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国软件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软件正在成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跨国软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判断,积极布局工业软件和进行战略转型。
向工业云服务提供商转型。企业认为,SaaS 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球最主要的软件服务交付方式,并积极投身工业云平台建设。达索公司2009年开始布局业务转型,研发了3D EXPERIENCE云平台,其旗舰产品CATIA 在工业设计软件领域遥遥领先。
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面对产品、工艺和需求的日趋复杂化,智能制造需要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已成为跨国软件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达索公司已不把自己界定为软件公司,而是科技公司,公司编程人员只占30%,其他人员均是工程背景出身,可提供面向制造业、建筑业、医疗等12个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SAP积极致力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安全驾驶等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IBM推出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目前已在制造业等17个行业开展应用。
积极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跨国软件企业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了对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管理软件等领域工业软件企业的收购,来完善产品业务体系,构建产业生态以提升市场竞争力。SAP自2001 年起先后收了 TopTier、Business Objects、Sybase等公司,软件产品体系覆盖了制造全流程。Siemens自2007年收购UGS 成立了Siemens PLM Software,之后又相继收购了 Vistagy、Kineo、TESIS、Camstar等公司,将工业软件技术与工业自动化技术融合,强化以PLM为代表的综合数字化能力,提供软硬一体的数字工厂解决方案。
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通过调研分析,由软件支撑和定义的未来工业将是由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由平台主导向服务化转型的工业。
未来工业将是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工业。当感知无所不在、连接无所不在,数据一定也会无所不在,未来工业将由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一方面,通过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复杂问题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标准化和模块化。西门子研发的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字化双胞胎”――“产品数字化双胞胎”“生产工艺数字化双胞胎”“设备数字化双胞胎”,它们将 PLM(生命周期管理软件)、MES(制造执行系统)和TIA(全集成自动化) 集成在Teamcenter数据平台上,可实现数据的自动流动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代表了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未来工业将是由平台主导的工业。未来工业将是平台之争,谁掌控了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谁将拥有规则的制定权、标准的话语权和生态的主导权,也将抢占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Siemens搭建的 Sinalytic平台、SAP搭建的HANA平台,覆盖了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艺仿真、原型测试、生产制造、远程服务等各环节,其本质都是以开放化平台为核心,向下整合硬件资源,向上承载软件应用,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引领未来工业方向。
未来工业将是向服务化转型的工业。随着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提品服务系统转变,服务型制造将是未来工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微软、SAP、PTC等跨国软件企业均积极与制造企业合作,为制造企业开展智能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对策建议
下大力气培育平台化工业软件企业。我国尚没有Siemens PLM software、GE digital、SAP这样的可提供工业云和大数据服务的工业软件企业。应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化,开展跨界合作,合力打造工业云和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监管来袭,P2P平台如何继续弄潮?
7月18日,中央十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第一次出台有关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相关文件。有了相关的监管措施,相信目前国内混乱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应该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制度,让行业能健康的发展。而在监管来袭之际,现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玩家该如何应对,成为了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相信不少玩家都会积极顺应监管、迅速调整业务,在新的大框架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模式,而且这一定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继续弄潮的必然举措。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大战略思考
从移动互联浪潮袭来开始,传统行业如何数字化就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常说常新。可是,如何向数字化转型,这却是摆在各大传统行业案头最大的难题。原因显而易见,因为这样的转型必然是带有颠覆性的,要如何才能在既保证稳定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转型的速度呢?这其中所有的痛苦,这其中所有的取舍,这其中所有的难关相信都能让任何一个管理者夜不能寐。这篇文章的作者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其中的一些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足够全面,但也能让我们在面临难关时有些裨益。
小APP解决大问题―代驾是如何成为一个行业的?
代驾,看到这个词相信不会有多少人觉得,这跟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可是,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段时间无论电视、广播还是平面广告都出现了一家代驾企业―e代驾的身影,而且为它代言的还是国内家喻户晓的明星―宋丹丹和黄晓明。为什么一个代驾公司能请到这样级别的明星做代言,还能铺天盖地地打广告?因为它扯上了一个名词―O2O,而且还获得了今年垂直O2O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1亿美元。现在,你还认为这跟移动互联网没关系么?只需要一个APP,然后所有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联系了起来:平台和驾驶员、驾驶员和乘客、乘客和平台……。显然,没有移动互联网和O2O,这一切都不会有,融资肯定是更不能想的了。
网络招聘,能否在职场社交上抢一碗羹?
网络招聘在国内的发展几经周折,从三大传统招聘网站定局到垂直社交如日中天,再到职场社交初露端倪,网络招聘在产品形式上已经迭代到了3.0。linkedin的入华,更是使得整个职场社交行业连同资本都热了起来。为了赶上职场社交的东风,各大传统网络招聘巨头都在赶紧规划,智联招聘旗下高端职场招聘平台智联卓聘,就将在近期推出一款职场社交应用产品――卓聘聊聊。那么,此次智联卓聘对职场社交领域的挺进又会对格局带来哪些影响?能否在职场社交行业也抢得一杯}?看看这篇文章,或许就能帮你理清思路。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现代企业制度 数字化出版 产业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18-04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 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 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 3 总 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yland, david c., j. david diltz, why firms diversif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 financial management , 2002, 31: 51-81
[2]karl v. lins, henri servaes, 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 markets[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
[3]胡茂莉.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4]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5(6)
[5]李晓蓉.西方不同流派学者论企业多元化经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2)
[6]李远涛.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成长性分析[j]. 出版参考,2010(22)
[7]所广一.关于出版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1(1上)
[8]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关键词:数字出版;美术类图书;MPR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69-02
一、传统美术类图书的发展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放眼望去,大部分读者不再是拿着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进行阅读,而是在电子产品上滑动指尖获取信息与知识。与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读物具有存储大、传输快、成本低、能互动等诸多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优越性,使得数字出版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作为图书出版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类图书因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相较于其他类型图书,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相对较小,艺术教材、艺术作品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出版物依旧受到热捧。这反映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读者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满足,传统美术类图书更应该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一些出版社很早前就开始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但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或者说是浅层的数字化。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出版社将纸质出版物制作成简单的电子出版物,或者开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对于数字化的认识不足,不了解或者不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知识。换句话说,长时间受传统出版思维禁锢的人难以“跳出来”,而大多数出版社也缺乏新时代下的出版人才。
二、美术类图书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由于有新技术的参与,美术类图书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往往呈现得更加具体和直观,声音、视频的运用使得美术类突出跳出了平面的局限性,也让读者拥有更为形象化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除此之外,数字化读物还为读者提供了交互性的阅读体验,甚至可让读者直接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这是传统美术类出版物无法做到的。
(一)美术类图书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成功案例
不同类型的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在细节上不尽相同。对于美术类图书来说,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而有必要建立艺术数据库或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或者新媒体,让艺术的表现更为直观形象,让读者能够有很好的互动。例如,近年来雅昌文化集团大力推出 IT 化的艺术品数据和系统集成服务,依靠多年来与各家出版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基础,利用长期积累的3800万张高清级图片数据,建成国内第一家艺术类专业电子书城“雅昌艺术书城”。不仅如此,该书城还将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多种数字内容免费供读者下载,实现了数据服务收入的新突破,通过“艺+综合服务”和“雅昌艺术网”进一步整合国内艺术和出版资源,打造图书馆式时段,运用 IT 手段将全世界艺术图书系统化推送到精准人群,较好地实现了传统出版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1]。
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丝路遗技”项目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项目旨在保护丝绸之路沿线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及相关优秀作品,是依托互联网及数字技术打造的线上线下综合互动平台项目。线上平台主要包括丝绸之路数字工艺美术馆、工艺美术数字教育平台、《丝路遗技》手机APP、MPR版《丝绸之路工艺美术品鉴》。 线下互动合作以线下用户交流中心为依托。定期组织沙龙活动、线下拍卖及讲座,组织线上用户及工艺美术爱好者到传统工艺美术的发源地进行游学等。该数字化平台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创新模式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拥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新技术在美术类图书中的运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新技术应用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领域,如MPR、AR等技术都可以应用到出版领域,而目前MPR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相对来说较为成熟。2012年12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珠海举行了“MPR国家标准应用推广工作三省试点启动仪式”,陕西、河南、广东三省被批准为我国运用这一标准的首批试点省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ILSI/MPR”复合数字出版技术领域,深度发展MPR点读技术。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全媒体资源管理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搭建了“ILSI/MPR”标准数字出版内容生产与投送平台。MPR版《音乐》教材与MPR《书法》复合多媒体教材在试点学校广受好评,市场前景良好。AR技术是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实现定向增强的技术。2014年初,一款名为“AR学校之神奇语言卡”的少儿识字产品,在国内某一众筹网站上创造了仅仅15小时即筹资成功的奇迹,迅速吸引各大媒体及相关从业者的关注[2]。近几年,许多出版社都在AR技术领域进行了探索,如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的江苏书展上曾展示过一款《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号称国内首部采用AR纸数互动移动阅读技术的图书。浙江儿童出版社《孩子的科学》系列丛书也广受好评。当然,这种新兴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设备的稳定程度、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等,因而对于出版商来讲,是否要投入到该领域还需要谨慎考虑。
(三)美术类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方法
在选题策划方面,出版社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籍的策划、出版。也可以根据新媒体便于交流互动的特点,根据收集掌握的读者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制出版”,同时,将手头的优势资源,拳头产品,尽可能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使得利益最大化,例如衍生商品的销售,组织从线上到线下的活动。
在销售环节,除了实体店之外,也应该创新模式,构建宣传平台,例如开通官方网站、微信、微店销售渠道,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销售渠道,通过注册会员、限时打折等形式增加读者的粘合度。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出版网络社区等传播载体,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黏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力商业网站的微博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产品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3]。
最后,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出版社要特别重视版权问题。很多纸质出版物的电子版权拥有期只有5年,传统出版社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电子版权资源,也使得数字出版物无法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美术类编辑面对新媒体的浪潮的办法
数字出版在国内仍属于新兴产业,技术资源、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存在着从业人员匮乏、相关知识薄弱、相关经验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出版社编辑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学习了解新技术,准确把握新科技新业态对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带来的变革与机遇,掌握开展数字出版活动的必备能力。传统编辑通过培训与自身学习,可填补一部分的数字出版人才空缺。
(一)需要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
编辑要懂得何为数字出版,并在了解有关知识后逐渐去掌握一定的技术,例如电子文档的处理、网页的制作、数据库的应用和网络设计技术。罗紫初教授在《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一文中指出,数字时代来临,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新的编辑业务能力,包括资源开发能力、资源质量把关能力、资源有效转化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媒体转换能力;2.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等;3.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4]。笔者认为,编辑们需要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数字化产品的质量并不仅仅与作者的稿件水平、文字编辑有关,编辑该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些,能成为能够胜任数字出版一职的复合型人才。
(二)需提高选题策划的能力
编辑要有读者视角,要能准确把脉读者或者消费者的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等。而数字化时代为编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收集渠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今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火热与大部分读者喜欢“浅阅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对于数字出版物而言,有时候内容的精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信息可以为选题策划提供合适的切入口,做出受读者喜爱的图书。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针对性地推送信息或者进行宣传营销,做到有的放矢。
(三)与读者和作者及时进行沟通
数字化产品让编辑对于图书的即时修改和成为了可能性,编辑可通过读者的即时反馈认识到出版物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同时还可与作者进行即时沟通,完善产品,优化用户体验,编辑需要具有专业视角,而这种专业视角也是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的新视角,即如何在编辑作品当中,能够“召唤”更多的读者。这就要求编辑要剔除掉劣质的内容,将优质内容进行筛选和融合,做出真正符合读者的心意的数字化出版物。
四、结 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出版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延长了出版物的产品线,实现了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5]。数字化浪潮给传统美术类图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小的挑战,由于两者之间不同的特点,在融合时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何化解问题、并且更好的融合发展,是现阶段出版商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另外,面对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又该如何应对,也是出版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管尤升.浅析传统美术类图书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J].新闻传播,2016(7).
[2] 王健. 由3D小熊看AR技术在童书出版领域的应用[J].出版参考. 2015(10)
[3]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5(8).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产业;服务化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制造是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导向,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数据挖掘出客户需求信息并贯穿于供应链中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设计、产品库存、客户需求、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关键环节,使用先进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制造系统进行柔性化生产,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智能制造提高核心竞争力,革新旧有的劳动密集型模式,把传统制造业打造成高附加值并提供生产服务化的高科技企业。智能制造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智能制造集中体现在“智”。随着互联网+APP技术的兴起,“智”更多在于通过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拉进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通过海量的数据采集并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的有效信息获知客户的需求,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2.智能工厂为载体,全面深度互联
智能工厂是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而智能制造系统则是智能工厂的核心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智能化调度,有效执行生产和按需生产,按订单投产零库存是智能制造中最关键的制造节点和生产管理节点。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智能生产系统为导向,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工厂,实现生产过程如每个生产单元、工艺设计、智能设备的投放和使用、知识工人的运用、执行系统、物流自动化配送等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和优化。
3.以客户端到生产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客户能在网上直接下单,C+M模式和O2O模式已成为现实。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对网上生成的大批量订单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实现对个性化定制中的同类项需求合并。智能制造的驱动要素主要在于数据,当产品可以变成数据时,每一个生产工序能用一组数据进行串联,即可实现以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全程生产协同完成整个制造流程。简言之,智能制造环节是以客户端、生产端的信息源为核心驱动,使客户需求变成协同化制造的生产单元,实现大规模化的生产定制,从而实现从生产向服务、由用户直接驱动的制造方式。
4.以互联网驱动的新型产业制造模式
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智能化3D打印技术、先进生产装备、机器人的应用,传统制造业中的流水线生产可升级为个性定制化的大规模生产,在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实现端到端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生产型制造企业逐步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高科技制造企业。
二、传统生产型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
1.传统制造业附加值低,产销结构不合理
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约束、产品附加值低、产销不对路导致库存积压、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
2.先进制造机械零部件依赖进口,替换成本高
智能制造的生产更新换代需要机器人的投入使用,需要提升生产效率。而先进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订单小、资金周转慢等原因,大面积把工人替换成机器人也不现实。
3.智能软件系统发展滞后,自主研发程度低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一系列“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传统的生产线操作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要求,特别是落后的生产软件系统无法生成一系列自动指令来指挥机器人操作。数控机床、机器人、行业内的生产工序的操作系统大多靠国外软件公司。国内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的软件技术非常滞后,如CAD、ERP、MES、传感器等基础操作系统,仅有部分大型企业能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操作系统,融入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柔性化生产。
4.各行业内自动化生产基础差异导致智能化升级难度大
由于原有行业内的生产自动化、数字化基础差异,各行各业的智能制造升级路径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生产制造主要企业生产什么,市场就会提供什么产品。但随着互联网+制造业工业融合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订单,掌控最新的市场需求,实现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控。而部分企业数据集成和综合利用能力低,无法利用海量的源数据提取有效的客户需求信息,从而无法转化成生产数据和精准的经营决策。
三、智能制造的价值创造优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时代。而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产需求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生产制造资源进行敏捷化柔性化生产,基本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制造业服务化、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互联网与工业跨界融合。
1.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客户端,互联网融与制造工业的融合使得来自全球或全国各地的订单数据
能够零时差、零失误传递至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从网络云端获取订单数据,依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生产,企业所有员工直接面对客户,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在生产端,通过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把工人从纯手动操作释放出来。生a过程采用全程数据驱动,把各项生产工序转变为系统指令,实现人机一体化,大大缩减研发、设计、管理人员,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需求驱动
通过互联网技术,采用C+M的商业模式可以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深度融合,满足顾客个性化私人定制的需求。以需求驱动为契机,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服务更为精准化。订台集合而来的数据,基本可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设计需求。数据驱动和智能生产制造能有效化解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难题,从而形成面向客户的极有竞争力的优势,把传统的制造企业变成高附加值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网络科技企业。
3.实现了零库存,引导消费时代
通过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的综合应用,发展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可以实现零库存。个性化定制采用全程数据驱动,先付款后定制,避免了企业产销不对路的市场供给方式,原辅料和产品均能实现“零库存”,解决了库存长期积压企业资金周转慢的顽疾。
四、启示: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
根据Andy 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的结果,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而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进展所有企业的2.2%。通过“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的制造业对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模式、盈利模式、物流系统重新再造,建立高效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
1.革新产业业态与定制化运营模式
从“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视角出发,树立协同创新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商业思维,将产品设计研发、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生产制造流程、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高度整合,重塑价值链延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逐步有序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创客和众包设计,从而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打造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
通过打造智能车间和数字化工厂,让制造资源、生产过程、现场运行、物料管控、质量管控数字化,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积极性。此时,通过机器换人,把人从传统的工序中剥离出来,由传统的“人指挥机器”转变为“人根据信息指令完成生产工序的调度”,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脑力劳动自动化效率低的难题,同时可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中低端产业转移至毗邻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3.制造业智能服务化的战略及实现路径
(1)注重客户需求,实施个性化定制
通过移动互联网+电商渠道模式,积极探索客户需要,鼓励客户参与产品研发过程、消费体验,让制造企业从价值链低端逐渐延伸到价值链高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共创,提高服务化产出,进而提升服务化水平。在产品销售管理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微信公众号、网络商城、天猫淘宝、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等渠道,来拓宽客户需求的层面。同时,鼓励自动化生产基础强、有一定影响力的制造企业率先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形成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心,从而带动薄弱的中小微企业逐步升级为以服务提供商为主的制造企业。
(2)打造全生产服务生态链
以消费者为核心,重构产品个性化研发、柔性化生产、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制造体系,通过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的运用,融入顾客参与设计产品服务的流程,增加制造业服务要素的投人和供给,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上游扩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此外,借助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打造智能产品平台和渠道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链延续。
(3)应用信息技术,革新营销方式
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企业自身涵盖客户需求层面和工厂内部生产过程及设备运用的大数据体系,要将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内部治理。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革新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等,进行服务创新。
(4)政企联动,鼓励智能制造服务化
长期以来,受粗放型工业发展影响,制造业企业过度追求规模、以产定需、重产品轻服务、忽视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的附加能力相对较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企业继续通过智能制造转型来解决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白热化的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境。为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应采用政企联动战略,即通过政府的“手”打造生产集群基地,在财政税收、土地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健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融合发展,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斌.大数据颠覆传统产业[J].企业管理,2017(04).
[2]余海燕,湛军.顾客体验与价值共创--宜家和曲美的服务化转型[J].企业管理,2017(04).
[3]柳屹立.酷特的智能之路[J].企业管理,2017(04).
[4]曹根基.互联网+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链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
[5]肖静华,毛蕴诗,谢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03).
关键词 大数据;科技新闻传播;可行性;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1-0078-02
1 大数据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提到大数据,业界通常会将其特点归纳为4个“V”,即多样性(Variety)、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价值(Value)。通俗来讲,大数据就是具有“来源多样、数量巨大、处理速度极快、有多重价值”特征的数据。然而,大数据的应用并非简单的事情。在笔者看来,大数据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体量”的特点,使得其“速度”和“价值”的实现困难重重。如果把“多样性”和“体量”看作是大数据与生俱来的特点的话,那么“速度”和“价值”在新闻界的实现则需要从业人员来助它一臂之力。
彭兰教授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一文中提出了当今新闻业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过去专业媒体的领地;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等的支持下,计算机这样一种“机器”,也在对媒体人形成直接的冲击。”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业正面临巨大的震荡。在科技传播领域,科技类新闻也正经历着大数据带来的变革,感受着新技术带来的不安与彷徨。与此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其探索和开辟新的传播路径提供了可能。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为增强科学传播力度、提高新闻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困境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新闻生产,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科技类传媒在数据新闻生产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数据技术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也存在着现实的困境。下面,笔者将从技术和内容两个方方面对其可行性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2.1 技术层面
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科技传播者更易接受新技术,这有利于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中的应用。数据新闻的生产,需要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然而,在传统媒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拒绝改变的现象,一些从业者甚至对新技术具有抵触心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作为科技信息的传播者,科技新闻从业者相较于其他新闻从业者而言,对于科学技术的接触频率更高、掌握程度更深,在观念上更易接受新技术,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中也必然会更为积极、主动。
然而,数据技术普及率低、实际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仍给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不小的现实障碍。虽然科技新闻工作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但他们作为非技术人员,对于大数据的实际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有限。新闻单位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而其数据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者
记者和编辑又缺乏熟练的大数据相关技能,这使得数据新闻生产存在实际操作者不懂技术运用,而懂技术的人又不懂内容编排的现实困境。在新闻生产领域,内容与技术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如何达到技术与内容的统一是数据新闻生产亟须解决的问题。
2.2 内容层面
科技领域丰富的数据资源从内容上为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数据新闻的生产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内容支撑。数据新闻的主要内容来源就是大量的有规律、有价值的数据。科技工作离不开数据,同时又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在科技研发领域,有观测数据、实验数据等;在科技应用领域,有运行数据、监测数据等。除此之外,科技领域还涉及其他各种数据资源,体量非常庞大。这些数量可观的数据资源是科技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生产信息量大、浓缩度高的数据新闻的内容支撑。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数量庞大的科技信息资源在为科技新闻提供内容支撑的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快速筛选有用信息带来了极大困难,影响着新闻的时效性,并最终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在各个行业、领域,信息正以数据存储的方式高速增长着,海量信息这笔宝贵的财富仍有待开发和挖掘。虽然大数据在总体上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其本身却有着价值密度低的特点,也就是说单位数据的价值量并不高。面对庞大的、繁杂的科技数据资源,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想快速地发现有价值的数据并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是一件非常困难且费时费力的事情。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高技术性以及新闻生产者的专业背景,使得其在可操作性上难从人愿;而科技数据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大体量”的特点,使得科技类数据新闻生产者在提升“速度”和挖掘“价值”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3 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优化策略
可操作性是大数据技术得以普及的基础,而速度和价值又是新闻不可抛弃的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新闻以价值为准绳,科技类数据新闻若不能准确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工信部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曾指出:“大数据应用是对特定的大数据集合,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行为。”可以看到,不论在哪个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得价值,具体到新闻领域,就是要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其次,新闻以时效为标尺,科技新闻工作者若不能提高生产速度,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率。《中国质量报》于2014年5月28日刊登的《大数据时代速度决定生存》一文指出了大数据时代速度的极端重要性。文中写到:“大数据时代是速度竞争时代……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实质就是速度经济。未来的竞争是节约经营循环时间的竞争,是最先到达顾客并满足顾客的速度竞争。”
现在的新闻业已经走向产业化经营,加入到了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如果模糊价值、漠视效率,媒体必将会被淹没。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业对新闻价值和时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传播领域,科技新闻传播效率不高、传播效果不佳不仅会降低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且还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影响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基于此,笔者针对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现实困境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调动各方力量,找到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使科技新闻传播媒体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并且做好做精科技类数据新闻。
3.1 国家层面: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导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统筹各方资源给予其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及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万事开头难,只要现阶段开好头,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将会得到更好的、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家已出台部分关于大数据应用的文件,如《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新闻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政策文件,这是一块亟须填补的空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加快政策制定步伐,早日出台大数据在科技传播中应用的指导意见,使科技传播走在同行的前面、走在时代的前沿。
3.2 企业层面:新闻单位应做好整体规划
虽然目前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缺位,但各个科技类新闻单位可以发挥企业机动灵活的特点,瞅准形势、下定决心,及早做好本单位的大数据应用发展规划,以期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走得更早、更快且更好。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运用大数据技术的科技新闻单位还十分有限,就连影响较大的《科技日报》都鲜有数据新闻,虽然在其主办的网站中国科技网上开设有“数据新闻”专栏,但其发展还很不成熟,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科技类新闻单位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勇于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和经营模式,下定引进、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决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做好宣传动员、人才培养、数据新闻生产等具体工作,为同行做好示范、为员工做好指导。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科技领域的海量数据对科技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记者应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和信息筛选能力。《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张萧然在《大数据时代:安全第一,还是效率第一?》一文中指出:“之所以称为大数据时代,不单是指数据之大,规模只是先决条件,更主要是指数据正在成为一种资产或者生产资料。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会产生有价值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则会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对大规模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新时期的科技新闻传播者应努力培养自身的这种能力,以充分利用科技领域相当丰富的数据资源,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找到新的出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91-03
一、引言
金融体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来完成对资本等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设置,是金融体系最基础的作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在资本配置方面各有特长,也各有劣势。如果人们能方便获得金融产品的信息,该产品可以满足大多数客户的需求时,发挥作用的就是金融市场。如果金融产品信息不方便人们获得,或者受众不多,太过专业,发挥作用的就是金融中介。金融创新可以认为是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之间的边界进行不断变化的调整的一种连接机制。金融创新使整个金融体系不断向高效的方向推进。
至于是什么因素在推动金融创新,有观点认为是金融的组织谋求利润最大化,对来自外部的限制所采取的创新行为,这种行为来自金融体系内部。有观点认为是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谋求实现金融成本降低的创新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来自金融体系内部,也可以是从体系外部的别的行业引起的。
互联网金融属于互联网行业发展金融业务,从而产生出的一种创新,通过大数据、搜索引擎等先进技术,产生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资本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对传统银行的模式造成了巨大影响。其原因是原有金融体系创新力不够,并且存在着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恰好打破了这样的一种状态。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表现在三个趋势。第一,信息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人的活动行为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互联网上,在互联网上聚集起海量的数字化社会信息,如果需要对企业或个人的经营状况或征信情况进行了解,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从而能够有基础进行风险的估量,进而开展金融活动。第二,计算能力提升的趋势。集成电路还在以摩尔定理的规律提升性能,云计算有助于突破集成电路计算能力的物理边界,以后还有量子计算和生物计算推动计算能力的更进一步提升。第三,通讯技术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速度快速提升,互联网、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三者逐渐融合,WIFI的使用场合越来越广。带来的改变是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交活动。
(二)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市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类型规定为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说明互联网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互联网通过实现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获得对称的信息,进行直接交易,明显降低了成本,改变了金融的运作方式。资金借贷的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调配,以及对贷款人的信用情况实现资金量、收益、借贷周期等方面的配置。
(三)互联网的金融功能内在含义不变。尽管金融的运作方式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但是金融的内在含义没有受到影响。在互联网金融中,依旧是通过以契约的方式,在不确定未来情况的情形下约定各个利益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资本或资产的有效配置。依然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只是这种契约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中,并建立了相关交易托管及结算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降低交易成本。第一,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实体银行网点和服务功能,可以取代实体网点,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第二,互联网平台公司可以通过代表客户与银行进行结算,再与客户进行结算的方式,节约了大量小额结算费用,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第三,互联网平台的资金融通更加趋向于资金出借人与资金需求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去掉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二)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在互联网金融中,信息的处理引入了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的技g,将关联性和行为分析的有效性显著增强,分析结果有效提升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
在信贷领域,通过“大众点评”原理,许多相关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评价某个主体,使得该主体的信用信息直观显现,过去被认为是模糊的只可揣测的私人信息被公开,并且得到集中展现,直观的判断就可以知道违约的风险,并且是最有效的。
在证券领域,通过社交平台,投资者之间相互影响会非常有效,这种影响会改变投资者对某个证券的选择,规模效应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在保险领域,大数据有助于保险的风险转移模型趋向完美,保险费率由公平原则厘定。风险转移给社会中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风险的人。
(三)拓展交易可能性。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来源于经济的需求,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结果也是满足了经济的需要。互联网提高了交易效率,将原本不容易交换的东西,以共享等方式匹配。互联网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直接借贷,如果在线下,个人借贷不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只可能是认识的亲人或者朋友之间。
背景一:6月7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5个左右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过20亿。推动3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培育超过30万个工业APP。
背景二:6月8日,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601138.SH)正式登陆A股,股票简称“工业富联”。开盘后,其便以19.83元的价格涨停,并以高达3905亿元的市值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业务被打包在A股上市背后,除了A股的高溢价外,工业互联网还承载着富士康撕下代工标签的希望。
背景三:2017年7月,在阿里巴巴2017天下网商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当下的新网商在新零售时代,将有可能通过e-Business的方式实现made in internet,而e-Business和made in internet,也是对中央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政策的延续和探索,其全球化的特点能够契合并服务一带一路政策。未来制造业将是Made In Internet,新零售后巨大变革是新制造。
二、专家观点
对此,国内知名电商智库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快评予以评论解读:
观点一:工业富联深耕智能制造 打造“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工业富联成立于2015年,是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提供以工业云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致力于“先迚制造+工业云联网”新生态。在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富士康的业务模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延伸,提供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为业绩腾飞铸造新的动能。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国内首部《互联网+产业风口》畅销书作者曹磊表示,富士康在工业互联网上的布局将进行“三步走”。
路径1:智能工厂——面向企业内部,提高生产率。在企业内部全面实现设备、产线、生产和运营系统的互联互通,以采集关键、有效、微观、纳米级的生产数据,达成提质增效和决策优化。
路径2:智能产品、服务、协同——面向企业外部,延伸价值链。面向企业外部进行价值链的延展,建立一个广泛的工业智能制造互联网平台。
路径3: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开放共享的生态平台运营。汇聚合作企业、产品、用户的资源,建立和运营开放通用的生态系统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化运营服务的新业态。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当前主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品牌企业包括:施耐德电气、金佰利、德力西电气、3M、ABB、1688、震坤行、海智在线、爱姆意云商、徐工信息、航天云网、工控猫、工品一号、工品汇、佰万仓等。
观点二:剑指工业互联网 欲打造“中国制造业的阿里巴巴”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B2B平台上汇聚了上千万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解决了买和卖之间的问题,包括渠道建设、企业描述、过往交易记录等双方线下交易所需要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平台通过获取越来越多的交易数据而不断优化,更好的发现批发商对商品的需求、引入合适卖家、优化信息效率,促成了越来越多交易。
富士康布局工业互联网也是如此。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在经济增速换挡,人口红利不再,企业转型智能制造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如何帮助数量庞大的生产企业搭建平台、结合工业自动化设备,充分利用内部的生产数据优化设备产能、更好的实现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富士康身上拥有全球最出色的3C制造基因,丰富的内部生产数据,深谙下游自动化集成之道,借助IPO的资本力量,打造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大有可为。
曹磊表示,阿里巴巴从成立至今,一直在致力于对国民经济流通领域的互联网化改造,从B2B到B2C再到C2B等皆为对流通销售方式的变革。而富士康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未来将从生产、研发、制造等进行互联网化,通过新技术研发应用、生产设备升级、技术改造升级和智能化建设等转型升级。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电商上市公司概念股数据库显示,产业互联网方面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生意宝(002095.SZ)、焦点科技(002315.SZ)、上海钢联(300226.SZ)、欧浦智网(002711.SZ)、慧聪集团(02280.HK)、科通芯城(00400.HK)、卓尔集团(02098.HK)、冠福股份(002102.SZ)等。
观点三:政策力挺工业互联网 成为互联网领域下一风口
“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将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当前,工业品电商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品电商在B2B电商中的总体占比不高,在工业品采购总量中不超过10%。工业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正在升级,工业大数据被誉为未来的“石油”,工业互联网被公认为互联网领域的下一个风口。我国是工业大国,如果能够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工业的流程、工艺、质量等,转型升级的效果将是巨大的,有助于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提升。扶持和助推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正在成为信息技术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而除此外,国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政策频出,顶层设计清晰,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行“企业上云”。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
我国于2011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就将工业互联网列为国家战略级发展产业,2015年《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大力发展“工业4.0”,并与德国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11月,国务院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共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规划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2018年以来,国务院、工信部等政府部门连续出台扶持政策,工业互联网政策再加码,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度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观点四: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转型与升级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目的旨在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将人、数据及机器各种元素互联起来,大规模提升工业制造生产力。工业互联网通过系统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通过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施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表示,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人、机、物的数量远远大于消费互联网平台连接的人的数量,而电子制造行业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行业之一,将显著受惠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同时,电子制造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富士康转型工业互联网,将改变低端代工印象,向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服务转变,富士康的业务模式已在电子制造业务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延伸至向客户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新形态电子设备产品智能制造服务并在整个生产服务的产业链中挖掘与互联网生态系统连结的新应用。
观点五:制造向智能化转型 奠定工业互联网基础
在“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将向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逐渐成为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性环节。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行业之一,将受惠于工业互联网发展与普及;同时,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研究中心B2B与跨境电商部主任、高级分析师张周平认为。
随着电子设备智能制造服务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制造服务商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全球电子设备智能制造业正在横向发展。电子设备智能制造的应用领域日益多元化,仍以计算机和消费电子生产制造为中心逐渐向更多领域拓展。目前,电子设备智能制造服务已经覆盖了通信网络、家用电器、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有力助推电子设备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跨越式发展,电子设备智能制造行业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观点六:“互联网+”是驱动制造业强基固本的创新引擎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互联网+”是驱动制造业强基固本的创新引擎,中国制造业自身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制造业发展面临瓶颈,亟须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互联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智能制造、优质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在生产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和产业体系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变化。
“互联网+”正在成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当前,以“信息”为核心的制造范式正在形成,制造体系中数据信息的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信息网络技术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战略、路径和支撑体系研究的目标是建设制造强国,途径是实现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观点七:“新制造”将成为“新潮流”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过去20年中国社会变化核心是“互联网+”。1995年,世界互联网商业元年,这20年发展路径包括:1、信息互联网阶段;2、渠道互联网阶段;3、服务互联网阶段;4、金融互联网阶段;5、产业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信息互联网阶段逐渐发展成产业互联网阶段。在“新制造”、“Made In Internet”的背景下,曹磊指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以下两大机遇:
机遇1,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的制造销售将会更加的互联网化、数据化。过去都是制造商根据自己往年的经验制定生产以及消费的计划。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时常会发生产品囤积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随着“大数据”的引进,制造商通过对往年数据的分析可以很好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更准确地制定今年的生产销售计划。同时,随着客户对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选择“私人定制”,制造业将逐渐从B2C模式转换为C2C模式。
机遇2,新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企业不断信息化、数字化,各种科技产品被用于制造、运营、管理当中。新技术、人工智能、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传统制造企业将更好、更快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观点八: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大势所趋
六、行业系统解决定方案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千千万万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在实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上,需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商,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集战略咨询、架构设计、实施方案、关键装备、核心软件、数据集成、流程优化、运营评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一)为什么要推广行业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需求。站在传统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一系挑战,制造单元如何连成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控制系统如何与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多年前的老旧设备上的数据如何采集、传输、处理?研发、生产、仓储系统如何有效对接?这些都需要一批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来参与,这将会大幅提升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有市场。站在致力于投身到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企业角度而言,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的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可以用四个“最”来概括:一是最大,智能制造的市场规模最大。有机构预计,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将超过三分之一。二是最快,市场增速最快。仍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56%,居全球第一,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5%左右,远超15%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年均增速。三是最全,有机构统计,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6个小类,是各国中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四是最复杂,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2.0要补课,有些处于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4.0需示范,这在全球几个工业大国间是少有的。这给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中国的本土解决方案企业更熟悉自己的市场。
三是有路径。有路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成长有成功的路径和模式。近年来,国内来自工业软件、智能装备、零部件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成功转型为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青岛软控从提供橡胶轮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软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辅机、加工设备等硬件产品,再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石化盈科、启明信息、宝信软件、徐工信息等从制造业总公司中剥离重组,成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培育有比较成功的做法。近年来,地方工信行业主管部门围绕如何形成和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行着积极的研究探索。浙江支持成立了一批装备电子重点企业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各具发展特色及竞争实力的解决方案厂商。
四是有动力。面对当前传统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广阔市场,面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对尚未被大公司垄断的新兴市场,许多国内企业纷纷拓展业务进入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在实践中能力不断提升。上海明匠以制造设备数据采集、集成、处理为重点,在构建集自动化设备改造、工业网络架构设计、关键智能设备生产为一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工厂设计、规划、改造、实施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沈阳新松机器人在做强传统的装配型搬运机器人基础上,积极拓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仓库系统解决方案等新业务。
(二)如何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和专业领域,涉及技术、数据、产品、流程、管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咨询、实施、运营、维护等诸多方面,技术体系、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仍在不断演进和探索中,需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部委、地方、院所、协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前期,工信部在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有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于致力于投身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讲有三个理念:
一是集成是重点。对于企业信息化而言,难点在集成,重点在集成,突破点也在集成。集成应用是德国工业4.0的关键词,提出了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两化融合评估标准把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创新引领四个阶段。集成也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的关键词,能不能解决工业控制与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与经营管理、设计与制造的集成、产供销的集成等一系列问题,是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数据是灵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数据是资产、是资源,是一种新的生产管理要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数据流、物流、资金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数据流动的自动化水平,乃至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决定了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从传统制造业角度看,生产装备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即成本、质量和效益,而数据流动自动化解决的是大规模定制的问题。只有数据的自动流动,形成智能数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成本、质量、效益等问题,解决生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对于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而言,能不能把各种生产装备、工艺生产、经营管理、客户需求等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传输、加工和执行,能不能构建面向企业全业务、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方案,是解决方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三是能力是主线。能力是相对于企业面临的问题而言的,相对于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能力总是显得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面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企业在提升传统能力的同时,需要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流程、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的创新、调整、优化,最终都要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化为成本、质量、效益、服务以及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劳动生产率等的提高。这是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核心目标,是对既有发展模式和组织业态的重构。
七、“新四基”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支撑
(一)什么是“新四基”
工业有“四基”,包括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所以《中国制造2025》中门提出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在编制《指导意见》时,我们深刻把握全球智能制造演变新趋势,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基础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突破“新四基”,即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等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2.0补课、3.0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4.0示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为什么要发展“新四基”
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新四基”基础薄弱。一是在自动控制和感知领域,欧美日等企业在高端PLC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通过将工控网络产品和装备捆绑销售,形成了事实标准。工业领域的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传感器核心材料和器件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二是在核心工业软件领域,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通用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软件,面向航空航天、冶金化工、消费电子等特定行业研发、工艺、测试、验证环节的专业软件严重缺失。三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工厂网络静态配置、刚性组织的方式难以满足未来用户定制、柔性生产的需要,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呈现“诸侯割据,各自封闭”的状况,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被国际巨头垄断,网络、数据、软件集成面临协议标准缺失的制约。四是在工业云与智能服务领域。GE、西门子、SAP等跨国公司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以工业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为载体,加快全球战略资源的整合步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研究制定传感器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突破微机电系统、生物智能、无线传感、自动化测量仪器仪表等关键技术和设备,提升传感器智能化、微型化和集成化水平。突破工业控制系统中核心芯片、伺服电机、驱动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关键器件和技术的发展瓶颈,加快推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芯火”计划,加快工艺过程控制、特殊控制模块等核心芯片产业化,推进国产嵌入式处理器研发和规模应用。
二是发展核心工业软件。突破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系统自治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瓶颈,夯实核心驱动控制软件、实时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产业基础。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试验床,支持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网络、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