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提高会计实操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会计实操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会计实操能力

第1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税收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

一、会计专业税收教学项目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税收实训技能水平低下

税收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税种、税率也在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做出改革,如“营改增”,增值税税率下调,个税起征点调整以及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税制改革的力度、范围都比以往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开展中职生会计专业税收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院校只重视税收理论知识的教学,对税收实训实操教学并不太重视,造成学生空有理论,税收实操水平未能满足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1]。

(二)教学模式单一

丰富科学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会计专业税收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现阶段的中职教师开展税实训教学时,大多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师,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单一的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税收种类、税收标准、核算方法等内容都不甚了解,提升实操能力变成一句空白。所以教师必须要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三)考核评价模式落后

现阶段,中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税实训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大多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以试卷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过分笔试的考核,对学生的税收实操能力考核力度不足,学生的税收实操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造成学生毕业上岗后未能迅速上手会计工作,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提高会计专业税收实训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强化学生的税收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构建税收实训基地

会计税收属于专业性的技能知识。而且税收政策制度会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不断改变,所以会计专业税收实训教学也要紧贴时展步伐,随时更新税收知识和技能。因此,中职院校开展会计心来税实训教学时,要坚持以实操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根据当前的税收财经制度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操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各大税种的申报、缴税等方面的流程[2]。同时学校要加大会计实训的资金投入,建立税收实训基础,通过电脑安装相关的税收系统虚拟软件,保证计算机的操作界面与真实的税收操作流程相一致,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税收模拟操作,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训技能水平。如增税税的进项税、销项税的导入,无票收入的添加以及增值税申报表的生成等一系列税收操作流程。让学生真真正正了解真实的会计税收管理的处理流程。

(二)重视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的会计专业税收实训提供操作平台

推广发展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整合学校、企业各类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保证企业的用工需要[3]。企业通过向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创造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强化学生的会计专业税收实操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对加强税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而且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为提高会计专业税收实训教学提供现实参考。校企业合作模式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调整教学模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加强税收实训教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将创新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税收教学课堂中,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微视频教学等教学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由于传统的税收实训课程的考核标准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整个评价考核机制都是以学生的试卷成绩来衡量,该模式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所以学校应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考核制度,除以笔试形式的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专业税收实训水平进行考核,细化考核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税收实训能力提供考核的标准。

第2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16-03

职业教育的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赛事。技能大赛也直接推动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近年来,广西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由单一的“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会计实务”向综合力能力较强的“会计手工记账处理综合能力”“会计技能”转变。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每次技能大赛都有会计电算化这个子项目。从比赛成绩看,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成绩不太理想,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会计电算化操作不熟练,特别是对业务中的供应链系统业务流程不熟悉,操作应用不到位。因此,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成绩,以会计技能大赛为目标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一些与技能大赛不相适应的地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会计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软件是金蝶 KIS,该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会依据广西会计从业资格证中电算化考试内容来设置,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可以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所以在授课时会围绕考证大纲来进行授课,所授内容涉及的模块少而且操作较为简单,主要讲授实操总账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工资模块、应收应付模块、报表等模块。而技能大赛是模拟一家制造业企业某年某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现行税法和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处理经济业务,运用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统一使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作为核算工具,完成 40-50 笔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二)教学内容难度不够大。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在实操练习中会将相关的公式作为已知条件列入题目,如工资公式的设置,“应付工资=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补贴”这个公式写在题目中让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学生在操作时只要熟悉路径,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录入公式,轻松将题目完成。

会计技能大赛的内容是经济业务主要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出现,参赛学生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完成相关核算,包括初始设置,记账凭证填制、审核,记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比赛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范围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实际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流动负债、费用和成本(其中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完工产品与未完工产品成本分配、产品成本品种法的核算)、所有者权益、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的、利润表的编制)等。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为 60-80课时,每周 6 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融合财务知识来操作财务软件,时间是不够的,恰好在第三学期会计专业学生要面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其中一门学科,为了不影响学生考试,科任老师往往要在两三个月内完成所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没有能够消化老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中职学校缺乏有企业实践经验和具有较熟练操作水平的会计老师,目前中职学校电算化课程都是由会计专业老师担任。由于老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水平都不是很高,指导学生不得法,以致制约了学生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空间。

(五)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还属于初级阶段或是起步阶段,大多数学校为求生存发展和应市场要求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无法实现人才供需间的有效对接,学校无法掌握企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财务岗位的会计人员,企业认为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差,掌握财务知识不够全面。财务部门属于一个单位中的核心部门,掌握着整个单位的经济大权,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纳入外部人员,校企合作还只是停留在表层。

(六)课程评价考核体系过于单一。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评价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这一考核方式并不适合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及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评价内容过于侧重理论而轻操作,无法考核出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导致学生对电算化课程不够重视。也有学校用会计软件所提供的考试操作平台对学生进行考核,可单独的一套题并不能包含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考核不出学生的真实能力。

二、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优化会计电算化教学

如何按照技能大赛要求,改革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技能大赛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本知识架构,依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来设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学生的技能与个性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技能大赛的训练内容,特别是供??链业务。供应链业务主要是以原始凭证来呈现,分析原始凭证所要涉及的模块,如收到A公司交来上个月的货款。这题如果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直接在总账中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账款――A公司。如果是在会计技能比赛中,就不能直接填制凭证,而是要在销售模块中填制一张收款单,然后到核算中点击核销制单,制单保存后再返回到核算模块中做客户单据的制单,这才算做完。同时,还要关注政策的调整,对于现阶段的税法上的营改增,税制的改革一定要关注,还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改革,会计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一般都是与最新的改革内容相配合的。

(二)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教学。一是为了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又不影响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应该把该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4节)和第三学期(2节)上,第二学期主要讲授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模块内容,第三学期讲授应收应付、期末结转、自定义报表等内容,这样合理安排时间可以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掌握得更到位更全面。二是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目的,以技能大赛为目标,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另外,严格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进行实训,以训练学生独立准确无误地完成会计电算化实训任务。会计电算化课程不仅要在课堂中参与练习实操,更要设置综合实训环节,把综合实训环节放入第四学期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在学生做完手工账后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来录入已做好的业务凭证、工资的计提及发放、固定资产的增减及折旧的计提、财务报表的填制等内容,让学生对整个财务流程及会计信息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利用电脑录入时适当地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对电算化操作的熟悉程度。

(三)加强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穿插学习相关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如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等。在实操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对财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假设题目只提供经济业务内容,而不给出具体的会计分录,让学生自己结合之前所学课程的财务知识,自行填入。在工资薪酬发放和分摊的业务处理中,只做报表数据的处理,还要让学生明白薪酬数据的取数、个人所得税扣税的标准与修改、工资项目的增加及修改、工资薪酬按部门或个人分摊等,结合所学财务知识点,将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很好地融入会计电算化的实操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精通强大的各种会计软件,了解企业业务,将来能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岗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大赛的技能要求教学。要搞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满足技能大赛的要求,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教师必须具备理实一体化的素质。实训也是一体化教学的一种模式,将理论教学从课堂教学的形式转化为现场教学,使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亲身实操体验掌握理论,进而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形成一定的实际技能。首先,学校开展校本培训。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具有企业经历,并且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会计专业的专家来校培训会计教师。其次,组织会计专业老师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走进企业,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电算化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会计专业水平。特别是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再次,组织学习技能大赛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真正做到“以赛促教”,鼓励相互学习。将技能大赛思路和方法适当融入日常教学中,扩大会计技能大赛的受益面。

(五)促进校企合作,创造实训机会。会计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和展示学校学生技能水平,引领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和调动各企事业关注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一方面能让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充分认识,并认可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企业中不断吸取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使校企形成很好的互动。

(六)完善评价模式,以赛促学,以证代考。面对大量的会计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学生会对课程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基于会计从业资格证与会计技能大赛以及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学校要勇于打破常规,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可以采用11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中《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分数作为此课程的成绩,同时还可以采用 12 月学校会计电算化技能比赛获奖成绩作为该课程的评定成?,把“以赛促学、以证代考”落到实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

(七)按照大赛要求,重点训练速度与技巧。在竞赛培训中,选手大量的时间都在进行独立操作训练。如果教师过多地讲授理论知识,将会使学生的实操机会变少,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使相当多的学生无法完成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显然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

笔者认为,会计技能大赛对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最有指导性意义,为会计专业教学勾勒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框架。老师可以依据这个基本课程框架,对会计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一系列的整合,难易结合、相互渗透,在强调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与企业实际岗位的零接轨,为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为此,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两点。

1.提高正确率与速度训练。会计电算化实操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职业技能,做到准确无误并高效输入,正确性与高效率相结合。结合技能大赛的训练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调正确性和高效率,以正确性为基础,反复练习,在确保有一定正确率的前提下训练速度,在熟练使用,最终使得学生在输入速度上与正确率形成一个高标准的匹配。

第3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地方人才需求;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计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教育领域需要提高对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高职院校需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会计人才,促使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基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发现培养目标不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本文依照地方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大型企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于长远,导致定位不准现象出现。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出会计专业的优势特点,过于重视形势导致会计专业缺乏相对实用性。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对会计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高强度的理论课程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降低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的匮乏导致会计人才难以适应实际岗位工作,无法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受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会计专业课程还未及时更新,导致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机械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阻碍了高职会计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二、地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根据地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的能力要求如下: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会计专业技能是高职会计人才进入地方单位工作的基础条件。地方要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保管和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综合的业务能力。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的专业技能后,在地方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会计人才的业务能力,这是考验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标准。综合的业务能力包括职业素养、涉税业务、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地方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综合的业务能力保证高职会计人才满足一人多岗的职业需求。财务管理能力。在地方企事业单位中,要求会计人才参与经济管理、财务信息处理等工作中来,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能为单位提供更长远的服务。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人才不仅需要进行财务数据操作工作,在实际岗位中,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地方单位的经济信息。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具备各项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使其满足地方人才的发展要求。

三、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顺应时代的发展,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持地方的经济增长,高职院校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基于能力的发展要求,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教学指导地位。坚持职业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人才需求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明确会计专业的设定方向,重视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展开会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培养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思想。在院校与市场的促进下,培养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依托市场环境设置专业需要进行准确的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探索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要求,以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合作,制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地方单位的财务岗位需求,结合专家、校方及学生的多方意见,以期制定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座谈会,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内容,通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符合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高职会计人才的长远发展。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对高职会计人才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双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现理论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的双向达标。据调查发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时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只有小部分毕业生可获取会计专业技术证书。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并实现与地方单位岗位的直接对接。只有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单位的实际工作中,才能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为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实际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符合地方人才的发展需求。基于地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在高职院校开发出特色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学习、拓展学习等角度出发,设计出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实训操作课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由教师指导,在实操课程中安排基础的教学内容,例如:报表编制、会计凭证审核等。创设地方单位模拟实训场景,依托现实的岗位环境,模拟全方位的会计服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相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促使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一定的会计操作技能,进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尽早体验岗位职责提供了支持。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会计人才模式中应该根据地方单位的会计岗位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将专业技能融入当前的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基于自主创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原则,按照“课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地方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完美对接。在地方人才的需求下,综合实际岗位要求,提高会计人才的基础专业技能,将培养会计人才电算化能力为中心,提升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拓展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转变传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社会实践性。

(三)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引下,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地方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的长效互动,培养出更具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强化校企之间的互动方式包括: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培养出单位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此类校企合作的用人方式不仅缓解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就业压力,还为地方用人单位解决了招人的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后情况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通过地方单位的反馈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强化校企长效互动还可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外聘具有财务经验的专家授课指导,聘请地方单位的在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帮助高职会计人才明确自身的毕业方向。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结合当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升高职会计人才的产业服务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会计人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中小企业中。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融合,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机制,统筹规划教学重点,做好会计专业的教学评价工作。在校企长效互动的推动下,培养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核心,重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通过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促进,培养出符合地方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会计人才在实际岗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提高了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专业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出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会计人才的高效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桃红.三方共育五层递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石油教育,2011(5):28-31.

[2]梁丽华.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14(19):77-78.

[3]李国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3(23):75-75,84.

第4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 实践创新 3+1 实践模式

一、我国会计行业的供需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的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出现了“两缺”现象:各行业用人单位难找到马上就能上岗的合格会计人员;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又因缺乏实践经验找不到理想的岗位而犯愁。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因无外乎高校的供方教育和企业需求的脱节。

(一)供方问题

一方面,供方高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相对于市场需要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更主要的是毕业生没有系统的会计实践经验,由此也形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多元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实操只是模拟,缺乏最重要的会计实践环境情境,无论学校怎样改进方法,学生始终存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目前各高校普遍只设置会计实操或会计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也是平日任课教师,模拟内容也是出版社出版的实操教材或复制材料,模拟的对象基本是制造业业务流程。例如实操课程一般40-60左右学时,时间较短,模拟的内容虽然是企业账目,但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基本都是快速把有关凭证和账簿、报表填写完就算完成任务,而对于每笔业务在实践中会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相关规章制度等了解不到位(这些内容很多高校会计教师因为没有实践经验也缺乏),而这又恰恰是不断变化的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由此产生了会计模拟与实践的距离或短板。

(二)需方问题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讲究成本效益,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关注所需人才的自身价值和增值潜力的发挥,比如能否很快进入角色、胜任会计岗位(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坚守岗位、维护单位利益(降低企事业的人才流失成本)等专业素质;能否具备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等。对人才素质的过高要求,也与高校的培养结合不太紧密,导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二、当前高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高校这些年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在教学等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但总的来说改革只限于高校内部或与外部浅层次的合作,普遍没有深层次突破。

(一)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环节方面,细化学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考核体系,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但实际上改变的只是教学评价或考核过程,学生会计实务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改变,需要深化研究。

(二)校企联合形式效果不好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努力探索会计改革,采取优化实践方式,即建立实习基地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方式。但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由于实习基地在时间和业务上没有相应政策的支持和保证,很难有系统的培训,更谈不上形成系统会计业务能力,基本起不到什么实质成效。

现今的会计教育正面临着新环境变迁的考验,寻求正确的会计教育改革之道是大势所趋。当前经济增速放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甚至成了社会问题。而企业所需合格会计人才又难求,中间最大的障碍和瓶颈就是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系统锤炼,如若把该渠道疏通顺畅,定会破解该问题,造福于高校会计专业。

(三)兄弟院校实践尝试难长久

当前,北京有些高校尝试开展类似工作,如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等高校等,多是高校教师的个人行为,尽管受到实践单位与学生的广泛好评,还缺乏学校政策的保证,很难长久开展下去。

三、发达国家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培养教育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在美国高等教育倡导的“大学服务理念”影响下,会计教育部门积极地与企业建立联系以提供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复杂的经济社会实践之中。美国高等院校联盟(简称AACSB)规定:“大部分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最近取得的相关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并且大学专职教师至少必须有40%,在最近5年内拥有60天以上的相关会计实务经验。德国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各占一半。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把实践目标与注册会计师协会(CPAA)的职业要求统一起来,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责任意识等,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转为经济管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会计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高达50%。

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设想:3+1模式

(一)培训理念重大变革――校企双方调和供需认知

观念指导行动,有相应改革观念才能有相应会计实践改革作为,探索企业与高校会计专业联合的3+1模式,培养方式突破高校常规的偏重会计理论和考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学校和企业方面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政策上大力支持,这是会计实践成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构建会计实践培养机制

1.培养模式: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具体安排为:第1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2学年进行会计基础教育,第3学年进行会计理论和实践训练,第4学年进企业(或其他企业)完成以会计项目为背景的毕业设计。

2.培养内容: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通过企业培训、岗位实习和项目实践等学习过程,培养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以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和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实践为主的学习包括企业调研、企业实习、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等,进入每个企业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采用实践操作、书面报告、口头汇报等形式中的若干种方式组合,对学生进行联合管理。

3.建立全过程制度保证:校企双方建立完善培养机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日常管理到监督,形成具体方案制度化保证,建立会计实践活动链的科学保证机制。首先,学校和企业都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如建立会计专业实践培养部,可以分别隶属企业财务部门以及学校会计专业原有部门;配备与学生数量相应的企业和高校教师负责,教师可分别由企业财务人员或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兼职,一般可以15-30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或者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学校把原会计模拟资金改变成实践专款保证教学实践所需资金;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践的整个过程即从实践前准备工作、实践全过程监督、检查和实践结束后的考核等全方面建立相应各项配套制度,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Z

第5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会计信息化新趋势的到来,要求本科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了解新趋势,顺应新发展,培育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本文就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问题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改思路。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根据每年国家人事部的人才市场应聘数据显示,财会类专业职务的供求比基本大于3:1,然而与之矛盾的是,每年财会人员的职位需求却仍普遍排在全国前十,这一鲜明的对比,揭示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上还远远不够,课程教学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只有将这些问题尽早解决,我们才能更好更快的培养出专业知识和应用水平双高的新复合型会计人才。然而现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定位普遍存在偏差,有的过于偏重理论,只注重向学术型本科研究教育一样,而过分停留于书面知识,忽略实操的重要性;有的则过分注重于操作软件,将大部分的课程停留于如何应用某个软件上。此外,对于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大部分学校都还存在教育观念和授课方式过于落后,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问题的成因

1.教学课程不能将理论与实操有机结合

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高校的会计教学目标应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水平精进的双高会计人才为出发点,然而,现在大部分高校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教育的目标认知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匮乏。很大一部分高校开展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一门课程开设,然而在开课期间,课程内容往往也较为匮乏,只进行某个单一模块系统的练习,例如:总账系统等,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构架没有完整认知,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也只是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业务处理,与企业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其次,教学理念,授课方式过于陈旧,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理念仍停留于老师教,学生记的模式,尽管很多学校配备了机房,但‘填鸭式’‘单向式’的授课方式仍然没有被打破,以至于学生对于课程的热情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再加上课程最终的考评往往是只重视最终结果而忽略了操作的过程,所以使得部分学生并没有从始至终的练习操作,重视操作,而只重于最后的考试结果。

2.课时课件等资源及实验设备的约束

大部分高校在大一大二时期普遍开设基础课程,大部分专业课集中在大三开设,使得一些重点课程的课时量得不到保证,缺乏足够的时间练习,操作基础也就不牢固。另外,现如今大部分学校虽然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是由于资金所限,里面的机器设备相对陈旧,所用的财务软件也比较落后,与企业现实接轨不足,教学课件更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什么、怎么学完全凭借于授课老师的个人资历与意愿,这也就使得即使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不同老师教出来的,实操技能也有很大差别。

3.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技能不足

本科院校的师资大部分为“证书型”教师,他们基本是刚刚步入社会就来到学校里教学,虽然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但往往实操技能不足,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再加上教师各大职称的评比往往只注重于学术论文的发表,而对于实践经验没有具体的要求,使得各大高校的师资往往只停留于“纸上谈兵”,对于社会企业内部具体的财会人员需求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上难免有所偏差。

三、促进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大力改善传统会计教学模式

1.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的目标

新时代下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应着重注意两点:一、生理素质;二、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即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精进,职业素养高尚的应用人才;心理素质则是支撑他们在高新技术淘汰率高的时代下稳扎稳打,努力开拓、站稳立足之地的必备技能,即培育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急功近利,善于沟通,团队意识强等品行的新型会计人才。

2.重新制定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课程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语、数、外”三大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符合可操作性、灵活性、全面性、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并始终围绕“信息化”这一核心,使得各个课程之间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使得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有机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操作和专业技能,以达到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目标。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良好的硬件设备是学生学有所成的一个重大因素,高校普遍对于理工科的实验教学比较看重,实验室的配备较为先进,然而对于文科类财会专业来说很少有大型实验室,即使有也仅仅局限于几台陈旧的电脑和非通用的财务软件。近来,几所高校陆续建成大型综合跨专业财会实验室,这对于学生在实践方面起到了很大帮助,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全真模拟社会中的个个职位,从企业到政府再到银行,充分体验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业务处理,让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充分了解社会真实工作情况、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信心程度,锻炼了团队协作意识。

(三)强化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

应用型本科的老师应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意识,要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就要过硬,高校对于在校教师也应当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让在职教师定期去各大企业实践总结经验,随时掌握最前端的市场需求;并经常聘请各大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及拥有过硬的实践经验、优良的业务水平的人员,来学校为学生亲自指导手把手传授企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各项业务等,让学生在迈向社会之前就能充分了解社会认知自己的岗位,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促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学有所练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努力提倡校企合作,学校教授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企业磨炼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好的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充分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对于企业来说,也间接的培养了一批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会计人才,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人力基础。

作者:李语诗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 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众多会计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走向会计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它是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替代人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不同于其他会计课程的全新的课程,侧重于动手实操技能的培养,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技能培训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主要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账务处理系统应用基础、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编制、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等知识点,除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一章讲述理论知识之外,其他章节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着重于实践技能培养。因为在课堂上讲授有关电算化的概念、定义等理论知识,给人以抽象、纸上谈兵的空泛感,学生难以接受,而教学活动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通过上机操作,获得“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学生才能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实践中领会的知识,又能反作用于实际,从而运用它们更好地解决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财务软件系统基础设置中讲到建立账套及需要定义的业务参数,账套、启用日期、编码方案、数据精度,会计数据的备份及恢复等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通过上机实验,可以直接感受到业务参数的含义及其对整个账务处理所起的作用,会计数据的备份及恢复的过程及作用,等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下一次的实验操作更为熟练、灵活。

二、加强示范性教学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示范性的演示操作。教师演示要按实践操作规程正确规范地完成演示任务,不应有半点失误,这样学生在现场看老师表演印象较为深刻、记忆牢固,教学效果才明显。示范教学可采取以下方法:教师示范,学生同时操作,方便学生观察模仿,形成相应的技能;或者教师示范完成某一实验内容之后,再由学生操作,此时,教师应当慢速操作,并且操作内容不宜过多,让学生有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记忆实验步骤和方法。针对技校生基础比较薄弱,注意力不够集中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实际,对某些不易掌握的实验内容要反复示范,如总账系统的期末处理,会计报表公式单元录入等,以强化教学刺激,提高教学效益。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操是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操作过程,前后操作内容相互衔接,如果前一阶段的操作失误,就会使后一阶段的操作无法进行。学生上机操作时不仅要准确无误,而且要在系统提示无法操作的时候,分析查找屏幕提示的含义及原因,排除障碍,使实验顺利地完成。但是,有相当一部份的同学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一遇到问题或者忘记了操作步骤就等老师来解决,例如:在建立账套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账套号不唯一”的提示,说明录入的账套代码已经存在,根据账套代码不能重复,输入的代码不得与已存账套代码重复的原理,同学们自行录入系统中不存在的代码即可解决。再如:系统提示“制单日期不能超前于系统启用日期”,说明在填制凭证中,制单的日期应晚于该账套的启用日期,所以应检查系统的启用日期、制单日期,以及它们的时间顺序,从而纠正失误,解决问题。一些同学没有开动脑筋,没有自觉地分析原因,思维的惰性造成的技能技巧不熟练,使得教学进展迟缓。著名教育家劳厄曾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运用于会计领域的课程,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是必要的。在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一章中,软件系统平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的数据库,硬件的工作方式,财务软件的配置等计算机理论知识,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真正含义、发展历程及其意义。同样,在上机实操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总账系统已经在运行”的提示,却无法使用总账系统的情况等计算机运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难以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教师深造学习,培养既精通会计理论,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维护会计软件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综上所述,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特色,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加学生上机操作课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改革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一直作为一个需求旺盛的热门行业而存在,会计教育事业也一直处于繁盛的发展状态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层次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阶段的会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来越高,对会计高端新型人才需求更加突出,而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尝试通过对会计教育环境的创新探索来开发新时期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1会计人才教育概况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当前的会计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呈现办学混杂、入行门槛低等现状,从办学条件方面来看,会计专业广泛存在于统招本科、专科院校,存在于自考、成教,也存在于各个会计培训机构,这种混杂的教学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整个会计行业人员专业性不明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现实不断调转相应的教学方向。此外,当前证书作为行业入门的敲门砖,使得会计行业出现重考证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怪现象出现,而在实际情况中,有资格证不一定技能高,技能高的未必获得资格证。作为热门行业的会计,如何通过对教学的改革来完善其发展,如何从办学架构中探索一条适应时展需要的教学道路,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2会计人才教育路径探索

2.1教程内容改革

教材是呈现知识的主要方式,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其保鲜期,如果不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势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产生一种学与用脱节的现象。可以这么说,会计从业者知识结构的老化是阻碍会计事务与时俱进的最大阻力。教程内容改革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是会计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通过理念的改革创新,实现教学策略的改革创新,使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会计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还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程内容的改革需要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发展要求展开,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得各个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强硬的专业分隔使人们的知识结构趋向片面化,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因此,在会计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人文、社会、科技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例如,设置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基础学科,设置金融学、工程预算等相关学科,设置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一般学科,设置审计、财务会计等专业性学科,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培养新经济环境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此外,在教程内容设定上,还要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模拟会计手工实验引入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的指导下,进行实操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还可以通过设置校外实习基地的措施,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课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出错点,并调起学生探讨性学习的氛围。

2.2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办学条件的混杂,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值得人们商榷,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建设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的关键,当前应反思凭“一纸证书走天下”的制度,加强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手段,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第一,要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有能力的教师,稳定会计教师队伍。第二,加强会计教师的实操能力,当前,教师如同被禁锢在三尺讲台一般,导致大多数教师只是一个有理论功底而无实践能力的空架子,因此,政府、学校应松开绑住教师的绳索,让他们能兼任企业会计,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教师找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设,从授课质量和学生反馈中对教师进行激励性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高质量的、多元知识结构的会计教师资源缺乏,这种缺乏给会计教育与教育改革研究的有效性带来严重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采取常任轨的制度,导致教师队伍中难以容纳新型的会计人才,使得会计教育工作难以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我们要在吸取之前的教训前提下,积极探讨建设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新途径。例如,通过增加教学项目的投入,为高品质教学提供经济基础;通过将教师年度考核与常任轨结合起来,适时引进新鲜教师血液;另外,要改变教师只重教学的毛病,提高其创新思维意识。

2.3教学策略创新

当前的会计教学方法应该面向企业,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会计专业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枯燥,传统灌输式、高压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第一,教学策略创新关键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教育氛围,这是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意识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带领学生的创新趋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表扬。第二,教学策略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学生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操培训,形成对口的人才输送渠道。在此以反思性教学策略为例,通过播放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反应会计人员违规违法操作的一面和积极遵守会计法规的一面,以此形成鲜明对比,以从业者表现差的一面激发学生对违法行为的愤慨和反思,并通过会计从业者表现好的一面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信心,并让学生在观看完教学视频后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2.4加强继续教育

虽然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工作人员并未真正的受到再培训,大多数公司的培训只是草草的走个过场,即使某些机构聘请专职教师进行了授课,但是由于时间段、内容多等,导致成效甚微。部分会计从业者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意识,导致新知识学习不到位,许多学生还未看到会计职业的广阔图景,就放弃了对会计专业的继续深造,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会计研究的认识和对会计职业前景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对于会计教师而言,再教育是促使其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受会计环境变化的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跟随计算机化会计知识的需要,当前无纸化办公等绿色办公概念的提出,是的传统的手工记账不具备优势,由于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会计电算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课程,如果教师不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必将会适应不了新时期下的会计教学。再教育是促使会计教师具备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的需要,会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当前大多数会计教师是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的,这就要求政府或学校提供机会,安排教师进行短期的实操培训和上岗学习,使教师养成既重理论也重实操的思想意识。

3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改革

新常态是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互联网+”而提出的,新常态背景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创新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会计作为商业性质的学科,必须与经济发展挂钩,新常态经济呈现出生产智能化、运作信息化的特征,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复合性知识、创新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由于经济新常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计人才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调结构、稳增长的时期,提高会计人才处理经济事项的能力,使会计人才向高端层次发展,以适应解决会计实务新问题、应对会计工作新环境的能力。此外,会计教育的改革要体现出自身的规律,以创新引导驱动,来支持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第一,设计适应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以开放的教育观引领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狭隘的教育思想,突出管理型和环境型会计教学,注重改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第二,经济的常态化就是信息的常态化,借助信息化来创新会计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会计人才。第三,“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会计人才,能融合到企业的风险管控、分析决策中,充分发挥会计从业者的管理职能。

4结语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实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行业,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十分必要。当前,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培养高端会计人才、推进会计行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毛腊梅.基于会计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148-149.

[2]周丽.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J].商情,2013(7):218.

[3]施金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0):220-222.

[4]罗行,张晓美,谢于萱,等.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下的会计教育理念创新问题探究[J].商,2016(29):156.

第8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该给;体制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事业单位的变革对财务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

1.事业单位改革概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改革已明显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对事业单位从体制上、机制上及相关制度上对其进行改革,以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对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研究的逐步进行,我国制定相关文件,来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事业单位改革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财务管理理论一般是指一个内在逻辑比较一致的,多层次的会计理论体系,是通过对会计实务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系统性的解释和描述而形成的。其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概念、原则、目标和假设等。在针对事业单位进行研究时,其会计实务往往可以定义为: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处理日常账务的基本流程,可以认为会计实务是从填写凭证开始,直至完成会计报表编制的整个过程。事业单位的改革必然会对会计理论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发展,相关学者发现现有财务挂尼龙理论要落后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的发展需求,现有的会计制度无法为相关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因此,需要研究适用于事业单位发展的财务管理理论,并将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虽然已制定了纲领性法规,但相应配套法规出台较慢,无法满足会计实务中具体的操作需求。我国会计制度已经形成,并且每个层次间统一、互相协调。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简单,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缺少对发展形势的预见性及对会计制度作用和地位的评估,这会造成事业单位有关的“两则两制”和我国的会计法之间呈现脱节的问题。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有许多优点,如会计核算程序简单,账目设置简单,易于理解等等但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提升对管理的要求,发展环境的变化,收付实现制越发不适合现在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操作。无法正确反映财务状况信息。管理部门无法掌握预了解单位或部门的资金或资源情况,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也无法把握准确的财务状况。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编制的财务报表并不能反映各会计主体的资产与负债情况。

3.会计理论研究相对于会计实务的结合具有脱节现象。与事业单位中会计实务相对应的,会计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是十分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的发展的。近年来,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理论研究十分关注有关理论的超前性研究,即依据当期会计实务的发展状况,对于可能碰到的实操中的困难进行具有先见性的研究,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与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相关发展相关性不大,在实际应用中并无应用空间,存在脱节现象。

4.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长时间以来对于事业单位中财务工作重视程度较低,有些事业单位甚至并没有相关财务部门,因此现今事业单位相关财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较低,这也会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比较混乱。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还体现在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上。虽然多数会计从业人员都接受过电子计算机的培训,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并不能运用相关财务软件对相关事业单位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影响效率。

5.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模式的缺陷。在对于员工的晋升与人才的选拔方面,事业单位往往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学历及资历,并不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个人业绩。多数的事业单位在选拔制度上存在公开与规范方面的问题,论资排辈”的现象明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任用过程中往往采用委任制,由于这种制度缺少竞争机制,有失公平原则,降低员工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使用和选拔,也会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工作效率低下。

三、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在对事业单位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基本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的发展需求,并保持有一定前瞻性,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实务的实际要求。但是也有许多国外的先进理论及有效的理论成果并没有应用在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中,对于这些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要充分运用到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找到更加适合本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的会计理论及会计操作方法,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以免导致这些会计理论的浪费。

第9篇:提高会计实操能力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现状 优化措施

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中职会计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会计的教育是一项较为重要教学内容。现阶段院校普遍采取应试化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已不再关注和提倡。授课内容较为陈旧,没有顺应政策的改变而相应做调整,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师的年龄段普遍较高,不利于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一些教学思想的革新。

开展会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有:

(一) 巩固会计理论知识 ,掌握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从而培养和提升我们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我们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

(三)通过会计教学,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使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提升我们的会计学习乐趣。

(四)通过在会计教学中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缩短“适应期”并胜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高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不与时俱进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教材还是2010版本,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的这些新变化没有在各会计实验教材中反映出来,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现背离的情况。

(二)教材内容涉及面窄,资料过简

就目前,教材中企业一般是制造业企业。但各行业会计制度不同,核算要求不同,学生将来就业的领域不一定是制造业企业,因此仅就制造业企业讲授,学生的会计知识面有限,会计视野很窄,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三)教学要求的层次低

在教学中,老师还是注重于应试教育,训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操能力,但忽视了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能处理账务,还能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咨询、决策与控制。

(四)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但在教学中,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数据、教材等资源不能共享,手工实验的结果不能为计算机实验起到基石的作用,也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被割裂。

三、会计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拓宽、更新教财的内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集团化的特点。单一以制造业企业为教学对象已不能满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因此,除工业外,还可以提供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的会计工作环境,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料,可让学生在课后做相应的了解。虽然对中职学生要求相对较高,但对于拓宽学生将来的就业渠道上大有裨益。当然,由于会计学不仅在理论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而且在实务方面也是我国近十年来变化最大、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最多的一个领域。因此,教材内容都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相关财经法规、准则、及时更新。

(二)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层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一些基本的账务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需调整思路。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为目标,提高教学层次。具体地,可以在完成基本会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模拟单位的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运营能力、获利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或要求学生设计一些财务制度,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材料采购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等:或在提供的原始凭证中加进一些不真实、不合法的凭证,要求学生进行审核。通过这样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与审计等环节的实训练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三)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企业纷纷采用先进的会计软件,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学更需要教学理论与会计电算化相结合,改变当前高校教学与电算化实验相脱节的现象。做到教学理论和电算化实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让学生将教学理论与实际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对比,分析异同,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手工会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设置的认识,培养既精通业务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系统的通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文卓,吕佳,郑莹. 论中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

[2]马颖. 新时期新形势下寻求中职教育的突破[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