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方面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E-learning 开放学习环境 成人教育 集成化
英文的题目和摘要
Title Electronic Age-Oriente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ed Learning in Shanghai TV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lectronic ag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ed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higher education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n Shanghai. Distant education in Shanghai has reached a big scale in regard of institute arrangement, student number, hardware equipment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which establishes a stable base for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open learning. Now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HTVU)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largest student number among all th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Shanghai. Facing the need of E-Learning,we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OL (Open Learning), and give our own annotation, which will guide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ed learning. In our opinion, E stands for all kinds of electron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ore efficient electronic learner-driven network experiences. O stands for "open", which makes learning easy and convenient either online or offline at anytime anywhere. L stands for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nd life learning in network environment.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website of ol.com.cn to carry out our open learning mode.
Based on the need analysis of SHTVU, we have created a networked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supporting level relationship of networked learning, including network hardware system, integrated learning platform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The network hardware system includes the connection of LAN, MAN and WAN systems between the main campus and its branches. Up to now, 25 teaching-centers in the urban districts and suburban counties, connected optical fiber with STVU forming STVU’s municipal wide-band network. We have developed the integrated learning platform, the core of which is OL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open learning and meet the need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L system consists of on-line classroom and other learning supporting systems, which includes online signing up, online post offi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users, instruction bulletin, course learning, online discussion, learning record and evaluation, inpidual space, online exercise, virtual lab, online testing system and so on. The system is distinguished i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instruction,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providing a complete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system can reach an integration of synchronization and asynchronism on one hand, group and inpidual learning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broad-band and narrow-band network environment, which is a distributed learning platform for adults, particularly designed to match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V University. By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we have gradually made the instruction procedures into web pages. Through the platform, we can integrate various resources mainly by employing the web pages, together with CD-ROMs which can be linked to web or can run on the web. These resources include distant learning supporting CD-ROMs, a number of web pages (over 70 online courses), instruction documents, interactive web application programs (all kinds of learning software programmed by JAVA APPLET), web-based audio-visual content (over 300 pieces of course videos).
The article final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OL system in Shanghai and proposes some ideas concern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ousands of learners, we have made some modification, therefore our current system is both practical and instructive,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requires us to construct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peer-web-peer and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share with other institutes to fulfill the core objectives of networked education.
Key Words E-learning open lear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adult education Integration
一、 引言
随着E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学习手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同时人们也在探究学校如何适应这种形式的冲击,以实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上海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典范,在多年的远程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学习环境。
二、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学习的必然性
1.成人教育和网络技术在上海的兴起。
在上海,成人教育有着巨大的需求。广大市民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每年约有200万左右的市民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上海成人教育有学历教育,也有大量非学历教育,终生学习、学习化城市、科教兴市等名词已深入人心。如此规模的需求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超越传统教育和培训的道路。
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的信息化建设也走在前列。上海信息产业伴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迅速壮大。近4年来,上海信息产业以年均增长40%左右的高速度崛起,预计2005年将成为上海最大的支柱产业。今年上海将完成信息港主体工程的建设,并由此形成一个国际先进的宽带、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国际出口带宽总容量达到1000兆以上,信息主干网传输和交换速率分别达到2500兆和4万兆,形成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城域市场,人们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快速度上共享信息资源。随着上海信息产业网络经济发展,信息港建设和互联网走进百万家庭,广大市民的电脑操作水平也逐步走入普及。其中属“上海市九十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 项目之一的“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 自1994年开考以来累计达230余万人次,140万人获得了合格或优秀证书。
2.顺应需求,建立网上开放学习环境
由于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我们可利用其便利性来完成各种教育任务,形成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思想为指导,教育人员高效活动的学习环境。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已成为上海成人教育的重要形式,上海市教委提出针对当前的成人教育的特点和网络环境的支撑优势,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应用现有远程信息技术,加大电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力度,辅之其他广播、函授、音像等教育手段的应用,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电视教学、网络教育等开始为广大市民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这些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学习。上海的开放与远距离教育在机构设置、学生数量、硬件设备、软件建设等方面都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当前最具有价值的莫过于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学习形式,可以满足多种形式的学习需求。
根据时代的要求,作为专门的远距离教育机构上海电视大学应能适应需求,提供更好的远程教育环境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成人学习需要,为更多的在职人员和社会青年提供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挑战,我们认为只有建立有效的网络开放学习环境才能实现比普通电视大学更大规模的开放教育。
三、 E时代的OL开放学习新概念
1.E-learning的出现
在当前E时代中,不断出现各种E事物,e-Business、e-Commerce,E-learning等等,这些“e”时代的名词使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变革。“高效”、“快捷”、“方便”成了“e”时代的象征。同时,当前的远程教育也出现着层出不穷的新名词,如网络教育、在线学习等等,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于网络教学,国内外正在把以Internet为基础的网上学习称作E-learning,它正在国内外一些公司和学校进行着实践。我们可定义E-learning是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传送、交互的方式。网络可以为Internet、局域网、广域网等,学习可发生于个人或作为在线课堂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适应性强的全新学习方式,E-learning可以实现各种通讯模式的的交流和学习。
E-learning内容主要包括:
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接近媒体内容,使用各种网络、卫星、CD-ROM。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使用email、讨论板、chat、虚拟教室。
学生间的小组在线合作。
评价和反馈以测定和表现个人学习路径。
评定学习者需求的反馈。
在线指导。
教育和训练的管理,以跟踪个人和群体的进程和教育差距。跟踪个人进程提供了各部门、学习者的教育可测定性。
E-learning提供了更快的学习和相对少的费用、学习的更多接近和对所有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清晰的责任。在今天的快节奏文化中,E-learning能使人们获取最大利益,更上时代需求,实现终身学习。
2.OL开放学习——一种E-Learning模式
面对E-Learning趋势,我们提出了适合E-Learning的“OL开放学习”新概念,给出了自己的诠释,以指导网上开放学习环境的建设。以下是E时代中的OL理解。
E的含义:就我们的理解,E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媒体角度看,E代表着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电子化,并最终将这些资源连接到网上。从人的角度看,E代表轻松的更有效的网上电子经历。
O的含义:O代表开放(open)。Open是电视大学原有特色,但还做得不够,只有在畅通无阻的网络时代才能发扬广大。根据对开放的理解,包括了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学习的随时随地轻松实现。
L的含义:由于开放性学习的学生数量众多,所以与传统大学区别的是更多强调学而不是教,而学习必须有有力的教学媒介和新的学习模式支持。在网络这个高效工具帮助下,我们能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灵活教学模式。OL开放学习可以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合起来,我们所提出的E时代的OL开放学习模式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2 时空泛在性:任何人(anybody)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时候(anytime, anywhere)进行网上学习,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更新及师生交流也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时候。教育从有围墙的大学扩展到社会上有网络连接的任一角落,更加快捷和方便,可实现“泛在学习”的要求。
2 资源无限性:由于互连网络的开放性,通过有效的超链接列表和搜索,我们能快速到达全世界我们需要的信息站点,并通过站点和其他Web服务如Email联络各类专家教师,实现灵活的学习。
2 电子促进性:OL开放学习有能力超越传统的教育和训练,能鼓励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交互、合作和评价的参与。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允许学生最舒服地在什么时候和如何学习,导致最大的学习理解和持久力。
2 自我驱动性:OL开放学习决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送和管理的电子化,而且能提供一个动态和参与的学习者自我驱动的经历,是新时代的学习机会、教学方法和思维的改变。
2 个性和协作性的结合:通过OL开放学习,既可实现个别化的自主学习,也可随时加入网上各种实时和异时的讨论组进行交流。
1.四个版本教材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优缺点比较
(1)优点方面
人教版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湘教版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角度阐述来,包括了正负两个方面,同时也有侧重点,重点介绍了城市环境问题。鲁教版分析了有利和不利影响,重点放在不利影响方面,包括了环境、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等,同时也介绍了城市热岛效应,内容分析得比较全面。中图版从环境、交通、住宅、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较全面,同时也分析了理想城市模型,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2)缺点方面
人教版仅从圈层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气候等因素,也没考虑到对文化观念、人口等的影响。湘教版和人教版一样没有考虑到对地形、气候等的影响。同时也没考虑到对交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不够全面。鲁教版仅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没有考虑到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同时缺乏人文环境方面的分析。中图版将住宅、社会、交通单独进行分析,并没有放入人文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对自然环境方面仅从气候、河流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没有很系统地从圈层等角度进行分析。
2.四个版本教材关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体系建构
从四套版本教材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的优缺点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各版本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编排,但是仍有各自的侧重点,相对来说并不完整。那对于四套教材都使用的省份(如江苏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无形中加重负担。本文基于四套版本教材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有利影响从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与生活以及人类改善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压力的措施这三个角度来阐述。不利影响则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生态问题四个角度进行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社会问题方面主要从就业,住宅,交通等角度进行阐述。环境问题方面主要是解释了几大污染。而资源、生态问题则是从土地的利用和地下水的开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体系重新建构,能较全面系统地体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
1.注意及时引导
对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内容比较繁琐,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知识建构图,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绘制地理思维导图,加强记忆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业中导游的现状
目前我国导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取得过国家导游资格证的导游,另一种是景区内没有资格证的导游,后者往往占了绝大多数。在目前的旅游行业中,为了安置就业,各地都有意识地吸收当地居民参加景区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导游队伍中,当地青年人也占有很大比重。还由于国内旅游发展很快,导游人才缺乏,当地青年人又熟悉情况。问题是这些青年人往往只经过简单培训、考核就上岗,他们都缺乏系统的生态学、自然地理等学科的专业底蕴,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他们在工作中,除了带路和在介绍景点时讲神话传说外,没有体现出生态旅游的生态性、科普性、教育性,而旅游管理部门也没有什么专业的环境教育方面的培训措施,这就达不到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使多数生态旅游活动停留在贴一“绿色标签”的阶段。
生态旅游中导游从业素质的要求
导游从业素质是指其胜任导游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品质。发展生态旅游实际上对导游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导游不仅要比传统大众化旅游具有更强的敬业精神和更强的环境责任感,由于知识性增强,教育功能的突出,还应具备更完善的知识结构,否则,生态旅游就会达不到初衷而流于形式。生态旅游倡导中的导游,首先应具备传统观光旅游导游所应具备的从业素质,再是特别需要充实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生态旅游中的导游除具备传统导游学科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生态学、林学、环境保护学以及生态旅游目的地本身自然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因为生态旅游主要是了解该区自然地域类型和山川风貌,生态旅游又特别强调知识性、教育性。生态学研究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分支学科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科的知识对生态旅游导游来讲应该重点掌握,对植物之间、它们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能有科学的认识。自然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包括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等,尤其是植物、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地质地貌的类型和演化等。特别是要学习环境保护学知识,有助于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治理、保护途径。这是生态旅游导游必备的从业素质。
加强导游的环保意识培训与管理
根据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对导游素质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拓宽生态旅游中导游培训的内容,具体包括:生态学、林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环境保护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景区的导游因为缺乏背景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在实际导游工作中灵活运用,造成我国生态旅游导游服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以广东生态旅游示范点鼎湖山为例。鼎湖山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要充分理解这句话就必须有气象学知识作基础,否则对什么是北回归线、为什么地球北回归线上多沙漠、而鼎湖山为什么与众不同等均无法理解。对于鼎湖山为什么多流泉飞瀑?鼎湖山空气负离子含量很高,对人体保健作用极强。为什么会有这么优质的环境,如何能保持这样优质的环境?导游作为讲解员,应充当游客“老师”的角色,影响游客的“环境保护的引导员”。因此,加强对导游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工作非常必要。生态旅游导游是否具备上述学科的理论底蕴,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区服务质量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体现,有远见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
建议实施生态旅游导游资格认证制度
一、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增加了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以及素材,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章节也都涉及到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也都存在一些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以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外,还应当重视教材章节中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结合教材内容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化学知识与环境知识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环境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时,教师也已由离子反应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发散到“静电除尘”的原理,引入“利用离子反应消除水中污染物”这一情景,将教材进行延伸,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环境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二、利用化学实验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据有相当大的比重,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教学地位,而且许多实验都与环境保护有关,许多实验问题都对应着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教师在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化学实验问题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延伸至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将化学实验知识与环境保护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知识的同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即提高了学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起到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而言可以从结合学科知识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实验流程进行优化改良实验装置以及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化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废弃物三个方面进行环境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教学时,教师由实验尾气过量的一氧化碳的处理装置延伸至生活实际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汽车尾气一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实验知识的同时建立环境保护观念.
三、结合生活实际直观反映目前的环境情况
在生活实际中环境污染问题随处可见,然而许多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过于重视,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将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与图表资料相结合,利用图表显示环境污染的问题的严重程度,让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概念,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时可以以资料阅读的形式引入一些有关化学污染的历史资料,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例如教师在讲解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引入资料“1952年伦敦雾霾天气导致路面的可见度只有几米,导致交通瘫痪,造成了1.2万人死亡.”让学生意识到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造成环境污染气体大量排放后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延伸环境教育理念
一、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十分关注资源环境问题,为防止空气污染、森林和土地资源破坏,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为在我国开展披露环境信息的环境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理论基础。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法规建设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难以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此乃为不争之事实。而且落后于己经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1994年9月,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由国家审计署提出了4个环境审计示范工程,以此研究用于环境审计项目的程序、技术和方法,探讨中国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编写环境审计手册,总结环境审计案例。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实践的开展程度和操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但是,从政府、社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来看,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均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审计方面,拓宽了环境审计工作范围,如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在社会审计方面,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审计内容单一,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作用;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全国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很少,原因在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企业不可能对自身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进行有力的审计监督。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环境审计的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在环境审计的发展中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政府有关部门及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随着十几年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发展,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虽然环境审计在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还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对我国的大部分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及社会各类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企业和公众对环境审计了解的很少,从而导致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而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也没有更好的重视,对环境审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二)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在1995年的开罗会议以后才开始引进、宣传并开展了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受中国审计学会的推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才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但是审计专家、相关学者对环境审计尚无较为统一之认识,可谓是观点不一、立论种种,而且,大部分学者着重于研究环境审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缺少实践上的论证。
(三)缺乏成熟的环境审计方法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开展环境审计的一大障碍就是缺乏专门的环境审计方法,从而妨碍了环境审计的理论发展和环境审计实践的开展。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关于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审计的方法做系统的研究。
(四)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环境审计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学科的领域,其中涉及到各种环境知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环境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大多精通于财经方面的知识,对环境专业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胜任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并且大多数的审计机构还没有开展过环境审计,审计人员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五)环境审计缺乏准则、立法的支持
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和环境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空白,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只能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在客观上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困难。
三、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与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审计的宣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宣传:首先,加强对领导的宣传,领导是工作的主要核心,要让领导都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带动整个环境审计工作。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视起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后,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对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对环境审计方法、内容及程序的研究,以形成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方能确保环境审计工作质量,真正发挥审计工作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素质
环境审计涉及的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求其掌握与环境有关的相关的知识,所以,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在高等院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从学校里开始培养专门的环境审计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为我国环境审计服务。
关键词:资源;环境;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所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泛,对于学生的相关专业的基础性知识要求较为全面。在新时代的强烈要求下不仅要求学生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两个大方面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对环境学和地理学等等相关知识有目的的学习。
由于本学科存在着交叉性强的特点,就要求学生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各个领域有所了解并能够及时地掌握部分技能。由于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们提高自生的实践能力,为更好的服务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领域。创新性,是适应时代快速发展不可忽视的时代要求和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创新性。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强,就导致了不同大学之间存在着不同模式的办学方法。在我国最常见的办学模式是与测量工程学合办,为以后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现实的基础,代表学校是武汉大学;还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与地理学合办,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做好技术支撑,代表学校是南京大学;与环境生态学合办,主要是此专业设立于环境学院,目的是培养城市规划性和环境保护性人才,代表学校是河海大学;与城市规划合办,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性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进行整体把握,培养实践类人才;与工程管理学合办,作为综合性学科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可以更好地与工程管理合办,原因如下:工程管理也是一门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同样的适用,方法和手段也大体相同,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更好地吸取国外工程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存在的不足和相关问题
1.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一些大学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十分的明确,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切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专业方面的掌握能力,还对要求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没有使学生们对自己以后工作的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有选择性的具体学习,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常常导致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招生时找不到适合的学员。
2.泛而不专。本专业的综合性太强和交叉性明显的特点就使得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种多而不专的感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加大专业知识的广度,对与之相关的学科也开设较多的课程,使得学生们接触的知识太广太杂,最后导致学生毕业时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硬性能力。然后,这样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石,使他们有一种迷茫感。
3.实践能力不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就为严格,对于在学生而言,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使得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足。
4.深造专业模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毕业就去工作的传统模式早已不复存在,对于知识的向往和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就业平台,一大部分学生会继续深造。然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没有明确的硕士学位学科,如果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只能选择不对口的其他专业,这就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为学生的深造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麻烦。
5.社会认可度不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已经存在了几年,然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并不知道或者熟悉这一专业,这样就导致了没有社会需求引起的就业难题
四、创新立体化模式的优势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更新换代,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立体化的创新办学模式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创新立体化模式有着这样的几个优点:1.使得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2.多元化教学的应用,更好地培养综合性人才;3.符合时代的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建设。
结语
总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是在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等多方面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建立的具体学科,存在着学科多元化,学生综合性强等先天优点;再加上创新立体化模式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城市化发展方面将会有很大的
参考文献:
[1]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03):131-133.
[2]周晓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78-180.
一、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开展环境审计是改善我国环境现状的要求和必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产值比重的快速增加,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得我国目前已经面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二)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纵向经济责任扩展的必然结果。纵向经济责任扩展,要求我们必须将过去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想,转变为保持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目标不仅是单纯经济性的,还必须要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
(三)开展环境审计是全面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必要条件。在现行的经济核算办法中,并未将环境资源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实际上,环境资源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重要比重。许多企业只关心实际生产成本,并不考虑其产品的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导致了高昂的环境成本必须有社会和纳税人埋单。只有将环境成本一同计入其产品成本,才能促使企业自觉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环境保护。
(四)从国际方面来说,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许多国家的环境审计不但立法完善,还建立了环境审计机构、体系,并拥有环境审计方面的专门人才。自从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上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我国的环境问题却并不被世界认可,为了实现我国的经济国际化,全球化,不但经济上要向世界看齐,环境上更要领先,所以我们也要重视,而且必须重视环境审计问题,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良性的自然环境。
二、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薄弱,宣传工作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起步晚、宣传缺失等现状,导致人们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不高,环境常识匮乏,环保意识淡薄。这也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探索不足,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甚至于国内审计人员也没有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工作必须依法执行。也就是说:第一,执行的审计是经过授权的;第二,审计工作中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就目前来讲,我国环境审计仅后者相对较为完善,已经颁布了十多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完善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管体系结构框架,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参考依据。然而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授权却远远滞后于发展需要。我国对环境审计在法律规定上并未作出任何职责上的规定和授权,使环境审计在执行中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三)无明确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目前我国相关标准均未对环境审计做出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审计人员在执行环境审计时,只能参照其他方面审计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这就导致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加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就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以计量,按照目前推算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存在缺陷,因此企业无法提交出规范、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
(四)审计人员环境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匮乏。环境审计涉及领域极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又要熟悉环境知识和相关法规。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多为财会方面的人才,对环境知识知之甚少,很难保证环境审计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五)环境审计起步晚,基础薄弱。起步较早的国家,环境审计的制度和法规已经相对完善,审计范围也已由内部审计、政府扩展到外部审计、民间审计,审计内容也已经涵盖了从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价,到企业关于环保信息的披露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我国起步晚,涉及面窄,甚至于对于现有审计资源仍不能充分利用,难以发挥外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在环境审计方面的作用。
三、针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审计人员懂得环境审计致使第一步,要顺利开展工作,还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重视。因此,审计人员应积极进行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讨论,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理论标准体系,科学指导日常实践。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渠道广泛地宣传环境审计,为环境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原有法律中尚未完善的条款应尽快补充,确立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权威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应加强和完善我国环保方面相关法规,提高其作为环境审计依据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快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开展环境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会计这一前提条件。所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快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关于披露和报告环境信息的的规定。只有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相对滞后于环境审计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四)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最突出的现状便是基础薄弱,要加强基础建设,首先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环境审计道路;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国家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
四、对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
(一)审计方式应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拥有最高权威,能够足够吸收环境方面的专门人才参与到环境审计工作中,以弥补审计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基本知识的欠缺,从而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准确度,保证环境审计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模式应以联合审计为主。进行环境审计,不但要具备财务审计的技能,懂得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对环境相关专业知识要求也比较高,仅具备财会审计技能,却没有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环境审计工作中就无法判断和评估被审事项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审计报告也就很难具备说服力。因此,环境审计的具体方式,可以尝试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审计人员、环保法律部门和环境专家联合审计的模式,从而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三)突破传统的审计机构设置,建立环境审计专门组织机构。现行的审计机构设置,是按被审计对象行业性质确立的,然而环境审计的对象包含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主体及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单位,具有较高程度的专业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因此应根据需要,适时设立环境审计专职机构,处理环境审计的相关事务,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39-02
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产品纷纷粉墨登场,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但是,如何能使得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的,其相应的方法和模式值得探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从广义上来讲,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
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改变着教学方式。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教学媒体进入课堂的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利用板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使整个教学以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担当起一个导航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影响教学媒体应用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所以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社会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应用体制、人员素质以及文化氛围等。
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因素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决定了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所以思想观念是构成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应用体制规范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制约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应用体制是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人员素质因素决定着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程度和水平;文化氛围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有关的人文、传统、习惯等因素。
(二)信息环境方面的因素
信息环境因素包括信息本身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技术。信息本身的因素是指信息化教学媒体所传输的信息的类型、内容和特征共同构成的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是指包括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信息化技术。
(三)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
物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指在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的物质方面的集合。包括软媒体及其技术,硬媒体及其技术。软媒体主要是指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还包括红外传输等。硬媒体主要是指一切硬件设备。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途径
要做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构建合理的信息化媒体教学环境、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媒体作用的发挥有着约束或者促进的作用。构建完整的媒体环境体系就要从影响和制约教学媒体的诸方面因素下手,以适应和促进教学媒体作用发挥为目的,以上述的构建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媒体应用出发建构起来的教学媒体应用环境体系。
1.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制度环境是指由媒体应用制度和媒体应用规范等构成的并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是优化教学媒体组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制度涵盖面比较广,进行信息化教学媒体制度环境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些应用制度的内容和作用范围。由于信息化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合理的应用制度体系应该包括教学媒体应用规范方面的制度、教学媒体技术规范方面的制度、资源建设原则方面的制度、信息安全性方面的制度、评价策略和规范等等。这些制度目前都已经零零散散的制订了。构建信息化媒体制度环境的方法就是根据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重新组合这些零零散散的制度,从教学媒体的选择到教学媒体的评价都具有开放性的制度约束。这样,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就会日趋规范化,而且这种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2.更新使用人员的信息化媒体应用观念,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信息化教学保障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对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观念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效率。构建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中的人的因素。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媒体的最终应用效果。
进行信息化媒体主观环境的构建主要应该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保障和管理人员人手,还包括教学媒体制作人员。向他们传输媒体价值、使用方法、媒体的作用等等。通过引导和培训,使得使用人员能够建立媒体优化组合意识、媒体服务于教学意识、媒体价值观念等。这样的教学媒体主观环境就具有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的人员队伍模型。
3.优化教学媒体应用平台的软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媒体客观环境。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平台是支撑教学媒体发挥作用的物理空间,
属于媒体环境中的客观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核心部分。为信息化教学媒体应用构建合理的媒体环境的关键部分是构建合理高效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开发平台的选择、技术保障以及相关的硬件设施。
构建信息化教学媒体的软硬件环境要本着上述原则特别是实用、高效、经济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媒体的软件技术与开发平台、硬件设施与媒体功能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信息化教学媒体提供基础支撑。比如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平台.有效整合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平台,构建虚拟实验室,构建多媒体积件库等。从软件开发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客观软硬件环境提供实践支持。
4.完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建立媒体环境作用监督机制。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评价体系,是指从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效果角度,对已构建的信息化教学媒体环境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为信息化媒体环境的构建提供实践效果方面的反馈,使得系统不断完善。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做好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明确教学与学习任务以及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和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借助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手段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应用情景,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通过网络化手段查找学习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师要掌握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网址,这样便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教师提供的网址出发去网络学习。
3.积极传播学生电子作品。教师要模仿学生。利用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和办学条件,创作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成果(如研究报告)。并且学会如何传播自己的电子作品。
自1990年以来,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公众环境素质评价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1.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为一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2003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将环境素质分为四部分:环境知识、价值判断、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三级评价模式。其中,环境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价值判断包括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看法、目前中国社会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主观感受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态度包括对损坏环境行为的态度和对环境税费征收问题的态度;环保行为包括遭受环境危害后的行动和环保参与情况等。在如上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衍生出18个三级指标。
2.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反思(态度)的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公众民生指数包括三个部分: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保意识包括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包括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环保满意度包括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在此框架下提出了18个三级指标。
3.面向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以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态度和观念、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预期行为和对环境教育课的看法为一级指标的两级指标体系。
二、当前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尚待完善之处
自“环境素质”的概念提出开始,各个国家开始研究环境素质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从最初意识层面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发展到包含环境行为能力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当前的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素质概念在指标体系中的体现还不够深入、全面环境素质最初提出时,公众对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调查得出的公众环境意识也较薄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大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公众对环境问题愈加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促进了公众环境素质的丰富发展。
2.公众环境素质整体偏低,尤其是环境行为能力素质,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得分比较高,而在环境行为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知识、态度、方法、政策等落实能力上比较薄弱[13],公民的环境公共参与能力较弱,并且在环境问题、纠纷等环境问题解决能力上偏差,这不仅反映了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研究提高公民环境参与能力的手段和途径,以使我国公民在提高环境素质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
3.公民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在指标体系中缺乏必要的体现目前,公民对于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通过一些教科书中提到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及学校里授课老师的传授才获得的。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诸多的环境宣传标语、环保行为倡导用语、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政策的广泛宣传,公众的环境意识得以不断提高,并有条件地落实到行动上。
4.公民环境科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应在环境素质评价上突出体现我国公民在当前中国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环境下,积累了实用的环保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环境意识也得到相应提高。目前环境状况恶劣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环保工作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可,有利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公民环境知识、方法和意识都已具备的同时,环境行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落实到行动上,环境素质才有意义。总体来讲,建立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监测我国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提供依据,为环保科普工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对国内外有关公民素质指标体系研究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从公民的素质构成的基本元素出发,归纳出关于公民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科学素质指标构成。
(一)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建设重要的一环。结合国内外调查研究经验,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探索我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考察公民环境科学素质为出发点;
2.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本指标体系在反映目前现状的同时,力求发现提升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本参照,以具备可操作性和历史连续性为前提条件;
4.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决策支持作为直接目标。
(二)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质中的软素质,是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如图1所示。
1.环境知识与方法。环境知识是公民环境素质的基础,环境知识应包括正规教育阶段所传授的环境知识及在工作、生活中普及的环境知识,另外,环境相关新闻、环境法律知识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追求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只有在知识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指导环境行为。环境方法是环境知识实施的重要手段。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就要思考如何应用。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方向和权衡利弊的过程,就是环境方法选择的过程。在环境素质的考察中,方法是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公民应用环境知识的能力。
2.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重要前提。具备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实践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则,并指导环境行为,促进环境公众参与。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公民环境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主要是指环境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下简称“两项能力”)。在环境知识与方法、意识及行为中,环境行为处于最顶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及正确的环境意识才有可能落实为低碳的环境行为。具备环境知识、环境方法、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应有效转化为两项能力,同时两项能力的提高引领环境知识、方法与意识的全面提升。
(三)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本研究以尊重国际通行的社会调查结构和突出我国本土化问题与需求为前提,结合本次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内外与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相关的调研内容,确定了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公民所属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背景因素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公民对环境科学的认知、态度和环保科普工作的期望,便于最终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1.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主要指公众了解、知道或掌握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术语、概念、基本原理、规律,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条例,以及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在传统社会中,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实践的积累和科学的探索,后人获得知识技能主要以继承为主,这种继承的方式主要是记忆和传授。但在现代社会靠传统的教育学习方法,不能满足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套获取知识的方法,要从记忆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公民才能适应未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掌握并使用科学的环境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行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环境科学方法不是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处事能力和处事方法,它不是从书本教育或是人际传播中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熏陶、伴随社会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是个长期、隐性的科学素质标志。
2.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意识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包括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如表1所示。环境价值是指公民对生态自然及与人类关系等问题的价值取向;环境态度是指公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环境宣传、环境政策及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其突出作用是直接影响、决定、支配态度、判断、决策和行为的选择。环境意识是考察公民是否具备环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环境行为。在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中,主要从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两方面考察公民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指具备解决环境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环境知识、环境方法和环境意识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评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到行为的考察上,因而设置了环境行为的考评,分别从个人环境行为能力和社会环境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公民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方法、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参与社会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一名具备基本公共参与能力的公民,应该知道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应能够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法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决策对环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对国家出台的积极的环境政策给予支持和倡导践行。具备一定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有能力规范自身的公共行为,有能力参与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公益性社会活动。
四、结语