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家庭教育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核心

第1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亲情;血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和作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的传承是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家风的建设和传承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家庭教育的宣传,是以小切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关爱子女的全面成长,实现以亲情和血缘为纽带的人文关怀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的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是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具有爱的优势。这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的爱,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长辈把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天职就是培养子女早日成“龙”成“凤”,这就是家庭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本质所在。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家庭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则强调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本,重视对子女生活处境的无限关怀,注重对子女的习惯、性格、能力、价值的培养和追求,以及对国家和社会中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敬仰和珍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人文关怀重点体现在培养子女成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人格健全、情绪稳定、相处和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会化的人。

二、父母长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对子女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以及家庭关系的氛围,对子女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在教育认同方面,父母长辈作为子女的偶像,其道德人格状况、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子女认知的标准,父母长辈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用适当的时机和语言明确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次,在教育示范方面,父母长辈与子女朝夕相处,子女在为人处世、行为动向等方面常常把父母长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与子女整体素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带好头,做好示范。最后,在教育导向方面,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父母长辈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父母长辈要强化角色意识,自觉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子女。

三、不断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向上,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取向,尤其对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地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尊老爱幼、互敬互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关怀,努力营造家庭中和谐的氛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爱家、爱人民的理念和诚实、正直、勇敢、进取、自强的精神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和发扬。

2.家庭教育的方式要科学化,内容要生活化、大众化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教育方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做到善于与子女交朋友,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使其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就是课堂,家庭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大众化,让子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3.推动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不断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还可以探索和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如设立家庭教育辅导中心,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模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等。

总之,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决定的,是现阶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我们不断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理论的创新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亲情和血缘为纽带的人文关怀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的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2]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3]林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04).

第2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现在的学生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精神上却并不轻松。虽然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窄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如某报纸曾报道的一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班发生失窃现象,班主任找班中一位同学了解情况,事后这位学生越想越怕,以为班主任是怀疑他偷窃,结果不敢见家长,不敢返学校,独自一人出走了。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几位有名中外专家提出衡量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7条标准:(1)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6)有多种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7条标准中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 健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和行为效果。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概而言之,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当能保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我们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所特有的五大主要特点:第一,健全的人格;第二,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恰当的自我观念;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学习生活。这些构成了评价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

例如,小郑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直担任班长工作,初一下学期随父亲工作调动,小郑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两校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课程进度的不同,转学后小郑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第55名,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也落选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郑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与小郑谈心,与他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等原因,小郑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绝不是目前这个水平,请老师和家长放心,他一定能迎头赶上。从此,他早上5点多钟起床坚持读英语,课堂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常常能见到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到初二下学期中段考,他已从55名升为班的18名。并重新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而且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进入班前十名。

评析:小郑的成功,除了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主要还是小郑本身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尊自重,不怕挫折和困难。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有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列几种:

⒈压抑心理

超负荷的学习担子,使有些人精神紧张,寡言少语,忧心忡忡。个案:学生A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考试总排在班第三至四名,但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于是整天埋头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班第一。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同学的闲言闲语,说她这次成绩是偶然的,她听了这些话后总是担心下次被别人超过,不能保持第一,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由于过分担心,晚上十二点多钟也不愿睡觉,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彩,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⒉自卑心理

个案:学生B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别人沟通,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有一次考试,她有两个科目分数偏低,总成绩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家长焦急之中说她脑子比别人笨,于是在她思想上萌发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⒊失落心理

个案:学生C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思想上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一直是班中的尖子。她给自己定出几个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前十名。初二学年由于主、客观一些原因,她的考试成绩下降到班的中等水平。随着原有地位的丧失,她自我失落感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消沉,颓丧,不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哪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4.单恋心理

个案:学生D在小学时担任班长,曾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情感也随着变化,男与女 意识的增强, 令她暗暗地喜欢上班中的一位男同学,形成单相思。由于情有独钟,神情恍惚,不可自拔,酿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后果,令家长和老师都大吃一惊。

5.嫉妒心理

个案:学生E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小E总是不能长时间静下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中下水平。而与小E原来水平相差不远的小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逐步进步。面对着老师对小华的赞扬和父亲对自己的责骂,小E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扭曲,他开始想方设法攻击小华,挑拔小华与同学的关系。过份的嫉妒心使他性格变得古怪起来,神经过敏,总怀疑别人与他过不去。

6.孤独心理

个案:学生F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加班,出差和应酬,极少留在家中,对小F关心只停留在日常的衣食和金钱的满足,一家三口一个星期难得有1-2次同台吃饭,家中根本无人关心她的喜与忧,F放学回家望着摆设先进而冷清清的家,孤独空虚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在麦当劳呆坐一个多小时也不愿回家,有时回到家中心情就极其恶劣,或者是放声大哭,或者是发脾气摔东西……"。

7.从众心理

个案:小G是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G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G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

8.逆反心理

个案:小H的母亲家教很严,对小H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H性格外向,喜欢玩和交朋友,放学后经常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谈或相约去逛街,把母亲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她母亲对她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H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她母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H仍末回家,班主任向小H了解情况,原来她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她妈妈。

9.脆弱心理

个案:小J就读小学时是学校文娱队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表演,加上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扬、重视和家长的宠爱中完成小学学习,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J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都只是在班的中等水平,一旦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小J就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小J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J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以上的事例,说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表现得很突出。

四.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⒈是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

⒉是基于生理特点;

⒊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⒋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不了了之。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⒈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⒉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⒊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的劳作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⒋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⒌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⒍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 ,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第3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 早产儿 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19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多数早产儿体重都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早产儿76例,男42例,女34例。胎龄32~36周,出生体重1300~2400g。入院时所患疾病、胎龄、出生体重、患儿家长文化程度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出院时全部达到出院标准。

健康教育方法:为所有早产儿建立档案,并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患儿病情来决定健康教育方式。对同一住院期间的患儿家长采取集体讲课,必要时采取个别教育或面对面教育。要做到语言通俗易懂,避免医学术语,使家长能够理解。同时要向家长发放早产儿育儿手册,指导家长学习早产儿常用的哺乳、洗澡、新生儿抚触等[2]。患儿出院后,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家庭随访,了解家庭护理情况及患儿健康状况,如发现不正确的护理方式及时给予纠正,使家庭护理科学化,从而更有信心做好育儿工作。

教育内容:①分析早产的原因、早产儿的死亡、早产儿可导致哪些疾病的发生等,说明提高健康教育对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告知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如何安全合理喂养及添加辅食。③讲解家长如何掌握早产儿口腔护理、颈部护理、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等基础护理知识。④说明保持奶具清洁的重要性,防止感染或交叉感染。⑤教会家长如何使用体温计和热水袋,注意早产儿的保温。

护 理

家庭护理:①预防感染:除看护人外,避免早产儿与人过多接触。在家长接触小儿前要先洗手,如家人患急性传染性疾病时,要对小孩行保护性隔离。对小孩用物如衣物、奶具等要定时消毒。②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4~25℃,相对湿度55%~65%。如果室内温湿度达不到上述要求,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被服,适当控制湿度。③合理喂养:咨询专业医生采取何种喂养方式,要预防呛奶,合理使用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配方奶。不同喂养方式的早产儿其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不同,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等营养物质,早产儿到纠正胎龄4~6个月时,应与足月儿一样适时适当地添加辅食[3]。

心理护理:由于早产的原因,很多家长往往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以及忧郁等心理,担心早产儿出生后的变化情况,为此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家长安全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少不良刺激,主动安慰早产儿家长,鼓励其表达心中的感受,消除他们的紧张与焦虑情绪。要尽量多为家长提供孩子的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如果条件允许时,可推送产妇去探视,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①体格检查:纠正胎龄6个月内应每月1次,6个月后每2个月监测1次体重、身高和头围,评价其生长发育速度。适时监测血常规、生化、微量元素水平,了解其骨代谢情况。②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在早产儿2岁以内,应按照纠正月龄或年龄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及早发现脑损伤并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③筛查指导:眼底检查可及早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听力筛查可排查有无听力障碍;头颅B超、CT或MRI等可观察脑器质性损伤;心脏超声可检查小儿心脏情况。这几项筛查对早期发现小儿疾患极具参考价值,应定期检查。

早产儿健康咨询:设立早产儿咨询热线,为家长提供健康咨询。利用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举办早产儿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为早产儿家长提供有用的医疗知识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从多方面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由于早产儿发育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极易发生脏器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所以在家庭护理中,尽量为早产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在叩背或变化时,动作要轻,婴儿哭闹时不要抱起摇晃。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早产儿的皮肤黏膜、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讨 论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4],是指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与疾病有关医学与护理知识教育。早产儿是特殊的人群,由于其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潜在疾病较多,短期的住院治疗远不能满足早产患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长期的家庭护理[5]。但是初为父母的家长,大多数因为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尤其是抚养早产儿的知识更是缺乏,看到又弱又小的孩子往往缩手缩脚。如果一旦护理不当,很容易发生感染或营养不良等情况,给家长及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此可见,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不仅取决于医护人员,而且更重要的是靠家长的积极配合。对早产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早产儿出院后的护理水平至关重要,故应把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贯穿于入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当中。总之,重视对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家庭护理,从而减少了患儿疾病的发生,也减轻了家长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使育儿水平得到提高,对促使早产儿健康地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1-72.

2 赵敏慧.按摩疗法对改善早产儿健康状况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63-764.

3 张巍,童笑梅,华.早产儿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

第4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家庭教育中,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亲子之间。

一、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为此,父母应注意: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和修养;坚持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但不贬损孩子;多开展一些亲子游戏,保持一点童心童趣。

今年10岁的王某,父母都是工人,但她经常参加一些演讲,知识竞赛,做业余节目的主持人等活动。她的父母并没有着意从语言方面对她进行什么特别的训练,只不过平时喜欢和孩子交谈,乐于做孩子忠实的听众,无论多忙,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讲故事时,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听,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就这样,讲述―提问―倾听,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现在是高中生的方某,一口气获得了四项发明专利。他的父亲是汽车司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他到车站玩,每次看到父亲和师傅们修车,方某既好奇又羡慕。终于有一天,四岁的方某回到家,把父亲买的玩具汽车、小飞机、小手枪,拆的拆,摔的摔,搞得家里一片狼藉,母亲气得直瞪眼,父亲起初也想厉声呵斥,杀杀小家伙顽皮的个性,可看到方某倒腾玩具的认真劲儿,他改变了主意,他和儿子一道修好了玩具。还对儿子修玩具中表现出的机灵劲儿大加赞赏。正是由于父亲的童心,没有抹杀方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孕育出了创造的火花。

做孩子忠实的听众,既能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心灵沟通。相反,有些家长,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深入了解孩子。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应该“平视”孩子,而不应该“俯视”孩子,不要觉得身为父母,就可以在家里主宰一切,想让孩子干什么,就让孩子干什么。不要过度压制孩子,身为父母毕竟和孩子成长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不能机械地拿自己成长、生活的环境、经验和孩子们相比较。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仔细分析观察现在的世界,包括电视、网络、报纸、书刊带给孩子的影响,从思想上、行为上理解外来世界带给孩子的影响。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父母也要听一听,聊一聊,尽量多留些时间和孩子们共同度过。

二、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加强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小华(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父亲是药剂师,母亲是大学教授,从上学开始,他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父母对他的要求很高,总希望他是最好的。到四年级时,有一次他考了第二名,父母责备他:你是不是这段时间没好好学习?从那以后,小华一考试就紧张,生怕不小心答错题,可是越怕越出错,他的成绩一直下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小华的问题源自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本想让孩子更优秀,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设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进而再鼓励孩子说,其实再加一把劲,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比较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养成。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好地面对所有的事情。

大家都读过《母亲给出的答案》这篇文章吧!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她指着前面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后来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这位母亲没有为儿子提出过高的期望,但是他却对儿子提出了恰当的期望。正是这种期望,使孩子不断进步,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5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我遇到了形形的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依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客观实践,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了以下教育尝试。

一、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三、注重心理疏导,维护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有的甚至表现为抑郁的前兆,他们性格孤僻,心境忧郁,好走极端,过分成熟,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作为班主任,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强化心理引导的技巧,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学生引向心理健康之路,让他们拥有正常的智力、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适应学习生活,真正成为“乐观、自信、自律、合作、责任、自立”的社会人。

四、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老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不过,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所以,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通过媒体宣传,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单亲家庭的游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子女包括家长感受到社会的认同。

第6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 教育;个性;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09-03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每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智能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等均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子女的教养行为,父母把价值观念、态度体系、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儿童个性和社会性成长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1-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等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4-5]。笔者采用系统的家庭心理教育计划,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互动和心理健康维护等手段来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和彼此理解,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在该市某所小学内)的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干预对象,以志愿的方式签订为期1 a的协议,要求参加率在80%以上,共计249名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干预组按照协议标准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员纳入最终分析,结果有119名学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龄(11.62±0.69)岁。对照组最终有122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龄(11.61±0.59)岁。2组学生性别(χ2=0.001,P=0.973)、年龄(t=0.262,P=0.794)、父亲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等调查内容,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

1.2.2 评价量表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共计11个分量表[6]。(2)EPQ-儿童修订版[7]。2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课题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其他4名咨询师负责分组活动。采用集体授课和封闭式分组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9~12岁儿童发展心理,系统介绍心理特点,讲解儿童身体的发展、心理及智能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萨提亚[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蓝本)重点讲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亲子沟通,介绍沟通理论和方法,重点讲解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与技巧;(4)压力和情绪管理;(5)配合案例介绍常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同时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采用启导式讲授、小组讨论、实践作业、亲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等方式促进自我体验和彼此沟通。每次留30 min进行现场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导,对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进行个别辅导。整个活动共计12次,每次2 h,每月开展2次,内容相同,供参加者选择参加其中1次即可,并对参加者进行考勤记录,未参加者由学校统一通知补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将EMBU、EPQ-儿童修订版及一般情况问卷按班级统一发放,被试在课堂上填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价1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MBU和EPQ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后,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过分干涉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学生EPQ的E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提升,N维度和P维度则显著下降(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少儿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9-14]。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作用。在研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计划中不但注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别强调父母将这种理解应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亲子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换彼此内心需求和愿望。当把亲子关系摆在平等位置时,彼此的互动特别活跃,交流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多,这样亲子关系融洽,达到了真正沟通的目的。在亲子沟通环节,被试常常能够领悟到彼此在传递、接受、理解信息时的巨大误差,随着“学习听话、说话、传话”活动的开展,他们能够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频道”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因为亲子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实际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单一的父母养育方式为多[12,15],而忽略了互动过程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尝试。(2)特别重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氛围的缔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自身的困惑和未满足的愿望往往无意识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8,12]。当父母在对自身成长经历探索时,会领悟到自己早年所经历的亲子分离体验、未能满足的欲望、与父母之间情感隔离和来自长辈的指责、抱怨等等对于当今的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的关系。(3)干预计划的整体设置相当于一个团体小组,由5名心理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构成。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加了彼此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被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中得到及时解决和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早已被证实。钱铭怡等[9]、刘秀芬等[10]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戴丽等[11-12]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学生EPQ的E维度提升和N,P维度的下降,说明亲子教育计划对于促进和改善学生性格具有积极作用。E分高的个体倾向于外向稳定及乐群性强,其学习成绩好;N维度和P维度则与情绪的稳定性、行为问题和精神病质密切相关[13],高分值的个体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心理障碍性格特点,其学习成绩差[11,14]。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由儿童期迈向青春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仍是其个性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仍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他们起重要影响。

家庭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学生人格均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只是对这一领域的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以及作用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2] 李明敏,潘晓莉.小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70.

[3]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了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78-81.

[4] 荆春霞,王声,刘国宁,等.家庭关系及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5,9(2):72-73.

[5]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6]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7]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8.

[8] 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9]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10]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 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11]戴丽,马风杰,陈景武.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城市少儿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1):76-77.

[12]梁桂玲,刘颜,邓泗沐,等.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15-316.

[13]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14]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

第7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一、立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个人的德,但归根到底是个人的德,这种德既包括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信”,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与“悌”,立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立世做人”为目的,许多家训都将“做人”作为子女学习第一要义。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为做人之首,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符合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或无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是一个人的为人之基。这样的思想在传统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如明代思想家薛?u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行,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既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外在社会规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则,并使之内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会关系下生存和发展自己。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家训大力倡导传统价值观念,将正直、善良、友爱、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作为个人必备的品行。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③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这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相通,时代变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德为本的教育原则始终值得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所坚守。重视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更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性读本的家训将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致的。

二、修身齐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修身是人身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觉过程,这里所讲的修身主要是指培养个人的人伦道德观念,也就是家庭伦理观念,即以孝悌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等。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之后,才能齐得了家,才能在与他人相处时以德规约自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另外,修身齐家还必须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修身、齐家、尚礼,包含了“孝、悌、礼”等道德品质,可以说是成为一个道德社会人的主要标准,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私德”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成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说是公德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因势利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修身为道德之根。传统伦理观认为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一个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调节,他同他父亲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够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响、感化他人,使整个社会趋于向善,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修身的整个过程就是寻求丰富自我、增强其力量、升华其认识,以便他能够诚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谐的生活氛围,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扬儒道,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齐家为治国之基。《礼记》中指出:“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⑥。一个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感情真挚;兄友弟恭,兄弟之间友爱相处;夫义妇顺,夫妻之间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满幸福,家道长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这个家庭必然家道衰败。古人将齐家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能维护好家庭秩序,在国就能维护好国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亲、尽孝,在国就能事君、尽忠。一个人在家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此即仁义、忠爱,即先生所讲的“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为人处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在当代,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处世伦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长去深思并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可以说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与私德相对应,一般来说,个人与外界接触的表现,即属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资源,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都属于公德的内容。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为人处世教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弟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要与人为善,积德仁爱。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⑦。要求我们对待别人时要仁爱、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做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对待他人;在进德修业、求学读书方面要谦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自谦”,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同时学会“谦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时要谨交慎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个人年少时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引导他们结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颜之推家世业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孙”时,仍期望以儒业世传其家,能掌握知进知止的处世哲学。颜之推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谋其政,守职尽责,不要徒“费人君禄位”,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不“侵官”,不随便进言、谏诤。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利益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以己为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独立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学入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劝学勉学教育,其实治学的过程便是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但无论哪种教育,归根结底是个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学入世多是为了让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现在我们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学的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儒家伦理主张以积极处世的态度立志勤学,其劝学之文多不胜举,如《礼记?学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⑨。孔子通过对知识获得途径进行归类,指出常人学习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⑩。虽然一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这种人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诩自己属于第一类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认为自己知识的获得,仍然是好学的结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过自觉学习获取知识的人,就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说,自觉学习这类人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子弟的最佳期许,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门教科书上,或由某些专业的老师对我们进行理论性的灌输,而是渗透在各科的学习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所以说,治学入世教育,不仅是古代乃至现代人们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院)

注解:

① 《论语?学而》。

② (明)姚舜牧:《药言》转自翟博等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③ 黄侃:《孔丘?孝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论语?学而》。

⑤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⑥ 《礼记?礼运》。

⑦ (明)姚舜牧:《药言》,转引自张艳国编著:《家训辑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⑨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第8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关 键 词】家庭教育;亲职教育;家庭内部因素

一、亲职教育的内涵

每个小家庭组成了当今整个社会,家庭的学习持续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个人的人格、价值观、社会角色等等都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在家庭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就是父母了。美国教育家Dodson 认为,生育孩子和抚育孩子是两回事,父母并不会自然地拥有抚育子女的智慧和能力,要尽到父母的职责必须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从中可知如何抚育孩子是需要家长学习的,也就是说家长需要获得抚育孩子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此类教育和训练就是一种专门针对家长的“家长教育”,即“亲职教育”。

林家兴在《亲职教育的原理与实务》中就亲职教育的内涵给予如下解释:亲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它以父母为对象,以增进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和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校亲职专家所开设的终身学习课程。这里所说的受教育对象,既包括现在已成父母的人,也包括那些打算要成为父母的人。亲职教育实则应下属于家庭教育中,前者比后者在说明对象上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准确。笔者认为,亲职教育是在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及子女教育教养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为人父母者形成良好的家长素质和教育子女能力的教育过程。从其教育内容来看,亲职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的自身教育,同时也包括了父母对子女教育。

二、亲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亲职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诞生的词汇,在国外,Parental education并不陌生,因为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美国在亲职教育这块领域发展的尤为显著。美国亲职教育主要是为0~18岁儿童的父母提供服务,尤其重视对0~8岁区间儿童的早期教育,多数已开发出的亲职项目或已存在的组织也更加关注此年龄阶段。针对幼儿父母来说,美国目前已存在并且影响力较大的亲职项目有:父母即教师、Triple-P教养项目、学龄前幼儿家庭指导计划、难以置信的几年父母项目等。除美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亲职教育,并相继开发出了本国的亲职教育项目。如澳大利亚的家长充权项目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效能上成绩显著,其著名的STEP在帮助父母更好地掌握较为科学的方法管教孩子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反响。在我国,亲职教育理念在台湾较为被接受。2003年,台湾地区立法会颁布了《家庭教育法》,以此将亲职教育理念以立法形式最终确立下来,使之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相对而言,大陆教育界虽也有关注亲职教育,但更多的形式只是以妇联和一些专业学会为主,并没有实现系统、科学的模式,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亲职教育,至今亲职教育仍没有达到一种普适的程度。

三、家庭内部结构对亲职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结果,当代家庭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情况的产生直接导致家长对亲职教育的急切需求与关注。家庭结构并没有固定的分类,但是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标准来划分是最普遍的。按此标准大体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如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

1. 核心家庭的需求。核心家庭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由于我国自身国情提倡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所以在我国核心家庭中主要的就是前两种关系。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是直接的,无外人干涉的且较于其他类型的家庭来说,核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更全面、更完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意见与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我国的核心家庭中有较大一部分是父母都有工作的双职工家庭,且社会竞争意识、工作压力等原因使得父母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远大于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精力。虽然父母知道对于孩子的管教及照顾很重要,但在核心家庭中无人再能抽身看管孩子,这些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少年的影响,久而久之出现更多的问题。社会上虽然涌现了很多“托管班”机构,但对于孩子本身,这种单方面的看管只起到“管”的作用,并没有吸收到更多的“教”的作用。所以,对于核心家庭的父母家长来说,自身学习相关亲职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2. 主干家庭的需求。主干家庭是指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妇组成的家庭,也就是说主干家庭是有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与父母和孩子三代组成的家庭。在我国农村仍以这类家庭结构居多,此类家庭的代际关系复杂性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复杂性。相比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由于祖父辈许多已经退休或者居家为主,在处理家务事及照顾孙辈的问题上直接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使得父母较有精力管教孩子。在抚育孩子的问题上,两代教育上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虽然两代人的出发点都是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由于受到年龄、性格、观念等不同因素的差异常会导致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重现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类矛盾,孩子的是非观念以及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往往此类家庭的孩子从小和祖辈的关系好,长大却抱怨父母对自己疏于管教。此类家庭结构中,父母很苦恼怎样与祖辈平衡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此类的亲职教育更要重视怎么样教育孩子以及怎么样协调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3. 联合家庭的需求。联合家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们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经济能力也逐渐提高,联合家庭越来越少并有了逐渐消失的趋势。在联合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每个核心家庭都在“比”着生活。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关注于孩子的分数和成绩给家长带来的荣誉感。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总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从小表(堂)兄妹关系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成为一种竞争关系。此类家庭教育结构,父母无意识的言行使得孩子淡化了亲情,并且影响了生活的质量。亲职教育不仅要单纯地提高父母教育的效能,更要在促进家庭亲情和睦方面做出贡献。

4. 隔代家庭的需求。隔代家庭是由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及在大城市工作的异乡人由于解决不了一些经济问题而将孩子的“监护权”暂且外移给老一辈人,祖孙共同生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离开孩子打工这是现实生活中暂时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祖辈家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随之而来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的产生。由于隔代教育对孙辈有着更多的宠溺以及更大的“代沟”,这种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或者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情绪。且父母长时间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并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长,多数家长只是选择了以物质补偿表达父母之情。这种对物质有求必应的教育模式一旦形成一种习惯,孩子只会变得更加任性、冷漠的索取,且不满足其条件就会向父母发脾气,孩子根本体会不到来自礼物背后父母对自己的爱。亲职教育讲究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并不是所有以爱之名的举动都是对的。

5. 单亲家庭的需求。单亲家庭最明了的意思就是指不完整的家庭,具体是指因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母亲或父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经常分为两类发展,一是孤僻消沉型,二是争强好胜型,这都是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应该照顾到孩子们敏感的内心世界,不能因为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亲职教育对于此类家庭更是不能缺失,既然家庭的不完整已经弥补不回来,家长更有责任去了解和学习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

四、家庭内部因素对亲职教育的影响

家庭不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生命的开始,对于父母更是一种新角色转换的地方。家庭环境需要每个成员的营造,同时家庭环境也影响着每个成员的个性以及心理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对子女的影响更是相当广泛。亲职教育,由于其主要是一种指引父母如何扮演角色、调整亲子关系以及认真教育子女的社会教育活动,因此,其实施的主体主要是社会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相对从社会角度来谈应给予家长什么样的亲职教育,笔者认为要使得亲职教育理念被大众所重视以及将亲职教育有效实施起来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家长的自身行动。而家长一言一行习惯的养成则是来自于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行为,这也是日后亲职教育得以有效运行起来的出发点。下面就从家庭内部因素分析一下影响亲职教育的三方面因素。

1. 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典型,其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人们常说的“家风”或“门风”就是指家庭生活方式,孩子在某种家庭生活方式下生活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家庭生活方式中主要以家庭家庭消费方式、家庭闲暇方式、家庭劳动方式、家庭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作用。家庭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是紧密相连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儿童透过这个缩影形成了了解社会的基本观念,并对其日后的社会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每个家庭都应积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选择儿童喜欢和能接受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将教育渗透到生活之中。

2. 家庭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及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和睦程度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温暖的感情,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懂得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反之,家庭关系的冲突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夫妻之间要学会和谐相处,努力给予子女一个安全的充满爱的空间。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也是教养子女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子女的成长,其自身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传统的教养意识发生正面或者侧面的冲突,此时更需要家长控制好情绪,并学会科学有效地与子女沟通,拉近两代人的距离。

3. 家长教养方式。家长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方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经历、对儿女的期望不相同,导致在选择教养方式上都会有侧重点。我国学者大多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将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即民威性、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但无论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这都将影响到子女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效果。家长如若选择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只会一味地怪孩子,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亲子的疏离。所以,对于亲职教育来说,父母如何直接甄选或者外界指引父母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亲职教育的需要是多元的,但是来自家庭结构内部的因素还是最为主要的,且能够影响家庭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是众多的,文中所讨论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关系、家长教养方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从现实角度看,关于亲职教育,目前民众对其的需求与如何去实施是不平衡的一种关系,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成形的相关系统的理论支持去指导家长去做亲职教育。所以,如何将亲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科学,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入具有操作性的实践层面,将是亲职教育今后有效普及的最重要的前提基础。

参考文献:

[1]盖晓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沈蓓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的内涵及实务推展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

[3]李璐,蔡迎旗.美国针对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4,1.

第9篇:家庭教育核心范文

关键词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 消极影响 羊群效应 引导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l groups in the body, causes of formation, and put forward to guide the education strategy for this population: an active interest in the group's core person, take positive incentiv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breakthroughs; focus on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nd formal channel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education new mechanism, new method and new ideas;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arents especially education for parents education idea,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organically, play the synergy effect, reduce anti set the size of the informal groups involved in.

Key words anti - informal Groups; negative influence; Herd Effect; guidance and education

0 导言

在校园中,时常可见学生成群结伴,休息时间便聚在一块儿,他们一般有共同的喜好,对事物也有相似的看法,自发地形成一个小圈子,这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①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了非正式群体。

从学校实际来看,校园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根据群成员与集体的关系,把群体分为亲集体型、偏离集体型和反集体型。②其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通常会与学校管理相对立,对学校的管理起着干扰甚至是破坏的作用,对其他群体或个人产生消极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反集型非正式群体,成为了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点。

1 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学生间拉帮结伙,扰乱教学秩序,违反学业校纪律规定等,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群体成员行为一致

校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行为在某些情形之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当课间休息时,他们会自发聚集在楼道、厕所等地;当有成员对其他群体或个人表现不满时,他们会集体为他泄愤;当有成员违反了校纪校规,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会众口一词或三缄其口。

1.2 群体存在不成文准则

校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组织制度和统一的纪律,但有内部成员认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③(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哥们儿义气”等)。他们本着只要是“哥们儿”有求就必应,不分好坏对错,不计后果,有时甚至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动干戈。如果有成员不“讲义气”,那就可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指责、疏远或是武力报复。

1.3 群体核心人物自然产生且影响力大

校园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大多不是由谁指定,而是基于个人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身体特征(比如体格较大)、拥有一定的社会沟通能力(朋友较多)或者自己的家庭经济背景,自然而然地产生。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所遵循的规则主要是以核心人物为中心,或者说,核心人物的决策和判断影响整个非正式群体的决策和判断,而成员的羊群效应更使得这种核心人物的判断发挥较大的能量和惯性。

1.4 非正式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中专学校的学生叛逆性相对较强,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所产生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大。当通览学校公共设施的现状,可以发现:教室门窗的破坏、宿舍设备的损坏、公共资源的滥用、厕所卫生的随意、不时发生学生打架事件甚至是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学校的正规管理制度以及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但不能起到时时约束的作用。而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一些消极影响具有隐蔽性、强制性和传染性,使得学校正规管理鞭长莫及的地方,成为了这个群体消极影响扩散的源头。

2 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2.1 核心人物是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最重要的原因

核心人物(有时称谓为“大哥”、“老大”等)是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最重要的要素,也正是核心人物的笼络能力和公关能力使得这个群体从无到有。凭借自己的经济能力以及在某方面比较突出的能力吸引成员,并作出相应有利于成员(也称谓为“小弟”)承诺,从而使得这个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以便实施核心人物作出的各项决策。

2.2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利益、兴趣、观点相对一致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利益、兴趣、观点等相对一致。比如,具有一定攻击性偏好的群体(向低年级学生收保护费)、不爱学习的群体、同是受到惩罚的群体、篮球发烧友或者具有相同或相似其他个人爱好的群体、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九零后非主流崇拜)等。以年级、班级为管理单位的正规模式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设计,而学生自主地结合成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课外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寻求个人认同、定位归属感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情感基础也是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原因之一。

2.3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受到较多的消极社会影响

当前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外溢和获取比较便捷,学生除了被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还会主动根据自己的喜好吸收网络信息。比如,网络社交平台(QQ、微信等,通过这些方式也可以隐性地传播不良信息)、电影(特别是中国当前电影业不分等级,青少年较易接触到暴力等消极信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是影响当时青少年价值观并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典型代表)、网络电子书(中国当前不规范的下载渠道和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也使得一些具有消极影响的书籍、杂志流向青少年,从而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比如拜金主义、败德社会事件的间接影响),而这些消极社会影响潜移默化地内化至这些学生的价值观中,并进一步体现在学生行为上。

2.4 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家庭教育缺失相对严重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其重要性等用于学校教育。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三重合力。中专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社会经历相对较少,这时,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据调查,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以及依赖该团队的成员,大都有一个共性的情况:家庭教育缺失相对严重。比如,家长囿于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而外出打工,忽视了对学生的说教;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父母没有和孩子说话相处的意识和使用恰当的方法;或者是父母不识字,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一种本能的想法就是,让孩子来读书,就是单纯让学校负责的想法和态度……家庭教育的“软性约束”和学校教育的“硬性约束”相得益彰,形成学生行为的有效约束矩阵。而缺失的家庭教育不能弥补学校正规管理制度的空白地带,从而给一些学生召集或者“青睐”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形成了条件。

3 对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策略

3.1 积极关注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实行重点突破

核心人物是一个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发起人和带头人,积极关注,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实行重点突破。这些核心人物虽然发起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具有一定破坏性,但如果我们搭建较好的平台(比如,让其当班委或其他方式),通过一种正面激励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减少其消极影响,并将这些聪明才智用在整合班级凝聚力,组织动员班级成员这些班级管理活动中来,既能够减少这些具有破坏性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也能够将这些人的才智资源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并发挥效应,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当然,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当鉴定师和引导者,并关注整个过程的变化,掌控局面。

3.2 注重非正式沟通和正式沟通相结合,创新学生教育新机制、新方法和新理念,进一步弥合学生和老师、学校的隔阂

正式沟通是一种适用于普遍的、关乎全班同学的宣传和讲解,而非正式沟通主要适用于重点谈话和个别谈话。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或者成员在学生中是少数,对于班级管理,比较适合采用这种谈话方式。要与学生形成有效沟通,需要首先融入学生心里,让学生接受你,处在一种较为轻松、无防备的状态下,才能与学生交心谈心。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或者其他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了掌握正式沟通的技巧之外,也需要静下心来,平等地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有效的沟通。通过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形成“班主任―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从而不断消除学生对老师、班主任、学校的误解和敌对,弥合多方隔阂,达成学校―老师―学生多方均衡格局。

3.3 加强家长沟通特别是对家长的育人理念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发挥其合力效应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互动机制,构建家庭教育的软约束和学校教育的硬约束,形成约束合力,从而更大程度上纠正学生的非理和想法,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远离具有破坏性的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而不至于误入歧途。家长联系制度的方式可以灵活设置,或者家长到访学校、班级,或者班主任联系家长的方式,或者采取家长会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缺少任何一支都不行。如果一些家长不识字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可以构建亲属联动机制,通过清楚地告知家长育人理念,并由其亲属进一步解释给其父母,这也是一种间接但十分有效的方式。

4 结语

我们需要正视学校反集体型非正式群体,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家长沟通和对家长的育人理念的教育,最终构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软硬兼备的管理生态,从而减少这类非正式群体的生成及破坏性,为我们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升为专科院校做好前提铺垫。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