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

第1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肾结石常令患者痛苦不堪。《泌尿学学报》刊登一项研究发现,柠檬酸盐不但能绑定尿液中的钙,防止钙沉积形成结石,还能防止更多结石的形成。柠檬酸盐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获取,但在柠檬中含量格外丰富。对药物不耐受的患者来说,饮用柠檬汁最好。

《泌尿学学报》刊登另一项研究建议,每天取适量柠檬汁,以2:1的比例用柠檬汁兑水饮用,效果良好。柠檬汁稀释后味道更好,尿液量也会大大增加。务必牢记:尿液越浓,肾结石危险越大。

稍胖的老人寿命更长

许多老年人都深受三高问题的困扰,尤其是那些肥胖的老年人,因此,人们觉得老年人还是瘦点比胖点好,就像那句俗语说的:“千金难买老来瘦”。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胖点要比瘦点好,甚至稍胖的老人寿命更长。

研究发现,只有肥胖超过标准体重35%~40%时,才容易导致疾病发生,体重稍微超过正常值其实更有益于健康长寿。因为胖人的皮下脂肪层较厚,抗寒、抗病能力比瘦人强,更经得起疾病的“折磨”。而瘦人抵抗力相对较弱,对环境的适应性差,特别是对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急性传染病,都比胖人的发病率高,而且预后差。研究还发现,60~70岁的老年人肌肉开始出现萎缩,男子每10年萎缩4%,而妇女则可能达到6%。女性如果从50岁时体重显著减轻的话,更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髋关节骨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体瘦者内脏下垂的发病率很高,最明显的是胃下垂。

睡眠时间和次数可能由基因决定

研究发现,人们睡眠持续时间或者次数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保证睡眠有两个很重要因素: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大约有1%~2%的人表示,他们从小就很嗜睡,几乎每晚至少都要睡足10个小时。这样的“嗜睡者”其实是正常的,他们每天都需要足够长的睡觉时间才能让身体机能正常运行。相比其他人,他们如果睡眠不够,免疫机能更容易受损。

专家总结喝酒伤身时刻表

饮酒过量有害健康。英国《每日邮报》最新载文,刊出了多位专家总结出的不同时间点酒精对人体的影响。

晚上8点:饮酒后最易兴奋。一杯酒下肚就会提高多巴胺、血清素等4种可以使大脑产生欣的化学物质水平。

晚上10点:酒后口无遮拦。饮酒两小时后,自信心会倍增,但判断力更差。

晚上11点:最不适宜喝威士忌。

午夜12点:女性醉酒更快。女性脂肪多,水分少,加之女性体内处理酒精的肝脏酶水平低,因而更容易醉酒。

凌晨2点:酒后大吃烧烤很危险。酒后烧烤吃得多,容易诱发呕吐,甚至胃出血。

凌晨4点:影响睡眠。过量饮酒使人很难进入深睡阶段,起夜次数多,醒来仍觉疲倦。

上午7点:酒后脱水导致头痛。即使半夜之后没再喝酒,血液酒精水平和脱水也可能导致头痛等宿醉症状。

上午9点:油炸食物加重宿醉症状。酒后没睡好会导致醒来时血糖偏低,想吃油炸食物。但这又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导致胃部不适。

上午11点:感觉最难受。由于肝脏、肾脏等器官都忙于处理酒精,11点是宿醉最难受的时候,更容易抑郁、焦虑和易怒,体温增加、心跳加快且血压升高。

下午1点:身体开始恢复。此时,宿醉影响减退,身体开始恢复,但仍会感觉没睡好或胃部不适。

头发可记录情绪

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头发中包含一种反映压力大小的激素皮质醇,这种皮质醇的信息可以在头发中保留至少6个月。因此,头发可以告诉你,过去半年多你过得轻松还是紧张,经受了多少压力。

即便头发脱离了身体,这种信息依然会被保留。从不同时间段生长出的头发,可以反映出那个时间点你的身体经历过什么样的变化,如受精神打击、毒物侵袭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一直留着头发不剪,过去就一直如影随形。如果说头发是过往压力、情绪的鲜活记录,那么,通过剪去长发来剪断牵挂,还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科学家找到“老年痴呆症抗体”

新近出版的《美国科学院学报》刊登一项最新研究宣称,纽约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已经研究并造出了一种“老年痴呆症抗体”。这种“老年痴呆症抗体”可以中和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的有害蛋白质――“β-淀粉样蛋白”。科学家表示,这项新研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症等复杂疾病的病理,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出可治疗多种疾病抗体的新药物。

蘑菇炒蛋有助预防胰腺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富含微量元素硒和镍的饮食,比如蘑菇炒蛋,有助于预防胰腺癌。

研究人员发现,高水平的硒、镍可以降低胰腺癌风险。富含镍的食物包括芦笋、蘑菇、梨、豆类和茶;富含硒的食品包括巴西坚果、葵花子、鸡蛋和多脂鱼类如金枪鱼和沙丁鱼。而高浓度的铅、砷和镉可促进患病几率,烟草中就含有镉。数据显示,吸烟者占胰腺癌患者的三分之一。专家推荐,鸡蛋富含硒,而蘑菇中富含镍,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蘑菇煎蛋卷,或者蘑菇炒蛋可起到预防胰腺癌的作用。不同种类的蘑菇都有此作用。

睡眠不连贯损害长期记忆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只是睡眠时间充足,但睡眠时常中断,有可能会损害长期记忆。

研究者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改变小鼠的特定脑细胞。当小鼠入睡后,研究人员向它们的大脑发射光脉冲,打断小鼠的睡眠但不影响其总体睡眠时间。在如此持续干扰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将小鼠一只只单独放入实验箱,每个箱内放有两件物品,其中一件是小鼠早已熟识的旧物,另一件是小鼠此前没见过的东西。如果小鼠能连贯睡眠,那么它观察新物件的时间比旧物长。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不连贯睡眠的小鼠对新旧物品的观察时间和兴趣相同,这说明小鼠的长期记忆受到影响。研究者由此认为,无论睡眠总时长或深度如何,一段最低限度的连贯睡眠对强化记忆至关重要。

吸烟者多吃梨能降低患癌风险

第2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临多种危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我国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人格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的5-10倍。

女性。因为拥有细腻的心思,女性比男性想得更多,她们的烦恼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过度迁就、顾虑重重和过分依赖的女性。与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症。

老年人。到了老年期,人的器官开始老化,功能出现衰退,各种躯体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其他的还有老年期谵妄、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在社区居住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型抑郁症患病率为1%-5%,70-8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一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常出现于慢性躯体疾病、认知损害和功能障碍之后,存在高自杀风险,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这三类高危人群,一旦发现心理问题,不能“无为而治”、一味忍着,需要积极应对。一般说来,出现心理不适,首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自我调节。

正确面对压力。遇到挫折时,转移注意力,暂时抛开烦恼,先做喜欢做的事。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

以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有你的精彩,我有我的自豪。立足c不一样,闪光点也不一样。要敢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学会宣泄。不顺心、不如意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不愉快情绪,切忌压抑负面情绪。

第3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农村老年慢性病人 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49-01

农村老年人一方面对慢性疾病的认识、防治知识缺乏,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照料、护理资源匮乏、资源配置不全,缺少进行休闲活动的场地和组织资源,即使有老年人活动室、运动场所及老年人协会的农村社区,能够真正起作用,吸引老年人参加活动,丰富老年人休闲活动的也只是少数。另外农村地域广阔,人口比较分散,这就给我们的社区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社区护理是适应社区居民健康要求,伴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而逐步发展的。社区护理其发展历史不长,如果从学术上看,它既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科学,又是将公共卫生科学和护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笔者通过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从事20多年的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和近几年的农村社区护理实践,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慢病的防治工作,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社区护理工作者,应该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了解社区护理工作,特别是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干预工作的特殊性。这对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完善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的概况

与城市相比,近几年农村居民慢性病的增长率更为迅速,特别是老年人,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城市患病率为19.3%,农村为18.6%,差别已不显著。由于保健意识淡薄,医学知识缺乏,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另外,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如,吸烟,蔬菜、水果、鱼虾类和豆类摄入不足,油脂类、谷类、盐摄入过多,睡眠时间过少或过多,体育运动少,治疗不规范和病情控制差使慢病对农村居民健康影响更为重要,另外,对于经济收入、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慢性病在经济上的负担更为沉重,农村居民更容易因为慢性病而陷入家庭经济危机,因此,在农村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紧迫和必要。健康促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确认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2 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的基本含义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整体服务。

社区护理的必要性 一是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带来许多相应的社区保障需求,二是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三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四是目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农村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

社区护理的常用措施有三种,一是采取教育措施,教育是给居民提供信息,鼓励他们自愿改变其生活方式,向健康化发展,如教育居民如何选择符合健康要求的膳食方法和体育锻炼方法;二是采取策略化措施,策略化是比较强烈的规劝方式,既通过一些护理活动来减少环境中导致危险的因素。如对疾病的预防注射,对餐馆的食具消毒;三是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是运用强劲的方法。如法律规定不准虐待老人、儿童,传染病的隔离,禁止吸入有害化学物质。社区护理运用这三种措施来保护居民,防止疾病及伤残,促进健康。

3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工作的特殊性

3.1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工作客体方面的特殊性

深入农村 服务的对象是农村老年病人。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它不同于医院护理工作,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是在医院集中护理,而社区护理的对象是每一户、每一个人及一些公共场所,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深入到农村,直接面向农村居民群众的。

慢性病综合防治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推广力度较大,建立了比较健全的防治网络,总结出了主要依靠城市卫生局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规模还很大,医疗资源相对较少,公共网络滞后,农民获得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机会。因此,农村的健康教育应具有农村的独特性,在农村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健康教育模式迫切需要。在农村,过咸饮食和高脂膳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豆类及奶类摄入严重不足,奶类消费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十分之一,而腌制食品的摄入明显高于城市平均每周1.7次。2002年营养专项调查显示,公众对营养知识需求较高,但合理营养的知晓率偏低,膳食行为也不尽合理,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同时并存,急需科学引导

3.2 农村老年慢性病人护理干预工作主体方面的特殊性

3.2.1 这种护理是专业化的 慢性病人往往需要专业性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因此传统的家庭照顾者已不能很好的满足老人的护理需求,需要对家庭护理者进行专门培训,要推动老人照护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老年专业护理教育,同时要建立培训机构,对从事长期照护服务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在培训。

3.2.2 这种护理是长期的、连续的 慢性病人的主要特征就是病症的长期性,因此也需要护理者的长期、连续的跟踪护理,为了照顾到农村的弱势群体,对于老年人,护理人员要定期带着简易检测仪器入户进行查体,根据老年人营养及健康状况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并且,因人而异逐步调整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在饮食运动指导方面做到具体化、形象化、长期性。例如,建议每人每三个月吃盐不超过一斤,因地制宜开展健身活动(如散步、适量田间劳动、庭院劳动、家务活动等)这是农村本土几乎不花钱的运动,但是要长期、连续的督促他们。

3.2.3 这种护理以“独立”为主 需求社区护理人员具有自主性,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下进行工作的,而社区护士特别是农村社区护士,因社区护理的管理层次少,工作范围广,经常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情况,许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结束,都靠自己去把握。因此,社区护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4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字:社区养老;内涵;问题;对策

一、社区养老的背景与概念

我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 1/5,2000 年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 8811 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 7%左右,标志着我国基本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有3856万。2000年我国城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6万,到2006年增长到382万,增加了55%;城市80岁及以上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8.4%增至2006年的9.9%,年龄结构高龄化问题显露。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的境况下发生的,而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老龄化基数之多是其他国家不曾发生的。解决城市老年人口的供养照料问题、慰问服务问题和精神支持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不是类似于的社会养老模式,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各项服务引入社区,从而实现老年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也能享受物质供给、医疗服务、法律保障、精神慰藉等需求的养老模式。它吸取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能够有效应对中国快速老龄化形势。

社区养老模式的优点:一是吸收了家庭养老的优势,满足了老年人的亲缘、地缘心态,在心理上易被老年人接受;二是社区养老不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而且可以为当地下岗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的就业压力。三是社区互助合作交流较强,有人情味,有利于社区中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四是让老年人实现继续社会化。一些身体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可以参与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机构中,帮助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这样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就会重新得到实现,就会获得来自社会及自我的认可。[1]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2008年,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十一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将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我国民政部门把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力推进,使居家养老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

三、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现象,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在社区养老保障中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政府决定和推动社区大小事务及其进度,仍然存在着大包大揽的现象,这样不能充分发挥社区基层民主作用,社区的发展规划需要按照政府规划进行,而不能按照自身需求具体调节。政府在干预社区发展的同时,也并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在支持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职能。[2]

(二)监督体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社区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事物,其相应的监督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是不完善的。虽然有些地方对社区内部服务网点进行了监督和管理,但在制度上评价网点的优劣却未给出;在各种资金补贴的使用上,也没有配套的监督评估体系。

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部门之间的多重领导和部门内部的管理。多重领导主要表现在,社区养老涉及、民政、妇联以及劳动人事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管理,使得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面临很多困难,造成资源浪费,综合合力也受到了限制;系统内部的管理则主要表现在系统内部上下级上,对社区养老不能达成共识,对社区养老资金没有制定相关的长效机制,使得社区养老发展受到阻碍。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责权不明确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但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若没有具体规范提供服务组织的行为,则会在管理上出现混乱。若没有具体规范提供服务方和接受服务方的具体权益,则会出现权益不清问题,易损害老年人的权益。

(四)国家宣传力度不够大,大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还没有被广大公众所认识,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大众缺乏参与意识等因素阻碍了社区养老的进一步发展。[3]

(五)所需资金来源不足

前面已经讲到我国的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像发达国家底子厚。我,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财力去完善社区养老制度、配置社会资源。地方财政拨款有限,社区自身筹资难度较大等造成了社区养老资金的缺乏,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随着老龄化的推进,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养老服务机构不论是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很难满足养老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压力日趋增大。当前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服务特殊困难的老年人群体,而面向普通老年群体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护理服务仅占少数。因此造成很多老年人得不到相应的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的需求大体上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生活照料需求、经济支持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慰藉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目前各地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主要还是集中在生活照料的层面,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医疗保健服务比较缺乏。由于我国未富先老,受政府财力限制,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经济实力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而且我国的社区服务专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国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四、解决对策

(一)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体制下,全能政府应逐渐转为服务型政府。对于社区工作政府有关机关应逐步放权,不可大包大揽,更不可错位越位,应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自我管理的民主和积极性。政府应该有选择性地干预,正确支持社区养老服务。

(二)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可以量化的评估体系,对社区老年人实际生活现状进行量化评估,掌握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其次,对社区内服务网点进行定期量化考核,对不能提供有效服务的网点则坚决予以取缔。最后,在社区内部建立专门负责协调工作的部门,以此来协调社区各部门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

(三)健全法律法规,明确责权

我国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社区服务的实施细则,而不是一些指导意见。对于接收方与服务方应该明确其权益,防止出现扯皮问题。明确服务收费标准。

(四)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是新型养老方式,应加大宣传期内容和其优越性,使更多的人熟悉并参与其中。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

(五)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一是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二是探索福利彩票公益金,以此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向慈善机构等非营利机构进行捐赠。四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并面向服务对象进行收费。[4]

(六)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

由政府统一规划社区养老机构,并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老年人群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完善城市社区医疗保健机构建设,定期组织老人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并治疗,并提供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使老年人“病有所医”,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城市社区娱乐运动设施建设,提供各种娱乐运动设施,鼓励老年人参加文体社交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

(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第一,可招聘相应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第二,可对社区养老服务队伍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素质。第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技能的培训,为老人排解忧烦。

社区养老作为一个新的养老模式登上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既避免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带给家庭、儿女的养老压力,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单纯的社会养老所带给政府、社会的压力。由于目前社区养老事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促进其发展,真正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谭英花.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1)

[2]丁甜.中国城市社区养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4)

[3]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11(5)

[4]郑惠强.大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群言,2012(5)

[5]陈宁.我国城市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吉林财经大学,2011(4)

第5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一 、 “智慧养老”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智慧养老”的概念开始为大众所熟知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渗入老年人现实生活。

所谓“智慧养老”,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O2O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的养老产品与服务输送体系,将健康、养生、享老送至床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康居养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养老服务产品内容及其服务供给方式等诸多要素。养老服务产品主要涵盖医疗、养老照顾、金融保险、老年教育、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产品及服务可以由第三方合作机构或养老机构提供,也可由社区服务站通过设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或者组织热心于为老服务的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其宗旨在于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产品的智能化贯穿,充分体现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的服务特色。

目前,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通过为所有老人佩戴智能腕表来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情况;加拿大魁北克省建立起老年集成服务网络(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s),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选择方式。国外的经验与事实表明,通过将适老服务资源与老年客群资源进行整合对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资本的浪费与重置。得益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也出现了智能化趋势。

二 、 社区“智慧养老”的初步发展

如前所述,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涉及到社区、养老机构以及其它第三方社会组织等。目前来看,相较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比较受老年人青睐。

就社区层面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来看,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在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较为有限,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发展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为推进我国智能化老龄产业的发展,2013年,全国老龄办成立了“华菱涉老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心”,并开始在重庆巴南地区、成都锦江地区试点推行智能化养老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2015年7月6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以365天24小时人工值守的“老街坊”养老智能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将老年人、子女及专业的健康照护团队汇聚在一起,使老人在近距离享受健康管理的同时还能够就此与子女及时沟通。

总之,“互联网+”正全面融入医疗、保健、养老等家庭服务业。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应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开发一些便于携带的智能设备,实现老年人群现实需求与信息资源的有效对接,让互联网真正贴近老年人需求,让老年人走进互联网世界。当然,这一愿景的实现还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三 、 网络世界中老年人“虚拟化生存”的现实镜像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也给以面对面交往形式为主的老年人带来了一些困惑。

第一,老年人面对科技产品时大多存在一种陌生感。随着智慧养老的诸多新事物介入老年人生活,在客观上加剧了老年人群面对智能工具时的科技隔阂感。不可否认,随着一些对网络元素较为熟悉的社会成员逐渐进入老年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老年人的这种科技焦虑症。但目前,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较大,这种“科技隔阂感”给老年人带来的负能量还需要及时得到排解。老年人学会与科学技术推动下变化无穷的世界和谐相处,学会将科技的力量转变为自身的能量,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晚年的生活质量。

第二,作为“信息的贫困者”,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的反向社会化压力加大。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老年人与中青年之间的代际数字鸿沟已经由传统社会的父代领先子代变为子代远远领先于父代,子代在网络媒介时代成了“信息的富有者”,父代却沦为“信息的贫困者”,同时也使子代借此获得了对父代知识反哺的话语权,彻底动摇了父代作为知识主体的地位。在网络社会,知识的传递、更迭速度加快,老年人由于不熟悉新媒体,掌握的信息资源远远不如中青年人群,即反向社会化。即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是信息知识的有限性仍然会导致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其心理健康。

第三,对于部分熟悉电子媒介设备的老年人而言,面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推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碎片化问题时,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如何筛选,由此产生诸如信息恐慌、信息焦虑等亚健康心理症候。尤其是在刚刚退休、以家庭与社区为主要生活场域的老年人中,这种心理症状尤为明显。

此外,由于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老年人群中高龄(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流动老人规模也在持续增大,这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老年人群在“互联网+”时代适应网络社会的难度。

四 、“智慧养老”何以可能?

随着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些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知识层次较高的老人也开始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这使得老年人群之间精神文化层面的即时互动、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就目前社区层面来看,以北京市为例,社区养老智能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6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2017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使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得到提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2017年宿州市对全市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市老龄人口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底,宿州市总人口为649.5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15.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6.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72%;80岁老年人1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22%;100岁老年人601人,占总人口的0.01%。

依据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7%),我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按照每年1%的增长速度测算,到2017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将增至110万。

二、全市养老机构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设施)747个,床位2787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9.32张。其中,农村敬老院170家,床位15263张,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民办养老机构64家,床位7492张;城镇日间照料中心75家,日托床位870张;农村幸福院438所,床位4250张。全市100张及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有9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71家(萧县20家、砀山县18家、灵璧县12家、埇桥区11家、泗县10家)、民办养老机构26家(包括埇桥区15家、砀山县4家、泗县3家、萧县2家、灵璧县1家、宿马园区1家)。全市3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1家(泗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310张床位)、民办养老机构6家(泗县2家、埇桥区2家、萧县2家)。初步搭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三、老龄人口养老情况

从生活来源情况看,全市6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0%的老人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需求,52%的老人依靠子女和亲属供养,约5%的老人依靠保险救助,约3%的老人依靠退休金。

从居住情况看,约40%的老年人口与子女同住,52%的老人单独居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轮流居住。

从老人健康情况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统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80%左右,无人照料的老人比例高达20%。

从医疗角度看,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约20%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从老人养老意愿看,居家养老符合大部分人员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抱有期望。一是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催动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二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养老压力较大,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三是部分失独家庭,在没有子女照料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四、全市养老政策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宿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XX-2020年)》、《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成立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敬老院管护工作的通知》、《关于下达20XX、2017年养老设施建设任务指导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落实老年福利,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市、县区财政从20XX年1月份起,对城镇户口80岁以上低保老人给予每月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截止20XX年12月,全市共为786名老人发放补贴94.32万元。 2017年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

2.大幅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近几年来我市五保供养标准每年按照不低于10%幅度增长,20XX年发放五保供养经费7307.4万元。2017年,供养标准再次大幅提高,集中供养由20XX年每人每年2900元提高到3600元,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2400元。

3.实施高龄津贴制度。凡户籍在宿州市辖区内的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含80周岁),均可享受高龄津贴待遇。宿州市从2013年在全市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补助标准为:对80至89、90至99、100周岁以上老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元、300元、2400元高龄津贴。对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每人每年提高到600元。2017年,共计为全市13.1万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3662.6万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

1.突出示范带动,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全市2017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20所,建设床位1870张,计划投入资金2057万元,设计全部带有室内卫生间。目前,所有敬老院已完成勘探、选址、规划设计,即将进入招投标。埇桥区祁县敬老院、永安敬老院已开工。市政府投入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即将采取公办民营方式投入使用,灵璧县、泗县、砀山县各建成了1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萧县、埇桥区也将于今明两年建成。

2.落实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采取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标准为: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0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入住率达到50%的养老机构,每个床位每月给予200元运营补贴。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的,按照其轻、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补助标准分别上浮50%、100%、200%。2017年,市县区财政拿出302万元发放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助。2017年养老机构补贴正在核查,待媒体公示后发放。

3.积极申请各级资金,不断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不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为各类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地方投入和申请上级拨款共5.3亿元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其中争取国家发改委3200万元用于养老项目建设;申请省级财政补贴22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1.3亿元用于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申请1005万中央福彩公益金建设335个农村幸福院;申请省级财政补贴500万元,并投入300万元用于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各类资金1.3亿元用于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申请世行贷款1800万美金(地方政府按1:1配套,需配套1亿元)全部用于全市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届时,农村敬老院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五、医养结合工作情况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满足群众需求,市政府自2017年开始,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家医养结合机构(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33处医院已经取得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市残联院内的二级康复医院、灵璧县的三级康复医院正在申请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一)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情况

总投资2亿元的民营安杰医养结合养生苑一期于2017年投入使用。安杰养生苑总设计6000个床位,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已与宿州市立医院实行医联体深度合作,加快其二级医院资质建设,努力创建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养老与医疗的高度融合。

(二)33处医院医养结合情况

目前,33处医院取得市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设置了养老床位,实现了单一医疗机构向以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的转变。

(三)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情况

2017年,我市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60岁以上老人纳入医养结合扶助范围,主要实施4444保障工程,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的养老问题:一是明确四个联系人:分别为亲邻照护联系人、签约医生联系人、党政领导联系人、村级干部联系人;二是签订四个协议书:分别是养老机构与本人协议书、亲邻与本人协议书、签约医生与本人协议书、乡镇与亲邻协议书;三是确立四个政府兜底:养老兜底,医疗兜底,大病兜底,临终关怀兜底;四是落实四个保险:即按最高标准代缴养老保险、代缴医疗保险、办理大病救助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六、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第7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浙江乌镇的居家智慧养老新体系正在改变着这里约1.5万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方式。

67岁的冯培祥在乌镇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晚年生活竟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前些天,冯培祥突然觉得身体有些不适,赶快叫老伴拿出一台名为“按护宝”的仪器,测量血压和血糖。测得的数据实时共享给几公里外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上提出建议:“平台上显示的健康数据有点异常,您应该过来检查一下。”

当天下午,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了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神经科专家,为冯培祥及时进行了诊治。

当养老成为全社会需共同面对的课题时,率先在乌镇试运营的“互联网+养老”体系进入全国视野。这一体系集纳了线上线下系统,通过信息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pp等,实现对老人的全方位监护。

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上平台主要指为老人在家中安装“智能居家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并利用阿里云服务器、微信、相关App等进行远程管理。负责运营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椿熙堂副总经理戴勇介绍,乌镇开启了“智慧养老2+2新模式”。该模式在乌镇原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把线上平台和线下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的全覆盖。乌镇给每位老人都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利用自动检测终端、健康管理App,持续跟踪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养老、医疗服务。

“乌镇模式”是我国养老领域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 一位居民在乌镇椿熙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卫生服务站接受心血管功能测试(黄宗治摄)

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路径是什么?专家表示,我国的养老方式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此后,居家养老与智慧养老进一步结合,成为养老a业的重要选择。

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智慧养老投入产出效益更高。有研究表明,投资建设实体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投入10万元到25万元,这意味着1000万元的投资最多只能满足100多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可以覆盖6000多位老年人,满足他们常态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因此,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如苏州市姑苏区的“虚拟养老院”通过话务中心与家庭走访的结合,为老人提供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青岛市南山区政府为1050位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智能手环,这种手环具备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客户端软件了解老人的活动轨迹,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专家表示,智慧养老不仅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和社会革新。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社区研究部主任刘建兵认为,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不仅需要搭建信息开放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需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

“仅仅依托线上不可能实现智慧养老。”戴勇表示,线上、线下必须更好地融合。在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下平台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根据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与情绪状况、家庭生活状态、社会交往情况等,把服务分为7个等级,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服务套餐,满足个性化的生活照护需求。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亟待对症下药。有专家指出,预计5年至10年内一个更加智慧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成形。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在养老领域,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突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仍显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举例说,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可由于标准不对接,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其次,数据汇聚集中有待加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博士白玫指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平台业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存在量大、异构、冗余、相斥等问题。

第8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有需求就意味着有市场,可以说,国内一个规模庞大的福祉产业正在形成。

智能化成新趋势

在智能硬件大热的今天,能让智能化的产品走进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相比与普通人,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更迫切,因为他们更需要通过辅助器具方便自己的生活。

作为涉及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和护理设备的世界级的博览会,2016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火爆空前,很多残障人士及老人自发结伴或由家人陪同前往。现场陈列着种类繁多辅具器材,平衡驱动电动轮椅、3D打印前臂肌电义肢、智能仿生手、智能导航盲杖……

据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胡向阳介绍,目前,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和超过2亿老年人。“辅助器具服务是残疾人补偿和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台现场,可以看到供人体验的头控仪、单目眼控仪和双目眼控仪,体验者在现场即可使用头、眼睛操作电脑完成打字、游戏、上网等功能,更有现场观众在使用设备的同时还不忘感叹技术的神奇。

通过肌肉电极信号的分析和智能驱动,安装了机械手的残疾人就能使用仿生手实现握手、倒水、提重物等日常活动。现场一款平衡驱动电动轮椅也吸引了很多残疾人的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电动轮椅采用分体结构,而且还装有陀螺仪路面识别系统,可以实现上坡自动增加动力和提高下坡安全性。

不少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表示大开眼界,十分高兴有这么多可用的器材,甚至在展会结束后还流连忘返。而博览会上设置的体验专区,更让普通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残障人士生活的不便。

来自瑞士峰力听力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国在福祉器材这方面欠发达,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国际领先的福祉器材是他们参会的一大目的。

养老服务业供需不平衡

国家统计局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数据显示,占GDP比重达52.8%的服务业同比去年实现增长7.6%,其中,在前8个月的服务业企业调查中,养老服务业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7.7%,一时间,社会各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上来。

一份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15年7月的我国首个《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就对外揭示了我国养老机构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紧张。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养老服务机构却普遍面临着难以对接需求的尴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三成养老机构处于亏损状态,全国养老机构平均空置率达到48%。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近日透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

据测算,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2050年的2.62亿。

“这一发展态势,对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而言,既是倒逼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李志宏说。

进军养老服务产业,日本有想法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中日老龄产业交流会上并了《日本老龄产业企业名录》。该名录共收录了63家已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或期待进入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日本企业,涵盖了养老看护服务、养老设施建设、养老福祉用品、养老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事务所所长田端祥久介绍说:“2015年底,中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43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5%;而日本早在1985年时,老龄化的比率就已突破10%,比中国提前3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谈到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时,田端祥久表示:“30多年来,日本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自2000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介护保险法》以来,养老业由日本全社会共同来承担,涉足养老服务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运营主体。”

2016年6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在中国一些城市试点导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无独有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养老保险相关体系的完善升级,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而民营企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田端祥久说。

田端祥久进一步谈到:“由于日本较中国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因此,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模式、看护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福祉用品开发方面,有调查显示,日本目前已经有4万余种福祉用品,而中国目前仅有2000余种。因此,一方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拥有丰富的经验与产品,未来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相关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将非常多,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相关企业期待进入中国市场。”

资料链接

第9篇:老年人健康指导意见范文

抽文:从全世界来看,居家养老是基础,中国更是如此。而旅居养老或许是人生养老过程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如今人口老龄化正在跑步进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并且,老龄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表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而四川早于全国2年进入老龄社会,成都的老龄化程度更是高于全省、全国,如今平均每10个成都人中就有2个老年人。

就此,不管是做儿女,还是当父母,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眼下都应该关心这个话题:以后我们到哪里去养老?我家的老人怎样养老?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生命过程。

走出去的精彩 旅途中的彭健康

人老了,退居一隅,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这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在。如今儿孙的事依旧在身,需要老人们为后辈继续操些心。但也有不少人被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的慢性病纠缠,难言生活质量,养老成为一种沉重的问题。其实,夕阳无限好的,老年是人生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如何结合自己情况享受生活,对于即将到来的晚年,或许是一个平滑的过度。

在中国,除了喜欢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还有一批老人,喜欢山水人文,足迹天南海北,既弥补了年轻时没能出去走走的遗憾,又提升了老年生活质量。他们选择在养老机构里一边养老,一边游历名山大川,这种候鸟式、游走性的旅居养老形式,身心皆可得以调养。老龄社会将成为人类常态,从全世界来看,居家养老都是基础,中国更是如此,而旅居养老或许是人生养老过程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旅居是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茶园采茶,动中养心

长时期在大都市里,对身心的确有很多不利,对养老当然不是最好。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生命健康的天然基础,山清水秀好山好水,养长寿之人,调亚健康人,疗生病之人。

《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也解释了人与自然的依附关系,强调人要顺应天地,作好天人合一。如中外那些长寿村落,包括前苏联的高加索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维利巴姆巴、中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无一不是在远离城市,山峦绵延、环境清幽,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远离了城市,不仅仅PM2.5很低,且负氧离子纯净含量高。有研究表明:氧气充足的环境对肿瘤的防止非常重要,癌细胞是厌氧细胞,有氧运动和富含负氧离子的环境有很好的疗养效果,像青城山这样环境清幽的地方,负氧离子是北京这样大城市的数百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ichail V. Sitkovsky教授研究还发现,高氧呼吸促进了抑癌的CD8 T细胞向肿瘤内部B透。到名山大川旅居,不但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灵,还可以调理身体机能,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在大城市,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嘈杂的生活环境,浮躁的人文环境,很容易让人烦闷。《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情志过用”。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进一步说明了情志和疾病是有关系的。如果情志处于“过用”边缘,出门又看到嘈杂的工地,闻到汽车的尾气,听到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声,对情绪的伤害不言而喻,对身体也会有影响。如果出门见青山,流水潺潺而过,鸟儿婉转的啼鸣,环境清幽宁静,心中郁结很容易一扫而空。

我今年62岁,十年前因肾癌而养生,因养生而基本离开城区居住。现在我来到青城山已经快十年,既接受到优良山水对身心的滋养,又结合中国古代《黄帝内经》的养生经典之道,将践行出来的十二养生法则融入生活,以此指导自己的全部生活。如学习传统、因天之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习练功法、调养情志等等。我现在已快十年没有吃过西药啦!偶感小疾自调而愈,医院体检,身体的各项指标也呈现年轻化。我想是自己给了自己的健康,也是青城山给了我良好的自然环境。如今我有时也到成都,但已经觉得不适应成都的环境了。我觉得那些老年人们,如果有多到山清水秀的名胜区旅居,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黄帝内经》中说:“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西方的进化论认为生命源于自然,而中医更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天地间精气物质氤氲化合而孕育诞生,并适应天地运动变化基本法则才能成形生长、进化繁衍。人生于天地间,养于天地间,在人造的城市居住是人类不得已的选择,人老了抵抗力差更是容易生病。好在远离成都市不远的地方,还有青城山这样的世外桃源,给我们留下了续命良方。我也要感谢癌症,它让我醒悟,认识到健康不能离开自己这个“人”,让我在尚能补救时找到了健康的养生养老生活方式。

编者手记:青城山下的旅居养老

在和彭老师交流过后,我们编辑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青城山下一个叫长寿村的村落。这里的村民90岁的很多,80岁的还被叫小伙,是渴望长寿的人都向往的地方。这里因长寿而出名,也有四面八方的人赶来,想看一看青城山的风光,也在这里养出健康长寿。在青城山下的兰苑颐养中心,我接触了很多到这里旅居的老人,他们精神矍铄,步履轻盈,比很多同龄人的气色要好。这些老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来自黑龙江,有的来自海南,有的来自浙江。 兰苑舒适的居住环境

他们每天在兰苑养老中心吃住,白天出门观赏青城山风光,晚上回来享受青城山的幽静和疗养。他们没有年轻人那么忙碌,所以不赶时间,可以慢慢领略青城山的风景、文化、环境。在和兰苑颐养中心经理杨刚聊天时,他告诉我们,两年多的时间,这座养老中心从开门营业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床位有老人入住,越来越热闹。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对来自河南的老年夫妇,聊天的时候,得知他们通过兰苑颐养中心在全国各地的基地,已经去过东北和海南,青城山是他们的第三站。他们都不到60岁,退休以后时间充足了,跳了一段时间广场舞,觉得还是要出去走走,他们的养老方式就是旅居。他们还告诉我,旅居养老中心的好处在于居住和生活非常便宜,一个月只需两千多元。年轻人有青年旅社,老年人也有自己的旅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