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代艺术设计与设计师的素质
杰出艺术设计师应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养,即知识的素养和创意的能力。知识的素养包括设计专业的知识、视觉艺术的素养,还有科技、消费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创意的能力是指具有敏锐地把握当下流行的元素,并将各种信息加以艺术综合和创造的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意活动,其不同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之处就在于创意性。创意性首先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个人观念,其次是在艺术设计产品中彰显出设计者独特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飞利浦(中国香港)设计公司创意总监肖恩•休斯曾说过,其设计哲学就是,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消费者、商业本身和工业科技这三大市场支柱,就不能生产出有意义的新产品。而对着三大支柱的综合考虑,如果不能增强产品结构的创新性,就会阻碍它的创新性。为了设计出有意义而又实用的产品,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并应对这些分散因素所带来的挑战。
要应对挑战,就必须进行创新,即对设计者所面对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产品结构的作品。因此当代杰出艺术设计师,仅仅具有纯粹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谙熟当代艺术设计语境的素质以及综合创造的能力。当今是信息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是互融、交互的时代。艺术如此,艺术设计同样如此。正如新媒体艺术家阿斯科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走向融合的艺术,其反映和建设在现实中的融合的文化。融合思想的应用具有独特和积极的影响。它加速了技术智力的进化、消灭正统思想、挑战代表性、打破教条、直面唯物主义、要求参与、杂交身份、舒缓社会交往并重新排列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杰出的当代艺术设计师应适应当下融合时代的要求,将综合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加以重组,进而进一步创意,是为综合创意的能力,这就是当代艺术设计师所具有的素质。如何应对培养和提高未来艺术设计师素质的挑战,是每个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围绕着当代艺术设计特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的基本素养,着眼于培养对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或可以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产生设计大师的必由之路。
(二)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
开设不同课程,给学生建立了学习和掌握不同知识信息的平台。就美术欣赏课程而言,它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形式、观念、艺术思潮、社会、美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是艺术设计师具有的基本素养。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多种信息的组合体,这些信息包含着艺术家的观念、审美以及创作定式,同时还打上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注重对美术作品的信息解读,尤其强调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强调个人性情的陶冶,即便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包括近期出版的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欣赏的教材)也强调美术欣赏最后的共鸣,教学方法是着力于知识的把握、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解读、形式和技巧及表现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传授,是一种“述”的表达模式,是一种由作品到作品的解说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充其量只是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当前这个强调艺术创新的时代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师对于艺术设计基本素养和创新的要求。
对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构建不同于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所谓“作”,即做、创造,即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重组信息、如何建立再创造的观念和方法。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将美术作品中所含的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并将自己的认识融入到美术作品中,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于这件美术作品的全新的艺术信息,即新的形式和评价,这种新的形式与评价是能与艺术设计建构起某种关联关系。学生能通过这种关联,将这个新的艺术形式和评价应用于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停留于“述”的层面上,不是仅仅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而是在“作”的层面上,这种“作”的方式就是重组与再创造,即对信息的重组和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是思想行为的方式,其教学方式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独立分析、解构的行为观念,养成重新组合艺术、观念、社会等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观点和方式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的主要要素是图像形式和媒材,这也是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要素。如果说纯艺术强调个体的主观表现,那么艺术设计更强调实用的原则。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观点是强调行为的观念,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自我创造的观念,具体到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将重组的艺术的信息,并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团队合作来解决如何将思考合议的结果,应用到他们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解构、比较、综合艺术的信息
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发展的思想,以及创造包含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解构,即对不同作品中点、线、面、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找出其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是比较,将作品包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艺术信息的关联性与延伸性,寻找反映这些信息的目的性。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构和比较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图像的形式和观念,理解艺术大师是如何综合艺术的信息。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曾研究过塞尚等大师的绘画,通过解构毕加索的作品,以及对比其他大师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毕加索修长人物的造型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不仅是改变人们艺术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式,而且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诠释艺术。毕加索几何化表现方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毕加索同样也吸收了黑人艺术的元素,他的艺术是在分析解构他人艺术信息的基础上,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进行了重组与再创造。美术欣赏教学中将各名家作品中所涵盖的信息加以比较,正如在欣赏毕加索的艺术时,可以将他与格列柯、塞尚等大师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找到艺术大师分析、综合信息的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重构艺术信息做好准备。
(二)重新建构艺术的信息,结合现代艺术观念,激发设计的灵感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解构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空间等关系,其次是联想与重组。当一幅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观众需要融入其中,了解作品的建构,究其原因,延伸艺术作品的意义,从中寻找出可能激发学生设计创意的灵感,将零散的、不规整的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引入到艺术设计中的方法是现代艺术设计大师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西摩•切瓦斯特、冈特•兰堡还是福田繁雄,无不是将艺术信息、现代艺术观念加以综合与创造,进而成就自己的设计风格。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贵在对信息的综合与创造。现代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都给予人们许多启发,激发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通过描绘漩涡、循环、联系,以及色彩和线条的融合来模仿连接性,也为现代绘画带来了更高吸引力的网络世界中的形象。
波洛克是第一个将牢牢固定在画框中的画从艺术馆的墙上摘下来的人,他开始关注的是大地艺术,为行动和交互提供场所,为全面的观察方式、想象和构筑奠定基础,并形成全新的艺术美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数字空间中的主要继承人和受益人。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对艺术设计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插图和版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时代已经打破了唯艺术至上的神秘光环,人人皆是艺术家,生活为艺术提供了所有的一切,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启发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分析艺术现象、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可以清晰地显现出艺术作品与艺术设计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分析综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对当代艺术观念有深层的认识,能够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艺术设计的灵感。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建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应围绕创造力的培养而设置。这种创造力是能创造出新的图像形式、观念的能力,对学生在设计专业实践中起到引导作用。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进过分析、综合、重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塞尚,他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之父,就在于他对以鲁本斯、德拉克罗瓦,以及威尼斯画派、巴洛克风格绘画,还有印象派的绘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挥其色彩的敏锐感,将分散于各派的形式、用色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延伸其中的艺术意义,构成了其独具个性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日本设计师谷口广树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时说:“大学时,我选择了造型设计的研究室,而不是可以直接学习平面设计的研究室。我们学过漆艺和型染,也学书法、铜版书和网板书(绢印)等课程。当时学习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成了我拓展表现领域的杀手锏。此外也受教于当时的新锐画家有元利夫先生,通过云繝彩色习得日本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有元利夫作品的方法论,而我在感受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创意的灵感来自主客观的契合,这些契合是在艺术设计方面为有意识和有行为的人准备的。有了创意的灵感,即可为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结语
论文摘要:当前多媒体作为强有力的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教学第一线。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并就艺术设计教学在多媒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共同的见解和对策。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1、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想有效地教授一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应该是放在首要的任务。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多媒体中的形、色、声是一种控制兴趣的工具。只要把兴趣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就能产生求知欲。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多媒体能有目的地创设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根据我专业课程开课情况,比如讲授如《中外建筑史》、《室内设计概论》等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授课。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与文字的穿插,学生听起课来不觉乏味,看起屏幕来也不至于视觉疲劳。
2、对所学知识认识直观,理解深刻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些是在生活中取得的,有些是在学习中积累的,但大量的则需要教师在课堂卜演示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的。
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展台在展示区的重要性,以及展台与所要展出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系列不同色彩的展台与所要展出物品的组合,让每对组合有充分的对比关系,如冷暖感觉、华丽与朴实感觉、积极与消极感觉,这些心理感觉会很迅速直观地通过屏幕呈现在学生眼帘,教师不用多说,学生们已经在画面中明白和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展台与所要展出物品的组合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又如《家居设计》课程中,家居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设计特点是教学的重心,也是难点。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完全接触设计类课程,所以很难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做设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讲台上拿着讲稿枯燥地向学生讲授各个知识点,学生既不可能简单的从老师语言中去体会,也不可能仅仅从几张有限的书本范例中来领悟。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在PowerPoint软件中先将收集好的图片结合文字给学生讲解,然后再切换到Auto CAD或者其他绘图软件中进行实例构成的演示。由于电脑演示的快捷与方便,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学生也很快就理解了重点教学内容。
3、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课后巩固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速度,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比如在教学《餐饮空间设计》这门课程时,在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作业,让学生在人机结合与主动学习中既发挥白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提高r学习效率,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为了更好地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方便性、高效性,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学为前提,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活泼而宽泛、频繁地使用。2)艺术设计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更是如此。
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够配合教师将授课内容生动的阐释授课目标,并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绝不是说只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像放电影一样,一闪即过,没有特别突出知识点,而老师的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卜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没有给于学生思想形成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脉络的展现。而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则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共同完成,而非机械的完成,这也正符合所说的“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建逻辑关系规则库”。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的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 数字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开发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生活中电子、网络、智能产品的日常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数字教学课件也在各个院校中被广泛利用起来。多媒体课件如今已经占据了课堂教学主角的位置,使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授过程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多面地感受所学内容,赋予课程更多的画面感和立体感,并且还可以在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非常实用、高效。这种新颖的现代教学方式,为高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种新时代、新思想的灵动体验,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与学生所认可。
一、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显著优势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类不同的信息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这是一种将图形、图像、文字、数据、影像、音像等不同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再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整合和处理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系统操作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多媒体课件的科技性便决定了其明显不同于以往传统课堂的机械性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艺术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和立体,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神经,让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创意。对于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多信息的全方位展示有利于综合设计思维的培养与养成。这种教学模式看似以教授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为目的,实则是通过渲染气氛来调剂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不会使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中忽略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且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循序渐进地消化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二)突出教学重点
在现今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无疑已经占据主流,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对视觉感受的需求也较高。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结合具体案例给学生观看参考图片时就会遇到信息量不够、书本过于陈旧等问题。而多媒体课件这种结合了画面、文字、色彩和音效的教学形式摒弃了传统的各色粉笔,避免教师繁重的实物展示工作,更加便利、直接的在课堂中演示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案例分析更加直观、立体,教学难点一目了然,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教师对课件内容可以随时添加与修改,丰富课件信息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缔结师生互动的桥梁
课堂中,往往学生最怕的是教师提问,教师最怕的是学生“冷场”。而对于艺术设计这一类注重实践教学的专业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课堂问题,学生在直观感受的驱使下可以产生更多的疑问,同时可以展示学生自己的课堂作品,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这种积极思考、积极发问、积极解决问题的轻松课堂气氛,替代了传统课堂沉闷的说教模式。可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一)设计思路
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严格以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的理解思维为切入角度,在课件的设计上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图片的时效性及与知识点的呼应性。注意表现形式的新颖、别致,充分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方便学生学习记忆以及参考的教学目的。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建议设计者堆砌过于庞杂的文字,主体应以大量实际图片案例为主,且字体的风格与字体的大小更应该根据图片需要进行调整。在课件中不便直接赘述的内容可以附加相应网络连接以便于查阅。当然,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丰富的短片、可爱的动画以及震撼的音效都是增强学生兴趣的必须内容,这也有效适应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行为记忆等不同记忆类型的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图文设计
由于一般多媒体课件都需要被投影到大屏幕上,因此若想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字体的类型与字体大小的选取方面至关重要。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字体选择不仅需要清晰,更要美观,与整个课件设计风格相统一。但是字体的类型并不需要使用过多,这样并不利于学生记忆,并且更加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觉。此外,图片的展示需要相对独立,图片可以单幅展示,不需要过多文字的添加,主要以教师口述介绍与解释为主,这样学生不受其他元素的视觉干扰,思想自然更加集中。
(三)色彩设计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色彩的搭配设计尤为重要。视觉的第一感知就是色彩,色彩可以影响整个课件的风格与最终展示效果,所以多媒体课件想要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套恰如其分的配色方案必不可缺少。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极高,对于教育者而言,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已不仅仅是对知识教授的形式改革,更要通过课堂感受,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感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颜色搭配,学生在学习中就对教师精心的色彩设计有所体会,并慢慢消化和吸收,达到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四)编排设计
以完美的艺术感官形式表达出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实现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如果说此时的课件是一件经过设计师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那么不同形式的编版就是其艺术框架。这里所谓的编排,并不是简单的平面排版或幻灯片制作,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结合内容的逻辑关系,相应融入图像、动画、音效、字幕等特殊效果,是更加灵活生动的表现手段。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形象、具象的趣味呈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开展设计工作。
三、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与应用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中讲授与操作的统一
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时需要注意课件展示的速度,在课件展示中注意授课进度,以便达到教学目的。并且要充分将课程的讲授与课件的操作相结合,及时调整、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随时关注学生对课件的反应反馈,把握课堂的节奏。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媒体教学为媒介,在由师生共同创建的教学氛围中进行的平等、和谐的启发式互动的教学行为。这种以多媒体课件为课堂主要角色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和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走上了主动的求学。通过对课件的充分开发与设计,并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多方面内容整合的前提下,教师不仅可以亲自操作,更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完善课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把丰富的思维创造力和激荡于心的创作激情变幻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堂越来越受到师生欢迎,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在衡量着院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方面的即时水平,所以多媒体课件自然而然成为影响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绝不是教育者单方面设计的课堂硬性流程,而是真正可以体现课堂教学重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得在其中的教学过程。优质的艺术设计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该更加注重课件的设计感,将教学者对设计的理解融入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以挖掘设计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实际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积极性为重心,在多媒体的应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妍,刘超.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思考[J].大众科技,2004(8).
[2]黄满忠.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构建“两课”教学新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
[3]李熙明.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探索与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4).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5]徐江.关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美国新品格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8-02
目前,美国社会主流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新品格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对培养美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做出了巨大贡献。探讨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及其培养方式,对突破我国目前价值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困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
价值教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作为古代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品格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品格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训练来养成。这一强调后天“实践智慧”的思想为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后,工业社会逐步取代城邦社会,美国传统品格教育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区环境,渐渐走向衰弱,适应时展的进步主义道德教育兴起。但该教育所倡导的道德相对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给美国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美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失去对“何谓有价值”问题的道德共识,陷入道德虚无主义,并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恶劣情形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品格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回归,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潮,即为新品格教育。
新品格教育一方面批判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标准的模糊界定模式,为公民提供主流的价值评判理念,另一方面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强调对价值观进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这一价值判断标准的突出特点是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美德,而要求根据时代的特殊要求和现实的情境需要采取符合理性的价值观。这表明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其关键不在于美德的内容,而在于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相应的行为。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1.采取显性与隐性互动的价值观培养模式,而且隐性模式的约束力更强
一方面,针对美国青少年没有标准价值观的缺陷,美国一些州实行具有代表性的品格教育课程计划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加深对关心、责任等价值理念的理解和体验。
另一方面,美国也有许多学校不开设正式课程,而采取非正式课程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种隐性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其他非道德课程中进行价值传播,其核心观念是让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道德实践,培育价值观学习社群。二是在学校和社会上营造能促进价值观发展的环境。在学校内部,通过可视性或非可视性事物来反复提醒和强调核心价值,为形成潜在的价值观影响力提供环境支持。在社会上,通过舆论宣传和公益机构的构建,与学校形成一致性的教育环境,强化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功能。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体验和养成核心价值观。这些隐性教育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墨菲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这种方式给予较高肯定[1] 。
2.实行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模式,让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核心价值和美德
家长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起到直接作用,因此,美国的家、校联系十分紧密。在家校协作中,学校扮演着推动者角色,采用许多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在具体操作上,许多学校设立学生顾问职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解决心理、情感以及学业等问题的专业意见,或开设提高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10个小学联合开展家长培训计划,每周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教授家长教育学生的技能,这种“家长工作坊”的方式让参与者能更好地承担培养下一代的责 任[1]。此外,学校还采取建立家长咨询委员会、邀请家长成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等各种方式促进家校协作一体化。
社区亦成为学校实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美国学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与社区合作。一种是推行社区组织模式的教育,其特点是构成成员众多,包括商业界、地方政府和宗教组织等,影响力较大。在这种组织模式中,社区家长服务机构的作用非常突出。该机构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家长教育课程,在课余不断提升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质量。另一种是社区服务计划,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直接成为服务计划的主体,学生通常能愉快轻松地掌握核心价值观,因此该方式在美国备受欢迎,该计划参与学生的数量和学生参加服务活动的百分比已成为目前衡量学生价值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3.实行“交互式主体”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价值选择的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任何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传统品格教育偏重家校的作用,学生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受到压制。新品格教育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增强能动性的个体,尊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既引导他们掌握核心价值观,也丰富他们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真正理解和应用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模式上,美国并不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在家、校和社会一体化中进行。这种“整体”模式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品格发展的主场所。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自由讨论各自的见解;课外,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协会、学会或俱乐部,在活动中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青少年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包括维护社会安全、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在图书馆、医院等地方做义工等。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协作,学生个体锻炼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体验到自身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起来体系宏大,但其内容很具体,隐含在我们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要更好地让这些目标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就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实现。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成功范式无疑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1.加强隐性约束力,使人们能够自觉自愿地贯彻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一般是在学校或单位直接宣传教育,或采取德育课程进行教育。这些模式过于直接,不易让人接受。借鉴美国新品格教育的隐性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现代陌生人社会生活碎片化的德育环境,我国可仿效美国构建学校道德社群,以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先在具体课程中渗透这些价值观,使这些核心理念成为一种群体意识。一旦确立了这种社群意识,它便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强大效力,为构建社群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特别是不应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我国学校在可视性环境的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但非可视性环境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应制定规则,开展活动,大力营造非可视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信任中接受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会德育环境是需要重点建设的部分。目前我国社会媒介盈利性特征太突出,德育宣传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控制和管理,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导向。此外,要加强建设公益性的图书馆、文化馆等,让学生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得到更多有益环境的熏陶。
2.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
目前,我国在建构价值体系时主要依赖学校进行,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却较少关注,导致出现“5+2=0”的不良效果。因此,要使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必须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一方面,应改变家庭在德育上的“亚群体”地位,使其与学校积极配合,成为架构道德社群的重要力量。其参与方式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提高家长对学校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应注意,家长力量的整合其关键不在家长自身,而在于学校的积极准备和沟通。要真正使家长角色融入校园,仅靠平时的简单联系远远不够,可以仿照美国在校园设立家长工作坊,与家长充分沟通,并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的监督能力。
另一方面,引入“社区”的全新理念,扩大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建设队伍,其具体实施途径可联系我国国情采取中式的社区组织模式或服务计划。具体而言,我国可采取“社区入学校”、“学校入社区”以及社区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纽带三种方式。“社区入学校”是让社会的不同群体加入校园德育行列,根据学校需要为青少年提供相应服务;“学校入社区”是指学校与社会的各种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实践场所,共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社区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纽带是指社区以各种方式主动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义务服务,成为加强家校联系的桥梁。
3.改变学生在价值观培育上的客体地位,使之拥有更多自
我国德育从2001年已有改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和“双主体”德育观,为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德育方法有较大改进,抛弃过去教师单方灌输的呆板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国的德育方法较局限于课堂教学,这显然不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让其主动掌握价值观体系,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比如在选修课上不应盲目追求考试科目的训练,应让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在丰富的科技文化海洋中提高自身价值观素养等。
在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开拓更多的领域为学生主体角色的培养提供舞台。比如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如体育馆、图书馆及各种协会等。但家庭和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一些偶尔进行的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衡量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标准。我们应参照美国的做法,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并提升这些活动在衡量学生品德方面的比重。只有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贯彻价值观,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并积极履行它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业界人士寄希望于,技术是医治医疗这个失灵体系的药方。毋庸置疑,社交媒体的问世与发展为医患沟通,甚至卫生系统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了丰富契机。梅奥诊所从2005年开始进入社交媒体圈,2010年成立社交媒体中心,鼓励医务人员在Facebook、Linkedln、Twitter和YouTube上建立广泛沟通渠道,再次成就全球医疗行业社交媒体典范。
然而,信息技术远未像颠覆其他领域(如购物)那般,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革命性建树。
个中缘由繁多,其中就有部分医疗机构因担心法律责任、隐私问题而持观望态度现象。印度医疗风险研究所首席执行官Michael J.Sacopulos梳理出四大法律风险与规避对策。
第一,《医疗保险携行和责任法》(HIPAA)面前人人平等。
今年6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成为被告人,主要源于属下员工被指控行为不端。具体讼诉理由为,一位女性患者的前男友两位中心工作人员在Facebook上传患者的病历截图,患者的名字、诊断、治疗信息清晰了然。更为糟糕的是,截图泄露患者感染梅毒,页面竟被命名为“TeamNo Hoes”(hoes为俚语,暗讽作风不正的女性)。此贴被广泛转发,患者惨遭人身攻击。
这仅是医疗保健机构责任危险增加的一个现实剪影,也无疑成为社交媒体巨大利益光环背后若隐若现的阴霾。
建议:医疗机构需全员培训隐私问题,提升对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对于医生和医疗机构管理者而言,HIPAA条例并不过时。
第二,在线医生评论可能陷入法律危机。
当前,众多网站可以提供医生、医疗机构的评价和排名讯息,诸如针对医疗保健领域的RateMDs,混杂医生、水暖工和汽车机修师的安吉榜单。它们吸引了潜在患者人群的极大关注。皮尤互联网研究项目报告,三成互联网用户曾咨询在线评论或医疗机构/临床治疗排名。在线评论和排名榜的公众利益效应逐渐成为医疗领域的新关注点。
如今,网络上充斥着海量不确切的、伤人的,甚至无良的患者评沦和排名信息。有些医生意图通过对这些令人反感的评沦或排名回应以“澄清问题”,但稍有不慎,往往引火烧身,令自身陷入纠纷漩涡。
建议:切忌介入社交媒体的患者讨论话题。无论身处何种形式的评论网站,谨防在线具体解决患者投诉。即使患者评论采取匿名形式,医生实践与经营管理公司Jeff Segal提醒临床医生仍应避而远之。
第三,网络图帖同样拥有版权。
在医疗实践环境中,医务工作者及家人坐拥网页设计公司、创建医生网站的案例比比皆是。人们似乎习惯于登陆互联网并随处扒图粉饰自家网页。
总部位于西雅图的Lane Powell法律事务所首席知识产权律师GregWesner义正言辞,“通常情况下,网络上的每个图像都有所谓版权。”在法律层面,将未加授权的网络图片据为己用,将被贴上“侵权人”标签,视同偷窃,并很可能为之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
建议:除非确切知晓版权归属,否则无须在互联网黏贴任何图像或照片。近年来,相关法律定责领域进展颇快。图像版权所有者可以定期电子扫描搜寻网络使用状况,必要时提出侵权索赔。
第四,社交媒体或搅乱人事聘用管理。
社交媒体应用责任并非止步于贴帖行为结束之时。某些情况下,社交媒体网站的评论可以令人麻烦缠身。
医疗结构雇用新员工时,“很多人只是简单地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求职者信息,”劳动就业律师Amy Loggins直言,它们对雇主而言毫无价值。她进一步强调,《公平信用报告法》为雇主处理工作申请、解聘离职等问题提供了必须遵循的精确步骤流程,均需要基于背景核查。求职面试时,鲜有人问询等隐私信息,但在社交媒体搜索中历历在目。
很多人仍然对社交媒体抱持怀疑的态度,有些人宣称社交媒体根本无法测量,很难找到合适的标准和衡量方法,因此看起来很难说一项战略真正起作用了。当然,首席市场官们和管理层希望看到真正的数字。
你会为你的宠物狗计算投资回报率吗?你们为你买的衣服计算投资回报率吗?事实是每个提供价值的事物都有投资回报率,只不过有些时候投资回报率不明显。但是,根据2011年对社交媒体营销从业人员的一份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计算投资回报率非常紧要。因为他们:
65%的人提到需要提高有效性;59%的热提到需要提高与其他市场营销手段的融合度;48%的人提到有汇报量化效果的压力39%的人有了社交媒体预算或该预算还会增加22%的人提到正确的测量工具已经就位了。因此,即使已经有了计算社交媒体投资回报率的办法,即使市场人已经感觉到了拿到这些数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品牌在不知道投资回报率数据的情况下就做社交媒体营销了呢?一个可能的线索是社交媒体背后有驱动力,新技术的早期采用以及商业革新,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详细的投资回报率分析。当所有人参与进来,当所有事情都慢慢成熟了,于是对社交媒体测算投资回报率也就提上日程了,可以说是边学边干。
那么,要计算社交媒体的投资回报率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当然,首先测量方法必须要确定,而这要符合你公司的情况。这也许是对于社交媒体测量些什么以及如何测量的问题,目前没有统一的大案的部分原因。因为目的、目标和关键指标对每个部门,每个公司都不一样。
在确定这些钱,有必要确定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答案仅仅是“我们的公司建议我们做”,或“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这样做”,那么我建议你更深层次地考虑这个问题。
典型的社交媒体营销的商业目标包括:
通过对社交媒体的监测,发现顾客和潜在顾客是如何谈论你的公司的;收集竞争对手信息;与顾客和潜在顾客在线互动;通过分享内容来建立思想领先者的地位;使社会化媒体渠道的内容和信息的触达面最大化;支持已有的销售和市场攻势;支持员工招聘和留住既有员工的努力;打造一个顾客社区来提供支持和推广是的,所有这些都涉及数据收集和测量,但仍然——这些都不是投资回报率,要得到投资回报率,这些因素都需要被转换成商业利益——一个可以跟踪的数据和可以作为结果的数据的组合。这些数据可能与社交媒体并不直接相关,例如总的销售额,要求试驾的次数,注册数,等等。由于需要做对比,因此需要得到在做社交媒体营销之前和之后的数字。
谈点实际操作的事,下面是计算投资回报率的公式:
所获利益—成本
投资回报率=———————— *100 =投资回报的百分比
成本
成本
好了,下面是一个计算社交媒体投资回报率的实例:
圣安东尼奥的海洋世界为他们新建的过山车发起了一场社交媒体营销攻势。长话短说,他们邀请了社交媒体上那些影响力强的人来“试新”,拍了一些视频,配上这些人的正面的肯定的评论,上传到了大约50个网站上,其中30个是过山车爱好者的网站。
回到我们的计算公式:
利益:通过一个针对公园游客的简单的调查(只有两个问题),以及一个适用于所有游客的公式,他们得出那些从互联网上得知相关信息的人给公园带来的收益是260万美元。成本:把这个社交媒体攻势所涉及的人员、技术、流程成本加在一起,总成本是4.4万美元。
260000 — 44000
投资回报率=———————— %100 =5809%
44000
他们所花的每一个美元,带来了5809元的收益。怎么做到的呢?了解正确的人群,激励他们,与他们保持互动!
结论是什么?计算社交媒体营销的投资回报率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方法,哪些数字最重要,哪些数字需要考虑进去,完全由你自己来定。但这给你提供了一个办法,可以让你的高层和管理人员相信社交媒体有其价值,而且可以被测量,以及可以提供投资回报率数字并随时间推移可以时常拿出来比较。(来源:市场部网)
吃货陈先生最大的兴趣就是去吃一些美食或者去一些农庄找寻风味十足的食材。每每发现好吃的,好玩的就会发朋友圈分享。殊不知在一次开会期间,上司对陈先生说,“我希望你是花费时间在你的工作上,而不是吃喝玩乐。”
前不久,脸书宣称他们的全球用户超过22亿人,每天都使用脸书的人超过6.5亿,而据调查,其他类似社交媒体instagram、推特和微信的使用量也都在持续增长。在这个“泛社交媒体时代”,据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美国人平均每天都花40-50分钟时间来更新他们社交媒体的个人专页,人们认为这是一块专属于自己的自由之地,他们在此无所顾忌的展示自己的状态、行程、照片和各种评论。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正是这些简单的行为正在或已经对他们职业生涯造成致命的影响。
额外的风险
迪克兰・比伯正在对新一批求职者进行一项“秘密调查”,他是一家人才猎头公司的经理,在粗略的浏览了求职者的个人简历后,他逐个的搜索每个人的社交专页,仔细观察分析,然后从人们不经意的内容中找出他们过激的工作态度、懒散的性格或者某些专业特长。他认为这“远比祥实的个人简历更能说明问题”。并且据迪克兰介绍,根据社交媒体来做最后的决定已经成为很多人力资源师的选择。
凯业必达是北美最大的招聘网站,他们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77%的公司表示他们会在社交网站上考察候选人,并且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普遍,这一比例还在大幅增加。而其中有超过43%的雇主说他们在网上找到了放弃某位候选人的信息。
纳扎里・柏西是位28岁的小伙子,前不久他应聘了一个中型化工品公司的地区销售经理职位,他以前的工作经验和当天的面试都无可挑剔,但他仍然落选了,一位知情人透露,是因为人力资源主管在柏西的脸书上发现了一些朋友聚会的照片中出现了软性。
和酗酒是雇主最为警惕的问题,这一比例在老板拒绝聘用候选人的因素中高达78%,其他重要的因素还包括:上传包含性的内容和图片;说前老板的坏话。此外,应征者在社交媒体的错字和错误文法,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申请工作时面对了额外的“风险”。
但研究也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也不总会为求职之路带来障碍。根据凯业必达的统计,仍然有19%的雇主承认他们在脸书或者推特上找到了支持聘用某位候选人的信息,比如沟通技巧或职业形象。
这其中有58%的招聘者称他们会被应聘者的个人品质所吸引,比如在细节处流露出专业素养;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生活充实而丰富的应聘者会极富吸引力,在网络社交中表现出非凡的社交能力和善于沟通的潜质更是必要的。此外,还有34%的招聘者表明,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到应聘者的交际圈,是否拥有重量级的人脉。
凯业必达的人力资源副总裁罗斯玛丽・哈伊弗纳说:“一份专业组织会员的确认信息就能够赢得80%的雇主的心。”而积极参加慈善事业或者担任某些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也能为求职者加分不少,这样的人往往意味着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被监控的社交帐户
因此罗斯玛丽建议人们应该谨慎的处理他们一些网上的言行,这建议不仅针对那些求职者,而且对已经拥有稳定工作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公司认为监控员工社交媒体行为有助于保护公司。
在2014年,曾经有一个视频在YouTube上一度爆红。内容是一位女员工用十分诙谐的说唱将自己在凌晨4点半还需要加班的“惨状”加以调侃和讽刺,并大吐对公司的苦水。这一杰作反响热烈,引来了1700万人次的点击。当事人还因此上了奥普拉的脱口秀节目。但不久后,这位员工就遭到了所在公司的解聘,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诉讼官司。该公司坚称该员工的这一行为使公司声誉蒙受了不小损失。
同样的一场有名的解聘官司发生在2015年,美国纽约一家大型私立医院5名员工因为在instagram上讨论病人而被解雇,并面临高达数百美元的名誉损害索赔,因为他们公开讨论病人的做法不仅违反医院的政策,同时也违反联邦《医疗保险转移变更与责任法》。同样的案例在2014-2015年在中国发生了多起,多名医生或者护士因为将患者正在进行治疗的图片到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里,而备受指责,他们自认为的这种私人行为涉嫌严重侵害了病人的隐私,也令其所在的医院的公众形象严重受损。
事实上,相当多的员工都承认在网上发过不应该发的东西。美国管理协会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沟通政策及流程调查》结果显示,14%的员工承认曾将公司保密信息通过电邮发给第三方;6%的员工曾发送客户的信用卡数据和社保数据;还有6%曾传输病人的电子保密健康信息。
而即使员工网络上的发言并没有给公司造成严重的后果,他所的一些内容也有可能冒犯老板的敏感神经。英国的比阿特丽斯女士因为在推特上大肆支持工党而错失了一次重要的升职,因为那次考核她的上司是名坚定的保守党支持者。而还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和政见不同也会令一些老板对雇员心生不满,或者仅仅一张比基尼照片也曾令很多女性失去了工作。
南希・弗莱恩是一家帮助雇主限制电子邮件及互联网风险的培训咨询公司的执行董事,她建议所有的老板都应该监控员工的社交媒体行为,因为这不仅仅能避免员工不当的言论和非法行为给公司造成极大的声誉影响,而且老板还能从中评估出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是否能融入公司文化。
共同的改变
她的观点引发了很大争议,大多数的员工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一些工会组织也发出了抗议,认为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权。美国田纳西州工会联盟的律师伯纳瑞称:“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的东西大都是私密和完全无害的,而且和工作没有关系。”他认为,公司进行这种搜索常常是出于太过谨慎或者意识形态上的迫害,显然这无益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归属感。
而且他认为即使是招聘初期对社交专页的审查也有诸多害处,甚至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按照美国劳动法规定,如果得知某个申请人是同性恋、穆斯林、残疾或者超过40岁而雇佣其他人,雇主可能会面临歧视的。一旦雇主掌握了这种信息,要证明在做招聘决定时没有参考这种信息就很难了。即使雇主最终胜诉了,也损失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不去获取这种信息要安全得多。
2009年10月20日,通信巨头爱立信宣布,与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社交网站开心网签署一项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共同开发新的移动应用,希望此举能使千百万用户尽享移动互联网的乐趣。
对此合作,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与开心网合作,共同探索多媒体和互联网市场所提供的无限商机。未来,电信、互联网和媒体产业必将融合,爱立信能为这一融合的市场提供优越的多媒体产品和解决方案。”
而此前,手机巨头诺基亚也宣布和国内最大的SNS平台人人网(以前为“校内网”,一个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交网站)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最新的3G手机诺基亚N97mini和诺基亚N97i,将内置人人网互联精灵(Widget)。据了解,诺基亚上述系列手机的用户只要通过内置应用程序,即可登录人人网,与自己的好友进行无线互动。
事实上,对社交网站的青睐并不仅限于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两家通信巨头。据《IT时代周刊》记者了解,目前,包括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手机厂商对社交网站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纷纷与社交网站联姻。
社交网站为何能成为手机厂商的座上宾?
爱上SNS
社交网站的一夜走红,让手机厂商看到了另一片诱人的蓝海,摩托罗拉就是其中的代表。
9月10日,摩托罗拉,这个落魄的手机巨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一个新品会,被外界视为它的一次自我救赎。因为,它这次推出的新品――Moto Cliq手机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时尚元素: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大屏幕、侧滑全键盘,而其主打卖点则是SINS――社交。
据了解,Cliq手机安装了一个叫Blur的社交平台,用户在该平台上可以同时访问Facebook、MySpace、Twitter、Gmail等时下流行的社交网站,并在一个界面中进行管理,成为连接所有社交平台的公共平台。
摩托罗拉开发的被称为全球第一款真正的社交手机还有一个外人不知的故事。两年前,摩托罗拉的里克・欧斯特罗向老板提出一条建议,但这条建议险些被否决。当时,在摩托罗拉绍姆堡总部大楼12层的一个会议室中,这位37岁的软件主管提交了一项建议:利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针对刚刚萌芽的社交网站开发一个新的产品线。时任摩托罗拉CEO爱德华・桑德尔和现任联席CEO格雷格・布朗共同听取了这条建议,但有几名摩托罗拉高管却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摩托罗拉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复杂了,没有必要再增加新产品线。欧斯特罗回忆道:“这一提议引发了争论。”
但桑德尔最终同意投入资金开发这一项目。如今,欧斯特罗的想法还被视为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核心战略的典范。现在,用户通过这款手机,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同步到相关联的每个社交网站中。从通讯录到电子邮件,Cliq手机的所有功能都被植入了社交网站。欧斯特罗说:“用户的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希望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事实上,除了摩托罗拉,对社交网站感兴趣的手机厂商有很多。在中国市场,索尼爱立信虽然已经很少被消费者提及,但其对社交网站的兴趣却在所有手机厂商之上。早在今年6月,索尼爱立信在北京就了4款造型时尚、功能领先的WCDMA手机。让人略感惊讶的是,索尼爱立信在这4款手机中嵌入了开心网的相关客户端程序。
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索尼爱立信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主管卢健生表示:“3G使消费者的娱乐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新娱乐需求与索尼爱立信所倡导的‘通信和娱乐的真正融合’理念不谋而合,这给我们带来了为用户提供更具创造力服务的机遇!”
之后。三星、阿尔卡特等手机巨头的最新机型中,都无一例外地加入了捆绑SNS的旗舰产品。诺基亚在“2009诺基亚大会”上推出的X3、X6等产品,也都以SNs应用为主要卖点。而在9月,三星更是在2009国际通信展上展出新手机“Corby”,捆绑的是Facebook和MySpace,而在中国版本中,则被本地SNS网站人人网代替。
合作背后
手机厂商集体看好社交网站,背后掩藏着什么目的?
《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手机厂商与社交网站合作,看中的是社交网站背后的庞大用户群。截至9月16日,Facebook的用户数已达3亿,而据7月份统计,其用户数才25亿,也就是说短短两个月,用户数净增5000万。手机厂商通过与SNS合作,显然是希望将这些社交网站的用户群转化成它的潜在用户。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上,手机厂商更希望将社交网站旗下的忠实用户吸引过来。据了解。与诺基亚合作的人人网是中国最大的SNS网站之一,拥有注册用户8000万。而与索尼爱立信进行合作的开心网,其用户也超过5000万,并以每天20余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
目前,国内社交网站的用户主要还是通过计算机联网访问。但随着3G网络的完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成趋势,社交网站如何将线上拥有的用户群转移到线下,也成为它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作为最能体现移动互联网魅力的终端――手机自然成为粘合用户的最好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合作成为必然。
爱立信与开心网的合作,就不难看出社交网站的心态。据了解,开心网和爱立信进行合作,目的是在未来能向开心网迷提供全新的移动功能,包括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管理自己的虚拟空间、与好友互动以及了解在线社区的最新动态。例如,除通过手机向开心网上传并实时分享照片或视频外,特定粉丝群的用户还能通过接收手机短信,随时掌握偶像的最新动态。开通了“位置服务”的手机用户甚至可以查看其好友位置,看能否把他们约到附近地点,见面聊天。
开心网总经理程炳浩说:“我预计在未来二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在SNS业务方面会全面超过传统互联网所带来的流量和人气,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而通过与爱立信合作,开心网可以提供有趣、创新和易用的移动应用程序。”
摩托罗拉开发社交手机也出于这样的心态。摩托罗拉高管认为,将Blur与Android整合在一起,将帮助手机用户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站,而摩托罗拉也将借此脱颖而出。据悉,这一创意给MySpace的高管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乎摩托罗拉Cliq手机的所有应用都与MySpace建立了联系。例如,用户可以利用“好友状态”功能告知好友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
由于摩托罗拉以往很少在软件领域获得成功,因此Blur有望成为摩托罗拉的一大突破。但想要与苹果和RIM等更擅长软件的公司竞争,摩托罗拉还将面临一定的挑战。桑杰・贾也承认,要完成这一任务非常困难。
双赢
现在,手机厂商和社交网站的合作正处于蜜月期,但随着用户群对社交网站热情的减退,手机厂商和社交网站之间的关系还能这般亲密吗?但从现在来看,这样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
去年,苹果电脑在人人网上发起一次营销活动,品牌的主页名为“苹果大学”,主要提供有关苹果产品的信息,包括从PC转向Mac的视频演示,同时每月向会员发放小礼品。苹果还鼓励会员与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线社区里去,成为“iPod之星”。
这一活动获得巨大的成功。而即使是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也从社交网站中尝到了甜头。“MISSNIUNIU”是一本针对年轻女士的在线杂志,创始人白手起家创建品牌。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在电视和报纸上做昂贵的广告,这本杂志就利用免费的社交媒体工具来吸引网友关注。结果该杂志6周之内就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吸引了135,000次访问和6000多个用户。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手机厂商和社交网站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对于双方来说,既在消费者当中扩大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将更多的用户笼络到自己身边。
下面是电子邮件跟这些渠道整合营销的几点建议:
构建电子邮件移动版本
提供支持店内手机兑换优惠券的服务
在电子邮件中提供社交连接
在社交渠道中部署邮件订阅按钮
部署到多渠道营销活动中
将分享到社交渠道功能加到邮件中
使用视频提高用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