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灌溉农业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田灌溉区;节水灌溉;青海湟中
节水农业是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的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其品质,用水的利用率及其生产率[1-2]。节水灌溉是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用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及管理技术达到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的,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
湟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半干旱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全县总面积2 700 km2,山地丘陵区面积占89%,耕地面积6.8万hm2,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青稞、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籽、马铃薯。最高海拔4 489 m,湟水横贯。属高原凉温半干旱气候。年均温2.8 ℃,年降水量450~600 mm。主要河流15条,径流量逾7亿m3。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7—9月),3—6月降水量很少,农田灌溉用水占水资源利用的82%。近3年来,湟中县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 000万元,累计修建和改造渠道逾260 km,改善灌溉面积超过3 166.7 hm2,项目实施后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 400 t,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79元,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缩短灌溉周期,改善项目区水环境和全县生态环境。
1湟中县农田灌溉现状
1.1灌溉面积
建国50多年来,在全县水利部门的建设下,建成666.67 hm2以上的灌区9个,灌溉面积17 120 hm2,初步形成每个666.67 hm2灌区均有水务部门管理的水管所负责灌区正常管理工作的水利工程网络和灌溉管理体系。
1.2灌溉形式
灌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田间渠系配套不良,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4,由于灌溉技术水平、农田灌溉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农田灌溉区片没有采取任何的节水灌溉措施,全部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着高效用水观念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对于节水、高产的重要作用,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技术发展也比较快,这种节水灌溉方式在湟中县达95%以上。由于技术条件、资金投入等问题,农田灌溉区片的微灌发展还不成熟,仅在温室大棚中应用,但微灌有很多优点,必将成为湟中县灌溉发展的新方向。
1.3灌溉用水量
湟中县水资源紧缺,节水建设滞后,农田灌溉大部分是大水漫灌,工业用水二次回收率为0,干旱年份灌水定额在100 m3以上,在冬灌和春灌中水到处乱流,节水意识不强,浪费严重,加之渠系渗漏严重,蒸发量大,灌溉用水利用率极低。
2节水灌溉是农田灌溉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片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随着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增加,灌溉用水处于被“挤”的地位,今后这种趋势仍难扭转,灌溉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而灌溉是湟中县获得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基础,但是按照目前可供灌溉的水量和需要灌溉的农田面积计算,水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全面充分灌溉的要求。而且农田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比较分散,难以集中使用。各地区可用的水资源数量不相同,需水量也不相同,造成各地灌溉水资源供需的不均衡,相当大范围的区域,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灌溉更无从谈起。灌溉水资源紧缺的事实决定湟中县农田灌溉区必须发展节水灌溉,以保证农业增产增效。
3农田灌溉区节水灌溉发展趋势与展望
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造成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灌溉农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湟中县农田灌溉区农业灌溉发展必须以节水灌溉为主。
在山区丘陵区灌溉作物,喷灌应为其主要节水灌溉方式[3]。喷灌可以人为控制灌溉水量,与传统的地表灌溉方法相比,可节水30%~50%,且灌溉均匀、质量高。加上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喷灌作为省水、高产、高效的灌溉方式,适合于山区丘陵区的灌溉。在浅山灌溉区,主要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为低压管道灌溉。该灌溉方式能有效解决渠道输水灌溉时水的渗漏和蒸发等,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降低劳动强度,且投资较低,适合在该地区大力普及推广。在城乡经济作物种植区,主要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为微灌,其灌溉效果最佳,比一般的喷灌更节水。
以喷灌、低压管灌、微灌为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与农业等其他措施相结合,并且由单项技术的成熟向综合技术方向发展,做到各种工程节水措施与农艺节水技术相融合,真正做到综合节水,最终把湟中县农田灌溉区片的灌溉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的现代化农业[4]。
4参考文献
[1] 柴桂林.浅谈湟中县节水灌溉的现状及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0(1):31-33.
[2] 童少福.浅谈农业节水灌溉中的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9):68-69.
通常条件下,灌溉系统、灌溉方法、天见附注和输水方法这些环节都是水利灌溉结束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在我国漫长农业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的农业生产大都采用挖渠道的方式,然后把水运送到需要灌溉的地头。但是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水资源会被蒸发掉,这就会造成浪费现象。专家通过调查研究统计,现在许多的农业生产的灌溉渠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通常来说只有一半的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剩下的一半水并没有输送到它该有的地头去,而是在输送过程中被蒸发或者渗漏了,这种方式导致了了水资源的流逝。
1渠道防渗。我们可以选择很多方面的材料来防止渠道的渗漏。运用最多的主要就包括砼预制块、干砌块石和现浇砼护面和浆砌块石等。目前在水利建设中运行最多的是“三面光”的渠道。运用砼护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叫嚣的渠道选用U型状砼渠,这样会有效的改善输水的流量并可以使国税断面减小。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所以说解决渗漏主要的方法就是渠道防渗。
2管道输水。渠道输水时,在运输过程中会出现渠道渗漏和睡眠政法等水资源浪费十分严峻的问题发生,但是如果运用管道运输,此类的问题就可以相应的减少很多。对微灌、喷灌、滴灌的这些要求如果很严格的话,那么进行地面灌溉时,选择低压输水管会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一般讲的农田水利的节水灌溉即向田间配水。由于水被运送到所需灌溉地头的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及作用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把节水的灌溉方法分成喷灌、微灌、步行式灌溉和灌溉渠道防渗这些方法。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讲解。
1喷灌。使用喷灌技术时得结合相应设备来使用,通常会采用动力机和加压水崩等设备,但是有时候也能利用水的自然下降而产生的动能将水压缩到管道里,经过喷嘴将水喷洒到空气中,均匀完整的喷散在整个农田里,为农作物提供大面积的水源。
2微灌。在现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运用微灌技术时通常会用到脉冲灌溉、滴灌和微喷雾等技术。依照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分类。如果依照设备的性能它可以分为重力微灌与常压微灌;如果依照设备目前的状况它可以分为地面灌溉与地上灌溉。微灌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严格控制了灌溉水量的损耗,微灌里包括的水过滤系统、管怪控制系统等结构能在最大程度上节约用水。
3步行式灌溉。步行式灌溉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设备,在拆转和改进的时候是非常快捷而方便的,可以快速的组装灌溉设备,在拖拉机上实现灌溉。这项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增大农田灌溉的运行效率,从源头上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等的目的。
4灌溉渠道防渗。农业生产时一般采用渠道防渗技术用到的内容包括石头陈其、塑料薄膜材料的渗透和混凝土的衬砌。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基本实现防止渠道渗漏现象的发生。
现代农业技术力对节水灌溉的系统提出湿、薄、晒、浅等,这样能够解决早些时候在水稻灌溉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良好节水行为。2.3.2不完全灌溉。在灌溉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比较充分方式来灌溉则可以保证比较充分的利用水资源,但是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并不是最高的,所以这种方法的使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不管采取何种灌水措施,主要是对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进行湿润,这样才能达到让作物充分吸收水源的目的。主要方式包括了中耕保墒和麦秆覆盖。这两种方法是目前运用的最广的田间节水处理办法,均已取得显著的效果
我国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应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植物本身节水潜力,从作物本身机能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这一技术是实现用水从传统丰水高产型向现代节水优质高产型转变的关键性技术。但其技术研究在近期仍属于储备阶段,大面积应用时机尚不成熟。
2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3S技术在不断推进节水管理高效化和现代化作物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支持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这一工作的研发力度有利于技术的研发与大面积应用,将对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水问题水行业战略
一、中国的水问题
中国的供水总量巨大,地区间水量差异也很大,并且全国人均水拥有量偏低。资源短缺、供水基础设施不足、水污染以及水资源天然分布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中国各城市用水严重紧张。1995年前后,中国的年度可再生水资源约为28000亿m3,继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位列全球第五。然而,就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而言,中国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2200m3,仅为全球平均量的四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当中国的总人口增加到16亿时,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降至1700m3。据报道,目前中国每天的缺水量为2880万m3。这一状况意味着中国不得不用仅占全世界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的6%的水资源来养活超过全球22%的人口。
中国农业经济规模巨大并拥有广袤的灌溉土地,农民们面临着来自城市、工业、交通以及水电等行业不断增长的用水竞争。下述因素致使水资源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降水分布不均、人口众多、在约占国土面积一半的干旱地区分布着众多城镇,有关水的配置和利用的法律制度极为复杂等。而且,地区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华北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华南地区的五分之一,然而两地区的用水需求却大致相当。灌溉农业效率低下致使耗水量大为增加,然而水生产力(每耗水单位的产量)却相对低下,同时,因灌溉径流携带农药和其他化学品而引发污染。中国是否能养活自己的问题将部分取决于其如何解决其水问题。
如今,中国水资源开发正处于十字路口。这方面涉及到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在不同的发展远景和发展方案中做出战略性选择。中国对影响未来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战略方案选择的某些内容已经进行了探讨。这些内容包括:(1)洪灾和干旱的影响日益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生活;(2)在许多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日渐稀少;(3)包括环境用水在内的各类用水对有限的水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农业土地的流失;(5)水土流失;(6)对包括土地、水和大气质量在内的环境日益恶化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7)水利项目的长期生存能力及可持续性:(8)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重点,如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移民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当然,在上述基础上,还需要满足13亿人口的需求,并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的社会变化的步伐保持一致。需要达到可持续供水与人类和环境目标之间的公正、平衡。
总体而言,迄今为止,中国应对缺水的措施包括规划和实施大型工程项目,如总投资预计超过600亿美元的“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通过一系列水道将水从长江引入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其中东线和中线工程预计在2010年底前竣工。长期以来,尽管中国倾向于此类巨型工程,但如今也需要向下列方面转移:(1)实施机构改革计划;(2)加强水资源管理,并使该管理一体化;(3)节水计划,(4)通过提高家庭、工厂和农业用水的价格加强需求管理。
中国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部门,有时也配以多边金融机构和双边机构的资金、商业贷款以及民营资本。尽管水安全与发展和扶贫之间存在着联系,水资源开发,特别是水资源管理的总投资仍显不足。实施重大水资源基础设施项目(比如为水电开发、灌溉、防洪和抗旱而建的大坝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建设,尤其是在高风险环境下为此类项目筹集资金,仍然是一大实实在在的挑战。近些年来,尽管在将新型水资源管理方法引入水利项目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水资源利用仍然被认为是生产和消费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体化的开发和管理的一部分,而一体化开发和管理则包含了与其他各类用水的联系以及对供水质量和污水处理的考虑。中国水行业的一些具体问题分述如下。
二、灌溉农业
缺水正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这种情况在华北尤为严重,中国大部分小麦、玉米和棉花产自那里,并且要取得高产,必须依靠灌溉。然而,由于工业和家庭生活用水需求迅速增长,同时由于现代灌溉技术在某些缺水地区的应用(如喷灌),灌溉用水实际上呈上升趋势,使可用水进一步短缺。由于缺乏环境配水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许多流域的河流环境正迅速恶化。如不立即执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政策,这种情况将会进一步恶化。要实现的目标应是通过“真正”的节水措施将灌溉农业耗水量降至可持续水平,然后继续提高农业用水的生产力,也就是提高每耗水单位的产量及经济价值。世行资助的塔里木河流域二期项目、节水项目以及海河流域水和环境综合管理项目正致力于实现上述目标。随着水和良田的进一步短缺,种植结构向经济价值高而耗水低的农作物的转变变得非常必要。随着水价值的提高,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最有可能呈现下降趋势,因为小麦和玉米灌溉用水的收益相对较低。棉花以及各类高价值水果和蔬菜等作物的生产将会呈增长态势。高价值水果和蔬菜的耗水量较大,但同时也适合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温室生产。此外,通常情况下,这些作物用地较少。
三、运行与维护
运行与维护资金的缺乏降低了基础设施的预期寿命,并使所提供的服务低效且不公平,以至有时用户们拒绝支付服务费用。通过适当的运行与维护确保投资的可持续性常常被当作非重点问题。这种状况表明中国应采取新方法进行运行与维护。发达国家常常在项目的规划初期就考虑其运行与维护安排,并将它作为项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予以实施。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机构和费用分摊等均已事先做出安排,从而能通过收取适当的水费确保工程运行与维护顺利实施。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通常由政府部门负责运行与维护。然而,组织机构不健全以及缺乏费用分摊机制致使运行与维护的目标难以实现。现行水费并不能反映运行维护的实际费用,并且大大低于实际的收支平衡的价格。鉴于良好维护的高回报,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打算设立运行与维护专用资金,以确保资金充足。当资源(水)有限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水费
中国水行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水费或水价问题。在中国,水依然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补贴的一种资源,各行业的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通常要低于制水和配水的实际费用。中国的官员们常常更关注人们对水费的承受能力及政治上的接受程度。但是,如果不提高水费,就难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水资源和环境融资战略。应采用按方计费的收费结构。按方收费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它不但能促进节水,实现需求管理,而且也能很好地调节用水量及水价,并使它们达到合理的水平。目前,灌溉水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水费本身,二是灌溉服务收费。需要提高水价,并将收取的资金用于灌溉系统,以保证长期的可持续性。为促进节水,水费/水价体系应建立在按方计量而不是按面积(亩)计量的基础之上。实现按方收费需要在田间或其附近量水,而这正是用水户协会的功能之一。有经验表明,这种从以供水管理为中心的体制向以需水管理为中心的体制的转变可大大降低田间的用水量,同时也可大大降低农民所承担的灌溉服务费用。就饮用水而言,其当前的收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还不到0.5%,大大低于普遍采用的4%的承受力参照基线。这一状况将会威胁到项目的商业生存能力,对那些抱有商业目标及面临各种限制的国外投资者而言,更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水价必须经基层政府的审查和批准,价格审批部门可能会因批准外资企业的水价而遭到反对,因为其水价与适用于国内企业的价位并不相符。与得到补贴的水处理厂不同,在商业基础上批准的私营企业批量处理的水的较高的边际成本,需要由地方公共事业单位、用水户或外商承担。最好和最负责任的减少这些风险的途径是寻求一种明确、客观的以财务为导向的水价结构,并将合理的激励措施纳入其中,以降低成本和运行费用。为此,需要各方采取措施确保所有成本投入的风险和回报水平合理而负责,从而,确保较高的边际水费确确实实地反映对消费者而言的市场价格,以及对投资者而言的市场回报。对任何项目而言,引入适当的水费或水价机制对该项目财务运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至于对成本回收存在的顾虑,可通过沟通与宣传以及引入商业管理原则加以逐步消除。
四、供水
中国的有些地区缺乏原水。原水水质也因水位的下降和工业污染而降低。因而有必要:第一,加大污水处理的投资力度以减少污染;第二,对原水资源进行公正和透明的管理,从而使水处理厂的投资者的利益不致被损害。近些年来,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及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过度开采是由于缺水引起的,在华北尤为如此。影响供水的其他一些因素包括:(1)城市需求的增长和农村灌溉需求得不到满足;(2)低效的灌溉、饮用水及污水系统;(3)低效的工业和农业用水;(4)较低的废水利用率;(5)终端用户缺乏量水设施及水价较低;(6)水污染。限制用水需求并改进供水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五、水污染
水污染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七大流域,超过40%的水质达不到国家水质要求。主要湖泊的藻类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中国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实施流域管理等手段处理其江湖污染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则是如何保持工业水污染的控制势头以及处理城市污水排放和非点源污染等问题。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排污费低于污染治理的边际费用,因此投资于污水处理的动力并不大。在重要流域内,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制定控制河道流量的法律将有助于降低污染。
六、洪水
人类文明发端以来,中国的河流沿岸和洪泛区一直是人类定居的重要地区。河流是天然的交通要道,洪泛区给人们提供了大片的肥沃土地。如今,洪泛区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家园,成就了其大部分工业,同时也提供了大片的农田。遗憾的是,这些高产出地区的绝大部分易受洪水侵袭。在中国,洪水常常是毁灭性的,其主要致因是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及强度高的暴雨。除了天气原因之外,洪水的其他致因包括:(1)在重大河系的上游流域大范围的毁林和粗放式耕作,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河道的大量淤积;(2)用于消耗性用水的引水的增加(如黄河)使河床的形态日益恶化,同时大大降低了河道的输沙和承载能力;(3)大片的湖区和低洼地区被开垦为居住区和耕作区,结果降低了它们的滞洪能力。数世纪以来,尽管修建了一系列防洪保护工程以将洪水控制在河岸内,但几乎每年中国几大江湖流域中的一个或多个仍然发生洪灾。尽管以往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但各大江湖的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比如,长江(没有滞洪区)的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黄河为50~60年一遇,淮河为40年一遇,辽河、松花江和珠江约为20年一遇。因此,如果不进一步修建防洪保护工程及改进洪水管理措施,各大江湖沿线和流域内不断增长的经济开发将使洪灾频繁发生和经济损失的风险增大。
七、水行业战略
中国要解决当前面临的水行业问题,必须转变观念与做法:(1)提高用水户有效用水的责任意识;(2)采用使各利益方协作的一体化管理方式,如一体化的土地和水管理及一体化的水污染防治;(3)向可持续用水转变,从以供水为中心转变为以需求管理为中心;(4)通过提高人们对水的珍贵性的认识,引入必要的水定价机制。为确保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对各项供水服务进行合理的定价。但要满足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需要设计出适当的水价结构和收费体系。需要采取行动,特别是采取创新策略改进供水服务,扩大卫生服务和卫生教育范围,直面来自城市的挑战,确保水和粮食安全,保护水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以及对洪水和沿海地区进行管理。
世行新近出台的水行业战略建议各国制定双向策略进行水资源管理。第一,各国应加强水资源总体规划;第二,逐步下放供水服务的权力。至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操作,各国的做法各异,但均应反映各自的任务和目标。例如,一些国家可能打算将供水服务转交给私营部门,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可能将此类服务交给财务自立的公用事业单位负责。但关键是使那些服务提供者对水用户负责。为改进供水服务,各国应建立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协调机制。大部分国家再也无法承担各部门为其自身目的,如水电、灌溉或城市供水而进行水资源开发的代价极大的做法,而不顾及水的其他潜在用途。在整个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必须被看成是一种经济商品,从而在规划初期就考虑用水过程中各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
关键词:东海县;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构想
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29-01
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有耕地4万多hm2,以种植旱粮和花生、黄豆为主,人均耕地不到0.01hm2。多年以来,缺乏灌溉水源,10a8旱,2011年更是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每逢干旱年份,禾苗枯萎,林果落叶,粮油作物严重减产,成为全县较为贫困的地区。因此,解决西部丘陵山区的缺水源问题,已经成为西部人民脱贫致富的当务之急。
1 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现状
造成东海县西部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土层浅,土壤的保水性能差和水资源缺口较大。本县西部地区岗岭面积较大,地面高程在+25m~+125m(以废黄河口为基准面)之间,地块多分布在3°~8°的坡面上,土壤也多是砂砾质土,冲刷现象较为严重,每年约有0.3cm深的表土流失。加之分布在丘陵岗坡的砂砾质土壤占总面积的3/4以上,这部分耕地的有效土层只有30~50cm,土体障碍物多,耕层多在12~15cm,2.7万多hm2耕地的土体中,30cm以下有铁锰结核层、紫泥层、石硼层等,农作物的根系难以进入这些层次,造成土壤的保水性能差,常常形成包浆滞水,土壤易旱易渍。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海县对西部山区的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并进行了包浆土低产田的深翻改造,使此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水源紧缺是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西部山区的用水以外来水和蓄水为主,外来水主要来自沭水和淮水。由于沭河水量有限,又被上游地区层层拦截。龙门翻水站已经翻不到水,即使过去有水提翻时,也只能够翻取1m3/s的水量,仅够供给山左口乡、桃林镇、双店镇的少部分地块灌溉。而淮水由房山、芝麻、石良河、磨山、羽山5级翻取,若按照省水利厅的6项成本计算收费,常年用水每667m2至少100元以上,农民不堪负担。况且东海县又处于淮水的尾端,用水保证率低,干旱年份往往调水困难或是无水可调。西部山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909mm,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75%的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其余各月的降雨只占总量的25%,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降雨量和时间很少。西部丘陵地区境内有中、小型水库几十座,由于降雨量少,而抽水补库又不足,水库的蓄水功能整体偏低。枯水年份基本蓄不到水,遇大旱年份,大小水库干涸见底,就连抗旱保苗的水源也无法解决。如2011年的大旱,西部山区外水断绝,蓄水基本用完。3~6月份基本无雨,8个乡镇的夏收农作物,因缺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山左口乡和桃林镇的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的状况极不稳定。
2 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历史回顾
为了解决干旱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1976-1982年,国家投资近500万元,农民投工200多万个,用于开发西部的水资源。在水资源的开发中,主要以开发地下水源为主,共打出了平均深25m的井1 000余眼,其中一部分井已配齐了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和输电线路,并建有泵房,全区有6片井灌区,直接灌溉面积超过了0.3万多hm2,这些机井和大口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山左口乡芝麻村1978年打了8眼10m深的大口井,种了50 hm2水稻。然而,在农村实行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逐渐被冷落,之后便很少开采利用。有的地方不仅没有继续打井,而且连过去打的井也被废弃,甚至出现了人为的填井现象。全县仅剩机井、大口井400余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经营体制冲击了原来的农村集体服务体系,很多农业机械遭到肢解和闲置,加之那几年没有大的旱灾,粮食丰收,农民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思想,缺乏对水资源长远规划利用的理念。(2)打井经费及管理费用的断绝。1982年以后,国家财政停止了打新井、旧井更新维修及井管人员待遇的经费投入。在很长的时间内,打井机构只注重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效益,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变为经济实体,造成了打井机构步履维艰、濒临解体的边缘。(3)部分地方靠调外水,而不用井水。以前发展井灌,后来又发展河灌,农户依靠河水进行灌溉。加之,井眼的逐渐减少,井灌很多被放弃。(4)产生了喝“大锅水”的思想。利用河灌,实行的是按667m2收取水费,未实行计量收费的用水制度,(下转148页)(上接129页)助长了喝“大锅水”思想,井管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地下水的利用被忽视。(5)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方式单一。多年来,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农民仅种植小麦、山芋、花生、玉米等旱作物,除非大旱年份,农民不愿更多地增加投入进行地下水的开发。
3 西部丘陵山区水资源开发的构想
2005年以后,西部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情,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水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重新被重视。李埝、山左口、双店等乡镇在抗旱期间,一方面将旧井修复掏淤,一方面又打小口井和大口井,提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如山左口乡从2005年春到2006年的抗旱期间,共打小口井300多眼,用井水灌溉,效果良好。经验再次证明,打大、小口密井,充分挖掘地下水源是解决东海县西部山区用水的必由之路。西部山区没有深川,地下水水位较高,浅层地下水丰富,汛期埋深只有1.0~1.4m。据资料统计,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为2.29m,年天然资源量约为1.5~1.7亿m3。钻井涌水量一般在20~30m3/h,且开采浅层地下水的难度不大。山左口乡提出了要把农田水利建设力量的60%用于打井,其他乡镇也制定了打井规划。
对东海县西部丘陵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总的构想是:以山左口乡团林村为中心,东、西、南、北1.3万多hm2旱地,包括李埝、山左口、桃林,双店、洪庄全部和石湖、曲阳、横沟、青湖的部分地区,以打小口密井为主,配合打大口井。做到大、小结合,深、浅结合,蓄、引、提、调齐上。使天上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得到充分合理的调控和利用,力争把西部的旱地全部变成水浇地,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丘陵地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36
1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针对丘陵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化程度低,水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丘陵地区必须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丘陵地区工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理念,突出把握好“稳政策、增投资、夯基础、促改革、强管理、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全面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和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2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由于丘陵地区服务、娱乐等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较低,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该区域主要以农村为主,故基本不涉及城市发展用水战略。同时工业以传统行业为主,耗水量较大,在今后的规划发展中应当逐渐减少,因此,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宏观对策的重点是农业,农业用水战略: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农业。
2.1丘陵区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丘陵地区水资源供需实践表明,地区工农业、生活的发展过分依赖降水资源,使得用水保证程度低,难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由于地表水年际、年内变化大,供水没有保证,影响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这种情况在没有供水调蓄能力的丘陵地区影响更大。单一的依赖降水资源,使丘陵种植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该区域的种植业以抗旱树木业和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作物产量均不是很高,农民收入相对平原区较低。为巩固和提高区域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供水体系和高效用水体系。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修建集雨蓄水池等供水工程,进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提高山地供水保证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①加大雨水资源的开发力度。面对丘陵地区径流流量日益减少的实际情况,在丘陵地区应大力发展集雨蓄水工程,修建大型蓄水池,以解决当地人畜饮用水和生产发展用水。②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地下水资源可利用率。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釆利用是解决当地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由于丘陵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还具有较大开釆潜力,但是丘陵区域地下水资源埋藏深度远大于平原区,受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只有部分地下水源被开发利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条件进一步开采地下水资源,增加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量,改善丘陵地区有效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现状,缓解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成为丘陵地区水资源开源战略的主要措施和重要对策。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梯田蓄水农业。丘陵地区的缓坡地带(坡度小于15°地区)能够开发形成梯田,在北方地区基本种植树木,它们根系发达能够阻止水分流失,减少水土流失;而南方地区多种植水稻,这种作物根系可以集蓄、吸收降水为自身生长、发展和储备营养物质所用。总之,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梯田农业,可以减少水资源流失,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量,最终达到开源的目的。
2.2丘陵区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主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①农业种植结构: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适当减少小麦种植面积。②工业结构:合理调整丘陵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和低耗水行业,禁止高耗水产业的新建和扩建,努力减少区域内传统煤炭、机械、炼钢等局耗水行业。2)优化配置农业用水,以期达到节水目的。丘陵范围内建设骨干集雨蓄水工程、拦截地表径流和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缓解重点丘陵区域农业生产区的用水压力和牲畜用水。3)完善节水工程性措施。优先推进粮食主产区和严重缺水地区节水灌溉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同时考虑耕作地的栽培情况,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4)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3丘陵区水资源利用旳管理对策
1)完善和制定政策体系。丘陵地区应积极推进水利立法工作,各地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2)实行用水的宏观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宏观总量控制就是要根据水权分配的指导原则,从水源上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其分配要求是要低于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明确各用水单位能够利用的水量。3)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丘陵地区地块分散,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人们都是沿河谷取水、用水,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故丘陵地区需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明确农业节水工程设施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4)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丘陵地区经济条件较差,通信较不发达,农民思想相对落后,没有节水灌概的意识和自觉性,故应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广泛利用各种形式,让全民了解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水质供需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以上众多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保障其他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的顺利执行,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体系发挥其应有作用,可见管理对策是所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精神支柱。
3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3.1因地制宜地实施丘陵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也是用水浪费大户,必须釆取各种措施加快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的建设进程,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根据大部分丘陵地区实际情况,以节水、高效为目标,提出丘陵地区的高效用水模式。丘陵地区产业和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种植经济林、粮食作物、少量蔬菜,耕地面积规模均较小,仅稍大于山地地区,针对不同的作物考虑实施不同用水模式,使其适用于所有丘陵地区该种作物以后的种植发展。模式1:经济林+局部灌溉(涌泉灌、滴灌、地下滲灌)+梯田蓄水措施。模式2:粮食作物+长短畦结合,高低埂结合的田间工程+深耕蓄水+节水品种。
3.2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区域内人员素质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水利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区域范围内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日益突出。要以乡镇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区域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防汛抢险、抗旱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水利科技推广、灌溉实验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大规模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服务水平。
4结语
本文以丘陵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了研究我国丘陵区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模式和对策,对丘陵区域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丘陵区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了丘陵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涉及水资源持久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宏观对策、开源战略、节流对策、管理对策、综合技术体系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普遍性意义,适用于大部分同类型的地貌地区,方便了可持续利用方案的贯彻执行,可以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思想的实施,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并为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文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
[2]姜蓓蕾,耿雷华,徐彭波,等.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及管理模式演变趋势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0):66-69.
[3]贾竑骥,樊贵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摘要】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我国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保障全县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隆德县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的必要性,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隆德县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隆德县 节水农业 现状 对策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地带,地理位置在东经105°48′~106°15′,北纬35°21′-36°47′之间。东西宽41km,南北长47km,国土总面积985km2,人口密度184人/km2。全县共有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624个自然村,2009年总人口1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 万人,回族人口1.76万人。隆德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80307 万元,人均GDP4451元,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400万元,相当于宁夏平均水平的7%,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47.75万亩,农耕地总面积58.2万亩,灌区面积 11.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3.1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面积0.62亩。
全县属渭河水系,境内有唐家河、什字河、好水河、渝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七条支流自东向西分布,为典型的水资源输出区。全县水资源均来源于大气降水,无过境客水补给,多年平均降水量5.191亿m3,降水深486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842mm,水面年蒸发量8.29亿m3,为宁夏境内水面蒸发最少地区之一。全县属典型西北内陆干旱区,平均干旱指数为1.7。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214万m3,径流深73.2mm,地下水资源量4210万m3。
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决定了全县发展灌溉增加粮食产出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发展高效用水的节水农业,维持旱区粮食产量的稳定成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始终是全省面临的紧迫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任务来抓,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建设和应用。
近年来,节水农业技术在全县有了很大发展,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滴灌等开始推广应用,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避免了土壤无效蒸发,大大提高了农田水分的利用率。根据测定,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后,净灌溉定额可减少30%-40%,产量增加20%以上,节水增产效益极为显著。全县全省推行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该项技术从2008年示范667hm2,2009年推广1333hm2,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0667hm2。全县推广示范的特色农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抑制蒸发,保墒保水效果显著,其灌水量减少40%以上,产量可增加15% ~ 20%。节水农业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全县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全县水资源紧缺的战略选择
节水灌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节水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还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的情况十分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保障全县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发展节水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推行节水灌溉农业的过程,就是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建立面向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的节水型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行农业节水工作,也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实现适时适量灌溉,满足作物的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作物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节水农业,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系统的需要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对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农业节水改造,减少农业用水,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地区生态用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节水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水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全县节水灌溉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受群众思想认识的条件限制,地区之间很不平衡。经济条件较好,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的河谷川道区群众自筹资金能力强,投劳投资多,发展速度快,技术水平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经济条件较差,群众文化素质的山区拿不出足够的地方配套资金,投劳投资相对较少,发展速度较慢,尤其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使用方面差距更大。
2.节水设备和节灌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全县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备和产品及材料的生产单一、分散零乱,即使农民接受培训,也难以正确掌握各种技术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抑制了农民购买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其次全县的节水农业技术亟待发展,节水农业的产业支持体系和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不相适应,这已成为阻碍本县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3.节水农业研究与灌溉工程结合不紧密,没有(上接第80页)充分发挥效益。
目前,全县推广的节水农业技术大多数仍属低水平,而且在现实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节水农业设备和材料质量不稳定、性能较差、品种较少等。另外,全县的节水工程普遍规模较小,大多与周边灌溉工程共用同一水源,受供水条件的限制,这些小型节水工程无法按其特定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脱节,灌溉与农业脱节,节水效果不显著,有些工程节水设施很先进,但缺乏适宜的农业技术与之配套,农民享受不到节水的效益,主动节水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县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要实现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依托科技进步,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
1.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
在充分掌握全县农业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一致,共同推进。把发展节水灌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鼓励节水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对节水的积极性。
2.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在充分应用传统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全县旱区小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就地入渗、异地拦蓄利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根据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认识和经济基础情况,推广适宜的节水技术。在经济薄弱,劳动力富裕的乡镇区域可以推广沟灌、小畦灌、修梯田等技术;在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区域,可以推广膜上灌溉、滴灌、喷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3.加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基础研究,节约水资源,是实现隆德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广节水增效技术是全县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强农作物需水规律、灌溉用水定额、评价指标等基础研究工作和节水灌溉基础研究,特别是节水管理和节水经济的研究,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县城生活污水资源等的高效利用。在总结各地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应用推广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人员研究适合本县发展的各种节水灌溉设备设施,通过改进和创新,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积极寻求科研院所技术支持,配合设备生产企业搞好节水产品、设备的推广应用,加速节水灌溉设备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节水灌溉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的综合应用,将高效节水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新技术开发,为农业节水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同心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61-02
同心县位于宁夏山川结合部,属吴忠市所辖,全县总面积4596.49km2,耕地面积207万亩,全县辖13个乡(镇),总人口为39.1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33.51万人,占总人口的85.59%,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同心县水资源总量为2.42亿m3。由于我县属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暖湿空气影响小而短,受西北流来的干冷空气影响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76mm,多年平均蒸发量2325mm,是降雨量的8.4倍,多年平均径流深7.6mm。年降水总量为1.22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0.46亿m3,多为河床潜流及山泉流出量,地下水为0.35亿m3,境内大部分水资源的含氟量及矿化度较高,水质差,利用率低。全县年可利用的水量较少,仅为2.42亿m3,其中地表径流0.35亿m3,地下水0.17亿m3,客水1.90亿m3。同心县人均占有年径流量只有89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0,亩均占有年径流量5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64,属水资源奇缺地区之一 。
现年利用水量主要为农业用水及人畜饮水。境内年用水量为2.57亿m3,其中:生活用水0.10亿m3,农业用水2.28亿m3,工业用水和其它用水为0.19亿m3,有2.40亿m3农业及生活用水完全依靠调用我县境外黄河水解决。
1地下水
1.1 储量与分布
同心县地下水段有罗山地段、青龙山地段、韦州―下马关地段、清水河河谷平原区、窑山―张家塬地段、予旺洼地地段、小洪沟地段等,总储量为0.35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1为0.08亿m3,矿化度在1~3为0.09亿m3,矿化度在3~5为0.18亿m3),可开采量为0.17亿m3,现已开采0.11亿m3(以上水量含已划给中宁县的长沙河地段)。
1.2 利用现状
一是青龙山地段、韦州―下马关地段、清水河河谷平原区、窑山―张家塬地段、予旺洼地地段地下水埋深较深,且矿化度很高,无法利用。二是小洪沟地段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40万m3,主要用于县城3.36万人生活用水及部分工业用水,年供水为127.75万m3。三是罗山地段地下水, 2010年以前,主要用于解决下马关、韦州、预旺、马高庄、张家塬、田老庄等6乡镇7.33万人、2.20万头羊畜的饮水问题,年引水量为98.55万立方米,另外,在下马关镇的红城水和韦州镇的南滩发展井灌面积1.14万亩,年用水量为387.60万m3。后来考虑到罗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自治区决定停止开采地下水资源,以引黄河水替代。
1.3 开发利用前景
根据我县目前地下水储量和开采情况,小洪沟地段地下水总可开采量为440万m3,已开采量127.75万m3,占总量的29%,根据同心县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已建成的西部人饮工程,将小洪沟剩余地下水量,作为县城、河西、丁塘、王团、兴隆等乡镇保障水源。利用已建成的红寺堡四、五干渠,利用扬黄河水置换罗山地下水,用于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涵养水源。
2 地表水
2.1 河流
2.1.1 水量与分布
同心县境内有清水河和苦水河两条河流。清水河总流域面积14481km2,全长320km,年平均降雨量359mm,年径流量2.16亿m3。其中在我县境内流域面积为3300km2,长50km,年径流量0.36亿m3。水文特点是水量小、泥沙多、水质差、变化大。清水河流域苦水分布很广,从上游至下游水的矿化度逐渐增高。上游固原站为0.65g/L,中游韩府湾增至3.5g/L,到河口泉眼山则增至4.9g/L,利用率极低。
苦水河流域总面积5218km2,全长224km,年径流量0.13亿m3。其中苦水河在我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300km2,主沟道长30km,年径流量为0.10亿m3,矿化度6.9g/L,pH值9.0,由于水质差,无法利用。
2.1.2 利用现状
我县目前有固海、固海扩灌、盐环定和红寺堡四大扬水工程。这些工程以黄河水为水源,通过泵站扬水主要为农业生产和灌区群众生活提供用水。其中固海扬水工程已发展灌溉面积30万亩,年引水量为1.39亿m3,人、畜生活用水为175万m3,其余均为农业用水;固海扬水扩灌工程已发展灌溉面积10万亩(其中高效节灌面积5万亩),全年引水量为5000万m3;盐环定扬水工程现有灌溉面积0.88万亩,年引水量为3300万m3;红寺堡扬黄工程已发展高效节灌面积7万亩,年引水量为567万m3。四大扬水工程每年实际用水量为2.28亿m3,而国家分配给我县的用水量只有1.9亿m3,因此,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1.3 开发利用前景
同心县计划在今后十年时间,利用四大扬水工程为水源,通过更新改造灌溉工程、改变灌溉与生产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和进行水管体制改革等措施,在灌区大力发展节水、避灾、高效农业,统筹解决县域内水资源短缺性问题,在灌区农业用水不增加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水资源,完善农业与节水体系,保障我县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逐步形成与区域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完成粗放型灌溉农业向节水高效特色优势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根本转变。
2.2 降雨
2.2.1降雨量
同心县远离海洋,受暖湿空气影响小而短,受西北流来的干冷空气影响大,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降雨总量占全年的70%以上,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76mm,降雨总量为1.22亿m3,其中可利用水量为3212万m3。
2.2.2 利用现状
同心县平均年降雨总量为1.22亿m3,其中可利用水量为3212万m3。其中有725万m3靠水窖储存下来,用于山区群众及家畜的生产、生活用水,有2487万m3水零星的存在坝、水库、蓄水池中。并有2477万m3水作为地下水补给(其中矿化度小于1g/L有608万m3,矿化度1~3g/L有600万m3,矿化度3~5g/L有1269万m3)。由于我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保水保土能力差,大部分降水多以洪水形式汇流而出。
2.2.3 开发利用前景
要充分利用好宝贵的雨水资源,是解决我县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我县自然、地理条件,建议采用以下措施:第一,通过在流域内兴建水库、骨干坝、淤地坝和塘坝等工程有效拦蓄雨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第二,通过兴建水窖、集雨场、屋檐集水、蓄水池等小型水资源利用工程,有效收集雨水解决山区人畜用水。
【关键词】小河西水库灌区;节水改造;技术
1.前言
小河西水库灌区水毁恢复工程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开始建设。小河西水库灌区兴建于1958年,以小河西水库为灌溉地表水源,小河西水库灌区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中西部,距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25km,地理坐标是东经120°36′-120°43′,北纬44°23′-44°37′,灌区全长74km(其中:香山灌域54km,工农灌域20km),平均宽2km,总面积148km2(合22.2万亩),所辖服务范围香山镇六个村,鲁北镇四个村及香山农场两个村,灌区总耕地面积11万亩,播种面积8.4万亩。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5.0万亩,历史最高年度灌溉3.2万亩,最少年份1.1万亩,多年平均灌溉1.6万亩。
2.小河西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艰巨
根据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完成的小河西水库水毁恢复工程设计报告,规划灌溉面积2.3万亩,其中工农灌域2.0万亩,全部为旱田;香山灌域0.3万亩,全部为水田。水田灌溉保证率为75%,旱田灌溉保证率为50%。年可供水量为1160万立方米。小河西灌区兴建于1958年,以小河西水库为灌溉地表水源,该灌区经过40余年的运行,渠系建筑物出现了严重的破损现象。1998年8月8日的特大洪水使小河西水库的主坝决口,水库溢洪道、工农涵洞及香山涵洞被冲毁,水毁以后,水库原有的灌溉能力全部丧失,99年至2003年春旱,灌区人民群众用柴油机水泵从河道抽水解决春种灌溉用水问题。
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相继重建了水库香山涵洞及工农涵洞,恢复水库向灌区输水灌溉的功能。小河西灌区工农干渠下游的主要渠系建筑物建设年代久远,多为砌石及草木结构,经多年运行,都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并且在98洪水中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均损毁废弃,因此,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的成功实施后,为了能尽快发挥其原有的灌溉效益,解决下游灌区人民群众农田无法灌溉的难题,急需对小河西灌区水毁建筑物进行恢复重建。由于水源有限,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必须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小河西灌区面临干渠工程不够配套、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还面临灌溉水量不足的严峻问题。通过节水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总量的前提下,还要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周期长,综合性强,投入巨大,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既要立足于生产上已经得到验证的成套技术,同时应有必要的前瞻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标准,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增加灌区改造的科技含量、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
3.小河西灌区节水改造的技术问题
根据小河西灌区所处气候条件有显著差异,节水改造技术决策可归纳为下述几个主要方面:
3.1以可供水资源总量确定灌区规模
我国农业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不仅表现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小河西水库灌区垦殖率仅为50%左右,即灌区控制范围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各类荒地。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引起人们以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愿望,但往往忽视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造成上游开荒、下游弃耕,湖泊干涸,河道断流,绿州萎缩,自然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因此灌区改造必须正确把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立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灌区发展规模的技术原则。
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条件,一般而言,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而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小。但是,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又表现出明显的可变性,广义上讲开源、节流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当然这种提高是有限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超出安全限度意味着水资源的承载风险加大;超出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节流,也必然带来运行、管理上的风险。水资源承载能力还表现为相当大的弹性,例如超采浅层地下水的短期合理性与长期危害性是并存的。正确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弹性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超出限度则最终会影响农业生产。
在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提高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能不影响到生态环境用水,因此本地区应首先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也要同时从长远上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3.2 确定不同的灌溉标准
灌区通常采用单一灌溉设计保证率,例如有关规范规定的影响因素中,作物影响是以“作物组成”的形式出现的,并未明确同一灌区的不同作物可采用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传统上强调粮食生产有关,也与规划设计的粗放有关。灌区节水改造中如何正确选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不可能选择过高的灌溉标准,另一方面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又应该体现在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上。
小河西灌区建于50~70年代,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根据当时的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等因素确定的。80年代以来气候呈现逐年干旱的态势,河流年径流量明显减少,灌区的灌溉实际保证率并未达到设计保证率。例如工农灌域有65%的灌溉面积每年只能灌水1次,且远低于设计灌溉定额。因此,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首先不是体现为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而应该体现在恢复灌溉保证率上。
现在农业种植面临重大结构调整,即由目前以粮为主的“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三元结构,农业用水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和大多数经济作物因产值高、适用水肥条件好等原因,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而耐旱牧草和一般粮食作物则不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因此同一灌区应该针对作物要求确定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是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灌区经济的必然选择。
采用多种灌溉设计保证率给灌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带来技术上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应依水源条件不同而异。在单一水源条件下,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和实行作物区域种植、规模经营的方法解决,在多水源特别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条件下,应在供水保证率高的水源受益地区种植要求灌溉保证率高的作物。渠道也可以采用既适合大流量输水,也适合较小流量输水的形式。
3.3 合理开发和运用水资源,建设井渠结合灌区
灌区以小河西水库为主水源,但并未对区内全部水资源实行有效的统一管理。降雨形成的土壤水是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有效利用降水是提高农田水份生产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方向。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9.5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分布在6~9月份,站全年降水量的80%。属补充灌溉农业,对降水有较大的依赖性。据有关研究表明,本地区土壤水的资源量占降水资源量的60%~70%,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可达其全部耗水量的1/3,但土壤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开始在有效利用降水上做文章。但是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少雨,为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蓄水工程,集蓄雨水,降水不足时则少量利用渠水补足蓄水,形成了“渠引库蓄”的用水模式。这种用水模式大大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对该类灌区节水改造方向影响深远。
地下水是该灌区的重要水资源,在井渠结合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特别是水库冲毁之后,农民自发地打了部分机电井,为利用地下水打下了基础,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灌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增加可供水量,而且能控制耕地盐渍化,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便利的水利条件。西因为该地区降水少,浅层地下水主要靠灌溉补给;浅层地下水往往矿化度较高,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呈不均匀分布;灌区垦殖率低,灌区内各类荒地大量分布,潜水蒸发损失大,这些因素都给小河西灌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带来多方面的特殊性。实行井渠结合是小河西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
3.4以干渠防渗为重点
小河西水库灌区渠系复杂,渠线较长、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部分强风化岩层和含砾砂壤土层,输水损失大,以渠道防渗作为节水改造主要措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渠道防渗耗资巨大,而且还存在冻涨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选择渠道防渗措施是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技术决策。干渠与田间渠道比较有以下特点:①干渠一般按续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长;田间渠道一般按轮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短。②各级渠道的合计设计流量,田间渠道一般为骨干渠道的几倍至十几倍,即一级田间渠道的合计断面远大于一级干渠的合计断面。③比较单条渠道长度,干渠较田间渠道要大得多,但比较单位灌溉面积的渠道长度,结果正好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干渠输水损失水量一般大于田间渠道输水损失水量,干渠防渗亩均费用一般小于田间渠道防渗亩均费用。因此,从投入的有效性考虑,灌区的渠道防渗应以干渠为重点。
渠道的功能主要是输水、配水,同时还要求不冲、不淤,尽可能减少洇渗对周围农田的影响,缩短行水时间,保证行水安全等。从这些要求上看,干渠防渗也应优先于田间渠道防渗。井渠结合灌区,渠道通常都有引水补源的作用,因此田间渠道除确有必要的渠段外,一般不宜采取防渗措施。根据以上的特点,小河西灌区干渠采取钢筋混凝土防渗是比较经济合理的。
3.5 农艺措施是充分发挥节水改造效益的关键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农艺措施主要是:①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坡地整治措施,②以秸秆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措施,③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保墒措施,④以平衡施肥和施用抗旱剂为重点的化学调控措施,⑤以选用抗旱品种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措施,⑥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措施等等。灌区节水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应在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中明确农艺措施的重要作用,也应对农艺措施的筛选和配套提出指导性要求。
4.小河西水库灌区节水改造的几项关键技术和措施
根据小河西灌区的具体条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对节水改造技术有如下几点需求:
4.1 灌区水循环的模拟和评价技术
灌区引水量的减少以及渠道防渗等节水措施的广泛采用将影响灌区水循环,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将发生显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土壤盐分运动以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的生态耗水。如何依据节水改造实施前后条件的变化比较准确地推演未来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对这项技术的基本要求。
4.2 渠道防冻涨措施
由于冬季气候寒冷,防渗渠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冻涨问题,特别是干渠沿线的地下水位有时甚至高于渠底,致使冻涨量过大。国内外渠道防冻涨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不少,技术上没有大的障碍,问题在于防冻涨措施的有效性往往和建设费用、运行费用成正比,对于我们这样经济落后地区尚难以承受。灌区渠道防冻涨问题不宜单纯依靠防冻涨措施解决,应提倡针对渠段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措施解决。例如,干渠两侧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质也较好,可以沿渠布设机井(或埋设水平排水管),将地下水提入渠中,一方面增加了可供水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骨干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减轻冻涨威胁,比单纯排水的经济性好。
4.3 高标准平整土地技术
高标准平整土地是提高灌区田间水利用率的基础性工作,现在主要用人工和推土机结合进行土地平整,但是精度不高,耕地大平小不平,致使灌水仍不够均匀,灌水定额过大。目前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是划小畦块,缩短沟长,但不利于农机作业。国外采用激光平地,保证灌溉效率。但是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近期我们还不可能采用激光技术平整土地,可以在继续采用人工和推土机的同时,瞄准先进的激光技术,一旦实际成熟则立刻采用。也可以向有关科研部门提供实验基地,与科研部门进行合作,实验成功马上申请大面积推广。
4.4 非充分灌溉技术
非充分灌溉缺水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的必然选择,但如前所述,由于农艺节水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界限已发生明显变化。故这里所讲的非充分灌溉,应该是在较好农艺节水措施条件下进行的灌溉。普遍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关键在于需要对灌溉系统功能重新定位,对灌区运行调度也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如果按照目前的工程条件和调度能力,作物水分的“短期亏缺”很可能成为“永久亏缺”。给农民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
4.5 灌排结合,控制耕地盐渍化
小河西灌区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以及排水工程不配套等原因,开灌后不同程度存在盐渍化问题,因此必要的排水配套措施应该是这次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解决岩渍化问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灌排结合,井渠结合,放弃原有的重灌轻排思想,在加强灌溉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排水措施。从田间排水开始,合理布设排水沟渠,使排水通畅。还要注意观察,随时发现和解决排水中的问题,严格控制耕地的岩渍化问题。
4.6 灌区分析评价技术
灌区分析评价包括二方面的目的:一是对现状灌排设施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二是根据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变化趋势,提出灌区节水改造的目标、标准、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经济技术指标、管理体制等等。灌区分析评价是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性研究工作,但目前这项工作非常薄弱,仍停留在常规现场调查的水平上。
5. 结束语
小河西水库灌区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工程设施老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重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势在必行。当地政府和群众已经认识到了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进行节水改造时应该认识到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干部群众对节水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扎鲁特旗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设报告.
[2]扎鲁特旗小河西水库灌区水毁恢复工程规划报告.
关键词:用水户;灌溉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t was effect by climate factors,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increas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region is difficult, therefore,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for my area agricultu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water users participatory irrig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water; irrigation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275
引言:
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当今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灌溉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和潮流,具有成熟的经验。建立一种全新的供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有很强的政策性,同时涉及到利益调整;不仅关系到水管单位职工的利益,同时与用水户有着紧密的关联。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种灌溉管理制度的变迁。在灌区未来发展中,应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改革来保障改造的成果和灌区的持续发展。结合灌区具体实际,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实践,积极探索不同地域特色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模式。
1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概念及作用
1.1概念
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对现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改革, 从目前的行政事业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用水户协会通过政府或水管单位授权, 将工程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职能交给协会, 实行民主管理。它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具体组织形式,是 村民自治的具体体现, 其实质是民主管理, 广泛监督。协会与灌溉管理机构签订协议, 确定双方的权利和职责。用水户协会在代表用水户利益、参与灌溉管理及民主监督等方面颇具特色。实行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的运行模式, 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 有利于渠道的维修管理、有利于发挥农民建设水的积极性; 搞好放水秩序, 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1.2作用
1.2.1推进节水技术应用
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素。灌区在乡村的灌溉管理模式过去几乎是由乡镇统一负责,这种管理方式在实际运行中极易出现水资源浪费现 象。采取用水户参与式管理的方式可以号召广大农民群众对用水进行有效管理,起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1.2.2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对于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把工程交与用水户管理,就能把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工程在良性状态下运行。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设施,因而灌溉管理的性质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这些客观因素也决定应使用水户参与水管理的模 式。
1.2.3建设基层民主政治
在我国实施用水户参与式管理需要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方式来实现,这就能够将农民的意愿表达出来,体现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不但促进了农村的自治民主管理,也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2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配水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
灌区用水基本上还是大锅水,将用水量平均分摊到各乡镇,各乡镇再按人口地亩分摊到户,群众节水意识不强,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2用水户协会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大多数农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加之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用水户协会从主席到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急需培训提高。内容包括:法制教育、灌溉业务培训、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的教育等。今后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培训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协会人员素质。
2.3用水协会运作资金不足
用水户协会维持系统运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灌溉服务费、会员自愿出资、政府资助、开展以水利为依托的综合经营活动的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通常主要来源是灌溉服务费。灌溉服务费结构按种植实际输水量计算,或以灌溉面积和灌水次数折合计算。灌溉服务费一般占总生产成本的3%~10%,存在征收服务费资金不足,根本原因是由于目前农民增产不增收,系统控制区灌溉农业的生产率低下,而且与农田面积小、生产经济价值低的农作物、农业政策亟需调整、贫乏的自然资源基础以及不适宜的农业支持服务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从解决农业部门的根本问题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
2.4工程管理养护配套政策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相当多的现有工程设施完好程度低,影响了用水户协会的运行。所有的灌排系统都需要定期维修和现代化改造,其投资通常都超出了用水户协会能承担的财力和技术范围。目前系统修复带来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关于修复责任缺乏清楚而持续稳定的政策约束。用水户协会倾向于推迟所需的修复,希望乡村政府能采取修复措施和承担责任,通常发生的养护只有供水前的所用渠道并不彻底的清淤。另一个问题是修复费用分摊方式不清晰。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距取水点远近的差距,共用渠道部分的分摊存在问题更为突出。今后要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加大对灌溉工程的投入,尽快配套完善灌溉工程。
3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问题对策
3.1制定政策,鼓励发展
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更详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实施意见或办法,制定扶持政策,尤其在节水灌溉、农村供水工程项目上,对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好的地方,给予适当的倾斜。
3.2规范运作行为,完善制度建设
对协会内部制度需要加强建设,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在按程序规范运行的过程中,让用水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确保水费的收取顺利运行,同时,对于监督和考核制度也要有所改革,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保护农民利益,使协会运作民主公开有效规范。
3.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协会管理能力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协会的指导与监督。在发展农田水利灌溉的用水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不定期的对协会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如: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等等,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能力增强。
3.4搞好宣传,提高认识
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灌区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涉及面广,包含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层面,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部门以及用水户自身全方面了解、开展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稳步推进。
3.5加大田间工程配套投入
为了给用水户协会提供最基本的工程条件,灌区要进行大规模的田间工程配套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灌区或者通过用水 户自筹难以实现。因此,就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特别是要结合目前的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搞好骨干工程节水改造的同时,拿出适当资金做好支渠以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为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提供良好的工程基础。
4结语
用水户协会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参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