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
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不是替代学生学习,多为学生创造自己学习的机会。(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本质认识的调查结果
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为相应评价的教师的百分比,由于舍入关系,百分比之和可能不恰为100%。
在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回答中,有97.26%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没有教师反对这一观点,还有2.74%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人的自身发展中可以不接受数学教学活动。”有9.59%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89.04%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1.37%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教师是联结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是教学主体化的先导。”有75.34%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21.92%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2.74%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95.89%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4.11%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没有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一人讲授为主。”有9.59%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86.30%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4.11%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通过问卷数据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很客观。清楚地了解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应该是和学生互动的交流活动。
二、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处理;教师对课后复习和作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手段。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认识的调查结果
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为相应评价的教师的百分比,由于舍入关系,百分比之和可能不恰为100%。
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积极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总结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课后的学习作指导监督,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等等。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对一些课堂上的特殊问题能够采取一定的解决办法。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常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提炼,不断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三、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评价的认识
数学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所指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评价,可以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可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可以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3。
问题6:“教学评价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有73.97%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23.92%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2.74%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7:“教学评价是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有52.05%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42.47%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5.48%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8:“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有16.44%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79.45%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4.11%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中启智的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维,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促进身心发展。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而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生活性、现实性和体验性。
1.生活性
生活性即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小学生是从自己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认识数学的,所以,小学的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核心思想就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等,目的是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2.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儿童的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存在于儿童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之中。这些现实是小学数学课程的起点,是儿童获得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节点。课程的任务是构建抽象与现实的连续体。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沟通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联系,强化数学的学习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
3.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的数学教育应当成为一种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活动,不要总是将整理好的详细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而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经
历超越局部的、非单纯接受的问题解决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征
基于对以上小学数学的特点分析,同时根据美国教育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向抽象逐渐发展的,也是呈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再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特征。
1.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生学习数学借助于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而不是作为科学的数学那样发自于那些逻辑公理或命题。也就是说,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观察出发于日常现象,是用特征归纳进行的,而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用逻辑推理进行的。
上小学之前,儿童已经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折过纸工,比过物体大小、长短、厚薄、轻重、宽窄和多少,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关于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上学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
2.认知思维直观化
小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直观化,首先表现在小学生的认知学习是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的,而因为每一个小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存在不同之处,在他们各自的头脑中所构建的数学常识也就不同,所以他们理解数学的过程也就不相同。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位小学生来说,数学都是他们各自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和认知。
小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直观化,还表现在他们数学认知学习的思维组织有不同于成人的地方。小学生常常要经过一个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小学生会逐步形成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仍然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着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他们往往还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
而且,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一加一减的关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乃至直觉思维往往是相互补充的。
3.问题驱动导向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那么数学问题来自何方呢?一种来自数学本身,即数学内部。在小学阶段有很多,例如,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又出现退位减法;懂得有限小数后,在小数除法中又出现了循环小数;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又遇到要求它们的面积等。
另一种则来自数学外部的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例如,在一个正方形的铁皮中,要想剪出一个最大的圆怎么办?50人游湖,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打算怎样分配?哪种方案最省钱?甲乙两商店出售同样的袜子,原价都是每双2元,甲店现打8折出售,乙店买3双送1双,去哪家商店更合适?像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新奇的问题,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分析、合作交流,求得问题的答案。
4.鼓励创新思维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创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家的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不同,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前人己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前人已经发现和创造的那些概念、命题、法则、方法等,而具有实践性活动的特征。小学生的这种数学实践性活动,并不是要求去模仿或重复前人发现、创造数学的过程,而是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被创造的数学知识作为实践性活动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大胆探索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在林业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
林业院校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本身,主要是应用数学。传统的数学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数学实验课则侧重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推动数学教改和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数学实验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在教师指导下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数学实验是以数学建模与数值计算为核心内容, 将经典的高等数学、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既培养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此外,数学实验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还可以发现问题,然后尝试解决问题,“做然后知不足”,通过做数学实验,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甚至包括相关课程的兴趣和激情,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实验课的内容设置与选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展,数学不仅在物理学、天文学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逐步应用到化学、医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甚至运用到历史、考古和文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领域。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主要应用是通过数学建模来实现的[1]。数学实验课与数学建模没有本质的区别,数学实验是在总结数学建模和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而进行的一次数学教育改革。因此,数学实验课的内容可以是工业、农业、技术、经济管理、军事等等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数学本身的一些基础问题,介绍如何通过建模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解析的方法和数值的方法,并且介绍各种常用的数学软件,通过在计算机上做实验,使学生掌握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强调的是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以及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给予验证,同时,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经济生活中起到了的重要的作用。
实验题材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目的,教师应善于在社会中选取案例。第一,教师选用的实验题材难易程度应适中。如果过于简单的话,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太难的话,学生会不知从何着手去做,从而有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可能,并且容易出现抄袭现象。第二,注意所选题材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 必须源自于日常生活、工作和科技, 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一些报道。所谓知识性就是教师事先要找好这些问题与知识的结合点, 通过逐步设置障碍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需解决的问题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而开放性是指问题解决后要留给学生自由想象、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如是否可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同一问题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问题的更深一步的探讨等,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加以解决[2]。第三,所选的实验材料应包含部分新知识、新方法,有些甚至是不成熟的内容。如在讲解求解优化问题时,大致介绍了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现代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部分科研前沿问题,开阔了眼界,激发了部分学生的浓厚兴趣。
数学实验教学的进行
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以实验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实际问题为载体, 以计算机为手段, 以数学软件为工具, 以教师为指导, 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工作[3]。
1.数学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实验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4]。数学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截然对立的。既然是实验,就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确定实验内容、控制实验进程方面可以起主导作用。
2.数学实验教学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
由于数学实验强调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可以使用现存算法和各种应用软件。事实上,大多数数学实验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数学软件。美国数学家MountHolyoke College编著的《数学实验室》[5]包含的16个实验中,有14个需要编写程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数学实验以前,首先应该学习一些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a,SAS,SPSS,Maple,MathCAD等。计算机实验开创数学的新发展,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3.数学实验的设计
在设计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每个实验围绕解决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来展开,引导学生使用若干方法去解决某个问题,促进学生勤思考,深入钻研,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大胆实践。最好是以2~4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进行,在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发言和提问等多种机会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动手和观察实验结果去发现和总结其中的规律,并进一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4.建立合理的考查和考试方式
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为主。课程结业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简单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对数学软件基础理论的理解,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另一部分为上机测试,主要考核学生用计算机结合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既有较为基础的简单计算,也有较为综合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占总成绩的50%。
数学实验教学的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加强数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机房应当有比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先进的教学网络,同时加强学校的局域网建设,具有双向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并且配备各类的数学软件,如数学专业软件SPSS、SAS、MATLAB、Mathematic等。为了方便学生课余时间的练习和操作,数学实验室应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管理。
其次,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任教。担任数学实验课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还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出切合实际和行之有效的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案。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动手操作,总结规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向东等.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志英.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促进数学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
[3]卢书成.开设数学实验课是高等数学教改之必然趋势[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4)
而所谓思想方法,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从大量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的产物,经过反复提炼和实践,一再被证明为正确、可以反复被应用到新的思维活动中,并产生出新的结果。或者说思想方法就是那些颠扑不破、屡试不爽的思维产物。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本质认识。
一、明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1.从心理发展规律看,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发展青少年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心理学中,把婴儿、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动作思维(0―3岁)、形象思维(3―7岁)、形式思维(7―13岁)、辩证思维(13―19岁)。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以形式思维为主向辩证思维过渡,高中学生的思维则是辩证思维的形成阶段。
2.从学习的认知结构理论来看,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对数学认识结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的认识结构理论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数学认知结构中,存在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心理成分三种主要因素。这个过程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就是主体把新的数学学习内容纳入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种纳入不是机械地、囫囵吞枣式地摄入,而是把新的数学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与原数学学习认知结构相适应。所谓顺应,是指主体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不能有效地同化新的学习材料时,主体调整或改造原来的数学认知结构去适应新的学习材料。在同化中,数学基础知识显然不具备思维特点和能动性,不能指导“加工”过程的进行,这和材料本身不能自己变成产品是一个道理。而心理成分只给主体提供愿望和动机,提供主体认知特点,仅凭它也不能实现“加工”过程,也就像人们只有生产愿望和生产工具而没有生产产品的设计思想和技术照样生产不出产品一样。因而数学思想方法担当起指导“加工”的重担,它不仅提供思维策略(设计思想),而且提供实施目标的具体手段(解题方法)。实际上数学中的转化、化归就是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与同化一样,顺应也必须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顺应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3.加强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使学习者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使其受益终生。
曹才翰先生曾指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则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让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有利于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识性
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缺乏意识性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具体知识、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比较明确,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教学时,往往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训练;知识应用时,偏重于就题论题,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与提炼;小结复习时,只注意知识的系统整理,忽视思想方法的归纳提高……致使数学教学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三、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各种途径探讨中,如下的几条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把握。
1.在表层知识发生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表层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解法的思考过程等都蕴藏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极好机会。
(1)展开概念――不要简单给定义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而飞跃的实现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需依据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因而概念教学应当完整地体现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揭示隐藏于概念之中的思维内核。
(2)延迟判断――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判断可视为压缩了的知识链,数学定理、性质、法则、公式、规律等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并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3)激活推理――不要呆板地找关联
激活推理就是要使已有判断上下贯通,前后迁移,左右逢源,尽可能从已有判断发生众多的思维触角,促进思维链条的高效运转,不断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推出一个个新的判断、新的思维结果。
2.及时小结复习,揭示、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同一内容可蕴含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表层知识之中,因而应当及时小结、复习进行强化刺激,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表层知识,揭示、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既可避免单纯追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欲速则不达的问题,又可促进学生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3.抓好运用,不断巩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才;中职数学;数学教学;缺陷;措施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数学的触角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基础学科,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数学教学却收效甚微,其中存在很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缺陷。为改善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促进人才培养,就必须研究中职数学教学有效实施的措施。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缺陷
(1)学校方面。一方面,中职学校不太重视其数学教授课程。调查显示:只有66.7%的中职学校聘请了教授数学的专职教师,而在中职学校内部仅有22%的人员能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这充分显示了学校对待数学教学的态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教学本应受到重视,但是有的学校将这一学科教学归类到无足轻重的范畴,任意缩短数学教学的授课时间,有时甚至默许其他学科教学挤占数学教学时间。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按计划讲解数学的基础内容,只得减少课堂内容和课堂难度。另一方面,与一般中等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不同,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内容和难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缩减,但是仍然具备一般数学教学的通病。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理论学科,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极强,而应用性却相对较弱;内容极多,而难度很大。虽然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这些弊端有所改善,但是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仍然与中职学生的专业联系不足,同时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虽然数学知识的适用性相对不足,但却是学生专业学习所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识的相对贫乏,严重制约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教师方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太恰当。据统计,有超过3/4的教师选择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而且有17.6%的教师表示时常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这些数学教师忽略了中职学生本身的兴趣特点以及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教材将数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并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惰性,因而学生有精力在数学课堂上瞌睡、小声嬉闹等。另外,中职数学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评价方法不甚合理,他们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断学生的能力,片面地根据卷面分数来对中职学生进行区别处理,这就让学生产生了“及格万岁”的消极思想。学生对于数学教学有抵触心理,形成了在考场趴倒一片的尴尬场面。针对如此无奈的情况,中职数学教师只得不断缩减教授内容,同时降低考试难度,这又间接降低了数学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评断标准,进而弱化了数学考试的评价功能。简言之,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严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进而影响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
(3)学生方面。第一,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学习数学课程,也有差不多1/5的学生否认了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中职学生更重视的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数学教学只是学校用于提高本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形式和手段,因而理所当然地将其归入不重要的范畴。而且,由于缺乏升学压力和学习动力,中职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他们有意无意地做一些对数学学习不利的事情,有近半数的中职学生表示他们主要是通过抄袭来完成自己的课后作业,被迫而机械地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第二,中职学生中的60%认为他们选择职高的部分理由是因为其数学水平差,51%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迅速发展,严重限制了中职院校的生源,降低了中职学生的质量水平。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够良好,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于这一学科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因而降低了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中职数学教学有效实施的措施
(1)转变数学观念,保证教学课时。有的中职院校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最简单的数学内容即可,有些学校甚至只让兼职教师来进行中职数学教学。不过,学校忽略了数学对于日常生活的应用,已经涉及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转变数学的教学观。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保证数学教学的教授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聘请专业的数学教师,或者对现有教师进行必要培训,保证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该调整对教师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适当增加数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另外,中职学校应该引进数学教师教授所需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应该从兄弟院校引进更具影响力的教学资料,保证数学教学内容的质量;还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效果。
(2)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模式。中职数学教师的素质水平是数学教学的质量保障。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某些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在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努力改变被动机械的数学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再次,教师应该根据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结合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进行中职数学的教学工作。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另外,教师应该完善中职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而不应该仅仅以考试论英雄。卷面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其高低会受到运气等偶然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兴趣是个人主动进行探索的动力源泉,而信心是个人持之以恒的关键。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够让中职学生自觉持续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应该观察并发现有趣的问题,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尤其是在师生互动环节,这也是中职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当的鼓励和启发,可以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寻求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和爱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平等的地位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总之,数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职数学教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社会、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为保证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数学观念,保证教学课时;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应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曾朝锋.对当前中职数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湖南中学
物理,2007(5).
[2]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06(3).
要素;结合体;沟通;理解;信
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87―01
教育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标准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一个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下面,笔者就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体
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它突出的特点之二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突出的特点之三是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等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
二、新课改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是否得到充分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师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都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数学教师要依照数学教学的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相互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开展好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就是在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积极主动地、目的明确地、热情洋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 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一、在课堂教学结构上,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而学习是学生参与的经过练习或训练而形成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过程。学习定义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不同的理念产生不同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渡”,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更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采用“聚焦”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我们大可不必在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我们应通过互动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智慧和能力的互补,促进相互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从而达到一种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环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
二、调动学生情趣,提高复习课教学的艺术性
在高考复习课上,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的智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动脑思维,动嘴说话,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心琢磨,动耳倾听……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奋,情绪高昂。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精心备课,讲究高考复习课试卷讲评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大量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和收益要高。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呢?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一节课探讨的重点。因此,在课堂设计时,我们要针对本套试卷中的高考重点和热点内容,把这一知识讲透、落实。因此,在设计主线上应重视回归教材,由基础逐步深入。在每题的讲评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说思路、析错因,然后讲评,或把学生的试卷中的错误解法、优秀解法作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学习,自我反思,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同时在题后练习设计中,应注重试卷中试题的变式或延伸的设计,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谈谈我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注重生活联系,形式活泼多样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逐步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这个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新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图表,降低了思维难度,更使得学习充满乐趣。数学的价值只有通过与现实相联系才能体现出来,而新教材恰恰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去感悟和理解所学的各个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如七年级第五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节,通过天坛、地球仪、高楼大厦等学生身边事物的介绍,让学生感受球、柱、锥、面、线、点,觉察到几何就在身边。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2注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做”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苏科版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操作、活动、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亲自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习惯。
3注重“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其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也是新课程“过程性目标”在教材上的反映,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例如七年级上第五章《图形的变化》,在七巧板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涂上不同的颜色,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虽然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但却渗透在初中三年的全过程之中。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与函数、一般与特殊、统计以及转化思想等。
二、基于新教材的思考
1新课程呼唤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这几个问题:
(1)实施新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在多数学生投入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同时,少数学生注意力分散,或者根本没有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以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把教材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会不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自主探索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但一部分学生由于在知识技能方面实际存在着缺失,难以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有可能更加困难。这要求教师设计出相应的针对整体和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通过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及简化任务,使部分学习困难生也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快乐。
2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使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果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但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使用会失去教师课堂的生成和教学智慧。因此我认为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画面要简洁,对于一些图形变化和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可以通过课件演示验证;文字较多的填空、选择等题目可以用PPT投影;但一些例题的解题格式和过程要通过教师的板书给学生以示范。
3“双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理解;教学;函数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不好,题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会做,好容易学会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造成理解不透彻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和做,认为只要教师讲到位了,学生就应该学会了,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教学。
出示例题: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7],求函数f(3x+1)的定义域。
教师:由已知可知,对于f( ),括号内的数必须在区间[-2,7]上,所以-2≤3x+1≤7。解得-1≤x≤2。所以所求得函数的定义域是[-1,2]。
变式练习: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3,+∞],求f■的定义域。
总结:对于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我们解一个关于x的不等式a≤g(x)≤b。
从以上这堂课的教学片断中,让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听了这个例题的讲解,想必有不少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题设条件中的定义域指向是谁?要求问题中的定义域指向是谁?(2)为什么对于f( ),括号内的数必须在区间[-2,7]内?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教,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二、教师的教学只重结果,对知识的溯源看得不重要
由于教师的教学只重结果,所以学生的懂也只知皮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明白,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片断中,求y=■的单调区间及其单调性。师:指出在一个函数的单调性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调增区间或减区间时,不能用“∪”把他们并起来,而是用一个“,”把它们隔开就对了。最后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求单调区间时,注意不能用“∪”符号。
在以上知识的处理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告诉式”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错误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正因为函数问题抽象、难理解,才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函数奠定基础。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知识的溯源,了解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背景,并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可能的思维障碍,使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适合学生实际,并结合现代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教而不告”。例如:
1.在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教学中
例1.(1)求f(x)=■的定义域。
(2)若f(x)=■,求y=f(3x+1)的定义域。
问题1:符号f(x)的数学涵义是怎样的?
对应法则“f”作用于对象x,所得的结果记为f(x)。
问题2:符号f(3x+1)的数学涵义是怎样的?
问题3:f(x)与f(3x+1)的定义域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搭建从具体通向抽象的桥梁,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思维的载体。
例2.若f(x)的定义域是[0,+∞],求y=f(3x+1)的定义域。
问题:概括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函数的解题思路,得出抽象函数的解题步骤。
例3.(1)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7],求y=f(3x+1)的定义域。
(2)若函数f(3x+1)的定义域是[-1,2],求y=f(x)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强化函数的定义域的数学意义,即定义域关注的是使对应法则“f”有意义,而与对应法则“f”作用的结果无关。
2.在对函数单调性区间不能用“∪”的问题的教学中
例4.求y=■的单调区间。
问题:y=■在定义域上为减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单调性的定义可判断用“∪”把两个区间并起来,y=■在定义域上就不是减函数了,故不能用“∪”。
例5.(1)y=x-1,(x≤1)x-3,(x>1)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吗?为什么?(2)y=x-1,(x≤1)x,(x>1)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当函数符合增函数定义,可以用“∪”,不符合增函数定义,不可以用“∪”。
例6.已知y=(3a-2)x-2a,(x≤1)(x-1)2,(x≥1)在R上为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强化单调性的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用“∪”。
我们要想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打开思路、拓展思维,就要做到教学分析先于教学策略,满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科学论断,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能够反应数学的本质和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通过驾驭教材,走进学生心灵,顺应教学规律,教学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钱宁.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教.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