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课堂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辛辛苦苦忙活一节课,学生同样认认真真地在课本或笔记中记录,整节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讲解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但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寥寥无几,这种现象长期下去,不仅会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甚至可能使学生逐渐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改变现状,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显著提高呢?笔者将在下文重点分析。
一、还课堂于学生,培养师生和谐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教学由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为教师二为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置,并且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交流与沟通,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毫无帮助。
为此,教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不再做数学课堂的主导者与控制者,而是做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与参与者,与学生积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更积极主动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师教学工作,最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目标。
二、积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为了有效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初中数学课堂氛围,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与创新,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激发,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领悟到数学无穷魅力。
例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初中学生对立方体有个初步认识,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数学比赛,并在班级学生中组建学习小组,同时确定一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要求每组学生快速找出教室中的立方体,并一一指出。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立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各个面与棱长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性质”?通过这个教学活动的展开,很好地引入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立方体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很大程度上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科学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主体,所有数学教学工作都应该以培养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但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存在年龄较小、认知有限及缺乏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予科学合理的鼓励与引导,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精心设计,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出具有探究性与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发散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数学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所吸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提高的目标。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到“三角形”有关内容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本教材进行自主阅读,对三角形有初步了解与认识;在讲解到特殊三角形判定的时候,可以先不带学生学习相关定义,而是暂时抛开课本,将学生分为各个学习小组,并要求其自主研究出判定特殊三角形的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与验证,最后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大胆地在课堂中提出自己研究的判定方法,再由教师结合各组给出的不同答案,给予点评与补充,在这一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再次带领学生翻开课本,找到教材中的标准“判定方法”,学生通过与教材标准的对照,明白自己的猜想与研究中出现了哪些疏忽与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特殊三角形判定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积极对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进行研究与创新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手段不断研究,尝试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元素紧密联系,从而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如此很好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平方数”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对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班级中组织小组竞赛,由学生自由分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积分,最后凭借积分决出优胜学习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提出某一自然数,要求学生迅速回答出该数的平方值。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对平方数进行记忆,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方数的各种特点与生活元素联系。如19的平方值为361,生活中“361”是初中学生熟知的时尚运动品牌。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再次遇到19的平方的时候,便可以很快联想到“361”这一运动品牌,从而快速得出正确答案。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结语
本文针对怎样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了详细探究,同时结合相关教育经验提出几点提高策略,希望给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发展与提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丰静林.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90+104.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有效性 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镜头一:经常会听到有教师这样抱怨:“同样的内容,我一模一样地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听不懂。这些学生真笨!”
分析:这里有一个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既然第一遍讲解学生没有听懂,就说明教师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设置的教学坡度不切合学生实际,以致学生不能接受。教师再一次讲解时就应当调整教学,如果仍然按照第一遍的教法重复一遍,非但不可能达成教学效果,反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重复第一遍教学的做法是无效的,教育质量是低下的。而这种不反思教学、只埋怨学生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镜头二:上海市一期课程改革时,将“有理数四则运算”这个本来是初一的内容下放到小学四、五年级,课时从原先初一的26课时变为四年级五年级的50课时。实际情况是,对许多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50课时还不够。
分析:这个案例说明这种所谓“下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有效性很低。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课程目标,但是达成同一目标,学生在四、五年级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初一年级所需要的时间。(现在的二期课改已经改变了这个内容安排)。这个案例同时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到底学生在什么年龄段学习什么内容有效性是最高的?亦即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也存在有效性问题。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但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够透彻,致使课程改革出现了某些偏差,如:课堂上一味地培养学习兴趣,一味地尊重学生,甚至出现数学课无数学味的怪现象,结果学生该获得的数学基本素养没获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双基”非常扎实,但教学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课程是一次“改革”,而不是一次“革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研究课堂,深入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概念界定
数学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有效教学提供氛围。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的这些,也正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2.由备教材转向备学生,为有效教学提供着力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设计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只有知识更有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备课过程重重备教材知识而轻视备学生的传统做法。如何去备学生,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1)备学生的认知基础。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要摸底,熟悉学生掌握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还对哪些知识存在疑难点。正如医生给病人把脉,要切准,然后才可以开方子。如果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无所知,难免不会出现如文章开头中“镜头一”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以平等的身份与之对话,从交流中摸清学生的“底细”。
(2)备学生的认知情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好程度对于教学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把握他们对数学课的热爱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导致教师课堂上洋洋洒洒,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如何培养学生的“乐知”情感,首要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很多优秀的教师,都是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学生对你的课产生了兴趣,认知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要调动学生对课的兴趣,其前提又是对教师人格和学识的情感认同,从这个层面讲,教师需要加强内功的修炼,以过硬的“本事”取得学生的佩服,从而达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结果。
(3)备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方法。我们一般习惯于用成年人的认知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知方法,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做法。更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是在学习中重视结果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参与的过程训练。青少年的认知有其年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他们从内心里喜好通过参与来表现自己,来求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必须具有的课堂教学理念。
3.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为有效教学提供“弹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
例如新教材七下“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笔者在讲到工程问题方面的应用题时有一道练习“砌完一道墙,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或难点)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有效学习提供保证。
由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处理,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被其束缚。因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材观,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主旨出发,可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裁剪,可以增添新的内容,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开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进而为有效教学提供“弹药”。
4.设计以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活动,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因此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操作设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参与热情。
如在教学八下“三角形的中位线”时,笔者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操作,探讨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结果学生想出了除了课本上的拼接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外,还想到了用圆规截取线段的长度,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来得出中位线和第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想到了把一对同位角剪下,通过角的重叠――验证角相等从而得出中位线和第三边的平行关系,让我们出乎意料。
我们认为: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独立操作,必须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本身就是不允许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第四,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一定范围的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调整课堂教学板块结构,为有效教学提供定制新的基调。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会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的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新的板块结构的定制,突出了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推促、启发,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氛围的桥梁;而主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不同层面、异类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研究的成效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观念得到了初步转变。在实践中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和有效学习能力为重点,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始终以提高教学效益、效果为出发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意识,打破传统的“低效,低质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有质量、学得轻松。
2.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在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途径与策略,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数学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课堂内外的和谐发展。在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改变。我们通过开设有效教学专题课程渗透,进行有效教学课外辅导、学生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有效教学活动形式,有效地开展学生对有效学习方式的理解和领悟,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意识和有效学习能力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3.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中教师自觉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相关知识,领会课改精神,在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意识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素材和案例,汲取相关的成功经验丰富了自已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素养。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客观上也为新课程的即将实施做好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4.创设了教师发展的平台。以总课题为中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教师在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发展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能参与课题论证同专家面对面交流,有了更多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能承担一些同课题有关的公开课活动,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5.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有效性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使他们意识到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业成绩。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在今年的中考中,笔者所任教初三(9)、(10)班在升学考中取得可喜成绩:萧中上线的6人中,最高分达119分,最低分也有116分,并且110分以上者达20多人,中考数学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人利.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八期.
[4]陈厚德.有效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张人利.作为与地位.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从“独唱”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组织和管理知识,更多地去引领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必须凸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只有促使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才能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数学情感形成,对学习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教学共同体,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的确,一个高明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学生学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对知识的感知、消化,形成独特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一部分可以言传身教,但许多精妙处却只能自己去意会的。这个过程是学生自觉主动的过程,是任何数学教师都不可能包办代替的。
数学新课程的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全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扮演着“教”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另一方而却扮演着“学”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因此,我们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定理等知识传给学生。而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思学生所想,答学生所疑,纠学生所错,解学生所难,享学生所乐,补学生所忘。
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者、数学能力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生数学潜能的唤醒者。教师应当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因此,必须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互助互惠的新型关系。
三、返璞归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史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运用函数数列统计等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分析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强调本质,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建构活动,即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活动。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全方位地去体验课堂,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另一方而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再创造,了解了数学的美学价值,感受了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必然会对数学产生新的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五、创设意境,倡导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日常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数学问题的解决,过于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环节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多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实现数学教学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从而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去引入新课,“情境1(根据物理天平,提出数学问题)⑴现有一些散装食盐,有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内有5克、10克、50克、100克砝码各一个,20克砝码2个),你如何称出这些食盐的质量?⑵如果丢失了一个10克的砝码,依旧在现有条件下称出这些食盐,你如何称出这些食盐的质量?”
二、加强数学教学备课工作,挖掘教材让学习内容更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多结合生活实际,多联系生活经验,加强数学教学的备课工作,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让数学学习内容更为生活化。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能够较好地发现与生活有关的教材内容,是否能够较好地将生活问题与教材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对生活现象的捕捉,多挖掘一些生活数学的实例。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前必须要加强数学教学备课工作,通过充分的备课工作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高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进行数学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脱节,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知识,对于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封闭式题型,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多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题,多引入一些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做”中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活动去进行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做”实现“学”的目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说出一些建筑物中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观察教室内的物体,生活中的包装盒、易拉罐等实物,问:哪些物体与棱柱、棱锥相类似?哪些物体与圆柱、圆锥相类似?哪些物体与球相类似?用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图形世界是丰富多彩,体会“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是由一些常见的图形组成的”。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几何实体,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四、增加研究性的学习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转化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角色定位;应用优势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反馈价值重大。
一、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知识和背景的联系、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设置了很多问题情境,通过真实的数据、图片等,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面,均有了一定的转变[1]。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开发学生思维发展和逻辑思考能力的过程。教师通过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积极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的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等,都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形象的图案、生动的动画,学习到自己想学习的东西。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由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所决定的。多媒体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得学生乐意学习。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二、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方面,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主”“辅”分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着主导作用[2]。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发挥其辅助作用,但不能够替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使用,要适时、适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展现声音、图像等,以更为直观、形象的形式为学生服务。多媒体技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能够滥用媒体,使得课堂的教学信息过于泛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实际需要的教学效果。第三方面,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使用,要正确处理多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堂,这一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不能够单纯的依赖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教师缺乏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知道教学效果。第四方面,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使用,需要正确处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事物情境进行真实的再现和模仿,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中,通过动画模拟炮弹发射到落地的整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炮弹的运行轨迹是抛物线,炮弹飞行的最高点是顶点等,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物理问题,通过学次函数,就能够得到解决[3]。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还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形象。
2、扩展课堂的教学容量
数学教学是一门师生互动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采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容量相对较多,教学内容丰富[4]。教学课堂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强度又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进行跟进练习,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就节约了老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
数学是一门智力型课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让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外交和”的学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多边形的外交和是360°,可以通过幻灯片,为学生进行投影六边形公园,然后进行引导学习[5]。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教师的动画展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到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结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枯燥的课堂趣味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图形,学习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也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充实化。当然,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使用,要准确定位,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文汉.摭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121-124.
[2]邓兴生.分析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教师,2015,11(20):63-64.
[3]朱庆.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J].考试周刊,2015,16(48):74.
[4]王军元.摭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J].教育革新,2015,12(7):77.
摘 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大多数初中数学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中的平板电脑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是学生学习道路上承上启下的过渡部分,更是重中之重。适当运用平板电脑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平板电脑;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从2001年开始,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我国部分地区的初中学校已经开始运用iPad对学生进行教学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今天,本文就来谈一下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平板电脑的现状以及优势,并且在此基础上思考运用iPad教学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平板电脑的现状
教学专家曾经说过目前我们国家有数以万计的学校,这些学校各不相同,学校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程度也有差异。从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对我国部分初中学校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情况来看,这些初中学校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层次不相同,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部分学校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层次不够高,还未达到更高的信息化教学标准,这些学校主要是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信息技术不够发达。第二部分,学校主要位于城镇地区,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属于中等,在数学课堂中会运用PPT等一些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部分则是运用平板电脑来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学校了,这些学校大多数位于经济以及信息技术发达的地区,显而易见,这些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会更高。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平板电脑的优势
1.教学资源的优势(师生)
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师在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随时查询需要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不再是单独的文字,而是由图片、声音、视频等集合而成的,这样的教学资源更加具备优势,相比原来单一的教学资源明显更加丰富。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也更加方便。
2.教学方式的优势(教师)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应用平板电脑对于教师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这是因为教师运用平板电脑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通过平板电脑可以设置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一对二的教学等多种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学习方式的优势(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得到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相比原来的“大杂烩”学习更加容易吸收。并且学生在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只需要点击关键字便可以查阅相关解释,相比以往模式的勾画后再找时间询问的学习方式而言,学生运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显然更方便、更有针对性,从而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有利,学生学得更加容易了,自然而然对学习数学就有兴趣,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增多,初中数学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三、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平板电脑的思考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初中学校已经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然而仍然有大部分地区的初中学校没有运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没有运用平板电脑教学的初中学校而言,相关负责人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适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争取早日实现信息化l展,从而可以结合平板电脑进行数学教学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对于我国已经运用平板电脑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部分初中学校,校园负责人应该在运用iPad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改善这些问题,从而使自身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校负责人还应该结合多个方面来思考应用平板电脑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利弊,然后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平板电脑来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明显会得到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初中学校负责人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制订最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有效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气氛,并且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当前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之外,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对待数学问题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解决问题做到一题多解. 2011版本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宗旨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的传授是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材料和媒介,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我国的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第一,太过注重互动的频率,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老师对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步实施在自己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但是因为对新课改的本质内涵的理解有偏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把提问数量作为课堂互动性的唯一衡量标准,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从而产生对课堂教学的厌倦疲惫感,也就难以培养对初中数学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象过于单一. 一般情况下,老师普遍偏向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比较重视这些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喜欢提问这些同学. 认为这些同学对提问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能够节省回答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其实不然,这么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期下来,弊大于利,参与课堂教学的不只有这一小部分人,久而久之,其他的学生从最开始希望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去,渐渐地发生了转变,开始不愿意思考问题,也就不利于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于频繁,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被视为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未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就进行交接分析,长时间下来使学生产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惰性,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运作. 或是前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老师就抛出了下一个问题,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不能集中精力. 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数学课堂上老师提问:抛物线C:y2 = 4x上一点P到点A(3,42)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求P的坐标. 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解答,但老师没注意这点,过早地进行讲解,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比的课程,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有趣也是一门学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人教版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心思和思维,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投入课堂. 把现实中常碰到的情景应用于数学课堂提问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数学魅力. 比如在解决排列组合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 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板书:做图,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有2种不同的走法. 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 × 2 = 6种不同的走法. 进而得出结论: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 m1m1…mn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第二,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注重互动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反应.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相关知识点. 许多时候老师在提问后都会无视学生存在,自行进行讲解,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学的麻木性和对老师解决问题的依赖性. 比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对课堂例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三,学会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在教学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他们自主提问,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很大程度上都进行比较人性化的设置,在教材内容上为课堂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便利.
结 语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是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被摸索出来的,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盛保和.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6).
【关键词】 初中数学;开放性;课堂;构建
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因此,传统的课堂必须改革,必须构建开放性的初中数学课堂.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开放性教学包括教学观念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和教学评价开放. 相对于封闭式的教学而言,开放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它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质疑,引导学生打破学习的障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
一、教师要注重构建开放性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和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民主的交流.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发言、大胆尝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师要注重形成开放性的教学观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规律. ”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 开放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开放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优化教育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有关几何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几何题的观察与分析角度不一样,从而必然导致他们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相应地每名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也不同. 对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审题思路、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并从中挖掘他们解题思路中的闪光点,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们解题的自信心得到有效的提升,以至于对数学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三、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性的练习
传统的练习方式直接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的现象. 尤其是题海式的作业严重摧残了学生们可贵的探究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放性练习指的是练习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向课内外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开放,开放性练习要求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放性作业要突破传统练习单一、固定的形式,初中数学教师要设计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形式的自主练习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不同智力结构的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表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习题是使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被吸引的素材,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材料或开放性的练习,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师要注重实施开放性的评价
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简单.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开放性课程评价体系. ”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并逐步向学习目标迈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放性评价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多元化提出了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评价应掌握统一的评价标准,着眼于一节课的整体评价,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评价. 不仅要注意评价不同领域数学知识联系与教学,还应注意评价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数学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等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卫村.浅谈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
[2]万蕾.浅析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14).
[3]卢绍东.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15).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虽然早已普及、实施开来了,可是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师依旧停留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模式上,老师依旧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课文知识这一块,分析及强化有关的习题,初中生依旧被放在了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初中生的主题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很难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数学老师要想把数学课堂的空间真正地还交给初中生,构建以数学老师为主导,初中生为主体之课堂教学,一定得努力改变数学教学理念,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真正凸显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初中生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结合学情,引用新的教学策略,把初中生带到数学知识的殿堂中来,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初中生的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初中生的数学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让教学贴近生活
初中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并且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由此可见,数学起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初中数学知识和初中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尽量地让初中数学课堂贴近于生活,变抽象的、无形的初中数学知识为形象且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与此同时,数学老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工具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的媒介来对课堂内容进行实践,对于那些条件充足的还可借助室外活动课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使初中生全面感受到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广泛地运用到我们是生活生产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设置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应该关心初中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营造朋友型的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还应该优化数学教材内容,设置有益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进行思维,挖掘他们的理潜能,让他们用积极的学习情绪参加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譬如,在对“与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有关的应用题”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初中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先模拟一个小超市,数学老师来当超市的营业员,推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引导初中生扮演顾客到超市中来采购。在这一活动当中,初中生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对商品的进价与售价及利润等进行理解,如此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教学情境当中,引导初中生根据教材展开观察与讨论:利润是怎样产生的呢?每一件商品的进价与售价及利润三者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等的相关问题,此时获得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就变成初中生的知识需要了。在初中生理解掌握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之后,数学老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对于本次所推出的商品进行七折销售,还有折扣后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有没有真正获利?这样又再一次挖掘了初中生的求知热情。在这一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初中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由始至终都处在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状态中。
四、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初中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得进行适当的分组教学,要求老师在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全面顾及初中生的相关特性与差异。全面挖掘初中生的潜能,发展初中生的个性,让初中生健康、全面与和谐地成长,使其不断地得到完善。
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