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 整合 信息技术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辽宁省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农村中小学8059所,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共有852所,全省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57%。
2006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学校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共有计算机150836台,比2005年增加23422台,提高了18.38%,其中486及以下计算机减少3925台,586计算机增加5805台,686及以上计算机增加21542台,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村计算机不只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更大的提高。
1.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有的甚至通过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或“优秀实例课”来代替自己的教学,从“人灌”走到了“电灌”的另一极端。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2.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3.师资问题:短缺而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转贴于
三、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师资到位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
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伦理和道德修养等。
3.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春玲.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5,(2-3):71.
[2]周敦.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2):44-45.
关键字:高校教育 信息化教育 现状与问题 发展策略
信息化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或者说,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校应如何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才是重点。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发展的趋势和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呈现了不断向上增长的势头,使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信息化息息相关,也是现代化教育的里程碑。高校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阶段,因此当前阶段的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就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不够全面,存在盲点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正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许多高校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不够全面,或者说教育的信息化存在误解。使得高校对教育信息化这方面的热情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将会给高校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和好处。有些高校忽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本末倒置,甚至没有对教育的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得高校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瓶颈。没有树立对教育信息化正确的发展观念,这是不利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建设滞后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还未弄清楚,就一味的去追求数量上的结果,并以此来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衡量的标准。却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如在高校教育信息建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配置不合理,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明显多于软件,使得硬件与软件更新不同步,造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浪费。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对高校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合理的去开发利用,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滞后。
3、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资金和人力不断持续的投入。但是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办学经费本来就已经很紧张,在加上日常高校的各种费用支出。这使得高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的资金更加的少。大部分高校无法抽出经费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很大程度的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全面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关系着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和现代化教育的建设。首先高校的领导者必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兼顾的计划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其次要让高校的学生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改变,去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2、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
要想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关系着高校教育的发展程度。比如说:将高校内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免费共享,或者与外校进行外交活动,联合高校多方面力量,共享彼此有用的教学信息。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更多的高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得到帮助。教育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好,因此科学并合理的开发教育信息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3、加大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资金投入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程度与资金的投入是成正比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资金作为支撑。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的去筹集资金,利用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优势,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吸引企业的资金投入并与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筹集到资金,而且能够促进高校自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总结
本文结合了高校教育信息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三点分别是:没有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滞后,对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不足。并就此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分别是全面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设施并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当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但如何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才是关键。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大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建设方式;成效标准
【abstract】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ct in basic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 many difficultie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way, result stand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s in-depth analysis questions and causes in several areas, and made a number of own view.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construction way;result standard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1],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当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可喜成果时,也要对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设方式、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实现自动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与目共睹的,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从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实施的“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都极大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已经完成了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和制度建设也逐渐完善,接下来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及其标准化建设。
2.1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思考。
人们谈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黄荣怀教授将这种建设方式称之为“粗放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那何为“集约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呢?黄教授认为是“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和提升信息素养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3]。笔者对此深有感触,近几年经过国家、区域以及学校三级部门的不断努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也逐渐形成,虽然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涌现,但基础教育阶段配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跟得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过分强调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就变成了一个资源的浪费。
基于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技术应用上,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条件装备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技术潜力,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面临转型,从原来强调教育资源库建设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从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转移到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着重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质量,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形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互补。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转变传统培训内容和方法,积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培养教师自我接受、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思考。
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显著,但也普遍存在着在认识和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上,缺少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衡量教育信息化成果方面,很难通过一定的硬性指标来判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如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就会过分强调“升学率”,导致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以学生素质提高为标准,但又缺乏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应该从影响教育主体应用的因素和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与任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软硬件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还应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同时,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细化评价指标层次、规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必备条件。
2.3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分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不同的学段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系列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没有统一的依照,各学段的教学起点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我国这种大班制的教育条件下,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参照标准应该统一,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要做好有机的衔接和过度。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应该倾向于具体的有形象化结果的操作,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应该多以公式、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选修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双向含义:一个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另一个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既是一种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有效运用。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合理运用,不但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主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解决之道。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教育实际不相符的因素,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制定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3:8-13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信息化机构;管理模式;CIO体制
一、引言
高校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1]。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在实施并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教学环境。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提出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在高等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为高等学校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指明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但纵观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建设不完善与管理职能缺失所致。
二、当前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主要弊端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起步发展阶段、系统集成阶段,目前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已经开始与发达国家的大学信息化管理同步进入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跳跃大,与此相伴随的必然是:思想乱、障碍多、漏洞大[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学校主管部门领导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
很多高校领导没有从战略高度去认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观念十分薄弱,并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不仅严重存在,而且非常普遍。如有的高校领导对信息化职能机构缺乏了解,对学校信息化机构的定位也五化八门;还有的主管领导和部门甚至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许多决定大多只停留在会议讨论和文件上,往往是口头上讲得多,实际上却做得很少。从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看,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能够促进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学校信息化机构体制不健全
1.信息化机构名称众多,机构重叠,职能范围模糊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化方面尚没有个明确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很多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众多,存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机构的设置,目前除电教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外,又有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等等,机构重叠,造成了不少浪费。[3]”学校各种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等虚拟机构,更是层出不穷,山头林立,声势浩大。众多部门的存在导致机构职责划分不清,职能范围模糊,信息流动不顺畅,资金人才资源浪费严重,部门间协调统一困难,更谈不上具有战略研究、规划的功能[4]。
2.隶属关系复杂,管理体制混乱
在机构设置上,由于没有明确的教育行政主观部门或现成的设置模式可供参考,不少高校在体制上对“信息化机构”的职能、性质、级别、归属等问题,认识不一。许多高校忽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和实际状况,机构设置与调整随意频繁,领导主观意图明显,“长官意志”泛滥成灾。特别让人忧虑的是,当前高校信息化机构没有独立建制,挂靠在其它机构下的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多数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的事实,有的改名换姓,独树旗帜;有的干脆挂靠校办、宣传部;有的甚至设在教务处、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不同的机构设置方式实际上反映了对教育信息化不同的认识,不同认识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多头管理、多人负责”混乱局面,使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被多方牵扯,利益被多方争夺,形成不了强大的凝聚力[5]。
3.机构定位不准,人员地位偏低,职称评定困难,处境尴尬
对高校的信息化机构的定位,多年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业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目前,对教育信息化机构的人员配置尚没有指导性标准,很多高校把信息化职能机构定性为教学辅助机构或行政机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为教辅人员;有些高校甚至把信息化教育机构看成是技术性的、后勤服务性的机构。定位不准,导致教职员工对教育信息化职能机构工作的认同度降低,同时也增加了信息化机构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岗位上、职责界定上的困难。许多机构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学校规定的岗位考核内容严重不符,甚至冲突不断,这无形中给当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增加了干扰,也严重影响了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机构人员存在的职务晋升难、职称评定难、待遇低,地位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等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又给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问题是高校信息化现有体制下难以根除和解决的,它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信息化工程的“切肤之痛”[6]。因此,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在机构人员的编制、地位及职称评定上,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我国高校信息化机构人员编制方面的指导性标准文件,这不仅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今后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选择。
(三)对信息化建设扮演的角色和建设内容认识不清
当前高校信息化机构工作人员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各自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在认识上还不够清楚,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分工协作还不够明确。业务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本部门的事情,与技术部门无关,从而导致建设容易维护难,投入使用后没有技术实力去维护,半途而废;同样,技术部门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部门的工作,一切都以“我”为中心,从而导致得不到业务部门的认可,落得辛辛苦苦建成却很难甚至无法投入使用。有调查表明,很多高校对于信息化建设应包括的内容,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的认可度达到100%,但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电子资源等建设的认可度不足80%,通过数据叫以清楚地看出各高校对信息化建设内容认识的片而性,并没有把E-learning,E-management,E-service等作为整体建设方案进行考虑[7]。
(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特别是人才资源配置极为有限
许多地方性高校,特别是地理位置偏远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配置上远远不能满足教育规模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地方性大学一般都是地方政府的附属机构,其办学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大都来源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配置和企业的支持,所以受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主管部门决策层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同教育部直属院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高校用于信息建设的专项资金还非常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的偏远,使人才的引进成为束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影响信息渠道的畅通、制约信息资源交流的瓶颈。目前,很多学校已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努力地在进行改善,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多年来高校扩招也使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信息资源增长速度更难以跟上办学规模扩大步伐[8]。
三、构建我国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当前学校各部处、院系涉及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越来越多,单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是很难协调和推进工作的。信息不畅通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目前我国高校极其严重,出路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完善学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改革现有管理体制,才能真正打破部门壁垒,使信息流动畅通,这是提高我国高校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目前国内明确建立CIO(Chief In-
formation Officer)体制的高校虽然只有北京大学等少数几家,但大多数高校都结合我国实际,选择了“信息化建设委员会”领导和管理模式。所以,为全面推进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9]。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化机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与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深远影响。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技术问题开始转向管理问题、制度问题。加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高校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主管领导和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应当从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去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般认为,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是负责制定实施并推广教育信息化的机构,它肩负着营造信息技术环境、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和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任,这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10]。因此,高校决策机构只有提高认识,重构适合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之路,改革和创新现有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才能使高校信息化建设走出目前“条块分割”“机构重叠”的混乱局面。
(二)明晰责任,正确认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内涵
高校信息化建设要健康发展,要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信息化机构的决策层及工作人员,就必须从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建设的内涵出发,明晰各自承担的工作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发挥合力。多年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就是要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就是要促进教育现代化。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辉煌背后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去解决,否则,势必会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产生干扰和影响。我们只有围绕以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偏离发展的轴心。同时,处理好环境建设、资源建设与组织建设是之间的发展关系,我们才能在今后工作中真正做到建设、发展、运行、服务、维护的和谐统一。
(三)优化整合,强化高校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规模
目前高校信息化机构的“条块分割”管理,必然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队伍“支离破碎”。针对这一现状,一些有战略眼光的大学管理者借鉴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开始意识到,只有创建与数字化、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大学信息化管理体制,统一战略规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与完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才能提高大学在信息技术新环境中的决策、管理水平,由此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推动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高效重组,必然要求各高校信息化机构做到“名符其实”,不能只“挂牌”而无“授权”,更不应能因编制和岗位问题而长期处于“挂靠”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从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入手,及时制定出台相应文件,消除部门信息壁垒,改善机构人员的待遇,解决机构挂靠困局,最大限度地化解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教育信息化,人才要先行。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支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信息化机构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和教学。纵观我国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状况,同日益增长的校园信息化服务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本无法满足高校目前高校信息化发展速度和规模的要求。高校信息化队伍的质量、数量、规模、业务能力等参差不齐,东西部高校之间、中央与地方高校之间、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人才竞争中发展极不平衡,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矛盾更为突出。因此,通过引进和培训,提高信息化人才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一支包含用户服务人员、应用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备份管理员、机房管理员、系统操作员、部门信息员等多种角色的信息化运行服务队伍,是提升信息化校园服务水平,加强校园服务体系的建设的重要保障[11]。
(四)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信息流动共享
提高信息化决策层次,从战略高度来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从根本扭转和消除信息化机构间信息交流的壁垒,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机构改革和建设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校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情况看,多头管理、重复管理、职权分散的状况仍然占居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地位,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制约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校际间信息的交流、合作和共享,也不利于人才交流和观念更新。近几年,我国许多专家已经借鉴美国高校CIO的发展经验,对美国高校信息化进程中CIO角色和体制的进行研究,它给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重要启示。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目前国内也有少数几家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明确建立了CIO体制,但选择的管理模式在沟通、交流、对话的机会上仍显不足,仍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需要专家们一起来深入研究、思考[12]。但不管如何,提升高校信息化机构,特别是决策层的地位,从加强校际间信息交流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的角度讲,还是值得大力倡导和积极响应的。
四、结论
高校教育信息化机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和对高校教育教学变改产生的巨大影响,人们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步走向成熟,相信高校教育信息化职能机构建立也将随着信息化建设应运而生,并将逐步走向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机构的地位也将得到大幅提升。这就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层,应当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和战略角度去看待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在信息化建设中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重视软件建设,既要强化运行服务,又要强化体制管理创新,努力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高校信息化机构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大展宏图,再创新绩。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l3.
[2]南国农.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我国电化教育25年[J].中国电化教育,2003
(9):22-25.
[3][4][9][12]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1).
[5]丁青,吉翔.做好高校的CIO——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8-11.
[6]刘小娟,汤益芳.高校信息化职能机构边缘化现象及对策研究[J].福建电脑,2008(4):
189-190.
[7]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等.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
10-12.
[8]刘锡禧.信息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及媒介素养教育[DB/OL]..
[10]张辉.美国著名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技术研究,2011(1):74-77.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站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6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整体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五大信息媒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和查询各种信息,通过网络来了解所关心的各种事物。
如何规划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快建设数字化大学的步伐,使网络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和社会服务,提升高校地位和形象,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
2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信息化是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为学校行政服务人员和教师提供协调办公的有效途径。
2.2 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目前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建设了学校的校园网络,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致使期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产品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加之IT项目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果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未从实际出发,超前投资,势必会造成设备在未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已经更新换代,造成间接的资金损失。当前不讲究投资效益,不重视总体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
2.3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高校信息化基础建设设施建设完毕之后,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尤其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尤为重要。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普通存在着信息设施的使用过于单一、简单应用。探其原因,一是各校在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上力度比较大,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上投入较少;二是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了重复建设;另外,由于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接口不统一,使大部分信息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严重地存在共享性缺乏问题。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4 校园网站利用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校园网站作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各校已逐渐普及校园网站,通过校园网站的建设,学校能及时向社会各界展示其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利于外界通过校园网站详细了解学校各个方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较多校园网站整体质量不高,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尤其是各二级网页模块小,使用率低,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网页的维护与管理,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各高校的整体形象。
3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转变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学教育中的各部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领导、教师、学生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首先领导应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规划、组织和协调。最后,学生也应培养现代化的学习观念,从传统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转变为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对知识进行获取探索,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2 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建设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是学校信息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目前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将面临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仓库和优质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两个主要任务。为此,一方面学校要对全校数据资源系统实行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分级开发和管理。另一方面,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不同内容的、具备强大搜索功能的网站,使使用者通过简单操作即能获得相关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对一些高质量的图书馆、专业数据库建立镜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前瞻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资料。
3.3 加快校园网站建设,丰富信息资源,提高利用率
展现现代教育思想,须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展示本校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办学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同时,依托校园网,加强加大信息化校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应用电教化技术,开展网络课堂,将精品课教学资源在网上开放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结 语
实现高校信息化,是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实现世界一流名校的充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更加切实地关注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这一根本课题,更加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利益与弊端、机遇与挑战、成功与困难等,进行不断地实践、探索、反思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论文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教育部门也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如何,遇到了哪些误区,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大于在线上网的人数。
其次,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日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现阶段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要有明显提高。2020年,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包括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上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误区
纵观教育信息化近年的建设,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简单的总结就是“投入高,增长小”。
1.重硬轻软现象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信息化几年建设总体程度来看,基础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瓶颈,从而导致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处于一个低水平。同时也存在在落后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仅仅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和业务流程,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2.资金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普及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资金一直是困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基础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为主,吸引资金的范围比较窄,再加上地区经济状况差异使得有些区域投资捉襟见肘。再就是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3.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或者资源使用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资源的建设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4.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单从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看,东西部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差距较大,在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各高校和中小学的信息化发展很快,基本建起了校园网、局域网、城域网;而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而且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的障碍。
5.信息化资源的维护与安全问题
资源是由人来使用并且从中获利的。但是某些地区和学校现有的管理人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为此,对全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还有就是某些地区和学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忽视标准和安全,给信息化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要加强标准的贯彻宣传,安排信息安全专用建设经费,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学校内部机构的调整、管理程序的变更等许多敏感性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抵制和不合作。目前教育界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因此必须让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主要角色,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2.充分发挥示范点建设作用
通过主管当地教育的部门推动和示范点取得的成绩,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因为取得了成绩,其他地区也可以效仿,节省人力物力,使软硬件的结合点恰到好处,不浪费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培训骨干,全员参与。抓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网、建库、建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信息技术培训班,为教师提供了应用信息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的平台。
3.统一领导机构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更需要有很好的理念、优秀的项目管理和优秀的建设队伍。因此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考虑到各个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让每一个棋子孤军奋战,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够打赢教育这场持久战。
4.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因此,探索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应用水平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每一个教育资源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够用来撑门面,我们要做到真正地使用起来。特别是不能有攀比的心理,每一个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否则只能形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四、结束语
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用教育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找到缺陷和薄弱环节,不断整改、完善和健全,并且要从发达国家或者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国家中得到启示,使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能够与世界接轨,真正地实现中国式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伍昭嫦.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3(10).
[2]钟伟.2007年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增长[N].中国教育报,2007.3.26.
关键词 中学教育 信息化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步伐能否不断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而跟进,关系到我们下一代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学校需要不断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有效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1教育信息化管理概述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将学校的各种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人事考评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籍等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计算和网络技术进行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达到新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理想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常规建设发展水平。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2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领导重视不够,管理观念有待更新,个别学校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一些工作,并没有将信息化工作实际的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如有些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忽略了对教学平台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是没有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建设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低下,对信息化建设落实不到位。
(2)投资比例失调,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各校普遍热衷于建设校园网、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却对购买用于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库投入不够。近年来,各校加大了对教学课件制作和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学校各自为政,盲目地、重复地购买价格不菲、标准不一的产品,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
(3)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限,各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入,也有一部分靠社会捐资。有限的收费与教育信息化的投人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4)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信息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从事这些工作的教师往往因为既要兼顾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完成额外的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工作,双重的压力和时间、精力的欠缺造成这些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兼顾这方面工作。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业务学习和进修,就会导致整个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的欠缺。
3对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1)更新观念。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中学教育的重要影响,更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才能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管理都要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并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当中,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专门领导负责,校长负责全面工作。
(2)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新时期,信息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则是信息化校园建设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学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有利于使学校各种业务和管理体系相互联系、有效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避免重复建设,消除各个学科或部门之间存在是信息不通、管理不畅的严重局面,实现各个学科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学校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流动,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就使用这些共享信息的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变动,可以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实现教学、管理、行政和后勤等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通和统一管理,节省了大量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对资源共享,避免中学教育各部门因为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不协调现象,为学校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3)投入加大,硬件、软件协调发展。资金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取资金,如:吸引民营企业、单位和个人对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企业共建、与社区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双赢,以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软硬件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就必须大力促进软件的升级。
(4)全面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区、校联合分层次培训。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现师带徒对口帮扶制来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总之,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未来仍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完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新课标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重新的定义,明确了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毕竟教育信息化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而且不同的地区教材使用情况、设备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从而使教学模式、课堂结构还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之中。一些教师认为,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一些地区,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担负校园网维护、计算机教室管理等职责,未能够有效的利用,从而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师队伍有待提升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一些中小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执行力不够,导致一些教师虽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但是由于未得到领导的关注而“无奈”选择退出。对于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如何进行改进和提升,如何加强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融合,如何保证培养目标与考核目标相一致,已经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育信息化教师未能够对信息化技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他们无法更好的开展信息化教学,无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
(三)资金不足,设备落后
要想更好的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就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需要购买与之相匹配的设备。但是我国大部分小学还很少接触电脑,既是学校购置了电脑但是已经用了好长时间,濒临淘汰的边缘,虽然有些学校想要对其进行更新,但是迫于资金的压力,无法得到实现,从而导致教育信息化无法顺利进行。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学校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无法及时购置教学设备,导致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就成为制约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教育观念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行为能否顺利进行,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的问题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而并非技术问题。目前,落后的思维模式和教育观念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小学教育信息化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经在社会各界得到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从而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也应该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在小学教育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然后分享各自的教学资源,而通过互联网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远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
如今,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统筹、均衡城乡教育,以更好的缩短城乡差距,推动教育事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且各个地区也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基本教育设施,尽可能让广大师生真正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地发展情况,来因地制宜的进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三)加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我国可以将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设定为必修课,这样不仅可以引起教育机构的重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更好的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课程的进行,提高其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其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大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缺乏统一的执行方案,要想解决该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生下工夫,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从而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缺陷,以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加大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进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执行者,而且师资队伍的质量将会直接决定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各大高校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确保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万悦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关键词: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兵团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建设水平。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一)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以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素,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本国竞争力,世界各国纷纷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改革创新。[1]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
(二)国家政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面对信息化浪潮给教育提供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提出了相应对策。[2]我国政府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对措施。201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等文件中都明确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思想。2015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致贺信,再次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三)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
教育部在2012年信息化试点工程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鼓励各地区试点院校要在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
(四)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框架
自2014年底至2015年4月,经兵团司令员办公会和专题会议审议通过,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新兵办发[2014]75号)以及《兵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兵教发[2015]18号)等指导性文件和方案,更加明确了兵团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政策支持等,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设框架、为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绘制了一副宏伟蓝图。《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文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同时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可行的计划,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信息化硬件设施匮乏,实训条件落后
目前,兵团职业院校互联网宽带接入率已经达100%,校均带宽≥10M,基本完成了国家院校通宽带接入的建设目标。60%的院校已建成数字校园网络,少数院校实现了无线、有线一体网络建设。100%的院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院校配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设备。但实际上,据调查发现,由于网络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人员维护不及时等原因,校园网覆盖范围不广,网速缓慢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仍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多数院校为全部教职工配备了计算机,但教学用学生计算机配备仅为11:1,低配比加剧了设备的过度使用问题,使为数不多的设备更容易提前老化而剪短使用寿命。总的来看,兵团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兵团实际操作环境,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仍较落后,设备总量匮乏且多老化陈旧,不能真正实现以实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软件资源不成体系,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
由于兵团职业院校分布区域大,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等,形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多,课程差异大,难以形成系统的职业院校数字教学资源。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软件和系统较少,尤其是针对兵团职业教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学校自主开发又存在人力不足和资源缺乏问题。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专门信息化管理机体与人才,不能很好地规划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规划不到位,从不同厂商购入的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缺少互操作能力,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了一个个应用软件“孤岛”。当前兵团职业院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体制没有建立,数字资源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信息管理平台等平台建设没有完成。
(三)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松散,建设经费机制仍待完善
兵团教育局和各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分职业院校成立了以院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信息化建设。但学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课教师、轻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现象,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设置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人员,而由教务部门兼管。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教学信息化专职人员配备不齐,能力不够,成为了当前信息化教育的瓶颈。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机制体制不完善,经费较少等也严重影响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信息化政策规范缺位,兵团统一管理规范不足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1制订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为加快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于2016年3月制定了《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6-2020年)》(兵教办发[2016]14号)。目前,兵团只有少数职业院校制订了本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机制、考核评估标准等未形成有效机制。且部分职业院校仅根据学校情况进行建设,缺少兵团统一指导、规范要求。
(五)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信息化教学模式未真正启用
通过对对兵团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教务人员、信息化建设负责人、教师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对学生持有积极作用。但当前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停留在初级阶段,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教师对word或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音视频处理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方面普遍较弱,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停留在利用PPT教学和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阶段,利用网络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撰写教学日志、网上测试、答疑等教学手段并未深层次开发,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混合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启用。
三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兵团教育局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兵团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制定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策略,协调建设发展工作中各项重大事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度体系。[4]由信息办牵头,职业院校、高校、大型国企共同组成的兵团职业院校信息化专家团队,指导各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化建设与应用。设立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经费机制,形成由兵团、师、院校、企业多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及保障资金。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兵团统一大平台,各院校特色的小平台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体制。[5]
(二)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加强兵团职业院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培训,院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实践者,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发展革命性影响,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专项、企业参与、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及运作资金,吸收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还要不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培育职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体系,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用于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6]。
(四)协调职业教育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根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统筹协调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硬件环境标准。积极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共同合作建设兵团职业教育虚拟专网及各职业院校校园网络互通互连,指导建设、应用及安全。[7]加快职业院校师生计算机终端、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教室、智慧互动空间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升级改造、新建,从而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制定信息化建设督导制度和体系,加强指导督导,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五)统筹建设兵团职业教育云资源
兵团统筹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平台,各职业院校作为兵团平台的分支,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统建共享机制。根据兵团职业院校区域、专业特点,建立数字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组织职业院校最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精品课程、教案课件库、视频教学库、微课库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通过院校教学资源平台,推送到兵团职业教育资源云平台,以实现各职业院校共享。节约教学资源开发成本、提升教学资源质量及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建成职业院校数字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各院校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数字校园集成信息平台、网上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招生就业、一卡通系统、智能水电等系统,遵循小应用大集成,按照“分期开发,边建边用”的原则,各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与统一认证集成各系统,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
(六)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列入专项国培计划。加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宣传、组织,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前往信息化建设示范校进行观摩、学习、交流,让教师亲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以此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自觉性。[8]积极完善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来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内化为自觉行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培树典型,以此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的提升。[9]
(七)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加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院校、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必须综合考虑了兵团的文化、区域的差异,立足本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其他领域的优秀发展经验,来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地提升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其中,《地平线报告》一直作为教育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风向标,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指名了发展方向;国家大数据战略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为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意见,为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名了方向;江苏、浙江等地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规划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工作任务、教育信息化培训及竞赛活动、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机制等方面从多个角度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对兵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作者:王智 单位:新疆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唐艳.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罗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3]教育部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姜大源.当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09):25-29.
[6]王中军.基于信息化视阈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本思想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2):171-172.
[7]胡钦太,郑凯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