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思维型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型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型阅读教学

第1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的构思。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以此来发展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抓住契机,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具备了想象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了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训练思维。

二、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在独立思维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要使小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在解决疑难中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进而学会思维的方法。而任何独立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而具体的材料就是独立思维的依据。

三、填补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习惯于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而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出自名家之手,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都是作者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常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因此它给学生的思维和再创造留下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试用填补空白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艺术“空白”进行填补和充实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寻根究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缺陷:对问题的思考普遍缺乏深度,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看其实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的芜杂的问题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根问底。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极富弹性的问题:“是谁害死了小扬科?”马上就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狠毒的更夫。”这样回答的确与课文的情节相符合,但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极为肤浅的层面上,于是我追问:“更夫的幕后指挥又是谁呢?”问题一提出,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说:“是狠心的管家”;有的进一步补充说:“管家是地主的忠实走狗,所以害死扬科的应该是狗地主”。这时又因势利导进一步追问:“地主和他的狗腿子们为什么会在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打死人而又逍遥法外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追问,学生终于弄清了问题的实质:地主和管家之所以为所欲为,草菅人命,是因为他们背后有那个黑暗的封建制度为他们撑腰,小扬科只是千万个被害的穷孩子中的一个。

五、转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有的课文,作者已从某一角度讲清事情的道理,但教师不妨让学生转换一下角度,让他们在“横看成岭”之后再“侧看成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完《小音乐家扬科》后,让学生说说假如扬科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会怎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说扬科的父母一定会给他买一把小提琴,让他练习;有的说扬科的父母一定会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他;有的说扬科参加了还多比赛,并获得了大奖……这样做,不但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开展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进行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通过想象进行大量的扩展和延续。如教学《小虫和大船》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用《大船沉没后》为题,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大船沉没后船主的神情、语言和心理活动。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开展创造性表演

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后,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演课文中没有写出的情景: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路上相遇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灰兔以后是怎么做的……通过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际操作,以动手促动脑

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动一动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有些空间位置比较分明的课文,可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绘制一张地形图,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立体概念。

第2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批判性思维表现为个人为了决定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对事物具有分析、推理、评判、论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蕴含着突破固守成规,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也包涵一些思维技能,比如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假设验证能力和鉴赏能力等。

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批判性阅读能力。Scriven &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简单地说,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筛选、评价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并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 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的知识信息浪潮蜂拥而来,英语已成为21世纪世界通用语。每天有大量的英语新闻、科技资讯在报纸和网络上。知识信息时代一方面要求受众拓宽视野,提升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却随之出现了信息污染的问题。面对如此繁复的媒体信息,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免于误入歧途,消磨意志。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只关注语言文字训练,忽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决定用英语进行读写输出时,发现平时所学习的技能不足以表达出期望的效果。同时,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经历多样化等客观现实使得学生不得不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单一的以读写技能为主的阅读教学难以满足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的需要。教授语言技能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不能再一味教授学生专注于语言技能,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无法忽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何其莘等指出,在21世纪这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对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即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大量知识信息的冲击,迎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2.人才培养的需要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1999年,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强调模仿记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早已引起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或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是人才培养的要求。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学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3.阅读本身的需要

阅读语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所需信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只注重语篇中的语言文字,获取的只是模仿记忆中的语言技能,而要获得信息,就必须充分完整地理解该语篇的整体意义,这必须借助思维的活动才能进行。随着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兴起,阅读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也是社会实践。在以英语为主要沟通工具的当今社会,对语篇作出批评性反应已成为必要和趋势。语篇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学会分析和评价文本信息,进行有选择地信息吸收。可以说,阅读本身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进行意义的选择。

二、 书面语篇中的态度资源

要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清楚文本中的表达是如何有效构建语篇的人际意义的。目前学校阅读教学中所用书面阅读材料体裁多样,语篇中包涵大量传达人际意义的手段。我们认为有效把握书面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下就态度资源的评价理论视角进行解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势。语言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即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传达主观评价和判断的功能。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人际功能说。评价理论涉及语篇中的各种态度、情感和方式。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评价的意义资源,它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首先,情感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情感反应,是态度系统的中心。情感资源是话语者表明对评价对象态度的最明显、最主观的表达方式,比如un/happiness, in/security, dis/satisfaction都属于情感资源的范畴。其次,裁决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对行为举止进行评价,属于伦理范畴,包括社会认同和社会制裁。最后,鉴赏则是对评价对象所具有的特性的评价,传达美学和非美学层面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态度资源的注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阅读不能忽视意义的传达;不能理解语篇中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从而不能达到有效阅读语篇的目的。

三、 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案

现代语篇的多样化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西方早就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就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995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澳大利亚的MyRead项目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ritical Web Reader项目都十分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国外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经验及我国长期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循序渐进的明示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体裁多样的语篇语料明确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他们为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并追求与语篇作者不同的观点,并在明示指导过程中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对待一切观点的态度。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信息的同时,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理解文本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让学生找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拓展语句内容,推断作者、人物的言行涵义,探究作者态度、情绪,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信息进行评价质疑,唤起学生的评判意识,提高鉴赏能力。

2.有的放矢的实践训练

教师在进行明示指导的同时,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提供必要的训练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预测语篇信息。对于初学者,在阅读文本材料时,首先让他们阅读文章的标题后即刻预测该文章可能会涉及的内容,回答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标题信息的分析推理,写下他们的预测。阅读文本后,将自己的推测与作者的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视角、观点和情感。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改写文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引导他们探讨作者没有回答的质疑。设计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超出已有知识的原始储备,重构熟悉的知识信息,从而获取新信息,这一实践方法能够从阅读本身提供的整体意义上培养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敏感度。

(2)聚焦态度资源。阅读语篇中包含着丰富的态度资源,聚焦具有感彩的用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单个词语的意义,还要理解语句意义之间的关联。例如,教师选择语篇中一段引起学生质疑的节选,首先让学生标注出该节选中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用语,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改写那些用语,体会改写前后节选语篇观点变化的程度。这样的改写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和判断作者选词组句的意义与功能,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如何陈述类似的观点,可以说,这种批判性阅读训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3)评述文本内容。书评、影评是常见的书面评论方式,主要目的是评价书籍或电影的可读性、可观性,说服读者去读、去看或不去读、不去看。进行这项训练要求学生站在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思考其对文本的了解程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走进作者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体会他人的情怀,通过文本这个中介与作者和人物展开对话,获得某种人生感悟。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辩论、讨论的方式支持或反驳他人的评论。通过批判性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如何产生意义这条主线,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除了提倡有效地课堂教学外,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主题寻找对应主题的影片进行书评和影评的对比写作练习,或组织学生观看演讲、戏剧、歌舞表演来丰富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也可让学生通过制作剧本、编制课件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这些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

四、 结语

由于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阅读技能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阅读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语篇具有除语言文字外的多种意义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教师明示教学、学生实践训练并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会日趋多元化,因此,如何进行多元化阅读模式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今后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London:Arnold,1978.

[2] 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ublishing,2006.

[3] Scriven M & Paul R.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A Draft Statement for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ExcellenceinCriticalThinking[OL]. http:///print-page.cfm?pageID=766 Accessed 07/31/2012.

[4] Vygotsky L S.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62.

[5] 陈晓燕.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第九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谈“思辨缺席”.外语界,2010(1).

第3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一、训练思维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读懂文本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所以可引导学生或从课题入手、或从层次结构入手,或从中心事件入手,把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与学生的思维之路联系起来,可让学生按文章的思路去阅读,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维,如此不仅可有助于真正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如《孙权劝学》一文,板书课题时就可突出“劝学”一词,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再读课文,揣摩故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关键是什么,进而梳理出故事情节脉络:孙权劝学―>吕蒙学习―>鲁肃赞学,再次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就可明确故事能得以顺利进行的理由,吕蒙善于打仗,孙权想重用吕蒙,但是吕蒙才疏学浅,因此劝吕蒙学习一一吕蒙说军中事物繁忙推脱不想学习。孙权就以自己为例劝说:要比事物繁忙谁比得上我,但是我仍经常读书,并自以为大有所益。于是吕蒙开始学习。这是劝成功的关键,等到鲁肃过寻阳,与吕蒙议论大事时发现吕蒙大有进步,于是与吕蒙结拜为朋友。这一过程验证了孙权劝吕蒙学的结果。这是故事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既可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及写作意图,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训练。

二、训练思维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创造性是一种摆脱习惯定势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注意鼓励学生求异,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中,可激励学生是否还可以说出选择各答案的不同理由,同时在本文的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设置一问题进行启发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纯数学领域里2-1=1这一结论无可争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相应的答案吗?我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地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训练。

就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思维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智力的发展境界。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可以设置课内自读这一指点,设计好知识迁移的跨度,实现由讲读到自读的接通。“跨度”,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指的是由课内自读到课外自读之间的距离。根据跨度的大小,决定设置怎样的台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跨越。阅读教学由课内讲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组成。这几部分构成了学生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要想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由获得知识到获取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把讲读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获取知识方法的阶段,那么课内自读则是第二台阶,这是通过练习、巩固获得方法的阶段,而课外自读就是第三个台阶,是应用知识、获取能力的阶段了。

三、训练理解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总结

第4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导入部分采用兴趣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新授部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赋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敞开思路,引发议论,挑起争鸣。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记忆等一系列积极思维活动获得知识。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

教学中给学生独立思维和活动的空间,给学生选择和自我展现的机会,想办法减少学生怕犯错误的顾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愿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方法,自主设计测试方案,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三、设疑导释,激发求导思维

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就没有探索,更谈不上创造。想质疑,是创造意识的启蒙;会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端;而释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释疑中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乐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质疑。我们采用:询问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相信我们班同学是能解答的。”“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别人的问题质量高。”激将法――“有人敢回答这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辐射法――“他提的问题很好,但这只是一种看法,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引导学生会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这就需要让学生做到会疑。我们训练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质疑;从课后练习题中质疑。

引导学生释疑:要求学生解释准确;顾及全体;注意合作;与读书相结合。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对于学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教师做到:一允许,二鼓励,三引导。鼓励学生说与比别人不同的话;造与别人不同的句子;用与别人的方式;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如在低年级,让学生用词说话时,出现了“想――我想听到蚂蚁说话的声音。”“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淘气――风很淘气,把树逗笑了。”这些充满灵性的语言,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发的体现。

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具或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多想敢想,在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这样去想像:由事情的结果想像事情的过程;由人或事物的静态想像其动态;由概括想像具体;由字面想像画面;由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想像人物的心理。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它与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如果能把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泛化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效果会更好。教学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创造性思维的技能,例如,如何进行联想,使思维更具广阔性?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的方法。如何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更具独创性?教师的职责则是创设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情境。教学实验这个名,实验教师真是有意识地做了上述两件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得到提高。两者相比,创设适合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情境更为重要。在各试验班中,有一个毕业班,为了应付升学检查,学生不得不使具有标准答案的多种重复练习。实验复测结果显示这个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得分降低,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第5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忽视思维工具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在阅读中表现在对文本的观点解读单一,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举步维艰。这源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迷失和教学模式的僵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字词句篇的知识性、技巧性,过于强调教材、教师的权威,忽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自主建构的可能性。

然而新课改浪潮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形势下,一些语文阅读教学矫枉过正,结果滑向了 “僵化”的对立面――思维的“泛化”,导致批判性思维缺失,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它强调从实践和具体分析中产生知识和能力,反对空洞、单调、抽象的思想和讨论方式。有些教师把阅读课上成是教师的演讲课或是学生的“自由交谈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信口开河,无的放失,这种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的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就是对文本的误读,也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文本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这种现象,貌似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实则使批判性思维走入误区,不利于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学习型社会,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新时代的适应性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学生形成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辩证剖析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其中包括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变化和精神塑造。学会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也是每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或者说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除了提问、讨论、探究之外,还有追求知识、建构价值并进行评价的积极建构过程,最终从根本上铸造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理性精神。知识随着时间流逝可能被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又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

1、遵循教学原则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应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可控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语文教师对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气氛有一种熟练的掌握和控制,使思维的培育自始至终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而进行。此外,不能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简单的反弹琵琶或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超越自我,鼓励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敏感的捕捉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学习上,而要把这种思维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处理上,这样才发挥了这种思维品质的最大意义。

2、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在认知水平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自我提高,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就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观念转变上,需纠正阅读取向的偏失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内容选择上需选好切入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辨析、想象、比较等具体的方法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然而,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该偏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尊重,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

3、重塑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对目标的分类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指导学生不轻易地接受任何成见,养成把每一个结论都看作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的习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指导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还要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运用学生自己的眼光进行冷静思考与鉴赏,发表独立见解,尤其是带有批判、创造性的建立自己的独特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阅读期待”,真正地提高阅读素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进而批判地阅读人生和社会,追求更加自由、独立的思想境界。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具备了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对文本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就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第6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新课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94-02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第7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未有过的高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把事先已经准备的种种知识和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束缚住学生的思维,而要千方百计地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的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种种新形象,幻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对所要解读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起。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文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这种情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起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步,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读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欣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节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阐述此中情深,说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出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崖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崖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它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第8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1 选择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将发散性思维策略在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穿,从而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究竟在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怎样才可以将发散性的思维贯穿全教学过程呢?首先我们就要把握好切入点,就是在阅读理解中将发散性的思维完美的插入到教学中去,当然这也需要我们找准那个点。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其实处处都有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就像是有些课文中,专门留了一些空白以及省略号,或者是一些想象的空间,从而让读者感觉意犹未尽,所以这就是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

例如,在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中,一开始的时候文章中就说,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穷无尽的宇宙。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先启发一下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想象或者是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宇宙,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比对究竟在课文中所讲的宇宙中的东西与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在进行思考过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然后到文章最后的时候,由于结尾是“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这样的一句可以打开学生的想象力的话语,所以老师也可以在这里也作为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想在他们的意念里宇宙中间还有哪些秘密没被指出来,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中还存在着哪些东西。这样的方式去让学生学习阅读理解,那么可以让他们发现更多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开展富有创意的探讨,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把握发散性思维的度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教育虽然可以让学生提高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发挥主动性,但是也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发散性思维越多也就越好,而应该要把握一定的度。也就是要看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对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而不是哪里都用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中,在进行课文导入的时候老师可以就“门”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发散,让他们数一下在世界上有多少的门,想象一下在门的里面会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再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当然在这篇课文中虽然有很多的地方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但是如果太多也不可以,因为太多会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太集中于全文,会忽略掉文章的中心,而不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所以在这篇课文中老师要善于抓住几个比较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点,从而就在这些点中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训练。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当老师引领学生读到“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考虑,在自己的感觉中有哪些门是打不开的,如果打不开是什么原因,这样让学生体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然后在课文进行到文学部分的时候,让学生集中精力的去进行课文的学习,这样就会让形散但是神聚,达到教学的目的。

3 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都是老师的主导,但是在阅读理解中重要的是学生自觉的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会迁移、运用,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2]。

例如,在《多一些宽容》一文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当学生看到课文中“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这样的语句的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说在读到这样的语句的时候学生要进行思考,究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当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学生阅读进行到最后的时候,由于在课文最后是一句“朋友,你说呢?”这样的反问,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反问,或者是留有一些空白,或者是省略的时候,让学生结合所读的课文进行思考,这样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觉的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有很多的点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时候老师就要特别注意,在进行课文阅读的时候对发散性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一点知识的指引下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李丹. 让发散性思维点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5): 80.

第9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英语阅读教学;高中

在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中,英语阅读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教学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但在传统的高中阅读教学中,只是单一的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

1 理论依据

近二十年以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于高中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对于高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足。但是对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Kurfiss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的证据和价值体系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断。Paran在语言教学领域,将批判思维定义为深层次的理解、领会、灵活应用知识和技巧及组织信息的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接受外界信息中选取其精华,除去糟粕的过程。具体的讲,批判性思维就是一个接收信息,针对所接受的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判断推理的过程。

本文将讨论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有效的提高学英语阅读的学习。文章首先对我国当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做了简单的分析。进而具体论述了高中英语阅读课在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最后指出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的。

2 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存弊端分析

2.1 教学方式死板、机械

教学方式的死板、机械是当前我国高中英语阅读课存在的一大弊端。部分老师单一的、不假思索的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来设计课堂教学。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设计了培养学生基本阅读技能如:略读、精读、预测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猜词等相关的题目。在这样英语阅读课堂设置下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阅读课失去兴趣,成为课堂的听众。老师则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与提高。

2.2 教学过程主要集中在词汇与语法的讲解上

语法与词汇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理解相关的语法知识,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技能得到提高。因此,一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把精力集中于语法与词汇知识的讲解,对于文章的深层意义和隐含意义却避而不谈,对文章的结构不加分析,对作者的观点不加评价。这样对语法与词汇知识过于注重的教学枯燥无味,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

2.3 课堂上缺少和谐气氛,学生处于拘谨状态

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教室气氛的活跃与否,甚至认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有助于教学。学生处于拘谨状态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应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3 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 阅读前

在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阅读材料的相关资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议,让学生去图书馆或在一些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教师本人可以准备一些关于即将阅读材料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

3.2 阅读中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科学训练。如,提供网络中一些原版的与文章相关的文献,这样会与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终和到一起,从而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理解方向以达到学生对于某些问题产生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以获得自己观点,吸收文章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的以学生为主导地位,以教师为辅导地位的英语阅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3.3 阅读后

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辩论活动。辩论活动可使学生对辩论的主题进行深层思考,理解主题的多层面观点,也可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辩论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教材或与当前社会热门话题相结合,但辩论的话题应该是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可辩性强的话题;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时间,为自己辩论的话题作准备;学生形成正反两方,两方学生各自在组内交流他们观点,并商讨另一方可能提及的论点及如何进行反驳。最后,学生和教师表达哪一方的观点更令人信服。这种类型的思考和辩论有利于引出真正的结论,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4 结语

有效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需要师生创新潜能的共同发挥,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要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空间;通过更新阅读教学观以及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最终达到使学生能有意识地、主动地接收信息的同时具备批判信息的能力。逐步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宽知识面,使高中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6):67.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45-350.

[3]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6):41-42.

[4]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