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
G623.2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关系较为贴近的科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求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让阅读存在于社会与家庭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采用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放性阅读,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顺利展开开放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相当重要,是他们思S发展、信息收集和认知世界的关键途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课堂阅读为主,不够受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和教学目的。开放性阅读能够将大量的时间聚集起来,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容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这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除课文中讲到几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脚印的形状之外,要求他们搜集其它动物的脚印形状,像小猫、小猪、绵羊和黄牛等。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课下将会亲身观察或者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从而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达到扩充知识的教学目的,并激发其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允许他们在阅读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自身的奇思妙想,思维得以开放。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开放性阅读
在相对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开放性阅读。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改变平时座位的形式,排成马蹄形或“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教师居于其中。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学生整整齐齐毕恭毕敬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有轻松之感,利于他们大胆的表现自我。此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阅读内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哪怕学生的解读与阅读内容的本意相去甚远,也应该对其精神给予鼓励,并恰当引导。这样学生才敢于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才敢于敢于求新求异,才会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教学《小青石》一文时,课文主要歌颂的是小青石,它不安于过平静舒适的生活,后来和伙伴一起为大众服务,支持大众的脚,它觉得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可是有同学就很喜欢小黑石,觉得它在草丛中晒晒太阳,温暖舒服,与柔软的青草、可爱的小花为伴,时不时还有蝴蝶飞来,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对于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我们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应该大搞一言堂。这样开放的课堂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开放性个阅读。
三、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开放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原因是教材中选录的课文都是由教育专家千挑万选的,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更应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扮演好学生阅读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并认真研读捕捉到文章内容的辐射点和关键点,引领他们举一反三对文中知识内容进行延伸阅读。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性阅读,还可扩大教学范围。
例如,在进行《颐和园》开放性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究中国的历史古迹的兴趣。借此引领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更多的历史建筑,包括秦兵马俑、故宫博物馆、苏州园林、龙门石窟和清明上河园等。当然这些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为仅靠学生很难延伸这些知识,更是难以捕捉到知识的关键信息。另外,由于纸质阅读材料有限,网络阅读是一个流行的阅读方式,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性阅读,培养他们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自主筛选与提取有效信息,阅读到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四、教学手段灵活丰富,真正实现开放性阅读
单一固定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教学需要,多元化和多样性才是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和教参资料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将课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整合,使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室禁锢,将阅读教学拓展至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学有所学,真正实现开放性阅读。
举个例子,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观察爬山虎这一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脚,亲眼看到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样子,以及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并将观察内容具体记录下来。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各自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他们都表现的极为积极主动,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开放性阅读,使其树立要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如此,不仅可促进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内容,要延伸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课本为辐射点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并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倡学生自由阅读,使其体会到开放性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董敏.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策略措施分析[J]. 读书文摘,2016,04:247.
一、串讲法
“串讲”即连接、贯穿式的讲解。串讲法是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容易形成课堂教学“一言堂”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减少。而作为一种方法,串讲法也有其存在和开发价值,对那些学生必须领会的重点、难点,还是要运用串讲方法,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串讲。
二、谈话法
目前,在语文课堂内,谈话法也经常为教师广泛采用。但是,谈话法在推广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所有语文新课讲授都采用谈话法,而不管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是否理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对,完全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这就毫无启发意义。也有的教师将谈话法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课堂内一问一答,尽管非常热闹,课堂气氛活跃,而效率却较低。这些现象的发生,并不是谈话法本身的缺点,是部分教师对谈话法理解片面或运用不当导致的。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谈话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度;二是提问要有目的性,不可过多而使学生机械性回答,疲于应付,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三是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防止发生少数优等生作答,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现象;四是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由教师提出的,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的;五是提出的问题不能仅限于文本内容,还一定要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不然,就背离了“学习母语”这一语文课独担重任。
三、讲读法
语文教学讲读法是将诵读、讲解、指导、练习结合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读法能帮助小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掌握字间句篇的基本功。必须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由学生自己多读、熟读,自己感受、思考、分析、概括、巩固、运用所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读法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彻始终。讲解只起引导、解惑、总结的作用,练习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二者都是手段,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所在。所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背诵课文是讲读课的主要活动。
四、品味法
“品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文学欣赏和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往往伴随着欣赏和评价,再小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会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情。因此,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分析课文的表达形式,领悟意蕴和写作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品味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认识水平较低,其欣赏与评价处于初级阶段。品味毕竟是较高层次的阅读,有浓郁的文学阅读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可过多。对小学生来说,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读懂儿童读物到读懂科学普及读物、历史传统教育读物,才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二是品味文学作品,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品味重在感悟、感知、启发,可以通过朗读表现,若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意会或感悟,经常会弄巧成拙。三是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小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活动形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欣赏和评价作品时,教师要对充满童性的想法予以理解和鼓励。四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欣赏能力和评价水平。并给予适当地点拨和引导,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各自的阅读心得、体会。
一、阅读定义和阅读方法
1.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读者应努力去理解所给文章的思想,并尽可能有效的抓住所需信息和意思。阅读的定义不是说读者必须理解文章中所有的东西,而是主动读文章,不需要看每个字母和字就能理解文章。
2.怎样读。阅读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是读者和语言相互配合。这种互相配合的阅读方式是读者利用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这两种方法相互配合阅读。也就是说读者利用从上至下的方式对标题认识和理解来预知文章内容,然后找关键词,主题句去检验,或通过跳读,略读找到重点词,句子推敲作者的措词理会出隐含的意义。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文章里所认识的字,词组,字母很快找到重要词,句子和细节,并找到文章大意。
3.如何有效地阅读。我们探讨了阅读的方法,我们来思考怎样成为一名高效率的读者。首先我们必须要有扎实语言知识,其次要知道文章的一些背景知识,再是要掌握阅读的技能,策略。像跳读或略读是阅读的有效可行方法。跳读或阅读是迅速浏览文章,抓住关键,重点的词,句子理解文章所给的信息。总之,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有效性要集中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语言知识,背景知识,阅读的策略。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
我们知道教育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英语教育,英语阅读是英语教育必不可少的部位,现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还是使用传统模式教学,教学的模式大概体现以下方面:1.语法-翻译模式。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是向学生一句句的阅读文体,用汉语向学生解释重点的语言点,讲解词,词组的用法,详细分析复杂句子结构,还要逐句向学生翻译句子意思。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授课,学生只是被动认真的做笔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互动性得不到发挥。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不能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技能得不到培养和发展。2.提问-回答模式。目前这种模式是教师在课堂里采纳最多的教学方式。这表明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进一步改革。加强师生课堂的互动性,强调学生语言表达,交流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先围绕文章的目的,思想设计相关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表达能力及水平,或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但很难说它就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从第二部分我们对现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从这些教学的模式中我们得知为什么一些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或找不到阅读的动力,是缺乏阅读策略的成因,所以根据阅读理论和有效阅读的主要方面(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阅读技能)我将提以下几点有效的建议,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在第二部分我们讨论了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对阅读教学只是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提出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知识在阅读中不重要。因为掌握单词是阅读文章的前提,词汇量大,语法好对有效的阅读是很重要的。
2.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的来源,思想往往跟背景知识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阅读的教学十分重要,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语文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十分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教学内容,合理的组织阅读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重点进行基本功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妈妈的爱》指导学生读出母爱的伟大与神圣,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又如,《啄木鸟》、《燕子妈妈笑了》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训练,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2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2.1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抒发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了其真实的写作意图,都有其特定的写作情景。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发生共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分析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或教师对课文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以及形象的概括等,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深深的体会阅读情境,激发起学生们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2.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朗读与阅读的关系很明显,朗读可以通过语言将重点的课文更加深刻地记忆在学生的脑中,因为学生在根据其中的语气和感情进行模仿朗读的时候,自身也在进行着积极的体验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课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很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十分经典,在很多层面显示出一定的生动性,这一点,学生能够体会出来,对于学生来说,也为将来的遣词造句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3 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4 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正所谓阅读是语文之本,是学习之母;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取得更佳的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内涵,在读中浮现语文意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在阅读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充分的朗读能让学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内涵,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角色,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朗读,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制造矛盾,鼓励质疑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
四、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人”决定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的感觉,也才能积极地思考和赏析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促进发展
一、课堂阅读教学实施分层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阅读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当保障英语学科的教学针对所有的学生,重视学生学习英语过程当中的情感感受。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阅读能力等存在的差异性关乎学生的两极分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现状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Let’s plan a surprise for Michael!”的时候,需要设置具备相应梯度的阅读题,能够让优等生结合上下文把握生字词的内涵,可以明确段落间的逻辑性和课文的主旨;让中等生能够理解事件,可以推理、评价事件;降低学困生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实现基本的阅读教学目标就行。并且,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应当重视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思维的启发,以使学生可以完成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
二、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在日常的阅读训练当中,需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泛读和精读,怎样迅速地把握段落大意和中心句。当今,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常常发声阅读,尽管如此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可是如此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为此,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务必指导学生默读,这是由于默读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能够实现理想的阅读效果。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活动,适当地奖励阅读速度快的学生。并且,教师还能够指导学生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其中涵盖默读、浏览、略读、计时阅读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这些方式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的教学方法,以及注重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只有如此,才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66-02
阅读是人类学习知识,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阅读更是作为英语语言习得者学习英语基础,体会英语文化,获取全球性信息的重要来源。针对刚刚学习英语不久的初中生而言,英语语篇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英语教育改革长期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线英语教师,应当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语篇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深入探索英语阅读语篇的教学规律,研究适合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中的弊端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点,并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本是符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教学理念,但是一线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以下几种僵化的状态。
阅读前安排预习任务。许多老师认为在阅读前安排学生进行知识型预习,如对单词短语意思的查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课堂活动的开展,疏不知这样反而让学生进入了一个阅读误区―-为了理解文章,必须先扫清生词障碍。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更会让他们认为只要弄清所有的单词意思就是理解了整片文章,这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相违背的。
阅读中程序化严重。随着任务型教学模式的逐步发展,我们的英语阅读课堂变得愈加丰富多彩,从导入到提问,教师提出了各项阅读任务,也设计好了各个环节的衔接。然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课堂上,学生只是被一个一个的活动或者练习牵着走,他们几乎没有真正阅读文本的时间,也得不到教师对阅读技巧的指导,更不用说静心体会文章要传达的情感了。
阅读后缺乏深度处理。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文本大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完成了从词汇,语句到语法,文章层次的教学之后,常常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次的引导。然而只有充分利用文本带给学生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才能让学生对阅读真正地投入兴趣。
二、传统英语阅读方法的结果--学生在“学”中的无助
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习的执行者和探索者,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阅读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获得知识,提高知识,提高技能,形成自己的思想。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究竟会出现哪些困惑呢?
阅读前的心理:对于初中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才会去阅读英文语篇,这势必会造成他们阅读心理上的逆反,而此种非出自需要或兴趣的阅读,会阻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和理解。另一方面,面对非母语的阅读,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担心自己的词汇量,所以会把阅读的重心放在词汇和语法上,而非对语篇的整体层次的理解上。
阅读中的困惑:在做足了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和词汇预习后,学生们进入了教师的阅读课堂。虽然教师们做好了层层铺垫,安排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语篇,可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们并不明白如何利用教师设计的这些环节,去学习语言知识,去获得信息,去形成与作者间情感上的共鸣,而只是机械地通过各种形式完成这些任务。
阅读后的空白:这里的空白并非指学生在阅读之后,一个单词或者句子也没有在脑海中留下。而是指学生没有体会到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也没有进一步地理解不同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在阅读之后形成自己的评价与判断,更不会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语言层面和思想层面的运用。
三、改善英语阅读教学的几种多元化思考
1、遵循建构主义理论的原则,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西方化思维
阅读文本前,教师无需安排学生进行知识型预习,而是提供相关内容的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宗教观念、风俗习惯等或课前让学生进行查找以帮助阅读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英语学习往往会导致思维的汉化。如何采用各种情境模拟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地道的英语学习环境,积极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生们感兴趣的、尽可能真实的语言情境,为其提供语篇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语篇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篇的阅读和理解,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坚持用西方思维去考虑问题,真正实现将文本和文化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英语。
2、正确发挥交互式教学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作用
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探究,是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知识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双方各自表述和双向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Kalyuga et al, 2003)。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测等步骤,监控学生的学习,并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阅读前的交互活动。抓住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关键点,在阅读前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交互活动,让学生围绕即将阅读的文章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搜寻已有的背景知识,做出积极的预测。无论他们的预测是否与文章所述一致,都将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心理图式,更可以弥补学生词汇、语法等层次的不足,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2)阅读中的交互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语篇进行一个整体性的点拨,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与探究,尝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先采取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最后让教师做出相应的指导。这样不仅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符合初中生思考问题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心理特点,更加有利于英语阅读的有效性。
(3)阅读后的交互活动。在对语篇内容有了全面与细节的掌握之后,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这就需要不同层次的交互活动作为支撑了。如针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从听录音,模仿语音到联想动作,上台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忘词的现象,台下的学生就会争先恐后的提供台词,这样的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全班同学都得到了语言实践。长期如此,便能让学生对作者的描述感同身受,也大大增强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长远的发展。
四、重视英语阅读语境的理解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认知语境、理解语境、运用语境
语境包括“预设语境”和“认知语境”。前者是由文本作者随着阅读语篇的确定所建构的静态语境。后者是指读者在理解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边理解边建构的动态语境。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究竟是否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设语境与认知语境的融合程度。
1、提高学生对语境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学生在阅读前不需要去理解个体词汇的意思,因为无论是词汇还是文章的主题都是镶嵌在字里行间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根据文章的上下文进行词汇理解和意义理解的意识。其次,培养学生对未理解内容的容忍度。有些词汇,语句简单明了,学生在阅读中能迎刃而解;而对于一时不能理解的地方,需要培养学生“先放一放”的态度。待通读全文或重点阅读后,随着理解的逐步加深,这些难点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2、结合语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以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加强语境理解
语境的理解速度和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在语境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语境理解难题,教师要根据语境理解的渐进性、整体性、互动性、建构性四个特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和语境形成互动,从整体上建构起恰切的语境,促进阅读理解效果的达成。
五、结语
近年来,各种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及建构主义理论等。无论教学方法如何,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广大教师应当结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根据受教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探索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采取多种有效策略和方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 妍.建构理论引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J].神州教育.
[2] 孙婷婷.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应用探讨 [J]教学研究 2013年第17期
[3] 骆凤娟.交互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英语教育第13卷第1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育 大学语文 指导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中,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学习工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压力也日趋加大,在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等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要更加明确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应更加得到重视。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者、某个诗人、某个作家的少数精品的略读,应彻底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应付,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课程的重要地位,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融汇中外、贯穿古今,真正明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掌握世界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选课外阅读作品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层次需求,要认真坚持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精心筛选课外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又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切实避免学生对作品抵触情绪的产生,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在阅读作品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课内阅读,使之实现对课内阅读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延伸,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和时间的合理性,为保障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个时期确定一个明确的课外阅读主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面的有效拓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中,明确不同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要同时给予相关作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作品的思路和脉络,明确自己要选择重点阅读的作品和研究探索的方向。
二、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获取的知识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升华和跨越,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就要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当前语文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类型阅读法、统筹阅读法、“四到”阅读法、比较阅读法、集中研读发,在指导大学生课外阅读教育教学时,要明确不同阅读方法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探求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路人,“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思维,在教无定法的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深化对某个文学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教无定法”的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延伸出不同方式方法对同一部作品的差异性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适合古今中外作品的阅读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究新颖的阅读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开始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初露端倪。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改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发掘和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细化某个层面文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由结组和明确选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性阅读。通过合作式学习,每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选题进行深入性探究,将唐诗与历史有机整合起来,分析每个历史阶段的唐诗特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各显不同诗人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创新见解和独特思维。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府,是的发源地,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精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曾明确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在教育教学中崇尚自然,强调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学府都在彰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性研究。对于大学语文课外阅读而言,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文字是固定不变的,但时代却是发展进步的,时间的流逝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语文课外阅读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于单一的模式化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创设更大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例如,在大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中,可以将过去相关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比较个性的观念或者是有待考证的看法和观点提出,然后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去发现和研究,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不完整的版本,历来为诸多史学家或者文学家所探讨。从清朝到今日,对《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注释,诸多文人和学者毕生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对《红楼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红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和验证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科学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实现语言、文学、文化的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品位。在多媒体资源中为学生的学习另辟蹊径,发挥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视听结合中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特别是学生可以在对某个作品的理解中实现动态的感受,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纪录片,将文字与音乐、背景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思维理念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对作品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有效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影片等直观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之中,进而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范畴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而课外阅读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也决定着大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为此,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积极构建大学语文多元化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实现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进步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阅读方式方法也产生了独特的理解。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学校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时发展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先进大学院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革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创新,并将有特色的观点和理念扩大化,甚至升格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全方位地探索和研究,并将其在评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科学量化。
由于课外阅读的评估范畴较宽,每个课题的评估工作往往涉及到目标实现程度、内容丰富程度、阅读作品的数量、参考书目的层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会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许多阅读课程只能局限于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方面,而对于其中的创新思维的肯定和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到位。因此,很多新颖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此中断,课外阅读教学的延伸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教学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地彰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和支持,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充分协调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支持,进而将研究结果拓展到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层面。
总之,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应加大力度。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语文自身知识领域的庞大性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复杂性,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因此,要求大学教师要及时明确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学科定位,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和影响下进一步强化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革新,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推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导课外阅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36-37.
[2]杨建成.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良好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强大的助力。
1.激发兴趣。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很强,在学生所阅读的大多数文章中,情感因素极其丰富。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实际上及时体验情感的过程,这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陶冶感情,提高情商,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引导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魅力强大的导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喜爱的动画片、一个熟悉的人物、一款备受追捧的课外游戏,都能够引起他们极大的阅读兴趣,合理利用这些花絮结合阅读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阅读学习的状态中去。身处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选用很多有吸引力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作为课堂的导入语,通过这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内在能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勇气,进一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按照基本的教学步骤去开展阅读教学。当学生将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一个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在学生遇到思考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点拨,使学生能够豁然开朗;而当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提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充分激发他们的探讨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阅读教学的内容上。
2.养成习惯。在开展实际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看成等待填食的鸭子,无论他的肚子是不是已经饱满,总是会一次性地将尽可能多的知识“塞填”进去,总是会在课堂上尽量将课文分析讲解得很细致、很透彻,担心有丝毫的遗漏。纵然教师也在尽量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他们还是学得很被动,收效不大。一是教师已经预先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的,如归纳中思想、段落大意、词语含义等等。学生们只有顺着教师拉好的这根线径直往前走,没有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到他们自己去看要阅读的材料的时,只机械地按步就班地按照老师的方式分析课文。而在今天这种开放性题目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就必然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对于阅读能力的不足,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是学生阅读能力不足,从而尽量采取加大训练力度的方式解决的话,就必然会使学生感到事倍功半,造成他们的阅读能力止步不前。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要下大气力为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顺利实现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所要到达的教学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就能自己去独立进行读书思考,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此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还要重视加强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必须协调好课内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使课内阅读能够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以课外学习丰富课内学习。
3.加强互动。因为家庭文化背景和个体的心理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学校的每个班上的学生所学的课本完全一样,但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阅读”个性也迥然相异。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时,都会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个体爱好去阅读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和自己关注的焦点部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在开展实际的阅读教学时,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勇敢提问。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生有哪些部分不清楚,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具体在什么地方,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减少做无用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点,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求知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学习内容中的一些疑问。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开展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合作,开展组间竞争,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做的时候,学生既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要全面加强与其他组员的合作。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看哪一组先想到解决的方法,哪一组想到的解决方法最多,哪一组找到的解决办法最佳等,这样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质疑中,教师既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加扎实,又可以通过这些针对性解答疑问的方式,不断完善并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与自己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经常性的互动讨论,将阅读教学变成一件生动活泼的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做到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阅读教学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每一个学生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所以同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不一定适合。对于教师而言,在传授知识时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把阅读教学实际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用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鼓励学生把不同的看法、见解都表达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继伟.浅议中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12)
[2]袁雷.让学生乐于阅读[J].安徽教育,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