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观看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机遇和挑战

0 引言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无论在数量还是活跃程度方面都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心智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改进和加强思政工作的方法,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使网络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真正达到“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工作目标。

1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在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和提供充分服务的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1.1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互联网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极大的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跨域地域、语言、文化的限制,交流和共享信息,为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高开放程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以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传播,这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由原来的封闭向开放,由原来的灌输式转向参与式,互联网使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延长了思政教育的时间。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平均为21.7小时,学生网民的该统计数据要高于平均水平。网络的即时性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课堂的限制。互联网的交互性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间施与受的关系,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参与施教过程,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1.2 互联网技术给思政教育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互联网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问题和挑战。它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和施教手段等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深层次的震荡。

互联网中的某些错误理论、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负面影响。互联网信息的公开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使得网上信息繁杂,难于管理,其中有很多错误、不健康和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影响。

对于某些学生个体而言,互联网带来知识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消磨意志,泯灭理想。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功效

2.1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共鸣

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多采用专业的政治教员利用规范化的材料,难以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改变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2]。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切实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表现形式。比如,近几年多部高水平的红色影视作品,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网站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开放留言板块,让学生交流观后感想。

2.2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平等性,做到以学生为本

互联网自由、开放、平等的特性对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冲击。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以说一不二的管理者自居,要转变成为竭诚为学生服务的朋友,让他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实现个体的发展。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等被广大学生接受的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对大学生的亲和力。

2.3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灵敏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够无所顾忌地、更加真实地表达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洞察、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例如,大学生往往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借热点问题发生之际,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思想状况调查。[3]

2.4 利用网络扩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利用互联网让思政教育延伸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场所,利用互联网让思政教育摆脱8小时的束缚。在互联网扩大思政教育空间、延长思政教育时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最终达到让学生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求学。

3 网络时代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关系

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二者共同发展的原则,切不可出现两个极端。只有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同时利用网络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才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应将理论知识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精通网络技术,又具有高深理论水平的新时期网络思政人员。思政工作者既要具备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又要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网络信息动态,真正担当起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思政工作的重任。

3.3 强化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进行舆论引导

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监督和管理的任务,特别是在发现学生有错误观点和认识之后应能用的思想、观点、立场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针对学生集中讨论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雅的学术文化优化网络育人环境,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影响[4]。

3.4 提高政治敏感度,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互联网上信息流动速度极快,且网络对信息往往具有放大和歪曲作用。另外,互联网的出现为一些社会矛盾的表现和传播提供了渠道,反映到网上时,容易造成过激言论,怨气过于集中的情况如不及时疏导,也会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催化剂。[5]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稳定的敏感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科学预测出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干预和引导。

4 结论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同时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动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状况,探索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举措,让思政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占领新阵地把握主动权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

[2]温海芳,谢克敏.网络思政教育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J]. 中国远程教育,2002.

[3]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