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区 重要性 措施
蓝色经济,是依托于海洋资源的新型经济产业,也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创新发展,大力发挥海洋资源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国家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经济发展。蓝色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蓝色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生态达到污染的最小化,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格局正在不断完善,是我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有效体现。
一、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我国能源资源的逐渐匮乏,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开发速度,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目前,海洋探查结果表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核资源等多种能源物质的储量非常丰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能源物质的有效开采和应用,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现状,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避免能源危机的发生。
(二)有利于新型资源的发现和发展
海洋中蕴藏着数目可观的物质资源,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新型资源的发现和发展,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解决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巨大矛盾。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蓝色经济的合理发展,有效加快了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带动了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如海洋药物工程、深海基因工程、海水淡化工程,为相关产品的加工和生产开辟了全新的途径,海洋资源的发展和利用,预示着海洋世纪即将到来。
(三)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提供丰厚的经济利润,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逐渐低迷,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蓝色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能够有效的提升蓝色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中的比重和地位,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蓝色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我国海洋劳动就业队伍的扩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就业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蓝色经济区的相关发展建议
蓝色经济区,就是基于经济、科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态等相关因素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发展体系,能够确保区域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缩短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促进我国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区域空间和创新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体系,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规范产业布局,从而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在建设过程中,良好的发展现状,保证了我国蓝色经济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发展蓝色经济,首先要根据区位优势,加强对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加强产业带的建立,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集合地区经济优势,促进蓝色经济区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进行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交通等相关重要因素,使产业布局同企业发展相结合,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提出特色经济,打造发展支柱
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必须要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落实蓝色经济区主导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支持蓝色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持,也就无法发挥经济优势,会影响到蓝色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特色经济的发掘和定位,集中力量重点培养,打造发展支柱,提高蓝色经济区域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确保蓝色经济区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整合人力资源,加强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实现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供应,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动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先进的技术信息,帮助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了解和掌握,对于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蓝色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有效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持,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目前,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发展特色经济,加强人才培养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以实现我国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0(1).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技术;重要性;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海上石油工业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海上石油钻井技术日趋完善,无论是在制造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见,今后我国的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并且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为了加深对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了解,本文接下来就对其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重要性
1.1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大力研发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开发海洋石油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1.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目标。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且为其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我国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占有量,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力拓展海外,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从而保证石油安全稳定的使用。
1.3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使用是直接关系到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影响国家能源稳定和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随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创新,我国的石油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弥补了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这为促进国家能源稳定提供条件。
2.海洋石油钻井现状
海洋石油钻井发展现状主要是通过海上钻井可及水深、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以及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等三方面进行概述。
2.1海上钻井可及水深的变化
20世纪40年代,海上石油工业开始发展起来,随着海上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海上钻井可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此水深的定义也在逐渐变化。最初,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水深100m的区域钻井并生产油气, 又用了20多年达到水深近2000m的海域钻井,而最近几年钻井作业已进入水深3000m的区域。
2.2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的发展
海上石油钻井技术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的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德朗1号”建立,标志着海洋石油勘探事业步入一个新阶段。自此以后,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增长很快。如:1986年巅峰时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拥有量达到750座左右。至2010年为止,全世界海上可移动钻井装置共有800多座。其中,钻井装置的使用率在83%左右。目前,海上装置的使用率已达86%。由此可见,海上移动式钻井装置数量明显增加。
2.3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海洋石油钻进装备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建造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的技术已经逐渐完善,先后建立了很多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这为我国海洋石油的开采以及钻井设备立足海上提供条件。二是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可以完全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业的需要。三是我国海上油气的开发已经由浅水区域迈向深海区域。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为此我国已经向深水区域推进。
3.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发展趋势
3.1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要求
3.1.1工作质量要求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地点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需要、要求、环境、水深、方位、不同海域等方面的要求随时移动。由于海上风暴自存、生产作业等复杂工况,风险性大,作业质量要求高。
3.1.2安全要求高、技术要求严格
由于海洋石油开采属于海底工作,并且油气开发逐年向深海区域发展,因此,对海上安全要求高、技术规范要求严格。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3.1.3生产要求高
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生产要求十分高。这是因为海洋石油钻井工作位置永远是海上,因此也就避免不了经受风、浪、流、冰、地震等外力的作用。如果海洋钻井平台使用寿命短、结构防腐能力弱、使用材料质量差等是非常危险的。
3.1.4科学技术水平高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计领域广、学科多、技术复杂,如: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这就需要高科技水平,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作保证,才能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
3.2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方向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发展速度十分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上石油钻井技术逐步向深海域扩展,而且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由此看见,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可观。
3.2.1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负荷量不断增大,这是因为材料中采用了高强度钢,它不但提高了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而且还提高了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由此,平台的负荷量大幅度增加。
3.2.2新型技术FPSO的使用
新型技术FPSO具有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的特点,而且具有抗风能力强、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分离油水气、处理油污水等功能,是目前海上油田开发首选的装置。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有限的油气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自从研发与使用了海洋石油钻井技术,我国的海洋石油得到大幅度开发,并且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开采逐渐向深水领域推进,而且向安全性能更高、质量更高、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等“三高”迈进,进而为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Phil Rae.Lightweight Cement Formulation for Deep Water Ce-menting:Fact and 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 Botrel,Patrick Lsambourg,Total Fina Elf.Off SettingKill and Choke Lines Friction Losses,a New Method for DeepWater Well 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关键词】国家文化 海洋文化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海洋文化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外向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完整性
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外向性。海洋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异类文化融合的结果,比陆地文化更为“开放”,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的交通路线不需要“铁路”和“公路”进行人工铺设,而是自然形成。这样四通八达的天然通道,必然产生天然开放性的文化,开放的贸易政策和开放的思想。这就告诉我们,文化交流越多,国家就越强盛;闭关自守、锁国禁海,国家只会日益衰弱。
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沿海地区是海洋文化的孕育地与发源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w体现在中国有辽宁海洋文化、齐鲁海洋文化、吴越海洋文化、岭南海洋文化、闽粤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海洋文化地区中,无论法律制度还是风情民俗,乃至饮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同一个国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渔民崇拜鲸,尊称其为“过龙兵”,在鲸鱼经过时渔民焚香烧纸对其祭拜。
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创新性。先进的海洋文化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海洋地位的提升,一个国家要想成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需要从意识形态上重视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思想内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外延涵盖着当代的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增强了民众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海陆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共同进步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完整性。海洋文化在陆地文化中增加了自由、竞争、冒险等特质的海洋文化元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注入新的内容。海陆文化的交织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国家文化的内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海洋是由陆地的内部孕育而成,许多高原和山区曾经是海洋。正是这种变化,使在今天看来远离海洋的居民,也带有海洋的历史文化。该自然现象还衍生出“沧海桑田”之类的常用词语,用来比喻人生变故、事事无常。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注重加强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协调发展,实施“海陆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内陆文化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我国在保持中国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时,尊重中华千年文化积淀与传承传统民族海陆文化,进一步将海洋文化纳入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 海洋文化对国家文化的影响
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提出来的,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与破坏,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是流动的资源,连接着五大洲的众多岛屿和陆地。人类借助海水的流动性将一地一域的文化通过航海传递到异域他乡,产生了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流动性和互动性。异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漫长的海洋疆域线,容易让大量的异质文化介入。这些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在国家性质、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国多数地区濒临海洋,为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影响国家文化传播。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海洋文化的基础,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点之一。我国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建设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研究尚待深入,影响国家文化发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是实现国家海洋核心利益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国家更为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有助于夯实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应担当起发挥和激发海洋文化的实践价值与效用。我国几千年以来一直以陆地文化为中心,对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始终没有充分的认识。海洋文化长期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与点缀,尚未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重视。民众海洋文化意识不强,学术界对于海洋文化的研究边缘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相关研究成果尚未系统化,未能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结构、功能和基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长足发展。 加快海洋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一,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接轨。中国海洋文化软实力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重视与利用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各海洋国家围绕海洋科技、经济、资源和岛屿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软实力的竞争,而该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海洋文化,具体表现在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制度、海洋法律等文化因素。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在某一地区或者在世界海洋文化竞争中,最持久和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所在。海洋文化软实力下降将会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是意识形态中的重中之重。
第二,繁荣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海洋经济发展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没有海洋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国家,国家正逐步实现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海洋经济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海洋文化自信。通过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进海洋文化体制、观念和内容的创新。应当注重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人们喜闻见乐、民众参与度高的方式推广海洋文化,从而树立我国东方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文明大国形象。
第三,转变海洋建设理念,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世界各国争夺海洋文化话语权,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海洋权益领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对海疆历史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缺失。中国海洋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海洋开发与管理史中,如果中国的发展在别国看来是合理的,就会较少遇到他国的抵触,如果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且不会威胁他国的核心文化,那么他国就会主动追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发展机遇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09-02
海洋作为蓝色国土,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沿海开发开放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产业优化发展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基础,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重点区域,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海洋是缓解国民经济和杜会资源瓶颈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世界已进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时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随着陆域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日益短缺,世界的触角不断向海洋延伸。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及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并且,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解决1/5人口供水问题。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说,海洋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我国是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有广泛的利益和权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 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已达120至150平方公里,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海洋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的战略性基地。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技术已成为缓解沿海工业和生活用水压力的主要途径。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海洋是维持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而我国海区属于半封闭海。与外部大洋相连主要通过大隅海峡、官古水道和马六甲海峡三条海上战略通道。因此,海洋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前沿,对维护我国在周边及世界重要海峡的通航利益至关重要。
3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主要海洋产业在世界举足轻重,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跨人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350万,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保持,并不断深化。
正是由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以及启动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题,部署海洋工作,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二、海洋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预计今后5到10年,我国海洋经济重点将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经济安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不断使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1 海洋是缓解陆域资源短缺的最佳途径,发展潜力巨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将较大范围地缓解陆域资源的短缺,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的瓶颈,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目前,我国陆域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一时间难以突破。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已达到44个,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大有作为。因此,围填海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海。
从海洋水产品来看,目前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国肉类和禽蛋类总产量的1/4,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供给的重要保障之一。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50%以上来自海洋,为全国石油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海水淡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未来我国淡化海水产量将大幅增长,将会加大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供给力度。另外,我国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海洋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在6.3亿千瓦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2 国家政策将快速助推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前不久,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预示着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出发,从长足发展来看,将带动我国钢铁、机械、有色、造船、石化、轻纺、高档建材等多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可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或形成产业技术储备、形成一批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能力的关键性、战略性海洋产业需
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海洋领域的技术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实力等连锁反应;并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建设短缺的资源瓶颈,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未来海洋等。
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能和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国家对地方政策扶持和具体指导将继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以浙江为例,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方面,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航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围绕这些大平台,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国家海洋局表示,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贯彻实施方面,将着重在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第一,要适当考虑增加浙江等地的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并依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涉海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等项目,优先安排围填海计划指标;第二,在海域使用审批上,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审批程序,积极支持浙江省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工作,探索用海项目审批新模式;第三,在海域资源市场化方面,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为探索建立浙江省海域使用二级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第四,在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逐步完善海岛保护法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批程序和监管工作,为浙江省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海岛提供法律与政策依据。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将在经济监测与评估、规划监督实施、海洋产业指导、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浙江等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1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
2 保护环境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近些年来,随着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加之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加剧和对海洋的无序开发,使海洋环境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比如,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而在经济发达岸段,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后果更严重。此外,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与保护并举,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和保护似乎是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但是海域资源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不加以有效保护,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用海方式,实现集中、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2 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高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应当是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3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污染监控能力,以污染防治为重点,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为立足点,提高预警和全程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实施重点企业、重要人海口的全天候监控,从上游切断污染的源头。二是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污。尽快在全国推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定期预报制度,依法从严查处重点工业污染,对于陆源污染企业要进一步核查,集中整治或关闭,海上作业企业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海洋作业环境要求。三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探索推行建立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的要求,制定实施全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生态监控,适时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海洋生物适时在全国部分重点区域推进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大力开展水生物资源养护等行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滩、海岛以及湿地、海上生物等进行必要的投入,提高海洋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实现人为修复与自然修复并举。五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其关键要依靠科技,要正确处理好以创新为引导的科技支撑与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的矛盾。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因此,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以减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2003-
2丁德文,海洋生态事关国家安全,2006(3)
3颜文,黄良民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
5浙江海洋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
6《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9年中国海洋年鉴
7《中国海洋鉴》编筹委员会,20lO年中国海洋年鉴
8中国经济年鉴20lO年卷
摘要:随着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河北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487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三大港口(四大港区),具有发展盐业、港口贸易、水产养殖、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天然条件,但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河北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较弱。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河北发展海洋经济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提出可行有效的措施发展河北海洋经济,加快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步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掀起开发海洋的热潮,开发方式逐渐多样化,以传统的“渔盐之利,舟楫之变”扩展到海洋养殖、矿产勘探和开采、滨海旅游、海洋能开发、海底管线铺设和围海造地等方式;海域开发利用的深广度日益提高,使用面积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十五”期间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根据我国首次按新统计口径的海洋生产总值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达10.01%,同比增长13.97%,全国涉海就业人员2960.3万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4:42:44,各主要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均超过17%,沿海港口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世界排名前二十位的国际港口中,我国已占一半的席位。
一 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海洋经济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经济,开发利用海洋已经成为获取新资源、扩大生存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发挥区位优势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走海洋经济强省之路,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是一个沿海大省,从长远来看,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资源的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影响。
1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不同的海洋产业门类不仅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我国远洋船队与海洋船舶制造总规模、港口发展水平与吞吐能力、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滨海旅游业收人等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遍及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2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沿海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发展临港临海产业集群,延伸生产链和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带,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施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向海洋拓展城市空间,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海洋食品。积极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和淡水资源不足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加,这些优势越来越明显。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河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II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对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等因素进行客观而准确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找出事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从而为其提供发展思路和依据的战略分析方法。用SWOT分析河北省海洋经济,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途径。
1 优势
(1)河北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487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79.88平方公里,其中沿岸陆地面积3756.38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1167.9平方公里,浅海面积64556.6平方公里,后两项合计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7%,全省有海岛72个,海岛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具有发展盐业、港口贸易、水产养殖、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天然条件。河北沿海依托陆域的土地面积436767.5公顷,滩涂面积116790公顷,这为临港经济区的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矿产资源有国内最大的迁安铁矿、国内最大的长芦盐场、开滦煤矿、华北油田及沿海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发展钢铁、石化、盐化等临港产业提供了条件,也为港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如避暑胜地北戴河、名胜古迹山海关、孟姜女庙、秦始皇行宫遗址,自然风景秀丽的联峰山公园,观海胜地鸽子窝,优质沙滩黄金海岸等具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这都为发展滨海旅游创造了条件。
(2)河北省港群体系发达,有大型港址四处,中小型港址七处,其中秦皇岛港已成为群落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大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两亿吨,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唐山港拥有两大港区,京唐港区是北京和唐山合作建设的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大港口,曹妃甸港区拥有渤海湾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资源,岛前700米处水深即达-25米以上,建设25万吨级泊位不需要开挖港池及航道,目前投资总额已经突破百亿元,两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相继开通原油和煤码头相继建设,运行当年就可实现吞吐量1000万吨;沧州黄骅港是跨世纪神华工程龙头港,实现铁路和港口的对接,现代煤码头和杂货码头相继投入使用,两三年间使吞吐量逼近亿吨。从2002年到2005年底,河北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190亿元,港口泊位总数达到80个,年吞吐量达到3.05亿吨。2006年港口建设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4.8亿元,由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黄骅港构成的大型港口集群资源与区位条件相结合,为形成我国北方功能齐全的港口群奠定了基础。
(3)唐山曹妃甸新区整合了曹妃甸工业区、乐亭、滦南、唐海、丰南、海港、南堡、汉沽、芦台等九个行政单位,其中曹妃甸工业区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布局,将建成环渤海地区的国际性能源和原材料集疏主枢纽港,中国北方地区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其作为河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按照规划将建设“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到2010年投资规模累计可达1500亿元,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能够带动京津冀地区钢铁、石化、电力、重型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在
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联合协作,优化重组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同时其能有效保障能源供应,规划建设矿石、原油、LNG、煤炭四大码头,这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能源和原材料瓶颈制约,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资源战略保障,而且能够促进各区域间战略物资的供需平衡,提供经济发展的保障;与唐山曹妃甸新区相对应,作为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沧州渤海新区整合了黄骅市、海兴县、黄骅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南大港管理区和临港化工园区六个县级行政区域,统一管理,避免了行政管理上的不顺畅,并为沿海区域的发展注入体制上的活力,按照l临海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将着力建设化工产业群、重工业产业群、先进制造业产业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群等四大产业群,培育化工、现代物流、电力能源、机械制造等产业,带动原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进行存量资产的结构性调整,更好的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和辐射。
(4)河北具有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内环京津”不仅为借助京津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主动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外环渤海”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有助于充分利用渤海的各种海洋资源。河北沿海位于渤海湾西部,与华北、东北及西北广阔的经济腹地相联,是“三北”地区进入太平洋,通向世界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参与东北亚经济圈竞争与合作的最佳平台。
2 劣势
(1)河北省海洋产业总体上说基础比较薄弱。2002年海洋产业总产值127.3亿元,不足广东省的1/13,山东省的1/8,居全国沿海省份倒数第二位。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比例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不足,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比例高,科技含量低,特征不明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与此同时,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缺乏明显功能分区,产业整体效益比较差。
(2)河北省的水资源比较贫乏,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我省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人均地表水资源量262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52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0%和8%,水资源成为制约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沿海地区的渔业资源退化、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突出,赤潮灾害时有发生,向海洋排污趋增,空气质量下降,这些都是制约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河北省海洋科研水平较低,全省只有一个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0多人,而山东省拥有国家级和省市级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万多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拥有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处海洋科学观测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种质资源库5个,另外还承担了500多项国家“863'’和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科技在山东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可见差距之大。同时海洋科技人才短缺,这些都对发展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和提升海洋产业结构构成制约因素。
3 机遇
(1)我省置身经济全球化、东北亚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大浪潮,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都为发展大进大出的海洋临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为我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国内背景和广阔发展空间。
(2)我省置身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发展大趋势,“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稳步推进,北京、天津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尤其是以首钢搬迁曹妃甸为代表的北京一些重化工业外迁,为河北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发展海洋重化工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条件。
(3)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计划用十五年时间把河北建设成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居于全国先进水平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6800万河北人民正在逐步摆脱内陆意识和封闭心态,确立起沿海开放的意识和心态,沿海开放的眼界和思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4 竞争
(1)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经济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现有人口130多万,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1960.49亿元,人均1.73万美元。其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一个东部地点,定位于建设成为先进的制造业和研发基地,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石油和海洋化工等,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医药等主导产业。
(2)辽宁以沿黄海、渤海的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建设为核心,实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依靠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港口海洋资源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油气、海洋造船、海洋盐化工业、海洋旅游六大支柱产业,海洋产业总产值每年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长,辽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领域。
(3)早在1991年,山东就率先提出“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跨世纪战略,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海上交通便利,是通向日韩、东南亚及世界各大洲的重要门户,是欧亚大陆桥头堡之一,半岛经济与日韩、俄远东地区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国际合作条件得天独厚、港址和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研水平较高。
三 河北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知,河北发展海洋经济应该是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大于威胁,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1制定科学的发展海洋经济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上,要结合主导产业的培育和选择,形成以石化、钢铁、建材、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产业组织政策上,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培育产业集群,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布局政策上,要总体规划,协调沿海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产业梯度转移的机制,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分工的产业格局;产业技术政策上,要鼓励产学研联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
2统筹协调我省的三大港口(四大港区)
应对河北沿海的各个港口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各港口协作,突出主导功能,秦皇岛港应以发展煤炭专用码头为主,适当发展石油矿石码头和杂货码头;唐山港在加强京唐港区矿石码头建设的同时,加快曹妃甸港区建设的步伐;黄骅港在运煤专用码头的基础上,加快散货等码头建设,从而使四大港区形成大中小泊位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港群体系,同时要加快集疏运通道建设,完善四大港区之间、
各港区与国道、省道、机场、铁路及信息网络建设,发挥港群的最佳整体效益。另外还要考虑相邻港口的影响,将其融入环渤海港口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实现与其他港口,特别是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3河北两大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构建“大滨海新区”
河北省的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和作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核心区域的天津滨海新区在地域上相邻,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我省应统筹规划两大新区,积极展开与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互补合作,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大滨海新区”,形成唐山曹妃甸新区钢铁,天津滨海新区石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沧州渤海新区煤炭能源的大格局。
4利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充分发挥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
河北与京津间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这客观上要求河北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时充分考虑京津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充分利用京津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部分产业的机会,主动参与京津的产业转移,积极吸收具有比较优势并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产业。
5结合全省产业布局调整战略。促进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港口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边建设边使用,边回收资金边投入扩建的方针,积极引入港口各类大宗货物中转项目,增加吞吐量,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
(2)海洋运输业要根据各港口的主要运输功能和运力,超前发展运力运途各异的内外线综合航运网络,发展以保税功能为主的仓储业,坚持矿石、原油等大宗货物仓储与高附加值货物,集装箱货物仓储并举的原则,提高仓储量,增加仓储效益。改善手段和方式,扩大、理货及联运等业务量。同时建立同港口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搞好内陆运输服务,加强港口到内陆的公路铁路建设,增强集疏能力。
(3)大进大出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迁移,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另外要在资金、税收、水电价格、土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大宗货物中转项目、初加工和深加工后续项目,为港口运输业提供稳定货源。
(4)港口贸易业要争取外省出口货源,大力引入国际转口贸易,争取建立保税区,同时积极发展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6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进行海洋科技攻关,提高海洋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海洋科技开发企业同省内外科教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突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建设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一大批海洋科技企业并使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海洋教育事业,提高全省海洋科技的总体素质水平。
7积极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在搞好海洋循环经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尽快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设立海洋循环经济。依靠临海区位优势,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搞好海洋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目标,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核算体系,同时建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及时经济技术、管理政策方面的信息,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保护海洋环境,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和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孙群力.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4)
[2] 李文荣.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港口经济,2007,(3)
[3] 代晓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辽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港口经济,2007,(3)
[4] 编辑部.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J].港口经济,2007,(4)
关键词:科教兴海战略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海洋教育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2-02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和海洋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程度不断加深,利用能力日益提高,海洋经济开发的深度、广度和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解决面临的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缺少陆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缺乏电力和水资源短缺等生产要素的浙江省来说,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已是势所必然。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海上浙江”的口号,认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就必须贯彻执行科教兴海战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海洋科教自主创新体系。2005年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对全省经济推动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分析评价
1.科教兴海战略的内涵。科教兴海战略就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为先为战略思想,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面向海洋的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把开发海洋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海洋素质上来,最终实现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
科教兴海战略要坚持以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高综合效益,以经济为中心,充分发挥海洋区位、资源和科技优势,重点开发海岸带、海岛和近海资源,在抓海洋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抓技术开发的示范和推广,采用海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探索和开拓未来产业。制定“科教兴海”政策,要注重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优化海洋开发环境,大力促进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海洋经济走上新的发展阶段。①
2.浙江省科教兴海战略的框架分析。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教兴海战略,并把它提高到“海洋:浙江的未来”的战略高度。2005年,浙江就出台《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浙江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0年3月浙江获得国务院批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试点省”,具体内容包括加快推动中心镇新型城市化、大力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推进义乌国际商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产业集聚区战略规划和布局引导及促进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3月1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浙江省政府宣布合作共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在舟山建设一批国家级海洋产业引智示范推广基地。②
在描绘规划的同时,浙江科教兴海战略的布局初步呈现。浙江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重大工程、临港工业、船舶修造业、海水养殖与加工、海洋环保与防灾减灾)取得较大进展,浙江海洋产品的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海洋科技服务等平台使一大批海洋类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浙江海洋教育实现了以全省唯一的一所海洋类本科院校浙江海洋学院为依托、浙江大学等大学为基础的大学教育体系和中学、小学实行特色教育的中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每年可以为浙江提供几千名浙江海洋经济急需的船舶等高层次人才。
浙江省通过浙江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科教兴海战略的领导,强化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浙江省教育厅作为海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全省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合力。
3.浙江省发展科教兴海战略中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关系。科教兴海战略从建立到实施必须统筹考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相互关系。政府是科教兴海战略的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协调者,企业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主力军,科研机构(高校)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智力支持者和文化引领者。
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浙江省委、省政府是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科教兴海的设想的。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优先发展与海洋相关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就应当退出“运动员”的身份,转而以“裁判员”的身份成为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企业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主体。科教兴海战略中,科技和教育是手段,兴海是目标。振兴海洋,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海洋开发体系。同时,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化、海洋成果的产业化,都只能在企业的范畴内实现。
科研机构(高校)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的智力支持者和文化引领者。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浙江省与海洋相关的科技成果都是由科研机构(高校)单独或是与企业合作完成的。浙江海洋学院等高校还培养了一大批海洋科技和文化工作者,并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海员日”等活动积极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海洋参与意识。
二、舟山市推动科教兴海战略的案例
舟山是全国唯一一个建在群岛上的地级行政区域。自古以来,勤劳的舟山人民依靠优越的海洋资源,使舟山成为世界的三大渔场之一,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基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舟山市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省委的战略意图和舟山海岛的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舟山视察工作时指出:舟山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舟山要在浙江建设海洋强省中打头阵,要有“舍我其谁”,敢于争先的气概。海洋经济是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结合型经济,要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加强区域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
舟山市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其核心是不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科学技术的使用程度直接决定了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必须把推进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着力点。2009年12月,舟山市设计了建设“海洋科学城”的目标。作为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和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舟山海洋科学城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还有浙江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中国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
舟山市在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港航强省、推动科技兴海战略进程中,具有关键的地位。而建设海洋科学城正是舟山推动科教兴海战略在体制方面的重要突破。海洋科学城中的高教科研区还包括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新校区。④
与此同时,舟山市还十分注重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的海洋科技人才,通过组织开展重大海洋科技项目,集中一批海洋科技拔尖人才为舟山海洋经济建设服务。舟山市设立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奖,引导海洋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制符合舟山海洋科技创新要求的被市场认可和接受,能够推动舟山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创成果,鼓励海洋科技人员把实验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研发出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
三、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1.大力加强对于“科教兴海”的领导。浙江省拥有较多的海洋科技和教育资源,但却分散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可以依托浙江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或专门成立浙江科技兴海领导小组,以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为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建立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工作统筹机制,形成推进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合力,把科技发展能力和教育发展实力全面融入到浙江省的海洋建设中。同时要加快制定浙江省科技兴海发展规划。要按照《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08―2015)》的基本精神,结合浙江省涉及海洋的科技和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海洋发展的重要位置,或为发展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明确发展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浙江省成为全国的海洋科技和教育强省。确定海洋工程、船舶修造、水产品的精神加工、海洋药物制造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为政府资金的重点投入对象。
2.重点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浙江省已在舟山成立了浙江省海洋研究院,在杭州成立浙江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省海洋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科研院所科研平台的优势,出台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创办涉及海洋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应当充分发挥在浙江沿海地区的涉海类高科技产业园区在涉海科技信息集聚、科技成果孵化、成果的合作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以海洋高科技园区为依托,园区要以市场为向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
3.积极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提高人民的海洋知识。海洋开发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尤其是沿海边渔民村群众的参与。必须从海洋环境保护的高度积极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提高全体人民的海洋意识。浙江有着非常灿烂的海洋文化沉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舟山马岙的古文化遗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要从学前阶段就开始对小孩进行海洋知识的启蒙。在中小学阶段可以结合地理等课程宣传海洋文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兴趣。在大学阶段,着重要做好大学生的海洋观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具有一定海洋文化精神的海洋知识传播者。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宣传各种海洋民俗文化和习俗,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加大海洋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
4.强化国际合作,推动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都在加大力度增加对海洋的投入。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制定特殊政策,组建以政府为主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海洋科技和教育事业中。要努力提高浙江海洋的竞争力,必须努力推进海洋科技和教育的全球化,详细了解世界各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状况,从中总结出能为浙江所用的经验。浙江海洋学院已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海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可以以此为平台,强化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浙江的海洋科技发展接轨世界。积极推进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与国外海洋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高层次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为浙江海洋建设所用。
5.组建浙江海洋大学,提高浙江科教兴海发展战略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和教育。浙江省海洋高等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资源比较分散,至今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和主导型力量,尤其是高层次学历教育(硕博点)的布点还不齐全。浙江省海洋科教尚缺一所具有一定特色品牌、专业相对完整、学科比较强势的海洋大学,势必造成在国内海洋教育、海洋科技、海洋产业项目竞争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组建浙江海洋大学很有必要性。浙江海洋学院所在的舟山市是我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目前其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由传统的海洋渔业向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为主的现代海洋经济迅速转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组建浙江海洋大学是打造我国中部最重要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服务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本文为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新时期浙江省‘科教兴海’发展战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王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信息,1996(2)
②刘华.21世纪经济报道,2010.4.7
③苗永生.中国海洋报,2000.1.6
④庄启,“海洋科学城”轮廓初现.舟山日报,2009.12.4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海洋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此促进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旅游存在问题对策
有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实现产值12243亿元,其中海洋旅游占28%,因此海洋旅游被专家视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突现了一些问题,应加强对其管理和科学引导,使其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海洋旅游的涵义及其积极影响
海洋旅游是指以海岛、海滨、海岸以及海面为活动范围的旅游活动,它是与陆地旅游相对而言的。游客可在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以及各种体育和探险项目,如游泳、潜水、冲浪、钓鱼、驰帆、赛艇等。自上世纪80年代末海洋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旅游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地位、重要性日益显著,海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贡献日益强大。海洋旅游业成为绝大多数海洋旅游目的的支柱产业,为海洋旅游目的地创造了重大的经济价值,为海洋城市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提升了海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为海洋旅游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途径。
二、目前我国发展海洋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海上观光、沙滩休闲娱乐、海滨浴场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的规模效益。
(二)滨海旅游城市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至今为止经济发展强调的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通过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功效,同时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保障。例如,蓬莱可以充分利用长岛的岛屿优势丰富的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合作中长岛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北方滨海城市的旅游业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游客大多选择在4-10月份来北方进行海上旅游观光、游泳、潜水、冲浪、钓鱼、赛艇等一些旅游活动。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使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在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有待进一步确立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我们在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实中,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三、加快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不断丰富海洋旅游项目
在开展传统旅游项目(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活动。比如:(1)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海洋体育竞技旅游项目。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2)海洋康乐服务项目。娱乐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在游艇俱乐部可以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等来丰富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更能营造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3)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4)加大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 。海上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到底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能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城市还很少,还没有普及。我们应抓住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为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热点项目。另外,我们在增加旅游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目前存在的淡季问题,能够开发出合适淡季开展的旅游项目来。
(二)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以点带面
各滨海城市在发展海洋旅游方面应通力合作,实现共赢。比如蓬莱和长岛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就全国而言,可以形成渤海旅游圈、黄海旅游圈、东海旅游圈 、南海旅游圈。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要想解决旅游的淡季问题,首先在旅游项目上要丰富多彩,让游客淡季有的玩,有的看。比如,夏季有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岛自然景观资源,冬季有海洋旅游的室内人文海洋景观资源,如海洋极地世界和室内海水浴场等。另一方面,在旅游促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划分区域、突出重点进行宣传。如旅游旺季可以内陆地区为宣传重点,让久居内陆的人们亲身体会大海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区为宣传重点,让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体验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戏的享受和观赏海洋极地动物带来的乐趣,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年年有创新”,有效地解决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严重失衡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思想。
(四)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指不损坏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而进行的一种开发,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采用保护资源的管理方法,使旅游资源不仅在我们这一代,而且能够世世代代地连续保存使用下去。在开发海洋旅游时应遵循(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海洋自然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保持海洋旅游区的地方特色,维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2)不在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态区域内建筑住宿设施,尤其要禁止挖山填海建饭店,防止各种人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已在海洋区域内建筑住宿设施时,要以方便简洁为主,采用节能设备,不将生活污水排放入大海,所使用的生活能源不应给周围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研究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防止超负载地接待旅游者,实施“旅游预报”制度,达到控制和阻止过度使用海洋旅游资源的目的;(4)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以海洋旅游市场为导向,防止剩余供给的现象出现,充分挖掘海洋旅游的潜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雷亭.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M].济南:齐鲁书社.2003:10-12.
[4]李红波.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M].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关键词:海洋经济
论文正文:
海洋经济渔业补贴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渔业补贴的现状与基本框架
1.中国渔业补贴的现状。
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增加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进行补充修正,并已出台《渔业发展计划》、《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区域发展规划》和《中国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等法案,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迈进。与此同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渔业的扶持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1999年中央政府对渔业的财政投入为2.06亿元,2000年为3.16亿元,2001年为4.44亿元,2002年增加到10.67亿元,2003年超过12亿元,2004年达到12.6亿元,2005年为10.8亿元。20022008年中央财政专项用于支持渔业的财政资金达273.15亿元,其中2008年131.8亿元,比2002年增加121.13亿元。2010年仅农业部渔业局归口管理的基建投资和财政资金就达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重点加强了水产良种繁育、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管理、渔业资源养护、水产科研、渔港和渔业安全、渔业执法装备体系建设和渔业柴油补贴等行业发展瓶颈领域的支持力度,为行业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中国渔业补贴的基本框架。
中国渔业补贴的主体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一级以行业管理部门农业部(渔业局)为主,其他包括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从各自的管辖领域出发作为补充,形成中央一级多层次、多领域的渔业补贴主体体系。与中央一级相同,地方各级也形成了以农业(海洋渔业)厅局为主,其他部门配合的渔业补贴主体体系。除了以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外,中国渔业补贴的主体还包括诸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渔业协会等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服务机构。
中国渔业补贴内容多、覆盖面广,根据调查,中国浙江、福建等省份渔业补贴内容大约有十八种:
①(1)渔船燃油免税或差价补贴
;(2)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3)减收捕捞渔民各类渔业费;
(4)渔业企业技改,新产品开发贷款贴息;
(5)渔船或捕捞许可证的赎回补贴
;(6)捕捞渔民转产专业补贴;
(7)渔民的教育培训和渔业科技推广投资
(8)远洋渔业开发新渔场补贴;
(9)渔业管理补贴;
(10)用于养殖业的科研或品种改良的资金补贴
(11)检疫,防疫及质量控制补贴;
(12)开拓国际市场或走出去办企业的前期补贴;
(13)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补贴;
(14)渔港建设补贴;
(15)海洋渔业开发和科研补贴;
(16)养殖贷款补贴;
(17)水产品龙头企业贷款贴息;
(18)远洋自捕鱼进口免税补贴。
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一些其他的补贴,如渔船折旧补贴,但总的来说,这十八种补贴已基本包含中国现存渔业补贴的主要内容。
二、公共财政补贴的理论阐述
1.公共财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已经积累起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政府行为具有突出作用。财政支出作为政府行为的重要内容,体现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全面直接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政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从1990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两大结论:一是政府支出活动的替代效应,即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二是财政支出的互补效应,即强调财政支出会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增加社会性支出来扩大国内需求,其中社会性支出主要是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只有解决好居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让其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加消费需求。所以,公共财政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公共财政与海洋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同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步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众多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不难发现,要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对海洋性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支持,都需要政府公共财政发挥其作用。
3.海洋渔业补贴的理论阐述。
当前,对渔业补贴下一个各方均能接受的定义是很难的。事实上,基于不同自身利益的考虑,包括世界粮农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在内的机构纷纷对渔业补贴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有关渔业补贴的研究中,补贴(subsidies)、财政支持(financialsup-port)、经济援助(economicassistance/aid)和政府财政转移(governmentfinancialtransfers)是四个最为常用的术语,均指政府向渔业行业提供支付。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把渔业补贴定义为政府为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渔业的生产、加工、科研以及保障渔民的切身利益而给予企业或个人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过渡的捕捞所导致的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以及无序竞争引起的渔业生产效益的下滑,使各国政府认识到渔业补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海洋经济,做好对渔业的公共财政支持不容忽视。
三、当前中国渔业补贴政策的局限性以舟山市为例
为推动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国渔业补贴的基本框架,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浙江省舟山市已推出了一系列渔业补贴政策。当前舟山市主要的渔业补贴政策包括渔船柴油涨价补贴、减船补助、渔民转产转业项目补贴、渔民失海补贴等。舟山市渔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稳定渔业生产,保障海产品正常供给,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推广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发展远洋渔业等方面都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渔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贴覆盖面不广,政策落实与预期有差距。
舟山市渔业补贴政策的预期目的是为了促进渔业这个弱势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维护舟山广大渔民的利益,从而保障舟山海洋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然而,政策出台后,却有很大一批渔民没有享受到福利。一方面是由于补贴政策覆盖面不够广泛,忽略了部分渔民的需求。比如柴油补贴《补助办法》第4条指出:本办法所称的补助对象,即渔业生产者,包括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该政策要求只有渔用柴油购买(消费)者才能享受补贴,大大缩小了政策辐射的范围,使得大量基层未拥有股份的渔民无法享受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广大渔民对补贴政策了解不多。基层渔民大多不会主动去了解政策变动趋势,大多数渔民都是从亲戚朋友中听说补贴政策,但对具体的补助办法并没有足够的了解。
2.补贴结构不合理,弱势群体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渔业补贴政策是为了提供发展海洋经济的长足动力,而发展海洋经济的一大目的是提高舟山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然而补贴政策不尽合理的结构使得大量弱势渔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反而是一些渔业中的富人拿到了大部分的补助。如,油补政策主要补助的是承担油钱不断上涨压力的船老大,使得这些富人享受到大部分国家补助,这与该政策惠及最广大渔民的切身利益的初衷有所偏差。渔业补助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的确维护了一些从事渔业工作的群体,但是仍没有实现利益的最优分配,补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容忽视。
3.部分补贴政策与环保要求相悖。
补贴政策有助于推动海洋渔业的发展,不过这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问题。舟山目前在海洋捕捞上实行了以渔船主机功率为基础,不同作业相对油耗作为标准的系数的设定依据,表面看上去公平合理,其实存在功率大、用油多、多补贴的政策弊病。导致对破坏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业渔船多补贴,而资源杀伤力较小的作业渔船反而少补,渔业补贴政策作为一项公共财政政策,目的之一是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海洋环境友好型舟山,可见部分补贴政策与此初衷相悖。
4.补贴管理不完善,存在骗取补贴金现象。
作为公共财政政策,政府推出渔业贴补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提高渔民收入,增加当地消费需求,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确对一些渔民来说,补贴金已经成为一项不小的收入,比如一艘200马力的小型船舶一年就可得到20万元的柴油补助,而像一些马力更大的船舶一般可获得50万元~60万元的补助。然而恰是这不薄的利益诱惑导致违规套取国家补贴现象时有发生,如,一年不出海的渔船蒙混支取补贴,空证、无船的渔民套取补贴等等。舟山渔业补贴政策实施的时间不长,相应的补贴管理能力尚未达到政策的要求,这也是舟山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四、渔业补贴政策完善的建议
1.扩大补助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当
前中国的渔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渔民的利益,然而这种保障并没有普遍惠及渔民,因此扩大渔业补助的范围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渔业补贴的对象不应只包括股东渔民,而是要兼顾雇工渔民的利益,让更多的补助金流向这些弱势的雇工群体。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使得更多符合要求的渔民拿到补助金,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派出专门人员向渔民深入介绍补贴制度,并建立灵活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将渔民对补贴政策的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只有扩大补助范围,才能提高渔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改善渔民生活并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2.完善补助结构,实现利益的最优分配。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海洋捕捞股份合作制的资金股逐步被少数人掌握,原来的全体船员股份合作制已变成少数船员股份合作制,这样的制度拉大了船员之间的差距。而如今的补助结构恰恰与这样的制度挂钩,补助金大部分流向了少数船员股份合作制中的富有成员,忽略了大量没有股份的弱势成员。因此要形成合理的补助结构,政府应该转变挂钩模式,或者为弱势渔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补助,使得资源合理流向需要人群,缩小渔民之间的差距,以符合公共财政政策的要求,推动当地海洋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3.采取补贴限制,合理保护环境。
政府的渔业补贴政策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保护。针对当前渔业补贴中所存在的对破坏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业渔船多补贴,而资源杀伤力较小的作业渔船反而少补的现象,政府应做出相应的限制,减少大排量的渔船,缓解环境压力。此外,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政府应尽快建立伏休渔民生活补贴制度,深化伏季休渔制度,确定合理的伏休时间和补贴率,从而在兼顾环境的同时保障渔民的基本利益,使得当地的经济社会能够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洋文库;建库;广西;北部湾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持续深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大亮点,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成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务。开发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文献信息的支持,如何开发海洋信息资源,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服务,便成为信息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钦州学院“北部湾文献资料库”建设正在探索之中,本文仅以其中的“海洋文库”建设为例子,谈谈看法,以之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处我国西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大陆海岸线1595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海岸线总长的1/10。沿海(钦、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万人,沿海滩涂1005平方千米。这里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海洋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油气资源、风能和潮汐能资源、海岛资源都亟待开发,把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正是基于北部湾海洋资源的突出优势和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那么,要开发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对海洋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势必日益增长。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目前,北部湾海洋文献信息服务还比较薄弱。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海洋文献库,且各个图书馆现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献资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献信息,开发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库,为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服务,便成了当务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断增强,为所在地方经济服务,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钦州学院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服务是义不容辞的。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学院,在海洋科学办学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学校结合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设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海产品储运与加工等专业,填补了广西高校中海洋类专业的历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北部湾大学筹建办公室”,同年8月又批准建立“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这更加体现了钦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凭借这一良好的机遇,钦州学院一方面可在专业设置上设立更多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以更好地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学院还将肩负着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任务,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提高为北部湾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钦州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离不开海洋文献资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科学教材、教参以及科研用书,还有以海洋科学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献信息构成的极具特色的馆藏体系。由此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库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办学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应与学校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钦州学院海洋学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洋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作为广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图书馆,钦州学院图书馆应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融合起来,构建具有丰富海洋资源的特色馆藏,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搞好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海洋文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践这一理念而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钦州学院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理念。
2 海洋文库建立的目标及思路
建设海洋文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为北部湾经济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书馆进行海洋文库的建设,应本着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同时建设的建设思路,努力打造北部湾收藏涉海文献最全面的特藏书库。为此,我们以钦州学院图书馆为基点,以建设“北部湾文献资源库”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献资源,并对广泛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整合,按科学的方法将资源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个集中、有序的海洋专业化的特色馆藏,并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人员专业化。努力使海洋文库既能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也能满足北部湾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
3 文库建设的内容及形式
海洋文库建设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涉海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海洋文库的管理及服务。
从文献内容来说,包括一切涉海文献。无论是纸质文献或电子文献,其收集海洋文献内容都应广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具体包括海洋调查与观测、区域海洋学、海洋基础科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规等,还有与北部湾人才需求相关的水产养殖、捕捞、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航海技术等。此外,海岸管理与利用、港口资源利用、滩涂资源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装箱技术、水环境科学也应收人其中。海洋文库的建设还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据本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特色,将有关本地区信息资源完整系统地采集收藏。
从文献的载体形式来说,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纸质文献如涉海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像资料、海洋专业数据库及搜集加工网络资源而成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还可以收集图书情报界公认具有较高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献类型:学位论文、科学技术报告、会议文献等。
4 文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资源问题
文献资源是组成海洋文库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献资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库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馆藏资源基础薄弱。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由于历史的原因,钦州学院图书馆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馆藏资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献资源建设得不到重视,致使海洋文献的严重匮乏,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务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海洋文献馆藏量少,文本类型单一,在所有馆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馆藏,更不用说海洋特色数据库了。如此薄弱的基础,让我们深感窘迫。因此,开辟多渠道、多方位获取海洋文献,建立海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海洋文库建设的当务之急。
4.1.2 涉海书籍出版发行量少。海洋科技类图书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严谨性、实证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成熟、稳定、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它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书率低,出版周期长,出版种类少等。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促使出版界减少了科技图书的出版,而销量较好,紧急效益较高的经济管理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及文学艺术类图书出版量剧增,这样就在客观上给涉海文献的搜集增加了难度。
4.2 人员问题
图书馆人员是海洋文库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者的专业程度、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库的质量的高低。目前,钦州学院图书馆人员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专业、图书馆情报专业的非常紧缺。人力不足,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大地制约了海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库的建设。
5 解决问题的对策
5.1 成立海洋文库建设小组并制订海洋文献开发规划
任何科学劳动系统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理想的人员结构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建立海洋文库是钦州学院图书馆的一项科学系统的重要工程,建立一个有合理人员结构的工作团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础,也是海洋文库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从事海洋文库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馆员团队,必须努力实现知识结构配套化、智力结构多样化,要实现这一切,一是离不开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通过培训,使海洋文献开发人员具备相应的海洋知识及知识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学及图书情报专业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库建设团队来,让他们在文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学和图书馆情报人员为主力军的建库团队,是展开海洋文库建设工作的基础。加强建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合理文献资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则是顺利进行建库工作的重要保证。建库团队必须在摸清馆藏家底和做好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海洋文献开发利用计划,明确开发步骤和预期效果,然后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
5.2 拓宽渠道,多方搜集文献资料
5.2.1 加强文献源信息的采集。广泛搜集国内各种图书征订目录(出版社目录、发行商提供的目录、各种单独发行的书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购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生物图谱等,如国内的《台湾海峡》《中国海洋文库》《海洋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国外如美国的《物理海洋学》(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学技术杂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国的《海洋学电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学的前沿和发展动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5.2.2 拓宽国内外非贸易渠道,获取更多的文献资源。
(1)书刊交换。用书刊交换书刊是获得海洋文献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献馆历来重视国内外书刊交换。北部湾海洋文库建设可以参与书刊交换活动,通过这一渠道,获取更多的海洋文献,既可以弥补文献资源的不足,又可以减少经费的投入。
(2)征集个人收藏的海洋文献。在个人手中,散落有为数不少的海洋文献,其中有相当数量海洋文献没有收藏到图书馆中,特别是因公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会议的会议文献,或参加国内外各种海洋学术社团获得的海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许多甚至大多数被个人收藏,长期禁锢,无法利用,有的随意存放,造成丢失,这实在是资源浪费。通过征集活动,把这部分的文献收集到图书馆来,既能增加海洋文库馆藏量,也能使这些文献得到充分利用。
(3)鼓励个人向“海洋文库”捐赠稀有的海洋文献,提供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等。目前,国内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断增加,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呈现出来,如论文、专著或实验报告等,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他们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向“北部湾海洋文库”捐赠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关目录,为海洋文库建设作贡献。
5.2.3 开发网上免费的海洋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免费信息,而这些免费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海洋科学有关的信息,并通过连接、下载或安装到图书馆服务器上等方式,把这些免费的资源整理、分析、归类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以弥补馆藏的不足。
5.3 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海洋文献信息普遍缺乏,钦州学院图书馆的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如此状况,资源共享对于北部湾海洋文库资源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联合起来,实行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钦州学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参与国内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涉海文献资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与国际的涉海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这样才能广泛利用他馆资源,提高文献保障率,同时也能使本馆的馆藏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还可以避免海洋文库数字化馆藏资源建设中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提高建库效率。
5.4 购买和自建海洋特色数据库
海洋特色数据库是组成“北部湾海洋文库”的重要部分,购买和自建数据库是实现海洋文库数据库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信息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渔业水产管理法规》,上海水产大学的《渔业专题数据库》《黄鱼专题数据库》,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资源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全文数据库》,浙江海洋学院的《海洋水产题录数据库》等。国外主要有《海洋、海洋学和淡水资源(Ma-fine,Oceanographic &Freshwater Resources)》(该数据库目前为光盘版),《水科学与渔业文摘(Aquatic Sci-enee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等。我们可以根据经费情况,选择购买其中的数据库,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建设或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海洋专题数据库,如《北部湾港口群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沿海工业专题数据库》《北部湾海水养殖专题数据库》《北部湾鱼类专题数据库》《三娘湾白海豚专题数据库》等,以充实海洋文库的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