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

第1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Smithers Pira的报告――截至2020年全球包装未来,该报告概述了包装行业中17个大型33个小型市场状况。此研究报告根据全球包装的发展审视了当前市场规模、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预测未来5年全球包装的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包装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这也将成为新兴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2014年全球包装价值达到8120亿美元,在2010年―2014年期间,年增长率达到了4.2%、

2015年―2020年包装行业预计将以年增长率3.5%的速度实现增长,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9980亿美元。预计预测期内亚洲地区的强大需求将促进包装的大力增长,另外西欧和东欧地区对包装的强劲需求将带动该行业的发展。

该报告的合作者保罗・博伊斯称:“2008/2009年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包装销量显著下降,近年来,尽管该市场始终面临众多挑战,但市场已经有所回升。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包装的经济增长,以及新兴市场消费类的增长预计将成为推动包装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4年亚洲占包装市场最大份额,其次是北美和西欧。由于亚洲地区平稳强劲的增长及其他具有增长潜力的消费类行业包括化妆品消费以及医疗保健行业对包装的需求增长,促使包装消费的增长一直保持积极和平稳的发展趋势。

2014年软包装是全球包装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其次是硬质塑料包装,纸板包装位于第三。展望未来,软塑包装预计仍将继续成为增长最快的包装类别。

第2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理论研究与公众的现实感知总会有不小的差距。例如,201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中称,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经达到80.1%,这似乎与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感知是不一样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这样的距离是如何产生的?是理论的建立者有问题,还是现实本身就存在太多的幻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事实的一面,但只有通过不断探究,我们才能尽力让事实的多面呈现出来。

2011年11月,中国社科院推出了新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我们仔细翻阅后发现,除了台湾的“光宝集团”得分为55.1分,其他的在华跨国公司得分均在55分以下(事实上,台湾公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外资公司),排名也均在56名开外。按照中国社科院的划分,外资公司的这种得分水平,只能算得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追赶者”,甚至“起步者”。

相比之下,得分在60分以上的则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大部分为中央企业):在24家“卓越者”和“领先者”中,国有企业为22家,民营企业为2家。

这样的结果,令业内外人士产生质疑也是顺理成章的。毕竟,企业社会责任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企业听说“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起步晚并不代表追赶速度慢――社科院就用他们的评价体系做出了论证。

尽管社科院已经连续三年推出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对于其中问题的探究也不再是一个新闻。但当国内大多数媒体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外资巨头企业社会责任排名垫底 深陷责任困境”时,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追问一下中外资企业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

从2011年12月开始,记者开始与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联系,原本该中心的评价部部长翟利峰已经同意提供书面回复,但是当时间转过2012年1月初时,他却表示记者的“问题很多、很细”,此外,由于最初中心建立模型时他未参与,因此不好回答记者的一些问题,最终翟利峰提出等到春节后再由中心主任钟宏武回复有关问题。

记者联系钟宏武后,对方表示由于接近年底,中心的事情繁杂,而记者的问题很多,“我们是做研究出身的,不能草率地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愿意,可以请你到我们中心来,把数据库开放给你看,不过那也是不能对外公布的。”

由于本刊截稿时间的限制,记者显然没能等到这次难得的探讨机会。不过,为了更好地分析社科院编写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记者还是采访了业内的资深人士,例如“商道纵横”的总经理郭沛源。

郭沛源毕业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曾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德意志银行从事过研究工作。还在清华就读期间,郭沛源就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他在2005年创办了商道纵横公司,该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研究咨询、研究和培训服务。商道纵横旗下运营的商道纵横网,提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中英文资讯,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交流平台之一。

既然要追根溯源,就不得不再介绍一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编纂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这家成立于2008年7月的中心,被称为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和最高理论研究平台”,也是一家非盈利性学术研究机构。

该中心成立时曾对外宣布,其理事和研究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人民大学和中远集团、中石油等优秀企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工作者担任。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成立时,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曾致辞:“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世界潮流,也是促进社会与世界更加和谐的时代动力。”

我们下文的分析不见得周全与准确,但我们的出发点与陈佳贵致辞中的期盼是相同的,都希望最终能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中国式创新

为了提高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1997年,美国非政府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体联盟(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以下简称GRI)”,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推广和传播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框架,目的是使这种有着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业绩的报告成为像财务报告一样的惯例。

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了全世界第一份企业环境报告。十多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其它组织自愿、定期地在财务报告之外,还单独了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三重底线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的业绩。

正是在GRI的评估体系基础上,社科院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模型。2009年10月18日,社科院第一次《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时,钟宏武曾在新闻会上做过如下解释:

与国际上通行的考察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方面不完全相同,社科院认为经济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中,特别在中国不太适用,所以改为“市场责任”。

除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社科院还将“责任管理”列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由此构成了社科院独创的“四位一体”理论模型。

在“四位一体”模型中,责任管理位于模型的核心,包括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绩效、责任沟通和责任调研;市场责任居于模型基部,包括客户责任、伙伴责任和股东责任等与企业业务活动密切相关的责任;社会责任为模型的左翼,包括政府责任、员工责任和社区责任;环境责任为模型的右翼,包括环境管理、节约能源资源、降污减排等内容。

根据钟宏武的解释,社科院的评价结果是这样出炉的:首先建立理论模型,之后再对百强企业进行分类――最终将百强企业分为19类。行业分类之后,他们就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行业企业的四大板块赋权,然后再根据每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性对每个责任进行具体赋值,最后把赋值的情况和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果企业披露了信息就给分,没有披露就零分,最后我们得到了企业发展的最终得分。”

从社科院自建的模型中不难看出,除了新建的“责任管理”这一版块,其他三项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分别与国际上通行的经济、社会、环境责任相对应。

“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理论模型没有什么问题,是合乎逻辑的。”郭沛源如此评价。

既然社科院的评价方法并没有逻辑上的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假定的事实

根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的描述,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评价基础是“企业主动地公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社科院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满足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主动性,即这些信息应该是企业主动披露的信息;二是公开性,即利益相关方能够通过公开渠道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三是实质性,这些信息要能切实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四是时效性,即这些信息要能反映出企业最新的责任现状。

依据这样的原则,社科院确定了三类信息来源:一是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企业年报、三是企业官网。

然而,依据这样的原则,在华跨国公司从一开始就无法和中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是不会在中国公布年报的。众所周知,跨国公司的上市地点基本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交易所,其公布的年报针对的只会是上市公司的业务,很少会有跨国公司再按区域或国家公布年报,这对于他们来说,既不存在法律的约束,也将是一项庞大的工作。

同理,尽管跨国公司都有在总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传统,但很少会有企业再分国别社会责任报告。一方面,不排除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存在“不愿自找麻烦”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都是以投资公司形式设立的中国总部。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各省都设有多个子公司负责具体业务,对于那些业务线庞杂的在华跨国公司而言,想要搜集齐全他们在中国的相关信息,也着实不易。

根据社科院的统计,2010年,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为53家,外资企业为31家。事实上,这两年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我国有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不无关系。2008年1月4日,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并在之后逐年加大对央企编写和社会责任报告的推动力度。

无论有何理由,那些未在中国对年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做披露的跨国公司都只有一个结果――“如果企业披露了信息就给分,没有披露就零分”。

其实,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不断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英特尔、巴斯夫、可口可乐、索尼等。但是,即使上述按规矩公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在华跨国公司,其2011年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的得分也均在55分以下。

此外,由于社科院是以企业主动的数据作为评分基础,其中就暗含一个假设,即企业自行的报告是真实、准确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报告中说他做了什么就是什么,说他做得有多好就有多好。”郭沛源认为,这种假设无疑使社科院的评价潜藏着风险,因为企业通常是不会主动披露负面信息的。

客观的评价?

在打分环节中,社科院首先要确定的是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权重。按照社科院的解释,他们是“根据各行业指标体系中各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相对重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四大板块的权重”。

翻阅教科书,发现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是更复杂的专家打分法。”郭沛源解释,例如目前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中,共有4个指标,每次对企业评分前,专家首先要就两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如此两两比较之后,最后才能算出这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是多少。

当然,这种权重的确定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即同属某个行业的企业,其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的权重都是一样的。

“层次分析法就是更复杂的专家打分法,它更科学、精确,更能把一些主观判断因素去除掉。”对于这种评分方式十分熟悉的郭沛源说,“虽然层次分析法是比较科学的拍脑袋的方法,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拍脑袋的方法。”

在确定四大板块的权重后,每个板块中还会有多个具体指标,“多少不一,少的有70个,多的有110个”,钟宏武曾在新闻会上称,他们会“根据每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实际性对它每个责任进行具体的赋值,最后把赋值的情况和企业披露信息进行对比,如果企业披露了信息就给分,没有披露就零分,最后我们得到了企业发展的最终得分。”

当然,整个评分过程同样是由专家来执行的。“对于评分的专家来说,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一个板块的指标可能就有上百个。专家打分打到最后,可能早就忘了自己为什么给前一家企业打那样的分。”郭沛源说,尽管他也曾被邀请担任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专家,但他并没有时间参与到这样的打分工作中来。

那么,社科院的专家打分团队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呢?对此,钟宏武并没有透露。

当记者提出希望了解百强企业在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具体得分情况时,翟利峰提供了一个网址:省略,他告诉记者,只要简单注册,即可在上面查到中国百强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指数。

记者注册后发现,在上面输入中央企业的名称后,大多能查到该企业在四大板块的具体分数,但是输入一些在华跨国公司,如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则不会显示各板块的具体得分,而只能看到最终分数。

当然,记者也能查到一些在华跨国公司的具体得分,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其在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分数分别为:21.4、15、22.2和34.3,最终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31.5,按照社科院的标准划分,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的特性属于“起步者”。

相比之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大板块的分数分别为:73.2、85、73.9、65,最终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74.3,属于“领先者”。

尽管巴斯夫是世界上较早在企业内部成立“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的公司,还建立了三个区域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覆盖美洲、亚洲和欧洲三个大区域,从战略层面整合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指导地区公司的运营,此外,巴斯夫还于多年前在中华区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指导委员会,针对中国地区的具体环境制订相关战略和目标,但是,在社科院的评价体系中,巴斯夫中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分数,均远远低于中石化。

不知道是巴斯夫在中国的社会责任管理水平过低、执行能力过差,还是根本没有在中国贯彻总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又或者是故意降低在中国的执行标准。过往的一些事实显示,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按照社科院的评价体系,在华跨国公司的得分一致性的低于55分,均处于“追赶者”,甚至“起步者”的阶段,这一现象就真的值得关注了。到底是这些在华跨国公司的问题很严重,还是社科院的“尺子”有问题?

第3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旅游消费文献的分析,从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生态足迹和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旅游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旅游消费;可持续旅游消费;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6-0019-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如果说20世纪初旅游还是作为一项奢侈消费品的话,现在旅游几乎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人次数达到1.87亿人次,出游率为44.5%,旅游总花费为1446.57亿元[1]。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总和[2]。旅游消费模式反应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环境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3]。本文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可持续旅游相关研究,并引导公众的绿色旅游消费行为。

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4]。1994年UNEP在内罗毕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等思想及理论在旅游这一特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的合理规划和管理[6]。

司金銮指出可持续旅游消费应重点探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对关系、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元机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核算机制、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关联互动及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设计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7]。宁士敏认为,旅游消费依存于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去规范旅游消费行为,并就旅游消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8]。毛凤玲对可持续旅游消费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结构”的初步框架。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涵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9]。杨卫东提出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方式、动机、效用必须遵从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要考虑代内与代际公平、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效用与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相互促进[10]。何春萍从消费者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动机三个方面论述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面临障碍是居民收入、闲暇时间制度和传统消费文化对旅游消费观的不良影响,来自旅游产业自身的阻碍因素是地方政府对旅游消费经济功能的过分偏好、可持续旅游产品的供给问题和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消费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1]。

二、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

旅游消费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等六个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如:杨新军,霍云霈介绍了旅游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能源环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环境智能测试系统为例,对旅游交通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ReBAM的环境交通影响分析,指出高强度集约化旅游开发模式,会造成交通工具区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旅游交通方式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启示[12]。Stefan 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费结构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无烟产业”,旅游的生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国家、旅游者文化和选择度假的环境[13]。OECD发表的关于可持续消费系列研究报告,其中可持续旅游消费篇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与旅游相关的交通在OECD国家之间日渐增加,它是产生大气和水体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噪声等级增加的重要因素。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将在这方面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14]。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旅游生态足迹

Colin Hunter等认为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视角估算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15]。章锦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态消费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16]。Trista M. 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间的生态足迹比平时高,也比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这其中与旅游交通相关的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占到总足迹的86%[17]。WWF―UK通过计算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比较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得到在马约卡岛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70hm2。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张约翰等人从高原旅游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高原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为6个活动组别计算模型。运用模型对拉萨市旅游业生态足迹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7年拉萨市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饮分别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占城市生态承载力的13%[19];孟繁斌选取武夷山“三区”为研究对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20];李君轶等人对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6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对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

四、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措施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政策委员会指出,尽管生态旅游的市场份额在增长,但旅游者在选择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时很少考虑环境影响,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就航空旅游来说,可以采取技术创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转换来达到目标,呼吁政府在计算旅游业成本和效益的时候考虑环境影响的成本,同时为了提供旅游者的环境意识,OECD建议相关者为旅游者提供减少环境影响的信息[14]。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对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调控措施,刘瑶指出健全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转换旅游形式是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景区保护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等可持续旅游的对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认为要关注旅游地的水环境问题,认为加强对旅游地水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将是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领域[25]。李萌等认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受社会大环境、旅游产业背景、旅游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应着重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改善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源头控制、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旅游消费意识,并对旅游消费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26]。

五、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研究与前景展望

随着旅游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总量的扩大,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急需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下研究领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现有评价指标单一,缺少成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旅游消费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持续旅游消费往往被解释成提高能源或资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最少化,环境友好的消费习惯等。因此,在现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仅选择某一个或一类指标来评价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环境影响在全球、区域及个体层次上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因此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应当是评价旅游消费可持续性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管理理论阶段,而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进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向可持续旅游模式的转变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更加重要。

(3)对地区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虽然少数学者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通过获得一手数据来核算分析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直接通过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数据能客观反映出消费者需求,消费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4)缺少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公众引导等方面的调控机制。在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和行为的必要沟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对管理措施进行及时公布、实施、反馈和完善。

(5)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科普性知识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旅游消费者了解旅游过程中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环境影响的知识,培养和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这些领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重要园地,随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深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对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旅游消费将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

[3]曾军.近期国外旅游影响研究综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79-83.

[4]Our common fu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EP. 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z] Nairobi, Symposium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Oslo,Norway,1994.

[6]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7-19.

[7]司金銮.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复合体系原论――创立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2):33-36.

[8]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6-245.

[9]毛凤玲.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06,(3):105-109.

[10]杨卫东.试论我国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24-29.

[12]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42-46.

[13]Stefan Gfssling, Paul Peeters, Jean-Paul Ceron, et al. The eco-efficiency of tourism[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 :417-434.

[14]OECD.OECD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ector Case Studies Series Household Tourism Travel:Trends Enviro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Responses[R].2002:5-47.

[15]Colin Hunter 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6-57.

[16]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7]Trista M. Pattersona, Valentina Niccolucci, Simone Bastianoni,et al. Beyond “more is better”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for tourism and consumption in Val di Merse, Ita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747-756.

[18]WWF―UK.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2002. wwf. 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 printingfulI.Pdf.

[19]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等.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 :154-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1-69.

[21]李君轶,马耀峰,杨敏.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7-110.

[22]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24-229.

[23]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3,25(11):153-155.

[24]李玉文,王新鹏.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63-65.

第4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低碳旅游;两型社会;消费方式

本文为河北行政学院2011年度项目《低碳旅游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19日

一、引言

人类在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走向了低碳时代,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对于工农业生产而言,旅游业属于低耗能、低污染产业,但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研究报告指出,仅2005年世界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就达到13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4.9%。从“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指标看,整个旅游业占5%-14%。另据相关预测,到2035年,旅游部门中的碳排放量将增加152%,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和“旅游发展黄金期”。“十二五”时期,随着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美、日、韩人均出游都在7次以上频次,我国刚刚实现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标。按照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旅游消费将逐步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旅游概念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2009年12月初,《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将“低碳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强调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并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综合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它具有游玩节奏慢、游客参与深、体验内省化、文化性和生态性色彩强等特征。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和谐旅游、可持续旅游,而且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旅游”,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

三、低碳旅游模式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资源掠夺性开发,景区粗放式管理,产业结构失调、管理体制不顺、保障体系欠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都对旅游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要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旅游发展方式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分别作为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机构和管理部门,构成了整个旅游产业链,应该有机联动、形成合力,树立“低碳旅游”新理念,建立起四轮驱动的“低碳旅游”模式,积极推进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

(一)旅游目的地建设低碳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应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把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例如,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禁止机动车入内,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以及建设低碳旅游道路等,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通过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建设生态厕所,使用生态垃圾桶等方式,发展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

(二)旅游企业行为低碳化。旅游企业包括旅游交通企业、餐饮企业、住宿企业、购物企业、娱乐企业等,是旅游产品开发和资源消耗的主体,更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实践者。

1、旅游酒店。旅游业发展中,旅游酒店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是碳排放的大户,涉及实现旅游低碳化发展的诸多方面。要鼓励建造绿色和碳中和的酒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等低碳或零碳能源,少排碳,甚至不排碳。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将愈演愈烈的酒店强调奢华之风转化为强调酒店的方便、舒适。酒店要以节约能源与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水、废气等,要做好净化处理,再利用或排出。还应特别注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物品尽可能多次反复使用或调剂使用,并在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做好回收再利用工作。

2、旅行社。旅行社不应只关注经济利润,而要注意保护旅游目的地乃至支持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支持并参与低碳旅游计划,引导游客热爱、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旅行社应在保持传统旅游线路产品的基础之上,大力开发依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景区景点的低碳旅游项目和线路。例如,低碳旅游示范景区、景点、使用清洁能源或完全人力的交通工具、低碳运营的酒店(旅馆)、低碳化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等。同时,导游要通过讲解,向游客普及低碳理念,宣传低碳旅游的作用和途径,鼓励低碳旅游行为,增强游客低碳自觉性。

(三)旅游消费方式低碳化。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在同一旅游过程中,不同的旅游消费方式会产生迥异的旅游碳足迹。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1、低碳饮食。选择餐饮食物应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以减少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从而减少排碳量;尽量食用旅游目的地本地产的食物,避免外来品因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而产生能耗和排碳量;此外还应少吃肉,减少铺张浪费。世界观察研究所(WWI)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每生产1kg肉类,排放36.4kg的二氧化碳,牲畜及其副产品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排放的51%。少吃肉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促进,更是对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持。

2、低碳住宿。选择酒店应把舒适、便捷、环保、经济作为首要原则,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旅游酒店,选择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既省钱又惠及当地百姓,还能极大地推动旅游酒店的低碳建设。另外,旅游者应尽量自带洗漱用品,以减少一次性洗漱用品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塑料废弃物。此外,旅游者住宿时的细小习惯对于减少碳排量也有重要的意义。如:住宿超过一晚时不换洗床单与毛巾、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等。

3、低碳旅行。有数据显示,公交汽车和铁路占所有旅游运输量的34%,占CO2排放总量(不包括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部分)的13%;长距离旅游只占2.7%的旅游总量,但却占有17%的CO2排放量;自行车旅游或背包旅游的CO2排放量几乎为零。因此,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中,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电瓶车、畜力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这样既可以降低排碳量,又有益于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另外,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制定行程安排。使用电子客票、网上预订客房,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印刷票据产生。

4、低碳游览。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应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减少自身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比如:不乱扔垃圾、途中回收废弃物、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拒绝“白色污染”的塑料袋。在选择旅游活动时,应优先选择体育、运动、康体低碳旅游体验活动。还可以利用植树造林等“碳中和”手段,“反哺”环境,减缓气候变化,降低地球负担。

5、低碳购物。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另外,旅游者应尽量自带饮用水,减少一次性用品及过度包装的纪念品消费,以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四)旅游政策体现“低碳化”。政府要从长远利益上来引导旅游企业在低碳循环方面的外部合作,以政策和市场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出台发展低碳旅游的规划,制定有关财政、税收、人才方面的政策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模式;其次,建立低碳旅游指标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标准,推动旅游企业提升自身低碳化水平,进而带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环境保护。

此外,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水平,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如在线旅游服务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旅游分销模式,基于庞大的用户量及快速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但可以间接降低损耗,降低整体碳排放量,而且有益于旅游者低碳出游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低碳旅游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寻求旅游活动方式和旅游产业形式创新的结果,是“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性选择,是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碳旅游实现方式会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旅游业正在走全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月浩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政策全解读[N].中国旅游报,2010.1.13.

第5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ENN环境新闻网新闻 2015年1月25日

虽然全世界都知道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西部造成众多的人员伤亡,但是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种疾病已经在该地区造成了数十万的其他物种的死亡。更不幸的是,最大的受害者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种群伤亡一直在持续。

人类在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之后,基本都会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但是灵长类动物则没有这么幸运。感染此疫情的黑猩猩死亡率是77%,而灵长类种群的病毒感染率能达到95%。据统计,自1990年埃博拉病毒爆发以来,该病毒已经造成33%的类人猿种群生物体的死亡,这对已经濒临灭绝的类人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生态学者里亚?盖伊(Ria Ghai)说:“与人类流行病不同,野生猿的流行病不易被发现,因而可能会持续数月或几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称,埃博拉病毒已造成类人猿大规模的相继死亡,也夺取了许多濒危物种和极度濒危物种的生命。埃博拉病毒所造成的灾难需要靠物种几代的繁殖才能恢复。

环保主义者呼吁,社会应提供更多的资源来研发针对动物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以此保护已濒临灭绝的类人猿。但是,这项研究的优先次序在公众和科学界出现了很大争议,一些人担心这将会与人类埃博拉疫苗的研究相竞争。毕竟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埃博拉病毒,因此,可利用的资源主要应该致力于寻求人类疫苗。

燃烧木料释放出的CO2比预想的要低

ENN环境新闻网新闻 2015年1月26日

由耶鲁大学主导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为了满足全世界几十亿人口供热和烹饪需求而燃烧木材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因此对全球森林造成的损失影响,远远低于之前人们所认为的。该研究文章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研究结论认为,全球所砍伐的木材燃料中只有约27%到34%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

而所谓的“可持续性”是基于年度采伐是否超过了生长增量而言的。进行这项研究的团队阵容非常强大,包括耶鲁大学耶鲁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专家罗伯特·巴里斯教授,还有具有国际经验的独立的林业专家鲁迪·德里戈以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艾德里安·吉拉尔迪和奥马尔·马塞拉。

研究者试图通过此项研究,为政府制订解决森林减少,气候变化和公众健康的具体政策提供参考。研究者认为,现有的用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碳补偿的方法可能有些夸大,完全可以通过促进实现更高效的炉灶技术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研究明确指出了全球的一些“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非,这些地方的大多数木材砍伐消耗量超过了可持续的产量。在这些地方大约有2.75亿人依赖木材燃料维持日常生活。

研究者称,很多研究以及项目都只是在研究如何减少人们的需求,而并没有去真正研究如何减少森林砍伐。即使是木材的使用量被减少了,但潜在的毁林压力仍然存在。

最新分析探讨全球塑料消费和回收利用的发展趋势

ENN环境新闻网新闻 2015年1月28日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全球塑料产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年,全球塑料产量为2.99亿吨,比2012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塑料产量虽然上升,但是回收和循环利用却远远不够不够,最终每年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出现在垃圾掩埋场或者在海洋里。

联合国环境计划项目经调查发现,全球22%到43%的塑料垃圾最终都出现在了垃圾填埋场。这些塑料既占用了宝贵的空间,又污染了社区环境。据统计,每年全球都有1000-2000万顿的塑料产品进入海洋。最近的一项研究保守估计,有5.25兆(大约共268,940吨)的塑料颗粒,漂浮在世界各大洋中。这种塑料碎片垃圾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每年估计导致13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渔业和旅游业的经济损失以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清理海滩。回收再利用这些塑料,则能有效解决能源再生、再利用的问题。

据统计,塑料行业每年的销售额总计达6000亿美元。欧洲的消费后再生率在2012年约为26%,但这一数字在美国仅仅为9%。然而收集回收来的塑料被运到了一些环境监管不力的国家。大多数的废塑料来自美国、欧洲和其他已经建立起收集体系的国家,这些塑料大多数流向中国,中国进口的废塑料占全球总量的56%。

尽管废弃塑料的回收及利用,无论是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再生利用技术有时跟不上这种发展步伐。一方面回收再生料利用的成本过高使企业无法承担,另一方面新材料层出不穷,研发制造这些新材料时往往只考虑如何满足功能性要求,忽略了使用后能否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因此再生利用技术很难跟上这种新材料的发展步伐。今天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勤俭节约的狭隘概念,它已经和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乃致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成为促进塑料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其中蕴藏的巨大经济性利益已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藻类制造喷气燃料?

ENN环境新闻网新闻 2015年1月29日

一项最新发表在能源类顶级期刊《能源与燃料》的最新研究发现,一种通过商业化种植作为鱼类食物的普通藻类,有望成为生物柴油和喷气燃料来源。

该科研团队由西华盛顿大学的格雷格·奥尼尔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克里斯·雷迪带领,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常用的、尚未开发的藻类化合物合成两种不同的燃料产品,而这两种不同产品都是来自单一的藻类。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奥尼尔称:“这绝对是一个创新。这是这个时代超越成本竞争的一个产品,是从藻类提取可再生能源的有意思的新战略。

藻类包含可转化成脂肪酸甲基酯,或转化成一种在生物柴油中的分子脂肪酸——脂肪酸甲酯。在他们的研究中,奥尼尔、雷迪及其同事将目标锁定在一种特定的藻类“等鞭金藻”,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种植者已经证明他们可以大批量生产这种藻类做鱼食。第二,因为它是球范围内极少数能产生出一种叫做“烯酮”的脂肪的藻类。这些化合物由37至39个长链碳原子构成,研究人员相信这种藻类有望成为燃料能源。

生物燃料的研究者可能不相信等鞭金藻会成为燃料,因为从中提取的油的颜色很暗,在室温下呈泥状的固体,而不是那种像食用油一样的透明液体。但是,有污泥正是等鞭金藻中含有烯酮的征兆。烯酮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改变其结构适应水的温度,为海洋学家提供生物标志物来推断过去海面的温度。不过生物燃料使用者基本上不知道烯酮这种物质,也不知道等鞭金藻等这些不寻常的化合物,因为他们不是海洋学家。研究团队正是利用了这两个领域中的双料专家才将此事研究清楚。

美国考虑制订有机鱼的养殖标准

ENN环境新闻网新 2015年2月5日

当涉及有机认证时,食品生产商需要遵循严格的准则。比如,用于生产有机牛排的牛必须以有机饲料喂养,饲料混合物不能含有杀虫剂、化学肥料或转基因产品。现在,美国农业部正在考虑为有机鱼养殖建立一套准则。但是,一些消费者团体表示,目前一些专家所推荐的这些其他类有机食品的准则还远不能达到有机鱼类饲养所需的严格标准。其中鱼饲料是讨论的重点。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推荐的标准就鱼如何在海洋中有机生长以及用多少野生捕捉的鱼当作蛋白质添加到鱼饲料中这两个问题给出了指导。美国农业部负责国家有机计划项目的副部长迈尔斯·麦克伊芙(Miles Mcevoy)说:“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建议,2012年后,部分非有机鱼饲料的津贴将会取消。”但是,许多有机利益的相关者认为有机膳食对有机畜牧业和有机渔业很重要。

国家食品安全中心有机政策主管丽萨·布宁(Lisa Bunin)也认为按照目前所推荐的标准来养殖的鱼不应该通过有机认证。“这类鱼并不是100%的有机,真正的有机要求所有动物有机饮食。”布宁也担心在开放海洋中养殖鱼类,因为农夫不能控制毒素对鱼的污染。海洋鱼类养殖场可能也是污染来源。疾病可能在野生鱼和养殖鱼之间传播。“而且这些养殖场设施的零件最终将落于海底,可能极大的改变氧环境并减少底栖性海洋动物的种群数。”同时,诸如非营利消费者保护组织“食品与水观察”和消费者联盟这样的消费者团体,也反对用于有机养殖鱼类的推荐标准。

鱼类养殖户和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创造更加可持续的水产业。一些养殖场用闭路系统来实现水循环;研究人员们正在试验用黄豆和动物副产品作为鱼饲料的配料,这也许能弥补认证的有机饲料。美国农业部计划在夏天关于养殖鱼的有机标准提案。这项提案将开启至少60天的公众评议期。

最新研究计算出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

ENN环境新闻网新 2015年2月12日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一个塑料食品袋在海滩上不断翻飞,直到一阵风把它刮入海洋。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达480万至1270万吨。2010年全球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向了海洋。报告指出,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恶劣的前五个国家是: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斯里兰卡。经济高速增长的中等收入国家是海洋塑料垃圾的最大制造者,因为他们缺乏配合经济高速增长的垃圾处理体系。排名靠前的国家多为人口众多,回收、焚烧及填埋等废弃处理不够妥当的国家。在塑料垃圾制造国的前20个国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唯一一个上榜的发达国家,名列第20位。其原因是美国公民的垃圾产量较高,以及美国有较长的海岸线。

研究报告提供了192个拥有海岸线的国家在2010年向海洋倾倒垃圾的数据,并没有涉及目前海洋垃圾的状况。研究人员在计算中考虑了这192个国家人均消耗垃圾的数量,假设1%的垃圾是塑料垃圾,同时有1%的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分析指出,塑料垃圾被波浪等分解为小碎片,并放海洋生物吞食从而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据分析,塑料垃圾大量流出的原因为处理不当,该研究组提议“应扩大对生产者的责任”。

第6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一、绿色GDP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总量核算的中心指标,是社会生产的综合反映,在宏观经济分析(如国民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结构、增长与波动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同整个核算体系一样,由于忽视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忽视了主要由污染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对人类健康和财富带来的影响,人们开始怀疑其在评判发展进程、进行政策分析与制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修正传统GDP指标,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绿色GDP,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

所谓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价值被统计学者称为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简称SGDP)。而我国统计学者,则将其称为绿色GDP。据上所述,绿色GDP的计算,可用公式表述为:绿色GDP=GDP-(自然资源的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绿色GDP的内涵是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他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公正、文明、健康发展,为此,它强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两极分化、失业和不平等现象保持社会稳定;三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可承载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

二、我国建立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自然资源是指土地、矿产资源(煤炭、金属、石油等)、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人类是在依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求生存发展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再生产的。因此,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应当节约与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求投入尽可能少的资源,产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业生产而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电子辐射与白色污染等,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是经济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正确的核算绿色GDP,并把它与GDP联系起来观察,可为社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若绿色GDP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发展速度,是节约与优化自然资源利用与减少或未发生环境污染的标志。这种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反之,若绿色GDP的发展速度慢于GDP的发展速度,则是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加大而不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标志。

其次,把资源耗减价值与GDP联系起来观察,可反映资源利用的优势。在GDP价值为一定量的条件下,若资源耗减价值大,则它占GDP的比重就相对提高,这是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标志,需要采取调控政策和加强资源利用管理。若资源耗减价值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是改善资源利用,提高产出效益的标志。

最后,观察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占GDP的比重,可以防止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并为改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供依据。

三、我国绿色GDP核算现状

我国现在正处于体制转轨和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能源、资源的浪费还比较严重,消耗量很大,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国家统计局对绿色GDP的研究非常关注。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即把财富扩展为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思想和计算方法,对我国国民储蓄进行了计算,其核算结果是:2001年国民总储蓄率为40.1%,扣除固定资本消耗、能源矿产森林开采、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其他污染,加上教育支出,其国民净储蓄率调减为26.6%,降低了13.5个百分点。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开展了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2000~2002年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比重,西部地区为13%,中东部地区为5%~12%,若考虑间接损失将更大。

2006年9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同时另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是:污染扣减指数为1.8%,专家称之为虚拟治理成本。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这个数字意味着,要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全部去除,需要付出的成本占GDP的1.8%。这些数字赫然表明我们正为经济发展的环境债而付账。

四、绿色GDP核算中存在的困难

(一)技术层面。计算绿色GDP的方法是用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对现行GDP进行扣减,目前在统计方法上还无法实现,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这是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自然资产分为生产性自然资产和非生产性自然资产。其中,所有权已经界定,所有者能够有效控制并可从中获得预期经济收益的自然资产为生产性自然资产;不属于任何具体单位,或即使属于某个具体单位但不在其有效控制下,或不经过任何生产活动也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产,称为非生产性自然资产。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自然资产同时具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产的属性。因此,产权界定非常困难。作为价值量估算基础的一些实物量数据缺乏可靠性,特别是对于环境降级的实物量测算就更加难以把握。其次,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环境成本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实现环境成本计量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是指从时间上看,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往往不是均衡的,资源环境的损失与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因素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很难对某一污染物所造成的损失因子考虑周全。比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的量化,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寻找新水源,这些损失都应记入水污染损失成本。在实际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很难考虑全面。

(二)制度层面。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包括绿色GDP核算的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等。

第7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一、对新网工程进行绩效审计的意义与目的

绩效审计已经成为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但对绩效审计的概念,仍未做出统一标准的定义,不同审计事项其绩效审计内容、目标都将不一样。本文所指绩效审计主要是指运用一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对已实施完成的“新网工程”项目的政策目标相关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进行“新网工程”绩效审计,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各级决策者、项目管理者和项目执行者均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为决策层提供正确信息

“新网工程”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并得到财政部大力支持的全国性工程。该工程属于一项新生事物,其在全国实施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这个问题需要项目单位来回答,但更需要审计等相关部门来回答。因为各个项目单位其评价口径、评价标准不尽统一,也可能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更重要的是项目单位自己的回答不具备独立性和客观性,因而也就缺乏说服力;而审计部门恰恰能克服以上不足,可以用一套标准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价,以做到专业、权威、客观。决策者通过审计部门提供的绩效审计信息,可以对“新网工程”项目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有益于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能更好地发挥“新网工程”的效应。

(二)有利于促进项目具体的管理、执行水平的提高

“新网工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工程,由众多项目组成,也涉及到众多层级的管理、执行人员,难免会出现有的项目管理、执行的好,有的项目管理、执行的差。绩效审计主要是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回头看,总结项目成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失败的原因、教训,从而可以为以后管理、执行项目提供参考指导。

(三)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已经是一种发展趋势,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网工程”专项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的一部分,其日常监督工作按规定主要是由供销社系统审计机构实施审计,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既是各审计单位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要体现,也是对纳税人、对相关主管部门的一个交代。

二、“新网工程”绩效审计主要内容与重点

“新网工程”常规的审计主要关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绩效审计主要着眼于审计已经完工项目与“新网工程”政策目标是否相关,项目的效率如何,效果性是否充分实现,可持续性是否有保障,以及建设运营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

(一)政策目标的相关性

政策目标的相关性是项目绩效评价的首要内容,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新网工程”项目更应该关注该内容。所谓相关性是指项目的目标与当年“新网工程”政策规定的要求及国家、地区政策相符合程度。“新网工程”每年都会对其资金支持的范围和重点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为我们进行绩效审计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在实践中不排除利用虚假材料进行申报或所申报的项目与实际实施的项目不一致的情况,如出现这样的项目可以考虑将其评价为失败的项目。此外,我们还应考虑项目与国家、地区的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政策的相符程度,以及受益群体需求的相符程度。有的项目或许符合“新网工程”的相关要求,但不一定与当地政策相符合,或不一定满足受益群体的需求,这样的项目从某种程度而言属于损失浪费,也可以考虑将其评价为不合格的项目。

(二)效率性

通常来讲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绩效审计的基本内涵。效率性是指以单个“新网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落实到具体的绩效审计内容上,效率性审计包含项目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项目执行效率主要审计项目实施的时间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即对照“新网工程”项目立项文件和完工报告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的时间开工,是否如期完工,资金使用是否超出预算以及节约情况等。项目运营效率是指既定资源下的产出情况,即依据“新网工程”项目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目标建设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对比分析,查找是否存在未实施、未完成或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内容。

(三)效果性

效果性是指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影响。效果性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评价的核心内容,达到效果性指标是项目的基本责任,也是判断项目成败的关键。落实到“新网工程”评价内容上具体包括:一是项目与可行性研究报告设定的目标相比,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如受益群体数量是否达到预期,所建设的网络是否发挥既定的作用;二是项目经济影响即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如何;三是项目社会影响,是指实施“新网工程”项目对所在地区带来的直接的、可以确定的一些变化,包括项目的公益效应、扶助效应等。上述效果性指标一方面包含了项目运营的直接产出,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在项目实施或运营后产生的中期或长期的作用以及影响。

(四)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新网工程”项目完工后,其独立运行的能力和效果的持续性。从实质内涵而言,可持续性是上述效果性的外延。落实到具体的评价内容上包含:项目财务可持续性,即该项目能否具备持续运行的财务能力,可从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利润等方面加以评价;管理可持续性可从项目制度建设情况、项目单位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单位管理水平适应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受益群体可持续性主要评价项目覆盖人群是否稳定,如部分农村人口转移较快,导致已建设日用消费品项目受益群体迅速减少,从而项目也变得不可持续。

(五)合规性

合规性是指“新网工程”项目在实施和运营过程中,项目各项财政收支活动遵循国内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新网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应当建立在真实、合法的项目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之上,比如:如果财政收支活动和项目执行情况本身不合法、不合规,那么就会对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项目实施和运营的某项活动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与项目整体绩效的完全实现也不一定相关。因此,合规性可作为“新网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附加子目标。

三、如何实施“新网工程”绩效审计

(一)合理确定绩效审计项目

“新网工程”涉及到四类项目,具体项目数量较多,全国累计已经涉及到90多万个网点,规模也大小不一。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该根据所在区域四类项目各自所占比例分别确定数量,再把每类项目分为大中小项目,同时还应该考虑项目的地域分布,如是否各个地区都应涉及到,还是根据经济状况划分几个大区,每个大区有一定项目即可。在确定绩效审计项目数量时,项目绝对数量不宜太少,否则缺乏代表性,但也不宜太多,否则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一定的难度,或者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总之,需要所选的项目具有科学性、代表性、说服力。

(二)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前面虽然列出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但远远不够,还需要根据各类项目对评价指标予以细化,可以分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如针对可持续性可以设置三个二级指标:财务可持续性、管理科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财务可持续性还需设置更细的指标,如内部收益率、税后利润率、偿债能力等指标,并对各项评价内容给出相应的分值、权重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项目进行的定量评价,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值情况对项目进行定性分析,如多少分以上评为优秀,多少分以上评为良,多少分评分不合格等。

(三)科学的组织管理绩效审计工作

前面提到,对“新网工程”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应该选择一定的数量,而非单个项目,这项工作任务相对复杂,涉及人员也相对较多。这对绩效审计工作的组织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先成立核心小组,该小组主要任务是进行总体的组织协调。如制定审计实施方案,选定项目,细化审计评价指标,进行项目试审,根据试审情况完善审计方案,提供审计经验、审计思路。根据审计情况组织审计队伍,如供销社实施该工作的话,审计力量则可以主要由下级供销社组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了解当地情况的优势。绩效审计不同于通常的财务审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审计。

第8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消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科学的消费理念与合理的消费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健康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大学生消费的定义及特征

1.大学生消费的定义

所谓消费,是指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观念和行为等要素的集合。它是社会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消费不仅贯穿了物质领域,而且渗透到了精神文化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某种精神价值的体现,深深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消费的革新者和新型消费的倡导者的双重角色。

2.大学生消费的特征表现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而言,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具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在习惯意义上大学生已经被视为成年人,但由于其经济尚未独立,消费多受到家庭的制约和影响。二是大学生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事物,容易受到多元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根据2009年由、全国学联共同的《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是科学的,但综观当前校园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已经形成了严重的消费误区。

二、大学生消费误区的分类

1.超额消费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中的“西化”现象也愈演愈烈,出现不断追求高消费的趋势。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700万人,他们家庭平均的每月收入是3109元,而每学期有5593元的钱可以花,这不包括他的学费和住所费。其中10.5%的人是负债消费,他们要么有信用卡,要么有借贷的行为。从耐克到兰蔻,从星巴克到哈根达斯,从苹果到索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顾我国经济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消费品、新产品和品牌商品。报告显示: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每学期的消费金额已经接近5000元、每年消费近万元,这不仅远超上世纪大学生的支出,也超过了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472.2元)。更有66.5%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就要及时行乐,何必每天苦读”。

很多学生的花销毫无计划性,月初就成了“月光族”,到了月底只能缩衣节食或向同学借钱“举债度日”。为了维持所谓的高档消费,有的大学生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而有的大学生办理多家银行信用卡,通过提现或者预支进行周转,解决部分信用卡还款的燃眉之急却在总额上没有减少,最终形成恶心循环。信用卡的非现金交易以及可透支功能极大的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持卡族,甚至出现了“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错误观念。据报告显示,已有37.9%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在这其中大约有30%的学生超前消费,出现恶意透支现象。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以及虚拟交易方式是吸引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主要原因,而超额透支或恶意透支后如何及时还款又给大学生增添了新一轮的精神压力。

2.攀比消费

当代大学生具有特殊的青年文化的亚文化特征,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相互之间沟通信息、相互影响,也存在攀比的现象。报告显示:有78.4%的大学生认为正如使用名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身份,70.6%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的梦想。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已经接近90%,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早已不是学生群体中的新鲜事。

如今的学校,不再只是寻求知识的象牙塔,更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家园。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普遍优化,大学生的消费也逐渐有了攀比走高的趋势。现在的大学招生地域跨度大,群体之间的经济状况也有极大差异:来自优渥家境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学业的消费支出,还能有一部分可自由调配的结余,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能要通过学校绿色通道、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

根据陈丽萍对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额调查结果显示: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16.6%,月消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占 31.4%,月消费额在800元—100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43.1%,月消费额在 1000 元以上的达 8.9%。可以看出,消费水平呈中等态势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但高消费与低消费之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如此,仍旧有很多大学生为了不在同学面前失面子,“打肿了脸充胖子”,把部分原本应用于学习或精神方面消费转而用于物质消费,例如请客吃饭,生日PARTY,KTV,娱乐场所等。正是这种攀比心理的作祟,不仅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更引发了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极大空虚。同时,攀比消费是以金钱作为后盾,无形中又加重了很多贫困家庭、特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而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向家里要钱,而自身目前又没有固定收入,容易带来自卑感、引发心理扭曲,加重了高校心理教育监督以及防止校园暴力犯罪的压力。

3.盲目冲动消费

大学生虽然在法定年龄上已属于成年人,但年纪较轻、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事物,经常发生盲目冲动消费的行为。报告显示:有77%的大学生承认“我经常会冲动性地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可见大学生的购买行为具有很强的盲目性。

作为一种理,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但对于大部分同大学生来说,理财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据李俊义调研,78%的同学表示每月得到生活费时没有制定消费计划,74%的同学表示没有记过帐,消费技能缺乏,理财意识淡漠。

此外,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同样堪忧。调研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有过网购上当受骗的经历,但有7.41%的人表示算了,不追究了,有12. 96%的人表示忍了。现实生活的消费中,如果遇到上当受骗的现象,也有很多人选择忍了或算了,很少有人主张诉诸于法律,维权意识缺乏。精明的商家也会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大做文章,赚取黑心利润,加强消费法治教育显得重要而急迫。

4.过分追求时尚、流行、独特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年轻一代,喜欢挑战自身极限,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化和新奇感。因此,时尚与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青年大学生的代名词。报告显示:在着装是否时髦方面,大学生有约23%的人认为自己着装时髦,60.4%的人喜欢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在流行与实用之间倾向于选择前者的大学生也占到了54%。这种对流行时尚的关注源自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关注度、接受程度以及充满自信、活力充沛的性格特征有关。再例如,有73%的人表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64%的人表示容易接受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大学生也由此处在了时尚、高新科技的信息前沿。

当今大学生更是追求与众不同的一批人群,并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独特个性去带动身边更多大学生加入自己的群体。报告显示,74.8%的大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57.7%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有40.9%的人认为“与其他人相比,我的穿着更加时髦”。

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人群已成为新产品最潜在的购买力。大学生过分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行为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同时也会耗费他们大量原本应花在学习提高及个人成长上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业及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对策

1.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任何的思想和知识的传授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成为其自身认知领域的一部分,才能达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要想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让大学生增强“自我”的意识,通过自律、自强的方式阻止平时不必要的花销、不断暗示自己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并相信自我教育对自身素质发展所起到的益处,从而使他们内在地产生要求上进、提升素质的强大动力,最终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当今大学生之所以过分追求过度消费来包装自我形象,无非也是 “自我意识”缺失的深层体现。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应把精力集中在学业和发展上,用优异的成绩充实不自信的自我,用自我的成长摒弃浮夸的形象包装,用丰富的精神追求替代过度的物质享受,真正意义上做到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

2.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永远毕业不了的学校。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只是一种启蒙教育,还是一种终身教育。当今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而部分独生子女性格方面的确实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家庭德育的延续和强化,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成熟的社会人。

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最初的启蒙教育,对子女日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要不断保持与子女之间的日常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每月的消费支出有一定程度的知晓,当发现子女的消费误区时应及时与学校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来纠正子女不良的消费习惯。此外,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言传身教强调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鼓励孩子参加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钱财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最终使家庭影响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一致。

3.学校教育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规范、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历代积累的知识、技能,使之符合一定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场所。”当儿童真正离开家的港湾、进入群体性校园生活,其花在学校的时间逐渐超过在家的时间,交流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家人,因此学校教育的影响渐渐超越家庭影响,成为更主要的因素。而当前大学中有将消费作为必修课的只涉及经管专业。因此对于其他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消费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丰富消费教育的形式、提升消费教育的受众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性的消费心理。其次,还要大力加强校园消费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丰富大学生消费教育的校园活动:充分运用校报、电台、校园广播对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进行舆论宣传;在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举办消费主题的文艺晚会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营造好学修德、催人奋进的良好校园环境,从而促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4.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教育和同辈群体的影响。社会作为家庭、学校以外的特有的影响空间,其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现象,都会对家庭、学校的道德观念的定位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面对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妥善利用社会资源,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和合理的生活价值目标,增强他们对不健康风气的防御和调试能力,进而引导其绿色消费。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对国人的消费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尤其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新生代力量,其消费模式和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大环境,并带动其他人群的消费观。因此要格外重视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作用力,加强相关舆论阵地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把关,确保大众传媒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精神食粮。

注释:

①肖辉赞.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J].社科纵横,2009(04).

②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③陈丽萍.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16.

④李俊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2:19.

⑤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⑥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⑦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8.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2009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M].北京:、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2009.

[3]肖辉赞.高校大学生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J].社科纵横,2009(04).

[4]陈丽萍.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第9篇: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在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中,GDP是应用最广泛的衡量经济增长和繁荣程度的指标。传统的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而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因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与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后所获得的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该指标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正面效应越高。绿色GDP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93年在修正SNA核算体系时,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引入SNA核算体系,故在修正版的SNA中称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卫星体系”,英文缩写为SEEA。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举办新闻会,《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此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计算了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近几年没有再发关于中国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报告,说明我国绿色GDP核算还有很多各方面的困难。

二、基于SEEA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目前对绿色国民经济的核算,大多只对环境污染进行了初步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核算,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面,我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国绿色GDP的测算是采用联合国1993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通用框架进行试编的。在联合国93SEEA中,“绿色GDP=GDP一自然资源的耗减一环境质量的降级”。其中自然资源耗减是指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使用和消费的自然资源。在SNA核算体系中,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主要是指经济资产的耗减,如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包括非经济资产的耗减,如国家为收集燃材而造成的未受控制的森林的耗减。

资源的核算通过两种基本手段来实现,即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附录表”中的一张“自然资源实物核算表”目前尚未全面组织实施。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由于资源、环境是无价的。能够进入市场交易的资源可用市场交易价格来估价,但不能交易的各种资源的估价就争议很大,特别是相对于自然资源,无形环境的价格就更不容易确定。

本文将主要从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的价值量(货币量)核算方面来阐述。因自然资源的估价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以SEEA仅提出系列估价的基础上,推荐了一些方法,主要有市场估价法、维持费估价法和意愿调查和或有估价法等。

首先,在测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时,对于能够进入市场的自然资源,其价格最好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相适应的现实选择,采取市场估价法。因为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程中,我们无法估量其真正的价值,它不是商品,只有当它进入经济社会时,我们才能估计其价值。但是,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所产生的经济损失,部分已经包含在了环境质量降级的费用中。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其经济价值,包括前期产生的成本费用、中间费用等等,且价格总是变动的,应取在观察年份中的中间月份中的值或平均值作为其代表价值。对于无法进入市场的自然资源,假设当自然资源被消耗后,为了维护原有的正常环境水平而应付出的金额,进行替代估算。其次,孤立的谈某一年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总量指标没有意义。由于基SEEA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计量标准的理论值是难以确定的。实际采用的基SEEA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计量标准为何值,只是一个人为的"定价"。因此在测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时,只是在一定自然资源耗减的核算口径下测算的总量指标,是一个人为给出值。所以,孤立地谈某一年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最后,基于SEEA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计量标准测算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额,应该在比较中见意义。在一定口径下,实际采用相同的基SEEA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计量标准测算历年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额,进行动态分析能获悉牺牲资源为代价来获取GDP强度的变化。

三、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展望

总的来说,现阶段实施绿色GDP有不少实际的难处,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技术上。国际上也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制度。但是实施绿色GDP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各国对实施绿色GDP也是十分的重视。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今后应该采取措施实施绿色GDP核算,构建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和核算方法,并加强绿色GDP核算法律法规建设,提到全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从长远来看,增强国家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郭建华,侯渡舟,贾广征.关于绿色GDP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深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张凯.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J].中国发展,2005,(1).

[3]付春玲,荣垂新.从绿色GDP看统计理念的转变[J].统计与咨询,2004,(4).

[4]吴大华.试析循环经济中的绿色GDP核算[J].生态经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