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务管理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内部控制在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增强水电施工企业的盈利。伴随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严峻。尤其是目前不少企业施工的标段多是采取低价中标,这更加导致了盈利的急剧降低。而且大多水电施工企业都是在一个工程完工之后随机辗转到其他工程,而其遗留下来的未处理的问题很可能会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针对如此情况,水电施工企业只有在摆正其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控制上狠下功夫,以规避潜在的管理风险,实现施工成本降低,以此来促进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水电施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在企业会计系统中的开展,主要是控制会计主体所发生的所有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的记录、分类、归集和编报等行为。对水电施工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显著提高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三)确保水电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及方针的贯彻执行。加强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使企业能够结合其自身特点,不断规范岗位管理措施和完善其岗位责任制,并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的工作关系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和规避不良现象的发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所制定的各种制度与措施能够顺利贯彻落实。
(四)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成本的降低与经营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个有效手段,它涵盖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实施预算控制,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变为各部门和项目部,以及各个岗位乃至个人的具体的行为目标,预算控制作为企业各责任部门的约束条件,可以从根本上确保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并能有效控制水电施工项目的成本,发挥资本的最大潜力。
二、加强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水电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措施:(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水电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应当从企业的具体现实情况出发,并认真研究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推出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水电施工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相应实施规范的财务管理。
(二)加强内控制度培训与宣传力度。水电施工企业必须要纠正有关负责人等领导层人员的相关观点,通常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去引导。(1)从内部控制的作用入手。(2)要狠抓控制点,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加设补偿制度。(3)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建立互相监督机制。(4)利用举办培训班、开设网络课堂、编制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使企业员工全面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
(三)实施绩效考评,建立奖惩制度。将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下去,必须建立企业激励约束制度,将企业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经评价、审计发现重大缺陷的责任单位及其负责人,要严肃处理。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水电施工企业内部真正实施控制。
(四)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对于水电施工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力量是其内部审计控制。所以,要想增强内部控制势必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其实,很多水电施工企业都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与力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就为水电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水电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针对水电施工项目中引发的财务风险,必须在项目的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要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加强风险防范;在财务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合同、筹资、资本运营、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一)加强合同风险管理。防范合同风险主要有两点:一是认真分析合同条款,合同条款中有没有潜在风险,有没有对自己不利的提法和约束性条件,对变更、索赔条款是否公平合理等;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对方阐明自己的观点,力争修改合同章程;二是要注意对方转嫁的风险,对风险的界定有超前意识,充分考虑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出风险应承担的责任。
(二)加强筹资风险管理。首先,要将筹资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债台高筑,使负债与施工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相适应;其次,使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匀,长、中、短期债务搭配合理,防止还债高峰的过早到来和集中到来。此外,还要使资金成本理想化,确保盈利。
(三)加强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企业要从资金来源结构和运用结构及施工项目信用三个方面来把握。把握资金来源结构,就是要使项目有足量的资金供应量,以满足项目资金周转的需要。把握资金的运用结构,就是要使项目资金合理地分布在水电施工企业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握项目信用,就是项目要重合同守信用,使施工项目保持良好的信誉形象,为再筹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加强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是财务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及时、严格把关,要有程序控制,因其关系着企业的成本核算、资金管理、报表的报出等。程序控制是指企业所有业务和财务活动都必须按既定程序办理,具体可表现为授权控制和预算控制。
(五)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开展内外部审计工作,能有效推动项目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规范经营行为,把项目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防患于未然,以保证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固定资产 账卡物一致 管理 模式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分布广、数量多、来源广泛、类别复杂,在账卡物一致性管理手段方面仍然存在多个管理盲区,在内外部审计检查中暴露出问题较多,不能适应电力市场及输配电价改革。
围绕提升固定资产账卡物管理水平这一核心,基于资产管理目标、策略及计划,结合资产管理现状,引入设备生命周期费用概念,建立了以风险导向为指导以优化流程为手段的资产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基于风险管控 “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以风险防控为导向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行全面管控,以追求设备一生的寿命周期最经济作为目标。有效规避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管风险,提升了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益化水平,强化资产卡片质量和资产管理流程,建立风险资产数据库和按期巡检制度,实现了账卡物一致性。
一、基于风险管控的“一纲四目”资产管理理念
(一)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一致不仅包含实物信息的一致,也包括资产价值的一致。而影响账卡物一致性的主要环节有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工程管理、生产运维、资产报废。固定资产卡片及价值数据基本依赖于人工处理,受管理人员能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二)“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
电网公司以资产全寿命周期为指标,以风险防控为导向来确定资产控制节点,通过对不一致因素以及公司经营指标的影响分析及优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一套制度四项标准”的资产管理方法,简称为“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
一套制度即固定资产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该管理规范与现有固定资产相关制度区别在于更侧重固定资产实务操作,规避日常工作中的资产管理风险,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补充,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指导性。
二、基于风险管控的“一纲四目”资产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
(一)推行固定资产标准规范,夯实基础管理
1、制订固定资产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从制度上细化管理职责和流程分工
从卡片标准、资产新增、资产变动、资产折旧、资产减少、日常管理、资产清查七个方面对资产流程进行细化和规范,以达到卡片数据完整准确、流程规范有序、资产业务处理附件统一的目标。
2、实施设备主人制,强化生产与财务设备联动管理
设备主人制要求对安全生产设备建立设备责任体系,落实到班组及个人(简称设备主人),设备主人负责熟知巡视、维护、全面掌握设备信息及健康状况。将使用保管人和设备主人统一化实现卡片动态维护,建立卡片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卡片信息生产财务共享,在电网公司范围内实现设备数据的动态采集。
(二)推进业财融合,规范资产新增流程
1、依托转资核对表贯通工程管理,实现工程新增资产账卡物一致
电网企业设计并依托转资核对表细化各部门在工程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有效促进物资、工程、营销、运检、财务等多部门联动,确保资产卡片与现场实物设备核对一致、价值分配准确。
2、用户资产移交工作前移至工程合同签署阶段,强化用户资产接收管控
要求在施工合同签署同时签订资产移交协议,优先接收对公司生产效益有良性影响资产,在流程遵照“验收-评估-无偿移交-送电”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接收,在转资阶段盘点核对,确保资产实物与入账价值准确。
(三)强化风险资产和资产变动流程管控,提高折旧管理水平
1、严控风险资产,建立拆分合并资产审核程序
根据资产数据对折旧的影响,建立风险资产库,分类管理各项风险资产,防止出现影响资产价值准确性的情况。严格控制拆分合并资产,强化合并拆分合并资产审核程序。
2、加强资本化日期和折旧码审核,提高折旧计提准确性
在电网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中,资本化日期(即投运日期)和折旧码是资产折旧数据计算的最关键因素,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新增资产资本化日期与增加方式紧密挂钩;严格监控非正常折旧的固定资产;加强线路资产价值入账审核,改造转资需与拆除报废工作结合,以确保线路资产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
(四)前移资产退出控制点,提升库存和报废效率
1、规范退役资产程序,提升库存效率
公司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网公司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退役资产程序,提高处置效率,防范处置风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退役资产分三阶段办理入库,入库后退役资产与库存物资分别存放,设立明显标志,可用资产在仓库暂存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60天。
2、建立“计划-设计-施工-报废-回收”的资产报废闭环制度,防范处置风险
建立资产报废全过程的科学管控机制,工程在设计阶段应列出需拆除设备清单并与系统中数据核对一致,实现固定资产报废工作从回收无序到废旧物资均能对应到计划、对应到现场、对应到报废单的良性改变。
随着电价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国内外管理技术的进步,需要打破设备和资产管理屏障和现有的资产扁平化管理模式,今后势必在流程向进一步向采购前端推进,在技术手段上整合设备系统,实现与资产系统的实时多数据联动,同时设备资产管理三维地图化和营销数据联动化,动态展现资产实物及价值情况,为企业投资和管理导向提供更坚实的资产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大学生从事创业至关重要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高职高专的创业教育,应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除了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类课程,还应以专业为依托在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关键词:三人体系;经济法;财务管理;税收筹划;创业模拟;经营模拟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一、会计专业“三人”课程体系的确立
2010年,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按会计核算过程和岗位能力的形成与拓展,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三人”模块课程体系。
“职业人”、“岗位人”模块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夯实学生创业的基础,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创业人”模块,着重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人。
根据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在专门开设创业课程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应将“创业人”教育与“岗位人”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岗位人”教育中,渗透“创业人”教育,加强“创业人”模块与“岗位人”模块的交叉融合,侧重经济法、工商税务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创业综合知识传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创业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岗位人”教育的应用领域。 二、以专业为依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会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精核算、懂管理、知理财的会计人才,比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更适合创业与经营企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法课程
经济法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组建模拟企业,学习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企业创业筹备阶段及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
1.企业创业筹备阶段
企业筹备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创办企业的类型与创办程序,必须具备市场主体法的知识。教学内容应侧重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涉及的有一种企业形式,其设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形式,税收负担、筹集资金的能力,出资人人对企业的控制程度、企业的目标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大区别。教学设计上,可以从培养学生创业法律意识、掌握创办程序的角度,让学生以企业设立为工作任务,组成项目团队,围绕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调研,为企业或产品设计标识,进行设立登记。
2.企业生产经营期间
企业创办后,会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各种交易行为,从事各种商事活动,要融通资金,遵守市场运行秩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求创业者具备以下几类知识:一是市场主体行为法,合同法、票据法、担保法;二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及社会保障法;三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市场管理秩序法;四是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五是解决商事争议的诉讼法、仲裁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现实中的案例改编为情景案例,引导学生以相应职业身份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处置。
(二)财务管理课程
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财务管理知识的具体运用。创业计划从融资安排、企业的运营到投资回报以及风险资本退出,贯穿了财务管理的各个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渗透创业教育。
1.在投资管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投资是融资的目的,同时投资项目的选择决定利润的多寡.投资管理实质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选择。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经验。在投资管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项目评估的程序和评价指标体系,给他们选择和评估项目的思路。
2.在筹资管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对处于创业准备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限制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一是因难以获得资金而对创业望而却步;二是因多样而复杂的资金来源而不知评估各种渠道的可行性;三是如何预测资金需要量;四是如何低成本获得资金。所以,在筹资管理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3.在营运资金管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市场决定产品售价,产品成本必须与之相适应以谋求生存。在营运资金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别和联系,计算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分析不仅适用于企业的创业筹划,也适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
4.在EXCEL的财务应用中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创业计划中涉及的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的预测,投资可行性分析,盈亏平衡点分析等大量数据,基于不同的可行性分析,预期的数据需要不断地修改,手工计算的工作量很大。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EXCEL数据处理方法,将创业计划书中的大量数据分别建立子模块,然后通过有效链接形成整个财务预测模块,通过财务建模建立有效的联系。当不断修改数据使得创业可行性增强时,所有相关数据都可以随着初始变量的变动而自动生成,更方便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与分析。
(三)税务税收类课程
在税收类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纳税筹划,创业者在正式成立注册并成为纳税主体前必须考虑与分析以下因素:
1.纳税主体的类型。考虑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和项目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合适的产业或行业类型。考虑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限公司等众多纳税主体组织形式中,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引起的税负差异、对税后利润的影响,选择个人或企业身份。考虑大学生、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社区服务机构等特定经营主体享受的税收优惠,选择经营主体的形式。考虑作为增值税纳税人的中小企业,选择一般纳税人或者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主体形式。
2.筹资方式的选择。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中小企业筹资的方式主要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通常情况下税法规定权益筹资的融资成本(股息)只能在所得税后扣除,而负筹资的融资成本(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筹资比权益筹资更具有节税功能。 三、利用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岗位人”教育的应用领域 (一)企业创业模拟实践课程
企业创业模拟是围绕大学生创业计划进行企业创建策划,完成虚拟环境中的公司设立程序。
1.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从融资计划、企业的运营到投资回报,都贯穿了一个“岗位人”应具备的财务管理技能。但是创业计划竞赛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对模拟环境进行市场分析、竞争分析,发现、评估创业机会,选择创业模式、创组建创业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制订公司章程,编写创业计划书。
2.创业准备实践。要求学生在熟悉“岗位人”的经济、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的基础上,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公司注册审批流程工作。通过企业名称预先登记、开立验资账户并验资、申请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刻制企业公章及财务专业章、申领企业代码证、开设银行帐户、申领税务登记等仿真环境模拟训练,对中小企业的开业进行规范性操作,学会与工商机关、税务机关、银行、验资机构等部门的沟通交流。
(二)企业经营模拟实践课程
企业经营模拟是通过ERP沙盘实训培养创业守业能力。
在ERP沙盘实训中,要求每个公司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分别考虑公司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通过董事会讨论制定改进与发展方案,并遵照执行。
在财务方面,通过杜邦分析模型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制定投资计划、评估回收周期;统筹考虑资金运营、管理与控制现金流量,预估长短期资金需求;确定合理的筹资方式,控制融资成本;配合各部门搞好投融资决策,进行管理决策协助。
在市场营销方面,要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向,关注竞争对手,把握消费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制定产品组合与市场定位策略,建立与维护市场地位、研究与开拓赢利机会。
在生产管理方面,要考虑更新设备与改良生产线,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投入产出比调配市场需求、交货期和数量。
在采购方面,据分析物资供应的渠道及市场供求变化,依据企业产品生产需要组织原材料的订货与采购,确保在合适的时间点、采购合适的品种及数量的物资。
以上各环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这样便要求学生在模拟运营中全面调动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谋略,强化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
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时,要始终围绕如何创办经营小企业、小企业的创业及生存发展之道。以专业为依托渗透创业教育,将会使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充分利用、发挥其精核算、懂管理、知理财的专业特长,使其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为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JSJG428)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税金融;课程改革
财税金融课程是高职院校经管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财政、税收与金融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财税与金融的实际操作常识和基本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财税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了解宏观经济的运作。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了解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1.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而设置。本课程重点针对经济管理类职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培养;充分考虑学生初次接触财税金融知识的实际情况,体现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将本课程创设为五个实践学习情境,即:实践学习情境一: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实践学习情境二:进行财政收入和税收计算;实践学习情境三: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的学习和讨论;实践学习情境四:认识金融与金融市场;实践学习情境五:进行宏观金融管理。本课程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线,按照经济管理类职业工作的过程,依据会具体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设置。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打破了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以学习情景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对不同学习情景设定的不同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正确认知经济管理职业,具备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财税与金融的基本理论,了解宏观经济的运作。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1 职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明确财税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财政的概念,掌握财政的职能;掌握税收的概念及特点、税收分类等,重点掌握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技能目标:能掌握购买性支出的分类 政府投资、消费支出的特点及作用;能掌握转移性支出的分类 、特点及其作用;能掌握财政支出的效益及其分析方法;知道财政收入的构成;能够对财政收入的规模进行分析;知道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熟悉国债的制度与管理;知道税收的产生及发展、税收分类;知道税收作用、税收原则;知道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熟悉税收负担及税负转嫁 税负转嫁的方式、研究税收负担的意义。
2.2 社会能力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具备基本核算能力;具备对财务报表认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
3.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情境的划分,根据五个学习情境分别分为具体的不同工作任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首先下达任务,分析任务,接受任务,阅读工作任务学习指导书等。然后提出问题、咨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工作流程。根据咨询获得的知识分组讨论讨论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作出分组与行动计划。教师集体指导解决问题。检查学习情境执行情况,组内自评。成果汇报、组间互评。最后上交案例分析报告,评定成绩。
3.1 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
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学习情境设计,具体工作任务是认识财政和宏观财政体系。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有:公共财政的含义;公共财政的特征;我国财政的转型;公共产品及其特征;财政的职能;政府失灵。
3.2 进行财政收入和税收计算
进行财政收入和税收计算学习情境设计,具体工作任务是财政收入的计算与税收的计算。要求学生知道财政收入的构成,价值构成,所有制构成,部门构成。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国债的制度与管理,所得课税的概念及特点,所得课税的作用。企业所得的课税对象、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企业资产的税务处理,个人所得税,农业税等。
3.3 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的学习和讨论
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的学习和讨论实践教学情境设计,分为财政支出与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学习与讨论两个具体任务。财政支出主要有购买性支出的分类,政府投资,消费支出的特点及作用。转移性支出的分类 、特点及其作用,财政支出的效益及其分析方法。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主要有国家预算的概念,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我国的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3.4 认识金融与金融市场
认识金融与金融市场教学情境设计,具体任务分为认识金融与金融体系,银行业务、管理与监督。认识货币与货币流通,信用,银行,利息与利息率。认识金融体系的一般构成及相互关系,商业银行的性质及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业务及职能,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认识银行业务、管理与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管理,中央银行及金融监管。
3.5 进行宏观金融管理
进行宏观金融管理教学情境设计,主要分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与认识通和膨胀与通货紧缩。认识影响货币供给额变动的因素,M0、M1、M2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剑桥方程式,货币均衡的标志,货币失衡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认识通和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及治理对策,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4.实践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工作任务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本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应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教师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本课程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上资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朱维魁.财政与金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2]倪成伟.财政与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一、职中财会专业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会计专业课的兴趣和热情是专业课学习的最大动力,然而,现在的职中生却缺乏专业学习兴趣,这对会计教学极其不利,原因安在?
首先,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职中学生认为读书要用钱,家里很困难。其次,一些不良思潮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据笔者了解,相当数量的女生存在着“毕业后我找个好男友,嫁个好老公,读书什么用?”的思想。究其原委,除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之外,无孔不入的传媒也要负极大的责任。奉节县是劳务经济大县,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者居多,部分学生也存有这样一种想法:大不了,和爸爸妈妈一样去广东、上海的工厂里打工。另外,也有不少学生不愿去家族企业工作,原因是是不想接受家人的管教。这因素均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动机不强。
2.学习方法不当,缺乏意志和毅力
职中学生往往是唯分数论的受害者,而他们分数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方法不当,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造成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同,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的压力就大,压力一大,成绩更难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其中学习方法有问题,应是重要原因。
3.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毕业后很难从事财会工作。
据我了解,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极少。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据笔者对本校前几届财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除竞争激烈外,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所学的与实际用的脱节,只粗浅的知道些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训练。毕业后,学生对会计工作忐忑不安,既希望又害怕,希望的是能有一份财会工作,但害怕的是自己能否胜任。这就是相当多的毕业生,放弃所学专业,改行就业的原因。严格的讲,这也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失职。
(二)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改革开放,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的职业学校无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供大于求。财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增,毕业生要么工作不对口,要么毕业就失业。这就催生了种错误思潮: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反正是白学,不如就不学。于是厌学现象,十分严重。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课过多过细, 基础课相对薄弱, 对企业环境和活动要素的教学力度不足,。这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工作是管理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 寻求有用信息, 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 具有较强的应变性,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也至关重要, 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等等。而目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四)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现代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基础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自己不去认真思考和消化,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容器”, 缺乏理解,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很难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致使学生缺乏判断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加之不少老师对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的欠熟练,不能很好地运用计算机课件及网络为教学服务,使得学生缺乏对新技术的职业敏感性和逻辑分析能力。
二、对策与分析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这一古代兵法同样的适用于教育领域。针对职中生的各种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攻势,可产生一些效果。一是结合现代社会就业现状,让学生们明白:今天不好好学习,明天就会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学艺不精,工作也不长久。让社会的现实压力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给学生知道,一技在手,终身受用,比如用于家庭理财。尤其是要用他们父辈的经历或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来佐证。当代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有着严重的从众心理和经验主义至上论,往往人云亦云,利用已经工作的学生来反衬学习的重要,效果往往较好。
(二)开展课程改革
中职财会专业教育只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系统性。课程设置既要根据教学计划, 还要适应市场需求, 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各门专门课之间的知识衔接, 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体现本课程特点的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依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 改变以往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开设财会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外, 还应增设一般选修课、 系列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便学生全面了解会计学, 具有从事会计专业各个领域工作的能力, 适应多样性的社会需求。适当归并专业课, 减少必修课,开设技能课, 进行技能培训。社会调查表明, 企业界认为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企业管理、中文写作、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职业学校相关会计经济知识的内容甚少, 从而造成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 只能就会计理解会计, 难以跳出纯会计“框框”, 致使学生不能站在经济、管理角度审视理解会计。在知识时代, 一个只懂会计的人, 实际上不懂会计。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它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成果, 如果不掌握这些相关的知识, 就不能成为合格会计。实业界所需要的合格财会人才,要或多或少的知晓基本心理学知识、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税务知识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必要性;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开展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积极探索一套适宜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和塑造的核心——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正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数据,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10年间增长了近6倍,而就业率始终维持在80%左右。据悉,到2010年7月,还有70万左右的往届大学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如此逐年累计,必将形成日益巨大的社会压力。随着今后高等教育进一步向普及化迈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转变高职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通过开设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创业促就业,为高职生就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创业为目标,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同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大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取向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核心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展创业核心知识教育、关键技能训练,培养创业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来提高学生自我创业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运用创业课程所设计的核心知识点。在技能目标方面,能够运用核心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指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制订创业计划书、获取资源、创新组织管理等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培养创业者所具有的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敢于面对挫折等人格特征。
(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目标实现的保障。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比较适宜采用“管用、够用、会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总体上说,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课程设置以创业能力要素分析为基础。创业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创业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的,即认真分析作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如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创造和把握机会等能力,并在课程上予以相应的安排。
2、课程设计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创业活动属于实践范畴,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以专业知识技能和创业理论为基础,以创业活动为核心,加重实例引导和实践课程的比例。
3、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是难以独立完成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让他们自主思考、自由决策的机会,使他们在成为企业家之前首先成为“主体人”。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为此,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相结合的创业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科课程就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在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高职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
从学科课程的方式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公共课程,来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打好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的特点、规律以及应对方法,要介绍国内市场状况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同时要增加法律、税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投资分析、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于强化学生基本功的练习,旨在形成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加强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如应变、创新、决断、领导等能力的培养,开设如何制作可行怀报告,如何筹措资金,怎样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用工手续以及营销知识等课程。
选修课则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意愿等有选择的进行修学,在创业教育课程的选修课设置上,可根据师资条件、学校环境、学生选择意愿尽可能多地设置,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2、活动课程的设置。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高职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它对于开拓高职生的视野,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丰富高职生的知识,训练高职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培养高职生的爱好、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扶持学生创业社团,指导其开展各种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邀请成功人士、创业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作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和成功经验等内容,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与兴趣;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应以高职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扩大高职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为今后创业提供知识、经验和信息支持。
创业实践课程以活动与情境教学模式为主,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创业情境,提供生产经营环境、管理方式、生产经营制度和经费等,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创业知识进行如生产操作、经营管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模拟练习。同时学校也可以尽其所能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条件,如设立创业启动资金、设立“创业园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