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思维型阅读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维型阅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型阅读教学

第1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的构思。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以此来发展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抓住契机,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具备了想象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了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训练思维。

二、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独立性思维能力在独立思维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要使小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使学生在解决疑难中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进而学会思维的方法。而任何独立思维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而具体的材料就是独立思维的依据。

三、填补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习惯于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而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出自名家之手,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都是作者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常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因此它给学生的思维和再创造留下极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试用填补空白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艺术“空白”进行填补和充实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寻根究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缺陷:对问题的思考普遍缺乏深度,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看其实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的芜杂的问题进行筛选,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根问底。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极富弹性的问题:“是谁害死了小扬科?”马上就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狠毒的更夫。”这样回答的确与课文的情节相符合,但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极为肤浅的层面上,于是我追问:“更夫的幕后指挥又是谁呢?”问题一提出,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说:“是狠心的管家”;有的进一步补充说:“管家是地主的忠实走狗,所以害死扬科的应该是狗地主”。这时又因势利导进一步追问:“地主和他的狗腿子们为什么会在光天化日之下随便打死人而又逍遥法外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追问,学生终于弄清了问题的实质:地主和管家之所以为所欲为,草菅人命,是因为他们背后有那个黑暗的封建制度为他们撑腰,小扬科只是千万个被害的穷孩子中的一个。

五、转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有的课文,作者已从某一角度讲清事情的道理,但教师不妨让学生转换一下角度,让他们在“横看成岭”之后再“侧看成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完《小音乐家扬科》后,让学生说说假如扬科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会怎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说扬科的父母一定会给他买一把小提琴,让他练习;有的说扬科的父母一定会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他;有的说扬科参加了还多比赛,并获得了大奖……这样做,不但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开展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进行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通过想象进行大量的扩展和延续。如教学《小虫和大船》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用《大船沉没后》为题,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大船沉没后船主的神情、语言和心理活动。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开展创造性表演

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后,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演课文中没有写出的情景: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路上相遇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灰兔以后是怎么做的……通过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际操作,以动手促动脑

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动一动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有些空间位置比较分明的课文,可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绘制一张地形图,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立体概念。

第2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批判性思维表现为个人为了决定事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判断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对事物具有分析、推理、评判、论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面蕴含着突破固守成规,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也包涵一些思维技能,比如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假设验证能力和鉴赏能力等。

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或批判性阅读能力。Scriven &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积极地、熟练地解读、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简单地说,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质疑、辨别、推敲、筛选、评价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并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 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的知识信息浪潮蜂拥而来,英语已成为21世纪世界通用语。每天有大量的英语新闻、科技资讯在报纸和网络上。知识信息时代一方面要求受众拓宽视野,提升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却随之出现了信息污染的问题。面对如此繁复的媒体信息,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免于误入歧途,消磨意志。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只关注语言文字训练,忽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决定用英语进行读写输出时,发现平时所学习的技能不足以表达出期望的效果。同时,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经历多样化等客观现实使得学生不得不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单一的以读写技能为主的阅读教学难以满足当今知识信息时代的需要。教授语言技能的教师应该意识到不能再一味教授学生专注于语言技能,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们无法忽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何其莘等指出,在21世纪这个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对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何批判性地阅读,即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大量知识信息的冲击,迎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2.人才培养的需要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1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1999年,何其莘等在《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强调模仿记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早已引起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或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是人才培养的要求。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学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3.阅读本身的需要

阅读语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所需信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只注重语篇中的语言文字,获取的只是模仿记忆中的语言技能,而要获得信息,就必须充分完整地理解该语篇的整体意义,这必须借助思维的活动才能进行。随着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兴起,阅读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也是社会实践。在以英语为主要沟通工具的当今社会,对语篇作出批评性反应已成为必要和趋势。语篇作者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信息的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学会分析和评价文本信息,进行有选择地信息吸收。可以说,阅读本身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进行意义的选择。

二、 书面语篇中的态度资源

要在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清楚文本中的表达是如何有效构建语篇的人际意义的。目前学校阅读教学中所用书面阅读材料体裁多样,语篇中包涵大量传达人际意义的手段。我们认为有效把握书面语篇中的态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下就态度资源的评价理论视角进行解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意义潜势。语言功能中的人际功能即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传达主观评价和判断的功能。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人际功能说。评价理论涉及语篇中的各种态度、情感和方式。态度系统指的是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评价的意义资源,它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首先,情感用来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情感反应,是态度系统的中心。情感资源是话语者表明对评价对象态度的最明显、最主观的表达方式,比如un/happiness, in/security, dis/satisfaction都属于情感资源的范畴。其次,裁决是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对行为举止进行评价,属于伦理范畴,包括社会认同和社会制裁。最后,鉴赏则是对评价对象所具有的特性的评价,传达美学和非美学层面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态度资源的注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阅读不能忽视意义的传达;不能理解语篇中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从而不能达到有效阅读语篇的目的。

三、 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案

现代语篇的多样化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西方早就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就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995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澳大利亚的MyRead项目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ritical Web Reader项目都十分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国外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经验及我国长期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循序渐进的明示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体裁多样的语篇语料明确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他们为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并追求与语篇作者不同的观点,并在明示指导过程中始终保持公平公正对待一切观点的态度。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信息的同时,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理解文本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让学生找出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拓展语句内容,推断作者、人物的言行涵义,探究作者态度、情绪,从不同角度对文本信息进行评价质疑,唤起学生的评判意识,提高鉴赏能力。

2.有的放矢的实践训练

教师在进行明示指导的同时,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提供必要的训练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预测语篇信息。对于初学者,在阅读文本材料时,首先让他们阅读文章的标题后即刻预测该文章可能会涉及的内容,回答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标题信息的分析推理,写下他们的预测。阅读文本后,将自己的推测与作者的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视角、观点和情感。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改写文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引导他们探讨作者没有回答的质疑。设计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超出已有知识的原始储备,重构熟悉的知识信息,从而获取新信息,这一实践方法能够从阅读本身提供的整体意义上培养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敏感度。

(2)聚焦态度资源。阅读语篇中包含着丰富的态度资源,聚焦具有感彩的用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单个词语的意义,还要理解语句意义之间的关联。例如,教师选择语篇中一段引起学生质疑的节选,首先让学生标注出该节选中具有明显情感色彩的用语,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改写那些用语,体会改写前后节选语篇观点变化的程度。这样的改写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和判断作者选词组句的意义与功能,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如何陈述类似的观点,可以说,这种批判性阅读训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3)评述文本内容。书评、影评是常见的书面评论方式,主要目的是评价书籍或电影的可读性、可观性,说服读者去读、去看或不去读、不去看。进行这项训练要求学生站在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思考其对文本的了解程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走进作者和人物的心理世界,体会他人的情怀,通过文本这个中介与作者和人物展开对话,获得某种人生感悟。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辩论、讨论的方式支持或反驳他人的评论。通过批判性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如何产生意义这条主线,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除了提倡有效地课堂教学外,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主题寻找对应主题的影片进行书评和影评的对比写作练习,或组织学生观看演讲、戏剧、歌舞表演来丰富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也可让学生通过制作剧本、编制课件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这些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

四、 结语

由于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阅读技能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现代阅读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语篇具有除语言文字外的多种意义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教师明示教学、学生实践训练并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会日趋多元化,因此,如何进行多元化阅读模式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是今后我们思考和研究的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London:Arnold,1978.

[2] Paul R & Elder L.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ublishing,2006.

[3] Scriven M & Paul R.D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A Draft Statement for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ExcellenceinCriticalThinking[OL]. http:///print-page.cfm?pageID=766 Accessed 07/31/2012.

[4] Vygotsky L S.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62.

[5] 陈晓燕.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第九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7]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 再谈“思辨缺席”.外语界,2010(1).

第3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创新,来源于思维。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在一般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后天锻炼和培养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要废除塞而不纳填鸭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学生的学,要废除依靠式,从呆板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变为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思维活动。

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在以发展创新型思维素质的核心的教学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首先,保证思维素质的流畅性。阅读教学本身,是传授继承前人的认识成果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疑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少,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在思维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当利用知识信息差来弥补学生的缺陷,开启学生的思路,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一张珍贵的照片》课文,教师就不妨先根据课后训练题设计一些创新思维训练题:①开始小桂花的心怦怦地跳,后来为什么紧张?②小桂花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人?课文中几次写了拉着小桂花的手,为什么要这样写?③为什么要送小桂花回家?在她家里为什么要问大家可吃得饱?为什么不肯留下吃饭?问题的答案都围绕“平易近人,与劳动人民亲如一家”这个中心去思考。在各种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再做创新思维的向导:的哪一句话可以点明这些问题?这时,学生就不难领悟到,正是“我到了家里了”这句一语双关的话,集中表现了总理对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流程豁然贯通,达到了创新思维的良好效果。

思维的领域比感知的领域广阔得多,但是,从人类的认识秩序来看,感知是先于思维的。没有感知作基础,就难以展开思维活动,所以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教师需要细心研究教材,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教师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就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十分注意词与词,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思路与感情的领会,给予启发和点拨。“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的阵地”。全文的开头这一句很关键,为什么把“三九一”比做“毒牙”?因为它“楔入”我军阵地,必须“拔掉”。如何拔掉?不能硬拔,这就决定了这次战斗的方式:“突然袭击”,这个词组很关键,它决定了这次战斗的过程与结果。教师要扣住这个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它和下文以至和文章结尾的联系。第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下文中哪些问题与“突然袭击”发生联系。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潜伏”、“隐蔽”、“伪装”、“纹丝不动”。“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这又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句子,要扣住这一句,请学生注意它与下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感知到下文写作者在烈火烧身时想救不能,不救不忍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都与“纹丝不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运用创新思维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方面启发学生把有关“一动也不动”的外表描写与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去体会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把作者的担心与的“一动也不动”联系起来,把“一动也不动”和上文的“我们必须纹丝不动”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的壮烈牺牲的毅力与严格遵守战斗纪律的崇高品质。的壮烈牺牲换取了战斗的胜利,“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第二,教师要紧紧抓住“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一句,诱导学生对全文的篇章结构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提出:“为什么能二十分钟结束战斗?”学生就能很快从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的牺牲,激起了战士们的“满腔怒火”,大家“猛地冲上‘三九一’高地,奋力拼杀,所以二十分钟结束战斗”。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教师就埋下“伏笔”,这时老师稍微进行一下点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大家注意文章的开头。”学生一下领悟了,“因为这场战斗,对敌人是一个突然袭击,战斗一打响,潜伏部队就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首尾呼应,学生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整体认识。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当学生的思路狭窄、受阻时,教育要充分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就能使其流畅地进行思维创新。

思维素质的流畅性虽然处于创新型思维的低层次阶段,但却是培养学生思维兴趣,使之善于运用记忆信息和知识储存进行思维,从而养成爱思、多思、善思的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不能不首先重视扫清思维障碍,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其次,激发思维素质的变通性。思维素质的变通性,是指思维方向不拘常规的改变性。它能从直接感知的范围内摄取内容,改变思路,采取新的思维方法,拓展新的思维领域。

第4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批判思维 理性批判

一、积极引导学生对批判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之前,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批判思维。应该让师生对批判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同时,还要在学生批判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应该让学生敢于批判,“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书中讲到的都是学生应该积极学习的,也不是书中描述的都可以当做榜样来学习。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思维看待事物。同时,为了不让学生对批判思维产生误解,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批判思维并不是一味地挑战权威、否定权威,而是应该根据实事求是的方针,正确认识事物。持否定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对批判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出现过分偏激的状况。

二、注重课堂批判氛围的营造,给学生提供批判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老师应该积极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批判思维培养的机会。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有着重要影响,新型教育理念倡导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然而老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隔阂,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善于与老师进行必要的沟通,这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进行批判思维的训练,就需要老师积极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批判的机会。首先老师可以多多利用书本中的一些课文,给学生提供批判的对象,还可以结合我们当前的一些实际生活,为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提供良机。“探究式教学”可以被用做课堂氛围的营造,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找到其中可以用来批判的点,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三、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善于批判的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批判思维的培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小学生一般是不敢批判的。他们认为书中讲到的都是正确的,是值得自己学习和效仿的。这就是老师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首先应该打破学生的这种心理,告诉大家要结合我们当前的实际生活,以批判思维对待书中的事物。以课本中的《哪吒闹海》为例,在带领学生欣赏有趣神话故事的同时,注意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可以问学生,哪吒只身一人来到大海边为乡亲们报仇,固然值得嘉奖,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跟哪吒一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神话故事与我们的生活是有区别的,在我们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报告老师或者家长。这就是学生批判思维培养的一个过程,同时学生应该学会善于批判,不能胡乱批判,例如将书中的人物批判一遍,认为其他人都是错误的,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该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批判且善于批判的思维。

四、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批判思维

课堂教学与我们的生活应该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培养批判思维,并将批判思维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例如近期出现的一些热点事件:“老人摔倒事件”,可以问学生在可能遭到诈骗的情况下,一些人不敢或者故意不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应该通过一些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用批判眼光对待事物,面对摔倒的老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老人们不应该以此为理由讹诈好心人的钱财。

五、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理性批判思维

对比教学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文章的改动,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改动前后的一些不同,用批判思维看待这篇文章。通过有效的对比,一些不足之处就能够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对应该修改之处进行合理批判。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批判思维建立在实际分析之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科学理性地批判,而不可出现盲目的批判。

学生在课堂中培养批判思维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批判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增长。小学语文阅读课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各科的学习都是有利的。本文结合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探究了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首先学生应该对批判思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批判思维的培养。老师应该积极营造批判性的课堂氛围,结合当前的实际生活,以及课本中的内容,不断给学生创造批判的机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老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理性批判,这才是真正的批判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悦,马伟平.如何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J].快乐阅读,2012(16).

[2]杜菁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5).

第5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巧设一些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如教《我的战友》一课,在分析烈火烧身一段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想平时自己被火烫了是什么滋味,从而体会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多钟头的情况下所表现的巨大忍耐力,转而问学生:“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能因为自己而暴露目标。”有的说:“当烈火在他身上燃烧时,他完全可以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焰。但他想到这样做会使整个作战计划和潜伏部队遭到破坏,所以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肯动。”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完整深入。这时我就追问:“你们怎样知道当时是这样想的呢?”有的学生答出:“思想支配行动。所以能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像个巨石一样一动不动,正说明他心中是这样想的。”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他们被的高尚品质所感动。

通过比较,激发思维。

我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从出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都用来表示时间,但有什么不同呢?前句中的“才”是指烈火在身上烧的时间太长了;第二句中的“才”是指战斗的时间很短,才二十分钟就取得了胜利。说明战友们为了给报仇,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敌人,体现战友们英勇战斗的精神。通过比较,学生知道同一个“才”字同样表示时间,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迥然不同的含义。

通过综合,激发思维。

如教《鸟的天堂》这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一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哪几个条件促成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巢?”学生会说:“很简单么,书上都讲了,农民不许人们去抓它。”“你肯定只这一点吗?”学生继续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了答案。有的说,船划到近前的时候,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就是说,这棵榕树遮盖面积很大;有的说,这棵榕树的干和根很大很粗,看起来像很多株榕树伸到水下;有的说,树叶很茂盛,每一片树叶上都好像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就是说,这棵树枝茂叶盛,是鸟的藏身处;还有的说,作者早晨看到榕树上鸟多,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鸟在“天堂”尽情地活动。接着我反问道,巴金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这么想的呢?从课文中看,农民不许去捉不是唯一的条件,显然,需要许多条件才能保证很多鸟在那里做巢。

第6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思维;培养意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16-01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于偏重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的阐述和复述,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自由创造和批判性,使得学生难以对文本内涵获得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在这种单纯式的“接受性”阅读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批判性阅读,点燃学生的批判思维火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性看待问题,发展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含义及培养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批判,译为“critical”,从词根上解释源于希腊语的“kriticos”(有眼力的判断)和“kriterion”(标准)两个词根。在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n中,“critical”一词意为“对文学或艺术作品的精妙和不足之处做出分析、辨别以及判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解释众说纷纭。我国著名学者黄华新和濮方平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其基本前提是怀疑、观察和实验,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往往敢于向传统沿说挑战。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做什么及相信什么做出的合理决策能力”,强调个人判断。而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y)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 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 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和文本内容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不迷信权威, 不沿袭旧说,不人云亦云,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和辩证的方式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意义

在大学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是:第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学英语阅读作为一项高度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批判性智慧对信息进行筛选、辨别、分类、评判,形成独到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辨别真伪、猜想反驳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和原动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学生只有在批判思维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自我反思、质疑探究、大胆想象,进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注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第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获得成功,首先取决于他对有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判断。因此,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需要有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才会产生自由表达的欲望,才能主动投入学习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了批判和怀疑的精神,因而其批判性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一个求真务实、善于交流评价、乐于听取不同意见的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对所读的内容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查假设,释疑解惑,形成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当然,需注意的是,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认为文本中的观点是专家观点就不能加以批判,也不能一味地为了批判而批判,而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事实,以批判的眼光和辩证的方式理性地看待文本中的观点,审视文本中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书本本位、专家至上,优生霸权”的错误思想,激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包括:(1)阅读前,合理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预测文本内容。在阅读文本内容前,教师可事先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和收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流,探讨,为接下来的阅读学习做好心理准备。(2)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浏览标题、副标题,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细节信息。在找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标注疑难词语,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含义。接着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章主题句,验证预测内容的正确性。最后,分析语篇结构,明确文章中心,作者写作意图,反对或赞成作者观点,并陈述理由,发散学生思维。(3)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演绎、评价等方式,对文章作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结合阅读内容的思想主题巧设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合理评价学习活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理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需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活动的参与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等做出恰当地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的同时,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从而完善自己,提升自我,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批判性思维,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还是对创新教育的推进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重视,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优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前未有过的高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把事先已经准备的种种知识和结论一股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束缚住学生的思维,而要千方百计地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使他们神思飞跃,享受丰富的精神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的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种种新形象,幻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对所要解读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起。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文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这种情景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起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步,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读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欣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节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阐述此中情深,说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出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崖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崖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它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第8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内涵;思维特征

探究,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探讨深究”,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探索研究”。综合这两者的意思,表明探究应该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讨的方式,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探究是人类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探究”是人类的天性。布鲁纳曾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从婴幼儿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对其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床上的被子,屋顶上的吊灯,将之抱在怀里的母亲和周围的每一个人,对他(她)来说都是新奇的。稍微长大学会说话时,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育者(老师、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如果善于启发,那么就会在满足该孩子好奇心、教给该孩子基本常识的同时,激起该孩子对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和深究的欲望,这应该就是成功的教育者。但有些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出于不理解。对于他们众多的“为什么?”,总是出于不耐烦,或者干脆回答说:“等你长大就会知道了”。久而久之,儿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逐渐失去了问“为什么?”的兴趣,探究的天性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处于麻痹状态,结果严重阻碍了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个体发展对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新看到了人类的这种天性,也意识到“探究”的重要性。它明确地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力、思辨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探究”也成为了本次阅读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继承和超越。后者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对阅读活动进行生硬的肢解和技巧性的分析,对文本进行“纯生理式”的解剖,将原本生动丰富,意境深远的文本分割成一系列毫无生机和情趣的字词、修辞手法、句型“灌”给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结论几乎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爱因斯坦语)。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是更多地单向的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视学生求真、索理、探究的天性于不顾。其不良后果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旧事物批判继承的过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应是对传统接受式阅读教学方式的完全否定,而应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的接受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为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性阅读教学所应放弃的只是那些机械划一、盲目跟从书本和权威的做法。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传统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变革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上,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主动的建构者,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思维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仅以知识为本位。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以学生个人的知识、生活阅历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去探索,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思维灵感的浪花,使探究性阅读教学得到深化,并使隐藏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背后的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种优化的思维品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维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灵魂。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新课标”的阅读部分也无处不闪现出对思维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对思维培养的上,提出了明确的方法――“探究”;在探究的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思维,以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探究气氛上,提倡自主、融洽,并且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阅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一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过程是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对文本的解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然后,再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达到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丰富自身的世界观。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法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探究性阅读的对象――文本,是思维的产物,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思维方法去阅读,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又在阅读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当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应更多的考虑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方法,重新审视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力求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在思维方法上有新突破。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特征

(一)重视学生体验基础上思维的主动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体验、感悟中去发现某些事物和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贴近生活,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自主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情趣所在。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思维方法的一次改革,强调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重要地位,注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真实呈现。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二是围绕探究问题进行探究的主动性;三是总结探究结果及问题再发现的主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换为探究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还学生以本位,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等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且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和探究任务。

(二)关注探究中思维的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反对结果的唯一性。歌德指出:“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如歌德所言,重视探究的过程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思维的过程和空间留给学生。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充分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自主构建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而这一发展所依赖的正是探究的“过程”。袁振国先生指出,“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究内容的开放性。二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三是探究结果的开放性。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所应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怎样查找资料进行论证,始终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从而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向预先设定好的答案。

(三)探索思维方法运用的综合性

第9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时期,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批判性思维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是推理性、反思性思维,是一个人对做什么、相信什么作出合理的反思,对已经存在的现象或事物,通过研究和逻辑推理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1.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出现的大量信息需要人们进行正确的分辨,以便有选择地利用或放弃,否则会迷失方向。因此,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于综合处理各种信息、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批判性地吸收,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优势

一是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人格发展和精神塑造,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具备“大胆质疑,科学判断,反思内化,不断追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够让学生反观其身、明辨是非,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从而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三是汉语言具有丰富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分析和理解阅读内容,便于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找出自身与老师、同学及作者存在的不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信息和事物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教师要善于运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优势,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