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队伍建设指导意见

第1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 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在院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又有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称呼。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辅导员结构和现状

1.1 结构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青年干部队伍占83%,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学历占86%,高职院校辅导员中级职称占55%、助教达45%,一大批年轻、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辅导员岗位,改变了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生机、活力、实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来源大多是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相比,学历还是不够高,学历较低,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青年辅导员老师占绝对主体地位,由于年龄原因既有精力旺盛、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优势,同时具有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等缺点;辅导员缺少来源于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缺少资深辅导员,专业化程度过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劣势,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1.2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强度大,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安全、就业等方方面面,基本上可以用乱、杂、繁三个字概括,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考虑如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思索如何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工作虽然辛苦,效果却不理想。

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繁琐的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难度,在工作中看不到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与努力目标,看不到个体成长的方向,怀疑自身价值,导致思想不稳定,逐渐降低了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到工作态度、方式及工作效果。

1.3 深层分析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对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奉献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能给辅导员落实的政策待遇却很少,导致辅导员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报酬与贡献的比例严重失衡,职业发展空间相当局限。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得不到社会的尊敬和理解,辅导员对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欠缺,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工作效率和效果。

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传统落后,存在激励机制失衡,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比较落后,指标设计不合理,定性多定量少,评价模糊、笼统定级等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一般都忽视了考核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的潜力得到开发,把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失去了考核应有的作用和最终目的。

2 浅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措施建议

2.1 高度重视,营造平等和谐社会环境

职业收入情况影响着这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职业政治地位又对社会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充分给予辅导员工作自主度和经济扶持度。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高等学校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响应教育部发起的定期评选表彰“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活动,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要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辅导员团队工作氛围,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积极努力,营造一个社会重视、教育系统重视、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

2.2 落实到位,构建持续实效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其次,基于学生工作的性质,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辅导员外出学习考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再次,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热点、焦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针对性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和业务能力;另有,要改进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引用网络、视频教学,借用微博、飞信管理,实践教学紧密配合理论教学等,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后,要提供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辅导员承担并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职称评审打下良好基础,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与工作认同感。

2.3 积极探索,建设专业职业工作队伍

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机制,引导一大批优秀辅导员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使学生工作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首先,健全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保障。制定辅导员队伍长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制度,制度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标准等。其次,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第一关。按辅导员岗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师德标准,建立相应招聘规则和环节,重点鼓励思政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社会学等专业老师从事辅导员工作;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等教学和管理方面工作,促进辅导员转变为专职专门人才。再次,构建持续实效辅导员培训体系,挑选专业骨干,培养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或思政工作名师,挑选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政管理、学工管理管理人员。

2.4 规范考核,建立科学公平考评体系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过程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辅导员工作规范化、更新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绩效津贴、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实行优秀辅导员表彰制度和不合格淘汰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高度重视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要关注、支持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呈生,陈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考.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3.

[2] 葛志亮.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9.

第2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 陕西;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辅导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管理队伍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院的学生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他们是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路人。加强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关键因素,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维护民办高职院校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尝试着结合陕西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得到民办高校同行的指教。

一、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队伍普遍年轻化

截止目前,陕西省共有民办高校17所(不含独立学院),其中民办高职院校9所。据初步调查,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他们中大部分源于本校留校生,部分来自其他民办高校刚毕业的流动招生就业人员,极小部分来自离退休或社会再就业人员。这样就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很不合理的辅导员队伍。

2、辅导员队伍中专业对口人才奇缺,高学历人才比例偏小

以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近几年的辅导员队伍为例,绝大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而且本科以上学历的辅导员更是凤毛麟角,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欠缺的情况。

3、辅导员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手段粗放

如上所述,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大部分是招生业绩好留校的,其余部分是从兄弟院校或社会上吸纳进来能招生的。由此可见,对从事辅导员岗位的“门槛”标准较低,且大部分辅导员几乎没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从业经历或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有的还尚未取得国家认可的高校毕业证书,因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手段基本上是粗放式管理。

4、辅导员日工作时间较长,办公条件简陋

民办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学生特点决定了目前辅导员在学校中处于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支基层管理队伍,他们从早到晚几乎全天候在校工作,且办公条件相对简陋。

二、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职院校领导对辅导员队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教师职业所赋予的职责是不断塑造学生心灵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每天和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需要人格再塑的大学生,哪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因此,辅导员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何其重要,对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可以说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遗憾的是,目前各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各级领导在思想上、精力上和财力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未提到应有的高度上。

(2)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和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导致队伍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大。在每年招生期间辅导员几乎“倾城而出”全力招生,招生结束后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或重新分流组合,几乎年复一年重复着这种人员管理模式。因而,每年的9、10月份是辅导员流动最大的时段。

(3)有效的定期培训进修机制不健全。绝大部分辅导员在管理中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到了学生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很难抽出时间来学习新知识。尽管对学院有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中也有甘愿奉献的精神,但由于自身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在管理中存在一些短板。在日常培训中,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时间的分配保证上,未能形成健全的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仅仅注重政治理论和基础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培训,但在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培训却很少,比较前沿的学科知识更是鲜有涉及,缺乏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2、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招生工作仍然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生源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招生工作一直是各民办高职院校每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全国而言,高中毕业生人数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对民办高职院校形成更为严峻的局面。为此,争取更多生源成为各民办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第一要务。为能留住这部分擅长招生的人员,民办高职院校就不惜一切为这部分人提供一份岗位,而辅导员工作岗位则是首选,辅导员岗位在整个学院岗位中的地位就显而易见了。

(2)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待遇低,缺乏应有的地位尊重。在民办高职院校里,相比其它工作岗位,辅导员工作时间最长,基本上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因而具有一定丰富工作经历或高学历者都不愿意选择辅导员工作岗位。加上辅导员岗位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待遇跟不上,形成了辅导员工作不安心,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性大的不良状况。

三、加强陕西省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学院各级领导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民办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要像要像重视招生工作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真正做到管理育人和事业留人。

2、改善辅导员薪金待遇,做好辅导员工作和发展方面的政策保障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薪金待遇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关键。因为民办高职院校里辅导员队伍是一支与学生联系最多、工作时间最长的基层管理队伍,可以说是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因此,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他们的薪金待遇,不断缩小他们与本院同级别专职教师的收入差距,使他们能够心踏实地在此岗位上工作。

制定促进辅导员工作和发展的政策。一是切实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学校要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对符合国家职称评定条件的,要尽量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在其岗位上稳定发展,建功立业;二是支持和鼓励辅导员进行业务提高和学历深造,从政策的制定、待遇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倾斜,使他们愿意在辅导员岗位上长期工作。对符合教学条件的,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向教学、科研等工作岗位转换。

3、注重辅导员的选聘和人员整体配备工作

(1)切实做好辅导员的选聘工作。各民办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聘工作。招生工作对民办高职院校固然重要,但在辅导员岗位的人员配备上,决不可迁就或随意,学院内涵建设发展上去了,生源也就带来了,学院整体就处在一种良性的循环发展中。所以,要选聘那些热爱民办教育事业、甘愿奉献、德才兼备、潜心育人、作风正派的优秀人员,让他们不断充实到队伍中来,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

(2)认真做好辅导员队伍的整体配备工作。民办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基本情况是既有计划内的高职生和五年制大专生,又有计划外学生,因此,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民办院校各自的实际情况,对辅导员的配备应采取分层分类对待,不能一刀切而论。

4、扎实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辅导员队伍选聘和配备好了,不等于辅导员工作就搞上去了。要想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强化,就必须对辅导员进行不断培养和培训。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逐步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要积极争取并参加省教育厅每年组织的辅导员培训班,并要善于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兄弟民办高校先进管理经验。在培训的内容上不断完善和深化,使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学院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娄冬.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J].科技信息,2008(30).

[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3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论文摘 要: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健身群众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各不相同,客观需要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两种(公益和非公益)不同类型的指导人员。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并存发展,共同贡献,不可能只发展其中一方面队伍,本文针对我国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政府体育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规模大,产值高;从业人员多,影响大;涉及面广,体育与经济关联度高;国际化趋势。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产业化之路。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身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的需要,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迭起的发展局面,尤其是正在培养、建设中的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成为全民健身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体育人才资源。那么什么是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指在赢利性体育场所的劳动岗位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

1.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

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1.1体育人口增加明显化(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1.2价值需求趋向多元化(社交的需求,感官刺激的需求,宣泄的需求,磨练

意志的需求等,对不同体育项目或活动中获得不同的行为美的体验)。

1.3生活化(成为家庭生活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

1.4健身趋向科学化。

1.5活动复合化(如体育、休闲、娱乐以及旅游等几类活动组合在一起)。

1.6管理趋向法制化。

1.7产业趋向市场化。

1.8群体趋向老龄化(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

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其中60~65岁参与体育活动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1.15%,66-75岁为38.46%,76岁以上为30.70%,达到了较高的参与水平,在未来中国老年人口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发展,老年人体育已经和社会保障、家庭赡养、福利、保健、医疗、文化娱乐、继续教育等一起构成了中国老年社会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

2.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数量严重不足。

2.2队伍的文化程度偏低,资源质量不高。

2.2.1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营销等管理知识短缺。

2.2.2健康教育、运动科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2.2.3把握人们的体育需求能力差。

2.3地区差异大。

在数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多,城市比农村多;在质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造成这些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经济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2.4培养机制不完善。

2.4.1培训方式单一。虽然是面授与自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员自学能力不强及缺乏自我检查、督促机制,自学有名无实。

2.4.2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估制度、评估体系没有。

3.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国家行政主管机构与地方行政主管机构在体育主体市场培育发展及机制开发方面毫无作为。国家行政主管机构对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各个项目的考评员培养及教材、大纲、试题库等的编写工作进度缓慢,影响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转贴于

3.2专门执法队伍缺失。

3.3培养经费的投入短缺。

4.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4.1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所需政策法规,完善有关激励、竞争、约束等经营管理机制,营造优良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不同的社团和机构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等。

4.2通过国家及地方行政各类相关机构举办的大中小型赛事的推动,营造体育竞赛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努力拓展人才交流、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业务;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使得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4.3体育专业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有良好的学生基础,要更多地引导它们成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加速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速度。

4.4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体系等,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配额,用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大力加强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教育培训。简单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包含以下内容。

4.4.1职业化的体育工作技能培训。

4.4.2职业化的体育工作形象培训。

4.4.3职业化的体育工作态度培训。

4.4.4职业化的体育工作道德培训。

4.5规范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对学员的审批程序和行为,严格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鉴定。

4.6吸收退役运动员成为健身指导服务业的骨干力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于2011年3月23日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将通过职业转换期的学习、培训和考核方式,培养更多的退役运动员成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来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体育人才,特别是要注重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和群众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注重储备青少年体育人才;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回报社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

4.7 强化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在体育行业从事经营行为人员(如是否持证上岗等)进行监督,这样不仅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有法可依,也可以做到违法必究,更可以调动和保障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合法的经营,为社会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4.8要根据老年人群体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老年体育管理和科研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人才,着手研究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需要的项目。

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加以规范管理,并按被评定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等级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取酬,可吸引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其建设对更有效地推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能力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最初的政治引路人到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大学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呈现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科学内涵

1.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的建设过程。英国学者何伊尔对“专业”二字归纳出这样一些必备条件:专业必须是能承担关键性社会职能的行业;有履行这一专业需要具备的相当程度的专门化知识和技能;专业化人员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形成专业的价值观念;由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必须在非常规的情境中实施,针对具体案例自主地做出专业判断成为至关重要的准则。

作为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即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双重身份的重合。高校特殊的学术环境,决定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不可能仅仅把精力放在单纯的学生管理上,还必须履行一定的教师义务,必须在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承担一定量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合格的高校专职辅导员,必须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掌握德育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理论,在经过专业化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增强学生德育和学生班级、社团建设的管理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能够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的职责。

2.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职业、这份工作,应该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标准的角度,即从事这个职业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度化体现,是指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管理制度。辅导员职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岗人员应经过专业学习与培训并达到任职基本要求,即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知识及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进行学生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二是辅导员成为一种职业,建立起辅导员职业准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完善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体系,使机构专业化、知识体系化。

3.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关系。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化阶段的重点是谋求整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强调入职标准。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也就是辅导员专业素质发展过程,该过程强调辅导员个体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并不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并存。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保障和必然发展趋势,职业化是专业化实现的基础和源泉。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和接触最多的人,学生的尊重和信服程度既是辅导员最关心的,也是最敏感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了有热情、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外,还需要有知识、见识、水平、能力等,必须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角色定位才可能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得到承认和尊重,由角色迷失所造成的困惑和尴尬才有摆脱的希望。

2.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当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在时时考虑未来出路,当有辅导员愿意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进修和提高,而不在时时眷恋原来的专业心有不甘的时候,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爱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就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安心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队伍稳定、职业成就感、自豪感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辅导员队伍现状因任务繁重、责任、压力重大和“过渡性”、“不稳定性”及过于年轻化而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需要。而职业发育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最根本的原因。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必然要求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必然要建立一些与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使辅导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凭借不断学习和培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内涵

做为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任,其工作能力结构应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以政治鉴别力为重点构建一种新型的能力模式。

1.辅导员能力发展基础与前提――以创新学习能力为核心。学习力是学习能力、动力、态度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同样意味着生命力的枯竭。辅导员应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核心――学习创新力,以此为基点展开能力辐射,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住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中的其他方面。

2.辅导员能力结构重点――政治鉴别力。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作为青年学生的“政治引路人”,运用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而目前现状是大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从事学生事务工作,不能忽略政治思想工作这块主阵地,辅导员必须抓住主业,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

3.辅导员“一专多能”纵横拓展与深化。运用“木桶原理”,最短的那块木板直接决定着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能力,因此辅导员的能力不能单一,偏颇了任何一方,工作能力结构就会产生缺口,应结合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化,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各方面能力有机融合,向“一专多能”方向拓展与深化。

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途径与举措

1.按照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的要求严把入口关,完善人员队伍使组合最优化。在辅导员选配与配置上坚持“高进”原则,在所有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向一专多能的人才倾斜,如优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持有就业指导师证、心理咨询员等资格证的人员,形成专业搭配合理、专业互补优势明显、易于发挥整合作用的队伍配备。即要配足班级、年级辅导员,又要在院系层面按工作职能配备职业生源规划、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化辅导员。

2.根据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开展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完善其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辅导员的成长周期分为适应期、成长期、倦怠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政策解读、学生事务管理等基础模块,帮助辅导员尽快适应学生工作;对于成长期的辅导员坚持开展专项培训和常规培训,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项培训;对于倦怠期的辅导员,积极组织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进修班,提高专业道德,增强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热爱,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发展期的辅导员以开拓思路和视野为主,可选派优秀辅导员校外进修或出国考察,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围绕定位激活机制,坚持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丰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教育部有关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定位是,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学院可适当安排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补充辅导员的理论教育素材,通过教学实践环节使其获得在另一种情境中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进而使其工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更加丰富。

4.积极支持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由于辅导员的“学术背景”较浅,很难在省部级课题中立项,为此高校应对辅导员科研立项有所倾斜,专门为辅导员设立课题,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研究,促进专职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5.探寻并创设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辅导员培训课程,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是: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特色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所谓“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设计”指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满足本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凝聚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人士、当地政府以及辅导员自身的集体力量,共同设计和开发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系统化课程。要实现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务必做到经费专项化、资源社会化、模式基地化、视野国际化,深入工作研究,搭建学科平台,实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立体交叉业务培训模式。高校领导应转变观念,通过制度力量保障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效果。

6.加强工作绩效评估,激发辅导员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辅导员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建立辅导员定期考评制度,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政府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完成任务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建立激励和淘汰机制,设立辅导员工作专项奖。

参考文献:

[1] 邹婕,郑永臻,蒋舟.探讨“T”型辅导员工作能力结构拓

展的基本要求与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09,(5).

[2] 应中正,苏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途径探微[J].

北京教育・高教,2009,(6).

第5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校企嫁接;“双师型”教师;合作双赢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并进一步明确了要:“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显而易见,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已经提升到国家的层面,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正相关性。

一、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学校主要进行理论教学,专业理论教师技术的锻炼得不到实现,并且没有很专业的实践老师来进行指导,而企业能够提供这样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相关的操作技能,作为企业,目前与学校在合作层面上没有相应的合作基础。很多时候他们不欢迎老师去,单纯的从经济方面考虑不太经济;我们的老师到企业,并没有将自己当成企业的一员,那种在学校的优越感并未消除。

二、弥补和完善理论教学中的不足,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补充和衔接

目前很多专业的老师的情况是,教理论的轻视实践教学,教实践的理论知识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不是什么样的老师都能够来进行理论教学,特别是机电类的,比如机床加工、钳工等等。要想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协调,都有所发展,必须经过实战,就是到企业去真刀真枪的加工零件。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三、摈弃狭隘的“校企合作”观念,提升各个专业的实践水平

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单单体现在机电、计算机等的专业课上,而是体现在各个方面,“双师型”教师建设我认为就是与社会紧密接触,通过老师的引导,间接引导学生与社会接轨。与文化团体合作,与各种社会企业合作,加强教师与他们接触的机会,将“双师型”教师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机电等的专业课来说,操作技术对老师们来说确实是一大短板,在进行教授理论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对有些工作原理老师本身就没有见过,具体实践过,怎能向学生讲清楚呢,比如传动中,在运动形式的传动中,怎样实现旋转运动向直线运动的转换,在进行钳工操作时,如何控制精度误差等,有很多的设备老师们都没有见过,当然就没有办法向学生讲清楚的。

四、提供了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聘用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可以用于专业建设,培训专业师资、引领产品研发和担任兼职教师等。通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培训与引进,加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的水平肯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五、提供可持续的,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还指出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时也重点强调指出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双师型”教师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企业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六、实行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依托,学校为主导的格局

政府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关键,在这方面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各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实力和职工的素质,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进行层次的提升和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资金和政策上,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七、结语

“校企嫁接”无论对学校还是企业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但前提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借助于对方的平台,提升各自的薄弱环节,只要双方本着真诚的态度,都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第6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主要任务和措施

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整合科研院校、单位等优势资源,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二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国家会计学院等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三是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四是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等提供咨询。三是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稳步推进;要切实加强对管理会计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有关会计团体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各单位负责人要切实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

加强工作指导。财政部要通过本指导意见,科学谋划、整体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引导、推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工作;要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总结国内外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组织编写管理会计系列辅导材料,以指导各单位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要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本地区管理会计工作的指导。

第7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为主线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帮助广大青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在全办事处、各团支部深入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二、积极开展团委组织格局创新活动

按照团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街道团委形成了“1+4+N”的组织格局形式,吸收了几名编外成员,注重编制内、外相结合,将各领域的优秀青年选拔充实到基层团的组织体系中,增强团的工作力量,丰富共青团联系青年和调动社会资源的渠道,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团组织活动。五四青年节期间,街道团委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参加植树活动、参观四保战役纪念馆,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以及当今的形式。七一期间,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真情助困进万家”活动,配合街道党工委一起开展“三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学生和弱势群体,给予法律上的援助,加强关心下一代和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街道团委联合街道工会、妇联举办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团员、青年、群众的业余生活。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主动向团市委、街道党委汇报团委工作情况,在党建工作指导下,认真做好全街团建工作。

第8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现将我局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行政编制核定13人,现有行政编制7人,事业编制核定人数51人,现有事业编制人员47人,三四级调研员1人,三四级主任科员3人。我局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宣传工作战线一直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顾全大局,宣传文化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条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做好了理论学习、典型宣传、舆论引导,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及群众的思想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改进作风,增强团结,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编制少,严重不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二是干部交流力度不够。

三、对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配齐配强宣传文化工作力量。增加宣传人员编制,

配齐配强人员。党委宣传委员是兼职的必须另配备1名专职宣传干事。

(二)加大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力度。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文化干部多岗位轮岗交流和提拔使用。有计划地选派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和工作骨干到乡镇、社区和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岗位实践锻炼。提供更多学习提高的机会,锻炼能力的平台,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认真做好

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培训,定期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普遍培训。

第9篇: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1、加强学习转变作风。学习交通保障知识,熟悉交通保障方案卷拟制的基本要领,精通本职业务。6月底前,将通过答卷形式检查学习效果。全市交通战备干部要从遵守纪律做起,从改变精神面貌做起,从增强团结做起,从小事做起,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谋事、干事、成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2、搞好运力统计,做好全市运力状况调查摸底工作。这是切实贯彻《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的实际步骤。搞好摸底工作,掌握全市运力分布、所属及车型等基本情况,为今后动员打好基础。今年重点对营运车辆,以各区市县和市直为单位,按客车、货车、特种车等分类统计。此项工作10月底前完成。

3、继续搞好正规化建设,搞好资料整理工作,今年重点对干线公路保障方案进行梳理和修改完善,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充实交战办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保障队伍建设。(1)搞好保障队伍的调整工作,重点搞好工程保障队伍、运输保障队伍编队人员的调整充实。8月底前完成。(2)按照《交通战备干部训练.和考核大纲》和《交通战备训练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交通保障队伍建设,根据应急交通保障需要,结合运输生产、工程施工、抢险救灾和军事行动保障,组织保障队伍开展抢修、抢建和抢运训练,以增强保障队伍整体素质和保障技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不断适应军事斗争交通保障的需要。

5、根据我市实际,着眼首都防空和安全需要,在与军事部门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四级交通重点保障目标11月底完成上报工作。

6、认真做好上级和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年又是一个发展机遇年,要珍惜和发展环境,抓住交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国防要求,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抓好交通保障工作,为加快“进位.追赶促进和谐廊坊”发展,为全市国防交通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