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散打教学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

第1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摘 要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散打运动由于其自身对于学生朝气以及活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散打教学已经在很多的高校陆续的开展起来,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从内在以及外在两个方面得到培养与锻炼,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 散打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方法

散打运动主要是运动员通过徒手的搏击和格斗来实现的一项运动。运动员需要掌握脚踢、抱摔等技法,在格斗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果,其中包含了中华武术的很多技巧,因此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且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学生灵活、勇敢以及坚毅等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某一角度来看,散打运动是从中华武术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武术动作以及武术思想,其运动的推广过程中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魅力的彰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结晶,中国武术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中国传统的搏击运动相比,散打运动无论是服装方面,还是在礼仪的方面等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这样就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高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情况来实现民族特色的体现,将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作为散打教学的重要核心,通过其内容的传承和宣传来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充分展示,提高大学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心理,同时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散打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我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武德修养,实现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中国武术伦理的发展过程中,武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武术的行为方法也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观念成为了武术技巧发展的重要准则。不同的历史时期武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其从过去的尊师重道、谦和仁爱等转变为了现今的人生观的树立以及远大理想的树立等等。散打作为武术之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其技击的本质体现的非常明显,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散打的练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武德修养的培养。虽然武德不良的学生只是一少部分,但是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今武林的名人事迹,为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接受武德的相关教育。从实际上来看,学生在进行散打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散打的实用性,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特点来实现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错误思想时,教师不能够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这样就能够端正学生练习态度,实现学生行为上的规范。

(二)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实现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能力,体育能力包括体育相关基础理论、运动技能上的掌握,同时也包括独立的锻炼能力以及自我检查评价能力等等,而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来完成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进行散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准确的示范,同时还需要进行精炼的讲解,此外还需要从技术动作的用途以及原理等方面来对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等来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联系方式,实现体育知识的丰富。同时,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对着镜子来对自己的动作以及行为等进行检查,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其中所存在的共通性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由于人所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对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接受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来进行引导,坚持所有学生一律平等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学生对于散打技术的掌握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学生利用课外的活动时间来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衡量的实际标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这就使得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更加需要自主能动性强、具有竞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散打运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勇气信心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鑫.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2014.23.

[2] 潘秀刚.论普通高校散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J].当代体育科技.2014.04.

[3] 罗光利.散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0).

第2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关键词:武术散打;运动损伤;原因;预防

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徒手格斗项目,在充满对抗性的同时还兼具民族性,娱乐性。高校开展的武术散打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发现有武术散打天赋的学生,为我国的武术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但是高校的武术散打教师不够专业,学生对武术的专业知识也不够了解,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轻者肌肉拉伤无发参加正常的武术活动,重者身体损坏,影响正常生活,所以高校的老师和相关领导要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预防和降低运动损伤的出现,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一、武术散打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特点和原因

(一)武术散打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的概率率

通过对某高校260名武术散打选修课的学生做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生由于技术能力较强,动作幅度较大,但运动损伤率却远低于女生,女生的运动损伤率为41.9%,男生的运动损伤率为27.3%。可以看出,在武术散打选修课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从整体情况上来说,在被调查的260名学生中,有90名学生出现过运动损伤,损伤率高达34.6%。

(二)武术散打教学活动中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

武术散打对基本功要求严格,弓步,马步等下盘动作要求稳如磐石,静态动作转旋转动作,动态动作转静态动作,要求流畅自如,所以免不了出现关节扭伤,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严重的时候会造成骨折或骨裂。将运动损伤的部位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列,依次为膝部、大腿、腰部、踝部、小腿、臀部、脚和上身等,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7.3%,18.5%,16%,14.9%,9%,7.8%,4.2%,3.8%等。

(三)运动损伤的特点分析

武术散打是典型的徒手对抗,是技术和力量的比拼,在对打时战况往往比较激烈。对于初学者来说,技术能力较差,自我防范意识较弱,再加上没有实战经验,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不能达标,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初学者大面积受伤的情况。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学者的拳法掌法明显好于腿法,拳法的套路比较多且双手比较灵活,所以运用起来比较方便;而双腿负担比较大不如手掌灵活,所以锻炼的难度和运用的难度就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头部和面部的生理结构复杂脆弱,抗打击训练少,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受伤。手腕抗打击能力较弱,结构精细,也是容易受伤的。初学者的基本功一般都不够扎实,姿势也不够标准,对于腿部的运用也不够灵活,再加上下肢负担量大,腿部比较僵硬,脚踝关节的活动程度不够,打开方式不正确,就会造成脚踝的受伤。初学者受技术和心理素质的制约,抗打击能力较差,训练水平低,打击力量较小,但相对的运动损伤也比较轻微,基本不会出现骨折,脑震荡等严重的损伤。

二、武术散打教学活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生疏

部分学员受身体素质的制约,力量,敏感度,柔韧性都比较差,致使动作僵硬,反应迟钝,遇到对技术能力要求严格或者运动量大的教学活动时就非常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再者,一些学员的领悟能力比较差,对技术要领掌握不够全面,领悟不够深刻,在练习时往往会出现失误,在这种情况下也比较容易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

(二)教学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较少,在一些专业性强的动作要领上,教师不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能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不能取得进步,而且耽误时间和精力,更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这是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准备和放松活动不充分

武术散打的前期准备和放松活动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部分,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对这种准备活动不在意,忽略其重要性,致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活动不充分而出现运动损伤。武术散打教学或者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和训练之前一定要保证活动时间充足,要使身体的细胞和肌肉达到兴奋的状态,避免训练时突然发力造成拉伤。尤其是在北方的学校,冬天气温低,身体机能下降,一定要督促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防止出现运动损伤。但也要注意,这种准备活动只是一个热身,不能耗费学生过多的精力,以免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正式的训练和学习。

(四)动作技术不正确

一套完整的武术散打动作是由多个技术动作组成的,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复杂,难度系数比较大的。初学者对于力量和动作的控制掌握能力不足,只是对技动作进行模仿,这时就很容易因为技术不规范而产生运动损伤。

(五)局部运动量大,过度疲劳

武术散打需要爆发力,需要靠肌肉和韧带的张力去完成技术动作。但由于过度的使用肌肉和韧带,会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在教学或者训练之后不能及时的安排放松活动让学生放松局部肌肉,就会造成运动损伤。长此以往会给学生的武术生涯带来严重的影响,会阻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武术散打作为一项考察反应能力,爆发能力的格斗项目,对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许多技术动作速度快,爆发力强,伤害性大,在训练或者对抗时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被对手击中,造成伤害。

(七)医务监督不够及时全面

许多的学生在发生意外之前都是有征兆的,可能是主观上的睡眠,饮食,体温产生问题,也可能是客观上的场地,器材出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再加上医务监督不科学,就容易产生运动损伤。

三、对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

一方面,学生要对武术散打有深刻的了解,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中要对武术散打的技术动作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要熟练掌握每个技术的特点,要点,并认真学习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一旦发生意外要懂得自救。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运动损伤,避免学生因受伤而心灰易冷对武术散打失去兴趣;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信心的人才能勇往直前,要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既能接受挑战又能面对失败的品质,帮助学生们克服消极心理,打消对伤痛的恐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自己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要有针对性,灵活性,避免学生因为过大的运动量产生运动损伤。同时教师也要安排好训练后的放松活动,让学生紧绷的肌肉和神经得到休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保证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共同进步。更要注意对易受伤部位的保护,要加强身体各关节的硬度训练,提高关节的适应能力,加强面部,脚踝等薄弱部位的防御能力。要从整体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学生身体安全的同时调动起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准备活动,合理控制运动量

教学活动或者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避免突然发力产生的损伤。准备活动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要有针对性,做好基础性的热身活动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一般是这样安排:学生情绪较低,训练水平较高时,活动时间会减少一些,运动量也随之减少;情绪较高,训练水平较低的时候可以延长活动时间增加运动量;天气较冷或者较热的时候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相对的增加或减少。准备活动和正式教学活动之间不应该间隔太久,1到4分钟最佳。训练量也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来制定,如果技术动作的要求特别高就要相对的减少运动量,反之相反。运动量要根据绝大多数学生的承受标准来制定,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标准。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额外为他们制定一些训练计划。要保证训练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平衡,统筹兼顾,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

(四)规范技术动作

许多运动损伤都是由于技术不规范,力量运用不合理等情况产生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力度,保证技术动作的规范,从而减少在该方面所产生的不必要运动损伤。

(五)加强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并开展安全教育讲座,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受伤的危害性,用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把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在训练过程中要养成穿戴护具的习惯,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等容易受伤的位置要捆扎绷带进行固定,增强稳定性,减少运动损伤。

(六)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进行武术散打训练时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防止出现意外,所以要针对注意力进行训练,可开展冥想呼吸活动和黑点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放松心情集中精力。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蔬菜瓜果,提高自身各项生理机能。

(七)加强医务监督

医务监督是训练的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每天都要对自己的体温,脉搏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老师也要关心学生的饮食、睡眠、心情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要观察学生训练时和训练后的反应能力,协调性等,发现异常要马上采取措施,调整运动量或者增加运动量。训练前也要对场地环境和运动器械进行检查,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体检,从医学的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保证学生的正常训练,促进教学训练的有序发展。(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科.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第3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1998年,我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攻读武术硕士研究生。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人才济济、名师众多,系里的教学安排特别紧凑。记得当时跟随“南拳王”周士彬教授学习了中国式摔跤、“北拳王”张立德老师学习了拳击(顺便还学习了一些意拳技法)、赵光圣教授学习了散打、郭志禹教授学习了八卦掌、卫志强教授学习了杨式太极拳和舞龙舞狮、刘同卫教授学习了第一套和第二套武术竞赛套路、外聘教师宋光华学习了宋式形意拳。利用早操的时间,我还有幸跟随谢业雷老师继续学练了陈式洪派太极拳。更为庆幸的是,2000年,经郑州大学张振东教授的介绍,我开始跟随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的陈正雷老师系统学练陈家沟陈式太极拳。

正是在上海读书期间,我结识了在上海体育学院做访问学者的山西师范大学武术专家张智禄老师。张老师告诉我山西省洪洞县至今传承有“无极通背缠拳”,该拳应当与我挚爱的陈式太极拳有“血缘”关系。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省洪洞县是杨姓人的最早策源地。杨姓始祖所封的杨国,其都城就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约9公里的范村、安乐村、张村和敬村之间。山东聊城杨氏大多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开始了寻访之旅,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截至目前,我已十余次到山西省洪洞县调研、学习通背拳。在山西省洪洞县调研期间,洪洞人的好客、热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洪洞通背拳代表性传承人田源老师不但给我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照颐,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将洪洞通背拳和子母鞭杆教给了我。

师恩浩荡,至今难忘

2001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人才引进到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工作,任散打专项教师。尽管工作性质看起来与武术套路完全脱离了关系,但我并没有放下对传统武术以及养生功法的修习。此后的一段时间,我曾向山东炯台的李飞林学习过穿林剑(双手剑法)、安徽亳州的周金钟学习过万禽戏、山东郯城的释素法请教过易筋经、河北沧州的郭桂然学习过沧州苗刀、天津静海的张景岩请教过独流苗刀、山东师范大学的姜周存教授请教过鸳鸯门武术、“津门武林二张”学习过擒拿与散打技法、程派高式八卦掌代表性传承人刘树行学习过双藤棒、河南陈家沟的陈小旺请教过陈式太极拳、北京的孙永田请教过孙式太极拳、河南赵堡镇的和有禄请教过和式太极拳、河南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陈沛菊请教过陈式小架太极拳、天津的高铁静和高金华请教过无极拳、山东济宁的皮树强请教过三皇炮锤、山东的于承惠请教过双手剑……这些传统武术及养生功法的代表性传承人均给予了我武术技艺上的诸多启迪与帮助。也许是套路和散打兼习的经历,我开始尝试在散打教学中掺入武术套路动作进行讲解与示范、在武术套路研修中常能“带着敌情观念练兵”,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同行的散打教学和自身锻炼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种“别开洞天”的心情愉悦感。

2001年暑假,我第五次来到山西省洪洞县,准备让田源老师再纠正纠正通背拳动作。但可惜的是,此时的田老师已病倒在床,师母告诉我田老师恐怕不行了。但田老师看到我来,十分兴夼,曾试图几次要坐起来给我讲解动作。在我们的劝说下,田老师才答应在床上“只说不练”。整整一个上午,田老师不但在病床前给我重新说了一遍“九排子”和子母鞭杆的要点,而且教给了我一套功法――八段锦,并且嘱咐我一定要将洪洞通背拳发扬广大。

师命在耳,怎敢忘记

没有想到的是,这竞成了我和田源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从山西洪洞县回来不久,帅兄李国民就打电话过来告诉我田师傅已经“不在了”。因我当时刚到天津体育学院工作,所以并没有请假去“送送”田老师。现在想来,总感觉遗憾、对不起田师傅对我的厚爱。

田源师去世后,我就萌发了把田系洪洞通背拳整理出来的冲动,但当时感觉各种条件还不具备,即便整理出来效果也可能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没有动笔。就这样,边学边练边整理义虚度了八年光阴。最终,承蒙《搏击》杂志社的厚爱,我才最终鼓足了勇气、下定了决心。

第4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关键词:武术运动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无身体疾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念已不再适合。

1989年, 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要求,并明确指出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心理健康更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国家教委也将过去的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意在强调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应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的作用,对身心疾病也具有特定的治疗效果。特别应指出的是, 某些国家在青少年心理、精神塑造方面,他们是通过有选择性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指导青少年进行在以自我塑造、自我修炼、自我完善人格的科学身体锻炼基础上,培养青少年逐渐养成乐观向上、坚强勇敢、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便说明,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时对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武术运动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它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更能使习武者在练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爱国主义精神观等方面的良好精神意识。

同时,武术运动特别强调形神统一、体用兼备和身心合一的科学练习方法,并注重对人的塑造,以“德”规范习武者的锻炼精神,对练习者的精神与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与规范作用。可以说武术作为一种增强人们文化与内涵的身体锻炼活动方式,已成为东方高层次人才在进行自我修行、自我锻炼时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本文基于对武术运动的传统文化及其所特有的内在特征对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自我认识等重要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来证明武术运动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促进的作用。

1 武术运动对情绪的影响

1.1情绪的概念及体育锻炼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及人与人的需要关系的反映。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另外一种是消极情绪。前者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而后者则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

人们或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时,情绪会十分的低落,而这时如果去参加某项体育活动,而这项体育活动又是平时自己最喜欢的,那么情绪就会很快地高涨起来。这是因为在通过体育锻炼时,体育运动本身的趣味性带动了练习者的积极性,使练习者在进行锻炼时,缓解心理焦虑和紧张程度,体验体育运动的流畅性和运动所带来的愉快性,加快积极情绪的释放,改善与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满足练习者的一些心理的需求,使练习者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消减了因消极情绪带来的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说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情绪有调节的作用。

1.2武术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武术运动作为一种身体锻炼方式,对参与者的情绪调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术运动可以通过个人进行练习,例如,通过套路练习及表演能起到锻炼自我,稳定心境,张扬个性,享受成功愉悦等积极作用。就像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求“动如波涛、静如岳”,动静结合,在静神的同时又必须动形,形与神俱,形神兼备,即人的形体与精神心理结合在一起,使习武者能自主地调节自身的情绪,体会武术锻炼带来的乐趣。

其中太极拳更是通过内动到外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到内外、表里一致,并“以练内为主”,兼具外动,从而达到身与神统一的练习要求指导着习武者进行系统规范的锻炼。同时太极拳还主张“心静意诚,术德并修”,通过养浩然正气,提高精神修养,最后达到“身心合一”锻炼境界。这些均说明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通过对内在心、性、意的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调节和改善习武者情绪状态和精神健康的一种武术运动的锻炼形式。

武术运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多人集体演练,整齐划一的配合练习方式,在配合中使习武者探讨与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地合作,并抑制自己不良情绪的产生及学会包容他人等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因此,科学合理地武术锻炼能使习武者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消极情绪显著降低,积极情绪显著升高,并且,随着武术健身锻炼继续开展和进行,其疲劳、愤怒、抑郁和慌乱的消极情绪继续下降,较锻炼前的情绪差异非常显著,而同时其正视情感、正视体验等人生价值取向态度也均会显著升高。这也便说明长期的武术运动能够使参与者的心境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有助于调节参与者的精神面貌和提升心理的健康,对习武者的情绪调节和调动积极情绪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武术运动对意志的影响

2.1意志的特点及武术运动对习武者意志的要求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支配行动,以实现目的的稳定心理过程,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心理保证。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果断性、坚韧性等特点。

我国武术素来强调培养精神意志和胆略气魄,明代戚继光说:“临阵若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拳谚说:“心力不坚,则无劲健”。而《少林拳术秘诀》一书则认为:拳术“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其气始可以壮往”;也有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这些均说明了意志在武术运动中所起的重要性,从这些便也可看出,我国传统武术中,有关意志心理训练内容是十分注重与丰富的。

在武术运动中,散打练习其主要目的不是战胜对手, 而是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临危不惧,临战不退。散打是两人直接对抗的项目,勇敢、顽强是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同时散打也是锻炼习武者果断的一种心理品质,比如在散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手防守的空隙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一时机,体现了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果断性,优柔寡断的运动员会坐失良机,丢掉得分机会,导致比赛失败。同时镇定,也是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意志品质。在比赛中,运动员受到重创或比分落后是经常的事,如果因此而乱了阵脚,是不可能取得比赛胜利的。只有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这便是武术中对习武者精神意志的一种要求与锻炼。

2.2武术运动能培养习武者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武术运动要求习武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原指的是节气,既是冬至,冬至天气最为寒冷,这个时候练功,对修行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而三伏,则是最热的气节,即夏至,夏至是阳气的极点,天气最为酷热,此时练功,也是对习武者意志的一种磨练。所以,民间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说的便是在艰苦环境中才能锻炼人们的意志力,并培养习武者勤学苦练,立志成材的坚韧毅力。武术锻炼的坚持对习武者坚强的意志和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决心也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都要求练习者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战胜运动中可能出现一切困难的勇气。另外,武术运动还要求习武者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判断力和遵守规则为集体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等方面的良好素质要求。因此,武术运动对于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武术运动对个性的影响

3.1个性的概念及武术文化对性格的影响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亦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包括个性倾向的需要、动机、兴趣、理念和信念。也包括反应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与性格。

人的个性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则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其中主观因素的形成受到一定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直接影响。文化是构成人成长的重要参数,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武术文化正是在对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这一环节上的广义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武术文化伴随着武术的发展和强大而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所关注。因此,武术文化潜移默化地对习武者的精神和生活加以影响。武术运动也不仅仅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同时,也是习武者通过武术文化对社会的反馈使社会产生了变化。而这种社会反馈的不同,则正是由于个人性格与思想的不同而显得有所差异。这也便是,武术运动的文化对人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武德对习武者个性的影响

武术中武德对习武者个性的影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运动中渗透强烈的人文色彩,武术中以德为先,习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武德。《昆吾剑箴言》中记载:“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而无恒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生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这些不仅说明习武者在习武前必须严肃端正自己的习武动机,同时授武者也应具备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习武者在习武之前更应明白习武的宗旨,如许多谚语中对习武者的习武宗旨有:“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主持正义,以武会友,以诚待人”、“以武强身,以武明德”等等。这些都是武术前辈对武术习武动机的正确诠释,同时也是激励历代武术爱好者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箴言。因此,在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学习中,授武者都会将武德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在学习中不断输入正确的武术观,使许多年轻气盛的练习者懂得了正确的为人之道,并在他们潜意识中使之形成对美好品德与良好个性的追求。

3.3武术运动观赏价值对习武者个性的影响

武术运动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无论是赛场上两人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搏斗,还是精彩的套路练习,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实践也证明,武术这一运动特点使经常从事武术锻炼的青少年,具有活跃和外向的个性特征,他们兴趣范围较广,工作学习效率高,社会动机较为强烈,在团体中的地位较高,受人尊重。他们中性格抑郁的较少,有自卑感的也较少少、而情绪稳定、积极进取等性格特征的比较多。这也更加说明参加武术锻炼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需要、兴趣和动机的完善。更是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坚定。

4 武术运动对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

4.1武术运动对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的影响

武术运动有助于树立人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即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为武术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技与竞心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在进行武术锻炼中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能使习武者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在竞赛中也能提高习武者的自信心和抱负水平,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

武术运动的锻炼也有助于习武者进行自我的教育。在武术运动的练习中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暴露缺点与发现优点,有助于习武者能正确地、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同时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地改正与克服,使其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

4.2武术运动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

武术运动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由于武术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练习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有助于加强心理的健康。因为武术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时,习武者之间的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习武者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他不仅要努力学会动作技术,而且更需要其他人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作、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帮助。因此,在武术运动中,习武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掌握了动作技术基础上,便同时也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克服了困难,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5 结束语

综上所诉,武术作为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聪明与才智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墨、等思想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这一特点便是其他体育项目远远无法比拟的。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武术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等;其“心理价值层”更是武术这一传统运动内层最深层的文化结构层,因为它体现了习武者在长期习武过程中形成的心理习惯与定势,引导习武者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为习武者个性的良好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武术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对抗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也对习武者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下,武术本着自身特有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习武者的心理沿着一定的方向、以一定得速度、朝着某种良好的水平发展。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满足习武者的心理需要,促进习武者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习武者合作、竞争的精神,并完善他们的个性。更直接的是参与武术锻炼能够调节习武者自身的情绪,端正习武者的人生道德价值取向,增强社会实践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虞重干.专项训练――武术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郑薇娜.论武术文化对人形成良好个性的影响.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杨永强.论武术对心理的影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5).

第5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摘 要 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同属东方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便有文化交流。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竞赛规则、技战术体系、推广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本文研究通过了解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引发出的思考对我国学校武术培训推广体系标准化的建立提出建议。

关键词 武术教育 体育教学 思考

一、目的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它的运动价值已经渗透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国际影响力等方方面面,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更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二、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的目的,在于收集查阅有关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和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书籍与文章,为深入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等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二)调查访问法。通过访问武术教师,了解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武术在培训推广方面遇到的阻碍,以及武术在培训推广过程中的细节性和可行性问题。笔者二人通过自身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代课,联系到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西湖与钱江新城两处分部的武术课主教,进行调查访问,问题涉及出勤率、上课质量、家长态度、学生反馈等方面。

(三)逻辑分析法。对已查阅的现有材料及在论文撰写中,综合运用比较、归纳等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四)比较法。通过对中国学校武术与韩国学校跆拳道的对比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研究我国学校武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吸收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结果

(一)学校武术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认识程度过低。中国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在其“太极”理念、“天人合一”核心文化个性中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可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片面的将影视作品中的“飞檐走壁、刀枪不入”生拉硬拽其中,过分虚拟化,缺乏武术文化的熏陶。

(二)学校武术课程体系不健全,较难与社会资源互补融合。在韩国除了学校之外,还有很多跆拳道场馆、会所。学校课时虽然有限,但在韩国学生可通过跆拳道馆、会所继续学习跆拳道,良好的校园氛围与社会资源相融合,培养了学生自觉独立学校跆拳道的精神,增强了民族意识。

(三)学校武术教学过程缺乏严谨性,武术师资力量匮乏。我国武术的教学上要求不够严谨,很难做到师生同等要求。现以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武术课为例,一学期共15次课(一周一次),一次课90分钟。对于学生,首先是考勤。在一学期学习当中,能够按时到达地点上课仅30%,无故旷课10%,病假、事假20%,迟到、早退40%。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一学期的武术课教学当中仅有30%的学员能够做到基本要求,完成学习。其次,学校武术教学中,按时上课虽可以保证,考核制度并未采取改进;多以练习方法为主,针对招式的技击作用以及武术运动的赏析缺少论述,也没有相关的武术渊源与发展的介绍,学生只学会了单一或整套的招式动作。

(四)学校武术考核机制缺乏多样灵活性,武术教学环境简陋、设施匮乏。目前就学校武术而言,仅以期中或期末考核为唯一的考核途径,考核方式死板。没有综合学校学习锻炼、课余时间武术馆学习锻炼以及竞赛成绩名次,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技术水平。

四、结论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武术教育培育体系。从小学开展武术教育,使学生接受武术文化熏陶,培养国人的武术精神,同时获得循序渐进的武术学习方法,既减轻了武术教师的跨度负担和工作压力也对学生自身的人际关系、礼仪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增加学校武术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将武术纳入达标项目,以比赛的形式发展学校武术,与武术段位制和运动员等级制与学校武术挂钩,激发学生的练武热情,训练学生的现场表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在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紧迫感的同时,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认识,正视训练的科学严酷性。在学校武术教育中,除了开设武术技术课,还要增设武术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认识,增加学生武术文化内涵以及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积淀。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运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武术,摒弃虚幻、不切实际的糟粕, 从小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武德”。

(四)提高武术教师、教练的教学资格门槛。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发展学校武术的基本保证,为规范学校武术教学,就要对武术教师、教练员队伍进行整顿,提高其教学资格门槛。在高校要聘请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士做为高校武术教师,或是在武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还要有研究型人才。

(五)规范道德礼仪,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缩成“武德”精神贯穿武术始终,规范习武人的行为道德。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应大力加强礼仪道德的培养,从小要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意识,在训练服装上也要统一,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作为训练服装。

参考文献:

[1] 马亚萍.从散打与跆拳道的比较角度论散打运动的发展[J].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10.5.

第6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关键词】武术;教学;中学;问题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由来已久,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已把武术列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2005年4月2日和教育部联合出台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新学期开始,体育课适当增加武术内容。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再次强化了武术课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必须性。然而,目前的中小学武术教学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我国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6.7%,偶尔上过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5.3%,从未上过武术课的学校占68%。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却只有32%,[1]因此,学校武术无论是从宏观上的教育思路、理论,还是具体的教材、教法等教学方面都存在众多的问题,简单的概括起来是“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的问题,也就是教学中具体的教材、教法、教师的基本问题。

1.关于“教什么”的问题:中学武术教材的选用原则及内容设置

1.1 武术教材的选用原则

在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用上,应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继承,主要指的是对传统武术内容的重视和发扬。传统武术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其中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2]与现代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最接近武术的本来面貌,而现代学校武术教材中几乎没有传统拳术,这使得中学武术教材内容相对固定、单一,既不利于学校武术的开展也非常不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发展。

另外,教学中尤其需要遵循“打练结合”的原则,武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最大特征既是技击功能。然而现实教学中,往往对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讲解不足,以至于使得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足,致使武术真正沦为不实用的“花拳绣腿”、“舞术”。针对这一情况,“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讲解、示范,对动作进行分析和讲解攻防含义,劲力使用方法,节奏变化差异,强调动作的速度与力度,使学生理解动作方法的技击含义,以利于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动作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武术每个招式的攻防意义”。[3]

1.2 武术教材内容的设置

当前中学武术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既是教材内容的陈旧,武术套路教材还局限于几十年前的几个老套路,例如少年拳、初级三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规定教材。长久以来教材的陈旧、不更新,不能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加上新兴体育项目如跆拳道、空手道等流行运动项目的冲击,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武术的地位。

因此,针对武术教材内容的陈旧现象,中学武术教学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吸收借鉴中有益的内容,对所教武术套路进行创新。武术教学中不能仅限于教授规定套路,应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实用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散打技术、擒拿格斗、防卫术等项目。将武术教材进行适当分配成套路欣赏、综合搏击、套路创编等模块。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将武术课的内容多样化,武术课的组成版块不仅限于套路,而是由套路、散打基本技术(腿法、拳法、摔法)版块、擒拿格斗版块组成,甚至可以涉猎一些跆拳道的技术技法,让学生了解各种技击术的特点,并加以对比区别。这样的版块设置使得武术课的内容更充实多样,避免了套路教学的枯燥。

另一方面是对武术课的创新,适当加入学生自主的创造,根据学生对武术套路的审美或者是攻防含义的理解对武术套路某些动作进行改造。如将套路创编成武术操、搏击操、现代武舞等多样化的形式,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还是承袭传统的“口传身授,一招一式”的模式化教学,从而降低了中学生学习武术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趣,从而保证武术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4]

2.关于“怎么教”的问题:中学武术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

2.1 学习兴趣的调动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对待学生都要真挚而热诚,不能言语冷、淡态度冷漠。此外,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还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改良,例如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前利用电化教学组织教学班级观看名家武练教学片,使学生欣赏到正确、优美的名家示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萌动求知、求学的欲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2.2 教学方法的运用

不可否认,相对于球类、舞蹈等体育项目,武术教学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差,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如果再不注重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重复练习,则会使得教学效果再打折扣。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除了运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与比赛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武术教学的特点,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结合武术运动攻防实用性的特点,可以借鉴此种教学方法设置模拟场景,例如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怎样进行正当防卫、练习挣脱与反击,寓教学于具体场景。

另外,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新奇,持久注意力差的身心特点,要特别倡导直观教学法中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选择高水平运动员示范录像进行观摩教学;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激发对武术的兴趣,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可让学生观赏各类武术比赛录像,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直观教学法的重要手段,示范(电教化演示)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了完整的动作形象、结构、路线、劲力、气势等。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体系。在多媒体教学示范过程中必须也注意示范的方法、示范面和示范速度等。示范方法可分为整套动作演示和分段示范,以及单个动作示范。新授教材宜正面常速示范和背面慢速示范相结合,分解教学以后进行完整教学时再进行示范,教学时发现学生因概念不清动作错误时再进行示范。示范的速度则应依据动作的复杂程度而定。

3.关于“谁来教”的问题:中学武术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传授技能的主体,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展学校武术,归根到底要靠在校的广大体育教师和武术专业人员,提高师资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保证。然而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却是,专业武术教师缺乏,多数学校的武术课是由田径、篮球等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一项调查显示:“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67.2%,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3.5%”。[5]分析其原因,一是高校武术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二是武术运动自身专业特点,对于教师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武术运动习练门槛高、习练年限长,其他专业体育教师很难胜任。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可以为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提供机会到高校短期进修,或者到体委、体校拜师“学艺”,并进行考核,督促其钻研业务,不断强化教学能力,以此缓解武术教师短缺问题。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意识”,必须建立起“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意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更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6]在中学校武术课程的教学中,加大教学的情感投入,对技能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用自己的一片真情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要肯定他们的长处,不要流露出急躁不耐烦的情绪,并保持教学激情,以满腔热情感染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共创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极其重要的一点既是对于武术教师的“师德”建设。良好的“师德”是作为教师的首要前提,武术专业教师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更要遵从“武德”的行为规范,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抵制、克服和清除自身思想意识中有悖于师德、武德规范的念头,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把职业道德由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转化成为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黎桂华.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1(3):209-210.

[2]王岗.中华武术:一个被忽略的活态文化传统[J].搏击·武术科学,2007(8):1.

[3]徐吉原,赵兵.中学武术套路课教学方法和策略[J].运动,2012,1:34,123.

第7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一、武术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近五十年来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动作、五步拳、少年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从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为了改革学校武术教学滞后的现状,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成了关于武术改革和发展的课题组,并借鉴国外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拟订了新的《新课程方案》和《新指导纲要》,其最突出的变革及创新点在于增大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延伸,提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主性;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生武术能力培养,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在课程评价方式上,不再以学生成绩考核为目的,而是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一显著变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赋予了教师、学生更大的自,对于各地各级学校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展示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内容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武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截至目前,同其他项目课程相比,武术在体育课程体系中仍明显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提高等综合问题,学生在武术知识、技术与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并未完全达到《指导纲要》要求的课程目标。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

武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具有特有的本质属性以及运动形式和教学训练体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武术的特质,把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学校武术的发展方向,这些原则在应用上应是彼此独立,且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

1.武术教学内容设置优化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其中“内”指品性的修炼,“外”指技艺的修炼。中国传统武术历经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系统,从现代教育的理念看,武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长期的、贯穿人的终身的知行教育,其教育观、健康观、道德观、生态观等,对中国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科学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所选的教学内容,在难易程度、教材比重和定性定量要求上应符合武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可以实施的教学计划。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分类方式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依据学生、社会和体育学科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尽可能地对那些能够代表各类武术运动形式的内容进行优选组合,防止教学内容过于繁杂造成学生压力大且学时紧张的不利局面,这样可以以点带面,满足学生对中华武术的求知欲,也可以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

(3)健身性原则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呈与“全民建设计划”和“终身体育”接轨的趋势,提倡尚武崇德、修身养性,依然是学校武术改革的主要方向。武术讲究动作形体规范,又讲求精、气、神传意,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习练武术对外可以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具有强身健体、养生怡情的功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选择以强身健体而不伤身,适合发展学生身体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技术内容为主。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实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仅局限在武术技术和意识的教育上,从习练拳脚、健身防身的小武术观来从事武术教学,势必导致武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武术唯有建立“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格局,才能有利于厚重教学内涵,增进学练乐趣,同时对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实效性原则

“武术”中的“武”就是格斗的意思,而“术”就是格斗方法。攻防应用是武术的本质,也是武术的生命力所在。由最早的狩猎、军事演变到现在的健身、艺术化,武术技击属性的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的时代需要的是和谐、是健康、是文化,所以武术表现形式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是和谐的观念、健身的方法及文化的研究。对于学校来说,武术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武术来培育学生健康的身体、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言行。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符合这一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框架里,删减一些结构单一、过于老式的套路,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以构建新的技术课内容。

2.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优化的设想

(1)教学内容应注重和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从阶段学习向终身体育发展

能力是构成素质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学必须改进与完善现行教材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益的教学内容,并发展、创新、引进新的教材,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武术纲要》已经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并对具体内容做了详细的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解析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学生观察分析动作与纠正错误的能力;学生识图自学与自身习练武术的能力;学生对武术比赛的欣赏能力及具备武术表演的能力;学生组织教学及自我创编武术动作组合的能力。教师在武术教学内容中,应加强武术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此外,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形态知识,还要从更深层次上认知和体验武术的传统特色及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凸显武术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的多功能价值与作用,从而顺应从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过渡的教育模式。

(2)教学内容应从武术多元化价值功能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武术运动具有健身、教育、娱乐、技击、竞技、养生等多重功能,确立武术运动“多元一体”的价值观有利于将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到养生文化和“技击”功能的高度进行教学。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合理调整原有武术术科教学内容结构,突出武术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武术运动本身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选编教学内容要重视武术文化的教育性和健身性,充分体现武术运动的攻防技击性特点,既要与武术的发展相适应,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特色,又要吸收融合世界其他技击类内容,既要加强知识与技术的传授,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来突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校武术正确、快速地发展。武术按照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三大发展方向:①攻防技击武术。主要内容是原传统武术的主体、长兵、短兵、军警武术、竞技散打,侧重于拳打、脚踢、摔打、擒拿等格斗技击方法,其主要价值功能是防身抗暴、制止侵害、攻防技能的竞技比赛。②健身养生武术。主要内容是太极拳、木兰拳、态能拳等,侧重于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③艺术展现武术。主要内容是各拳种的现代竞技套路及传统武术中艺术演练性的套路及其他,侧重于动作的规格化、套路演练的难、美、新及艺术性再创造。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展现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力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演练技能的竞技,而非技击。学生应该在主攻一个方向的前提下至少通晓其他两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内容,使学生对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成有一定了解,从较为完整的整体概念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通才”。

(3)教学内容应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化、结构化、实效化

目前,忽视拳种、偏视套路、轻视文化、弱视应用,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武术工作者重新对武术套路进行优化整合,把没有功效、脱离武术本体的劣质套路予以抛弃,将科学合理的内容纳入武术课程。新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想,最大特点是淡化武术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以适应培养目标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的武术教学模式,适当简化“枯燥、繁杂、难学、没用”的套路,创建出动作简单、短小精悍、易于记忆、打练结合、适用性强的动作组合和套路,向“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等方向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传统武术中有许多擒拿手法、太极推手、八极拳的对接等招法内容,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挖掘出宝贵的资源,挑选精练出一些实用性攻防技术动作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后的放松整理部分还可以采用一些桩功、八段锦、各种导引术等动作简单、易学易练的内容作为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之用,这样既可以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科学化、结构化、实效化。

(4)教学内容应加强武术文化教学的比重,突出武术的教育功能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涵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显武术运动之美,由此形成内涵广博、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如果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那必将使对武术片面的理解最终走向误区,而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文化具体包括武术行为的哲学意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饰器械、武艺门派等内容,武术运动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体用兼备的运动特色,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替代的。武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武术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强调道德修养、讲究整体合一,习练者在学习武术技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等特点,更可以起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导致了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对武术存在的形态和作用认识的狭义化。介于中国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如习武要求讲礼守信、尊师重道、勇敢仗义、坚韧笃实,这些传统美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品味,还能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其次,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训练过程,是学生形成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更是学生改造人生观、道德观的过程。这种技道双修、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在学生中重视加强武术文化教育,大力弘扬武术文化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将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武术是民族体育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健身功效、鲜明的民族精神奠定了武术课程在学校体育乃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总是随着一定社会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但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武术人才、用什么内容培养、怎样培养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武术教育理念,仍是需要我们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我们必须以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指导,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武术教学的特点、规律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武术教学内容优化上进行理论研究,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为最大限度培养出高质量体育人才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强,潘晓波.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剖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

[2] 朱性民,夏晾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初探.中国西部科技,2007(12).

[3] 蔡仲林,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武术科学,2004(10).

[4] 刘静.上海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第8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摘 要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也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奥运会、锦标赛等等国际大赛,国家体育总局对之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武术 传统体育 改革

一、高校体育武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我国目前文化 安全同时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外部挑战和国民信仰缺失和思想多元的内部困扰。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战略高度看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核心文 化,确保文化安全。社会上流行的篮球、足球、高尔夫、网球等体育项目基本上都是西方体育项目,我们不反对学习和了解西方体育文化,这是全球化趋势。但这些体育项目及其附属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和融入西方社会的同时,却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固守构成威胁,并极大地导致民族文化安全的危机感。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二、高校体育武术专业的改革方法

(一)更新武术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在武术教学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

(二)突出武术素质教育

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

1、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因素,从而制定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策略、计划和措施的方法[2]。在SWOT分析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整体上看,SWOT分析法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S、W,主要用于分析内部环境因素,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扬长补短;另一部分是O、T,主要用于分析外部环境因素,综合分析竞争对手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以便更好的生存发展。文章利用现代管理学SWOT分析法,系统的阐述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在优势与劣势,以及传统礼仪文化渗入现代武术教学中将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找到“武术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促进现代武术教学的发展,也为以后武术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传统礼仪文化的概念

“仪”既指的是容貌和外表,又指的是礼节和仪式[3]。礼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礼仪是指特定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说,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习俗、仪节,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中的外在表象方面的规范[4]。礼仪文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仅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5]。礼仪文化在传统武术中同样不可或缺。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6]。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具有思想观念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心灵的习惯与身体的习惯相结合的文化特质,体现了习武者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有机统一[7]。习武之人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武术文化和武术哲理,如儒、道、佛三家思想和五行阴阳说等,经过长期的教学熏陶下养成了良好的武德精神和民族精神,从内在修养提高个人的精神面貌。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对于塑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起到重要的作用。

3、现代武术教学融合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SWOT分析

3.1内部优势

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传统武术礼仪包括师徒关系、拜师择徒过程、武德教育等主要内容[8]。同时通过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来顺应世界和谐思想。3.1.1有利于塑造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养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良好的人才素养和道德品质,为适应社会需要,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也渗入传统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学生通过对基本动作的直觉体悟,进一步领悟武术文化的精髓,进而塑造良好的礼仪形象。青少年是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礼和德的认识。通过武术教学中礼仪文化的传播,能够对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1.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心性的修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武术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感受礼仪的重要性,无形中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人格素质,在交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以礼待人能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心性,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3.1.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从个人角度看,礼仪既是衡量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一杆标尺,也是展示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的手段。礼仪是建立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举止有节、礼貌周到这将为其未来工作、业务拓展和私人情谊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同样,在大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传播礼仪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是促进人际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生中传播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能够使学生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进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3.2内部劣势

3.2.1人权思想过于强调等级制度,不利于个人的自由化在传统社会中,礼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并按人的等级来调整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等级制度限制了人的个性与自由,与现代思想冲突。在传统礼仪文化中缺乏平等性,现代追求民主、人权和法治。古代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现代人认为师徒之间应该平等友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且无论职业、年龄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3.2.2各流派形式过于繁杂,不利于礼仪的规范化首先,中国武术有很多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流派———少林、武当、峨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互不影响,自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古代传统武术礼仪程式十分繁琐,以示隆重,如古代拜师礼,礼序很复杂,不符合现代人潮流。再次,传统武术礼仪是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遵循阴阳五行哲学原理,渗透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武术礼仪文化的认识建立在直觉体悟上,是一种整体的、模糊的、主观的,缺乏思辨性和客观性,不利于礼仪的规范化。3.2.3内容过于守旧,不利于现代文化的创新性传统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武术文化部分脱离了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如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如拜师学艺三拜九叩、少林传经念佛坐禅等过老的礼仪已经不适合现代需求。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对于古代的门规戒律,人们认为太古板。

3.3外部机遇

3.3.1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当今时代,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出境游客也越来越多,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在不断曝光,使得国人形象受损,祖国蒙羞。旅游作为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旅游中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中国自古素称“礼仪之邦”,每一位国人都有责任展示出国人健康文明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强文明素质的教育,树立文明观念,展示文明形象,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已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礼仪文化,反映了礼仪与文化的价值所在,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普世性,能够合理构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3.3.2有利于提高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当中。2004年与教育部曾联合《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吹响了武术教育改革的强劲号角,纲要中提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和加强武术课的建议。可以通过现代武术教学渗入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内在素质和道德水平,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提升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是通过德治和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传统礼仪文化中就强调仁、义、礼、智、信及忠、孝、悌、廉、俭、勤、谦等美德。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3有利于领悟优秀的中国武术文化,促进武术国际化传播以“练习中国武术,体验东方文化”,让国外学者通过学习武术动作和传统武术礼仪,来领悟中国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也应通过一定的仪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武术文化的传承,光靠技术训练是不行的,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9]。正因武术博大精深,需要通过外在的文化吸引外国人的眼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四维”(礼义廉耻)之首,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传播中国的武术,重在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世界都能和谐发展。

3.4外部威胁

3.4.1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缺失当前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主要存在于武术管理者、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具体体现在训练、比赛、生活等方方面面。只重技术,不重内在的狭隘价值观是导致传统武术礼仪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之一[10]。在中小学教育中不曾有礼仪文化课,应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树立正确的文明礼仪观念。目前高校重视专业技能和理论教学,基本不涉及礼仪教育,以致学生对礼仪的觉悟不高。3.4.2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随着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们接触到外国文化,然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礼仪规范上存在差异,从而出现文化冲突。这对于我们发扬传统礼仪文化会成为一个阻碍。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西方“主客二分”哲学观和“灵肉两分”身体观冲击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身心合一”身体观,而人们在吸纳和融合西方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喜新厌旧,一味的“全盘西化”追求时尚。3.4.3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不完善中小学真正开有武术课的不多,且多数中小学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一贯传承下来,学校“重术轻礼”,即使在武术课上有理论教导学生传统礼仪文化,但并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未能领悟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在高校中武术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下意识里认为武术难学,且要学好要吃苦。在教学过程中,武术需从乏味的基本功开始。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都抱着哪个课程轻松且娱乐性强,只求及格就行的心态。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不高,兴趣也不大。这是目前发展武术教学需挑战的问题。3.4.4武术在群众体育竞争发展中的优势有待提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和条件有较大改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众多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参与广场舞都已经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舞蹈中享受快乐。而武术在群众体育中,年龄结构出现“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较多的年老者练习太极拳或柔力球,为了健身、养生;年少者倾向于学习武术攻防格斗,为了强身健体,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武术在群众体育中普及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且人们只认识到武术的技能,却对武术理论知识不够深化。

4、建议

4.1S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发挥内部优势

研究者一直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叶朗先生说:“传统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范畴,它的活力就存在于它的动态变迁之中。”[13]庞朴先生说到,“任何一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14]可知,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所以作为武术爱好者有责任发扬武术传统礼仪文化。通过借鉴跆拳道融入礼仪文化的方式,将传统礼仪文化贯穿整个武术教学过程。学校武术礼仪教育应该成为教学最基本的元素,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不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高度的爱国情操[11]。在教学顺序上先教礼节后教武术技术,将武德与拳理、技术与修身结合起来。在课前、课中、课后向老师问好或请教时都可以使用“抱拳礼”、“点首礼”、“注目礼”等,以示尊敬。同时让学生知道武术“抱拳礼”的含义。在课前向国旗、国徽行注目礼,将武术谚语以口令的形式喊出来,如“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等。学生上课穿统一的武术服,在进行武术技能练习前学习孔子“礼”的基本思想和中国古代道德思想发展历史以及古代思想家有关道德教育的言论,通过“礼”的教育来加强学生对“仁、义、信、勇”的领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逊好学、恭敬礼让的态度。

4.2WO策略:利用外界机会弥补自身劣势

武术早在20世纪初就被列为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然而武术人口却在不断下降,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中,疏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武礼教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有技术的学习,而没有把尚武崇德思想指导于实践。针对现代武术教学,应该进行如下改革。1)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的认识。同时让武术教师认识到开展武术礼仪是展现武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找回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的需要[9]。对于现代武术教学应该重视武术礼仪教育,高校应多开展武术礼仪有关的课外活动与课程,营造浓厚的武术文化气息,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性。2)现代武术教学应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重视尚武崇德的培育。郭沫若说过:“德,照字面上的看来是从植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便是《大学》上所说的‘预修其身,先正其心’;从《周书》和周彝看来,德字不仅包括着主观方面的修养,同时客观方面的规范--后人所谓‘礼’--都是包含着的”[15]。武术传统礼仪是内得于德而外实于行的统一。通过武术融合传统礼仪文化教学,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是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3)建立与现代武术教学相匹配的传统武术礼仪体系,将散漫、不成体系的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化、统一化和科学化。中国武术需要放下大国姿态,谦虚地向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迎合时代的需要、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需要,把武术真正打造成术道并重、内外兼修、有礼有德的高尚运动项目。加强武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技术和武德的榜样。对于传统武术礼仪,应秉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渗入现代武术教学中,挖掘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内涵,建立起与新的武术教学模式相应的武术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和武术的文化鉴赏体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具有武术特点的范式。

4.3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抵御外界威胁

温力教授认为现代武术在西方体育的影响下发生双向发展———竞技武术与非竞技武术。竞技武术一直在追求高、难、美、新的技术动作,而对于武术的传统礼仪文化已经简化为抱拳礼、持器械礼。这对于表现武术的文化底蕴是远远不够,但由于吸收了西方的整体逻辑分析思维,以致以理性的思维评判,改变了直觉体悟,从而形成现在的竞技武术,也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舞台。对于非竞技武术发展最棘手、最重要的是学校体育中现代武术教学的发展,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文件中对于“课程价值”提到:首先“增进身体健康”,然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说明现代体育教学重视知行合一。在武术教学方法与形式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德育教学目标要求,将传统礼仪文化层次化、结构化和序列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点,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单一的教学技能体系,从基本的技能升华到精神层面,融合传统礼仪文化,以外在的传统武术礼仪来表现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内涵。

4.4WT策略:弥补内部劣势规避外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