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的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对于初中班主任开展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活动论题,很多专家学者已对此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成果。该调查研究主要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初中班主任展开实施心理健康情况及教育现状方面进行调查,希望从中能有对初中班主任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意义的建议,使班主任能更好地为学生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一、主要问题
(一)老师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存在的障碍较多
调查表明,教师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得分仅为2.02,这说明教师们对于这一问题存在的障碍较多,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一标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学术界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
造成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不熟悉的另一原因是,理论标准和实际标准不一样。有的老师虽然对于理论界的相关心理健康标准持赞成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是以感性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于理性判断,也没有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区分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
(二)德育化的倾向问题严重
班主任们对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分还存在误区。第一,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单独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只要再加强德育也就可以达到目的。虽然两方面都是关于“育人”展开的,但两者其实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学生观、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学生们的品质道德的形成和他生长的环境、学习环境及其他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但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性质还是问题的产生源都不能看作同一类的问题。初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个体性的,对于涉及与社会法规相关的各类社会道德规范等问题是比较少的。而思想品德的问题却是社会性的问题,是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的行为问题。当今形势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就可能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复杂,所以仅仅靠学校的传统德育是解决不了这一严峻问题的。第二,老师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班主任们都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品德教育经验,而正是这些经验使他们养成了思维定势,容易在工作中把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作是思想品德的问题来处理,这就不能恰当地处理好问题,也不能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了。
(三)少数班主任不够重视全体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够对所有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教育
经问卷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校的初中班主任都能够很好地重视所有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也有少数的班主任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使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的健康水平也不能得到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学会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等。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怎么样认识朋友、认识环境,怎样调整自己、适应变换的环境等。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应对策略
(一)强化班级管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调查班级管理一项中发现,经调查的所有班级管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班级的管理是不容分割的,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这一工作,并在工作中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及时了解并掌握班级的最新情况,了解学生们的最新动向及动态。班主任也要认真学习研究心理学及教育学,学会根据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创造出适合本班级的管理模式,设计出顺应社会要求的管理方法,做到不仅使班级的管理情况得到改善,也要使班主任的管理效益得到提高,还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二)注重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协调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亲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亲对子女的学习期望、父母的抚养方式,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配合。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就应该经常和班主任保持联系,通过双方的沟通,不仅能使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思想行为,也能使家长们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及生理、心理的变化状况。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应该提升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
教师拥有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能顺利开展实施心理教育的前提就是保持健康的心理,这就必须要求班主任提升自身修养,能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工作,去面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秀娥.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5-97.
[2]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标准
现代社会中,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逐步更新,绝大多数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现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概念和现代人类健康观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身心和谐”已成为人类现代健康观的主要核心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
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从社会适应能力角度,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含义:
心理健康一方面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各项功能正常良好,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健康二是指能长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地完善个人生活,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发生。
对心理健康狭义的认识是指预防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广义认识是指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效能。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应是指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由于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与生活阶段,也在不同的生活,工作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心理体验。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校特定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认识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本文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应从以下方面来分别进行评测:
1.学习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使中小学生能正确对待周围的各种事物,使他们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保持客观的态度,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智力的正常从测量学角度来讲是指与同阶段同性别学生智商的测定值保持较小差别。智商测定值大幅高于同样本测定值也可视为正常。大幅偏低时需认真观察被评测者其它方面的表现。
(2)体脑协调。中小学生的体脑协调性表现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在学校班级教学情境下,能自觉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注意体脑活动和睡眠的关系,善于利用记忆的规律来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
(3)自我满足。中小学生应该有适度的成就动机,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促使其继续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情绪调适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问题顺利解决时可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积极情绪,问题无法自行解决时,会产生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体验。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够明智地接受事实,并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如求助他人,来摆脱这些消极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
2.人际交往方面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
(1)尊重。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对待父母,师长,同学应具有敬畏之心,礼待他人。
(2)乐群。心理健康的学生的乐群性体现在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与同伴合作,乐于与家长,教师沟通。对于和别人交流的活动保持一定兴趣。
(3)交际技巧。学生的交际技巧处于较低阶段,但应表现为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活动。
(4)独立人格。能在人际交往方面初步体现出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对于低阶段的小学生不做要求,但应表现为对独自活动有较好的适应。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应逐渐开始建立独立的人格,并保持相对稳定性。
3.自我方面
中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程度较低,在自我认识方面较为初步。但从程度来讲,中小学生应随年龄阶段逐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1)自知:中小学生应具有自知力,表现为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低阶段应能够正常使用物主称谓。高阶段开始应逐渐对自身及自我意识有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能够在与别人比较后进行反省,除了通过与别人比较来了解自己以外,还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2)悦已:中小学生应悦纳自己,对自身的优点与缺定有一定了解,并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
4.社会适应方面
(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2)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中小学校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依赖于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氛围。师生良好、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校园环境创建的活的灵魂。在中小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利用心理健康标准正确、准确地评价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对于我们校园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只有找到全面,可具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才能使学生心理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使评测结果具有可使用的意义。本文仅作初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渗透
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的转型阶段,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普遍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内涵缺少客观的了解,很多小学也没有完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依然延续着只看重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重视。德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课程,心理健康的渗透必不可少。
一、小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小学生的心理、思想、逻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可以纠正小学生对生活、对人对事的错误认知,还可以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从学习之外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学生。人的语言、行为一定程度地会映射出内心状态,如果一个学生在和其他同学游戏、交谈的时候,对他人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过于在意、耿耿于怀的话,则说明这个学生内心太敏感,也许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老师在德育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首先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形成初步感知,老师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行为,不会将违反课堂纪律的小问题扩大到道德层面的大问题。2.有利于德育的顺利开展。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沿用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讲理论、讲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老师讲得有道理,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完全相反。基于这一点考虑,老师应无形中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到德育中,摒弃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疏导、宣泄等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沟通。如此一来,教师的角色很容易发生改变,变成朋友那样为学生排忧解难,学生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平等,自然会放下心理防线,愿意主动地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和思想。
二、心理健康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现状
1.德育中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指导性,两者的学科不同,若想让心理健康在无形中渗透始终,必须逾越学科间的界限,从中寻找心理健康与德育的共同之处,用二者的相同之处作为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的衔接点,从而避免让心理健康的渗透显得突兀。2.学校缺少整合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有的小学并没有德育的专科老师,而是让政教处的老师来担任学科教学,但是他们在心理学领域并不专业,平时没有处在教育一线,和学生的相处较少,师生之间互不了解,关系生疏,仅是德育的开展就受到阻力,心理健康的渗透更是无从谈起。还有的学校让刚刚师范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德育教师,他们的确有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也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心理辅导。3.心理健康的渗透缺少环境支持,小学里只有在一线教育的老师才懂得如何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即使学生的家长或者学校的领导也未必懂得儿童心理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让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受到阻碍。
三、德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途径
1.在实践中渗透。实践的前提是理论基础,因此一定要在德育课程的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小学德育学科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主流价值观,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加入进去。比如,在德育学科的某些章节中渗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自行设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逐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学校可配合德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大舞台上每天发生的许多事都和学生有关,如果用心体验生活,必定会从中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的渗透,老师应关心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中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以此为实践依据来促进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开展。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搭建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建议家长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德育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举办亲子活动,在实践中增进家长、老师、学生的感情,让三者相互熟知,和家长共同配合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在德育中的渗透,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只有德育和心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家、校、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学生才会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韩萍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赭山小学
参考文献:
姜永燕(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幽默越来越多地被研究者所关注。因此,正确地理解并善于欣赏幽默、适宜地表达并乐于创造幽默,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但是,在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惑与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幽默风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对中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准确定位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幽默风格;中学生;心理健康
什么是幽默风格,这个问题难倒了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发现,幽默在其风格上表现为多维的。一部分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有益,而也有一部分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并无益处。探讨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幽默风格及研究现状
(一)幽默风格的概述。幽默风格分为嘲贬型幽默、娱弄型幽默、自强型幽默和亲和型幽默四个维度,它源于对幽默的分解,不同的幽默风格也有其不同的意义。亲和型幽默主要是指对待事物或事件的态度或接受能力,能够以一种较为平和或轻缓的方式面对生活。自强型幽默是指对待生活一种坚韧的态度,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娱弄型幽默是指一种玩笑的态度,喜欢取笑或玩弄他人而并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达到自身乐趣为主。嘲贬型幽默是指嘲讽或贬低他人的情感态度,是一种较为恶意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幽默风格的研究现状。当前对于幽默风格的探讨国外主要有Nezu所提出的压力缓冲理论,认为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如果能够拥有一定的幽默感,则会产生相应的调节作用。在国内,主要就是岳晓东、陈国海等学者对于幽默的探讨及验证,认为不同的幽默风格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幽默风格对人有利,而有的幽默风格对人确有害。这也就需要人们正确的面对幽默,正确的对待不同幽默风格,善于把幽默风格中的利弊与生活相协调。当然,对于幽默风格的研究并非仅局限于心理相关的研究,在李玉明《论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及其演变》中,也通过对小说人物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幽默风格分析来进一步深化研究。[1]因此,我们也会发现对于幽默风格的探索是一种多角度、多种思维方式产生的过程。也需要更多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加强对幽默风格的不断深化与研究。
二、心理健康及研究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概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创新,人们对于自身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从而意识到一个人真正的健康并非只是身体而已,只有身体与心理的双向健康才叫健康,而心理健康恰恰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机能。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2]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做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
(二)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已在世界众多范围内得到重视与发展。纵观国内外,也有众多的学者加强了对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如于小盼在《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中表明家长的性别、文化程度及一些外部环境或媒介物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3]张丽在《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中发现初中生个体韧性差异及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关系。[4]孟勇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也谈出应对方式对两者间的中介作用。[5]从不同的学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所进行的研究,我们也会发现心理健康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的重要影响作用,对我们社会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三、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一)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概述。对于幽默风格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不管是在国内或者国外都有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比如对幽默风格的不同分类,不同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通过相关研究的论证,幽默并非像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拥有就是好的,或者更加错误的认为越多越好。
(二)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外对于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还是有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能够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从最初我国学者陈国海教授在对不同幽默风格类型进行探讨时似乎也就预言着它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当然这也需要更多人对其进行实际的论证。而郝霞在2008年所发表的《大学生幽默风格、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内蒙古与香港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大学生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有相应的影响作用。[6]戴玉磊在2010也发表了《大学生幽默风格及其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在文中也明确指出大学生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社会支持对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中介作用。在研究中也表明不同的幽默风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7]
幽默感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无时不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而不同的幽默风格也也不同的形式对我们产生影响作用。了解并研究不同幽默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有效调节心理状态,加强对中学生的研究,主要也是基于本年龄段的特殊性与有效性,可以更好的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学生身心健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玉明.论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及其演变[I].青岛大学,2011(03):2-3
[2]黄希庭.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及模式,1996(03):21-25
[3]于小盼.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G].西南大学,2011(03):2-4
[4]张丽.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G].山东师范大学,2012(03):3-5
[5]孟勇.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R].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011(05):68-72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班主任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修养,用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
鉴于班主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班主任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必须提高认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积极乐观的情绪,融洽的人际关系、坚定的信心、诚挚的爱心、顽强的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启迪使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释放、排除。
二、创建平等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心理气氛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其内心世界,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平等、健康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和成功之路,也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三、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利用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从不同侧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召开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建立正常人际关系
通过组织召开《怎样与人交往》、《我为班级作贡献》等不同主题的班会,使学生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并对班内同学正确、全面地进行了解,客观地悦纳别人,克服自卑、自傲心理。这样,让班内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学会宽容别人、尊重别人,真诚待人等交往技能,建立正当的人际关系,进行正当的人际交往。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挫折,各种不如意的事是难免的。做到承认它,战胜它,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现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任性、自私等不良倾向,心理脆弱。班主任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劳动及各种比赛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接受挫折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挫折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学校,振奋精神,用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3.开设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可由班级优秀学生组织成立咨询小组,共讨成长中的烦恼。也可通过师生之间朋友式的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4、班级要努力建设好文化阵地
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加强班级的文化氛围,做到小环境育人,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得鞭策。
四、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尤其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局限在“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这个病通常只是指身体上的疾病。但我们关心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指在生理上无疾病,还包括在心理上健全、心态正常无异。很多人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存在片面认识――只重视学生的品行教育,却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心理畸形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因此,对中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缺乏自信心。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落榜的强烈心理震撼,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较强的自卑感。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整天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受到老师的讥讽,担心会遭受到批评和指责;当向别人说起自己在中职学校读书时,就觉得很丢脸。
(2)逆反心理强烈。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逆反心理都很强烈,表现在很难听得进家长、老师的意见,不服从管理。中职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上网聊天玩游戏、交异性朋友、喝酒抽烟等。
(3)厌学心理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因而将近一半的人对学习“感到无趣”或“厌烦学习”,厌学情绪特别明显,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反应迟钝、违纪现象较多。大部分学生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功利行为占上风。
(4)自控能力较低。中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偏低,随手乱画、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上网无节制的现象严重。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
(5)自私心重。做什么事都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求得到,不求付出。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很多中职学生在心理方面饱受抑郁、自卑、迷惘等情绪问题的折磨。
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更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素质,给学生以健康的楷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性格铸造性格,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不仅能使教师们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或减少教育中的失误,而且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地给学生树立榜样。
(2)发挥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影响也最直接。在工作实践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传播心理知识,给学生以健康的钥匙。学校可通过开设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控;另一方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4)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避免和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各类比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同学们的激情,开发他们的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健康爱好,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心理素质。
(6)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发挥家庭作用,给学生以健康的推力。家庭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学校教育同家庭、社会有效地结合,形成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7)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只有为中职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任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地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飞跃.浅谈学校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2009(2)
[2]王义.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战线,2009(22)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其学习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心理咨询
健康的心理会使学习学生更加快乐,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更加高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提高。为使广大中小学生达到以上目的,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各中小学纷纷设立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咨询室,并学习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的各种理论去理解个案,洞察在心理咨询和上课中的正确反应,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沟通力,促进自我成长,实现快乐、成功发展的人生。在学生心理问题援助,校园危机防范上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心理与和谐学堂”,也就是如何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校德育工作有载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加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要开设心理培育课程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现阶段的心理健康课可以说开设的不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形势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就需要从学生心理的培育上下功夫,从小开始就让他们(她们)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健康的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等。从教材的内容,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进行心理辅导,特别要重视生活和学习辅导,通过辅导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和成效,学会计划与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增进自己体脑的发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辅导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存在的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及原因。 4、学生学习行为障碍诊断与辅导及学科学习困难诊断与辅导。分别从考试焦虑、上课强迫分心、学困生转化、潜意识厌学行为、潜能开发的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 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关注成长,达到健康的心理品质,使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
二、学校心理教育要融入课堂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心理健康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依赖于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唯一的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教案为学案,内容、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心与心的沟通,形成合力,使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学到真正成长本领。特别要注重学科渗透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成功心理因素,注意学生的成功智力心理、成功情感心理、成功意志心理与成功潜意识心理的平衡的有机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教育要建立详实的心理档案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充分的、耐心的、细致的、全面的了解学生,就必须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和个人成长过程等方面建立详细的档案。在教学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掌握基本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显示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普遍性。
四、学校心理教育要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地方,是学生心理宣泄的地方。在咨询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全面了解学生,可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智,学生可以坦诚的公开心底的秘密,放下心理负担,舒坦心胸环境,开放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咨询学生可以倾吐和宣泄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也必然使学生的认识观、理想观发生根本的变化。
五、利用各种活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功能
各类活动是彰显学生学识、本领的活动,对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可能发挥的好一些,成绩也理想一些,所以要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的认识活动,尝试打击与失学,最终运用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
六、引导家长参与对学生心理调适工作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 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1.1 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1.2 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1.3 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4 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 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已经证实了这一观点。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 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2.2 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
2.3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3.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制订相应的体育教育措施
4.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