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1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转变观念认识,把群众文化工作提高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建设。认清形势,促使人们更好更快的进行文化建设。然而就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群众文化的建设投入偏少、设施薄弱、保障不全、队伍不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重视就不能更好地解决思路的问题,也会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入和创新的问题。通过对群众文化建设目标、方向及内容的反思,我们认为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核心,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群众文化发展注重产业化和规模化群众文化建设从方法视野来说,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其产业化和规模化效应。一方面,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

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如火如荼,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建设面临重要改革,那么文化方面也要跟上经济建设改革步伐,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的深入改革,要融入视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大趋势中。

因此,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不断使群众文化向“市场文化”“、产业文化”发展,群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内容的研究,从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入手,分析和解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际,从群众的城市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生活节奏、文化口味等方面,不断采取多元化的改革手段,满足其全方位的需求,群众文化不得不融入现代意识不断进行革新,创新群众文化生活。

第2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意义;实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得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担任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国有企业里全部是知识分子,职工有着较高的文化层次,较强的参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满足企业改革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良好的服务,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新时期下,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除了是适应不断改革发展的企业实际需求外,同时还是新时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在推动党的建设,确保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加强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仅仅是实现国有企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迈进的需求,还是国有企业改革与目标实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举措。尤其在当前时期下,国有企业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切实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利益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将解决员工的实际困境作为工作的核心,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具有的前沿指挥部作用以及保证企业稳定改革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的发挥。可见,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实效性,已经成为了国有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途径。

1.2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保证了企业“四有”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要想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要全面激发企业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职工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提升纳入到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与任务中,以培养全员积极进取的精神,积极把握机遇,形成一个面向市场抓管理以及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的良好意识,只有这样,国有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才会拥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与政治保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与国内乃至国际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并且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才。所以,国有企业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以及先进的方法来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1.3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始终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全面处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针对全员思想动态应定期做相应的分析,时刻注意着职工们所在意的热点、难点以及疑点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切实维护好企业所有员工的正当权益,全面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效性、快速性运行,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此外,国有企业还可借助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良好的平台,做好“凝聚力工程”,以此提高职工对国有企业的向心力与归属感,将企业文化全面渗透到全员工作中。所以,国有企业应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树立团结一致的精神,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2.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2.1转变思想,提高意识

倘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具备实效性,那么,就必须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身上寻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即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衡量时通常只看其具体组织学习了几次,听了几次报告,一共开展了多少活动,完全忽视了最后的效果。由于存在这种只注重形式忽略实效性的行为,致使部分国有企业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见其声势而未见其效果。开展这样的活动难以获得职工的认可。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方面的错误教训,积极构建实效性的观念。把实效性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中,全面有效的发展。

2.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职工加以了解,尊重职工,关心职工,激励职工,唯有如此,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对职工实际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责任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职工的正当利益为出发点,关心职工的冷暖,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需。另外,企业还应充分体现出“情”与“活”。所谓体现“情”主要是对职工予以尊重、关心和理解,时刻散发着“人情味”,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所谓体现“活”主要是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灵活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2.3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加强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一项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创新,而且,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才会真正的得到增强。观念创新是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起新的理念,也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员工情绪当做第一信号,要将员工愿望当做第一需求,将员工意愿当做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将员工满意度、接受度、喜欢度当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比如,2003年在全国举办的“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教活动中,对所有的组工干部有了新的要求。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应拥有“公正廉洁,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同时,还必须具备“服务”的观念,以企业发展为中心,良好的服务于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支持。并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时刻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以为员工提供服务。同时,应制定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进一步扩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只要是企业与职工实际所需的,都必须全部归列到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视野与内容中。内容创新是核心,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和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所以,要求我们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充分掌握思想状况,严抓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诸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提升文化、科技以及管理这几方面的水平;方法创新是支撑,不仅要充分采用诸多的传统载体(如电化教育等),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办公;不仅要参照管理、心理以及人文学科的理论及方法,还应通过社会文化展览等思想文化阵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全面发挥,要切实让职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心灵得到美的净化。并且,还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始终走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3.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中而开展的,而企业环境是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比如,若将思想政治工作比作是一场“表演”,那么,社会环境就好比是“表演”的舞台。企业环境的不同,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各异。要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跟社会的形势发展变化,积极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及时掌握与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严抓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树立起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方式,从而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环境两者间能够协调并进。

经济建设是国有企业的中心,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加快企业经济建设持续良好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不可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也不可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倘若在经济建设外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将变成“门外汉”。所以,要求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应积极配合,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找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其才会有更大的空间,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需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及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与需各方的团结协作;另一方面,避免有思想教育单向化、处理具体问题简单化的情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就是树立起正确的实效性意识,条件是准确掌握职工思想动态,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则是保证。

4.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实效性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过程中必须努力增强实效性,树立新观念、新思想,加快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峰.对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经济师, 2009(03).

[2]王桂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研究[J].才智,2011年11期.

[3]赵怀兴.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以适应国企改革要求为视角[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4期.

[4]张希中,刘芙兰,杜建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年10期.

[5]梁健.“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国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刘志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石鹏.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第3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美丽中国”是什么样的?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是当前广泛关注和议论的话题。我想,要探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话题,必须认真研读加深理解十报告对“建设美丽中国”这一表述。

我认为“美丽中国”实质上就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中国。

何谓生态文明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可见,对“美丽中国”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自然环境,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果然重要,但不是“美丽中国”的全部内容。十报告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有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文明。我则认为这一观点只是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狭义的生态文明,而十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换言之,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好,中国就更美丽了。

“美丽中国”,民富国强,安居乐业,人民生活美。这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贫穷落后,就会挨打受欺,无美丽可言。所以,十报告提出,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那时,全民受教育程度将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贫困现象大幅减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美丽中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自然环境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感,不只是财富的拥有和物质享受,还需要有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并永续发展之所在,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获取物质财富之时,必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老百姓对“美丽中国”最直观的解读。

“美丽中国”,奋发进取,品行高尚,精神风貌美。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判断,往往是内在美重于外表美。被社会、网络上赞誉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警察”……基本上是对他(她)们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行为的赞美。中国之美丽,显然要求山青、水净、天蓝、地绿,及人民生活富裕,但是最能打动人心,最具美感的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品行高尚的精神风貌。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的良好风尚。

第4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刚才,*市长作了环保工作报告,就做好全市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部署了工作任务,讲的很系统、很全面、很有针对性。*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镇、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责任状。下面,就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应该说,这几年全市上下对环保工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创成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在大力整老污染的同时,新的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花大力气关闭了一批采石宕口、砖瓦石灰窑,对环保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保护了真山真水的生态环境,“双创”工作先后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到了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上级领导到基层群众评价都很高,成绩来之不易,与全市上下特别是环保部门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北部矿山的开采对资源保护及生态景观破坏比较严重,全市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水污染、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同时新的环境矛盾和问题也会不断产生,我们面临的环保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国家从上到下高度重视环保问题,总书记和总理就环境保护工作分别做了强调讲话,对江苏等东部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月13日,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大会,李源潮书记和梁保华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李源潮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力争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要重点解决好发展方针上的三个认识问题,做到“十个优先”,并在制度执行和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去年底,国务院专门作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省委、省政府把“环保优先”作为“十一五”期间“四个优先”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即将出台《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加强环境保护*自身发展的需要。真山真水的生态优势是*的独特优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这种资源,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子孙负责的必然选择。三是加强环境保护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发展时期,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细,从现在起,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两项关键指标将以市(县)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绝对不能超标,否则有排放的新项目就不能上,要上就要向富余的地区购买指标。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一新变化,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环保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坚持环保优先,切实抓好环保工作重点

落实环保优先的重要原则是“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当前,我们既要坚持和加快发展不动摇,巩固和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又要努力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越是在大开发、大发展的形势下,越要注意优化经济增长,不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要打破常规思路和老的办法,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要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我市的产业层次和水平。要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产业,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规定,积极治理老污染。要按照省政府要求,对化工企业逐步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坚决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无”以及污染排放不达标的小化工企业。特别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污染排放以及市区烟尘、噪声污染等问题的监管,按要求限期整改。要加大饮用水源地和矿山保护力度,今年省政府要求关闭的采石宕口9月底之前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部关停到位。三是要大力推进各项创建活动,建设生态*。“两个创成”是今年我市强力攻坚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年我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技术评估的情况看,总体是好的,但在环境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各镇、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对存在环保问题的整改,确保在国家考核前建设到位、整改到位,确保“双创”工作一次性通过国家考核。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六清六建”、绿色村镇建设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真正让老百姓看到环境变化,得到环保实惠。建设生态*是我们“十一五”发展四大目标之一。必须大力实施各类绿化工程,加快植树造林,加快采石宕口复绿,加强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把*的生态优势放得更大,确保生态*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坚持齐抓共管,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5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关键词:工程伦理;工程教育;综合素质;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78-03

在高职教育中之所以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因为许多高职学生将来所参与的工程活动作为一个个复杂系统和多要素、多变量的复合体,思维特征是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论,即不仅从技术而且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境域,进行人文伦理的价值理性思考,研究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人文与生态、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工程活动既考虑技术经济又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突显工程的社会伦理责任。

一、工程伦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以后要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与工程活动密切接触。在今天,工程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定量分析法、模型法、实验法、设计法等),将进一步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工程、社会工程等。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不仅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铸造者,而且还是新社会生活的塑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将由技术工作者升华“技术人文主义者”。他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关怀,要有把工程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生态环境的、心理的综合分析及其处理的能力。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要承担工程的社会伦理责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未来要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对他们而言,掌握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同时在技术活动中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和强烈的技术伦理道德意识同样重要。”[1]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将不再是外在于生产的社会活动,而将成为扩大了的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工程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要求结合工程院校的社会职能、办学方式作出相应的改革;高职院校除了承担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任务外,还应介入新产业和新产品的开发,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开放式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合作教育,并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目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在人脑和电脑的配合下,高效率地进行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以“增进人类福祉”为天职,肩负起相应的道德责任。

伦理的考量和冲突在整个工程过程中都客观存在着,工程活动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各个阶段都贯穿着具有伦理性质的问题。工程伦理学要批判地反思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揭示其背后的道德依据,这种推理过程所参考的一般道德原则明显或不明显地与伦理理论直接有关。

工程伦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事业,需要众多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工程活动的组织环境、工程的特点以及工程对个人、社会和自然造成的巨大而严重的后果,都迫使原有的伦理学进行反思、调整,使得工程伦理学常常能够形成自己的视角、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笔者曾对大学二年级的高职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工程伦理吗?”有90%以上的学生说不知道。

素质国际会议中将道德品质列为当代工程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另七项分别为积极进取、开拓精神、适应能力、扎实基础、学会学习、多种特长、协作能力)。

杜祥琬院士认为,工程师最需要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与对学生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必须要求对他们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之所以加强工程人才伦理教育,也是因为并且针对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诸如企业界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程伦理观念等未能通过高校教育得以有效培养和形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指出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上习惯于模仿而不是创新;设计模式上囿于刚性设计而弱于柔性设备制造系统设计;技术上偏重于工艺研究而弱于结构功能的设计研究;教育内容上只局限在技术层面,工科学生不懂得成本、经营、管理,更缺少人文修养,综合性思维与创新设计能力不足。“人文修养”的重要方面就是人才的伦理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教学条件。

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大小工程纷纷上马。国内高校的工程专业也随之趋于热门。但是,作为一门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课程,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却还处于薄弱环节。

上海一所全国闻名的岩土工程勘察院举办50周年院庆,有位德高望重的工程院院士受邀作了学术报告。据他所知,“美国排名前9位的工程学科名校,均早已开设”工程伦理“课程,而这门课在国内还是件新鲜事。难道工程只需要学开路架桥的技术,不需要学点专业伦理吗?毋庸讳言,现代大工程一旦失效或失败,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有的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也有的是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师因素”。[2]

工程伦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相交叉、相融合的学科。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迫切需要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以掌握对现代工程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的基本规则。结合专业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工程伦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这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6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第7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关键词:土地征收;政府责任;权责统一;问责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10-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集体农业用地被征收。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社会和谐大局。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对征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认为有必要以责任政府为视角,探讨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法律构建。

一、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法理念

责任政府是指一种责任明确且得到有效履行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理念。责任政府的实质是“权责统一”的法理念,“权责统一”的法理念,内在地包含着权责的对等与一致、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和完善的责任追究制三者的有机统一。

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除了公利性、利他性以外,它还有其自身的利益并利用上述机会实现自己的利益。历史证明,权力越是集中,滥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也就是惩罚制度,严密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实现责任政府的重要保障机制。责任政府的“权责统一”的理念内在要求政府出现了违法行为,必须要追究责任。问责制是责任政府建设的核心,只有建立起问责机制,建立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弹劾制度及其他各种惩戒监督制度,使得违法官员因错而异地各受其咎,才能使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依法责任意识,从而真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我国目前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问责机制存在权责划分不清、问责体系不完善、问责主体缺位惩治措施不到位和问责范围太窄等缺陷的情况下,加强问责机制的完善对于约束政府的公权力和实现政府的责任,无疑具有巨大意义。

二、完善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制度构建

(一)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建立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在土地征收中,出现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最大原因就是我国宪法没有明确界定何为公共利益。韩国《土地征收法》第2条中的公共利益规定了五个方面,即国防军事事业,铁路、公路、港口等公益事业。我们必须向上述发达国家学习,明确界定何为公共利益,并应建立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关键在于严格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征收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要明确规定县级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具有征地权。

(二)政府责任相应法律规范的完善

现行法关于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规定许多地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那么如何完善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相应法律规范呢?笔者认为,应针对我国目前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法律不规范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确立对被征收者进行补偿的原则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各种部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应该对各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了政府对被征地者给予补偿的责任,但未对土地征收补偿原则做出规定,而只是说要补偿,这显得过于宽泛,很难起到引领和规制作用,从而使征地补偿原则在我国缺乏宪法基础和保障,这也就导致了征地补偿标准缺乏相应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宪法》中,应规定土地征收中对被征地者进行补偿的原则。

2.完善对政府违法征地的处罚法规

土地违法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文件批准改为口头批准或者暗中支持;调整规划、补办手续,比如开发商看中哪块地就给哪块地,先占了再说,不合规划就调整规划,没有手续就补办手续;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名占用耕地搞建设。因此,应该完善《土地管理法》,针对政府违规征收土地的表现形式,有的放矢,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条文。

3.完善政府规定相关补偿费用标准的法规

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费用总的情况是偏低,其原因在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范围少、补偿标准不科学等缺陷。应完善政府规定相关补偿费用标准的法规,使政府尽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补偿规定。

三、创新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管理机制

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实现还在于政府责任管理机制的创新,只有责任管理机制的创新才能实现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所以应健全和创新以下责任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土地征收信息公开机制

为防止土地征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实行土地征收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公开。首先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媒体、政府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做到及时、透明、高效并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建立健全政府及其征地官员问责机制

政府及征地官员问责机制能够使政府和征地官员树立正确规范的征地意识,做到依法征地、依责任征地。首先,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官员的权力和责任,建立问责奖惩机制。其次,必须建立土地征收中严格的职责规范评价标准体系,针对征地申请、审批、公告、组织实施、补偿、争议裁决等不同环节及不同层次政府部门的岗位特点,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评价标准体系,并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定。

(三)建立健全广大失地农民参与土地征收政府责任维护机制

失地农民已成为我国社会一个广大的社会群体,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实现需要得到来自广大失地农民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当前,广大失地农民参与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维护机制,应完善以下几个参与机制。

1.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听证机制

听证会是现代民主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责任管理机制,它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过程的公开化、公平化和民主化,保障公民的权益免受侵害。在土地征收中,政府通过公开听证,可以广泛听取普通民众、专家和失地农民的意见,尽可能保证征地有关决策更符合公共利益和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凡是征用农民承包土地中涉及安置补偿等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农民有权提出听证。但是根据这一规定,土地征用中的听证程序不会自然开启,需要农民主动提起方能启动。

2.建立健全土地征收调查民意反馈机制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民众对政府的期待,对政府征地政策和行为的评价,是政府履行职责的晴雨表。因此,建立健全民意调查反馈机制,听民意、察民情,给政府征地决策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3.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公众社团组织参与机制

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标志便是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的兴盛发达,这些社团组织既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利益团体,也包括非营利组织,它们是有效沟通公民个体与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媒介。失地农民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组织,将个人意愿转化为一种群体的呼声,以期引起重视,以达到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作用。

四、完善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程序保障

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责任实现有赖于恰当的程序控制,即要更好地实现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责任,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程序保障,以此促进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顺利实现。

(一)政府责任的监督机制

责任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想有效地实现土地征收中的政府责任,还应完善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监督机制。

1.加强政府内部行政机关对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监督

要想更好地促使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有效实现,应加强政府内部行政机关对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监督。改革政府内部行政监督制度,发挥内部行政监督的整体优势,这样才能有利于消除土地征收中滥用征地权以及其他腐败现象的发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是政府要完善层级监督制度。这主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但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监督。在土地征收中,上级政府可以对下级政府的征地申请、公告、组织实施等予以监督,可以通过征地备案、行政复议、报告工作等实施监督;上级政府应该把对下级政府及其征地官员在征地过程中行为的监督纳入日常工作,用制度加以规范化,使下级政府及其官员经常处于上级政府和领导的监督之下。二是政府要完善其行政监察机关监督制度。政府应更好地发挥行政内部监督机关的功能,努力使其行政监察机关成为独立机构,实行党政分开、垂直领导,以确保其监督作用的发挥。

2.完善司法机关对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监督

司法监督作为监督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被监督对象今后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威慑、引导作用。因此,要想更好、有效地实现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必须完善司法机关对政府征地行为的监督。一是要完善人民法院审判监督机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当公众对政府行为不满而上诉至法院时,人民法院应积极、妥善、公平地做出判决,维护好弱者的合法权益,督促政府履行其责任。二是要完善人民检察院的监察监督机制。面对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完善监察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院的监督功能。对政府征地引起的案件,真正地确保检察院的独立性、权威性和行使权力的统一性,切实履行其监督职责,这样才有利于检察院利用其监督功能促使土地征收中政府责任的实现。

(二)建立经济公益诉讼机制

在土地征收中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常有发生。有权利必有救济,在国外,公益诉讼机制早已成熟,但我国仍没有建立该制度。建立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包括经济公益诉讼(或称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总之,颁布《土地征收法》及其建立相关的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环境下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加强各种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被征收人权益救济体系,有利于保护被征收人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是提高政府责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美]苏珊・罗斯・艾克里.腐败与政府[M].王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第8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随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资源、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的竞争逐渐向制度和企业文化竞争转变。对企业文化的实践与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出现在西方的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除此之外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社会效益,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对于促进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当今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整体上较为落后,观念上较为陈旧,眼界上不够开阔,“等、靠、让、推”等思想束缚仍旧长时间存在着,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甚至还谈不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这无形中羁绊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振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必要性。

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力发展黑龙江企业文化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因此,在当今各界纷纷为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具有浓厚黑土地域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针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和地缘特点,走创新发展之路。要认真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符合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对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事业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深刻影响企业与员工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其文化氛围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励和引导企业与员工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看到,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远离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文风不盛”“重武轻文”“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黑土文化逐渐得到世人关注,但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政策导向、思想理念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很薄弱,企业文化更是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这就造成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的滞后性。

在没有形成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背景下,尽管黑龙江省的文化教育并不落后,省会哈尔滨市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林立,数量上甚至在全国前列,但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人力资源上仍然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精心培养的本土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另一方面“外来的和尚也不来念经”,这无形中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地域文化创新为发展的新契机,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落后的思想,拓展黑龙江省的文化发展空间,扩大企业文化张力,大力倡导与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相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这也是振兴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其文化建设更是不容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历史证明,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种企业文化品质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时也成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区域人文精神的内核。尤其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企业的活力和优势,所以打破以往仅追求“铁饭碗”的想法而自愿选择到企业中发展,相当一部分有志青年人生志向为自主创业。因此,老工业基地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年龄倾向于年轻化,其涵纳的年轻人的人数在整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越来越代表社会精神文明的主流。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不仅代表该企业的软实力的建设以及未来竞争力的增强,更是黑龙江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承载,直接关涉到其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越来越承载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弘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以及丰富的知青文化,因此黑龙江省具有内涵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发扬。而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发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在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应打破龙江人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改革。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存在等待、观望心理;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认识上长期裹足不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导致一些问题与矛盾不断积累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怕担风险,不敢作为,导致错失了发展的良机,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应从思想上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切实解决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及精神状态上存在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人是受思想支配的,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自身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广大领导干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大胆创新。改变当前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及精神状态的落后,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打造责任文化、奉献文化、务实文化,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素质,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企业文化导向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重要性已被许多管理学家所认识,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斯和托马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写道:“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这点已被证实是出色公司的根本性特征,无一例外。……在这些公司里,下面的职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懂得他们该做些什么事,因为他们对于公司那为数不多的几条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了如指掌”,“但是,经营得较为逊色往往也有强烈的文化,不过,这种文化却误导组织削弱了其功能。这类公司关注的不是顾客,而是自己内部的人事纷争;它们重视的是数字,而不是产品,也不是制造和销售产品的人。”[2]

第9篇: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科学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体现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变成具体实践,用科学发展的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利,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求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其目的就是使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在科学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继续解放思想,消除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思想误区,深刻认识没有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失去基础和源泉;忽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从而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当前,尤其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有的地方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进行无序无度的开发,这样做不仅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且最终也会制约民生的改善。同时,还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既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兼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使人们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