的方式进入平台,通过局域网的覆盖,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公布。确保每个社区至少设有一个信息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了各种服务,例如数据统计、业务办理、收缴费用、下岗人员培训、休闲娱乐等。物业服务企业依照市场规则运作,不断提高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公告、社区通知等。传统的社区居民楼都有楼长的设置,任何通知都以楼长为传播点进行下达,现在网络已覆盖小区,可以创建社区QQ群、微信平台,完成部分工作(垃圾费的收取、宣传资料的发放、小区意见收集)。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公布小区最新的通知公告,可以通过支付宝收取公共费用等。居民有任何困难可以通过平台向工作人员反映,从而有效解决了普遍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另外,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社区平台可以添加娱乐板块,以不同年龄划分,包括老年人的健身系列与保健模块、老年大学,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模块,孩子的素质拓展模块、艺术培训等。平台模块的多样化,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整体社区的生活品质。以促进社区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前提,打破单一的社区日常事务处理模式,使社区平台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合理建设。另外,社区信息平台产品定位于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平台支持。一方面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进行信息分类、信息验证、信息跟踪,另一方面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跟踪、分析,为用户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不同的行业商家进行有效、高效的管理,方便了用户在社区中随时随地了解周边商圈信息,为用户带来最新最可靠的商家信息,为用户提供团购商品交易平台。

3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

3.1扩展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管理

为扩展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协助社区做好管理工作。在各种技术的融合下,建立各自社区的服务网站。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统筹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对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对社区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让他们能准确录入与采集信息,对整理好的信息能按时上报系统。以城市的社区信息政务发展为基础,对社区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以中小规模社区作为试点,对社区的居民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对流动人口进行备案。对社区的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养老、社保、低保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便民服务热线,搭建居民与社区人员的联系平台,也可通过微信平台传递信息。在信息平台可以开通远程教育模块,开辟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频道,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下岗职工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备案,在线完成人员再就业的培训与上岗工作,从而逐步促进信息化社区的发展。

3.2提供社区老人医疗服务

系统是一个集信息化和全科检查于一体的便携式医疗终端,通过将医疗设备与该终端对接,便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化采集及公共卫生随访、医保结算、基础医疗等功能。居民只需要在社区医疗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便能进行包括心电图、尿常规、自动血压、血氧、血糖、呼吸体温脉搏监测在内的全科检查。让居民享受专业便捷的健康体检是“智慧社区”的一个缩影。社区平台系统包括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门户、手机移动应用及面向工作人员的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手机移动应用社管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社区可以实现高效的网格化、智能化管理。而以互联网+手机/PAD模式建立的政民沟通渠道,则能让居民通过移动端APP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公告、通知、就业咨询、社区活动及所有办事流程。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端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事件一键上报到各个社区,便于相关社区第一时间处理。

3.3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共享平台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适合居民需求的信息化应用较为丰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显著提高;部门专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普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充分;规划和标准规范基本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运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公共区域视频资源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打牢智慧城市数据基础,从而推进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快速处理综治、计生、社保、医疗、教育、城管、物业等各类事务,将平台与实体社区相结合,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单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优化社区服务。利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周边业务,提供信息接入社区周边的各类服务商家,做综合性家政、外卖、物流等。同时,也可以将该管理平台应用在把控舆论导向、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

3.4加速平台的建设

选择城区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进行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强的试点项目。实现小区居民数据的采集,完成基本资源多方的共享,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启动对网格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试点智能小区建设。建成数据交换中心、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人口计生、社保、民政、公安、卫生、教育、水电气通信等部门业务系统与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应用局部范围内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并出台社区信息化管理办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