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唐代古诗范文

唐代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代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唐代古诗

第1篇:唐代古诗范文

关键词:唐汝谔;《古诗解》;古诗选本

唐汝谔,字士雅,明末松江府华亭人。华亭又名华亭谷,在今上海松江县西。其弟唐汝询著有《唐诗解》五十卷,畅行于世,唐汝谔继作《古诗解》二十四卷。又有《诗经微言合参》八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著述《古诗解》:“其兄汝询有《唐诗解》,故此以古诗配之。其注释体例略同。惟《唐诗解》以五七言分古近体,此则分为五类:曰古歌谣辞、曰古逸杂篇、曰汉歌谣辞、曰乐府、曰诗。其训诂字义颇为简略,所发明作意亦皆敷衍。又乐府之类声词合写者,汝谔不究其源,一一强为之说,尤多牵强。”机山钱龙锡在《古诗解叙》中说:“吾乡士雅唐君,少为诸生即博雅嗜古,与其弟仲言裒采汉唐诸诗而分解之。仲言《唐诗解》先成梓以行世,士雅方婆娑帖括,未遑竣业。及以明经振铎海虞,始出生平所著述诠次之,得若干卷,为歌谣乐府者十之五,为五言古诗者十之四,为四言、杂言、七言者十之一,总名《古诗解》。”

一、《古诗解》的选诗情况

《古诗解》二十四卷,共选诗近八百七十首,入选作家从帝王、公卿到方外异人、无名氏、闺秀、宫人计一百八十四人。具体分卷安排如下:卷一、二为古歌谣辞,共录八十首;卷三为古逸杂篇,录诗七十七首;卷四、五为汉歌谣辞,录诗六十四首;卷六至卷十三为古乐府诗,共录二百四十七首,其中,汉乐府三卷录诗八十八首,魏乐府二卷录三十五首,晋乐府一卷录诗四十六首,宋乐府三十首,齐乐府十首,梁乐府二十六首,陈、北魏、北齐、隋三朝合录乐府诗十二首;卷十四为四言诗,总录七十八首;卷十五至卷二十三录五言诗,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共录三百零六首;录六言古诗八首,七言古诗九首。

从所录乐府诗来看,汉乐府诗最多,共八十八首;其次为晋乐府,共四十六首。显然唐汝谔认为这两个朝代乐府诗成就最高,均属“体裁古雅、辞意悠长”者。就所录五言古诗而言,晋诗录八十一首居第一,宋诗五十七首居其次。如果按录诗数量多少统计诗人,乐府诗类魏武帝和陈思王植各十一首,并列首位;齐鲍照八首,位居第二。四言古诗类共录诗歌七十八首,其中陶潜二十六首,占全部四言诗数量的33.3%。五言古诗类录诗数量第一位是陶潜(三十首),占全部晋诗数量的37%。其次为谢灵运(二十三首)。仅就四言诗和五言诗而言,共计384首,陶潜两类诗歌共录56首,占整个汉魏六朝古诗的14.6%,可见陶潜(渊明)在唐汝谔心中的地位,同时符合汉魏六朝诗歌在明末诗坛实际接受情况。(详见附表)

附表

《古诗解》录诗数量统计

二、《古诗解》的选录标准

唐汝谔的《古诗解》的选录古诗标准是什么呢?“是编所选,大都主体裁古雅、辞意悠长,而原本性情有关风化,但不失古人温柔敦厚之旨,即亟为收录。惟乐府自晋宋迄齐梁,半为男女唱和之作,亦其风使然,不得一切删去,姑去其甚者,存其雅者,庶几亦十三国风不删郑卫之意云。”(《古诗解?凡例》)依照唐汝谔划定的标准,符合以下几条标准方可入选:一要“体裁古雅”,二要“辞意悠长”,三是“原本性情有关风化,但不失古人温柔敦厚之旨”,四是乐府中“男女唱和之作”中的“雅者”,根本标准是儒家“温柔敦厚”之说。 转贴于

这里唐汝谔所说“体裁古雅”,应该是指传统的四言诗、汉魏以来形成的五言诗及与汉乐府之后形成的历代乐府诗,自然而然那些齐梁之后的宫体诗等作品均在删汰之列。“辞意悠长”当指诗歌感情抒发与表达方面,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余味深长。同时,许多乐府民歌中表现男女真挚爱情的歌谣,在“不失古人温柔敦厚之旨”的前提下,得以广为选录和传播。相较于唐汝谔之前的众多古诗选本,《古诗解》显得难能可贵。

唐汝谔在《凡例》中自称其诗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余述是编,不专步骤昭明,而以近代四家参入之。于杨(慎《五言律祖》)、左(克明《古乐府》)则加精,于李(攀龙《古今诗删》)、钟(惺《古诗归》)则加博,庶几选古之一变云。”即云不惟昭明《文选》是准,他要选出符合自己所定标准的古诗。他声明《古诗解》所选古诗,在选目上要比杨慎《五言律祖》(9卷133诗人311首)和左克明《古乐府》(10卷)更加精当,意图“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四库总目提要》“总集类”),同时较之李攀龙《古今诗删》(唐前古诗9卷545首)和钟惺《古诗归》(15卷836首)更为博洽。那么,唐汝谔拿来对照的四部的古诗选本究竟如何呢?

明代杨慎为嘉靖初期文坛鸿儒之一,为反对前七子派“诗必盛唐”之主张,力倡六朝诗歌,并有《五言律祖》六卷、《风雅逸篇》十卷、《古今风谣》一卷等盛行于当时,且以之作为宣传自己文学主张与反拨前七子的重要武器。杨慎在其《升庵诗话》卷一评王融《上巳诗》:“王融《上巳》诗‘粤上斯巳,惟暮之春’二句古雅。《诗评》:‘四言诗,《三百篇》之后,曹植、王融。’”唐汝谔《古诗解》推崇的古诗第一标准正是“古雅”,不能说他没有受杨慎诗论的影响。杨慎《五言律祖》纯录六朝五言诗,较之唐汝谔《古诗解》而言,没有《古诗解》古歌谣到古乐府,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体裁古雅,辞意悠长”那么的精纯,也许缺乏“古人温柔敦厚之旨”。

元代左克明《古乐府》十卷,是继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之后一部重要的乐府诗选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八:“是书录古乐府词,分为八类,曰古歌谣,曰鼓吹曲,曰横吹曲,曰相和曲,曰淸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杂曲。自序谓‘冠以“古歌谣”词者,贵其发乎自然;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于新声,又谓风化日移,繁音日滋,惧乎此声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截然独以为宗。虽获罪世之君子,无所逃焉’云云。”“此集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就《古诗解》的乐府诗部分选录而言,唐汝谔受左克明影响很大,尽管郭茂倩《乐府诗集》影响更大,但唐汝谔《古诗解》选录乐府诗标准与左克明《古乐府》更加接近。如卷一、二大量选录“古歌谣”词,合计八十首,也许出于与左克明相同的标准:“贵其发乎自然”;乐府与古诗均止于陈隋,是否也如左克明在其《古乐府序》中阐明不选唐代的原因一样:“唐人祖述尚多,非敢弃置,盖世传者众,弗赖于斯。”《子夜歌》晋宋齐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只录四十二首,《古乐府》仅录二十首,《古诗解》仅八首,从数量上来说够精的了。

与明代李攀龙《古今诗删》和钟惺、谭元春的《古诗归》相比,唐汝谔《古诗解》在当时的影响要小得多。但是,选录八百六十九首古诗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前两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评李攀龙《古今诗删》:“是编为所录历代之诗,毎代各自分体,始于古逸,次以汉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后继以明,多录同时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盖自李梦阳倡不读唐以后书之说,前后七子率以此论相尚。攀龙是选,犹是志也。”“熏莸互异,此直门戸之见。入主出奴,不缘真有限断。厥后摹拟剽窃流弊万端,遂与公安、竟陵同受后人之诟厉。岂非高谈盛气有以激之,遂至出尔反尔乎?然明季论诗之党,判于七子。七子论诗之旨,不外此编录而存之。亦足以见风会变迁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废也。”作为前七子派的领军人物,李攀龙无理论纲领性宣言,此诗歌选本不录唐大历以后及宋元诗歌的做法,成为反复古派攻击的口实。虽然古诗与乐府诗部分受人诟病较少,唐汝谔的《古诗解》选诗面要比《古今诗删》广得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评钟惺、谭元春《诗归》:“是书凡古诗十五卷,唐诗三十六卷。大旨以纤诡幽渺为宗,点逗一二新雋字句,矜为玄妙。又力排选诗惜群之说,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至于古诗字句,多随意窜改。”实际上,《诗归》在当时非常流行,几乎家置一编,洛阳为之纸贵。就选诗数量与特点而言,二书最为接近。就古诗而言,《古诗归》录诗八百三十六首,《古诗解》录诗八百六十九首,相差仅三十三首;《古诗归》录诗最多的诗人是陶潜,共五十二首,其次是谢灵运,二十六首;第三是谢朓,录二十二首。而《古诗解》录诗最多的是陶潜,共五十六首;其次是谢灵运,录二十三首;第三是谢朓,共十一首。二书非常接近,说明《古诗解》受《古诗归》影响很大。

与前述四种古诗选本相比较,唐汝谔的《古诗解》有详细的文字训诂,配以串讲式的评解,对每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精到的分析与鉴赏,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有的评解参照诗人生平遭际,诗的本事背景对诗篇融会贯通,评解真义;有的评解通俗地串释诗意,补足空白,使其语意贯通,明白晓畅。当然,限于唐汝谔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也有其不足一面,即局限于传统的“言志”“缘情”说。对于深刻反映现实,有着丰富内涵的现实主义诗篇,仅从儒家“温柔敦厚”的“发乎情,止于礼义”的角度去理解,就不能得其全貌。

参考文献

[1]明人传记资料索引[M].台湾中央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齐鲁书社,1997年版.

[3]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版.

第2篇:唐代古诗范文

关键词:唐代;诗人;商於古道;体验;书写

唐代是中华古典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是商於古道交通最繁荣的时期。中唐之后,西北关中及宛洛中原由盛转衰,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五代之后,国都从长安迁移到开封、杭州;商於古道也由西北通向东南的国家交通干道变成地区性道路。在这一乾坤大扭转、盛衰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唐代诗人们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商於古道在大唐文明变迁中的千姿百态,展示了此道与丝路相连的壮美画卷。

一、唐代的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是古代西北关中通往东部宛洛、襄邓及东南大地的官驿大道。因从陕西商州的蓝桥(今蓝田县境内)一直通到河南省认缦仄忪墩蚨得名,全长约600华里,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称作“武关道”,唐代称为“商山道”或“商州道”。商於古道是陕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被誉为“秦楚咽喉”,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是东南到西北长安、再由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和西方的官驿大道,是西北与东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商於”之名起于春秋战国。《战国策》卷四《秦・齐助楚攻秦》记载:齐楚联合攻秦,秦国忧虑,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张仪以商於之地为诱饵拆散了齐楚联盟。郦道元在《水经注・丹水》中说:“丹水迳流两县之间,历于中之北,所谓商於者也。故张仪说楚绝齐,许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谓以此矣。”古商於之地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秦国发展壮大的战略要地。当商鞅统兵击败魏国,迫使魏国由安邑(山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后,秦封商鞅为列侯,“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索隐》:“於、商,二县名,在弘农。”《正义》:“於、商在邓州内乡县东七里,古於邑也。商洛县在商州东八十九里。本商邑,周之商国。”总之,秦国将商鞅封在商於之地,不仅标志着秦国变法成功,由弱变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且标志着秦国完全控制了由关中东进南下的战略要塞函谷关和武关,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军事地理基础。

盛唐时期,商於古道是长安通往东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是唐代的国家生命线。杜佑在《通典》中指出:上洛县,“有商山,亦名地肺山,亦名楚山,四皓所隐。其地险阻。王莽命明威侯王级日:‘绕溜之国,南当荆楚。’绕溜者,言四面塞厄,[其道]屈曲,水回绕而溜,即今七盘十二[绕]。”说明汉唐时期的商於古道是曲折而艰险的山问通道。这条古道的枢纽是商州,关隘是武关。《通典》又说:商洛,“古商邑,离所封也。《检地志》云(其)[商]、于中,盖今南阳郡界。所谓商于[地],亦汉商县地。有武关”。宋代学者亦认为商於古道以险峻名闻天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商州,古商於之地。”“此郡地带楚山,丹水出焉,甚为险隘。王莽谓明威王级曰:‘绕溜之固,南当荆楚。’绕溜者,言四面厄塞屈曲,水回绕如屋溜也。今地有七盘十二净。”唐代也极为重视商於古道的修建,《旧唐书》卷七十四《崔浞传》载:“初浞景龙中献开南山新路以通商州水陆之运。役徒数万,死者十三四,仍严锢旧道,禁行旅。所开新路以通,竞为夏潦冲突,崩压不通。至是追论浞开山之功,加银青光禄大夫。”崔浞在唐中宗景龙年问(707~710)开凿新路,便利了交通,但为夏季暴雨所毁。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八月,“商州刺史李西华,请广商山道,又别开偏道,以避水潦,从商州西至蓝田,东至内乡,七百余里,皆山阻,行人苦之,西华役功十余万,修桥道,起官舍,旧时每至夏秋,水盛阻山涧,行旅不得济者,或数日,粮绝,无所求籴,西华通山问道,谓之偏路,人不留滞,行者为便”。“此道在唐史上之重要性,不在军事之形势,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之沟通。”唐代京师长安与江淮之沟通,皆利此道之近捷,尤其是文人墨客多趋此道奔赴长安获取功名,竞有了“名利路”之称。中唐之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和藩镇军阀对汴河运道的破坏干扰,商於古道成为全国最繁荣、最繁忙的交通大动脉,成为诗人经行最多、诗作最美的唐诗之路。唐末五代关中衰落,宋代国都东移南迁,关中彻底失丢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地位,沟通西北与东南的商於古道逐渐衰落。

二、唐代诗人的古道之旅

唐代的商於古道是国都长安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对于物资之运输,政治之控制,与公私之行旅,人文之沟通,皆具极大之作用,中叶以后影响尤巨,不仅军事为重也”。而文人墨客南来北往,成为西北与东南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商山与丹江两岸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使这条千年古道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大道。

第一,唐代文人诗话商於古道,用诗歌记录了道路的开凿及走向、沿途的关隘与险峻,讲述着古道发人深省的历史典故。罗隐《杜陵秋思》:“南望商於北,两堪栖托两无图。”商於连,正是商於古道的战略地位之所在。李涉《寄赵准乞湘川山居》:“闲说班超有旧居,山横水曲古商於。”诗中的“山横水曲”则形象而凝练的概括了商於古道的地形地貌特点。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三月,李商隐从长安出发前往遥远的桂林,经行古道。他的《商於新开路》云:“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问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此诗自序说:“商州上洛郡,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开新道七百余里,行旅便之。”这首诗描写了李西华主持开凿的“六百商於路”春天的景象,道路崎岖艰险,攀登在白云树杪之巅,跋涉在溪流泉水之间。他的《送丰都李尉》:“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岐。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雨气燕先觉,叶阴蝉遽知。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此诗记录了商於古道夏天的景象和张仪、“四皓”的故事。他的《商於》诗云:“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这首诗则描写了由南方返回“帝乡”长安时商於古道秋天的景象,动物出没在山林之间,黄叶飘落在古庙之前,高屋建瓴的商於要地,流传着张仪与“四皓”的人间传奇。贯休《送刘相公朝觐两首》:“程穿岘首春光老,马速商於曙色红。”是从襄阳经汉水、过商於到长安的春天景象。由李商隐等人的诗可知,唐代诗人对古道人张仪与“四皓”的故事颇感兴趣。周昙《春秋战国门再吟》:“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秦楚商於之争,以秦胜楚败、楚怀王被虏死在秦国而结束,周昙《春秋战国门楚怀王》:“不听陈轸信张仪,六里商於果见欺。既舍黔中西换得,又令生去益堪悲。”怀王的悲惨结局与张仪拆散齐楚联盟有直接关系。徐夤《张仪》:“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徐夤《楚国史》:“六国商於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徐夤的两首诗充分说明了张仪在战国外交舞台上合纵连横的作用,对楚怀王给予同情。秦楚双雄在商於的争夺与金戈铁马,是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商於古道上的商山四皓文化是古道闻名天下的文化灵魂。温庭筠《四皓》:“商於角里便成功,一寸沉机万古同。但得戚姬甘定分,不应真有紫芝翁。”“四皓”隐居商山而安定刘氏天下,使古道与汉初政治相联系,给商於投下了浓郁的道家文化气象。方干《赠中岩王处士》:“垂杨袅袅草芊芊,气象清深似洞天。援笔便成鹦鹉赋,洗花须用桔槔泉。商於避世堪同日,渭曲逢时必有年。直恐刚肠闲未得,醉吟争奈被才牵。”皇甫曾《送商州杜中丞赴任》:“安康地理接商於,帝命专城总赋舆。夕拜忽辞青琐闼,晨装独捧紫泥书。深山古驿分驺骑,芳草闲云逐隼豸里。绮皓清风千古在,因君一为谢岩居。”以上两道诗虽未直接写商於,但前者“商於避世堪同日”,后者的“绮皓清风千古在”,都将商於“四皓文化”纳入其中。商於古道上厚重的历史与迷人的风光,也增添了古道的魅力与影响。罗隐《商於驿与于蕴玉话别》:“南朝徐庾流,洛下忆同游。酒采闲坊菊,山登远寺楼。相思劳寄梦,偶别已经秋。还被青青桂,催君不自由。”将吉《次商於感旧寄卢中丞》:“昔年簪组隘丘门,今日旌幢一院存。何事商於泪如雨,小儒偏受陆家恩。”罗隐与将吉的诗,让读者领略到了古道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第二,唐人更多的是将商於古道称为“商山路”或者“武关道”。因此,以“商山”题名的诗远多于“商於”。“商山路”是唐代著名的诗歌之路,也是唐代文人魂牵梦绕的功名之路。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来无?”白居易《商山路有感》:“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这两首诗记录了大诗人白居易“迁谪”出京到返回长安时多次经过“商山路”的心路历程。白居易《红鹦鹉,商山路逢》:“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这首诗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诗中的“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证明安南给唐朝赠送的红鹦鹉,是通过“商山路”输送到国都长安的,充分体现了此路在大唐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司空曙《望商山路》:“南见青山道,依然去国时。已甘长避地,谁料有还期。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唐代的商山路既是功名之路,也是贬谪之路,因此诗人才有“前事不堪思”的感叹。张谓《送杜侍御赴上都》:“避马台中贵,登车岭外遥。还因贡赋礼,来谒大明朝。地入商山路,乡连渭水桥。承恩返南越,尊酒重相邀。”王维《辋川集・斤竹岭》:“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许浑《旌儒庙》:“寒陌阴风万古悲,儒冠相枕死秦时。庙前亦有商山路,不学老翁歌紫芝。”黄滔《入关旅次言怀》:“寸心唯自切,上国与谁期。月晦时风雨,秋深日别离。便休终未肯,已苦不能疑。独愧商山路,千年四皓祠。”以上三首诗中都提及“商山路”,证明唐人习惯于称商於古道为“商山路”。唐人也常将商山路称为“商山道”。赵嘏《商山道中》:“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春季的商山道应是一年中风景最美的“胜游”季节。张乔《商山道中》:“春去计秋期,长安在梦思。多逢山好处,少值客行时。云起争峰势,花交隐涧枝。停骖一惆怅,应只岭猿知。”商山道上风景美。韩《商山道中》:“云横峭壁水平铺,渡口人家日欲晡。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这两首商山道中诗,皆描绘了美丽如画的古道风光。李山甫《春日商山道中作》:“一径春光里,扬鞭入翠微。风来花落帽,云过雨沾衣。谷鸟衔枝去,巴人负笈归。残阳更惆怅,前路客亭稀。”这首诗是描写商山道春光的代表作,作者似乎是离开长安南行,因而才有“残阳更惆怅,前路客亭稀”的孤独。

第三,唐代的商山路是政治中心国都长安通向经济文化重心东南的文化大道,也是唐代文人仕宦荣辱的金光大道,因此被唐人称为“名利路”。从张仪、四皓到李白、元稹等,都与此路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居易《登商山最高顶》:“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白居易第一次提出连接秦楚的这条古道是名利之路。自居易《仙娥峰下作》:“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参差树若插,匾匝云如抱。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铺缟。向无如此物,安足留四皓?感彼私自问,归山何不早?可能尘土中,远随众人老?”商山四皓的大智慧,让白氏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王贞白《商山》:“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四皓卧云处,千秋叠藓生。昼烧笼涧黑,残雪隔林明。我待酬恩了,来听水石声。”晚唐诗人王贞白第一个明确将“商山路”称为“名利路”,象“四皓卧云”的潇洒已很难寻觅了。黄滔《过商山》:“燕雁一来后,人人尽到关。如何冲腊雪,独自过商山。赢马高坡下,哀猿绝壁问。此心无处说,鬓向少年斑。”黄滔的未老先衰都是名利惹的祸。孟郊《送卢虔端公守复州》:“商山无平路,楚水有惊深。”元稹《感梦》:“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司空曙《登秦岭》:“南登秦岭头,回首始堪忧。汉阙青门远,商山蓝水流。三湘迁客去,九陌故人游。从此思乡泪,双垂不复收。”这3首诗都描写了商山道上的人情、友情与乡情,离开长安就意味着功名之梦的破灭,令人“回首始堪忧”。韦庄《辛丑年》:“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但有赢兵填渭水,更无奇士出商山。田园已没红尘里,弟妹相逢白刃问。西望翠华殊未返,泪痕空湿剑文斑。”韦庄身处晚唐时代,希望能出现象商山四皓那样的济世安民之人。祖咏《长乐驿留别卢象裴总》:“朝来已握手,宿别更伤心。灞水行人渡,商山驿路深。故情君且足,谪宦我难任。直道皆如此,谁能泪满襟。”孟郊《商州客舍》:“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裴夷直《上下七盘两首》:“斗回山路掩皇州,二载欢娱一望休。从此万重青嶂合,无因更得重回头。商山半月雨漫漫,偶值新晴下七盘。山似换来天似洗,可怜风日到长安。”这3首诗充分反映了商山名利路上绝大多数文人的孤独、悲苦和期待、喜悦之情。

三、唐代商州与商於古道

唐代商於古道驿站由京师都亭驿东行,出通化门,经长乐驿、灞桥驿折东南行,即进入武关道。其中的商州城是商於古道的枢纽、中继站和保障中心。

第一,唐代“商州为蓝田、武关驿道之中心点。其交通路线除此驿道外,其他小道尚多。”“商州山区,地瘠民贫,而当长安东南孔道中枢,故官其地者以交通为第一要务。”因此,唐代诗人南来北往多经过商州,留下了一批描写商州的诗。大诗人李白至少两次过商州,天宝四年(744)在商州小住了几月,并写诗记行,其中《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云:“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澹荡沧洲云,飘飘紫霞想。剖竹商洛间,政成心已闲。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诗中赞扬了时任商州刺史的裴延庆,接着描述了商州城东石娥溪(今商州仙娥湖)一带的风光。“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び氖馕葱,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大诗人王维也曾经行商於古道,他的《送李太守赴上洛》诗云:“商山包楚邓,积翠蔼沉沉。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野花开古戍,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诗题虽写“上洛”,但诗的内容高屋建瓴般地描写了商州大交通格局的战略地位,“商山包楚邓”,“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这实际上就是对以商州为中心的商於古道的生动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多次行走在商於古道之上,“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因此,他多次小住商州,《发商州》云:“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若比李三犹自胜,儿啼妇哭不闻声。”离开名利场京师长安,经过商州去东南,是那么凄凉孤单。诗人孟郊也曾跋涉在古道之上,他的《商州客舍》云:“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他也是离开长安去荆楚大地,在风雪交加时,长夜的苦寒与前途的迷茫挥之不去。诗人张籍也在古道上独行,受到商州“王使君”接待,他的《赠商州王使君》云:“衔命南来会郡堂,却思朝里接班行。才雄犹是山城守,道薄初为水部郎。选胜相留开客馆,寻幽更引到僧房。明朝从此辞君去,独出商关路渐长。”朱庆馀路经商州,《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云:“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若交尽乞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枳壳是一种芸香科植物酸橙干燥未成熟的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主产于南方,由此证明唐代商州自然环境优越。唐代诗人对商州印象深刻,裴夷直的《八月十五日夜》说:“去年今夜在商州,还为清光上驿楼。宛是依依旧颜色,自怜人换几般愁。”上述诗人们的佳作,从多方面说明了商州在商於古道上的地位。

第二,唐代商於古道上有霸水、蓝关、商山、武关等地理标志,给诗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白离开长安经商於古道南归,他的《别韦少府》:“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这里“白鹿原”,就是古道进入关中盆地的战略要地。储光羲《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朝沿霸水穷,暮瞩蓝田遍。”则说明了霸水与蓝关的关系。古道入山后的第一关就是著名的“{关”。蓝关也HL{蓝田关。在长安附近蓝田县境。描写蓝关较著名的诗莫过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赵嘏《入蓝关》:“微烟已辨秦中树,远梦更依江上台。看落晚花还怅望,鲤鱼时节入关来。”看样子,赵嘏由东南入关,对进入长安满怀希望。韩的《早发蓝关》:“关门愁立候鸡鸣,搜景驰魂入杳冥。云外日随千里雁,山根霜共一潭星。路盘暂见樵人火,栈转时闻驿使铃。自问辛勤缘底事,半年驱马傍长亭。”这首诗非常难得地描绘了清晨入关的情景和长亭外古道边的交通景观。陆畅《出蓝田关寄董使君》:“万里烟萝锦帐问,云迎水送度蓝关。七盘九折难行处,尽是龚黄界外山。”“云迎水送”,描写了蓝关之美;“七盘九折”,描写了蓝关之险。曹邺《送曾德迈归宁宜春》:“筵开灞岸临清浅,路去蓝关入翠微。”再次说明了灞水与蓝关的关系。进入蓝关后,就是连绵不绝的商山。柳宗元《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以为明,好事者怜之》:“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赵嘏《旅次商山》:“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一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戎昱《过商山》:“雨暗商山过客稀,路傍孤店闭柴扉。卸鞍良久茅檐下,待得巴人樵采归。”韩琮《题商山店》:“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红锦机头抛皓腕,绿云鬟下送横波。佯嗔阿母留宾客,暗为王孙换绮罗。碧涧门前一条水,岂知平地有天河。”刘复《送刘秀才南归》:“鸟啼杨柳垂,此别千万里。古路入商山,春风生灞水。停车落日在,罢酒离人起。蓬户寄龙沙,送归情讵已。”以上5位诗人的商山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山与商於古道的点、线、面关系。商於古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就是武关,不仅是关中东南的门户,更是古道上的咽喉。李涉《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送客愁。”吴融《武关》:“时来时去若循环,双阖平云谩锁山。只道地教秦设险,不知天与汉为关。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闲。争得便如岩下水,从他兴废自潺潺。”这两首诗描写了武关山水相依的自然天险形势和秦汉更替时的人文历史情景。杜牧《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胡曾《咏史诗・武关》:“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这两首诗均描写了战国时期秦、楚武关之争及其影响,发人深省。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均就武关有着心灵相通的感受与书写。自居易《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花见寄》:“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元稹有《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比因酬赠为花时,不为君行不复知。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元白二人就武关的唱和之作,不仅是唐代诗坛的佳话,也是武关历史上的胜事。宋人王禹傅《登郡南楼望山感而有作》:“西接蓝田东武关,有唐名郡数商颜。”既概括了唐代商於古道的特点,又准确地说明了商州在唐代商於古道上的地位。

四、唐代诗人与商於古道驿站

唐代商於古道上有二十多个驿站,像一条项链串起了关中与东南的文化联系。唐初商於古道就置有驿站,到了盛唐时期,商於道馆驿密布,车水马龙,官民商旅络绎不绝,交通极为繁盛。其时,商州的“邮传之盛,甲于它州”。《唐会要》卷六十一《馆驿》云:“从上都至汴京为大驿路,从上都至荆襄为次驿路。”证明唐代商於古道的地位仅次于东西两京之间的“大驿路”。唐代从长安经商州、南阳、邓州至湖广襄阳共设有驿站23处,其中陕西境内共有驿站19个。驿站的主要路线是由京师都亭驿东行,出通化门,经长乐驿、灞桥驿,折向东南进入商於古道。其驿站依次是:蓝田驿、青泥驿、七盘岭、韩公驿、蓝桥驿、蓝溪驿、蓝田关、仙娥驿、商州城、四皓驿、洛源驿、棣花驿、层峰驿、武关驿、青云驿、阳城驿(唐末改名富水驿)商於驿、临湍驿、官军驿、曲河驿、南阳驿等驿站。兹将部分重要驿站分析如下。

灞桥驿,距长安25里处。这是唐代诗人出京的第一站,离愁别绪煞然袭来。刘禹锡《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征徒出灞诶,回首伤如何。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东南折入蓝田山区,至蓝田县,上韩公坂,越横岭至蓝田驿。

蓝田驿,在县西北25里。白居易《初出蓝田路作》:“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绝顶忽盘上,众山皆下视。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朝经韩公坂,夕次蓝桥水。浔阳仅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烦马蹄距,劳苦已如此。”白居易的诗描写了蓝田路上经过“韩公坂”“蓝桥水”的情形。蓝田驿常常是朝廷对贬谪之人的赐死之地。《旧唐书》载,荆州刺史裴茂长流费州,宰相王搏贬崖州司马,均赐死于蓝田驿。

青泥驿,《长安志》日在蓝田县郭下。蓝田县亦名“蛲柳城”,《水经经注》曰:“泥水历蛲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谓之青泥城。”此驿为出京后第一宿处。武元衡《同洛阳诸公饯卢起居》云:“萧条寒日晏,凄惨别魂惊。宝瑟无声怨,金囊故赠轻。赤墀方载笔,油幕尚言兵。暮宿青泥驿,烦君泪满缨。”诗中有浓郁的凄惨萧条气氛,但“暮宿青泥驿”,则反映了此驿出京后第一宿处的地位。

韩公驿,在蓝田县南35里。《太平广记》记:户部侍郎杨炎贬道州司户,自朝受责,驰驿出城,不得归第,其夕次蓝田。县尉崔清为经营行李家务甚周,后又送至韩公驿而别。

出蓝田县南20里,有七盘岭,七盘岭位于蓝田县南,是商於古道第一险阻,路经此盘山而过,是“绝顶忽盘上,众山皆下视”的七盘岭。唐代诗人多有题咏。吴融《南迁途中作七首・登七盘岭二首》:“才非贾傅亦迁官,五月驱赢上七盘。从此自知身计定,不能回首望长安。七盘岭上一长号,将谓青天鉴郁陶。近日青天都不鉴,七盘应是未高高。”钱起《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日暮穷途泪满襟,云天南望羡飞禽。阮肠暗与孤鸿断,江水遥连别恨深。明月既能通忆梦,青山何用隔同心。秦楚眼看成绝国,相思一寄白头吟。”吴融与钱起的诗,不仅描述了自然环境中七盘岭的高峻,更重要的是道出了七盘岭在诗人内心深处的高大,它隔断了秦楚,使得诗人们“不能回首望长安”,“日暮穷途泪满襟”。

蓝桥驿在蓝田县东南40里。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裴航《赠樊夫人》诗,均有蓝桥驿的记载。《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由白居易的诗可以想见此驿的建筑是比较宏大的。

蓝溪驿在蓝桥驿与蓝田关之间。张藉《使至蓝溪驿寄太常王丞》诗,白居易《出守杭州路次蓝溪作》,即次蓝溪驿而作。《使至蓝豁驿,寄太常王丞》:“独上七盘去,峰峦转转稠。云中迷象鼻,雨里下筝头。水没荒桥路,鸦啼古驿楼。君今在城阙,肯见此中愁。”张藉的诗也营造出了七盘、云雾、鸦啼、荒桥、古驿、乡愁的孤独与苦闷。

蓝田关,距长安170里处,是商於古道上的第一关。此关在今陕西商州区西境牧护关附近。蓝田关作为古道上距长安最近的关隘,唐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章。黄滔《下第东归留辞刑部郑郎中诫》:“莺声历历秦城晓,柳色依依灞水春。明日蓝田关外路,连天风雨一行人。”杜荀鹤《辞郑员外入关》:“帆飞楚国风涛润,马度蓝关雨雪多。”风雨兼程中的蓝关路,心灵上的艰难比自然的艰难更可怕。

北川驿距长安215里处。安山驿距长安245里处。仙娥驿距长安285里处,此驿附近风景秀丽,屡为诗人称道。白居易《仙娥峰下作》云:“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李日新也有《题仙娥驿》诗。

商州,距长安300里。商州是商於古道上最大的城市,位于三岔路口,为交通枢纽,军事要地,当有驿站。白居易《发商州诗》为证:“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四皓驿,驿名与四皓墓有关。《太平寰宇记・商州上洛县》条记:“四皓墓在县西南四里庙后。”即墓、驿均在州城附近。窦痒有《四皓驿听琴送王师简归湖南使幕》诗。

洛源驿,在商州会峪沟与丹江交汇处的洛源。雍陶有《洛源驿戏题》:“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诗人的心情似乎更灿烂一点。

棣花驿即今丹凤县的棣花镇。白居易有《棣花驿见杨八题梦兄弟》,雍裕之有《宿棣华馆闻雁》等。《元一统志・商州・山川》有棣花山,“在州东七十里,以山多棣花得名”。

桃花驿距长安430里。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证明桃花驿一带多桃树,是名副其实的“小桃花树满商山”。

桐树馆驿,距长安455里因桐树桐花而得名。白居易有《桐树馆重题》:“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惨澹病使君,萧疏老松树。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此诗证明白居易不止一次过桐树馆驿。元稹也有《桐孙诗》:“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并序说:“元和五年,予贬掾江陵。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山月晓时,见桐花满地,因有八韵寄白翰林诗。当时草蹙,未暇纪题。及今六年诏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予亦白须两茎,而苍然斑鬓。感念前事,因题旧诗,仍赋《桐孙诗》一绝,又不知几何年复来商山道中。元和十年正月题。”

武关驿,在今丹凤县东南90里处的武关河畔,今321国道旁。

青云驿,是武关外第一驿,距长安510里。雍陶《路中问程知欲达青云驿》诗云:“苍黄负谴走商颜,保得微躬出武关。今夜青云驿前月,伴吟应到落西山。”蒋吉也有《次青云驿》诗。

层峰驿,在今商南县皂角铺。韩愈《题层峰驿梁》诗序云:“去岁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

阳城驿,唐末改名富水驿,在今商南县富水镇。白居易《阳城驿》:“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元稹也有《阳城驿》:“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元白二人的诗,让此驿声名在外。杜牧《商山富水驿》:“驿本名与阳谏议同姓名,因此改为富水驿。”他说:“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吴融《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笔迹柔媚,出自纤指)》:“何事遽惊云雨别,秦山楚水两乖张。”

富水驿位于陕、豫结合部。出富水驿即进入邓州内乡县(今河南内乡县),距商州约650里。《荆州图则》云:“今县东七里於村,盖昔所言商於也。”县城不远就是商於驿,罗隐《商於驿楼东望有感》:“山川去接汉江东,曾伴隋侯醉此中。”

内乡东南沿湍水行约50里左古至临湍县,置临湍驿,又南40里至官军驿。刘禹锡《顺阳歌》:“朝辞官军驿,前望阳路。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城守鲁将军,拔城从此去。”又由内乡东行约一百五六十里至曲河驿。韩愈有《食曲河驿》:“晨及曲河驿,凄然自伤情。群鸟巢庭树,乳燕飞檐楹。而我抱重罪,孑孑万里程。亲戚顿乖角,图史弃纵横。下负明义重,上孤朝命荣。杀身谅无补,何用答生成。”诗人凄苦孤独、自责自怨的心情难以言表。

又30里至南阳县,置南阳驿。孟浩然有《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云:“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由诗题可知,南阳驿的建筑还是宏敞的。

“7~8世纪的中国把佛学和律诗研究发展到了顶峰”。“中国欢迎从外国传给它的一切,它对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也施加了某种深刻影响。中国的光芒无疑从未如此光辉灿烂过”。“唐朝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文化广采博收。”“长安和洛阳的文化极富国际色彩。”“2 200位唐代诗人遗留下48 900首诗,其常见的主题是友人的离情别意,这或许是因为官吏常被调至外省,而帝国疆域辽阔,旅途艰险,一旦分手便再难相见,所以每次离别都显得难解难分。”从诗人们对古道驿站的这些诗篇中可见商於古道是唐代离情别意诗歌主题的渊薮。

第3篇:唐代古诗范文

本单元主要是以天气为话题展开描述。学生在学完该单元后要能简单的询问天气情况,并能向别人简单的介绍天气,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此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新单词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听、说、认、读“weather”、“cold”、“wet”、“hot”、“dry”、“umbrella”、“man”、“woman”等本课时主要的单词,并能在情境中理解其意义;通过学习活动,能初步表演教师编写的故事。

2.能力目标

能够向别人简单的介绍天气情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合作能表演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故事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会”单词

即“weather”、“cold”、“wet”、“hot”、“dry”、“umbrella”、“uncle”、“man”、“woman”。

2.根据教师编写的故事,学生能形象、生动的表演。

四、教具预备

CAI课件、头饰、伞、奖品。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1.Greetings

T: Hello, boys and girls. Look! It is fine today. It’s sunny. Do you like sunny day?

Ss: Yes, I do.

T: Me, too. I am very happy. Let’s sing a song together, OK?

Ss: OK!

2.Sing a song:Are you sleeping?

(设计意图)在和学生的闲聊中,伴随着歌曲把学生带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接下来的呈现环节做好铺垫。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T:Look! This is John. He is sleeping. He had a dream.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is dream is?

Ss:Yes.

T: OK! Please look!

Watch the story about John’s dream.

(设计意图)从歌曲中睡觉的小男孩John自然引入到他的梦境中,带着学生去解密,观看魔法师带John在梦中游玩的情况,接下来的内容在故事中展开。

T:Does John like Beijing?

S1: No.

T:Why?

S1:Because it is cold in Beijing.

T:Yes, in winter, Beijing is very cold.

Teach:cold,与old相对比,故事中John说“It’s too cold”、“I want to go”,让学生进行“one by one”的操练,为后面的故事表演做好铺垫。

再次观看John不喜欢北京冷的片段,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示范表演,然后再分角色让学生练习、表演。

小片段内容如下:

A:魔法师――Uncle Smith B:John C:Cold

A: Hello! I’m Uncle Smith.

B: Hello! I’m John.

A:Can I help you?

B:Yes, I want to play.

A:OK! Let’s go!

A:Hello, Cold.

C:Hello, Uncle.

B:It’s too cold. I want to go!

A:Bye-bye! Cold.

C:Bye-bye! Uncle.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old”来学习“cold”,学生很容易对知识进行嫁接,还可以体验到自学带来的收获。再通过一个小故事创设的情景,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进行表演,让学生来进行表演和交流,新知在故事场景中运用并巩固。

T:John doesn’t like the cold place, does he like hot and dry weather?(PPT上展现一幅又热又干的图画。)

Ss: No.

运用chant(hot and dry,hot and dry,it’s too hot and dry. I want to go)的形式来教这两个单词。然后播放John不喜欢干燥天气的片段,分角色让学生进行操练、表演。第二小段表演的内容与第一片段的内容相似,只是把“It’s too cold”改成“It’s too hot and dry”,另外人物进行相应的替换,PPT上会显示具体内容。

“Use the same way to teach wet”,在这其中插入歌曲“rain”、“rain”、“go away”更贴切地表达John不喜欢的感受。(另外“umbrella”、“uncle”、“man”、“woman”在故事中都有出现,会进行相应的练习,如教“umbrella”时,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句型来造句,如“I have an umbrella. Whose umbrella is this? How many umbrellas do you have…”学生通过思考,生成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句子,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提取。而Uncle Smith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魔法师是男的“man”,妈妈是女的“woman”贯穿在整个故事中。)

T:What weather does John like?

S:Sunny day.

T:Yes, let’s look!

播放John喜欢的情形,同时伴随着优美的歌曲You are my sunshine,让学生陶醉其中。故事进入尾声,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设计意图)通过魔法师带John去了“cold”、“hot and dry”、“wet”、“sunny”四个地方,John表现出来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在每个小故事片段中去练习、去表演。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合作,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英语的学习。同时在故事中加入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表达故事的内容,渲染了情绪。

Step3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Let the Ss act out the whole story.(PPT上显示整个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来表演故事。

Step 4 Homework

Act out the story with their friends.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巩固本次所学的知识,为形成语篇的能力奠定基础。

第4篇:唐代古诗范文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传承古代文化以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当今的古汉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学生却在台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场面。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古代汉语课课程的性质及当今的社会背景有关,更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打破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除了尽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拉近古汉语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笔者在执教《古代汉语》课的过程中,努力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环节,缩短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为基本特征,以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取向。在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根据高校古汉语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通常在每单元的文选中选取部分篇目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以《古代汉语》第一册《齐晋鞌之战》为例,详细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以宿舍为单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表达观点,或就具体问题与老师和其他小组组长展开讨论。为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尽可能为更多的同学提供锻炼机会,小组长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

2. 老师布置预习任务。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进程与效率,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消除字词障碍,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以及背景知识收集、作者信息收集、角色复述、剧情再现等。比如《齐晋鞌之战》预习任务除要求课前扫除字词障碍之外,还包括“收集古代有关干支计时的知识”、“收集春秋时期的战车图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和文化常识”、“收集相关古文字图片并借此了解字形与本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这些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而且活动的灵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老师的导论。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先对《齐晋鞌之战》的文章结构和大意进行概括介绍,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分析“鞌”、“辟”、“无”、“絓”等特殊用字现象,结合甲骨金文字形掌握“及”、“再”、“毙”等词的古义,找出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句子,汇总交流与古代车马有关的文化常识,等等。

4.小组讨论。依据课文长短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先让小组内部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或者小组成员之间分歧较大,则由记录员下来询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在课堂答疑环节直接向老师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在教室内不停巡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问题,并在适当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几乎涉及了《齐晋鞌之战》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

5.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教师答疑。小组讨论期间,每个小组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派人写到黑板上。在答疑环节,每个小组均有义务选择性地回答黑板上列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大多问题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故不能推车而及”、“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等不易理解的句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圆满的解析。然而对于课文中“自始合”何以被课本注释为“从一开始交战”,大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老师适时答疑:甲骨文“合”字“象器、盖相合之形”,因此“合”本义是“合、闭拢”的意思。古代的交战双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均摆开阵势,对阵双方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由于古时作战大多是短兵相接,而战争一开始对陈的双方就会交汇在一起,此乃由器盖相合之义引申而来,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回合”中的“合”字便是这一用法的遗留。至此,《齐晋鞌之战》一文的主要分歧及难点皆已处理完毕,讨论交流过程结束。

6.老师总结。小组提问并回答问题环节结束后,教师就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总结。要求学生们课下反复阅读课文,并认真体会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尝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们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交流、沟通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节奏不容易把握,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以自我展示为主要特点的学生讲读模式

当今的大学生多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所生,作为新时期的“90后”,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有强烈展示自我并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尝试采用以学生自我展示 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不少篇目是学生们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学过的,不少通论知识在中学课堂上亦曾被系统介绍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免有“冷饭热炒”的嫌疑,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甚至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活动,对此我们决定在这一环节中尝试采用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拿出一段时间由学生主讲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展示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能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不少学生还能很好地根据大学课堂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对课本内容进行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引申和发挥,如有学生借助娴熟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或视频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选文,有的则把部分片段改编成话剧搬进课堂,这样的展示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古汉语的教学形式,增加了古汉语的趣味性。

当然,如果学生们对某一部分内容有特别的兴趣,也可以自选题目,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的内容包括自己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古代文化常识、字形演变、词义引申的过程,等等。比如曾有学生以《中国古代车马》为题向大家成功介绍古车马常识。由于车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车马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加之一般学生很难见到古代车马的遗物,所以这部分内容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基于这些原因,展示的学生将古代的车马制成可控制播放进度的SWF格式动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典型例句以及有名的历史故事,详细再现古代车辆制作的过程借以介绍古代车辆各个部件的名称,以及骖马、服马和乘车位置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古代的文献记载中的相关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大家,取得了不错的授课效果。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授课的方式,弥补教师个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础良好并且对古汉语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他们在古汉语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点的课堂问答模式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每节课都采用问题讨论式或学生主讲式并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问答式教学,不失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譬如,对于难度不大、字词障碍不多的段落,我们通常是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其中若干知识点向学生提问。通常设计的问题包括字的用法、词的意义、解释虚词的词性和找出特殊式等,提问的重点则是那些古今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地方。由于这类问题属于难度不高的题,而且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点,所以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这种课堂提问的方式仅仅涉及问题点,而且多数问题皆有明解的答案,时间久了,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目标。因此,善于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也应该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们并非囿于对基础知识的提问,而是注意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问题的合理答案。如《庄子·逍遥游》有“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说通,但并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所给出的合理解释,如何做到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呢?我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来实现。笔者在讲授这一问题时,首先告诉学生课本上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但并不完整,要想真正弄通,还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于是引导学生,辨识通假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原文和注释找出“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句话中的通假字,许多学生不仅能够很快辨别出“垂”是这句话中的通假字,而且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合成词“边陲”中的“陲”字便是该意义的遗留,这样的提问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起到了古今联系、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5篇:唐代古诗范文

一、唐代山水诗歌的文化土壤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为唐代山水诗歌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发达这些良好的社会因素,为山水诗歌的大量出现创造了条件,文人无须为生计而苦恼劳累,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游山玩水,从事诗歌创作。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就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昂扬向上、勃勃生机。社会的大环境为当时的文人们纵情山水创造了经济基础,唐代的诗人们因而有了大把的休闲时间,有了恬然淡定的心境,从而能够寄情于山水风景,写出无关功利的审美文字。

孟浩然有诗云垂钓做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潭作》),此时,诗人虽然仕途失意,但依然能够在山水的宁静淡泊中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怀,山水风景处于俗世之外,远离了喧嚣的人生和世俗的尔虞我诈,诗人仕途不得志的心灵创伤能够得到修复,能够获得来自山水的精神慰藉。因此,有人这样评说,唐代的文人无须为个人生计所忧愁,无须为政治前途的黑暗而苦恼,他们无须通过隐居山野来排遣心中难以表述的隐痛,也无须用歌颂山水来抒发内心深处的忧伤与决绝,他们生于千载难逢的大唐盛世,他们的山水诗歌相比前辈,显得明快而温和。

唐代文人之所以能有大量的山水诗歌作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稳定以及文化的繁荣等多重因素缺一不可。在崇尚诗歌文化的环境中,文人们都寄希望于作品展示来达成个人的政治理想,许多文人在科举考试之前,都会去灵山大川、山林古庙采风,捕捉山水自然中蕴含的灵气,从山水风光中求得诗歌创作的启发,很多山水诗歌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到了科举放榜之时,考取功名的文人们又会呼朋携友,到郊外的山水之间喝酒谈心、吟诗作词;落榜的文人心情低落,往往也会到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安慰,他们笔下的山水通常已经不是较低层次的排遣抑郁,而是上升到悠然自赏、与山水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哪一种,文人们都与山水风景有了更加亲密的互动,互为可以倾诉理想和情怀的好友,大量优秀的山水诗歌因此而萌生。

二、唐代山水诗歌的特征

1.风格多变

唐代诗歌,意境是十分深远且丰富多彩的,创作意境处于变化完善之中,而在盛唐、中唐及晚唐的不同时期,山水诗歌又呈现出意境各异的多种艺术风格。王维生于盛唐时期,他的山水诗歌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的清净明秀的境界,在山水风景中寄托个人的情感,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山水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代表,在描写山水自然清净美好的同时,诗人也寄托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高雅圣洁的个人情怀。李白的山水又呈现出另外一种艺术风格,比如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境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表现的就是诗人借山水慨叹人生,用眼前的山水美景引出心中的昂扬情操。

唐代是一个杰出文人辈出的朝代,唐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山水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应着深远而个性化的创作意境。刘长卿生于中唐,他的山水诗歌,简约精练,含蓄而冲断,他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夕阳秋山、冷雨奇峰、高山哀兽以及荒野中的路人,带给人忧伤和肃杀的感觉,完全不同于盛唐时期山水诗歌作品的恬淡惬意及勃勃生机。白居易生于中唐,长于晚唐,其山水诗歌中更多地掺杂了诗人对日渐黑暗的社会现实的鞭笞,对人生的无奈,对大自然的浮想联翩等,这和盛唐时期王维等诗人不谈政治、寄情山水的山水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有着明显区别,而和宋朝的诗歌更加接近。

2.情景交融

唐代山水诗歌,较为典型的特征是情中带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正如王国维对唐代山水诗歌的评价文学中有二元,一曰情,二曰景。具体来说,唐代山水诗歌的情景交融又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写景为主,抒情为辅,寓情于景。文人们把内心深厚的感情藏在山水风景的后面,诗歌描写的是写实的山水风景,虽不言情却彰显情谊深厚,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诗中山是用绝来形容的,舟则是用孤来描述的,江雪是寒的。诗中完全没有涉及文人的个人情怀,只是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景象,而文人自己的孤苦与寂寞却已跃然纸上,景就是情,每一处描绘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景色给人昏沉暗淡的感觉,折射的情感自然也是暗淡无华的,也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唐代山水诗歌中的精品,以清俊悠长、韵味深刻而著称,在简约的文字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第二类是抒情为主,写景为辅。尽管山水景色描绘得不多,但是读者看来却如身临其境。比如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天涯》),这首诗歌中,春日与天涯搭配,莺啼与有泪配合,美好的景象化为凄婉的情话,营造了一种春天即将逝去、黄昏悄然来临,花落莺啼的情景,把文人的情感融入景色当中,用景象来激发和容纳与之相衬的情感,凸显出强烈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远远超出景色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的意境其实是诗人的心境。

第三类则景中有情,情寓于景。在这类山水诗歌中,抒情和写景完全融为一体。比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就是这类山水诗歌的典型作品,作者李白把政治上的失意与低落,借助写景畅快地抒发出来,诗歌写山水良景,表达的是诗人心中的抑郁,情景相衬,相得益彰。

三、唐代山水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1.用山水来抒发志向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有借助山水来抒发个人胸怀、崇高志向的习惯。无论是巍峨险峻的山脉,还是奔腾不息的江河,都会带给人雄壮开阔的心理感受,在这样的壮美山水面前,个体的失意落寞都会显得微不足道,剩下的只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这种壮美,最容易激发文人们立志报国的慷慨情怀,面对如此壮丽的锦绣山河,谁又能自我放逐,不为黎民和社稷尽一份力呢?于是有了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望蓟门》)的佳句。面对祖国山水美景,李白留下了诸多美文佳句来直抒胸臆,比如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杂歌谣辞襄阳歌》)等,大气磅礴的诗句中,诗人惊世骇俗的才情跃然纸上。事实上,缺少了山水的培育和启发,文人的情怀就失去了源泉和基础。在诗仙李白笔下,咏叹山水与抒怀完美融合,彼此辉映,山水诗歌化,自然唯美化,这样的山水诗歌才能成为最为华美动人的艺术篇章。

2.用山水来表达心情

在唐代,很多文人为了逃离现实、隐匿遁世而游离于尘世之外,他们有着超脱世俗的淡然心境,因而表现出一种不畏权贵的高贵气节,这种情怀在山水诗歌中多有体现。为了实现浪漫的人生理想,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涤荡灵魂、陶冶生命,与大自然形成了深刻的默契,也从山水间获得了大量的灵感和创作的素材。比如王维、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都是通过描绘优雅安静的山水风景来抒发宁静平淡的心境。以王维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样的诗句可以信手拈来,这样的文字让诗人能逃离于世俗之外,也表达出了诗人对趋炎附势、热衷权势之人的鄙夷,是一剂享受山水自然之美、清凉心脾的良药。王维等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等前辈的庞然气象,而且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3.借山水寄托忧思

唐代的文人喜欢将山水进行拟人处理,与之交流感情,借山水来寄托细腻的情感。较为典型的诗句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诗人们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思,有欢喜,有淡然,也有悲愤和哀伤。在诗人们眼中,山水是通人性、有灵性的,更能抚平自己心中的哀伤,寄托心中的愁思,承担心灵的压力。山水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力量,能够坦然接受文人们的喜怒哀愁。

4.借山水以悟道

在山水中,诗人们可以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在文人们眼中,玄机、禅机都是奥妙高深、无法言表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伦理经验,而山水自然更是由于变化多端,可以让诗人们从中体会最深刻、最奥妙的禅机,儒家所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正是阐明山水与悟道之间直接而微妙的联系。山水诗歌往往能够通过具象的阐述来映射作者的主观看法,正如当代文学领域所说的哲学观望。中国传统的哲学之道讲究以小望大或大中见小,这种观点在唐代山水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入山寄城中故人》),由此可见,唐代文人一直注重对山水自然中蕴含的哲理的探索和追求,并将之体现在诗歌创作之中。

唐代文人借山水以悟道,还体现在山水诗歌中借鉴的道家思想理论,比如有些文人选景时更愿意选择丑的山水景象,如韩愈倾心峥嵘的奇山,孟郊中意枯黄的草木,他们更倾向于奇在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很多唐代山水诗人热衷怪语和奇境,用怪奇来渲染语境、感染读者。这和道家的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

第6篇:唐代古诗范文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背古诗(一)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一起背古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我也跟着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读完之后,爸爸又详细地给我讲解了诗的意思。

曹植真有才华,能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壮士真厉害,竟然用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

接着,我又和爸爸对起了古诗,爸爸说一句,我接一句,有时他说前半句,我说后半句,我们对得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两首古诗就会背了。

2010年7月20日星期三

背古诗(二)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又背起了古诗。

你听——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们读得是那么津津有味,声音抑扬顿挫地,好听极了。

从放假到现在,已经有11天了,我和爸爸背古诗也有7天了。在7天中,我们已经背了14首古诗了,有《回乡偶书》,有《望月怀远》有《夜宿山寺》,有《送友人》,还有《登高》,《望月》等等。

背着背着,我发现这些古诗作者除了曹植是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外,其他的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之二骆宾王和王勃,如贺知章和陈子昂,最有名的算的上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了。听爸爸说,唐代是诗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难怪有这么多的唐代著名诗人。

第7篇:唐代古诗范文

打个比方,五言古诗就像是古诗围坐在五言的餐桌边,有时候是六七个人,有时候是十二三个人。大家聚在一起,说文解字,喝酒吃肉。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五言古诗中写道:“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讲了几句话,人家肯留宿了,还拿出美酒款待。看来没什么吃的,除了酒。所以不一会儿斗酒之最的李白就醉了。酒仙赶了一天的路,风尘仆仆,不能餐风饮露,肚子怎么不饿!

而在李白的另一首《月下独酌》里,就只能光给李白喝酒,别说是肉,就是萝卜干也不能给他吃。朋友也不要去看他,让他孤身一人在花下,只有一壶酒,如此方与朋友亲近。这个时候还以菜佐酒,则太俗了。月光素盘,李白用月光下酒,情不自禁吃得太饱,为了帮助消化,就载歌载舞了。《月下独酌》是一个诗人的吃,吃得有声有色个性鲜明,尽管无肉,也不会大醉。所以说,李白的诗潇洒飘逸,只见酒不见下酒菜。

而在杜甫那里,菜比酒重要,所以说杜甫是位现实主义大师。浪漫主义的酒,现实主义的肉。李酒杜肉,但杜甫常常没有肉吃,一如孔子。肉是大荤,在古代,韭菜叫小荤,杜甫吃不到大荤吃小荤,就在他的五言古诗《赠卫八处士》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吃小荤时的“惊呼热中肠”:漠漠的夜雨里,从院里剪一把韭菜来炒着吃,尽管寒酸,但意境多美。“夜雨剪春韭”,这是美食的千古名句,杜甫是唐代头一名美食家。“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杜甫的酒量比李白小多了,因有了“夜雨剪春韭”这一份美食的心境,也就得到超常的发挥。

王维呢,这位诗人好像一喝酒,就会跑到露天,热爱山水的本性暴露无遗。王维不是“置酒长安道”,就是“下马饮君酒”,有点“吃里扒外”。也正靠着这点“吃里扒外”,安史之乱后才逃出了惩罚。最穷的诗人是孟浩然,又馋酒,所以只得常常登高,“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就是为了看有没有人送酒来。最静的诗人是韦应物,“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静得有人情味,有酒同喝,有福同享,悄声细语,温暖人心。与“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分上下,只是度数不同。一个是烧刀子,一个是陈年花雕。

七言古诗像张长条餐桌,来喝酒吃肉的人多了一些。最知足的是韩愈,“床铺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退之无力擒虎,就退之赏景,山红涧碧,不改其乐。“山红涧碧纷烂漫”,烂漫的青春呵,韩愈像吃青春饭的。白居易不但租到了便宜的房子,还能出入皇宫禁院,《长恨歌》就是他见到的流动的华宴。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笔写得出富贵气,“玉楼宴罢醉和春”,这类句子,李贺、贾岛是写不出的。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饮食经验。

第8篇:唐代古诗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63—01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古诗文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学生学习语言、促进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曾在校本课的教学中,采用古诗和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古诗和民族音乐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展想象的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诗乐相配,自由想象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音乐的作用往往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优美的音乐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和音乐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与诗文内容或情绪一致的音乐,能缩短学生与诗歌间的距离,实现学生与诗人的亲密接触。如,用《春江花月夜》的古筝乐配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日》,音乐的起伏和古诗本身的韵律、节奏交织在一起,能使学生想象到春分和煦,明日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

二、意境入眼,以乐传情

古诗词的精髓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隽永,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入情如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小学生由于认知的限制,对事物的理解大都是感性的。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的可听性、可感性,绘画的可视性、具体性,把诗、音乐以及图画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耳闻目睹,直面感受古诗词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通过音乐、图画的展示,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意境。抒情的音乐、如诗的画面,一下子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会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笔者在教《敕勒歌》一文时,让学生边听着东蒙民歌《牧歌》,边欣赏草原风光的视频。民歌和视频将学生带入了一望无垠的北国草原风光,学生被草原的景色所陶醉,边听、边看、边想象,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从而进入诗境。

三、民乐伴唱,吟唱如心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特征表明,小学生通常是活泼好动的,也是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模仿力的。音乐和表演往往是学生的最爱,这种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参与。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朗读,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呆板。笔者在教学古诗时,常常将一些民乐配上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种教学形式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歌唱能力,使学生熟悉民乐的音调,而且能帮助学生很快地记住词句,增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可以边唱边击掌,可以踏地,可以轻叩课桌。学生边拍边唱,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点,又提高了学生的诗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用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配上唐代诗人杜牧的 《江南春》; 用陕北民歌《走西口》的旋律配上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

第9篇:唐代古诗范文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