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健康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安全;人体健康;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9-0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转变。在日益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因食品安全所引发的恶劣事件屡见不鲜,从苏丹红事件再到三聚氰胺毒奶粉,都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仍需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对此,笔者立足于食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就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展开了系统论述,以强化我国食品安全的监控与管理。
1 食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重泰山”。食品安全关乎人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此,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狠抓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但何为食品安全呢?即食品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不产生任何的伤害。从这一定义而言,食品具有两面性,在安全与营养并存的属性之下,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所以,食品一旦缺乏安全性,那其所具备的营养性也会随之丧失。对此,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图1。
图1 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此外,对于食品的安全性,笔者认为,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食品自身固有的安全性;二是消费真在心理上对食品存在的安全性认识。
2 食品安全影响人体健康的途径及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途径是多样化的,这也就决定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发达国家每年约有28%的人因食品安全受到影响,主要以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为主。而在发展中国家,大约有近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食源性疾病,尤其在一些非洲或欠发展的国家中,由食品安全而爆发的食源性疾病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但每年因食品安全而造成的人员及经济损失仍非常大。就拿腹泻病而言,全球每年有16亿人患有腹泻病,其中,近七成的患者是由食品安全引起。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由微生物污染所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一次次为我们敲响警钟。随着工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食品添加剂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频发。例如,2005年的轰动全国的苏丹红事件;江西赣西的毒猪油事件,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较大范围的影响。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是对人体健康造成最大威胁之源,抓好食品安全是人类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
3 食品污染
每年因食品污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不仅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人员上的伤亡。对于食品污染,其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生物性污染;二是化学性污染;三是物理性污染。
图2 食品污染类型
3.1 食品污染的类型。(1)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对食品造成污染,进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2)化学性污染。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化学性污染比较严重,且相对比较复杂。其中:来自生产生活的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添加剂(如有毒甲醇)等为主要化学性污染源;(3)物理性污染。当前,物理性质污染主要是指放射性污染对人体所造成的慢性疾病。例如,2012年,福岛核泄漏事故,就是严重的物理性污染,这种因辐射所造成的污染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3.2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植物性食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是动物性食品激素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三是农产品中有害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图3。
4 强化食品污染控制的策略
食品安全关乎千万家的幸福、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强化食品污染控制应作为一项大事来抓,狠抓落实各方工作,提高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只有民众吃的放心、吃的健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在笔者看来,强化食品污染控制,应认真务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强化宣传力度,落实有关培训工作。当前,人们对于食品污染的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一定的认识盲区。所以,应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污染的正确认识,在思想上规范自我行为,以构建更加安全的食品市场。例如,通过电视台制作 “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专题栏目,扩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与广度。此外,对于相关的药物从业人员,也应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对于药物的基本知识、安全保障等相关事宜进行培训,进而确保从源头上消除食品污染问题,让社会公众放心吃、吃出健康。
4.2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落实食品污染控制工作。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首先,强化市场管理,严把安全质量关,严格控制不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其次,多部门联合行动,强化对食品的全过程检测。例如,联合质检、环保等部门,成立综合检测中心,对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此外,借鉴国外成功的制度模式,如HACCP制度,提高食品检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责任感。
4.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效率。首先,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法律法规存在漏洞,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强化食品安全控制的有力保障。例如,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动植物检疫法等,为食品污染控制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此外,明确执法主体,并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结束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推进民生建设、夯实国家发展根基的重要基础。但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强调进一步强化食品污染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或避免因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琦.食品添加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2)
[2] 李莎,陈怡.强化责任 全面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J].中国科技产业,2011(05)
[3] 褚建志.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关键词:PM2.5;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3315(2015)06-157-001
1.大气中PM2.5的来源
PM2.5,是指环境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颗粒,为可吸入颗粒物,其化学成分包括可溶性成分、有机成分、微量元素等。PM2.5的来源广泛,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排放,人为排放是主要来源。自然来源有地表扬尘、植物花粉、细菌以及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的火山灰等。人为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日常发电、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以及建筑扬尘。由于室内空间相对小、空气不流通等原因,研究表明,室内PM2.5浓度高于室外,室内PM2.5的来源于燃料燃烧、吸烟、空调吸进去的细菌在室内不断循环、家庭装修以及由室外进入室内的颗粒物。其中二手烟是室内颗粒物最主要的来源。不同季节、不同天气PM2.5的来源和浓度也有差别,风速大的情况下,PM2.5的浓度相对低;冬季采暖的影响使燃煤量大幅升高,PM2.5的量增加,且由于天气寒冷,室内通风不足,使得室内浓度偏高。
2.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中PM2.5的粒径以及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PM2.5被吸入人体后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并沉积,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过敏、流感、肺结核、肺炎、肺癌等,同时导致与心和肺的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病),对人体健康构成较大危害。当空气中的浓度长期高于10 ug/m3,就会带来死亡风险的上升,浓度每增加10 ug/m3,总死亡风险上升4%。研究表明,空气中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V3)和一些持久性有毒化学物质(PTS),既有急性毒性,也有慢性毒性,其中有些化学污染物不仅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毒性,而且还有免疫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物、铅、多环芳烃等致癌有机物极易吸附在PM2.5颗粒表面,进而实现更长距离和更长时间的传播,可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同时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引起癌症和畸形的发生。PM2.5也可对染色体和DNA等不同水平的遗传物质产生毒性作用,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化、DNA损伤和基因突变等。PM2.5污染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心血管事件主要涉及心率变异性改变、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高水平的黑炭暴露可损害儿童认知能力,言语及非语言型能力和记忆能力均降低。
3.PM2.5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意象对话技术;收教人员;心理健康;心理干预
An Experiment on the Interference of Image Dialogue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of the Imprisoned. Zeng Tiande, Huang Luhua, Wang Junzai. Institute of A pplied Psych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experiment aims to study the interferenceeffect of image dialogue skill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imprisoned. Methods T he criminals in Zhangzhou Labour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Unit were dividedinto two groups and image dialogue was taken 5 times in group to those participa ting i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experimentees have less dep ression, less sensitiveness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fewer factorsfor mental diseases. Th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s and the t otal figures before and after it are distinct (P
【Key words】 Images dialogue; Admission staff; Mental health; Psycholo gical intervention
收教人员(指妇女)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被收容前是活动在一种很特殊环境中,有 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抑郁焦虑、恐怖及强迫等较为突出的心理碍。”[ 1-3]那么,如何有效地促使她们心灵得到转化,使她们解教后重返社会彻底不重操旧业 这一问题 ,收容教育所的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不断努力和探讨。综观前人研究,不难发现 研究者更多是从心理测评角度对收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描述统计,未能进行实质性的心理干预 个案研究和跟踪研究。意象对话是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结合中国文化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心 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这种技术运用到收教人员的心理干预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运用 意象对话技术对福建漳州市收容教育所的收教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旨在探讨这种技术在转化 和改善收教人员心理素质的作用,为充实罪犯心理矫治方法和途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收教人员为研究对象(被试),均为女 性,年龄在16~28岁之间。运用SCL-90量表对她们进行心理测试,挑选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3分的10名学员中,随机分为实验组(意象对话干 预组)5人,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材料
1.2.1.1 测验材料。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该量表是国内外广泛采用 的心理健 康状况鉴别及团体心理卫生普查用的量表。它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每项症状按1~5级评 分,以各因子得分来评定有无自觉症状及严重程度。1~5分别为无、轻微、中度、相当重、 很严重。1分为阴性,2分以上为阳性症状,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大于或等于3分,表 明心理痛苦水平达中等程度以上。根据该量表的因子得分、均分和总分了解被试的身心状况 。9个因子得分半信度在0.76~0.92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在0.64~0.88之间,全量表 为0.93。Derogatis报道SCL-90各项症状的内部结构效度系数为0.77~0.99;量表引入我国 时,量表协作组应用GAS和SI对SCL-90做平行效度检验,发现其与GAS显著负相关,与SI显著 正相关,表明该量表是行之有效的。
1.2.1.2 干预实验材料。意象对话技术材料:(房子、照魔镜等),“房子”的象征意义 主要象征人的身体或人自我的心灵;“照魔镜”、“镜子”等也象征自我的意象。用“掉坑 ”“藏着可怕东西的盒子”“花”等来进一步探寻收教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心害怕的东西,以及对异性的态度等。
1.2.2 实验设计 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实验组的前后比较,及其与控制组比较 ,考察意象对话技术对实验组成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1.2.3 实验程序
1.2.3.1 实验前阶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收教人员进 行团体测评。评定前由实验者统一指导,详细讲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要求,使被调查者消 除顾虑,如实填写。由于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所以要求受试者完全理解 后独立答卷,互不影响,一经完成,当场收卷。然后,通过统计筛选出同时有4个因子(强 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其因子均分都≥3分的30人,再从中随机抽取10人进行分 组,随机抽取5人为实验组,另5人为对照组。
1.2.3.2 收集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有关实验组成员及其主诉问题的资料,确认她们最突出 的问题,评估她们目前的心理功能水平。主要问题包括:这些收教人员目前的心理问题是什 么,持续多长时间了,是什么原因使这些问题维持到现在,第一次出现类似问题是在什么时 间,当时有没有特别的生活事件发生等。经过初步的交谈发现实验组5个成员普遍文化水平 不高,年龄也在25岁以下,她们都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好,主诉来到收教所后很压抑,很难受 。她们都曾有过打工的经历,在打工的时候认识了从事活动的“朋友”。很多人说自己 是受骗的,本来也不想做这一行等等。之后,让她们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影响收教人员的生 活、健康以及主观体验的。结果发现她们对人充满着不信任感,情绪状态差,内心冲突很大 ,语气比较低沉,易暴怒,家庭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差,家庭经济环境也不好等。同时,她们 对人生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看法和归因方式。她们交谈内容较多地涉及到是她们的朋友和家人 ,对导致自己进收容教育所的问题一笔带过,且都归因于外界原因,不考虑自己因素。
1.2.3.3 心理干预阶段。采用意象对话技术(房子、照魔镜等)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 首先用“房子”意象探索收教人员的自我的心灵,引导来访者进行想象。引导语可以是:请 想象你看到了一座房子,告诉我,那是什么样子的? 房子是内心世界的象征,可以显示出 人的基本心理状态。房子象征人的身体或自我的心灵;其次用“照魔镜”进一步探索收教人 员的自我,“镜子”象征自我意象;最后用“掉坑”“藏着可怕东西的盒子”“花”等来进 一步探寻收教人员面临的心理问题,内心害怕的东西,以及对异性的态度等。这些方法不是 全都用在同一个个案身上,而是可以选择适合的,具体问题用具体意象进行干预。在意象中 辅导者根据收教人员自身的体验和报告,及时对其消极意象进行干预。
实验操作步骤:①引导来访者放松,以便进入意象对话;②利用前面说的几种方法进行对话 ,发现来访者的意象冲突;③采用替代与修改、面对、接纳、意象支持和指导、领悟和释放 等方法进行干预;④对实验组的被试每周进行3次的心理干预。
1.2.3.4 实验后阶段。干预4周后,用SCL-90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
1.2.4 数据统计分析 全部资料输入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符号检验、曼-惠特尼U 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两次的测试结果差异性,且检验意象对话技术对 干预收教人员进行心理所取得的效果。
2 研究结果
2.1 实验组SCL-90的前后比较 实验组SCL-90后测的各因子分和总均分都比前测低,见表1 ,经符号秩次检验,实验组的被试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四因子前后测有显 著差异,见表2。实验组前后测总分之间具有显著相关,阳性项目均分之间也有显著相关,见表3。由以上结果可以判断,在用意象对话技术对实验组收教人员进行干预之后,她们的 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
2.2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 结果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总分2之间的z为-2.402,P=0.016<0.05)。见 表4。说明心理干预起到了效果,说明了本干预对实验组成员心理健康的有着积极影响。
3 讨 论
通过SCL-90测评发现她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4项因子均分普遍偏高,且 高于全国常模。这就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低水平。我们采用意象对话技 术,让被试做“房子”意象,她们意象到的房子大都是木屋或泥瓦房,且都是一层到两层左 右。刚开始做的时候会把现实中的房子想象出来,房子中的摆设比较凌乱,有的会一直有某 样东西在里面,而这正好说明了她们心中存在某一种情结和欲望。比如,有位被试意象到的 房子从二楼到三楼每个房间全都摆放着一支玫瑰,而玫瑰则是她对自己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 。但是,从做完一次意象几天后,再做同样的意象时,她们会报告什么都想不起来,脑袋中 一片空白,或者不愿意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后来交谈中我们发现她们存在着阻抗 现象,因为更乐意想象美好的东西,不愿想象与过去生活有关的消极的东西。同时也发现她 们有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意识低下等心理问题。被试普遍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对他人不信任 ,猜疑心重。比如,有一位收教人员做意象的时候老觉有人总用一种她难以忍受的眼光看她 。引起这种心理的原因可能与她们的错误归因方式有关,她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界 导致,不敢正视自身原因或不愿意探寻导致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同时,也可能与她们不良 的家庭背景有关,她们反映父母离异,或者自己是抱养的,缺乏家庭的归属感,进而导致她 们的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不良。
以上是被试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但每个被试都有其自身的具体问题,我们在做干预的时候 发现她们的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各不相同,有的比较短暂,有的好几年,甚至有的是从青春期 引发的一直持续并影响到现在。所以,收教人员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 注。虽然她们已经犯了错误,但是对于她们的心路发展历程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上 去帮助她们,帮助她们解决面对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收容教育更 有力,更有效。
从干预结果看,实验组的被试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精神病性四因子的阳性水平有 下降,前后测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从组间比较看,实验组与 控制组在前测总分及各因子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后测总分及各因子分上均呈现显著差 异;从两组前后测结果比较看,控制组前总分及各因子与后测的结果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实验组的前后测总分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也就说明了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被试自 我成长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或干扰。
意象对话技术有放松以及引导想象的过程,当中会让被试产生一些美好的回忆,体验放松, 愉快的感觉。多次的放松训练及美好感觉的体验可以降低被试的紧张状态,让其学会调适自 己。在情绪的体验及控制上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当然,意象对话过程中,被试同样也会产 生消极的意象,这时咨询师就必须及时引导和修通,通过在意象中通过替代与修改意象,引 导来访者面对意象,接纳意象存在的事物,给予意象支持和指导,带领被试领悟或者释放自 身情绪的方法来达到降低被试的抑郁、强迫,提高她们的自信心,重塑自我。例如,一个收 教人员意象中自我意象很黑,很丑,周围的人都用一种怪怪的眼光瞪她。这时我们引导她面 对这种眼光,引导她发现自己因为自卑而泛化了所有人的眼光,让这种眼光变得不再“真实 ”。同时引导她接纳自己。为什么脸黑呢?是不是晒太多太阳,还是到哪碰脏了?带她到水 里洗洗。她自己就觉得自己白了起来,重复这个让其有积极意义的意象动作,意象中经常洗 脸,这样也降低了她的自卑感,找到了自信。因此,化解收教人员意象中的消极意象,让其 产生积极意象,不仅对于提高收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促使意象 对话技术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环节。
运用意象对话技术给收教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遇到被试的阻抗,影响了心理干预的效 果。例如,一个被试,当我引导她放松的时候,她一直睁开眼睛,不能很好放松,经过多次 还是这样。于是中断意象对话,采用交谈。她就说了她很害怕,害怕闭上眼睛,一闭上眼睛 就会有很多不愿意想的事情出现。这种抗拒意象的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预的整体效 果。正因为如此,实验组的被试除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3个因子分有极为明显 的下降(差异显著),而其它项如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则没有显 著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意象对话技术自身的缺陷或局限性,即有其特定的适用病症 ,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二是我们能否熟练地运用意象对话技术的问题, 熟练程度影响了心理干预深度和强度;三是被试自身本来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问 题已经是人格上的,一时不易改变。意象对话毕竟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法,还有许多方面 的技术问题必须通过对各种人群的实验研究加以改进和完善,本实验研究选择的被试是被收 容的女性,其心理问题较为复杂,有的会像并发症一样有许多不同的外在表现。因此要 探明收教人员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收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仅仅运用意象对话技术是 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合其它心理干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技术的功效得以发挥 ,收教人员的心理问题也就能得以解决。
4 结 论
解决收教人员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需要运用一定的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去引 导她们获得健康成长;意象对话技术适用于收教人员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症 状;意象对话技术必须结合其它的心理干预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收教人员心理障碍。
5 参考文献
[1]赖丽佳.妇女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四川医学,2003,24(9):972-973
[2]赖丽佳.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1-2 42
[3]曾天德,王君在,魏跃火.妇女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15(5):367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己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共同需求。中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师的素养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省级课题“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对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压力与挫折和教师自身人格、素质及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与其现状调查作一比较分析,揭示教师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明显的
2.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呈中度相关(见表一、表二)
经由效标关联效度检测显示:r=0.51即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呈中度相关。由于教师人格只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众多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大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表一、表二看出:第一,教师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高,学生人格水平总体来说较低,学生人格水平低于教师人格水平。第二,教师人格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倾向,但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创造意向方面均表现出较低的倾向。
3.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潜在规律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偏差影响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态度
源于社会评价的压力,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某些教师的某些不良言行,如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不同的考试加剧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和对考试的恐慌,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形成自卑、自我评价能力低等心理定势,所以,一小部分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状态的学生,比较难以在老师控制的课堂上有成功体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老师、对学校、对自己失去信心。
(2)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是否能够健康发展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是:教学能力强30%,认真负责19%,热爱学生27%,性格好24%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话、课间活动等进行情绪传递,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的个性品质是:不讲理打骂学生24%,不调查乱发脾气24%,不负责任38%,惩罚学生过严14%,以上结果既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愿望,也反映出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另外,教师对不同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偏向或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都可能育出“优越感”或“自卑感”等心理不健康之苗。
(3)教师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从调查结果看,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98%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既亲又严,有耐心,有宽广的胸怀,理解、关心、支持、鼓励、沟通,包容中有劝导,理解中有启蒙,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缺少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有时感到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稳固的职业品质特征及其行为倾向的总和。也就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
二、构建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促使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策略
1.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的策略体系
2.健全教师人格的“十大”策略
(1)自我认知策略。情绪的波动,实际上是对这个事件的认识及由认识产生的情绪发生了波动。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必要的训练、交流,老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多了,视野更广阔了,所以调适认知稳定情绪的策略掌握得比较好,碰到问题采用这条策略的比较多。老师们反映这条策略比较容易掌握,有时已经不知不觉地用了。
(2)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发生挫折时,每个人的反应会差异很大。通过学习和训练,教师们试着正确对待挫折,寻找负性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一段时间后,有些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3)积极心理暗示策略。心理暗示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经指导教师学习和训练后,教师们反映这条策略学起来方便,用起来轻松,尤其是对自己不够自信的时候。教师们采用这条策略应对环境中的未知因素比较多且效果好。
(4)情绪稳定的策略。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情绪稳定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情绪的波动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教师们的改变并不大,普遍反映控制情绪比较难,我们期待长时间的训练会有效。
(5)逐步充实内心环境的策略。教师的自信与自强是与教育认知水平成正比的。如果教育教学水平很低或自身生活质量很低,人的整体素质就会下降,就很难自信自强。面对这个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不进则退,不断地充实自己、悦纳自我,才能自强自信。
(6)教师角色认同策略。教师是职业,教育是事业。是否悦纳教师的角色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试想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面对多大的工作压力?而一个喜欢这份工作更有兴趣做好的教师面对工作压力时的弹性就要大得多。通过畅谈讨论、专家讲座,让教师们“明确――认同――悦纳”教师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培养教师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策略。责任感与效能感关键在于胜任感。有了胜任感,效能感才会体现;有了效能感,责任感和成功感才会一起降临;有了成功感,胜任感得到强化。所以,要有教育责任感和效能感,首先要有胜任感。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明确了胜任感的重要性,配合其他的策略,创造机会让自己不断体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胜任感,培养责任感和效能感。
(8)发展恒性品质的策略。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性,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及沉着冷静的自制力。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发展恒性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恒性品质有利于心理健康。然而恒性品质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做到,需要在教育工作中日积月累,不断积淀,才会有所收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9)发展客观公正性和真诚性品质的策略。教师是教育人的工作,客观公正和真诚待人是教师的应有品质。通过学习交流,教师们一致认为,只有客观公正并真诚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对待学生与家长,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才有助于心理健康。
(10)发展良好他控倾向的策略。在教育工作中,他控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他控倾向,就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失控、情绪波动。我们认为:发展良好他控倾向是教师之必需,然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淀与训练。
3.通过教师的智慧与行为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实践方法
(1)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高尚的情感。他们还有情感、意志、信仰、行为规范、创造能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教师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引导、帮助、教育,对学生的过错学会容忍,多做深入细致的教育,成效较为明显。
(2)用多元价值观来评价学生
我们的教师摒弃以往以分数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好的学生依然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器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但对学习成绩较差、表现差的学生也不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坚持多元评价标准,坚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非仅仅在学业分数上,不断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3)积极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会尊重、理解
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即便是小学生也如此。且随着自我意识的触角对主体内心世界的指向和深入,学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期望自己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最怕别人看低自己,最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鼓励。所以,我们的教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避免用强迫的方式充当“长官”的角色,在教育行为上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讽刺、挖苦,在学生心田埋下平和、感恩的种子。
(4)学校创造更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
教师产生不良教育行为也有外在因素,比如学校的管理,社会的压力,这些外在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并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努力创设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如优化办公条件,在诸如职称评聘等敏感问题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此外,还关心教师的生活状态,提供一切合理的、可能的帮助。
的理论合理性。实践理性。康德。康德哲学致力于解决休谟的问题。康德认为,知识的确定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确定性从何而来?
的知识,作为一种判断,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固有的分析判断——也就是说,从概念本身推断出它的规定性,这个概念本身是确定的,但没有内容。另一种是后天的综合判断,它既能保证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又不能使知识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康德认为,只有第三种形式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成为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因此,知识具有双重构成要素,即先天的形式要素和后天的经验要素。
的经验对象本身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确定性。知识的确定性必须在认知主体内部,即主体的固有认知形式。康德把主体的主观认知形式分为知觉的先天认知形式即时空和智力的先天认知形式即范畴。知觉直觉分为内在感觉和外在感觉。内在感官的固有形式是时间,外在感官的固有形式是空间。因此,时空是我们感性物质形成的基础,是感性的内在形式,然而,知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是感性的杂多的盲目组合,而是智力活动和表象自觉联系的结果。知识的客观统一根植于认识主体的主观综合统一,即经验的统一是知识的综合统一的结果。智慧通过三重综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即直观领会的综合、想象中再生的综合和概念中认识的综合。知识统一的最高原则是先验的感知的统一,即自我意识。感知的先验统一性是所有经验对象中最重要的统一性。作为一种智力活动,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以范畴为中介,以想象借助时间建构的图型为桥梁,将范畴与直观对象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说过知性为自然立法[1]。
在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它只适用于经验领域。康德批评理性试图跨越经验边界,获得先验对象的知识,这具体体现在对纯粹理性三个概念的批评上:理性心理学本质上是经验心理学。理性心理学家从我思中推断出“我”的实体,“我”的属性是“思维”。然而,我思之所以被添加到我的所有思想中,并不是因为本质优先,而是因为逻辑优先。本质是对知识的一种认知形式,即知觉或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康德说,统觉的先验统一是人类认知中最高的原则微笑。然而,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感知的先验统一始终取决于范畴的运用。因此,经验对象的统一就是一切杂事范畴设置的统一。然而,范畴仅适用于经验对象的建构。知觉的先验统一性(自我意识),作为逻辑之前的“主词”,虽然具有主观客观性,但它本身并不是感性直觉的对象。类别不能应用于它。理性主义哲学家将逻辑的自我意识视为绝对主体,将对现象的理解和所有经验对象的统一归于绝对主体,但不知道它只是认知形式的统一。它还为“绝对主体”添加了各种类别,从而将“绝对主体”限制为经验对象,并从这个经验自我,它不能推断“先验自我”的属性。为什么认识主体成为认识客体?康德在实践领域将“绝对自我”确立为道德主体,而在认知领域,作为“物自体”的“自我”是不可识别的。
二律背反的两个主张是错误的。他们错误的根源在于两个命题都有一个错误的假设作为前提。理性宇宙学假设“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可以被承认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从相反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混淆了自由的事物和现象,涵盖了不能用于自由事物的范畴,如有限和无限、自由的必然性、因果关系等在现象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先验的“理念”,这是我们认识的极限和不可逾越的。黑格尔试图突破这一界限,将现象的自我本质统一为一种绝对精神。这种绝对精神虽然以客观性为冠冕,但它在认识上始终是一种绝对精神,所以它只是一种绝对精神。我们只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世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整个世界,没有人类观察痕迹的自由世界,只能是一个理性的想法。
。在宇宙学中对世界原因的探究反映了经院哲学的痕迹。宇宙学中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基于偶然的有限世界来推断上帝的存在。显然,无限上帝的存在不能建立在有限的经验世界之上。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设计理论通过类比将世界秩序归于完美的无限之神。然而,它假定“世界有一个原因”,并将世界秩序归于他,即上帝。如果世界上没有理由,不存在的理由就不能成为设计师。毕竟,宇宙学和设计理论都属于本体论。宇宙学和设计理论从“世界存在解释”推断上帝。这样的神必须是自作自受的然而,这种必然性并不在因果链中,它只包含在其概念中。就这样,他们回到了本体论。本体论的问题在于它声称上帝是完美的,存在是完美的。他们从神的概念分析属性的存在。然而,存在不是谓词,也不是属性。说a存在并没有给他的概念增加任何东西,只是表明这个概念有相应的例子。由此,
和康德在认识论领域严格区分了可识别的经验现象和不可识别的事物本身。理性是不可能在先验领域中获得任何明确的知识的。理性观念只能作为认知领域的一种“调节性”。康德对实践理性的内在原则的确定源于他对休谟伦理怀疑论的质疑。康德试图为道德找到可靠的基础。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基础不能像功利主义和伦理效果理论家所说的那样是幸福和以幸福为导向的。在认识论上,道德的基础不能依赖于经验,而必须植根于实践主体,即实践理性。这种与生俱来的实践理性是作为一种直接命令的道德法则。道德律排除了所有的经验因素,其适用对象是纯粹的道德意志,这是意志自我立法的结果。康德在主体中确立了无条件的道德基础,认为作为物自体的I是本质的I,这只能是一种实践的道德,I.
的经验自我处于因果链,服从因果律。认识主体不同于认识客体。作为一种现象,认知的对象处于因果链中,并被塑造通过认知的形式。然而,认知主体本身作为一个理性的自我,属于物自体的范畴,是无法被认识的。它只服从自身和绝对无条件的道德义务,其形式是道德法则。
的道德律,作为一个直截了当的命令,即绝对命令,采取以下形式:“只根据这样一个标准行事,你可以而且想要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律。”[2]它强调了行动标准的普遍有效性,即行动标准可以普遍适用于任何人,它仍然能够在实践层面上保持非矛盾性,在意向层面上保持一致性,即不会自我毁灭。这一直截了当的命令的另一个含义是,“如果你这样做,你将永远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对方人格中的人性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3]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目的本身,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作为在任何行为中实现目的的手段,人类目的的确立仍然以世界行动守则为基础。
的道德律,作为一个先天的实践原则,是独立于经验的。无论他们面临什么样的经验条件,他们都有义务采取相应的行动。道德律甚至应该是衡量善恶的唯一标准。然而,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命令,道德法不是一个分析命题,它不能从理性意志的概念中推导出来。它只能是一个先天的综合实践命题。
不同于认识论的固有原理。道德意志的存在,即与生俱来的实践理性原则,不一定保证道德行为的存在。因此,在义务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义务原则的合理性,康德提出了三个合理的“实践公设”。于是,
和康德完成了理性的双重划分,即“人”,作为现象的必然我和作为物自体的自由我。然而,对于道德,我不能有任何概念和理解,而是一种纯粹的实践道德。因此,康德在现象与本体、认识与实践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的认识论不仅结束了长期以来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而且把人的主体地位推到了认识世界的制高点。他的先验哲学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如胡赛尔,去探索现象学中的先验因素。它打开了通往西方主体性哲学和超验哲学的大门。
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关于他的认知原则的适用范围划分的争论。他对现象和事物本身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没有明确说明将物自体作为感官材料的来源,这也引发了黑格尔的批评。
·康德在其实践理论中将实践与认识完全隔离,确保道德行为的纯洁性和崇高性,并拒绝当时盛行于世界的功利主义伦理。然而,正是由于其道德行为仅仅基于道德主体的意志自律和对上帝的理性假设,没有寻求任何实证解释和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道德理论的可操作性和脆弱性。[1]康德,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3。
1了解和熟悉病房环境
病人住院进入病房后,医护人员要立即主动、热情为病人介绍我科是专门收治各种类型肝炎病人的专科病房,具有多年治疗各种类型肝病的丰富经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拉近医患、护患距离,同时要告诉患者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划分,厕所、浴室等的所在位置及探视制度。这样,让病人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
2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1)当病人感到孤独、悲伤或自暴自弃时,采用直接心理支持,用积极的语言表达、行动表达、情感表达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让其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需求的驱动力,使心态趋于平稳。
2)鼓励病人以积极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安、疑虑、恐惧及焦虑感,及时纠正病人的不正确信息,并提供有关疾病发生、治疗、护理、预后及康复方面的正确信息,使病人理解自己患病的真实情况,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督促病人尽可能参与治疗及护理与健康教育,培养病人的自理能力,使病人产生自我控制感,以增强信心。
3)当患者意志减退、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行为退缩、自我评价降低时,努力帮助患者提高认知能力,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放松训练,转移病人对病情的注意力;努力建立舒心病房,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教育:因每位患者的病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不同,其医学知识掌握程度亦不相同,要根据他们对医疗康复的需求及心理问题,因人而异制定出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有些慢性肝病患者多担心病情恶化,有时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医护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疾病防治及如何才能康复的相关知识教育。热情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力帮助患者摆脱或减轻疾病的困扰,使他们面对现实,善待生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心理健康,身体机能改善和控制病情发展、早日康复的目的。
3尽量满足病人对有关疾病知识的需求
3.1疾病的病因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炎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至少发现有五种明显不同的病毒,因而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各类肝炎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为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甲肝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以及母婴传播。丙肝的传播通过血制品。丁肝只有乙肝患者才有可能感染,可与乙肝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传播途径如乙肝。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播,妊娠妇女患戊肝病情重时会危及胎儿。
3.2药物与疾病介绍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治疗,一般用的都是护肝、降酶、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的药物。如肝利欣、五酯胶囊、异肝宁等。在患者用药的同时还要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副作用,例如:有的病人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要事先给病人介绍肌注干扰素后会引起发热,如果病人发生了这种情况,请不要惊慌失措,情况严重可找医生。又如:肝硬化腹水病人在服用利尿剂时,医护人员要清楚地告诉这类病人应服的剂量,让他们知道过量会引起脱水、急性肾小管硬化和肝肾综合征。
3.3饮食及营养介绍合理的营养以及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一般的肝炎病人都以清淡饮食为主,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不要饮食含酒精的饮料,更不要吸烟,以免烟酒损害肝细胞。有腹水的病人应以低盐或无盐饮食为主,有昏迷先兆或血氨升高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3.4活动与休息各期肝炎在活动期均要注意休息,症状减轻时则可动静结合,以静养为主,可有适量和适当的活动。发病期以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可以从事轻体力工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以无疲乏感为度。临床治疗3年内均应避免剧烈体育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3.5检查前指导需要做肝、胆B超的病人,通常在检查前一日晚餐后禁食,次日上午空腹检查。同时采血也需空腹时进行。
4做好出院教育及指导
1)要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病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及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在体力尚可、肝脏功能稳定的情况下,可做日常工作。
2)预防感冒,戒烟戒酒,注意合理饮食,禁食生冷食物,不要滥服药物,用药前应咨询医生。
3)加强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家庭隔离。
4)复查时间及指导:病毒性肝炎常出现病情反复,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能正常后3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1次肝功复查,3个月后每月复查1次,肝功能正常半年后每年复查2次。如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
摘 要:本文试图用卡尔维诺先生对诗歌措辞方面轻与重的论述来解读《荒原》和《穿裤子的云》中的意象,由此理解两首诗歌中传达的情感以及诗人在生活的困境中发出的呼声。
关键词:《荒原》 《穿裤子的云》 轻与重
中图分类号:I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当我们沉浸在《荒原》零碎的意象中时,往往不知诗人到底要阐述和表达怎样的情感。而《穿裤子的云》中昂扬的基调,充沛的情感让我们为之一振的同时,却找不到生活的出口。
一.“轻”与“重”的理论
卡尔维诺认为世世代代的文学中都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没有重量的东西,像云彩一样漂浮于各种东西之上;另一种倾向是赋予语言以重量和厚度,使之与各种事物、物体或感觉一样具体。”正如他所讲的:“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所以他认为当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的要变得沉重时,我们或许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一种逻辑,另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他认为的“轻”有三种含义:“一是减轻词语的重量,从而使意义附着在没有重量的词语上时,变得像词语那样的轻微。二是叙述这样一种思维或心理过程,其中包含着细微的不可感知的因素,或者其中的描写高度抽象。三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轻’的形象。”也就是作家对于无形体的抽象的理性和有形体的物质的重量,更加倾向与前者。而诗人赋予词语的轻与重并不能代表诗歌所传达的主题的轻松与沉重,这只是诗歌作品传达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另一种方式。就如意大利浪漫派诗人贾科梅莱奥帕尔一样,他常常谈到生活这个沉重的负担,但在这些讨论中他赋予难得的幸福以一种“轻”的形象:飞鸟、在窗前歌唱的妇女、透明的空气,或者是月亮。
二.解读诗中“轻”的意象
我们在阅读艾略特的《荒原》时可以发现诗人在抒发生活烦闷时,常常赋予它们以一种“轻”的形象,诸如,随处飘散的“风信子”;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写到“亲爱的泰晤士河,你轻柔的流”,泰晤士河静静的流淌见证着生活的空虚与寂寞;“画眉在松林中歌唱”,夜莺的歌声,“报时的钟敲着缅怀往昔的钟声”,枯竭的井底唱出的歌声,“公鸡在屋脊上咯咯的叫声”等等,这一些轻柔的声音都在诗歌中倾诉着诗人迷惘的内心。诗人并没有用铿锵有力的意象和喷涌而出的情感表达这种压抑和烦闷。诗歌中各种碎片式的意象,百无聊赖的生活让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生活中的烦闷和无所适从,还有诗人对生活的迷惘和找不到出路的困惑。诗歌最后也没有给出我们明了的答案和清晰地意象,而是将这种迷惘的情绪一直弥漫在诗歌的结尾,让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诗人在《荒原》里描写的那一派腐烂破败、老鼠爬行的景象、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百无聊赖的感觉、对尸体和白骨等死亡意象的迷恋等等,这是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厌恶和无所名状的恐惧,而这种生活态度只是代表了诗人生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诗人对生活的抗争最终就化为心中激烈的斗争直至他的内心得到平和和解脱。
艾略特在谈论但丁的文章里就认识到:对丑恶或可怖事物的沉思是艺术家追求美的本能中消极但又必要的一面,然而像但丁那样从否定走向肯定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诗人也花费了一段时间才走出了对生活百无聊赖和厌恶的状态,这在他之后的诗歌《灰色星期三》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是这样讲的:“新的岁月漫步,用一片灿烂的/云彩时的泪水使岁月复苏/用一种新的诗句使那古老的节奏复苏”,“我对事物的现状感到欢欣”。此时诗中的“我”已经接近艾略特本人的声音,这声音不再是对生活的充满机智但又几近虚无的嘲弄它具有但丁似的不怨不忿的谦卑,诗中包含了诗人对生活和社会的肯定。此时的诗人也就逐渐走出了这段内心的困惑和对生活的迷惘状态,而这个过程注定是煎熬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荒原》中那一系列“轻”的形象,因为诗人在对生活的抗争中至始至终是怀有一丝希望的,也给自己的内心留有一丝喘息之地的。
三.解读诗中“重”的意象
在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中,诗人将诗歌变成革命的号角,他鼓吹人们进行革命,而他愿做革命的先驱者。所以诗人用了强有力的措辞和饱满的情感,诗中塑造的形象具有巨大的力量。如“使它撞击我血淋淋的心脏的碎片,由于而发狂的人,笑得泪流满面、暴着青筋的巨人,挥起肮脏的拳头痛打,雷声变成了野兽,老天的脸上即刻显出一副怪相,活像铁血宰相俾斯麦狰狞的面孔。为了使旗帜在火热的射击中迎风飘扬,不分时刻,不分昼夜,粗野地喊叫,肥胖的大力士,星辰的头颅又被砍掉,又用屠杀染红了天空”等等。
正如米哈伊洛夫在《最后一颗子弹》中讲到的:“我们只要翻开马雅可夫斯基著作的任何一页:哪里都有鲜血在搏动,激情在燃烧,斗争在进行。”诗人一生都在为了生活而斗争,诚如他自己所讲的“我憎恨一切死气沉沉的东西!拥抱一切生命!”所以诗人诗歌中的意象也大都富有生命力和激情,而这些意象无一不在展示着诗人对生活的沉重感和内心无比的煎熬。他将生活的沉重感用强有力的措辞展现的淋漓尽致,将自己置身于这种沉重的之中,他并没有被此压得喘不过气来,相反他用更加昂扬的斗志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抗争生活中这一切的沉重。
在诗歌中,诗人用狂风暴雨式的怒吼将生活中一切旧的东西彻底的打倒和撕毁。他的爱情被践踏了,他质问上帝“你以为/这个/站在你背后长着大翅膀的东西/才懂得什么是爱情?”他怒吼着呼唤人们去撕毁一切旧的制度,宁愿搭上自己的性命,但绝不给那个旧的社会制度留有一丝喘息的余地。“上前去,挨饿的人/满身跳蚤和污泥的汗臭的奴隶!上前去!把星期一和星期二都用血染成红色的节日!”诗歌的最后诗人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呼唤着他的爱情,可是最后都被无情的拒绝了,诗人只能伤心的自嘲。此刻的诗人,不再冷静,他用尖锐的语言嘲讽上帝:“全能的上帝,你创造了一双手,又使/每人有一颗头,你为什么不想法,让人们没有痛苦,只是吻啊、吻啊、吻个够?!我以前以为你是万能的上帝,原来你是个小偶像,既无能又渺小。”“我把你这遍身发着馨香的东西,从这里打到阿拉斯加!”在一声声强有力的重击声中诗人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向宗教发出挑战。
诗人在诗歌中用一系列“重”的意象向我们传达着他对生活抗争的力度,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的。正如《最后一颗子弹》译者的序言中所讲的:“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一样,马雅可夫斯基同样热衷于一种所谓的最高纲领主义,其核心宗旨就是,如果不是一切,那就宁肯一无所有。所以,生存对他来说,只有一条出路。”所以诗人在对生活的抗争中展示出他要撕毁和打倒旧世界一切的力量和决心,没有中间道路,委曲求全与明哲保身。
结论
我们通过分析这两首诗歌中“轻”与“重”的意象,可以发现由于诗人个人气质和文艺观的不同,导致了诗歌在表达情感上方式的差异以及诗人对生活抗争力度的不同。同时也可以理解诗人在之后的诗歌创造中内心斗争的历程。
参考文献:
[1] [英]托・斯・艾略特著,汤永宽,裘小龙等译,《荒原》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Abstract: Sandstorm is the major disastrous weather in China's north. Dust weather could cause that soot and dust carrying virus to invade human respiratory tract, deposit in human's lung, then initiate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bsorbed by alveolus into the blood circulation, and then cause other organ diseases, endanger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proposes gui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from the formation of sandstorm and effects for human health.
关键词: 沙尘天气;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Key words: dust weather;respiratory diseases;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313-02
0 引言
呼吸道疾病是指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的急性炎症,是常见多发的疾病,危害较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受凉、感冒是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症。除此之外,温度骤变也可以直接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的发病。许多研究均表明,呼吸道疾病不仅与气温、气压、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而且与大气污染、职业环境也存在密切关系。
沙尘对呼吸道的影响非常大,沙尘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出现炎症反应,也可能让气道粘膜受损,甚至改变气道的结构,从而引起或加重一些呼吸疾病,比如肺气肿、慢性呼吸道炎症等。
1 沙尘暴天气及形成原因
1.1 沙暴和尘暴两者的总称是沙尘暴,它是一种天气现象,表现为地面大量的沙尘被强风卷入空中,把空气变得非常浑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千米。其中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就是沙暴;而大量尘埃和细粒物质被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就是尘暴。
沙尘天气是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统称,它是一种由大风将地面沙尘吹(卷)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造成的一种大气混浊现象,是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
1.2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因为很多因素都和沙尘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地球温室效应、森林锐减、厄尔尼诺现象、植被破坏、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个有利因素都具备,比如强风,沙、尘源、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是强风,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是沙、尘源,但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能让风力加大,有利于强对流发展,导致更多的沙尘被更高的卷扬起来。
有关研究指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形成沙尘暴:一是首先一定要有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即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二是具备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基础,即大风,它是可以保证沙尘暴远距离输送的动力;三是需要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即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通过沙尘暴多发生在午后傍晚就可以显现出来;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除了上述条件,形成沙尘暴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是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形成沙尘暴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
2 沙尘暴对呼吸道的影响
沙尘天气会造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TSP)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TSP)会严重的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尤其是心脏病患者。通过呼吸这种颗粒可以进入呼吸道,特别是直径在0.5-5微米的颗粒可以通过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从而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另外,颗粒物表面还吸附着多种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和有害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通过肺组织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全身有危害作用,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多种慢性病,甚至癌症。
沙尘天气还可能会诱发一些疾病,比如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和传染病等。一般条件下,如果是少量的尘埃,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就可以过滤到,但是如果是沙尘天气带来过多的尘埃,很有可能让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便是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的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3 预防措施
沙尘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但是,只要及时的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沙尘天气带来的不便。
3.1 提早进行预防:预防胜于治疗,在大风干燥多尘的天气里,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微生物活动频繁,并利于传播,容易诱发咽炎、鼻出血、眼干、角膜炎、气管炎、哮喘等。平时可口含润喉片,保持咽喉凉爽舒适;滴几次润眼液以免眼睛干燥;有鼻出血的情况可以经常在鼻孔周围抹上几滴干油,以保持鼻腔的湿润,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3.2 避开风沙锻炼:为了增加机体的抵抗力,避免受凉感冒,预防呼吸道疾病复发,可以在平时多多的锻炼身体。但是如果遇到风沙天气,应该选择在室内锻炼,特别是老人、体弱者。
3.3 尽量远离户外:当沙尘天气来袭时,应该马上关闭门窗,必要时可以用胶条密封住门窗。最好不要在强沙尘暴的天气出门,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3.4 保持室内湿度: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在风沙天气里,空气十分干燥,相对湿度偏小,人们咽干口燥,容易上火,导致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疾病,还会使皮肤干燥,失去水分。对此,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以及洒水、用湿墩布拖等方法,以保持空气湿度适宜。
3.5 外出戴口罩,回家快洗脸: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人群,要减少外出。沙尘中悬浮着大量颗粒物,细微粉尘过多、过密,尤其是小于两微米的微细颗粒。外出者应戴上口罩。回家后赶快洗脸,尤其是口鼻,尽量阻止沙尘吸入体内。
3.6 多喝水,多吃水果:尘沙干燥天气易出现唇裂、咽喉干痒、鼻子冒烟等情况,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蔬果,既能赶走干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湿润,也能加快体内尘土排出,缓解咽喉的不适症状。
沙尘对呼吸道的影响是广泛而直接的,严重者会引起气道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等呼吸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沙尘天气要加倍防范,没有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人也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搞好自身防护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夏廉博.人类生物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杜,1986.
[2]李轶君,陈燕燕.中医气象学与养生防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6年5月~2008年10月我科疗养在职干部346人,均为男性,年龄30~55岁。经体检评定为亚健康状态者117人,占总人数的33.8%。
1.2亚健康诊断标准①躯体症状:头疼,失眠,脱发,常感疲劳乏力,休息后不缓解。②心理症状:容易激动、烦躁或抑郁,记忆力减退。③各种能力与活力下降: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降低,办事无激情、无热情。④抵抗力降低:易感冒。⑤各种检查数值处于偏高状态,如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等。其中有任何一项异常者,即可诊断为“亚健康”状态。
1.3饮食与运动特点调查对117名在我科疗养的部队在职干部发放“饮食运动习惯调查表”,主要内容:①对健康和亚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②平时的饮食习惯与特点。③喝酒与抽烟的情况。④每天运动情况。⑤自觉症状。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表1~2)
3讨论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如脂肪肝、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早期状态。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症状, 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免疫功能低下[2]。本文调查中发现,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在亚健康人群中占比例较高,与其他症状比较P
本研究旨在观察生活方式在亚健康人群中的特点。一般认为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长期暴饮暴食、酗酒、抽烟多、运动少,易使机体的代谢机能受损,从而导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升高,严重的将影响心、脑、肾、肝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进入不可逆转的疾病状态[3]。我们调查结果发现,以荤食为主的高热量饮食、参加宴请多、酗酒、抽烟多、缺少运动锻炼等,在亚健康人群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人群(以上因素两组对照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这提醒我们在对亚健康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时,要重视对生活方式的干预。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对亚健康人群的护理工作重点是早期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要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亚健康人群健康的饮食,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根据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强度计算出合理的热卡摄入量,并在实际生活中科学应用。二是教育亚健康人群要学会调整心理状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培养一些有益的兴趣、爱好,正确对待压力等。三是及时调整工作生活习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四是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都要保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并持之以恒,形成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五是指导亚健康人群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各系统有害,嗜酒、醉酒、酗酒也会损害心、肝、胰、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上几点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护理与早期健康教育,阻止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强.军队疗养员亚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514-2515.
[2]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9):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