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

第1篇: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10-02

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是信息安全及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应用数学等多个学科。“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和主流安全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VPN技术等,是学生应用信息安全理论和深化信息安全知识的有效途径,提升学生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了解目前存在安全技术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基础。

一、研究背景

互动式教学被誉为哈佛大学的法宝,从1980年引入我国。这种方式是大学教师为研究和探讨某一专题而采用的学习交流方式,教师和学生平等互动,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并开阔视野,真正达到学有所获的教学目的。然而这种激发学生活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一直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部分研究型高校中,仅有部分教师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进行了尝试。文献[1]探索、实践和总结了信息安全保密教育中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要求为自觉行动的理念以及集技术教育与政治教育于一体的新模式。文献[2]将学生安全编码能力的培养与程序设计课程群、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相结合。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安全编码能力训练的几种主要途径。文献[3]从信息安全类课程教学与实践两大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入手,在分析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实际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内容点面结合、教学实践知行合一的内容安排与学生认知评价体系。文献[4]对军校本科学员的信息安全保密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并从专题授课、动态更新、案例式教学、现场演示这四个方面,对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文献[5]针对信息安全课程具有的计算复杂性大、算法理解难度大、实验内容灵活的特点,基于三年的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多维研讨式教学模式,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交叉三个维度的研讨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安全的概念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90年代以来得到了深化。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信息安全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科所要求的基本修养,使学生具有本学科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我校于2011年为信息安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了“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选修课程,“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的推出,是对我校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二、“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分析

与信息安全专业其他课程相比,网络安全防护致力于解决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如何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等问题,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他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因此此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的研究还面临着许多未知领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基础以及公平统一的性能测试与评价体系。

2.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是一门新的综合性前沿应用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应用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在整个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数字信号与信息隐藏”、“数据通信原理”、“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等多门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开设“网络攻防实验”等后续课程。

经过3年的教学实施,我们发现存在学生对该领域比较陌生并且课堂教学死板,课程持续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并加以实践验证,本文针对这门课程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项目引导、团队研究、随堂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该课程能在信息安全专业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课堂教学死板。当前的信息安全类课程教学大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在“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因为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杂,例如:网络协议、网络编程、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虚拟专用网(VPN)等。这些内容仅仅借助多媒体课件无法深入讲解。

2.课程持续吸引力不足。有些同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自学或者网上查资料已经掌握了一些网络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所形成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最终觉得课程“索然无味”,渐渐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

3.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够。“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从理论到应用内容还算全面,但侧重点过于偏向应用,理论基础薄弱,深度不够,更像是一门普及常识的公共任选课。这主要是因为课程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应用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无法在课堂上系统地全部交代清楚。

4.实验教学学时分配不够。课程的实验教学是“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单纯依靠理论授课方式,片面重视理论的重要性,往往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教学的互动效果,使学生只是被动记忆课本内容应付考核,无法借助实验环节验证课堂的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导致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5.课程考核方法单一。目前信息安全类课程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更加倾向于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而忽略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讲授变成了“纸上谈兵”。同时,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无法真正解决企业或单位所面临的实际安全问题。

四、“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其教学内容由多个精心设计的子任务(项目)来组成。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某一任务,学生自己组成项目组,并动手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学习的主体。

2.项目引导。教师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课程的目标,教师根据研讨的专题为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安全类项目。开课初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学生查资料和找文献的方法,让学生具备动手查资料的能力,为后续的项目做准备。另外,通过项目引导使学生自己主动查资料,掌握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弥补了学生背景知识不足的问题。

3.团队研究。学生形成的小团队自己带着项目,去检索文献、阅读资料,并定期将工作计划和所完成的工作由学生组长向老师汇报,一方面便于教师对项目的进展和方向把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课程涉及多种网络安全技术和主流的安全产品,小组成员的交流和发言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和纠正对网络安全技术理解的偏差。学生在小组内逐个上台试讲,同组同学就对网络安全技术加以讨论。在确保全组成员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在班上集中答辩本组项目内容。

4.师生评议。师生一起评议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的答辩,所有学生都可以提问,主讲人所在小组进行回答。教师制订评分标准,对答辩小组的所有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分,此评议结果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并做阶段综述。

5.随堂实验环节。在课堂教学之间穿插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课后实践,或课堂演示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在学习了重要的知识点后,都能迅速地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激发学生持续的好奇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语

“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是信息安全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本身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尤为重要。本文就“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这门课程,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项目引导、团队研究、随堂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使得该课程能在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新文,王志英,何鸿君.“信息安全保密”课程教学的探索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66-68.

[2]陈渡,于泠,吉根林.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安全编码能力培养的探索[J].信息网络安全,2009,(7):68-70.

[3]张志勇,黄涛,张丽丽.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2):66-69.

第2篇: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获取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在大、中、小企业网络与骨干网络等方面从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管理与维护等的能力,同时具备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以满足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本着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的要求,将知识点和实训能力的训练模块化、目标任务化、项目工程化,课程体系更加优化。教学内容要保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体系,注意随时更新知识内容。将培养标准进一步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针对大纲中的各要素设计所需要开设的相关课程和教学环节,形成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八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素质教育模块、基础模块、网络与计算机基础模块、路由交换模块、网络应用软件模块、网络安全与视频监控模块、数据中心与存储模块、工程实训模块,如图1所示。素质教育模块包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职业规划、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基础模块包含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大学英语等课程;网络与计算机基础模块包含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构建中小企业网络等;路由交换模块包含高性能园区网络、大规模网络路由技术、构建广域网等课程;网络应用软件模块包含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技术开发、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网络安全与视频监控模块包含安全防火墙系统、构建安全VPN网络、入侵防御系统与安全审计、IP视频监控系统等课程;数据中心与存储模块包含数据中心网络、存储基本原理、Neocean网络存储技术等课程;工程实训模块是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模块,紧密结合企业现场的研究与应用环境,进行网络工程认识实习、构建中小型企业网与高性能园区网络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数据中心实训、数据库开发实训、Java方向(或DotNet方向)软件开发实训等。

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习题课,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数据库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与综合布线系统等课程中,增加课堂习题课,布置大作业。鼓励学生参加IT认证考试、参加全国网络技术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让学生边学习、边应用,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用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验课程体系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改革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法是批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或课程设计报告。而学生提交的报告百人一样,抄袭严重。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做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考核不仅是看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验的考核。这样,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大增,还可申请课外时间继续做实验,否则,有的学生就无法通过实验考核。实验教学的改革使学生的实践能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教师队伍非工程化趋势严重。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的主要考核指标是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论文数。这种导向使教师不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高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为了培养网络卓越工程师,学校一方面必须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还必须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作为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指标之一。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要求参加网络工程师或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考试,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网络技术最新的发展动态。建立教师接受工程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为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创造条件,打造一支素质、能力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采用“3+1”的培养方式,前3年在校期间以学习基础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为主,并以实验室实验为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锻炼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重点培养、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教材;教学计划中嵌入企业已用的新技术课程;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建立人才联盟等。大学四年级的学习在企业完成。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两个侧重方向,一是系统集成方向,另一个是网络软件方向。对于系统集成方向,第7学期主要进行构建中小型企业网与高性能园区网络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数据中心实训等。鼓励学生参加网络工程师、高级网络工程师等认证考试。通过这些专业实训与认证考试,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网络软件方向,第7学期主要进行数据库开发实训、Java方向(或DotNet方向)软件开发实训等。第8学期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江西理工大学与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加入了H3C人才联盟。在网络工程教学计划中引入了H3C公司已使用的最新网络技术课程,学生都参加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与高性能园区网络实训,大多数学生参加了H3CNE、H3CSE认证考试。H3C公司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教师获得了H3C认证网络工程师、H3C认证WLAN技术专家等证书。通过与H3C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了卓越网络工程师。

第3篇: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 工作任务 课堂教学

以往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指导上往往重视教法的指导,而忽视学法的指导。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渴求学法的指导,以叩开学习之门。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中开展“学案导学”正是顺应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

一、网络互连技术课程特点与教学反思

网络互连技术这门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课程涉及广、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包括网络互连设备与管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局域网交换技术、路由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内容;二是合适的中职教材很匮乏,现有教材,不是内容过于陈旧,就是难度太大;三是对实验室建设要求比较高,设备投入大,同时实训内容开发力度往往不够,实训内容与实训资源不匹配现象存在;四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必须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运用能力、网络工程能力、编写网络文档等能力。

二、开展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很难驾驭项目教学特点与课程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内容过散、缺乏整合与共享、教学容量过大、课时量明显不足、教学进度过慢、理论知识“够用度”难以把握等一系列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和途径,使得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能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案导学顺应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也为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设计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教案”,又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学案”,供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网络互连技术课程学案设计与学案实施方法实践如下:

1.网络互连技术课程的学案设计方法与要求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的学案设计以行动为导向,从广义的工作情景中认真提取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从中筛选出符合中职学生的职业工作任务,设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任务。以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学案任务,一个工作任务为一个学案单位,通过一个个学案将工作过程案例串联起来,给学生创设一个以双重角色投入学习和工作的情境。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将知识点引入具有探索性的工作任务中,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学案的具体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工程项目和工作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按课次(两课时)编写学案,有利于在一次课中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们把实际工作任务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同时避免将学案变成操作手册。

2.学案导学的操作过程

学案导学的操作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参与中学习。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积极施教,做到位而不越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工作任务,在学案的指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课上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2)复习回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上一次任务完成的体验讲出来与其他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引导学生开口,运用“漏斗式”的提问方式引导整个回顾,从完成工作任务本身带来的感受开始引导,随着回顾的深入,运用其他的提问方式,如选择性提问,或者封闭性问题而达到“反思”和“理论提升”的目的。

(3)任务引入阶段。根据每次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实际工作任务,从中引出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能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对学案上的基本工作任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4)课堂讨论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工作任务,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讨论,探索学案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促成各点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应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鼓励提出多套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点评。

(5)工作任务实施阶段。工作任务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组方式完成,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并及时答疑。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巩固所学;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

(6)课堂小结与课后反馈。每次课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整个工作过程,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二是完成跟踪练习。教师应对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共性问题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有实效。

3.学案导学实践中应把握的尺度

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要把握以下尺度:一是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兼顾教材与实训环境,要与企业合作,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解决资源不足问题,体现工作过程、体现岗位技能,同时摸清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状况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编制体现学生需要的学案;二是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三是教师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评价方式从单一笔试转化到笔试、机试、实际工程任务相结合,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四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五是教师要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帮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知识,提高技能。

四、结论

学案导学实践的体会:一是学案设计,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学案导学重点在于强化学法的指导,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向学生的朋友身份转变,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孙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4(5)

[2]罗.用学案导学法提高职高学生上机效率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