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

第1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一般来说,显性职业素养中个人知识、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课堂所关注的重点,它们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获得。而显性职业素养中的个人外在形象、职业核心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则往往被忽视。因此,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应该更加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其中,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任劳任怨等。职业意识是指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感情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如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保密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职业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如职场忠诚度、责任心等。由此可见,隐性职业素养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总的来说,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意识、基本态度和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素养可以在课堂教学、训练和实践中进行培养,让大学生去领悟、体会和感受,从而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正确的职业意识与态度。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基地,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素质的主要场所和锻炼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提升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大学生教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途径来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职业素养课程,如“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核心能力”、“就业与创业规划”等课程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道德修养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大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的,大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单纯的理论灌输、空洞的理论传授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隐性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构建贴近现实、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为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和职业素养课程的本身特点,提出了“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点一线”是以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自我认知、职业意识、基本方法技巧”为三个基本点,有机组合、密切构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点之一“: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即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我测试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更清晰的了解认识自己,准确把握自己。如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情商、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来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二)基本点之二:“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借助生活案例、寓言、故事等深入浅出讲解,通过“小故事”来阐释“大道理”,从而启迪思维,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不仅可以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如为了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可以讲解“福特制造第一辆汽车”“牙膏开口要增宽”等故事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眼界,增强创新意识,开辟新的思维境界。

(三)基本点之三“: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即让大学生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手段,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演讲”、“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等,让大学生学习必要的方法技巧,少走弯路,获得职场上的成功。

(四)主线“:职业能力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即将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始终贯彻其中,以游戏活动、情景角色扮演等互动式体验教学,获得职业工作中所需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从思想到行动”的落实。如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先进行自我能力测试,了解自己与人沟通能力水平,加强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最后获得与人平等相处的合作能力。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环节

(一)导入测试,找出差距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应设法巧妙地激起大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每个人都迫切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而“自我测试”能够很好帮助自己认清当前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差距。比如人格类型测试、职业规划测试、趣味测试等都能极大地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通过自我测试,大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各自的差距和不足,避免盲目学习。自我检测是学习的有效帮助手段,在职业素养中导入测试,更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故事启迪,知晓道理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首先,职业素养中很多知识、道理,教师如果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地解说,收效反而甚微;如果用一则有趣的故事代替,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过程中,大学生不知不觉明白了他们该明白的道理。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更有效地交流手段,他就像一个信息传送带一样,能够把深刻、枯燥无味的道理简单化、有趣化。其次,还可以活跃上课的气氛,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力。在职业素养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故事寓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让大学生明白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重要性,教师可讲述“非典”时期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自己医院来的钟南山院士的故事,也可以讲述“忠诚狗找工作”的寓言,等等。这些寓言故事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学生受益匪浅。当然,教师在选取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选好故事的主题,符合教学内容;其次要在恰当的时候讲故事,还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必要时配合适当的手势、表情,注意讲故事的节奏等。

(三)实战演练,学会方法

找到了自我差距、知晓了道理之后,我们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提升自己职业外在形象和职业素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而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战演练”的情景模拟学习这些方法的运用更为有效。“实战演练”要求大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技巧等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是学习的真正检验。比如认识到职场中与别人沟通能力很重要之后,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特别是即兴演讲的相关技巧,更注重的是亲自尝试即兴演讲,用自己的激情和口才感染在场的听众。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情景模拟、自主的训练,才能真正的把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四)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游戏活动是构建职业素养课堂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活动重视和强调互动式体验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寓教于乐,以达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成为当事人,才能认识到差距,也才能真正缩小差距。运用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倍增,比单调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大学生在轻松活泼,隽永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游戏活动的主持人或引导人,其责任是通过简单导入游戏规则和活动内容,大学生充分的体验游戏活动后,教师在最后简明扼要、画龙点睛的总结游戏的主题,让大学生轻松地明白道理,收益匪浅。如团队培训游戏“合力吹气球”,每组一共有6个人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6个同学分别抽各自的一张签:“嘴巴”、“手”(二张)、“脚”(二张)“、汽球”(每组一个)。游戏规则和内容都很简单,首先由抽到“嘴巴”的必须藉着抽到“手”的两人帮助来把汽球给吹起(抽到嘴巴的人不能用手自已吹起汽球);然后二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气球的人去把汽球给坐破。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深刻体会到只有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比起长篇大论讲解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活动要恰当好处,游戏活动并不是越多越热闹越好,而是根据教学目的来选定游戏主题,教师要学会积极引导,注意巧妙的提问,善于组织小组讨论及大组分享,让大学生自己领悟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性辅导。

“三点一线”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习兴趣浓厚

“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融入了趣味的自我测试、生动的寓言故事、有趣的游戏活动、情景模拟的实战演练,整个课堂教学不再呆板枯燥,而是轻松活泼、兴趣盎然。

(二)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做好就业前准备

“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大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改善自我;因为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能让大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与其他同学交往中体会到自我的重要性,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三)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

第2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和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那么通过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的环境,让学生提前认知和体验角色,,是一个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职业素养的一个办法。团队经营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将团队经营移植到我们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团队经营”模式中,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在于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学习能力,这种模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地位,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改变了以往职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可上课不上的印象,使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变成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的公共课程。

一、团队经营模式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合理性

首先在高校职业指导的课程中引入团队经营的模式是符合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的。职业指导的课程内容是比较多且复杂的,团队精神的教育的职业指导课程中职业素质培养的一小部分,如果将团队经营模式移植到职业指导课程中,我们将团队经营作为一种方法一个杠杆来推动整个职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仅完成了职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并通过将团队经营模式引进大学生职业指导课,将课程中其他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巧等,通过团队经营的模式分化成以学习为任务的团队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职业指导课中的其它必要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吸收。

其次在高校职业指导中运用团队经营模式是符合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的。高校就业指导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便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其中团队合作是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不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团队合作、团队精神的教育都没有重视,导致学生在上大学期间无论是为人或做事都比较的“独”。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性格能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大学期间学生得不到团队教育那么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求职就业更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引入团队经营模式能够完成职业指导课教学的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最高目标。

二、团队经营模式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的方法和形式

将团队经营模式引进到大学生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定不同的团队经营任务,并且要求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团队游戏、无领导讨论、文件筐、头脑风暴等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训练方法。

在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我们为团队经营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制订了比较合理和具体的方案。

1、将课程尽量安排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和“五一”“十一”长假之后开设,根据我校的职业指导大纲,可称为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课程有12课时,每周2课时。在第一大节可是将本课程的模式告知给学生,用1个课时将团队经营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再用1个课时给学生说明团队经营理念在职业指导课程运用的模式,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配合该课题跟好地开展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在第二大节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分组。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两种分组方式以教师分组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个人意愿为学生分好学习小组,根据团队经营模式理论每组学生人数为10—12人;也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招募组员的形式自主建队,自主进行团队分工。其中要注意的是要组建一个评分监督团队,以次对整个课程中每个团队的表现进行监督和评分,第二课课时主要完成团队任务的布置。留好课后作业,要求每周进行工作汇报和总结。

3、在第三、四、五次课主要是团队文化展示,团队工作汇报,采用海报、PPT、演讲等形式进行团队任务的汇报。

4、最后一课时是团队任务的总结与评比。第一课时是团队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第二课时是评分小组的评分及说明。

三、团队经营模式在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中运用提高了对职业指导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在这种模式下,课程的进行中,表面看起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隐身了,但是和一部电影一样,学生是台前的表演的主角,而教师就是台后的指导的导演,掌握着整个课程的灵魂,所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加的高了,教师不仅要合理地引导、设计教学内容、更需要把握整个课程的走向。所以对职业指导教师的要求非常的高,在具体的运用中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1.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

要避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为体验而体验的形式主义.课程中团队任务的设计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个性的不同,其学习的感受程度也有不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老师应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不同的团队经营游戏或任务。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有兴趣、操作起来是否过于复杂、占用的时间是否过多、游戏的发展是否利于控制、对场地和各类条件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等等。要做到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

2.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由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初次参与此类课程的时候,碍于面子或者是参加但不善于表达,以致活动有时会陷入冷场的局面。所以,激发学生进入团队经营学习时,能够在这个任务中确立自己的学习目的、设立自身目标。另外,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应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体验。要体现全面性和全体性,要让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就业能力与素质;既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又要避免盲目追求形式参与、表面参与。

参考文献:

[1]谢珊,“‘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

[2]谢 珊,团队经营模式在拓展课程中的运用[J]《 人民论坛 》(2009年18期)

[3]李国章 谢珊,浅谈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年05

[4]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备注:本论文是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为:2010J24。

作者简介:

第3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微课化

就业是大学生毕业后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从目前来看,国内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较弱,包括职业判断力、职责素养、心理素质以及专业技能都达不到各行业的用人标准。【1】微课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以简短视频为载体,以现代化教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注重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学习。【2】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技能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尝试用微课模式变革传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以便增加就业指导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效率,这对增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微课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的优势

(一)微课模式的时间更短,教学内容更为集中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授课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较长且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大学生往往不会认真倾听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而错过大量的就业技巧以及就业信息。而微课模式具有时间短的优势,教师只需进行10分钟以内的讲解,便能让大学生掌握该节课的主要知识点。【3】同时,教学时间越短,教学内容就会越集中,学生也能更集中的听取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更深刻地记住每节课的知识点。

(二)微课模式的教学手段更为多样

在微课模式的运用中,教师不再只依靠口头讲授的方式让大学生学习知识,还能借助网络以及视频软件等教育技术来进行微课教学。例如,教师可将就业指导知识进行有效的碎片化处理,再将这些知识录制为视频信息。同时,教师还可直接下载一些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视频资料,并将这些视频资料进行改编,让这些视频能够更加直观有趣的呈现给大学生。如此一来,大学生便会对视频内容产生兴趣,并认真观看视频中就业指导技能的介绍,以此更快地掌握就业技能。

(三)微课模式的构建简易,传播便利,反馈性更强

构建简易是微课模式的一大优势,不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均可以自主录制一些关于就业指导的视频,以此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素材。同时,传播便利也是微课模式的优势。视频制作人可将每节微课的教学视频通过手机、电脑等平台进行传播,从而让更多大学生观看到每节微课内容。此外,大学生在每节微课结束后能够相互探讨课堂内容,并在校内论坛上交流各自对就业的看法。

(四)微课模式的趣味性更高,节奏更快

相比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微课模式的趣味性相对更高。由于微课模式的教学时间只有10多分钟,全体师生只需在短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个就业问题展开讨论,不仅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还能让大学生体会到探讨问题的趣味性。同时,大学生可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观点带到课堂中,并让其他学员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此外,大学生可成为微课的主导者,可由多位学员共同来设计每节微课的内容,使大学生成为就业指导课的主体。如此一来,大学生可体会到微课模式的乐趣,并在微课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微课化策略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以碎片化理念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微教学资源,基于移动网络环境实施教学,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发展的自主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竞争实力。【4】

(一)资源微课化的开发策略

1.将各行业基本资料录制成微课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不够清楚,并在求职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基于这一点,教师可在课前事先准备一些关于不同职业介绍的视频材料,并在课堂中将这些职业介绍的视频播放给大学生,以便让大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背景、用人标准以及发展趋势。同时,可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专业技能以及性格特点来考虑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行业。例如,可分别收集医学行业、教育行业、电子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等相关资料,并在课前让每位大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再让大学生根据自身印象写出目标行业的基本内容。同时,教师在录制微视频时,应在视频中加入一些关键词,以便突出微视频的关键内容。在播放微视频时,可引导大学生将视频中行业的基本状况与自身印象中的行业状况进行对比,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印象中的行业与现实行业之间的差距,并鼓励大学生依照目标行业当前的用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如此一来,可让大学生掌握不同行业的基本内容,以便为大学生今后的求职打下基础。2.将经典求职案例录制成微课基于许多大学生因情商欠佳而影响到最终求职的这一问题,教师可在课前事先收集两个实际求职案例,一个是关于高情商在求职中的表现,另一个是关于低情商在求职中的表现,并将这两个视频文件通过QQ群发送给全体大学生,让大学生在从两个视频中体会到情商对于求职的重要性。在课堂期间,教师可针对这两个实际案例让大学生探讨情商的概念,并引导大学生分别举出高情商的求职表现以及低情商的求职表现。在大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向全体大学生阐述情商的内涵,并向全体大学生告知情商在求职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再向全体大学生播放一个通过改善自己情商而成功求职的视频案例,以此激励那些认为自己情商不高的学员,并能鼓励这些学员不断学习交流技巧、表达技巧以及为人技巧,以便为今后的成功求职增加把握。此外,教师可为全体大学生讲述一些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如与上司之间的对话技巧,以供大学生参考。3.将名人求职经历录制成微课针对大学生不能承受求职压力的这一问题,教师可在课前下载一些关于名人经历的视频,如名人求职经历以及创业经历等,并将视频发给全体大学生,让大学生从名人经历中体会到求职的艰辛。在课堂中,教师可让大学生围绕“求职碰壁”展开讨论,并让大学生了解到“碰壁”是求职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同时,可向全体大学生告知每位成功人士在求职过程中都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但这些成功人士都通过坚持最终取得成功,再接着向大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在面对求职挫折所采取的方式,以便让大学生能够妥善应对今后求职中所遇到的困境。此外,教师还能从网上查找各行业最新的就业人数以及失业人数,并在10多分钟的微课教学中让大学生了解到国内就业的严峻形势。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让大学生对各行业的就业难度有更清楚地了解,并做好未来求职的心理准备,以此妥善应对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另一方面可让大学生根据各岗位的竞争比例来选取适宜的求职岗位,以便在今后求职过程中能够尽快的找到岗位。总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就业指导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4.将各行业劳动典范事例录制成微课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指标,以此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素养。例如,在微课模式下,教师可下载一些介绍各行业职员典范的视频,如水工、电工、下水道维修工、汽车修理工以及垃圾清洁工等各行业劳动典范,并在课堂中将这些劳动典范视频播放给全体大学生观看。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向全体大学生讲述这些劳动典范是如何长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中,并阐述这些劳动典范长期坚守自己岗位的意义,进一步向大学生告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以此告诫全体大学生在任何岗位中都应坚守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还可举出一些不坚守职业道德的反例,并让大学生对这些反例事件进行谈论,让大学生认识到这些反面人物都是因自身职业素养差导致事业失败。此外,可让大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些自己亲身遇到过的劳动模范,并讲述这些劳动模范的具体事例,以便让全体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其实也有许多劳动模范。如此一来,大学生便会将保持职业素养作为今后工作的重要事项。5.将各行业最新资讯录制成微课尽管每个行业的就业形势不同,并且同一行业在不同时期内的就业情况也不相同,但大学生通常不会特意去了解各行业最新的就业动态,导致大学生往往不能准确预估各行业的就业趋向。基于这一点,教师应时刻去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掌握各行业最新的变动,如岗位数量的变化、人才需求量的变化、技术变动以及政策变动等内容,再将这些最新资料录制成多段微视频以及微测试,以此提供给全体大学生观看。如此一来,大学生便能了解自己目标行业或目标岗位的最新动态,并根据目标行业的政策变化以及技术变化来学习相应的技能,以便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要求。但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每段视频的连续性,确保所有微视频能够形成一个体系。6.围绕就业指导内容进行自主微课制作微课制作基本上分为课程内容遴选与序化、明确微学习单元核心知识、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等几个环节。在就业指导教学中其主题内容可程序化、碎片化为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信息探索、简历制作与投递、面试、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就业心理调适等学习单元。【5】微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上述学习单元进行“教什么”与“如何教”的制作方案设计,根据制作设计方案进行微课录制。【6】此外,还要针对所录制的知识点制作配套的系列微教案、微讲稿、微课件、微习题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拍摄前要撰写微课脚本,包括场白、引入、讲解、总结、反馈、习题等内容,呈现出场景、解说、字幕、画面等信息。

(二)教学微课化的实施策略

1.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微课教学质量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都是由辅导员以及院系书记向大学生传授一些就业知识。但由于辅导员以及院系书记不属于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不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就业建议。基于这一点,各大高校应组建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并为教师提供专业微课化教学的培训,以便让教师掌握各行业最新的就业情况和教学技能。同时,组织本校教师以及其他高校教师共同参与交流会,并相互分享一些就业指导的经验。如此一来,就业指导教师便能为大学生传授更有效的就业技巧,并为大学生提供各行业最新的就业咨询,以此增加微课教学质量。2.增设微测试以及微学分等内容由于就业指导不属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修课程,许多高校没有给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较多的课时,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前难以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基于这一点,各大高校可将微课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开展形式,并增设微测试以及微学分等内容,以此激励大学生从微课中学到更多的就业技巧以及就业知识。【7】例如,教师可依照就业指导教材的大致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碎片化处理,并制成多段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再将微视频上传至校内的局域网。在此期间,大学生可完成微视频中教师所布置的相关学习任务,并通过微测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而每次微测试的结果将转化为相应的微学分,大学生可不断扩充就业知识来增高微测试成绩,进而获得更多的微学分。总之,通过微课教学,既能让教师直接在网上完成授课,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能让大学生在网上直接完成课后作业,并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测试、讨论等一系列事项,以便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就业技能水平。3.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微课教学中就业指导不仅是一项理论课程,还是一项实践课程。教师在就业指导教学中既要让大学生学到一些有价值的就业技能,如沟通技巧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等,还要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积累一些求职经验。因此,高校在开设微课程时,应增加一些实践课程,并为大学生自行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观点讨论等内容。例如,教师可将“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作为一节微课内容,先分别让选择“先择业”以及选择“先就业”的大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再让双方学员围绕这一论点进行辩论。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可对双方在辩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为全体学员分析“先就业”以及“先择业”各自具备的优势以及劣势,并嘱咐全体学员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以及专业技能来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同时,教师可让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便让大学生在实际对话中积累交流经验。例如,教师可让其中一位学生扮演企业领导,另一位学生扮演求职人员,再设定一个对话主题,引导扮演求职人员的学生围绕某一职业来阐述自己的优势,从而让学员在求职模拟对话中学到更多的对话技巧。此外,还可让大学生自行组织微课,以此增强大学生对微课学习的兴趣。例如,大学生可在课外选择就业求职中所涉及到的某一问题,如服装搭配对求职的影响,并在微课中引导其他学员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可针对大学生所选择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并对学员的观点进行补充,以便让学员在讨论中总结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自行录制一些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视频,并将大学生的录制成果在微课中进行展示。如此一来,既能增加大学生的成就感,为大学生在今后求职中积累信心,还能丰富微课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学到更多的就业技能。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技能的主要课程,教师需灵活运用微课模式,以便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各行业的基本资料、最新资讯录制成视频,以便让大学生及时掌握各行业的职位变动以及用人标准;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微课教学中,以让大学生在模拟求职训练中积累就业经验,为今后真正的求职打下基础;增设微测试以及微学分等内容,以让大学生成为微课教学的设计者,增加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并让大学生在微课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不断扩充自身就业技能。随着微课模式不断成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办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必将为大学生今后的顺利求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2]隋勇.谈“微课”对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6(18):3-4.

[3]赵巾帼,张新玉,罗庆云.微课模式下地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34-35.

[4]陈卫群.微课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价值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2):111-112.

[5]杨辉,蒋晋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微课的开发与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136-137.

[6]李娟,向志军.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微课开发与设计[J].职业,2016(06)92-93.

第4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专业课程教育 大学生 职业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竞争的日益激烈,用人单位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让大学生及早做好人生规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容面对国际竞争,适应现代生存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一个长期困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问题,尽管近些年高校陆续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失为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好途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和内涵

所谓生涯,是指个人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是一个人多重生活角色的结合,包括工作者、学生、父母、子女、配偶(伴侣)、公民及退休者。而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连续性等特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妥善安排,在这种安排下,个人能依据计划在一定时期内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运用综合资源达到各阶段的生涯成功,从而最终达到既定的生涯目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确立职业目标,通过培养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打下较好的工作基础,进而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充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经验表明,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生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古希腊雅典达尔菲神庙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证明了自我认识的困难。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等待走向务实应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自我走向融合与合作,自主学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成为个人追求的动力。而要切实处理好这些,就离不开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在这里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分析、自我认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能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自己的优势,包括兴趣、爱好、天赋、专长、知识水平、操作能力、身体条件、价值观念、意志、创造性、智力、情商、家庭条件等,同时找出不足,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使自己提高、完善,以适应专业和社会的需要。

3.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前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已从之前的社会的精英逐步演变成了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更为实际、具体,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是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质朴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公式。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在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教育的重点在于追求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培养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发展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把人培养成独立、自主的自由人,融于历史、文化之中,立于天地之间,面对个人与社会、有限与无限,能担负起公民与人的张力、可能与现实、超越与审慎的张力。大学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面对人生与世界的基本问题,让人不把自身局限在原有的一方之地,而是不断地激励人们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卓越。

二、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绝大部分高校日益认识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部分高校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摆上主要的课程体系,以讲座、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成为学生的选择,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2.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混乱。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段设置不一:有的设置在大一,有的设置在大三、大四;二是归口管理部门复杂:有的挂靠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的挂靠在教务处,有的挂靠在团委;三是师资混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中既有专业教师,也有政治辅导员,还有院系党总支正副书记;四是内容空洞、陈旧,泛泛而谈,不具有针对性。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针对性不强。目前,大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个人发展与规划能力极为欠缺,专业的本质、专业的学习方法、专业的发展出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不是一两个讲座能解决的,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基于专业基础去讲解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团队和沟通的理念,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因而,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对所有课程教学渗透“以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学生成长”的思想,是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应用分析

1.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能强化专业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在进校之前的专业选择过程中,实际上就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分。所以在高校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开展职业规划,能强化专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与学习热情。比如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及社会人群对护理价值认识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针对此情况,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育,如南丁格尔事迹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本职业的热爱,从中感受护士职业的责任与伟大,还能帮助他们形成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充分认识本专业的优势及劣势,使学生增强就业信心。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专业课程教育,而专业课程教育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同样,专业课程教育也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最重要载体。专业课程教育的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尤其是对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都将通过专业课程教育这个载体展现给学生,进而强化专业课程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2.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能强化职业道德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每个行业都有其相对应的职业道德,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强化道德对职业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架构和专业课程教育管理体制对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性上。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等学科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准确深入传达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文化背景,理解文化与专业领域的关系,使学生融入到更为广泛的对专业的思考中去,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人格素养。“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以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为目标,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或是研究型人才为基本工作要求,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交集的内容。因而,以专业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就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架构中充分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量”,强化专业课程教育对职业规划的影响,而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给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带来了新的困惑,渴望融入专业领域的又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他们特别需要人生的导师和成长领路人,而最好的导师莫过于他们的专业老师。所以新时期大学的专业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专业学习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专业追求,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将对今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能强化专业素质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当下用人单位要求毕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应变及合作意识、科研及教学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同情心与责任感等,综合起来就体现为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一方面包含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包含人文素养,是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目标。所以,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大学生及时地了解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培养主动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专业学习方法,强化专业思维,加强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进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成功实现。

总之,以学生为本,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贯穿专业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环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志瑾著.伍新春等译.职业知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刘文娟.以职业生涯规划促高校学生管理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5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2012年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C05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根据2011年麦可思专业就业数量就业率的统计,2011年本科就业率统计红牌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前十名之中,所谓的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只有60%~80%之间,且就业单位层次较低,以云南工商学院来说,高职计算机专业中涵盖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6个专业,从2008年至今每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一直名列云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之列,但专业对口率较差,平均不足30%。然而,与紧迫就业形势相矛盾的是2011年前程无忧招聘网站8月份的IT行业招聘职业数量达33万人,并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这种企业找不到合适的IT人才,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尴尬局面,深刻反映出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与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状态与社会认可度分析

为真实的了解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我们课题小组走访了云南省内多所民办高校,其中包括二专和三本院校。在与这些高校就业部门取得联后,获取了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数据。从中抽出2008、200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如表1、表2所示。同时又走访了云南省多家IT企业单位,了解对我省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同时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类数据统计分析,如表3所示。所选取的调查单位充分考虑到我省计算机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相关行业为主,从而保障了调查结果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指导意义。

表1、表2显示,我省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这与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以及就业市场环境相吻合。两届学生的就业率与全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基本持平,也使得样本更具普遍性和通用性,但专业对口率较差,也恰恰符合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但对于这样的对口率,课题小组会同相关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挖掘出数据背后我们所要急需解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表3显示,相比于专业能力,用人单位其实更加关注的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因为职业素养是除去专业能力外其他方面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当今在经济生产一线和社会建设基层,岗位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渐趋于综合,这就要求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因此在生产一线,通常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更适合岗位需求,发展潜力也更大。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现代企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专业能力,正象有的企业老板总结那样:“专业能力只代表你能不能做,而职业素养则表明你能做多久”。而我省民办高校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太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

三、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从全国范围来看,民办高校因办学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师资力量配比不足等客观原因,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设、课程培养目标等方面无一不照搬公办大学的东西,从短期来看,这样照搬确实起到了稳定当时教学的目的,但从长远看,这样的照搬会失去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一些公办大学的办学模式,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2008年5月召开的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议题有如下概括性结论:“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一定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大学应该对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改革课程以适应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1]”。

2、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关注不够。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众多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设计。虽然也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内安排了人文课程,课外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但目标空泛,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面不够,实效性不强。缺乏有针对性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具体岗位能力的素质要求制定培养方案。一线的技术岗位需要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需要团队协作精神,而当代大学生则比较自我、责任心不强、动手能力先天不足,这与基层一线的岗位需求形成较大落差。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校内部未能就人才培养的特色、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打造形成合力,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导致教育效率低、效果差。而且随着民办高校高学历师资的不断引进,有实战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断下降,公办院校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高学历青年教师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缺乏企业生产实战经验、动手能力较差,在人才培养上直接导致学生的职业体验缺失和专业能力下降。

3、就业服务体系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足。目前我省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服务工作主要依托就业服务中心。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脱节,就业服务体系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足。作为就业的主体,学生在就业前自身的就业意识未被激活,参与就业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足。许多学生就业前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有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将来可以从事哪些岗位。许多民办高校缺乏就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还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咨询等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2]。

四、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构建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暑假期间,我校计算机专业全体青年教师出去调研,目的是为解决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依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有些技术早已过时,伴随着产生了一些新技术。依据市场调研结果,同时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薄弱等特点,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外请专家的方式在为期近3个月时间里,展开了多次讨论,最终在保证总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将一些过时技术的专业课程砍掉,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相应的增减,增加了部分原来没有开设但企业在用的一些新技术的专业课程。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项目驱动教学,完全模拟公司情境。校内实训摒弃计算机理论教学采用的知识点驱动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所涉及到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校内实训的核心,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工作时间也完全模拟IT公司,以一天8小时工作制进行,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为公司员工,教师的角色为项目经理,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考勤,每天需要撰写实训日志,定期提交工作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校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熟悉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因为实训基地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管理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格要求、团结协作、积极高效的职业素质。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民办高校要健全、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加大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职业指导培训力度,形成一支以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辅的就业指导队伍,形成从学校到院系、从年级到专业再到班级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一些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大误区,尤其一些民办高校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让学生实现正常就业,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工作岗位的匹配[3]。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高校教学整个过程,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接下来几年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与行为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并配以职业指导、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录像观摩等形式,加强教学的实践性[4],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习和企业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企业,使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教学及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民办高校可以说是在公办高校规模相当庞大、基础相当雄厚的条件下,夹缝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存在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配比不足、缺乏教学管理经验等诸多先天不足,因此在办学规模、师资实力、教育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很难与公办高校相抗衡[5]。提高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稳定就业,需要民办高校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并根据自身院校特点,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推进岗位实习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六个方面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步提高,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

赵云鹏(1977—),男,黑龙江双鸭山人,云南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及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亚欧教育部长会议内容摘要与述评.http:///xxck/ShowArticle.

[2] 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3] 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61~163.

第6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以及高校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为了实现职业生涯目标,个人在充分认识自身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积极把握时机从而开展职业道路选择活动的行动方案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科学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过程,使大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科学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

明确职业方向是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及不足,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以及计划性。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个具有科学职业生业规划的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身条件以及就业环境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自我潜力的挖掘,以此来提升自身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展职业生业规划的大学生往往能够系统的、有目的的安排日常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业规划的现状来看,尽管已经引起了大学生以及高校的广泛关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具体说来,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业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从社会大环境看,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过分注重薪酬而不考虑自我因素,作出不符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选择,最终导致自己在职业生涯走了弯路;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导致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具体表现在: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专职的师资力量。再加上部分家长过于干涉孩子的专业选择、就业方向,没有考虑孩子的爱好特长,致使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二)个人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一个科学的认知,只就使得大学生没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生业规划意识,更不用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了。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后期没有与先前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对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以及动手能力诸多方面准备不足,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当前就业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认为能够有一份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在挑挑拣拣,纯粹属于浪费时间,会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这种心态的存在极易降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自信心,并且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不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优点进而降低了成功的概率。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来进行的,社会能否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就业市场是保证大学生实现科学就业的重要环节,所以,社会应当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以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推进大学生对职业生业规划的深层次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水平的科学认知,能够运用客观的职业测评方法对自己的就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前景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学生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就大学生个人而言,也应当积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课程,不断充实关于职业生业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使自身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积极开展职业探索,充分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的职业规划策略。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实习期间应当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要求,通过实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增强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认知,从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结束语

第7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and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urfgrass special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urfgrass specialty reform were as follows:mod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eachers,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development of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nd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ty;quality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 。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 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院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 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 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 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 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 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 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 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 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 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 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 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 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 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第8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5-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232);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IFQE201114)

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正在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但与此同时,大众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将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而损害公众的利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出的定义,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根据2000年以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一)媒介接触。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各类媒介的消费普遍在中度水平,媒介接触较频繁,其中对网络的消费接触较为突出。但媒体消费还缺乏理性,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二)媒介认知。大学生对传媒的范畴、商业属性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介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传媒历史的了解不多。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三)媒介能力。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此外,大学生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也很低。不过,网络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受众参与门槛,扩大了大学生媒体参与的空间。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教育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创新不足。培养过程脱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往往知识面狭窄,缺乏深厚的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理工类学校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不少人批评目前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理性地认识媒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介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愈演愈烈,而诸如虚假新闻、黄色新闻以及有偿新闻等信息对受众,尤其是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下,如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则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技能。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让后代有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本土文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日益增强。一方面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全部网址中的78%为英文网址,网上信息约89%是英语,网上信息的80%由美国提供。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和受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散播渗透着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支配倾向的信息产品,这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全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虽然在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依然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第9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实施对策

【Abstract】With Chongqing Zhengda Software Polytechnic College,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humanities, humanities education, vocational exploration summary and reform in the results.

【Key words】Vocational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al statu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0【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56-02

一、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当前在“重技术轻素养”、“重专业轻通识”、“重短训轻积淀”等错误教育理念的导向下,高职教育往往被误解成通过短、平、快的集训方式,将学生批量化地训练成单单为了就业上岗的“工具人”。在高职院校简陋的“加工车间”里,学生们就像是通过统一生产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工具”,他们仅仅具备单一的技术和单薄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匮乏,通识教育欠缺,更谈不上具备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为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研室专门针对本校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素养状况,以及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

2、人文技能低下。经调查,有8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甚至有近60%的学生在“感到困难的写作文体”栏中,填写了思想汇报、计划总结、读后感、演讲稿、求职自荐信等实用文体。

3、人文情感冷漠,人文价值残缺,人文责任失落。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施对策

1、做好“两个结合”,科学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①知能结合,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即从知识和能力上同时展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在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实行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讲座、社团活动、咨询指导五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人文能力培养上,采取校内训练加校外拓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②共性与个性结合,构建人文素养课程库。将学生应知应会的人文通识和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文化特色。从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综合构建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库。我们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有: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中华传统节日文化、IT行业文化、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普通话训练等。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个性课程的设计,学生可通过个性类自选课程获取与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素养知识。如:网页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可选修“视觉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我们旨在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成为既懂IT技术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性人才。

2、坚持全方位育人原则,构建“全程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全程”即从学生一跨入校门开始到毕业离开校园为止,做到全程人文素养教育不断线;“全面”即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联合校团委、学生处、就业办等部门构建高职学生素养提升平台。同时,以课堂讲授、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为载体,强调“知能结合,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

针对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将校外名师请进来、本校教师深入外校调研学习的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目前,我校人文素养选修课邀请了数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同时,本校人文素养教师深入到知名高校,通过观摩、调研、交流的方式向他校人文课程建设“取经”,并结合本校实际着力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探索和改革。

4、“以点突破”,打造亮点活动“正大人文讲坛”。

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浓厚校园人文氛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教研室设立了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经常性的人文、社科知识系列讲座,暂定名为 “正大人文讲坛”。

“正大人文讲坛”旨在通过讲座帮助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 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个人内在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正大人文讲坛设有传统文化、商务礼仪、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创业之路等板块,所有讲座分为必选讲座与自选讲座,学生通过参加讲座的方式取得相应学分。目前正大人文讲坛已举办了“从大学开始准备人生的盛宴”、“国学经典与个人修养”、“收获金色的人生岁月”、“自信的风采”、 “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律思维培养”等多期讲座,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亮点活动。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

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以 “自强、 乐观、执著、 奋进的正大人”为主题开展系列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人文素养拓展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职业形象大赛”、“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为学生加强自我形象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指引了方向。通过大量的素质拓展活动,还启迪了学生思维、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联合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

为辅助第一课堂的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教研室联合校学生处、团委、图书馆以及各系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文、史、哲、艺术等经典文献,感悟优秀的经典文化。同时,针对馆藏不足、开放时间短等问题,我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和科学规范管理,力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读书服务,让健康有益的书籍占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文化营养。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探索和改革中的成效

1、建立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知识课程和能力课程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立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激励保障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素质拓展讲座、社团活动)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等挂钩,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正大人文讲坛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通过与名师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