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生活质量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生活质量评估

第1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老年医学;成功老化;综合评估;老年共病;心血管病

作者:范利(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0%。与此同时是家庭小型化、空巢化趋势的逐年增长,这将势必使社会医疗、养老保障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在中国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老年保健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纯疾病诊治为主的传统专科模式,缺乏现代老年医学知识理念。老年科医务人员缺乏系统规范的老年多学科系统训练。因此,推广现代老年医学理念、更新老年保健医学知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当务之急。

1转变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理念和模式

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理念由老年健康的定义和老年疾病的特点所决定。1996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了我国健康老年人的标准,包括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无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慢性肺部功能不全,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还要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情绪稳定,能恰当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及具有社交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更多使用成功老化的概念[1,2]。因老化是排除了疾病因素以外,随年龄增长不可避免而发生的生理、社会和认知功能下降的状态。成功老化是指生理功能、认知功能正常,无抑郁,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状态。能够获得成功老化的老年人,就可以积极享受生活,维持身体功能和身心健康、避免疾病。成功老化不一定没有疾病;对于患有老年疾病也可通过多方面的干预帮助其达到成功老化。近年来,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更加强调评估老年健康的标准应侧重于功能而不是疾病。

老年疾病的管理亦有不同于成年人疾病管理的特点。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器官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疾病表现不典型[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目前针对许多疾病指南的研究证据大多来源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缺少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有的常见慢性疾病大多难以彻底治愈,致残率较高,导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当代老年医学的理念是全面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维持老年人的功能,降低不可治愈的疾病引起的机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模式也应随之转变。服务目标除了传统的防治疾病外,更应强调维持老年生理、认知功能和心理康复治疗,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康复照料,促进老年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处理老年疾病问题时需要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病情,明确患者每次就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预期存活寿命和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确定综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老年保健医学的服务对象应由传统的“患者”扩展到所有老年人。老年保健医学服务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治病”,还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体检和健康咨询。老年医学服务、管理机构应与社区卫生机构联合,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多学科合作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训;应根据老年的不同年龄段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帮助老人成功老化、防治慢病、给予老年人临终关怀)的管理策略,建立动态的、终生的医学管理模式。

2重视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健康的现代概念和老年疾病的特点决定了老年综合评估是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4]。它通过由老年科医生为主导,组织药剂师、营养师、心理科医生、康复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团队对老年人在医学、功能、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达到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判断疗效和预后、合理安排医疗和长期护理服务的目的。老年综合评估的内容涵盖医学问题、躯体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跌倒评估)、认知情绪问题(包括痴呆、谵妄、抑郁和焦虑)、社会支持、环境因素、信仰医疗意愿等多维度。医学问题里又包括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管理、多重用药问题、老年综合征(跌倒、痴呆、抑郁、睡眠障碍、疼痛、营养不良、尿失禁)的评估。通过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对于医疗机构可以减少对医院资源的占用,提高成本效益比;明确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时转诊、出院。对于医护人员能够避免漏诊、误诊,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老年人家中居住时间,降低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减少残疾、促进康复,减少医疗费用[5,6]。目前,国外对于社区的老年人和住院的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等已开展了大量有关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有研究表明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可以降低近期老年人死亡率,延长家中居住时间[7]。

改善躯体和认知功能。澳大利亚的研究开展了边远地区在线老年综合评估系统的使用[8]。我国已有关于社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的研究报道,以医院为基础的老年综合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尚未见到有关在线、远程老年综合评估的报道。未来还需要开展针对我国医疗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老年综合评估量表的研究,评价特异性量表是否较普适性量表作用更佳。应扩大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范围,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社区老年人开展不同侧重点的老年综合评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量表的有效性及其作用,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评估系统和随访、干预、管理体系也将是老年综合评估研究的发展方向。

3重视老年共病问题

老年共病是指老年患者中同时患有≥2种慢性疾病的现象,不同研究表明老年共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达55%~98%[9]。最常见的合并疾病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一项亚洲研究报道[10],老年人中的四种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类型是(1)心血管病+代谢综合征;(2)关节+肺+眼部疾病;(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消化系统+肿瘤。高龄、女性、社会地位低者共生疾病发病率增高。目前,老年共病的危险因素不明,遗传背景、生物学因素(血压、血脂、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社会环境)可能都参与了老年共病的发生。老年共病的不良后果是导致机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因此,老年共病现象是老年保健医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目前关于老年共病如何发生、发展,在同一个体发生的显著不相关的共生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事件链发生之前早期识别手段,以及减少或阻止多种共生疾病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还都没有定论。因此,老年共病问题研究的未来方向是探讨多种共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探讨生命阶段、人格、焦虑与共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研究老年共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疾病预防策略、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保健医学管理层面,探讨针对共生疾病的健康护理模式和保健医疗机构,建立以老年科医师为主、多学科专业科室、专家协作的老年整体医学模式、和将医疗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整合的持续医学模式将有助于减少老年共病对社会、老年个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4重视老年多重用药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多重用药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因为老年人的药物使用适应证和药物剂量均可能与成年人的标准不同;且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因此,老年人的用药管理策略应结合老年保健机构、内科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多方意见,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11]。一项研究显示[12],根据Beers标准,老年不合理用药的比例在23.3%,女性、过多给药、反复就诊与不合理用药显著相关。

还有研究发现,面对临床医师、药师和其他人员或宣传途径推荐的药物,多数老年人更加信任从内科医师与药师处获得的药品有效性及其药物价格的信息;因此,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合理呼吁有助于改善价格因素所致的药物依从性差的现象[13]。

5掌握常见老年疾病防治面临的新挑战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防治老年常见疾病仍是老年医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掌握常见老年疾病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对于提高老年保健医学水平、延长老年患者的平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美国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14],60岁以上的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78.4%,控制率仅48.0%。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西方人,心血管死亡率及总死亡率高于同龄正常人,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糖尿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15]。目前对于高血压病防治的理念是越早进行综合评估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越早干预,获益越大。高血压防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1)如何早期识别高血压,早期预防;(2)如何开展有效社区防治;(3)开发血压检测器材和动态血压实时传送技术,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保证血压达标;(4)如何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5)开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血压管理“云服务”。不但可收集海量的临床数据(心血管风险、资源消耗、生活质量改善),为临床治疗与管理大样本患者群体提供技术平台,还可为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奠定基础。

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心血管病是美国的首位死亡原因(死亡80万/年),美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是4440亿/年[14]。在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卒中病例和750万卒中生存患者,脑卒中超过心脏疾病,是中国老年的首位致死、致残原因。

无论在男性、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肥胖、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在男性发生率分别为36.67%、30.09%、67.43%和26.69%;在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9.77%、24.79%、63.98%和23.62%[15]。老年保健医学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6]是帮助老年评估、干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缺乏体育活动及吸烟等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卒中单元,组织卒中后随访、康复训练,开展健康宣教,积极检测和管理血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卒中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我国2型糖尿病在60~70岁的患者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8.1%和20.3%,在超过70岁的患者中这一比例分别达到21.8%和22.0%[17]。但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低,不足40%。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比例显著增多,但“三高”控制率低于15%,而且新型糖尿病药物尚不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老年医学工作者在糖尿病防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加强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如何将指南研究进展迅速转化为社区实践;重视糖尿病筛查,开发早期筛查工具;帮助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立多学科管理模式;还有与专科研究人员配合推动新型糖尿病药物的开发。

第2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临床护理路径,血压,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许多患者在无症状情况下突然发病,且如果血管壁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容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因此高血压也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老年高血压指的是血压值连续3次及以上测量中均超出标准血压值,患者年龄一般大于65岁[1],且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在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舒张,动脉内的血量超出一般血容量,致使收缩状态下血压增高,舒张状态下血压相对较低,使得脉压差增大[2],对患者心、脑、肾等器官都有一定伤害性。早期人们习惯性认为血压值升高是随着人年龄增加而发生的正常变化,不需要进行治疗,但从长期研究显示来看,高血压是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目前主要用药物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同时也会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饮食和运动配合药物治疗达到降压效果。但大多数患者对该病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阶段,尤其缺少饮食搭配和适当运动协助降压的相关知识。临床研究表明[3],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住院治疗的同时予以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降压效果更好。本研究以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奇偶分配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3.25±4.26)岁;病程5~13年,平均(8.29±1.68)年。常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3.84±4.20)岁;病程5~13年,平均(8.33±1.54)年。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血压测量确诊为高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临床资料完整;年龄>60岁;住院时间>1周,且治疗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住院时间<1周;患有恶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并发功能障碍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无法交流的患者。1.2方法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病情监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相关病房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路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并制定出护理路径,由组内成员负责实施护理路径。②入院第1天,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做详细的检查,对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入院评估,作为制定个人护理计划的基础资料。介绍医院的具体情况,包括医院环境、患者所要用到的医疗设备、科室以及责任护士等,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医院的探视制度,并耐心回答其提出的疑问;通过分享成功治疗的案例让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对老年高血压的认知,缓解焦虑心情。③入院第2~3天,应及时监测血压变化,并简单明了地对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进行饮食方面的指导,督促患者戒烟、限酒,多食用高纤维粗粮、水果、蔬菜,例如芹菜、紫菜、黄瓜以及洋葱等。控制盐摄入量,以及在每餐中对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量,禁止食用肥肉,尽量少食用瘦肉,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对患者产生刺激,主食也要注重粗细搭配,以保持血压维持稳定状态。多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保持大便畅通,防止大便不畅引起血压升高。④入院第3天,例行检查患者的血压状况,指导患者规范服药,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情况,确认患者对药物无过敏现象。依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实施健康运动指导,制定出个人运动计划,鼓励患者增加日常活动量,告知多运动对病情恢复和保持良好心脏功能的重要作用,注意运动的时间和强度。⑤入院第4~7天,除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检查外需要对患者进行信息方面的指导,对高血压常见症状和危害进行详细介绍,告知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病情加重,将不良生活方式一一列举,建议患者避免熬夜,并长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需要格外注重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指导,树立治疗信心,对自身的患病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纠正错误认知。多进行医护间的交流,叮嘱患者调养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态。利用视频、录像、专家讲解等形式为患者进一步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⑥出院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并详细讲述家庭护理注意事项,告知出院之后要注意血压值的监测,定期回到医院复查。在患者出院后2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针对患者家庭护理中发现的问题予以规范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需要继续注意饮食,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可以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放松心情,更要鼓励患者敞开心扉,不要被疾病吓到,多出门散步、与朋友聊天,适当补充含钾的食物,并注意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1.3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变化状况。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4]评估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总体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对比2组护理干预前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指标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第3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 老龄化;介护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103-03

2011年10月笔者参加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援助、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岗山旭川庄联合举办的老年介护师资学习,并到日本实地实践26天,参观了日本先进的介护设施,熟悉了介护技术,掌握了“爱天敬人”的服务理念,感受到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从制定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解决了日本老人介护问题,使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我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不同,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保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的介护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介护队伍,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均由护工完成,而护工大多数是来自边远地区、由农村的农民和少部分城市下岗工人、退休职工组成,年龄40~65岁。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整体素质偏低,并且政府无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且易出现哄抬价格的现象。只有规范护工队伍,培养专业的介护士才能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安享晚年。

1 日本老年介护现状

1.1 先进的介护理念

“介护”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日本老年人福利法中,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人群,包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1]。介护的理念就是尊重被介护者的意愿,充分发挥其残存功能,帮助自我价值实现,为其提供生活支援,从而达到提高被利用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2],充分发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最大价值。介护人员对利用者的每个动作进行评估,根据其残存的功能设计各种辅助利用工具,如让老人使用专用的刀叉来切菜、炒菜、做饭等,根据残疾程度不同制作成不同的餐具,让老人自己完成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而不是像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照顾老人就是要呵护备至,尽量不要老人动手做事,否则视为不孝;虽然这些动作对利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他们要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体力,但每天坚持,既可保存剩余功能,同时也增强了老人的自信,减少了介护人力资源的投入。

1.2 先进的介护设施

日本敬老院很多老年设施都实现了自动化,轮椅、助步器厂家根据个体量身定做;为了满足卧床老人洗澡的需求,养老院配有可升降的浴缸,介护员只需要用躺式滑板将老人平推至浴缸中间摁下开关,浴缸自动升至所需高度,同时会有温水自动冲洗,按摩;马桶也是自动的,大小便后只要摁开关就会自动进行会阴冲洗,然后暖气烘干,卧床者也有卧式便器;减少了介护员的体力消耗及人员的投入。

1.3 完善的介护保险制度

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3], 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2004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制度[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保障老人利益,让老人颐养天年。

1.4 培养了专业的介护队伍

1987年日本只有25个学校培养介护员,到目前已经有500多所学校培养介护员,受过专业培训的介护士60多万名,以后每年还有5万名介护士诞生,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

2 我国培养介护人员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龄化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5],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3%。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占14%为老龄社会,占21%为超老龄社会。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以及老年生活质量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6]。借鉴日本政府通过培养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来完成对老人的日常照顾,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的社会养老和医疗问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介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2.2 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增加

根据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经历半个多世纪,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预期寿命已悄然增长至74.83岁。据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有望达到77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控制,老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增大,需要得到生活支援的老年人口必将增多。

2.3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的载体。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及大批农村青壮年及子女进城就业、居住,膝下有儿好防老的观念在逐渐淡化,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均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何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模式无疑符合我国养老的趋势,是目前我国养老的必然选择。

2.4 劳动力供小于求

我国现在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很多发达国家都比我们老,但我国是一个老龄化速度最快、新出生人口、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这三个人口之间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的国家,劳动人口从供大于求到供小于求,出现家庭用工困难,造成市场上出现的非专业护工哄抬价格的现象,使老年护理成本飞速上升,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老人的护理费用。

2.5 从业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

统计数据显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30位70~75岁的老人,但只能照顾9位80~85岁的老人。至于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专业护理员。从现在前瞻性地看未来,我国将需要800万~1000万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拥有合格养老护理职业证书的人不过30多万,差距相当惊人[7]。

2.6 家庭结构小型化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过去是几个儿女养两个老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一对夫妇要照护4~8个老人,使家庭养老成本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承担,另外我国失独家庭日益增多面临养老困境。

2.7 介护工作滞后,老年护理呼唤介护士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的介护士培训学校和师资,无一本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无系统的课程设置,介护学也还是依附在护理学的范畴[8],还没有明确地将介护工作从护理中分离出来,在临床上主要是护工承担介护工作。老年人感叹养老院难进的同时,养老机构也床位紧张,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护理人手少,无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招聘有为数不少的护工,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上岗,也只能从事替老人喂饭、洗澡、翻身、倒尿盆之类简单的体力劳作,在老年介护工作中偏重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视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9]。替老人量体温、测血压、清理褥疮、口腔清洁、插管护理、吸痰等护理工作,还是得由护士来干。护工护工,“护”几乎为零,护士护士则“工”大于“护”。一面是护士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一面是护工不能全方位提供到位的服务。老年护理成为困扰养老机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协调和解决,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就大打折扣,培养介护士已迫在眉睫。

3 我国培养老年介护士的思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照顾,介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启动老年护理员资格培训是减轻家庭负担、维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最佳措施。如何培养一批专业的介护人员来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开展介护士的培训工作。

3.1 短期培训

通过以赴日本学习的介护人员为师资力量开办介护培训班并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介护注册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院有老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为期3-6个月的规范培训及资格认定,合格后由劳动仲裁部门颁发合格证后持证上岗。

3.2长期培训

在高等或专科学校开办介护专业,统一编写教材,通过招收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系统的3~5年的中等或高等教育,与考护士执照一样参加全国执业统一考试后方可上岗。

4 小结

4.1 建立系统的老年介护制度和服务体系

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但有些老人的老观念已经在悄悄的变化,去养老院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选择。目前我国介护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和介护需求极不协调,发展老年介护事业,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只有建立专业的介护组织机构,将分散在民政部门、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卫生中心、保姆市场等多方面的介护资源整合起来,进行专业化介护人员的培训、晋级、考核、从业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介护行为。

4.2 提高国家对介护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老年介护士,派遣去发达国家引鉴介护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介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介护研究,培养老年介护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总之,老年介护事业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介护事业新模式,使大多数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政府的义务。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我国的老年介护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熊仿杰,袁惠章. 老年介护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16.

[2] 王君俏. 老年介护理念的探讨[J]. 现代护理,2007,13(6):549-550.

[3] 胡颖辉. 日本老年介护及其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启示[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80.

[4] 板野美佐子,小林恭子. 老年介护工作人员教材[M]. 岗山: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07:45-51.

[5] 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8.

[6] 陈茜,张晓君. 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J]. 医药杂志,2003,24(2):64.

[7] 易智华,周聪发,何雪莹. 本科护理专业开设《老年介护学》课程的思考[J]. 护理学杂志,2008,23(11):51.

第4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一、实习主要目的

1、通过实习,将社会工作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熟悉老年社会工作,协助老人更好地适应服务中心环境,过上欢乐幸福的晚年生活。

2、通过实习,了解服务中心、老年人以及老年人间的需求,发挥社工的桥梁作用,建立服务中心、家庭、社会等多方位的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的心理。

3、通过实习,帮助老年人掌握基本的生理和心理保健知识,如饮食、血压、情绪、个性等,通过谈心和游戏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自我意识,适应老年生活,从而应对老年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障碍。

4、通过实习,鼓励老人发挥才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使老人“老有所为”。

5、通过实习,提高实习队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素养,内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具体工作中把握尊重、真诚、平等、同感、案主自决、保密、理论联系实际等专业原则。

6、通过实习,帮助服务中心员工明确本机构中为老人服务的宗旨:爱心、细心、真心、耐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服务中心员工的服务意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实习内容

1、协助服务中心护理部处理老年人工作日常事务;

2、每周一期心理知识专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每位组员完成2个个案,要求深入真实;

4、开展1个小组工作;

5、开展各类适合本中心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棋类比赛、观看适合老年人的电影等);

6、举办一些针对服务中心员工的专家讲座。

三、工作日程安排(XX年2月25日——XX年4月20日)

1、熟悉工作阶段:XX年2月25日——XX年3月9日随主任晨间查房了解老人情况,鼓励并陪护老人做回春保健操,陪老人散步谈心、听讲座,融入服务中心的大家庭,找工作人员了解中心情况等。与老人及工作人员建立融洽关系,便于工作开展。

2、 开展工作阶段:XX年3月10日——XX年4月13日

(1)运用专业技巧,通过日常工作以及各种具体活动服务老人,丰富其精神和娱乐生活,最终期望达到减缓老人衰老速度,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具体活动如纸鹤传情活动,融洽员工和老人的感情,让老人感受到中心的温暖;击鼓传花活动;棋类比赛;书画比赛;庆生日祝寿星,让老人感受寿星的光荣;组织老人观看一些温馨电影;在晴天时组织老人游园晒暖;协同作画或协同拼图,增加老人之间的感情;培植盆栽,互赠祝福,每位老人培植一盆植物,待其成景后组织观景会,附上祝福,与其他老人互赠;文艺演出等。

(2)鼓励老人发挥才智,参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使老人“老有所为”。通过参与社会发展,自愿从事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帮助老人克服因离岗休养而带来的各种不适应、乃至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有效防止老年人的心理衰老。

第5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1资料

回顾性调查实施妇科手术70岁以上患者515例,术后并发心脑血管意外8例,发生率为1.6%;发病年龄70~89岁,平均年龄75.4岁。8例中,子宫脱垂行阴式子宫切除4例,卵巢肿瘤行附件切除术2例,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1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因残端出血1例。8例经脑CT扫描及心电图、血清酶学确诊3例为脑梗死,3例为心律失常,1例为心肌梗死,1例为脑出血。8例患者均经过心肺复苏,其中4例病情恶化死亡,死亡时间为术后1~127 d,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存活;1例为植物人;1例治愈。

2原因分析

2.1首发症状8例中3例以术后第一次排便发生晕厥为首发症状,2例以术后持续性嗜睡为首发症状,2例以术后2~3 h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1例入厕跌倒以偏瘫失语为首发症状。

2.2发生时间老年人术后1~3 d最易发生意外,本组8例意外发生时间为术后2 h~20 d,其中5例发生在手术3 d内。

2.3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患者是围术期中心律失常的高发群体,如果术前有缺血性心脏病史,术后容易发生冠脉供血不足而促使心律失常发生。本组8例患者,术前伴有各种内科并发症7例(87.5%),其中高血压病史4例,心脏病史1例,反复晕厥史2例。

2.4术后排便用力排便可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氧,引发心肌梗死。个别在下蹲、排便时引起迷走神经张力突然增高,而发生反射性心脏骤停。

2.5术后卧床时间过久老龄患者血管内皮产生促凝物质增加,抗栓物质减少,术后长时间卧床易形成血管内血栓,而栓塞脑、肺、下肢静脉等,本组3例患者发病时均为术后未下床活动前。

3减少危险因素,创造安全的围术期环境

术前做好脏器功能的评估和手术危险性的预测,是降低手术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70岁患者较其他人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0倍,对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应选择符合老年血流动力学及生化特点,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钙通道阻滞剂。中老年、身体肥胖的妇科肿瘤患者施行盆腔手术是深静脉栓塞(DVT)的高危人群,术后提示医生不宜长时间使用止血药,以防血栓形成。高龄患者身体活动功能降低,很容易因不良的住院环境引起跌倒,所以医院的地面应干燥防滑,浴室和水槽的地板应加防滑垫;病房和走道应保持足够的光线;坐便器应装置扶手,高度不宜过低(40~50 cm);床铺的高度以患者坐床上膝盖90°下垂,脚可平放于地为宜;提供手扶、防滑鞋等服务项目,使老龄患者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

4关注高龄患者术后“5个第一”

4.1第一次对答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一般2 h左右即清醒,呼之能应。一旦出现嗜睡,应认真查找原因,仔细分辨是嗜睡还是熟睡,并查看患者的面部表情、瞳孔和肢体活动情况。

4.2第一次进食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较长,加上灌肠、术后进食少极易发生低血钾,因此术后鼓励进食非常重要。第一次进食时做好空腔清洁,戴上假牙,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进食欲并根据老人的喜好协助进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后马上睡觉,并认真询问有无口渴、头晕、心慌等不适,术后每班记录进食情况。

4.3第一次活动老年人因血液循环减慢,术后长时间卧床易形成血栓,因此术后早期活动尤其重要。协助患者床上第一次翻身,防止下肢静脉深部血栓形成。

4.4第一次下床老年人因心输出量及末梢循环的变化,术后改变时易产生性低血压,使老人眩晕而跌倒。跌倒容易造成头部创伤,而又以硬脑膜下出血最为常见。所以高龄患者起床速度宜慢,下床前先摇高床头1 min,患者适应后移至床边双下肢下垂端坐1 min,感到无头晕时由家属或护士扶起站立1 min后再行走。

4.5第一次排便老龄患者由于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肠蠕动及肠黏膜分泌减少,易导致便秘。而老龄患者血管脆性大、心脏负荷差,用力排便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在术前指导时即要进行床上排便的训练,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第一次排便时护士应陪伴在旁进行指导,发生排便困难时给予开塞露,若无效可戴手套帮助排除粪便,以减少并发症。

5小结

第6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可以弥补计划生育政策在规避养老风险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一步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为适应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方式社会化转变的必然趋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问题;进一步况固和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扩大社会救助事业和福利事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以房养老”。

我国自上个世纪}o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对子女质量的追求开始代替对子女数量的追求,对男孩的偏好有所减弱等都是很好的体现。然而,在个别地区,生育观念的转变并不尽如人意,依然存在性别选择或生育水平较高的现象,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规避个人的养老风险上存在缺陷和不足,这也是男性偏好和多子女的传统生育观继续维系的重要原因。因为计划生育政策采取国家行政命令的形式,带有强制色彩,人们只有被动地接受,到年老时风险比较大。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男性偏好和多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要切实转变人们的男孩偏好及多子女的生育观念,必须从免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入手。通过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来促进生育观念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与计划生育制度相比,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国家实行的对人们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手段,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并带有自愿色彩,能起到减少老年风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和减少摩擦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生育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与转变条件

(一)生育观念的内容

生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兼有三个特征,即数量、时间和性别(顾宝昌,1992)。生育观念是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倾向,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人们的生育行为。生育观念通常由生育意愿与生育动机两部分构成:其中生育意愿描述人们对生育子女数量、性别、生育时间等的主观选择偏好;生育动机则描述人们产生特定生育意愿的目的或原因。生育观念是可变的,一般会随着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作出相应的调整。生育观念是个人、家庭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理性反映,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我国的传统生育观念及其社会经济背景

我国的传统生育观念是与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经济社会结构相联系的。这些传统生育观念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1)早婚早育。人们鼓励早婚早育是为家庭尽快增加劳动力,以便增加收人;(2)密育。密育是多子多福思想观念的体现,因为人丁兴旺、社会系统广泛会提高家庭和家族的社会地位;(3)男性偏好。同农耕活动中男子是家庭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和收人来源相关。传统农业经济本身决定了男性劳动力是国家、家族和家庭最主要的财富(伶新,2000) ,是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4)重数量,轻质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死亡率高,多子女不仅是家庭收人的保障,也能起到减少风险的作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适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现代生活变化的要求,总体上讲是有利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然而,在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等制度安排也使家庭养老功能削弱,风险增大,能否实现老有所养的担忧普遍存在,可以看出部分地区养儿防老和为解决后顾之忧而生育者占多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之外的养老风险化解机制来弥补计划生育的不足。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社会养老保障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是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存在的先进养老模式。过去,在养老问题上人们更注重家庭而忽略社会,认为生育子女的目的,就是防老养老。面对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和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2000年已达7.0% , 2003年达到7.5%,2005年是7.7%,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且老龄化有不断增强和加速的趋势。因此,解决养老问题对社会安全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二十多年后,在许多城市家庭中开始形成“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代际人口结构模式。1982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人/户)是4.43人,1998年减少为3.63人,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为3.13人。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家庭人均收人减少,赡养老人能力降低。而现代社会青年人婚后大多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另外,老年人的观念也有很大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也不愿与子女同住,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这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再次,社会化的大生产。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使得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其经济功能和生活保障能力削弱。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在各种经济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也无力单独承担赡养老人的重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流动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弱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分离型家庭增加,如劳务输出地的农村即存在大批留守老人,增大了老人的生活风险。

养老保障是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最根本的原因(刘书鹤,2001)。一旦生儿育女的家庭养老价值为社会养老保障所取代,人们养儿防老的动机也就失去了根基,进而促成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不久前,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就十分明确的提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的根本性措施”。由此可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促进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生育观念转变的影响分析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对生育观念转变的影响,具体到两个方面即对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的影响表现为:

(一)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对生育时间的选择,即在什么时间生育和生育子女的时间间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生育数量的影响—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之前,人们通过多生子女来满足老年生活有保障的预期。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们获得了新的认识,即没有必要通过多育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子女多甚至会成为生活的负累,降低生活质量。从而免除了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即便是没有子女的家庭,通过社会的力量也能为老年生活提供物质供给和精神帮助。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代社会中,社会养老保障无疑是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应对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这种选择又会对后代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

第二,对生育子女性别的影响—生男生女都一样。长期以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社会的普遍观念。人们通过养儿来防老,有了儿子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出现了男孩偏好的现象,影响了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造成性别比失调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来缓解,比如兴办福利性质的养老院,推广养老保险等,使人们逐渐摒弃养儿防老的观念,树立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象将逐渐消失。

第三,对生育时间选择的影响—晚育。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过去人们早育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家庭早点增加劳动力,以积累财富,为老年生活提供充足的经济基础。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人们倾向于晚育,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自我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本,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对于女性来说尤为重要,妇女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我,在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条件下生育更加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

第四,对生育质量的影响—优生优育。在生产力不发达和没有任何保障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人们必然要早育、多育,重数量轻质量。而现代社会提高人的素质成为人口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尤其注重优生优育优教,以培养健康和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对生育动机的影响

生育动机是人们产生特定生育意愿的目的和原因,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过去,生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现代社会养老问题逐步社会化,社会养老有利于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促进个人发展、减少依附性,有利于个人、家庭规避风险,实现老有所养。社会养老影响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生育子女的物质效用减小,转变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社会意义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丰富了生育观念的外在形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育观念建设稳步发展。其经济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新生育观念,降低生育水平。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实际困难,有利于人们对当前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促进我国生育水平进一步降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型生育观念。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下,人们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道德观念都将发生转变,晚婚晚育、生男生女都一样、少生优生、尊老敬老等观念在生活中将进一步增强,并融入人们的生育行为中。

第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能起到与计划生育政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使人口政策系统化、科学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弥补了计划生育政策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老龄阶段的经济风险,使家庭一胎及少生优生政策的贯彻阻力大大减小,使人口政策相互衔接和有机配套,从根本上转变了生育观念。

四、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方式社会化转变的必然趋势,借鉴国际上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

受“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相对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几乎还是空白,目前仅处于试点阶段。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抽样调查的10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不享受养老保险的占96.9%.,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农村老龄人口约9001)万人,目前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2004年全国农村从业人员4.78亿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0.54亿人,参保率仅11.9%。而且现有的农村养老金额度标准严重偏低,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只有健全了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从而扫除农村计划生育的最大思想障碍,有效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向综合养老模式转化。所谓的综合养老模式,就是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和相关组织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鼓励农民开展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多形式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给以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纳人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多方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并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对退休后仍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应鼓励其再就业,以增加退休后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三)扩大社会救助事业和福利事业

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收人人群的基本收入;要合理确定低保的标准和范围;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福利机构,尤其是发展对贫弱人群的福利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施“以房养老”

第7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 晚期;胃癌;肿瘤;手术;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47-0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各类肿瘤之首,而且患者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特异症状,故发现时多属晚期胃癌肿瘤,其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到30%[1]。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随着胃癌肿瘤手术切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效果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本文就晚期胃癌肿瘤手术切除与晚期胃癌肿瘤化疗术对比分析,探讨晚期胃癌肿瘤手术切除临床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晚期胃癌肿瘤手术切除病例(手术组)与18例晚期胃癌肿瘤化疗病例(化疗组)资料均选自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本院肿瘤科住院患者,其中手术组男11例,女5例,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62.2±3.6)岁,肿瘤分期中Ⅲ期12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高分化癌8例,低分化癌5例,未分化癌3例。化疗组男12例,女6例,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64.1±2.9)岁,肿瘤分期中Ⅲ期15例,Ⅳ期3例,病理类型:高分化癌10例,低分化癌6例,未分化癌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分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指征 所有患者经胃镜、活检及CT检查确诊为晚期胃癌肿瘤,并向胃周围组织脏器转移征象;排除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贫血、严重营养不良及全身广泛转移等情况,具有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临床指征,无白细胞减低,肝肾功能不全等手术及化疗禁忌症。

1.2.2 治疗方法 16例晚期胃癌肿瘤患者中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治疗4例,首先切除胃癌原发灶,联合脾切除2例,胰体尾1例,横结肠1例。12例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治疗,其中全胃切除3例,胃近端切除5例,胃远端切除4例。18例晚期胃癌肿瘤患者采用化疗治疗术[2],采用草酸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CF)及5-氟尿嘧啶(5-Fu)治疗。具体方法:乐沙定85mg/m2静脉点滴2-3h,d1CF200mg/m2,静脉输注2小时,d1,5-Fu400mg/m2,静脉推注,后再以5-FU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泵连续泵入22h,d1.d2,每2周重复。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评估指标 对所有患者以电话或信件的方式进行随访(1-3)年,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后随访生存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见表1。

3 讨 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其发病主要受患者多年的生活习惯、饮食种类、机体免疫力及自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晚期胃癌肿瘤病变范围广泛、浸润深,极易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而过去临床治疗人员多认为晚期胃癌肿瘤切除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所以临床治疗大多放弃手术切除,而多采用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但近年来化疗带给患者较高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引起高度关注,同时随着外科手术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切除术成为晚期胃癌肿瘤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者可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等手术方式[3]。随着近几年来晚期胃癌肿瘤患者及家属对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的认识度提高,越来越重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采用手术切除晚期胃癌肿瘤,提高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的意识备受关注[4]。本资料研究显示,采用手术切除晚期胃癌肿瘤病例在1年(81.25%),2年(56.25%),3年(37.50%)的生存期及明显高于化疗组1年(77.78%),2年(44.44%),3年(16.67%)的生存期,1年内患者并发症低于化疗组,显示出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价值。因此,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晚期胃癌肿瘤临床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琼,张荣华,杨青松.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2,40(1):32-33.

[2] 谭爱荣.乐沙定联合亚叶酸钙及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1):72.

第8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术后; 放疗;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1-0033-02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预后较佳。据统计,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5年总生存率可达为67%,因此越早诊断,越早治疗越好[1]。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以术后放化疗。对于放疗而言,通过分析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以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7~75岁,平均(55.86±8.32)岁。其中年龄≥60岁26例,<60岁45例;未绝经19例,绝经52例;临床病理分期为Ⅰb期27例,Ⅱ期25例,Ⅲ期16例,Ⅳ期3例;病理分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56例,非内膜样癌1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3例,无淋巴结转移58例。

1.2 方法

71例患者中行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46例,全子宫切除术联合双侧附件切除术19例,行全子宫切除联合双侧附件切除以及选择性淋巴结清扫4例,行肿瘤减灭术2例。所有患者术后行6MV-X线加速器盆腔照射,总剂量为4500~5000 cGy/5周。此外有24例患者同期接受化疗治疗,方案有TP、TC等方案。

1.3 疗效评定标准

复发:完成治疗后6个月患者原发肿瘤部位再次出现肿瘤及其相关症状;转移:经检查后发现首次肿瘤部位部位以外的肿瘤病灶;2年生存率(2年OS):治疗后2年内随访存活患者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多因素分析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后患者2年生存情况及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71例患者2年总复发13例,复发率为18.31%;2年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7.04%,2年OS为92.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及病理类型对患者2年OS无影响。肿瘤的病理分期以及是否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2年OS有影响。具体结果见表1。

2.2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后患者2年生存情况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病理分期以及病理分型不是影响患者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肿瘤早期诊断患者较多,此时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一般较好。手术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放疗对巩固疗效十分有意义。

中老年绝经后妇女是好发子宫内膜癌的主要人群,占发病人群的3/4以上,具有其年龄越大,复发率越高,预后越差的特点[2-4]。本文分析的患者中,发病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为(55.86±8.32)岁,绝经后52例,占73.24%。此外,年龄大于≥60岁的复发率为30.77%,而年龄<60岁的复发率仅仅为11.11%,且绝经后的复发率明显高于绝经前。但患者的年龄和绝经与否与放疗后患者的2年OS不相关,不是其影响因素。

表2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后患者2年生存情况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因素 B SE Wald Df P值 Exp(B)

分期 0.386 1.387 0.077 1 0.781 1.475

患者类型 -15.996 12865 0.000 1 0.100 0.000

年龄 0.733 1.110 0.468 1 0.512 2.175

绝经 16.347 7952.6 0.000 1 0.987 1.589

淋巴结 3.686 1.168 9.973 1 0.003 35.268

此外,本分析的影响因素中,病理分型不是患者2年OS的影响因素,这与徐晓颖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而临床病理分期和是否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2年OS具有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越晚,患者的2年OS越低,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未转移的患者2年OS更低,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与诸多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8]。此外,淋巴结转移也是影响患者放疗后2年OS的独立危险因素[9-12]。

总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高,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往往较好。术后放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其影响因素较多[13-14]。因此,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最佳的治疗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10:247-251.

[2] Purdie D M,Green A C.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al cancer[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01,15(3):341.

[3]蒋鹏程,施如霞.106例子宫内膜癌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2006,15(11):792.

[4] Bristow R E,Zerbe M J,Rosenshein N B,et al.Stage Ⅳ B endometrial carcinoma: The role of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determinants of survival[J].Gynecol Oncol,2000,78(9):85-91.

[5]徐晓颖,邵卫仙,李国权,等.影响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6):652-656.

[6]李淑敏,章文华,白萍,等.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20):1587-1589.

[7]唐永和.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62-63.

[8]詹松.子宫内膜癌的分型及其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59.

[9]郑玲,陈蒲香.宫腹腔镜联合诊治32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5.

[10] Pickle L W,Hao Y,Jemal A,et al.A new method of estimating United States and state-level cancer incidence counts for the current calendar year[J].CA Cancer J Clin,2007,57(1):30-42.

[11] Pomel M,Provencher D,Dauplat J,et al.Laparoscopic surgicalstagingof early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1995,63(3):301-306.

[12] Ghezzi F,Cromi A,Uccella S,et al.Laparoscopy versus laparotomy for the surgicalm anagement of apparent early stage ovarian cancer[J].Gynecol Oncol,2007,71(2):9-13.

[13] Rauh-Hain J A,Rodriguez N,Growdon W B,et al.Primary debulking surgery versu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stage Ⅳ ovarian cancer[J].Ann Surg Oncol,2012,19(3):959-965.

第9篇:老年生活质量评估范文

【关键词】  晚期胰腺癌;疼痛;护理

【摘要】  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患者常见而严重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回顾了胰腺癌疼痛的基础以及相关的疼痛评估方法,归纳了目前处理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的主要方法和关键,包括药物镇痛、缓解抑郁情绪、合理使用音乐以及提供相应的指导等,并指出药物镇痛的相关护理要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一些信息。

【关键词】  晚期胰腺癌;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15122(2011)01001703

    胰腺癌具有恶性程度极高、危害性极大、患者生存时间极短等特点,其5年生存率低于5%[1]。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并发癌性疼痛,发生率达73%,中晚期高达90%[2]。胰腺癌一旦出现疼痛,患者常处于中晚期,失去早期手术最佳时期,而中晚期顽固性疼痛严重影响绝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甚至导致患者拒绝治疗或自杀心理倾向发生。控制疼痛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选择有效的镇痛方法,成为胰腺癌姑息治疗和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目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疼痛控制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胰腺癌疼痛的基础

胰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强,特别是神经浸润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目前研究多认为疼痛发生主要与胰腺癌的嗜神经特性有关。胰腺癌所致的疼痛主要原因有:(1)胰腺癌对周围神经的直接浸润;(2)胰腺周围神经炎症或纤维化;(3)胰腺的肿物或炎症致包膜张力增加,刺激感觉神经纤维;(4)胰头肿块或炎症致胰管内压力增高。有40%~80% 晚期胰腺癌患者以腹痛为第一症状,几乎所有患者在临终前均有难以缓解的腹痛而备受折磨[3],止痛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4] 。因此,镇痛成为当前中晚期胰腺癌癌痛患者首要且至关重要的任务。

2  胰腺癌疼痛的评估

对患者疼痛强度的评估应以患者的主诉为依据。临床常用的疼痛分级法有4种:(1)0~10数字疼痛量表法(nrs);(2)0~5描述疼痛量(vrs);(3)长海痛尺;(4)目测模拟法(vs.s、画线法)。国际上多用数字疼痛量表法,即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1~3代表轻度,4~6代表中度,7~10代表重度。赵继军[5]选择当时国内接受程度最高的数字疼痛量表对护士进行培训后再临床应用,但因时常遇到患者难以根据自己的疼痛状况,在痛尺上找到相应的分值,致使疼痛评估在临床上遇到障碍。 长海痛尺解决了单用0~10痛尺评估时的困难和随意性过大这一突出问题,解决了单用0~5痛尺评估时的精度不够的问题,长海痛尺经过临床的实践证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认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用时,应先向患者说明评估的方法,然后协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评估,并准确记录。再者,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治疗护理的效果和疼痛的转归,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动态的评估,在日常护理过程也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应不断评估病情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取得较好镇痛效果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情绪改变会加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体验[6] ,因此,当发现患者心理状态波动幅度较大时,应在记录单中注明。

3  控制胰腺癌疼痛的护理措施

3.1  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  胰腺癌疼痛持续剧烈,患者不能平躺入睡,经常呈屈曲卧位,这种持续疼痛可使痛阈降低,加大了止痛难度,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必须根据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遵循who推荐的“三步阶梯方案”,按时、尽量无创、足量给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正确评估疼痛分级的基础上,严格遵循该方案的基本原则予以实施,可使90%的癌症疼痛得以控制[7]。护士在用药或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  掌握用药时机和间隔时间  疼痛一出现既要开始服药,不要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用药,以免影响疗效和生活质量,也不要在服药1h内出现疼痛未缓解再次服用第二粒,以免剂量过大,导致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此外,应了解用药间隔时间,合理重复用药。在止痛药物中,药效持续时间4~6h的有吲哚美辛片、布洛芬、泰勒宁去痛片等,而药效持续时间12h以上的有芬必得胶囊、美施康定片、芬太尼贴剂等。

3.1.2  酌情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  病人因病情或治疗产生严重恶心、呕吐或吞咽困难时,可使用栓剂,严重的疼痛还可以选用针剂,经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部分患者止痛效果不佳,会出现麻醉药依赖性及耐药性,应采取其他止痛方法,如介入治疗、神经节阻滞手术、高能聚焦超声治疗等。

3.1.3  注意用药个体化  由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及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对疼痛感受差异较大,所以没有统一的用量标准,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掌握,无极量限制,以癌症患者个人对疼痛的感受为依据。护士应分析患者的反应和家属提供的患者成瘾史的资料,正确分析是否用药足量或是否成瘾,注意用药个体化。

3.1.4  正确评估是否成瘾  在临床实践中,成瘾仍是医护人员、患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有效药物止痛的主要障碍。但国外研究证明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成瘾者实属罕见,发生率<1/10000[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医用吗啡的消耗量作为癌症疼痛治疗的标尺,大力提倡使用吗啡长效口服制剂作为控制癌痛的首选药[9],以吗啡的消耗量作为评定一个国家改善癌症疼痛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护理人员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不要将患者因疼痛加剧而缩短用药时间或加大药物用量当作成瘾。正确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误导。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眩晕口干、便秘等,可对症处理,除非患者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或低血压,一般很少出现呼吸抑制或低血压休克。有学者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滥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成瘾者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都不是用于医疗目的,而且采用注射的方式给药,其目的是使血药浓度瞬间达到峰值,以产生欣[10]。对于癌痛患者还应注意因药量不够形成“假性成瘾”。有报道1例患者在使用阿片类治疗癌痛过程别渴求用药,疑似成瘾,经过重新剂量滴定,加大用药剂量,合用辅助药物后,疼痛得到控制,患者对药物的渴求现象消失[11]。

3.2  缓解抑郁情绪  研究发现癌痛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高于不伴有癌痛患者,而疼痛的心理效应又可影响冲动的传递过程、疼痛反应、镇痛效应以及疼痛的原发因素,显著加重疼痛程度和干扰药物、手术或放疗的镇痛疗效[12] 。胰腺癌患者的抑郁伴发率高达98%,显著高于其他消化道肿瘤[13] 。此外,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对基础病的治疗常不能很好地配合,还可引起患者厌生的情绪[14,15] 。因此,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是控制疼痛的基础之一。护士应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并通过加强教育,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除药物外,心理干预也是缓解抑郁情绪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和松弛疗法治疗,帮助患者恰当评价自身疾病,可达到改善抑郁状况、促进康复的目的;该研究发现患者在干预后抑郁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6]。但心理干预的效果产生需要一定的过程。胰腺癌生存期短,在整个过程中,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及实际病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同情、关心患者。再则,护士需要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从中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分析疼痛原因,并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和举止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疼痛的阈值。对于具有明显精神不安、焦虑、沮丧、愤怒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还可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探究原因,耐心劝解、及时疏导,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必要时请心理医生治疗。

3.3  使用合适的音乐疗法  癌症疼痛的非传统护理措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逐步渗透到疼痛护理的工作中,大部分患者主动接受一些非传统疼痛护理措施,其中,音乐疗法与常规的止痛方法联合使用,可增强常规方法的止痛效果[17]。因为音乐能使个体身体放松,心情得到平静和安慰,从而提高患者自身对疼痛控制的能力。音乐的镇痛作用是由于大脑皮质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位置相邻,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兴奋,从而有效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降低疼痛;同时音乐还可以使血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增加,加强镇痛作用[18]。 此外,音乐疗法能很好地减轻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使心率、血压下降,提高痛阈[19]。home-thompson a等[20]研究证明音乐疗法可降低临终病人的焦虑、疼痛、疲劳和困倦。但选择音乐疗法时护士应注意:(1)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患者和符合治疗目的的音乐作品,也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自行选择。(2)尽量选择一个安静和光线柔和的环境,为大脑皮层的放松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3)放音乐时声音应由小逐渐增强,音量恰到好处,时间不宜过长[21]。

3.4  提供指导和信息支持  赵继军[22]认为指导患者进行疼痛的自我管理是保证疼痛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之一,尤其是采用自控镇痛者。对于自控镇痛者,护士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疼痛评估、给药时机、仪器操作方法、药物止痛作用特点、副作用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完全掌握并正确应用。陆宇晗等[23]调查发现癌症疼痛患者及家属对疼痛治疗的顾虑普遍存在,并且家属对疼痛治疗的顾虑常会对患者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护士应重视胰腺癌家属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应将疼痛教育从“以病人为中心”扩展到“以家庭为中心”,以提高患者正确合理应用疼痛控制措施的依从性,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小结

胰腺癌疼痛是一种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复杂体验,正确的评估疼痛,及时有效、合理地用药可以控制疼痛,同时非药物性干预控制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护理人员要从心理、生理上给病人以支持、护理、指导及出院健康宣教,使癌症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从而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li d,xie k,wolfr r,abbruzzese j l.pancreatic cancer.lancet,2004,363(94l4):1049-1057.

2 郑汉光. 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0):959.

3 kuhlmann kf,de castro sm,wesseling jg,et a1.surgical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actualsurvival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343 patients.eur j cancer,2004.40(4):549-558.

4 杨俊,陶京,王春友,等.术中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对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疼痛减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外科杂志,2006,14(2):116.

5 赵继军. 疼痛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5.

6 陆字喻,马双莲.应用心理动力护理理沦探讨护士在癌症疼痛评估中的作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l8(11):58-59.

7 oenn jh.the effect and strategy for treatment pain by using of painreleasing medicines.ann inter med,1999,31(9):119-121.

8 鲁林艳,张欢,张风玲.恶性肿瘤病人的临终护理.实用肿瘤学杂志,2005,19(5):385-386 .

9 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编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教材(全国麻醉药品培训专用教材),2005:40-41;98.

10 卢秋芬,叶建国.在1998年和2006年期间阿片类药物滥用临床分析.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14(3):136-137.

11 陈映霞,秦叔逵.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回顾性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3):224.

12 贾林.胰腺癌的药物镇痛疗法及进展.胰腺病学,2005,5(4):241-245.

13 李婕琳.胰腺癌疼痛治疗方法简要综述.中国医药指南,2010,8(6): 36-37.

14 蒋陆平,韩天明.老年抑郁症128例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临床荟萃,2008,23(9):655-656.

15 韩俊英,夏颖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临床荟萃,2008,23(2):106-107.

16 沈秋云,贾杰亚.心理疗法结合松弛疗法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研究.临床荟萃,2008,23(24):1788-1790.

17 张燕.影响癌症疼痛护理的障碍及其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 21(10) : 32-33 .

18 郭艳玲.音乐疗法对术后疼痛的干预.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437.

19 刘颖,李力.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采用音乐疗法的探讨.护理研究,2004,18(8b):1459.

20 home-thompson a,grocke d.the e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anxietyin patients who are terminally ill.j palliat med,2008,11(4): 582-590.

21 李海燕.舒适护理在胰腺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88-358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