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消费;需求;市场;发展

今年1-2月份,受市场需求转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油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全市线上消费品市场延续了去年的下滑趋势,在线下消费品市场拉动作用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

一、当前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

1-2月份,在线下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低于全省1.9百分点,低于去年全年1.8个百分点。其中,线上消费品市场零售额56.45亿元,同比下降4.2%,增速回落5.5个百分点。

线上市场运行特点:1、从消费区域看,乡村市场增长较快,城镇市场回落较大。乡村线上市场零售额1.84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市场零售额54.61亿元,同比下降4.6%,降幅扩大6.1个百分点。2、从行业结构看,批零住餐行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线上批发业零售额7.09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2.49亿元,增长5.3%,增速提高6.6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46.64亿元,同比下降6.1%,住宿业零售额0.23亿元,下降11.7%,降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扩大7.4和13.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线上消费品市场不同行业发展速度相差20多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同期扩大17.9个百分点。3、从商品类别看,往年热销商品降温,半数商品消费下降。线上23类商品类别中有12类商品消费下降,降幅最大的5类商品是金银珠宝类、家具类、石油及制品类、书报杂志类和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分别下降25.0%、22.4%、12.5%、12.1%和8.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0.6、48.8、3.5、3.6和8.6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形式不断发生转变。从需求方面看,居民消费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等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从侧重数量型消费向侧重质量型消费过渡,居民消费正趋向于更加重视安全、环保,更加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商品。从供给方面看,市内新业态、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1-2月份,全市通过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的线上贸易企业已有19家,淘东营、金钊源等O2O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快速发展,线上购物,线下仓储、配送、售后等功能日趋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不断有新突破,入驻企业已达60家。全市现有城市商业综合体4家,在建2家。贸易连锁企业22家,门店总数达431家,比去年增加76家。

二、消费品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油品零售额下滑拉低线上零售额。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油价)持续走低和小规模加油站分流线上加油站销售量影响,全市线上成品油零售额大幅下滑。1-2月份,全市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共实现零售额8.46亿元,占线上零售额15.0%,同比下降12.5%,降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拉低线上零售额2.1个百分点。

(二)传统消费热点降温。受消费政策退出、市场有效需求饱和等因素影响,拉动市场增长的热点如汽车、家电类商品明显降温。1-2月份,全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71亿元,同比下降5.2%,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0个百分点,拉低线上零售额1.3个百分点。家电类商品零售额1.57亿元,同比下降8.7%,降幅扩大8.6个百分点。

(三)重点企业经营形势下滑。消费方式转变下,居民购物有了更多选择,电子商务、商业综合体等发展如火如荼,严重分流了传统实体店的消费群体,首当其冲的是大型商场超市。1-2月份,中心城区8家大型商超共实现零售额13.59亿元,占线上零售额24.1%,同比下降6.1%,拉低线上零售额1.5个百分点。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服装类和日用百货类商品。

三、发展趋势及展望

2017年是“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在全市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日趋完善,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政策不断发挥作用下,市场消费领域的利好因素仍然较多。一是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推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个消费升级重点领域,将对全市消费市场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二是“互联网+”创业的带动,以京东、淘宝等为依托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将是拉动我市批发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三是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旅游城市,全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目前我市正加快推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亮点,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带动全市消费市场繁荣的一个重要力量;四是在国家扩大总需求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等行业将逐渐回暖,带动相关类行业增速回升。展望2017年,我市消费市场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

四、促进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推动就业创业,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开展“拆违治乱、打霸治痞”专项行动,优化消费环境。

(二)引导企业转变思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商贸流通企业要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在调整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大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方面下功夫,积极与需求端对接。政府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升级,扶持一批商业企业做大做强,特别要鼓励和支持一些大型商业企业依托优势开展连锁经营、依托品牌发展电子商务以及特色商品专营;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策略,积极尝试发展02O模式,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

(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壮大新兴消费热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消费政策;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力度,扩大旅游消费;加大对新型电子产品、绿色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具建材的补贴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继续促进绿色消费。使新兴热点商品尽快形成有效、持续的拉动力,推动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娱乐购物综合体或成转型趋势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现状

行业净利润 平均水平仅为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从支付宝地区数据看,辽宁省全国排名第13位,占支出总额的2.3%,同比增长56%。其中沈阳市的支付宝用户人均支出达到8904元,人均购物支出为6705元,占总额约75%,且网络零售市场依然呈现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去网购,在需求短期之内没有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百货商场客源流失。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百货业销售下滑较大的,也正是方便网络购买的品类,比如家电、IT产品和纺织品,甚至是奢侈品。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日前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协会统计的81家大中型百货零售企业2012年销售总额2282.7亿元,同比增长仅8.92%。对比2006年至2011年百货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16.5%的增长率,2012年全国百货零售业增速下滑明显。

同时,人们发现身边很多大牌商场逐渐退市。就沈阳市的现状来说,近年来西武百货等高端商场走出了人们的视线,中华路上的美美百货感觉还没开张就已经关门大吉了。就连在太原街这样商户林立的步行街上,东舜百货和伊势丹百货也相继倒闭。很多人质疑,商场的接连关门是否是电子商务分流了他们的客源。辽宁省服务业委市场建设处赵处长向记者介绍:“电子商务对于传统百货的确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是零售业的销售目前还是省内很多消费者的主要消费方式。目前我省拥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100多家,逛商场仍然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选择。小部分商场的退市主要是因为商场的定位与城市不符,部分企业本身一直没能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生存的点,导致客流量减少而造成的,而且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租赁合同的纠纷、成本的上涨,甚至是集团内部的调整等。但是目前就2012年的数字来看,我省的百货零售业依然发展态势良好。 ”

相关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百货的倒闭属于经营原因,与行业整体无关,但是就发展趋势而言,百货业确实出现了微增长的现状,行业的整体利润在不断下降,已经从早年间的8%下降至3%左右,百货业已经成了薄利多销的行业。

中国百货业经过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后,正步入发展瓶颈期,转型谋生存迫在眉睫。简单的降价促销赠送礼品,都不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百货业的销售竞争已经进入了深度博弈的阶段。因此从根本上转型,才是留住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辽宁省服务业委市场建设处赵处长说:“目前我省的大型百货也都在悄悄的转型中。从我们向国外学习的经验来看,全方位的体验和多功能的满足才是目前百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的目标是,让消费者拿着钱进来,花光钱出去,但是不一定拎着东西。也就是说休闲娱乐、影视、餐饮等方面的消费也足以让消费者走进百货公司,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服饰、电器类等产品在为百货创收。事实上,目前大型购物综合体中,服饰、电器等产品的销售额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小,甚至已经不是主要增长点了。 ”

传统百货应该借助购物中心的发展势头趁机转型。据了解,零售业的业态构成与人均GDP水平存在一定的对应规律。人均GDP处于 3000美元至 5000美元,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则以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为主。而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传统百货业可以趁机向购物中心等方向转变。

传统百货业将不再通过商品价格比拼“拽”顾客进来,而是通过体验和服务“请”顾客逛店。只要是盈利,商品是什么都不重要。沈阳市华润万象城购物中心的业内人士介绍:“今后的百货商场除了为人们提供日常的商品以外,还将为人们提供体验式的服务,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未来的百货业会更紧密地与娱乐业、餐饮业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消费、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而购物环境将更趋向于舒适、欢乐、时尚。这也正是万象城受欢迎的理由。 ”

以沈阳市的购物中心为例,大悦城、万象城、万达广场、市府恒隆等大型购物广场在建立之初最吸引人流的都是他们的电影院、游戏厅、餐饮业。人们先是在这里满足娱乐的体验需求,慢慢的才会习惯这里的购物环境并逐渐建立好感,习惯来这里购物。

据辽宁省服务业委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全省购物综合体的销售业绩不断攀升,这里甚至成为了家人度假、带孩子游玩、朋友聚会的首选场所。一站式的服务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既然来了,看到满意的产品就会顺其自然地购买。目前餐饮娱乐健身等方面的销售额已经成为这些商场销售业绩的主要支撑。”

环境是一流的、价格是最低的,甚至还能顺便郊游,不仅仅是购物还是度假,哪里能满足这样的消费需求,奥特莱斯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谈到传统百货业转型,除了购物中心的横空出世不得不提到奥特莱斯。

奥特莱斯源自英文 OUT-LET,又被翻译为工厂外面的销售点,也就是工厂直营店。与传统百货业不同,奥特莱斯不是与各地的商签约而是直接与生产产品的品牌生产商签约,省去中间环节,价格自然低廉。北京是我国最早纳入这种经营模式的城市之一。奥特莱斯经营模式最初是为了避免与传统百货竞争才将地点选在了郊外,但如今郊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消费环境却成为了OUTLET吸引人的地方之一。郊外的土地成本更为低廉,但是环境却更为优秀,很多五口之家特别愿意到奥特莱斯消费,如同郊游一般。同时一折起的低廉价格使得奥特莱斯成为了很多淘宝店主的进货渠道。

沈阳市的沈北新区、棋盘山经济开发区、浑南新区等郊区都已经“落子”不同品牌的奥特莱斯店面。

在采访中,很多服饰类的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现在来商场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购买的人在减少,甚至很多年轻人根本就是来试衣服的。沈阳中兴大厦少女服饰专柜的售货员小李说:“我们的品牌瞄准的是中高档收入人群,价格偏高,即便是折后,也不便宜。但是在网上购买每件至少可以多出30%的折扣,很多人怕买到假货就来抄货号了。现在这样的人很多,我们已经能看出来一些,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多盯着,但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

不仅是网购冲击、人才流失的原因,租金、物流等成本的上涨也让百货业举步维艰。据了解,除了华润万象城、恒隆广场等少数有地产公司背景的百货不用租金外,新玛特、卓展、棋盘山奥特莱斯等公司都是租用楼宇营业,每年都在增长的租金成了百货业的最大成本开销。除此之外,水电费、物流费、人员成本也让传统百货的成本在提高。

沈阳市某奥特莱斯业态的工作人员介绍,奥特莱斯都是在城市的郊区,为了追求环境的优雅,我们都是在选址和装修以及维护上大力投资的,再加上工厂直营模式所决定的折扣低廉,我们的净利润其实只有1%左右。但是郊区的租金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在市中心商业区租楼的百货公司了。

但是人们仍然不难看到,身边一家一家的新百货公司,仍然在紧锣密鼓地拔地而起。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和内忧外患的局势,传统百货业并没有坐以待毙。

很多商场促进销售额的最简单办法就是促销。沈阳市太原街新玛特的女鞋品牌售货员小张告诉记者,从去年圣诞节开始,就一直常常加班。圣诞节、元旦、春节、妇女节、清明节还有即将来临的五一假期,都是送券或者打折促销,很多款式的成交折扣都在五折以下,给商场的点位几乎被占没了。很多消费者边试穿边用手机上网比对,原价的东西几乎没有人买。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节日和促销,就是没有促销只要等等也总能赶上促销,甚至商场自己还会设立 “女装节”、“童装节”等活动进行各种名目的节庆,手段说穿了还是降价促销。

锦州市中百商厦有着10余年从业经验的女装部销售经理杨女士向记者介绍:“我们也知道活动太频繁伤的最深的其实是商场本身,但是没有办法,销售指标给我们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些简单直接的办法迅速提高销售额。十年前锦州市只有两家百货公司,开在马路对面都不会害怕没有生意做。但是现在锦州市的消费群体没有大的改变,可百货公司却已经近十家,行业竞争太激烈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也显示,目前零售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营成本的提高,包括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两个最主要的成分。其中,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这对净利润率平均水平在2%至3%的零售业而言,确实是极大的挑战。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近10%的年增长,过去10多年零售业深深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赢得了一个宝贵的高速增长期,而当整体经济转入减速周期,行业发展相应放缓也是必然。

“内忧外患”之下,传统百货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消失的行业”?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传统百货行业虽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但并非没有机会。依靠线上线下一体、差异化竞争、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百货行业将可成功“逆袭”。电子商务不但不是传统商场的“送葬者”,还将成为新型百货业的“兄弟连”。

省服务业委市场建设处赵处长介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新型的消费趋势,这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不可逆转。不仅涉及到零售业,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线下实体店依然不可或缺。相反,线上线下的有效互补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采访中,白领消费者许蕾介绍:“目前网购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并不主要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方便。但网购也有很多让我反感的地方。比如节日时段网银登录困难,不能见到真品购买,无法试穿等。而且,商家对于商品的描述和我想象中的产品会有所区别。号码是其次的,主要是质地。一些南方的卖家所说的厚布料,往往我们北方人都觉得薄。如果商场能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自然愿意登陆。同时如果商场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以及推出新型销售模式,自然还是喜欢去商场多一些。”

赵处长表示:“由于实体经济能繁荣市场、解决就业并带来税收,政府更愿意把更多的政策向其倾斜。目前,我省的很多商家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经营模式上多借鉴国美、苏宁,为自营模式。例如兴隆、大商集团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门店,中兴大厦等网点也已经进入了人员招聘环节。虽然目前这些集团的电子商务业绩还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相信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喜人的,电子商务也将成为未来购物中心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实体店,目前很多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也在市中心建起了体验店,实现了很多的互动。”

电子商务不只是一种销售渠道的改变,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传统百货不应该被网络购物推着走,而是应该主动将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应用起来,建立自己的购物平台。利用线下资源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实现实体店、互联网和手机端联动的全渠道管理。主动试水电子商务,留住更多客源,要比单纯的防范抄码族更为有效,甚至可以开放试衣间,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绑定更多消费者。

在国内市场,目前传统零售门店渠道和近些年兴起的电话订购和网络购物渠道呈现分割状态,三者在产品线、采购、价格体系和营销策略上“老死不相往来”,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让消费者多头受气。为什么各位商家不能借鉴各自的长处,实现共赢发展呢。

背景 提示

近来,不少消费者的手机都会接到各种商家的促销短信,新一轮的促销战即将拉开帷幕。面对消费高峰,百货业的销售人员脸上并没有欣喜的笑容,因为销售业绩并不等于利润。面对网购冲击,忍耐人工、租金、物流等成本的增加,商场的利润正在下降,节庆促销往往是使足了力气赚吆喝,传统百货犹如寒冬一般。面对不利局势,传统百货业究竟如何优雅转身,才能走过严冬找到春天?请看本期新闻调查。

采访 手记

2012年网购创造奇迹

2012年是网络经济频频创造奇迹的一年:2012年11月11日的淘宝天猫购物狂欢节单日销售额191亿元,支付宝交易10580万笔,支付峰值达到20.5万笔/分钟,创全球新纪录。2012年全年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首次突破万亿……

从支付宝地区数据来看,2012年江浙沪以及北京、广东等地依然是网上消费的主力军。浙江用户的网上支出总额增长迅猛,占全国的14.85%,广东占14.06%。上海、北京、江苏分列3至5位。辽宁省排名第13位,网上支出总额占全国的2.3%,同比增长56%。其中沈阳市的支付宝用户人均支出达到8904元,人均购物支出为6705元,占总额约75%。

在2012年沈阳人的消费数据中记者看到,“90后”人均年支出金额是3962元,人均购物金额只有3112元。“80后”的人均网上支出金额是1.4万元,人均购物金额9044元。“70后”的人均网上支出金额是1.9万元,人均购物金额1.1万元。“60后”的人均网上支出金额1.5万元,人均购物金额1万元。“60前”的人均网上支出金额则高达3.1万元,其中人均购物金额就达到1.5万元。

新闻 链接

2012年服装销售增速创十年新低

去年在零售业整体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服装销售也遭遇了近年少有的颓势。 2012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12.5%,比上年降低9.1个百分点,而零售量仅同比增长2.3%,比上年低2.1个百分点。两者增速均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第3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有不少人士表示,传统渠道即将消亡,现在的电商将取而代之。处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面对零售市场增长减缓,工程市场快速崛起的环境,很多企业围绕工程市场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不少人士表示,传统的经销商专卖店逐渐失宠,工程市场完全可以脱离经销商。“渠道为王的时代渐行渐远。”曾几何时,渠道作为企业发展的命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传统渠道真的会逐渐消亡么?

笔者与江苏迈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晓交流过程中,发现渠道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作为企业不能完全忽视传统渠道,而一味追求网络电子商务或者其他新型渠道。 重新看待渠道   近日,“雷士风波”持续近半年终于以公司创始人吴长江回归三方握手演化而落幕。

“雷士风波”始于今年5月25日,雷士照明当日公告称,公司创始人吴长江因个人原因已辞掉公司一切职务。公司的非执行董事、赛富亚洲基金创始合伙人阎焱接任董事长,来自施耐德电气的张开鹏则接任首席执行官。 之后雷士供货商和销售商卷入,雷士照明的日常运营受到影响。9月4日,雷士公告称,董事会决定设立一个临时运营委员会,任命吴长江为公司临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管理公司日常运营。 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雷士照明遍布全国的36个运营中心、3000家专卖店构筑了雷士的渠道优势。但是,运营中心一直在雷士上市公司“体外”,并与吴长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挺吴”的中坚力量。王晓表示,若没有这些运营中心和遍布全国的专卖店,吴长江回归肯定有一定难度。 王晓谈及今年房地产行业首富万达王健林的商业地产模式占据了稀有的资源——地盘,这种地方会越来越少,同时还掌控渠道,通过租赁方式对商家进行选择。王健林说:万达的成功主要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在历经一代单店,二代组合店,三代城市综合体之后,万达集团已然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扛旗者。王晓认为,假设一旦看重某个产品或项目把它植入全国众多万达商业地产中最重要的位置,这个品牌不成功都难。 据笔者了解,国内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百丽模式,牢牢掌控终端,毛利率60%以上。在每一个百货商场,你看到的是不同的品牌专柜,但这些专柜的背后都归属百丽公司。从广告投放的角度来说,百丽默默无闻,但它牢牢控制住最宝贵的零售终端,也就牢牢控制住了消费者。同时因为零售终端具有稀缺性,百丽也就有了定价权,其毛利率达到了令很多高科技企业都惊叹不已的62%。 我们不难看出渠道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是营销4P中关键一环。由此,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之一,渠道的变革已经成为一枚重要的棋子,只有用好这枚棋子,企业才会有更多的“活眼”,提升更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强势渠道称王 随着产品同质化、营销手段单一化的加剧,为了赢得市场的胜利,企业无不费尽心机,在有限的成本基础上使出浑身解数,要么立足于短期的资本回收,将目光聚焦于促销或降价上;要么急于建设品牌,不惜花巨款请明星代言,期望品牌迅速崛起……然而效果却总是与预期差之千里。在资金、生产、人才等因素基本解决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如此呢?问题恰恰是出在渠道上。 中国企业现阶段基本上还处于市场地盘的争夺期,这种争夺中的优胜劣汰、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渠道、促销、终端、产品、管理等多个方面。渠道是反映市场的温度计,渠道的发展与状态显示着市场发展的趋势。很多经销商一旦销售不力,就频繁向企业要政策,或是将企业的产品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经销商胃口越来越大,政策支持一旦不能满足,立即就会“改嫁”或者雪藏该品牌的产品。这让企业十分头痛,但不少企业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笔者以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最终逐步实现渠道的强势掌控力。 1、渠道战略布局:很多企业一般不做渠道战略规划和布局,眉毛胡须一把抓。不依照自身实际情况,而是全国招商,对经销商也没有太多要求,管他省代还是市代,认为捡到筐里就是菜。结果呢,好像全国很多省份都有网点,而每个省份只有几个专卖店,并且都做得不好。一年或几年下来,回头一看,基本没有了。不少中小企业目前处于发展困境,和没有做好渠道布局和规划有很大关系。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和资源优势,进行渠道布局和规划,针对性做好战略。在没能清晰认识到行业发展趋势和分渠道特征的情况下,企业就如航船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市场大海容易迷失方向。

桑乐太阳能公司在渠道布局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前期以山东省为重点,实现了网络密集覆盖,发展了村级网络。然后,再向周边省份扩展,一个或者几个省份的“蚕食”。 2、渠道开拓战术:渠道开拓即招商,这是很多企业十分头痛的事情。随着品牌增多,竞争加剧,经销商逐渐成熟,招商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少企业表示市场开拓费用大增,而招商效果甚微。这成了企业沉重的包袱。“招商找死,不招商等死。”是企业的现实写照。笔者以为招商是系统工程,不要寄望一招鲜吃遍天。作为企业首先要对重点开拓的区域市场进行详细调研分析,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如此才能会收到成效。 3、建立管理体系:企业渠道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执行体系,就会逐渐失去终端掌控力。这样,譬如串货、价格战、经销商强势要政策等大量问题出现。企业面对这些问题,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抓准渠道问题的根本。最终因到处救活而累垮。因此,企业应该做到防患未然,提前做好详细的管理制度,如渠道激励政策、串货管理、赊账管理、发货计划管理、促销管理、价格及差价管理等,然后通过团队有力的执行,形成良性的运转体系,保证厂商双赢。 4、帮助经销商成长:我们发现,虽然很多企业的投入力度在加强,但渠道成员的利润却在减少,与消费者的沟通在下降,渠道的向心力也在逐渐减弱。还有就是随着经销商逐渐做大,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品和促销有关政策与方案。这就需要企业针对性开发课程,了解经销商真实的需求,针对性培训。例如较大经销商可以考虑帮助其梳理管理制度与流程,提升他们的思维高度,积极引导他们转型发展。

现实中会出现大品牌企业欺经销商,经销商大了欺企业。厂商长期处于缠斗中呈螺旋式发展。其实,渠道犹如我们人体的血管,产品是血液,双方互为依靠。厂商可以通过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齐心协力实现双赢。

第4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继2007年建设部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全国也正在推进行业内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拉开了生态节能技术的设计研究与实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技术;塑木;光导管;生态排水沟

有着“设计之都”美誉的深圳,也是绿色建筑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目前深圳已初步实现了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城市的两个转型。位于深圳南山区蛇口湾厦的商住综合体――海境界一期住宅小区,成为深圳湾地区首个获得国家、深圳“双认证”的城市综合体绿色建筑,在改善生态人居环境、节约生活成本和社会公益实践上有着良好的影响。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即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到拆除、建筑原材料会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下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共生共容、永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

项目概况

海境界一期位于南山区蛇口后海大道与招商东路交汇处东南,占地面积12892.96平方米,主要由5栋建筑组成,1栋首层为商业,1栋首层以上及2-5栋均为住宅,属于城市商住综合体。作为该项目的景观设计师,我们对现有的设计条件做了认真的分析思考,对业主提出的绿色建筑的目标,我们将绿色建筑生态低碳的理念糅合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中去。

方案设计的挑战

该小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用地范围方正,深圳绿化树种资源丰富,这些都是该项目的优势,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设计上的挑战:

1. 小区全园面积不大,全园室外绿化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下;

2. 园内小区被南北5栋建筑隔断;

3. 消防通道和消防登高面占据了较多的室外空间,绿化空间有限;

4. 全园大部分有地下车库,在地库顶板上做景观。

解决条件约束的措施

针对现有的条件和约束,我们通过合理的景观布局来优化场地物理环境,使得场地更加宜居舒适:

1.充分利用2-5栋首层架空层空间,主要活动场地移至架空层内,做成泛大堂泛会所的感觉,把室外空间留给绿化,以期最大的绿地率。四个架空层犹如四个大亭子,并通过室外连廊交通组织穿透,形成风雨无阻的游园路线,小区虽小,通过景观围合形成了众多丰富的景观空间,行走在内步移景异,无形中给人予在大的园区内游览的感受,使感觉中的景观面积加倍。

2. 架空层的处理方式让人忽视了建筑塔楼隔断对景观的影响,让首层景观连贯顺畅,架空层的设计有利于全园的风流动,新鲜的空气在园区内穿透,令人心情愉悦。

3.全园的消防通道及消防登高面占据了室外较大的空间,我们通过布置植草格栅的方式弱化消防通道的生硬感,在隐形消防通道和隐形消防登高面基础设置开放性透水路基,增加透水率,实现在植草格栅处的雨水尽快下渗,增加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减小雨水管网系统的压力。隐形消防通道以草坪形式呈现,增加了景观绿量,降低了地表温度,是一种良好的处理方式。

4.我们在地库上的绿地景观内设置生态排水沟。目前在国外的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生态排水沟这种排水方式,通过营造地形,使与人行道路相接处的绿地下凹,形成沟状地形,沟内预埋连接至最近排水井的多孔管,周围覆填砂质种植土壤,上面种植绿色草坪植物,形成一条具有临时蓄水及引导排水功能的绿色植物沟渠。

本项目采用了地下车库顶满铺蓄排水板的方式来组织地库顶板的排水,并通过高差,将地库顶板排水组织汇集到项目北侧的雨水回收池。同时,我们也给建筑专业提出了屋顶雨水及空调冷凝水收集的建议,这些集中回收的水源通过在不同的小池中流淌,水流经过了的砂石吸附杂质的物理过滤和植物根系呼吸交换作用的生物净化,使得雨水回收池内的水质达到二级用水标准,可用于园内绿化浇灌及地面冲洗之需。

另外,全园的地库顶板上及车库出入口盖顶上设置了29个光导管,在白天可通过物理折射自然光线,将光线引入地下车库,减少地下车库白天的照明耗电量。

景观绿色生态措施系统

该小区不仅仅在现有的条件和约束下做了生态节能的景观设计,并在绿化系统、节水系统、采光系统等方面都做了系统的规划研究和设计:

一、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

全园的木质景观(如木连廊、亲水木平台、木座椅等)材料采用塑木,塑木是一种替代木材的新材料,以植物纤维为主原料,与塑料合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同时具备植物纤维和塑料的优点,同时也解决了塑料、木材行业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问题。其产品美观可塑、使用环保、成本经济、可回收再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采用的景观用材。

二、绿地率最大化

1. 如前所述,景观方案设计时将人活动空间尽量安排在架空层内,室外空间尽可能多的留给绿化;

2. 由于项目地下室面积基本占满小区红线范围,地下室顶部覆土厚度平均在1.2米,大于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的800mm,以保证土壤的蓄水能力,增加绿化率;

3. 本项目的1#与2#地下车库出入口的车库顶,均采用绿化植被覆盖的屋顶绿化方式。绿色的植被调温屋顶在夏季可使内表面平均降温5.4摄氏度,冬季平均升温3摄氏度左右,且令车库顶外表面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提高12.5%,在赏心悦目同时,更让人体舒适。

三、软景植物与景观材料本地化

1. 选择可在周边苗场内购买的本土植物,不采用本地无法采购的用材,减少异地植物和景观材料长途运输带来的不必要的花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该小区的绿化植物本土化达到了90%以上,远远高于绿色建筑中对于本土植物比例占60%以上的要求。

2.全园软景设计以全冠小苗和中等规格的苗木为主,未设计大规格苗木,避免选用从原生态地区移植过来的大树老树,造成对原生态区的植被的破坏。

3.全园均选用四季优美、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如:宫粉紫荆、白兰、鸡蛋花、大叶紫薇等,这些植物开花美丽,有宜人香味,并且生性强健、低维护,减少后期物业管理的投入。

4. 采用多层次的植物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结合堆坡地形,对空间进行了绿化分隔和视线隔断,构成复合的植物群落。全园植物种类丰富,适量的棕榈科植物与乔木组合配置,体现深圳热带海滨城市的特点。

四、节水系统

1. 雨水回收系统:如前所述,通过系统的管道收集屋顶雨水和空调冷凝水,通过生态排水沟和地库顶满铺的蓄排水板收集的路面雨水,将这些水资源汇集到项目北侧的地下雨水收集池集中回收利用,通过过滤和净化,用于社区用水。

2. 全园绿化灌溉采用微灌的节水浇灌方式,比地面灌溉省水50-70%

3. 设计时采用了植草格栅用于隐形消防通道处,增加透水率,并相应铺设开放性的透水路基,其结构为:厚度根据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其构造由上至下为砂垫层、路基层和砂过滤层, 使一定比例的雨水可下渗。

五、自然采光系统及节能灯具的选择

1.地下车库,通过光导管、采光井等有效利用自然光,充分节能。

2.园区内采用截光型灯具,如截光型射灯和截光型壁灯,减少灯光对住户和行人的干扰,减少光源污染。

3.全园的草坪灯和庭院灯采用LED节能灯光源,大量减少公共景观用电量。

纵观以上绿色节能措施,均为小区带来了更加优良舒适的人居环境。用心思考和设计的景观创造了以人为本的舒适的人居环境,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了新的价值和利润。绿色生态技术的景观设计手法,将成为业内越来越受重视的设计发展方向和设计要求。

发展绿色低碳建筑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也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全新的建筑变革时代正在快步向我们走来。如今,深圳的城市发展正朝着“绿色建筑之都”迈进,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了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在未来的20年里,建筑能耗将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增长点,深圳必须通过建筑节能模式的创新,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设计,培育绿色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并成为国内领先的示范城市。

参考文献

第5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1.1 专业群的涵义

专业群是指以专业技术门类为基础,以一个或多个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技术领域、学科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围绕所组成的一个专业的有机集合。

构建专业群的专业选择应当至少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核心专业一般是那些学科底蕴深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

第二,专业群内各专业往往是围绕着某一特定行业设置形成的一大类专业,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件行业产业、岗位链条的纵向和横向延伸。

第三,专业群内所涵盖的各专业可以同属某一学科体系,也可分列不同学科,但学科基础相近。

1.2 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城设计学院于2012年底转设成功,2013年正式更名为沈阳城市学院。是一所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广泛应用技术、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建校伊始,校董事会就看到传统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很好的服务社会的弊病,结合沈阳城市学院自身特点,校董事会决定将学校定位于服务辽沈城市发展的特色应用型大学,从而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顺应学院特色办学理念,力争打造品牌效应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PST- CCE。

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全称为“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以下简写 PST- CCE)。是沈阳城市学院基于国际著名的CDIO教学理念模式 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提出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即“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PST- CCE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二,职业情境化。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贯彻以岗位能录行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办校中企,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专业岗位日常实际运营,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现干中学,学中练,培养出可以校企对接的合格专业化人才。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2.1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专业群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以优先发展专业、重点发展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意义重大、基础性的资源整合活动。从外部而言,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通过对区域经济内产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科学地规划专业群布局,加强专业群建设,构建与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体系,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从内部而言,专业群的有效建设,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扎实专业素养和专业功底,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有利于形成课程资源优势。

2.2我校发展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意义

独立办学以来,以“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作为我校的办学方向,一直将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将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争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在2012年12月份,我校成功转设为二本普通高等院校,改名为“沈阳城市学院”,将其定位于服务辽沈地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一所高等学校。

因此,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我校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行业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以学科交叉为支撑”作为沈阳城市学院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的区域经济背景与展望

近年来辽宁省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对各类金融机构最具吸引力的集聚地之一,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实现了与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成为全国金融规模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并已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多种金融机构“全面开花”,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凸显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因此,沈阳城市学院进行以金融专业为核心、以国贸、会计为特色专业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使专业群的建设与辽沈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

三、传统办学的不足之处与改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1 传统办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为和国际接轨,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各大学纷纷扩招,2012年高考915万人,全国平均录取率75%。面对大学生升学率的逐年高涨,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后不能快速、很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学校学到的知识落后陈旧、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多数大学生表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似乎进入工作后几乎用不上等等。这些日益棘手的现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

1、办学方式层面,传统大学以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基本全部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和教研型大学。这类大学往往很重视学生的科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研究素养的培养,而容易忽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容易忽视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技能素养的培养,从而当前国内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和社会需求脱节。

2、专业设置层面,传统大学专业的设置是依照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大学从前苏联引进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设立起来的,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虽然也处于不断地变革中,但基本模式“根深蒂固”。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第二,专业设置滞后,即高校一方面设置了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夕阳专业,另一方面又缺乏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朝阳专业。第三,专业设置雷同,主要表现为专业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过大,使得部分专业培养人才过剩,且代替性很强,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还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教育的无效供给。

3、教学方式层面,传统大学的典型教育方式为讲授式教学,教师一味的灌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知不觉中,学生习惯了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忘记了自己去探索“为什么学”和“学什么”这两个重要问题的环节,也丧失了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结果四年下来,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各门考试之后,对于这些知识该用到哪里、如何用,完全不知所措。

4、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传统高校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习学并进”的机会和条件,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对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相应能力得培养,尤其是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综合能力的锻炼。

3.2 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沈阳城市学院作为一所面向辽沈城市发展的应用型民办大学,办学灵活,可以很好的克服传统大学的以上弊病。具体到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的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第一,进一步凝练沈阳城市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充分依托辽沈产业结构的发展,准确进行专业定位,突出核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第二,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要求,体现“群”、“点”相结合的原则以“群”带“点”,以“点”促“群”,突出核心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

第三,强化与专业群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从理论上结合辽沈经济和城市发展,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导航,准确定位市场需求的核心专业;从实践上,保证专业群建设的具体方案得以实现。同时提高核心专业、重点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其申报硕士点做准备。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群发展模式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财经商贸专业群建设的顺利开展、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落实,本项目借鉴国外专业群建设的成功案例,结合沈阳城市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1.按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专业。

将所有经济类本科学科合并按大类招生。新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前1- 2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时在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校范围内自主选择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经济学、会计等专业。

这种按大类招生的专业体系设置,解决了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解决学生不了解专业设置,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没有规划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考生报考,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生源素质。

2.设置“专业共同基础平台课+基本技能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

各专业在开设专业共同平台课程时,要根据本专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再开设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制定平台课时,考虑到各专业的具体特点,允许各专业对平台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平台课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来优化。在平台课的选择方面,主要应当注意一下两个方面:一,设置科学合理的平台课;二,开发体现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方向课程。

基本技能实践课以实训实习课为主。实训课主要以顶岗岗位工作为目标来安排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

在设置课程体系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融入专业群的深度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其实是一对矛盾,即融入程度越深,则本专业的特色就越少,反之如果融入程度不够,则专业群建设就失去了意义。但专业群建设的方针已定,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建设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是大势所趋,国贸、会计等相关专业只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经过教研室的反复研讨,同时请相关的专家论证,一致认为,国贸、会计等相关专业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融入到专业群建设中。

3.师资队伍改革

根据以金融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根据核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聘请相关理论专家和高级实务工作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为专业群的发展导航。同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的考证工作,建立促进教研相结合的激励制度和教师培训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财经院校开展调查研究,根据行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与能力,形成一支谙识金融等服务行业社会需求,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素质、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实践教学改革

落实校企合作综合体系建设,谋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和开辟校企深度合作领域。吸收采纳企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使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建立校企互为基地,互派师资的制度和机制,派出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调研,同时经常聘请精通行业发展趋势的企业总经理和部门经理送课上门,定期邀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和行业知名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报告,面对面了解企业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教学计划,使教学吻合于行业发展的现实。

积极谋求与品牌和规模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推进教科研横向课题等一揽子合作。同时,多途径、多方式聘用企业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实务课程采用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授课,以增强教学的行业针对性。同时积极开辟国际合作途径,引进国际先进教学资源,外派学生实习、继续教育和就业。

参考文献:

[1]程皓珉.高职会计专业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尝试.科技创新导报[J],2011(20):250- 251.

[2]周建松.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群)为例.现代教育研究[J],2011(04):130- 132。

[3]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2(02):1- 11.

[4]李厚俭,史丹.辽宁省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研究.辽宁高职学报[J],2012(14):18- 20.

[5]沈凤池.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0(12):158- 160.

[6]沈凤池,王慧,丁荣涛.商贸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探析.教育与职业[J],2008(23):79- 80.

[7]张小菊.探索专业群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的尝试.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21):5- 9.

[8]谢国珍.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财会专业群建设——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校外教育[J],2009(2):131- 132.

[9]王丽红.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办好实训基地的重要途径.辽宁高职学报[J],2006(8):19- 20.

[10]王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元”师资团队建设探析.职教通讯[J],2012(26):58- 61.

第6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就纺织服装行业本身而言,优厚的政策支持以及长远的低成本高利润优势,使得服装专业市场的开发得到众多地产开发商的青睐。加上时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东南沿海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朗,纺织服装流通渠道也逐渐由粗放向集约进行渗透,这给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大批同质化较严重的服装专业市场在短期内纷纷涌现,投资减少、招商难、运营难的现实困境接踵而至。很多地产商为了维持短期内的资金回流,不惜采取盲目鼓吹市场前景,迅速实现商铺成交,之后就“甩手”不予管理的方式运营服装专业市场地产项目。在这样的格局下,如何依靠行业各方的力量,实现这些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中兴,避免“只生不养”导致已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夭折,成为当前服装专业市场本身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审视时局:转型升级之殇期待新模式出现

审视当前大批量涌现的服装专业市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数目众多的服装专业市场“航空母舰”大部分只是徒有其表,它们沿袭传统的服装专业市场经营方式和定位特点,并未真正具备发展一个中兴的服装专业市场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这些新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往往强调短期利益的回收,经营方式单一以贸易为主,经营载体以实体店为主,采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运营模式,交易模式以原始的 “三现”(现金、现场、现货)为主,难以适应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变化。

近期,全国各地涌现的这些运营不和谐的服装专业市场崛起与建成往往声势磅礴耗资巨大,而衰落垮掉的速度也同样迅疾。整体而言,这些新涌现的服装专业市场在数量上的增加虽然提升了商界对服装行业本身前景的认知,很多人都看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但其崛起的高速和没落的迅疾也使得业内人士反思。无论是规划服装专业市场建设的各个地方政府,还是投资服装专业市场的开发商们都逐渐意识到,以往的服装专业市场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整体趋向。这些依靠商业地产销售策划方式建成的服装专业市场,对于新建服装专业市场需要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变化了的市场环境根本无法给予很好的审视,只是一味盲目地筹建大规模服装商城,而从根本忽略了中国服装行业消费市场本身的需求。

这些骤然成型的“庞然大物”大多不具备支持旗下加盟的商铺进行品牌化营运需求,无法为加盟的商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引导其实现品牌系统化营运升级。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服装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行业本身一样,对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格局都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是更加注重市场的因素以及销售渠道的因素,产业细分正在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新特点。这就要求服装专业市场具备有效整合服装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资源,借助渠道及运营服务提供,使得纺织服装行业具备更加有利的集聚优势。

“巨型”服装专业市场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纺织服装市场的这种基本需求。这样的格局下,当前我国的服装专业市场建设与发展本身遭遇到了转型升级之殇。如何实现这些新兴服装专业市场的蜕变,寻找到新的服装专业市场规划运营模式,使其能够走上逐渐中兴,拉动整体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道路,似乎当前能够给出的答案只能是:尽快推出新的能够适应中国服装品牌消费市场现状与中国服装企业经营现状相结合的服装市场专业化品牌系统化营运模式,实现服装专业市场的整体转型升级。

探索出路:准确规划定位下的创新思维助力冲破迷雾

毋庸置疑,在我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格局下,纺织服装行业的消费者本身新的消费习惯、新的消费需求和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推动着整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方式的改变。专业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基于服装专业市场和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趋势要求,在探索服装专业市场合理转型的过程之中将市场的因素以及销售渠道的因素考虑在内十分关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服装专业市场在筹建之初的准确规划定位,以及建成后日常运营的创新思维及模式探索。

“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转型要突出重点,做强服装特色市场和相关的服装面料、辅料市场。服装专业市场在规划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以及快速便捷物流系统建设的条件,缩短纺织服装产业整体供应链,打造科学高效的服装专业市场短流程终端。”河南省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说,在当前的纺织服装整体市场格局之下,“主题”、“创意”、“网络”、“商城”等关键词成为服装专业市场实现转型建设不可回避的要点。对于服装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品牌实体店和网店的有机结合是立足未来之根本。对于过去传统的实体服装专业市场内的商铺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要继续保持同时融入电子商务、三维商城、智能商业软件等新的元素,推进网络化数字贸易的普及。可以采取为商户同步开设网店的形式,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完善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无缝对接。从整体上针对已有的传统服装市场商圈进行系统转型与提升,构建服装专业市场、服装主题商城、服装购物中心和服装商贸综合体百花齐放的服装专业市场新模式,务求实现服装专业市场的中兴及辉煌。

“在服装专业市场规划定位过程之中,拓展纺织服装销售渠道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展贸结合,通过举办专业性强、特色鲜明的全球专业采购展会、品牌商与商对接会,为加盟的商铺及企业提供时尚品牌流行、时尚品牌加盟、时尚精品批发的全球采购中心,摆脱过去服装专业市场单纯贸易模式的格局。”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指出,针对服装专业市场的硬件配套设施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针对销售终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商铺采购服务台、电子导购系统、消费者投诉站等服务性设施。此外,准确规划定位下针对服装专业市场的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服务、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应用、现代化物流方式及商铺彼此之间交流的平台建设也是实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转型的需要。

同步合唱:扎根专业市场携手打造品牌孵化基地

第7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一、基本概念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以交易个体履约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全球国际贸易信用基本特征提炼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适意义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模型方法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或组织进行信用评价。各国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以标准模型为基准,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接。

二、建立标准模型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各国经贸往来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中交易个体的信用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为跨区域交易的顺利进行制造了障碍。然而现阶段各国信用评级机构受地域、文化、政治、经济、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不尽相同,甚至差别较大,导致参与国际贸易企业或组织在一国的信用等级评定无法在其他所有国家得到普遍认可,建立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势在必行。

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国际贸易信用评级互认的基础是其各自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对接。而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对接在形式上表现为同一企业在不同评级模型下的信用评定等级相同;在实质上反映出各评级模型考查企业信用侧重点相似,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相互匹配。不同模型间指标体系的匹配分析是一项庞杂的工作,需要将各模型定性、定量一级指标下二、三级指标分解并按照相互可对应的方式以指标所代表的考查方面和内容进行重组和比照,权重相加列等,只有实现了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完全对等才实现了模型的对接,即一国或地区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对参与国际贸易企业或组织的信用等级评定适用于与其模型实现对接的其他国家。在实务操作中,这一方法的困境在于:第一,不同国家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很难达到完全匹配,即使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大相径庭;第二,即使可以实现模型间的完全匹配,但若要实现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匹配分析,包括国家贸易行政部门的配合和匹配成功后的业务推广,其工作无论在量上还是复杂性上都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完成。从以上两个层面上说,建立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由国际性第三方权威组织推广并应用,各国只要实现了本国的模型与标准模型的对接即间接实现了与其他与标准模型匹配的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如下图所示),对规范国际贸易信用评级甚至国际贸易秩序都大有裨益。

三、标准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意义上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指标体系侧重考查企业的债务偿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则侧重于考查企业的履约能力,因而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在在指标选取、权重设置上与传统信用评级模型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外贸类企业是企业集群的一部分,因而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也应从一般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演绎而得。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延续一般信用评级模型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思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及统计软件对初步选定的指标进行删除或添加,在保持科学性的同时满足符合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企业的普遍需求。

(一)标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世界各国国际贸易企业的共有特点,才能保持公正性。模型建立的原则除一般信用评级模型设置的所要求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可比性的原则外,还应根据国际贸易跨国交易的特点坚持如下原则。

(1)普适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即将标准模型单纯作为国际贸易信用评级模型运用到任何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其对外贸类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与该国原有想国际贸易信用评级契合度较高,结论基本一致。

(2)兼顾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选取需要综合各大洲国际贸易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相同或相近指标,最大程度的摒除区域人文背景、政治背景因素对指标选取的影响。

(3)合法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指标选取必须与国际通行法规、行规或惯例相一致,与各国商务法律体系、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不相抵触,保证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4)稳定性原则。指标一经入选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则应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保持指标及其权重的稳定性。作为国际贸易信用交互的基准模型,保持指标体系的稳定性是保证其权威性基本条件之一。

(二)标准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企业和组织信用评级主要应从长期的角度来判断该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质量,并重视风险的揭示,因此除了传统信用评级考虑企业的基本素质、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履约能力。

首先,考虑宏观环境下世界经济变化或所在行业国际贸易痴线波动及所在国家信用水平发生变化时,企业对这种变化的可能反应,以及它们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

第二,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对外贸类企业的经营水平、主营产品或劳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客观考查,讨论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和贯彻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第三,从企业财务状况出发,利用不同财务指标的组合衡量外贸类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前两点隶属定性指标范畴,财务指标属于定量范畴。国际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侧重商业信用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的分析,注重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发展对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其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1.定性指标的选择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主要从宏观环境、企业基础信用、经营管理水平和履约情况四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国际贸易企业所处国家和周边区域的政治、经济、资信、文化、行业等的综合体,在某些条件下会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宏观环境一级指标下设置区域外贸环境、国家信用等级和行业发展趋势三个二级指标。

(2)企业基础信用。与一般企业相同,企业基础信用评价也是衡量国际贸易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下设经营历史、资本构成及质量、股东情况是衡量企业基础信用的三个二级指标。

(3)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外贸类企业持久动力和信用能力的一级指标,可分为经营和管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能力二级指标。

(4)履约状况。企业履约情况不仅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也反映了企业的信用意愿和道德水平。其二级子指标包括商业记录、银行记录、海关记录和纳税记录。

2.定量指标的选择

定量指标主要是根据财务数据选择评级需要的重要指标,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接轨、世界范围内会计信息的相互交流,各国对会计指标所代表的企业财务信息的认同逐渐趋同。国际信用评级业各信用评级模型所包含财务指标主要有:经营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净利润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经过对北京国富泰企业征信有限公司8个行业各50个外贸类企业进行分析,定量指标涵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分别为:经营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净利润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三)标准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邀请理论专家、专业信用评级人员及部分国际贸易企业对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各方意见得到判断矩阵进而用AHP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1-9标度方法。

在确定了判断矩阵后,AHP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为:

(1)设U表示评价指标集,,表示对的相对重要数值,则判断矩阵为U()nn。

第8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职教思想;合作平台;专业群;紧缺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4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高职专业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高职专业目录分类和产业类型的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产业中的行业,专业则对应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1]目前专业结构布局总体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对应第一产业的专业点数与招生规模过少,对应第三产业的专业点数过多与招生规模过大;其二是对应二产和三产的高职专业均存在内部布点不平衡,使一些专业人才积压,另一些专业人才短缺。[2]这其中又以对应三产的专业情况最严重,有些超饱和(如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有些又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尤其是社会认可度较低的三产的相关行业,对应专业类的人才短缺情况更加严重,家长不愿送学生不愿学,学校招生困难,专业办学难以为继。这个问题直接造成三产有些行业有事没人干、有些行业则有人没事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在黄炎培大职教思想指导下,以校企行共建湘菜产业专业群为例,探讨解决思路和办法。

二、以大职教思想为指导建立多方合作平台

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工商业不断萎缩,职业学校办学也十分艰难,黄炎培在总结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职教思想。他认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地与教育界与职业界各方保持沟通和联络,在做好学校内部工作的同时要以最高的热情参与一切,以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3][4]他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5]大职教思想作为黄炎培职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要办好职业教育单凭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多方合力。惟其如此,才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企业用人之急。黄炎培的大职教思想,对于传统上社会地位较低的相关行业的职业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餐饮行业。至于如何有效集合各方面资源,形成较强的办学合力,这仍然是一个需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的专业类型只有根据自身特点,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才能将相关方资源和力量有效整合,使各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实践表明,在政府指导下利益各方共建一个合作平台,利用该平台将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关心的事项,如全日制人才培养,职工短职业期培训、行业优秀文化挖掘与传承、产品标准与新产品开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整合推进,能较大地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发展。这一点也符合国家关于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的精神,即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以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湘菜餐饮行业是湖南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早在2014年湖南本省的年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经济带来的新动力,以及人们饮食质量提高、饮食观念与方式变化带来的新市场,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更多人才支持。但是餐饮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与认可度较低,使得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特别困难,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十分紧缺。家长不愿送、学生不愿学的现实,造成职业院校餐饮类专业生源萎缩,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办学十分困难。在湖南70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了餐饮类专业的仅一所,2012年前每年毕业生只有几十人。而根据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的统计,仅本省专科层次的需求量就超过5000人,人才严重短缺制约着行业发展。要实现行业顺利转型升级,必须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改善人才结构。在省政府、市政府的支持下,商贸职院联合湖南湘菜产业促进会和部分湘菜品牌企业召开湖南省湘菜行业人才开发工作研讨会,力图协同解决转型升级的人才瓶颈问题,成立湖南湘菜学院,建设湘菜产业专业群,并通过提升行业文化影响力等举措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缓解人才需求矛盾,2013年湖南湘菜学院正式成立,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政府指导下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管理。

三、挖掘和传播行业文化以提升行业职业自信

行业文化是同一行业中各企业优秀文化的集合和升华,“是行业人群的文化氛围和心态,包括价值、信念、道德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群体观念和意识”。[6]就餐饮行业而言,各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品牌企业更有自己的文化追求。餐饮行业普遍推崇的文化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及信誉、创新、人才等。以德为先是毋庸置疑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包括所有客户,也包括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员工,当其个人的职业预期和企业发展呈较大的相关性时,员工的潜能会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动能。信誉是企业更是餐饮企业发展的基石;持续创新是餐饮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人们对美味的永恒追求迫使餐饮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包括经营模式、服务理念和菜品等多方面的创新。行业文化建设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校企行对湖湘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初步掌握了湖湘饮食文化发展脉络、湖湘餐饮老字号的文化特色;通过对行业典型企业的剖析,了解了行业企业文化要素、文化特点、文化追求、文化缺失以及企业人才成长规律等,这些文化挖掘成果经整理后编撰成书,形成湘菜系列著作《湘菜群星》《回味悠长》《湖南老字号等》等。其二是通过举办“天下湘菜大讲坛”等途径宣讲湘菜文化精神、优势与发展前景等,以加大湘菜文化传播,并将文化挖掘成果中的精髓引入到《湖湘饮食文化》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以上方法培养了学生和员工的职业文化精神,唤起行业的文化自信,形成行业文化共识,为学生热爱专业、员工热爱职业提供了行业文化基础。

四、按行业企业内涵发展要求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

办职业教育必须了解现实的职业环境,“一种职业社会,即有一种的环境。欲使所培养者,适于他的环境,进一步更须改变他的环境,必须切实知道他的环境是怎么样,才可以下手。”[6]][7]因此,要想使人才培养符合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就必须对行业发展状态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基于这一认识校企行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掌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人才短缺等情况。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饮食的营养健康和绿色安全追求越来越高,促使餐饮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如互联网下的大型餐饮、连锁餐饮、线上线下餐饮、商圈餐饮、跨界餐饮、社区餐饮)不断涌现,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广泛。为推进特色支柱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扩大市场份额,湖南省政府还将湘菜食材原料到餐桌肴馔的产业链建设列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而在餐饮类高职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已不太适应行业新业态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要求,必须扩大专业领域,完善专业结构,从单一的烹饪类专业向食品类和餐饮类专业扩展;二是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内涵脱节较为严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使人才培养适应职业内涵变化已经刻不容缓;三是专业教师水平较难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也十分紧迫。黄炎培认为:办什么专业、开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等问题都要问职业界的意见,看职业界的需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符合职业界的习惯。[7]基于这一思想,校企行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确定以湘菜产业链的中下游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烹调工艺与营养、营养配餐、餐饮管理3个专业基础上新增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酒店管理和西餐工艺4个专业,构建了由7个专业组成的湘菜产业专业群,其中办学历史悠久的烹调工艺与营养作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岗位内涵的不断变化。实际上湖南湘菜学院和湘菜产业专业群是同一个实体,是一个承担了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多种职能的综合体。在对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内涵变化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将职业要求与各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对接,以此确定专业群主要岗位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课程结构按岗位群特点确定(岗位化),教学内容以项目方式呈现(项目化),专业技能按学徒制方式培养(学徒化),并将行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三化一入”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体系采用“共享课程+专业课程”结构,全部课程标准、特色教材、案例和题库,均由行企校共同制定,并根据岗位内涵变化及时调整,注重行业优秀文化渗透,引导学生对行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五、通过开发新产品和产品标准等途径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共同管理专业群的过程中,达成了文化共识,可加大相互之间的融合,但“更多的是要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促使校企合作产生良性循环,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8]实践中这种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不仅企业要为学校提供资源与服务,学校也要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资源与服务,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政策和法律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很多要求,但事实表明,如果只强调行业企业如何服务学校,而学校不能为行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无法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这种合作是很难持续的。关键的问题是学校能为行业企业提供何种服务、如何服务?无疑首先是提供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服务,这几乎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事情,但仅此是肯定不够的。除此之外就是学校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服务,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如何开发拓展这一领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学校在努力培养教师的技术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若能紧紧把握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结合各专业(群)的特点和优势,是完全可以提供更深层次服务的。如在校行企共同管理专业群的背景下,专业群可为行业企业提品开发、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或战略发展研究等方面的服务,既推动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促进了教师能力的提高,实现了互利共赢。随着中央厨房等现代食品技术的发展,餐饮业的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经济推动餐饮业快速走向世界,对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餐饮行业只有努力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断开发新品,企业才有新的动力,才能赢得市场,同时这也为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内容,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找到了新途径。为深化改革与合作,按“产学研训”一体的思路,校企行三方共同筹资建设了一栋面积约2万平米方的湘菜大楼,作为湘菜产业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既为专业群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提供实习实训或培训,也为合作企业提品研发和检测等服务,更为行业大师、企业专家和师生提供合作研发平台,使基地其成为联系合作各方的有效纽带。基地中建有5个大师工作室,由湘菜行业顶级大师挂帅,企业专家和师生共同开发湘菜新产品,研发湘菜标准(包括菜品质量标准、食材标准、工艺标准和企业经营标准等),努力实现以产品和产品标准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湘菜新品和湘菜标准的开发,还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源,使教学内容和行业技术达到同步发展,而且通过行业大师工作室培养专业群师资,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做法,成为某些技能要求高且需师徒传承的专业提供了新的经验。为及时把握和引导产业发展,更好地指导专业群教学改革,校企行的教师和专家通过课题和论文等形式,对湘菜发展和专业群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且加深了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友谊与信任。

第9篇:商业综合体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中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运行就是一句空话。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进入了新的平台期,社会期待新的活力出现,中国企业国际化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建筑业在吸纳和消化劳动人口增长、保障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建筑企业从最初只能实施经援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和分包,发展到如今项目的规模逐渐增大、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目标市场拓展到全球范围的新格局。

一、中国建筑企业在与时俱进中“走出去”

我国建筑企业的跨国经营开始于1979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而发展,在30多年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经历了劳务输出,低端工程承包,成套技术与设备输出,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并输出标准四个阶段:

劳务输出阶段: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企业跟在西方承包商后面从事劳务分包,风险不高,利润更不高。当时中建总公司、中国路桥公司、中土公司、中国成套设备公司四家企业开展对外承包业务及劳务输出业务,数千人次进入中东、非洲地区。

低端工程承包阶段: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特点是由于资金、技术方面的局限,只能承揽一些规模小、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工程项目,利润微薄,并往往交学费。这一阶段,各大建筑企业在境外设立代表处、办事处。

成套技术与设备输出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技术与设备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例如,2002年开工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由中国政府提供优惠贷款,中国公司提供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设备安装一条龙服务。

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并输出中国标准阶段:2003年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诸多伟大工程的成功实践,中国技术、设备、标准逐步得到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可,中国建筑企业开始全方位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尤其是中国交通基础建设的规范标准开始广泛走出国门。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2013年底,国内的各种对外承包工程公司达2000多家,市场也从少数几个国家发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中我国有55家公司入选。

二、中国建筑企业在机遇与挑战中“走出去”

本部分从以下四方面介绍。

(一)国际市场发展趋势

综观国内外环境,未来5-10年是中国企业深入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打造世界一流跨国企业集团的黄金机遇期和重要跨越期。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将极大加快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跨国企业的步伐。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未来10年国际工程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超过5%),2013-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达55万亿美元,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核电、水利等业务继续增长。

第一,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将保持长期旺盛的需求。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引擎;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仍是世界最大的高端建筑市场;拉美地区市场规模会继续快速上升;中东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顺差大,对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非洲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最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发展空间,跨国跨区域的大型项目机会逐渐增多。

第二,新兴经济体国家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基建市场需求长期稳定且规模庞大,发展中国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不少国家制定了引进国外投资,发展本国基础设施的计划。

第三,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和城市化建设成为重点发展领域。各国把交通物流网络作为发展的重点,发达国家将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基础设施更新和绿色能源建设,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将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二)行业发展趋势

国际项目大型化、跨专业化、综合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大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升级为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国际基础设施建设将不仅局限于传统项目,更要向基础设施的高效能、高品质、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此外,工程项目投融资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项目债券、基金、信托、私人投资等方式正在逐步兴起,这些对国际承包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布局更加多元化

201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依然是亚洲和非洲,分别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47%和35%,拉丁美洲占10%,欧洲占6%。与2012年相比,按完成营业额计算,亚洲的市场份额上升了1%,非洲、拉美、欧洲和北美的市场份额均保持不变,大洋洲减少了1%。按新签合同额计算,亚洲的市场份额减少1%,拉美增加2%,北美保持不变。总的来说,我国在欧洲、拉美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的地位有望提升。

2.市场格局出现集中化倾向

中国占225强的企业有55家,市场份额13%;欧洲有58家企业,占比50%;韩国有15家企业,占比7.5%,中国企业占比太小。

3.行业领域更趋高端

201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营业额中,高附加值行业占比普遍提升,低附加值行业占比普遍下降。从地区市场来看,在亚洲市场,中国企业完成营业额主要分布在电力工程、石油化工、房屋建筑和通讯工程行业;在非洲市场,房屋建筑、交通运输和通讯工程占据行业前三位;在欧洲市场,通讯工程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电力、工业和石油化工项目也有显著增加。

4.经营模式更趋综合

为更好应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业主结构、资金来源结构、行业结构和国别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企业在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合作新模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些企业以投资带动或者跨过并购模式全方位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中国标准成套设备出口;一些企业借助其他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多数企业积极为业主提供部分融资以F+EPC、PPP、EPC+M的方式获取中标机会,与东道国企业组建合资企业或组成联合体投标提高中标率,对东道国企业发起投资并购或参股以获取拓展当地市场的商机,从单机或成套设备供应商转变为一体化集成式整体方案提供商。

(三)国家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参与构建世界经济新格局的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将不断加大,这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最坚实依托。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政府将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上这些政策措施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有望参与这些合作项目,在获得自身业务拓展的同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国家的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利好形势所不同,中国企业自身的短板为走出去带来了挑战:一是营销渠道不畅通,私人投资项目难于拿到;二是商务人才短缺;三是我国的国内分工过细,影响我们的海外资源;四是我们的技术标准许多国家不接受;五是国有企业的资产问题,影响我们进一步通过间接融资来开发新业务;六是各国的政策限制政策;七是各国对环境的要求、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八是中资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因此,“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取得一定成果――以中国交建为例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介绍

(一)中国交建基本情况

中国交建是特大型中央企业,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以及装备制造、房地产开发,能为客户提供从投融资到设计咨询、建设、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中国交建在香港H股、上海A股两地资本市场上市,在全球93个国家设有135个办事机构,业务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中国交建位列世界500强第187位;ENR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排行榜第9位,连续8年位居中国上榜企业第1名。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9连A”。并被国资委确定为“国际化经营战略10家重点联系企业”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10家重点联系企业”,是中央企业中仅有的3家“双十”企业之一。

中交基建业务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已经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企业;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设计建设企业;世界第一疏浚企业;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最大的设计公司;中国第三大高速公路投资运营商;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

(二)中国交建海外业务基本情况

2013年中国交建提出并全面部署“打造五商中交、实现升级发展、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战略。“五商中交”即: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

在战略目标引领下,中国交建转变海外经营的模式和结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海外业绩逐年攀高,国际业务增速明显。2006-2013年,海外业务累计完成新签合同额901.5亿美元、营业额506.6亿美元、利润总额36.7亿美元。其中,2013年海外新签合同额181.24亿美元,完成营业总额95.79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9.54亿美元,海外利润总额贡献率为35%,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见图1)。

中国交建境外资产总额由“十一五”之初的100亿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740亿人民币,占公司资产总额的①14.8%,年均增长33%。2013年国际化经营指数②23.8%,比以往三年平均值20.7%增长了14.9%。

(三)中国交建海外业务分布情况

据ENR统计,中国交建海外营业额约占250家国际承包商国际工程总营业额的2.4%;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交建海外新签合同额及营业额约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10%。2013年底境外在建项目460个,总合同额约300亿美元,累计待执行合同额约180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69个,海外工程项目完成营业额67.02亿美元、占比70%,非工程营业额28.77亿美元,占比30%。2013年,中国交建驻外机构和海外业务分区域构成情况见图2及表1。

四、中国交建与世界知名建筑企业的对标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介绍。

(一)对标分析

对标对象选择的是中国交建与标杆企业:法国万喜、法国布依格、瑞典斯堪斯卡、西班牙ACS、美国福陆等位列2014年ENR250家国际最大承包商排名前10位的5家企业(见表2)。

由2014年ENR对标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交建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人均产值和海外营业收入、国际化经营指数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释放出了中国交建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海外战略、人才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高端营销和综合协调等的改革红利。显示出公司的价值创造水平和单位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较强,人才结构合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处于优势地位,盈利能力较强,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国际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优秀的建筑企业相比还处于明显的劣势。与对标的五家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交建属地化经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体化服务能力,高端项目的解决能力、经营范围、经营区域、投融资能力、管理水平、国际化人力资源培养和储备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雷达图分析

依据2014年ENR报告数据,中国交建和五家国际知名建筑标杆企业法国万喜、法国布依格、瑞典斯堪斯卡、西班牙ACS、美国福陆的15个经营指标进行雷达图分析,由图3可见:中国交建主业高度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业务结构相对单一;公司发展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在对标企业中处于上游水平;公司偿债能力指标在对标企业中处于中等水平;运行能力指标在对标企业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国际化经营能力指标在对标企业中处于下游水平。

总体来看,对比国际知名建筑企业,公司已具备相当优势。但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进程中,还需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突破产业结构单一的瓶颈。

(三)中国交建的SWOT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四方面介绍。

1.优势

优势主要包括:完整产业链优势,在交通基础具备规划设计、投融资、施工建造、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服务内容;特大型项目运作优势,先后承揽了一批在全球建筑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特大型项目。较强的海外风险管控能力,国际化的风险管控体系运行良好;较强的国际品牌优势,在全球范围建立了四大品牌的市场信誉;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在离岸深水筑港、跨江跨海桥隧、港口机械等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特色的国际化软实力优势,全球营销网络基本建立。

2.弱点

国际化经营主业突出但业务结构偏于单一,国际化的资本经营和跨国并购管理存在经验和能力上的不足,国际化人才队伍还不够壮大,信息化管理与国际化水平不匹配;国际化经营的体制机制仍需在发展中改革完,跨专业总承包资源整合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总部支撑体系和管理输出体系有待完善。

3. 威胁

市场竞争激烈和非贸易壁垒增加,本国建筑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优秀人才的流失。

4. 机遇

国际建筑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国际建筑市场的开放度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的机会和多样性的增多。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中国交建确立了国际化经营优先发展战略,在公司内部营造国际化经营优先的保障环境,在资源配置、薪酬考核与人才的培育、引进及使用等方面向国际化经营倾斜。将“一体两翼”的海外发展顶层设计与“四位一体”的海外板块发展模式相结合,以中国交建海外事业部为统领,以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为平台,以专业公司和驻外机构为支撑的国际化经营体系,统一布局“走出去”格局,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真正释放出“一体两翼”发展平台为核心巨大的内生能量和活力。《中国交建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015年公司国际化经营指数要达到25%,海外贡献度要达到28%;2020年,公司国际化经营指数和海外贡献度则要达到35%”。

五、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然在“路”上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国防的航母上,还体现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航母上。要打造经济航母,企业自身应当积极作为,发扬我国企业的区位优势、行业竞争优势、低成本优势、资金优势和效率优势,补齐短板,行业结构上适度多元,实施以并购为主的投资带动战略,增强中资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减少内耗,用自己专业优势抢占制高点,探索成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高品质地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应对市场格局的变化,紧跟国家的国际化战略布局,真正做到“走出去、走进去、呆得住、出得来、回得去”。

中国建筑企业推进国际化经营,就要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拓展业务;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开展经营;以更多样的商业模式实现经营提升;以更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更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海外业务经营管理水平。

中国建筑企业推进国际化经营的升级,就要以提升海外业务贡献度和国际化经营指数为基础,着眼世界一流,实现品牌升级;以传统业务为基础,大力发展中高端业务,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以“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高度融合为基础,实现从产业链到价值链转化的升级;以共享价值、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基础,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级。

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将会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发展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将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也会涌现出精彩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