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民族院校 《高分子材料进展》 教学方法
《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门知识全面且内容丰富的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以高分子物理、有机化学、聚合物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合成工艺等课程为基础,涉及面极为广泛[1]。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参考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材料进展》,为研究生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为5章,分别简要地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反应、高分子合成反应实施技术、多组分高分子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2]考虑到《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是高分子专业在大三的上学期开设,而且民族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课程学时短的特点,因此重点讲解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的发展重点和热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异彩纷呈的高分子材料发展的热点领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针对《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基础差及对考查课不重视的特点,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
一、本民族院校《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的基本情况
针对我校民族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内容多、范围广、课时少”的特点,我们重点介绍高分子材料中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广阔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推荐的教材有《高分子材料进展》和《功能高分子材料》[4]等。该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学分为2学分,课程类型为专业限选课,课程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进展、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与膜分离技术、导电高分子、感光性高分子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进展为重点学习内容,同时穿插一些国内外近几年新发表的文献和专利,以及国内相关会议等。本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期末通过考查的方式考核学生,采用写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和课堂讨论情况,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70%和30%。表1为《高分子材料进展》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学时分配情况。
表1 《高分子材料进展》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二、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首先,《高分子材料进展》授课内容看似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到底都是由高分子专业的基础知识衍生出来的,比如《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中的经典理论和概念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材料的出现印证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们的诞生是经得起检验的理论和概念的应用和发展的。因此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前沿进展,既使学生对异彩纷呈的高分子材料世界有一定宽度的了解,又从深度上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知道这些材料是如何得到的,自己又能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想要的材料。
其次,因为《高分子材料进展》这门课的每一章都是高分子材料领域中发展迅速、成果颇丰的较大分支,独立出来都能独立设课,而在本课程中必须在几个课时内讲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什么该讲,什么略过,讲的这些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该课程的一个教学难点,要求教师对这些前沿分支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对它们所涉及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
《高分子材料进展》是学生在已经掌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学习。内容除了基本概念之外,有很多设计路线、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思考。比如第3章吸附分离高分子材料和第4章高分子分离膜及膜分离技术中涉及自由体积和渗透压的概念,这些都是《高分子物理》中学过的内容,通过回忆这些知识,使学生加深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对基础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注意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新闻报道中的最新科技进展中与所讲述内容相关的部分,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将要介绍的高分子材料。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这类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了解到这类材料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如从全球都非常关注的环保问题出发,引出废水和废气处理方面的高分子吸附材料或高分子膜材料,介绍这些高分子材料的设计路线和原理,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入理解所学的功能高分子知识。同时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材料的不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解决这些材料不足之处的方法或设计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想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增强。
另外,还要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紧跟最新研究进展,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是综述高分子材料领域发展热点的一门课程,所介绍的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可能都有新的研究成果诞生,我们应根据情况适当补充那些热门和重要的研究成果到教学内容中。比如该课的学时少,可以在课程快结束的几周时间重点介绍一些最新的前沿进展和相关会议,让学生了解到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的兴趣。互联网资源丰富,内容更新快,是老师补充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目前,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高分子专业的权威网页,方便学生浏览查阅。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搜索最新的研究成果,再在课堂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既能让学生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又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把科研引入本科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在《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本科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学术氛围并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本专业课题组正在研究探索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和课题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例如,作者介绍自己硕士和博士期间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以及科研小组的一些趣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总之,在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采用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针对民族学生基础差的弱点,采取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应继续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切实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周立,孙荣欣.科技信息.2010,21,151.
[2]张留成,闫卫东,王家喜.高分子材料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流变学;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一、《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程发展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是一门伴随着高分子科学和行业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重要学科,针对高分子材料特殊的流动变形行为及其机理展开研究,起到连接高分子结构性能和高分子工程的桥梁作用。
现在,高分子科学理论研究及工艺、设备的设计优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知识的辅助,整体发展趋势要求高分子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知识。
青岛科技大学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之一,迄今已有20多年的教学历史,同时跟踪学科的发展,教学团队亦针对学科的前沿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积累和和对高分子流变学教学理解逐步深化的基础上,教学团队按照比较科学完整的体系,编写出版了《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教材,并得到国内院校的认可;另一方面,《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教学也凸现了专业特色,使学生质量有所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流变理论研究与工程设计实践,所培养的学生学科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在以后的科研和工作实践中展现出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特点及教学原则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是随着高分子的合成、加工工程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一方面,深入其核心需要较多的数学、物理和力学基础;另一方面,其知识体系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的加工工程等有机联系。《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完整的知识框架至少涵盖如下三方面的内容:①高分子结构流变学,其从分子运动角度出发,构筑分子结构模型,关联材料宏观力学响应行为和微观的分子运动过程,说明二者的联系。②高分子工程流变学,其从宏观唯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应力-应变或应变速率分析,研究与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有关的理论与技术问题。③流变测量学,运用流变学基本原理设计仪器设备,表征高分子材料的流变行为。
《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理论深奥、内容繁杂、学科交叉性强,其比较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一方面要保证流变学理论的完备性,系统介绍复杂应力、应变描述、材料流变本构方程理论等,另一方面要适应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要求,加强高分子熔体溶液奇异的非线性黏弹性等内容的教学,并解释说明在高分子加工和流变测量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与规律。较之其他课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对学生的数学物理素养和高分子背景知识有相当的要求,所以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两难通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讲授《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应贯彻两个重要的教学原则:①首先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复杂的数学、力学公式和简单明确的基本概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强调逻辑清晰和语言简明,避开数学基础上的难点,详细诠释流变学抽象概念和基本物理量确切的物理意义,帮助学生尽快领会高分子流变学要点。②再者,注重流变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保持课程应有的理论体系、系统性、严谨性的同时侧重介绍其在高分子合成的分子设计、高分子工程、高分子材料性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将自己从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成果作为实例,介绍高分子流变的发展及其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应用。实践证明,教师本身学以致用的实例示范可以引导学生能够尽快领会流变学知识,在科学与工程实践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三、具体教学方法
笔者从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教学实践以来,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不断加深对课程特点的认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同时在知识传授上亦需要“善巧方便”。下面几点,是笔者对教学方法的简单总结。
1.教师引导。在开始教授新的知识要点前,若能提供一个科研或工程应用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则往往可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要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若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疑问,可以暂停教学,增加学生讨论环节。结束时,简要介绍课程后续内容提要,利于学生自学。
2.理论结合实际。《高分子材料流变》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理论知识部分比较晦涩,必须与实际结合才能使学得的知识深化和牢固,也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会出现学生感觉内容艰深,兴趣不大的现象,在理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尤为明显。而当理论知识与实际背景结合时,学生往往饶有兴致。因此将理论知识寓于合适的实际背景中进行讲授,效果明显。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本人有自己的科研实践作基础,能够跟踪高分子流变的发展前沿。
3.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其角色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多媒体教学在授课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丰富的信息传递模式可以有效抓取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另外,多媒体教学中重点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加大信息量,减少板书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知识。
4.教师传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条件下,为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除教师摒弃传统板书,采用多媒体对基础理论等重要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外,可以采用的途径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在相关书籍和文献中摘取一些流变学应用和发展前沿方面的内容供学生自学使用,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另外,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从中提炼出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科学问题,既加深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其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5.加强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流变参数的测定是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的重要方面,其本身就是流变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之一,同时测量结果也反映了材料本身的结构特征。在“毛细管流变仪测量熔体流动行为”的相关实验中,我们训练学生表征所测样品的黏性、弹性特征,分析样品黏弹特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上应用流变学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为高分子材料行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人才,促进高分子材料行业繁荣发展,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已有材料的加工改性也相当活跃的今天,材料表征、分子剪裁设计、加工工艺控制等方面都需大批高层次的掌握流变学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这既是对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学科发展的动力。在青岛科技大学的关心和资助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课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发展要求。因此笔者不避粗陋,将自己的粗浅的教学经验体会总结如上,同时也希望得到流变学教学工作上的诸位同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吴其晔.聚合物流变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徐青.更新观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J].2008,(5):37-38.
高分子物理的学科发展线索是,研究高分子的多层次运动(链段运动、分子链运动)、多层次相互作用、多层次结构(高分子链结构、序列结构、各种凝聚态结构),各种结构因素对聚合物材料性能及功能的影响,以及进行上述工作的手段(新仪器)研究和新方法研究。
全书由8章组成。第1章为引论,介绍了线性高分子、网络状高分子、橡胶高分子和多组分体系,对这些高分子的结构、制备方法、合成机理和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做了系统的论述;第2章为高分子链构象的统计表征方法;第3章介绍了不同高分子体系的热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了高分子体系特殊的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第6章简要介绍了表征高分子体系微观结构的波谱学方法的原理;第7章重点介绍了橡胶态高分子相关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理论;第8章详细介绍了晶态高分子的研究方法以及高分子结晶机理、微观形态和动力学分析结果。
本书初步介绍了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可以作为数学及其相关领域学生进行高分子物理研究的指导教材,也可以帮助数学领域的专家扩充高分子科学方面的背景知识。本书提供的丰富材料还能够帮助具有基本数学、物埋和化学知i只和不同高分子物理背景的读者了解众多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同时,因为作者在本书里详细阐述了高分子物理领域的许多数学模型和假设的建立和演变过程,所以本书可以帮助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专业人士对期刊和书籍里普遍使用的数学方程和模型假设有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建设;创新型人才
一、课程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课程建设
教学以课程为起点,课程居于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过程的统一。课程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应是首当其冲。
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终归途径。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单靠某种因素构成,而要包括课程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机制和新方法等。华中科技大学承担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组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结论: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证,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措施。
2,课程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以郑州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为例,通过课程改革,综合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加工等专业基础知识,构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的基础平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八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实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教育理念,促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专业逐步成为郑州大学的特色专业。
在2007年4月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年会上,与会专家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建设、专业规范、专业评估等工作,重点进行了课程建设研讨。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已有的课程改革成果,通过认真讨论,计划由郑州大学作为召集单位,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出具体的课程建设规划,探讨课程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并探讨该课程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与内容
结合学院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院的具体情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主体,全面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突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具体包括:
1,拓展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特点,借鉴国际化教育方法与先进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具体通过三项措施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1)拓展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融入“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成型机械”、“成型模具”等相关课程知识,组成新的课程基础平台,突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
(2)增加技术方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在材料加工知识领域增加“高分子材料制品开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工厂车间设计”以及最新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知识,全面拓展各类高分子材料(有机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保持课程中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方法的新颖性、先进性、前沿性。
(3)注重学科交叉。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中不仅涉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综合交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学、机械工程学和生产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型教学平台,注重课程建设的综合性、交叉性、适应性。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同时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合格人才用其他教学环节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尤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些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都是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
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问题在于教育观念上的落后,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的经费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以至于有的教学实验往往开成演示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在实验室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建设仍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总体设计能力不够理想。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注重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在注重各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在专业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三类学院平台基础性实验、两类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一类开放性实验,并结合“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建设,设立3~4个创新型实验。重点培养材料先进加工与自动控制相关的专业实验技能,拓展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应用能力。
(2)增加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实习、综合设计等教学内容。实行“3+1”培养模式,增加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即在学生第七学期下半学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3,教材建设
结合实际应用范例编写教材。既注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基本加工原理、成型加工工艺、成型加工设备等,又介绍最先进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教材内容多样化,既注重不同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又兼顾不同材料成型加工的特色。
4,实训教学
主要包括应用实践载体建设和创新实践载体建设。其中,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
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内有许多家材料类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涉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企业有十几家,通过应用实践载体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橡塑模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先进,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等,研究领域涉及许多前沿性课题。因此,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优势,以学科前沿实验室为依托,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载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前沿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5,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丰富、直观、科学、系统。
(2)建设网络课程。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为平台,围绕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即将所有课程资源上网,与国内相关高校进行课程互动建设,实现异地课程同步建设、同步交流、共同发展。
(3)建设虚拟实验室。对于当前材料成型的新方法,往往通过教材无法及时介绍。因此,通过虚拟实验室,介绍最前沿、最先进的成型方式及作用过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
(4)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吸收低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开设各类课外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类课外创新活动竞赛。
(5)完善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6)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是中国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通过与国外相关高校加强交流,共同探讨课程建设体系,选用原版教材,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信息,促进课程国际化建设,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模具设计、加工过程模拟等软件的研制开发及应用推广等的教学研究。
二是课程体系中涉及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机械设备的改进、设计、研制与应用等的教学研究。
三是课程体系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T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探索等的教学研究。
四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各类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教学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从而掌握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相关建设理论,指导其他工科类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各工科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6,教学团队建设
关键词:化工原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下简称“高材”)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其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被视为衡量本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因素及评价指标,是从基础到专业的连接。高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高材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工科基本课程,缺乏基本的工程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联系实际的设备、工艺流程。②部分学生先修课程基础薄弱,面对大量公式推导、计算,会存在一定难度。③化工原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有一种不得要领的感觉,认为这门课程很难,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现代化生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原理课程,其教学内容也应该反映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高质量、高品质的教材能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将现代化工技术应用于典型单元操作的定量分析和教学描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工程问题,使学生不断确立工程思想,为解决以后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同,鉴于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计算机引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有了优秀的课程教材和配套的多媒体CAI教学软件,我们上课时可以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用以对课程重点进行更深入地剖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这种互动方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还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创新。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1]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要将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互结合。公式推导繁多是化工原理课程的一大特点。对于较简单的推导,留给学生自己解决,而对于思路较复杂的公式则由教师讲解。阐述原理的部分,简单的就可由学生讲解,难度偏大的就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达到学生明白实质、加深过程理解的目的。
3.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获得相关技能并且积累一些经验。我们目前采取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实验前多查资料的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抓住实验预习,实际操作,实验数据,实验处理和分析等几个主要环节并逐一把关,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认真考核评分,让学生针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认真研究实验教材,熟悉各个实验装置,在讲解中,应有意识地讲解与实验相关的章节所要验证的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符号、公式、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与其他化学学科的实验不同,化工原理实验属于工程试验范畴,每个实验相当于化工生产中的一个单元操作,通过实验学生能建立起一定的工程概念。同时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实际、更有效地掌握工程实验方面的原理及测试手段,发现复杂的设备与工艺过程同相关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2]
4.考核方式的改革
化工原理教材中的习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巩固基本概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另一类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或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这两类练习,不但可以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就平时成绩从习题中计分的方式,多布置一些练习题给学生课后练习,让他们积极完成课后习题。
参考文献:
高分子物理主要是讨论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科学,它涉及高分子的结构、分子运动、性能三大方面其中,分子运动是纽带,承前启后的将高分子物理课程串接成一条主线。本教学所采用的金日光主编的高分子物理,结构安排合理,内容清晰。前四章主要讲述高分子的结构,第五章讲述高分子的分子运动,第六章之后开始分别讲述高分子的性质。内容安排极其合理,有效地通过分子运动将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如结构包含高分子链结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溶液,性能包括高分子的粘弹性、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分子运动则包含高分子的三种状态及各种松弛转变。温度、时间等作为松弛转变的外部条件分别对应着高分子的热转变和力学松弛。这就使得在授课过程中,沿着一条主线,把高分子物理清晰的展示给同学们,使得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本课程,提高教学效率。
2使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分子物理的教学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高分子物理课件将构型与构象的区别、高分子的分子运动方式、高分子材料的高弹性和粘弹性、聚合物的强度与破坏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或视频教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迎刃而解。可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开始把一些教师的讲课视频,上传到网络上,然后通过智能手机,实现随时听课,这些新的通讯技术和信息传播媒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增加了课堂的知识量,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完全的课件教学也会存在一些弊端,会使得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主动性,教学过程快,学生理解吃力。因此,高分子物理课程应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使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沟通,教师答疑解惑,提高授课的实际效率。
3讲授与答疑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能否唤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是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之一。不论老师讲授多么精彩,多么清晰,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最多只能算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课。高分子物理课程的学习,就其自身而然,是比较空洞并且复杂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授课的灵活性,打开学生们的思路,用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相关专业的一些讨论活动、学术交流、科学知识普及等,都可以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去。对于复杂的问题,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基本概念的学习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聚合物高弹性能时,学生对这个概念并不十分感兴趣。本人首先请学生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高分子化学课程里面就会经常听到顺丁橡胶,是一种常见的橡胶制品。有同学听说过反丁橡胶吗?每次问到这里,教室里就会一片安静,学生肯定会觉得可纳闷并陷入思索,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反式聚丁二烯和顺式聚丁二烯的分子结构特征,就很容易明白反式聚丁二烯不能用作橡胶的原因。为此,在高分子物理教学中,以采用启发、互动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也要发现其中正确的部分,并给予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觉,从而提高上课的兴趣。
4引入科研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
高分子物理学和材料科学,是比较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例如,在一些技术型企业的科研过程中,其相关专业人才和实验人员,可以和学校之间进行相互协调沟通,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的理论知识偏多,而缺乏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两种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实验技巧,而企业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在亲自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实验控制标准,切实增强个人的科研能力。
5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监督、鼓励的作用
在大学校园里面,学习兴趣小组如今已经不多见,但是,由于材料学和高分子物理学等专业知识,相对难懂难学,如果没有相应的学习监督、鼓励措施,很难保证学生在课下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而通过组织一些学习兴趣小组,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向大家介绍和分享学习经验,并且帮助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这样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相互监督,有利于共同提高。教师在布置作业后,不少同学不能及时完成,而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把检查作业这一任务,分配给学习小组组长,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6结束语
关键词:太极图;化学对称概念和对应概念;对立统一概念;概念教学;化学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位于北京,在其临街的外墙上,建筑师设计了一组记录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浮雕,其中第一幅就是太极图,可见它在我国古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它以简洁、对称、形象、旋转的图形表达了复杂、深奥、抽象、基本的人类智慧与知识,蕴含着古老而又朴素的哲学思想。
一、 对太极图的理解
太极图是古代先民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将太极分为截然对立的阴阳,具有鲜明的对称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又具有严密的对应性;阴阳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合在一起成为整个太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将数、形、理有机结合,这种对立和统一、对称和对应的关系,与初中化学的概念特点不谋而合,利用太极图作为工具,将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指导化学概念的学习,可以成为良好的平台,既符合数量、图形符号系统、理论三者循序渐进的心理认知顺序,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神来之笔。
二、 初中化学新教材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特点
1. 内容呈现特点
初中化学是启蒙化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新教材将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散在各章中,以适应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正是由于理论和概念的分散处理,初学化学的学生感觉化学概念和理论庞杂而凌乱,背不完,理还乱。如何找到合适的工具使其整合,从而能形成类似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图形和理论相结合,既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基本理论和概念自身特点
初中化学的概念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特点鲜明。
(1) 对称性
初中化学的概念基本是成对出现的,像孪生兄弟一样,犹如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彼此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可燃性和助燃性,热塑性和热固性,酸性和碱性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呈现非常有规律的对称性。发现了这条规律,就可以利用来指导概念和理论的记忆和掌握。
(2) 对应性
初中学生在未学习化学之前,接触到的主要是宏观世界。化学学习引入了另一种角度即微观世界,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综合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科学。
同一类概念在宏观和微观层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宏观上的“物质”在微观上表现为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宏观上的“元素”在微观上表现为“原子”,宏观上的实际质量在微观上表现为相对质量,换句话说,宏观世界的概念在微观世界有“影子”概念。这种对应的关系在化学中表现得非常有规律性。利用这一点对于概念记忆有很大帮助。不仅概念如此,基本理论也是如此。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教学中可以将宏观和微观的概念“互译”。例如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和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宏微观概念对应的关系,可以将物质“翻译”成分子,元素“翻译”成原子,“组成”翻译成“构成”,那么化学式的微观意义就是一个分子和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3)对立统一性
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意识就是“分”,研究物质的手段,首先将物质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如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等,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原子之间的分分合合;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根据同一属性将概念分为截然对立的两个下位概念,这两个下位概念彼此对立,又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上位概念,化学上的这种例子层出不穷。例如自然界物质根据组成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这两种合在一起组成了世界上形形的物质。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而有机物和无机物又共同组成了化合物等。
三、 以太极图为工具,巧妙构建核心化学观
1. 宏观和微观(见图1)
新教材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从宏观上通过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微观上通过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不变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宏观上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和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的结论。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可以训练学生在宏观微观之间自由切换,以此作为构建核心观念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的现象可以推导微观粒子的变化,例如通过香气扩散推导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运动;通过微观粒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推导宏观物质的性质特点,例如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测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 质量观(见图2)
初中化学的质量分为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实际质量一般指“物质”和“元素”的质量,根据太极图中对应关系,相对质量一般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这两种质量既是对应的,也是对称的,也是对立统一的,相对质量是以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得到的倍数,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成正比,在很多场合下可代替实际质量进行计算。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在一起组成初中对质量的认识观。
3. 物质观和微粒观(见图3)
宏观世界是由形形的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对应着粒子,物质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彼此之间有间隔。根据太极图的对应关系,理论上每种微粒都有属性对立的两种状态,例如阳离子和阴离子,这种化学观也引领学生打破知障,理论上可推测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也可能有相反属性的粒子。西方也有类似的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实验中果然发现了正电子,1956年发现反中子,1955年张伯伦和塞格雷用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证实反质子的存在。学生如果头脑中有这种太极图的化学意识,对以后高中大学的化学学有裨益。
4. 化学反应观(见图4)
初中化学反应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分为对应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分为对应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成分交换,复分解反应是化合物和化合物的成分交换。根据太极图的对应关系,化合反应宏观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微观对应的是多种分子结合成一种分子;置换反应宏观是单质和化合物之间交换成分,微观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和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之间交换原子。
5. 结构性质观(见图5)
初中化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决定性质”意识,物质的结构不同决定了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宏观上物质化学性质活泼还是稳定,在粒子的微观结构上也能找到对应的原因。
例如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7个电子,容易在化学反应中得到1个电子,所以氯元素化学性质活泼。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4个电子,要想形成稳定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必须得到或者失去4个电子,这个难度较大,所以碳原子索性“原地不动”,宏观上表现为化学性质稳定。
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反复加工,具有热塑性;有些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具有热固性。
再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但是金刚石硬度极大,是天然存在最坚硬的物质,石墨质软滑腻,可以做剂,宏观上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从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也可以找到原因,金刚石中碳原子通过正四面体结构排列成网状,所以坚硬,石墨中碳原子以层状的方式排列,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所以石墨滑腻。
以上是作者对利用太极图作为工具进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初步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老师对太极与化学的关注。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的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古人的学习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与挖掘,让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历久弥新,重新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化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发现反中子[J].科学通报,1957,(01)
[2] 吕海洋.实测反中子的质量[J].大自然探索,1988,(01)
关键词 高分子物理 教学互动 典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ZHOU Zhim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on polymer physics for many years, in this paper it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that foster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cept,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case teaching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case teaching effectively 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 polymer physics; interactive teaghing; typical case teaching
创新是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奋斗目标。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而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当前大学课程改革减少了许多课程的学时,很多老师抱怨学时少教学内容讲不完。他们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事实上,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是无法把学生未来所需知识全“教会”给学生的。高校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应以有限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会学”新知识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形成了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无法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增加课堂讨论,加强教学互动
课堂是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中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探索的主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高校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授课,高分子物理课程早已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量,而且省去了黑板板书时间,经考察和统计,讲授同样的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比板书每节课(45分钟)要节省10~15分钟,这节省10~15分钟为课堂讨论提供时间保证,况且一节课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在不影响原有的教学安排和进度的情况下,将多出的时间用来进行课堂讨论。
为了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课堂讨论方案,并把课堂讨论的安排纳入教学计划中,使课堂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堂讨论尤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比如,讲授聚合物聚集态结构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晶态结构模型,掌握结晶聚合物的基本特点,然后设计出问题:“聚乙烯分子为无极性基团,分子链柔顺性好,为什么聚乙烯当成塑料用,而不能用作橡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即陷入思索。确实,他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分析聚乙烯单个链的结构以及聚集态结构,学生很快就会找到问题答案。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学生明白链的结构对材料性能有影响,凝聚态结构对材料性能也有很大影响,同时加深了聚合物链的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基本认识。
课堂讨论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除了教师设疑,学生回答,还有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学生提问,其他学生解答。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授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诱导和启发学生思维,达到课堂互动效果。但是,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而学生就是不予“理睬”,在实践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境地。①因此,课堂上采取让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其他学生解答形式,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并纳入教学计划。高分子物理教学上安排有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记录自学中遇到问题,为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课间安排讨论时间,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谈谈学习心得,学生有所准备,每个小组都能提出问题或者是发表自己对问题看法,一些问题之新颖,学生自学能力之出色,非常令人欣喜。虽然有些看法不是十分深刻,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促进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其学习兴趣。
总之,在讨论中,让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不仅可以诱导和启发其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 高分子物理课程中的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运用典型案例,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该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深入分析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②
玻璃化温度(Tg)是聚合物特征温度之一。所谓塑料和橡胶就是按它们的玻璃化温度在室温以上还是在室温以下而言的。从工艺的角度看,玻璃化温度是非晶态热塑性塑料使用温度的上限,是橡胶或弹性体使用温度的下限。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认识,并掌握聚合物玻璃化温度影响因素,是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思考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讲授玻璃化温度影响因素时,使用典型案例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教学实施程序如下:
3.1 典型案例的设计
作为教师,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
3.2 典型案例教学的准备④
教师需准备:(1)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预先找出典型案例。其案例尽可能把影响玻璃化温度各种因素都包括;(2)预先把影响玻璃化温度因素整理好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3)根据学生人数和授课时间将学生分组,一般分五组。各组任务:第一组从主链结构的影响方面讨论案例第一问;第二组从侧基的影响方面讨论第二问;第三组讨论案例第三问;第四组对前三组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和修改,并找出主要(或关键)线条;第五组总结典型案例所说明的问题;(4)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如典型案例:比较下列各组聚合物的Tg高低,并说明原因。① 聚乙烯,聚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② 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③ 聚己二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学生需准备:(1)学生对本次课程要讲的内容要进行预习,并对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学过的知识要进行复习,同时要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2)对提前发放的案例要进行熟悉、分析、研究案例,并找出问题答案,以备课堂讨论所用。(3)向老师提出疑问。
3.3 典型案例的教学过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一名主持人,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当学生偏离了教学方向时,要及时将学生的思路、讨论中心引导回教学内容上来。作为教师要适时控制局面,当学生针对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地控制课堂,不要将讨论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方案,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自己有对案例做出透彻分析的责任,同时他必须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要听取其他同学发表观点。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案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讨论思考出来的答案,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评。对于思路正确的要给与肯定,对于思路不清的应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研究。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既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注释
① 艾保群.运用“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B):4-5.
② 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51-53.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对后续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的所有二级方向的基础理论,它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基本理论融合在一起,提炼了各种材料共性的基础知识,从材料的组织结构出发,研究材料的性能与材料结构和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晶体的结构、晶体的缺陷、凝固与相图、变形与断裂、回复与再结晶、扩散、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常用热处理工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材料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可以掌握材料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更是能够学会分析、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抽象,理论较深,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部分还包含许多复杂的图形,比如晶体的空间结构、晶体缺陷的形成过程、位错的交互作用等,另外三元合金相图部分也很枯燥、抽象。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教学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优化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主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和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根据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选用由赵品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基础教程》,该教材是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以金属材料为主,但存在部分章节内容不够具体深入的问题。因此,授课过程中参考了胡庚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学基础教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遴选,遵循以金属材料为重点,以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提炼出材料的共性规律,并辅以包括晶体结构、晶体缺陷、金属凝固、二元和三元合金相图、金属材料中的塑性变性与断裂、回复与再结晶、扩散、金属固态相变等的相关内容,适当地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实例来进一步阐明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本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四大方向,在重点介绍金属材料理论体系的前提下,要考虑到全部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范畴,并站在科学体系层面上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兼顾到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的各自特性,利于学生在更宽阔的视域中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并紧跟学科发展,将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沿知识与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及时补充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并可能从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穿插适当的科研实例,有意识使学生接触前沿科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兴趣引导学习,势必事半功倍。同时,根据我校的特色,尝试将课题组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渗透入课堂教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入诸如用于船舶工业中的合金、用于海洋装备上的材料等知识。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加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板书为主。但是材料科学基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复杂、抽象,较难理解,如晶体的空间结构、显微金相组织、三元合金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等许多概念和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想象和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对这类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兴趣差,教学效果不佳。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它传授的知识量更大。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往往导致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的新颖性和备课的便捷性上,理解不到位而囫囵传授的情况和过量灌输的事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注意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量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可弥补板书在时空上的不足,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能够增加课堂信息量,开阔学生思维。例如,晶体结构中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的空间堆垛、晶体结构缺陷中位错的形成和运动过程、晶体结晶和固态相变过程中的形核及生长过程、三元合金相图的各相区划分、金属塑性变形的滑移和孪生过程等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二维或三维动画对这些内容进行演示,就可以使其更形象和生动化,便于加深学生对这类内容的理解,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如果一味地应用多媒体授课,学生也可能会因为课件变化快或信息量过大而难以消化,反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方法是将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二者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将二者恰当有效地结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公式应使用板书的方法讲解,这样在基本理论或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时间,引导学生全程跟住教师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涉及到的新材料开发、具体制备工艺和加工过程以及应用情况,可以通过视频形式更形象、直观地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采用集引导法、讨论法、案例法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结合工程实际列举相关的科研或生产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出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而引出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授课过程中,注意各章节内容的前后贯通,说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体现课程教学的整体性,使课程内容清楚、简单。转换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交待交代清楚前后两部分内容间的衔接关系,以使学生明白课程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完整性以及编排的必然性。
授课时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中引入部分科研工作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科学研究成果中学习基本概念,将死记硬背的一些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变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激发科研兴趣。同时将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融入教学中,使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材料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时必须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在课程安排上要坚持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齐头并进。我校通过独立开设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而且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我校开设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分为三个环节,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是使学生验证已学过的理论,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的理解。对于某些未能开设的实验,在课堂上以图片、动画或插播媒体文件的形式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实验室,进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三个环节的实验中,将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列为重点,通过这两个实验的开设,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为大二或大三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配备导师,让他们参与到某些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从而锻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创新思维。
四、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引入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应用实践教学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