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第1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智慧教师 ;生命课堂;前提;熔炉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对教师和课堂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把“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作为努力的方向。

一、智慧教师和生命课堂的内涵

(一)智慧教师具有的五种基本品质

1.从思想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师德在构成教师素质的元素中,居于核心位置。叶澜教授精辟地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而教师的生命价值,在本质上,通过千万个学生的生命,甚至可以说通过民族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智慧教师应建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基础上。

2.从情感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从内心上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申继亮教授认为,职业认同感正在成为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3.从文化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有博专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的确,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视野不宽,就会知识贫乏,不善举例、比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如果底蕴不厚,就会智慧疲软,欠缺深度和厚度;如果修养不足,就会育人乏术,责任心虽强,艺术性却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如果情趣不多,就会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难与学生沟通。还何谈智慧教师?

4.从意志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勇于实践和不断创新

叶澜教授说:“教师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内在的魅力就是创造的魅力,也就是生命的魅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丰富和积累经验、总结和提升能力、提炼和形成智慧,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才可能逐步由一般教师成长为智慧教师。

5.从行为品质角度说,智慧教师应该善于思考和经常总结

肖川博士在《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中说道:许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锐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那些理所当然的常规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想法与做法,哪怕一点点。

(二)生命课堂的主要标志

1.生命课堂是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明晰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任何割裂 “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生命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和态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师风采纷呈、魅力无限;学生情趣被激发、智慧被开启、创造力得到发挥,主体地位凸显。这些无疑是生命课堂的重要特征

3.生命课堂是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课堂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基于此,生命课堂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应该激情澎湃、生动活泼、和谐发展。

4.生命课堂是教学预设巧妙、生成精彩的课堂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交汇碰撞,火花不断迸发。新的信息、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通过讨论、辩论,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智慧教师与生命课堂的关系

智慧教师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前提,生命课堂是锤炼智慧教师的熔炉。教师是在课堂中“学会教学”的,是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成长进步的,课堂是教育思想生长和实践的土壤,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三、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

(1)不断学习。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

(2)不断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习只是培养智慧教师的前提,教育实践才是教师成为智慧教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不断反思。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修正的过程。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

成为智慧教师是教师一生的追求,只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最终会成为一名智慧教师。

四、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的主要策略

策略之一:在学习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应基于学情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

策略之二: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师生、生生交谈以及辩论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思维。

策略之三:设法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引入情境教学。

策略之四:借助传媒、肢体语言等手段,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策略之五:尊重基于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争做智慧教师,构建生命课堂,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成为教育人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王 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3]高江海,高瑞娟.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

[4]刘良华.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4-29.

第2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第3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学;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

智慧课堂是一个以整体性、复杂性、开放性为特征,运用非线性教学模式,以培养智慧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课堂形态。智慧课堂一反传统课堂的固化与呆板,转而追求课堂中的德行、能力、灵敏和创新,它不是狭义的智力课堂、智能课堂,而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灵魂人物,对有效实施智慧课堂的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建构智慧课堂首先应着力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智慧型教师。

一、“智慧型教师”的内涵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1]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智慧因素:以教育规律为导向的理性智慧;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知性智慧;以职业情操、情感价值观为灵魂的情感智慧;以教学感悟、教育经验为发展的实践智慧。只有同时具备理性智慧、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推动智慧课堂的发展。

二、自主发展,充实智慧型教师职业品质

(一)明确教育价值,提升理性智慧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塑造具有新型人格的学习者。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因此,智慧型教师首先应明确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诉求,通过转变教育观和学生观来提升理性智慧。

教育观。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得到唤醒和激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在我看来,教育活动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和可能性如何充分的生成。”因此智慧型教师对教育的本真意义应有深刻的理解、体验和洞察;学生观。新课程理念高度关注学生生命的差异性、整体性和生成性,把学生看作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生命,为了一切生命,为了生命一切”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平等对话,助力学生生命成长。

(二)发掘感性经验,提升知性智慧

知性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直觉灵感与感性经验,是教师基于丰盈的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知性智慧的教师,能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为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推向深入。

提高教师的知性智慧包括三方面:提升敏锐捕捉的观察能力。通过情境直感,迅速判断、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情感的心理反应,做到目中有人;提高应随机决断的调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上突发性事件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予恰当地处理,把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为教学的亮点;培养柔性设计的执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可以灵活果断、随机应变,也可以幽默风趣,利用多种形式提升自己对知性智慧的执行力。

(三)关注职业情操,激感智慧

在职业道德层面,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我国自古以来就把它作为教师的首要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就是一个国家伦理的化身。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导人向善的活动,教师就是道德的践行者。在《世纪承诺――2001年教师节主题晚会》上,北大校长许智宏等代表了大中小学校、老中青三代教师庄严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这是新时期教师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承诺,是智慧型教师的道德基础。

在人文修养层面,教师的人文修养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内化及对人文精神深刻体验的结果。教师人文修养的提升,不仅表现为教师人文知识量的积累,还体现在教师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并内化为教师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修养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这一富含教师生命意义的环节去不断锤炼,将价值追求注入课堂,将生命精神融于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在人文修养上得到本质上的提高,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知行合一,发展智慧型教师实践智慧

(一)教学策略的艺术性。

1.创设情境,寻求智慧

合宜生动的教学情境可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迅速融入教学中,推动有效课堂实施。以“情”现“境”,以“境”促“情”,“情”、“境”相生,情和境共同构成情境教学的灵魂与载体。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一方面将长期被淡化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意志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重新定位,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科教学知识的距离,将死知识变为活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智慧提升开辟了有效途径。因此,智慧型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融合课堂与现实生活,以生活、生命为教育的核心命题,共同促进智慧课堂建构。比如,语文教学名师韩军在讲授《登高》前,用一段充满诗意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呈现了一幅电影画面,讲述的是当年杜甫登高时的场景与心境,顿时将学生带入诗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此课例成功的关键所在。

2.“预设”与“生成”相协调

在课堂中,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即必须符合教学的必然规律,因而具有预设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一种基于教学实践的艺术,各种智慧因子大多是在动态中迸发的,因而也具有生成性。预设为生成创造了条件和基础,而生成又丰富和发展了预设。因此,智慧型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左右逢源,及时获取智慧信号,这样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

3.教学形式与学生兴趣相融合

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不仅表现为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对,也同时包括对教学形式的组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我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一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别在班级内采用适宜的、符合学生兴趣点的个性化教学形式,比如以互动交流为主题的展示课、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阅读课、以反思总结为内核的习题课,就需分别采用合作互助、教师讲授、自主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的实践智慧应善于将学生兴趣融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唯有这样才能凸显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传播智慧、指点迷惑。

(二)教学实践反思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创造的结果。教师反思主要体现在理念和行为两个方面:理念侧重于对教师持有的教育理论的反思;行为侧重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因此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加深教师的理论智慧,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的主要途径。教师可通过学习隐含在教育理论中的智慧;撰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以及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对话;对真实课堂教学情境的反思来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理念智慧向实践智慧的成功跨越。

总之,课堂教学要实现传播智慧和培养智慧型人才的价值诉求,就必须依靠教师。教师要想助力智慧课堂的有效建构,就必须以提升专业素养为己任,以发展教育智慧为目标。只有拥有理性智慧、情感智慧、知性智慧及实践智慧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在课堂上彰显智慧风采,传播智慧因子,实现培养智慧型学生的终极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等.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摘要】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基于已有的理论知识、教育经验和职业精神,根据幼儿的表现,主动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表现出的机智应对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及不断超越自我的专业精神追求。文章从一节相对成功的大班语言活动《美丽的梦想》为出发点,阐述有实践智慧教师的特征,并在如何成为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这个问题上提出见解,以供探讨交流。

关键词 实践;智慧;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35-02

一、关于大班语言活动《美丽的梦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有幸观摩了兰州陆总幼儿园马艺珊老师的大班语言教学活动《美丽的梦想》。同去观摩的老师和同学都赞口不绝,因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马老师能轻松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在幼儿与老师自如的互动中圆满结束。有观摩者感叹:真是一名有实践智慧的幼儿老师啊!

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基于已有的理论知识、教育经验和职业精神,根据幼儿的表现,主动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表现出的机智应对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及不断超越自我的专业精神追求。幼儿园成功的教学活动,无疑渗透着幼儿教师的教学智慧,马艺珊老师的教学艺术也正在于此,短短的一堂课,无处不彰显她独有的教学智慧。

首先,这节教学活动课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衔接紧凑。教师将幼儿平时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兔子、小猪、小羊、蜗牛等一一搬上课堂,并向幼儿分别展现这些小动物平时体现出来的弱点,据此提出它们的梦想,暗示“梦想”是对改变自己弱点的一种渴望,让幼儿体会什么是梦想,为幼儿表达自己的梦想埋下伏笔。整个活动过程紧扣活动目标,步骤衔接紧密,而且所选内容切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易于让幼儿产生共鸣。

其次,马老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吸引幼儿与自己互动。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用了较多贴切的词语,将兔子、小猪、小羊、蜗牛这些小动物讲得活灵活现,充分体现出了它们的特点,仿佛这些小动物就在幼儿眼前。教师幽默、风趣地把故事讲述得形象逼真,这就带动幼儿与老师一起融入故事,一起思考,并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经验迁移,让幼儿畅谈自己的梦想。

最后,马老师能充分操控课堂,把握课堂的节奏。马老师表现得自然、活泼,就像孩子们的大姐姐一样,在整个讲述过程中都是蹲下来被幼儿围在中间,她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使得活动的气氛更加浓厚。特别是让幼儿们扮演疯狂的小羊一起热舞的环节,缓解了活动中重复、沉闷的感觉,幼儿们也跳得很开心。

二、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基本特征

马艺珊老师在整个活动当中所彰显出来的教师实践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幼儿老师实践智慧的一些主要特征。

1.实践智慧的实践性。“拥有实践智慧的人就必须具备实践感知”,顾名思义,实践智慧必须扎根于实践这块土壤中。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鲜活的师生互动、真切的工作体会和深刻的教学反思,才能激发灵感、培育智慧。同时,实践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就马艺珊老师而言,其实践智慧的形成虽然通过一节课得以反映,但她的教育智慧不可能在一次的教学活动中形成,而是在众多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敏锐的感受、不断反思,才逐渐形成了教育智慧。

2.实践智慧的生成性。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性指幼儿教师必然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特定情境以及幼儿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预设进行相应的调整。一般而言,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会预先设定教育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并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做一个假设。然而,教育实践复杂多变,在真正的教育情境中,往往会有许多预设之外的状况发生,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当前教育情境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反应,对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体现出幼儿教师已有的实践智慧,而教师也因此会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其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

3.实践智慧的个性化。实践智慧与其说是教师群体共同拥有的一种行为模式,不如说是基于教师个体知情意行的认知和行动。教育情境的多样性、教师个性品质的千差万别,再加上老师们各自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不同,其在一定的情境中所彰显出来的实践智慧也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马老师本身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再加上语言幽默、风趣,自然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三、如何做有实践智慧的幼儿教师

通过这节课,笔者更加了解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教育实践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关于该如何做一名有实践智慧的幼儿教师,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是幼儿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根本前提。知识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根本前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是其知识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知识获得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

2.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师只有经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历练,才能转识为智。无论是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感悟,或是同事的经验分享,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实证与检验。幼儿园教师正是在与工作环境中的人与物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更有助于教师形成实践智慧。

3.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方法。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基本途径,比如,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职前幼儿园教师或新手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挑战。随着参与教育教学次数的增加和参与程度的深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对两者进行整合。这种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过程。反思可有多种形式,如研讨反思、观摩考察反思和教育叙事博客等,其中,写教育叙事博客是近年来幼儿园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新路径之一。

总之,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封常秀.浅析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J].教育导刊,2012,(12).

[2]邹扬,黄欢.解读教师智慧[J].教师之友,2005,(6).

[3]何叶.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2,(5).

[4]陶西平.教师的智慧[J].宁夏教育科研,2005,(3).

[5]徐应萍.智慧教育回归教师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6]毛齐明.试论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及其基本素养[J].教育科学,2011,(4).

[7]刘长铭.教育需要教师智慧[J].教书育人,2009,(9).

[8]何叶.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9]封常秀.论幼儿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第5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智慧的人需要智慧的教育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智慧的教师。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是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试探。 

 

在“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智慧教育的领域。当研究者沉浸于如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时,却忽视了教师创新智慧的培养;当教师沉醉于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时,却忽略了自身智慧的凝聚。按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的逻辑,[1]是否能够得出“只有具备创新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结论呢?随着有关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入,涉及教师创新智慧相关的探讨却为数不多。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探索。 

一、教师创新智慧概念的提出 

1.创新智慧背景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现象学教育学层面的教育机智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探索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热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智慧的概念探讨、教育智慧的表现与获得、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有感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智慧的缺失,学者开始呼唤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当化知为智成为时下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愈见清晰。教师需要智慧,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来完善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需要情感智慧来丰富自己对学生的爱和关心,需要实践智慧来充实自己对教学主张的探索和感悟,同样也需要创新智慧来挖掘创造潜能,提升自身智慧素养。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创新智慧和实践智慧共同完成了对智慧的“知、情、意、行”四维度的整体把握。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生成创新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创新。 

2.创新智慧内涵的厘定 

“智慧”一词与洞见、知识有关。国外学者理解“智慧是一个很上位的世俗概念,表示一种饱含情感的、统揽性的实践艺术技巧,指向个人和社会的各种产品(goods)。”[2]哲学家冯契认为,“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3]心理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智慧。教育学中界定“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1]智慧的人依托于智慧的教育者。诚如“创造性是每个人所普遍具有的智慧潜能,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所言,[4]创造性与智慧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最核心的部分是创造性,而“教育劳动原本具有创造性,教师职能本应创造知识,它是以教师的完整智慧观来驾驭与推动的。”[4]教师要想尽职尽能,以完整智慧观来推进学生的学习,必须获得教育智慧,尤其是创新智慧。 

鉴于目前有关创新智慧界定的缺失,观照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拟将创新智慧的内涵厘定为: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依据自身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发挥创造潜能并灵活机智、新颖独特地开展教育活动而达到一种智慧碰撞、和谐相生的教育情境的综合性本领。这种本领是教师应对不同的教育情境所复演出来的感知、建构、重组、创造等多种能力优化整合后的高水平综合能力。 

就内容划分来看,由于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因此,教师创新智慧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智慧、课堂管理的智慧和课程开发的创新。就产生途径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创新智慧的主要来源。有创新智慧的教师善于“以学致学”,巧妙地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化为己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化地实现智慧教学。 

二、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要素 

“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智慧生成性涵义的表达。[5]有论者指出,“智慧文化综合力”是作为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母本范式。见下图:有关“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示意图解。由图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智慧文化综合力”是智慧生成的最主要的“力”,是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重要动力。八种力的综合促进了智慧的生成,开启了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感动心灵的教育艺术之门。 

那么,教师的创新智慧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在探讨智慧型教师素质时,最初(《智慧型教师塑造与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试探》)提出了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说,即文化力、思维力、审美力。”[6]基于此,参照“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研究,通过对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学说的研读,笔者认为,生成教师创新智慧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三大要素。 

1.课程权力 

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开发的权力。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阶段。[7,8]换言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主要环节。课程开发的权力就要赋予教师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权力。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完全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选择地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潜能才有发挥的空间,创新智慧的生成才有可能。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直接影响其课程管理的效果。我国新课改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课程管理新机制,用机制来激励教师的教学。当教师拥有较大的课程管理权力时,便能够根据实际及时作出判断,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和创造中。 

课程权力下放到教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教师的自我发挥、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如果每门课程的实施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想状态。所以,“课程权力的分配与管理是影响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教师拥有多大的课程权力直接决定着教师创新智慧和潜能的发挥程度。”[9]教师合理、高效地行使课程权力,就可能生成并发挥自己的创新智慧。 

2.民主决策力 

决策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地理解,决策力就是制定方案办法的能力。善于分析、果敢决断、敢于承担是决策力的三大表现。之所以把民主决策力列为创新智慧生成的一大要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当着决策者的角色。决策要民主,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激发新思维;民主是平等,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形成新思想。对话交往式教学保证了师生间对话的平等性。 

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如若教师成为“一意孤行”的决策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话语权便丧失了。 

学生的反问不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天地君师的传统原本就扼杀了民主。教师勿须畏惧并拒绝学生的反问,相反学生的反问往往能促使会思考的教师萌生新的教学想法。如果课堂上能够形成一种民主决策的氛围,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那么学生就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思考、来质疑,教师就能与学生一同思考、一同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 

3.反思洞察力 

歌德有句名言,“缺少知识人类就无法进步,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思考有助于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反思洞察力是思维力的核心部分,它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前提,通过准确判断、合理推理和正确归因,进行发现并敏锐捕捉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思维能力。如:richard d parsons和kimber lee s.brow所指出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个人所面临的独特的教学环境”,“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10]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可以通过敏锐洞察、缜密分析和批判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学生的一个目光、一个手势、一句不经意间破口而出的话语,都是值得教师反思洞察的。当教师的教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下去时,也许暂时的终止与阻碍能激发教师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具备了反思洞察思维能力的教师便会不自觉地展现其创新智慧。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看,课程权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激励性因素,民主决策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发挥性因素,反思洞察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创造性因素。课程权力激励教师去挖掘自己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激励下民主决策力使教师获得思维发挥的空间和智慧启迪的力量,而反思洞察力的进一步作用,则推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了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 

三、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路径 

热爱智慧——获得智慧——优化智慧是智慧教育生成的三部曲。[4]依循此路径,教师创新智慧就当从提高知识涵养做起。只有提高知识涵养,才能从书本理论中萌生新思维,只有思维优效,才能顺利地实现即席创作,从而在创作中走向创新智慧的持续生成。 

第一,知识涵养是基础。“学高为师”是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角色的判断。这里的“学高”就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为师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来说就是“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创新智慧的源头乃是高深的知识涵养。全面而扎实、科学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基,也是教师创新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复合结构和交叉结构的。专业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日常生活常识、乃至一些常用的救护知识,都应为教师所掌握。只有满腹经纶的教师才不会惧怕反问和质疑,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教学的不同情境。 

第二,思维优效是关键。一定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一定思维的支配。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风格便形成了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每个人的习惯性的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对意识水平还是非意识水平的思维活动的肯定,乃至偏好使用的思维工具都不尽相同。创新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思维的优效,即思维方式的优效。教师要摆脱既定思维操作方式的束缚,破除陈旧的思维习惯,寻找优效思维活动的突破口。 

第三,即席创作是表现。“教学就是‘即席创作’。”[10]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即席创作就是一种临场发挥的天赋。教师创新智慧的外在表现便是即席创作。笔者认为,即席创作其实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充满创新智慧的教师能够高度灵活地随机应变,将教学活动中的种种矛盾以无声来化解,从而出色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呈现即席创作的巨大魅力。 

总之,教师的创新智慧在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的交互作用下,沿着“提升知识涵养——优效思维——即席创作”的路径生成。即使创新智慧的生成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但只要能够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思维定势,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智慧这朵教育智慧艺术中的奇葩便会愈发夺目,智慧教育中的“静水投石”亦能荡起惊人的涟漪。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美)henderson,j.g,kesson,k.r,(夏惠贤等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刁培萼等.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陶行知.“伪知识”阶级(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吴也显.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智慧文化综合力”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 

[7]菲利浦·泰勒等,(王伟廉等译).课程研究导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6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多元发展 对话教学 问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预设”和“生成”成了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只有透彻理解、深刻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以及相互关系才能真实地走进新课程,实现教育教学观念、内容、方式的切实转变,不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预设和生成的本质探求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前、课堂以及课后总体教学计划的规划、设计、假设和安排,反映教师对教学的准备和用心程度。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根据课堂教学进行而产生的动态过程。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模式,也就表现为不同的课堂教学特征。“预设”和“生成”是两种不同教学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的外在表现,实则反映了教学领域理论和实践智慧的发展。

(二)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把握

在新课程教学条件下,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是生成性条件下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般说来,预设得越充分,课堂的生成空间越有保证,课堂的对话才会更持久、更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本位,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以及他们认识的局限。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体验。基于生本基础上的预设必然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融合、思维发展、个性张扬,这种动态的发展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情境,为课堂上新的预设提供了条件。因此,课堂实质应是一种预设?邛生成?邛预设?邛生成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不只是以解决问题为终结,而是一个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生成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是精彩的预设与美丽的生成不断实现动态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从而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氛围。

(三)预设和生成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实现师生的互动、交往,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分享彼此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师生学习的“共同体”。为实践这一课堂观念,教师必须寻求一种恰当的课堂教学原则,寻找一种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西方的对话教学理论为新课程的理念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杜威的“问题教学”则为对话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技巧。在此,深入探讨“对话教学”理论和“问题教学”方式是有效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关键所在。

1.对话教学理论为“预设”和“生成”的实施提供了原则性支撑。

(1)对话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对话理论支配下的教学一定是主体性教学、互动性教学,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经验分享、智慧共生,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民主,学生不再畏惧“权威”和“尊严”,而是获得了个性张扬的“安全心理环境”,从而使对话不断走向深入。对话的过程就是师生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师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智慧在对话中不断螺旋式发展变化,从而实现人性和人格的嬗变。

(2)对话教学理论下的课堂内涵特征:对话教学理论下的课堂由于关注经验和生成,因而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但它仍然具有本质特征――开放、互动、对话、创生。“开放”是对话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因为对话,关注个体的智慧和经验,这就决定了课堂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由此表现出课堂的开放性。在开放性的前提条件下,师生才会有真诚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应养成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形成基于个人生活经验的独特见解,并在吸纳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思维和开阔视野。“互动”是对话教学理论指导下课堂的表现形式。“对话”是建立在人格尊重和平等基础上的真诚交流,对话双方互为依存条件,在“对话场”中没有旁观者,对话理论下的课堂的主体性应是双向的,只有在主体的双向运作中才能完成“对话”。在对话课堂上,师生双方的关系变为“我―你”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强调直接体认,师生的积极介入,通过建立彼此的学习信任,利用个人经验催生别人智慧的生成,在互动、交流、沟通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创生”是对话教学指导理论下课堂的本质诉求。对话教学就是主体之间经验的分享、智慧的碰撞,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生成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独特理解。这种不断创生的过程必然带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实现新课程的使命要求。

2.“问题教学”方式是“预设”和“生成”有效实施的操作平台。问题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在儿童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儿童“在做中学”,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基于问题学习、有意义学习无一不是以问题教学为根本。因此,问题教学法形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学生心智发展和情感发展的基本操作途径。

(1)“问题”的界定。每一个问题都包含三个要素:①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②给定的信息,指有关问题的基本描述和材料背景。③障碍,这是问题的核心价值体现,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它需要解决者的科学的假设,系统的分析、归纳、推理,全面、深刻地表现研究者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心智模式等。

(2)“问题”特征为问题设计提供范式。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儿童的先前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适当指导来完成探究任务。从“问题”的三要素来看,“问题”应表现出以下显著特征:①首次接触问题时,问题并不十分明朗。这就为学习者提供了对现象或情景进行观察以及创造性思考的机会,试图明确、理解问题。②问题缺乏界定,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不足。这就为学习者提供了调查、收集、组织、研究相关信息的机会。③对问题的描述不够清晰,问题的结构较差。这就为学习者提供了批判性地思考所收集的数据,分析、综合、评价所提出的假设,进行科学推理或反思的机会。④问题很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就使学习者时刻敏锐地认识到自己所作的假设或试验实质上就是基于不完整数据作出的结论,随时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⑤数据不完整或存在冲突甚至价值立场的冲突,对问题的各种解答可能各有利弊或者相互制约。这就使学习者认识到所得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价值观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并基于伦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考虑解答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以及价值。

(3)问题的开放度体现了问题设计的质量水平。马克尔根据师生双方在问题、方法以及解答三个维度的认知状态水平以及师生认知关系的变化,提出了“问题连续体”理论,将问题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强调基础知识训练,这一层问题的界定是明确的,教师对问题解决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分析、判断。第二层强调学生根据概念、判定、定理、公式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第三层强调引导学生寻找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师也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第四层是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自主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时的方法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不可数的,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答案,教师这时不能给出规定性的答案,只能提供经验和看法。第五层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而这样一个情境的探究结果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未知的。由以上表述来看,在问题连续体上,随着问题的开放性逐渐增强,教师的权威逐渐减弱。随着问题的逐渐开放,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关系相应发生着变化,师生的地位越来越平等,直到第五层问题,师生共同面对未知领域,师生双方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成了和学生一样的参与者、研究者。可见,问题的开放性提供了师生平等的环境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实现人本化变革。

(4)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策略。问题教学法以高质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为前提实施条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判断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因此,也称为五步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性质、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演绎式教学法或归纳式教学法。

演绎式教学法的一般步骤如下:①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困惑和探究的愿望。②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范围、指向、性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并进一步确定问题中所涉及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可操作性的界定,包括问题探究的规模、范围和程度等。③提出假设。所谓假设是指研究者在一定的知识准备基础上,对要研究的现象的规律性联系提出的某种设想。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两种类型,根据这两种不同类型关系可选择不同的提出假设的方法。④选择假设。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所有可能的假设,考虑假设的可能性,在可能性选择中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范围、条件以及条件之间的相关性、因果关系的大小,从而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⑤验证假设。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的基础上有逻辑性地证明假设,验证假设的合理性。如果求证的假设是无效的,应重复第三步以后的步骤,直至问题解决。

归纳式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以上两点与演绎式策略相同。③搜集资料。指导学生从教材、实验、参考材料以及学生的经验、知识储备中搜集有关解决问题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中要尽可能全面、详实,同时考虑资料的深刻性、典型性。④整理资料。对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归类整理,并根据问题情境确定资料的价值大小,理清支持问题解决的核心要素。⑤得出结论。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要素,得出问题的主要结论,同时考虑次要条件,辨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孙建军.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语文对话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7,(9).

[3]韩守宏.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8).

第7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第8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观 高职数学教育 改革 建议

[作者简介]陈瑜(1974- ),女,浙江文成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温红蕾(1975- ),女,浙江平阳人,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16-02

一、教育生态观的含义

教育生态观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观相比较,它从生态教育出发,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教育生态观和以往的教学观相比,无论在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及教育环境方面都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区别。教育生态观下,教育方法采用具有多样性,却也保持了教育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包含了讲授式教学方法,也包含对学生的自主教育、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教育生态观这种教育观念正成为一种科学的生态教育观念,也飞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也牵涉到其他很多因素。在这样一个作为审视工具的教育生态观下,可以从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审视我们的高职数学教育。

二、高职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教育一方面和技术能力联系着,另一方面教育和统治阶层的地位巩固有着密切联系。埃洛特认为:通过教育如果不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权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便会减少。现代高职数学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价值取向带有功利性。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如果以这个作为兴办教育的一种思想原则,必然会使教育失去教育本身的价值,也失去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教育对人的发展存在意义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2.高职数学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中心”。现在的高职数学教育由于过分关注对纯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的生活实际应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无用的思想。其原因就是教育理论对“知识”的过分强调,具体表现在高职数学教育中的以知识为中心,重视对逻辑的、系统的、理论化的纯数学知识传递,而忽略对人生价值、数学应用与数学与生活等一些问题的渗透。高职数学教育以“数学知识为中心”忽略了高职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存在,这种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

3.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育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大多数高职数学教师,对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理解得很片面,认为教师认真教就可以了,感受不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非常麻木地接受枯燥的数学理论,因此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在这样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是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育生态观下改革高职数学教育的建议

1.从教育生态观出发反思高职数学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要从尊重生命出发,高职数学教育也应是体现教育生态观的载体。高职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考虑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状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有何需求,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发展。只有关心学生的生存状态,才能给予学生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这样,高职数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的一部分。教育生态观的理念是走自然的生态教育路线,学校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目标要实现,首先要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主要在课堂,因此课堂成为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学习环境,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来改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使数学生态课堂成为重要载体来体现教育生态观,创造生态教育的气氛。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学院将成为学生安心的学习乐园,课堂也将成为充满生命力与学习力的地方。生态数学课堂应是教育生命观的载体,新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教育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充满教育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状态、教师状态和时间等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应是按照预定模式授课的,也可以说,每一节课都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一种创新过程。在生态学视野下,课堂是一个大系统,教学效果的高低程度,很大方面是由数学课堂中教学信息在师生间流动和反馈效果决定的。

2.师生共同发展,充分展现教学智慧,以学生为本。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过程中强调师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充分展现教学智慧,师生共同发展。从生态学视野上看,这种共同发展是教学智慧的“自我性”实践,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合作实践是自发行为,不受外力控制和掌握,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内部结构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情感、能力、知识和价值观动态变化的过程等。也就是说,知识是教学智慧展示的根本。虽然教学智慧是一种知识,但是并不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就有更高的教学智慧,它们之间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事实上,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如何展示立体知识,包括知识的来源与发展的能力,只有师生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充分展现教学智慧,才能达到师生自我成长和共同发展。从教育生态观出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实现学生成长与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建立师生的交流与对话,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同时,教学智慧也在师生的交流中相互影响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和互相依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三者之间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着,并且和谐、健康动态地发展。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学智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职数学教育应强调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发展。

3.师生共同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的融通共生。当某个个体缺乏生态因子对其作用时,个体的生长则会受到较明显的限制,这种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当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某个教学情景打破,教学情景中的这个生态因子达到极限时,教学情景就成为一种限制,教学发展就会产生某种冲突。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使学生到达和谐与自由发展,但限制学生这一生态因子的发展因素有突发的某种冲突出现,当几种生态因子都处于不平衡的时候,数学课堂的教学生态出现不平衡,就会爆发出生态教育限制。所以,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使之融通共生。生态学视野下的生态课堂是每种因素在冲突与平衡、关联与和谐下的一种统一,它是动态和自由生成的。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应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适应各种突发教学情景,积极主动利用自身条件和创造条件,机智高效地应对突发教学课堂事件。应用教学情景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职业本身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常年与学生相处,教师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觉察出教学情景中的各种消极与积极因素,及时洞察教育情景中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不断完善教学环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情感与智力上的支持。在高职教师适应各种突发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智慧也随之成长。在教师利用教学智慧不断处理和应对各种突发的教学情景中,高职数学课堂又有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平衡。在生态数学课堂中教学生态因子达到一种和谐,教学状态是平衡到不平衡,由不平衡又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智慧不仅是个体智慧,它还是一种群体的、师生的智慧。当这种群体的、师生的智慧在课堂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高职数学课堂就会达到挥洒自如的、非常好的状态。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在共同应对教学情景中使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自然的探求知识的新境界。

4.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从教育生态观出发,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数学知识,高职数学应该透过数学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既有实际生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有相当的审美观念,还能懂得如何生活的人。在课堂教学中传递数学的价值观念,以数学方法和思想为中心,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锻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应用数学去思考构成了数学能力的一种,这也是日新月异社会的一种智力,这种智力可以使学生估计问题的风险,从而变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着学生传统的思维,而且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数学所给予学生的力量还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独特的美对学生的感染,以及数学家在追寻数学科学的理论道路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力。把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挖掘高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在传统数学知识的讲解下突出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传授,这是我们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通过高职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活责任感和强烈自信,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创新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道路则更是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数学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数学的原则、数学公理、数学的简约精神、 数学建模思想、 精确的数量分析等,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在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去体现数学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与自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良好地进行交流,处理和筛选生活信息的能力,也是高职数学改革的难点。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着,高职数学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生态观恰恰为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这样的方向。只要我们注重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创造条件,共同应对教学情景,把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有机结合,教育将是一种体现生态教育的生机勃勃的教育。当数学教师把师生的群体智慧融入高职数学教育,在这种自然和谐的数学教学的气氛中,将会使更多高职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田慧生,杜萍.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5]白燕,任凯.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第9篇: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智慧 内涵 生成要素

教师教育智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到底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其神奇的魔力?教师又该如何生成教育智慧?这些将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智慧内涵的审视

1.教师教育智慧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能力和诸要素的综合

已有的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界定有很多种阐述,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1]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的教育境界,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2]

前者把教师教育智慧归结为教师的一种能力,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混淆了智慧和能力的区别。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是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和外化。而智慧具有缄默性,即通常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它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面对复杂的场景时所展现的综合素养,具体可表现为敏捷的思维、明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机智的实践等方面,同时也是人追求真善美等生命价值的方式。换句话说,能力仅仅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不管是教育智慧的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比“教育能力”的范畴广。

后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多要素的综合体。这一解释揭示了教师教育智慧内涵中所包含的部分要素,但未能完全诠释教师教育智慧整合性特征。教师教育智慧不仅应包含教育能力、教育理智、教育艺术等诸多要素,并且应当是各种要素的有机整合及灵活性、创造性运用。

2.教师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落实两个“转化”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智慧型行动。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3] 教学和成人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课堂情景下从“教学”到“成人”的智慧型行动,这种智慧型行动具体又体现在教师善于机智地实现两个“转化”。

(1)促进学生知识向智慧转化。莫兰曾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在充满知识的头脑里,知识被堆积,但不具有一个给它们以意义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相对而言,构造得宜的头脑同时拥有比知识更重要得多的提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原则。[4] 涂尔干也曾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在学生那里形成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要在今后的人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学会生活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智慧并把智慧融入生活之中,而教师教育智慧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促使学生智慧向健全人格转化。只有优质的教育才能促进智慧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学生的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智慧向健全人格的转化,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基于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通过集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灵活性、创造性运用,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智慧鲜明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替代并超越了学生父母的角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课堂只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教师永远不能放弃提升教育智慧的努力。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正因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从“教学”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滋养教师的智慧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为大树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广博的知识是大树发达的根系,固持着整棵株体并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水和无机盐;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智慧之树的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身躯;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茂盛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智慧之树提供生长的能量。

1.爱——教师教育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

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又属于情感范畴。倘若仅在认识范畴谈教师教育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就缺失了其和谐性与完整性。情感既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智慧生成的强大动力,是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古今中外,纵使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但“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无私的神圣的爱、在原则上是严慈相济的爱。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也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并对其抱以适度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转化成一种能量,不断激励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师生之间爱的相互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教育便默默地实现了它“育人”的根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