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税务管理基础事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务管理基础事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税务管理基础事项

第1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关键词:污水处理;影响;环保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污水处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很多问题仍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计的建设发展很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仍不能满足对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水的处理,其中限制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因素就是资金短缺;很多城市的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设施不配套,使得很多污水处理项目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工作效率比较低;与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我国的很多污水处理技术还很落后,导致污水处理量小;很多城市地区忽视对再生水的利用。

1 城市污水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1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连接污水产生地与污水处理场这段路程的地下管道肩负着将污水由产生地输送到处理厂的任务。地下管道在建设时,会破坏沿途的土地植被、河流等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1.2 噪声的影响

污水在进行处理时会使用到许多大型的设备,例如风机、水泵等而这些设备会产生很大的噪声。

1.3 气味的影响

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硫磷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氨气、二氧化硫等有恶臭味道的气体。

1.4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对环境的污染

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其中的污物净化出来由此便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不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等,如不对这些污泥进行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污水处理技术,促进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2 处理技术及设备

2.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厂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这种污水处理方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流程。要对污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氧化和分解有机物这2个步骤;依靠污泥强大的凝聚力和沉降性使其从混合液中快速的分离出来,使污水变得澄清。这种方法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氧化、分解、沉淀、分离、净化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厂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其处理效果十分明显处理后的水也比较清澈。然而这种处理方法最大的弊端是耗能大,基础设计的建设费用比较高且管理也比较复杂。很多中小城市由于资金问题无法采用这种处理方法,而耽误了污水的处理。这种方法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污泥膨胀的现象。

鉴于活性污泥法的上述2个不足之处,即耗能大及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使该方法在处理污水过程中难以满足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的结合。因此,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使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不是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的最好途径。

2.2 吸附生物降解法

吸附生物降解法是由传统的活性污泥改进而来的,但二者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吸附生物降解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处理难以降解的工业废水以及浓度较高的城市污水时,吸附生物降解法要略胜一筹。

2.3 生物膜法

在众多污水处理方法中,生物膜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方法主要指的是让污水与由各种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相接接触,然后微生物便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溶解、吸附转化,最终使得污水得以净化。采用生物膜法对污水进行处理有很大的优势,生物膜法耐冲击负荷性能很好,因此在众多污水处理方法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溶解、吸附转化进而达到净化目的,因此产生的污泥量很少,不会占用很大的面积,管理起来也很容易。生物膜法进行污水处理效率很高,这些优点使得生物膜法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应用越来越广泛。

2.4 氧化法

氧化法在污水处理中的适用比较晚,然而其发展前景非常好,是众多污水处理方法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一种。目前,很多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

根据氧化剂种类的不同以及反应器类型的不同,氧化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具体有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等。在众多分类中,人们最先使用的是化学氧化法。随着人们对化学氧化法使用的深入了解,其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化学氧化法在处理污水时,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且处理成本也比较高。因此,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明了光催化氧化法来取代化学氧化法,以达到降低资本投入,加强处理效果的目的。光催化氧化法相对于化学氧化法来说,处理设备比较简单,耗能少,最重要的是光催化氧化法在进行污水处理时,对温度要求不是很高,温和即可,且光催化氧化处理污水时氧化能力和杀菌能力极强。处理效果非常好,在对污水的深度净化以及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处理上,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作用。

3 污水处理的环保对策

要想改善我国污水处理现状,解决污水处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必须从制度和设施两方面进行着手创新,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水处理工作进展计划。在进行城市污水处理时,应坚持耗能低、效率高、易管理的基本原则,还要对污水里的有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在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对于资金的投入应制度化,防止某些腐败人员钻漏洞。应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污水处理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有所懈怠的单位进行警示提醒,才能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

4 结语

第2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水工建筑物;混凝土;混凝土裂缝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5-0134-02

在水工建筑物当中,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建筑物当中最常见的一种问题,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对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用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幅度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一直以来,不管是在其他类型的混凝土建筑物当中,还是在水工建筑物当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处理以及预防混凝土裂缝的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同时,在建筑物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也被引起高度重视。只有高度重视混凝土裂缝,从产生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出发,针对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的寿命。

1 常见的混凝土裂缝类型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多种多样,致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不同,混凝土裂缝的类型也不同,按照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可以有沉陷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施工裂缝、应力裂缝等。在水工建筑物当中,由于水工建筑物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物有所不同,受水工建筑物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其施工环境方面来看,比较常见的裂缝主要有四种:

一是塑性收缩型裂缝,这种裂缝多出现在新浇筑的混凝土且这个新浇筑的混凝土与空气接触,出现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这种混凝土的形状规则,裂缝的长短不一,不过裂缝的深度还比较浅,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的浇筑后的4个小时时间里,尤其是在高温,风速比较大的情况下。

二是沉降收缩型裂缝,这种类型的裂缝既有可能出现在混凝土的表面钢筋上,也有可能出现在埋设件的周围,这种类型的混凝土的深度也比较浅,多发生于混凝土的浇筑后至混凝土凝固前的这一段时间内。

三是凝缩型裂缝,这种类型的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的表面,主要是碎小的六角形形状,主要出现于混凝土初凝的时间段内。

四是冻涨型裂缝,这种裂缝从混凝土表面一直会延伸到钢筋的主筋部分。

2 水工建筑物当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混凝土自身方面

从混凝土自身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混凝土的原材料的质量十分重要,不合格的混凝土原材料的使用就会导致混凝土施工之后出现裂缝。尤其是在混凝土的原材料当中碱性离子的含量比较大的情况下,碱性离子与混凝土的内部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致使混凝土酥松,产生裂缝。另一方面,是从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例方面来看,混凝土的结构强度过高、水灰配比不平衡、各种外添加剂的使用不当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结构,使得混凝土产生裂缝。还有就是从混凝土的特点出发,由于混凝土受到温度的影响会产生收缩,因而混凝土的收缩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

之一。

2.2 混凝土的施工方面

从混凝土的施工方面来看,混凝土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的裂缝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倘若在水工建筑物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和浇筑后没有及时进行混凝土的压实和抹光等,均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振捣方面,一旦出现漏振、过振等各种振捣不均匀的情况时,会影响混凝土的离析、密实度和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从而使得混凝土在凝固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2.3 混凝土的养护方面

从混凝土的养护方面来看,混凝土施工后期的养护是混凝土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对混凝土进行良好的养护,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概率。而没有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就会增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几率。

3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对水工建筑物的危害

3.1 水工建筑物出现渗漏

首先从水工建筑物的用途来看,水工建筑物的混凝土出现裂缝会使水工建筑物出现渗漏,同时,渗漏会使得混凝土的裂缝进一步加深和扩大;当水渗入到混凝土的内部时,会破坏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从而破坏水工建筑物。

3.2 削弱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

水工建筑物中出现混凝土裂缝会削弱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在混凝土裂缝的部位,水工建筑物的水拉性能便会被减弱,从而扩大混凝土的裂缝,最终危害到整个水工建筑物。

3.3 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水工建筑物中混凝土产生裂缝对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混凝土的裂缝比较轻,则影响了水工建筑物的外观和用途,在严重情况下,会出现贯穿式的裂缝,导致水工建筑物完全被毁。

4 水工建筑物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处理

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措施

对水工建筑物中混凝土的裂缝进行处理,主要是针对已经产生的混凝土裂缝进行修补。在水工建筑物当中,主要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方法有三种:

一是采用开槽填补的方法进行裂缝的修补处理,就是将混凝土的裂缝开凿成槽,然后在槽中填补水泥和砂浆的聚合物等,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裂缝数量较少,能够进行开槽的水工建筑物当中。

二是涂抹封闭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混凝土裂缝的表面进程防水涂膜的涂刷,这种处理方法适用于裂缝的宽度小于0.2毫米的细微裂缝的修补。

三是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进行裂缝的修补处理,其中机械动力法的主要修补原理是利用压送设备将补裂缝的浆液注入到混凝土裂缝当中;而低压注浆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弹性补缝器注入补缝胶,低压注浆法操作比较方面,修补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4.2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方面,主要是针对施工建筑物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的:

一是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满足其合格的标准,在进行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混凝土原材料的比例要恰当,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不够。在添加外加剂方面,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外添加剂和控制添加的量。

二是在混凝土的施工方面,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包括钢筋的成型、模板的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要保持均衡,过分的振捣会损害混凝土的均匀度,而振捣不足又会导致混凝土的密实度不够,因此,混凝土的振捣施工十分重要。

三是在混凝土的养护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混凝土的养护标准进行养护,控制哈珀混凝土的温度和强度,减少外界对混凝土的影响,及时进行洒水养护等。

5 结语

混凝土的裂缝对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应用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水工建筑物当中,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对水工建筑物的应用和运行的效果均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会严重缩短混凝土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水工建筑物当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处理十分重要,要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就要从混凝土本身的性质、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混凝土的施工以及施工后的养护等方面出发,才能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减少裂缝的修补处理。

参考文献

[1] 支拴喜.HF混凝土的性能、机理和工程应用[A].泄水建筑物安全及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论文集[C].2010.

第3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一、找准问题症结、取两者之长进行联动管理

税收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历经管户到管事的变迁,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在单一实行管户或管事制的税收管理机制下,不但税务人员疲于奔命,而且频繁打扰纳税人,管理工作多有疏漏,管理质量和效率难以实现管户或管事制出台时的期盼。长期以来,这样的税收管理局面使基层的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产生“三怕”:一怕执法检查;二怕目标考核;三怕分管事务多。

如何根除基层税务部门和基层税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三怕”现象,让大家轻松、高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呢?涟水县国税局组织专门人员展开专项调研,把管理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根本原因出在单一实行管户或管事的管理机制上,管户制长处在于单户纳税的信息掌握清晰、深入,短处在于管理员集征管查权力于一身,缺少必要的制约和监督,且管理员和管户点对点联系,信息孤立,缺少必要的横向行业信息分析比对。但是,管事制的短处正是管户制的长处,管户与管事的长短之处正好相补,如果能取两者之长进行联动管理,既能弥补税务干部年龄偏高、能力和精力不足等缺陷,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又能促使税收管理实现事半功倍之效果,从根本上防治税源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

二、找准工作切入点,挖掘双“管”联动的整体效能

为了找准工作切入点,他们对税源管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将税源管理事项切分为日常固定事项和分析应对事项,以期深入挖掘双“管”联动的整体效能。

日常固定事项主要是指一般性的涉税事务的调查、管理与服务工作,具体包括①纳税人申请事项的调查核实:税务登记基础信息的调查维护;②税务行政许可项目的实地核查。认定管理调查。③日常管理:户籍、发票、账簿凭证、申报征收及日常调查、巡查、建立单户巡查台账等。④管片范围内税源变化的掌握和预测;⑤开展宣传咨询、税企交互等纳税服务工作等等。

分析应对事项主要是指审计性的分析核查和风险识别应对工作,分为三大类。具体包括单项事项: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②纳税人享受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核查;③所得税征收方式变更;④定期定额调整;⑤发票协查和稽核;⑥对上级下发的申报异常信息的整改;⑦重点税源户的情况分析和收入预测;⑧建立行业巡查台账;⑨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的执行。审计性调查事项:①注销户税收结算、清缴;②基准税负、基准税额测定;③所得税基准利润率测定;④对上级的各类分析报告、异常数据进行落实;⑤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审核。评估分析事项:①行业性纳税评估;②对重点税源户、高风险企业的税源监控和评估分析;③对管理员上报的异常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处理;④3级以上风险企业的风险识别、分析、应对;⑤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检查;⑥日常管理性检查、上级安排的专项检查;⑦开展税源管理讲评;⑧开展风险管理讲评,上报税收管理案例等。

日常固定事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员实行管户制管理;分析应对工作事项按照专业化、行业化的要求,由分析员牵头抽调相关专业能力较强的同志组成的专业管理团队按专业、行业实行管事制管理。在事项切分完毕后,将税务人员的职责明确分工为分析员和管理员。这样,以日常固定事项的管户为点,以分析应对的管事为线,通过点线相连,将税源管理工作连成片。

三、先试点后推广,双“管”联动机制取得实效

为保证双“管”联动机制取得实效,涟水县国税局决定从20__年下半年起,在实行单一管户或管事制时出现问题和困难相对集中的第四税务分局进行试点。

涟水县国税局第四税务分局现有税干16名,分局长1名,副分局长兼分析员2名,管理员13名,平均年龄46周岁,现年50岁以上的7人。大部分同志日常只能从事浅层次的、面上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二低一浅”:一是计算机应用技能低。常出现错误操作的现象;二是财务知识水平低。不能将财务知识与税收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致使纳税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重要的管理事项流于形式;三是管理层次浅。致使管理工作滞留在催报催缴、政策宣传、发票审核审批等层面。加之分局所管理的近200户企业240余户个体户分散在东西跨度31公里,南北跨度50公里,面积839平方公里的15个乡镇,其中,距县城最远的企业达50余公里,最近的也有15公里,日常下乡处理涉税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跑路上。

在双管联动运行中,四分局同志不断总结、完善双管联动的办法和制度,拓展其效能,他们将管户制的单户台账推广到管事制中,建立行业管理台账,便利加深了行业分析和后续管理。为切实解决工作疏漏问题,使税收管理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督查、有考核、有兑现,他们还设立《日常工作事项分工表》,将常规工作明确责任人,牵头督查人和分管把关领导,提出工作要求和指向,做到每项工作“过三关”,做到层层有责任,关关有标准,使单项工作由个人行为而转为集体行动,实现了点动带线,线动则面动的效果。同时,量化工作标准,出台了考核办法,编印了《管理员日常固定工作事项考核表》、《专业管理团队分析应对工作事项考核表》,出台《四分局日常管理制度》加以督促规范。 为提升业务能力差和老同志的实际操作水平,按照《管理员日常固定工作事项》的要求和工作指向,组织人员编制操作模板,并组织大家进行挂板演示、培训,全体人员按“图”索骥,逐一进行操作演练。通过培训、演练,全体同志对职责内的固定工作事项处理轻松自如,职责外的工作争相承担,不能进行分析应对事项的同志,也主动进行协助、配合分析应对事项的同志开展工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第4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增值税会计;财税协调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0-0124-02

1 当前我国增值税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 要性

1.1 存在的问题

①理论基础不合理。当前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建立在“增值税说”的基础之上。增值税对流转环节中的增值额进行征收,明显的转嫁性,最终税负由消费者承担,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实际上是企业代政府向消费者征收的税款,企业缴纳税款只是履行征收缴纳税款的义务。增值税本身并不构成各中间环节纳税人成本的组成部分,在其财务报表中也不表现为支出项目。但是“流转性”不同于“转嫁性”,“税负转嫁”并不代表“税负完全转嫁”,更不能由此混淆“名义税金”和“实际税负”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增值税在流转环节征收只是名义增值税的实现过程,而非实际的税负转嫁过程,税负最终能否转嫁、转嫁多少最终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现行的增值税会计立意于税务完全转嫁,与实际情况不符,且缺乏科学依据。

②与会计基础不相符。一是违背权责发生制。二是违背配比原则。三是违背可比原则。

③会计要素扭曲化。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销项税即满足收入的定义也满足收入确认的基本条件,按照规定应并入企业销售收入的一部分,而当前我国增值税会计将增值税作为企业的一种负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显然有悖于会计要素的基本含义。仔细分析,购入资产的成本也是如此,购入资产所负担的进项税应计入资产购入成本,而当前我国增值税会计将其作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抵减项,扭曲资产的基本含义。

1.2 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增值税会计模式亟需改革,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罗列出的种种问题,这是改革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身重要性与制度匹配性的内在要求。增值税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税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即意味着在将其原来全部纳入营业税范围的课税对象改征收增值税,随着“营改增”扩围,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已成既定事实。预计未来增值税收入将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0%左右,继续稳固我国的第一大税种的地位,其对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营改增后,将对上述的我国增值税会计模式的缺陷产生放大效应,进一步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扭曲财务报表质量,降低财务信息的可靠度、可比性,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增值税在企业税务会计中占用重要地位,随着资产市场的发展,企业涉税信息对于了解一个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是重大事项,应对其进行详细全面的披露。因此,对我国当前增值税会计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改革,构建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投资者、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增值税会计模式改革的三种思路分析

2.1 当前主要的税务会计模式及利弊分析

2.1.1 “财税合一”模式

财税合一模式是指财务会计服务于税务会计,财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征收缴纳税款,是以税法为主轴的会计,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允许税法和会计存在差异,二者完全趋同统一为一体,当税务和会计存在矛盾时,会计服从于税法,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核算。主要代表国家为德国和法国。该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税法和会计不存在处理上的差异,简单方便核算,有利于政府对企业涉税信息的监督管理。缺点主要是:①扭曲了财务会计的真实目标,缩小了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使财务信息变得“僵硬”,降低其价值;②影响财务信息质量,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以税法为准绳核算财务会计,违背了会计可比性、重要性、配比等基本原则,未能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状况。

2.1.2 “财税分离”模式

财税分离模式是指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别建立两种体系,建立两套账务系统,依照各自规则分别进行核算,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投资者、管理人员,税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政府。当今世界主要代表有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此模式的优点:①针对不同的服务主体进行核算思路明确,方法和信息有针对性;②承认财务和税务的差异性是客观性存在的;③财务和税务单独核算,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少。此种模式的缺点:①税务会计的基础仍然是财务会计,财税分离割裂了财务与税务之间的关系;②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内容上有重叠,建立两种体系进行核算,增加了企业管理、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成本。

2.1.3 “财税协调”模式

财税协调模式存在的前提是允许税法和会计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协调,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设立一个帐套,税务会计在财务会计调整的基础上按照税收法律的规定进行调整纳税。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该模式最大优点是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灵活性,即允许二者存在差异又通过恰当的调整方式不影响各自的作用,满足了政府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衔接了财务和税法。

2.2 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改革的思路

增值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会计模式是增值税会计在会计范畴中的框架,只有首先明确了税务会计模式才能更好地设计和把握增值税会计模式。鉴于上述三种税务会计模式框架,笔者认为,财税协调模式既继承了会计的基本精神又适当地衔接了财务和税收的关系,是三种模式中最理想的税务会计模式,也是我国营改增后最应该构建的增值税会计模式。其理论依据有三: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税务会计是依赖于财务会计发展起来的,即先有财务会计后有税务会计,税务会计体系的建设依赖于财务会计基础之上,无论如何,税务会计都不可能脱离财务会计单独存在;二是从财务核算的范围来看,会计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税收也是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真实存在的权利和义务,只不过此时的交易或事项比较特殊;三是从会计核算的范围来看,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可用货币计量的所有经济事项,而税收既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事项又能够用货币准确计量,所以税收会计在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内。有鉴于此,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是对等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税务会计只是财务会计中的一部分。增值税会计模式改革要深入理解“税收作为企业一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纳入财务会计”的真实内涵。

3 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体系构建

3.1 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①兼顾会计精神和税法原则。②以会计为基础,以税法为规范。③统一核算,协调管理。

3.2 新型增值税会计模式的设计构想

①确认和计量方面。第一,增值税在会计范畴中具有费用属性。因此,在销售商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和购进货物确认产品购进成本时,将收取的增值税与支付的增值税计入收入或成本当中。第二,将企业的购销活动视为会计核算的一种经济活动,将由于购销活动产生的增值税纳税义务视为另一种经济活动,二者分别核算,在总量上却仍然一致。第三,建立与“所得税费用”并驾齐驱的“增值税费用”的会计核算双轨制,营改增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涉及增值税和所得税两大主体税种,通过构建“增值税费用”准则作为衔接二者的桥梁,核算问题迎刃而解。第四,明确增值税的费用属性,增值税产生的纳税义务是企业实际发生的,并且是因为取得收入而产生的纳税义务即与取得收入有关的支出,因此,增值税费用在理论依据上是可以税前扣除。

②记录方面。科目设置层面。设置“增值税费用”损益类科目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负债类科目,增值税会计核算核心公式为:借记“增值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其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核算的是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缴纳多少,核算多少,相应计入增值税费用科目,数据必须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上纳税申报的数据相一致。

报表项目设置层面。将现行的我国报表项目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改为“税金及附加”,营改增后核算增值税费用、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以及土地增值税。

核算业务处理层面。一是在购入商品时,将实际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并入购入产品的成本中,借记固定资产或库存商品,贷记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购入商品的成本包含为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全部价款,即实际支付的金额,而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发票。二是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时,将应取得的价款包含增值税额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借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同时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三是根据每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情况,计算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借记增值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期末贷方余额为当期应当缴纳而未缴纳的增值税,下期需补交,借方余额为当期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可下期留抵的增值税额,实际上也是因增值税产生的当期增值税收益,根据权责发生制,并入当期利润进入利润表。期末,对相应损益类科目结转,基本账务处理完毕。

③报告方面。税费收支状况可以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于公司而言,属于重要事项应进行详细披露。报表附注中应披露如下事项:本企业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各经营活动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分别披露当期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视同销售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额等具体涉税信息。

第5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纳税遵从度一词的概念主要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兴起,主要是指:“纳税义务人,遵照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向国家计算缴纳的各项税收,在缴纳税收的同时,对于税务管理部门以及税务执法人员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的遵从程度”。我国要实现较高的纳税遵从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纳税人对我国税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企业主要涉税问题熟知在心,并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业务和税法知识。第二是企业纳税人追求的价值观和税法的价值观念高度一致,不存在擦边球和偷逃税等行为或者意识。第三是能够自身意识到违反国家税法或者是偷逃税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使得纳税人能够在企业纳税的各个环节较强管理。本文在假定企业有较高纳税遵从度的条件下,提出怎样加强企业涉税事项管理。

二、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中,很少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审计检查制度。很难做好自己企业自己整改自己财务工作,往往依靠第三方税务审计,自身的财务核算基础很是薄弱。

(二)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能力比较低

随着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调整,对于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够保证账务处理的开展,还在对于新的财务法规信息的掌握和运用,能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时代接轨上。目前由于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事物处理比较多,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对于新的会计政策和税法政策的学习也很不专业和系统,这就给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带来了隐患。有可能是在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不知情的条件下,出现了企业账务处理的错误,或者出现了偷逃税等行为。目前,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大多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经过多年的财务经验,坐上了管理者的岗位,在对待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事项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对于国家新的法律条规的掌握程度不够,就导致了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的各种风险。

(三)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工具比较落后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目前对于企业涉税事项管理软件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工具还停留在简单的EXCEL的台账登记上,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的较高要求。随着经济业务的日益多元化,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信息化和标准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在纳税遵从条件下,加强企业涉税事项管理

(一)建立健全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应该建立涉税事项管理制度,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结合自己企业的具体业务以及生产经营流程,建立和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合同以及资金流程管理制度,系统的做好企业涉及到的涉税事项。比如说在进行发票管理方面,要责任到人,审核到位。企业费用报销环节必须取得国家税务部门制定的国税发票,地税部门制定的地税发票,发票管理部门授权的企业自制发票(银行利息回执单,机票,工资表等)。对于不合规票据要严格控制,避免企业企业的涉税事项管理。建立健全我国企业涉税事项内部审计制度,做好企业的自查自纠工作。尤其是当一个比较大的集团公司,因为涉及到分公司或者是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企业内部在年度汇算前,一定要先进行预审,找出企业核算比较薄弱的环节,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台账,并及时根据会计法律法规进行调整,避免企业的涉税事项管理风险。加强企业内部税务评估,从企业财务报表为主线,分析财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确保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是把这些工作交给税务师事务所的年度审计和税务部门去做。

(二)提高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可以增加自己对于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了解的渠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有时不只是仅仅管理税务事项,还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问题,这时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不可能专门抽出时间对于税法知识和会计准则知识进行梳理,没有大块的时间进行全方面的系统学习,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可以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拨打12366税务服务热线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国家税务局网站以及各个地方税务局网站进行查询。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获得信息的途径一定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在我国比较大的企业,也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涉税事项管理部,专门跟踪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跟新,及时的根据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进行汇总,有针对性的调整企业账务处理程序以及税务问题。在没有时间进行全面税法学习时,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进行订阅财政税收公报类型的期刊报刊等,及时的获取最新的财政税收政策。增加对企业其他员工的培训,充分利用社会举办的有关财政税收和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培训和讲座,正确了解政策背后的精神和要义,使得企业能够依法处理涉税事项,依法履行自己企业的纳税义务,避免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创新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工具

创新我国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规模进行区别选择。比如说集团公司,自身经济实力比较强大,有自己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自己研发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涉税事项管理软件,里面可以包含税法的更新,报税事项的提醒,报表之间逻辑关系错误检查,发票真伪的验证等。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可以选择和其他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开发适合自己企业的企业涉税事项管理工具,也可以直接购买。比如说购买中国税网的使用账号等。

第6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关键词】企业 税务风险 管理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内容

税收风险存在于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税制改革风险、涉外税收风险、税源监管风险以及税收执法风险等。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将风险识别细化,做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准确度。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以达到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4.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按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划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或可接受等。

5.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首先应提高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四、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体做法

1.成立专门的部门税务风险管理中心。税务风险管理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协调,组织参与、调研,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取得各方的支持,确保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税务事项几乎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涉及人、财、物、技术等各个要素。因此,税务风险的源头很可能就潜伏在决策层及各个业务部门。这样必须就要有一套完整实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具体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对税务风险的管理责任,增强各部门对决策层意见的执行力度。

3.组织学习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为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环节中,公司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所有内容,包括各项办法和制度、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等重要内容制作PPT课件,对涉及的岗位和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使受训人员做到真正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地在工作中加强风险意识,主动识别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使完善的税收管理成为集团公司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4.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这是保证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建设的整体推动。

5.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企业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消除。通过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企业存在的风险点得到了消除和有效的控制。

2.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互动监管形成氛围。集团公司建立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细节,均涉及到具体的税法知识,设定的风险点覆盖了集团公司全部业务的各个环节,几乎与每个业务人员都有联系。从而,促使每个业务人员积极学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在工作中严格依照税法规定处理实际业务,做到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信息以及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对接,风险管理意识明显提高,形成良性互动的监管氛围。

3.监管的针对性加强,监管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对公司的生产工艺、固定资产、发票取得和抵扣、税金计算、优惠政策享受等环节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中心人员对企业的总体情况和风险因素心中有谱,在监管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能现场解决的决不拖延、能预见和可控的决不放松,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管理思路更加开阔,业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与大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在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工作视野更宽,思路更深。

六、总结

企业在主观上尽管有较强的纳税遵从意愿,但因其管理环节繁多、涉税事项复杂,客观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税收风险。在透明、互信、互动的基础上,税务机关与企业共同建立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弥补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足的有益尝试,是帮助企业减少纳税成本和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化解征纳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全面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又有利于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第7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关键词]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 协调

我国积极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其中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其中有部分内容已经参照企业准则的规定进行了新的修订,但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仍存在本质的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依然有分歧。在计划经济时期二者的关系出现了暂时的统一,财务会计长期以来过于以税法或者说以税务会计为基准,没有将两者进行应有的区分,不利于财务会计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开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文现就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似之处、差异之处和如何协调进行分析研究。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但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产生于财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所以二者存在共同点和联系。税务会计的资料一般来源于财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只是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之中。

1.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基础

税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税务会计的信息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数据库,也是税务会计处理的基本数据来源,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利润为基础,再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说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基础。

2.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企业的税务会计处理,必然会影响经营情况,对财务状况发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上,所以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补充,对财务会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税务会计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业会计,二者的内涵和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同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便于他们进行投资分析,以进行投资决策。税务会计的目的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利润,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保证国家税收的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赋,进行转移支付以达到分配公平。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同

以便对企业财务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在企业中的全过程,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企业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

3.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因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适用的会计准则不同,或者会计人员基于特殊情况,对同一经济业务可能会有不同的会计结果,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

4.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

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使报表真实客观的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会计数据进行合理的估计。税法则主要遵循收付实现原则,是一种法律行为,要依据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一般不允许企业估计收益和费用。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的积极作用

l.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

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得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利于相关方进行评估和投资,这可能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税务会计要求保障税收的实现,适于历史成本原则,缺乏灵活性。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利于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健全我国税务的需要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情况下,新的会计准则使得财务会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在基数不稳定、规则不统一的情况下,税基不易稳定、缴纳行为不易规范、税收收入水平不易优化,使得原本复杂的计税工作更加复杂,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税收会计按照税收的要求,可以较为方便地建立多种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

3.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为了适应财政、税务、信贷等部门的需要,比较僵化,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要求,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提供管理所需求的更为客观真实且实用的会计信息,提高了管理的效能。

4.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的需要

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相一致。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面对的使用者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二者合一的情况下,会计需要考虑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比较复杂,实践水平不易提高。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财务会计只针对真实可靠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水平也会提高。而税法已明确规定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并且税法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有利于专门的税务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税收的效率。

5.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我国在国外的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这样可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的对策

1.加快构建我国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

构建合适的税务会计的理论体系并切实实施,可以有效指导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之间管理层面的合作和配合,让二者都得到良性发展。

2.在税务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在税务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不仅可以减少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也遵循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还体现了税收公平。

3.税务会计适当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想

税务会计适当引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想,不但可以减少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还体现了税收合理征税原则。如我国长期只重视实现了多少税收收人而不重视税收征税成本,以致我国税收征收成本过高。在企业税务会计处理中也需要贯彻重要性原则。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或省略。

4.涉及流转税类应税收人的税务会计处理与财务会计处理,尽量调整一致

应取消没有现金流入的纳税差异项目,销售退回和发生坏账应同时允许进行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应允许税前扣除,已缴纳的流转税类税收和教育费附加也应退回。

5.所得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处理不一致的事项也要尽量减少

在所得税税制的规定上,应税收人的确认应尽量与会计制度一致,对应税费用应该放宽费用列支标准,加大税收扣除,涵养税源,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尽量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既减轻我国内资企业税负,也符合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方向。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应当积极地进行协调,这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

参考文献:

第8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自20__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地税局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武汉地税工作实际,将风险防范贯穿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始终,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以风险识别为基础,以风险推送为纽带,以风险应对为重点,依托信息化支撑,通过成立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区两级实体运作,分级分类税源管理,前置所有涉税事项,变管户为管事,依托税收情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高了税收风险的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风险分级,实现风险应对的最优化

我国目前的税收风险防范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把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税收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税收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落实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

武汉市地税局敏锐地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是提升征管质量、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市局党组果断决策,于20__年元月组建了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局局长任指挥长,市局副局长任副指挥长。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新组建的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在税收风险防范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武汉市地税税收征管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武汉市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以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环节的税收遵从风险控管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诸环节的逻辑关系得到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制定各类规章制度予以固化,为税收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成立机构,打牢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在税收风险防范过程中,武汉市地税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设置了综合管理岗、风险信息管理岗、风险分析识别岗和风险应对实施岗,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确保了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按照单项性税收风险的管理、系统性税收风险的管理、涉税情报信息类税收风险的管理、依申请或依职权办理涉税事项风险的管理进行分类,制定了启动、办理、处理、反馈的工作流程,为税收风险防范夯实了现实基础。

同时,打造“一个体系”,全面推进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行政执法岗责体系是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突出作用。今年,在新的岗责体系应用推广过程中,武汉市地税局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岗责体系之中,修订了《风险管理办法》,按风险类别分级、分类、过滤、筛选、排序、推送和应对,出台了《武汉市地税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征管与稽查协作工作规范的通知》文件,进一步理顺了与市局各处室、重点办、零散办、评估办和稽查局的关系。通过组织专班到各基层单位调研,认真听取基层一线的意见和建议,归类整理并认真回复,优化风险管理系统与行政执法岗责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传递,推动了风险管理与行政执法的有效融合。

(二)进行风险分级,打牢风险防范的参照点。武汉市地税局在按照规模、行业、事项对税源进行分类的同时,又引入税收风险的大小这个参照系,科学确定一级、二级、三级税源户,将有限的征管资源应用到税收风险最大的纳税人上。并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合理分工,重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从而形成以规模管理、行业管理和风险管理为特点的税源分类模式。如2013年以行业管理为突破,以分级分类推送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税收风险指标体系,探索性开展了行业性的风险防范工作。通过数据生成、风险等级排序,优选生成了81户房地产涉税风险企业,并推送至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建立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分级应对的行业性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市局评估办的评估任务审核,共计查补81户房地产涉税风险企业地方税费1.3亿元。

(三)搭建平台,打牢风险防范的支撑点。紧紧依托湖北省地税局税费征管核心软件,搭建市局、区局、税务所(办税服务厅)三级应用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他们自主研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子系统,其主要内容涵盖了涉税事项的前置办理、日常税源管理、涉税基础资料信息等方面,并与减免税、行政处罚等税收管理业务进行了有效对接,从而形成了以涉税事项管理为基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流。行政岗责执法平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闭环管理为目标,全面梳理岗位职责和流程,建立起涵盖涉税事项前置办理、“先办后审”事项任务分级推送、日常税源管理、电子征管资料、行政执法文书的应用平台,并与风险管理平台对接,形成了以涉税事项管理为基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流。挖掘梳理了税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78个风险点指标,通过税收风

险特征库与原始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化筛选,实现了税收风险数据的自动化、定时化生成,并将全市各级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风险应对,全部纳入到了管理系统中,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全程信息化,完善了税收风险防范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

(四)建立机制,打牢风险防范的着力点。武汉地税通过制定《税收风险防范管理实务手册》、《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工作方案》以及《税收风险管理实施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对于税收风险大、对税源影响大的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稽查部门进行应对;对于带有行业性、普遍性的税收风险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纳税评估部门进行应对;对于风险较小,带有一般性或个体性的基础性风险数据,在系统中直接推送至基层税源管理岗位应对。系统在相应数据推送至对应部门应对后,实现对应对处理结果的自动统计汇总,为下一步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形成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完整链条。比如,针对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管理,通过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的风险识别和比对,共计核实应补税人数1706人,补缴个人所得税1309万元。针对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及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申报表的深入分析,预先设定报表间的逻辑公式条件,通过系统进行批量数据筛查,共计推送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风险668户,共计880条数据,核实应补缴企业所得税户341户,共计补缴企业所得税1515万元。

同时,抓好市局、区局、税务所“三级联动”,严格把关风险防控的管理质效。在风险任务推送环节,紧密联合市局各业务处室,优选风险事项,严控风险总量,着力抓好市局、区局、税务所的“三级联动”机制。在市局层面,做好风险事项的分析、推送和考核工作,与各业务处室紧密合作,确保风险事项一个出口、绩效考核一个标准。一是在任务分析阶段,人工对风险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尽可能将风险任务的误伤性降到最低程度,并明确税收风险防范中心与各业务处室的考核职责和范围,严格把控任务总量,实现风险任务过滤式推送。二是尝试在某一时期,将同一纳税人的不同风险在系统中进行汇总,实施风险任务的捆绑式推送,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三是严格把控风险推送的完成时间,实现风险任务的均衡式推送,避免基层在某一时期内超负荷运转。在区局层面,抓好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在风险任务推送时,各区局税收风险防范中心明确工作任务,明晰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配合,严把质量关和考核标准。在税务所层面,抓好把关责任人。风险任务推送至税务所后,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可按照各税务所责任人的分工,预先在系统内明确风险任务回复的审核人,由系统进行连带锁定,在回复事项时把好质量关,建立了风险任务在市局、区局、税务所的“三级联动”机制。

(五)实现“五大功能”,着力构建税收情报的聚集点。今年以来,为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税收征管的科学化水平,武汉市地税局党组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在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的基础上,筹建武汉市地税局税收情报中心,全面发挥“五大中心”功能(即文献中心、期刊中心、数据中心、情报分析中心、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于2013年10月21日召开了税收情报中心的模拟运行汇报会,相关的税收情报分析工作已按照预定计划开展。作为税收情报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湖北省数字图书馆武汉地税分馆已建立,通过汇集全国一流的税收专业数字图书资源,将实现图书期刊借阅、数字图书阅览等功能,并承担涉税数据管理、税收理论调研等多项工作。税收情报中心的建立,将实现从情报分析到风险应对的全面升级和创新,为风险管理迈向新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风险推送为纽带,分级管理、人机结合、信息管税,实现过程控制的最优化

武汉市地税局将风险管理的流程确定为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数据审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推送、风险应对处理、风险决策分析和绩效考核八个环节,并以风险推送管理作为税收征管工作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动运行机制的纽带。

一是税收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化。通过税收风险防范管理平台,对内部、外部涉税数据开展税收风险防范指标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评估,生成税收风险纳税人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建立指定税收风险各指标专项管理流程。全市地税系统以风险任务工作流的形式,按照市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市局相关处室区局(市直属局或市稽查局)区局各科、税务所(市直属局和市稽查局相关业务处室)相应管理岗位操作人员的推送流程,从上至下进行税收风险防范任务数据的分层解剖,通过风险防范管理平台与税费保障系统、税收清结评审系统和税收征稽协作系统的工作任务流转,系统开展纳税评估、涉税调查(检查)、催报催缴和税务稽查等税收管理工作。同时,市局各级风险管理部门对税收风险防范工作任务流转及其反馈信息进行跟踪,全程监控税收风险任务的处理流程和处理结果,及时统计和汇总税收风险防范任务的处理情况,从而形成风险防范、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整体联动,全程监控。

同时,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着力抓好内部、外部信息的比对分析。通过数据的挖掘比对,实现风险管理的全方位监控。一是做好内部现有的各子系统内部数据的关联性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内部数据之间的逻辑比对分析,查找风险事项,加强风险管理。二是做好外部信息数据与内部信息数据的对比性结合,加大对外部信息的监控力度,实现风险管理向外部延伸。一方面,加强对来自政府其他部门的第三方信息的筛查比对,强化对风险事项的监管。通过取得的土地登记主管部门的第三方信息,对全市共计356条新增土地登记信息,开展了土地登记基础信息的核实及补充录入工作,全市共计补录相关土地登记信息356条,补录土地面积825万平方米,补缴土地使用税5392万元;通过从省公安交管部门取得的车辆登记第三方信息,与全市保险机构代收代缴的车船使用税信息进行比对,共计导入车辆信息近96万条,分析识别比对13.33万条,比对不一致12万条,核查补缴车船税1076万元。另一方面,加强对来自新闻、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媒介类信息的信息监控,并以《风险信息专报》的形式,实现风险任务网上全电子化推送,及时进行跟踪监控,强化风险管理。截至2013年11月底,已编报了《风险信息专报》12期,共计推送风险任务602条,累计查补各类税款2.4亿元。

二是税收风险分类管理层级化。对全系统的税收风险识别在操作层面分为市、区两级进行。市局主要针对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风险进行操作,对全市风险数据的完整性、逻辑合理性进行审核,建立统一的后台技术支撑, 确定风险数据的等级、类别、规模、推送应对的部门以及处理方式,确定市级风险数据的推送方式、频率及各环节完成时限,并运用风险防范管理系统推送至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市局下属各区局建立区级风险管理模式,侧重对从市局流转的风险具体应对,结合区局自身管理需要设置的税收风险点,并进行风险处理。同时,按照市、区两级风险管理的界限,建立区级风险指标和任务数据的产生机制、处理机制,应用系统开展区级税收风险基础数据的分析,设计区局风险管理任务模板,将分析结果纳入风险管理平台,生成风险待办任务,并在网上流转,与纳税评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具体应对处理形成上下联动,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是风险推送预警信息化。每个风险管理任务流转环节,市局都确定了风险管理的采用系统自动预警提示和手机短信提醒两种方式,风险责任处理人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及时查看到最新需要处理的风险信息,即使不在电脑旁,也能通过短信查看消息,以便及时处理。对于机考类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将直接对风险应对情况进行审核,自动计算工作进度,以此作为下一步考核依据;对于公示类税收风险,各应对部门需在规定时间内,将风险应对情况人工输入风险管理平台,平台将自动汇总人工反馈的处理情况,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审核完成情况,给予最终评定。

四是风险应对考核标准化。他们将风险防范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以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市局税收风险防范中心按月依据风险指标的特性,将当月生成的风险数据分成机考类风险指标、人机结合类风险指标以及突发性风险指标三种。凡是能够通过系统生成的结果,一律以系统数据为准,不得采用人工数据代替,保证每一条风险应对记录都有迹可循、有案可查。在此基础上,系统对每条风险数据的应对完整性和及时性都做及时审核,确保税收风险得到及时有效化解,风险应对真正落到实处。今年,市局税收风险防范指挥中心共计推送各类风险任务23.10万条,通过风险事项的核查,累计查补各类税款已达4.65亿元,并已全部入库。

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分层响应、差别应对、考核评估,实现征管机制的最优化

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实施差别化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为此,武汉市地税局分级分类进行了税源的科学化管理。

第一,多层面监控重点税源。一级税源户由市局重点税源办公室和市局直属局直接管理,二级、三级税源户按照“规模+行业”模式,由区局重点税源办、重点税源税务所与行业管理所实施重点税源集约化管理。利用重点税源管理平台,实行按月跟踪调查、审核、分析,市局、区局、科所“三级联动”,作为重点税源管理的实体,实时全面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源税收状况,实现重点税源监控由管户为主向管事分岗管理为主转变。2013年,纳入市局三级重点税源管理的企业共有3898户,占全市企业登记户的2.17%,入库税款488亿元,占当年全市地税税收收入的68.40%。

第二,多方式监控一般税源。对重点税源、零散税源以外的一般税源,按照属地、分事项团队化、协作化管理的要求,从提高税源监控精准度入手,由一般税源所实行专业化分工、团队化管理、流程化控制、优质化服务,变单兵式为团队流程化。各区地税局除重点税源所外,其他税务所为一般税源税务所,将管户与管事相协同,按管理环节和事项,进行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构建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的分事项、分岗位专业化管理格局。在一般税源所内,按地段分类管理,实行属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以管事为主,努力把税源监控管理做精、做细,促进管理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三,多渠道监控零散税源。在市、区两级成立零散税源管理办公室,对17万户个体工商户和近8万户零散税收户,实行社会多方联动的社会协税护税管理方式。按街道(乡镇)设立97个税务服务站(点),将办税服务厅服务项目搬到了街道办事处,将办税服务厅的大部分功能都延伸到了服务站,每个服务站派一名税务人员驻站,负责票证管理、代开(代售)发票、电子完税证开具等服务。其他服务,如催报催缴、户管查询、信息采集、调查摸底等工作,则由协税人员管理。同时,在部分重点市场(卖场)建立税务服务点,探索实行市场集中代征税款的控管方式,实现了零散税收社会化、公众化、全民化的大协作,社会效应和管理效应明显。截至11月30日,全市个体零散税收入库34.5亿元,同比增长14.32%;全市私房出租征税户数也从28600户上升到62069户,增长了117.02%。

第9篇:税务管理基础事项范文

[关键词]税务风险 防范 SWOT分析 QSPM矩阵

近年来,国际上很多大公司因为对税务风险的防控不严而出现税收上的麻烦,“安然”税务案件使安然公司倒闭,“毕马威”长达三年的税务案件使其失去大量市场份额。国内众多偷逃税案件也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国美、苏宁、创维、娃哈哈、中国平安等诸多国内知名公司都曾先后深陷其中,企业经营和声誉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加之一些传统诸如税收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地方具体政策与税收法规的不一致等,都使得税务风险管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非常现实的迫切问题。

一、税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是由于企业涉税事项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现金流量表上的非正常现金流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未能正确遵守税法,应交未交或者错交,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由于企业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和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导致企业应交多交,承担了不必要税收负担,带来企业现金流量的损失和资金时间价值的损失。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对可能带来经济利益损失的涉税不确定事项进行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税务风险的识别,税务风险的评估,税务风险的管理等内容,核心目的是减少税务损失,增加企业经济利益。

二、SWOT分析法分析Y控股集团的税务风险

Y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经过五次成功改制发展成为涵盖电缆、医药、房地产、生化和投资五大板块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SWOT分析法主要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两个环境来进行考量。在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时主要考察的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机会(opportunity)以及威胁(threat),在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时主要考察的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通过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利好和不好的方面列举出来构造成矩阵的形式根据不同分布给出不同的战略组合。

运用上述架构,制作Y控股集团税务风险的SWOT矩阵如下:

三、Y控股集团税务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基于QSPM定量分析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矩阵)是战略决策阶段的重要分析工具。该分析工具能够客观地指出哪一种战略是最佳的。QSPM前一阶段的分析结果来进行战略评价。QSPM的分析原理是这样的:将前一阶段制定的各种战略分别评分,评分是根据各战略是否能使企业更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尽量避免外部威胁和减少内部劣势四个方面,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得分的高低反映战略的最优程度。于本文而言,QSPM分析主要基于SWOT分析之后,对SO,WO,ST和WT四种战略按重要性进行评分排序,找出最优和可行的战略。

根据上述四种战略,用QSPM矩阵对所有关键因素和四种战略进行量化分析。表中所列权重系数及吸引力分值由企业财务和战略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规划集体评估得出。

表2 Y控股集团税务风险管理QSPM打分表

注:吸引力分值1=没有吸引力;2=有一些吸引力;3=有相当吸引力;4=很有吸引力;总吸引分数等于权重乘以吸引力分值

根据表3中QSPM打分结果,Y控股集团在税务风险的防控上应该以WO和SO战略为主:

设立专业税务部门,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企业基本税务制度,与税务机关加强协调联系,通过第三方规范企业的各类涉税事项,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具体包括:

1.利用企业文化和影响力,企业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大力引进税务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处理涉税事项的能力;

2.建立企业税务管理的基本制度,设立专业税务部门,专门处置各类涉税事项,包括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置,税企关系的协调等。

3.深化与税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的合作,在第三方的协助下规范企业各类涉税事项,降低涉税风险。

4.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获取合法税收利益,提高公司在外的美誉度,为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界定税务风险和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运用SWOT分析法对Y控股集团税务环境的分析,给出了四种战略组合,并通过QSPM矩阵量化分析给出了Y控股集团在税务战略选择上的建议。期望本文对Y控股集团税务风险的分析能够对我国其它民营企业有所借鉴,提高他们税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捷.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框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TomNeubig&BalvinderSangha.Taxriskandstrongcorporategovernance[J].TaxExecutive.2004.Mareh一April

[3]李淑萍,孙莉.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财政研究.2004(12)

[4]李淑萍,孙莉.建立健全规避税务风险的管理体系[J].税务研究.2005(2)

[5]蔡昌.税务风险―防范、化解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林天义.关于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税务研究.20l0(9)

[7]张云华.企业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10(9)

[8]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N].国务院公报.2009(35)

[9]盖地,张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财务与会计[J].2009

[10]金道强.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J].金财会.2005年第9期

[11]Emst&Young.Freehills,CorrsRevenueGroupandGreenwoods,TaxRiskManagement.2007

[12]李建琼.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人学.2007

[13]曹建新,詹长杰.论税务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J].财会月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