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第1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审计;科研;中心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很快,向现代审计转型的任务很重,需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课题很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科研工作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全省审计部门和审计科研工作者,要站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审计科研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审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必须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

始终坚持“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计实践”的宗旨,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在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审计实践服务、为审计中心工作服务”是审计科研的基本方针,是审计科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审计科研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脚于应用,以服务为己任,以应用为动力,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审计事业发展谋划方案、研究对策、破解难题、探索思路,为各级政府和审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与智力支持。

什么是审计科研工作的大局?从中长期看,就是要按照审计署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科研所、审计学会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着力深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等主要被审计对象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世界审计组织和主要国家审计的跟踪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审计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从当前看,各级审计机关应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加强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不断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促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经济发展和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为审计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省各级审计部门要围绕这些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各地经济和审计的发展实际出发,选准科研课题,组织力量攻关,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实现审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多做实证性、前瞻性研究,为推进审计工作出好谋、划好策。

二、必须牢牢抓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个基础环节

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发现不了问题,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开展调查研究是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要不断加强对审计领域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上下功夫。在组织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活动中,务必把调查研究与总结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审计发展规律,要坚持应用理论重于基础理论的原则。当前要重点加强审计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要深入审计实践,深入审计第一线,了解审计理论研究的需求,克服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特别是要解决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组织重点课题的攻关,认真组织重点课题招投标,严格结项标准,确保课题质量。

从事审计科研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拓宽信息渠道,但一定要坚持深入基层,求真务实,调查研究,要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加工提炼,形成真知灼见。否则,审计科研必然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要做细、做深、做实调查研究工作,审计科研一定会切中矛盾要害,一定会形成真正有价值、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审计科研工作,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审计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当前国内外财经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给审计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加快更新知识。一是要加强审计理论学习,提高学术专业水平。“生有涯,而学无涯,知也无涯”。时代在发展和进步,人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和认识还不深、不透,还有很多陌生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现代财经理论的学习,要进一步刻苦钻研审计理论,只有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我们才能够做到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我们的审计科研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前瞻性。二是注重相关领域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融会贯通。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开展科研是基本要求,扩大视野,避免就审计论审计的狭隘倾向,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断寻找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新角度、新视野。优秀的审计科研人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专业上要“精”,知识上要“博”。要广闻博览,厚积薄发。要注重专业整合,要把相关知识形成网络,互为支撑,要能够“揉沙成团”、“撒豆成兵”,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见解、认识、认知的提升和裂变,通过多个知识点的有机整合,作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的理性判断。三是要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审计科研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必须通过文字、文章表达出来。作为审计科研,其成果的评价固然不在于是否词藻华丽,也不在于篇幅长短,关键在于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用于实践,这是检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真知灼见若没有好的表达,就有可能被埋没。好的文章不是要故作高深、卖弄玄虚。审计科研文章说明情况必须简洁明了,分析问题必须一针见血,提出建议必须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的审计科研在主题上能围绕大局,在方法上能深入调研,在建议上能切实可行,在文章形式上能通俗易懂,这样的审计科研成果最有可能得到决策层的关注、认可,最能够被采纳转化为政策和措施。

四、必须建立完善有利于审计科研工作的体制机制

各级审计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确保审计科研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是要加强审计科研工作的领导。以科研为先导,推动审计工作发展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审计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审计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领导,在研究上大力支持,在工作上统筹协调,切实把审计科研工作作为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特色。要在管理制度、工作职责、人员和经费安排等方面抓好落实,为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科研,增强调查研究意识,带头深入基层,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多写一点调研文章,以此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目前除省厅设有专职从事审计科研的机构,各地科研工作以兼职队伍为主。今后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审计科研人才,鼓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具备一定文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干部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加强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培养,制定培养规划和措施,保证必要的培训时间、经费和质量,促使审计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开拓思路、开阔视野,提升科研工作水平。三是要搞活审计科研工作。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有关业务处室围绕各地重点工作,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为各级审计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效果十分明显。要继续发挥业务处室熟悉审计业务情况的优势,促进处室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市县审计部门的作用,围绕全省重大问题,通过省市县之间协作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在审计研究中反映基层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协调社会力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税务、金融、经济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协力开展审计科研。最终要加强审计科研成果转化,要通过文件转化、调研报告、座谈会、汇报会和简报等形式,推动课题成果为审计工作服务。四是要不断改进审计科研的工作作风。审计干部要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通过抓好审计内部管理,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工作合力,使审计部门成为富有激情、富有效率、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审计科研。

审计科研和学会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中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广大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工作乐趣,做到脑子动起来、笔头动起来、交流动出来、运用动出来,将审计实务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善于思考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性课题,为提升审计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土壤调查;分析;项目管理;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66-01

土壤调查分析对施工项目管理的工作的信息把握度与效率进展有很大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土壤的调查分析的准确性主要受原始调查记录的数据的准确性、数据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以及调查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影响。好的土壤调查分析能够有效地对项目程序实行管理,以保障工程项目高效安全的顺利进行。因此,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土壤调查分析的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分析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对施工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1-2]。

一、土壤调查分析方面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一)土壤调查分析方面的基本内容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某些方面还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最开始的时候,我国使用的是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是,将土层的剖面进行研究,将剖面的各种相关参数进行定义,工作人员采用空间内涵技术对土壤剖面进行研究,对研究体的一定区域内设置几条实验道路,并针对性的确定64个剖面点,使用已有的土壤系统结构知识,对剖面的断层情况进行定义,从而确定土壤类型与将土壤的周围进行布置,根据以往经验,工作人员发现,在发掘剖面点后对土壤图进行分析检查从可以提高剖面定义的正确率,为土壤相关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展现出七对土壤工程建设的现实意义[3]。

(二)项目管理在土壤调查分析中的作用

土壤调查分析是项目土地施工管理的重要基础,影响着项目施工建设的质量其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种:①对土壤调查分析的管理进行监督的作用。可以通过诊断土层、诊断土壤特性对土壤分类进行全程监督控制,保障调查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②为将来使用土地的单位提供相关土壤信息成果,反映土壤的特性与适用范围情况,维护建设单位的安全,为了保证土壤调查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③对土壤调查分析工作进行项目与管理有利于加强相关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业内人士判断一份调查研究是否能达到标准。

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土壤特性对使用土地人员的重要性日益被发掘,针对土壤调查分析工作中的问题也开始层出不穷,项目管理是对调查分析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因此,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对调查研究分析工作有着重大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土壤调查分析工作中的项目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重视,笔者根据自己经验进行分子,发现,土壤调查分析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

(一)统计信息的设备管理问题

调查分析项目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记录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偏差。调查与分析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没有达到标准。直接影响了分析水平与记录数据的准确性,使得后期分析数据时容易产生误差,由于我国对土壤调查研究分析工作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工作人员在管理时采用传统的人工记录方法,人工进行数据统计,这非常容易出现数据偏差,造成遗漏相关数据的统计,对调查研究分析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影响。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问题

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指导管理人员怎样进行管理工作的实施,由于我国管理机制人员的鱼龙混杂,导致没有统一一致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在对调查分析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没有办法统一部署与规划,使得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实施,一些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也不够规范。他们的管理知识并不完善,导致很多管理问题无法看清。很多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利益合作,因此,更加无法游侠的实施管理工作。

(三)管理力度不足问题

管理中比较突出的是监管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①管理检测机构中收费与需要做的事情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②管理人员之间的责任权限没有明确区分,使得进行检测监督的时难以判断责任;③不少商人为了利益做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加强了管理难度;④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工作经常性的敷衍了事。

三、土壤调查分析项目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统计信息的设备管理措施

土壤的质量管理是相关土壤调查分析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土壤质量管理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加统计信息设备的购买,可以降低数据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对调查研究现场的正确分析数据进行管理,使得领导能全面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实况,并在监控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如此一来,工作人员不仅能全面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对将来使用土地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并降低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对调查研究工作、管理工作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措施

工作人员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将对整个调查分析工作进行管理控制,对于检测出来的土壤相关数据的记录及分析进行严格审查,反复试验。将土壤的特性与其断面层对策情况进行分析管理,土壤的特性反映着其气候、水份、养分、质地等等一些信息,其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土壤是否能适应种植与建筑工作的开展。项目管理对调查分析过程精心全程监控并搜集整理其相关资料,通过国际标准的土壤系统评价标准来对土壤进行定义,土壤调查分析工作中的项目管理对整个调查质量水平有着具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贯穿着整个调查分析的全过程,对调查研究中的观察技术、判断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使调查分析工作满足研究单位的设置要求,贯彻落实土壤调查研究分析工作的的项目管理。

(三)管理力度不足措施

加强项目管理力度可以整个调查过程与调查分析后的结构进行系统整合分析,来将强调查研究分析过程的完善与分析结构的准确性,这些同事也对相关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挑战,它不仅衡量着土壤工作管理者水平的高低,还对调查人员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土壤调查分析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可以优化研究小组的组织结构,加强项目管理水平,使得国家、企业、人民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对调查分析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避免记录数据的错误与研究分析时出现的经验主义错误,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的时间浪费,降低了研究单位的时间成本与人力成本,提高其在调查研究行业中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土壤调查分析主要观察与分析土壤的地形、地质、气候、生物、时间等情况,项目管理是确保调查分析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式,全方位的对调查分析工作进行监控并提供出科学、合理、正确的观测数据,从而给调查分析工作进行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应该通过更新统计设备,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力度来发挥其管理职能,希望对我国的土壤调查工作做出一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培,梁继东,高伟等.延安石油开采对周边黄土污染的调查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45(7):123-128.

第3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推进我市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审科发〔2011〕4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分重视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国审计事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审计署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全国审计工作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免疫系统”理论和“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为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持,为推动国家审计在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署“十二五”规划把审计理论建设作为审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市审计工作坚持围绕中心,近年来。服务大局,取得了显著成绩。审计理论研究跟进审计工作中心,开展务实研究,群众性科研活动出现良好势头。但仍然存在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于审计工作发展,与先进省(区)市审计机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不足。

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审计工作面临重要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审计工作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审计工作要跟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审计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指导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审计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抓手。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促进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握审计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提升审计机关的创新能力,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

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进一步处理好审计业务工作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关系,全市审计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把推进审计理论研究与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有机结合起来,与提高广大审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服务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服务民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进一步明确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

不断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工作发展中遇到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积极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大力推进审计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建设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审计理论引导、实践指导和决策参谋作用;结合审计工作“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审计,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审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理论脱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审计实务与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三是坚持每年研究有重点,适度超前,逐步发挥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三、推进审计理论研究持续发展.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每年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重点,全市审计机关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审计署工作部署和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科研所审计理论研究要点,制定合理的审计理论研究计划,积极组织申报审计科研课题,开展审计科研活动。要建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将审计科研任务的完成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作为单位考评和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机制和制度上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4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调查研究;服务型政府

自十以来,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探析调查研究在新形势新情景下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务之急。2011年11月,在中央党校讲话中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1]调查研究是政府工作人员了解民情和获得民意的基本途径,也是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和政府工作作风的集中展示。探析调查研究的新内涵,找准服务型政府调查研究遇到的瓶颈,从而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调查研究的新范式。

一、调查研究的新内涵及其重要性

十以来,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构建服务型政府加速推进,调查研究的对象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构建服务型政府亟需界定调查研究的新内涵,强化新形势下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1、调查研究的新内涵

调查研究的哲学内涵最系统的提出见于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其中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2]新形势下,根据政府调查研究目的、对象、环境和方法的改变,笔者认为调查研究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深入群众的前提下,明确研究目的,创新工作方法,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建立高效的系统机制。

2、调查研究,是的一条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对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意义重大。列宁在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当时的新形势时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组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3]政府贯彻落实调查研究,不仅联系了群众,也充实了自身;不仅看到了民情,也丰富了经验;不仅发现了问题,也明确了不足。贯彻落实调查研究,能够广泛地了解社情民意,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必要准备;能够发现政府政策的问题,为政府完善政策提供资源;能够找到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足,为政府廉洁建设提供意见。

二、当前调查研究存在的问题

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基础准备,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在新形势下,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贯彻调查研究遇到阻碍,找准瓶颈因素,准确分析这些因素,便成为首要问题。

1、腐化思想的侵蚀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领导干部中安逸享乐的封建思想蔓延。首先,部分领导干部惧怕劳累,不能深入群众,殊不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其次,部分领导干部不能贯彻调查研究,将调研变成走过场,变成参观“盆景式”的典范,浅尝辄止。最后,部分领导干部在决策中,拍拍脑袋,凭经验办事,不求民意而通过决策。

2、方法技术的滞后

一方面,实践中长期积累的方法未能去除糟粕。原有的方法技术有其好的方面,也有其不好的方面。我们不能邯郸学步,要结合新形势。另一方面,学习新技术不能与时俱进。新环境下,微博、微信、网络不断普及,政府的网络建设却未能及时更新推进。

3、目的形式化

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调查研究虎头蛇尾,刚开始热火朝天,最终却草草了之,不能解决问题。部分调查研究未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本末倒置,忽视客观存在,致使根据调查研究做出的决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建服务型政府调查研究的新范式

贯彻落实调查研究,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构建服务型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了的群众史观,要求贯彻落实调查研究。因而,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落实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契入服务型政府,使其成为政府与人民群众有效沟通机制的新范式。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形式主义

首先,端正态度,明确目的,防止形式主义。树立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正确态度。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使得调查研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其次,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必须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坚持群众路线,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最后,防止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调查研究的毒瘤,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拦路虎。在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防止不做调查乱出主意、乱做决策的“拍脑袋式”的行为,更要警惕盲目地为调查而调查、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

2、革新调查研究的方法技术

调查研究要落实,达到目的效果的一致,方法技术不可或缺。科学的方法和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政府应营造学习调查研究新技术的氛围。积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鼓励工作人员学习新技术。其次,创新调研方法。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等,把新的信息技术融入调查研究。最后,坚持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相结合。在《寻乌调查》一文中写道:“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种研究方法是显然不对的”。[4]显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农村,也要看到城市;既要看到工人,也要看到农民;既要看到经济,也要看到环境。因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规律,在动态过程中把握调查研究。

3、构建调查研究的绩效考察体系

调查研究是一项“苦差事”,需要下基层,走进群众,费时费力,致使部分领导干部逃避问题回避矛盾。而在市场主体企业公司当中,员工争做模范,从底层做起,了解客户和产品,视客户为上帝,视产品为财富,尽最大努力为客户服务及为产品寻销路。因此,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政府应可以借鉴市场经济中的绩效体系。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实效四个维度构建切实可行的调研考察体系,明确奖励和表彰的标准,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下情上达道路通畅,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在新时期更要加强和弘扬。政府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领导干部自觉自为的服务活动。一方面,调查和研究要坚持程序正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知其先后,坚持问计于民,坚持先调查后决策,坚持先深入群众后科学决策。防止决策失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制度。领导干部是政府决策的成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因而,领导干部需要定期下基层联系群众,特别是遇到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因为决策只有充分反映民意,才能顺利实施,这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谈谈调查研究[EB\OL].http:///china/20111122/106945.shtml.

[2]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49.

[4] 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2.

第5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是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工作人员,在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可以保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各项工作有效且合理地落实,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制定战略决策或工作方针提供重要依据。但是,通过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了解,确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不强,难以切实有效地执行各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导致管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对此,应当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的调查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强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一、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分析

有关权威专家以绩效标准为参照,认为胜任力是形成个人绩效的深层原因,并且不排斥个人的潜在特性或行为,将胜任力作为特质和行为的不同面的组合。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胜任力的表现,稳定的、可描述的、能预测高绩效的那部分行为被视为胜任力。基于此,学术界将“胜任力”定义为:在实际情景中能预测并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即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以之在某个或者某些具体职位上取得最优绩效表现的内在稳定特征或特点。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应当具备胜任力,只有具备了胜任力,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并且高质高效地完成岗位工作,这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出于深入了解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情况,笔者以某地区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为对象,展开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研究工具。通过笔者所掌握的某地区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相关研究资料,采用的研究工具有两种,即一般资料和测评工具。一般资料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方面的信息;而测评工具是指通过大量资料回顾,进行类比分析、综合对照,提出胜任力测评标准,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进行分析研究工作。

(三)研究范围。考虑到研究材料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后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调查研究设计中,结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及管理人员的日常表现,确定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储备能力、档案价值鉴定能力、档案收集能力、档案整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档案保管与维护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经过以上调查研究的执行,最终显示的调查结果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与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有很大关系,与学历的关联甚少。

基于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确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调查研究之中,对专业知识、信息检索、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最终确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年龄、职称及工作年限对其胜任力影响较大,这充分说明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工作年限的不断增长、岗位工作的不断了解,能够使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更加丰富、知识储备更多、工作技能更强,进而提升了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当然,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学历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影响不大,这侧面说明了我国高等人事档案管理教育不佳,尤其是本科教育,缺乏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教育标准及课程体系,导致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学习期间未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促使其人事档案管理知识掌握不扎实,管理技能不强。

三、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

通过对我国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表现情况来看,确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有待提高。又因上文调查之中,确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与年龄、职称及工作年限等方面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想真正意义上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人事档案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如此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规范、监督、控制人事档案的各个方面,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当然,要想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与时俱进,需要改变企事业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的意识,也就是强化领导及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意识,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实施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加大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以便更加合理、有效、科学地实施各项管理工作,加强人事档案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的监管,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构建规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在我国进行新一轮改革的今天,为了使企事业单位能够适应这种新形势,并且在市场环境之中良好发展,应当注意强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使之可以在各种岗位上作出贡献,以便在制定战略决策或工作计划时能够充分利用人事档案,为企事业单位找出路、谋发展。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强化,应当构建规范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分析影响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因素,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或教育活动,使管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管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等,以便其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胜任力模型有两种,即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者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需要了解人事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及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型,那么后续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才准确。

四、结束语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表现情况的了解,确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高低。而目前诸多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不强,难以有效地处理岗位工作,致使人事档案管理作用大打折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实施强化企事业单位领导的现代化管理意识、规范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等措施,如此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使之更好地胜任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一系列的管理工作,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所以,强化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利于将其培养成优秀管理人才,为企事业单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利珍.人事档案管理职员工作胜任力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5):71.

[2]武志芳.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改革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3(6):99-102.

[3]陈晶晶.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定位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2(35):77-78.

[4]洪彬.浅谈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J].黑龙江纺织,2013(1):39-40.

第6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落后的统计思想观念,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高校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对统计的内涵理解不深,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影响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不健全,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统计人员不专业且变动大,统计专业技术职务没有理顺等等方面。另外,高校中重视会计而轻视统计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学校把会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把包括劳动工资统计在内的统计工作仅作为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报表的“边缘性”工作。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统计工作被简单化,仅仅是完成了各种数据的汇总和上报工作,统计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

(二)单一的统计调查方法,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当前高校劳动工资统计仍是使用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方法,其调查方法较为单一,加之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补充和更换,其统计结果已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发展变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受到较大影响。以《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为例,该报表并非针对高校而设置的统计报表,其统计范围和统计内容只能体现高校劳动工资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体现高校劳动工资分配情况。另外,由于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较大,再加上统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多为应付日常报表而工作,很难保证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用时间较长,在统计报表中如教职工人员变动情况、劳动工资总额等等指标,虽然还能够满足高校宏观调控的需要,但随着高校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工资分配形式的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也应该作出调整。现阶段有的高校已经实行年薪制、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劳动工资多名目,多标准,多渠道,原有的统计指标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需要。另外,学校临时聘用的公益岗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却不在劳动工资统计的指标内,没有相应的指标可以体现。在实行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等结构工资的高校,如今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中,工资总额难以分解出结构变化的因素,难以分解出工资的结构比例,占较大比例的奖金一项更是不能清晰地表明。平均工资的确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工资总体水平,但其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限制。由于职工人数易变动,加上工资总额并不全面,导致平均工资无法具备代表性。

(四)落后的工资统计手段,让统计工作复杂化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主要还是实行定期报表制度。如未实现统计网上直报的报表还是以层层上报的方式获得数据,这就导致报表工作中间环节增加,接触统计数据的人员增多,迟报和错报现象容易发生。再如,像审核、汇总等环节的报表程序的也不严密,对于出错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发现,有的即使在汇总中发现问题,也是人为地将数据改为合格状态,并没有找出错误的原因。另外,在统计和分析数据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能力不高,加上高校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硬件无法及时更新,软件购买力度不大,统计人员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一些先进的工资统计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解决高校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高校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是高校各级领导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机构,做实统计基础工作。例如,可以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由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还可以成立工资统计办公室,解决统计工作人员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待遇,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工资统计研究工作,负责学校各种劳资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完善劳资统计资料,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做到数出有据。二是要重视开展高校统计人员业务培训。高校领导要大力支持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其统计业务水平。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等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基层统计部门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二)改革劳动工资统计和调查方式

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涉及面较广,数据来源多,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加强高校报表数据的审核,要建立数据质量抽样调查制度,优化统计数据评估系统,努力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过程中可尝试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统计方式进行。平时以抽样调查为主,定期报表任务。加之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等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统计质量。例如,按单位教职工人数加以分层,选定样本,或者按收入高低分层选取样本,或者按规模、部门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选择样本。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在制定统计指标过程中应该增加反映高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如适时增加在岗教师的年龄、职称、职务、学历、收入等各种细化指标,使高校劳资统计数据真正发挥其作用,为高校所用,为统计者所用,更为广大的教职员工所用,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建立高校从业人员统计抽样调查制。可统计高校岗位劳动报酬数据,还可计算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工资统计指标。如可按书记、校长、副校长、主任等对象来划分,也可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对象来划分,从而获取最多人数的工资段,来统计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不受平均工资的影响,使劳资统计结果真实反映高校各阶层的收入。

(四)加快劳资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进程

第7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休闲体育,环京津冀,城市发展,历史地位

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成果接连涌现的现实背景下,日益地在基层民众的生活涌现发展的,本文针对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一、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我国当代全民健身事业良好发展的当下时代,休闲体育依靠其特有的多方面特征,日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当代国人群体的充分喜爱。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领域一系列突破性成绩的接连取得,引致我国当代城市国民群体日渐对参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表现出了充分的偏好与热忱。在目前的时展环境之下,京津冀地域的协同性发展建设目标已经得到了各方力量的共同性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改良,当代国人对精神生活条件建设的需求力度不断深化,休闲体育运动场所条件的建设水平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石家庄、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等七个个环京津城市展开了关于休闲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实践工作。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到目前阶段为止,河北省域内部关于休闲体育事业发展在环京津城市发展的具体作用之研究实践行为,依然处于明显的空白状态,本研究意在针对这一现实存在的空白状况做出一定程度的补益。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简述

近年来,伴随着环京津地域城市公民基本生活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有较大数量比例的一线学者对这一地域的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孙班军(2007)在《武汉体育学报》发文阐释了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的战略构想。纪志敏(2011)在《中国经贸导刊》中发表了《环京津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了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区域发展实践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给相关地域休闲体育事业的日后发展提供了实践性指导思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当代社会学领域,以及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围绕休闲体育事业发展,对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贡献程度问题展开了系统化且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根据有关领域的基本性调查成果,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环京津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现状。2、研究环京津城市休闲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问题。3、区发挥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当代城市国民日常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健康日渐成为了当代城市国民密切关注的话题。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城市国民往往都更加倾向于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合理安排休闲性体育运动项目。在现有的条件下,城市公民喜爱休闲体育项目的原因可以简要的分析如下:第一,当代城市公民对健康水平的关注意识水平呈现出了逐步提升的客观态势。第二。安全与舒适性。第三,在城市生活环境领域中,休闲体育运动项目逐步由原来的奢侈性消费项目,转化为群众性实践项目,这种转化趋势的客观呈现,事实上与当代城市公民生活条件以及收入水平的改良与提升,密切相关。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针对河北省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石家庄市7个市的7个体育局、105个体育场馆的管理者或经营者、3500名休闲体育参与者和普通市民分别进行访谈了问卷调查,预计发放问卷3500多份,调查后利用资料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2..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法;②访谈法;③数理统计法;④逻辑分析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项目的重点是:通过实地的调查工作环节,环京津地区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结构、项目、场馆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并找寻发挥休闲体育在环京津城市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的相关策略。本研究项目的难点是:研究对象区域较大、人员分散、场地分散,以及如何确保调查数据与结果的精确性。

四、本项目调查研究实践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

(一)河北省环京津城市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本课题组实地开展中的针对河北省地理区域内部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沧州、石家庄7个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产业领域有关发展问题展开的描述性调查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感知到河北省域内部上述各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在最近几年以来的发展现状以及流变趋势。从2013年至今,在将近两年的时间流转过程中,河北省石家庄和唐山两座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无论是从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还是从民众群体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参与和技术意识建制而言,都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性衡量数据不断提升,并且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向的现实背景之下,上述提及的7个河北省内部城市,其基本公民的休闲体育活动参与意识都在过去的一两年时间内,获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就综合性实践发展路径而言,环京津城市的休闲体育事业正在不断展现出十分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休闲体育事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分析

第一,休闲体育产业是我国当代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代表性产业,城市生活区域中的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第二,发展休闲体育事业,是实现和谐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实践路径,也是切实提升我国城市国民生活基本条件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三,在休闲体育理念的引导下,实现良好生活实践方式的建设目标,可以改良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实现对社会稳定状态的有效维持。第四,发展低碳体育事业,能够切实提升传统体育事业的缺陷,展现教育事业的以人为本精神,并促使国人逐步形成充分且深入的自我教育实践能力。第五,通过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当代国人扎实形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行为的思想理念。

第8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选题本着小、活、实、短、平、快的原则进行,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小,即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内容具体,但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意义,是个“类问题”,能有点及面,实现推而广之,可以围绕问题持续深入滚动研究;活,即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简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实,即问题是本学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有效上,凸显实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快,即见效快。选题范围主要是研究班级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二、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员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各校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论坛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学校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自行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规划办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登记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区级鉴定和评审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范围一般为区级立项的小课题。

6、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区教科规划办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先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规划办。

2、区级小课题申报一般在每年4、5月份,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00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3、建立小课题管理制度。

第9篇: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本科生在科研素养培养方面的认知以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内随机抽取5所招收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生的高等院校,按年级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了504名本科生进行科研素养培养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本科生认同科研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益处,女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明显高于男生,大学四年级科研素养认知水平最高,参加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预备考研的学生科研素养的认知也较高。结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科研素养培养方面有较强的需求,参与科研的热情有待提高,大学四年级阶段是开展科研训练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影响因素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为主是我国基本的卫生方针[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公共卫生快速发展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关键。符合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宽厚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理论,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备执行、实施和评价卫生政策及卫生项目的能力等[2]。目前国内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医学理论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5],但是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后预防医学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必备能力[6]。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科研素养锻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有限,缺乏专业的师资对本科生开展科研选题、设计、实施到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培训。为了解国内预防医学专科本科生目前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便将来开展相应教学和培训,我们从2012年6-8月对5所高等院校505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中开展了相应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随机抽取了5所高校,以预防医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国内一本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在读本科生、知情同意。

1.2抽样方法和样本量的计算: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所学校按年级抽样,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级,对抽取到的班级中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假设高等医科院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对本专业认知度约为50% ,根据公式 。考虑到整群抽样误差较大,故再增加20%-30%的样本,约需要500份问卷,因此本次调查确定最低样本量为500人。

1.3量表设计与评价:

本次课题量表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人口学特征方面、研究对象科研素养认知方面和影响因素。量表具体内容包括:

1.3.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状态、高考志愿等)

1.3.2科研素养认知情况:

问卷中涉及科学素养的题目共6题,包括是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您将来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成为预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毕业实习中应该增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培训,提高科研素养的培训对将来的择业有益处。按照里克特三级赋分法从不同意到同意分别赋予1-3分,满分为18分,分数越高表明对科研素养的认知度越高。

1.3.3科研素养影响因素:

问卷涉及到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考研打算、就业倾向和是否参加过创新性实验等。

1.4调查质量控制:

在各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下,由各年级辅导员或联系人(老师或学生)向相关研究对象分发问卷并作说明,并统一回收问卷。调查期间由相关负责人强调问卷填写的匿名性,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要求完整填写问卷,尽量不要缺项、漏项。回收的问卷由小组成员逐一检查,剔除废卷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

1.5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核对,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的描述主要使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分类变量统计描述使用频数和率,统计推断使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和人口学信息:

本次调查向5所学校发放505份问卷,剔除废卷后实际得到有效问卷504份,符合样本需求,有效回收率达到99.8%。研究对象中男性232人,占46.0%,女性272人,占54%。大一105人,占20.8%,大二116人,占23.0%,大三101人,占20.0%,大四83人,占16.5,大五99人,占19.6%。高考第一志愿为预防医学的仅74人,占14.7%。生源地为高校所在地的为147人,占29.2%,党员和预备党员共124人,占24.6%。有考研打算的为279人,占55.4%。

2.2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情况

大多数预防专业本科生对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是认同的,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应该在毕业实习中要加强。超过60%的学生认为科研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以及在将来的择业中是有益处的。但是对于科研热情方面,仅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具体见表1。

表1 预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情况(%)

条目同意不清楚不同意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71.321.76.9

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72.120.07.9

您将来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46.826.226.2

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成为预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65.718.116.2

毕业实习中应该增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培训70.419.79.9

提高科研素养的培训对将来的择业有益处67.625.56.9

2.3 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05名研究对象的平均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为13.8分,标准差为3.0分。以13.8分为界限,将505名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低于13.8分为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较低组,等于或高于13.8分为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较高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级、考研打算、学习成绩排名高低,就业倾向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历。具体见表2。

表2 预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科研素养认知较高(n,%)x2值P值

性别:

男12754.7

女19772.417.06

年级:

一年级6158.1

二年级8069.0

三年级6059.4

四年级6477.1

五年级6060.610.450.033

高考第一志愿:

预防专业4459.5

非预防专业28065.10.880.348

生源地:

所在城市8859.9

非所在城市23666.11.770.184

政治状况:

党员及预备党员8568.5

入党积极分子9365.5

团员14661.31.9680.374

考研打算:

有19670.3

无8655.5

不清楚4260.010.110.006

学习成绩:

前三分之一14170.9

中间三分之一11763.9

后三分之一6654.19.260.010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参加过15671.2

未参加过16858.9

8.140.004

就业倾向:

科研相关6977.5

其他25561.48.260.004

3.讨论

3.1调查的5所高校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得分平均分在13.8分左右,距离18分的满分有较大差距,可见整体而言,作为一本院校,各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当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还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科研素养的培养的益处还是有较好的认知,因此在将来科研素养培养方面,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同时在的教学计划中提高科研素养培养的比重,提高学生对于科研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升预防专业本科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3.2通过对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学生,以及有从事科研工作就业倾向的学生明显有更好的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倾向于考研,而考研会面对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将来有从事科研工作倾向的学生会加强自己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从事过创新性科

学研究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科研素养认知的机会。女生的科研素养培养认知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学习一般较为刻苦,但在寻找工作时较男生处于弱势,因此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倾向于通过提高科研素养来增加工作或者考研的机会。而男生在对待科研素养方面相对比较随意,但男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较女生要强一些,本科生阶段应该要加强男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正确引导。我们发现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水平较高,尤其是大学四年级,主要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大学二年级时,本科生普遍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启蒙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对于调查研究工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会更多寻求科研素养培养方面的技能,因此也会得到刚多的认知。大四阶段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正处于临床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大多数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四阶段开始正式接触专业课程,如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这些课程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阶段的本科生正处于提升科研素养的最佳阶段,我们认为在大四阶段开展科研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冷静, 杨莉,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7-19.

[2] 张青碧, 甘仲霖, 汤艳,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会.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35-936.

[3] 金英良, 黄水平, 赵华硕. 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4):12-13.

[4] 黄晓梅 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核心试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66-67.

[5] 黄陈平, 叶晓蕾, 刘佳明,等. 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7(2):58-60.

[6] 林立, 刘永春, 高波.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研究资助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1年度教育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