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认识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辅教学素材、媒体、微课、课件等资源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各种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从内容数量、媒体种类到其存储、传递和提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随着教学资源概念进一步扩充,其所包含的媒体种类也在增加,成为更加易于获取、易于传播、易于学习的资源。
2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信息化教学环境,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基于WEB的教辅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个互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各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如何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开发和建设,并能够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成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服务的重点。
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信息资源。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简陋狭隘的缺陷,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可以使现有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地改善和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重在收集与本校专业相吻合、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及各类资源;同时,要兼顾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采集的方向,注意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征的教学知识资源库。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重视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环境的建设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其先进性及教学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资金投入,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或添加,改善了教学环境。但硬件设备的作用只有在软件建设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要增加软件工作的投入。在进行硬件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软件环境建设。
3.2加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确定相应发展规划
针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从实效性来讲,并非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一方面是因为各学科教师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不全面,另一方面原因是,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开发课件,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而,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应积极鼓励教师去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已有的资源或专业软件开发商已发行的一些教学软件,来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讲,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比如相关网站数量少;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软件缺乏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多以部分资金自筹方式办学,在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上较少,如校园网的建设等相对于普通高中滞后;二是由于软件开发商多着眼于普通初高中教育,面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商业软件较少;三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改变较快,不系统,较繁杂,因而导致相应的专业性教学资源建设跟不上专业变化。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中,可以在现有网络资源和购买一些商业软件的基础上,加强校与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交流,打破各校独立建设,同时也要避免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上的花费。
3.3科学建设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使教学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关键在于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建设与管理,包括试题、课件等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也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组织、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长处。在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中,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部门负责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教学资源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要根据专业地变动而做适当地调整和更新,以保证各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
3.4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发展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数字校园,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服务环境,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状况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学校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在技术实现上,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从各个层面全面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学校信息化建设坚持党政决策指挥和师生集成服务两个基本点,将信息化工作分为:宣传文化、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工管理、社会服务、财务资产管理、后勤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支撑等八个业务领域(图1),几乎覆盖了学校所有的业务应用需求;每个业务领域按规划逐步建设完善相应的信息资源库,并通过学校数据中心初步实现各业务领域信息资源数据共享。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NERC:NationalE-learningResourceCenter)分中心、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等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此外2012年学校还作为骨干校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信息行业标准》的制订(JY/T1006-2012),是全国参与该标准制订的众多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
二、以信息化助教促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开发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抓手,带动专业建设全面发展
学校建立了包括理实一体教材、网络课程、实训仿真软件、专业媒体素材库、资料目录索引库、文献资料库在内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展示、教学管理和沟通传播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推动学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与培养模式的建立。为改进教学模式,克服教学时空限制,方便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学校重点加强了网络课程建设。分别从经费上资助、从管理上纳入教师聘期考核,以调动教师建设网络课程积极性。同时,规定各级精品课程只能从网络课程产生,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抓手,打磨更高水平的精品课程。目前网络课程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校从400门网络课程中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96门,并遴选15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其中获批市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网站注册人数3万余人,访问量已突破200万人次。网络课程建设同时带动了精品教材建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11部,形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级优秀团队11个。
(二)以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先导,提高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质量和水平
学校把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动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从顶层设计开始,形成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等三方用户需求的结构框架,并划分三级教学资源,分别是: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①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教学条件配置和整体专业资源等。②课程资源库由市级和校级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课组成。③素材库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软件、题库、企业案例、企业质量标准、企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元素组成。资源库中嵌入行业企业信息、职业资格技能和就业信息等模块,促进了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学校在7大类专业群共开发了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9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21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2013年《Windows移动应用开发》等4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多年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学校积淀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成果。2013年,学校成功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非遗”资源为载体,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政校企行”共建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容量、图1学校信息化业务应用领域共享型、互动式、持续更新的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也标志着学校教育系息化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以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助教促学,高效共享,传播示范”是学校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思路“。助教促学”是信息化平台搭建的首要任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师生“;高效共享”指提高实践教学系统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服务于全校,乃至兄弟院校、全社会“;传播示范”指既要对学校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又要对兄弟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开发建设了高职实训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共分为四大功能:展示、资源管理、课程管理和共享。四大功能联系紧密、相互依托。整个平台通过展示功能将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实验实训条件资源、实训内容信息到网络上,展现给用户。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实训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实践教学条件、内容等,为自己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学校的实验实训资源由资源管理功能统一、集中管理,提供给平台其他功能使用。实训是教学模式之一,也要从课程的角度组织资源、服务于教学。共享功能使实验实训设施与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利用率大大提高,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学校建设成本;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共享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信息化贯穿于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指出,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学校通过“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等项目,鼓励、引导和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1)促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教师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丰富的数字技术表现手段,在设计上从实际出发,在应用上没有操作平台的限制,应用方便;软件中的典型案例来自企业,学生的优秀作品被企业采用,同时纳入软件的案例库。既丰富了案例库,又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现代职业人。学校老师开发的“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教学软件获得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赛项一等奖。(2)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优化教学过程。小至单元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任务分析、情境设计、学习过程,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大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各方面都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学校教师编写的“叶片刀具路径的设置”教学设计获得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二等奖。(3)强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载体开发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载体汇集多门学科理论知识,以多媒体形式(动画、视频及音频等)直观展示典型零件制作与装配过程中的各项工序与工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师开发的《奔驰车模制作与装配》课程教学载体,提炼了6年多来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经验,并以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于课堂教学和实训过程,建立了《奔驰车模制作与装配》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并得到推广。(4)加大课程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力度。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机会,有效地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围绕主题进行更有实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教师开发的“体育教学素材库”重点着力于“体育课通用素材”的开发建设。针对目前尚无专门的、却是各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均需涉及的“开始准备部分”进行素材库建设,即:体育游戏库、热身体操库、队列队形库、典型教法库等内容。该素材库的开发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系统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些实践教学无法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实施,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实力和技术能力,整合学校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系统,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工艺流程和典型工件制作加工装配过程等,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绿色实训教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围绕汽车制造四大工艺——冲压、涂装、焊装和总装而开发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把汽车的整车制造过程进行分解,按照真实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进行虚拟仿真,将现代化的汽车制造模式、生产工艺借助多媒体,虚拟互动等手段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了解冲压、焊装等关键汽车制造工艺,了解汽车制造现场管理的先进模式,学习汽车制造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节拍的计算、工具的使用,汽车制造质量控制环节等知识和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实现了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为学生上岗扫清障碍。
三、以用促建、逐步拓展,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教学管理工作为主线,秉承“以用促建、逐步拓展”的理念。首先从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课程表、学籍管理、学生选课、成绩管理等基础模块开始建设逐步拓展应用领域和层次,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一)规范基础信息,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学校实施了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规范建设,对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进行汇总、整理,提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代码规范并实现全校统一。(二)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工作业务流、工作信息流连接起各模块工作,实现业务整体协同和数据互联互通。学校7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4个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依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同步和统一。这种同步既包括学籍管理与排课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同步,也包括阶段工作的整体性同步。同步意味着工作时间节点一致、工作质量标准一致,全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协调安排。(三)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全方位、数字化学校早在1993年就开发出管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又开发了《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通过系统建设,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得到新的改进,实现多校区教学管理网络协同和工作同步;形成教学管理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教学管理信息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最终实现了教学管理网络化、数字化、综合化。
四、结束语
1 云计算技术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特点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具有很强的计算编辑能力,实现了对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提高了对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中,云计算技术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共享。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使用的需要。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云计算技术在教学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不同的教学资源在云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用,并且解决了在云环境下教学资源的虚拟化存储的问题。
2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满足用户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动态管理平台系统。系统的设计是为教师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系统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功能的设计要简化,方便用户对系统进行使用,并提高用户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使用效率。系统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安全性是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基础和保障,系统的设计要加强安全机制的建设,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3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研究
3.1 总体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体系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在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设计中,显示层功能是显示用户客户端页面的;业务层功能是主要对系统业务进行计算和处理,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等操作;数据层功能主要是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简单的数据操作。系统3层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基本需要,采用3层结构对系统进行开发,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各层功能的基本需要。系统总体结构采用3层结构设计,有利于系统的扩展和管理,并且减少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本,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上比较灵活,在每一层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硬件。本文在设计上根据每一层对数据处理的能力的需要来选择计算机硬件,系统扩展性强。系统3层结构在维护上比较方便,系统中每一层都是单独开发的,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层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系统整体上具有很好的维护性。3层结构的系统在安全性上比较好,层与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一层的安全管理都很容易实现,对关键的应用可以设置高级的安全机制。
3.2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在功能上的设计主要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本文在对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方便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服务,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管理的服务,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共享。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系统通过功能模块完成对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加方便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服务。
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结构图中,用户信息模块是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修改等操作的,并且为用户分配使用功能权限。院系信息模块是对高校院系信息进行修改等操作的。教师信息模块是对教师信息进行基本操作和管理的。课程信息模块是对教学资源中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等信息进行管理的。教学资源模块是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并为用户分配教学资源的使用权限。统计信息模块功能是对课程访问的信息进行统计,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访问记录进行统计等。
关键词:高校教学信息化;教学资源;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12-0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涉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的诸多领域,而重点是教学的信息化。对高校而言,教学仍然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之一,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教学的环节涉及教学的外部环境、教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教学人员、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教学信息化不仅要使教学各环节实现信息化,而且要将信息的理论、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人员(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的作用。
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教学信息化应用,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金教”工程;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提升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信息服务教育的水平;要继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二、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 2004年2月,教育部又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基础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同时,有关高校启动了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为高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平台、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手段。例如,高校校园网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逐年增加,基本上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高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了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及在线教学、在线讨论等功能。部分高校切实加强了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了跨校区图书借阅及校外访问与下载。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但能够实现选课、排课、成绩录入、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也能够实现学生、督导、领导的评教和教师的评学等功能。
但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各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无论在组织领导、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还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保证,在应用方面成效显著,而部分高校的领导却不够重视,没有真正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根据江苏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开展的全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的调查,有近1/4的高校还没有成立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许多高校还缺乏统一的教学信息化的相关发展规划与策略。调查显示已经制订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的占39.3%;制订教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标准的占24.6%;制订教学信息化共建共享机制的占23.0%;制订和实施教学信息化建设激励政策的只占21.3%;制订教学信息化建设考核办法的占18.0%;制订教学信息化资源评价标准的占14.8%;制订教学信息化环境评价标准占8.2%。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建设方面,虽然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硬件建设比较到位,但无线网络建设与覆盖方面还不够普及,有的高校还没有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是购买的商业软件,自己自主开发的不多。在已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中,许多高校缺少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标准,在一个校园内使用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系统,不便于后期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建设方面,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低水平建设现象严重,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资金投入也未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信息资源的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根据对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虽然2010年比2009年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增加幅度较大,但与用于多媒体硬件环境建设和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的经费相比仍然不足,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相对落后,建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的高校只占50.8%。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建设方面,一部分高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整合工作,将信息网络中心(网络管理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整合为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相对集中,不但对教学信息化相关系统、设备进行操作、维护,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还能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相应的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另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则相对分散,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扯皮,垄断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影响了所在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教师虽然经过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但总地说来,其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能不精。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软件的版本持续更新,而高校教师原有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教学信息资源,即使获取了一些教学信息资源,也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水平不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主要还是在形式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把计算机当成简单的演示工具的现象比较普遍,制作的课件绝大部分是PPT课件,主要用于课堂演示,缺乏交互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许多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而作为信息化教学主体的大学生,其信息素养也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满足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而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不高。
另外,在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而轻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情况也比较突出。校园网、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等相继建成,而实际使用率却不高。还有一些项目的建设纯粹是花架子,主要是为应付各种检查、评比,没有真正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促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统筹规划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教学信息化环境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信息化,强化各项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是各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校园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工程,需要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证。对于尚没有成立校信息化领导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校(院)信息化领导机构,以统一领导和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学信息化建设。要整合高校的各类教学信息化资源,包括信息化技术人员、设施、设备、软件等,组建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办事机构,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专业建设队伍,具体规划、落实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2.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建设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普及共享
教学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数字资源,如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程、专题教学网站等。另一类是间接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数字化资源,如各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工具书、软件等。
高校要建立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中心,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也要为教师应用这些资源提供指导、帮助,如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不但要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直接的资源,也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存储,然后再提供给师生,以避免网络出口带宽的限制,对于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要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建立有效的网络链接,以方便师生的查找和下载。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共有本科精品课程资源本科课程14344门, 高职精品课程5919门,教学录像34300段,教学课件318494个,教学案例49389份,电子教案309603份,教学大纲51405份,实验实践内容84779个。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资源库。
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为教学信息化提供更多的共享资源,并为开展研究性教学、交互性教学创造条件。由“天空教室”开发的中国数字大学城是面向大学教师的免费的互联网教学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解决了一般教师设计、制作网络课程的问题,提高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效率,而且通过短消息、日志、微博、个人空间、社区讨论等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在作业批改方面,设计了高效率的作业批改功能,实现了学生作业的高效批改,系统也能自动长期保留学生作业,拥有自己的教学档案。
3.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信息化,关键是要将信息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明确的信息意识,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查找和获取信息,善于用信息技术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教学信息化要求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研活动丰富,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一句话,教学信息化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因此,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校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对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沙龙、研讨会来介绍新的信息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交流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也可以通过教育技术部门的短期培训,集中学习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或者某个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还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有关高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愿望。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应该讲求实效,培训结束应组织考核,颁发证书。要把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学习与培训作为教师和学生重要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和应用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利用高校已有的信息化环境条件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与过程中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5).
[2]郭宝增,王培光.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学资源库;校本教研;后台管理;管理助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73-03
“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三大主题之一,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可以看出,“数字校园”首先是对教学资源的加工和应用数字化,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搭建了一很好的平台。
一、现行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出现的困惑
近年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学校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应用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大、中小学的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认识、途径、意义等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也有很多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应用研究。但是,当前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也出现了不少困惑。
(一)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等同于网上的上传下载,而深入到校本建设与开发制度、机制缺乏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用与发展,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由于每个教师的能力各不相同,“应试教育”环境下时间也不充裕,在备课上课中需教学资料时,只能从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教学资源上下载素材、试题、课件等。而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建设环境还不完善,致使《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标准规范难以有效推广,各类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自成体系,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是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甚至于还有不少错误和有害的信息。所以,下载而来的教学资源大部分不能直接利用,也不符合学校实际,需要再加工才能利用。于是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负担、累赘。
(二)教师各自为阵,协作开发、共建共享意识不强
目前,很多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出现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处在封闭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状态。在开发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教师之间基本上是处于独立的、各自为阵的状态,没有统一规范,无法实现合作交流,协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只被少数人掌握,不能被全校师生共享使用,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这种封闭的开发模式不打破,重复建设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三)素材类资源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教学资源的管理被忽视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虽然明确规定了课程类资源与素材资源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素材资源建设滞后于课程类资源要求,造成严重脱节、互不关联,导致资源冗余,浪费存储空间,难以实现同步更新造成管理混乱。
二、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平台与后台管理设计
通过分析,利用学校现有的硬软件条件,将教学资源库集成于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探索促进校本教学资源有效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一)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与管理模式
参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结合校本教学资源实际,以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为依托,搭建全校教师共建共享的网络资源库(如图1),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平台——专家”互动的数字化教研平台,促进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然后,依托网络资源库,以库促教,以教促库,以库促研,以研促库,建构共享教学资源。
随着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一方面,教师只需根据自身的实际“照单抓药”,较快地完成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组织、选取及呈现,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积极地在资源库里寻找教学资源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添加新的教学元素,进行二次开发或修改,使用再上传加入资源库。如此循环,有的资源使用率高,多次被进行开发与修改,资源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越发适合教材的使用,符合本校教学实际。
(二)制定校本的教学资源规范,构建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模块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 2001年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学资源范围的界定,可以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①媒体素材(包括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②试题库;③试卷;④课件与网络课件;⑤案例;⑥文献资料;⑦常见问题解答;⑧资源目录索引;⑨网络课程,等等。基于我校校本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教案、课件(与网络课件)、网络课程、问题解答六类(如表1)。
根据我校校本教研的需求,依据我校制定的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围绕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来设计各个内容模块(如图2所示)。
(三)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设计
1.构建学科组长后台管理模块,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由于学科资源专业性强,管理员不可能有效地管理,而学科组长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避免目前教学资源开发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使学科组教师之间不再独立、各自为阵。由于资源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或将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是为教学而创建的,与课程资源同步。为此,我们构建的后台管理模块有:管理员后台、学科组长后台、学科教师后台等管理模块,实现对教学资源库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2.构建管理助手功能,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
由于教师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各大高校、中小学校耗巨资构建教学资源库,平时几乎无人问津,形同虚设。采用管理助手功能(如图4),如登录QQ后一样,自动弹出后台管理助手,把要做的事情都一一列举出来,如金牌管理者、最新学科资源、热门学科资源等信息展示在管理助手页,让系统提醒教师去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动管理自己的资源,唤醒教师的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打破教师各自为阵的封闭式开发模式,真正落实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手段。
由于用户权限的不同,后台管理助手页分为管理员助手页、学科组长助手页、学科教师助手页等,按权限(学科)弹出管理助手页,犹如登录QQ后弹出自已好友的留言或群信息一样。当有人上传资源到平台后,也会自动弹出一个提示小窗口和发出铃声,提醒有最新学科资源需要查看。
通过“金牌管理者”,展示上传资源最多、最好、访问量最大等用户。学校对“金牌管理者”给予表彰,与教师职称的评聘、薪金等关联,激励教师登录系统,管理资源。
3.构建合理的操作流程,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采用自启动的用户登录功能,用户只要一开机,就会弹出用户登录窗口,提醒用户登录系统,用户登录后随即弹出管理助手页,提醒用户浏览并管理资源,进一步强化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机制(如图5)。
三、结束语
基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后台管理助手的应用,使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资源库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将校本教学资源规范化,通过共建、共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带动弱势教师,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破了封闭式的各自为阵的教学局面,强化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意识,避免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建设,提高了校本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效益。
虽然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涉及到教师观念、学校政策、资金、技术及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构建共享型校本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加强对教育教学支持服务、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提供多样化的跨时空的协同学习与研究空间,为“促进每个教师在原有水平上的充分发展”服务;有利于素材类资源与课程类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校本教研开发与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S],2000.
【关键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云时代;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112-03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几万甚至几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终端接入“云”,按各自的需求进行存储和运算。云计算是分布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虚拟化、实用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
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IT技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单一的网络服务器设计模式下,随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量的倍增而产生许多矛盾,比如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获取成本高、二次开发困难、建设过程专业化等。云计算的发展和实现可能会为解决教学资源在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帮助。
但是,“云时代”还在发展初期,未真正到来,所以先把从现行的互联网系统与服务器加终端为主到真正实现“云”之前的过渡期称之为“前云时代”。在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期,我们需要反思和总结网络服务器时代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现在的“前云时代”和即将到来的“云时代”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一、目前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效率问题
目前,我国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教馆、教育技术中心以及许多学校建设的精品课程网、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都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目前许多地方的教育基础设施有待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推进教育信息化仍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资源平台建设过于专业化
目前,阻碍教育信息化普及的重要因素在于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过于专业化,比如精品课程网、教学资源数据库等的建设和维护只能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或专职技术人员来完成,对于多数普通学科教师和学生而言只能下载资源,这样就形成了少数专业人员建设难以满足多数师生需求的局面。如何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境是目前教育行业亟需考虑的问题。
同时,对资源的更新也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不一定都能完成网页的更新和维护,而网络技术人员对各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都精通。目前在许多高校,许多教师并不习惯使用官方或单位搭建的资源平台,反而在个人家用计算机上使用Serv-U来建立自己的个人教学资源库,原因就在于使用Serv-U建设的教学资源在限定用户权限及使用的空间大小等之后。无论是教师个人在远程对资源的读、写、删除还是学生远程的下载和上传,在操作上与在Windows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器完全一样只需要简单的而非专业的信息技术。
2、教学资源的使用率低
许多时候,在讨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时,总是太多的提到硬件资源的建设问题,比如校园网的带宽、服务器的多少等;但近年来通过对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的我国西部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调查发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太低是西部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没有充分地利用,信息化课时覆盖率只有2%~5%,也就是说,在西部地区95%以上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这样的传统模式: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加上一本教材、一本备课本。
出现教学资源使用率很低的现象除西部外,其他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教育行业中投资分散、重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教育主管部门无法掌控资源,导致教育设备利用率不高,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另有学者认为是技术上缺乏统一规范,由于允许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技术规范(标准)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定,目前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分类缺乏统一标准,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与定义,导致不同网络教育系统,不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除此之外,可能还有许多原因,但是,教育领域现在有硬件、有资源但使用效率低是不争的事实。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资源的供需不对口才是其主要原因。
原因在于广大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如果不具备如下特征,就必然影响资源的使用率:
①获取方便:不需要太多的繁杂的操作,诸如:注册、安装下载工具软件等。
②真正共享:所谓共享就应该是完全免费的。
③可再加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能方便修改和添加自己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设计思想。
而目前通常概念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均是放置在网页、网站的服务器上,由于访问权限、技术标准、网络硬件和使用者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再加上由许多社会企业或集团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付费下载,而且注册、付费等环节的操作繁琐,而且部分资源提供者过于强调著作权保护提供的共享资源不具备二次加工性,所以这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没有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只能成为摆设,教学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只能成为空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得主要靠教师自己去开发和建设,所以教师个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教学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工作的必然要求。
只有建立一种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才能解决资源的数量和使用效率这两大难题。为了实现这样目标,不妨假设这样一种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由专业人员来搭建硬件平台,让大多数用户特别是普通学科教师来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做到共建共享必须要解决如下问题。
1、大众化、普及化的技术标准
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除硬件平台建设外,素材资源建设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要普及化,只需要普通的计算机及网络基础即可,这样广大的普通学科教师才有可能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因为按照教育部师范司[2004]9号文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的第二条知识与技术里的基本技能包括:(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普通学科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中的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技术主要在于检索、加工、利用、评价,也就是现在各师范院校普遍为师范生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能力。
2教学资源共享性和可加工性
资源共享就意味着下载资源是免费的,而目前由许多社会企业或集团提供的教学资源需要付费下载,而且注册、付费等环节的操作繁琐,加上部分作者强调著作权保护提供的共享资源不具备二次加工性。
教学共享资源的可编辑性可大大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性,特别是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由于每个教师在个性、特长和施教学生对象等方面均普遍存在差距,教师很难在网上提供的共享课件中找到一个非常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课件,均需要在共享课件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设计思想。而使用诸如Flash、Author,vase等软件制作生成的播放文件均只能使用而无法修改,除非同时上传源文件,而使用Office PowerPoint、WPS制作的课件能非常方便供广大教师修改使用。所以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统一数字化资源的文件格式将直接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中教学资源建设展望
云计算的发展将会对教学资源建设和产生巨大的影响,除可以为学校节约购买和维护更新计算机的成本、减少维护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费用外,可以在最大范围内解决资源共享、资源不足、使用率低等问题;同时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
基于云计算智慧校园的解决方案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近成熟。其中的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将为具体的某个教师在“云”中为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而实际互联互通的“空间”,教师只需通过瘦客户端(Thin Client)使用授权用户名和密码连接“云”中服务平台上的网络教研系统、网络备课系统、教师学习中心系统、教师评价系统、资源管理与应用系统、家校互通系统、视频录播点播系统、远程网络会议系统、资源宝库等应用,实现一站式教学工作的信息化。学生同样也只需通过瘦客户端以同样的方式接入服务平台上的学生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自主学习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网络互动课堂系统、网络学案系统,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实现远程学习和异地学习。
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有个别教师授课过分依赖电脑,甚至没有板书,长时间播放PPT和视频资料,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
二、构建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资源多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和成本,既能做到一对一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又能在不同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数字化,还有管理工具和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在功能上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应用广度与深度。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遵循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音乐院校优质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音乐院校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革新。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指标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指标体系,是建设步骤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能客观反映音乐院校教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其应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但要有硬件方面的信息化要求,而且还有制度保障、精神层面的尤其是人观念的信息化,需指定可操作性强的定量评价标准,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定位、规章制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定性的建设指标,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现实任务
依据教学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主要解决两方面的现实任务:定性指标中,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建设内容应反映最新成果,教师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特征;定量指标中,设备和资金投入、资源拥有量、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评价与监控效果等均分阶段的不同要求。
(四)分阶段实施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4-03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有不少高校已着手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成就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的过程,而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领先的国家,也最早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因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各所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欧洲,1997年10月英国就宣告启动“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联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安排、学术动态、学生管理、生活娱乐到学生个人所需的各类信息。德国高校也在审慎进行E-learning教学试点,以提高大学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增强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亚洲,日本于1998年12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为目标,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学教育研修软件和提供各种管理信息服务,并广泛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而学校之间则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内容共享和合作。韩国也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高校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到2007年已建立了10个 E-learning支持中心,国立高校统一使用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大学行政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是大众化和全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现象,并最终将向普及化与终生学习发展。可以说全球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济和文化模式,它还影响了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涌入北美,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也希望国际学生毕业后不返回自己的国家并不断调整移民法,试图留住这些完成学位学习的优秀学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集中加剧了国际学术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多元化,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很多地方高等教育扩张和供应最重要的选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旨在推动免费开放课件。2009年5月以色列企业家沙伊·雷谢夫出资100万美元成立海地“人民大学”,并于2010年1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所免学费网络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对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提供免费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也给那些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国内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内地高校信息化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调研,上海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而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领先于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水平确实还不高,我们不能忘记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课堂、实验室才是高校的主战场。上海市2011年10月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其中不少内容与大学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字教育工程”提出:要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要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云计算、移动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代表了当前信息应用技术的主流。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一些信息化先进高校在完成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建设之后,已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服务教学革新;二是建设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提供“一站式”或“平台式”服务,提高校园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特征,如何融入这股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加直接、有效地为高校内涵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对策。
1.我校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学校紧紧抓住新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建设同步推进,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建成 “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信息点超3万)网络架构,且光纤直连奉贤、漕宝两校区;大型机房和数据灾备机房中存储容量已达200TB。2009年启动“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共享。包括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网上办公、学生工作、科研、人事、外事、资产、后勤和档案等十多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并投入正常使用。学校网站群已建有近200个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务信息公开网站,此外还有信息公开网、校友网和其他专题网站等。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卡业务系统也投入实际使用。另外,初步建成了“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近200门,视频课件总数达到13类共570个。图书馆也建成了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十个。从组织架构来说,学校成立了校长领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且各二级学院、部门都指定一位领导和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和管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应该说我校教育信息化已迈出了起始步伐。但怎样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更直接地参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活动,尽快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是我们当前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摘 要:高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大多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来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所要探讨和思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4-03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有不少高校已着手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成就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的过程,而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领先的国家,也最早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因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各所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欧洲,1997年10月英国就宣告启动“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联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安排、学术动态、学生管理、生活娱乐到学生个人所需的各类信息。德国高校也在审慎进行E-learning教学试点,以提高大学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增强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亚洲,日本于1998年12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为目标,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学教育研修软件和提供各种管理信息服务,并广泛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而学校之间则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内容共享和合作。韩国也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高校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到2007年已建立了10个 E-learning支持中心,国立高校统一使用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大学行政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是大众化和全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现象,并最终将向普及化与终生学习发展。可以说全球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济和文化模式,它还影响了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涌入北美,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也希望国际学生毕业后不返回自己的国家并不断调整移民法,试图留住这些完成学位学习的优秀学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集中加剧了国际学术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多元化,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很多地方高等教育扩张和供应最重要的选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旨在推动免费开放课件。2009年5月以色列企业家沙伊·雷谢夫出资100万美元成立海地“人民大学”,并于2010年1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所免学费网络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对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提供免费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也给那些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国内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内地高校信息化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调研,上海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而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领先于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水平确实还不高,我们不能忘记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课堂、实验室才是高校的主战场。上海市2011年10月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其中不少内容与大学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字教育工程”提出:要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要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云计算、移动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代表了当前信息应用技术的主流。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一些信息化先进高校在完成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建设之后,已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服务教学革新;二是建设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提供“一站式”或“平台式”服务,提高校园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特征,如何融入这股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加直接、有效地为高校内涵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对策。
1.我校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学校紧紧抓住新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建设同步推进,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建成 “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信息点超3万)网络架构,且光纤直连奉贤、漕宝两校区;大型机房和数据灾备机房中存储容量已达200TB。2009年启动“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共享。包括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网上办公、学生工作、科研、人事、外事、资产、后勤和档案等十多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并投入正常使用。学校网站群已建有近200个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务信息公开网站,此外还有信息公开网、校友网和其他专题网站等。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卡业务系统也投入实际使用。另外,初步建成了“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近200门,视频课件总数达到13类共570个。图书馆也建成了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十个。从组织架构来说,学校成立了校长领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且各二级学院、部门都指定一位领导和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和管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应该说我校教育信息化已迈出了起始步伐。但怎样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更直接地参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活动,尽快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是我们当前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编辑:金冉) 阃缡只萄Ш投运凶试次さ男枨蟆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95-02
作者简介:刘丽萍(1961-),女,上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技术中心实验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李芳芳(1987-),女,安徽安庆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技术中心实验员,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设计。
1 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发展
如今,打开各种教育技术类的网站、博客或微信公众平台,关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的研究资料随处可见,这几种新的教学模式是近两年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的热点,相应的网站或资源建设也发展迅猛。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对传统的面授式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必然会研究、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教学资源建设也从传统的纸质或实物性资源向现在的网络教学资源转变。经过近年的不断建设,我国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以网络精品课程为例,2003-2008年,我国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3级精品课程体系,并相应建设了各层次的精品课程网站。其中,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jingpinke.com/)上,2003-2008年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 425门,课程类别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门类,这一数字到2011年增加到3 832门。2011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并按照课程性质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分为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截至2015年1月,在爱课程网(http://icourses.cn/home/)上共有749门视频公开课和2 458门资源共享课上线。
2 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概念与建设误区
2.1 高校教学资源概念
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是心智已经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的特点,对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具有较强的学习需求。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的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很多高校还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校级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由于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其理解各不相同,因而出现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育资源,不易进行管理和使用。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促进各资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检索效率与准确度,保证资源建设质量,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其中界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几下几类: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1]。通常也可将教育资源称作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高校教学资源可以划分为教学环境资源与教学信息资源。教学环境资源主要指教学的硬件资源,即校园计算机网络、校园闭路电视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实验室等;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指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题库等)、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2]。这里所说的教学信息资源也即是上文《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界定的教育资源。
2.2 高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网络教学资源库,但其中也存在很多误区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基本上以素材为主,教学课件与网络课程较少,教学性差;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重数量轻质量,以公共课、教辅课课件为主,主干课程、专业课程课件少;网络课程覆盖面较小,缺乏理论指导,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网络教学资源库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资源分类不规范,种属界定不清,内容庞杂凌乱,相互包含重叠,不利于教师使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库大多只提供资源,而无相应的资源整合工具,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3]。
3 高校校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3.1 精品开放课程在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中的作用和地位
网络课程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库包括精品课程库、课程教学库。名师丰富的授课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是各高校的宝贵财富,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可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接受名师指点的机会,能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另外,网络课程库还可以提供权威示范教学,成为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学习平台[4]。因此,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不能仅是资源的简单累积,追求量上的规模,而应该充分运用高校的优质师资资源,建设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实现其学习目标的教育目的。
3.2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公共教学平台
笔者工作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不断探索建设优质精品化的教学资源。高校教学环境资源指硬件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资源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学校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校园网、校园闭路电视、网络机房、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等在内的教学环境资源,构成了公共教学平台。具体包括两路校园闭路电视、15间网络机房、14间语音教室、175间多媒体教室和4间自动录播教室(两间已建成使用,两间正在建设中)。校园网是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校园闭路电视除了进行日常的电视频道转播以外,还可以将录播教室作为主教室,为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且分散在不同教室的公共课程进行同步直播,只需要一个教师在录播教室进行授课即可;网络机房、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为全校教师提供各类多媒体教学环境,可满足日常授课所需。录播教室面向全校提供课程的录像和编辑,包括申报各级精品课程所需的课堂录像、重要活动录像等。
3.3 高校校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高校教学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建设具有一定规范且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信息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学科专业性强,大多为应用技术类专业。学校一直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已建有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包括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1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内容涉及食品工艺、计算机、大学英语、经济管理、机械制造等学科。为了激励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学校还建设了BlackBoard在线课程管理平台,教师可以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资料、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教学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学校还建设了以授课视频和教学课件为主的多媒体素材平台,将公共辅导课的教学录像和学校优秀教师主讲的重点专业课程的全程实时录像和教学课件全部开放共享,并按院系和专题对录像与课件进行分类,同时提供搜索功能。学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课程和资源平台进行管理,保持教学信息资源的动态更新。此外,学校的图书馆网站拥有非常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学生可以在宿舍利用自己的电脑或利用学校的网络机房进行自主学习,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补充。
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目前以网络课程、教学视频、课件、电子文献等几种主要的教学资源类型为主,且专业涵盖面较广,不仅有公共课程,还包括大量专业课程。随着近两年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的流行,学校也开始进行微课教学研究和微视频资源建设。不足之处是其它类型教学资源较为缺乏,如图片、图形类的多媒体素材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电子教学材料等。此外,有了公共教学平台作为基础以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内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才是使以上软硬件资源实现价值的关键。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网络在线教学进行更好的结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才是不断尝试各种新技术和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这也是笔者所在学校今后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