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二月二的传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月二的传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月二的传说

第1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 复习词语: 冒着危险 千辛万苦 漆黑一团。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根据下面的提示,把故事的内容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传说,两条恶龙吞食了日月,天地间(),大尖哥和水社姐吃尽了()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又()降伏了恶龙,最后,他俩却化作了青山,守卫潭边。]

4. 两条恶龙吞食了日月,这是故事的起因;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了恶龙,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他俩却化作了青山,守卫潭边,是故事的结果。三个方面连起来说清楚,就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讲故事,首先就要按顺序。

【设计意图】 本课的复习安排了两个内容:字词的复习和课文内容大意的概括。教师设计了一个有层次的选择词语填空。加上教师对于这个填空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把握了课文的梗概,也初步了解了叙事性课文表达的一般规律,还为课后练习中“讲故事”这一目标的落实做好了铺垫。

二、 与文本相遇:领悟精妙,凸显表达意识

1.出示学习要求:① 默读课文。看看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哪些表现打动了你,感动了你?画出相关的词句。② 反复朗读你所画的词句,想想这些地方为什么打动了你,感动了你。

2. (出示:“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哪里看出人们没有一点办法了?你看他,眉头紧锁,无可奈何的样子,这就是一筹莫展的意思。别人不敢,大尖哥和水社姐却敢,这就是挺身而出的意思。谁能将他们无所畏惧的样子读出来?

【设计意图】 神话传说类课文一般文字浅显,内容易懂,乍看上去缺少“抓手”,但细读之后会发现,本文中的一些成语和重点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是很有特点的,可以让学生反复品味、感悟和朗读。

3. 一个“挺身而出”,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大尖哥水社姐寻找金斧头和金剪刀的过程中,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4. (出示:“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千辛万苦”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些词写到了他们吃的苦多?“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课件映示,师介绍:阿里山由连绵起伏的十八座大山组成,最高峰达到2600多米。山上树木茂密,荆棘丛生。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一团中,他们如何翻越这一道道山岭的呢?

5. 真是吃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一句。

6. (出示:“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可想而知,战斗有多么激烈!你能把现在内心的想法说给大尖哥和水社姐听听吗?

7. 这是为民造福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呀!(齐读)

8. 你能把激战恶龙这一个情节讲给同学们听吗?怎么才能讲得生动、感人呢?可以抓住课文中生动的词句,加上动作与表情,也可以用上自己的词语。学生练习后先在小组里讲一讲,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来讲,教师相机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能讲一讲这个故事,这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讲故事不同于复述课文,本册教材中课后要求讲故事的只有两篇课文,因此,本课的教学还承担着如何教会学生讲故事这一任务。本课设计了当堂练习讲“激战恶龙”的片段,把讲故事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并且在课堂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授之以渔,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讲故事。

三、 与编者相遇:个性感悟,凸显价值意识

1. 大尖哥与水社姐让人们重又见到了光明,自己却化作两座挺拔的青山,默默无语、静静地守护着这一潭碧水,让我们深情地记住这两位英雄的名字,齐读最后一段。

2. 出示图片:这就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它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

四、 与作业相遇:拓展延伸,凸显阅读意识

1. 把《日月潭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

2. 推荐阅读《神农试百草》《女娲补天》。

第2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1、“龙抬头”,其实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

2、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3、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龙抬头有什么忌讳

1、出嫁女儿,忌在娘家过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不能回娘家的原由,主要是在古代因为小媳妇新婚后,到二月初二的时候便不能住在娘家了,而婆家人为了让小媳妇早日回婆家而流传出来的俗话。演变到后来,若是小媳妇一直在娘家住,婆家人会在二月初一就把小媳妇接回家去。

2、忌在娘家分娩。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思想下,在古人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就等于是男方的人。而妇女生小孩肯定是要见血的,产后还会有一些恶露排出体外,所以在古人看来是非常污秽的事。女人回娘家生小孩等于把“霉运”带回家,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等于把好运带回家的,与之相冲,所以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不动针线,不用剪刀。在我国古代,龙被古人看作是神圣的象征。“龙头衔”这天因此多了些禁忌,以防伤害到苍龙,影响全年的运气。

龙抬头有什么风俗

二月二这一天的时候,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这天祭拜土地神。土地公又被叫做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方,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还有放鞭炮等相应的活动。

龙抬头可以做什么活动

祭龙: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熏虫: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龙抬头可以洗澡吗

第4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期间,南方部分地区有祭社习俗,即庆祝土地公生日。北方则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1、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三月三拜蚩尤说法。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2、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其不仅是汉族节日,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地处中国文化与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驻马店市号称天中,历史悠久,民俗资源丰富,传统习俗深厚,充分显示出当地人民勤劳、善良、淳厚的品格与渴求人生安康、日月祥和的不息向往。

而普遍盛行于安徽与河南交界的新蔡、息县等地一带的剃毛头便是颇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事项、人生礼仪之一。

传统、沿袭、变化

农历二月初二,天气阴冷。我提前一天来到了新蔡县顿岗乡顿岗村,听说二月二这里将有3个儿童要剃毛头。

按规矩,儿童剃毛头,也叫剃“喜头”、剃“龙头”,是在6岁时和12岁时。过去主要是看家庭条件好坏决定,如果6岁时家庭条件不允许就要等到12岁时再剃。至于剃头的日子,一般放在春节后的二月初二,故有二月二,剃龙头一说。其主要情节有贴对联、花轿接干亲、闹干亲、编花辫、剃头、下河捞盆、送花辫、宴请宾客等,表达加强友谊、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成才之意。在所有的活动中都要燃放鞭炮、吹奏唢呐,还要放一种用钢筋和钢管焊制的自装火药的铁炮。有钱人家还要请电影、歌舞之类,有的更是请上两班唢呐打擂比赛。所有这些都在显示家庭富足、有面子,更是为了喜庆和热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里的人们也会简便而行,为了不耽误春节后出去打工或做生意,也就不拘泥于时日,会在春节前后选一吉日把头剃了,不过都会在二月二之前。

刚下过一场雨,满街的泥泞。在村里先是转悠了几圈,感受到小街的质朴。很多村民并没有做什么事情,大都在街道两旁的还没有盖起来的新房房场里闲聊,或在一些小店的门口说笑,还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大人群里跑来跑去,打闹嬉戏,给阴天里小村的沉郁平添了一些生气。看到这些孩子,我想有的可能还不到剃头的年龄,有的可能早已完成了这一最初的人生礼仪。问及人群里的一个年纪稍大的村民,剃毛头有什么典故,或者说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却说不知道,这都是老辈子人留下来的,于是很多人都这么附和,谁也说不清楚个所以然来。但提起剃毛头的热闹和过程,大部分村民都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自然村民们还热情地告诉你,今天村里谁谁就要剃毛头,说着还要领你去观看。

活泼好动的杨家明。刚上学的小家伙十分聪明可爱,很招左邻右舍乡亲们的喜欢,在孩子们中间也很有“威信”。

我最先被人领到顿岗村第3村民组的杨从斌和黄秀芳家,他们的儿子杨家明今年正好6岁,明天就要剃毛头。近年慢慢殷实起来的杨家在村里是大户人家,所以剃毛头是一定要办的,并且还要办得体面一点儿。初一这天上午就要有贺客了,待客要持续到第二天的中午。特邀的厨师和唢呐班陆续赶到,连第二天才用的轿子也提前来到了。初一中午和晚间宴请宾客时,唢呐班要不停地吹,绑在树上和放在屋顶上的高音喇叭把声音送出好远,在村里回响。杨从斌家今天主要是为第二天的事情做准备。为了热闹,杨家还请来了“歌舞”班子。杨从斌说,现在家家有电视了,电影没人看了,又喜欢上了歌舞。

这天晚上我就睡在杨家,休息前和杨家的堂伯坐了很久,老人从剃毛头到村里的变化,说了很多,也让我感到了农家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轿、迎干亲、剃头

二月二这天是最热闹、最紧张的一天,杨从斌家起床很早。天依然是阴沉沉的。小家明家很早就有人来贺喜,在知客的安排下准备吃早饭。另一边,主人则忙于准备去接干亲。待对联贴好,穿饰一新的小家明上了花轿,一声铁炮轰响,鞭炮齐鸣,迎干亲的队伍出发了。开路的自然是唢呐班,后边依次是“迎”字旗、花伞、彩旗、花轿和贴了双“喜”字的面包车。

杨家明长长的头发被扎成六个小辫。

小家明的干妈家也在一条街上,路很近,所以很快就到了。小家明的干爹也要放上一挂鞭炮,以示迎亲,然后散上香烟。唢呐一直吹着。小家明的干妈把早已准备好的一身从头到脚的新衣服给他换上,再为他挂上一串红线串起的红包。小家明的干爹干妈分别坐上面包车和花轿,在又一阵铁炮和鞭炮声中从另一条路线被接到小家明的家里。下轿后相熟的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自然要闹上一阵子,抹上花脸,以示喜庆。

接着便是剃头。男孩子剃头要按几岁找几个女孩子先把头发编成几个小辫子,一个女孩子只能编一个。剃头师傅也是按岁数找,6岁找6个,12岁找12个。现在为了方便也就只找1个。

毕竟头发从小留了这么长时间,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会生出对自己头发的深厚感情来,一旦说要把自己的小辫子都给剃掉,小家明玩耍时尽管不在意这事,真的要剃了,他还是满心的委屈,依恋之情想不到在小孩子身上也表现得那么真切和酣畅,小家明是怎么也不愿意了。他先是和其他孩子跑到了离家仅50米远的自己上学的学校里,藏了起来。眼看离中午越来越近,贺喜的亲戚朋友大都到了,可就是找不到小家明。他的一个叔叔终于把他弄了回来,不一会儿就又不见了。剃头总是要剃的,小家明最后还是在父母的“软硬兼施”下不得不就范,不过在特意找的几个小姐姐为他编小辫时,还是费了好大的劲。

小家明的父亲把蜡烛点上,三炷香敬上,又把纸烧上。顿时,门外鞭炮齐鸣,唢呐吹起。剃头师傅开始剃头。剃头时的披布自然是主人家亲自新买的三尺红布。

下河、龙女、捞盆

头剃过后便是下河。小辫子剃掉后,和一面新镜子、一把新电灯、一把新剪子及新的香皂、毛巾等一起放在一个铺了三尺红布的新脸盆里。下河捞盆时,脸盆还要放在一个更大的新洗衣盆里,为的是下河时盆便于浮动。这个村的村边就有一条不小的河流。下河的队伍中比接干亲时又多了一张被双棍抬起的供桌,供桌上放着香、烛、烧纸和四个果盘。

丰盛的宴席。菜肴虽不高档都是家常菜,品种丰富,透出主人的好客与豪爽。

村西河边,杨正学的女儿杨倩剃过头刚刚捞完盆回家。遇见杨倩的人们都笑着喊她为“龙女”。这就是许许多多“龙抬头”传说在乡土中的潜移默化吧。

河边已集聚了好多看热闹的人。杨从斌夫妇把一点供品放入河中,剩下的便被孩子们一哄而抢。他们又点香、烧纸、磕头,祝福儿子前途无量,一生平安,之后把盆放入河中。因风大河宽,盆需要有人在岸边用长竹杆掌控着,以免被风吹得太远。为了让唢呐班吹得时间长一些,撑竹杆的人就故意地走得很慢。小家明的干爹在下游等着捞盆。他怕相近的人在他捞盆时把他“闹”入河里,就把干儿子抱在怀里,在如此冷的天里让人们有所顾忌。果然,人们不敢在他捞盆时与他乱“闹”了。待盆捞上来后,主人会向人群撒上一通香烟和糖果,又一挂鞭炮响起来,接着是把捞起的东西送到干亲家,以示永世修好,大队人马再回到主人家大宴宾客。

宴席、礼终、人散

二月二中午的这顿招待干亲的宴席是两天来最为丰盛的。这两桌男女分开的主席都要放在主人家的正屋吃,同时每桌都要有7个人相陪,每桌8人,中间还不能退席,表示发财与圆满。席间,干亲还要给一直吹奏的唢呐班与忙和的厨师封“红包”。一般情况下,这两桌宴席都要吃到很晚才散去。至此,一次“剃毛头”的人生礼仪方告结束。

第7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封开县春节习俗

春节是封开县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纷纷回家团聚。群众过节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陆续开始,大搞室内外清洁卫生、备年货,妇女忙于 裹糍、蒸年糕,迎接新年。年制品以糯米糍为主,有时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还有油炸糖环、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实心),解放后还时兴炸角子、做云吞、汤丸等等。 除夕前还有送迎灶君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备三牲、酒礼祭拜。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主人情况,因此民 间对灶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烧香敬拜,希望灶君上天时为其说几句好话。 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团年饭”,酒菜丰盛。农村许多地方,习惯全家大小在厅堂围着火 盆直至天亮,称之为“守年”。炉灶用谷壳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烟火,并点“长明灯”, 以示“长庆”好意。不少地方还习惯留“隔年饭”,以示“年年有余”。 零时开始,放炮竹“接年”。城里人还走上街去转一圈,意是新年“行大运”、“行好 运”。城乡烟花炮竹不断。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习惯吃甜汤丸、面条,也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见面,均敬礼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红包、糖 果。各家备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招待宾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气洋洋。 年初二为开年日,许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年初一吃斋、吃素的,此日即宴丰餐 盛。 此后,各地都习惯相互拜年,走亲戚,访好友,城乡呈现一片节日欢乐气氛。醒狮 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串乡贺新年,受贺者要备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 有舞狮采青、武术表演,放鞭炮、送红包等,观看场面人潮如涌,热闹非常。县境大洲 泗科的陕筋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和采茶戏等民间传统节目,在四乡巡回表演,还到毗邻 广西苍梧县木双等地演出。 年初七为“人日”,一般不出门,不探亲访友。 元宵节 许多地方过元宵习惯吃汤丸,示意新的一年开始“心中有数”。县境内南丰 和金装望高过“元宵节”则比过除夕、年初一还要热闹。渡头城西庙是日举办炮会,许 多商户或居民合伙备金猪(即烧猪)拜菩萨,祈求神灵保钻在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炮地内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

第8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大约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这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节气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还可能诱发各种疾病。

【习俗由来】

按我国的风俗,每到大寒节气,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

尾牙源自于福建莆田拜土地神的习俗。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许多商家都会都会为土地公祭奠,这种祭奠活动称“做牙”,从二月份开始,一直到年底十二月,每逢农历初二、十六都是做牙的日子,因为二月二是一年当中第一次做牙,称“头牙”。而到大寒的十二月二十六就是“尾牙”。做牙的日子一般都要比平时吃得好,到了尾牙那就是老板犒劳员工的时候了,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也在大寒节气,据传说汉代始规定于腊月初八为祭祀腊神的日子。腊神是指一些管理与农业有关的神,比如管水利、管土地、管虫害等诸神。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

腊月二十三是大寒节气的又一个节日,为祭灶节。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常用的灶神联上也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字句。

【精神起居养生】

大寒节气时虽然处处银装素裹,大雪压枝,但怎样也掩饰不住春的气息,对春的期盼使人们怀藏着希冀。此时蛰伏一冬的阳气蠢蠢欲动,冬的收藏做得好坏决定着春的生发的调达与否,比如说冬天受寒伤阳,春天必会得春瘟。就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体现。顺应节气好好善待自己的身体,调畅情志、适宜锻炼、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是每一个节气的养生宗旨,只有保持长期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健康道路进入良性循环。

【饮食养生】

腊八节的起源,说法很多:有关于释迦摩尼的传说,有关于朱元璋的传说,还有关于岳飞的传说……总之这个节日,喝粥是一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喝粥一定要慎重。由于粥易于吸收,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喝粥最好以粗粮和豆类为主。煮粥的时候也有讲究,应当注意在充分煮熟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豆子的完整性。研究证明,豆粒和米粒的完整性越好,则消化速度越慢,血糖上升越慢。粗粮豆类混合粥的好处在于,这类粥食体积大,饱腹感好,既不像米饭那样进食速度快、填充效果差,也不像白粥那样胃肠排空快,容易饥饿,非常有利于糖尿病人控制饥饿感。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大寒节气的低温很容易诱发骨、关节痛,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下面就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介绍一下该病的发生和养护。

腰椎间盘突出是西医的诊断病名。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在30~50岁年龄组最高。近年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男性身高超过1.8米,女性超过1.7米且肥胖时,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高。职业调查显示,长期坐办公室的伏案工作者、司机、长期从事弯腰劳动者、长期负重者和长期站立者发病率高。

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该病呢?遗传、外伤、职业、疾病等都是该病形成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吸烟也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椎间盘是一种缺少血液供应的组织,通往椎间盘的血管极小,烟内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减少腰椎间盘的血液供应,使椎间盘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胀痛、坐骨神经放射痛,下肢麻木胀痛、感觉减退或疼痛过敏、肌肉萎缩、患腿变细、行走困难等,严重时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工作和劳动能力丧失。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轻微,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疗。第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第二,应用其他方法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据调查,腰部肌肉韧带发达,力量大的人群中,腰椎间盘突出继续发作发展的几率下降了80%,所以,腰部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强大,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如何去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呢?

首先,要纠正不良、姿势 。

睡眠姿势:人的一生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长期睡眠姿势不良也可导致腰腿痛的发生。一般而言,睡姿应使头颈保持自然仰伸位最为理想,最好平卧于木板床 ( 或以木板床为底,上方垫以席梦思床垫亦可 ) ,使膝、髋略屈曲。如此可使全身肌肉、韧带及关节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与休息。对不习惯仰卧者,采取侧卧位亦可,但头颈部及双下肢仍以此种姿势为佳。此外,枕头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根据各人情况,一般7~9厘米较为适当;而且枕头宽度也要适当,颈部不能悬空。起床时,最好先采取侧卧位,然后在双上肢的支撑下,使躯干离开床面,这样比从仰卧位起床要省力得多。

站立:长时间站立工作者,应适当使双臂上伸和做蹲体动作,这样可使腰部骨关节及肌肉得到调节,消除疲劳,延长腰肌耐力。应尽量避免在一个固定的下持续工作。经常需要长期站立的工作者 ( 如售货员、护士、交警等 ) 应学会“站立平腰保护法”,即轻轻收缩臀肌,双膝微弯,此时骨盆即转向前方,腹肌内收,腰椎生理前凸变平,这样可以调节脊柱负重线,达到消除疼痛和疲劳的目的。

坐位:长时间坐位工作者除要注意坐姿和经常活动腿外,自坐位起立时,应先将上身前倾,两足向后,使上身力量分布在两足,然后起立。

其次要加强锻炼。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运动均能改善初期症状。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

另外,应限制饮食,保持体重,避免过胖,戒烟,并做好腰部保暖。

【本节气养生提要】

1.充足的冬藏是春天生发的资本。

2.糖尿病患者喝粥要慎重。

3.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第9篇:二月二的传说范文

大寒代表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大寒时节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后一个名字听上去很寒冷的节气,共同阅读大寒代表什么意思,请您阅读!

什么是大寒大寒说明冬天即将远去春天即将到来。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寒冷到极点,之后便是立春将至。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尾,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季,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提醒人们准备农耕。

在爷爷奶奶那一辈甚至还有着交运转运的寓意大寒寓意着交运。因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结尾,所以它既能够预示着一个轮回的劫数,同样也能够预示着一个轮回即将开始,这是新轮回与旧轮回的交替,同样也是运气的交替时机。所以我们在大寒这一天一定要注意种种忌讳,尽量谨言慎行或者佩戴一些转运配饰,让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拥有更好的运气,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能够顺顺利利。

大寒是什么意思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有什么风俗食腊八粥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喝鸡汤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祭灶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年俗中的小年。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就是祭灶王,吃麻糖。

在“小年”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