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基本信息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信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信息管理

第1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设计院 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实现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008-03

Design Institut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WenZhou Plan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ZhuSuzhi 325000)

[Abstract]The design and use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system from a manual calculation of statistical changes. Detail of the system"s design goals,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Set out to run results, and propose future directions.

[Key words]Institute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Implementation

引言

成本核算是企业财会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本人所在单位是从事公路交通工程专业设计、规划、咨询和服务,成本核算关系工程设计项目承包科室与个人的分配额度及收入,涉及的内容较多,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较长,对统计计算的要求也较严格,人工手动作业可以说难度很大,也易产生误差。为此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工程成本信息实现自动化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但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输入、查询、共享、汇总和列表输出,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为未来单位财务管理全面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系统的设计目标、开发原则与指导思路

1.1 设计目标

利用现有的单位内部局域网及NAS网络存储服务器,以供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集中交换和存储。完成后的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数据的分类输入、快捷查询、内部共享、批量汇总和列表输出,方便单位管理层对工程项目成本信息的检索,及时掌握项目支出情况,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1.2 开发原则与指导思路

系统的开发围绕“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原则,并贯穿整个系统设计过程,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有一定的要求。由于成本信息管理主要针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因而系统的设计始终坚持以“数据为中心”的指导思路,使用户可以随时修改、添加、查询和计算统计相关数据,及打印所需的列表。

2 系统分析

工程成本核算是单位工程设计项目内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核算。以一个工程设计项目为单位,分列该设计项目内支出的各种成本费用,并汇总单个工程设计项目的支出成本,提供单位管理层该项目设计科室及设计人员承包及分配比例计算额度的方法。首先,采集单个工程设计项目的各种数据,如成本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合同收费、已经收费、成本分析表等)、业主信息(如合同编号、业主单位、地址、联系人等)、工程规模信息等,由财务室及经营室人员输入相关数据,以方便管理层及相关科室查询该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而成本信息内的成本分析表,主要集中了摘要、财务凭证号、收费收入、工程出包支出、费用支出、奖金支出、经手人、负责人等相关信息,录入之后,可以在成本信息内进行实现各种成本信息自动分类统计。数据流程图,见图1。

2.1 主要计算公式

系统主要的即时计算功能,体现在成本信息界面内。成本分析表输入的工程设计项目发生摘要,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自动并在成本信息各栏目内显示,便于工作人员查询。主要计算公式,见表1:

2.2 计算机系统资源配置

2.2.1 硬件系统

利用单位现有的NAS网络文件存储服务器,型号为Thecus N5200PRO。该服务器建立有RAID6模式的磁盘阵列,数据可靠性较高,并具备千兆网络通讯能力。为确保数据访问便捷、安全,设置专门的存储目录存放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文件,并设置访问不同权限的帐户。各客户端以工作计算机为主,通过内网交换机互连。

2.2.2 软件配置

数据库文件存储服务器为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Web操作界面。数据库为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文件类型MDB,开发工具为Borland Delphi7,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或WindowsXP。

2.3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功能结构图,见图2。

2.4 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2.4.1 系统管理模块

是对整个工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置进行管理。

系统设置包含了数据库的路径设置、数据备份路径设置、系统注册信息等。界面管理提供了窗口皮肤更换功能。系统日志记录用户操作内容,便于查询系统及数据的操作历史。

2.4.2 数据管理模块

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集中了工程设计项目各种相关数据的输入、查询、汇总和列表输出等功能。数据录入提供基础数据的输入界面。检索查询涵盖了所有工程项目成本数据的关键字检索、查询等功能。统计汇总功能可以通过设置统计条件汇总出所需要的数据报告。格式导出提供了以TXT文本文件、Excel电子表格形式输出统计报表。列表打印提供资料打印功能。

2.4.3 用户管理模块

是系统的安全性设置模块。

帐户管理可以为用户设置帐户的名称、密码及基本信息等。

权限管理为用户帐户提供不同级别的数据操作权限设置。可以根据岗位职能分工给予相应的权限,如管理、查询、编辑、删除的权限等等。

3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考虑到mdb数据库现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与其它数据库格式之间的转换兼容也较方便,有助于今后在系统的功能变化、升级时的数据转移,所以本系统决定采用该类型的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设计共分为工程设计项目基础信息数据表、成本分析数据表、数据汇总计算中间表等三大类。由于工程设计项目每年不会超出一定的数量,基础信息数据录入之后基本不会发生变动,数据维护量很小,如工程设计项目的合同号、项目名称、合同信息、业主信息、工程规模等等。成本分析数据表按项目成本发生情况进行输入、维护,如收费收入、工程出包支出、费用支出、奖金支出、经手人、负责人等等。数据录入完成后,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并存放在数据库文件中,便于随时查询、导出。

数据表的处理是按不同的工程设计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基础信息数据表、成本分析数据表都属于其所在的工程设计项目,各个项目之间的基础信息数据、成本分析数据独立存在,互不关联。

数据表都包含“日期字段”,按“YYYY-MM-DD”结构设计。同时将工程设计项目基础信息数据表内的项目成本发生“开始时间”作为该项目的年度归类指标,方便查询。

工程设计项目的生成遵循一定的次序,如先生成工程设计项目基础信息数据表,输入基础数据信息,后生成成本分析数据表,然后通过数据汇总计算中间表形成结果,数据冗余比较小。不按次序操作无法形成工程设计项目的建立,也无法开始数据的输入和汇总计算。用户若发现原始输入数据发生差错,可以随时进行修改,然后再由管理系统自动完成计算。

3.1 数据库安全

由于mdb数据库是安全性能方面较弱,只要入侵者得到数据库的存储路径下载得到数据库文件后,再结合暴力破解工具可以查看数据库文件内容。因而对数据库文件的保护,采取了长字段特殊字符密码保护、数据库目录访问隔离、数据库文件访问与用户访问权限双重密码防御等等措施保障数据库的安全。同时采用专业级防火墙隔离单位内网与外网的连接。

3.2 数据的接口设计

对数据的输入、输出接口的合理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工程设计项目信息数据输入量不大,系统界面也较直观,因而不再考虑采用文件导入的方式输入数据。输出接口方面,大部分数据表可以输出TXT文本文件或Excel电子表格格式,提高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效率。

4 系统运行

4.1 系统运行架构

工程设计单位计算机硬件配置普遍较高、性能较好,因此本系统所有程序直接安装运行在客户端计算机上。通过NAS网络文件存储服务器共享网络映射盘,按不同的共享目录登录权限设置及本系统的用户帐户权限访问服务器上的数据库文件。系统运行架构图,见图3。

4.2 系统运行界面

本系统运行界面,见图4。

5 结语

本系统已经在我院投入运行多年,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管理层动态控制设计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各工程设计项目在负责设计科室、设计人员承包及收入分配等方面提供了准确的依据,用户反应良好。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界面直观、友好;(2)适合职能相近的工程设计单位使用;(3)查询汇总功能强大,可以按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工程设计项目来查询汇总成本信息;(4)列表生成快捷、灵活;(5)硬件配置要求低、占用系统运行资源小;(6)安全功能完备。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位总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成本核算方面新的要求的提出,持续完善和改进的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力促进单位成本信息管理工作的成熟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晟,万科.Delphi数据库开发经典案例解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19-02

一、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特点所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不严,迟到、旷课严重,传统学生过程管理无法监督。教育学有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手段。

2.高职学生工作适应新时期所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规模上万;管理职能增加,由单一的管理教育向服务转变,如学生资助管理、绿色通道、心理健康建档筛查等。这些都需要打破传统纸质办公、手工作业的固有模式。

3.信息化发展必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技术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热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应用和升级已是大家研讨的重点对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现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统体系不完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推行“数字化”校园工程,但主要集中在网络建设、网络使用,保证学生、教学上网需要,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考虑较少,大多数学校仅限于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收费系统等,部分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也仅停留于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简单功能上。

2.各系统数据库不统一,数据不一。由于高职学生中途退学、休学,甚至不管学籍,一走了之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导致学校很难对在校学生说出一个准确数字。主要是因为各系统建立的时间不一、开发公司不一,导致数据库接口不开放,基础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

3.应用推广度不够。目前部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公司开发成品,直接拿到各学校使用,但不同单位管理模式、方法和流程不一,未进行有针对的二次开发,导致“水土不服”,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重负责,导致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等不愿使用。

三、构建新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1.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构建本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如一:学生日常管理子系统中对学生考勤管理,可以采用指纹打卡或教师课堂考勤网上录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如果一个学生课堂缺勤达到不同数量,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其个人进行警示,同时辅导员、任课教师也可看到其出勤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

2.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构建此系统时打破原有的数据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系统统一规划,共享数据接口,数据库采用SQL2005或Oracle,不同子系统可以数据互访互调。

3.体系完善,结构清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职责与特点,为更加合理有效第构建管理信息化体系,把体系分为“1个核心数据库,4个管理模块系统,10个子系统”。“1个核心数据库”即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中心;“4个管理模块系统”即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职责与需要,分为“学生管理”、“学生成长与服务”、“学生个人评价”和“管理绩效”四个管理模块系统。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各子系统功能简介

针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权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在就各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作一个简要分析。

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数据中心,主要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其数据中心所拥有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各种信息,而且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的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系统应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维护,以保障其持续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主要有关学生相关信息的平台,并且按院、部门、单个学生来、查询、审核。

3.学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学生基础信息管理,采用系统编号的管理模式。主要提供对学号、学生身份证、学生家庭信息、学生简历、学生在校异动、学生联系方式的查询服务。

4.公寓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学生入住、学生寝室调换、学生退寝等,主要管理者为公寓管理部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学号、考生号等信息进行学生入住、对学生在公寓住宿情况的统计、修改、审核、统计等。

5.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档案入校后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学生及二级院系学生事务办公室,含档案入库、退学、休学、毕业离校档案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6.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数据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就业与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含学生投放简历、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创业情况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7.学生奖惩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处分管理、学生奖学金评定系统和学生三优评定系统、学生违纪记录系统。

8.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学生在生源地、绿色通道等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事务,将相关信息传送给财务系统,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本文从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特点。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完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对系统模块进行解释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孟治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纪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08).

[3]倪玉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外资,2011,(05).

[4]杨晶晶.爱心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5]吕爱玲.浅谈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第3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一、传统会计本质的缺陷

1.资金运动论。1962年11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亲自签署的《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于1963年1月起试行。之后,在“算要有用,管要合理”的原则的指导下,我国会计理论界逐步形成了以“资金运动论”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思想认为会计对象应占主导地位,而且它把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看成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并认为资金是社会主义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属于社会主义特有的范畴。此观点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在当时符合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因而得到了我国会计界的广泛认可。

2.信息系统论。信息系统论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该观点并非我国会计学者自己创造,而是20世纪80年代由余绪缨教授第一个从国外引进并主张的。他说:“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此后,此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含义:①会计作为信息系统,并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②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职能,且将整个会计程序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③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组成的。所谓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主要的信息来源。

3.管理活动论。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由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的。1980年,在会计学会成立的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1983年6月,成圣树教授等人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种观点既否定了会计是一种技术的看法,又否定了会计是一种管理经济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具体表现为:①会计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并通过特定的技术程序管理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环节。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明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③会计应当而且必须提供相关人士所需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信息生成前的预测和决策以及信息反馈过程中的控制。因此,提供信息是手段,而控制管理才是真正的目的。

二、传统会计模式的缺陷

1.资金运动论虽然在计划经济得到了会计界的普遍认可,但由于人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导致对资金概念的认识出现了不一致。如果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看,资金就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帮助劳动者创造并实现新价值的价值;从价值表现形式来看,资金是企事业单位用货币表现的财产、物资和货币。另外,许多人把会计反映和控制的范围从过去扩展到现在和未来,作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能否涵盖这些范围尚存争议,也为以后我国会计界对会计本质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2.将会计本质界定为信息系统,从来看,过于狭窄。从会计发展史来看,会计确实一直和记账、算账、报账密不可分,从原始计量、结绳记事到复式簿记再到真正的会计出现,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会计始终承担的是记录和报告信息的工作,即便两权分离后,会计起到的作用也只是作为提供信息的一种手段,但是仅仅这样就得出会计是按照特定规则处理、以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的观点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对会计进行全面改革,会计将逐步向宏观管理过渡,与管理信息研究相关的学科的大量出现也将使会计的本质得到重新定位。另外,全球经济环境趋于多样化、个性化,管理投资者希望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了解企业最新的、的信息。从会计信息呈报的看,投资者要求从看重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从看重呈报最终经营成果信息扩展到呈报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但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却仅将信息定位于财务信息而很少涉及非财务信息,从而无法满足企业上述要求。

同时,本质决定职能,只注重其反映职能似乎有些片面,因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计始终发挥着反映、监督、预测和分析等作用。即使从事日常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也要做大量的抉择工作,如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资产的计量属性等。这种抉择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信息只是相关者决策所需的一种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只是会计信息的载体。

3.将会计本质界定为管理活动,似乎也有些不妥。管理活动论过于笼统,它只指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却并未说明是何种管理活动,未说明哪种管理属于会计管理范围之内、哪种管理属于会计管理范围之外。而且实际上,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只是提法和认识角度不同,前者虽然认为会计提供信息是手段,参与管理才是目的,但承认了会计实际所起到的管理作用仅仅是间接管理,同样也承认信息和系统的存在,后者也同样承认会计系统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而目前看来,无论哪一种提法,所表现出的会计仍然只是过去行为的过去,但这却不是重要价值所在,也不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会计系统应关注未来,这才是变化及价值的真正源泉,然而目前却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是成熟或者恰当的。三、价值管理与信息整合的阐述

价值管理,即基于价值的管理。美国学家詹姆斯.A.奈特站在公司角度对其所下的定义为:价值管理是使公司人员集中于公司的战略制定、提高管理人员凝聚力、获取更高价值的一条途径。

本文要站在角度对价值管理进行界定,因为会计处理和利用的信息主要是价值运动的信息,但我们所讨论的并不是如何将价值量化,而是提出一种价值管理的趋势和思想。前者的价值仅仅指的是价值,而我们所提出的价值是一种宽泛的价值,即信息价值。当然信息价值最大化会导致企业价值最大化,二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此外,无论站在何种角度,价值管理终需进行增值管理,这样我们可将本文提出的价值管理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信息价值管理活动和增值管理活动。本文中,所谓价值管理是指会计人员通过整合有用的信息价值,对价值进行有效管理,集中创造价值增值的一种价值理念。

追本溯源,实际上从古到今,会计都是以价值管理为目的进行的,从远古就有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开始,虽然没有出现货币,但人们却对实物进行着有序的管理。从本质来说,实物管理是附在价值管理之上的,这不正是潜在价值管理萌芽的出现吗?货币出现以后,一维簿记产生,此时会计进行的仍然是实物形态的确认和计量,直至产权与物权分离,新的信息要求已经和一维簿记的一维局限性产生矛盾,会计开始尝试着确认和计量产权的价值形态,此时二维会计基本形成。之后二维会计与复式记账法的结合运用,使得这种会计模式不仅能反映价值的来龙去脉,还能通过借贷平衡对记账进行验证。

建国后,资金运动论出现,它始终把价值运动看作会计对象,以物资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关于会计本质激烈的争论是在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之间产生的,前者可以说是一种围绕价值进行的信息整合活动;后者认为无论从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而且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都由财务会计报告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出来,是一种价值抽象。因此一直以来,会计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价值管理和信息整合活动。以前所谓的价值管理仅仅是对账面价值的管理,只是对收益的管理,是一种重视过去事件而忽视未来前景因素的价值观点。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会计将逐渐体现出价值管理的真正涵义,传统会计本质理论所表现出的种种局限性说明它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环境了。

,我们所提出的价值管理恰好使以上种种局限迎刃而解。它不再使资金运动论迷茫于资金运动究竟该包含哪些范围;不再使信息系统论将会计局限于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且只提供滞后的信息;不再使管理活动论不知该将何种管理归入会计管理之内,该将何种管理归入会计管理之外。在企业逐渐成为作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行为链的统一体时,价值管理将站在一种战略的角度,从价值视角来看待整个企业,选出对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或指标着重进行,建立基于价值管理的经济模型,从战略开始到取得财务结果结束,使会计的内涵扩大至对价值进行管理,使会计人员不再整日围绕利润转,甚至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而不择手段。关注价值,可以有效防止假账发生概率的增加,有效防止管理者将注意力放在短期利润上并以牺牲未来的机会为代价。因此,会计应逐渐演变成一种价值管理活动,使会计目标变为通过价值增值管理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增值,并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第4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将面临着管理领域新的挑战。文章就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展开探讨,以揭示新经济时代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里,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显现出新的特征,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问题。

    一、快速、灵活是新经济时代市场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新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外部要素变得极其复杂。需求本身在多品种、高质量得到满足后向更加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个人需求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了个性化需求的发展。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原材料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化,在信息网络的作用下,消费品生产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共同开发的网络型组织,从而大大提高了技术在整个产出中的含量。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奔驰、克莱斯勒共建网上采购平台并向所有汽车公司开放,汽车业巨头们在输出终端的竞争并不妨碍在输人始端的合作。企业联盟的出现也表示,需求的变化对技术的要求更广、更深、更快,它使市场竞争的战略发生了改变。在工业时代,企业的边界是清晰的,谁是竞争对手,谁是盟友,一目了然。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了,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盟友,成为企业间最常见的关系。dec公司生产阿尔法芯片,成了英特尔公司的竞争对手,同时,它又根据市场需求用英特尔公司的“奔腾”芯片制造个人计算机,这样,它们又成了盟友关系。ibm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也处于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关系中。市场的个性化和竞争关系的复杂化,给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决策带来困难。当企业考虑资源问题时,不能仅从自己所能控制的资源出发,同时还要考虑整个市场的资源分配情况。所谓资源优化,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而且要考虑整个市场及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加强了对信息的需求,企业决策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关系忽而盟友忽而对手,这部分是友,那部分是对手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变得更加复杂。

    二、按照信息流重建企业

    工业时代的企业是依照物流程序组织的,专业化分工是物流的基础,而职能部门是物流的程序。信息化的根本特征是信息的开放性,即信息共享和实时。计算机对标准化的信息实时处理和共享,对非标准化的信息提供给人,由人进行分析,作出决策。这样,信息流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标准化的和非标准化的。所有标准化的信息都可以实现无人操作,如生产部门、会计部门和一部分办公室工作,而企业中人的工作将主要是作出决策。因此,企业最终将由两大部门组成:由人组成的决策部门,它将使现有的财务、设计、市场、销售结为一体,按任务组成团队,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共享信息,快速作出决策;另一个是无人的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决策化为产品。

    当柯达公司的竞争对手—日本富士公司推出35毫米焦距的一次性相机时,柯达公司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要花费70周才能推出与富士公司竞争的产品,如此长时间的延误等于把巨大的新产品市场拱手相让。为了缩短进人市场的时间,柯达公司对其产品开发流程进行重建。产品开发流程要么按顺序进行,要么并列进行。在串联开发流程中,对产品某一部分进行设计的个人或小组要等到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工作。如相机机身设计者的工作在相机快门设计师的前面,而胶卷设计师的工作在相机结构设计师的前面。可见,这种产品开发流程是多么漫长。在并行的产品设计流程中,所有的零部件同时设计,最后一起组装。但这种方式也有自己的问题:通常精况下,相机零件很难组装在一起。即便所有的设计小组都按照同一相机设计进行工作,变化或改进总是不可避免的,但变化情况是其他设计组并不清楚的,当相机准备投人生产时,往往需要对其设计进行调整。柯达公司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一部分串联,一部分并列进行,但整个流程仍然非常缓慢。他们通过使用一体化产品设计数据库,使产品开发流程成为同步工程。数据库每天集中每位设计师的工作成果,并把全部的个人努力合并成一个配套相联的整体。每天设计小组成员们都要检查这个数据库,以了解前一天是否有人给整个设计提出新问题,若有则马上解决。柯达公司于是把35毫米焦距的一次性相机从概念到生产的整个开发时间变为38周,几乎缩短了一半。通过重建,一次性相机的工具设备及制造费用也由此降低了25%。

三、要素重组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最主要特征是“以快应变”,即以快速反应来适应外部要素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的投人将变得极为重要,资本的重要性将进一步缩小,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给企业带来它应变所需的信息及信息处理,而人才的重要作用在于把信息通过综合和创新而成为知识和决策。

   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要有两项基础建设,即设备的信息化建设与人和组织的知识化建设。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件,二者缺一不可。信息化是企业提高效率、效益、质量的关键投人。沃尔玛是近二十年来美国发展最快的零售商,20世纪70年代初起家时,销售额只有4 , 000美元,2001年销售额达到2,178亿美元,超过美国埃克森一美孚石油公司而跃居世界第一。沃尔玛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一个信念和一个手段。这个信念就是低价销售(1994年它的销售利润率只有3.3%),和贯彻这个信念的最佳手段—信息化。目前,沃尔玛拥有世界最大的私人卫星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与3,800多家供货商实现计算机联网,以做到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大大压缩产品的时间成本。美国三家最大零售商的经营成本沃尔玛是15.2%,凯一玛特是20 % ,西尔斯是30 %,而世界上大多数零售商的经营成本在40%以上。

    四、企业效益模式的核心是以速度求效益,其基本方法是程序重组

    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到取得市场信息快,决策快,产品开发快,生产快,结算快,上市快,反馈快,为此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各个环节之间时间上的浪费,把能够合并的环节合并,实现程序重组。只有快,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个性化设计和生产的成本,时间成本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成本概念。

    ibm公司的贷款流程曾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流程,当顾客提出贷款时,无论贷款额的大小,都要由经办人员负责记录申请单;送给信用部审查其信用情况;送给商务部研究拟定条约内容;送给估价员估算应付利息;送给秘书组由秘书将综合资料送给销售代表,最后再交给顾客。这样根据分工职能形成的工作流程,一般需要6天才能完成一个顾客的贷款申请,有时一拖前后就是两个星期,不仅耗时太长,且在流程中也无人能回答顾客此次贷款何时能弄好。就这个工作程序而言,顾客希望的是贷款申请能够得到快速响应,并希望与一个能随时提供有关贷款申请进展各种信息的人保持联系,对此ibm公司实施了改革,由一个交易员对一份贷款申请从头至尾全权处理,随时回答顾客的各种询问,结呆不仅使贷款流程缩短为4个小时,还使他们的业务量足足增长了100倍。

   五、企业的文化模式将是“文化人”和“团队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中,文化的差别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文化也是人类的需求,社会越发展、越开放,人类的文化需求和物质需求一样越趋向细分化、差别化、个性化,也就是多元化。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的是更多的交流、融合,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交流、融合和开放的结果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在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中,职工多元化文化的价值在其本身,它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的需求,而且是创造力的源泉:你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你就会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以自我价值观和文化参与企业创造实践的人,就是“文化人”。“文化人”不同于“社会人”和“经济人”,他不是被动和服从的,而是主动的和自主的。后者带有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不得不这样去给以满足的性质,其施予者作为主人多少有些虚伪的味道;而前者必须是由作为企业和工作的主人的人由衷地去做的,不仅他的人格,而且他的观点也是受到充分尊重的。

    “文化人”是“团队文化”的基础,只有在真正的“团队文化”中,“文化人”才能实现其自身献心值。“团队文化”是指以“文化人”为基础充分协商的文化,在团队文化中需要服从的是通过协商确定的原则和观念,而不是等级、权威,是原则而不是人。

    六、企业的组织形式将是团队式的灵活多样化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混合体

    程序整合将使组织变“扁”变“瘦”。变“扁”指的是组织的纵向层次将大大减少;变“瘦”是指组织横向部门将大大压缩和整合。其结果是工业化以来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职能部门制和建立在管理跨度基础上的层级制将被彻底改造,组织的基础是建立在明确完整的任务和目标上,而不是专业化分工上。因为,信息化和知识化给新组织提供了整合分工和加大管理跨度的可能,横向组织将取代纵向层级组织成为企业的主体。

第5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法

Abstract: "two change fusion" to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new tas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wide range of talent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main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实施“两化融合”的根本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作用发挥,因此,我们务必要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两化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三、“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

第6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10-02

科学研究是指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是对研究变量或指标的共同的本质的概括。专升本院校加强对科学研究的管理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院校的科研水平,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专升本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

(一)科研是专升本院校不可或缺的职能。科研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最终会落实到两个方面上:一个是学生对学生的培养水平,另一个就是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要想使这两个指标能够不断的得到提高,就要不断进行科研,使其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推进器。

(二)科研是专升本院校教师服务社会、实现专业价值的重要途径。我国专升本的院校只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能够具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系列操作的技能,同时又具备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进行知识的水平上能够不输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这就使得专升本院校的教学工作要更加严峻,教学工作更加繁忙,使它成为了学校的中心工作,但是这些都不能妨碍专升本院校进行科研活动。可以说,适当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专升本院校的教师通过进行科研,能够对科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行探讨,从而发明出新的工艺,能够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工作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知识点和实际范例。

(三)应用性研究是专升本院校科研工作的重心。专升本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不但具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在院校内培养一批“双师型”的教师,另一方面专升本院校需要与从事这些工作的企业或者单位要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得教师能够随时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练习,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流程和特点,能够对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工艺及时进行学习,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的需求。同时,与企业和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也能够实现学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使学校以企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技术和材料,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机构缺乏规范化。我国目前的专升本院校来看,基本上没有设置有效的科研管理机构,学校里面进行的科研工作,大多是由其他职能部门进行操作和行使,这种工作方式使得专升本院校的管理职能的不明确,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科研管理模式。

(二)科研管理的投入不足。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的投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科研管理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科研管理人才的投入。专升本院校本身进行科研的基础就很薄弱,再加上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院校进行科研以及科研管理上的难度,无法得到较快的发展。就目前专科学校进行科研管理的队伍状况来看,极大程度上缺少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在当今的科研工作进展中,当前的管理人员已经很难肩负起寻找市场信息、寻找可供转化知识的重任。所以,要想提高专升本院校的科研管理,就需要投入从事管理的人力资源。

(三)对科研管理目标缺乏正确认识。专升本院校科研的总体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进行的科研课题也都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擅长的知识而提出的,并不是依据市场的需求对课题进行论证申请,导致了水平低、重复性的项目偏多,这都给专升本院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再加上对其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只注重数量,重视课题和论文的数量,不追求质量,导致专升本院校的科研成果精品少,转化率低。

(四)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专升本院校对科研管理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也是造成院校科研管理出现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起进行科研的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院校中部分优秀的科技人才的流逝,没有这些人的带领,使得学校的科研不能顺利的开展,也就无法取得优秀的成果。而进行院校科研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专升本院校能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了院校能否建立一支高水平、稳定的科研队伍,创造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

三、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科研管理观念的创新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就必须要在科研管理的创新中,充分考虑人在这个过程中的首要作用,也就是以人为本,实现关心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目标,从而能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这种气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更好地投入到科研的研究中,为实现科研目标和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不断提供服务。

2.确立市场的观念,这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课题的立项、成果的鉴定以及对于成果的推广和在实施过程中的开发,这些都要求以市场作为导向,从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和科技转化的意识。

3.通过联合攻关的观念,从而将分散、个体的科研力量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性有组织、有序的科研,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同时要不断地争取较高级别的资助项目和重大的科研课题,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科研队伍和学校独有的研究方向,创造出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逐步提高社会对专升本院校的认可。

4.要确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抓住这个核心,并将其进行结果转化作为重要目标。我们要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从而使科研人员能够有效地进行科研,获取保护自身权利的知识和途径,充分调动他们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不断地将成果进行转化,以提高专升本院校的科研水平,实现知识产权在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二)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

1.创新专升本院校对于科研的管理制度,不断地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于科员人员进行科研结果的奖励力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根据自身院校的特色和优点进行校内科研基金的合理分配。通过项目的申报操作,做好陪审的工作,为申报国家级、省级的科研项目做好充足的准备,努力争取上级部门对于本校科研的资金支持。同时,专升本院校要增强科研的精品意识,设立一系列学术著作基金,为院校的科研成果奖励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专升本院校的科研管理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互结合起来,这就需要院校不断加强政策的指引,不断促成成果的转化,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院校需要加强本校科研队伍的建设,着重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和骨干人员,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改变分散的科研的现状,逐步形成统一的学术团体,为进行科研联合攻关提供必要的前提。其次,院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将科研管理与经济结合,提高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加强院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将专利文献检索作为主要依据,进行科研的选题和项目的验收工作。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项目出现重复研究的现象,同时又不会造成侵权行为,既保证了院校选题的新颖性,又实现了项目成果的创新。

(三)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

1.在进行院校的科研管理的时候,需要和科员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从而能够满足科研人员在一些方面的需求,及时的为他们提供科研政策、情报等方面的信息和建议,引导科员人员的研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关注社会需求,向学科前沿靠拢。

2.专升本院校的科研管理,需要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向符合,为了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及时的调整科研计划和方向。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也要注重科研的质量。在进行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成果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实施对知识产品的实时跟踪管理。

3.在进行科研的过中,要处理好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之间的矛盾,不能顾此失彼,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人才保障政策体系,充分调动教学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合理安排时间,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又能够不断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高专升本院校的科研水平,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4.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比如通过举报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和科学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为院校的科研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同时要注重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和综合组织,积极地投入高专升本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来,为院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总之,科研管理对于专升本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专升本院校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开拓发展,就必须创新本校的科研管理机制,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其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途径探析[J].商业时代,2008(1):57-58.

[2]张敏.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34-35.

[3]陈小健,屈文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21-23.

[4]耿兰芹,曹淑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3(8).

第7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房地产成本;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成本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房企关注的话题,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更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用何种竞争手段,控制成本都是最基础的保证,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下面针对房地产企业的相关情况来具体分析关于房地产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房企成本管理概述及意义

1、房企成本管理的概述

房地产成本管理主要指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集,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它以项目成本指标为依据,采取相关手段确保在成本指标内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任务。

2、房企成本管理的意义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单纯为了省钱,更不是刻意地降低成本,主要是为了房企在同行业中保持竞争力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措施。成本控制是房企的内功,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让房企有下调房价的主动权。从宏观上讲,房企成本管理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减少国民经济损失有着积极作用。总之成本管理工作的价值在于“花多一点的钱建造好得多的产品”、“用同样的成本建造出更好的产品”、“用更少的钱建造出同样的产品”。

二、房企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房地产的开发与运营是在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期,预算在制定合同之前就应该进行。然而,开发商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建设资本投入和后期销售中相关的经济效益,而对成本的控制没有明确方向,企业本身也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控制成本上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成本控制的缺失是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实的根本原因。

1、成本分摊不准确

众所周知,在房产项目开发前期,成本管理部门主要是根据项目规划和市场定位,制定目标成本控制书,而其中目标成本分摊是关键。很多房企在分摊成本过程没有仔细核算或过于随意,导致在后期成本控制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与之前的目标成本相差甚远,而不得不之前确定的目标成本。这样不仅影响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目标成本的制定成为摆设。

2、成本核算对象不明确

成本核算对象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内容。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于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项目的开发首先要明确成本的核算对象才能详细、合理、科学的分析我们想要的成本。而很多企业只是随意设立成本核算对象甚至有的找不到核算重点,造成成本控制避重就轻等核算乱象。

3、工程实物量与财务成本结算不一致

在工程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内部调拨或财务账面与实物量不符的现象,如拆迁差价中的调房收入直接冲减拆迁成本等。由于管理上的混乱,致使成本核算不真实,使成本管理不具有可靠性。

4、不能及时获取工程成本核算的依据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工程成本的核算,必须先取得由施工企业开具的发票。施工承包单位必须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和附加税才可以开出发票,有些工程虽然已经基本完工,但房地产企业未能及时支付所有款项,施工单位就不给开具发票。房地产公司由于不能及时取得正式发票进行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真实性受到影响,也同样给企业经营决策带来影响。

三、新经济形势下房企成本管理措施

1、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成本预算管理理念

一个组织要搞好成本管理,应加强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应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和推动,落实好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并动员、教育和激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在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编辑预算,预算的编辑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策略和目标编写。预算经审批后,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甚至到个人身上,确保预算的执行体系全面、具体,所有的执行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企业可以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或月度预算,通过分散预算来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高估或低估预算目标,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来编辑预算,保证预算的可行性。在执行预算的时候,各部门要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新问题。

2、建立成本管理构架

房地产企业需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所处阶段建立起成本管理构架。

为了使组织构架更加合理化和高效化,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关键环节尽量由专业人员完成。从成本管理考虑,如果企业只是开发一个项目,应该采用职能制运营模式,即所有部门接受单一指令;如果企业在同一地区同时开发多个项目,可以采用矩阵制运营,即各个项目成立单独的项目管理部门,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派遣成本人员到各个项目部去,成本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各个项目的成本管理,另一方面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工作;如果企业在不同地区同时开发几个项目,可以采用分公司运营模式,各分公司独立管理成本,项目完工时组织汇总。

3、建立企业开发产品的设计标准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因为施工图纸的设计单位或者设计师不同,在项目同一部位或同一分项的设计发生变化时,建筑构造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也随之改变。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改图纸,对材料进行重新采购,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已经成熟,可以根据市场建立企业开发产品的设计标准,即对不同住宅的建筑方法、安装材料的档次和技术性能、装修标准等作出具体要求,但需要符合国家的强制性设计标准。

4、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投资估算作为房地产企业决策的依据,应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进行编制。成熟的房地产企业,不但会制定投资估算,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的目标成本。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相对比,防止出现目标成本失控的现象。目标成本由土地价款、准备费、建筑安装费、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间接费、管理费、财务费组成。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以上费用制定成本科目,所有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归类到各个成本科目中去。成本部门根据科目成本制定出目标成本后交予公司的决策层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成本部门就应制定出目标成本控制书,并将项目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成本部门不仅负责成本责任制度的制定、修改、指导,还负责检查各部门项目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警告。在项目竣工后,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和财务核算部门会对项目投资进行核算,统计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分析造成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

结束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企业不仅要重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实际操作上也要有所改变,要坚持培养成本控制人员的专业性,领导也要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把成本控制放在与企业经济效益对等的位置上。加强成本控制的思想建设,明确目标,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燕.关于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第8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成本管理;特点;战略

一、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研发前期投入的资金比较多,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比较高,需要不断创新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在产品研发阶段投入较大,成本较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保证企业经营战略与外部市场环境相协调,要求对市场反应灵敏。下面笔者对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一)成本管理理念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技术与产品,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成本管理与控制时,工作重点在人才与知识方面,企业比较看重知识资产管理与人才管理,成本控制具有“人本管理”的特点,要求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人力资源。在制定成本控制战略时,人力资源成本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从以往的短期控制转变为长期控制,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在当前科技不断进步的环境下,成本管理的方法越来越先进,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应用了“零存货”控制模型,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优势在于人才与知识资产,是以智力投资为投资主体,在成本控制时体现出了“人本管理”的思想,而且比较重视对人才与知识的保护,只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努力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成本精益化管理。

(二)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成本管理

结合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特点,成本控制方法还要求具有更高的敏捷性。高新技术企业是以智力资本为主,在对成本控制进行评价时应立足全局,考虑到全方位效益。成本控制评价体系还需要有顾客满意度、员工投入程度、员工成就感等非财务指标,实现成本控制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成本控制的绩效情况。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所以在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应提高风险意识,保证成本控制的全面性以及控制方法的合理性。成本管理还要求具有预见性,及时消除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成本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可行方法。

二、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一)围绕企业核心能力制定成本管理战略

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这一能力主要是指充分利用与发挥企业的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与技术优化配置的一种能力。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只靠单项职能战略,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只有围绕提高核心能力制定成本管理战略,才能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制定战略发展眼光应放长远,追求核心能力的提升也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制定的成本管理战略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为,这也是企业发展一贯的追求。

(二)建立适合的企业组织为了达到成本管理

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相统一的要求,在建立企业组织时应具有较强的灵活多变性。第一,企业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的特点。这主要是为了减少中间层次,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递,可以节省一部分管理费用,而且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基层情况,促进了基层管理者的成长与进步,也有利于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小型化的特点。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只有缩小组织结构,才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小型组织结构更加符合企业灵活多变的要求。第三,企业组织具有柔软化特点。柔软化也是保证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为了尽快实现企业制定的目标,应将不同领域的人才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动态的团队,共同研发企业的某一项目,项目完成后成员各自又回到原先的岗位,做到能伸能缩,富有弹性。

(三)推行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能实现将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战略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与效果。推行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具体措施主要有:

1、加强价值链分析

在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后,可以有效的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研发项目,为客户提供其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产生经营价值,这一过程会发生较多成本,也会获得较多收益,如果分析得出收益大于成本,则企业就会获利。价值链分析还能了解企业的特点,消除价值链活动中不增值的作业,降低作业成本,从而实现全面的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多用积极费用,少用消极费用,打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

2、充分发挥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价值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寿命较短,在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分析后,能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影响产品寿命成本的因素很多,比如市场经营周期、企业经营策略等,在产品研发的不同使其,企业经营策略有着较大差异,产品的定价也会随之改变。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总是非常快,只有保证产品定价的合理性,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产品定价需要及时了解产品成本信息,在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的成本在不断变化,及时掌握准确的成本信息,才有可能弥补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从而保证企业的利益。所以,加强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可以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相联系,并发挥出有效服务决策的作用。

3、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对企业战略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后,可以了解到对企业成本有深远影响的因素,从而实现成本控制,降低经营成本。成本动因分析是自动化生产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而产生的,其对标准成本法有着一定冲击,是以“决策相关性”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为指导思想,能对产品生产不同环节进行准确的成本分析,而且能分析出执行性成本动因,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解决了标准成本法无法处理的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由于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而且产品寿命周期较短,所以对成本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实现成本管理精益化改革,创新成本控制方法,并将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的联系起来,注重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辉胜.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

[2]吴晓辉.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管理[D].辽宁税务高等专科技术学校,2016

第9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成本管理系统;理论分析;设计探索

1我国电力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在各行业各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电力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也成为其各项管理中最主要的部分。近年来,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不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成本管理上,结合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半手工、半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目前各电力施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和系统化程度仍然不够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面对电力施工企业项目不断增加、成本管理工作日渐繁琐的严峻问题,基于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来完成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完成和实现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2.1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技术,通过适当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开发,以及通信设备的共同支持下,产生的适于本行业本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其全部活动是针对于该行业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手段所运行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项目,其关键之处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分析。对现行系统的运行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系统化分析,包括组织机构及功能的分析、业务流程的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的分析、功能与数据间相对关系的分析等,是现阶段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即所谓的解决和探讨新开发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然后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之上建立逻辑基本模型,并完善系统性分析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一般流程如下:首先,调查和分析现行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以及业务流程。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深入了解各职能组织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清楚全部业务流程及信息的传递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优化。其次,识别分析数据流程和逻辑基本模型。通过上述充分的准备工作后,把相关数据从系统中抽象出来,进行数据流程层面上的数据分析,并考察实际流程方面的数据应用处理模式,如数据的信息传递、处理及储存等,从而得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再次,初步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通过使现有的系统逻辑模型得到充分的优化和转换,从而得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使用图标工具将其表达和描述出来。最后,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报告是对系统分析工作的过程总结,作为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其作用是为下一步的系统设计任务提供相关技术依据。

2.2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依据最初阶段的系统分析结果,同时在系统分析报告已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对新系统进行的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物理模型的具体设计这两方面,本文主要针对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是对新系统总体结构形式的初步设计,通过功能分解将整个信息系统分解为数个子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子系统的划分和模块结构图的设计等。

3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3.1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通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原理及步骤,本文对电力施工企业涉及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1)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分析。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如下:市场开发部与外部签订工程合同经营管理部对内部编制相关预算项目部上报形象进度报表和结转成本费用工程部对工程形象进度进行认定财务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各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考核。(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通过对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3)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在上述得出的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的前提下,对该逻辑模型进行优化和改造,使其成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出于系统比较复杂的原因,本文采取结构化分析方式,自上而下地逐级拆分,用分层数据流程图来描绘完整的系统逻辑模型。首先是顶层数据流程图,其各部分组成情况及相互间的组织关系、输入数据及输出数据都在图中详细体现;然后是中层数据流程图;最后是底层数据流程图,其“P1成本汇总”底层数据流程图、“P2成本分析”底层数据流程图、“P3成本考核”底层数据流程图均在图中有所体现。其中,成本结转指的是在该项目上所发生的与施工工程直接相关的所有费用成本的支出,项目部按照相关标准将所有费用进行归集和分类,并定期将其结转回公司,作为内部成本分析和考核的依据;成本分摊指的是与施工工程无直接关系的公司相关部门所发生的支出行为,其产生时公司财务部应当将该笔费用分摊至每一个项目工程中。

3.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通过上述对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分层数据流程图的分析改造,从而设计得到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图。下面对“系统初始化”和“系统维护”两个主要部分的系统功能进行简要说明。(1)用户权限管理。对使用该系统的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操作权限设置,从而使内部相互牵制和制约,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2)项目信息录入。输入或者导入施工项目的基本信息情况,其基本信息情况主要包含:编号、合同名称、简称、电压等级、工程类别、项目经理、项目财务主管、项目出纳、是否签订外部合同、外部合同价、工期、是否办理外部结算、外部结算价、总成本、外部结算节余、是否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内部合同价、是否办理内部结算、内部结算价、内部结算成本、内部结算节余等。(3)数据的备份及恢复。每隔一段时间对成本汇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相应数据及时进行备份,为查询及其它系统需要做备用,并且当系统数据遭遇破坏时这样做可以使数据得到实时的恢复。(4)系统升级。当外部情况及内部管理制度发生变化之后,可以将现有的系统进行适当的完善和修改,以达到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目的。

4结语

本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及设计的相关知识,对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利用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对分层数据流程图的分析改造,从而设计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图,实现了对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亮,李存斌.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1):62-66.

[2]余海涛.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研究[J].商业会计,2013(22):105-107.

[3]杨樑,吴雨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总框架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4(11):58-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