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业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破瓶颈是棉纺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棉纺企业应该根据总体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不断延伸产业链,发挥整体优势,发展产业集聚,打破地方分割局面,选择相对集中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发展棉纺织以及相关行业,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找准市场定位,利用产地定位法,通过本地资源即产地优势,在棉花产区建立纺织工业基地,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2.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通过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相互联合,专业分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集团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开发能力,进而提至跨行业联合。过去的竞争只是同行业的竞争,而现在同产业链的延长,企业的壮大,不仅仅只是同行业展开竞争,很多企业通过跨行联盟合作与对手竞争,其目的使整个集团获得单一企业不能获得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和资金进行技术开展和研究;有利于棉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实现棉纺织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企业。
3.棉纺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要想加快发展壮大,就必须突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从过去的模仿式改变为创造式发展,培育棉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高新技术和工艺更新改造落后工艺设备,提高棉纺织技术含量,建立研发中心与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效应,降低个体棉纺企业技术成本和创新风险。
[关键词]人才需求 教育改革 调研报告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2)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介定情况。
2.调研方法:调研组以座谈、数据统计、下发问卷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根据对某大型国有企业1700多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学历结构。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0%,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根据对1700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人员根据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21%,中级占46%,初级占22%,无技术资格占11%。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以下占72%、中级占14%、高级占10%、技师占3%、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企业的技术工人中,技术等级比例不够合理,初级及以下比例过大。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要不断更新、不断升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一切促使企业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但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有差距,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有机械加工、农药化工、仪器仪表、锅炉、铸造、焊接、食品加工、话务员和营业员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战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调查显示我市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4:16: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52%。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导致学生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造成招生与就业两大难。而企业却因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上进一步深化。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我市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对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规范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加强校企专业对接。学校要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一方面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吻合。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力求做到“设置一个专业,培养一类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积极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针对企业特点,制定培训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按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松散型、紧密型、合一型均可。
关键词:纺织;专利;发展现状;趋势分析;研究重点;热点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Patented Textile Technologies
Abstract: This paper adds up the patent filings of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by using IPC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analyz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s of textile patents. It determine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and hotspots, and based the current market situation, it also forecasts the hotspo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technology.
Key words: textile; patent; latest development; research hotspot and focus
专利作为技术信息最有效的媒介,包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术情报,相比一般技术刊物所提供的信息早 5 ~ 6 年,且内容翔实准确、新颖,直接表达了技术创新的原始信息。通过对纺织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类型、专利构成类别的统计,可以分析纺织专利的发展趋势,并基于纺织专利视角了解纺织各分支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本文采用IPC分类法统计了纺织各分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分析了纺织领域专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判断出我国纺织技术的研发重点和热点,并结合市场情况推测未来纺织技术发展的热点领域,为实现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也为我国纺织产业技术发展及产业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在国际专利分类法(IPC)中,纺织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被分类在D部,D部又分别按大类、小类、大组、小组进行具体划分。本文仅涉及D部的大类,国际专利分类法对D部的大类划分及其内容如表 1所示。
一、纺织专利在我国专利技术中的地位
1. 我国专利申请整体上呈逐渐增长趋势
截至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整体上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图 1),历年累计申请量达到10 411 774件,年均增长率为17.68%。其中,发明专利5 011 063件,占比48.13%;实用新型专利5 400 711件,占比51.87%。整个发展趋势可划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 ― 2000年):我国专利申请量相对较少,年均增长率为14.28%;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略高于发明专利,但两者增幅基本一致;
第二阶段(2001 ― 2009年):我国专利申请整体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7.81%,增速较第一阶段略有提高,但增幅不大;其中,2001 ― 2004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两者申请量相差不大,增幅步调一致;2005 ― 2009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增长高于实用新型专利;
第三阶段(2010 ― 2013年):我国专利申请整体态势变化明显,年均增长率达30.65%,增长最快,并在2013年出现高峰,申请量达到1 679 337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增长高于发明专利。2014年申请总量有所回落,主要是实用型新专利申请下降所致,发明专利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2. 纺织专利在我国专利技术领域总体处于弱势
纺织专利在我国专利技术中处于弱势地位(图 2),其所占比重整体在2%左右徘徊,且近几年有所下降。除 2002年外,1987 ― 2014年我国纺织行业专利申请量占我国专利申请量比重在1.61% ~ 2.22%区间波动,近几年维持在1.8%±0.5%,其中2013年为1.84%,2014年为1.74%。
3. 我国纺织业专利申请呈逐渐加快态势
我国纺织领域的专利申请整体上保持逐渐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6.76%。截至2014年,28年以来申请总量累计达到171 205件(图 3),其中,发明专利82 022件,年均增长率为17.42%;实用新型专利89 183件,年均增长率为16.2%,低于发明专利增速和整体增长水平。其中,近 5 年的增长幅度最大,2014、2013、2012、2011年分别为2010年的2.19、2.33、1.98和1.36倍;2014年受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下降的影响,申请总量小幅下跌。
从专利申请量变化角度可划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1)低速增长阶段
1987 ― 2000年纺织业专利申请总量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为11.79%;其中,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均偏小,增长缓慢。从数量上看,1992年申请总量突破千件,达到1 158件(其中发明专利337件,实用新型专利821件);2000年突破2 000件,达到2 054件(其中发明专利924件,实用新型专利1 130件)。从增长速度看,发明专利的年均增长率为11.57%,实用新型专利的年均增长率为12.13%,略高于发明专利。
(2)中速增长阶段
2001 ― 2009年之间,专利申请总量整体增长趋势不变,年均增长率为18.70%,增速约为第一阶段的1.59倍;其中,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为20.14%,实用新型专利为17.49%。从数量上看,2001 ― 2009年之间的申请总量增长较快,2009年为2001年的3.94倍。其中,2002年专利申请发生爆发式增长,申请总量达到7 300件(其中发明专利3 441件,实用新型专利3 859件),增长了223.44%,随后在2003年急剧下降,但相对2001年总量还是有所增长。2003年之后发明专利和实用型新专利增长步调基本一致。
(3)高速增长阶段
2010 ― 2013年专利申请总量出现整体增长较快的趋势,增长幅度较大,年均增长率达32.57%,远高于前两个阶段。其中,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为34.26%,实用新型专利为31.04%,低于发明专利和整体增速水平。
在专利申请数量上,2010年首次突破万件,达到11 960件;2012年突破 2 万件,共23 703件;2013年达到顶峰,达27 834件;2014年增长有所回落,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降低了0.10%,发明专利下降了0.01%。
4. 纺织专利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
(1)虽然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但其整体上还是以代加工(OEM)为主,产品档次水平不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技术发展以跟进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受技术发展的限制,且在市场保护机制缺失、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纺织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弱。随着产业升级改造,技术大幅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企业越来越重视对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3)社会公共服务不完善。纺织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小(规模小)、散(比较分散)、远(处于中小城市,且远离市区)”特点明显,而相应的专利机构较少,再加上专利申请相关知识不足,申请程序手续比较繁琐,使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原本就较弱的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4)人才匮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失严重,且社会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相对较少。但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以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就业热点。
(5)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缓慢,且缺少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我国在1982年就出台了第一部知识产权法 ―― 《商标法》,1984年出台了《专利法》,1990年出台了《著作权法》,法制体系建设整体进度缓慢,且在完善相关法制建设的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及有力、有效措施并没有跟进。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如企业虽然申请了专利保护,但仿造、盗版现象仍层出不穷,这严重打击了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的积极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存在较多不足,缺乏有效、有力的监管保护机制。
二、我国纺织业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情况
1987 ― 2014年我国纺织业专利申请总量整体上保持增长,且增长幅度逐渐增大,年均增长率为16.76%(图 4)。
如图 4 所示,在国外申请方面,截至2014年,28年来国外申请量的增长变化不太明显,整体上增长十分缓慢,且近几年增长近乎停滞;其中,国外申请的历史最高点为2012年,申请量为1 643件,随后稍有下降,2013年为1 568件,2014年为1 615件。
国内申请方面,1987 ― 2000年申请总量增长变化不太明显,其中在1992年申请量突破千件,此后虽有小幅下跌,但仍在千件左右波动;2001年突破2 000件,为2 433件,2002年出现爆发性增长(2002年增长率为157.01%),此后,自2004 ― 2013年,以27.16%的平均增速大幅增长,并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申请量为29 252件。2014年较2013年有所下降,申请量为27 448件,但仍保持较高申请水平。
1. 我国纺织业专利申请以国内为主
我国纺织业专利主要以国内申请为主(图 5)。从增速上看,国内申请量与专利总量的增长保持一致,年均增长率为17.58%,略高于整体增速;而国外申请量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为10.39%,低于整体增速。从数量上看,除1997年外,国内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重整体上保持在70%以上,且自2008年开始超过80%,2011年开始超过90%,并在2013年达到94.91%,2014年比重为94.44%,表明我国纺织业专利在国内申请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2.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仍以国内为主,发明专利也趋向于国内申请
纺织业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图 6)。截至2014年,实用新型专利的国内申请量一直保持在97%以上。1987 ― 2014年,国内申请占比历史最低点为2007年的97.47%,占比在97% ~ 98%的年份有 4个,高于99%的年份有15个。而国外申请方面,28年来申请总量不足2 000件,仅为1 216件,占实用新型专利历年申请总量的1.26%。因此,国内申请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一直占绝对地位。
近十几年以来,我国纺织业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量逐渐增加并已占据优势地位(图 7)。从增速上看,截至2014年,国内申请年均增速为22.54%,而国外申请为16.75%。从比重上看,1987 ― 2001年,国内申请量占比大多低于50%,其中占比超过50%的年份仅有 3 个。自 2002年以后,国内申请量占比超过53%,且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达90.35%,2014年略有下降,为89.88%,优势明显。
D07领域属于我国纺织业专利布局的边缘地带。1987 ― 2014年,该领域的专利申请累计3 267件。其中发明专利1 180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占申请总量的比重仅在2011年达到2.21%,其余年份均低于2%。这说明此技术领域在纺织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属于专利布局的空白区;也反映出此类产品的市场较小,技术优势不明显。
3.D04领域或将成为技术研究热点
目前针织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其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大,产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如图15所示,“十二五”期间针织服装产量与梭织服装虽仍有差距,但两者均在同一数量等级上,且前者保持增长。另外,“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速,2015年该行业的纤维加工量达1 341万t,与2010年相比增长63.2%;纤维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20%提高到25.5%。其中,非织造布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最大分领域,占比近1/3;2015年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的产量为442.9万t,与2010年相比增长178.6%。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健康养老、国防军工、应急抢险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巨大需求,这些都将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带来发展机遇。这意味着D04领域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四、结论
(1)纺织专利在我国专利技术中占比不足2%,仍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原因除却技术发展规律外,政治、经济环境,法制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影响较大。
(2)我国纺织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变化整体上可分为3 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1987 ― 2001年),较快增长阶段(2003 ― 2009年)和高速增长阶段(2010 ― 2013年)。专利申请主要以国内申请为主,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仍以国内申请为主,且近十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纺织业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明专利的国内申请开始占据优势地位。
(3)通过分析我国纺织行业各分技术领域的申请量,发现研究重点、热点分别为D06领域和D01领域;此外,推测针织加工技术、非织造技术将成为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徐筱琳. 我国纺织领域专利发展的现状探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6):8-9.
[2] 刘西平,梁炳昌. 纺织专利文献信息资源的分析与探讨[J]. 毛纺科技,2005,33(6):8-11.
[3] 黄莉. 近几年我国纺织专利的现状与发展[J]. 纺织导报,2010(10):14-16.
关键词:江西纺织业 可持续发展 策略
0 引言
“十五”期间,江西纺织工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中部地区所处位置全国前移。实施“品牌战略”和“集群战略”是江西纺织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 江西纺织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江西纺织工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中部地区所处位置全国前移。
1.1 经济总量成倍增长
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39%;实现销售收入196.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62倍,年均增长29.34%。纱、服装、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0.44万吨、5.63亿件和18.07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2.6%、525.56%和155.23%。各大指标均全面提前完成“十五”计划。
1.2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是资本结构明显改善。非国有比重从“九五”末的33%提高到“十五”末的80%;二是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牛仔、弹力、高档提花和异型纤维等十大系列面料、差别化涤纶长丝、植物染料印染夏布及夏布床上用品、32S-80S色纺纱、绿冬功能性蚕丝无纺絮片等一批新产品的面市使得纺织产品档次有较大提升,“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服装品牌的崛起整体提高了服装产品档次,医药用布等产业用纺织品也已经有了好的起步;三是行业结构明显改善。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针织和服装两个后道产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全行业从多年来的由棉纺、化纤等原料行业支撑转变为目前总量由服装、棉纺、针织、化纤等前后道四大子行业共同支撑,效益则主要靠服装、针织、棉纺三大子行业支撑的新局面,服装行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从“九五”末的10.7%提高到“十五”末的33.7%,针织行业从“九五”末的6.7%提高到“十五”末的16.23%,棉纺行业从“九五”末的41.99%下降到“十五”末的26.82%,化纤行业从“九五”末的25.28%下降到“十五”末的14.72%。行业结构的优化整体上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1.3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十五”期间,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针织服装、九江共青城的羽绒服装、赣南南康的西服西裤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截至“十五”末,南昌市青山湖区及其周边地区聚集的针织服装企业约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3,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2005年针织服装产量达3.11亿件,占全省针织服装产量的71%,使得江西的针织服装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七、八十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约24.5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产生了“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赣州南康聚集了363户的西服西裤加工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2.98亿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并带动了服装布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1.4 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十五”初期,适逢我国加入WTO,我省纺织行业同全国同行业一样步入发展的良好时期,2002年开始逐步减亏,至2003年扭转了长达八年的亏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2005年产销增幅均稳居中部地区同行业首位、全国同行业前三位,其中从2004年6月起曾连续7个月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产销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2005年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8.7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98倍,年均增长37.86%。44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盈利企业为368户,占82.3%。“十五”期间,九大子行业中服装、针织、棉纺和丝绢纺织等4个行业效益增长2倍以上,特别是服装行业尤为引人注目,效益比“九五”末增长11.21倍,从“九五”期间的行业“短腿”一跃而成我省纺织行业中运行质量最好的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全行业的发展空间。
2 江西纺织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品牌缺少
一是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技术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没有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挂钩,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纺织科研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截止2005年,全省纺织行业尚没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4户,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服装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
2.2 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
纺织产品结构与买方市场条件下的需求结构错位,形成产品“滞销”与“短缺”并存的市场格局。表现为“五多五少”:大路货多,名牌少;低挡多,中高档少;粗加工多,精加上工少;普通加上多,深度加上少;衣着用品多,装饰、产业用品少。纺织品三大应用领域的比重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在各应用领域内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装饰用纺织品在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与市场要求有不小差距,产业用纺织品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难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3 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结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经验,认为从“品牌战略”和“集群战略”两方面来夯实内功是江西纺织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1 品牌战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纺织业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势地位,从根本上讲要依靠以产品的质量、品牌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纺织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纺织业的发展要突出自主创新对行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地位,强调自主品牌对纺织工业提高附加值的贡献率。发展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加强企业的创新力,通过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将会为全行业争得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3.1.1 江西纺织业品牌发展现状 江西省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先后建设了九江共青城、赣州南康市、南昌青山湖区三大基地,产业集群效应凸现,区域品牌逐年增多。全省2005年新增近30个纺织服装品牌,品牌总数达到近60个,服装、棉纺、麻纺、化纤、纺机配件等行业均有分布,其中服装行业约占70%。“鸭鸭”的知名度带动同产于共青城的“回圆”、“深傲”、“雪斯来”等一批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成长起来。近年来涌现了“龙”牌涤纶长丝、“白鹿”牌粘胶短纤、“远东”牌纯涤纶线、“宝棠”牌苎麻纱、“江舫”牌棉纺细支高密织物、牛仔布、“井竹”、“斗牛”、“朗祺”等省产品牌。品牌意识的加强正在逐步带动江西纺织经济的发展。
但从总体来看,江西纺织服装企业现状是产品主要以低价竞争市场,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品牌占的比例少而又少。在江西纺织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绝大多数的纺织出口企业大都是采用来料加工方式。品牌的缺失制约了江西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3.1.2 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纺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一个拥有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应对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今天,唯一的法则就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战略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品牌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品牌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既是一个企业形象与企业产品重新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外界释放与推广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2 集群战略 江西省应该继续围绕“九江共青城羽绒服装”、“南康市西服西裤”、“南昌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来开展工作,积极发挥纺织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带动全省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坚持走“名牌产品”与“区域品牌”共同发展的道路。鼓励服装企业及产业集聚地共创品牌。在名牌产品的打造中立足于现有基础,一是继续保持中国名牌产品“鸭鸭”牌羽绒服装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利用“鸭鸭”的知名度带动同产于共青城的“回圆”、“深傲”、“雪斯来”等一批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成长起来;三是对近年来涌现的“龙”牌涤纶长丝、“白鹿”牌粘胶短纤、“远东”牌纯涤纶线、“宝棠”牌苎麻纱、“江舫”牌棉纺细支高密织物、牛仔布、“井竹”、“斗牛”、“朗祺”等省产服装品牌,鼓励品牌所属企业继续加大投入,从质量、管理、市场等各个方面维护并提升品牌的形象;四是鼓励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等三大服装产业集聚地集中打造我省“纺织服装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解读“十一五”发展纲要[J].纺织指导.2006.(8).2-6.
[2]陆娟.现代企业品牌发展战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42.
【关键词】:棉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一直是工业学术界讨论的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靠近,在产业性质上相似相近或相关,在发展空间上同属于(或接近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产业领域、相对高密度聚集、分工比较明细、依靠紧密或松散型产业链相互连接,由诸多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的一种工业集聚形态。在我县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依托本县及周边丰富的棉花资源和新纺公司人才、市场、技术、管理、信息、资金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等主要形式,通过催生、延伸棉花加工项目,培育出了县棉纺织工业区及上港、溧河、城关、城郊工业小区等棉纺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新纺公司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棉纺织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新野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特点
新野棉纺织业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历届县委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截止XX年6月底,全县棉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01家,其中棉纺企业84家,棉织企业8家,捻线9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突破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今年元至七月份,全县限额以上棉纺织业实现产值2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5亿元,利税1?35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69?1%、65?9%、67%和67?8%。棉纺织业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攀升,比重之高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主要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关键词:保定市;电子商务;纺织贸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电子商务在保定市纺织贸易中的应用与推广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21世纪全球纺织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多品种、少批量;高品质、快交货”。这就要求纺织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必须具备高度自动化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而这些也只有借助于电子商务的先进控制手段才能实现。纺织业作为保定的传统优势行业,在当前形势下推进电子商务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定市纺织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将生产、营销、销售以及流通活动联系到了一起,不仅包括在网络上进行的交易,还包括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商务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方式,电子商务更是以其巨大的优势引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转变。通过考察保定市的纺织企业,尤其是高阳、蠡县和容城,发现高阳县的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熟。
本文以高阳县为例,发现大部分商户已经通过阿里巴巴网、中国毛巾网、中国家纺网、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站开展电子商务。还与中国家纺网合作,建立了中国毛巾网,搭建了网络交易平台,构建网上商贸城,目前已注册会员106家,与各大贸易网站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高阳县纺织业网上成交额达8亿多元。同时,高阳县组织召开了“中国毛巾网站筹建暨纺织产业质量提升品牌创新座谈会”,对全县100余家规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电子商务贸易、产品交流培训。为了开展电子商务,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搭建网络销售平台,从一开始的补贴,引导企业把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起来,到后来的企业自主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二、保定市纺织业应用电子商务中的问题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很多纺织企业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作用却没能真正显露出来,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归结有如下几个:
第一,竞争意识不强,对电子商务认识不够,观念落后。大多数企业还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管理水平较低。保定市纺织企业大部分是家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多管理者还不能完全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这些都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桎梏。
第三,电子商务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高级的人才更愿意选择一些较大的城市,而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要有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知识的人才作为保证;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满足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需求,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网上销售渠道单一。保定纺织业的主要电子商务平台是阿里巴巴和毛巾网,主要依靠B2B模式,电子商务的其他一些模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第五,企业信用状况参差不齐,消费者很难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区分企业的好坏,对于产品的质量很难有一个评价。
三、对策建议
(一)对企业的建议
1、加强企业电子商务的系统性建设,完善网络市场。首先,保定纺织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除了从根本上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竞争优势,还要加强企业的宣传力度。从企业内部来说,要有效应用阿里巴巴、中国毛巾网、中国家纺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将生产、销售、售后通过网络平系起来。同时,加强电子商务外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口岸、网上系统将企业与海关、银行、商检、保险、物流连接起来;其次,要加强同南方纺织企业的联系,学习南方纺织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的经验,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企业。可以定期派内部员工出去交流学习,然后将经验传达给其他员工。从政府角度来说,要时常开展电子商务论坛,邀请电子商务方面的专家开展一系列电子商务讲座,包括前期的建设、中期的应用以及后期的维护。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加强企业竞争力。首先,加强相关人员的电子商务培训,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人才来企业指导,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技能考试;其次,如果企业实力允许的话,可以派相关人员去国外学习交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电子商务实战,从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到上传产品,产品信息,挑选图片,到平台的维护,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运营商联系,从而加大点击量,增加询盘的质量。
3、扩大销售渠道,增大资金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保定纺织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管理,更好地利用公司内部资源,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更低的价格。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求购信息,采用竞标方式减少原料成本,以提高利润。企业还可以了解客户市场的变动,及时做出调整。另外,电子商务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对网络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一个高速、宽带、多功能和安全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对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企业资金的支持,要加大资金对互联网的支持力度,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二)对政府的建议
1、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匹配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物流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保定市物流行业为例,整体来看还比较落后,而主要原因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落后,不能将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通过一个整体的系统连接起来,造成了买家与卖家,买家与货代,卖家与货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政策上,针对当前的松散状况,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或者是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圆通、申通、顺风、邮政、TNT、DHL的作用,将物流行业与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充分地结合起来;其次,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及时淘汰一批落后的标准,增加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制定。
2、加强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建设。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说,可以建立于像普尔等机构的评价体系,将企业按照整体实力分为A、B、C三级;其次,对于第三方平台来说,也就是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在企业运用平台之前,也要有一个区分,可以将信用好的企业排名靠前。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高阳县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河北保定商务之,2007.4.17.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现状;推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U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004-01
前言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机械设备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按照人为要求,以自动检测、信息自动处理、自动分析判断、自动操纵控制等途径实现预期目标的生产过程。由于机械自动化是在无人参与或少数人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这就使得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具有节约劳动力资源的特点。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等多个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机械自动化的技术
1.1 技术概念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原料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节约人力资源。机械自动化所带来的优点主要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促进产品更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进步的主要手段,是未来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保证获得最高生产率、最优产品质量和最低成本的最好手段。
1.2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组成
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应用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五个单元组成。
1)程序单元。决定系统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2)作用单元。对系统旖加能量和定位。
3)传感单元。检测系统工作过程的性能和状态。
4)制定单元。对传感单元输送过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和发出指令信号。
5)控制单元。进行制定并调节作用单元的机构。
2.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通过对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发现,在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我国机械自动化的现状来看,机械技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机械自动化管理方面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的是组织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问题。在西方的机械自动化管理体系中,以准时生产、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为代表的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已经在机械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在我国,大多数的小型企业还处于传统的管理阶段之中,除了较为先进的无人化管理操作技术在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以外,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只在少数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应用。
2.2 机械自动化技术方面
数控机床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已经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处于一种以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为主的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系统只是在少数企业中得到了应用,以我国的纺织产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为例,我国纺织业的机械自动化发展存在发展空间狭小、企业终端技术自主研发资金投资入力度不够、高端技术资金投资力度较小的问题,导致我国纺织产业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只能以高价换取国外陈旧的机械自动化纺织生产技术。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纺织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
2.3 信息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缺乏
信息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我国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型机械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导致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操作人员只懂得相关理论,却没有实践经验,这会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我国机械自动化的推进模式分析
通过对我国机械自动化现状的探究可以以及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举例说明可以发现,我国的机械自动化仍然处于一种正在推进的状态。上述问题的出现也可以说明在我国机械自动化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机械自动化模式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来促进机械自动化的推进。
3.1 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理念
正确的机械自动化理念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推进机械自动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提升自动化水平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引用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工农业生产部门应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方式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选择性的应用。比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针对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个体生产的局面,农业科技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过程中就需要对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户进行统筹考虑。在农业机械的研发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应适当加大对一些价格相对较低、功能较为全面、适用于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在纺织业生产过程中,技术部门应从纺织业的发展实际入手,通过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发展理念的方式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3.2 认清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机械自动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机械自动化经历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可看作是机械自动化水平不嗵嵘的过程。由此可见,机械自动化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机械自动化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有清醒的认识。
3.3 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针对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体系的完善成为了促进机械自动化推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方式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作为一个高新行业,作为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行业,它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对其现状进行改造和推进。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是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在机械自动化的推进过程中,从工农业生产现状入手,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理念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保障,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机械自动化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发展观念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促进机械自动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洋.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与推进模式探讨[J].农技服务,2015(08).
[2] 张岩,董晓冬.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
[3] 刘晓娟,赵长滨,赵丽平,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4):116-117.
[4] 李航.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6,47(2):62+70.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政府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新疆棉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出口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疆拥有如此好的棉花资源,但新疆的纺织业却很落后,棉纺生产规模仅占全国的5.4%。落后的纺织工业使新疆成为一个单纯的原料供给地,不但容易使产业链条割裂,而且利益流失相当严重。因此,必须要把新疆从全国性的棉花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纺织工业基地,延长棉花产业链。借鉴我国其它纺织工业发达地区的成功道路,在新疆建立纺织业产业集群是一条既快又好的出路。
一、纺织业现状
目前新疆的纺织产业尚未形成集群。2006年新疆的纺织企业只有80家,且分布比较分散。新疆的纺织企业多建在棉花产区附近,而新疆的棉花遍布全区,因此新疆的纺织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其中一些大中型企业多集中在产棉大区附近,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喀什、阿克苏等城市。其次,新疆的各纺织企业间、纺织企业与棉花供应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下游企业间关联性不强,企业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棉花产业链的割裂,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近几年,由于棉花价格上升,导致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再加上企业本身流动资本短缺,企业融资困难,又导致开工不足,重点项目放缓建设等,从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加快新疆纺织业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转变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新疆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现用SWOT(自我诊断法)分析新疆纺织业的现状。
1、优势
(1)原料基地
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产量的1/3,占世界棉花产量的8%左右,占全国商品棉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100%,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生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除此之外,新疆还是世界和中国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惟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近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一些大型棉纺织企业将投资转向了棉花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
(2)区位优势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地纺织企业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如果从新疆进入周边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例如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进入欧洲市场比从欧亚大陆桥缩短1200公里,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四分之三,运费降低二分之一。落户新疆的山东如意集团也是看中了新疆的区位优势,因为从新疆到欧洲的陆运通道,比从山东到欧洲的海运通道可节约一半的运费。
2、劣势
(1)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
目前中国纺织企业是高度竞争行业。国内改制的纺织企业占到90%,国营的不到10%,而新疆国营纺织企业还占到70%~80%。新疆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负债率、就业人数、都高于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的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只有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平均水平的53.4%,且亏损总额占到新疆90%以上。
由于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始终跟不上内地国有企业改革的节奏,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不能很快得到解决,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新疆纺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
(2)纺织人才短缺
新疆纺织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操作熟练工。新疆高等院校的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专业均已停止招生多年。据新疆纺织业协会统计,目前新疆各类棉纺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超过5%,其中,棉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更低,尚不到2%,精通棉纺织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更为稀缺。
目前新疆部分棉纺织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因此多年来生产的产品毫无改变,很难应对市场需求,另有一些企业虽然购置了高档、高效的新设备,但产品依然是中低档的老品种,使好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效益。[2]
3、机会
①国内纺织业梯度转移
《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纺织产业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新疆就是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快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15.2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7.5亿元,地方投资5亿元。新疆巨资投入棉花基地的建设,将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基础,也为纺织产业集群化落户新疆创造条件。[3]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沿海纺织企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内地棉纺企业如江苏的华芳、浙江华孚、山东如意等纺织集团公司纷纷到新疆棉花产地投资,棉纺锭数达到28万锭,投资总金额达8亿-10亿元人民币。
②自治区政策支持
新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经过5-10年的发展,实现从棉花基地向纺织工业基地的转变,形成若干具备当地特色,体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挥在自治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从投资环境来看,为了促进新疆纺织业的集群式发展,新疆各地、州政府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厂。例如,阿克苏新规划的轻纺工业园区,市政府对前来合作和投资的企业实行电费、税收、土地使用、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
纺织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自从2005年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14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5.2%,约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排名第一。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不仅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带来了机遇。
4、威胁
①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由于目前在国内浙江、广东一带已经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纺织产业集群,且自2002年我国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热潮,各国各地已建立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而新疆纺织产业集群还处于孕育阶段,必然会受到国内众多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②周边国家纺织业的竞争
新疆与周边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且经济结构相似,如巴基斯坦等国也拥有丰富的棉花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在新疆建立的纺织产业集群,也会被周边国家所模仿、竞争。
三、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的建议
由于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单靠政府造出来的。但也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可能通过政府有意识地规划发展生成。当然这其中政府的作用就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加大政府干预
政府要加强对集群经济的引导,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引导纺织产业及相关产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城镇聚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纺织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集群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工业园区。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个企业在园区内发展,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治理污染费用可降低5%。工业园区所产生的区域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也使许多地方政府将公共政策的重点放在工业园区,形成一定区域内的科技、知识、资金、信息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因此,工业园区在创办之初一般采用“政策区”的运行模式,即园区规划选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布局方式等都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4]
另外,政府还应适当地控制企业的投资规模,避免大型企业垄断市场,鼓励建立中型企业,维护市场有序的竞争秩序。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自治区纺织企业建立规范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选择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逐户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革重组方案,通过采取向国内外招标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参股、控股和整体收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争取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尽早完成股份制改造,[5]进入市场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注视纺织人才的培养
针对目前新疆纺织业人才短缺的状况,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产业集群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而人才则是创新的载体,因此,要在新疆建立纺织产业集群,就一定要加强对纺织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恢复各大高校的纺织专业,以及相关课程,培养纺织专业人员。其次,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为各纺织企业和纺织学校、纺织研究所建立联系,鼓励大学和相关的科研院所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再次,新疆各纺织企业也应该多从内地引进纺织人才、技术工人,对企业现有工人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招聘的工人也应该制定就业前培训课程,提高企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最后,纺织行业协会要组织各企业定期交流,以及与内地先进纺织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组织人员观摩学习等。
4、积极招商引资
在如今国内纺织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大环境下,新疆自治区政府要抓住机遇,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新疆投资建厂,并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上大项目,带动本地纺织企业,从而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做支撑。首先,政府应该鼓励并引导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各种咨询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内部,参与集群的发展。第二,加快建立大型的客运总站和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第三,举行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等扩大本地产品知名度,在大中城市建立纺织品集中市场,为企业打开国内外市场。最后,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制约新疆纺织工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加快新疆纺织工业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5.6.(70).
[2]新疆纺织工业工作会议部署行业工作重点“十一五”发展规划助力新疆纺织升级进一步发挥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作用.记者徐峰马杰.中国纺织报,2006.3.1,001.
【论文摘要]根据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国际纺织品配额已于2005年1月1日取消,世界纺织业贸易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配额的取消既是配额时代的结束,也是新竞争时代的开始。可以确定的是,配额的解除必定为我国的纺织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纺织品进口国将会利用反倾销作为手段,对我国纺织品百般打压阻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未雨绸缪,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做好相关市场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业界的竞争愈演愈烈
我国纺织业面队的竞争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国内和国际在国内.我国的纺织企业正在”洗牌”。老式的传统作坊被迅速地淘汰出局.拥有雄厚实力、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扩大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优秀企业享有进出13经营权.更深一步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强了竞争实力。但竞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过程中.不良竞争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从一定意义上削减了纺织品的利润空间.也连带地对企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国际上.东南亚各国的纺织企业也不甘落后.近几年来.印度等国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拥有与我国相似的生产条件,而美国等主要进31国因为政治等原因,将贸易的便利给了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施以高税等手段.打压我国纺织品出口
2.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带来的阻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反倾销呈现燎原之势。2O世纪时,针对我国纺织业的反倾销诉讼还不太常见,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不但数量上不断增长,对涉案的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各种原坯布及各种织物。纺织行业作为竞争性高且劳力密集的产品,当该进31产品在当地或该国的售价已迫使当地或该国的厂商削价求售相类似的产品.并造成当地或该国厂商制造该项产品的产业利润、产量和销售量的下降.且连带影响该产业失业率的攀升时.就很有可能会诱发该进31国对进31商品进行倾销的调查。另一方面反倾销不再是少数发达国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程序.加重了我国纺织业的受阻程度。若将1990~2002年概划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2年.比较反倾销案件原告及被告国家在这三阶段的排名变化.不难看出.我国在被课征最终反倾销税的被告国家中的排名.一直居首位.虽然案件数目在逐阶段的减少.但比较1990-1994年问与1995~1999年间两个时期各国被课征案件比率的下降幅度.发现除了印度和我国被课征案件比率下降幅度不大.分别仅减少28.57%和22.41%外.其他国家的比率下降的幅度都高达45∞%以上。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
1,纺织品出口国态度
解除纺织品配额后.作为除中国以外的几大世界纺织品主要出31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政府都已经正式、明确地表示.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适应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纺织品主要出31国都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越南和墨西哥为例。越南贸易部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即积极拓展出31市场.提高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出31产品国产化比例:墨西哥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国内外形式后.决定启动纺织原料、面料.服装产业竞争力项目”.建立全面的服装生产体系.加大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以提请不同产品之类似调查案、完成国内相关立法等方式.随时可对中国纺织产品提起防卫措施。
2.纺织品进口国态度
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美国与欧盟都纷纷制定相关办法。其中以美国的反倾销审查最为显著。美国商务部已于2005年3月21日宣布.将于2005年4月开始对进31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这项措施使得美国海关对进31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了2周.以便能更迅速出台保护措施。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31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国出31增长了434%.达到540亿美元。同样受到取消配额冲击的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也在游说各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护性限制措施。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而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国纺织行业亦提出了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要求。欧洲服装和纺织业联合会于2005年3月10日宣布.已经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12类纺织服装产品启动特别机制.以保护欧盟国家服装纺织品厂商的利益。2005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中公布了对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的终裁公告.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由此看来.摆在我国纺织行业面前的巨大难题已经呈现。发展中国家猛烈竞争发达国家反倾销大棒高悬.双管齐下.这已经无疑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前进的重大阻碍。在这之中,反倾销带来的危害尤为巨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很有可能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属于防中之重。
三、我国纺织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我国目前纺织品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接近三分之二的出31地都是美国.这也使得我国纺织品行业对美国市场十分依赖.如果一旦失去这个市场.我国纺织业遭受的损失将难以计量。与此相对的.因为大量的中国纺织品进13.美国本国的纺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失业率年年增加.迫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本国企业.打压中国纺织企业。2005年配额的解除,引起了美国的巨大反弹.大幅度的反倾销措施即将启动.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我国的纺织品出31带来重大影响。试设想.如果将现在对美国的出口量的一半转移到一个新的市场去.即使美国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我国完全失去了美国的市场.我们仍然保留了原来那三分之一的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出口:而如果继续把美国当成大量出口的唯一目标.那么当我们失去美国市场的时候.损失就是三分之二。与前者相比多了一倍的出口损失。因此.拓宽市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2.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
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老式的方法自产.自制、外销,基本与外国资本不相干.这必然会引起不满。在未来的经营中,我们可以广泛地利用别国的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外国资本.在当地投资设厂.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减少被排斥的因素同时.不妨“拿来主义”.将我们的产品本土化.建立分销渠道,在国际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店等.这也是减少反感.避免反倾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3.规范自身贸易行为
我国在自身贸易秩序和贸易行为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说.贸易都是追逐利润的.但是.盲目地追逐利润就是顾头不顾尾的螳螂行为。因为看到其他的企业顺利占领市场.取得了丰厚利润就立刻把自己的产品以更多的种类、更低的价格销往国际市场不懂得、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习惯办事这种行为的不断往复必然导致一场价格(或数量)大战而“战争”的最后结果——共同遭遇反倾销的严厉调查。
行之有效的贸易手段和贸易计划才能长久得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市场和收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反倾销带来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