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又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 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 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② 我想研究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严实?
③ 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 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⑤ 为什么汽水一般装在玻璃瓶里?
⑥ 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 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磁铁游戏》课,让学生玩“巧取试管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许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那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用磁铁在试管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让长铁钉又吸住一要长铁钉,使两钉首尾相连地悬吊着,然后将悬吊的铁钉伸进试管里吸出小铁钉。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他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物论文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
(宁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关键词: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53-01
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速度的加快,中国正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而这种竞争从深层次来看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标准也想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创造性成为重要标准之一。一个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的人,一个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同志就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任务,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范畴,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每一个教师做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有效桥梁,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还是这个舞台的主角,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学习的本质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经验或是已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与创新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全统一,才能充分展现高科技时代人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这一进取型的人格精神。因而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在学习中始终最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接受知识,而不是被迫接受知识,并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敢想、敢说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优秀品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应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教师要拟定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之路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充分运用课堂内容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以自主创新学习为尺度,调整、补充与拓宽、充实新的综合性知识,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学习等提供有效资料。
2.要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强调不必拘泥于现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在准备新课时,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有选择性,不要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课堂上可以随即抽出学生回答问题,并计入平时成绩,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去学习思考。刚开始可能是有被迫的成分,但时间久了当他们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后,也就会去自主学习了。
3.要在课堂上要多安排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要改变以教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本无法进行,学生没有机会去做充分的思考。互动性的教学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主人,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扬提出独特看法和见解的同学。
4.教学设计时注意分层设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学生学不会、听不懂、不参与、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那就根本无从谈起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每位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分层设计,特别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因为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大多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5.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质疑使一种优良的思维品质,使创造性思维的源泉。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老师和权威,敢于超越常规,敢于想象。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另外,还要保护学生的发问热情。对简单的问题可直接给出答案;对一些“刁钻”的问题不要以“中考考不到”“初中阶段不需要知道”等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作为答复,而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或是查找资料。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35-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合作交流、“学以致用”,通过合作交流来强化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多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初中生好胜、活跃,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互相激励,有助于克服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习的情感。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八年级平面几何时,学生不容易掌握证明的步骤,可以请几个小组中的一名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板演,这时,学生都会对自己小组的答案非常关心,都会非常认真地去思考、修改,其效果胜过教师的十遍讲解。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笔者设计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问题设计引导,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往往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达到目的。新授后要有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初步的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升华。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各式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a-b)(a+b) B、(-a-b)(a-b) C、(-a-b)(-a+b) D、(a+b)(-a-b)
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寻同辨异,在对比中加深理解,从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使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结论,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果趋于完美。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生各抒己见,为困难学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更加敏锐、精确,同时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受其他同学的启发,思维更加开阔、深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知识分析理解很快得以提升。这样就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倡合作交流、“学以致用”,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合作交流来强化学习。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多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我们需要的是“会学”的人才,而“学会”的人才显然于时代需求并不吻合。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创新兴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说明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存在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引入”一课时,我先与学生一起计算3+3+3+3+3+3,5+5+5+5+5+5,8+8+8+8+8+8等算式时,学生都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都是比我们算得快?这时我一语道破天机:“老师用了一种新方法――乘法。”通过这样的实例,我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激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猜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多与学生平等商讨问题,不论学生的问题有没有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很喜欢他们提问题,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创新意识也就慢慢得到培养。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调控课堂的能力,使教学相长,并积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质疑”这一环节充分显示出它在教学有的魅力,并起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例如:在复习“简单应用题”一课时,我设计一道复习题:我们六(5)班有男生18人,女生36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如:①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倍?②女生比男生人数多多少人?③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④男生占女生人娄的几分之几?⑤男生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等等。问题意识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提供讨论、交流、合作机会,激发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在完成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一课的实验教学之后,我感到: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我积极探索,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
一、利用化学实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教师首先转变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敢想、敢说、敢问,并乐于发表独特的见解。
如在学习《常见酸和碱》这一课题中盐酸的化学性质时,我做了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后,我说这是氢离子作用的结果。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盐酸中有那么多微粒,你怎么知道就是氢离子作用的结果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及时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盐酸中究竟含哪些微粒(H2O、H+、Cl-),并找来蒸馏水、氯化钠溶液以及硫酸溶液,让学生自己做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认真分析和讨论后,全班同学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心服口服。
这个事实证明,利用化学实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就创造了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消除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萌发并不断得到滋长,创新意识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诱发。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好奇,激活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虽是被人们早已认识了的科学事实,但是作为实验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实。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按方抓药”去“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住对实验的兴趣感和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我把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事实化为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议的问题,激发创新意识。
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时,我提供给学生许多实验药品,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条件的高低,反应的快慢,药品的价钱,制得二氧化碳的纯度等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药品。在选择实验装置方面,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行设计,全班有的同学设计了一支试管和带有单孔导管的胶塞,有的设计了一支试管和带有导管和长颈漏斗的胶塞,随后,我带领学生从实验操作的难易、药品的添加、反应速度的控制、药品的节约以及反应能否随关随停等方面分析了这两种实验装置的优缺点,以及下一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再次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他们个个好象成为专家,在不断地设计,否定,再设计,终于设计出他们认为满意的装置,打开一看,令我吃惊,有的同学把原来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有的把装有石灰石和带有导管的试管底打破放入烧杯的盐酸中;有的用U型管,一端放入有孔塑料板,将石灰石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并带有导管的胶塞塞紧,U型管的另一端来添加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实验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培养。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增加实验创新成分,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产生种种疑问,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鼓励他们去探索,在疑中生奇,奇中生疑,勇于想象,各抒己见,开阔思维,共同提高。并使学生意识到即使再成熟的实验依然有创新余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增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空气》一课学习中,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我把通过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操作的探索实验,放给学生完成。有的学生实验较成功,大部分学生实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的原理,操作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成功的关键,再让实验失败的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少同学认为实验失败是由于所取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红磷点燃伸入集气瓶塞胶塞的动作太慢,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体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原因所致。紧接着我问如何使这个实验进一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更有利于保护空气,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有的同学提出在密封容器中进行;有的同学认为实验放热、气体膨胀、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同学设计在胶塞上装有导管;还有的在导管外面绑有气球,做缓冲作用;有的把红磷改为着火点较低的白磷进行实验;有的用注射器代替广口瓶等……通过实验、失败、分析、探索、成功这样的模式,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到了加强,难点也进行了突破,从中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又如验证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将此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去探究,结果学生不能成功的使铁丝燃烧(因很多学生不知道实验时要用火柴杆引燃),心生疑问,从而产生更强的探索欲,他们通过重新阅读教材、讨论,设计,最终探索到了用木条引燃的方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
再如《燃烧条件与灭火》一课的教学中,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平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断创新。我先用教材中实验装置做探究燃烧条件时,放在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使教室烟雾缭绕,从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白烟危害人体健康,有很多同学马上提出要对该实验改进。他们苦思冥想、激烈争论、认真分析,最终设计出较好的实验:取两支分别装有白磷和红磷较大试管,并配有带导管的胶塞,导管外面绑有气球,将它们同时放入大烧杯的开水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也能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条件,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我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巩固他们创新热情。接着我又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1)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2)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块点燃。(3)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点燃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过氧化氢溶液,蜡烛会燃烧得很剧烈吗?等等。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积极思考创新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同学的良好习惯。事实说明,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教学场景,不断地增加一些创新成分,才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是在对学科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挖掘和唤起创新意识因素,引导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和愉快的情感,树立主动获取的愿望和深厚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乐学的情境之中。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师始终注意和学生保持一种朋友似的关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换意见,交流感情,同时老师在讲课的教态、语气上要注意,多用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柔和语气,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建立起团结、合作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气候”和“土壤”,使学生没有陌生感、畏惧感,思想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创新的欲望。
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意见和想法时,如果老师判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会增强该学生的反应,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全体同学,使他们勇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讨论的气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偏离老师预先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老师设计的轨道;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时,老师要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如果老师给予轻率的否定、责备,甚至是惩罚,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挫折感,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应充分挖掘出其内在的“合理性”,鼓励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和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老师不应简单地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以使学生“被迫地”为老师工作,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的问题情境。
二、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再创造”
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动手操作以及动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
注意操作。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再创造”提供感性材料,这无疑对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重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质疑问题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组织学生一直分析解答,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热情。
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余地。学生探索创新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有充分的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比较自由地酝酿的探究时间,从而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巧设作业,延伸创造欲望
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和创造欲,并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产生新的成就动机,从而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基础性练习打好知识基础。
变式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练习创造性。这种练习一般有三种情况:
(1)条件不足或多余。
(2)答案不唯一。
(3)用非常规思路钥匙。
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可以为学生的任性思维活动提供条件。如学完了时、分、秒后,让学生设计乘车时刻表,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关键词:指导观察 引发创新活力 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教学中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1.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
实验时,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教师就好像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像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前者比后者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
2.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
(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
(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做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都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动机和情感。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通过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实验,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说,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1)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lO3和Mn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不但产物纯度高,且安全、简便、快速。(2)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毫升的锥型瓶,配好胶塞,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下端绕成螺旋状,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将螺旋铜线加热,紫红色的Cu变为红色。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O活性较大,立即插入锥形瓶中,马上看到黑色CuO又变成紫红色Cu,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人一些石灰水,立即看到浑浊现象。(3)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空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知道,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思维,使思路更宽,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习引入情景,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生动形象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通过开设事件评析、举办知识竞赛,查找自己和别人的缺点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发言,敢于标新立异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在教学中,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融洽师生关系,突出主体地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1.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书本,进行自学;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参与者小组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6.让学生上讲台按自己的想法讲思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把评价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做到双向沟通,积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创新思维
1.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不同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感悟体验。对于学生的独特创新想法,教师要特别给予呵护、启发、引导,不要轻易否定,以切实保护学生感悟文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创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驳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动力,它蕴涵着创新的萌芽。提倡驳问,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不迷信教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敢疑、敢问、敢驳,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1.3 促进积极思维,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慰。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多激励、多诱导,使其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教学中,学生总能产生一些非常离奇的想法,教师应注意客观、公正、诚恳、热情地给予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1.4 鼓励标新立异,让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按常理出牌,不受传统方式束缚,敢于大胆探索,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
2 抓住各种契机,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想像力在学生的智力因素中极具创造性。借助想像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应多鼓励、赞扬,引导其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少年儿童的想像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像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如此等等都有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发展和培养。
3 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1 丰富课堂形式,活跃学生思维。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的,可以建立小组学习式、矩阵对抗式、圆桌会议式等座位摆放形式,极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以加强学生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的交流和研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大力倡导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在遇到比较难的问题时,有效的小组学习具有信息源多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3.2 改进组织形式,调动思维兴趣。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3.3 优化趣化板书,拓展学生思维。有创新的板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板书的设计除用简要的文字列出提纲外,还可以配上简明的图画,图文结合。鲜明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4 开启广阔生活,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广泛、强烈的好奇心,使小学生突破课本的局限,去感受和接触更为丰富的周围世界,从而产生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设想,并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养成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5 破除迷信权威,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