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就业制度等方面,都给高校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由于大学生在思想方面还不成熟,同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在理论丰富与实践空白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根本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这种失落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问题。
1.2学校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从中学进入到大学,同高中阶段的学习相比,学校管理模式和学习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且还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大学生还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个性、习惯的差异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容易发生摩擦与冲突,同时自行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较欠缺,进而影响了交往的进行。甚至一些大学生由于不具备交往技巧和能力,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1.3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肩负着家庭的众望,它一方面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思想逐渐独立化和成熟化,进而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大学生难以承受父母的期望反而成为心理负担。源自家庭的基础,孩子初步建立起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进而产生很大的差异。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粗暴、过分溺爱、放任不管等消极的教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同时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变大。
1.4个人因素
在当代的大学生当中,一些学生因为相貌、身材、身高、胖瘦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生理缺陷,进而影响自身的个性,比如出现性格内向、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现象。大学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荷,如果出现恶性循环,那么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将不断降低。由于缺乏自信心,大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尝试,根本不敢接受挑战;有的学生狂妄自大,过于自满,研究分析问题出现严重不足,自己的心理难以承受造成的后果。这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建议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在健康教育课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学校通过组织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光盘,同时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节,以及心理自救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修养。
2.2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重点辅导
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性心理辅导为重点,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辅导活动。设立心理电子咨询信箱,配备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2.3建立心理档案、重点防治
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要及时准确地把握,有针对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加强对于重要时段,特殊群体的关注,对于有心理健康疾病的同学加强管理,重点诊治,运用有效的方法调节心理状况。
2.4完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关键词: 心理咨询 强迫性 爱
小洋,男孩,16岁,中招考试成绩某县前十名,高一珍珠班学生。近半年来出现强迫性症状:眼睛余光会不停地注意衣服上的纽扣、校徽,或课桌上的脏点等,掩盖、挪开仍受其影响;脑海中一直有脸上的那颗黑痣影像,挥之不去,分散注意力又控制不住,心情烦躁。读题几遍不知所以然,课文背多遍仍记不住,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父母很担心,自己也非常着急,故前来咨询。
小洋的内心有一个“强我”,一个“弱我”。“强我”的特征:老师讲的都懂,没有不会做的题,同学们都认为我很棒,家长为我骄傲。“弱我”自卑,父母担心,别人看不起。“强我”把“弱我”推到了咨询室最远的角落里(NLP心理咨询技术中用空椅子代表二者,显然这是极为排斥的做法)。意象中,“强我”穿着校服,坐得笔直,戴副眼镜很神气。“弱我”在同学和老师眼中是颓废的,遭受别人的鄙视,甚至被视为异类。穿着黑衣服的“弱我”坐在地上哽咽,不敢哭出声来(因为那样别人会更看不起)。听到这里,我心不由得一紧,泪湿了眼眶:“这是一颗多么受伤的心!”当我鼓励小洋表达时,他猛地站起,拳头捶在墙上,质问老天:“为何让我受这些磨难?”此时再也禁不住倚墙抱头痛哭。每一个深陷困境的人所体验到的情绪感受,旁人实难感同身受。心理咨询所要求的“共情”真正是一项技术,一种能力。
“强我”面对“弱我”,能熟练地背一大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也会说:“你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否则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自己!”铿锵的名句、勉励的言语鞭策着“弱我”。然而,谁又在真正地理解“弱我”:体会其感受,温暖其心灵?不是吗?小洋本人已把他推到最远的角落,对“弱我”极为排斥。也罢,只有以“清高”、“玩世不恭”(小洋平时表现)的姿态示人,来掩饰内心的痛楚与自卑。
小洋的心理状况是有代表性的,反映了尖子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特点。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尖子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遇的滋味,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则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蛋壳心理”。进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优秀生,但新学校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跨度大、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老师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这时如果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没有尽快适应变化,就会引起内心紧张、忧虑、恐惧等,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或疾病。蛋壳心理的本质就是脆弱。
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学会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自己包装成坚强的模样,但实际上内心深处总有一个脆弱无比的角落。脆弱会让人有受伤、痛苦、恐惧、负罪等不舒服的感觉,于是我们准备了各种防卫武器(如逃避、压抑、转移)来远离它,然而这些深埋于潜意识的阴影有一天终究会破茧而出,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出愤怒、批判、抑郁甚至疾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学会爱,前行的步伐才会更坚定、更有力量。通常我们似乎已习惯骂自己,鞭策自己,不习惯安慰自己,爱自己。在咨询室里,我让小洋尝试着用爱的方式来面对“弱我”:“亲爱的‘弱我’,我知道你承担了很多,有很大的压力,以前我没有聆听了解你的需要,现在我体会到了你的心情,我愿意开始学习照顾你!你心里很难过,你可以允许自己难过,不需要去隐藏或逃避它,就只是跟你的难过在一起,它会来也自然会走。你已经尽力了,你只是在面对别人优势方面有些困难,我会愿意和你一起讨论,找出一些健康的方法去应对。你值得我为你努力,善待你、疼惜你!”
前后十二次的心理咨询,小洋成长的心路历程跌宕起伏,最终也得以摆脱了强迫症的困扰,期间小洋所展现出的悟性与才智,果不负县前十名的骄人成绩。我还留有第四次咨询时,他列出的“弱我”给自己带来的好处:1.使自己的心智更快成熟,好能肩负以后的重担。2.学会理解别人,以后可能会交到很多好朋友,在自己踏入社会时,能很好适应。3.变得成熟,懂得感恩父母。4.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5.学会脚踏实地,正视以后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面对问题会更想得开,更坦然。6.能挑重担,能回报社会,回报祖国。7.丰富阅历,懂得饱经沧桑的可贵。8.学会爱自己,懂得爱与被爱的重要。
“弱我”好比我们内心的孩子,当给予他全然的同理心,以全然的爱滋养他时,他便得以成长,并报以奇迹。
参考文献:
一、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心理问题的危害性
1、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高校的女研究生当中,她们大多身体健康,精神风貌良好,她们美丽、知性、自尊、独立。是新时代女性中的一部分。她们学习工作勤奋刻苦,知识结构较为全面,科研能力强,能很好地完成学术科研论文。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帮助他人,且能够身心皆修,优雅大方,人格健全,为社会发展贡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教育和当今社会的转型,女研究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恋爱婚姻、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致使她们身心健康问题不断地凸显出来,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加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2、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危害性
(1)对自身的影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使得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甚至不孕;此外影响精神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精神、心理疾患、幸福感降低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女研究生因此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再者影响学习、工作质量,心理问题致使学习效率大幅降低,甚至退学,再加上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研究的工作更加难找。(2)对家庭的影响。直接使父母经济、心理负担加重,家庭成员都为其身心健康及前途担忧,有的女研究生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小孩,其心理健康对丈夫、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的教养离不开母亲的关怀,有心理问题的母亲尚且自顾不暇,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了,甚至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此外大多数刚成家的女研究生家庭,双方刚进入社会,资金储备不多,心理问题的治疗无疑会给本就不宽裕的小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家庭和谐。(3)对社会的影响。女研究生作为新时代的智慧型女性,她们受教育程度高,学识渊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想借助高层次的教育平台来提升自己,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她们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各阶层、职位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致使其不能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更不能实现知识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二、影响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学习和科研压力产生的焦虑心理
女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压力致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随着高校的扩招,女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使得她们人均分配的学习资源有所减少。而高校不仅重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要求创新性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在开题或毕业前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文章作为硬性指标,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众多的女研究生面临着发文章的问题,而核心期刊的数量有限,这无疑使女研究生们感到担忧。
其次,研究生的学制相对较短,一般为2-3年,不少高校将课程学习时间缩短为一年至一年半,她们一方面忙于修学分,应付各种考试,另外有的院校对外语也有规定,必修达到六级方可取得毕业资格。这使得女研究生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她们既要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要在短时间内发表独创性的文章,课程学习纷纷缩水,再加上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找工作更为困难,无疑会使女研究生们感到焦躁,忧心。
再次,不少女研究生存在兴趣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由于生源复杂,对本专业的知识储备量也都差异甚大,一部分来自普通院校的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另外有跨专业的女研究生,在修研究生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本科阶段的课程,还有部分女研究生已经成家或工作,再次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再加上家庭和工作中繁杂的事务,使得这些女研究生从事学习科研的时间大大减少,便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部分女研究生迫于现实的压力为推迟就业和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而读研,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不大,在读研期间忙于校外的事务,再加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要求,不禁会使她们感到焦急。
2、生涯发展和就业压力产生的忧虑
首先,高校扩招和上升渠道单一使女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扩招使得大量女研究生毕业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上升渠道过于单一使得其就业方向过度集中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以及外资企业。
其次,女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且期望过高。部分女研究生长期安逸于学校环境中,惧怕工作。缺少实践经验,却希望在毕业之际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市场对高素质高才能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和家庭通常寄予女研究生较高的期望,很多人不理解她们的研究领域,认为她们无所不能,应该找到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致使女研究生因此郁闷,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产生负面情绪。
再次,不少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对女研究生期望不高。由于大部分女研究生在毕业之际正处于婚育的年龄,很多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趋向于聘用男性。这样社会提供给女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就大打折扣。因此她们在年纪较大,待遇差,岗位不合适的现实情形下易产生急躁甚至愤懑情绪。长此以往会对女研究生生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3、恋爱婚姻压力产生的困扰心理
婚恋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重要的人生课题,已到婚育年龄的女性研究生们更加注重恋爱与婚姻的一致性,希望与自己的男友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一份来自上海高校的调查发现,“近25%的高校女研究生恋爱经历竟然空白”。[1]一份来自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半数女研究生处于单身状态。[2]造成女研究生的婚恋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潜心学业,无法顾及个人情感问题。硕士课程的学习难度大,要想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成就,必须潜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中去,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交际面过窄,自我期望值高。很多高校和专业男女比例失衡,阴盛阳衰。另外,女研究生久居校园,社会接触少,导致很多女性研究生和男生交往机会更少。再加上读研后,女性研究生对自己要求变高,各方面都高标准,严要求,自然找男友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帅气潇洒、经济条件好,是一位高富帅。可现实中能接触到的男生大多刚本科毕业或正在读研,知识文化还未完全转化成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女性研究生交友难的问题。(3)社会舆论环境。社会上同龄女孩大多结婚生子,亲朋好友和父母的关心、催促,让深知婚姻大事急不得的女性研究生倍感苦恼与焦灼,同时伴随着别人不理解的孤独与无助。准婚或已婚的女研究生要面临长期俩地分居甚至事业与家庭的权衡问题,她们明知“鱼与熊掌不可皆得”,却又在矛盾痛苦中挣扎,这使得她们心理上产生分身乏术的无力感。
4、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的孤独感、挫败感
女性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研究生群体中,那种彼此冷漠,很少交流,甚至同学之间不认识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女性。”[3]女性研究生的交往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女性研究生与辅导员、导师以及同学的关系。辅导员、导师方面注重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否取得科研的成就,很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也有导师缺乏课题、作风不正。课题是连接导师与学生的纽带,决定其毕业论文的水平与高度,并能够在协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课题的缺乏直接从根本上切断了二者的联系。部分导师身兼多职,终日忙于公务和商业利益,无心培养研究生,却对研究生要求苛刻,师生关系自然难以融洽。女性研究生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被动学习,与导师难以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同学间的交往一般都集中于本专业本院校,导致人际交往面过窄,缺乏沟通与情绪宣泄的途径,部分已婚女研究生不住寝室,这使得同学间的交流更加困难。
(2)女性研究生与家庭成员以及婚恋对象或伴侣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未婚女研究生来说,婚姻大事父母无不担忧,没有恋爱的家人催促,有恋爱对象的还要家人满意,她们一方面想坚持自己的想法追寻真爱,一方面又想令父母满意,否则不仅俩个人的恋爱道路难走,与父母的关系更是矛盾重重,这无疑给她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女性研究生当生活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将这种不快转嫁于恋爱对象或伴侣身上,久而久之他们的关系也更为紧张,这都会给女性研究生带来困惑于挫败感。
(3)女性研究生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社会其他群体包括实习岗位及工作单位的同事,女性研究生刚参加工作,对业务不能很熟练的掌握,面对领导的批评和老员工的歧视,自尊心强的女性研究生从来都是优秀的好学生,备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面对工作的压力和紧张的同事关系便会产生孤独与挫败感。
5、经济负担过重引发的自卑心理
由于国家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新入学的研究生都必须交纳学费,女性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毕业生,脱产读研,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部分女研究已经成家有孩子,那么家庭的经济开支和孩子的抚育费用更是给这些女研究生加重了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但是她们自尊心强,即使自己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也不忍心开口让父母接济。加上她们正值青春年华,爱美且追求美,也要为此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迫于压力她们不得不在繁重的课业学习研究中抽出时间来兼职和工作,虽有国家奖助学金作为补偿,但在高额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飞涨的物价面前,仍显得杯水车薪。周围家境富裕的同学吃穿用度水平均高于她们,与她们一起毕业的本科同学工作稳定、不断地升职加薪,已经回馈父母了,而自己还在“啃老”,更使得她们感觉处处不如人,心理自卑。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们往往表现出自卑,在与同学相处时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为自闭症抑郁症,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完全失去信心。[4]
三、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1、国家层面
研究生科研补助偏低,已经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迟迟不能解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当中,女性研究生群体甚至在校期间就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继续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加大对女性研究生群体的关心与帮助。因此国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女性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为其提供一个好的就业环境。(1)积极完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系统,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建立针对不同专业和研究层次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市场,使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2)出台相应政策来保障女性研究生公平就业的机会,限制用人单位对女性研究生苛刻的聘用要求,如工作几年内不得结婚生育,让女性研究生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参加工作,和男性公平竞争。(3)通过政策支持。增加创业和就业补贴,鼓励女性研究生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或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为当地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力量,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社会层面
(1)转变传统性别观念,进一步完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体系。借助媒体引导人民大众正确认识两性差异,尤其是对女性研究生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接受和传播新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帮助女研究生就业和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在同等条件下实现公平竞争。其次,社会合力为女性研究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女性研究生双性化人格。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词根andro(男)与gyn(女)的结合,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或平衡 。[5]即培养女性具备男性的心理特质,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等来增强女性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在工作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砝码。(2)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女研究生。针对女性研究生经济压力中的现状,积极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通过成立民间女研究生资助团体和民间女研究生奖助学金基金会等来帮助女研究生缓解压力,让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从而很好的完成学业,再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校层面
(1)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就现在整个大的教育环境而言,我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还是延续以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思维,管理形式比较松散,基本处于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管性理。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高校应重视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的将心理学理论渗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在提高学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女性研究生心理健康。
(2)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校企合作。从新生入学起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另外,高校多举办关于就业的讲座,让女性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未来就业形势和所需技能,以便于早日为就业做准备。其次高校通过增加校企合作来为女性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将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女研究生派往各个机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返校后补充学习,解决问题,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3)构建完备的心理咨询体系。从新生入学起,学校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相关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课程,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女研究生,学校可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帮助女研究生调节心理,引导女研究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加强网络心理咨询,配备高级心理咨询师在线解答,将线上辅导与线下辅咨询相结合,让女研究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此外,还可以结合朋辈心理辅导来为女研究生排解忧愁,朋辈之间心理和生活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她们有着相近的经历和世界观,女研究生更愿意向她们吐诉心事,这样可以通过共情的方法来辅导。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向另一个人那样看待和经历世界,让女研究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自助助人,重获力量。
(4)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格调高雅、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女研究生带来宽松舒适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学校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校方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科技竞赛,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其次,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女研究生的体魄,陶冶情操,促进女研究生与更多的人交流,增进同学老师间的友谊。
4、家庭层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和维护家庭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女研究生的为人处世,因此,父母应做好榜样,身体力行,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父母恩爱、兄弟姐妹友善,有助于女研究生对爱情婚姻积极向往,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遇到学习、生活和恋爱婚姻问题会及时向同学老师及家人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宣泄不良情绪。(2)从生活上关心,从感情上关怀。女研究生大多面临经济紧缺的压力,做父母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帮助她们解决这个后顾之忧。从而减少其心理压力,使女研究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此外,困扰女研究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恋爱婚姻问题,由于女性细腻敏感的特点,在感情受挫的时候,家人要给予适当的开导与劝慰,让她们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减少因感情受挫带来的痛苦以及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危害。
中国有许多这样的A型城市,上海是,北京是,还有深圳、广州……生活在这种处处有机会、事事要竞争的城市,压力必然如影随形。这是一群优秀的人,他们优秀着、压抑着。压力如果找不到出口,肯定会像无限膨胀的气球终究要裂成碎片。
本刊针对这群城市的精英们做了一份调查,记者还在上海白领公园作了个别采访,并邀请心理学人士进行心灵剖析。你想知晓调查结果吧,想听听肩负压力者的心声吧。读完本文后,如果你有压力,或许能为压力找个出口,人的心灵需要平衡,不情愿放进去的就找个机会放它出来吧。
上海的白领公园
(旁白:序幕徐徐拉开……)
上海有座“白领公园”,你或许还未听说过吧?不过,我要是说“陆家嘴中心绿地”,恐怕就没有哪个上海人不知道了。“白领公园”就坐落在上海最摩登的小陆家嘴地区。这里,金贸、中银、汇丰等十数栋现代化写字楼高耸入云,在这些摩天大楼环绕之下的陆家嘴中心绿地,湖光树影、旧时民居点缀其间,更是喧嚣都市中一片难得的风景。如今,这里被人称为了“白领公园”。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记者偶然登上了中银大厦16层,从落地的大玻璃窗向底下的中心绿地望去,只见里面三五成群的聚了许多人,而且大都穿着一样颜色的衣服,来这里拍新婚纪念照的几位穿着婚纱的新娘倒成了点缀。身边在中银上班的一位朋友对我说:“这里已经变成白领公园了。”难怪他们的衣服颜色都一样,原来,都是穿着制服的白领。
朋友说,自从这个绿地不收门票以后,周围在这十几栋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们,一到中午休息时间,就会跑出写字楼,到中心绿地来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和同事聊聊工作以外的话题。
从中银出来,走进白领公园,在与一些白领的交谈中,我们无意间发现,在这些外表光鲜的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内心却多多少少藏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中午在白领公园里的这段短暂时光,对一直处于密闭办公室里的他们来说,真可以说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压力在每个人的心里
一、真希望明天是星期八
被访者:王惠,26岁,某贸易公司秘书
“每个星期天,一想到明天就要上班了,我就感到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真有点害怕上班,甚至希望有星期八再休息一天。”王惠在陆家嘴金融中心汇丰大厦里的一家贸易公司做秘书,她说到自己的工作:“从早上8点半一直到晚上5点半下班,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让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烦得无从下手,又不得不去面对。中午到中心绿地来走走也是难得,感觉就像出来放风的。”
“以往节假日,我会和丈夫一起外出旅游,回到家后就特别累。所以,去年国庆假期,就换种轻松的度假方式,谢绝一切应酬,关闭通信工具,在家里喝茶、听音乐、看碟。可是放了几天假,还是害怕再来上班。”
心理咨询师张海音的心灵解码:
本次调查显示,92.5%的人自感有压力,而且41.5%的人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工作,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像王惠这样的上班族会有“上班恐惧症”或“节日病”。对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上班一族,特别渴望节假日能放慢生活节奏,好好享受生活。可是,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生活规律被打破,就会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有些白领自我要求极高,一旦达不到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有些人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也会产生恐惧感,还有人在一个阶段工作不顺利,也想要回避。所以,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恐惧因素,不同的因素用不同的方法,正所谓对症下药。
二、要数到几只羊才能睡着?
被访者:李毅,30岁,某投资公司员工
在中银做投资助理的李毅问我:“你知道我们中银当初装修用了多少钱?”我生怕自己说少了,张口就来:“几千万?”他笑着摇头:“两个亿。而我下了班,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那种老式的石库门。现在,自己拿的是三四千块的薪水,工作上接触的都是身价千万的款儿,同学、出去的同事也比我拿得多得多。这种反差太大了,你说我怎么能没压力。女朋友谈了七年了,到现在还拖着不结婚,就是想再搏一搏。”
不过,越是想多卖点力,越是感觉力不从心。李毅说:“最近晚上睡不好,就一只只数羊,也不知数了多少只就是睡不着,后来只好服些安眠药。白天觉得累、没力气,只有喝咖啡提神。
中午的这段时光真是太美好了。有时和要好的同事一块,吃了饭就过来走走、聊聊天,感觉身上的包袱一下子轻了不少。有的时候,我们领导也会下来,大家在这里碰面的感觉和在办公室里完全不一样,很多话办公室里不能讲,这里倒可以。有时候觉得,职位比我高的人,压力好像也比我大。这样聊聊、想想,真的可以轻松不少。时间长了,都养成一种习惯了,只要中午天气好,就会过来走走,即便有时只有自己一个人。”
心理咨询师张海音的心灵解码:
从表面上看,李毅的压抑情绪和失眠症状是身处反差比较大的环境引起的,实际上这种情绪的产生与他的性格和内在期望有很大关联。产生这种情绪的人,一般都进取心太强,渴望很快获得成功,无形中对自己就特别挑剔。李毅在接触到比自己的消费水平要高得多的群体时,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甚至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抱怨情绪,此时他渴望很快改善消费水平,但又不能马上实现,他的心理失衡了。本次调查显示,19.5%的人担心自己的收入赶不上消费,说明也不是只有李毅有这样的困惑。一旦出现收入赶不上消费的情况时,有效管理好自己的财务,理性消费才是最终的出路。
心理失衡对李毅最直接的困扰就是失眠。失眠是由抑郁情绪引起的,经过治疗,抑郁情绪纠正后,失眠也就会消失。不要随便服用安眠药。许多失眠者往往会服用各种安眠药,效果不理想时,还会增大剂量,这是很危险的。盲目服用安眠药,会使深睡减少或消失,久用还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出现反跳性失眠比不吃药时更严重。
三、我连字也不会写了
被访者:张炎,27岁,某平面媒体设计员
张炎是某杂志的美术编辑,负责杂志的整体设计,由于杂志是月刊,他的压力非常大,上班时几乎都坐在电脑前构思创作。
晚上回家,张炎因接了一些业余设计的活儿,还要坐在电脑前工作,常常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睡觉。这样下来,张炎和电脑做伴的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2小时。我和张炎交谈时,张炎自我解嘲道:“我现在30岁不到,已经像50岁了,整天坐在电脑前,眼睛总是又红又酸,神经衰弱和腰酸背痛对于我已是家常便饭。”我劝他:“你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这么拼下去,再过几年你恐怕要支持不下去了。”张炎也比较无奈:“现在是积累期啊,我想趁年轻多做一点,多找点机会。我现在每天晚上先到小区里跑几圈,然后再回家做事,希望用锻炼来减轻一点压力。”
张炎还打趣自己现在又添了一种新病――连字也不会写了,仿佛失忆了。他说:“上回,一个做文字编辑的同事,说他已经不会写‘觊觎’、‘龌龊’这几个字了,只会打完拼音然后从电脑里选。他考我们会不会写,我开始嘴硬,因为那几个字的样子明明就在脑子里嘛,可真的提起笔来,我发现自己真的已经不知道第一笔该写什么了。”
心理咨询师张海音的心灵解码:
看得出,工作压力已经影响张炎的健康。本次调查显示,31.5%的人认为工作占去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24%的人认为工作导致他们的健康水平下降。说明在高收入的年轻人中间,由于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身体健康水平确实会受到影响。
张炎还得了一种时髦病――“电脑失写症”,许多经常和电脑接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平时使用频率较低甚至不算生僻的汉字,居然想半天也写不出来或写错,情急之下干脆用拼音来表示。
“电脑失写症”是由于长期与电脑“亲密接触”造成的,与“鼠标手”、“键盘腕”、“颈背痛”、“皮肤病”、“屏幕脸”等一起被归为“电脑病”。患此类症状的多为办公室里的中青年白领,他们的职业往往以搞电脑设计、制图以及撰稿人居多。患者不仅书写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往往患有心理疾病。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精神压力大有很大关系。因此,办公室一族一定要注意电脑打字和手写交替进行,同时注意适当休息,以放松精神和心理压力。如果伴有焦虑、健忘等心理障碍,最好还是看心理医生,必要时可以辅助药物治疗。
四、我想提早退休
被访者:江芸,28岁,某婴童用品公司管理人员
年近30的江芸小姐感觉这两年的生活过得不太顺心,作为企划主管,工作的压力让她时时刻刻绷紧神经,以致生活中也丧失了很多乐趣。她在公司里承担着很多责任和压力,几乎没有释放压力的机会。她与丈夫结婚快4年了,一直不敢要孩子。她无奈地表示:“现在我真想‘退休’,工作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在更年轻、更具竞争力的后来人面前,无形中还是感受到空前的压力。所以我总是要求自己不光要完成工作,还要完成得漂亮,体力、脑力都在透支。而作为妻子的角色却做得不好,至今没要孩子,真是愧对丈夫!”
为了给自己减压,寻找丢失的生活乐趣,解决长期职场生涯耽误的“个人问题”,江小姐决定暂时辞去工作,先回去生完孩子,再做其他的职业规划。
心理咨询师张海音的心灵解码:
本次调查显示,生育或养育子女的压力排在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之后,是第三位的压力,这也是25~35岁这一年龄段的特征之一。其中,女性因为要孕育生命,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她们的压力更大。
江芸因工作耽误了生孩子,想提早“退休”去解决这一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调节自我状态的方法。许多年轻的白领,长期紧张的职业生活多多少少会给健康、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能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去调整、充实,对白领,特别是女性的生理、心理有很大帮助。“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后,重新开始新的职业生涯,甚至靠丰厚的积蓄自己创业,这说明社会进步了,人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谁也不知道我心中的苦
被访者:丽玲,32岁,某外资药业公司管理人员
丽玲在某药业公司的市场部担任部长一职,无论是在客户中,还是在公司里,她都给人以开朗、干练的印象。可能由于是部门领导的关系,尽管丽玲待人很热情,但她的贴心朋友却并不多,所以她有什么话也都闷在心里。
最近两个月来,丽玲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无缘无故有想哭的冲动。好像原来那个雷厉风行、热情高涨的自己突然消失了似的,每天早上起来心情都极度低落,都是强打着精神去上班,晚上回家觉得一天的痛苦总算结束了。丽玲怀疑自己得了“上班恐惧症”,也尝试过自我调节,她以为自己工作太卖力导致了“物极必反”,所以有意放慢了工作节奏。可调节了一个星期后,还是没有改观。白天在公司里,丽玲还是要强打精神去面对客户,面对下属,几乎没有人察觉出她的变化。晚上回去后,丽玲就要和失眠抗争,因为她根本睡不了一个完整的觉,每每入睡后两个小时又会自动醒来,然后就是漫漫长夜。丽玲最后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忍不住泪如雨下,“我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谁也不知道我的苦,为什么会是这样?”
心理咨询师张海音的心灵解码:
根据丽玲的表现,她是患了抑郁症。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中,30~40岁的白领女性占了相当比例。心情低落、无望感是抑郁症的最典型表现,轻型抑郁症表现为神经衰弱、失眠等,重者除有强烈的无望感外,同时伴有头疼、反应迟钝、失眠、早醒、体重下降等症状。另外,持久的疲乏感也是症状之一。抑郁症患者有自身的原因,他们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往往一个人默默承受。当然,有些看上去外表开朗的人也会得抑郁症,丽玲就是一个,他们将苦闷埋在心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所以,当发现自己有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状时,首先学会自己排解,将压抑向周围的亲戚朋友诉说出来,寻求他们的帮助,自己也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若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克制这种抑郁情绪,则应该及时咨询。
六、公司整体性裁员,我要失业了
被访者:王健,31岁,某外资IT公司业务员
王健最近睡得不好,原来公司近期整体性裁员,他在考虑自己的去留问题。他在一家外资公司做软件开发工作,公司原有员工200多人,在同类公司中规模还算可以,但今年IT业处在低潮期,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准备把200多名员工裁减到60多人。王健所在的部门将要整体性地被裁员,由于王健在公司属于业务骨干,若争取留在公司继续做应该也有可能。争取留下还能保持目前的高薪,但公司规模锐减后,发展前景已经不太乐观了;重新求职吧,又处在IT业的疲软时期,高薪的职位比较难求,他反复地权衡着,迟迟做不了决定。
王健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当时选择这家外资公司,在同学中算是很不错的工作了。如今,一夜之间要面临失业,王健觉得十分难堪,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作为年轻的父亲,还按揭购买了一套住房,生活也给了他巨大的压力。
心理学硕士舒霞的心灵解码:
25~35岁的群体承受着多种压力,事业正处在发展期,家庭刚刚组建,生儿育女,按揭住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原先默默承受的压力可能会爆发。所以,当发生类似失业这样的事情时,当事人心态一定要调节好。不过,让人放心的是,调查显示,60%的人对压力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说明这一群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压力。
给王健们的建议是:首先,弄清楚自己失业的背景,相信许多在公司供职的年轻白领都经历过“行业的冬天”,随着市场的潮起潮落,在景气时大量招募的员工到了低潮时必然成为公司的多余人力,这时许多公司的都会用裁员的办法来渡过难关。在这种大背景下,遭遇失业与个人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不应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分怀疑。其次,应将被裁员而导致失业看作新旧工作之间的一种间歇,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充电”。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们被裁员糟糕到何种程度,理性地做好自己长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都很重要,一份工作的失去也许是你下一个更好工作的开端。
七、我放弃了一切去MBA
被访者:陈力,26岁,某知名咨询公司员工
陈力是国际某知名咨询公司在上海分公司的员工,一次去美国短期培训的机会让陈力产生了再求学的念头。因为在美国期间,她不仅接触了在美国的几个大学同学,还了解了美国同行的工作方法,她觉得即使在自己所在的跨国公司工作,自己的理念和思路还有待更新,再说本科的学历也无法应对WTO形势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所以回国后她积极开始了攻读MBA的准备。
读MBA的决定好下,但是这个准备的过程对陈力而言却是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压力。准备TOEFL与GMAT考试,对陈力来说问题不在于考试的难度,因为她在大学时英语就相当好,在外企的几年工作阅历也使她打下了不少语言方面的功底,她感到困难的是备考时间的不够。本身公司的工作强度很高,几乎不能按时下班,加上上下班路上花掉的时间,她用来备考的时间实在有限。为此,她只能用晚上的时间来复习,几个月下来,陈力觉得自己的身体快吃不消了。
好在陈力确实是有实力的,考试她都顺利通过了,英国南部一所大学的申请也下来了,这一切都是瞒着公司进行的。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陈力能完全控制的。去英国读MBA保守的估计也要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自己两年来只存了6万元,男朋友赞助2万元,父母赞助5万元,还有四五万元的空头支票只能靠自己去国外打工来填补了。陈力在办签证的那段日子不是特别的开心,可以说那种感觉远没有下决心考MBA时那么充满希望。付出了这么多,还要面临着学业与挣钱的压力,以及感情的暂时阻隔,不知道学完回来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毕竟平时见的“海归派”也多,每个人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不可知因素的。就在这样的情绪起伏中,陈力还是很幸运地拿到了英国使馆的签证,一个星期后她正式向公司递交了辞呈,就这样踏上了她的MBA征程。
心理学硕士舒霞的心灵解码: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22%的人担心不能适应未来竞争社会,同时有22%的人担心知识落伍,说明这一群体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目前拥有的高学历并不能使他们高枕无忧,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希冀用“充电”来提升自己,来应变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压力。
社会竞争的压力与不断变化发展的技术技能,是许多白领忙于“充电”的原动力。“充电族”中有像陈力这样花很大的代价去国外读书的,也有很多人在国内考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来自经济的、家庭的、情感的……用有些考研一族的话就是“我放弃了一切去考研”。对他们的建议就是:如果值得,就应该充满自信地去备考、去读书,毕竟人生长远的规划是最重要的,眼前所损失的只是暂时的,不必心理负担过重;如果看重的只是学历本身,就应该仔细权衡,辞职去读书看上去充满机会,实际上也很有风险,巨大的投入不一定能换回期望的回报。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在考察一个人时,更多的是在看你会做什么、你能对公司有什么贡献、你与公司环境的融合程度,以及你的发展潜力和能否带动一个梯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在选择辞职去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自己要学的是什么,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盲目跟风。
专家观点:解析压力,对抗压力
压力消耗心理能量
叶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压力出现时需要消耗心理能量去对付,当消耗的能量超过身体所储存时,则会产生心身疾病。解压应分两个层面来进行,若压力系本身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所造成的,则解压应在改善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层面进行;若压力系某个具体的事件引起的,则可以做一些微调来宣泄,比如对着空旷的山谷放声喊叫,或者去唱卡拉OK。无论处在何种原因导致的压力下,掌握一些解压的技巧都是必要的。可以用深呼吸和冥想的方式来调节自己,锻炼也是有效的减压方式。从强身的角度来看,当锻炼使身体素质提高后,人的情绪也会好起来,不会轻易被压力“压扁”;另外一些修身养性型的运动也深受人们欢迎,像太极拳和瑜伽,强身的同时强调了冥想的功能,尤其瑜伽为现代都市白领所钟爱。
面对生存竞争压力的一般策略
王裕如(上海市烛光咨询所)
今日中国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然而,同样的压力由于不一样的承压能力,便会导致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下面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希望给予身处压力的人一些启迪。
1.分解压力源,你要知道压力的具体构成。
2.了解自己的极限,知道自己的资源――心理情绪的状态和你的承压功能系统。
3.调整认知,制定合适的目标。合适的目标是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目标太高,让你成为一个永远的失败者,目标太低,则无法激活你的潜能。
4.压力管理策略:适时转移,切换头脑的功能,不要把上一刻的事情带入下一刻,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任务,是可以起到放松和调剂情绪、缓解紧张的作用;保证定时定量的休息,以质胜量,追求效率;运动疗法,压力越是大,运动量越大,身体的运动可以减缓心理的压力。
压力当前,需要一些技巧
舒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压力当前,你可以放下手上的事,去做一些运动,呼吸新鲜的空气。或者把压力向身边的好友倾诉,也可以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向你在远方的朋友诉说你的困惑。如果你承受的不是一时一事的压力,你要学会面对,对于不能改变的事要勇于接受,而不是就此陷入压力的陷阱。对压力的调适就是管理你自己的生活品质,所以一定要承认这种变化,适应自己的变化。规律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是你的身体对抗压力的基石,如果你的身体先被压力击垮,你的心肯定承受不住了。
看心理医生是自我保护的表现
张海音(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压力每个人都有,关键是怎样调节。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只是有一些人通过自身的调节或外界环境的变化,情绪可以得到改善。而另一些人,他们心中的结则越结越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必须经过专门的治疗,才能痊愈。还有一些人则一味好强,有问题自己可以解决,认为看医生就说明自己不行,其实我们可以把看心理医生从自我保护、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待。
什么样的人容易产生压力?
文/叶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压力,只是压力的性质与强度不同而已。尽管压力像感冒一样常常光顾每个人,但却有这样一些人更容易产生压力。
A型性格的人:他们走路快、吃饭快,对别人慢吞吞的行为感到不耐烦,和别人交谈喜欢插话或是有替别人完成句子的习惯。他们做事期望值高,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一旦与预期目标不符,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非理性观点的人:追求完美,遇事喜欢从消极角度去想,往往陷入自己设置的压力陷阱中。
天生容易焦虑型的人:在出现状况时,马上会从紧急、危险的角度去考虑。适度的焦虑能使一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但如果遇事只有一个反应模式就会把自己置于紧张、焦虑的边缘。
神经质类型的人:他们把任何人都常有的感受、情绪、想法过分地认为是病态,并为此感到苦恼,实际上什么病也没有,却主观上渐渐地构成病。他们想被人们承认、希望自己向上发展的那种社会心理的欲望十分强烈。
夸大灾难型的人:过分夸大遇到的压力,一点点的事情也会联想到是自己不可承受的那种状态。
心理咨询,有效缓解压力
文/黄旭
一个人承受压力在自我无法解决时,应该去做心理咨询。从了解心理咨询行业开始,选择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让他们来帮助你恢复心理平衡。
在中国,人们心理出现压力时首先会考虑身边的可利用资源来释放压力,而去做心理咨询相比之下比较费时、费钱,加上中国人对心理咨询还不熟悉,即使在一些大中城市,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可度也不是十分高。另外,人们对心理咨询还存在两大误区。首先是对自己,认为去做心理咨询不光彩、不体面,一般都是得了“精神病”这样的重病才去看心理医生,深怕有人知道他去过心理咨询中心。其次是对心理医生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困惑经过心理医生的点拨能马上消除。这两大误区影响了心理咨询在普通人群中的印象。
在调整自己的心态方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国家的做法。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在美国,普通公民视接受一次心理咨询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相信,经过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的公民也能将心理疾病与躯体疾病等同看待。在纠正对心理医生的错误认识方面,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正规的心理咨询。正规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在商榷、讨论当中使来访者发现其性格中的不足,并通过咨询来解决和完善这一不足,然后由来访者拿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如人们所想由咨询者拿出“药方”。
据专家分析,造成人们有心理问题不选择心理医生的原因,既有国人内敛的性格和心理疾病不受重视的原因,也和心理咨询业的发展跟不上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需要相关。可喜的是,针对咨询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国家已经规定:今后已经或准备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并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业。
心理咨询方式大体包括门诊咨询、专栏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通过电子邮件或BBS、ICQ等咨询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其中电子邮件的及时性、私隐性和沟通成本低廉使它成为网络心理咨询最常用的手段。国内心理咨询中通常有以下几种常用的理论和方法。
支持疗法:通过支持与鼓励,细听倾诉和解释指导,使面临困难、产生心理问题的人得到依靠,恢复自信,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培养合理的适应方式。
心理分析法:咨询师力图破除来访者的心理阻抗,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诱发出来,使来访者明了症状的实质,从而使症状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消失。
行为疗法:通过一些技术方法使来访者以新的、适宜的反应来代替需要纠正的行为,从而恢复或建立来访者所期望的良。
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强调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形成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气氛,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发现真正的自我,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并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前进。
认知疗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受人的认知所支配,某些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在错误前提下对现实曲解的结果。咨询的关键就在于指导来访者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解除歪曲的想法,纠正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行为。
森田疗法:主张“顺应自然”,即指导来访者接受自己的症状而不企图排斥它,带着症状生活,像正常人一样,这样症状就会慢慢淡化而消失。还主张“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为。
心理咨询流程:以上海心理咨询中心为例,先选择心理医生,然后挂号进行门诊咨询,如果需要可进行多次门诊咨询。经初诊后,根据需要可再预约该医生进行心理治疗。治疗时,有单独的空间,不会泄露咨询者的个人隐私。
收费情况:以上海心理咨询中心为例,一般门诊的挂号费为30.50元,特需门诊(心理医生有高级职称的)挂号费为158元,但保证至少50分钟以上的咨询时间,特需门诊的医生半天的挂号数目不超过8个人。当咨询者经过门诊后,若需继续心理治疗,需预约。中级职称的咨询师费用是每小时45元;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每小时治疗费用是60元。针对失眠采用催眠疗法时,每次至少2个小时。
心理书籍推荐
据本次调查显示,75%的人倾向于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方法很多,书籍是心灵的良药,我们推荐一些优秀的心理学书籍给朋友们,当你们苦闷没有人诉说时,至少还有书可以懂你的心思。
《不再羞怯:战胜羞怯心理和社交紧张》中信出版社¥16元
《女人有梦就去追》中国城市出版社¥20元
《心理魔法课堂》中国华侨出版社¥22元
《心往宽处想》中国发展出版社¥21元
《生气处方》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6元
《漫画趣味心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3.6元
《梦的解析: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国际文化出版社¥22元
《活出自己的智慧》当代世界出版社¥15元
《我这是怎么了:心灵在自我分析中成长》中国城市出版社¥24.8元
本刊调查
1.你自我感觉有压力吗?
A.有(92.5%)B.无(7.5%)
2.你的压力有多大?
A.很大(30%)B.比较大(45%)C.一般(20%)
D.几乎没有压力(5%)
3.你的最大压力来自:
A.工作(41.5%)B.经济(26.5%)C.生育或养育子女(16.5%)
D.婚姻、情感(6.5%)E.个人健康(9%)
4.你在工作中最感压力的是哪个方面?
A.个人能力不够(11.5%)B.升职压力(24%)C.办公室人际关系(9%)
D.工作导致健康水平下降(24%)E.工作占去了大量的业余时间(31.50%)
5.你对压力的态度:
A.积极乐观(60%)B.焦虑不安(25%)C.消极、不快乐地(7.5%)
D.逃避(7.5%)
6.你最常用的减压方法:
A.自我心理调节(50%)B.向家人或朋友倾诉(20%)C.运动(15%)
D.逛街或大吃一顿(13%)E.找心理医生咨询(2%)
7.你为未来担忧吗?
A.是(60%)B.否(40%)
8.你最担忧的是哪方面的事情?
A.不能适应未来竞争社会(22%)B.未来生育或者养育子女消耗精力(14.5%)
C.知识落伍(22%)D.个人健康(22%)E.收入赶不上消费(19.5%)
9.压力对你有何影响?
A.积极、消极各占一半(77.5%)B.积极(12.5%)C.消极(10%)
10.你认为最佳的解压途径是什么?
A.学会自我调节(75%)B.朋友和家人的开导(15%)C.心理咨询(3%)
D.媒体正面的引导(7%)
调查对象:上海25~35岁的人士,有男有女,有相对固定的上班时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职业涉及IT业、保险业、外资企业、媒体等行业。
测测你的生活压力承受指数
文/叶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生活中你有无数的正事和琐事需要处理,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需要应付。这些都是生活压力,需要你有耐力去承受。
为了测定个体的承压指数,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的心理学家米勒和史密斯从调查个体的生活质量入手,编制了以下测试题目。
你可以按自己情况回答问题,答案在“几乎总是”、“大致是”、“从来不是”中选择一项。选“几乎总是”得1分,“大致是”得3分,“从来不是”得5分。请如实回答每一道题。
1.我每天至少吃一顿以上新鲜的、令人轻松愉快的饭菜。
2.我每周至少四个夜晚睡眠七八个小时。
3.我经常性地给人以爱,并得到同样的回报。
4.在50公里内(或花0.5~1个小时可以到达的地方),我至少有一个可依靠信赖的亲友。
5.我每星期至少有两次体育锻炼,每次运动量达到出汗程度。
6.我不抽烟或每天的抽烟量不超过半包。
7.我每星期喝带酒精的饮料不多于五次。
8.根据我的身高,我的体重是正常的。
9.我的收入足以支付我的基本开支。
10.我有我的信仰(或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我能从中汲取力量。
11.我经常参加社会交际活动。
12.我的周围有很多熟人和朋友。
13.我拥有一个或更多的能吐露心迹的朋友。
14.我的身体(包括视力、听力、牙齿等)情况良好。
15.当我发怒或忧郁不快时,我能很有机会畅快地把心中的不如意倾吐出来。
16.我常常和住在一块的人(如家人、邻居等)聊天,谈谈家庭琐事等。
17.我每星期至少做一件使自己愉快的事(如看电影等)。
18.我能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时间。
19.我每天喝咖啡(或浓茶、可乐等)的量少于三杯。
20.白天我不受别人的干扰。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英文"i am sorry!"(很抱歉!)成为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 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 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 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 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 教育。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她们和俄耳甫斯一样,在生命的灿烂年华里,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她们重复着和俄耳甫斯一样的故事,悲痛、思念、自责、迷茫、无助、焦虑,甚至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不同的是,俄耳甫斯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而她们中的很多人,却被种种心绪所困扰,无法迈过人生的这个坎儿。
然而,生活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住。我们可以将过去埋藏在心底的一个角落,暖暖地回忆着,用手中的七弦琴,延续一曲动人心扉的旋律。虽然这样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更为艰难,却也更为弥足珍贵。
故事一:沉浸在丈夫的幻影里,我无法自拔
江 春 王 玖
放学回家的女儿轻轻把门推开,只探进一个头来,她看上去又瘦了一点儿。看着她的脸,我仿佛有种很久没见过她的错觉。我放下手里的相册,问她:“放学了?”女儿看了我一眼,语调平淡地对我说:“吃饭吧,我买回来了,放在客厅桌上。”我把相册放在一边,话不自觉地就从口中钻出来:“你自己吃吧,我不想吃。”说完这句话,我忽然觉得掌心一阵疼痛。低头一看,原来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了热水杯。手上的疼痛模糊钝重,心里的疼痛却那么清晰锐利。我把热水杯紧紧地攥在手里,仿佛只有这样,传达到心里的疼痛才那么真实。而这种清晰的疼痛,让我莫名地感到一种踏实,好像有些东西还未曾离我而去。女儿的眉头皱了皱,突然快步走过来,劈手把相册夺走,使劲儿扔到房间的另一边。相册在椅子角上撞了一下,然后跌跌撞撞地摔在地上,内页散落在两边,像一朵开败了的花,露出不知道哪一年的过往。我想冲过去把相册捡起来,然后紧紧地抱在怀里,那里面有我这一生最珍惜的时光。但是我的身体仿佛被定格住,说出口的话僵硬而生涩:“你吃吧,我陪你爸爸吃过了。”女儿站在原地没有动,她的眼眶好像红了,声音有点儿颤抖:“都一年了!你什么时候能认清现实?这个家就剩咱俩了,除了我就是你。你总是这样,让我怎么办?”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满脑子想的都是那句“都一年了”。原来,都一年了。我永远忘不了去年的5月8日。长假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李斌倒在了会议桌前,再也没有醒来。医生说死因不明,必须进行尸体解剖才可以确定。我没有同意,我也根本不想知道他为什么离去。我们花了大半辈子的积蓄买了新房,才住了不到3个月。李斌当初在房产证上工工整整地把我俩的名字并排写在上面,对我说:“咱也算买了个‘不动产’,以后就不动了,咱就踏实了,老了以后也在这儿养老。”
很多人来慰问我,亲朋好友,亲戚同事。有人跟我说,不能哭,哭的话往生者的灵魂就会有所留恋,不能离去,不能轮回转世。在成百上千句慰问的话里,只有这一句,让我觉得有了那么点儿希望。我把他的衣服、物品,还有我们的照片全都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我每每看见这些,就会哭,无法控制。我想让他看见这些东西,听见我的哭声,有所留恋,不要离去,即使是灵魂,也要留在这个我们用了大半辈子一起筑起的房子里。这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天地。
我换了一个清闲的工作,想更多地待在家里。我知道,李斌没有走,他是一个特别重承诺的人,他说过老了以后也会与我一起在家里,他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我认识他23年了,我知道他一定会说到做到。
家里什么都没有动,一切都跟原来一样。吃饭的时候,我也会摆出他的碗筷,对他的位置说“开饭了”。中秋的夜晚,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又圆又亮的月亮。突然地,我听到轻轻的呼吸声,很绵长。那一刻,我确定了李斌还在这个家里,他遵守了我们的约定。第二天,我去家具城买了个摇椅。即使他只是个虚无缥缈的灵魂,只要他还在这个房子里,我们就能一起跟那首老歌唱的似的,“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在摇椅上慢慢聊”。
我坐在摇椅上,晃啊晃的,好像真的变老了一样,把时间都晃散了。我说给女儿听,她不信,她说那不过就是风声。我有点儿生气,跟她说:“你爸爸答应过我,买了这‘不动产’,他就住在这儿不动了,他不会离开这个家的。”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说给女儿听,但是我希望她可以相信我。如果女儿也相信我,那我们一家三口就又团圆了。我不在乎团圆的形式,只要团圆就好,我们是一家人。看着我,女儿突然哭了,她抓住我的胳膊,大声地嚷嚷说:“你别摇了!看着就难受!爸爸是真的走了,你醒醒吧!你有没有想过我?你让我怎么办?”想想,这是多久以前的事了?7个月了吧。那时和现在一样,女儿问我“你让我怎么办?”不同的是,这次女儿没有哭。看着女儿的背影,我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更加感伤。只是祈祷上天,让李斌的灵魂一直陪伴我吧,让我们一家团团圆圆……
专家点评:
江春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退行”。她沉浸在丈夫灵魂存世的虚假幻想里,对现实中的一切似乎都麻木了,完全处于一种抑郁的情绪状态,哪怕烫手也无明显的知觉。她的行为举止类似于天真无知的孩童,自己编织着童话,并希望女儿相信她,与她一起生活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另一方面,她的内心不接受李斌死亡的现实,采用否认的心理机制,否认丈夫已离开人世、离开了这个家,从而逃避现实的压力,生活在幻想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江春与李斌相爱甚深,所以李斌猝死后,她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当她在意识层面承受不了这类事件时,她在潜意识里的保护功能就会开启,将这种极度的悲伤以一种变形的退行行为―退回到童年期表现出来,生活在幻想中。这样既否认和逃避了现实,又把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合理化了,因为孩子可以一直沉浸在童话里,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受到更多伤害。就江春现在的状态而言,尤其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特别关注。当她述说自己听到或感受到李斌的存在时,要帮她分清这到底是幻觉还是错觉。如果确实存在幻觉和幻听的话,必须带她去精神科做进一步的检查。如果确诊为精神科疾病的话,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严格按照处方用药。如果只是错觉,那么可以带她去咨询心理医生,争取早日从这种抑郁情绪里走出来。同时,家人要接纳她的现状,给她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可以多找一些亲戚和朋友来陪伴她,减少她独处的时间,把她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情上去。同时,陪着她多出门,或者旅游,或者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多体验现实世界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从现实中感受到喜悦,打破幻想。通过这些行动,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把压在潜意识里的哀伤宣泄出来,让她回归现实。
故事二:老公走了,我的世界一片黑暗
伍 梅 曹 磊
丈夫大军是化工企业的技术员。去年2月,就在我满心期待着准备给他过生日时,大军突然接到单位的电话,说车间发生爆炸,让他赶紧去现场。当时,我心里有种很不好的预感,担心他会出事,执意不让他出门。可是大军却说:“我是专家,我不去谁去?”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那次小小的争执成了我们最后的交谈,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大军被爆炸产生的大火大面积烧伤,在医院抢救几天后还是走了。因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临终前,他连句话都没给我们母子俩留下。大军这一走,我觉得整个世界一下子坍塌了,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离开的现实,常常在悲哀中无法自拔。每次拿出给他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我都会泪流满面,心里一直在说:“说要好好给你过一个生日的,你怎么就不等等?你还说今年咱们结婚20周年了,要带我去玩,你怎么说话不算话?”儿子正处于高考复习的紧张阶段,住校不在家,我便经常一个人发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妹妹看我这样,生怕我挺不过去,于是住到我家陪着我。可是,她也帮不上什么忙,面对肝肠寸断的我,只能陪我一起流泪,边哭边说:“姐姐,人已经走了,你再伤心也无济于事。身体重要啊,你还要带好佳佳,他还在读书。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他怎么办?”可是妹妹越是这么劝我,我哭得越厉害。那段时间,亲戚朋友和大军过去的同事都常来看望我。每次来一个人,我都会流一次泪;每一次流泪,都会勾起我对过去的回忆。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可是,我就是走不出这个漩涡。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大半年,老家的一个远房亲戚来省城出差,顺便来看我。她不知道大军已经去世了,到我家就问:“怎么不见大军呢?”我只得把大军去世的事情重新给她说一遍。这一说,又勾起我无限的悲伤,一边说一边止不住流泪。她见我哭得厉害,便安慰我说:“伍梅,你也别太难过,大军虽然走了,但他不是还留着一套房子给你吗?再说保险公司还赔了这么多钱,你们娘俩下半辈子的吃穿也不用愁了……”听她这话,好像我巴不得大军早点儿死似的,我气得立即把她赶出了家门。
这件事后,我绝望透顶,自己仿佛被击垮了,内心一片灰暗。我迷茫、恐惧,害怕别人再提大军,害怕别人再来“安慰”我。为了逃避这一切,我不敢出门,怕见到熟人。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实在需要买生活用品时,我也是等到夜色已深,超市快关门时才偷偷下楼,买完东西后又偷偷跑回家。我就像一株喜阴的植物,害怕见到阳光,仿佛任何一个熟人都能刺痛我的神经。有时不得不出门,只要在大街上别人多看我一眼,我就会浑身不自在;每每看到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说话,我就会觉得他们是在偷偷议论我。他们肯定在说,大军是被我克死的……我越来越觉得,我是个不吉利的女人,所有人都看不起我,我再也不敢、也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和精神上的折磨一样,夜晚的空虚也困扰着我。我才40多岁,晚上经常做梦,梦见大军和我相拥而眠。可是醒来后,才发觉这只是个梦。看到卧室里熟悉的一切,什么都和原来一样,唯独少了大军。于是,内心的孤单便像毒蛇一样吞噬着我。也许是怕睹物思人,我把房间里的一切都换了。新的床单、被罩、窗帘;家具能扔的就扔,不能扔的也全换了位置;我甚至把大军过去用过的东西全部收起来。白天,看着焕然一新的环境,我暂时忘却了大军;可是晚上,我的内心依旧孤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可是,都过去一年了,为什么我心里还时刻想着大军?也许是因为家里应该有个男人。可是,我都这个年龄了,还有人会要我吗?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是个不祥的女人?再说,儿子会同意我再嫁人吗?
现在的我特别矛盾。一方面,我希望生活中有个男人能把家给撑起来;另一方面,我又担心,大军走的时候,给我留了一笔钱,男人追求我会不会只是冲着我的钱?千般愁绪涌上心头,郁结在我心中,生活,越来越失去了色彩……
专家点评:
对于中年女性而言,最痛的事莫过于丧夫。这个年龄段是人一生中任务最重的时期,也最需要丈夫的支持。然而,伍梅很不幸,遭遇了大军的去世。于是,她在内心深处会无形中认为,成为寡妇的自己低人一等,甚至给自己扣上“克夫”的帽子。在这种自卑的心理状态下,她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害怕与人交流,回避社会,远离人群。
过去人们常常把这种中年丧夫的事件称为“克夫”,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吉利,而使这些女性在家族和社会上受到歧视。伍梅也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于是内心更加焦虑、自卑。从另一方面看,本应由两个人共同支撑的家庭,现在只由伍梅一个人扛,与其他女性相比,她就会觉得自己命苦,尤其不愿意别人提及丈夫的死。哪怕是关心和安慰,在这种负性情绪下,她也会理解为别人在嘲讽、贬低她。再者,大军的离去必然会带来性生活的终止,长期的性压抑和亲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必然加重伍梅的焦虑情绪,而焦虑又更加深了她对自我的错误认知。
伍梅现在要做的,就是摒弃一切假想的认知,重新对自己评估。要放下心理负担,认识到,大军的离去,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同时不要自怨自艾,要科学地理解生存的意义,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生活的,敢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比如,不愿意别人无休止的安慰,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同样要明白,别人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他人的生活,从“被他人歧视”的假想中走出来。
处在担子最重的中年阶段,伍梅应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以及生活的责任在何方。她可以寻找新的伴侣和亲情,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自己的人格放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只有自己先把心态放正,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尊重。
故事三:丈夫走后,我期待女儿一夜长大
素 素 王小艾
窗外北风呼啸而过,一个人躺在冰冷的被子里,我常常忍不住潸然泪下。回忆像电影般闪过,悔恨和自责交织,将我的心撕裂。我觉得自己是间接杀死秦天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不是一味抱怨他挣钱太少;如果我能在他疲惫加班时及时劝阻;如果我能给他一个妻子的体贴和温暖,他就不会因为疲劳驾车而出车祸!等我赶到医院时他已经去世,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我不知道他在临死前想的是什么,是否还在自责没给我和孩子更好的生活。想起早上走的时候,他还笑着抚摩女儿的头说:“等爸爸发了年终奖,带你去迪士尼。”女儿欢呼雀跃,而我却在一旁不以为然地说:“话别说得那么早,谁知道能发多少钱!”
结婚整整10年,直到永远失去秦天时,我才明白自己是个多么不合格的妻子。明明深爱他,却总是用抱怨和不满的态度对待他。有了孩子后,我焦虑的情绪更加无法控制,动不动就冲他发脾气。这么多年他一直包容着我,为这个家尽心尽力,我却再没机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特别是收到一份保单后,我更是痛哭流涕。他想得多么周全,早已经为我和孩子买了保险!
为了弥补我的悔恨,也为了兑现秦天生前的承诺,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去了迪士尼。看着女儿天真无邪的兴奋劲儿,我发誓一定要给她最好的生活,一定要让她出类拔萃,对得起她父亲的一片苦心!
7岁的女儿还不太明白死亡的涵义。她以为爸爸会像平时出差一样,在某个晴朗的早晨,一睁开眼,就能看到爸爸温暖的笑容和可爱的礼物。女儿刚上小学,正是不知忧虑的年龄,一放学就和一群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以往我从来不过问她的学习,总觉得孩子太小,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秦天的离去似乎让我一夜之间成长起来,我想,女儿也要快速长大,这样她才能更懂事、更有出息。
于是,我把所有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女儿身上。我几乎拒绝了朋友们所有的约会,每天陪在她身边。晚上,我让女儿看一会儿电视,吃完饭后就到书房写作业,而我一丝不苟地监督她。我常常想,我不光是为了自己去督促女儿,也是替她父亲这样做,秦天一直希望女儿有出息,如果他在世,也会这么做的。
女儿毕竟还小,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一会儿问东一会儿问西。有时候我被问烦了,就会大声训斥她:“你怎么回事,安心写作业!”女儿有时会委屈地吐吐舌头,有时会抱怨一句:“还是爸爸好,他才不会让我一直写作业。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我的心就像是被针扎过似的,一阵疼痛。我在心里说:孩子,就是因为深爱你的父亲走了,所以我要对你要求更高,这样他才能瞑目啊!
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我就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有些培训班的费用很高,让我在经济上压力很大。但是我却没有退缩,而且越是花费高的学习班,我越让女儿报名,仿佛只有这样,我才对得起去世的丈夫。当女儿有点儿成绩时,我就觉得松了一口气;当哪天她表现不好时,我就非常焦虑。偶尔听到别人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我就提心吊胆。明明知道女儿很听话,但就是会忍不住假想,如果我的孩子也出事了怎么办,我怎么对得起死去的丈夫?
现在,女儿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像个闹钟似的随时随地提醒着她,让她注意安全,别跟陌生人搭话;注意学习,别只顾着看电视和玩。有时候女儿忍不住抱怨:“妈妈,你怎么这么唠叨啊。”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便无法安心。因为我身上背负着父亲和母亲的双份责任,或许她长大了就会明白我的心,我是在替她爸爸来爱她啊!
专家点评:
素素的行为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典型的“过渡补偿心理”。因为丈夫去世的噩耗来得太突然,素素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这种情形通常会使人进入一种混沌状态,尤其是原来在家庭生活中有“过失”或“不当”的一方,会产生强烈的自责、自罪心理。素素在丈夫走后认识到欠丈夫的太多,尤其是她认为丈夫的死亡是自己间接造成的,于是更加内疚;之后收到的保单,更让她有负罪感。而当她意识到这些时,她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来弥补这一切。这时,她和丈夫唯一的关系纽带――女儿便自然地成为了丈夫的影子,她在女儿身上能感觉到丈夫的存在。因此,她只有通过对女儿加倍地付出,来弥补自己曾经的过失和不足,以减轻自己的自责和内疚。
素素应该明白,人死不能复生,她必须面对、接受现实,从混沌状态中走出来,理性地思考、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未来。要明白,真正的爱是以对方的需求来付出,而不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弥补自己的过失和不当、减轻自己的焦虑)为目的。
素素首先应客观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评价,相信丈夫如此爱自己,自己一定有值得他爱的一面。其次,静静地体会一下,自己的这种爱给女儿带来的到底是喜悦还是压力?丈夫会愿意孩子这样成长吗?最后,还要考虑到,因为男女性别的不同,很多时候妈妈无法替代爸爸的角色,因此,需要一个爱自己和爱孩子的异性介入,为母女重新支起一个完整的家。
小贴士完全信息
丧偶后的心理反应:
丈夫逝去,妻子必然会体会到无助和无力感,心理上受到了重大创伤。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丧偶造成的心理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
持续时间:数小时至数月
心理反应:主要呈现出否认配偶去世的事实,并带有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社交与行为等方面的反应,比如震惊、否认、迟钝、麻木、失控等等。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
持续时间:数月至两年
心理反应:极其复杂,交织着愤怒、内疚、焦虑、忧伤、思念、寻找、瓦解与绝望等心理。
这是一段与死者告别的艰难阶段,由于强烈的分离焦虑,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出现幻视、幻听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从在认知与情感上接受逝者已死的现实,到生者有力量重新组织、投入新生活,个体需要的时间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生者与逝者关系的亲密程度、死亡的原因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建
持续时间:数月至数年,取决于前两阶段的心理调控程度
心理反应:以接纳、重组、适应为主线。这时的睡眠和饮食逐渐正常,注意力从内在的伤痛转移至外在世界,接纳生活里不可逆转的改变,能够平静地回忆与逝者的往事,并从中汲取面对新生活的力量。
注意:这个阶段的心理也有可能会重复或回转到前两个阶段,尤其需要支持和鼓励。
丧偶者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丧偶对于女性的心理和情感都是一个不容易迈过的坎儿,各种负面情绪一起爆发,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将对未来的生活造成潜在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健康、积极地面对这一生活中的重要转折?
1.在丧偶初期,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痛苦、内疚、焦虑、思念、绝望等情绪全部宣泄出来。情绪是需要宣泄的,如果强迫自己把这些心思埋在心底,很可能会带来长期的抑郁和心理包袱
2.接受亲朋好友的帮助。从后事的处理到丧偶后半年的时光,最难以承受和面对。在失去亲密关系的同时,务必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友好的关系群中,接受其他亲友的爱,不要孤独一人去面对和挣扎。
3.如果遗物会让自己触景生情,那么最好把它们收藏起来或者处理掉,告诉自己,生活永远只能往前走;如果遗物的存在能让自己心存慰藉,那么可以适当留一两件,烦恼和悲伤时,把它作为倾诉的对象。
4.走过最初的半年后,开始整理自己凌乱的心绪,接受丧偶的现实。学会自我安慰,应该领悟到,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孤寂和悲伤之极时,可以换一个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调整心理状态。
5.尽可能走出家门,增加社交活动。比如散步、聊天、练瑜伽、打太极拳、种花、养鸟、下棋等,不仅能摆脱痛苦,稳定情绪,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的生活圈,交更多朋友,走出心理阴影。
6.寻觅一些有相同遭遇而又乐观、积极的人群,共同探讨和面对新的生活。
7.寻找机会再觅佳偶。丧偶后最大的苦恼是孤独,寻找新的伴侣有利于减少孤寂无助感。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有肌肤相亲的渴望,有情感需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要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要勇敢、积极地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当你身边的朋友丧偶后:
对丧偶朋友给予帮助,首先要知道对方处于什么阶段。处在丧偶期的人如同瓷器,心理和情感都很脆弱,在帮助过程中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可能会造成误解,严重的还会给其带来新的伤害。因此,必须要把握好度,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关怀和帮助。
1.在第一阶段,分担丧偶朋友的悲伤情绪,与其同悲同泣;协助她完成琐碎的后事,让她感觉到:她在这个世上并不孤单,你们是她可以依靠的朋友,是她背后的支持者。
2.在第二阶段,要鼓励丧偶朋友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她的发泄,认同她的情绪。如果自己有过类似丧亲经验,则多与其沟通,这样可以缩短两人的心理距离,产生共情,渐渐把她引出心理阴影。
3.在第三阶段,要从具体的生活上多帮助丧偶朋友。这个时候,行动胜于一切安慰的话语。多抽时间去看望、陪伴她;主动带她走出家门,参加小区和社会活动;和她一起进行轻松愉悦的远足活动,如旅游等。让她慢慢接触社会,恢复生活常态。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1.有时候,一个拥抱、一点儿实际的帮助,是对丧偶朋友最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