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

第1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对外贸易;要素贡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改革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议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重视。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也同样面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同时作为沿海省份,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或者说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江苏经济增长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发现江苏外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或者说比重的波动非常大,因此分析清楚外贸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程度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的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路径和方式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本文开始分析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弄清这一认识是理解文章分析的前提。经济增长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本文利用经济学相关工具着重对江苏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及与对外贸易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因此研究的是江苏对外贸易的增长及经济的增长。

(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贡献。为了分析江苏经济增长的几个关键因素及其贡献程度,本文采用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这一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现实的统计工作难度,本文对于后面关于消费,以及各个乘数的计算也采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来进行分析。

支出法下国民收入恒等式Y=GDP=C+I+G+nX。其中,C表示消费,I表示总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表示净出口。而要素的贡献程度表示为*/GDP,其中*表示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个要素的变动量。由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一般在历年下半年出版前一年度的数据统计,在本文写作时,江苏统计年鉴更新至2014版本,即数据更新到2013年度,因此本文采用2002~2013年度数据对相关要素贡献进行分析,汇总至表1。(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外贸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最大,而消费、投资的贡献程度比较大,为了直观地看出其波动趋势,本文利用表1的数据,绘制折线图,以分析其趋势。(图1)

从图1可以发现净出口的影响与消费的影响相对应,甚至粗略的说可以成一种相反的趋势,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消费提高时,进口增加,从而降低了净出口。但是我们也发现,净出口的贡献程度在国民经济四个要素中最低,波动却非常大,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江苏对外贸易进行着重分析。

(三)要素乘数分析。要素乘数是指当某一要素增加时,收入的增长将是要素增长的倍数,这个倍数即是乘数。当然,要素乘数产生作用的有三个前提假设,虽然现实中完全满足这三个假设可能性很低,但是乘数计算有助于我们直观地看出外贸等因素对于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此处不过度强调其前提假设,而着重在于直观展示出要素的促进作用。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C=α+βY,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进口方程M=M0+γY,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2。(表2)表2中Y的系数为即为β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而β比较低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江苏省收入分配非常不均衡,从2000年开始至今,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江苏亦是如此,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较低。

根据进口方程M=M0+γY,γ为边际进口倾向。结合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海关进口总额(经营单位)和当年平均汇价,我们对方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汇总至表3。(表3)表3中Y的系数即为γ值,整体拟合优度较优。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表中得出的进口边际倾向与实际情况相符。

外贸净出口对国民收入的乘数为K=1/(1-β+γ),由于我国税率复杂,无法根据官方实际税率统计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平均税率,因此本文模型中忽略了税率,从而实际乘数要略大于本文的乘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外贸净出口乘数约为1.0942,说明外贸净出口对于江苏经济增长起着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

二、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分析

从上一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投资等因素有着类似的加速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单从净出口因素分析,净出口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表现出的趋势波动非常大,甚至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因此,本章着重对江苏对外贸易的各个方面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于有针性地对江苏对外贸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按经济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江苏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制度与开放程度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因此有必要首先按照经济类型区分江苏对外贸易的状况。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的整合,我们将相关数据分类整合至图2。(图2)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各方面的数据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着重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由图2的直观显示可以发现,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净出口额和私营企业及其他净出口额与江苏净出口总额的增长趋势非常一致,这说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受到这两方面的促进,表明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江苏对外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按主要商品类型分类的江苏对外贸易状况。为了解江苏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本节根据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型进行分析。按照官方分类,江苏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分为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三类。本文指出,在本节分析中总净出口是表示主要产品的净出口额。江苏的对外贸易产品繁多,分类复杂,并且还有例如纺织服装产品、食品等对外贸易量也很大,由于其分类在其他详细类目中,相对数据并不突出,所以本节不详细列出。本节对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数据进行分析并整合至图3。(图3)由图3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出,江苏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状况趋势与主要产品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增长趋势相一致,这表明当按照主要商品分类进行分析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主要的。

由于在2006年前,江苏省统计年鉴对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主要在详细类目中统计,并未归类统计,因此,之前的相关数据有一时间段并未在图3中显示,这并未影响本文对于总趋势的判断分析。

(三)相关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为了研究江苏对外贸易的相关因素,本文根据投资、生产、科技、物流、金融、人均收入等几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并根据江苏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数据。(表4)由表4的指标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还在进行过程中,所以本节分析略去该因素。由于收入既受到生产总值的影响,也受到外贸出口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其分析与对外贸易的情况时,该变量会因为与净出口有着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而会影响到分析结果。因此,本节着重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状况与投资、生产、科技以及物流等因素进行分析。

在本节分析过程中,本文曾采用作图、制表及线性回归来拟合相关指标数据,从拟合结果发现,这些指标与理想的拟合结果相差甚远,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直观存在,但并不能拟合分析。为了避免科学主义和滥用数学的误区,本节分析仍然采用最直观的作图分析,来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图4)从图4我们可以发现,江苏省对外贸易净出口与总投资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印证了投资促进生产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这一事实。

从图5的直观表现可以看出,当能源消费上涨的时候,净出口也伴随着上涨,两者趋势一致,这表明当工业增加能源消耗而生产发展的时候,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地增长。(图5)

从图6看出,江苏省的专利技术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在2008年以后表现明显,在这一阶段,江苏的对外贸易也伴随着这一趋势上涨,尤其在近几年,其趋势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图6)

沿海港口物流状况与对外贸易的趋势一致性更加明显,甚至几乎达到同步增长关系。从图7的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趋势,一方面说明了海运对于江苏对外贸易的至关重要性;而从另一侧面也客观地反映出江苏对外贸易对海运的较强依赖性。(图7)

从本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投资、生产、技术、物流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与江苏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和平时分析的常规情况基本相符,即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加强江苏对外贸易。

三、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分析结论

通过本文前两章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本文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拉动江苏经济增长以及影响江苏对外贸易相关因素有了初步的分析结果,综合两章分析过程及其结论,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而在江苏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的增长趋势表现出与经济不同步,波动较大的情况。

(一)对外贸易对江苏经济增长有着加速的促进作用。在第一章的分析中,通过对江苏对外贸易乘数的求解结果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对于经济的增长不是简单的部分相加作用,而是超过单倍的促进作用,也就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于其贡献率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苏的对外贸易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较大,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情况,即江苏对外贸易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其波动大,发展极其不稳定。

(二)外资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增长对江苏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经济类型的分析,本文发现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状况有着极其一致的趋势,这表明,在江苏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其主要作用的是这两个方面的经济。

(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由第二章的分析结果可以直观地看出,在江苏对外贸易主要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在保持着增长,江苏主要产品的对外贸易增长趋势与这两个产品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这两种产品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四)投资、科技、物流服务以及生产状况是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本文在第二章的分析过程中没有面面俱到地将所有因素都分析一遍,但是对于这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其对江苏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促进情况,本文在分析过程中直观地表现出。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发现江苏在能源消耗结构等方面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一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的建议及对策:

(一)短期政策向对外贸易与投资倾斜。根据传统的三驾马车的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提高需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的支持,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能在短期内实现。结合江苏出口贸易波动比较严重等实际情况,为了能拉动经济的增长,短期内政策应该向对外贸易和投资倾斜。

(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外资经济和私人经济对于江苏对外贸易和拉动江苏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优化经济结构,让要素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产业改革,着重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等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高位,这类产品不仅仅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能够提高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及利润率,因此有必要在调节好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的专业和结构改革。

(四)提高研究生质量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从本文的关于科技方面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科技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情况来说江苏的研究生数量、科研机构及其成果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不是占据极高的位置,尤其在分析过程中虽然趋势一致,但是科技比重却不是非常大。促进科技方面的提高既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改革也具有决定作用。

(五)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多样化低成本的运输以及基础的服务是经济发展的依托平台,江苏对外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运河运的低成本尤其明显,但是在其他运输方面,表现得非常一般,尤其在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一背景下,江苏省要想在中亚市场上分享丝路效益,还需要加快基础服务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夏玲.江苏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1.

第2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品牌竞争力不足。本文就对我国品牌贸易竞争力的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 

 

 

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1 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2 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竟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3 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4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1)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2)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谈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5 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2)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4)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6 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第3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以FDI为载体实现了全球流动与获利,因此,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属地为原则的贸易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客观反映国际贸易活动的真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估各国的贸易利得就不能一味地依仗贸易规模、贸易差额等传统指标,否则就会由于这种评估偏差引发国际间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及冲突,进而影响国际贸易活动健康有序发展。针对现行统计方法的缺陷,世贸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已经联合发起“世界制造倡议”以支持在测算和分析增加值贸易方面的项目、经验和实际方法。本文将在姚枝仲(2006)提出的“国民贸易差额”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建立所有权原则下贸易统计体系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按照所有权原则将中国对外贸易差额调整为国民贸易差额,从而更好地反映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背后的真实利得。

一、基于所有权原则的国民贸易差额

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源于20世纪40年代,以国家为统计单元,遵循原产地规则,统计范围限于有跨境行为的交易。作为重要的宏观变量,贸易差额由于其统计上及应用上的便利性,一直被学术界和政策界用来衡量贸易得失的重要指标之一。贸易差额论认为,贸易顺差即代表贸易利得,贸易逆差则代表贸易利失。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FDI为载体进行全球流动与获利,国际关系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商品流动,而是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关系。为了更好地反映这种一体化关系对传统贸易活动的影响,笔者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说明:假设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外商投资企业的形式到东道国进行投资并在当地进行生产经营,则双边经贸关系将如图1所示。在图1的经贸关系中,如果继续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统计,则无需考虑跨国公司的所有权性质,贸易差额直接体现为东道国与投资国之间跨境贸易的净收入,即TB=TBAA+TBBB。但进一步从所有权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按照属地原则进行贸易差额的统计方法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TB无法客观反映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内部交易行为BB。这里的BB路径表示的是东道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与母国企业之间的内部贸易行为,在海关统计上属于跨国境的商品交易。但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交易的贸易品虽然在东道国生产,但其权属却是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在东道国注册,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然而其资本所有权并不属于东道国,而属于投资国的国民。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的商品,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东道国国民,而属于投资国国民。这样看来,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贸易交换属于投资国国民之间的内部贸易,而不是不同国家的国民之间的国际贸易。既然这种跨境交易本质上是投资国国民之间的内部交换,所以也就不存在贸易利得在不同国民之间的转换问题。其二,TB无法客观反映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就地销售及采购行为CC。

从地理上看,CC是一种非跨境行为,它体现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境内向当地企业进行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与采购行为。尽管这些就地行为没有发生地理上的跨境,但由于商品所有权的国民性质发生了变换,则必然存在不同国民之间利益的转换。综合这两点来看,以货物是否跨国境为基础的海关贸易统计并不能完全反映商品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的流动,而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统计正是用于弥补海关贸易统计的这种缺陷的。按照所有权原则,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则应表示为TB*=TB-TBBB+TBCC。该等式的经济含义的是,基于所有权原则统计的贸易差额必须在名义贸易差额的基础上考虑跨国企业的非国民性质,既要剔除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的内部交易又要兼顾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就地销售及就地采购行为。这里可以进一步借鉴姚枝仲(2006)国民贸易差额的概念,将所有权原则下统计的贸易差额TB*定义为国民贸易差额,以区别于属地原则下统计的国家贸易差额TB。TB*是以商品所有权是否在国民之间进行跨国转移为原则进行核算的。在明确商品所有权的条件下,如果商品交易伴随着其所有权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转移,则不论商品是否跨国境,均属于国民贸易;如果商品交易没有伴随其所有权在不同国家国民之间转移,则不论商品是否跨国境,均不属于国民贸易,而属于内部贸易。比如外商独资企业生产的商品,其所有权在未销售之前属于外国国民。如果这些商品在中国境内销售给中国国民,则商品所有权发生了跨国转移,属于国民贸易,该交易是中国的国民进口,外国的国民出口;如果这些商品出口到中国境外销售给外资所有者所在国的国民,则商品所有权没有发生跨国转移,属于外国国民内部贸易,不属于中国的国民贸易。

二、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背后的国民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规模飞速增长,尤其是出口规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10的15779亿多美元,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进出口规模不均等的情况下,我国的顺差规模也是屡创新高,从1992年的43.6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6006.2亿美元,增长了近4104.5%。这些辉煌业绩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与比较优势贸易战略的结果,为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成就也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贸易逆差国抨击中国的幌子,他们认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实现了自身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对中国采取贸易抵制及贸易制裁。这种仅从表面数据进行利得评判的做法显然没有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质。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在名义顺差不断攀升的同时,其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本着全球战略的原则,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大多从母国进口原材料及技术设备等,然后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境内进行最终产品的加工与生产,最后再着眼于全球市场进行销售。从表1的比例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规模占到中国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比重自2001年起均超过50%,最高达到58.3%,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海外贸易行为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从进出口差额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差额也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相当大的比例,其数值已由1992年的32.7%一路上涨至2010年的67.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跨国公司所创造的。#p#分页标题#e#

在跨国公司显著影响我国以海关统计的名义贸易差额的情况下,按照所有权原则测算出中国国民差额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述,按照TB*=TB-TBBB+TBCC的公式,进一步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调整以所有权为原则的国民贸易顺差。这里的TBCC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土中国企业实现的净出口,等于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当地的销售收入SLFDI减去他们从中国企业购买的中间投入品INPFDI,即TBBA=SLFDI-INPFDI;其中,SLFDI=总产出-对其它国家的出口,在华外资企业的总产值=在华外资企业总出口/(规模以上在华外资企业的出货值/总产值);中间投入=总产值×中间投入比例,中间投入比例假定等同于规模以上在华外资企业的中间投入比例。这里暂不考虑中国对外投资情况,主要是因为相比中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在以上变量及数据的处理基础上,本文将1998-2010年间,中国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调整为中国国民贸易差额,其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以上调整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直观结论:首先,1998-2010年间的国民贸易差额均为负值,从所有权的角度来讲,中国是国民贸易逆差国,且该逆差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对比中国巨额的名义顺差,这种不一致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中数量虚幻与福利实质的异化。随着中国吸收FDI总量的不断增加,这种异化现象将更加明显,而构建基于所有权原则下的贸易统计体系的需求也就更加急迫。其次,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中国海关对外实现的进出口已经占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50%以上,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主体,也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表现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最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就地销售及服务行为的比重也是非常之大,在某些年份甚至超过了跨境贸易量,这说明跨国资本正通过绿地投资等方式绕过国界壁垒在中国境内进行就地销售,并积极占领中国市场,从而更加隐蔽、更加高效地获取开放经济收益。

三、政策建议

第4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外贸英语;课堂教学;务实性

中国在入世以后,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已经变成了一种渴求。对具有较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有了一些细化的标准,比如具备较强的外贸英语口语和书面交际能力;熟悉并能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各环节;熟知并能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的惯例和法规;掌握现代化信息交流技术;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具备上述素质的人是外贸就业市场的宠儿。[1]

外贸英语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外贸又称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外贸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文件,了解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术语及表达技能,熟练处理商务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务实性特点应该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对外贸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2]意思是说,研究对外贸易,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服务于实践,以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

一般的英语教学,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把重点放在对英语语法形式和语言本身的讲解上。而外贸英语教学应侧重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实用性:外贸是实务,外贸英语也应该从外贸实务的角度出发去讲授,也就是说,实务性应该是外贸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近年来,一些外贸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外贸英语教学的这一特色,但还没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下面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在外贸英语专业课教学中体现务实性特征的一些思考。

一、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贸英语课的特点是:语言的务实性很强,也就是实际操作程度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外贸实例的分析,本文第三部分将专门论述实例教学在外贸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此外,要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贸易上的重要性。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点。在要求学生掌握外贸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英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是最重要的外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有的学者指出,在国际贸易上,运用英文和运用数字同样重要。以英文信件为例,英文书信写得好可以协助推销货物和赢得顾客的好感,争取新客户,维持老主顾。其他例如获得信用,宣传新计划和新产品、展开推销活动,尤其离不开英文写作。所以,“英文写得好,可以说是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3]

二、 务实的思维方式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对外贸易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就是务实。教师在上外贸英语课程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务实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这种务实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对外贸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认识论的培养,这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实际才干的增长会有很大的益处。社会需要的是有实干精神的大学生,而不是死啃书本的书呆子。因此,在外贸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决不可以忽视对学生务实思维方式的培养的。

比如,对外贸易仲裁(arbitration)是解决对外贸易争端的一种方式。按照国际上的习惯作法,买卖双方在发生争议时,可以采取友好协商、仲裁和司法诉讼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谈到争端的解决办法,还有哪些呢?书上没有说,但是可以这样分析:协商、仲裁都是非强制性的措施,如果经过协商、仲裁,争端仍不能得到解决,那就要诉诸法律,也就是司法诉讼,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争端,达到了经济、法律手段都难以调和的地步,就可能发生战争。例如海湾战争,其根源就在于英美等西方国家与一些阿拉伯国家以石油资源为代表的经济利益的争端难以得到协调,结果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战争。由此可见经济利益对大至国与国之间、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的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与分析,就是务实思维。

三、教学中的实例

实例教学是外贸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外贸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并且提高实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实例来教学。因为实例所使用的是丰富的实际外贸操作语言,实例中同时也蕴含着前人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高都大有益处。比如:在讲索赔一章时,吴林康编的《实用外贸英语》一书仅有一个外贸实例[2],没有理论上的专门讲解。他选的是一个变质头路白核桃仁的索赔案例,文中仅列举了买卖双方关于此索赔案例往来的十封函电,而这十封函电,正好完整地再现了这一索赔案例产生,发展,和得到解决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实例来讲解索赔这一国际贸易现象,从讲授的内容来讲,实际操作感很强,学生学完以后,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学生实际才能的提高很有好处。

针对社会市场的需求,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追求实效,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以实例为主体讲课,并且结合其他手段,把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与传授贸易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枯燥的外贸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些。

四、外贸知识

外贸知识也很重要。外贸英语课程是外贸知识与英语相结合的实用英语课,是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其主体是对外贸易,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外贸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使用英语进行书面和口语交际。外贸英语课程涉及对外贸易的各个领域,因此撰写英语外贸业务文件时需要对对外贸易专业词汇的用法、内涵,对外贸易的基本流程及其相关法规都有所了解,才能在书面表达上做到用词准确达意。所以,只有拓展相关的外贸知识,外贸业务英语文件的撰写才能用词精简、句式严谨。

在外贸英语教学中,长于外贸专业的教师往往大讲外贸知识;而长于语言的教师又沿袭英语精读课的教法对教材内容逐字逐句释义、翻译。因此,教师首先要熟悉外贸知识。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外贸知识,那么上起课来只能空谈,不能深入问题实质。那么这门课程的务实性就没有真正体现。其次,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很重要。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贸英语教师应该既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又有较多的外贸知识。

五、结束语

为加强外贸英语教学务实性,现提出两点建议,以供同行参考:1.教师间交叉学科互相学习。外语系的外贸英语教研室可以与经贸系的国际贸易教研室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提高,以培养既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又具有足够经济学知识的外贸英语教师。2.为外贸英语专业学生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造交流提高的机会。外语系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可以与经贸系的国贸专业学生共同组织一些活动,互相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就能使两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综合素质,为明天从事外贸实务打下扎实基础。

对外贸易注重实务,而外贸英语是外贸的工具,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外贸英语应该属于语言应用的范畴。因此,根据外贸的特点与要求,外贸英语的教学,也应重视实效与实践,应该以培养学生在外贸实践中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而为这一教学目的服务的外贸英语教学也应采取区别于其他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淑敏.试论外贸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6,2:78-80.

第5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一、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我国外贸发展基本情况

(一)货物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上升到6.2%,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12186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7.6亿美元,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13948.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至此,贸易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

(二)外贸结构明显改善,从“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迈进

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200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9.9%,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0.1%;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为18.8%,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81.2%。到2010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为5.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为94.8%;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提高为31.0%,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为69%。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为17.5%,到2010年这一比重提高到31.2%。我国在纺织服装产品、箱包、玩具、电视机、DVD、微波炉等轻工产品方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从贸易方式结构看,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为42.1%,加工贸易比重为55.4%。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提高到55.1%,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为29.9%。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进展,国内产业链条延长。2001年,加工贸易国内增值比例为36.3%,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43.6%。加工贸易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从“中国制造”朝着“中国创造”迈进。

(三)服务贸易稳定增长,进出口位列世界第五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60.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01.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2.02%,位居世界第12位;进口额358.6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2.43%,位居世界第9位。到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达到3044.0亿美元,其中,出口1464.0亿美元,进口1580.0亿美元,分别增长了66、57.8和82.6倍。进出口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6%和3.9%,进出口均位居世界第5位。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有所下降,但2010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大幅增长,达到16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突破3000亿美元。

(四)外贸多元化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贸易伙伴份额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已经同世界2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关系格局。亚洲及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对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货物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2.7%、19.3%和14.2%,三大洲合计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6.2%。与其他各洲的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分别为非洲4.3%、拉丁美洲6.2%、大洋洲3.3%。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的进出口贸易有下降趋势,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皆呈上升趋势。

(五)按照我国对世贸组织承诺,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1、完善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提高了贸易政策透明度

中国还按照加入承诺,设立了中国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提供有关中国贸易政策的信息,并根据世贸组织各个具体协定的要求,履行通报中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义务。

2、认真履行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自2002年起我国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目前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全部履行完毕。

3、配额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在加入议定书附件3中承诺取消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到2005年1月1日已经按所承诺的时间表全部取消。对植物油的关税配额管理已按承诺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中国的关税配额管理体制按照加入承诺进一步完善,关税配额量按承诺逐年扩大。

4、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新修订的《对外贸易法》,我国于2004年7月1日起,提前半年履行了放开外贸权的承诺,取消了实行了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2005年1月1日,中国取消了丝绸的国营贸易管理。指定经营也按照加入承诺如期取消。

5、服务贸易按照承诺的时间逐步开放

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水平。在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中国严格履行了加入承诺,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

6、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和水平显著提高

在入世前后,我国对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几乎所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进行了修改,使其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一致。通过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在行政和司法两个方面都大大得到了加强。200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

二、加入世贸组织的总体评价

(一)入世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

1、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01―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0.5%,而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6%。据有关部门测算,过去10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20%,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2个百分点左右,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2、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入世以来,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交换量也相应扩大,不仅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入世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摆脱了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开放型经济。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区和省会城市等内陆地区;开放领域从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向金融、保险、外贸、旅游、通信、商业零售、法律咨询和会计等服务行业延伸。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入WTO要求,我国多次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税率,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目前的9.8%。开放型经济的初步形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通过进口国内短缺资源,拉长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一半左右通过进口保障供应,净进口农产品约为5亿亩土地的产量。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证,不仅增强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据测算,进口对我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为46%。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发展加工贸易等方式,成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3次重大机遇,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

5、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提高

随着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海关税收规模已经由1980年的31.8亿元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1.2万亿人民币。如果加上与外贸关联高的外资企业税收,外向型经济带来的税收约占全国总税收的三分之一,极大充实了国家财力。外贸发展为我国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外汇储备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也随之大幅度增加。1998年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外汇储备对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为扩大就业作出了贡献

据测算,我国平均每1亿美元出口可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亿,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农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直接吸纳就业人数约5000万。

7、促进了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从微观看,企业通过开展外贸业务,不断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一些企业还成功转型,从代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从单纯外贸向贸工技一体化转变,涌现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从宏观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增进了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8、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外部环境

通过世贸组织的框架和规则,我们不但取得了普遍的最惠国待遇,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公平、透明、可以预期的贸易环境,而且通过WTO的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更充分发挥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二)入世后出现的新矛盾和问题

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国外的能源和原材料依赖程度加深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已占到了国内消费的50%以上,今后还将逐年增加;大豆进口5480万吨,进口量超过国内产量一倍以上;棉花进口达到284万吨,已占到了国内消费的30%以上;铁矿石进口6.2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67%。

2、部分产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2010年我国钢产量达到6.26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4%;目前我国钢铁产能已达到7亿多吨,每年要进口6亿吨铁矿石。据国家发改委对国内20家汽车企业集团和10家整车骨干企业进行第5次汽车产能调查,2009年整车产能1395万辆,2015年规划产能已达到3124万辆,而未来全行业的整个规划产能将远超过这个数字。汽车产业快速扩张式发展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据工信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2300万吨,实际产量156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70%。目前全国拟建电解铝项目23个,总规模744万吨,全部投产后,全国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3、农产品进口压力增大

由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经济作物挤占粮田、水资源制约、粮价偏低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粮食生产难有大的增加,当年产量与当年消费缺口将继续存在。

4、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加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每年外商投资30―40亿美元,90年代每年增长400―500亿美元,2001年至今,外商在我国投资上了一个新台阶,每年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目前外资企业已经全产业链、全方位进入我国市场。外资的进入,对提高我国制造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此外,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并购排挤和消灭国内竞争对手,形成新的行业垄断。目前,我国如软件、电脑、手机、照相机、轮胎、包装、饮料等已经呈现垄断的趋势。

5、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矛盾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666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原油消费的50%以上需要进口;电力供需矛盾加剧;铁矿石进口2010年已占到消费量的67%;10种有色金属所需矿产原料进口占到消费量超过50%。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水、电、油、矿产等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会进一步强化。

6、我国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农业面临冲击的压力将越来越大。2010年我国进口粮食6695万吨,食用植物油687万吨,食糖177万吨,棉花284万吨。由于近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输入性通胀日益明显,给国内农业和农产品价格带来很大压力。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很大压力。2001年我国汽车进口17.5亿美元,2010年猛增到305.8亿美元。国外制成品的大量进入,对我相关行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国外各种贸易和技术壁垒对我农产品、纺织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电信等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也将面临较大冲击。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化以及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将对中国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三)总体评价

1、我国入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10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入世前的15.3%降到了9.8%,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的部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清理立法的工作,学习运用市场规则,建立起稳定可预见的贸易制度,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市场意识、法制精神和知识产权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2、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入世10年来,我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人均GDP由当初的800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000多美元。10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将近600亿美元。我国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通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工业产品生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成为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带领数亿人摆脱贫困,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入世10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加入世贸组织之初很多人担心“狼来了”, 研究了很多“与狼共舞”的对策,但经过10年的考验,现在国际上谈得最多的却是“与龙共舞”的问题。

4、我国经济安全明显改善

例如,针对我国耕地减少、人口增多、主要粮食供应紧平衡的国情,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我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从2001年的1394万吨增至2010年的5480万吨,净增4086万吨,如果按照大豆每亩产量150公斤折算,等于是将国内约2.7亿亩的耕地和水资源留给了玉米、粳稻的生产。

5、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损害,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获得稳步发展

世贸组织为中国设定了极高的门槛。同样作为发展中成员,中国入世时的工业品关税水平只相当于巴西和印度的四分之一,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甚至比欧盟还要低,这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剂苦药。但如果中国没有加入到世贸组织这个多边体制中,对外贸易就会受制于几个主要西方伙伴,这些西方大国可以通过国内立法搞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中国,而入世这剂苦药却成为中国摆脱这些遏制的保险箱。

6、入世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实现共赢的10年

入世使中国获得了市场准入、贸易争端解决、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便利,也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帮助我国赢得了大量投资。同时对于其他世贸成员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一方面,中国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进口税率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过去10年,中国在出口猛增的同时,进口规模也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这些都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带来了机遇。目前我国给43个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实行关税免除,对95%的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目前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我国入世是世贸组织60年历史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双赢”结局的事件。

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入世”10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五个重大转变:一是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二是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三是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四是由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订,五是由只依靠多边,转变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并举。展望未来,我国将以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外贸政策,加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一)继续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

作为一个发展中成员和新加入成员,我国始终积极推动多哈谈判,多次扮演了“桥梁”和打破僵局的作用。为推动技术层面的谈判,中国提交了100多份提案,并做出了实质性的关税削减承诺,将进一步把农业和工业品的实施关税削减30%左右。为了推进下一步谈判,我国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积极把握2011年多哈谈判的“机会之窗”,锁定谈判成果,以具体案文为基础寻求突破,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改善政策环境,健全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加快投融资体制、流通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明确事权,减少程序,简化手续,规范行为,提高政府管理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透明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上的协调,提高政策的统一性。

充分挖掘国内的市场潜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深化电力、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降低经营费用,提高服务质量。

取消和禁止对跨地区营销、投资的限制和封锁,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我国外贸发展战略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应适当调整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的外贸发展战略,更多地转向追求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促进技术进步,加快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进一步完善外贸发展政策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进出口总额应保持略高于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货物贸易出口巩固世界第一位次,进出口实现基本均衡。在质量指标方面,力争拥有一批跨国公司和世界品牌,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商品议价权和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改善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形成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其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要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完善管理体制,制定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服务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8%左右(目前世界平均水平)。

促进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一是要优化进出口企业结构,培育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在稳定一般贸易比重基础上,努力扩大一般贸易进口。三是要在巩固发展美国、日本、欧盟、港澳等传统市场的同时,下大力气,多方位开拓新市场,包括南亚、东欧、俄罗斯、拉美及非洲等地区新兴市场,减少对少数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和由此引发的贸易争端,增强外贸发展的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

在稳定发展中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应在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出口结构,努力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在政策导向上着力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

积极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完善扩大进口相关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进口,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扩大储备商品进口。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我高新技术出口限制。

继续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与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商品及企业分类目录。提高加工贸易行业准入标准,实行按鼓励、限制和禁止分类管理。对那些国内配套能力已经很强的产业、商品,应逐步退出加工贸易,或者将其限制在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实行“封闭式”管理。积极推进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区域合作,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问题

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贸易摩擦增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深入研究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制定全面、科学、长期、有效的应对战略,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对话与协商,加快开放市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追求共赢,将“中国”变为“中国机遇论”。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截至2010年底,我国正在商建的自贸区共14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213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4。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贸易安排,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为进出口企业创造稳定、透明、自由、公平的环境。

妥善处理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经贸关系。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别对待、有取有予的国别经贸战略,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调节出口增长节奏,完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完善产业损害预警预案体系,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加强对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

完善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和谈判机制,加大对外交涉力度。综合利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外交等手段,加强国别经贸政策协调。按照“统一领导、科学决策、有效协调、一直对外”的原则,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协调有序的对外谈判工作机制,提高对外贸易谈判能力,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敦促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六)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政策。利用进出口和储备调节以及利率、税率等手段,搞好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

加快立法,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加强税收监管,遏制外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关联交易等手段转移利润。

立足国内需求,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确保粮食、石油、重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

建立完善涉外经济预警机制。

实施均衡的区域开放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外贸协调发展。

区别东中西部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外贸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加快制定本地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中部地区要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找准找好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点,努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发展中逐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西部地区要在控制资源性初级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快外向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首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根据需要调整进出口结构。

第6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海关对报关单位(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和报关企业)的注册登记管理主要有:报关单位报关身份是否得到海关确认或许可,有关程序和手续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经营行为是否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等。这些内容是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根据《海关法》对企业进出口行为进行监管的基础性业务,与进出口货物监管紧密相联,贯穿于海关管理的全过程。海关通过对报关单位的资格管理和行为规范,监督其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海关通关、监管、征税、稽查、缉私、统计等环节更好地履行职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管理规定》(海关总署第127号令,以下简称《规定》)集中明确了报关单位报关注册登记的有关事宜和海关管理要求,确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对外贸易经营权不断放开、管理对象呈现多元化的形势和情况下,对报关单位注册登记实施新的管理措施。统一了报关市场的准入条件,保证公平竞争。与原来的规定相比,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及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临时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等,在注册登记的条件、程序、期限、内容上都做了重大调整。

报关注册登记的管理对象

按照《海关法》规定,将原有的自理报关单位、专业报关企业、报关企业,规定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和报关企业。其中进出口收发货人中增加了其它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其范围扩大到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个人也可以个体工商户身份到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成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取得独立的海关编码。

报关企业包括两种,一种是原来的专业报关企业,即俗称的报关行,一种是原来的报关企业,即国际货运企业。新的《规定》中,不再做两者的区分,统称为报关企业。

但《规定》也同时明确,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和报关企业双重身份禁止,即两者只能取其一,不能同时具备。

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与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区别和联系

《规定》将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概念解释为,是指依法直接进口或者出口货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这一概念与《外贸法》中的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是以经营单位的名义向海关办理报关业务的单位,而对外贸易经营者既有可能是直接向海关申报的经营单位,也有可能是进出口货物的境内最终收货单位。

其次,虽然大部分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都是对外贸易经营者,如企业法人、合伙企业、合作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但并不是所有领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的单位都可以成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如部分法人企业的分公司,虽然领取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但由于其不具有独立的报关申报主体资格,也不能到海关办理注册登记,其在报关时应当使用总公司的名义和注册登记编码申报。

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也不一定都是对外贸易经营者,从事非贸易性活动的单位如国家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等组织机构或者接受临时捐赠、礼品、国际援助的单位等,虽然不是对外贸易经营者,但由于其有直接的进出动,仍可以到海关办理临时报关注册登记手续,成为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

实行报关单位注册登记的条件和程序

在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是报关单位行使报关权的必要前置条件。海关根据企业或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报关企业的不同身份,分别实施不同的报关注册登记管理。

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报关注册登记属备案性质。国际上,一般对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不实行报关注册登记管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部分自己办理报关纳税手续,且对有关的海关法律、商品等知识和技能水平都有待提高,同时,海关统计需要对企业实行编码,为方便管理才要求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向海关办理报关注册登记。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的手续和条件都比报关企业要简单。只要经过工商登记、并领取了商务部门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或者外商投资企业经商务部门审批,并经工商登记,凭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即可办理海关报关注册登记。

与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可直接办理报关注册登记不同,海关对报关企业的报关注册登记实行许可制。具体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报关注册登记许可,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许可条件、时限、程序等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经过海关行政许可后,到工商办理相关手续,再到所在地海关办理具体报关注册登记。这个程序不属行政许可内容,是行政许可后的具体登记备案手续,其目的是为企业编制报关注册登记编码,开通在海关的报关权限,使其能够实际从事报关服务业务。

报关企业可以采取混业经营形式

报关企业是只允许专业经营还是可以混业经营是《规定》制定中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报关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状况,听取报关协会、报关行业代表意见,《规定》最终决定实行报关企业混业经营形式。即,只要符合报关企业设立条件,都可以申请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不再区分专业报关企业和报关企业,和《海关法》相衔接。因为《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均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搞身份上的不平等。所以,《规定》按照《海关法》的提法,只规定“报关企业”主体,实行统一的许可制: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市场竞争规则和违法惩戒机制,以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门到门”客户服务要求。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将国际货物运输、仓储、配送、运输、报关、报检、报验等多种经营相结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增加企业收入来源,提高利润。从当今的物流发展方向看,把国际货物运输、仓储、配送、运输、报关、报检、报验等环节相联合,形成物流业完整的服务体系,能够使进出口物流更畅顺,通关更便捷,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报关企业的许可设立条件

《海关法》仅规定了报关企业的设立,而对设立条件没有具体规定。根据国务院决定,部门规章可以在有上位法依据的情况下,对具体设立条件进行规定。因此,《规定》从报关企业的规模、管理人员素质、报关员数量、守法状况、管理制度等几个主要方面对设立条件予以明确。

(一)报关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备境内企业法人资格条件;

2、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50万元;

3、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

4、报关员人数不少于5名(中西部为3名);

5、投资者、报关业务负责人、报关员无走私记录;

6、报关业务负责人具有五年以上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经验或者报关工作经验;

7、无因走私违法行为被海关撤销注册登记许可记录;

8、有符合从事报关服务所必需的固定经营场所和设施;

9、有海关监管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二)报关企业跨关区分支机构欲从事报关业务,也需经拟服务地直属海关行政许可

报关企业如需要在所注册登记直属海关管辖区域以外从事报关服务的,应当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即分公司,下同),并向拟注册登记地海关递交报关企业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申请。报关企业对其分支机构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报关企业(即总公司)自取得海关核发的《报关注册登记证书》之日起满二年;

2、总公司自申请之日起最近二年内未因走私受过处罚;

3、总公司每申请一项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应当增加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

4、符合境内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设立条件;

5、报关员人数不少于3名;

6、有符合从事报关服务所必需的固定经营场所和设施;

7、分支机构负责人应当具有五年以上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经验或者报关工作经验;

8、报关业务负责人、报关员无走私行为记录。

实行报关企业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企业法人可以设立分支机构。但其分支机构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和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无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因为它既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在实质上并非是公司,而仅与其总公司构成同一公司,是总公司实体的组成部分。

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可以设定地域限制,报关企业所取得的注册登记许可只适用于其注册登记地的直属海关关区范围内。因此,报关企业要想在所注册登记地的直属关区范围外跨关区开展报关业务,就必须向拟开展业务地的直属海关申请报关企业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

虽然分支机构能领取自己的营业执照,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分支机构是总公司的不独立的当然人。这种权来自于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而不是源于总公司的授权。无论授权与否,分支机构的经营后果都要由总公司承担。分支机构的业务经营致使他人受损失的,总公司不得以未经授权为由逃避损害赔偿责任。据此,规定了报关企业应当对其分支机构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报关企业的行政许可机关

《规定》对报关企业的行政许可机关规定为直属海关。审批权下放,海关总署不再直接办理审批事宜,主要负责对各关审批的监督检查的职能管理。这主要考虑到,总署与直属海关的职责分工以及《行政许可法》的相关原则。直属海关可以对报关企业实地核查、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加强日常动态监控,发挥属地管理优势。

报关企业许可期限及延续、变更

报关企业及其跨关区分支机构注册登记许可期限均为二年。被许可人需要延续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办理许可延续手续。

报关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名称、企业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海关行政许可有关内容的,应当到注册地海关申请变更注册登记许可。

取消企业年审

《规定》取消了一年一次的企业年审,替代为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实行三年换证制度和报关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实行二年许可延续制度。明确了海关对企业管理的重点,解决了多年来海关企业管理工作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年审、效果不佳问题,同时减轻海关的压力和企业负担,以便海关集中精力重点管好报关主体的行为规范。

取消传统年审并不意味着海关放弃了对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和报关企业的监管责任。代之以三年换证和二年许可延续审查,同样可以完成对企业信息变更的采集,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而且将年审这种定期的管理,变成日常的更有效的管理形式,可更合理运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作为配套措施,海关还参考了公安交管部门的机动车驾驶员扣分管理方式,实施了报关员报关差错和走私违规行为的记分考核管理。海关对记分达到30分满至考核合格期间的报关员,中止其报关员证效力,不再接受其办理报关业务;只有下岗学习培训,达到上岗标准的才可以继续报关业务。

临时注册登记单位办理手续

多年来,各关对未取得或不想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者身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从事非贸易性进出动的单位,办理临时注册登记手续不完全统一。这些单位包括境外企业、新闻、经贸机构、文化团体等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少量货样进出境的单位、国家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等组织机构,临时接受捐赠、礼品、国际援助的单位等其他可以从事非贸易性进出动的单位。对此,《规定》进行了统一:临时注册登记单位在向海关申报前应当向拟进出境口岸地或者海关监管业务集中地海关办理临时注册登记手续;办理临时注册登记,应当持本单位出具的委派证明或者授权证明及非贸易性活动证明材料。对临时注册登记单位海关不予核发注册登记证书,仅出具临时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明;临时注册登记有效期最长为七日,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经办理报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海关不予办理临时注册登记手续。

第7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国家,其巨大的潜在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跨国企业关注和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较高,与我国的资源秉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性的格局。因此,发展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后对外贸易的发展走势

俄罗斯从1991年到2001年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两下两上”的曲折发展进程,发展走势呈“W”型。具体数据见表1。

表11991年~2002年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单位:亿美元)

注:贸易额包括个体贸易。此表转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3页。

从表1不难发现,10多年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锐减期(1991~1992年)

苏联1991年全面解体,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转轨,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外贸额锐减。1991年和1992年外贸总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了33.5%和20.7%,进出口额的锐减是国内经济危机的重要信号,是经济转轨后国有外贸机构机制失灵而私营外贸机构尚未得到发育的必然结果。

(二)回暖期(1993~1997年)

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生产的降幅减小,通货膨胀速度减缓,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部门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到1997年,经济止跌趋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商业部门比较活跃,金融市场比较稳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从1993年起,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8.6%,1994年接近锐减期开始的1991年,1997年达到1619.39亿美元,超过了1991年锐减前的水平,提升到外贸总额的最高点。

(三)危机期(1998~1999年)

1998年是俄罗斯对外贸易急剧转折的一年,1998年和1999年俄罗斯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6%和13.3%。这两年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下降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1998年“8.17”卢布大幅度贬值出现金融危机,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锐减,企业投资能力下降,进口大幅度减少(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7月俄进口增长6%,危机发生后的9~12月俄进口下降56%);二是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俄发起92起反倾销案,使俄每年因此蒙受损失约15~20亿美元。三是1998年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使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当年俄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下跌17.6%,出口收入损失约150亿美元。(四)复苏期(2000年~至今)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宏观经济增长,着力打击外贸走私集团,使俄罗斯较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2000年以来,对外贸易逐年复苏,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9.7%和4.85%。俄罗斯外贸复苏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国际市场行情对俄出口十分有利;二是生产领域特别是进口替代型企业的生产增长幅度较大,抑制了进口贸易,顺差大增。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610亿美元和496亿美元,2002年头5个月外贸顺差仍保持在186亿美元的水平上。三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贬值,使俄出口商品价格至今仍有竞争力。二、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伙伴的分布

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产品和资源型原料产品为主,能源产品大约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0%以上,尤其是石油产品,其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大,一旦国际油价升高,俄罗斯的出口形势就好;一旦油价下降,出口额必然减少。再者,金属、宝石及其制品占出口商品的1/4,俄罗斯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现了它鲜明的特征。其具体商品结构参见表2。

表2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

注:上表中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9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进口商品以机器设备、运输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为主,其相加几乎占到进口商品总额的60%以上,说明多年来俄罗斯工业缺乏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业设备严重老化。另外,农业产品依然短缺,农副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不得不动用外汇,大量进口食品。俄罗斯进口商品的结构见表3。

表3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

注:上表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71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的大国,由于历史形成的经济区域分工和经济地理的特点,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一直在欧洲。俄罗斯分为12个经济区,其中加里宁格勒州游离俄罗斯大陆处于西欧,其产业密集的经济区域位于北方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中央经济区、伏尔加——维亚特卡经济区、中央黑土经济区、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区、北高加索经济区和乌拉尔经济区;位于中部和东部的西西伯利亚经济区、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和远东经济区地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5%,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2%,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于欧洲地区。这种经济状况决定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重点在欧洲,与欧盟、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外贸比重占到80%以上,与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外贸比重还不到20%。

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区域分布,欧盟居首位,约占俄贸易额的34%,其后依次为独联体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东欧国家,它们大约分别占俄贸易额的19~22%、17%和13%。详见表4。

表41997年~199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构成(%)

注:上表数据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1页。

俄罗斯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布于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有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法国、瑞士、瑞典;在亚洲主要有印度、塞浦路斯、中国,土耳其、日本,在北美洲主要有美国,在非洲和大洋洲外贸总额很小。

俄罗斯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参见表5和表6。

表5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3~364页。

表6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5~36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具有传统的贸易关系。由于地缘优势和既往产业链的连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依然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外贸关系,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大体相当于其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参见表7。

表71995年~2001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7页。

三、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对本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废除国家垄断制,建立对外贸易自由化体制,在经营方式、支付手段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同国际通行的制度接轨。俄罗斯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十分坎坷的过程,在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上也几度调整,即使是当前的外贸体制也仍处在变动之中,俄罗斯在维护自身外贸利益与争取早日入世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废除外贸国家垄断制,推行对外贸易自由化

俄罗斯改革的首批法令就是废除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用市场调节的方法代替行政调节的方法,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

1991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关于在俄联邦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法令,取消国家过去规定的企业参加对外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和禁令,“允许在俄罗斯境内登记的一切企业及其联合公司,不分其所有制形式,可不经专门登记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俄开始从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向对外贸易自由化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项改革的宗旨是:建立一种调节机制,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当前国际贸易惯例,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这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从事外经贸的企业实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组建和发展集团公司。除军火出口公司和一些专营战略性原料的进出口公司的控股权均由国家掌握外,这些大公司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逐步与经贸部脱钩,朝着集金融、生产、外贸功能为一体的跨部门集团公司的方向发展。其次,国家不设置障碍,企业和经济组织可以自由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最后,逐步形成符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对外贸易做法的完整体系,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注意发挥关税、利率、汇率等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

规范关税和非关税制度。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原苏联的关税制度单一,税制税目自成体系,进出口关税不分档次,关税对调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不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革和规范关税制度,努力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

(二)进口管理政策

1.进口关税

1992年初,俄罗斯对一些进口商品规定了很高的税率。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下调一些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不同类型国家规范了实行区别待遇的关税。同俄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基础税率(15~50%);同俄没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普通税率(30~100%);同俄有贸易协议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税率(7.5~25%)。中国属于这一类国家。俄从1993年2月1日开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从1993年8月1日起,俄实施新的海关税法,新税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俄海关制度已开始同国际通行的方法接轨。1994年3月15日起,俄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这次调高税率是为了保护本国同类商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免遭外国商品的冲击,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为调节本国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5月起,俄又提高了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2.5~14%提高到14~15.5%。同时,还采取了一些非关税调节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如严格进口安全检验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使用俄文标签等。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根据2000年11月27日第886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上述新税率表进行部分修改,自2001年1月1日起,对3500项商品实行新进口税率。当前俄进口税率除零税率外,分为5%、10%、15%和20%等4档。对汽车、白糖、酒精、酒类制品、烟草制品等特别敏感商品仍实行25%和30%的进口税率。

2.增值税

自1993年2月1日起,俄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针对不同的进口国别,俄实行以下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税;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计征增值税。

目前俄实行两种增值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和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率是20%。

根据有关法律,进口商须两次支付增值税:首先是在办理商品进关手续时,要按商品的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合计金额计征增值税;之后,在俄联邦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要缴纳增值税。

3.消费税

俄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始自1993年2月1日。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五大类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

无论自独联体国家还是自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上述商品时,均缴纳消费税。

消费税率与关税税率一样,可以按从价(按商品海关申报价值的一定百分比)、从量(每一计量单位商品应缴纳多少欧洲货币单位)或复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办法征收。

与增值税不同,进口商只需一次支付消费税,即在办理商品过关手续时支付。在此之后,缴纳过消费税的商品在俄境内销售时,无需再次缴纳消费税。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俄罗斯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许可证管理。迄今为止,商品进口到俄罗斯一直不受配额限制,许可证管理也只针对有限的商品。需接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保护植物的化学产品、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是需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但按照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俄逐步增加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自199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食用酒精和伏特加酒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8年5月1日起,开始对彩电整机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对烟草及其工业代用品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三)出口管理政策

1.出口关税

在调整出口税方面,由于出口秩序混乱,俄罗斯经历了一个从上调到下调的过程。1991年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俄在出现大量原材料低价甚至倾销价竞相出口问题后,不得不实行出口专营并上调出口税,这样,战略性原材料出口的混乱局面得到抑制。1992年11月俄开始实行新的出口关税税则,新出口关税税则的趋势是,适应贸易自由化政策的要求,较大幅度地调低出口商品的税率,并且减少征税商品的种类。出口商品的税率从原来5~70%下调到3~25%。征税商品种类由1992年的53个大类减少到1993年的29个大类。特别是机电产品开始减征、免征基础税。1994年俄再次调低商品出口税,并决定今后商品出口关税将受到两种限制,其一是数量限制,只有少数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某些矿产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林产品、粮食、航空装备、武器和军用材料等。由于无法精确计算这些商品的国内生产费用,所以,俄征收这些商品关税是依据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时间限制,根据俄联邦《海关税》的规定,出口关税征收到1996年1月1日为止。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在国家财政日益恶化的压力下,为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家预算亏空,1999年初以来,俄政府颁布命令,开始对部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税的商品清单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某些食品等。

2.增值税

根据出口地域的不同,俄实行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

一是对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税。1996年这一优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与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相关的运输、装卸和换装等服务业务也予以免缴增值税。

二是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则按全额税率(20%)征收增值税。增值税先由买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负责上缴国家财政。

1996年底~1997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享受增值税优惠的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规定出口商必须向税务监察部门提供由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货物确系运往非独联体国家。

3.消费税

根据贸易方式、商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不同,对消费税应税商品规定如下计征办法:

一是通过易货合同的出口,需缴纳消费税。

二是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

三是向未加入独联体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主要指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免征消费税。

四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均需缴纳消费税。

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消费税率由俄联邦政府的专项决议加以确定。根据不同产地的矿业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国家对不同的石油开采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消费税率。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一是对某些商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目前俄对以下两类商品的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第一类主要指那些按照国际协议的规定应主动限制出口数量的商品,如纺织类半成品和成品、个别黑色金属制品、碳化硅等。第二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野生动植物、药物原料、译密码设备、武器、核材料及其装置、贵金属及宝石、矿物学及古生物学的收藏资料、半宝石及其制品、麻醉剂、镇定剂等。

在实践中,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或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富余,亦可通过实际出口业务加以分配。出口许可证由俄经贸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发放。

二是对出口商品进行海关估价。

为了防止出口商低报出口价格、海外结余利润,自1996年12月起,俄规定对出口商品实行海关估价。确定海关价格的基础是合同成交价,即出口商品买方实际支付或应该支付的费用,此外还应包括由买方承担的、但未包含在合同成交价内的费用,如中介费、费、包装费、知识产权对象使用费等。

三是对加工服务贸易的出口进行管理。

近年来,加工服务贸易(外国商人购买俄产原料后,不将其运出俄境,而是与俄企业签订加工合同,委托其对所购原料进行加工)在俄境内得到较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俄海关专门做出以下规定:卖给外国公司的俄产原料不受海关监管;海关机构不参与上述原料及其中间加工产品在俄关境内的转运;获得的最终加工产品可按照一般出口制度(包括配额和许可证规则)运出俄联邦关境。

四是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监督。

1993年10月,俄建立了计算机外汇监控系统,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出口商的出口收汇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该系统的运行方式是:计算中心与俄全国各地经营外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建立起计算机联网关系,商业银行将出口商每一笔出口业务的最后收汇情况传给计算中心,中心将其与计算机中储存的该笔业务所签合同的总金额、商品品种和数量、支付条件等进行核对,以确认出口商有无隐匿外汇收入的行为。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为防止资本大量外流,俄对出口贸易的支付方式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只有在出示已收到100%预付款证明或已开立出口商品海关价值全额信用证后,出口商品方可出境。

(四)限制易货贸易,积极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不断扩大现汇贸易方式

易货贸易是苏联在经互会范围内长期实行的基本对外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特点是,实行计划协作和非现汇支付结算。供货价格由双方议定,一般都大大低于世界市场的平均价格。易货贸易能够调节余缺,并能弥补外汇短缺,对发展双边贸易关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自俄罗斯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后,开始实行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俄认为,易货贸易对俄具有不等价交换的性质,俄在这种贸易中吃了大亏。俄罗斯从1992年下半年起便开始限制易货贸易协定的实施,主要措施有:第一,不断提高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率。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原来就高于基础税率15%,1992年9月又上调15%。1993年1月起再次上调,使其税率高于基础税率50%。第二,对易货贸易实施监督和登记制度,以保证进口和出口商品的等值。第三,在易货贸易中不断提高支付硬通货的比重。对于一些被认为是对方必需的商品,则要求完全支付硬通货。易货贸易在俄罗斯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方式正在不断扩大。

四、俄罗斯入世进程与外贸发展趋势

展望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未来,不难看出,俄罗斯正在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外,俄罗斯努力推进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俄罗斯独立之后,很快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国;1994年加入欧共体一般特惠体系;1996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97年加入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1998年11月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提出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申请,1996年开始入世谈判,至今已和5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了关于入世的双边会谈。普京就任总统后,多次明确表示入世的愿望,俄罗斯积极推动入世进程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

苏联曾是世界第六贸易大国,但俄罗斯独立后退居第二十五位,仅为原苏联贸易额的40%。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乃至三流的国家。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由大乱趋于大治,重振大国雄风成为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俄罗斯的外贸自2000年才恢复为正增长,2001年突破1500亿美元,而我国已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大体推算俄罗斯GDP的增长1/3是由外贸拉动的。俄罗斯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入世对俄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扩大俄产品出口的数量与品种,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助于消除国际市场对俄出口产品的歧视性限制;总之,入世之后,俄罗斯可以通过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振兴国内经济。

但是俄罗斯入世的谈判中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西方国家对一系列工业产品的俄进口关税提出“零关税”要求,如化工产品、钢铁、药品、纸、家具、医疗设备等;对一些工业品的关税,要求大幅度降低。如对汽车,美国要求俄将汽车进口税由25%降为10~15%,俄方则以30%为起点,经过7年降至15~17%。二是关于农产品补贴问题,三是关于服务贸易问题,四是关于法律制度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功,俄罗斯入世谈判将经历一个十分坎坷的过程。

尽管俄罗斯入世问题的利弊得失在国内引进巨大的争论,但俄罗斯积极推进入世进程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俄罗斯政府将在以下领域进行艰难的选择。

一是在工业领域,寻找开放市场与不损害国内生产者效率和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地确定每一种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在5~7年的过渡期内逐渐开放市场,使这些产品的关税从较高的水平降至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是部分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国资本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时间和规模保留一定的限制。俄罗斯银行、保险、证券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竞争,投资环境差。俄即使入世后,投资环境也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善,外国金融等服务贸易机构进入的时间将会延缓,这将为俄服务贸易领域提供一个适应的“时间差”。

三是保护农业,俄政府提出对农业的补贴额定为每年162亿美元,这只是为将来入世后预设的标准,现在就俄的财政状况而言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的补贴。如2001年的补贴还不到10亿美元。再者,一般认为遥远的运输距离对俄可起到保护作用,如把国外农产品运到俄罗斯的纵深腹地,成本将增加10%。因此俄方普遍认为,农业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问题不在于提供关税保护和补贴,而在于经营机制的改革。

四是与谈判最强硬的对手欧盟周旋。对俄罗斯来说,入世谈判最强硬最难缠的对手是欧盟。欧盟市场约占俄进口额的40%与出口额的38%,在俄吸收的全部外资中有一半来自西欧。因此,欧盟的态度对俄入世无疑至关重要。欧盟一方面表示欢迎俄入世,同时又向WTO施压,让其制止俄对他们的倾销活动。俄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欧盟,巧妙周旋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以寻求突破,与欧盟谈判的成功将会使俄入世进程越过最大的障碍。

鉴于上述分析,俄罗斯未来的外贸发展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进一步降低关税。在关税政策方面,1996年俄罗斯试图完全取消出口关税,但1998年以后又对一些商品重新开征进口税,到2000年继续对石油等产品征收出口调节税。从1996年起,俄开始逐步进行关税减让,2000年俄进行关税改革。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税率。目前,发达国家的有效关税税率已降到5%以下,发展中国家已降到10%以下,俄方的平均关税现为14~12%左右,未来的趋势,在国民经济回升的前提下,将继续降至10%左右,并有可能降至10%以下。

二是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国家外汇收入比过去更加依赖石油原材料的出口,这不仅使俄经济形势越来越取决于这些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而且国际社会的反倾销斗争使这种出口结构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普京主政以来,反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刺激制造业发展和促进出口,根据俄原有的经济结构,扶持军工企业,大力发展军火出口,是其产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普京还强调,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军工综合体,通过复兴军工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俄具有巨大的科技潜力和较高的劳动者素质。预计未来的俄罗斯将逐步调整原油制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形成原材料产品与军工产品、科技产品并重的出口格局。

第8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岗位要求 高职 国际贸易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46

根据笔者从近三年南通市商务局与南通市人才市场联合举办的多场外贸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了解到,许多外贸企业为缓解欧债危机对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纷纷高薪吸引外贸人才,并加大对外贸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以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无疑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外贸工作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技能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大部分不能立即胜任工作,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岗位要求差距较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具备外贸企业岗位要求的各项技能。

1 国际贸易岗位设置及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包括中职、高职、本科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员、报检员、报关员、单证员、核销员、外贸会计、涉外秘书、外贸经理助理等。笔者从人才市场了解到,招聘中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货代员,其他岗位对应聘者知识能力、从业资格的要求较高。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岗位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

从表1可看出,较高的英语水平、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熟悉外贸业务流程、较强的沟通能力是毕业生从事这些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根据用人单位反映,由于高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及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上岗初期完成工作任务有较大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方面,应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切实培养学生各项技能,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高职院校基于岗位要求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的建议

2.1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第一,外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希望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职院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以企业家讲座指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和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二,对外贸易工作流程性强,强调团队合作,相互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同事的沟通,与货运、保险、商检、海关等机构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必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开设商务沟通、商务谈判课程时可以邀请外贸业务员参与授课,传授贸易实务中的实用沟通技巧。

第三,外贸业务中函电的处理、单证的制作、与客户的交流都离不开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英语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课时,最好邀请外籍教师任课;二是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熟练的办公系统操作能力是外贸人员必备的基础技能。如熟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电子邮件处理往来函电;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出现在对外贸易中,学校应增设电子商务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常见的处理方式和运作模式。

2.2 以技能培养为抓手,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普通本专科的本质区别所在。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对理论性知识只需作基本介绍,以“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环节,多方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

第一,增加实践课时比重,加大实训资源投入。从外贸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看,高职院校应增加办公软件操作、英语听力口语训练、外贸英语函电、单证制作、货运实训、报关报检操作、外贸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购买与行业岗位要求最为贴近的软件并及时更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操作环境。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请进来”,约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工作经验、创业经历等;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实训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传递最新行业信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编著、实验实训室建设,参加课题申报、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走出去”,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赴合作企业交流学习、顶岗锻炼,吸取行业最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第三,鼓励学生考证,开展“课证融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参考指标,以技能证书、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标准之一。上述国际贸易岗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为帮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顺利取得这些资格证书,学校应开展“课证融合”,在平时授课时即融入行业考证内容,强化技能教育,为学生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3 以地方经济为依托,打造行业特色专业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既熟悉对外贸业务又有行业基本知识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可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当地的特色行业,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融入行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为毕业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又服务了地方经济。以笔者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南通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的出口约占南通出口总额的1/3,各类招聘会上,纺织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南通的高职院校可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过程中,将纺织行业特色嵌入专业实践教学,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融合到纺织外贸业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向阳.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2]周惠娟.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第9篇:服务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区别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2-0010-03

跨境电商作为电子商务在传统外贸行业当中的应用,于2013年开始被国人广泛了解,成为目前我国经济领域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跨境电商具有碎片化、环节少、成本低、零门槛等传统贸易不能比拟的显著优点,被认为是对外贸易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成为传统外贸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甚至是改革的方向。福建省在发展对外贸易方面一向走在全国各省份的前列,对外贸易一直是引领福建省经济增长的排头兵。2014年12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建立更是促进福建外贸发展的重要契机和不可多得的平台。福建省的外贸行业能否抓住自贸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来促进外贸行业整体转型升级,为外贸行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福建外贸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命题。

一、福建省外贸进出口现状

(一)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量

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省份,虽然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外贸大省”,但是目前却仍在“外贸强省”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纵观近十年来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全国普遍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出口总量有所下滑的情况下,福建外贸行业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不大。但是在后金融危机的贸易复苏时期,福建省的外贸行业依旧不温不火地保持着低于全国的增速。从总量上看,福建省的外贸行业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是发展缺乏后劲,迫切地需要一股新鲜且持久的推动力来促进福建外贸行业的质变和发展。

(二)福建省外贸进出口主要市场

福建省自开放以来,一直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加上坐拥临近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地理优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形成了一个以美国、欧盟、东盟、我国港澳台、近洋的日韩为主的进出口市场结构。由于金融危机所爆发出来的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变化莫测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带来的负面影响,福建省这种略显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不太利于福建省利用对外贸易的多样性来规避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全球连锁效应,降低福建经济遭受国际经济危机波及的风险。

(三)福建省外贸经营企业规模

由于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全面放开,福建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自由性和随机性不断增加,据本文从福建省商务厅的进一步了解发现,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数量大约为18319家,这些对外贸易经营单位的年出口平均总额大约在600万美元左右。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有逾八成的福建外贸企业都属于中小微企业。福建省自身单一的产业结构,加上以小微企业为主的行业业态,使得福建省的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

另外,根据对福建省2004-2013年各种性质企业出口额占比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发现,福建省的对外出口份额绝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贡献,2004年及之前,两类企业共计占出口总额的80%以上。尤其是福建省拥有对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常年注重引进外资,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表现异常突出,在2009年以前,其出口份额都占据福建对外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但是,受全球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资企业对福建省对外出口的份额逐渐下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在福建省对外贸易出口中的作用日益被灵活多变、朝气蓬勃的私营企业所取代。私营企业在福建省的对外出口大军中,从2004年的15%起步,以年均4%以上的增速,发展到2013年占据50%以上的份额,充分地体现了私营资本的活力。虽然目前福建省的外贸企业性质以私营企业为主,私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法灵活多变有利于福建省外贸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但是对私营企业和私营资本的管理和引导还存在着一些难题。福建省私营外贸企业的经营比较散乱、不规范,家族式的所有制和管理模式随意性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竞争市场显得力有不逮。

(四)福建省外贸进出口遭遇的主要贸易壁垒

近年来,福建省外贸出口遭遇了种类越来越繁多,越来越隐蔽的贸易壁垒。以福建省的主要出口产品――茶叶制品为例,福建省茶叶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为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销往如上两个地区的茶叶产品总额占福建省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这两个福建省茶叶主要出口市场从2013年起出现了不断提高的农残检验标准和以此为主的一系列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对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有所下降,仅2013年,福建输往香港地区的茶叶出口数量下降了约20%,输往美国茶叶数量下降了6.97%。因此,如果避开、绕过或者直面这些贸易壁垒,也是未来福建外贸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对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一)碎片化、小额贸易形式的跨境电子商务适合福建省中小微外贸企业进行转型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中国的跨境电商以B2B和B2C为主,通过研究发现,未来B2C模式将实现爆发式增长。B2C是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Internet(因特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跨境B2C能够帮助外贸企业减少传统外贸出口流程中的所有中间环节,直接通过网络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这意味着,跨境电商会使得未来的国际贸易变成频次变高,金额变小的碎片化贸易形式。

不同于传统贸易中的展会、拍卖、寄售等销售形式,通过网络实现跨境经营,能够令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外贸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良性的竞争,这种无国界无歧视的新型国际网络贸易,将给中小微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贸易增长点。经上文分析,福建省的外贸企业均属于中小微私营企业,在传统贸易经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跨境电商的兴起,将为福建省的外贸中小微企业带来重要发展机会和平台,有序、有目的地引导这些中小微私营企业迈向跨境电商经营的道路,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发展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中小私营外贸企业的成长终将成为推动福建外贸发展的强大自生动力。

(二)“无国界”的跨境电子商务能促进福建外贸行业拓展新的海外市场、规避贸易壁垒

过于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不利于福建省利用贸易多样性规避经济危机风险,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的贸易壁垒成为福建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屏障,福建外贸行业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致力于提高出口市场结构的多样性,规避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以我国跨境电商交易平台第一品牌――阿里巴巴为例,2012年阿里巴巴跨境交易主要市场前三名分别为:俄罗斯、巴西和美国。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交易市场与传统贸易的交易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格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帮助福建外贸出口企业改变传统的以美国、欧盟、港澳台地区、日韩为主的市场结构,通过跨境电商扩展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欧亚国家市场、以色列为首的中东国家市场和巴西为首的南美洲国家市场。这些国家跟我国素来交好但贸易往来不多,信息不对称流通不便利,但是以跨境电商为平台可以消除很多传统贸易所不能逾越的语言关、政策关和收结汇关,为福建外贸出口结构和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订单来源注入无穷的活力。

通过跨境电商出口的产品目前主要还是以“小包”的形式邮寄,在进口国通关时走的是“私人物品”通道,与传统贸易下“集装箱”式的商品渠道有所区别,可以规避绝大部分的通关商检环节,所以跨境电商是非常好的解决国际贸易壁垒的一种方式。

(三)灵活多变的跨境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促进福建外贸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跟国内电商类似,跨境电子商务从发展之初就注定要企业经营者具备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精准定位的互联网思维,才能满足电商受众、使用者和爱用者族群追求时尚、潮流和尖端科技的消费特点。对于跨境电商经营者而言,精准的选品、通畅的渠道、高效的物流和针对性强的国际市场营销是生存的基本法则,促使福建外贸企业走跨境电商之路,就要求福建外贸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以往靠一两个品类商品卖遍全世界的经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跨境电商的竞争丛林了。根据对包括纵腾网络科技等福建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在内的一些中国主要跨境电商卖家的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成功无不来自于产品品类多样化。

另外,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我国通过跨境电商出口的前三大产品为服装服饰、手机通讯和计算机网络周边等产品,这些产品的都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快速消费品,需要经营者具备较强的、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才能在跨境电商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福建外贸企业参与跨境电商的过程,就是自身提高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改变经营思维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发展跨境电商促进福建外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以自贸区建设发展为契机,打造福建外贸电商的规模效应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包括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和福州片区。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福建省外贸行业发展跨境电商创造了绝无仅有的空前机遇。上海自贸区对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采取“保税入区,行邮出区”的实验性做法,对区内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口的商品出区时不征收进口关税、消费税等,而仅征收行邮税,进口商品的税负得到了大大的缩减,进口商品的价格随之降低,国内居民和消费者进行国外网购、“海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成为了促进跨境电商井喷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机遇。如果福建的外贸企业试图通过发展跨境电商来进行外贸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抓住自贸区建设的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从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始,政府应当引导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相关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规模化落户自贸区,并主动给予各种优惠利好,利用自贸区的政策、税费、通关、商检、物流等的优势,促进跨境电商在区内的规模集聚。跨境电商企业在自贸区内的规模集聚有利于区内企业降低跨境经营电商的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跨境电商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捆绑要价的综合能力,加快区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彼此合作,共享创新成果,分摊包括建立“海外仓储”、集中托运等固定成本,壮大区内跨境电商的整体实力,从而引领整个福建跨境电商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加快海外仓建设,培育“高大全”物流企业

国际货物送达慢,物流配送难,客户评价低一直是困扰福建乃至中国跨境电商经营者的重要难题。要发展福建的跨境电商行业,必须要有强大的物流体系作为坚实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支撑。解决目前跨境电商的国际物流配送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促进建设“海外仓储”,这是福建纵腾网络科技公司能跻身Ebay中国十大卖家行列的经验之谈。“海外仓储”,简称海外仓,是指跨境电商卖家提前将货物存储到国外仓库,当买家有需求时,卖家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响应,及时通知国外仓库进行货物的分拣、包装,并且从该国仓库运送到其他地区或者国家,提升了物流响应时间。同时,结合国外仓库当地的物流特点,可以确保货物安全、准确、及时、低成本的到达终端买家手中,提高客户的好评率。海外仓能克服并解决目前跨境电商经营中传统“小包”投递所产生的几乎所有缺点,但是海外仓并不是治愈一切疑难杂症的“万金油”。海外仓自身具有建设成本高、涉及国外商事法律、囤货风险大、国外雇佣和本地物流合作等多重问题,单个的中小微跨境电商经营企业也无力承担独立建设海外仓的巨大成本开支。

福建省外贸企业要打好跨境电商这张牌,不能再重复目前跨境电商这种“小包”投递的局面,建设海外仓是必经之路。在建立建设海外仓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靠落户自贸区,抱团分摊成本,另一方面就要靠本地物流行业的有力支撑。由于全球全国性的知名物流商发展都趋保守和传统,政府和行业有必要多给予引导和扶持,培育一些当地大型的物流企业来专门帮助跨境电商企业解决国际物流问题。这种符合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企业必须具有“高大全”的特点:“高”是指起点设置高,由于跨境电商的交易双方位于不通的国家,因此提供物流服务必须涵盖语言服务和通关服务;“大”是指物流服务提供面广,售后退换货、物流商备货、自贸区保税设施等符合福建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发展跨境电商所迫切需要的物流服务都要具备;“全”则是指必须具备两套分别针对进口出口、境内境外的应答快捷、一应俱全的平行物流线上系统,满足跨境电商进出口的双重需求。只有福建省吸引或者培育了这样适合跨境电商经营思维的强大物流企业,福建跨境电商发展才没有后顾之忧。

(三)政府主导、行业扶持,提高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力

福建的跨境电商要发展,企业是主体、物流是基础、平台是关键,但是整个综合服务水平没跟上,创新灵活的企业、快捷可靠的物流、流量再大的平台也都是枉然。福建的跨境电商要发展好,离不开在政府政策上的创新和主导,离不开行业商会协会的协调和扶持,才能进一步提高包括商检、通关、外汇、税务等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服务能力。

在跨境电商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混战时期,福建省应该积极投入,建好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的网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的便捷通关,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时效,为跨境电商企业报关报检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能够在困扰广大跨境电商经营者的国际收结汇、退税等环节,利用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试水”一些利好的政策和实验性措施,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实现快速的资金回笼,提供企业持续发展的资金动力。

(四)加快本土跨境电商急需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