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

第1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活动 幼儿 研究探讨

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师改革日益深入,幼教工作备受关注。在幼儿教学中,数学学习必不可少。但数学知识以其特有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成为幼儿学习的一大困难和挑战。如何使数学知识在幼儿园的教授过程中,变得简单有趣,使幼儿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课题。作为数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增强幼儿自主活动的信心;要设立质疑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兴趣;要进行角色扮演,启迪幼儿自主活动的思维;要引导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自主活动的习惯,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会自主探索,真正去接受数学、喜欢数学、体验数学。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活动的几种方法,供广大幼教工作者参考。

一、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幼儿自主活动。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交流是激发幼儿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幼儿在愉悦、轻松、安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自主活动,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机械教授,把幼儿当做“听话筒”、“传声机”,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幼儿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形势下,教师要学会创设良好情境,营造浓厚氛围,使幼儿真正体会到参与、探究的乐趣。教师要带着感情、带着微笑、带着满腔热情、带着浓浓爱意,引导幼儿心情愉悦的进入教学过程,要真正学会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宽容幼儿。比如:在幼儿“感知数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找出自己最喜爱的水果,引导幼儿自己数一数水果数量,让他们比较一下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如何使水果数量变成一样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不厌其烦的进行引导帮助,让幼儿感觉教师是他们的游戏伙伴,与他们感情亲密。这样,幼儿会感到学习数量其实就是一种游戏、一种乐趣,使他们不把学习数学当成负担,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养成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主动参与、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二、设立质疑情境,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园教学工作十分严谨,因为关乎到孩子的未来成长、成人。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一定的疑问情境,可以激起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望。但是鉴于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对教师的质疑情境设立的要求比较高。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幼儿会觉得乏味,不愿甚至不屑去解答;问题设置的过于复杂,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不敢再面对疑问。所以,如何把握质疑情境设置的“度”,需要幼儿教师认真把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立适宜的质疑情境,在激发幼儿好奇心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学习3的序数时,教师可以在幼儿活动室设立出“动物园”的情境,将小猪、小狗、小猫、小兔等动物的图片,贴在白板上。然后,引导幼儿自由观察,让他们自己数一数“动物园” 有多少动物,第一位的是哪种动物,第二位的是哪种动物,第三位的是哪种动物………幼儿们的回答不一致,为什么小狗的次序不一样呢?原来,幼儿们在数数时的方向是不一致的。随后,将动物卡片交换位置,让幼儿们从同一方向进行寻找,主动发现相应动物的位次。通过次序、环境的变动,设立一定的质疑情境,让幼儿们在活动中自己解疑,学会自己探索,真正开拓幼儿思维,使他们敢于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看法,增强幼儿主体地位,激发起幼儿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索实践的信心。

三、进行角色扮演,启迪幼儿自主活动。幼儿园的主要教学途径就是游戏,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幼儿发挥着自己的天性,开发着自身的潜能。在游戏中,角色扮演是经常用到的,赋予幼儿一定的角色,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游戏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良好品性。比如: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时,教师便可以为幼儿制定角色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等角色。售货员说:“我的柜台里有4个笔记本。”一名顾客说:“我要买3个。”另一名顾客说:“还剩多少个?”售货员便面临着一道“4-3=?”的应用题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其得到正确答案。在开展此类角色扮演的游戏时,幼儿对角色的对话肯定不熟悉,在游戏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学会适当引导,耐心鼓励幼儿完成角色游戏。游戏完成后,教师要按照幼儿分组,分别评选出“最佳售货员”、“最佳顾客”等,并给予小红花奖励,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受到激励,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总之,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可以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幼儿乐于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展露天性,启迪智力,激发潜能。

四、引导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自主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对于幼儿来说,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不同的实践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获得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幼儿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开拓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授“二等分”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图形的卡片,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将图形进行“二等分”。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纷纷进行操作,很多幼儿可以对这些图形进行准确“二等分”。但教师发现,幼儿在二等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只有一种办法,这时便积极引导提醒,让幼儿们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分的好。经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幼儿们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中,通过相互比对,成功探索出“二等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其它方法。幼儿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学会了处理问题的多种方法,开拓了思维方式,增强了自主活动的热情。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幼儿理解数学概念是十分关键的。对幼儿来说,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这就对广大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幼儿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全面的理解数学概念,将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到幼儿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数学的学习效果,为幼儿今后参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燕颜.浅析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操作材料及操作性学习方式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07期.

[2]殷丽芳.设境、激情、导学、引用--幼儿园数学活动"情感化"的实践和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03期.

第2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教育 家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18-01

幼儿园教研活动主要研究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以教师力所能及的策略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让教师从中获取经验,提升属于教师自己的理论,最终使教师在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进步。由此可见,园本教研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借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其终极目的都是指向幼儿的发展,并最终带动幼儿园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掌握着丰富、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家长则带着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并对孩子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园本教研活动如果能充分调动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保证在教研实践的各个层面都能实现家园之间的有效沟通,势必会增进家园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最终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

在我园园本教研活动中积极引入家长的参与,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把小班作为教研载体,大胆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掘利用家长资源,引领家长了解并参与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家园合作教研氛围,从而共同引导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数学认知水平;促进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

我们以小班数学活动“6的形成”为载体,开展了有家长参与的教研活动。首先我们对家长发放了家庭数学教育活动记录表,家长在家中完成6的形成的教学;接着由教师对家长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体,完成教师评价活动记录表;接着教研组进行第一次教研,教师们对家长在家中开展“6的形成”的教育活动记录进行分析和研究。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多数家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家长对6的形成的概念不清晰。第二点,家长教学的层次比较紊乱。第三点,家长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引导不够充分,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研究,没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多数家长只是重目标,不重过程,总是急于把答案呈现在孩子面前,殊不知孩子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乐趣就在与思考探究的过程当中。家长们的教学有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能够运用孩子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

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请家长来园,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并请家长观摩由我们教师组织的数学教学活动“6的形成”。首先我们就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如:老师与黄粱轩家长交流中说:黄梁轩的爸爸把6的形成和6的分解还有6的加法运算混合在一起,实际上6的形成是数量概念,而6的分解是数群概念,6的加法是运算概念。所以6的分解和6的加法相对于6的形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个是不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因为小班幼儿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教学的层次比较混乱,6的形成应该是在充分的理解了5的基础上感知5加上1是6,6里面有6个1,而他的爸爸在导入环节中就让孩子感知六的数量,这个是对孩子学习的过程不太适合。还如:与胡彦博妈妈交流时,老师们认为家长得教学存在形成与分解组成概念有些混淆。从概念上讲数字的形成是指自然数的来源,是量的概念。但是却把它作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成,这依据某种共同属性将物品或多个物品聚集的一个过程,它是数群的概念,是让孩子了解部分与整体的一个过程。针对家长们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的问题,我们老师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并举例:妈妈这里有一个橘子,宝宝这里有五个橘子,放在一起有几个橘子呀?橘子怎么会变成六个呢?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他懂得5个橘子添上1个橘子是六个橘子。同时,家长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闪光点,家长们能运用孩子身边的东西进行教学,如:黄粱轩爸爸在数量的感知环节中,运用了玩具鱼和饼干两种不同的材料,小班幼儿学习数学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那么把幼儿学习的过程融入到操作材料的这个过程中是符合小孩的学习规律的。还有的家长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育,如:刘雅文妈妈活动的结束环节让孩子把饼干分给家人,增进家人的情感交流,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通过我们与家长深入的交流,家长们都表示,参加这个活动都深受启发,一位妈妈这样说,平时家里进行数学教育都是我讲孩子听,然后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孩子怎么就是搞不明白,如1和1合起来是2,他就不能明白,我就很急躁,就用强制性的态度告诉他,让孩子学,还发孩子的脾气,我现在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大人的意识强加到小孩的头上,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会改变自己教的内容和方法,与老师多交流探讨,真是要好好学习,不是要懂得很多,但是在小班年龄段孩子应该要了解什么还是需要知道的。

第3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第4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目前,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重课堂集中教育,轻生活化的教育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幼儿数学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在改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数学知识由静态抽象变的动态形象。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能从客体本身获得的,而是要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只有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之中,才能让幼儿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一、用情景游戏进行数学教学

喜欢做游戏时孩子的天性,很多幼儿都是在做游戏中发现了某些生活现象和知识。针对这一点,幼儿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在这些游戏中加入数学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对应的数学知识,这对加强和巩固幼儿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的教学方法摆脱了老师一味的去讲幼儿只能一味的听的方式,降低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幼儿的学习数学的乐趣,就好像把数学的手和幼儿的手握在一起,让他们变成了好朋友。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它己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一种教学手段了,而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基本活动。

二、操作中学,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增强其自信心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单纯地向幼儿传授讲解,既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如何优化数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更有效主动地学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呢?实践中,我发现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由于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所以一些新颖的、有情节的、变化的、让他们动手的活动,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通过操作活动,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这种材料多数是幼儿身边常见的自然物品、玩具等),并且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材料,使他们都有操作的机会,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这种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转向数学的结果,幼儿为自己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感到高兴。

三、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幼儿和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客观世界中,周围的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理解,而且解决起来比大人给他们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他们还会感到自然、轻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 鼓励家长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

第5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一、在游戏中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导入对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课题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看图列算式》的导入部分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我采取“乘火车”游戏,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活动前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印有10以内加减法算术题的车票,当我将游戏规则介绍完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出车票,认真地算着车票票面上的算术题,然后根据游戏规则说出票面上的算术题的答案,找到相应的车厢,从而在说说、玩玩中帮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力。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这种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其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的数学认知活动离不开感知和动作的参与。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的“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等游戏都是借助幼儿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时,在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听说要帮助猫咪穿衣服高兴极了,纷纷到生活展示区,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红颜色的大裤子或黄颜色的小裤)进行大小的分类,并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红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或黄颜色的小裤子送给小小穿。”这种经验的主动获得,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给大小分类、送礼物的游戏中,孩子们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和动手,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兴趣很浓,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通过以游戏形式开展数学活动,小班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数学游戏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对幼儿没有精神的束缚和压力,有利于智力的全面发展。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在中班数学活动《数月饼》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中秋节小熊做月饼来过节,引起幼儿数月饼的兴趣。在师幼一起数月饼时,我说不同的月饼要送给不同的人,如大的圆月饼是送给熊爸爸的,带有小兔子图案的长方形月饼是送给小白兔的,这样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幼儿都能根据月饼的大小、形状数出月饼的个数,学会按月饼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突出了活动重点,同时还学会分享。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从而陶冶儿童的性情。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合作意识比较薄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平时数学活动设计时,我会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合作内容,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例如:在小班综合活动《我和瓶子做朋友》中,我以“瓶子”为主线给每个瓶子画上了点数,以小班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猫”为主角,用游戏和拟人化的形式灵活整合各个领域的知识,设计一系列活动过程,如找朋友合作给瓶宝宝喂豆豆、瓶乐会、送瓶宝宝回家等。在这当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同时还获取了一些基本颜色、按颜色配对等数学知识,可见数学知识促进了幼儿游戏的深入。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活动中合作能力强的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一起游戏,能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稳定、自觉化。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许多数学知识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更受幼儿的欢迎。幼儿是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数学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在游戏中融入数学教育,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游戏中结束活动,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

第6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新手教师;数学教育;学科教学知识(PCK)

一、问题提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这一重要概念,旨在打破教师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分离的状态,强化教师行业标准。〔1〕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将具体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有教学意义的形式的能力,这是一个集教学知识、背景知识和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知识体系。〔2〕这一知识体系还包括教师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学生易于理解的表征方法(比如:样例、图示、类比、解释和演示等),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如:学生对某一学科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对某一学科主题产生偏见或误解的原因,帮助学生消除偏见或误解的策略,特定的话题、问题、论点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和调适使之适合于不同能力、兴趣和背景的学生,帮助或引导学生以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学科内容等)。〔3〕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内核,是教师成为学科专家必备的知识,可以作为区分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经验越丰富、对各种知识整合程度越高的教师,其专业化程度也越高,相应地具有更系统的学科教学知识。〔4〕

幼儿期是“数学的启蒙期”。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能够使幼儿学会“数学地” 思维,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逐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5〕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数学教育工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时一般需要借助直观的实物,并作具体形象的讲解。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表征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一种能力,〔6〕是教师多种知识的融合及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可见,幼儿园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学科教学知识,就会根据具体的数学活动,采用诸如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表征方法,甚至是更适合幼儿的其他表征方法来组织数学教育活动。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针对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尚不多,研究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更稀少。因此,开展幼儿园教师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希望通过关注和研究新手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及其特点,为提高新手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中选取5位教龄均在3年以下的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下表。因重庆市公办园中男教师较少,故本研究不做性别上的区分。

2.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

3.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提纲涉及幼儿园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4个维度:数学内容知识、数学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幼儿的知识和数学教学情境知识。〔7-10〕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数学内容知识

本研究中的幼儿园教师“数学内容知识”是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是教师应该知道的“教什么”的知识及幼儿需要学习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在访谈过程中,5位新手教师都提及数学内容知识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A教师:数学教育的内容肯定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比如:数学中的序数,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这类概念,慢慢地,他们就对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之后他们又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了。

C教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数学教育的资源,比如乘坐电梯、孩子过生日、拨打电话等,都可进行数学教育。

D教师:数学教育肯定与生活有联系,如幼儿园班级人数、孩子的生日、电话号码等,都是数学教育的内容。

由上可知,新手教师一致认为,数学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2.数学教学策略知识

这里的幼儿园教师“数学教学策略知识”是指为了达到数学教育目标,根据幼儿认知特点、水平及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的知识。比如:选择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幼儿易于理解的表征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访谈发现,5位新手教师普遍认为应该运用演示和图示等教学策略进行幼儿数学教育。

B教师:在日常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是演示和图示,具体则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E教师:演示和图示这类策略很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可见,新手教师普遍认为,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时运用演示和图示的教学策略,教学效果较好,策略的具体运用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关于幼儿的知识

本文“关于幼儿的知识”是指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情况、不同幼儿的认知基础与差异以及关于幼儿经验的知识。另外,幼儿园教师还应知道哪些数学知识幼儿容易理解,哪些数学问题是幼儿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常犯哪些错误,如何辨析和纠正这些错误,等等。〔11-14〕

第7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字对于幼儿来说,较抽象、枯燥,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引导学习。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环境的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数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以启发或是引导等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以游戏为饵,诱导幼儿进入游戏中去,突破以往强制灌输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接受,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数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特点

由于幼儿在年龄上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必须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对幼儿的接受能力有准确的考量。在数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呈现出主动性、探索性、综合性、娱乐性和全面性等五大特点。

1.主动性。转变学习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观念,明确教师在自身的教育过程或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只是充当引导者,幼儿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使幼儿彻底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过程的转变。

2.探索性。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他们在游戏中,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认识所学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综合性。数学教学游戏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情节性教学游戏、操作性教学游戏、运用各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游戏化教学活动通过以上六种模式,根据不同年龄开展不同游戏,综合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4.娱乐性。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不再枯燥地背诗、不再烦闷地做题,以生动活泼的游戏作为学习知识的媒介,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不是逼迫幼儿学习。通过开展各类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5.全面性。数学游戏活动与美术、音乐、体育等结合,让幼儿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同时,活动数学游戏所选择的游戏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动手型、动脑型及动口型全面结合,让幼儿全面发展,快乐学习。

二、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

1.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笔者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笔者还设计了各种样式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第8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专业 数学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28-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曾经被人们忽视的学前教育专业,如今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关注的重点。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功底较薄弱,学生在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具制作能力比较弱,主动开展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数学素质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基础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差外,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做一些探讨和思考,以提高学生幼儿园数学教育能力和数学素质。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数学课程设置单一,课时少。在前三个学期开设数学基础模块课程,每周2个课时,每个学期大约上课18周,三个学期共大约108课时;在第四、第五个学期开设“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第五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月通常是实习时间,每周也是2个课时,两个学期大约是64个课时。其次,数学教学内容多、实用性不强,与专业就业相脱节。最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是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如何进行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与组织,侧重于教学方法,涉及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和心理特征等理论严重不足。

二、数学课程设置思考

鉴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课程设置的现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关于数学基础模块。建议将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集合与简易逻辑、不等式、函数、数列、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六章即可。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是幼儿最先接触的数学知识,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可以说,整个数学都建立在集合的基础之上。对集合的感知教育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是幼儿理解数学的起点,是他们学会计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等的基础。对学前教育学生来说,集合知识是必需的,但集合的运算一定要以学生未来职业环境中的例子来帮助其理解。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逻辑连接词“或、且、非”及四种命题等,让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知识。

第二章“不等式”。“不等式”的内容,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简单不等式,用不等式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题。这个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代数分析能力和等价转化能力,渗透数形结合、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不等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建议其中不等式的证明不作为难点要求,还有最后给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时还是要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象即抛物线的位置和开口方向来帮助理解更加直观,避免死记硬背。

第三章“函数”。对中职学生来说,“函数”是不好理解的一个概念,原因是学生缺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性质。正、反比例函数,一、二次函数等简单的函数在初中已有学习,在这里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从单调性、奇偶性来进一步认识函数,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建议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不作为重难点要求,学会运用图象法观察得出函数的单调性即可。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两个有重要应用的初等函数来说,学生感觉难度很大,要达到理解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对数函数的运算与应用,只能降低要求。对以角为变量的三角函数来说,虽然其与生活联系紧密但是生活中基本直接能看到模型的不多,学生感觉三角函数定义抽象,符号抽象,公式繁多。学生感觉这些知识无用,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难。对学前教育来说,三角函数这个内容要保留多少值得探讨。

第四章“数列”。数列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列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数列中的函数思想、递推思想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思想方法;数列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必也无法深入地学习,要求了解理解等差、等比这两种特殊的数列,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列问题,了解这两种数列在银行信贷、养老保险、增长率等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作用即可。

第五章“空间和图形”。在空间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辨别空间方位同时能够用镜子指导方位,即用自己相反的方向教导幼儿认识空间方位的方法,因为在幼儿园活动中经常要用到镜面示范法。在立体图形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各种几何体的概念准确地用幼儿语言和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画出它们的直观图,要求图形美观,有立体感,同时能够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几何体进行熟练地拼组与制作,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制作幼儿园的教学工具、玩具,学会幼儿园活动区角的布置,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二面角等概念、定理的证明、多面体和旋转体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内容并不适合该专业的学习,建议舍弃。

第六章“概率与统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排列组合的知识,只学习概率的初步知识而已,也就是能理解会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特别是古典概率的计算即可。概率的加法公式与乘法公式不作要求。“统计”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有涉及,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一定的统计知识是必要的,要求会制作条形图、圆饼图、表格、柱形图等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二)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这个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概述,包括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则等,后一部分是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各个年龄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笔者认为这两部分之间缺少衔接,第一部分的内容有所欠缺,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学习数学的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内容远远不够。应该将这个内容开设成“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主要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幼儿数学发展状况,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学前各年龄段幼儿在数概念、数数能力、加减法初步运算、长度理解、时间认识、空间与几何图形、排序推理、统计思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国内外幼儿数学发展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各种理论,比如联想理论和建构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理论更加适合现代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学前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这样的建构理念,这种理念的培养是原教材中所没有的。学生有否这样的建构理念,决定着其在未来的幼儿数学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之后再开设“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此课程主要介绍如何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出不同年龄段所适合的数学活动,做到知识准确、引导得法、环境创设良好、学具准备充分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必须使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幼儿园数学教育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帮助他们打好日后职业生涯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祁海琴.关于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3]庄爱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第9篇:如何理解幼儿数学教育范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习感知

幼儿对生活的依赖度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已形成的有限自我意识,以及对世界、事物的认识,通通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所看所感。因此,生活元素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也是融入最多的内容,但并不是任意的生活化应用都有收效,要想让幼儿对数学学习集中关注力,调动感知力,还需要将生活元素系统组合,合理规划,并充分契合所学的内容,能够一击即中地开启幼儿的感知意识。为此,生活情境创设是幼儿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引导手段,情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而是由多个生活元素组成的连贯印象,它是动态的、立体的,这对幼儿来说,能够起到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化繁为简的作用,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形成印象重叠,让幼儿因熟悉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因具象而能够更深入地感知。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工具,或者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等,都能丰富幼儿的数学感知。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法时,教师用图片展示了春节时小朋友给爷爷奶奶拜年的情境。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爷爷给了两个苹果,奶奶给了三个雪梨,小朋友一共得到几个水果?顺着这样的情境思路,幼儿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场景,理解起来也格外顺畅,学习效果自然倍增。

二、挖掘生活材料,提升学习趣味

对数学教学来说,生活就像是丰富奇妙、应有尽有的材料宝库,生活中的数学材料相比固定、单一的文本材料,更富活力,更充满灵感。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多挖掘生活材料,启发幼儿主动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对数学死记硬背。数学生活材料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视、可感的事物,它们可以是任何物体,只要与数学相关,就可以被挖掘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生活材料可以作为教师的展示教具,也可以作为幼儿的操作工具,让学习过程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化、复杂化,带来生活中的亲切感、自然感,让幼儿学习投入度更高。此外,生活材料随处可取,操作方便,能够为幼儿带来丰富多变的趣味认识。生活材料也不局限于课堂,即使回到家庭、外出游玩,幼儿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挖掘,巩固数学学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多利用幼儿们所熟悉的生活物品,也可以用生活材料进行组合制作教具。例如在学习从10到0数字倒序时,教师用手机里的秒表计时功能作为教具展示,让幼儿们亲自观察数字的倒序变化,并且让他们回到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手机再次巩固体会。生活材料让幼儿们数学学习的空间更加开放、有趣。

三、注重生活实践,优化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