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

第1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车险费率改革 中小财险公司 机遇 挑战

2015年2月3日,保监会了《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的商业车险费率改革正式开始。

此次车险费率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开财险公司拟定费率的自,各财险公司可在自有风险数据的基础上合理拟定车险费率;二是以行业示范条款为主体,同时倡导个性化的财险公司自主拟定的条款,建立合理的商业车险条款体系;三是在“偿二代”的基础上,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方式,全方位的对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测算。

这次改革改变了传统A、B、C条款模式,由市场定价,对中小型财险公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中小型财险公司的机遇和应对策略

(一)机遇

为了满足国内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车险市场细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车险市场细分就是财险企业根据车险消费者需求的不同,把车险消费者划分为若干等级的群体,根据每个群体相同的车险消费需求,来确定营销策略。由于我国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型保险公司大包大揽的业务模式,所以我国车险市场细分还比较滞后,只是由大型保险公司进行了初步细分。车险费改后,财险公司可以自主拟定条款和费率,车险产品差异化扩大。这给车险市场细分提供了发展机会,有助于财险公司根据不同阶层客户的不同车险需求划定服务范围。

相比于大公司“瘦身”难,中小公司人员少、经营地域范围小、负担轻、成本低,再加上成立时间短,机构层级少、队伍年轻有活力,沟通成本低,管理效率高,低成本优势将有利于中小公司细分市场、精准定位,有利扩大目标客户可选择空间,有利于提高经营灵活性与自由度。

(二)应对策略

(1)成本精细化管理。由于中小型财险公司的公司规模小、分支机构少、职员少,所以成本管理的流程和阻碍相对来说比较少,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更为容易。控制好了成本才能更好的盈利。在成本精细化管理上,中小型财险公司首先要在核保核赔上下功夫,挤干核保和理赔中的水分,切实管控风险,降低赔付率,提高车险的盈利空间。其次,就是要加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加大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的检查和巡视工作,切实排除会计工作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隐患,做到数据真实和可靠。

(2)保险精细化服务。随着费率市场的逐步放开,财险公司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小型财险公司如果继续按照大型财险公司的意愿实施压低价格的策略,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费率放开之后,中小公司可以根据其组织机构少,经营灵活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推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这就可以避开中小型财险公司区域局限、定价能力不足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缺陷。

二、中小型财险公司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挑战

(1)产品差异化加大.在本次车险费率改革前,全行业使用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A、B、C条款。在条款和费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本次车险费率改革后,各保险公司在商业车险上将实现各方位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包括车险条款的差异和费率的差异,条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财险公司车险合同保障的范围不同,而费率的差异则主要现在依据不同精算能力的定价不同。中型小财产保险公司由于保费规模小、承保范围窄风险数据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少,服务水平一般,本来就无法于保险市场中的大公司抗衡,如果在费率和条款上再存在差异,将更难与大公司竞争。

(2)经营管理难度加大。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后,在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会逐渐增多,保费会下降,承保利润也会因费率厘定和市场竞争的原因而趋薄,甚至亏损,这将导致中小型财险公司在短期内发生支付困难,经营状况会因此出现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财险公司会通过抬高中介手续费和佣金的方式来保证销售,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吸收风险较高的保单进来,赔付率就会进一步上升,盈利就很难得已实现。同时中小型财险公司如果仅通过增加竞争成本的方式,试图改善恶化的经营状况,可能会导致其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应对策略

(1)利用行业知识溢出,创新盈利模式。由于中小财险公司对于车险费率的研发能力相对较低,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这就导致了中小财险公司在车险业务中综合成本率过高,出现盈利水平低下的现象。现阶段的车险盈利模式大多数都是对赔付率的测算,从而管控风险,确保保费的充足性。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财险公司认识到现阶段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纷纷开始创新盈利模式。如“车险生命表法”、“车险4+1因子法”和“车险保费充足度法”等。中小型财险公司可以利用行业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知识溢出和转移的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盈利模式,并且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盈利模式的结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车险经营体系。

(2)建立合作联盟,实现数据共享。虽然新车险费率改革放开财险公司的自主定价权利,但对于任意一家中小型财险公司来说,要真正实现自主定价,还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仅仅在数据方面的劣势就会使得其在定价上捉襟见肘。而且,如果只是参照大型财险公司所制定的费率和条款,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营状况,可能会导致经营成本太高,使得车险业务状况迅速恶化。因此,同一地区的中小财险公司可建立同业联盟,加强业务合作,相互交换车险行业数据以达到自主定价的基本数据要求,一起开发新费率,增强承保能力,创新产品并分散风险,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俊龙.机动车商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改革对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3,(03).

第2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2007年保险行业全年保费收入达到7035.8亿元;高流动性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又推动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创下了历史新高,按季度加权平均的年收益率已超过10%;保险公司将几年之前开始布局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推向深入,大型保险集团更朝着金融控股的方向大步迈进。继“千禧年”后首先完成海外上市,保险公司2007年纷纷回归A股,创造了诸多神话。如今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又仿佛带来了保险行业投资海外市场的无限机遇。

这与上世纪80年代创业筚路蓝缕、90年代深陷利差损泥沼相比,恍若隔世。

对于中国保险行业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绝佳的宏观经济背景、广阔的市场、廉价的人力资源、充足的资本,以及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资机会;让一个伟大公司成长的因素,在当今的中国似乎都已齐备。但风险也在悄悄逼近。

弄潮资本市场

中国保险行业能有今天的局面,资本市场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没。

2008年1月20日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18,下称中国平安) 公告称,其董事会通过决议,决定配售不超过12亿股A股,并发行不超过412亿元附认股权证的A股债券,用于补充资本金和对外投资。

公告时间恰逢美国次贷危机波澜再起,全球股市全面下跌,中国亦不能幸免;平安的天量增发计划被一些市场人士视为中国股市大跌的导火索。目前,此次增发能否成功还有诸多未知数,但平安的雄心已昭之天下。

2007年有三家保险公司在A股上市,填补了证券市场保险类上市公司的空白。2007年1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628;纽约交易所代码:LFC;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下称中国人寿)回归A股募集资金283亿元;中国平安紧随其后发行A股,募集资金达389亿元。

2007年底,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01,下称太保)辗转多年之后,终于登陆资本市场。虽然带有2004年亏损的硬伤,在国务院特批之下方才获得上市资格,但太保以高达38倍的市盈率定价,仍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募集资金300亿元,保险概念之火爆已登峰造极。

此外,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纳斯达克代码:CISG)也于2007年上市,成就了中国保险中介行业的第一单IPO。各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也把目标锁定在保险中介行业,资本的介入,已经让保险中介行业的收购兼并狼烟四起。

保险业上市热潮在2008年仍将继续。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正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准备年内上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328)也要回归A股。另外,还有很多中小保险公司纷纷增加资本金。

目前看来,已经上市的保险公司,会交出一份漂亮的2007年成绩单。太保于1月24日业绩预增公告称,2007年利润将比上年增加500%,主要是由于“保险业务的稳步增长和投资收益的显著增加”。中国平安也作出了利润增长超过100%的业绩预增公告。

细观各家保险公司2007年的业绩表现,也可以发现资本市场的另一作用。首先,投资收益的增加是2007年业绩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万亿元,全年投资收益相当于之前五年投资收益的总和。

另一方面,在保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资本市场的火爆,令传统保险产品号召力减弱,对投资收益分享度更高的分红、万能和投连产品,成为各家公司的主打产品。资本市场的繁荣改变了保险产品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一些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检视海外投资

目前,中国人寿市值已超过美国国际集团,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也已跻身于全球保险公司市值五强之列。高估值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市场工具。

2006年5月,央行“五号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相继在香港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试水海外投资。

2007年7月25日,中国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不仅确定了保险公司QDII投资的额度,允许保险公司运用总资产15%的资金投资境外,亦将境外投资范围从固定收益类拓宽到股票、股权等权益类产品。

此后,保险公司投资海外市场突破连连。保险资金的海外投资经历了从债市到股市、从上市前公司配售到二级市场交易这样一个过程。10月底,中国平安首家获得了换汇投资香港股市的资格,已经将换汇额度提升至15%的上限,并且投资约18.1亿欧元,在二级市场购买欧洲富通集团4.18%的股票,成为富通第一大股东,在富通董事会拥有了一个非执行董事的席位。

目前,中国人寿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中国平安集团公司和下属的寿险、财险公司等21家保险公司获得了境外投资资格。多家保险机构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海外投资换汇额度的申请。刚上市的太保也公告要在香港成立资产管理公司。2007年,以美元和港币计价的保险资产有215.1亿美元,占保险海外资产的85.9%。

由于次贷危机,很多海外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价格迫近几年来的低位,这给中国的保险公司带来了一次披沙拣金的机会。不过,专家指出,保险投资要真正驶入海外市场,还有许多风险因素需要考虑。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保险公司也先后被市场给予过这样的机会。美国保险公司将资本、技术、经验和公司治理一并出口,以战略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很多美国公司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成功将其业务国际化。日本公司则主要以购买海外资产为主,最后,多家公司因利差损而倒闭。

如今,同样的机会又摆在中国保险公司面前,他们何去何从?

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是财务投资,中国保险公司需要对海外市场的一些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包括监管规则、合作伙伴和交易对手等。另外,人民币升值因素不容忽视。如果是战略投资,中国保险公司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在战略收购之后,中国的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什么,又可以得到什么?

与美国保险公司当年的海外扩张不同,中国保险公司虽具有资本实力,但在保险产品开发、销售、公司治理等关键业务上,仍有较大差距。收购成熟市场的保险机构,会不会拖累中资保险公司的增长势头?收购之后的整合会不会存在问题?这些都是普遍令人担心的问题。

“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全球招聘解决。”一位海外保险专业人士说,“事实上,中资公司最大的问题还是公司治理。我认为,首先应引进具有海外背景的董事会成员,这样有助于从最上层推动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的发展。”

风险就在身边

“中国保险行业站在一个新起点,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保险行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情况没有变,又好又快、做大做强的主要任务没有变。”这是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1月25日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概括。

这说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保险行业仍旧是以规模成长为主。然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的增长质量、风险防控能力,就会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

2008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寿险预定利率的调整。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中国进入加息通道。扣除所得税之后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也已经超过了目前2.5%的寿险预定利率;传统的寿险产品销售乏力,各家保险公司纷纷为分红产品派发特别红利,价格竞争已经悄然开始。参与度更高的万能、投连产品,则是大行其道。预定利率一旦调整,寿险产品的价格竞争还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也更考验保险公司的定价水平。

经过费率市场化,财险市场的价格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一些产品的定价到了微利的程度,实际上是依靠投资回报支持。一些公司通过价格竞争获得保费、再以投资收益维持盈利,这种商业模式无异于将公司的命运维系在资本市场之上。目前,监管者和众多行业决策者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财险行业开始反思并向理性回归。

如今,中国股市单边上涨的情况已经不再,市场更为波动;而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萧条、各国经济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仍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波动,不仅仅会带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变化,还可能出现一些投连产品的退保风潮。

对此,监管者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我们要保证两个车轮都要正常转动。”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2007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是保险行业经营的两个车轮。两年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方面有相当大的收获,但在承保业务方面,有些保险公司却很难盈利。

第3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寿险中介;行业现状;发展思考

我国寿险行业正在经历阵痛前行的发展阶段,广铺网点,人海战术的营销模式已经显现出弊端,调整行业营销模式,提供优质创新服务,加强专业化程度,提升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大寿险公司共同关注的问题。伴随着中国保监会《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寿险行业产销分离的改革实践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无论是对整个寿险业的发展结构还是对保险中介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011年整体保险市场增速放缓,但比之出现负增长的寿险业而言,专业保险中介领域的保费收入状况则相对较好。2012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寿险保费收入9217.41亿元,同比增长2.18%,保费规模占全国寿险总保费收入的92.56%,同比下降1.8%。其中,除银邮渠道外,其他中介渠道的寿险保费收入均保持了10%以上的较快增长,保险经纪渠道更是实现了74.12%的大幅增长。全国经营寿险的公司和经纪公司已经发展到上千家,以寿险期缴业务为核心的公司保费贡献有目共睹,寿险内涵价值极高,逐渐成为主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专业保险中介企业面对的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发展优势将逐渐凸显。

一、我国主营寿险业务的中介公司,相比传统人身险公司,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1.产品线丰富而全面

中介行业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其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身份,2005年年初,上海出现了首家寿险为主的保险公司,从最初的四五家寿险公司的产品,到现在20多家寿险公司的

产品。

作为保险中介公司,分析保险行业主体公司产品策略,选择具有产品竞争力的供应商合作,建立相对完善的供销流程,搭建中介公司保障全面、市场细分、货比三家的产品体系是重要的运营环节。产品竞争力是保险中介行业的必备利器。

2.公司管理结构扁平化,运营成本较低

中国保监会起草了《关于修改〈保险专业机构监管规定〉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保险经纪机构监管规定的决定》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中拟将保险专业机构和保险经纪公司的注册资本门槛提高至5000万元,之前仅为1000万,而保险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最低为2亿元人民币。

保险中介公司的核心部门是产品营销和运营采购,管理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强、职业化,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力的营销团队,和创建强大的运维平台,保证与保险公司无缝对接,顺畅合作的营运能力是中介公司价值的重要体现。 与保险公司以产品研发、精算两核、客户服务为核心的职能构成不同,保险中介公司具备管理结构精干扁平、职能模块优势突出、经营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

3.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和家庭保障方案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这就形成了以抬高手续费,压低保险公司利润的恶性竞争环境。保险公司专属销售人员在展业过程中,一味夸大本公司产品功能,赋予其“全面的”保障责任和“丰厚的”分红利益,妖魔化所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培训体系的工作职能,不再是教授营销人员客观、专业的讲解保险产品,而是通过一套完美的销售话术,帮助销售人员在面对客户时,能够以一敌百,无往而不胜。这也是我国寿险行业发展至今为人诟病的根源所在。

保险中介公司对供应商选择的评判标准中,产品优势是重中之重。目前市场上一些具备强大股东背景的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灵活、费率低廉、投保手续简便,在投保范围、保障责任、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比国内某些大型寿险公司,更受中介公司的青睐。通过合理的产品配置,保险中介公司能够集众家之长,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专属保险保障计划。销售人员面对市场的时候可以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摆脱以产品圈客户的传统销售模式,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保障的同时,也为销售人员增强了职业信心。

4.代表客户利益的议价能力

外国保险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完善的市场环境,寿险公司的核心功能是关注产品研发、寿险精算、核保理赔、资本运作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产品营销和客户维护很大程度上由保险中介公司完成。

我国的大型寿险公司,均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个险营销团队,通过人海战术,利用营销人员的辐射广度和深度实现公司的产品推广,而非产品本身的巨大优势。专属销售人员代表保险公司单方利益,销售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个人销售佣金,考核压力,绩效奖励,大多会选择公司正在主推的产品,或者提佣比例相对较高的产品,而此类产品相对价格较高,保障责任有限,保险功能体现不足。

保险中介公司因为自身具备货比三家的功能,在产品采购环节就可以为客户做第一轮的筛选,在保障功能雷同的产品中选择出价格最优的产品上架;同时在办理理赔过程中,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服务对比,使其形成个相互制衡,保证客户利益的最大化。甚至,现在市场上有些规模较大的保险中介公司,自己聘用精算师与保险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合作,开发价格更低、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客户需求。

这些都是推动寿险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保险中介公司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为推进寿险行业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保险中介市场虽然逐步走向成熟,但因其产生和发展相对较晚,自身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能否与保险公司保持稳定的合作,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转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至今,保险公司仍然是占比最大的市场主体,个险营销渠道仍是各家保险公司核心销售渠道。虽然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关注经代渠道发展,但经代渠道更多扮演的是第二甚至第三寿险营销渠道,受重视程度有限。有了个险渠道盈利这颗定心丸,经代合作的原动力不足,这也导致很多保险中介公司依附于保险公司而存活的现象十分明显,处于在夹缝中生存的环境。

保险中介公司的盈利核心是费差,单纯依赖费差的单一利润来源让保险中介盈利模式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这种业绩不确定的情况下,保险中介的资金压力会不断增大。保险中介公司必须不断巩固自身核心价值,通过上市、集团化等资本运作模式,实现资金链持续顺畅,改善自身生存环境。

2.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运维硬件水平制约了双方合作

深度

受资本金限制,保险中介公司创建核心业务系统的能力很低,与保险公司的系统对接仍处于初级阶段。单证交接、保单录入及承保、续期维护、理赔保全服务等更多需要由人为完成,这就为数据提供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制造了障碍。运营系统能否无缝对接,已经成为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能否深度合作的重要制约。

寿险客户持有保单的时间年限较长,过程中既需要得到来自中介公司销售人员的服务,也需要来自保险公司相应的基础服务。建立强大的运营平台,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互利共赢,是双方持续稳定合作的基础。

3.保险中介公司内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保险中介公司的高管大多是在传统保险公司从业几十年的管理干部,对行业的审视及发展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通常属于企业内的革新派和领军型人物。但是保险中介公司结构扁平化,专业性强,部门职能兼并共存的现象普遍,这就对公司中层及基层员工的专业性和适应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内勤管理干部需要具备一职多能、一专多兼的素质,这样的专业人才通常也必须在保险行业拥有较长的从业时间,对保险中介行业发展具有清晰的认识,具备实干和管理的双重能力。这样的强强联合,才能够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介行业做大做强,实现长久发展。

4.与保险公司相比,保险中介公司处于市场劣势,销售人员水平两极分化

寿险无论是从我国保险营销的历史来看,还是从海外上百年的营销历史来看,以保险销售人员作为营销主体的营销体制在未来几十年仍不会改变。由于保险公司早期具有完善的销售人员培训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际作业能力的销售人员,所以,以寿险为主的保险中介公司无不从保险公司招募保险营销员作为公司组建销售队伍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对行业定位不明,很多中介公司对营销员的招募仍采用金字塔的阶梯模式,与传统保险公司并无区别,导致销售人员良莠不齐,降低了中介行业的市场口碑。

保险中介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备经营意识和管理才能的独立人。有些在保险行业从业时间较长的销售人员,自身具备较强的销售能力,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通过对行业前景的分析,主动选择跳槽到保险中介公司继续自己的寿险营销生涯。这类销售人才、销售团队才是保险中介行业最渴望的,他们是中介行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三、对我国保险中介行业未来发展,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1.我国未来保险中介公司的企业定位,应致力于打造金融化保险集团企业

金融零售业的伟大时代已经走近,专属理财规划师开始走向中国市场,私人专属服务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中高端收入家庭所关注,制定专属于自己家庭的一揽子理财保障计划成为市场趋势。保险中介具有提供“定制专属保障计划”的功能,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提供全金融理财规划服务,帮助客户打理保险保障计划的同时,提供专业的资金理财服务,使客户资产既实现保值又实现增值,会将保险中介公司的发展推向更高的价值层面。

保险中介公司为高级理财规划师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平台、运营平台、服务支持,吸引具有财务规划能力的专业人士加盟企业,将公司发展为以保险为核心的全金融保险集团,是保险中介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2.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加速产销分离步伐,提升专业中介公司市场地位,实现“专属、专业”一视同仁

中国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将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定位为专属销售人员,将保险公司、经纪公司销售人员命名为专业销售人员,从此为中介公司销售人员正名,在制度中明确了二者的平等地位。保险人从业资格证书从此取消,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销售人员共同考取保险销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具备同等展业身份。这一规定无疑坚定了中介公司从业人员的信心,为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监管机构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营销员体制改革,使具备行业竞争力的销售人员沉淀下来,肃清市场,促进中介行业快速发展。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保险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以实现劣质机构的竞争淘汰,同时制定中介机构的退出机制,使行业环境优胜劣汰,自然优化。

3.规范市场,实现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互惠共生,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公司均是保险业发展的主体,虽然保险中介公司发展起步晚,但其中立专业的功能特性已经逐渐显现,行业地位逐步提升。保险行业产销分离的趋势已成定局,新进入市场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摒弃传统个人营销模式,专注于自身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选择与经代公司合作,将销售环节外包,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克服了外资公司本土不服的天然劣势,是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互惠共生,互利共赢的最佳合作模式。

我国寿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减少劣势,增强实力。内强管理,重视人才,提高内外勤专业素质,加大企业培训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培养并留住一批与企业同生共长的专业管理干部和销售人才,提升企业自身整体竞争力。外塑形象,注重自身品牌塑造和推广,借助先进传媒手段宣传造势,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应达成共识,基于双方利益考虑,互惠共利,提升保险行业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形象,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早日完成保险业做大做强的行业梦想。

参考文献:

[1] 刘建英《我国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保险研究》2005年第10期.

[2] 林木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中国市场》2012年01期.

[3] 陈静《我国保险经纪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

第4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互联网保险风生水起走进新时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借用这句词来形容当下热闹的互联网保险,或许再形象不过了。借互联网金融勃兴之机,互联网保险业开始提速进入一轮“全面发展期”,当前以网络销售为核心的“互联网保险”,作为保险业在新技术应用浪潮下迅速成长的一个创新子业态,已经颇具规模。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底,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达291.15亿元,近三年的总体增幅高达810%;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逾60家,家数年均增长率达46%;投保客户达5436.66万人,三年间增长了5倍多。中国太保2012年年报显示,其电销、网销及交叉销售等新渠道业务收入占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的18.6%,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尽管2012年险企电子商务市场保费收入占整体保费收入不过区区0.26%,但2012年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相较2011年增长123.8%。

网络与保险“相识并不算晚”,作为一个销售渠道,互联网对于保险业并非新事物,1997年,中国保险业开出过首张电子保单,触及了互联网的大门。2000年前后,网络泡沫尚未碎裂之时,国内众多保险企业更是上演过一场“触网潮”,各类保险网站先后成立。而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碎,因商业模式不清晰、市场主体投入有限,2003年后,大部分保险类网站规模迅速收缩,有的甚至倒闭或撤销,保险行业对于网销的探索以失败告终。

到2005年,保险公司又开始重视网络渠道,纷纷加大投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保险与互联网的化学作用开始酝酿。通过与银行联网,保险公司基本能够完成网上销售、在线支付、网上理赔等经营业务,并能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后续服务,国内保险电子商务模式基本形成。直到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创新才真正步入轨道,此前互联网仅作为保险业一种新兴销售渠道和服务载体。

二、互联网保险的要义在于产品创新

互联网保险的核心应该是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保险领域,带来保险业的变革。目前关于互联网思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鉴于互联网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公平、开放、多样化、用户体验至上。在保险领域,至少应该让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消除中间环节,让产品价格尽可能低,通过用户反馈互动、逆向选择,让服务尽可能好。同时监管层应该监管到位,防止欺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传统保险机构的触网,基本做的就是互联网营销,即使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基于互联网营销的产品创新,如“险”,“怀孕险”,“求关爱”,“花容月貌险”等一批所谓创新产品引爆公众对互联网保险的关注,也让一批中小公司迅速获得大量保费,可基本是赚眼球不赚钱,因为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对公司的长远价值也并不大。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营销噱头,去掉华丽包装,此类产品其实与传统产品并无二致,有的只作简单改装。虽然价格相对传统渠道稍低,但理赔繁琐且限制条件多,很快便让互联网用户兴趣索然。

中国保险业协会编著的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将互联网保险定义为一种新兴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保险产品销售或者提供相关保险中介服务等经营活动。《报告》认为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的一场“销售革命”,但其中的互联网保险并没有真正脱离传统媒介。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这份报告是中国保险业协会与其他7家传统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合作编写的,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思维并没有贯穿《报告》。

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什么样的?泰康人寿副总裁王道南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在于通过精准定位用户,细分保险标的和风险因子,实现产品的定制化和定价的个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网上(2014年3月《财经》)。我非常认同这一理念。因为互联网的扁平化结构的特性,每个人在互联网都只是一个节点,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那么与保险传统产品通常先设计产品再投放渠道的路径不同,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路径就应该是“从渠道到产品”,即:先了解渠道用户的需求,再据此开发第一代产品,投放到渠道后根据反馈的渠道数据,开发第二代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互联网保险产品品种多样,换代迅速,调整频率较快。

华泰财险此前推出的货运险在定价个性化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去年底泰康人寿与阿里金融合作推出的“乐业保”,则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动态定价。泰康人寿创新事业部负责人毕海介绍,该产品作为健康险,费率按规定可上下浮动30%。“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动态定价,还可用几个产品接力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更宽的范围,使定价更加灵活。”该产品的定价亦可根据投保和赔付的情况予以调整,以期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诉求。另外,相比意外险等产品,健康险更具私密性和专业性,更强调个性化服务,更合适走个性化定制的路径。

“服务即产品”成为互联网保险的要义所在,也是创新的重要方向所在。产品定制化和定价个性化,意味着从以往“产品导向”向“用户和需求导向”的转变,从“我有什么卖给你”转向“谁要什么、我如何提供”。在移动互联时代,要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这需要保险公司开发出更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保险产品,但这一渠道真正要把产品销售出去,产品设计又必须简单明了,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往往是碎片化时间内瞬时做的决定,这又是“矛盾”之处。

三、互联网保险前景光明钱途曲折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带来了产品形态和价格的变化,但要真正发展壮大,则必须使之成为全新的业态。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保险公司自建在线商城或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分销,近40家保险公司进驻了淘宝,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等四家公司成立或筹建了保险电商公司。根据艾瑞咨询的预计,2016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90.5亿元,渗透率将达到2.6%。2013年底随着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业,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已形成官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兼业、专业中介以及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等五大类鼎立之势。与此同时,阿里、腾讯和京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以不同形式介入保险业务领域,和讯网也推出了保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放心保”,目前共收录81家保险公司的212款产品。2014年2月,苏宁云商和苏宁电器共同发起的苏宁保险销售有限公司获得牌照,成为国内首家拿到保险资质的商业零售企业。现在登陆淘宝、京东和讯等第三方平台,可以买到车险、意外险、旅行险、健康险、少儿险、医疗险、财产险等产品。

消费者、保险人、保险中介、第三方电商平台、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初步构成了互联网保险的生态圈。

在这个貌似要素完备、热情涌动的生态圈里,作为主体之一的保险公司,有不少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将其作为一种销售渠道,以便降低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或仅仅是出于“人有我有”的心态,先占个地盘。即使成立了独立保险电商公司的保险公司,亦多将其作为系统内产品的代销平台。

渠道的多元化倒逼保险公司必须革新内部的组织和流程,业务结构的变化则倒逼保险公司改变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业态的变化,最终可能将实现对整个保险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华人寿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赵岩对寿险电商化充满信心,他说:“包括复杂的险种、期缴,现在这些产品也开始在淘宝或一些平台销售了,今年寿险电商规模将要达到近100亿元。”2013年8月初,国华人寿传出消息,其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了保险行业首个微信商城,提供移动投保、产品展示、在线客服等功能。在此之前,这家保险公司在淘宝聚划算创下“三天一个亿”的辉煌战绩。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实质上对保险公司整个业务流程和系统提出了考验。2013年7月21―22日,在保监会举办的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班上,项俊波主席出席了此次培训班并亲自授课。会议把保险行业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放在互联网金融上,项俊波重点提及互联网技术将给保险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即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保险业的游戏规则和经营模式。从以公司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逐步转变为真正以客户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但这谈何容易?比如,网销产品的价格更低,保险公司需要为此改善流程,降低成本,对其改善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有一定的倒逼作用。又如清科数据研究中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指出,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比“单一网页”的用户黏性更高。如何为社交平台用户提品服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或许是一种新思路。除了业务流程、客服管理和支付方式需要适合互联网保险的特性,保险公司信用体系和风控模型也需要与之对接和改进。真正形成互联网保险业态,需要保险公司具有洞察互联网和金融业全局的视野。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和按互联网规则办事,改变现有的产品运营和服务模式,调整渠道和业务结构,乃至重新构造股东、企业、客户整个价值链条的运作逻辑。

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监管互联网保险,也是政府不得不积极应对的新问题。例如,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多款保险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承诺保底、无风险,而且有的投资门槛低至100元。这类理财产品,其实是万能险,但目前针对这类网销保险为名实则是理财产品的做法还存在法律监管空白点。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保险维权律师李滨公开批评保险公司不道德,他认为披着理财外衣销售的保险产品,存在骗保空间。并且当风险真正来临时,可能合同却存在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不仅不能雪中送炭,还徒增法律烦恼。

第5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按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的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有以下特点:

1.投资渠道狭窄,满足不了保费快速增长的需求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底,各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8739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为4550亿元,占52.06%;购买国债1400亿元,占16.1%;购买金融债券占9.48%;购买投资基金占5.23%;其他投资占17.13%.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已占债券总量的一半,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封闭式基金的26.3%,保险公司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收益降低,形成较大的利差损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逐年下降,2001年度为4.3%,2002年度为3.14%,与以前年度保单预定分红率5%、6%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利差损。保守估计,保险公司以前年度累计利差损高达数百亿元,已成为企业经营的历史包袱,制约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经营方式粗放集本文出自新晨

目前,保险投资还处在粗放经营阶段,面对庞大的经营资产,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思想,凭经验投资,靠天吃饭的情况比较普遍。国外比较普遍运用的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理论在国内保险投资领域还处在探讨、摸索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为空白,没有避险工具,在股票市场对保险投资开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粗放经营的结果是投资收益呈现大幅波动,不断走低。首先是保险公司收益下降,有些公司甚至出现亏损,引起股东不满,股东信心下降,对公司长期经营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客户也不满意,因为投资收益下降,造成投资连结保险客户账面价值降低,甚至出现较大亏损,购买分红产品的客户分不到预期红利,出现部分客户投诉保险公司误导的情况;第三,由于保险公司效益下降,出于成本考虑,将会减少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服务,对客户服务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也会降低等等。这些情况在社会上将造成不好的结果,既影响保险公司的信誉,对保险行业也是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使保险失去保障民众、造福社会的作用。

二、国外投资趋势

1.发展趋势

国外保险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规模大型化、经营集团化,充分发挥资本并购、投资的积极作用,走上快速成长之路。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和大型保险公司旅行者集团合并,成立新花旗集团,服务范围涉及商业银行、保险、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基金等金融业务;1999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形成了超大型金融集团;1999年,日本富士银行、兴业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合并,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瑞穗金融集团;2000年,大通曼哈顿公司收购J.P摩根,成立摩根——大通公司等。欧洲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购并潮此起彼伏,特别是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实施,促进了金融的混业经营,形成了全球金融系统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超大型跨国金融集团。保险业在这种繁荣的大背景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盈利模式本文出自新晨

国外保险业经营、承保利润越来越低,而资金运用投资收益稳定,已成为保险企业弥补承保亏损、产生利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1975年-1992年间,美国、英国和瑞士三国的承保盈利率在—8%左右,而综合盈利率还分别达到5.8%、4.5%和3%.在1996年-1999年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的承保亏损率分别为6.5%、5.7%、7.9%、8.3%、14.1%,而由于投资收益率分别为7%、8.3%、9%、5.8%、7.8%,从而保证了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

从传统的承保盈利模式向投资盈利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保险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的涌现,使金融投资具有广阔的选择范围。新经济浪潮的出现,特别是IT技术快速发展,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转换更加便利。保险业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实行管理创新的技术创新,改变了保险投资的作业方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外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对国内保险业的发展方向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我国保险投资方式的创新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促进了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对保险投资将产生长期而深刻的影响。支持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提高人市比例,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明确了保险资金运用主渠道、经营方式和市场地位。

资本市场以其高流动、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吸引了大量资金参与,融通大量资金支持了社会各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市场流通资金提供了盈利机会。保险投资深度参与资本市场,与其产生交互相关性,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如此,国内新兴的资本市场亦然。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放宽后,经营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以下几方面将成为重点选择:

1.股票投资

截至2003年末,国内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1285家,数量逐年增加。目前,香港部分银行开通了人民币业务,在内地资金投资香港股市的政策明确后,保险资金还可以投资香港股市。股票市场容量扩大,投资品种增多,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对股票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

在国外,股票是保险资金重要的选择。在日本、欧洲等国家,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20%-30%,在美国甚止占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0%,由此可见,股票市场是保险资金重要的投资场所,保险资金促进了股票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创造社会财富。

2.直接投资

按《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不能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国外保险集团迅速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对我国保险业单一经营的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保险公司目前正在经营转型,保险资金的直接投资有了很快的发展。保险公司转型方向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建立保险、证券、银行、信托等功能齐全的金融控股公司,发挥全能金融集团的规模优势、范围优势,占领市场份额,以规模求效益、保数量促质量,如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建立了集团公司,部分发展迅速的保险公司也正在积极申请组建保险集团,拓展经营范围,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提高;另一种是建立专业化的保险公司,利用专业优势,在行业细分市场上深耕细作,扩大其局部优势,如中国再保险集团等。

保险公司在集团化经营时,要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练好内功,在集团内部建立产险、寿险、健康险等门类齐全的保险子公司,并迅速扩充市场广度、充分挖掘市场深度,把保险根基打牢,这是与其他金融企业、国外保险集团竞争的基础。在保险业务没做好的情况下,盲目建立综合性集团,有舍本逐末之忧,根基不牢,难成大事,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是要充分利用其他竞争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在共同发展中求得保险业更快的发展。如各保险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思路是对的,但要注意充分发挥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的委托理财作用。特别是基金公司,有长期经营的理念,有专业的市场、行业研究人员,有素质较高的基金经理,在2004年一季度的股市行情中,部分基金获得了10%,甚至是20%以上的收益率。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基金公司的专业优势,委托经营良好的基金公司进行理财。

四、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保险公司经营目标、经营方式的转变,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扩大,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会出现相关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营创新

经营创新表现在经营思路、投资工具创新。在保险集团内部,资金运用要制订长期的经营目标,避免短期行为。一是保险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国家支持其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二是保险资金以10年期、20年期的长期资金居多,从资金的性质来看,也要求保险公司资金以长期投资为主。

要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保险公司内部要调整相应的政策,如考核、评价政策等。目前,多数保险公司的考核、评价以短期考核为主,以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严重束缚了保险投资人员的经营思想,使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去长期经营。从保险涉及的社会公众来说,也应有长期经营思想,不要看到投资账户盈利就眉飞色舞,亏损了就不肯善罢甘休。其实保险投资也存在经营风险,但从长期来看,会有比较好的盈利机会与前景。保险资金长期经营对保险公司、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有利。

投资工具创新是指针对新型的投资品种,选择合理的证券、资产组合,完成获取收益与控制风险的过程。由于保险公司不能直接投资保险业以外的企业,研究项目投资信托化就显得很有必要,如电力、高速公路、城市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稳定、风险较小,非常适合保险资金投资。保险资金不能进行这些项目的股权投资,但如将资产证券化,变成一个个信托产品,保险资金就可购买。诸如此类的金融创新不仅可以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开辟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2.资本经营

行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业内公司不断设立、消亡、兼并与资产重组的历程。我国保险业发展至今,各保险公司发展不平衡,在业务规模、资产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本身存在兼并冲动。国外金融集团的进入,加快了兼并与重组的步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的兼并风起云涌,造成了德国安联、荷兰ING等大型保险集团的出现。我国保险业做大做强有两个标准,一是保险市场规模足够大,有很大的容量,在金融领域甚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有较大的影响;二是保险集团公司的规模足够大,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巨无霸”,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融人全球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从发展的眼光看,规模是特别重要的,如果要保证竞争优势,规模也是必须的。可以说保险业的兼并与重组是大势所趋,是发展的必然。

保险业的兼并与重组的过程,也是锤炼保险投资能力的过程。保险投资除了有短期获利能力外,出色的资本经营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资本市场的风风雨雨,更多的是股权的争夺与丧失,资本在流通中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增值机会。保险资本同样具有逐利性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风险性,这是保险资金投资时需面对的客观现实。

3.风险控制

保险行业本来就是集聚风险、分散风险的,转移风险、控制风险是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投资作为风险高发区,对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保险投资风险控制程序分为风险预防、风险识别、风险发生、风险消除等。风险预防首先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投资品种进行指标评价,如设置证券购买的最大数量、最高价格等,进行诸如威廉指数、乘离率、AR指标等相关的技术指标分析,对风险进行跟踪监控,预防风险发生。尽管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投资品种有数量监督、金额管制,那是监管性约束,是不能违反的,但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风险控制金额,一旦超过,便是高风险区,必须降低仓位,作减压处理。其他指标的控制也应做类似处置。

债券在保险投资中占有的比例较高,到2003年末,国内保险公司对国债和金融债的投资金额已达到2230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总额的25.43%.2003年,交易所市场22只国债现券中,只有12只的年回报率为正数。2003年最后4个月内,绝大多数参与国债交易的机构都难逃赔钱的厄运。从票面上粗略计算,全行业的损失金额应在400亿元—500亿元之间。

保险资金参与国债交易,也遭受了巨大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应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回避风险。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金融产品创新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保险公司具有高超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不仅能减少损失,还能为保险赚取可观的收益。

在设计投资品种组合时,应以低风险品种为主,毕竟保险资金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投资设计这一环节,要充分体现风险控制意识。在风险预防方面,社保基金与保险资金有相似的癖好,社保基金选择股票以业绩稳定的地产股和资源类股票为主,对保险资金选择股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保险资金应主动规避一些风险較大的股票,如重组概念股、网络概念股等。

第6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实务新探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09-03

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成为银行极力推进的经营管理主旨内容,而考量“转型”的指标之一就是中间业务占比。这一指标往往被拿来与欧美等国际银行对比。近年监管部门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中间业务收入突发猛进,占比基本全部超过20%。在去年国际国内经济极不景气,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我国银行业亮丽的业绩年报引起社会一片哗然,种种收费问题更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去年底,三部委联合对银行各种收费问题进行调查,年初,银监会出台《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明确“七个不准”、“四项原则”。银行中间业务在此背景下走向何处、如何发展?笔者试着从目前面临的新的政策形势与经营环境,分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中间业务发展的应对策略和实务措施。

一、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对银行盈利模式的质疑以及对不规范经营的治理,难免给业界带来这样的疑虑:在现有监管体制下,中间业务是停滞还是发展?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型该如何推向深入?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仍是商业银行战略发展方向

尽管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大幅提升,但是,存贷利差收入仍占利润的80%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形成的利差保护格局仍没有改变。这也是引起社会各界对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业一枝独秀赢取巨额利润争议的焦点。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步伐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试点,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这些,都给银行业当前的经营格局带来全新的挑战。在新的政策背景和发展形势下,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方向不但不会改变,而且,发展力度将更加大。对于银行经营来说,利率市场化、民间资本进入,改变的不但是市场竞争格局,更是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躺在金山上坐享巨额利润”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要保持经营利润增长,提升非利差收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必然而且更加迫切的选择。

(二) 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但结构缺陷钳制了持续发展后劲

2004—2011年国内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8年间,中间业务收入呈四梯度地增长,2004—2005年增速较慢,2006—2007年快速发展,2008—2009年增速明显减弱,2010—2011年增速较快。整体上来说,国内银行中间业务规模迅速扩张,2011年,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合计超过4 000亿元。①

图1 2004—2011年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①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是节节攀高:

图2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情况

在中间业务高歌猛进发展的同时,其结构特点却反映了当中的隐忧。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业务品种上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售汇等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劳动密集型业务。另外就是自营贷款派生的费用,严格地说“属于附加费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业务收入”。申银万国在此前的银行业2012年投资策略报告认为,2011年中间业务高增长主要由信贷相关的顾问咨询费、承诺费等推动。这种收入结构,在2012年经济下行趋势不变、通胀压力缓解、信贷需求减缓以及指向贷款收费严格监管的条件下,要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盈利结构转型面临尴尬局面。

二、目前制约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银行经营转型过程中,中间业务收入往往被拿来与西方银行对比。其实国内银行与西方银行在经营中间业务中,存在不同的条件和政策,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这些差别,分析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才能探求到适合实际、有效发展的路子。

(一)经营模式的差异

对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以及业务品种进行对比,可见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主要集中结算类的产品和与信贷业务相关的收费,而西方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繁多,更多涉及咨询服务、投资融资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知识密集型的业务。产生这些结构性的差异,主要的原因是西方银行实行的是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等综合经营,既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资本市场业务,中间业务渠道广阔。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在为客户提供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面受到较大限制,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拓展。

(二)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步晚,金融市场的开放更是只有短短的不到10年,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中间业务发展,不论在理念认知上,还是在需求引导、服务创新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服务收费,虽然近几年推动发展较快,但一直是在质疑和诟病声中艰难行进,对“无偿服务”的眷恋每遇现实服务的不满就大面积沉渣泛起,形成左右市场的声音,银行正常的商业行为有时不得不更多考虑企业社会公民责任因素。

第7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迅速,2016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2013~2016年我国健康保险占人身险保费收入依次为10.2%、12.18%、14.80%,18.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占比达30%的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健康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较低,健康保险业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困境

截至目前,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共拓展至7家,人保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太保安联健康、以及去年批复筹建的复兴联合健康保险和瑞华健康,2016年,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共计1310亿元,同比增长178.89%。其中,和谐健康去年实现原保费收入1070.3亿元,同比增长247.44%,是5家公司中保费收入最多的一家;平安健康险原保费收入7.88亿元,增长50.66%;昆仑健康原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53.75%;人保健康原保费收入237.4亿元,增长47.49%;新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险原保费收入4887.56万元,增长727.30%。

尽管保险业务收入强势上升,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处于经营困境越发明显,从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看,除了和谐健康保险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外,其余4家健康险一季度全部亏损。其中昆仑健康保险亏损2.58亿元,太保安联健康亏损9659.19万元;人保健康亏损7272万元;平安健康亏损2506.38万元。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成功的商业发展模式,健康险定价难度大、医疗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险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场竞争不规范等原因,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处于发展困境中,成长缓慢,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宽。

(一)产品定价难度大

寿险产品定价主要依据生命表,但健康保险产品定价以多种数据为基础,各种数据同时获取难度较大,数据跟新速度快,不稳定,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人群健康保险定价基础差别很大,加大了健康保险产品定价难度。同时,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加大了健康保险定价困难程度。出现保险公司初期产品定价过高,保费收入下降,产品定价过低,后期赔付过高,亏损严重。

(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现有健康保险运营过程方式中,人、投保人、保险人、医疗结构分属不同利益集体,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健康保险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较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高额赔付支出以及佣金的上行,是健康保險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健康保险复杂的监管过程,加剧了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难度,保险公司盈利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保险行业是典型的以供给侧为主导的行业,即保险公司主推什么产品,消费者购买什么产品,而发达的保险市场应以需求侧为主导,这方面在健康险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一系列创新型产品,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险种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险种结构失衡:疾病保险占比过半,医疗保险次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大,对于长期护理险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市场上长期护理保险所占份额还不足1%。二是长短期健康险结构不合理:保险消费者购买健康险期望得到长期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具有补偿作用的医疗保险多数为短期的,长期续保通常需要一定条件,长期疾病险多数为一次性给付后终止,不能满足消费者预期的保障水平。

(四)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

国外立法规定,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可以经营健康险。而在我国健康险的运营主体绝非仅有寿险公司和专业健康险公司,财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公司均可经营健康保险,这些公司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在销售渠道上占有显著优势,使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同时我国产寿险公司在健康险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常将健康保险产品同其他产品捆绑销售降低产品价格取得竞争优势。单一的价格竞争给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使其专业优势无从体现。

二、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建议

(一)加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

首先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要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基于我国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等国民健康现状,积极挖掘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打破以往供给式的产品研发模式。其次依据实际需求有序地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例如当前应积极研发需求旺盛的长期住院医疗险、长期护理险等产品。再者延伸健康保险产业服务链,以健康保险产品为中心加强前后端的服务创新,从而实现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增强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风险管理的专业性。

(二)构建“医疗+保险”互联机制

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要实现盈利必须考量的问题就是高赔付成本。赔付成本主要与医疗费用挂钩,故健康保险公司要控制成本、稳健经营就需要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互联机制。

1.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调取被保险人的就诊记录,以核实医疗机构是否有过度医疗的迹象,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就诊行为,从而为定价提供精算数据基础。

2.保险公司在资本端加强与医疗机构联系。例如投资医疗机构从而介入医疗机构的管理,促使医疗机构规范经营,丰富健康保险服务产业链时。此举既可以控制医疗赔付成本,又可以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经营降低社会经营成本。现在部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经建立健康中心,实现健康管理,平安健康利用“互联网+”,打造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全职医生团队,成功搭建B2C、O2O线上供药网络;昆仑健康利用KY3H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入户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健康管理市场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探寻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3.给付模式变革。在建立“医疗+保险”的互联机制时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被保险人就医先垫付后索赔的模式,形成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结算的模式,简化支付手续,避免医疗机构与被保险人串通夸大医疗费用,防范道德风险。

(三)支持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建设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是加固一个国家国民健康安全保障网的有效工具。国家应规范健康保险市场,对不符合市场自由公平竞争原则的商业行为进行惩戒;给予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明确的政策支持,鼓励开办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给予与一般产寿险公司有差异的定向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控制整体行业风险。

三、结语

第8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作为首家获得互联网保险专业牌照的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如果接下来顺利通过聆讯,它不仅是首家上市的金融科技巨头,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保险第一股。

成立不到四年,累计销售逾70余亿份保单,服务近5亿名客户,上市有望冲击千亿市值。这个故事将在IPO中被反复讲起,但是能否得到投资人的一致认可,尚不得而知。

梦想照进现实并不容易。过度依赖股东,成本费率偏高,产品小而碎片化,加之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众安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众安可能因为互联网而成功,也有可能因为互联网被局限。”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如是评价。

在他看来,互联网保险的监管边界尚未明确。众安未来能走多远,业务能有多广,还取决于监管的态度。 从保险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再到证券,众安保险横跨多个领域,但是其主营的保险业务一直深陷尴尬,盈利空间也备受质疑。

保险与互联网的出发点并不相同,前者更注重风险防范,后者更在意用户体验。如何在在二者的诉求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考验着众安的智慧。

众安保险的IPO,或许并不代表互联网保险的成功,只是新征途的起点。

业务结构短板

根据Oliver Wyman报告,众安保险自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客户和已售保单数目,在中国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一。也就是说,众安成立不足四年,在客户量上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传统险企。

数字很诱人,但是背后业务结构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目前,众安主要经营的前五大险种包括退运险、意外伤害险、保证险、健康险、责任险。这五款产品占到了众安2016年总保费的64.5%。根据描述,上述险种围绕海量用户构建“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车险及航旅”五方面形成生态圈。

细究生态圈的背后,仿佛还是离不开众安股东的身影。

众所周知,众安保险是由“三马”发起的,此后更是靠着与淘宝和天猫合作的退货运费险起家,单支险种独大曾经备受质疑。

众安保险一直努力摆脱“退运险依赖症”,退运险保费在2016年业务中占比35%,2014年这一数字为77%。虽然占比下降,但仍然霸占着保费收入品种的“龙头”位置。

或许作为回报,过去三年,众安向蚂蚁金服支付的技术服务费分别为2280万元、30470万元和43770万元。

退运险下降的同时,意外伤害险占比连年上升,2016年达28.8%。这背后得益于另一个股东――携程旅游的提携。

众安的第三大产品――保证险,在过去的三年也是异军突起,相关的资产总额分别为26亿元、236亿元及617亿元,主要客户是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和小赢理财。

股东提携带来的不光是收益,也有可能是风险。2016年末,招财宝爆发侨兴债兑付危机后,众安的保证险业务,也面临一定的争议和监管风险,未来能否接着扩张,是个未知怠

虽然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业务过度依赖股东,也给众安带来不少争议。

“一旦股东收缩合作渠道,众安的获客能力将会受到影响。”前述资深人士表示。

众安的招股说明书中,核心优势方面强调了“深受股东支持”,但同样在风险因素中提及,“我们无法保证与股东签订的协议在届满后获得续新,也无法保证能够从股东的合作中获益”。

其实,此前众安也在极力摆脱“二世祖”的形象,2015年拿下车险牌照,企图发力财险最重要的领域。去年10月,保监会批复了其申报的四款网销财险产品开售。

但现实却骨感,2016年车险业务仅给众安带来372万元的保费收入。相比传统财险公司,这样的车险保费规模可以忽略不计。

“车险需要勘查理赔,一个不小心,保险公司就可能赔钱。”一位财险公司的车险专员表示,如何通过互联网找到车险合适发展方式,财险公司都在不断探索。发展车险绝非一夕之功,众安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市以后,众安的业务结构会否转型,也是业内所关心的话题。

前述业内人士称,目前得益于互联网渠道,众安的产品都是小额、碎片化的,如果将来发力于大额险种难免受到限制。其一,大额险种离不开网点和专业人员,与众安目前无线下机构、轻资产的现状并不相符合。其二,很多大额险种业务的开展,监管对于勘察理赔都有门槛的限制,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否获批开展业务,也是一道坎。

商业模式待定

众安这家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出生仅17个月就获得了60亿元的A轮融资。根据媒体披露,众安保险此次IPO募集资金或为12亿-16亿美元之间,市场推测众安保险上市后的市值或将达千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中国最大的财险公司――人保财险,目前估值只有600亿元,市盈率不到10倍。

在千亿估值笼罩下的众安,不仅有光环,还有隐忧。

2016年,众安总保费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了32.9%。但是,净利润并不理想,仅为937万元,同比下滑80%。2017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更是显示,净利润亏损3.17亿元。

利润下滑的同时是成本的高企。2014年至2016年期间,众安保险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8.6%、126.6%、104.7%,其费用率更是从35.2%一路攀升至62.7%。对于此,众安保险给出的解释是在科研、人员方面的投入增加。

“众安本来作为一家线上机构,获客主要通过产品植入不同场景,与各类平台公司的对接,营销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看来其渠道成本并不低。”前述业内人士说。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则认为,前期技术投入高是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普遍特点。目前仍为众安高增长投入期阶段,因此资本投入较大并不奇怪。

去年,众安保险宣布将技术支撑拆分出来,成立全资子公司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众安科技”)。该公司将立足金融、健康两个方向,坚持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四个领域进行长期探索。

此外,众安保险正在联手恒大、万赢证券筹备中外合资的“恒赢证券”。

从保险到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再到证券,众安保险横跨多个领域,但是其主营的保险业务一直深陷尴尬,盈利空间也备受质疑。

曹磊认为,传统险企的考核标准可能并不适合众安保险。金融科技企业一旦形成规模,增长是爆发式的。

第9篇:保险行业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负债匹配

自2003年5月9日中国人保申请设立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获批准起,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保监会已批准成立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9家,涵盖了国内主要保险公司,管理总资产已超过国内保险业总资产规模的85%。因此说,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也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乃至中国经济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与此同时,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发展始终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讨论的重点之一。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制度上的难得契机,秉承“稳健经营、内控严谨、外向开放、治理完善”的原则,将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从单纯的防范保险资金风险和提高保险资金收益角度,通过资产和负债管理的双方面突破,进而发展到更具专业性、规模性和市场引导力的金融服务公司,从过程和结果上实现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应有的定位。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行业背景

(一)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我国保险业行业加强的必然产物

总的来说,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我国保险业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保险资金运用的历史也主要是体现在1995年的《保险法》实施之后,但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却始终保持在世界一流的水准,从1999年之后的数字来看,保险业总资产从1999年的2604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522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4.47%左右。管理资产的迅速提高必然带来管理方式的变革,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

首先,当我国保险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各家保险公司都是以销售产品为主要目标,成本敏感性不高,现金流的净流入是主要的盈利模式,由于长期负债的压力是以当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增长巨大潜力为前提,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对于资金管理工作的危机感基本没有,那就更谈不上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技术。实际上,当时保险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集中”都没有形成,保费的投资权力完全由保费的收取方来拥有,管理模式的行业内分化现象也非常明显,风险累积较为突出,“保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冒险”。

其次,当我国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保险业的制度建设逐步得到重视。先是1995年的《保险法》颁布,接着是全国各家保险公司的资金“大集中”的开始,然后是1998年以“中保集团一分为三”为标志开始的分业经营,各家保险公司将集团、产险、寿险分离的同时也开始加强了保险资金的统一管理。在这个阶段,保险资金的使用开始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与此同时,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变化的复杂性也迫使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建立专门化的资金运用部门,同时期存在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制度风险又加剧了市场风险的管理难度,因此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制度存在明显的进一步创新的内生性。

再次,当保险公司独立的资金运用部门在运作中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大力提倡和推进的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制度在我国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也开始需要保险资金能够独立运作投资业务和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投资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也需要能逐步和市场接轨。因此,更具专业性、开放性和全面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自然。

(二)保险业发展的资产主导型管理更需要专业的资产管理队伍

资产负债匹配是保险资金投资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都是由负债主导逐步向资产主导过渡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检验一国保险业发达程度和保险管理制度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资产配置对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从国际惯例上看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加里·布林森(GaryBrinson)、布雷恩·辛格(BrainSinger)和吉尔·比伯尔(GilBeebower)在1991年《投资业绩的决定因素》中指出,“大约有90%以上的机构投资组合收益差别来源于资产分配的不同,而仅有少于10%的投资收益差别可由市场时机掌握和证券选择不同来解释。”由此可见,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投资业务将与保险主营业务共同发展,前者的发展地位是一个不断强化直至并驾齐驱的过程。从西方国家的数据来看,保险主营业务的发展必须依托投资业务的发展,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了发达国家保险业资产管理的工作开展和公司型建制。

从国际上保险公司发展过程来看,不仅资产负债匹配技术和管理体系在不断强化和发展,单从高管人员工作背景的变化就已经不断说明资产主导型的越发重要:保险创建之初主要是由市场销售的高手担任公司高管;第二阶段是由精算和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士通过产品创新和成本控制而进入公司管理层;第三阶段是由投资管理人员担任高管,来支撑和承担产品的创新和业务的运行。

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几十年来看,最初的保险公司高管往往都是由政府部门、银行部门等高管人员来担任,这些人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背景深厚,能快速取得业务。而正式业内培养的第一代高管人员一般都具有保险主营业务背景,然后是具备良好管理才能和技术的管理类或精算技术人员。从19世纪开始,保险精算技术不断发展,现在只要根据生命表,工作人员都已经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再经过此后的财务高管人员主导后,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高管人员往往是具有较好投资工作背景的业务专家。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在各家保险公司内部往往也具有较好的组织基础,这也构成了目前9家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我国大金融格局变革中的“混业雏形”趋势奠定了保险资产管理的基础

目前全球的金融监管主要是混业和分业两种模式,兼具其中的经营模式也往往因为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优势或财政优势而形成了事实上的混业模式。从各自推行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来看,金融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以混业制度为主。

目前由于我国尚处在发展中阶段,因此金融领域里的分业经营模式有制度上的依赖性,但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系统内各公司内在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混业发展在我国目前有一定的内生性要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规律主要取决于市场发展和监管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主要检验指标就是看防范金融业之间风险传导的防火墙是否坚固而有效。

从混业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往往是秉承金融体系中资产存量的分布规律来进行的,换言之,银行业、保险业开展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更为直接。从目前我国保险业管理办法来看,保险公司参与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难度较大,而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正好可以解决相应难题,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所在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网络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其集中化风险控制和资金优势达到保险行业向其它金融领域发展的试点作用。

二、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模式选择

(一)国际上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模式

从国际上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内容来看,主要资产包括一般账户资产、独立账户资产和第三方账户资产,三者的结构没有统一规律,根据国别、金融环境和每家公司自身的情况略有差别。但从总体来说,国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有以下特点:

首先,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业职能的主要支持在于资金融通功能,这是保险三大职能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定位的主要依据,也是其在保险业地位中的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由于保险主业资金的长期负债性特点,在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间隔中,没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管理对主业资金的增值作用,保险业的补偿和保障的两大功能也就无从发挥。

其次,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业定位就是金融服务公司,其所遵循的监管法规和业务准则的首要前提就是一种企业资金的投资行为,因此业务类型与保险业自身的业务类型相差较大,在更多情况下主要是与证券机构、信托机构和其它投资咨询机构来竞争,甚至在一些国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展业后台或者展业目标就直接是银行业务。换句话说,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国的金融体制中都具有典型的旗帜性、全面性和具备货币及资本领域双重领导力的市场形象。

再次,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目标只能是展业越加丰富和规模越来越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是由残酷的市场竞争决定的,否则保险业资产只能逐步由市场的第三方机构代为管理和投资运作。换言之,保险资产管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行业竞争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美国和欧洲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者是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不仅管理保险资金,而且成功管理其它各类资金;或者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被淘汰,保险资金被全权委托到保险业外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代为管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直面临其它TPAM(ThirdPartyAssetManagement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强大竞争,如图1和图2所示,到2001年底,美国市场上第三方保险资产管理领先的5家机构中只有2家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欧洲市场上第三方资产管理领先的10家机构中只有1家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二)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模式选择

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依法登记注册、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金融机构。但从实际准人的业务经营具体内容来看,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领域还是明显扩大,比如第29条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业务”的规定中包括:受托管理运用其股东的人民币、外币保险资金;受托管理运用其股东控制的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运用自有人民币、外币资金;我国保险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国务院其他部门批准的业务。从目前我国已批准成立的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名称和经营范围来看,保险业资产管理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极大,各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正面临难得的制度机遇,同时市场的残酷竞争也为下一步的展业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从现有的业务类型来看,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专业化和独立化的制度运作来实现化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支持保险产品创新等目标。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方面来看:首先,资产业务中主要还是金融产品投资,存量较小的保单质押贷款业务明显具备客户服务的功能,存量中的非金融产品一般主要是公司自用部分或历史遗留项目;其次,负债业务目前还主要是受托管理所在保险集团的产寿险及集团资金,尽管部分资产管理公司已开始尝试接受其它社会资金的委托业务,但总体来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甚至还没有受托管理到全部的保险资产。再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业务目前还没有开展,即使有也往往是从提高投资产品市场份额的角度出发的。因此说,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十分广大。不仅在资产业务上可以通过扩张投资渠道来实现资本市场与非资本市场产品的有效组合,还可以在负债业务上通过大力挖掘投资型保险产品和企业年金理财产品等方式来进一步争取受托其它保险公司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广大的社会资金,从而实现独立的资产管理和机构运作。

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凭借自身的投资及保险行业双方面优势开展进一步的中间业务,最终实现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管理——自主经营——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服务的四步行业发展目标。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还应该充分借鉴和吸取我国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和教训,加快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多元化突破,才能立足市场,独立防范市场系统风险,事实上,大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已经开始了业务的研究储备、人员储备和制度储备。

三、目前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瓶颈

(一)保险资产管理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相应的业内制度工作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和重视,近些年来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基础薄底子弱,保险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工作仍将是未来行业内的工作重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应该说,目前由于我国还处于金融分业阶段,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还属于部门监管和业务监管相融合的阶段:一方面,我国保险监管机构要对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机构监管;另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内容还需要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和银监会、证监会等进行良好的行业沟通。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管需要进一步专门的法规和细则。

其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委托受托关系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目前保险行业存在一定的资产管理矛盾:一方面,各保险公司在业务竞争的压力下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较高,而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制于市场的整体环境难以完全满足委托人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受托人队伍还没有达到美国TPAM的管理程度,而且在业务初期还需要给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一个成长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费率的计算和保证、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结合、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分配机制、争议的协商机制等等,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保险业本身的快速发展,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仍然停留在负债主导型的投资阶段,最终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双方面受损,这些都需要保险业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则强化。

第三,保险资产管理的其它相关外部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比如税收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传统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其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化运作模式,因此不仅需要进一步细化各种相关外部制度,更需要防范诸如重复征税等问题,否则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运作的制度优势非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反而因为增加了重复性负担而降低资金运用本身的收益和效率。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吸引人才

从业务内容上说,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种类发展速度超过了人才的引进速度,很多业务类型还需要市场上更全面、更广泛的专家人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人才的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业务人员具备市场里合格的投资技术,更需要投资技术与保险主业的产品开发、资产负债匹配等技术相融合,而且由于保险资金的规模因素,保险资产管理还需要更多具备“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能力的人才。因此一些岗位需要将人才引进和内部强化有机结合,选人录用要符合市场水准和行业匹配的多方面标准。目前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需要在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上与市场进一步接轨,充分考虑薪酬水准具备刚性的特点,进一步吸引人才、保护人才和发展人才。

(三)管理队伍专业化也是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强化的重点

由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具备期限长、收益要求稳定等行业特点,因此以长期投资为核心的投资理念是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主导理念,这些都需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队伍更具专业化水准。资产管理工作的理论技术性很强,从资产组合模型来看,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决定和预测机制本身就较为复杂,目前市场上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技术来预测资产的期望收益率的作法也越来越多,但还都没有权威的结论。根据经典理论,无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还是套利定价理论(APT),论述最多的还主要是单因素模型,而对于多因素模型,往往也就是在单因素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的尝试而已,因此在理论界尚无定论的前提下,实际的资产管理工作对管理队伍的要求就更为严格。只有在公司层面的投资技术、投资策略、风险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形成市场化的标准和方法后,该公司的投资收益与资产负债匹配能力才能真正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特征。

四、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经营战略思想

目前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制度机遇和市场机遇,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一方面,截止2006年8月,我国保险业内管理总资产已达1.7万亿元,而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增长平均在25%以上,因此9家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资产具备一定规模,其投资内在需求很大;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业在整个金融领域中的比重还远不足1/3,虽然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始终保持在证券业总资产的3倍左右,但离银行业总资产的规模还相差较远。比如至2006年4月,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达近40万亿元,占我国金融总资产的95%,而同期的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只有1.63万亿元,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认识目前的战略任务,而且需要具备在公司内外、行业内外、国家内外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可以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图或组织效力星状图来分析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如图3所示,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战略、报酬、结构和过程、文化、人员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重点关注的五大方面,而在这五个要素的组合过程中,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的特性。首先,从战略上看,稳健经营、内控严谨、外向开放和治理完善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公司型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其次,在报酬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既要按照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标准来实施管理激励,又必须在员工发展中凭借平台优势树立事业成就感的隐性激励观念;再次,从结构和过程来看,由于保险资产管理要求的技术性较为复杂,与资金有关的各方面责任压力又较大,因此,需要强调职能性组织管理的效率,同时又必须和委托人建立完善的沟通网络。而在各个产品的投资和决策过程中,更需要坚持科学、规范、严谨、流程化、投研一体化的实施过程原则。第四,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有符合自身行业特点和远景规划的文化理念,这种文化需要兼容保险行业、资产管理行业等多方面特点,其中稳健、诚信、专业、服务等内容都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企业文化导向。最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主要体现在如前所述的各类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管理人才和沟通人才。

(二)坚持多样化和差别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虽然只有9家,总体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但各家的基础情况略有差别,市场股东的背景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坚持多样化和差别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委托方的意愿。委托方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管理力量和投资团队来确定资金委托形式和额度。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分为

三类:部分超大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由于还没有做到全部受托集团内所有资金,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委托方的沟通,提高为委托方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本保险集团自身内的受托资金规模和效率;部分大中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由于目前基本上是全权受托集团内全部资金,因此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集中精力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资产管理的顺利转轨;部分中小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由于集团内资金规模较小,因此可以依靠其自身的专业化队伍,积极向所在保险集团外的整个金融市场的资产管理业务做战略渗透,为整个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做示范效应。

(三)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整个保险行业经营向资产主导型转型中的作用

当前,保险业发展仍处于由负债主导型逐步向资产主导型过渡的阶段,我国保险业正处在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义务也有责任在这项改革中承担更多的推动作用。从国际上通用的偿付能力理论和实践标准来看,责任要求理论、风险资本要求理论和加强管制风险评估框架理论等最终都要求保险公司的资产市场价值大于负债,此外还需有足够的流动资产以履行所有因债务而导致的财务责任。“技术上没有偿付能力”表示承保人未能符合由监管机构所制定的最低程度偿付能力;“实际上没有偿付能力”则表示资产的市场价值比负债低。因此单纯靠保险主营业务使保险公司在保单持有人得到充分保障和保险业运营成本较低这两个因素的权衡中达到均衡的做法是不完整的,保险公司在完善储备金、偿付能力保证金等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调投资的主导性。只有投资的收益性和流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情景测试、随机性模拟测试、资本充足测试、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检测方法才能真正实施,理论到实践的接口才能真正实现。

实际上,保险投资如果停留在负债主导的被动投资层面上也不利于保险资金本身的增值作用的发挥。在原来的投资模式下,由于保险投资是部门运作而非公司运作,投资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制度障碍。因此,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制度基础上,保险资金在投资层面上起码应该具备建议权和独立性。从资产主导型的特征来看,最主要表现两点:一则资金投资能对产品销售量产生影响;二则资金投资能对产品设计产生影响。目前阶段,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可能还难以具备双方面权利,但加强与保险主营产品设计与开发部门的沟通和建议应该是未来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基础之一。

(四)搭建保险公司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互信平台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与作为委托方的保险公司建立充分理解的互信平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区别于传统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部门最主要的制度体现就在于能施行更有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与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互信平台也需要搭建在有效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必须是成熟盈利的保险公司,而且股权有25%的空间可以留给外资和民间资本等战略投资者,这说明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拥有一个明确的外部治理结构基础。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可以为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搭建有效的互信平台,在未来的第三方资产管理中,这种互信平台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作为委托人的保险公司应当信任作为受托人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不仅是未来业务的需要,也是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重要选择,更是规模经济和成本节约的实践结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应该突破原来的部门管理依赖性,加强市场危机感,主动接受委托人的监督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保险行业内的“双赢”。

(五)建立符合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特征的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和评级体系

在发展资产管理模式的初期,保险公司也应该逐步考虑质量管理和品牌管理,目前国内已有金融机构取得了标准认证,其它金融机构也都正在积极推行这种国际化管理模式。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建立之初就应该考虑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符合资产管理行业的IS09001标准,进一步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市场的快速反应,坚持核心作用、全员参加、过程方法、管理系统方法、持续改进、事实决策和与合作方互利的原则,通过标准化进一步推动专业化。并且注重在监督管理过程中的“P—D—C—A循环”(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处置),逐步建立风险管理与整合体系审核、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投资绩效评估等子系统。

综上所述,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行业经验的重要借鉴。由于我国各保险公司的基础不同,因此应当坚持多样化和差别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险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理顺委托方与受托方关系,坚定“稳健经营、内控严谨、外向开放、治理完善”的发展战略思想,实现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突破和市场效应。

[参考文献]

[1]孙建勇.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国际比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李秀芳.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孙祁祥.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大卫·史文森.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孙键,范南.入市保险资金需把握五大功略[N].上海证券报,200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